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耕地资源,利用效益,主成分分析,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F3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1-0162-08
耕地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对农业和国民经济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1-3]。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自给率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内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农业的发展方向[4-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供给表现出不断减少的态势,已经使我国粮食需求与耕地供给呈现出一种紧平衡[7]。耕地数量平衡与质量下降的错位已成为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在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护并提高区域内现有耕地的质量[8],持续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是解决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提高,除受区域自然条件的制约外,还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种植方式、耕作习惯、投入能力和农田设施建设等密切相关[9]。我国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耕地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10-11]。我国山东[12]、广东[13]、湖北[14]、江苏[15]、和贵州[16]等诸多省份耕地利用效益已经呈现下降趋势。国务院新近通过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也再次强调了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性,并为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制定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更加详细的措施[17]。
多年来,河南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和安全方面的作用将日益凸现[18-23]。河南省作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0%以上,在全国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耕地资源利用中表现出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利用中诸多相关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粮食生产出现了不稳定和较大波动的现象,对区域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和探讨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中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认识和揭示区域粮食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对制定和调整相关的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改进耕地资源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年、2002年、2005年和2008年河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河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主要因素,提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河南省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开发利用最早的地区之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质量分布差异明显。它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山地、丘陵、平原(包括盆地)面积分别为4.44万km2、2.96万km2、9.30万km2,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6%、17.7%、55.7%。西部以山地为主,中东部绝大部分是平坦广阔的平原。平原地区以沙颍河为界,以北是以黄河为主体的冲积扇平原,以南则为淮河及其支流泛滥冲积和洪沼堆积而成的低缓平原。在平原边缘与山地交接地带为洪积平原区。根据2009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土地总面积16.55万km2,各类土地面积为:耕地11 889.56万亩;园地470.87万亩;林地4 527.84万亩;牧草地21.57万亩;其他农用地1 512.24万亩;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 824.15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82.55万亩;水利设施用地273.24万亩;未利用土地2 277.43万亩;其他土地851.01万亩,人均耕地1.20亩。全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15.38万亩,建设占用耕地14.67万亩,适宜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较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2 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耕地利用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耕地利用效益是指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人类社会实际利用后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的总称[24-25]。效益指标是参与耕地利用效益强弱的因素,是进行评判耕地利用效益强弱的直接依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层次,其影响的因素也会有所不同。选择的因素应相互联系与作用,共同影响和决定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程度。
篇2
关键词 粮油高产创建;成效;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 F30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93-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粮食消费也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耕地数量却在不断减少,保持粮食生产和消费平衡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粮食安全的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就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是通过实践将专家技术真正转变成粮食高产,提高农民收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政府组织和推动科技推广工作,保障公益性推广事业的发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对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湟中县自2008 年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按照省农牧厅和省农技推广总站粮油高产创建工作部署,实施了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粮油高产创建整县制推进示范、粮油高产创建整乡推进等项目,2008―2015年共建设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30个,其中省级17个,部级13个;2010―2012年实施粮油高产创建整县制推进项目3个,2011年实施油菜整乡推进高产创建试点项目,累计创建面积9.65万hm2,共投入资金1 4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02万元,省财政专项资金1 078万元。通过行政助推,科技支撑、项目资金的有效整合,突出抓创建层次,扩大创建规模,提高创建质量,增强辐射影响,在创建区实现了粮油均衡生产,创出了成效。
1 项目效益
累计完成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11个、7 547 hm2,新增油菜总产5 517.4 t,新增产值2 435.51万元;完成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8个、5 333.3 hm2,新增马铃薯总产11 445.7 t,新增产值4 593.78万元;完成万亩蚕豆高产创建示范片9个、6 000 hm2,新增蚕豆总产4 840.5 t,新增产值2 546.9万元;完成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2个、1 333.3 hm2,新增小麦总产4 272.9 t,新增总产值854.37万元;在粮油高产创建整县制推进中,3年累计完成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7.47万hm2,其中,油菜4.4万hm2、小麦1.27万hm2、马铃薯1万hm2、蚕豆8 000 hm2,累计新增粮食总产4 076.6 t,油菜总产4 199.3 t,示范面积1 666.7 hm2,新增油菜总产282.1 t,新增总产值141.05万元。累计共增产粮食24 635.7 t,增产油菜9 998.8 t,新增粮油总产值1.442 753亿元。
2 主要做法
为确保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湟中县优质特色农作物产量、质量、布局、效益的统一,为全县大规模粮油高产创建树立典型,提供样板,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措施的落实,突出表现在“十个强化”[1]。
2.1 强化组织领导
根据项目建设方案,成立了3个工作小组,即由县长为组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县农牧主管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县财政、审计、统计、广电局,实施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主要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确定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由省农林科学院主管副院长为组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主要领导为副组长,有关技术专家为成员的技术专家指导小组,负责技术培训,审查技术方案,处理高产攻关技术难题;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承包指导小组,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增产措施。
2.2 强化工作职责
项目实施实行了县长、乡镇长负责制、技术人员科技承包制及目标管理责任制,县领导小组与项目实施乡镇、乡镇与村层层签定了项目目标责任书,实行行政人员和农技人员相互配合,分片包乡包村负责制,并将项目实施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2]。
2.3 强化技物服务
按照“提前计划,尽早储备,保障进度,及时兑补”的原则,将生产所需种子、化肥、农药及时发放给农户。在作物生产各环节,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做到一个片点有一个责任专家、有一套技术方案、有一个工作计划、有一本记录档案。县乡技术人员从备耕、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到收获每一个关键环节现场指导,整个生育期不离人,每项技术不落空,确保农户能够得到科研人员的指导,能够将良种良法落实到实际生产中,扩大先进生产技术的落实范围[3]。
2.4 强化技术服务
针对高产创建活动涉及范围广、农户多、地域不同的实际,始终把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调动群众的生产热情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冬春两季,对项目区逐乡逐村召开宣讲培训会议,介绍粮油高产创建的重要意义,宣讲主推技术。开展了“三个对接”,即专家组与技术员的对接,技术员与示范户的对接,示范户与周边辐射农户的对接,强化三方职责,采取现场操作、演示,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切实提高了技术的到位率,让群众看有样板、学有榜样、做有典范,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
2.5 强化技术集成
在高产创建活动过程中,要实行高规格、高标准。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实行 “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整地播种、统一选用良种、统一种子处理、统一种植规格、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的“八统一”技术,充分发挥规模化生产的优势。积极推进实用新技术的试验、集成、示范与推广,主要落实了选用良种、机械播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等技术措施,对保证示范田增产起到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
2.6 强化田间管理
为促进示范田农作物苗全、苗齐、苗壮,县乡农技人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做好苗情普查,对缺苗少苗地块及时补栽补种,抓好间苗、定苗、看苗施肥、中耕除草及农作物主要病虫鼠害监测预报和统防统治工作。
2.7 强化项目整合
将高产创建与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良田建设、科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县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将各项科技成果进行集成和组装配套,利用综合技术提高项目实施水平,重点推广了优良品种选用,油菜分层施肥条播、沟播,蚕豆机械点播,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药使用等技术,项目区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群众的施肥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4]。
2.8 强化样板示范
在抓好大面积粮油高产创建的同时,选在交通方便、群众基础好、科技措施推广步伐快的乡镇和村大力开展重点示范和样板展示,建设万亩示范片、千亩展示区、百亩攻关田,集中投放项目资金,集成技术,使其成为基层干部指挥生产的指挥田、科技人员施展才华的样板田、农民就近学习的示范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技术的辐射和扩散。
2.9 强化档案管理
高度重视项目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按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建立项目档案,做好生产数据和工作记录,包括实施方案、田间档案、合同、农户花名等内容,并剪辑制作了作物从种到收各农事环节音像资料,使档案资料真实、齐全、规范并便于开发利用。
2.10 强化监督检查
在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的各个关键时期,省、市领导和专家,县项目领导小组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检查督促,现场办公,对项目组织领导和技术队伍建设、示范点落实、技术到位、项目资金使用及工作档案等情况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有关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确保了高产创建活动开展的效果。
3 经验与启示
3.1 开展高产创优活动,全力发挥科技作用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推动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开展的根本保证。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确定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把任务落到实处,为高产创建活动提供组织保障。以农技推广部门为技术依托,积极开展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等为主要内容的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实现粮油大面积均衡增产。
3.2 集成创新实用技术,充分挖掘单产潜力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的原则,将各项技术组装配套,综合运用标准化生产技术,采取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的方式,积极推进粮油实用新技术的试验、集成、示范与推广工作,为增强粮油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农机节本增效技术,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全力发挥科技作用,充分挖掘增产潜力。
3.3 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大力促进科技入户
要不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和条件开展主题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应用先进技术、参加优质高产创建活动。方式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发放明白纸、树立宣传栏等措施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承包,开展从种到收全程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在主要农事季节深入到村,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0%以上,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民以食为天”,足见粮食对人类的重要性。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为湟中县粮油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挖掘湟中县粮油生产潜力、推进科技推广机制创新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该县粮油生产逐步迈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探索出了新的发展之路。
4 参考文献
[1] 李华,徐太和,肖建军.2015年界首市粮油高产创建工作实施内容及保障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3):63-64.
[2] 杨丽.广德县2013年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成效和做法[J].安徽农学通报,2014(8):65-66.
篇3
2009年5月12~13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全国设施蔬菜生产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各省分管蔬菜工作的处长或站长,以及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及产业技术体系的部分专家,130余人。会议交流了各地发展设施蔬菜的成效和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研究了促进设施蔬菜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李天来副校长、马承伟教授、谢丙炎研究员等3位专家分别就蔬菜集约化育苗、设施设计与建造、病虫害防治作了专题报告。农业部种植业司叶贞琴司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
设施蔬菜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效显著,经验丰富,值得认真总结
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蔬菜市场均衡供应。
据会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设施蔬菜5020万亩(约334.7万公顷,编者注,下同),比2000年增长78%。其中,大中棚2120万亩(约141.3万公顷),小棚1840万亩(约122.7万公顷),节能日光温室854万亩(约57万公顷)。设施蔬菜总产量1.68亿吨,占整个蔬菜产量的25%,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设施蔬菜面积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约占世界的90%。设施蔬菜尤其是节能日光温室的快速发展,反季节、超时令蔬菜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蔬菜周年均衡供应水平大大提高。不仅如此,目前,淡季蔬菜价格比20世纪末大幅度下降,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18种主要蔬菜淡旺季平均价差,由2000年的每千克1.69元下降到2007年的0.86元,下降了近一半。
功能不断拓展,促进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随着装备和技术的改进完善,设施功能由过去以防寒保温为主,进一步拓展到遮阳降温、阻隔防虫、避雨控湿防病等,有效地阻隔害虫进入、抑制病害发展,实现了不用或少用农药,提高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如南方夏季防虫网全封闭覆盖栽培普通白菜(小青菜),每茬只需在播种前对土壤和设施进行次消毒,生长期般不用喷洒农药;北方推广多功能防雾滴棚膜和膜下暗灌(滴灌)配套技术,设施内空气湿度降低20%30%,有效抑制病害发生,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2007-2008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已连4次保持在95%以上,比2001年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
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
设施综合利用与立体种植模式、日光温室高效节能与塑料棚多层覆盖栽培技术以及地膜与滴灌等农用资材的开发应用,促进了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主要体现在“三节”。第一,设施栽培单位面积产出率高,提高了耕地利用率。与露地相比,大棚蔬菜生育期延长60天~90天,节能日光温室延长半年,提高了土地和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另外,设施蔬菜无土栽培还能够利用荒山、荒滩和沙漠,可开发新的耕地资源。第二,随着膜下暗灌(滴灌)技术推广普及,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与大水漫灌相比,膜下暗灌(滴灌)技术每667 m2节水50%以上,2008年该项技术推广约2000多万亩(次),节约用水20亿吨以上。第三,随着日光温室节能技术的改进和推广,减少了能源消耗。节能日光温室比传统的加温温室每年每667 m2节约煤炭50吨左右,全国854万亩每年可节煤4,27亿吨。
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
目前,每667m2大中棚蔬菜收入平均7000元左右,目光温室1 0,000元左右,都比20世纪末提高20%以上,设施蔬菜收入是露地蔬菜的5倍~7倍。据会议统计,2008年全国设施蔬菜总产值4100多亿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1%,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70元左右。此前我们参观的辽中县冷子堡镇社甲村,农民人均日光温室蔬菜收入高达13,469元。
设施蔬菜产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各地在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是坚持行政推动与政策扶持。设施蔬菜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产业,在发展初中期需要政府强有力支持,这样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省市县三级政府投入设施蔬菜资金80.54亿元。其中,省级29.8亿元,市级21.79亿元,县级28.95亿元,北京、辽宁、上海、天津、江苏、吉林、宁夏、内蒙古等8省(区、市)省级投资规模均在1亿元以上。如北京市2008年安排6.5亿元,对规模50亩(约3.3公顷)以上、符合建设标准的永久性日光温室每667 m2补贴1.5万元、简易日光温室补贴1万元、钢架大棚补贴4000元,新建连栋温室每平方米补贴200元。江苏省东台市政府2001年以来,安排专项资金1.67亿元,支持发展设施蔬菜生产,2008年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6.4万亩(约3.1万公顷),生产规模和水平位居江苏省前列。
二是坚持按照市场需求发展设施生产。各地最大限度发挥设施的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开发设施类型、蔬菜品种和栽培茬口,适应了市场均衡、多样、安全的需要。塑料棚的发展,实现了早春和晚秋蔬菜供应的基本好转;节能日光温室的发展,缓解了冬季蔬菜供需矛盾;遮阳网的推广,增加了夏秋蔬菜产量和花色品种,建立起周年系列化设施蔬菜生产体系,保障了市场的均衡需求。设施蔬菜的发展,使黄瓜、番茄、辣椒、芹菜等传统品种实现了周年生产,为生菜、西芹、西兰花等西洋品种引进并大面积推广创造了条件,苦瓜、蕹菜、菜心等南菜北种,满足了人民冬吃夏菜、夏吃冬菜、中吃西菜、北吃南菜的需求。
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设施蔬菜发展道路。各地从中国资源约束强、经济基础弱、消费水平低的实际出发,不求洋,不求高精尖,但求实用高效,因地制宜、自主创新、总结提高,走出了一条经济、节能、高效的中国特色设施蔬菜发展道路。从设施建造看,采取就地取材,以投资少、易于推广的竹木、水泥柱混合结构为主:从栽培技术看,北方以日光温室高效节能栽培为主,南方以大中棚多层覆盖保温栽培为主,实现了冬季不加温生产喜温果菜;从种植模式看,采取间套复种、立体种植,增加茬口,利用空间,大幅度提高了设施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目前,中国自主创新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每667 m2建造成本1 0万元左右,与引进的现代化加温温室相比低80%以上;在北纬33°-43°地区,冬春不加温可以生产喜温果菜,一般每667m2纯收入10000元左右,而引进的现代化加温温室大多处于高额亏损状况。
四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挖掘生产潜力。“八五”时期以来,全国农技推广系统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紧密结台、协同攻关,创新并设计建造了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优化了结构性能,实现 了最大限度地采光和保温。同时,提出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提早扣膜蓄热、增施优质有机肥、前期膜下暗灌等多项技术,显著提高了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的单产、品质和效益。例如,山东、山西、辽宁3省分别创造了日光温室每667 m2单产黄瓜3万kg、番茄2.3万kg、茄子2.2万kg的最高记录,已经接近或达到了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外,设施蔬菜的发展,与计划、财政、国土、水利、电力、公路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各地还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搞好技术服务等方面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在今后工作中也必须继续坚持。进一步发展设施蔬菜前景广阔,机遇难得,但也要科学引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这是中央文件中第次作出阐述,为设施园艺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加快中国园艺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任务,是保供给、稳增收、促就业、拉内需,实现园艺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进一步认识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设施蔬菜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人多地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耕地和水资源紧缺是发展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越来越大,发展蔬菜生产的约束增加。设施蔬菜生产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大幅度增加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耕地和水资源利用率,顺应了中国基本国情。
发展设施蔬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蔬菜生产是集工程设计、建筑、农艺、生物、环境、材料等现代技术和装备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提高装备水平、推进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化经营、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措施。
发展设施蔬菜是稳定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蔬菜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面积为667 m2的大中棚和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需要1个劳动力,面积为1334 m2的小棚蔬菜生产需要1个劳动力,全国5020万亩设施蔬菜约吸纳4000万人就业。同时,还带动建筑、农资、加工、运输等多个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空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发展设施蔬菜是拉动内需保增长的重大举措。
设施蔬菜是高投入产业,新建设施需要大量的钢材、砖、水泥、竹木等建材,生产过程消耗大量的农膜、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初步匡算,2008年全国5020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共拉动需求1980多亿元,其中,新建520万亩设施投资1200多亿元;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投入780多亿元。
当前,在金融危机影响扩散蔓延的大背景下,发展设施蔬菜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建材和农资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扩大就业、拉动内需的亮点,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设施蔬菜发展强劲,前景广阔。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设施蔬菜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缺乏科学规划引导。由于缺乏统筹规划,部分地区发展速度过快,重视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的提高;部分地区设施类型、蔬菜种类、栽培季节雷同,区域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格局。同时,因为没有统一建设规划。一些地方的设施蔬菜基地田间布局不合理,水电路不配套。二是设施设计建造不规范。中国园艺设施的设计、制造、施工不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设施构型五花八门,脊高、跨度等参数设计不合理,性能差,产量效益不高。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设施大型化,抗风雪灾害能力弱,生产安全隐患大。三是技术推广不到位。一些地方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补贴,忽视技术推广服务等软件投入,品种、技术和人才贮备不够,连作带来土壤酸化、盐渍化以及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经济效益不高。四是设施装备水平不高。中国设施遮阳降温、防寒保温、灌溉施肥等装备缺乏,机械化程度低,日常管理如揭盖草苫、放风闭风、浇水、施肥、打药等,基本上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在发展设施蔬菜的过程中,各地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注重与粮食协调发展。中国人多耕地少,18亿亩(1.2亿公顷)耕地首先要保证13亿人吃饭问题,满足粮食生产需求。发展设施蔬菜生产,要以不影响粮食生产为前提,注意保护基本农田,不破坏耕作层,要充分开发利用冬闲田、中低产田,积极推行设施蔬菜与粮食等轮作。
二要注重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目标市场需求,确定设施类型、生产规模、蔬菜种类和上市时间,避免盲目发展。西北地区,设施以日光温室为主,主栽喜温瓜菜,供应本地冬春淡季市场,出口中亚地区;黄淮海与环渤海地区,中北部设施以日光温室为主,南部以大棚为主,主栽喜温瓜菜,供应“三北”和长江流域地区冬春淡季市场:长江流域地区,设施以大棚为主,主栽喜温瓜菜和速生叶菜,周年生产,供应本地市场。
三要注重因地制宜发展。发展设施蔬菜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不同的设施类型,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北方以节能日光温室为主,南方以塑料棚为主: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低成本的竹木、水泥混合结构设施,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发展钢管棚架。
四要注重量力而行发展。要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规划,使设施蔬菜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条件相适宜,不能盲目超前发展。
五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要综合防治土壤盐渍化、酸化、营养失衡以及病虫害等连作障碍,改善生产条件,保障设施蔬菜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