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现状特点 经济发展

我国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原因下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状态,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统计65岁以上人口站到总人数的9%以上,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为更好的说明解决热门口老龄化的策略,本文先从我国老龄化特点说起。

一、我国老龄化特点

我国老龄化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到2013年65岁人口占据总人口的14%以上。

表现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虽然老龄化时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下产生的,由于国内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相对于我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时期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期是在19世纪中期到20时期初期,老龄化则是出现在20世纪中期,65岁人口占总人口9%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但是我国值达到了300多美元(2001年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统计),与此可以看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造成劳动适龄人口抚养比例上升,对经济的影响,下文具体讲述。

第三个特点我国老龄化问题存在阶段性和累进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是忽高忽低,在改革了开放以来鼓励生育,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两次生育高峰,自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导致出生率骤然下降,老龄化速度加快。最后一个特点便是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现象,指的是东西部、城乡发展老龄化不平衡,城市变现的老龄化要比农村快得多。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使得劳动力严重不足,在总体人口中占据核心以及支配地位的往往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加快表示我国劳动力资源缺乏,表现出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不以利经济的发展,预计在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人口可能下降到64.0%左右,早在几年之前上海就出现了“青年人赤字”现象,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这种现象将会在很多地区上演,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第二老龄化造成了总供养系数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在1990年我国总供养素数在56.9,按照老龄化的速度,预计在2030年总供养系数将达到70.0,将会使社会背负重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第三老龄化速度加快必然会导致国家或是企业养老金支出加剧,严重影响扩大再生产,退休人员增加必然会使得养老金的支出费用严重增加,预计在2030年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费用将会达到73219.54亿元,而且还会长期保持增长之势,严重影响扩大在生产。另外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对科技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有很大限制影响。

三、解决老龄化的几点建议

应对我国老龄化产生的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缓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向积极老龄化转变,我国老龄化速度是越来越快,若是我国老龄人能够充分发挥能发挥的作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弱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当然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健康老龄化,二是使老年人群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是社会成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第二社会尽量建设一个以家庭为养老模式的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我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就宣扬了养老责任高于个人发展的理念,家庭养老模式相对于其他养老模式而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优越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但是我国仍然应坚持这种养老模式不动摇。另外为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的挑战,国家还必须积极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称谓家庭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第三是我国应进一步推进老年立法,使得老年人的权益得到很好的维护,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还不够规范,法律的建设仍然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最后我国应实行比较具有弹性的退休制度,使得老年人才能够被合理的利用,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针对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行业,可以有选择的适当提高退休的年龄,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另外各地为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人才,可以建立相应的老年人才,使得部分老年人才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介绍了我国老龄化的特点以及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说明几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策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以及年龄的不断增长,老龄化问题在短期内还会越来越严重,更多的问题研究仍然需要人员去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洪心,李巍.人口老龄化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85-88

[2]莫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制约及对策[J].人口与发展,2013,19(1):52-63

篇2

关键词:老龄化;对策;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161-02

一、郑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现代人口学理论,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2]。就郑州市的情况来看,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第一大市,2009年底总人口752.1万,城镇人口476.9万,农村人口275.2万,城镇化率为63.4%。65岁以上人口66.9万,占郑州市总人口的8.9%,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1.老年人口规模大。20世纪中后期,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普遍推行,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同时改革开放也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日益增多。2009年底,郑州市65岁以上老年人66.9万,占河南省老年人口总数的7.9%。郑州市人口老龄化关系到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2.老龄化程度高。郑州市2009年底65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8.9%,人口老龄化高于河南省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

3.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逐渐加快。郑州市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呈不断加快趋势。65岁及以上老人在1980―2000年每年递增2.4%,2000―2009年为3.8%,增速达1.4个百分点。数字表明,郑州市老年人口不但在绝对量上呈上升趋势,更主要的是增长速度的逐渐加快。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郑州市老龄化率将保持着很高的速度递增。

二、郑州市人口老龄化成因

1.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以来,郑州市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导致少儿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引发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这是决定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1970年人口出生率达3.5%,1982年降低至2%,2000年降低为1.4%,2009年降低到0.94%。按照目前生育水平发展下去,人口老龄化将会进一步加剧。

2.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20世纪50年代,郑州市人口死亡率较高,在1%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医疗水平逐步提高,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州市人口死亡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每年都在7‰以下,1990年人口死亡率为6.3‰,2000年为6‰,2009年为6.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1990年为69.8岁,2000年为72.4岁,2009年为75.2岁。人口寿命的延长,使老年人口规模扩大,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顶部扩张,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三、郑州市老龄人口生活状况分析

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主要可以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简称“六老”)入手分析,郑州市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几个类型[3]。

1.“六老”有着落,且基本满意者。这部分老人情况如下:生活费基本充足且不再负担子女晚辈的生活费用;有较充分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一个较好的学习和娱乐的环境条件,生活活动热情度高。这一生活等级类型的老人约占老年人群体的1%或2%,且绝大部分分布在退休干部和国企退休工人群体中。

2.“六老”虽有一定的着落,但不大如意。这一类型的老人,其情形比较复杂,虽自身的生活费基本有着落,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或有子女晚辈的经济负担,或有种种思想负担,子媳姑婿不和,子女晚辈招灾惹祸引发的精神刺激等。这一类生活质量等级的老人数量较多,约占老年人口的85%左右[4]。

3.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费用仅靠社会保障来源。这类老年群体的基本特点是:物质生活比较清苦,基本解决温饱;经济寄托单一,只求安宁走完人生历程;这一状况的老年人口除了无子女老人之外,还有虽有子女但不生活在一起。这一部分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0%左右。

4.托老所中的老人。这部分老人是指在各社区办的敬老院,民政部门办的福利院和一些慈善机构办的养老院以及一些带商业服务性质的养老院中生活的老人。由养老院雇佣的临时工照料,子女抽不出时间侍奉或者不愿意侍奉,隔性到托老所探望。这类老人占老年人口数量的1%左右,但从目前托老所的发展态势看,这类托老所不仅越来越多,而且会越办越好[5]。

5.贫困无助的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虽然占不到老年人口的2%,但确实存在。因其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甚至还虐待老人,老人生活贫困直至终老。

四、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1.老龄人口的社会功能和成本。老年人在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是宝贵的社会资源。特别是中老年人,大部分还具有相当强的劳动力,不仅能从事简单的劳动,其中一部分老年人还能从事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

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生活影响。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将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教育、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首先,改变了人口抚养比。人口老龄化正在改变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抚养比构成,由于两者的赡养(抚养)费的来源不同,由于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的消费水平不一样,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6]。其次,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社会保障费用大量增加,将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3.人口老龄化对其他方面的影响。首先,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赋予社会公共管理新的内容,向社会公共管理提出更多政治要求;另一方面,老年人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老年人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价值取向差异所引发的矛盾,必然反映到政治生活中来 [7]。其次,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重大而深远。老年人的科技传承活动,思想教育活动、老文艺工作者的传、帮、带活动,老年人的宗教思想等,无不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随着老年人群体扩大,这种影响的层面和深度也将日益扩大[8]。

五、郑州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用科学的态度正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能回避和改变的人口发展过程。20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人口数量多带来的问题,21世纪最严重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9]。把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人口老龄化问题同人口数量问题一样,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巨大的惯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承受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力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当本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时,他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已达到5 000美元,而郑州市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 000多美元情况下出现的[10]。这说明,郑州市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多种经济形态和多种就业形式的出现,保障制度及资金筹集办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1]。但保障的覆盖面仍然有限,个体营业者、失业者、农村人口和城镇居民等,仍不能享受保障。因此,不仅要建立国有经济单位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障制度,还要建立各种非国有经济单位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障制度。

4.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郑州市目前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

目前,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依靠家庭照料生活,在家里安度晚年。但是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家庭养老的危机日益严重 [12]。家庭养老危机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也影响在职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应该发展多形式的养老机构,使养老服务社会化。如兴办各种形式的养老院、老年人之家、托老所、老年人社区服务站等。

5.加快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为老年人口提品或服务,满足老龄人口衣、食、住、行、用、娱等各方面需求的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老龄产业的发展,即是满足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口需求 [13]。

参考文献:

[1]诸凤英.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4):18-21.

[2]普建中.论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J].创造,2007,(3):36-39.

[3]贾金玲.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社会风险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8,(7):227-230.

[4]王献芝.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1):65-69.

[5]刘笠萍.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及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73-78.

[6]孙花菊.河南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3):93-102.

[7]黄兰.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1):153-156.

[8]雷继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为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09,(9):37-41.

[9]智利霞,赵淑英.试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6):21-22.

[10]张柏琴,高孝成.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与预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3):23-26.

[11]李萍.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思想政治教学,2009,(8):74-77.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挑战;对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52-02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全国老龄办,2006)

一、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

(一)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面临的挑战

老年人口的首要问题是养老保障,而经济保障是养老保障的基础。城市地区老年人的照料和精神慰藉内容主要倚重家庭,农村养老则主要是依靠家庭。因此,城乡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而农村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经济或物质保障问题。

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趋于变小,是家庭资源供给减少和不确定。二是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已经开始动摇,农村土地的收入和保障功能被不断减弱,使家庭资源供给具有不确定性。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严重挑战原有的养老保障体制。主要表现:一是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养老金支出的快速膨胀。二是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巨大。三是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养老金空帐风险加大。(姜向群,2006)

(二)健康与医疗保障的困境

根据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绝大部分老年人身体健康,有91.19%的老年人生活能自理,其中男性生活自理能力高于女性,占92.58%,女性为89.86%,比男性低2.72个百分点,说明男性老年人生活自理的比重高于女性。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食品、住房、教育和保健服务以及影响健康状况的许多其他因素均达不到经合组织(OECD)的水平,结果,中国老年人寿命比经合组织国家的老年人短,而且他们的晚年往往是体弱多病,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

人口老龄化使城镇医疗保险面临风险。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口医疗需求的普遍提高,再加上老年人口护理性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这些都将给医疗保障带来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与医疗保险基金增长速度不相适应。二是老年人口医疗服务需求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不相适应。(陈佳贵,2001)三是老年人口医疗费和占医疗保险基金的比重逐年上升。(穆怀中,2005)四是劳动年龄人口医疗保险缴费负担加重。

(三)社区服务与生活照料的阻碍

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是社区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四)社会福利设施不足

社会养老设施供给水平低,老年床位数严重不足,利用率不高。中国目前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另一方面,现有各类社会福利收养单位的床位数利用率不高。社会养老设施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服务能力的差异。

(五)迅速的老龄化对计划生育提出的新挑战

由于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又提前步入了老龄社会,而且生育率迅速而持续的小将导致21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空前的加速。据预测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14%,如果是低方案,达到14%的时间将是2020年,人口老化速度之快可以与发达国家日本的人口老化比肩,而且成为21世纪世界上人口老化最快的国家。(李建新,2005)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面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我们必须从人口老龄化的共同成因与特殊诱因出发,在分析老年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从多方面着手,有针对性的逐步解决。

(一)经济方面的对策

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因人口老龄化所带啦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没有经济的发展,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难以解决。

篇4

关键词:农村;老龄人口;养老;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18-02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养老问题作为人口老龄化的产物之一,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农村是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这是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比城镇老年人辛苦,经济收入低,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同时也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被长期忽视等因素造成的。解决好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相应地就解决了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问题。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它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那么就称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位。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有关专家预计今后中国老年人口将长期居世界首位,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将急剧增加,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1000万,占总人口的25.8%。需要养老的老年人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且我国现有1000万的高龄老人(80岁以上者)需要照顾。这些体现了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巨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以及高龄化趋势明显的特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增加、寿命的延长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给我们以新的警示:当前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城镇。这就是说,原来那种对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的认识,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人口的流动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的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口,越来越多地移居到了城市。这在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促动。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口,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储蓄,要靠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一旦农村老年人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这个老年人丧失经济来源。这给农村老年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难,从而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重。

(三)陕西省老龄人口的基本状况

第一,陕西省已进入老龄化行列。2010年陕西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8.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的8.53%,据此判断陕西省已进入老年省份行列。第二,陕西省人口老龄化速度正逐步加快。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陕西省老年人口分别为133万、170万、214万和318万人,老年系数依次为4.57%、5.15%、5.94%和8.53%。目前陕西省65岁以上人口已达到318.38万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陕西省总人口数将于2020年进入人口高峰平台,老年人口将于204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

二、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东南坊村养老问题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选取60岁以上的东南坊村老年人为对象,采用与老年人面对面交谈并带老年人填写问卷的方式完成调查过程。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农村老龄人口基本情况的记录,内容主要包括年龄、现常年居住地、原职业等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农村老龄人口健康医疗方面的若干问题,分别涉及身体状况、医疗保险、体检、就医以及医疗费用等情况。第三部分是老龄人口精神文化状况的相关问题调查,主要包含主要倾诉对象、是否有孤独感、日常生活以及老年人文化活动情况方面。第四部分是针对老龄人口的养老方式的部分,主要涉及居住方式、养老方式、经济来源、养老金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为92%。

1.老龄人口基本状况:从性别构成上看,男性和女性分别占到39.13%和60.86%。被调查的老龄人口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由此可见,农村老龄人口的构成中女性多于男性;农村老龄人口中33.60%的人年龄在60-64岁,35.56%在65-69岁之间,这也就是说将近七成的老年人口在60-69岁,这表明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老龄人口的年龄相对较为年轻。

2.医疗状况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医疗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可得出84.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同时,绝大数人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尽管人们参加了医保,但是看病难的问题还是存在,人们普遍觉得就医费用过高,不太能承担医疗费用。与此同时,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分布进行细化分析得出:年龄在60-69岁人的健康状况比较好,年龄在70-79岁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年龄在80岁以上的健康状况普遍不好。

3.精神文化状况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主要的精神慰藉依次来源于子女、配偶、朋友、其他亲戚和其他五个方面, 其中大多数依靠配偶和子女的慰藉;从这一层面上也说明农村老年人还是以传统子女养老方式为主。同时,78%左右的老人不参加老年活动。日常生活主要是带小孩、聊天和做家务,老年娱乐生活不丰富。

4.养老方式的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中, 子女数量两个到三个及以上的比较多,老年人所希望的养老方式也是传统的与子女一起住,不愿意去养老院。该调查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子女提供。对养老方式数据做交叉分析得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经济来源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经济来源由退休工资和子女提供时,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低保收入和其他的情况。其中,由子女所提供的经济来源的满意度又占半数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对农村老年人在生活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来源方面,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供养。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使老年人越来越难以依赖成年子女的经济供养生活,子女因工作的流动很可能不与老年父母住在一起,而置身于现代劳动的子女很难有足够的收入同时来维持自己和老年父母的开支。因此传统社会中“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做法在这里受到现代化的极大挑战。

第二,医疗保健和生活照顾方面,老年医疗保健的问题是晚年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老年人身体方面的变化出现了各种疾病,在寻求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以下问题:(1)医疗费用高,长期的医疗费用是一般老年人经济状况能力所无法承受的;(2)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缺乏,使得老年人在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三,精神文化方面,农村老年人在农村的娱乐生活有些单调,村上很少组织活动,即使组织老年活动也因为各种原因使得老年人积极性不强,参与率不高。因此,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状况和总体生活质量。

三、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的作用。从调查来看,家庭养老在目前农村养老中仍占主导作用。我们将从道德教化和加强法律实施两个方面加强子女对赡养父母义务的履行。

第二,加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免费定期体检。首先,实现新农合在农村老年人中的覆盖率;其次,提高老年人常见病的报销比率;最后,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免费定期体检。

第三,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娱乐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应加强农村娱乐文化和健身设施的建设,确保每一行政村建有一处“老年人活动室”和建设设施,供老年人使用。定期组织一些老年人喜欢的剧团等下乡演出,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 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08).

[3] 沈芬娟.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06).

[4] 刘洋.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 (11) .

[5] 朱钰、杨殿学.统计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 朱胜、冯亮能.市场调查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 刘欣玲.我国养老方式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经济纵横,2007, (01) .

[8] 李广义.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取向分析[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02).

篇5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权益保障

1 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我国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占到8.87%,根据国际标准,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呈现出发展迅速且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等特点。

1.1 人口基数大,发展迅速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预计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30%多,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多,将占到总人口的20%左右。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依这种快速发展的增长速度计算,我国老龄化程度将日益严重,将给社会和自然造成沉重负担。

1.2 老龄化发展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

由第六次人口普查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极其不平衡,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特点。大中城市提前达到人口老龄化,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老龄化程度比较严峻。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老龄化的性别分布上,女性人口也高于男性人口,所以呈现出了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1.3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后代子女的锐减

我国人口老龄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老年人口基数的增加而年轻人口基数的减少,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及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等,导致人们由以前“枝繁叶茂”的传统观念到如今的“少生优养”的转变,我国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伴随着低龄人口的减少趋势。

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相对不发达的我国来说,与经济不相匹配的人口超前的老龄化,将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1 社会劳动力下降且出现劳动力老化现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引起劳动力增长放缓。从目前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到2020年以后,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将出现下降趋势,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劳动力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这是劳动力人口将呈现内部结构将出现老化趋势。

2.2 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面临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对社会医疗、养老、卫生等社会服务基础保障设施的需求增大,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根据预测,到2050年,每年支付给离退休职工的退休费用将达到18万亿元,到2030年将占到国民收入的10%,将大大加重财政负担。同时这也将对我国社保制度提出新的挑战,城市养老与农村养老等问题亟需解决,以期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充足性”、“可负担性”、“透明性”和“可持续性”目标。

2.3 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目前情况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有关基本法律为依据的老龄政策体系,但是由于缺乏其他相关制度的支持,所以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同时可操作性也比较差功能较为单一,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

3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现状,可以通过学习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先进经验及策略,结合我国的国情,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为社会继续贡献力量。下面我们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方面进行如下分析:

3.1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

对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进行规范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在我国《宪法》中除了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外,针对老年人的退休制度受到法律保护,且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保护及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等。

在《民法通则》中并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权利进行规定,但是规定了老年人作为一般公民享有的财产权、继承权、婚姻自由权、著作权、生命健康权和名誉权等权利。

在《婚姻法》中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夫妻共同财产的同等处分权、相互之间的扶养义务及老年人作为父母或继父母时享有的子女对其的赡养扶助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扶助义务时,父母在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是以特别法的形式明确规定老年人权益内容的法律,除了以上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之外,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还享有参与社会发展、依法享有养老金和其他待遇的权利,依法享有医疗待遇的权利等。刚刚修改入法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等都是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

除了以上的规定的权利外,老年人还享有以下特殊的权利:老年人享有法律援助的权利;享有司法救助诉讼费用缓交、减交、免交的权利;优先立案的权利和享有先于执行的权利。

3.2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3.2.1 立法保障的局限

我国对老年人权益保护在立法保障方面还存在着法律体系层次不明的现象,而且现行的法律对老年人的权利保障较为笼统,操作性不强,且内容较为空泛,出现大量的立法空白。

3.2.2 法律实施的局限

立法保障是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基础,但是法律目的的实现在于其实施,而目前情况下由于公民法律意识薄弱及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对我国老年人权益的保障在实施中也存在局限性,比如(1)部分子女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而导致遗弃、虐待老年人的现象普遍存在。(2)侵害老年人的财产权。由于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体力、反应能力不足等,导致成了社会不法分子盗窃、抢劫、诈骗的重点对象。(3)老年人婚姻自由权利不能得到有效实现。(4)由于老年人缺乏法律意识及一些司法部门不能严格执法,使得法律赋予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司法援助权利等不能得到有效落实。(5)“常回家看看”入法,但却没有相应的违法惩罚措施,但却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等问题。

3.3 加强和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

3.3.1 明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定位,理清层次

虽然对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较多,但是存在层次不明,特别权益保护定位不明确的现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特别法律,应当突出其地位,把其作为老年人权益维护的最直接的法律,应当把分布在其他法律法规的老年人特别优待等权利补充进来,以便更好地保障老年人权益并贯彻实施。

3.3.2 修正法律内容,突出其核心地位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作为对宪法的继续和延伸,更加专门、详尽地规定了老年人的权益,是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的强制性法律武器。所以在实践中应当严格的依法执行,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放在保障权利的核心地位。借鉴发达国家“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有条件的取消部分工作的年龄限制,让有能力有条件的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群体的需要。

3.3.3 完善对老年人法律援助及司法救助制度

加强对老年人的普法教育,宣传相关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年轻一代敬老爱老的道德及法制教育。相关部门联动起来,加强基层和社区老年维权工作,对侵害老年人权利的行为及时联系相关部门,由社会老年人权益维护机构及时处理,以确保老年人人身及财产安全。针对老年人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由政府机关强制在基层司法所设置专门的老年人法律援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工作。人民法院系统应当切实执行对涉及老年人权益的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先于执行”、减免诉讼费用等的制度,设置专门的审判组,在审理涉及老年人追索赡养费、养老金、医疗等案件时,有人民陪审参与,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显得日益重要,通过适时研究调整人口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丰富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保证老年人的各项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全方位的努力,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关怀”的思想,从而才能健全老年人社保制度,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罗漾.我国人口老龄化所致社会问题的法律对策[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2]黄文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应对研究[J].河北法学第30卷第12期.2012年12月.

[3]陈欢.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Z].2010年.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 问题 对策

1 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我们通常按照国际标准来界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即一个国家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就可以定义为老龄化国家。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中国的60岁以上的人口达1.85亿,占总人口13.9%,而65岁以上人口高达1.19亿,占人口总数的8.9%。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来判断,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相关学者预测,在未来的50年内,我国的老龄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按这个速度计算,我国在未来的20年内将会变成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来看,表现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绝对数大,高龄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等一系列特点。

2.1 老龄化速度和进程加快

在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1996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接近国际老年化标准。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国际标准线7%。此后,我国老龄人口比重开始越过国际标准线,并以递进速度上升。201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比重达到8.9%,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近两个百分点。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我国近十年来的老龄化进程速度可以知道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越来越趋向老龄化,老龄化的速度和进程也越来越快。

2.2 老年人口绝对数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

根据2010年开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882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7%,60岁以上人口达1423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1.3%。而20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达到1189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8.9%,60岁以上人口共1851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3.9%。由此可知,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加了近2%,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近3%。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很大,老年人口比重很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数量也在增长。

2.3 人口老龄化速度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西方发达国家在迈入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福利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因此人们的生育率会有所下降,再加之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亡率的大大降低,人口寿命的延长,最终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从这个分析流程可知,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是成正相关的。但是由于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生育率被迫下降,因此导致了我国在国家财力尚未非常强大的时候就面临老龄人口比重过高的威胁。世界上已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的人均GDP基本都大于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化国家时仅达1000美元。这表明我国尚缺乏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实力。

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层面的,有个体、群体上,有政策、制度上的。但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加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两个重大原因是:一是我国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这直接导致我国的生育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再加之国家医疗设备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养生,人们的寿命也在延长。这直接提高了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年轻人口比重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提高,最终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飞速发展,老龄化趋势越演越烈。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4.1 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相对提升出生率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上个世纪就开始贯彻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期以来,我国的出生率相对其他国家较低,这影响了人口结构比重的划分,导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因此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是老龄化问题的原因之一。为了减轻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减缓老龄化的速度,国家和相关部门单位有必要将人口老龄化放在全局角度进行思考,兼顾好老龄化问题与生育政策之间的矛盾,从人口长期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

4.2 区别对待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老人小孩留守农村,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大高于城镇比重。但是,目前我国老龄化的主要保障政策是针对城市居民,城乡之间的老年人所获得的养老保障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区分好城市和农村的老龄化问题的差异,区别对待城乡人口老龄化问题,寻找解决城乡老龄化问题的方法手段。全局出发,制订国家人口老龄化战略,全面分析、评估和预测中国未来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分步骤,分重点解决老龄化问题。

4.3 建立社会范围内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

建立“老人自立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社会养老新格局,调整和改善养老机构的功能和布局,逐步完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在老年人出现自理能力缺陷时可寻求养老机构帮助。这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扩大养老功能机构的分散范围,将其分散化、小型化,布局于各社区周围,实现老年人的就近养老,对经营性的养老机构进行规范化,使其在政府的管制下,有组织有纪律地向老人提供各种个。二是要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政府以政策支持、资源调动、宣传倡导及监督监管等方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将养老服务推向社会,实现政府“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宏观管理体制。

4.4 积极开发利用老人人力资源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越来越有限,这也就引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议题。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主要有两个思路: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和直接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另外,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志愿性的甚至是经营性的养老服务,将老年人力资源转化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也是应付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之,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全民性的工程,必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各部门和群众达成一致目标,共同行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尽快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局性战略,逐步形成多层次的老龄政策体系,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支持体系,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

[2]莫龙.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

[3]陆杰华.快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挑战与对策[J].甘肃社会学,2007(6).

[4]李秀丽,王良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分解研究[J].西北人口,2008(6).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河南省、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2005年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09年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2009年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

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

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2000年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 转贴于

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其次,需要控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成本的增加。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要树立全新的医疗卫生观念,实现健康老龄化。

再次,针对河南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的老年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弘扬敬老养老美德,发展和谐文化。老年社会化养老不能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要有政府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对养老社会化服务给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属于社会公共事物,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公共财政上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重点扶持社会急需的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探索各种养老模式,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结合,为养老事业做好软硬件的设施配套,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保障服务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1、孟宪臣。河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河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河南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的危害;城镇化进程

1 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77亿,并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30%,也就是说3个人中间就有1个是老人。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被赡养的老年人相对增加,劳动人口相对减少,会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

2 老龄化的危害

据统计,目前我国26个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到了2033年左右,由于人口老龄化达到了顶峰,将结束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迎来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达60%~70%和40%~50%的严峻的20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都要求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总数将超过1000个。而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绊脚石。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交互推进中,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引起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而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劳动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人口构成情况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日益的加剧,最终还是会导致城市青壮年劳动力下降,将导致长期以来推动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乃至消失,进而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短缺情况,出现“用工荒”,使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成本提高,加大城市化进程的代价,从而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2.2 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增加了城市化的经济负担。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未富先老”,即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步入老龄化时的GDP水平。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增多,老年赡养比升高,为了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等诸多问题,必然需要建立起相应配套的城市养老保障体系。而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又需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来完成,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付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必将导致社会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这会增加城市化进程的成本,对社会再生产带来了直接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既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又要进行城市化发展,经济负担增加会延缓城市化进程速度。

2.3 降低城镇化进程的效率。推进城市化,需要有活力的诙力群体在城市生产、生活。城市人口中老龄化比例增加,劳动力不断老化,自然规律决定了人从老年开始生理机能就逐渐衰退,眼花手拙,动手能力下降,心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思想相对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因而劳动力老化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导致劳动力群体的活力下降,降低生产率,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生产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影响,城市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从而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3 应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城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是齐头并进的,二者交织在一起,在未来的20~30年中,既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时期。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3.1 积极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延缓城市人员的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强力不大的人员工作年限,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人事部门应当制定“弹性的退休年龄”政策,留住一批身体健康、品德高尚、业务水平很高且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老年人才,允许他们在70岁甚至75岁退休。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进行再培训,让他们能够再就业。

3.2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时刻到来之前,要保证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健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抓住人口老龄化的商机,积极发展城市银发产业,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压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在城市化中可以大力开发银发消费品,培育银发用品市场,以促进银发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和发展银发产业市场,将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3.3 通过技术创新,抵消劳动力老化的影响。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得益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为此,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劳动力活力不够的影响,以高技术水平来进行弥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老化带来的生产率的降低,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是消除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就业不完全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背景下出现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同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如果急于求成,简单行事,那就会“欲速则不达”。推进城市化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而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负担、经济承受能力、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就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2011,04(28).

[2] 叶小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22.

[3] 张俐娜.“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J].世纪行,2007(03).

篇9

根据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者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则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科技和医疗条件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的下降,中国老龄化呈现加速态势。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0.85‰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271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4%,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比,2年内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上升了0.5个百分点,说明中国老龄化态势已非常严峻。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内蒙古作为一个资源丰富、面积广大的自治区,其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稀少,因而有其特有的人口老龄化特征。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等方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分析内蒙古地区的老龄化现状及其特征,对未来内蒙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演变特征及其影响

根据1953-2010年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可以展现内蒙古人口老龄化的演变历程。

图1 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比例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图1,内蒙古65岁以上人口比重从1953年开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4%上升到2010年的7.56%。具体看内蒙古的老龄化发展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内蒙古人口老龄化进程在21世纪后加剧

内蒙古人口发展有一定特殊性,20世纪90年代之前,内蒙古人口老少比低于15%,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从1990-2000年其老少比从14.2%上升到26%,10年内快速迈入“成年型”人口结构。内蒙古2007年时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12%,内蒙古由此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其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56%,3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0.44%。因此,虽然内蒙古迈入老龄化社会步伐稍晚,但其步伐较快。

(二)老龄人口增速快于总人口增速

根据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2000年、2010年内蒙古地区人口总数分别为2145.65万人、2332.33万人、2471万人,人口总数增长速率分别为8.7%、5.95%,而老龄人口在三次普查中人数分别为85.99万人、128.46万人、187万人,增长速率分别为49.38%、45.57%,老龄人口增速分别是人口总数增速的5.6倍和7.7倍,充分说明内蒙古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

(三)人口老龄化推力为底部老龄化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不断下降,内蒙古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呈现底部老龄化,主要表现为少年儿童人口下降速率高于老年人口上升速率。从1982-2010年,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35.52%下降到14.1%,年均下降0.8%,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3.61%上升到7.56%,平均每年上升0.15%,约为前者的五分之一。

(四)老龄化程度城乡存在差异

由于经济条件、医疗水平条件等方面差异,城乡之间老龄化进程存在一定差别。2010年,内蒙古城镇总人口为1272.0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96.78万人,占城镇总人口比重为7.05%。乡村的总人口为1098.61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90.03万人,占乡村总人口比重为8.2%。无论是老年人口数量还是老龄化程度,城镇均高于乡村。

三、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一)内蒙古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口老龄化提高速度快于全国

如图2所示,从1953年的数据看,内蒙古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2.9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42%,比内蒙古高出1.45个百分点,且从1964年之后一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说明内蒙古的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看,1990年之后,内蒙古老龄化提高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0-2010年,20年间老龄化程度增长了89%,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则增长了59%,前者增长速度是后者的1.5倍。

图2 内蒙古与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比较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内蒙古总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64年开始,不管是内蒙古还是全国,人口总抚养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1964-1982年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了27和18.08个百分点,内蒙古人口总抚养比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内蒙古老年人口抚养比从1964年开始处于缓慢下降的态势,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快速上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内蒙古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总体从50年代开始就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三)内蒙古总和生育率低于全国水平,但其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对快于全国

从1990-2010年,内蒙古总和生育率从2.1下降为1.07,全国总和生育率从2.31下降到1.18,分别共下降了49%和48%,内蒙古略快于全国。总和生育率的下降必然导致少儿人口的比重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并且变化强度基本一致,这就是内蒙古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对快于全国的主要原因。

(四)内蒙古和全国城乡老龄化程度都存在差异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内蒙古城镇中65岁及以上老人占城镇总人口比重为7.05%,乡村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8.2%,城乡差距1.05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城镇总人口为67000.55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225.42万人,占城镇总人口比例为8%,乡村总人口66280.53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667.29万人,在乡村总人口中比重为10.06%,城乡老年人口比重相差2.06个百分点,该差异高于内蒙古城乡差异水平。

四 、比较的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一)比较的结论

内蒙古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其进入老年型社会的时间也比全国要晚,但内蒙古人口老龄化提高速度稍快于全国。内蒙古与全国老龄化主要原因都是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的下降,从而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存在是内蒙古和全国都面临的问题,农村地区老龄化趋势严峻。总体上,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相对全国来说还较低,面临的老龄人口各方面问题不算太严重。虽然内蒙古整体人口老龄化形势不如全国严峻,但由于内蒙古老龄化速度稍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内蒙古老龄化问题及其未来的社会问题不容乐观,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内蒙古老龄化问题。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老龄政策和法规体系。加强对老年群体正当权利和利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使老年人相应权利、利益和地位得到合理保护,伦理道德上立法要做好相关准备。

加快完善适应老龄化发展的、覆盖范围广和形式多样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障问题。按照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原则,推进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要不断完善原有制度和保障力度,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则是先逐步加大覆盖范围,发展多种类型的保障,然后再慢慢加大其保障力度。

适度加大对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和医疗队伍建设。老年群体不断增多,政府需要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的投入,恰当安排医疗卫生资源,增加城市和乡村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完善老年常见疾病的预防,为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险;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11-01

一、老龄化趋势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20世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00%,即不如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人类衰老的延缓、寿命的延长与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都是想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实行越发严峻。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基本上达到了7%的人口老龄化标准。这也表明,我国基本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并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在继续增高。

这样,退休后人们的生存时间延长,即不用缴纳保险费而享用医疗保险的时间在延长,并且人们在步入老龄阶段后发生疾病的概率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当今主要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将日益提高。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保险的需求必然进一步增加,医疗保险费用成本也将进一步增加。

二、人口老龄话对医疗保险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影响参保人员结构。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逐步探索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伴随着医疗保险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加之人口老龄化不断严重,参保人员年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总体趋势呈现出:离退休人员占参保人员比例不断上升。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医保基金来源与支出。1、人口老龄化影响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由于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负担系数)上升。一方面提供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2、人口老龄化影响医保基金支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对医疗保险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医疗费用成本也会随之进一步扩大。不仅如此,老年人本身就是体弱多病的人群。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发病率比中青年人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率为71.4%,有42%的老年人患有2种以上的疾病的确良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的消耗也将大幅度增长。有研究表明,在医疗服务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负担年递增率为1.54%,未来15年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医疗费用负担将比目前增加26.4%。

(三)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加重了社会劳动人口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改变了我国的抚养比。在目前情况下,由于长期以来医疗保险费用体系的不均衡,我国老年人群基本上不存在医疗费用的储蓄,他们的医疗费用主要是由现在的社会劳动人口来承担。但统一筹集资金,现收现付,短期收支平衡以实现互助互济,社会统筹的医疗保险把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全部加诸于当前社会劳动者身上,就会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代际转移”问题,社会劳动人口不堪重负,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框架思路

(一)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人群中个体何时患病和患病后的损失大小均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在群体中这些均是比较确定的。通过医疗保险行为可以将个体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群体的确定性。大数法则说明,参加保险的人数越多,保险基金约充足,风险就可以在更大范围得到分解,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根据大数法则,故应当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医疗保险制度中。扩面的重点在于民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同时把流动就业人员、农民工纳入覆盖范围,并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一次平抑参保退休人员比例,延缓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进程,充分体现医疗保险互助共济的特点。

(二)政府在老年医疗保障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并逐步增加政府对老年人的医疗事业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向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针对老年人慢性病高发人群的特点,建设社区医疗保健站、康复和护理中心,向老年患者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中央财政对医疗基金入不敷出的地区进行财政补贴;建立贫困老人的医疗救助制度,对这些老人的看病就医提供帮助。

(三)控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水平。本研究表明,加强基金支付控制是保障基金支付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般地说,控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水平有以下手段:一是通过优化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机制以降低医疗保险成本;二是改进管理服务,降低医疗保险成本;三是完善制度,如考虑年龄等因素适当调整医疗保险待遇等实现。

(四)建立多层次老年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我们应借鉴国外老年护理保险的经验,制定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制度以满足老龄化带来的巨大的长期护理要求。从而使得老年人在生活不能自理或需要外接帮助时,能够及时享受到护理服务。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应先下去自愿方式使得迫切需要湖里的老年人可以及时享受到这项服务,并逐步推广,使得更多老年人得到帮助,由此,建立健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五)加快社区建设,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预防保健服务。我们应该十分重视社区老年人健康保健。建立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教育于一体的老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可以规范有关行为。通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改善卫生服务的流向,实行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所有老人的健康档案都设在社区。

(六)确保基金保值增值,适当提取风险基金以应对老龄化高峰。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放宽基金投资方式,确保基金保值增值。由目前我国严峻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我国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应早作准备,提取风险基金,在老龄化高峰时期基金难以维持时动用。

参考文献:

[1]饶克勤.中国居民健康转型.卫生服务需求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00,19(10):8-11.

[2]欧水生.补充医疗保险与主体医疗保险的衔接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1,15(6):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