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育率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育率的意义

篇1

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我从云朵中诞生了,开始了我一生的旅程.

当我在高空滑落时.我体验到飞翔的感觉,它是美妙的.当我降落绿叶上时,我不得不将把我的身体一点一滴的分开.叶稍上.清晨第一道阳光透过我的身体.此刻我全身透亮,变得无比光明,它是打败黑暗的武器.

在下面,我看到了我的同伴他们有的是幸运的.而有的是不幸的.看!那些幸运儿去了哪?他们要去哪?我哭了,我的伙伴走了,和我分别了.我带着疑问,我仰望远方的朋友.但是,新的朋友也来了,他们呼唤我,与我道别,我下去了.

我感到身体变得奇怪,与他们连成一体,一个群体,象一个坚不可摧的城墙.我觉得我一直在动,不停的动,不停地驶向终点.厄运将临近我,最终.我被甩出去了.

我的身体变扁了,落在石头上.全身发热起来,一丝丝烟不停的往上冒,一点一点,的消失了.我在这里,我走了我的生命到了终点,走完了命运给我安排旅程.

篇2

[关键词] 开发现状 概念 内涵和作用 资源储备情况 措施和建议

重庆具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资源,拥有潜力无限的生态旅游市场,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品牌。然而,旅游业作为一种资源性产业和可再生性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成为重庆主要的支柱产业和带动重庆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基于此,重庆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必要性和急迫性。目前,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生态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现在,就怎样挖掘、利用好生态旅游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生态旅游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在理论指导、实践论证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许多项目便匆忙上马,进行粗放式开发,从而对许多不可再生旅游资源造成了损害性浪费,甚至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产生了负面效应。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有22%的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因开展“生态旅游”而受到破坏,11%的生态旅游资源出现退化,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及作用

1.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

“生态旅游”, 又称“绿色旅游”,最早由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克于1983年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会议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是说,“生态旅游通常是一种指向自然区、野生生物和传统文化的小尺度旅游,它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的前提下,既利于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旅游者实现旅游的审美需求,同时还是一个生态伦理道德的陶冶过程。”据此可见,生态旅游是以满足生态时代人们高层次的旅游需要,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生态教育的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的作用

生态旅游是21世纪创造就业和环境保护的先导性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对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态旅游是开放式旅游,资源整合度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重庆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构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大旅游;其次,从产业关联度上来说,由于旅游业综合性和向前、向后的关联效应强,重庆发展生态旅游将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改变重庆一、二产业过重的落后的产业结构现状;再次,生态旅游还可以提高重庆的声誉,塑造重庆大都市形象,促进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重庆生态旅游资源储备情况

重庆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幅员辽阔,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特殊的地理构造造就了重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地、古树、花卉、珍稀动物、古生物化石,以及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现业已探明拥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2个国家森林公园、63个国家A级景区、16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极大的潜在能量。

1.植物资源储备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有维管植物6000种以上,其中木本植物约占3000种,列为国家级保护和珍稀濒危维管植物55种,特有种和模式标本植物16种。其中Ⅰ级保护植物有银杉、水杉、珙桐、秃杉、桫椤等;Ⅱ级保护植物有银杏、光叶珙桐、香果树、鹅掌楸、红豆杉等;Ⅲ级保护植物有黄杉、穗花杉、白桂木等。仅“川东小峨眉”缙云山就有亚热带树木达1700多种,至今还保留着1.6亿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乐树、飞蛾树等世界罕见的珍稀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川金佛山,是重庆的天然植物园之一,有名贵树种3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树种3种),乔木1000多种,竹类17种,尤以“金山四绝”银杉、杜鹃王树、大叶茶、方竹笋闻名。江津四面山有1500多种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数量众多。

2.动物资源储备情况

重庆动物种类繁多,域内各类动物资源600余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主要有金丝猴、黑叶猴、云豹、白鹤、中华鲟、长江鲟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金冠鹿、穿山甲、林麝、水獭、大鲵等;国家Ⅲ级保护动物有青羊、小灵猫、白腹锦鸡等。这些珍稀生物种类,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与生息繁衍的自然环境构成“生物基因库”,是研究生态环境变迁和生物演化的宝贵场所。重庆饲养动物有60余种,其中生猪、羊、牛、兔是优势畜种,荣昌是全国著名的种猪基地,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县是全国著名的长毛兔饲养、加工和出口基地。重庆域内有江河鱼类120多种,鱼类养殖遍及各区县,长寿湖、大洪湖是重庆的鱼类养殖基地。

3.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重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渊源流长,文物积淀相当深厚。在三千年的岁月中,重庆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历代的劳动人民在巴蜀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留下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其中,古代石刻文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蜚声中外,尤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璀璨迷人的山城夜景闻名遐迩。

四、产业开发思路

1.政府主导

做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对生态旅游经费的投入,将生态旅游挖掘保护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共产品的投入,如:策划、规划、宣传、信息、招商、营销、培训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水、电、气、通讯、宽带等,特别是接待设施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

2.立法保障

即通过立法机关立法,建立生态旅游的一整套法律体系,以保障生态旅游的正常发展。其体系组成为:宪法―生态旅游法―生态旅游管理条例―生态旅游分类规章及地方性规章―生态旅游区具体管理制度。

2.狠抓宣传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社会熟知度不够,还需要广泛宣传。重庆生态旅游产品之所以缺乏知名度、忠诚度和影响力,根本上在于营销手段单一化,营销氛围不浓厚。为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在宣传上大做文章。要集中有限的宣传资金,突出做好影响深远而广泛的宣传促销,即要选择花钱不多、宣传效果好的方法,如:开展主题年活动、举办节庆活动、举办旅游推介会等。在做生态旅游宣传前,首先应做好宣传战略、制定宣传目标和阶段计划、选择宣传方式和时机,从而使旅游宣传形式与效果得到统一。

4.系统梳理,查清资源,突出特色,制定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则

首先应搞好各种生态系统的数据调查,建立生态旅游资源数据库,以便为确定旅游开发的最佳客容量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投资规模等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对已经定位了的国家级、市级景区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市政府应通过旅游局严格控制和保护,不能由区县自行改造、扩建;要改造、扩建必须由市旅游局组织各科专家讨论审定,然后由政府批准方案。其次,要突出山、江、湖、林,以及人文资源的特色,在遵循简朴、归真与自然协调原则和政府主导、原生性、保护性开发原则的同时,还要突出当代游人喜爱的保健长寿特色,制定好近、中、远期开发规划。

5.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打造精品旅游,提升旅游品位

重庆旅游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旅游大项目的拉动,没有鲜明的特色项目作为支撑,而表现为散、小、弱、差、浅,缺乏一批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注意大项目、精品项目的挖掘和培育,形成以点带面,全面辐射的格局。即以长江山峡、山水都市、大足石刻、乌江画廊、武陵风光“4+1”旅游精品为建设重点,以酉阳生态游,秀山生态游,巫山生态游,云阳生态游,忠县生态游,芙蓉仙女山生态游,城口巴山风情游,龙乡铜梁游,竹乡茶都永川游等周边区县旅游风景区为辐射点,构建一张立体生态旅游网,从大格局上开发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产品,创造特色旅游品牌。

五、结语

重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生态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生态旅游开发所显现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彰显了开发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要做大做强做好重庆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品牌经营、项目带动、制度创新、环境优化,必须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克服困难中播种希望,实现生态旅游带来的可观效益,提升重庆实力。

参考文献:

[1] 晓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1

[2]朱同林:《生态旅游:概念与功能》,[J],《丹东师专学报》,1998.12

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意义途径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建设过程中,随着人们旅游视野的开阔与消费愿望的上升,更加生态化、绿色化的旅游方式也成为消费者的强烈追求。据此,笔者针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意义与途径所做出的分析,也便具有了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相关概述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指的是将大自然的价值进行开发,通过让消费者去感受自然美景、去畅快的欣赏与获得由自然禀赋所给人们带来的和谐、轻松、清新的气氛,并让人可以从中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感知美好等。通过这样一趟生态旅游的旅程,不仅能够让游客的身心都能够更加健康舒展,与此同时也保障了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可以得到实现。生态旅游同普通旅游相比,最为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旅游能够具备可持续性,这种旅游环境的创造,不需要通过破坏、开采等方式去建立旅游景点。而是通过将人与大自然相互连接,既保证了生态圈的正常运转,同时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从旅游产业的效益性来看,要想使得整个经济产业链条可以长久的维持下去,做好经济管理活动则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效用。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管理,才能将旅游收入与生态维护相互统一到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的目标中来。举例来说,生态旅游景点中植被的灌溉、修剪、养护、修复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所以经济管理活动的必要性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优势意义

关于生态旅游管理的投入建设所具有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简要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好生态旅游的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维护地区生态资源的长远发展。生态旅游同其他性质的旅游不同,该种旅游方式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依托于整个大的生态环境。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于环境所带来的损害是有限的,并且经过合理的规划,这种持续化的发展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实际效益,而一旦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走上了误区,那么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甚至严重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举例来说,过度的旅游开发便是造成生态旅游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一项重大阻碍。自然界与生态系统中的每一项生物不仅同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生物同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稳定结构也是不容打破的。但是,当缺乏正确的管理规划时,生态旅游景区则通常会面临着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与其他生物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而当这些蕴含自然风光的生态环境全都“改造”成为景区,那么脆弱的生态环境则不能再建构起坚强的防护“壁垒”。当自然灾害或人为损害发生时,自然的抗风险能力与自然承载力也势必会因为经受不了压力而“崩溃”,最终给地区的生态与经济维护带来巨大“灾难”。

第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也是各个地区发展地方经济所必须进行的一项措施。要发展生态旅游,则必须要注重对于生态景区的保护。这既体现在对于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的适度利用上,同时也体现在放眼长远的经济管理活动上。一方面,旅游管理负责人员能够不盲目追求游客的数量与效益,而是将适度与适当作为考量自然景区承载力的首要因素,那么所制定出的旅游发展计划也必然会更加符合地方景区的实际发展需求。举例来说,对于有的自然生态区域来说,发展大规模的旅游是不能为当地环境所承受的,那么则此时便需要转变发展思维,重点发展与培养规模较小、档次较高、辐射作用较强的景区。在景区住宿、游客用餐等配套设施的设置上也尽量规划的更加低密度,那么即使该生态景区的游客数量上限较小,同样所获得的效益也是较为可观的。

第三,科学性的发展规划有利于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的保障实现。在过去的旅游开发实践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污染自然环境、破坏资源的低水平旅游项目。这些重复性高、特色单一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给地区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也是较为负面的。在国家大力推崇绿色化、环保化发展的今天,过去这种旅游模式也显示其巨大的落后性,换言之,只有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制定政策措施与发展规划时,能够将生态环境保护、地方实际情况、特色经济创收结合起来。才能使得生态经济在满足高质量文化内涵的同时,又能达到发展经济的需要。

三、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

要实现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良好管理,关键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1.建立起關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专项部门。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中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而许多学科内容的交叉便要求了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依靠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管理才是最为恰当的。此外,当地政府也可以适当介入到生态旅游的项目开发中,通过对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监管,从而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可以同旅游项目相互适应。

2.重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科普工作。为了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相互配合,加大对于生态景区环境资源保护的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宣传也是极为必要的。仅从旅游开发者一方面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游客作消费活动的对象,在景区中的行为也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与美观性。对于旅游者进行生态环保意识的普及与环保法制观念的灌输,都能够产生更加积极有利的效果。举例来说,生态旅是为了让人们体会到自然之美,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妙感受也是同悠久的传统文化相互衔接的,要达到热爱自然,那么从中寻找“连接点”,让游客能够从中受到启迪,也应当成为生态旅游管理中的题中之义。再如,旅游项目时常伴有对于周遭环境的累积性破坏性,特别是对于资源的破坏也是较为明显的,所以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的宣讲与告知,也能够为游客更加珍视自然环境奠定基础条件。

四、结语

旅游业作为我国发展较为迅速的重要部分,不仅对于直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于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开发与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优质的经济创收方式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地区的响应,由此,只有不断加强关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方法意义探究,并且将这些探索得出的有益经验积极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使得各个地方的生态旅游取得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沙志云.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措施[J].信息化建设,2016,01:214. 

[2]袁静,明庆忠,李长凤.旅游产业生态化效应研究方法综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33-37. 

[3]李向明.自然旅游资源价值的来源、构成及其实现途径[J].林业科学,2011,10:160-166. 

[4]李肖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旅游文化古镇建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2:130-132. 

篇4

【关键词】农业旅游;旅游产品;发展对策

在中原经济区的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基础上,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旅游大省的作用日益增强。人们对旅游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方式也千变万化。农业旅游就是新兴的旅游方式。河南省区域内城市很多都建有农家乐和一些带有休闲性质的郊区度假村,如许昌鄢陵的花木基地、信阳毛尖茶叶生产地、三门峡寺河山的优质苹果基地以及信阳水库的渔业等。可“农”味不足、“乐”不起来,难以吸引“回头客”。其真正原因为缺乏创新设计体验项目,没有让游客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之中,人为阻断了人们亲近自然、返童求真的乐趣。因此发展河南省的农业旅游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农业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方式

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是单个景区或单个城市的问题,如何发展全省区域内城市农业旅游合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河南省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有29个,其中郑州8个,新乡5个,洛阳4个,焦作2个,仅这5个城市就占了19个。

由此可以得出河南省内农业旅游发展极不平衡,呈现了以郑州、洛阳、新乡、焦作为核心的农业旅游核心区,而其他地方发展缓慢。所以要实现区域农业旅游合作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实行区域旅游功能分工,打造农业旅游核心区。进一步发展郑州、新乡、洛阳、焦作的农业旅游,重点打造“郑州+洛阳+新乡+焦作”核心区域,带动周边城市的农业旅游发展,促进区域联合。进一步提升核心区域城市的农业示范旅游区,加快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做大做强,注重细节和品质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其次,建立区域内精品农业旅游线路。精品农业旅游线路的建立对于区域内城市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实现区域农业旅游的合作,依照河南省各地市中农业示范区的分布,可以制定以下几条精品农业旅游线路供游人选择: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临颍县

郑州丰乐农庄+新乡七里营刘庄+新乡七里营龙泉村+林州市太行大峡谷

郑州富景生态旅游区+沁阳紫陵万亩果园+重渡沟风景农业旅游区

2 提高农业旅游景区的旅游设施建设

农业旅游景区同样可以成为一个优质景区,把园区景观设计的精致而宜人,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相当于农家乐接待能力应进一步加强,塑造一个整洁、温馨的主题小酒店甚至小型度假村,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3 加强农业旅游的管理与服务意识

农业景区不论大小和定位高低,都应让人感受到热情、周到、温馨的服务,具有亲和力。旅游管理人员应开阔管理视野、转变经营理念、提升服务质量和综合素质。解决目前某些景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低层次经营,不重视深度开发的问题。

4 注重旅游产品的细节设计,开发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

发展农业旅游应注重旅游产品的细节设计。园区绿化应到位,做到绿草盈盈,鲜花盛开。即使是厕所屋顶也种有鲜花,既可以帮助厕所消除异味,又达到了美观漂亮、清洁卫生和防暑降温的效果。比如鄢陵的花木基地,可以设计亲子戏水区、花卉迷宫、浪漫小屋、蝴蝶甲虫生态馆等不同区域,同时还可以制作与花卉有关的食品,游客可依序参观、品尝。还应开发特色的旅游体验性产品,具有放松、怀旧、传统、亲近自然,了解生态的特点。例如信阳毛尖茶生产地、新郑好想你枣园可以吸引游客亲自采摘,体会干农家活的滋味;信阳水库可以让游客吃当地渔产品,体会风味餐饮;与此同时,还体验旧时期乡村生活和乡村闲住、散步与漫游、钓鱼、节庆风俗、打猎等。使游客在参与休闲的同时学习乡村知识,丰富体验经历,为游客提供朴实、舒适的氛围,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

5 设计与当地及景区有关的旅游工艺品及宣传手册

农业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应具备极强的商业经营意识,要重视发展规划和宣传材料,设一些旅游商品展销点,用来展示当地自行设计生产的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并且要注册自己的商标,这样可以有效的宣传景区及产品,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所以应进一步开发河南省旅游合作的农业旅游特色项目,可以把区域内农业旅游示范区整合起来,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有利于塑造品牌竞争力,提升区域内品牌形象,丰富旅游产品的体系,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多个器官协调;总结规律;温故知新;合理安排时间;内容趣味性

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多个器官协调活动,全面调动记忆能力

英语单词的记忆过程就是词的音、形、义三者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联系的过程。所以记单词时,不要只用一种感官,应尽可能地用多个感官,达到口、手、眼、耳、脑并用。单词的记忆多属瞬间记忆,如果不能做到多个器官协调活动,其记忆的质量就会很差。

二、总结规律,充分利用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

实践证明,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全面、迅速、精确和牢固。意义识记的效果之所以优于机械识记,是因为识记材料的意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

比如:学生学习了动词advise(意为“建议”)句型“She advised that a meeting (should) be held to discuss the matter.”了解到其宾语从句谓语动词常用(should)+原形动词形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这种动词形式宾语从句表示的内容并非事实,进而让学生理解在order(命令)、suggest/recommend/propose(建议)、demand/require(要求)、insist(坚持要)、ask/request(请求)、decide(决定)、desire(渴求)等意义的动词后的宾语从句的谓语动词同理应使用相同的形式。例如:

He ordered / asked / required / …me that I (should) leave at once.

然后再扩展到表示同样内容的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例如:

It is demanded / desired / insisted / ordered /necessary… that we (should) get everything ready by the end of the week.

They accepted my suggestion that they (should) not buy such equipment.

这时学生的记忆就完全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三、温故知新,使新学的内容获得意义上的支持

在学生已经掌握be covered with这一词组的基础上,学习新词组be equipped with / be supplied with / be furnished with等时,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记忆。

另外可以将be accustomed to sth./doing sth.,adjust(oneself) to sth./doing sth.,adapt (oneself) to sth. /doing sth.等组合形式与be used to sth/doing sth.结合在一起记忆。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记忆的效果。

四、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增加“再现”频率

有些学生常责怪自己“记性不好”。其实,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过目不忘是不现实的。遗忘的重要原因在于识记后缺乏复习,为了和遗忘做斗争,就要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一般来说,复习的时间过分集中,容易互相干扰;时间过于分散,又容易发生遗忘。时间的分配要适中。对于需要机械识记的内容,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要好;学习复杂、需要思考的内容,则应该比较集中地来学习。对内容难,在缺乏兴趣和容易疲劳的情况下,还是分散复习为好。

五、增强复习内容的趣味性,激发记忆的动机

不要把单纯的重复用作复习的手段,复习方法简单,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感。灵活多变复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者感到新颖,也容易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科洛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记忆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教育学原理指出,记忆是以智力为前提的,而智力活动在情绪高涨和全神贯注的情况下效果最佳。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激发强烈的记忆动机,创造出心情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对记忆的畏难情绪和烦恼感。学习兴趣的效果对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妙趣横生的英语课,生动活泼的学校娱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根据心理规律,增加再现的新鲜感,提高记忆活动的积极性。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求知欲,在言语实践中加强英语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平时可以采用以下灵活的复习方式:

(1)形象记忆:

通过词的本身的形象记忆单词。把几个字母看作—个来记,例如:

right,bright,night,might,sight,tight,delight等。

一个单词通过增、减、换字母变为另一个单词。例如:bridge,fridge.

利用构词法,通过分析词根、前缀、派生和合成等记忆单词。

(2)分类记忆:

结合话题训练,把单词进行分类。例如:学校生活,兴趣爱好,体育运动,交通运输,就医等。

(3)卡片记忆:

自制单词卡片随时随身进行单词记忆,卡片写上单词的词形、词性、词义、音标、搭配、例句等。

(4)图表记忆:

利用形象的图表进行记忆,它的优点是意、形、物直观地结合到一起。可以找一本英语图解字典作为参考。

(5)阅读记忆:

通过阅读英语文章、小说等进行记忆。注意选择材料的难度要适宜。

总之,人的记忆潜力是非常大的,只要我们讲究记忆的科学性,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记忆能力必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加强!学习英语的能力必定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论[M]

篇6

[关键词]生态效率;时空分异;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5;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4)04-0015-05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中国取得了年均99%的经济增长成就,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然而,经济增长在要求各种资源有持续的投入的同时还伴随非期望产出(如“三废”、二氧化碳等)的不断排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如何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切实达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的,是中国各级政府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构建能够同时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提出的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强调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的统一[1],为不同层次区域同时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简单明了的测度指标。自该指标被提出以来,其研究对象包含了企业、工业园区、行业、国家等领域[25],计算方法先后经历了比值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模型法等三类方法[69],其中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基本模型的评价方法由于无需事先指定指标权重,较完美地契合了生态效率的相对性、过程性、投入产出关系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生态效率的评价。基于此,本文以投入导向的DEA模型为主要评价方法,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静态测度中国30个省级区域2000―2012年生态效率情况;为测度区域生态效率的时序提升情况,本文还构建了效率差距(Efficiency Gap,EG)指标,来分析区域生态效率时序变化规律。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

假设对n个省级区域进行生态效率静态测度,每个区域具有相同的投入产出关系,均以i种资源消耗或污染物为投入,获得s种产出,每一个区域称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所有待估区域构成生产可能集现实样本。假设Xij表示第j个DMU的第i种投入要素量(i=1,2,…,m;j=1,2,…,n),Yrj表示第j个DMU第r种产出的总量,则第j0个DMU的生态效率z0可由式(1)进行估算[10]:

由式(1)估算所得的区域生态效率值会出现多个DMU同时效率1的情况,不利于不同区域生态效率的比较和排序,更不利于区域生态效率的时序提升测度。为此,本文应用式(2)超效率DEA模型进行生态效率静态估算[1112]:

假设第j0个DMU第t期和t+1期的生态效率分别为θt0和θt+10,定义其效率差距EG[13]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第30卷第4期刘丙泉,等:基于超效率DEA的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与时空分异研究三、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效率强调经济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低消耗、环境的低污染为前提,因此,本文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投入要素、经济效益为产出要素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14],如表1所示。

四、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文搜集了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生态效率指标(地区数据统计不全,未包括在内),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空间差异分析

根据式(2),在matlab2009a平台编写程序,得到中国30个省级区域2000―2012年的超效率生态效率情况,统计描述见表2。由表2知,2000―2012年全国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年度平均值波动较小,2011年的088最低,2003年的100最高,但在此期间全国省级区域平均GDP增长了546倍,这说明从全国层面看,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带动生态环境的改善,以GDP为纲依然是各区域生态效率提升的症结所在;从全国层面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变异系数可以看出,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省级差距呈现先拉大后缩小的趋势,2000年各省市生态效率差距最小,为039,2004年差距逐渐拉大到0,69,后逐步缩小到2012年的056。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2001―2008年,是中国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差距比较显著的时段,变异系数维持在06左右,而在此期间,中国各省份经济增长差距非常明显,东部地区省市GDP平均增长了35倍,而中西部地区省市区经济平均增长了25倍,因此,中国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差距更多由经济增长差距导致。

从全国三大经济带来看,东部地区生态效率平均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与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并且,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发展比较稳定,近年来一致维持在12以上,但是东部地区内部各省市之间生态效率差距比较大,变异系数最高年份达到了067,但好在这种差距正在缩小;中部地区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85下降到了2012年的071,与东部地区差距在拉大,对西部地区的优势正在缩小,并且中部地区各省市生态效率之间差距较小,而且这种差距也在缩小,这说明中部地区各省市整体生态效率均存在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发展比较稳定,但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市区生态效率之间差距在拉大。

(三)时序提升分析

本文从全国、三大经济带两个视角对不同区域尺度的生态效率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度量相同区域生态效率时间序列演化规律,本文应用式(3)总结不同区域生态效率的提升情况。

效率差距能度量同一区域相邻年份的生态效率提升程度。可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考察期内有6个年份生态效率均值呈现改善状态,6个年份呈现退化,除2011年退化比较显著外,其余年份退化但不显著;从三大经济带情况来看,考察期内,东部地区有9个年份生态效率呈现改善状态,中部地区仅有2个年份呈现改善状态,10个年份呈现退化状态,西部地区有5个年份呈现显著改善状态,7个年份呈现退化但不显著,因此,中国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拉大,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正在减小,这与空间差异部分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从省级区域层面看,考察期内东部地区以江苏、浙江、山东等为代表的7个省份呈现生态效率提升状态,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4个省份生态效率退化但并不显著,与此同时,中部地区仅有黑龙江生态效率呈现提升状态,其余省市均呈现缓慢退化状态,而西部地区贵州、新疆生态效率提升显著,5个省市生态效率呈现缓慢提升,4个省市生态效率呈现缓慢退化。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应用超效率DEA模型,定量评估了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生态效率水平,并从时序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中国省级区域生态效率进行了差异分析,主要结论包括:

从全国层面来看,2000―2012年中国生态效率改善不明显,省级区域生态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一致,距经济增长反哺生态环境带来环境改善的预期还较远。

从三大区域看,东部地区整体生态效率水平较高,并呈现时序提升,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正在拉大,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差距正在缩小,西部地区生态率时序提升显著。

从省级区域层面看,中国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前沿由浙江、江苏、山东、北京等省市构成,并且上述省市生态效率时序提升动力显著,未来中国省级区域生态效率极可能出现两极分化。

(二)建议

其一,中国大多数省市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率提升潜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生态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还是优秀生产实践技术未被引入,一旦这些地区能够引入较佳的生产实践项目和技术,生态效率将大幅提升。

其二,中国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市大都仍然依靠高强度的要素投入和积累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环境治理的大幅投入,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尤其是东部地区省市,应重点依托地理区位和发展成就,打造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高端经济业态,尝试将生产、制造模块实施外包、转移。

其三,中西部地区省市生态效率低的原因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缓慢、发展效率低,因此该部分省市区应在梳理本省市区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本区域产业承接战略和策略,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外包及转移,借助外部产业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发展理念激活本地生产要素,进而形成本土核心竞争力。

其四,强化技术创新、推动基础设施完善将是中国省市区提升生态效率的关键基础要素,技术创新是推动资源、环境约束下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而目前中国大多数省市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位居价值链下游,这是造成这些省市区生态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参考文献]

[1] WBCSD. Ecoefficient Leadership for Improved Econom

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R].Geneva:WBCSD,1996.

[2] 路战远,智颖飙,王再岚,等.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的区域生态效率的时序特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2010,19(8):18151821.

[3] 陈傲.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2000―2006年省际数据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08,10(16):566570.

[4] G HUPPES, M D DAVIDSON, J KUYPER, et al. EcoEfficient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Oil and Gas Production in The Netherlands [J]. Ecological Economies,2007 (61): 4351.

[5] 李惠娟,龙如银,兰新萍.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评价[J].资源科学,2010,32(7):12961300.

[6] 孙源远,武春友. 工业生态效率及评价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192194.

[7] 杨斌. 2000―2006年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7):11971202.

[8] 程晓娟.资源、环境两维视角下区域生态效率DEA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3,35(2):6368.

[9] 吴小庆,王远,刘宁,等.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江苏省区域生态效率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18(10):890895.

[10] COOPER W W, SEIFORD L M, THANASSOULIS E, et al. DEA and its Us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4,154(2):337344.

[11] 付丽娜,陈晓红,冷智花,等.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城市群生态效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4):169175.

[12] 张晶.基于超效率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研究[J].经济问题,2010(11):5759.

篇7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律意识;参与意识;教学实效

有句古话说的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而这个规矩,对于公民来说就是法,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必须懂法,守法、用法,在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自觉接受法的约束和制约。法制教育课是中小学学科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正确形成的重要保证,上好法制教育课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洁之地,是培养和教育有德有才之人之所,也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摆正文化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与教师教育的必要性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为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筑牢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法制教育课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怎样才能扭转这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式?怎样才能使法制课堂呈现一片生机盎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做文章。

一、创设情境,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小学生交通安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情境角色表演:“在马路上玩耍”“未满12周岁的儿童在公路上骑自行车”“出了交通事故之后”等等,让其他学生断定这些情境中,哪些是遵守法律是正确的,哪些是违反法律的。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具体学习法律规定,变枯燥的学习为生动的展示。并结合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周”,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法制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相应实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行统一是法制课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要求不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并进而转化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我认为,应充分利用每节课中的“议一议”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写出报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加课堂的容量,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现在的青少年大多娇生惯养,亲情观念淡薄,做事容易冲动,我们身边也不乏学生因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案例。用多媒体的授课方式,播放一些案例,使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冲动行为会给几个家庭造成多大的灾难,使他们感受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四、聘请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篇8

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提高附加值。创意旅游就是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结晶,“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它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方式”。[1]

旅游业已经成为吉林省新的支柱产业,在吉林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一定要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在吉林省旅游产业中融入创意元素,不仅可以完善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和体系,还可以为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走出一条属于吉林省的创意旅游之路。

一、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必要基础

近年来,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迅猛,有着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彰显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从2006年起,吉林省文化产业连年保持以20%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2010年吉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20.28亿元,占全省GDP的4.9%。力争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以上,成为新的支柱产业。[2]目前以动漫、影视、出版等为代表的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富有竞争力,而且具有较为突出的地方特点。近年来出现了“吉林歌舞”、“吉林电视剧”、“吉刊”等在业界有较大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还有以吉林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为代表的吉林动漫,以和平大戏院、东北风剧场、刘老根大舞台为代表的演出平台等,这些都成为风生水起的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代表。吉林省正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自动创新能力和原创能力,争取早日从“吉林制造”成为“吉林创造”。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发展创意旅游的必要基础。

二、吉林省旅游产业需要转型发展是必要前提

2011年吉林省旅游总收入达到929.33亿元,同比增长26.81%,相当于全省GDP的8.94%。[3]虽然实现了吉林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开局,但是我国旅游业逐步进入软要素驱动阶段,旅游产业需要转型发展和升级换代,需要从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吉林省也不例外。现阶段创意的力量愈加显现,运用创意思维可以使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软性要素的驱动,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吉林省旅游业正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这是吉林省发展创意旅游的必要前提。

三、吉林省政府不断给予政策扶持是强大后盾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文化业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创作和传播方式”及“深度发掘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等相关产业融合,提升整体服务功能,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可见对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发展,走出吉林省的创意旅游之路符合《十二五发展纲要》的要求。

一直以来,吉林省从未间断对创意产业的扶持,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扶持。“对文化创意企业市场准入方面相应降低条件;列入规划的文化创意重点项目,在资金安排、经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生产鼓励类文化产品进口所需的设备以及文化产品出口享受相应税收优惠”[4]。吉林省对旅游业的扶持是由来已久、有目共睹的,如在2010年把扶持壮大旅行社企业、打造大型旅游集团品牌作为工作重点,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旅行社。“开展旅游企业‘十强、百优’评选活动,对获得荣誉称号的旅游企业集团和旅游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并在项目建设、金融信贷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5]。这些政策扶持是发展创意旅游的坚实后盾。

四、创意旅游的初期活动积累了一定经验

吉林省的创意旅游已经走上初期探索之路,创建了一些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创意旅游品牌,如将电影、动漫、表演形式融入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代表长影世界城和长影电影博物馆;以吉林省特产为原料,依据吉林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开发创新的吉菜;将蒙古族渔猎文化、祭祀文化创新融入到旅游节庆开发的查干湖渔猎文化旅游节,等等。“吉林市在2011年吸收投资建设了全国唯一的童话主题酒店,《白雪公主》、《三只小猪》等经典童话故事被装修成酒店房间”。这些成熟品牌及刚刚崭露头角的都是创意旅游初期的代表之作,将为吉林省创意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等.论创意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的创新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08(1).

[2]刘文波.吉林文化产业产值增速超GDP[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0-19.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法律素质

一、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现状剖析

在上过大学公选课——大学生就业指导之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在校园内调查一下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如何。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从大一到大四的部分学生,院系涉及法学、经济管理、文学、英语、物理、化学、美术等十几个院系。其中女生比例达70%,男生只占了30%。调查问题一般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就业过程中的法律意识,以及原因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少有对法律有系统的了解,即使是有些法学专业的学生遇到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时,也难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法律知识不重视,了解甚浅,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认识,或是有的还停留在法律认识的盲区,甚至有的学生还认为没有什么作用就不愿意去重视。这就导致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就会充满疑惑,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二、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

根据上述的调查可以得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a) 从学生自身来说,一方面是心里还不够成熟,另外他们承载着家人、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期望,这就导致他们平时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一味的求得优异的成绩,却往往忽略法律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增强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法律实践自觉性差。上面已经讲到学生为了承受各方面的压力、竞争,不得不潜心于外语、计算机等专业课,而忽视人文的发展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有的学生懂法却不知道用法,在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道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像是在就业时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他们大多也只是一味的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样就必然会影响他们学法律的积极性,运用法律的主动性自觉性。

b) 从学校方面来说,高校的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到学校管理者,小到各个院系各个辅导员,都是非常的重视学生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因为学生在校四年期间专业课的成绩基本就是代表了学生的能力,成绩优异,就业率就高,反之亦然。而一个学校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的就业率,教学质量,以及在各项评比时的标准。老师对于法律知识的教授,也只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一种知识来教,并不把它当作一种社会实践能力为人做事的准则来教授。这也就当然的导致学生也单纯把法律当作一种知识来学,一门课来完成,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忽视其应用。

再有,近年各高校依据教育部的规则,依据实践需求均已设置失业指点中心,并将失业指点课列入教学方案。许多高校的失业指点中心仅仅围绕着当年毕业生签署了多少失业协议,并以此作为某个专业、某个学院、某所大学失业率的重要失业目标而给予高度注重,却疏忽了学生能否真正地掌握休息、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否在失业择业中维护本身的合法权益、维护本人合理的休息权、如何诚信失业等更为重要的法律教育及其责任。

三、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

首先,应该鼓励高校的法律课程进行变革。将法律实际教学与失业指点课程充分有效地结合起来,适时地采取弹性教学。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外,还要经常开展各种择业、就业、失业、签订合同、维权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启发与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切实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后就业前,采取多种办法,向学生灌输法律维权知识,锻炼法律运用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在真正就业的时候,在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是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不会迷茫,手无足措,不会一味放弃自己的权利,不会单单的妥协。

其次,要将单纯的法律教学与专题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展开一些与先生失业有关的法律知识的专题讲座,如《休息合同法》、《休息法》等。这样的讲座应该是以教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形式灵活多变,教与学互相促进,由于行将毕业的大学生曾经对法律特别是相关的失业方面的法律发生强无力的认同感、需求感,所以迫切希望教师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协助,以防止在失业中走弯路。在法律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将实际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事实向学生证明法律学习的必要性,用事实向学生讲述如何运用法律。

最后,学生应该从心里上高度重视就业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知道学习的目的,在平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的自觉性。在学校学习法律知识时,不能单纯地被各种法律知识条文,还要真正准确的理解其含义是什么,并且能够联想到实际生活中,如果我发生了某样事情,那么该去如何解决,该用哪些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长期奋斗的大事,是当前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大学生、老师、学校、家长、社会都要足够重视。(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根杜明,柳清,求职必备[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

[2] 左祥琦,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操作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法律意识现状 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是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高职院校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1、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

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意识的表现。

3、有被动法律意识,欠缺主动法律意识

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这种被动的法律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守法教育下的结果。譬如,现在一些高校内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都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所受的惩罚居多,往往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法律的铁面无私和无情,甚至有个别高职院校学生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将守法教育代替整个法制教育,以守法为法制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只有彻底转变法制观念,以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才能在更深层面上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和建设法治国家做出回应。

二、培养和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实践要求有现代法治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过程,不仅仅是依托于学校,更需要深深地扎根于以社会为背景的“土壤”之中。因此,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现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3、深化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高职院校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