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建议和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建议和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口老龄化建议和措施

篇1

[关键词]杭州地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现状;对策探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67-02

1 杭州地区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现状及分析

1.1 杭州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情况与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情况基本一致 杭州地区在浙江省乃至于长三角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情况中处于“领先”地位,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3年年初,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占总人口一成左右,而六十五岁以上则占总人口不到一成。由相关数据不难推断:老年人口很可能在2015年左右达到总人口数的一成半——由此可见,杭州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情况与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情况基本一致,即“未富先老”情况已经显现。

如此情况的产生和发展,此情况必将引发众多有目共睹的社会问题,如家庭规模和家庭应有的养老资源以及其供养能力同步减小等。具体表现为“421”和“821”结构家庭(夫妻二人上各有父母甚至祖父母,下有后代)数量增长,由此形成赡养比例失调的情况,以及经济负担、工作地点差异等一系列以“空巢”家庭为代表的一系列难以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也接踵而至。

1.2 杭州地区现有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情况及其模式剖析

根据省市乃至国家一系列会议和文件中关于建设老年宜居环境的精神,杭州地区结合自身情况,以城乡不同特点为基础,力求形成层次、形式、规模同步多元化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努力建设分布均衡、覆盖面广泛的街道(村镇)级别基层养老机构(现已完成40%左右),同时尽可能以高级行政机构设立指挥中心的方式代替集中养老机构的传统做法,以此力争达到依托社区服务体系,令绝大多数老人实现居家养老的目标(现仅处于设计和初步实施阶段)。与此同时,一方面通过加强各个层面上的人员培训以加强护理人员、工作人员的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力争将市县级养老服务中心和街道(村镇)级基层养老机构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模式加以推广和普及,并力求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与市政假设等一系列政府举措“挂钩”,形成完善的全社会养老网络,但目前仅限于设计和理论研究阶段。

由此可见,尽管杭州地区作为中国大陆的富庶地区,已经在养老机构建设方面率先完成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的基本覆盖,然而在养老需求方面,目前工作却仅限于“空巢”、“三无”、“五保”等“著名问题”老人的一些养老需求,且集中在低层次角度上,与国家和社会要求的老年人养、医、教、学、乐诸方面措施相结合的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要求和目标却有着较大距离。

1.3 外省市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方面成功例子对杭州地区的启示 据上文所述,中国大陆人口老龄化趋势所展现出来的“未富先老”状况,决定了整个国家范围内都应采取广泛利用社会资金补充政府投入的方式来建设老年宜居环境。在此指导思想之下,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给杭州地区的启示共有四个方面:

其一,将本地区自身特点与国内外先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理念相结合。在国际视野上融入本土化运作,形成小单位之内型的养老服务综合体,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形式,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分散在各个基层单位之中。

其二,通过一系列公益事业的兴办来带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先从小的公益项目入手,进行整体规划预案之后,用“先皮毛后内脏,先内脏后大脑”的顺序来逐步形成体系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

其三,在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完善设计,力求精细。将整个城市中与老年宜居环境有关的各个角度城市空间的业态在整体规划下组合为一种能够彼此之间相互为对方价值链条中的一环的“互利互助”关系,并以此将整个城市中各个“部件”结合起来,形成功能覆盖面大、效率突出的综合体。以老年人在活动空间方面的特别需求为抓手,逐步扩展到物质到精神一系列细节的实施,对其进行科学设计,在其间力求体现人文关怀。

其四,将老年人“分门别类”,依据本区域内“门类”特点设计服务。将老年人分作健康、半失能、失智、失能等“门类”,按照本区内调查结果,做到对本区域内人数最多的类型老人重点考虑,人数最少的老人“个性”照顾,并兼顾其他老人的情况,以形成全方位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与配套服务体系。

2 杭州地区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2.1 杭州地区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杭州地区在先前(一般指改革开放前)的一系列建设举措并未考虑到人口老龄化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又在很长时间内认识与关注同步存在滞后现象,以至于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显得“难有抓手,无所适从”。第二,杭州地区一系列党委、政府机关对本应大力宣传和落实的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一段时间内有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的敷衍了事情况,致使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呈现半停滞状态。第三,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贯彻实行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准良莠不齐,一些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推广与学习交流同步不到位,导致整体发展和共同提高都受到限制。第四,虽然各种措施和相应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应运而生,但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状况,未形成系统化模式,更难提开产业链和品牌。致使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需求。

2.2 根据现状提出的建议和措施

第一,市县级政府部门加强整体上的组织领导,敦促下属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计划和实施上升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这一高度,从而对社会各部门(不仅行政部门)的关注度起到一个本质上的提升作用。未达到这一目的,党委、政府部门应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列为杭州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实践工作中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第一时间消灭,建立健全以政府和党委作为主导,委托主抓部门作为协调,各个参与部门尽责,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全民热切关心的工作格局。第二,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形成建设老年宜居环境的、活的工作体系。深入贯彻“投资者最终受益”的工作理念,从而建立健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准入制度,并且从土地、税收、资金等方向予以政策的倾斜,从而吸引国内外各个方面的资金,形成“上有国家政府公办,中有民间组织私办,下有保险公司参办”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格局,从各个角度推进杭州地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事业的发展。第三,利用一切办法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在此方面,各级党政机关应充分学习、宣传、落实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和精神。尤其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土地使用、服务项目立项等工作环节予以优先对待,甚至可以通过划拨方式落实。同时对一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的建设、运营等方面的税费予以相应的减免,按照居民收费标准或服务价格执行其中项目运营中产生的一系列资费甚至予以优惠,对“空巢”、“三无”、“五保”等老人应有的各方面由政府资金补助及时落到实处。对社会组织自办的一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提供补助费及运营补贴等可以做到的一些倾斜政策和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新闻界也应加大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及其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的宣传力度,从各个角度来引领积极的社会舆论,创设相应良好氛围。第四,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过程中有一个整体且持久的规划并按照步骤实施。应责成城建部门严格依据国家出台的有关规定,在整体的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规划中融入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将两者在统一的规划中实现同步实施。通过科学选址,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多元化开发。将各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予以综合考虑,尽最大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应有的便利。第五,在精细化设计的基础上,力求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应充分贯彻设计理念中“以人为本”这一中心思想,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项目的规模、面积、位置、设施等因素加以充分和科学的考虑,力求其科学合理。比如其中老年公寓、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老年人应享受的娱乐场所等,甚至可以细化到日托室、配餐室、医务室、阅览室、乒乓球室、书画室、健身室、歌舞室、工作室等具体功能科室均应在位置、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设置,即尽可能使得功能不妄求齐全而力求配套,软硬件力求达标的同时兼顾实用性。在旧式住宅区改造时,尤其要注重到老年宜居环境的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情况。例如在房间的户型设计中,有必要考虑到对老年人在各空间内视线的广阔和声音的通畅性能达到有效沟通等;卧室空间的面积和老年人分床而睡的习惯是否相结合;乃至于一些诸如开关、插座等用具的高度是否能够和老年人的平均身高相符合;以及诸如安全报警、医疗保证等装置是否齐全且适用等。通过对每个细节进行精细化设计,形成令人(不仅是老年人)安心、安全的老年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文明,韩玉芳.城镇老年宜居环境研究初探[J].东方论坛,2010(4).

[2]王凤鸣.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宜居社区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老年人,立法,权益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非常严峻。在这种背景下,老年问题日渐成为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真正切实保护老年人权益,应重视老年立法的研究,不断完善老年立法。笔者拟就有关问题进行粗浅的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国外老年立法概况

国外的老年立法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的经济保障、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老年人护理保险、老年人福利、禁止歧视、虐待老人等方面。目前主要存在着两种模式:

第一种可称之为单独立法模式。即用专门的立法来保障老年人的特殊权益,如美国、日本、韩国等。该种立法模式的特点是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立法,特事特办,在某一基本法保护下形成保护圈。例如,美国在1935年通过了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法案》,之后又在20世纪60年代颁布了《美国老年人法》和《禁止就业中的年龄歧视法案》。并对原有相关法律、条例不断完善和提升,在诸多方面加强已有法律的执行力度,支持相关法律对老年人的保护,使得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和直接的保障。

第二种可称之为分散立法模式。即涉及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条款分散在相关法律中,不予专门规定,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挪威等国家。该种立法模式的特点是不予专门规定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法案,只在其他法律的相关条款中予以规定,通常是出现在人权保障法案、社会保障法案、社会福利法案中。这些国家一般都是经济和人权意识较为发达的国家。以加拿大为例, 1986年6月通过了《就业平等法》,目标是使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能力以外的其他原因而被拒绝在工作岗位之外。1977年制定了《加拿大人权法》,它保护所有居住在加拿大境内的个人免受雇主的包括年龄在内的歧视。1982年通过的《人权与自由》具有宪法的作用,其中规定,不得给予包括年龄在内的各种歧视。

二、我国老年立法的现状

我国当前老年立法形成了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专门法,以宪法为根本法,包括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乃至政策规范等在内的规范体系。一是宪法中有关老年人的立法。《宪法》第4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第49条第3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该条第4款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二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党和政府有关老年人权利保护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稳定下来,明确了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及侵犯老年人权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且把负有保护老年人权益不受侵犯义务的主体从家庭成员扩大到政府和全社会,是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基本法律保障。三是其他法律法规中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如:婚姻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社会保险法等都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规政策,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等行政法规和政策。各涉老职能部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的通知》、《赡养协议公正细则》、《关于加强老年卫生工作的意见》、《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老年人文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一批规章和政策性文件。2003年2月,我国老龄委办公室、司法部、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的意见》。另外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

三、我国老年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老年立法尚处于由行政法规向国家立法过度的初始阶段和由国家分散立法向集中立法的过渡时期。国家法律及地方法规的制定有一定的局限性:

1、不能完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退休职工越来越多,大多数人领取退休金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国家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我国现行的老年保障立法内容的基本特征是由国家包揽下来,这在退休人员并不太多的人口年轻型、成年型时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退休人员激增,并且养老时间由于平均寿命延长而大幅度增加,于是养老问题日渐突出。比如,由于老年立法滞后于老龄化的发展,在处理涉老的民事纠纷方面,缺乏专项法律和法规依据。

2、对老年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在我国,养老保障与就业是联系的,由于城乡就业方式不同,养老保障的城乡差别很大。社会保障一般只限于城镇的机关以及国有、集体的企业事业单位职工。而占老年人口多数农村老年人,基本上与老年社会保障无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靠家庭子女赡养,其中一部分孤寡老人,靠民政部门救济。同时,随着多种经济形式的日益发展,一些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也尚未纳入老年社会保障的范围。老年社会保障立法,没有做到对老年人的全覆盖。

3、老年立法缺乏科学性。老年立法是一种严肃的法律行为。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规章三大部分组成。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基本依据,而行政法规、地方性规章的制定必须以宪法和相关的法律为依据。在我国,虽然宪法对老年保障做了原则规定,但多年来老年立法实践,基本上是通过行政法规、地方性规章加以规范的。许多法规、规章都带有明显的应急性、临时性的色彩,权威性不高、科学性不强。法规、规章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但在老年保障法律中至今没有《社会救助法》等法律,有关法规、规章和政策不统一,甚至互相矛盾,以至于出现执法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

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国情;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02-02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妥善处理大量旧体制遗留问题和新体制下逐渐显现的社会贫困群体的保障问题,以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已日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因此,研究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的经验将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正确实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说,中国为了建立适合自己境况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必须对世界上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及主要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地研究,从而寻觅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境况比较

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形成建立起来并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由于它对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上所有现代化国家皆把实施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的《1935年社会保障法》中。英国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社会保障做出具体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是在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到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如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其福利。这项计划包括保险计划、保健、福利事业和各种维护收益计划。为此,英国把社会保障视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强调遵循普遍性原则[1]。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均作了各具特色的有效探索。虽说西方过度发达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诸多弊病,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别和弥补市场缺陷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民收入分配实行宏观调节的一种重要形式。加之世界各国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文化历史各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时间先后不一等,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2]。但依据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享受条件、保障水平、基金来源、管理机构等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种典型的实施模式。

1.“传统型”社会保障制度。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该类制度。这类制度坚持“选择性”的保障原则,即对不同的社会成员适用不同的保障标准,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社会保障的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的收入和社会保障缴费相联系,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英国、瑞典、挪威等西北欧国家实行该类制度。这类制度坚持“普遍性”的保障原则,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社会保障的范围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给付的待遇标准是统一的。

3.“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前苏联以及东欧等国家都曾实行该类制度。这类制度坚持“国家统包”的保障原则,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和用人单位负担,职工个人不必缴纳保障费用,社会保障的范围包括了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事务由国家统一设立的保险组织经办,职工参加管理。

4.“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都实行该类制度,这类制度实行“个人账户积累”的原则,社会保障费由劳资双方按法定比例交纳,以职工个人名义存入个人账户,在职工退休或有其他生活需要时,将该费用连本带息发给职工个人。

总之,社会保障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逐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人类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外经验启示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形成到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世界各国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而西方国家却积累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许多经验,其中有不少值得中国借鉴。

篇4

【关键词】养老 社会服务 体系与机制

0.引言

我国社会就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投入的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在不断加大,从而不断提升我国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从而达到稳定社会,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在我国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当中,具体内容包括了医疗服务、紧急救助、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从大的角度看,则包括养老服务中发热各类机构,例如医院、养老院等,在这些机构中,老龄人口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服务。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形成了四种模式,每种模式各具特点,在社会中产生的效应也非常明显,老人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以下现分析目前我国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和机制的现状,再谈谈对此的看法和建议。

1.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就我国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的现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个是从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另一个则是从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1养老社会服务机构看体系现状

首先,当前我国的养老社会服务机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地域分布: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目前我国的养老社会服务机构的地域分布是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分布,并且养老社会服务机构的条件也是也是由东到西递减分布,并且养老机构有76%是分布在城市当中;(2)养老社会服务机构创办水平:目前养老社会服务机构仍以公办为主,民办相对较少;(3)在医疗配置方面: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拥有医疗设施或康复设施的均集中在高端民办养老院,公办的机构医疗资源、设备等相对来说还不全面;(4)机构设施设备:根据调查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中,截止2014年底养老床位551.4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

此外,根据以上我国的养老社会服务机构现状,再与国外养老服务机构相比,还仍然处在需要完善的阶段。由此可见,我国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机构建设是有值得令人认可的地方。例如,虽然服务机构、资源等分布不均,但是仍然能够为我国老年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务,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

1.2从养老服务业发展看体系现状

其次,从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看,其发展非常迅速,甚至在很多方面可以带动我国内需发展。在养老服务业中,目前居家养老型的服务设施基本上覆盖了城镇社区,并且也有50%的农村社区也已经配备了这类设施。此外,在养老服务行业,“医养护”形式的养老服务项目、保险公司提供的养老社区服务、大型的养老服务项目、连锁化护理院等等也都在发展起来。由此可见,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的养老服务需求主要由公办养老或医疗卫生机构来满足、养老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等。由此,我国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目前还存在服务不全面、服务水平低等方面的问题。

2.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和机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完善,对此本文有以下几点完善建议和措施:

2.1 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当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可以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在这一项目中,不仅以公办的形式进行,同时也可以鼓励民办。此外,对设施建设方面,主要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设施建设。具体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下:(1)合理布局、规划养老设施(用房、基本老年运动设备等);(2)制定相关的社区老年人照料建设标准,建立托老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在相应的养老服务中心,增添养老服务床位、增设医疗机构等。

2.2 完善养老补贴制度。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予老年人生活保障,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中可以相应的调整养老补贴制度。为此,相关部门则应当加强对我国老年人现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等方面的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和分析,大致分析出我国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以及服务方面的需求分类实施养老服务补贴,推动老年社会福利服务由补缺向普惠型转变。此外,为加强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当注重养老金制度的相关改革,将目前养老金亏损的部分尽力补回来,从而弥补养老服务资金方面的不足。

2.3 调整养老服务体系和机制中的结构。据分析,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结构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例如养老社会服务机构主要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养老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等。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则需要调整养老服务体系中各方面的结构。尤其是针对养老服务业,重视养老中端服务市场的支持与建设,从而推动老年人的服务消费意识,不断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改变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形式,不断完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养老社会服务和机制的完善,实际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从全局的角度完善各方面的工作内容。本文提到的关于我国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和机制现状只是从两个方面看,因此本文依据文中提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也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就我国养老社会服务体系未来的发展看,必然会不断完善和改进,并真正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屹.优化整合城乡资源,完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

系――上海、甘肃、云南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14,03:30-39.

[2]汪国华,张登国. 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基于

中外比较视角[J]. 现代经济探讨,2014,09:83-87.

[3]钟春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路径探讨――基于老年

人服务短缺视角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5,02:140-146.

[4]许佃兵,孙其昂. 完善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深层思

篇5

关键词:国际地理奥赛;笔试题;地理技能;地理综合

国际中学生地理奥赛旨在激发中学生对地理和环境研究的兴趣,促进中学生在地理知识、技能和兴趣上的提升,增进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中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其中笔试题以主题形式进行组织,考查学生地理技能。根据国际地理奥赛测试指南,笔试涉及12个主题和3项技能。12个主题有气候与气候变化、灾害与灾害管理、资源和资源管理、环境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地貌、景观和土地利用、农业地理与粮食问题、人口和人口变化、经济地理与全球变化、发展地理与空间不平等、城市地理、城市更新与城市规划,旅游和旅游管理,文化地理与区域认同。3项技能为地图技能(读图、析图、释图和绘图等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技能、描述判断技能(阅读、分析、解释图像及照片、统计资料和图表等技能)。

笔试题由资源册和问题册组成,资源册为问题册服务,通常有6个主题,每一主题内容以文字描述和系列图(景观图、地图及示意图等)结合方式呈现。答题时间为2.5小时,每主题约为25分钟,约占地理奥赛总分数的40%,其目的侧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掌握状况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一、命题形式和内容分析

1.笔试主题和数量统计分析

国际地理奥赛笔试题从12个主题中挑选6个,多为当前重要、热点的地理议题。考查主题集中于气候与气候变化、灾害与灾害管理、地貌景观和土地利用、城市地理、城市更新和城市规划,尤其是气候与气候变化,涉及风速、热带风暴、寒冷环境和区域变化;灾害与灾害管理涉及滑坡、海啸、火山、构造运动等;人口与人口变化考查的有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类健康;资源与资源管理涉及水资源、森林资源、页气岩等;城市地理、城市更新和城市规划涉及城市人口迁移、人口增长和城市管理等;地貌、景观和土地利用涉及河流、湖泊、风化、海岸地貌等。同时,国际地理奥赛与国际地理联合会区域会议和国际地理大会同时举行,命题与当年国际地理会议主题高度呼应。

国际地理奥赛笔试题以问答题为主,每一主题下分布数目不等小题,大致有5~6个。

2.材料类型分析

笔试题资料有资源册与问题册。资源册提供景观图、地图、数据图表、示意图和资料来源以及相关注释。问题册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配以图表等资料。本文仅对图表资料进行统计,图表形式有景观图(照片、遥感影像图、航空照片)、地图、数据图表、示意图、漫画等形式。统计时将漫画计入示意图,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每届图表数量约为20张,集中分布于景观图、地图和数据图表,三者间比例每年有所不同,所占比例约为85%。

3.笔试题内容分析

通过统计近五年笔试分析发现,笔试题考试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类:计算类、绘图类、描述概括类、比较类、解释说明类、评价类、提案类和预测类等。计算涉及地理坐标、地方时、海拔、湖面周长、城市化水平等。如2013年第1大题第4小题:计算自然保护区面积多少?绘图类主要有过程示意图、添加等值线、人口金字塔等。2014年为绘制带有注释的三角洲形成过程示意图。描述概括类主要是对地理事物特征及变化、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地理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空间分布、地理问题的影响及措施等进行描述。如2012年第1大题第1小题:描述城市化与城市增长间的差异。解释说明类主要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结果、影响及解决方案和预测结果等进行分析与说明。如2015年第3大题第5小题:解释气候促使冰川的形成。评价类主要是对地理事物产生的利弊影响评价。如2016年第3大题第6小题:评价消遣娱乐业的发展对费瓦湖湖区的影响。

二、试题基本特点

1.注重考查地理技能

国际地理奥赛重视地图技能、探究和问题解决技能以及描述判断技能的考查,可从笔试题中关键词出现频次得以印证(如表2)。

其中解释(explain)在2012年和2014年分别达10次之多。除此之外,还出现预测(predict)、证明(justify)、说明(account for)、详细描述(elaborate)等关键词。这些行为动词侧面反映了对3项技能的考查,确定了技能考查的方向。笔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不同结构情境下,进行有效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现实情境下地理问题的能力。

2.彰显地理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即学生智力、能力与特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学生智力、能力在特定学科中的具体体现[1]。地理学科能力包括学习理解、分析应用和迁移创造。地理学科能力在国际地理奥赛笔试中得到不同程度反映,集中于分析应用和迁移创造。

例1 :2015年国际地理奥赛笔试题第1题(节选)。

(1)解释风化与侵蚀的不同之处。

(2)指出图1中a和b的风化类型,并分别说明其过程。

(3)说明两种生物风化方式。

(4)读Peltier风化图(如图2),在4个选项中,圈出化学风化作用增强的选项。

(a)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b)气温降低,降水增加

(c)气温增加,降水减少

(d)气温增加,降水增加

3.体现地理学综合性

对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通常以特定区域为背景和图文并茂形式呈现材料的方式,不仅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也涉及跨学科知识。问题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涉及时空综合、要素综合和区域综合。要素分析由单要素向多要素过渡,试题难度和复杂性逐渐增加。例如,2016年北京国际地理奥赛笔试题第1题,通过提供滑坡的景观图及气候资料图,设置滑坡发生的位置、时间、触发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设问对人和地理环境产生的危害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4.反映地理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不是简单学科知识与技能。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分析和地理实践力。国际地理奥赛笔试题反映了人地协调观、综合分析、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例2:2016年国际地理奥赛笔试题第3题。

(1)研究资源册1988―2012年费瓦湖的变化图(如图3),描述1988―2012年费瓦湖的面积变化。(区域认知)

(2)研究资源册费瓦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图(如图4),解释费瓦湖周边土地利用对费瓦湖的两种影响方式。(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3)评价休闲娱乐业发展对费瓦湖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分析)

5.选取材料新颖

国际地理奥赛笔试题一般会选用一些地理学科前沿概念或模型,以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下,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学习新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类题通常提供一些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文字和图像等资料。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次均费用 控制 药品分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11.023

政府多次对药品降价,但患者并未感觉到药品降价所带来的实惠。原因是什么呢,除了药品价格外,如何让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其中是降低不合理药品费用的治本之策。

数据采集

以某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0月5年来药品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为统计依据。

数据处理

所涉及的概念:①次均费用:连续相邻2月药品总销售金额(元)/药品处方人次;②药品分布:单张处方金额以每40元分段,平均每月在各段内的处方数量;③阶段划分:根据表1数值变化确定4个阶段,第1阶段:2006年1月~2007年4月;第2阶段:2007年5月~2008年5月;第3阶段:2008年6月~2009年12月;第4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0月。为了使4个阶段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对表2数据做如下处理:以第1阶段的数据为基础,第2阶段数据扩大1.47倍,第3阶段的数据扩大0.97倍,第4阶段的数据扩大1.5倍。

药品价格对药品费用的影响

价格分析:随机抽取了20个药品,2006年~2010年持平或下降的品种有8种;以降价为主个别年度价格略涨的有11个品种;以上涨为主个别年度略下降的有一种。总体药品价格呈下降趋势。

次均费用:2006年1月~2007年4月,次均费用徘徊在60~66.5元;2007年5月~2008年5月,次均费用在整个统计区间最低;2008年6月后,呈上升态势。2010年10月达峰值。见表1。

药品分布:第2阶段次均费用最低,其药品分布特点与第1阶段相比,次均费用在40元以下的处方数量都明显高于第1阶段,次均费用在40元以上的处方数量都明显低于第1阶段;与第3阶段相比,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第3阶段与第1阶段相比,则表现为次均费用大于120元的处方数量明显增加,而小于120元的处方数量相差不大,都略低于第1阶段。第四阶段则表现为大于100元的处方数量明显增加【sup】[2]【/sup】。见表2。

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如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加、物价指数增长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的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①价格因素:药品价格对药品费用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这是因为药品是特殊商品,加上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所以消费者购买药品时往往决定权并不在消费者,所用药品的品种及数量完全由医生的处方决定。②疾病谱:所患疾病的病种不同,选择的药品就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为此,对近5年该院的疾病分布状况做了相关调查,以处方上的临床诊断为依据。结果表明,抽取的10种疾病分布每年大体相同。这一点也可以在表2上得到佐证。四个阶段药品分布在各段内的人次都呈递减趋势。③人为因素:对于药品费用这个特殊指标而言,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人为地抬高价格,即常说的药品虚高定价;第二,滥用药品;第三选择不合理的给药途径;第四,延长给药时间,小病大治。对照表2可以看出,第2阶段次均费用较低,表现为大于60元的处方数量远远低于其他3个阶段。

建议和对策:上述问题的存在,不是仅靠医院加强管理就能解决的,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所作为,多部门联动,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①加强价格监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批程序,严防变相涨价;在制定药品价格时,要充分考虑药品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合理定价。②完善医院补偿机制:生存是人类的最基本的权利。医生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又是高风险行业,自己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回报,铁手腕也难有作为。作为医生,你有你的管理措施,我有我的治疗原则,在众多的药品和多种可选择的给药途径中游刃有余,可以组合出多少种治疗方案。哪一位管理者又能有充足的理由否定每一种治疗方案。只有在有了公平合理薪酬的前提下,让每一个医务工作者不再为下个月的工资出路为难时,才有强有力管理措施落实的基础。

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四个分开的指导思想、四个坚持的原则【sup】[3]【/sup】,给解决以上问题带来曙光。

参考文献

1 抽样原则.

2 数理统计.

3 新医改方案.

篇7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初中思品课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课程与有效教学成为我们思品课教师的重要课题。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冷落和贬低了发展、探究,自我封闭,不与其他学科相融,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极端处理,死记硬背。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新课程标准》要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课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时政热点、名人轶事等),把思想品德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活动课《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有意识结合国家现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本课内容进行扩展,改为“关注西部的发展”。在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学课本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学心得,然后推选代表在课堂发言,从而引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就把这两大战略联系起来,既达到了学习本课的目的,又把握了时政热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更好地去体验社会现实。

二、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以学习者的主动积极发展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根本责任是让每一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主动的发挥,让每个学习者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是否感到安全,能否与教师、同学和谐相处、认真讨论,能否没有顾虑或顾虑较少地自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真正打开思想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实现认识或情感的碰撞与融合,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的方向。要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性的评价与鼓励,激励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种教学氛围。有效的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一致、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支持学生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学会与老师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求知识,良好态度的养成离不开激励孕育的沃土。

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的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这一问题的时候,我把一言堂改成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几十年,老年人将占人口的1/4以上,其成因就在于现在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几十年后将占绝大多数,每个人几乎要赡养四个老人,社会和家庭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在小组中畅所欲言他们的解决方案,讨论其可行性和存在的弊端以及补救的措施。全班交流时,学生在自我否定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既端正了自己的认识,又提高了自身素质,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

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

篇8

【关键词】 太极拳;功能性体适能;身体指标;衰老

The effects of tai Chi Chuan on the functional fitness and physical index of old adults

LI Yan-lei,HOU Zhe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the effect of Tai Chi Chuan on the Functional Fitness (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muscle strength、muscle endurance、flexibility、balance quality)and Physical Index (BMI)of Old adults are studied.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research, proposals and further research pla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ai Chi Chuan; Functional fitness; Physical index; Aging

当今医学科学的进步使现代人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由此导致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摄入不均衡、体力活动减少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水平在持续上升。由于营养过剩,活动过少引起的超重、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疾病也已成为威胁人类尤其是老年人的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太极拳作为一种推广极为普遍的中国传统健身项目,长期以一直受到老年人的喜爱,近年来更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对健康体适能各个指标的影响已经成为今天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身体指标尤其是反映人体肥胖程度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被认为是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评价指标之一。过高的BMI将使某些特定疾病的风险大幅提高。例如: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而功能性体适能(FF)作为衡量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判断指标,是反映身体心肺、肌肉系统及柔韧素质和平衡素质的综合生理机能的。身体活动量减少所致的FF低下,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及引起慢性病的危险因素[1,11]。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的概念是由美国体育界的健康、体育、舞蹈组织(简称 AAHPERD)于1987年提出的,是一项旨在建立一个能协助体育教师帮助青少年儿童理解终生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教育计划,即体适能健康教育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对改善有氧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软性、身体成分作用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的健康知识。美国AAHPERD组织这一体适能健康计划的出台,很快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的社会及学校中广泛推广[2]。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认为体适能是“机体在不过度疲劳状态下,能以旺盛的精力愉快地从事日常工作和休闲活动,能从容地应对不可预测的紧急情况的能力”。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健康体适能顾名思义,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它不仅是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基拙,还是机体保证愉快完成日常工作和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的前提。其主要内容如下:①身体成分:即人体内各种组成成分的百分比,身体成分保持在一个正常百分比范围对预防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重要意义。②肌力和肌肉耐力:肌力是肌肉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耐力是肌肉持续收缩的能力,是机体正常工作的基础。③心肺耐力:又称有氧耐力,是机体持久工作的基础,被认为是健康体适能中最重要的要素。④柔软素质:是指在无疼痛的情况下,关节所能活动的最大范围。它对于保持人体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3]。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功能性体适能的提法较为普遍。功能性体适能(functional ffitnss)也是由美国体育界的健康、体育、舞蹈组织(简称 AAHPERD)首先提出来的。是指身体心肺、肌肉系统及柔软素质和平衡素质的综合生理机能,除可以评价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发生障碍的程度,还可以反映老年人身体功能的衰退情况,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故将功能性体适能作为老年人的研究参数更加合理。

Lai等跟踪报道了太极拳练习老人和同年龄段的坐位对照者在2年期间的心肺功能变化情况。发现太极拳组VO2 max下降的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证明太极拳运动可以延缓老年人心肺功能的衰退[4]。

梁永文等通过系统观察,测试了15名长年参加太极拳练习的老年人[锻炼年限(6.5±4.7年]和18名无训练的老年人在功率自行车上完成定量负荷运动前后心肺功能指标变化,发现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的老年人心脏泵血功能、心肌收缩机能、肺活量均显著优于普通人,表明长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对促进老年人心肺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5]。

Lan等将20名进行12个月太极拳训练的老年人与18名不进行太极拳训练的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加以对比,发现太极拳组伸/屈膝关节的肌肉力量提高了15%~20%,(以60 o/s的角速度测量等动力肌肉力量),而对照组没有明显的改变。此后,Lan等又进行了纵向研究。受试者进行6个月的太极拳训练,训练前后分别进行下列测量:以60、180、240 o/s的速度测量优势腿和非优势腿膝伸肌离心和向心力量,以180 o/s的速度测量膝伸肌的肌肉耐力。结果在所有的力量测量中都发现了明显的改善,因此证明太极拳可以增强老年人膝伸肌的肌肉力量和耐力[6]。

Wu等报道了长期太极拳练习(锻炼年限最少3年,平均21年)对老年人等动力膝伸肌力量和姿势摇摆的影响。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在所有速度的实验中膝伸肌力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安静站立时足心压力的偏移程度较小,且足心压力的偏移程度和膝伸肌的离心力量明显相关。这些发现支持了长期的太极拳练习可以帮助保持下肢姿势肌肉的离心力量,进而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姿势稳定性的假设[7]。

姚远等采用CybexⅡ+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经过16周太极拳练习的65~70岁老人的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进行标准化、定量化测量,结果显示太极拳练习可以使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耐力得到提高。对照组在这16周内,各项肌力指标虽然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但是后测结果大都低于前测结果,说明肌肉功能的衰退很快,应当重视保持和增强老年人的下肢肌肉力量[8]。

Song等还报道了太极拳练习对老年骨关节炎患者肌肉力量的影响。受试者为22名女性患者,经过12周每周至少三次太极拳练习后,膝关节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没有明显的改善[9]。

王玉华等探讨了不同生活习惯及肥胖对对老年女性体适能的影响。得出各年龄组中国老年女性休重和体质指数均高于日本老年女性,并且身体的肥胖程度对FF有一定的影响[10]。

王玉华等对307例老年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和FF测试,发现FF指标可作为衡量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早期有效指标,通过定期的检测使老年人更好地掌握自身体力衰退情况,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有效干预,以延缓老年人衰老速度,延长健康期望寿命[11]。

毛芝海等通过对31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脂症患者进行10周康复运动的训练,并在运动干预前后进行FF测试,发现运动对受测试者的BMIWHR及脉压几项危险因素均有所降低;功能性体适能也相应提高。其余项目虽未达到统计学要求值,但也有一定积极效果[12]。

目前为止,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可增强锻炼者的心肺机能、平衡能力等,但缺乏对健康体适能各参数的综合考察和研究,更没有太极拳运动对功能性体适能各个指标和身体指标的综合研究和比较,因此从功能性体适能的角度来判断太极拳锻炼效果尚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而且目前尚未见到对FF和BMI的相关性进行的分析。以期希望通过后续实验,通过对功能性体适能各指标参数(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素质和平衡功能等)和身体指标(包括体重和BMI等)的研究,综合评估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体适能的实际功效,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太极拳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实际而客观的实验数据。此外还拟进行受试者衰老指标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和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的后续研究,并对两指标与FF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为论证FF可以作为早期检测老年人身体功能的衰退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沈剑威,阮伯仁.体适能基础理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 王健,何玉秀,等.健康体适能.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 肖夕君.体质、健康和体适能的概念及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0):146-148.

[4] Lai JS,Lan C,Wong MK,et al.Two-Year Trends in 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 among Older Tai Chi Chuan practitioners And Sedentary Subjects.JAGS,1995,43:1222-1227.

[5] 梁永文.太极拳对中老年心肺机能的影响.体育学刊,2001,8(4):64-65,75.

[6] Lan C,LaiJ S,Chen SY,Wong MK.Tai Chi Chuan to improve muscu lar strengt handenduranceinelderlyindividuals:apilotstudy.Archivesof Physical Medicine Rehabilitation,2000,81(5):604-607.

[7] Wu G,Zhao F,Zhou X,et al.Improvement of isokin etick neeex tens or streng than dreduction of posturalswayintheelderly from long term TaiChiexercise.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Rehabilitation,2002,83(10):1364

[8] 姚远,杨树东.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下肌肌力影响的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1):75-7.

[9] Song H,Lee EO,Lam P,et al.Effect of Tai Chi Exerise on Pain,Balance,Muscle Strength,and Perceived Difficulties in Physical Funtioningin Older Women with Osteoarthritis:A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R heumatol,2003,30:2039-2044.

[10] 王玉华,许放,王凡.中日老年女性身体指标和功能性体适能比较,2007,15(5):427-428.

[11] 王玉华,许放,刘丹.功能性体适能与老年女性日常生活能力关系的研究,2006,26(4):553-554.

[12] 毛芝海,张一兵,高宝华.十周康复运动对中老年糖尿病人功能性体适能的影响,2008,34(7):68-70.

[13] 任可欣.太极拳运动与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的研究进展,2004,16(3):113-115.

[14] Rikl i,RE,Jones CJ.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functional fitness test for community-residing older adults.Journal ofAging and PhydicalActivity, 1999(7): 129-161.

[15] Chan K,Qin L,Lau M,Woo J,Au S,Choy W.Aandomized,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ai Chi Chun exercise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women.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04,85(5):717-722.

[16] Carmeli E,Orvach P,Lowethal DT,Merrick J,Coleman R.Long-term effectsof activity status in the elderly on cardiorespiratory capacity,blood lipids,and body composition:a five-year follow-up study.Scientific word journal,2003,20(3):751-767.

[17] Christou EA,Yang Y,Rosengren KS.Taiji training improves knee extensor strength and force control in older adults.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Biological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2003,58(8):763-766.

[18] Han A,Robinson V,Judd M,Taixiang W,Wells G,Tugwell P.Tai chi for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Cochrane Database System Review,2004,(3):48-49.

篇9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重庆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社区进行大范围的调查,改进与验证。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肖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的陈述完毕,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可行性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分析多是以文献研究为主,参考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及各模式存在的弊端,再根据老年人生命阶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此来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合适的方式,以改善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很少从社区照顾理论的观点和意识来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了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也具可行性。

在查找文献和收集数据方面,能够通过适当的查找文献方法可以较快获得各种所需资料,相信能够如期完成论文。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本人一定会较多听取督导老师建议,在文章结构上、论点论据的充分性上、文章逻辑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总之,考虑到四年社会学、社会工作方法的学习积淀和本人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相信自己一定能如期完成任务要求,实现预期目标。

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以社区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

解决的思路是:(1)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首先,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了在现阶段,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2)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人力资源管理班的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老师是xxx。在我的论文写作期间,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做以汇报: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同我对自身所选专业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中小企业已成为大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四,中小企业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通过对当今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地分析,找出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比较充分地分析,提出一些切实有用的对策建议,以对解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整篇文章是我在查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权威学者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个人的理解,最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全文写作过程中形成以下新的理解与突破:

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较深入的挖掘了影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意见

通过本次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在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我自身所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学院中文系XX级XX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学术情结》,我的指导老师是宋聚轩教授。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初始原因是先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喜欢并深深羡慕的,每当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尽力淘本有关的书籍,以慰藉我与世格格不入的灵魂。,作为一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五四中,出现在资产阶级唯心派的行列中,其实我们从小就接受过他的思想教育,如以前的小学课本、现在的初一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他最早的思想拙作,这种“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们,只要不忘记自己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体现了在战乱年代学生学习的目的重要性,学生不是为国捐躯的尸体,更多的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在我的脑海中酝酿了很久,大约在大三暑假我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资料收集,但一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可以说那个时候,我是一名的狂热追求者,他一生获得美国35个荣誉博士称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一辈子徘徊在政治与学术的夹缝中,为民主为科学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在情感的痛苦煎熬中,又深刻展现了一个俗人的中庸心态,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恢复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本文写作第一目的。

我的论文《学术情结》写作分为三个部分:留学时期,思想和立业的定型,这是传奇一生的基础,我主要写他从一名留学者到热衷政治关心国内时事的爱国者,这里面包括他对自由主义与实验主义接受和改造,这两种思想是一生思想的定型;变态社会中,大力奉行镇静主义,这部分也是论文最有趣的部分,我参考了很多史料和前辈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把的政治与学术的脸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种脸谱的交叉又构成了典型的20世纪学人内心苦苦挣扎的心态。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过程中,几次让我潸然泪下,的那种在逼与被逼的崩溃边缘让我触目惊心,让我感到要作为一名纯粹的学者活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地艰难!第三部分是平和时期,崇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一生的理想,也是当代中国学术追求的最佳状态,是我写本论文的第二个目的。

篇10

【关键词】 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均衡发展;__市中心区

图1 __市中心区区域位置图

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基础教育作为人们享有的基本教育权利和个人发展的基础条件,关涉“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切身利益。实现基础教育发展的效率、质量和机会公平,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小学布局的本质是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核心是实施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管制,城市中小学布局的合理性,关系到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利用是否科学合理。

1.中小学校布局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中小学校布局应与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相适应,而城市居住空间的布局又涉及到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及居住规模等等。因此从目前来说中小学校布局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人口的发展趋势、城市的发展规模、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小学校规模大小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中小学校寄宿制的利弊等等。

1.1 城市的人口发展趋势及居住空间的迁移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多少关乎着学校的数量和规模。而中小学生是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数量。因此人口的发展趋势对中小学校未来的社会需求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口的聚集进一步又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城市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居住空间会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转移。城市中小学校与居住空间应保持相对应,每所学校和所服务的一定地域的居住人口之间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从而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加大城市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

1.2 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1.2.1 均衡化发展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公平的教育敏感领域。基础教育均衡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教育公平原则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及拓展,这不仅是现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数量和质量同时发展,关键是中小学校发展均衡。它不仅关系到中小学校布局的均衡,而且还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均衡,因为优质的教学质量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所遭遇到的“择校热”的主要动力。反之,由于“择校”而导致城市基础教育布局混乱,有的学校人满为患,而有的却招不满生源,并因此而导致学生上学距离加大,给城市交通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我国社会和经济正向城市化发展,大中城市扩展,小城镇建设,人口迅速向城镇集中。由于受教育意识提高和就业的驱动,要求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机会分配均等,这在城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__市是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在大规模扩展,人口积聚增加,旧城改造,新居民区建设,居民分布加速变化,使原来就欠缺的教育资源正承受着极大的冲击。

1.2.2学校布局合情合理。

教育现代化必须提倡现代化办学,规模办学可以发挥城市的集聚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布局要合情合理。所谓合情就是在改制、合并、新建学校时既要考虑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又要方便学生入学,根据社区适龄学生人口、教育需求,合理布点,不给家长和学生带来过多过大的困难。所谓合理就是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要保持适当的数额,不能过于庞大,也就是说既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学校布局和学校规模,更要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确定学校布局、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情况来看,从长远发展而言,学校规模、班级规模都不宜过大。因为学校规模、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对学校教育成效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规模过大会减少学生的归属感、减少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平等机会、不利于学校的改革等等。而同样班级规模缩小后,每个班的学生人数相应减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与交往的机会随之增加,每个学生更有可能得到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积极参与的机会。这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好的学习行为,而且对教师也有积极的影响。

1.2.3 服务半径和服务片区应动态平衡。

国家标准规定小学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中学不宜超过1000m,在这个规定范围内,中小学生一般都能够就近入学。这一标准对于学生的上学安全、就近入学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然而这往往也造成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上的一个误区:造成中小学校布点太多、规模太小,教育资源极大浪费。

现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的建设与发达国家越来越相近,人行道被挤占,非机动车道被取消,中小学生步行或骑车到学校已越来越不现实。今后中小学生会更多地依赖机动车(公共交通),因此,中小学校的服务半径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在美国,为降低运营成本,公立中小学校的后勤服务全部社会化。每个城市都设有专门的汽车接送中小学生,很好地解决了中小学生上学、出行、交通安全等问题。由于有机动车接送,中小学校可以设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布点减少,服务范围扩大,能做到规模化、集约化。

为了确保中小学生能够就近入学,采用划分服务片区的方法,以每一个中小学校为中心,按照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规模的要求,通过城市主干道、河流、铁路等自然界线,划分一定的居住区域,每所学校向各自服务片区内的学生进行服务。在既要保证学生上学安全、方便、又

要保障学校规模化发展,节约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动态平衡,合理划分。

1.3 服务人口

每所学校的服务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该学校规模的大小;二是城市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 (__市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小学五年制,中学四年制。)

学校的规模根据具体城市地域位置具体对待。__市中心区新规划小学办学规模为30班,班额为45人/班;新规划中学办学规模为32班,班额为48人/班。

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的高低可以反映城市中小学生源总量的大小,从而影响城市中小学校布局的空间密度。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目前__市中心区的适龄入学人口比例指标基本维持在小学55-57座/千人、中学44-46座/千人的水平。

由此确定__市中心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服务人口为:小学2—3万人,中学3—4万人。 2. __市中心区普通中小学校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2 __市中心区小学现状布点图

2.1 中小学校空间布局不合理,地区间就学压力不均衡。

中心区有的区域中小学校配套过度密集,有的区域中小学校配套严重不足,形成中小学校服务半径远近不均匀的状况,造成学生无法就近入学的问题突出。

2.2 中小学校生均用地区域分布不均衡,老城区学校生均用地不足。

从现状来看,__市中心区88所中小学校在校生8.02万名(包括高中生),每名学生平均用地为26.29 m2,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基本达标。但是在老城区,中小学校学生平均用地仅为19 m2,特别是一些居住人口密集地段的学校班级人数高达70多人,生均用地仅为6-8 m2左右,用地极为紧张,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3 部分学校为筹集办学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利用有较高商业价值的地域优势,将部分用地改为商业用房,造成了教学用地的紧缺。

图3 __市中心区中学现状布点图

2.4 在住宅区的开发中,中小学校配套建设严重滞后于商品房开发,难以保证“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有的无配套学校,有的低于正常学校,成为"麻雀学校",有的学校建设散漫无序,与社区结构不吻合,有的是开发商与周边学校达成协议,投入资金来改造学校,打乱了学校的布局,还有的建设主体不明确等等。

2.5 厂办学校规模小、设施不配套、教学环境差。

__市中心区厂矿学校多,规模小,再加上原有的规模较小的区属中小学校,从而造成了中小学校布局密集,但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的局面出现。

2.6 就学的流动人口子女人数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由于其流动性强,不易管理,给各中小学校带来了一定的就学压力。

目前__市中心区的流动人口已达12万人左右,已约占城区常住人口的1/5,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2/3,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流动人口的规模增长,必然带有大量的学龄人口,这就给中心区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流动人口的子女就学困难,许多学龄少年不能上学混迹于社会中并可能形成犯罪,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已经成为全国各大中城市普遍的社会矛盾之一。

另外,在中小学校布点建设中,还存在着中小学校教学设施配套不完善,社会力量办学比例偏低、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3. __市中心区普通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基本对策

图4 __市中心区现状人口分布示意图

优化中心区中小学校的布局,其关键在于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为使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成为基础教育建设的基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保障、教育用地法制化的基础,政府进行建设决策的依据,规划首先坚持“五个”基本原则:即严格遵循城市规划要求;统筹规划、分期实施、持续发展;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调配现有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就近入学相统一;对教育需求的科学预测,防止二次建设造成的浪费。其次规划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基本的对策,以科学合理的进行中小学校的布点。

3.1 合理预测中心区中小学适龄学生人数,确定中小学校的数量,以利于中小学校的科学布局。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适龄学生数量决定着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合理预测中心区中小学适龄学生人数,是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校布局的关键因素。

适龄学生数量的预测主要是依据中心区人口数量预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规划首先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析和预测。中心区人口规模预测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综合分析了中心区近五年人口总量的变化、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等资料;然后在《__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__年)、《__新区发展规划》、《__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发展规划》中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了中心区近期和远期的人口规模及其居住分布。通过中心区人口确定及其居住分布,并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近五年中小学生数量变化的基本特点,结合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变化趋势,确定规划期内中心区中小学生适龄人口规模及其城区分布,从而进一步确定规划期内中小学校的数量、分布及其服务范围,以作为城区规划布点的基本依据之一。

3.2 制定中小学校规模的建设标准,为规划实施提供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原教育部于1982年颁发实施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城市中小学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三部委(建设部、发展计划委、教育部)于20__年7月1日实施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规定:30个教学班规模的小学,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7.2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3.5 m2);30个教学班规模的初中学校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9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4 m2);30个教学班规模的高中学校生均规划建筑面积为9.2 m2,(以前同等规模的学校省级规范化的标准仅为4.5 m2)。建筑面积标准的提高,必然就要扩大用地面积。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提供的信息:目前正在编制中的《普通中小学校建设用地标准》规定的普通中学生均用地标准为28.17 m2,小学生均用地标准为27.24 m2。

因此根据目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__市经济发展水平、教育部门的研究报告等,本次规划确定新规划的中小学校班级规模、用地规模及建筑面积如下(__市实行的是五四学制):

小学:办学规模不宜低于30个班,每班班额45人,占地面积不宜少于3.0hm2,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7.2 m2;

中学:办学规模不宜低于32个班,每班班额48人,占地面积不宜少于4.3hm2,建筑面积生均不少于9.0 m2。

以上规定只限于新规划的学校,对于现状学校及已规划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整和改善。

标准学校用地平衡推荐表

学校种类 小学 初级中学

班级规模 30 32

学生人数 1350 1536

建筑用地 面积(m2) 12250 15360

比例(%) 41 36

运动场地 面积(m2) 13253 21290

比例(%) 44 50

绿化用地 面积(m2) 3000 3600

比例(%) 10 8

勤工俭学用地 面积(m2) 1497 2750

比例(%) 5 6

合计 面积(m2) 30000 43000

比例(%) 100 100

生均占地面积(m2

/生) 22.2 28 注:计算建筑用地依据的建筑容积率:小学为0.8,中学为0.9。寄宿制学校可按照住宿生每人用地面积5m2的标准执行。

3.3 明确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规划,为中心区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3.1 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原则

__市中心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结合中小学校特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对规划区域内的学校进行网点布局和规模界定。

3.3.1.1 均衡发展的原则

学校的均衡布局应根据中心区的人口分布,结合学生来源、人口密度、交通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类学校的分布。

3.3.1.2 就近入学的原则

考虑到中心区各片区的城市职能分工的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中小学校规划布局可适度扩大中小学校服务范围,其服务半径也应做适当的调整。

3.3.1.3 集约化原则

学校建设应贯彻集约化原则,保证一设定的规模,设置合理的服务半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源,又能节约社会的成本。

3.3.1.4 安全的原则

学校的位置关系到学生上学是否方便、是否安全。

3.3.1.5 环境适宜的原则

新建的普通中小学校,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

3.3.1.6 综合性原则

中小学校的布局应根据城市不同片区的建设如老城区的旧城改造、新区的规划建设、高新区的居住布局及城市边缘乡镇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科学定位,以免造成二次建设的浪费。

图6 __市中心区远期小学规划布点图

3.3.2 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规划策略

3.3.2.1 分片区进行规划布局,不同片区应具体对待。

完整的中小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基础。然而受城市发展进程影响,中小学校空间网点布局是受不同城市地域的用地发展所限。如城市新区往往用地条件较宽裕,而老城区一般用地比较紧张。

规划结合中心区土地利用片区的划分,将中心区规划为老城区、新城区、高新区和城市边缘区四大片区。

各个片区根据用地现状、用地规划及人口流动趋势等实际情况,本着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对整个中心区每一个现状存在、规划未建的中小学校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学校规模、服务片区、主要生源、学校发展设想及学校周边用地等,通过撤、留、迁、并、扩、建等措施,实现教育用地的整合,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规范化标准学校。因此,规划对于老城区学校首先满足空间布点的需求,对“麻雀”学校进行撤并改造,近期用地指标并不强求高标准,随着老城区的旧城改造的逐步实施,来解决学校用地的不足,具体学校根据用地情况具体对待;新城区学校多是新规划的学校,用地往往比较宽裕,考虑长远发展,学校建设的标准可进行提高;高新区学校根据高新区居住用地比较分散、中小学校服务的范围比较大及工业企业流动人员子女就学等因素,对新建的学校控制规模都比较大,从而为高新区基础教育长远的发展留有余地;城市边缘区学校往往用地较为宽裕,但是生源较少,规划学校主要以撤并为主,并适当扩大保留学校的用地规模,提高学校等级。规划通过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规划实施的主要中小学校项目进行界定,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图7 __市中心区远期中学规划布点图

3.3.2.2 近远期结合,规划指标刚性弹性相结合

中小学校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存在过渡时期,在制定规划指标时,既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执行,又要考虑实际需求与可能,带有适度的弹性。近期中小学校根据预测的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注重对中心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整合,规划的基本指标做到既因地制宜,又保证适度超前。远期中小学校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及中小学发展趋势,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为将来城市总体发展及基础教育的调整留有余地。

图8 __市中心区小学规划服务片区示意图

图9 __市中心区中学规划服务片区示意

4. 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实施建议

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规划结合中心区内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积极提出管理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各级教育、规划、城建等部门应严格执行,共同抓好中小学校建设,以保证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必须加强对教育发展趋势和发展目标的宣传力度,明确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提高人们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做到全民关心中小学校规划,重视中小学校布局,完成中小学校建设。

(3)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实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

坚持适度规模办学的原则,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把资金重点投向旧城长期保留、新区新建的中小学校,对规划期间计划撤并的学校,只保证没有危房,不再增加投入,防止出现重复性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注意重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腾出的校舍,撤并的中小学校或用于办幼儿园,或成人学校等。

划定学校用地规划控制线,确保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有效实施。规划建议将中小学校用地范围线作为城市继红线、蓝线、绿线和黑线之后的又一条强制性用地控制线,纳入__市中心区法定图则控制管理之中,以确保中小学校用地在今后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控制。

(4)制定配套政策,保证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按规划实施。

首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审核新建小区和旧区改建、扩建详细规划时应当符合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并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切实保证中小学校布局规划的顺利实施。其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校选址、校园规划设计方案、校舍建筑设计方案时,应征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配套建设的中小学校,竣工验收必须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参加,验收合格后,开发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之日起90天以内,将所建中小学校的产权和有关建设资料交付属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办理接管手续。第三,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实施整体撤并及停止新生招生等多种形式完成布局调整任务。第四,加强协调布局调整引发的经济关系,保证并入学校能顺利接收撤销学校的学生。第五、重点加强寄宿学校管理。

(5)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增加投入,改善条件。

首先,市、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预算拨

款制度。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教育法》要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不能因学校布局的调整而减少对教育的投入。

其次,通过国家、社会、个人多方投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市场化运作,以保证中小学校能够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保证实现__市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