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时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M],巴蜀书社,2005;
[4]、陈喜强.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影响广西的经济?[J],百家言,2002(11);
[5]、杨晓熙、刘平等.石河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12)。
[6]、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黔东南人口的现状与未来》第82页,巴蜀书社2004.
篇2
距媒体报道第一例肺癌至今已100余年,在这100年间,肺癌已经从“不引人注意”的疾病,变成了癌症病人的“第一杀手”。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逐年上升,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死因调查结果显示:从城乡前十位恶性肿瘤构成来看,肺癌已取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肺癌在过去30年增加了4倍多,升幅最大。目前,我国每年有近50万肺癌新发病例。据预测,肺癌发病率在未来20年仍将继续攀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肺癌在近100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有什么对策?
一、吸烟
早在1761年,专家报道吸鼻烟者出现鼻息肉时,就引发了烟草吸食可能导致癌症的猜测,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64年,一位专家发表文章,第一次揭示吸烟的危险性,指出肺癌主要和吸烟,以及暴露于职业和周围环境致癌物质有关。如今,我们知道吸烟是导致肺癌的最主要因素,肺癌的发病与吸烟呈剂量正相关,每年10包香烟可增加70%肺癌风险;戒烟10年后,肺癌的风险下降20%。
当前,几乎所有国家男性肺癌发病率都在上升,其上升率与吸烟率几乎一致。芬兰、英国、美国吸烟率下降后,肺癌的发病率也在下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也是烟草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年人平均吸烟年龄已由1984年的22.4岁下降为现在的19.7岁;女性和未成年人吸烟者的比例也在逐年明显上升;我国现有烟民总量3.2亿,长期受“二手烟”侵害者高达5.4亿。上述人群若不及时远离香烟,将成为罹患肺癌的庞大后备军。近年来,女性肺癌患者增多,其中一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是“二手烟”和厨房油烟。
对策:不吸第一支烟,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远离“二手烟”,戒烟等。
二、空气污染
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导致的空气污染,空气中多环芳烃类物质严重超标。研究表明,每燃烧一千克煤可产生0.1毫克苯并芘(一种多环芳烃类物质),汽车每行驶1小时可产生300毫克苯并芘。研究发现,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即PM2.5) 含有一定量的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所谓多环芳烃,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如萘、蒽、菲、芘等。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曾列出94种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其中15种为多环芳烃。
研究证实,含有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的细颗粒物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不容易被呼吸道黏膜所吸附或经由咳嗽排出体外,能够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甚至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诱发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显示,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肺癌死亡率增加8%。
对策:保护环境,少开一天车; 选对口罩,大雾天戴好口罩再出门;不在高架道路下锻炼身体等。
三、人口老龄化
除了吸烟、环境等危险因素之外,人口老龄化也是导致我国肺癌发病率上升较快的重要因素。1999年,我国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从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等部门获悉,截至2008年底,全国老年人口已经增至1.69亿,短短10年,我国老年人口增加了5000万,现正以年均近1000万的增幅“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乎我们的想像。而每增长1岁,肿瘤发病率增加11.44/10万,人口老龄化也将是今后几十年内肺癌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3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社区护理干预;优越性;效益成本
当前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而如何为老年人慢性病提供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减轻老年人的病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了医疗事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经过不断的实践证明,采用社区护理干预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护理是综合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笔者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以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我国老龄化现状以及老年人慢性病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寿命增长,当60岁以上人口占国家总人口数的10%以上,即可将该国定义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我国早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老年人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0.09%,随着科技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已大大加深。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在老年人中,能够保证自身仍处于健康状态,重要脏器无严重疾病的老年人仅占总体老年人的1/5~1/4左右,老年人普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等类型的疾病,疾病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对自身及儿女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2 当前我国对于老年人慢性病的护理干预
2.1建立患者相关资料档案 对老年人患者进行护理,首先要掌握患者的具体信息,如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并对患者的患病时间、患病严重程度等天蝎入患者病历档案,使得社区护理医院对患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方便情况,决定定期对患者进行上门访问或要求患者定期来我院进行病情检查。
2.1提供基本的护理 由于社区医院医疗水平并不是很高,因此,主要对老年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注射治疗以及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等治疗,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出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就该疾病对患者自身的具体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危害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式
2.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应对患者进行老年人慢性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使得老年人患者对于自身的疾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够更科学的避免疾病恶化,保证自身的恢复质量。
相对于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后再进行治疗,更应对老年人进行慢性病的相关健康教育,使老年人能够对该疾病进行预防,这是从根本上控制老年人慢性病出现的方法。主要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口头宣教、定期在社区内举办老年人慢性病相关的讲座,向老年人讲述慢性病的危害、如何会患有慢性病以及如何加强自身体质,提高自身的疾病预防能力等内容,帮助老年人制定出相对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预防疾病。
2.3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家庭回访 近年来我国医学领域响应国家号召,采用人性化的医疗与护理模式,针对老年人患者可能行动不方便等现状,我院制定了护理人员定期回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方针,这能够提高老年人患者于我院之间的和谐关系,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老年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并及时作出下一步的医疗判断,减少了老年人出现健康危险行为的几率。经过不断的实践,我院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定期回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医院口碑提高,老年人患者治疗效果较以往显著提高。
3 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所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3.1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 一般对于专业人才来说,社区医院与大型医院之间大型医院有更大的升值空间,因此,大部分专业医疗护理人才在就业时均选择大型医院,导致了社区医院在人才上出现不足,因此,社区医院应注重对于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对于专业人才的待遇,以此吸引人才就业。
3.2吸收借鉴新兴的护理理念与模式 我国社区护理尚不属于成熟阶段,因此,应广泛吸收外国以及大型医院的护理方式与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自身的护理质量,吸引广大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来我院就医,注重新型护理方式与护理理念的创新,提高社区医院的知名度。
4 讨论
当前在我国广大的老年人群体中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不在少数,而慢性病并不需要长期在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大型医院治疗费用相对较高,对许多家庭会造成较为沉重的负担;相较于大型医院来说,社区医院消费较低且十分方便,适合老年人就近治疗。
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海丽,张桂珍,崔玉凤.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家庭与社区护理干预分析[B].社区医学杂志,1672-4208(2008)23-0053-02.
[2] 刘霞,张新娟,王海燕.社区护理干顶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1004一7484(2013)一O1一0234一02.
[3] 陈绪新,罗红.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 2009, 23(7): 1869 -1871.
[4] 苏艳美,陈秀霞.社区护理在老年性痴呆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88-89.
[5] 张莹莹,张新宇.老年患者慢性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119-121.
[6] 刘小芬,陈轶君,卢兴优.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社区护理干预及效果研究[J].现代医院,2007,4(5):12.
篇4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非价格因素;启示
国际资本流动的成因可分为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价格因素的理论包括以利率差为成因的流量理论,以“利率-风险”为基础的存量理论,货币现象的货币分析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和危机模型等理论。非价格因素主要包括制度质量和人口结构。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人口老年化的发展,非价格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将综述国际资本流动的非价格性因素和对我国的启示,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更好地管理好国际资本的流动,还对防止它们危害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价格因素的文献综述
1.制度质量
制度质量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应从“卢卡斯之谜”开始研究。“卢卡斯之谜”是指与资源应该从资本丰裕(收益率低)的国家向资本稀缺(收益率高)的国家流动的理论相反,在现实中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向了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质量低下是“卢卡斯之谜”广泛受到认可的解释。制度质量低下主要指产权保护不力、政府债务违约和官员等。这些不良现象会使得发展中国家风险调整后的资本边际报酬不高于甚至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因而导致国际资本逐渐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Alfaro等对解释“卢卡斯之谜”不同的理论假说进行经验分析,其中假说包括制度质量、人力资本和信息不对称等。研究结果表明在1970-2000年间,制度质量低下指标解释了52%的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资产的国际流动,这说明制度质量低下是解释“卢卡斯之谜”的主要原因。
2.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的分析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人会从一生整体上权衡消费,换句话说,即年轻和年老时消费大于储蓄,甚至透支消费,而中年时则多储蓄少消费。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分析基础的人口结构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是老年和少年人口占比大,抚养负担会增大,从而需要减少储蓄来满足抚养需求。二是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劳动人口减少,会导致投资回报下降,同时劳动人口的就业需求减少,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下降。三是封闭经济下,储蓄率下降,投资率下降;开放经济下,经常账户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缓冲工具,会打破国内储蓄率与投资率之间的关联,使得储蓄可以在国际间流动,而如何流动取决于储蓄和投资下降幅度的相对大小。大量实证分析证实人口结构对储蓄的影响要大于对投资的影响。换句话说,当人口结构趋于成年时,储蓄增加幅度大于投资增加幅度,经常账户余额上升;反之,当人口结构趋于老年时,储蓄下降幅度大于投资下降幅度,经常账户余额下降。
从对我国的分析来看,简永军等通过基准模型的模拟,发现资本会由人口快速老龄化地区流向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对较慢的地区,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会使得我国向世界输出大量的资本,我国扮演着“资本输出”大国的角色,而美国则为最大的资本流入国。从对国际的分析来看,朱超等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发现总体上经常账户余额与人口抚养比的逆向相关,全球国际资本从成年国家流向老年或少年国家。
虽然非价格因素越来越重要,值得研究,但非价格因素研究有难点,制度质量的衡量指标难以选择,导致关于制度质量的实证凤毛麟角;人口结构问题选取指标与模型困难,因而虽然有一些实证证明,但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所以如何选择指标和模型成为非价格因素的未来研究方向。
二、启示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基于非价格因素的文献综述给我国以下启示:
从制度质量上来看,我国需要规范产权制度、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严惩官员腐败等,以提高我国制度质量,以稳定我国国际资本流动。
从人口结构上来看,我国要密切关注人口结构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渐渐消失,我国可以采取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这不仅可以解决人口老年化问题,还可以降低储蓄率和经常项目顺差,有利于管理好我国国际资本流动。
参考文献:
[1]王永忠.国际资本流动悖论: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评论,2010,(04).
[2]Alfaro,L.Kalemli-Ozcan,S.and Volosovych,V.(2005):“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NBE
R Working Paper, No. 11901.
[3]Kim,S.and J.W.Lee.Demographic Changes,Saving,and Current Acco
unt:An Analysis Based on a Panel VAR model[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8 (20): 236-56.
[4]简永军,周继忠.人口老龄化、推迟退休年龄对资本流动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02).
篇5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策略
1 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是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1]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为其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并对危害其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在社区内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与管理,是现代医学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个人及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程度的健康效果。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预防和控制个人疾病的发展与群体疾病的蔓延,降低发病率、病死率以及疾病致残率,可以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降低医疗成本,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以形成科学、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对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同时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加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贫穷与患病人数众多,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因此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前景,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2.1 社区人口老龄化
社区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老年人群是多种疾病的易发群体,加之体质上的衰退导致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疾病监测与预防能力下降,以及在日常保健与康复护理上都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2.2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不仅造成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2.3 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大,多种因素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很多社区群众不愿将钱花在疾病预防与日常保健上,忽视了健康管理的作用,影响了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合作
与政府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人们还不愿意为购买健康管理而付费的实际问题。政府出资进行财政支持,主要包括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居民的部分医疗费用与医保费用,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宣传与教育的费用支出。社区服务中心出力,对社区居民进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立,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制定管理方案,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大力宣传并开展健康管理教育。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联手,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3]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应用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就医情况等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析,减少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力与物理投资,实现办公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并逐步实现网上在线的健康监测、管理与教育。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可以在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拉起一张保护网。
3.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
疾病的发病要通过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将疾病防患于未然,病患可以熟知疾病的康复与保健知识,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遗传因素,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干预,使得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对多人群以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里可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灌输健康管理知识,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讲解健康管理的文化课程;在家庭里贴挂健康管理宣传活页;在社区里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俱乐部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文化水平,知病懂病防病,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 小结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我国医疗矛盾的一大出路,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医疗体系与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改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实际状况,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力。虽然要全面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发展道路任重道远,但是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才能真正的将社区健康管理建设成一项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建勋,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01).
[2]邓晨珂,等.社区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26(09).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997 年深圳市第一次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深圳市分为特区内(3 个行政区)和特区外(2 个行政区),在每个行政区中随机抽取1~2 个街道或乡镇;特区内以居委会作为最终抽样单位(LSU),农村以行政村作为最终抽样单位,在抽中的街道(乡镇)中随机抽取1~2 个居委会(村),共抽取了 16 个居委会(村),其中 18~69 岁常住居民(居住 5 年及以上)纳为调查对象,共计 8 267人。2009 年第二次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深圳市 8 个行政区 727 家社区中,随机抽取 73 个社区,再在每个社区中随机抽取 120 个居民家庭户,最后采用 Kish Grid 表法随机抽取家庭户中1 名 18~69 岁常住居民(居住 5 年及以上) 为调查对象,共调查8 626人。两次调查在同一人群中采用相同的抽样方法,数据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 两次调查均采用询问调查、体格测量与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逐一询问并填写调查结果。其中询问调查采用入户面对面方式进行,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及患病情况等;体格测量使用统一校正过的测量仪器,测量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和心率等;实验室检查包括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
1.3诊断标准 高血压:既往有医生诊断为高血压,或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血脂异常:采用我国1997血脂异常诊断标准:TC≥5.72 mmol/L、HDL-C≤0. 91 mmol/L、TG≥1.70 mmol/L,具备其中任一项定为血脂异常。体质指数(BMI)[1]:以 BMI≥24 kg/m2和BMI≥28 kg/m2为判断超重和全身性肥胖的界值。
1.4 数据分析 采用 EpiData 软件建库,数据录入采用逻辑校对、双重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检查。采用 Stata1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使用 χ2检验,分层资料检验采用 Mantel-Haenszel 法,危险因素筛选与评价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危险因素所致疾病效应采用人 群 归 因 危 险 百 分 比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roportion,PARP)评价。患病率的标化使用2000年全国普查人口年龄构成作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化法。检验水准 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 1997 年共调查 18~69 岁常住居民8 267 人,其中男、女性分别为 3 162 人(38.25%)和5 105人(61.75%),性别比 0.62;平均年龄(37.7±12.7)岁,其中男性(37.6±13.0)岁,女性(37.7± 12.6)岁;以 30~35岁人群居多(18.59%)。2009 年共调查 18~69 岁常住居民8 626 人,其中男、女性分别为 3 746 人(43.43%)和4 880 人(56.57%),性别比 0.77;平均年龄(39.9±11.8)岁,其中男性(39.4±11.4)岁,女性(40.3±12.2)岁;以35~40 岁人群居多(19.96%)。其他人口学特征见表 1。
2.2 患病率及变化趋势 1997-2009 年,深圳市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明显,1997年深圳市 18~69 岁常住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1.15%,其中男性为 12.75%,女性为10.17%;2009 年深圳市高血压患病率为 14.54%,其中男性为 17.06%,女性为 12.60%。消除年龄构成影响后,高血压标化患病率由 13.23%上升至 15.33%,上升 1.16倍(χ2=3.96,P<0.01),其中,男性由 13.90%上升至17.58%,上升 1.26 倍(χ2=4.34,P<0.01);女性由 12.83%上升至 13.56%,上升 1.06 倍(χ2=1.11,P<0.01)。高血压患病年龄渐趋年轻化,相对于 1997 年,人群 45~49 岁、60~69 岁年龄段患病明显升高,特别是男性患病更提前至 40~44 岁(χ2=4.11,P<0.05),而女性仅在 60~64 岁组上升明显。见表 2。
2.3 危险因素变化趋势 1997-2009 年,在消除年龄构成影响后,高血压家族史、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及饮酒暴露率分别上升2.16、1.90、1.24、1.24和2.77倍,随时间上升趋势明显(χ2值分别为 10.77、102.28、742.24、815.30、9.34、629.28,P<0.01),人群吸烟率略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不明显(χ2=3.48,P=0.06)。在消除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影响后,1997 年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年龄(≥45 岁)、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家族史、饮酒和吸烟,而 2009 年调查结果显示,除老龄化外,其他危险因素危害程度均上升。见表3。
3 讨论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它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国家制度,政策法规管理为保证,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利用社区服务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社区深入到老人家庭,为居家老人提供各种类型的福利服务,是社区服务和家庭养老的现代养老模式。在这种养老模式中,老人既可以享受到家庭提供的精神生活方面的满足,又可以享受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关于物质方面的满足。
一、农村居家养老的现状
根据对安徽省利辛县调查显示,截止到2013年全县总人口约为194万,其中60岁以上的约占15%,其中65岁以上的占总人口的7.59%,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3%,其中超过97%的老年人采用居家养老的方式。可以看出我县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针对居家养老问题我县初步制订了一系列解决养老问题的措施,利辛县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加大对公办养老的机构建设。利辛县“1952计划”引领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确定在交通条件、人居环境较好的城关镇苏店敬老院和王人镇西城养老服务中心,转型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中。并且对全县“百岁老人”进行再次年审,逐户逐人拍照、备案,截止2014年10月20日,全县确认健在的百岁老人91人,发放津贴327600元。虽然我县在大力建设农村养老机构,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但是农村居家养老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完善。对此利辛县采取一些措施如下:
(一)利辛县实施低保“三步走”战略
利辛县孙庙乡从2014年11月13日至12月20日,对全乡低保对象进行审核。本次审核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要求各村充分认识城乡低保年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做到低保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第二阶段为入户调查,要求各村严格按程序进行,填写入户调查表,进行民主评议,张榜公布,对民主评议未通过的对象不予上报。第三阶段为总结上报,要求各村对城乡低保年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
(二)利辛县加大财政力度,建立鸿福老年公寓
由财政投资600余万元建成的一座容纳近300人的鸿福老年公寓,是落实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鸿福老年公寓为这里的孤独老人提供完备的健身器材,专业的护工,并且这里的医疗机构定时给老人们检查身体。利辛县政府正立足于我县各乡镇实际情况,不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建立人性化的老年人服务中心,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制监督机构,让这里的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三)构建并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利辛县“四轮驱动”抓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2014年以来,我县城关镇创新思路,加大宣传扎实抓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截止到2014年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完成34120人,年度参保率完成100%。“四轮驱动”工作具体如下: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把城乡养老保险工作纳入对各村的年终考核,为保证此项工作快速推进,实现全镇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立足服务,强化宣传。组织人员深入各村分组开展政策宣传,同时采取广播以及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深入宣传,营造良好的参保缴费氛围。三是政策倾斜,激励参保。对参保积极的群众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调动参保积极性。四是加强调度,按时通报。要求各村每天安排人员值班,方便参保群众保费征缴,每天向主要领导汇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度情况,通报各村参保进度。
二、农村居家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抚养比提高
利辛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截止到2013年约为15%,高于我国平均老龄化人口约有5%。并且90年代以来我县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结构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政府主张“少生优生”所以大多数新生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人口抚养比在不断的提高,由传统的“多子养老”变成了现在的两个年轻人赡养“四个”甚至“八个”老人的现象。如今的农村家庭结构逐渐呈现4-2-1的状态,中间人不仅要赡养上一代还要承担下一代的教育,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劳动力的抚养负担越来越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直接老年人的抚养比不断提高。
(二)城乡经济二元化,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利辛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是5900元。只占当年全国农民8896元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二,低了将近三千元。而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9547元,是利辛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多。近年来我县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和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别相距甚远。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大多数乡镇出现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没有得到提高,而且还要抚养小孩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是双重危害。
(三)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薄弱
由于利辛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养老和医疗机构相对不完善,好多乡镇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如养老院,福利院等由于经济资源的约束养老机构数量有限,而且条件比较落后。如本人的户口所在地利辛县汝集镇胜利村的养老院,十几个村共有一个养老院而且养老院是原来小学改造的,没有供老年人活动的场地,各方面的设施不完善条件比较差。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导致医疗人员哄抬药品价格,致使老年人病而不愿医的现象。
(四)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孝道文化的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年轻人越来越向往外面的世界,走出家庭已经成为现在农村的普遍现象,“家文化”变的越来越弱。传统孝道的淡化,导致年轻人与老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代沟”的形成更是加重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养儿防老”的思想已经过时,依靠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可能性受到冲击,本人经过调查和生活经验发现大多数成年后的子女都会和老人分家,分家后如果距离远与老人的联系是非常有限的,而单纯依靠土地获得经济收入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投入,一旦老年人丧失劳动力,不能从土地上获得收入,那么他们的生活将会非常困难。
(五)资金不足,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
一方面由于利辛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对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机构支持力度不足,满足不了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据调查,我县社会化服务机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服务人员是附近乡村在家务农的妇女,她们没有专业的养老服务的知识和经验。对老年人的身心发展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本身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机构,对民营企业的吸引力不足。这样一来居家养老只能由政府包办,政府包办的结果就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政策建议
(一)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
就利辛县养老体系薄弱和养老资源配置不协调的具体情况,利辛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养老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满足农村广大地区的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与城市功能对接。结合利辛县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充分利用农村社区丰富的资源,以农村社区为载体,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把农村社区服务引入引入家庭。
(二)加快各类养老服务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针对服务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化和技能培训,实现职业资格制度,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人化水平。以此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多样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在精神和物资方面的需求。
(三)加强传统孝道文化和家庭养老模式的推广与宣传,营造和谐的居家养老模式氛围
由于利辛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大多数劳动力选择了出门打工这一普遍现象,导致“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的恶化。这种“聚少离多”的情况,不利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发扬。因此,加强传统孝道文化的宣传与推广非常必要,利辛县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和倡导年轻劳动力认识到行孝的必要性。
针对利辛县农村居家养老情况,利辛县政府在不断深化改革,根据全县各镇实际情况做好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整合工作,加大服务监督机制。同时也要鼓励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对家庭成员进行思想动员。做到家庭,老人,社会和服务者之间的衔接更加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黄丽丽,卢冠超.《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4期.
[2]陆文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浅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第1期.
篇8
1临床资料
1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男82例,女68例,年龄55~85岁,病程1~30年。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同意参加回访;③年龄≥55岁;④意识清楚;⑤病程≥1年。追踪随访每月2次,患者均能配合治疗,定期复查血糖。
2影响因素分析
2.1临床特点 ①症状不典型,常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或者在糖尿病检查时发现。②心血管并发症多。③容易发生高渗性昏迷和乳酸酸中毒。④低血糖易感性高,危害严重等。
2.2易感因素分析 ①生理因素:老年相P的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加强。②生活方式改变。③老年缺乏体力活动,肥胖(大腹型肥胖)超重者增多。对于肥胖和超重者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的风险更高。④伴随疾病多(血脂异常,高血压)。
2.3患者因素 由于老年糖尿病具有多种疾病并存,需长期用药,易出现头晕、腹胀、低血糖等症状。同时,易受他人影响擅自停药、换药,甚至四处求医,从而导致症状加重和并发症发生,更有患者甚至放弃治疗。
2.4经济收入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需要终生用降糖药物和定期复诊,医疗费用开销大,医疗费用开支会消耗家庭经济资源,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家庭照顾和关心不够,我国老年人的长期照料95%以上均有自己和家庭支付[1],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产生影响。
2.5治疗效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差,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多、发病早,随着年龄增长脏器功能衰竭,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并发各种感染,以致发生最后危及生命。
3护理对策
3.1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 由于糖尿病患者中,老年人居多。且老年人的记忆力差。因此,选择适合的药物、帮助老年人掌握好糖尿病药物的服用方法对血糖良好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制定治疗的方案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老年人的特点,制定最优的个体化方案,为患者选择成本低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在保证治疗方案有效地同时应尽可能简化治疗方案,如应用胰岛素的最小的数量和剂量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有利于依从性的提高,必要时安排护理者和家访护士。
3.2密切观察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严密观察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使用前向患者介绍降糖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指导,以增强老人安全用药的意识,增加安全用药的知识和纠正不正确的用药行为,减少因用药不当造成的危害[2]。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需缓慢增加,注重多种药物使用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类药物的特点,以免诱发低血糖发生。
3.3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症状不明显、起病隐匿、易于漏诊。漏诊患者不能按照糖尿病食谱饮食,血糖往往较高、合并症、并发症相继发生,或多病并存。定期做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便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延误治疗时机。糖化血红蛋白应2~4个月监测一次;肝、肾功能、血脂、眼底病变的相关检查,正常者应六个月监测一次,异常者应遵医嘱随时复查。我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危害最大的慢性并发症[3]。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应积极地做到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才能改善预后。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要控制好血压、血脂,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随访。使患者远离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战胜疾病的主动权。
3.4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 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及患者现存和潜存的健康问题,全面评估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确定不同的需要,选择患者关注的内容,实施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讲座及活动,必要时让患者参与到活动中,老年患者由于理解和记忆力下降,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易于为患者接受和掌握。家属熟悉和掌握糖尿病的知识和技能,共同参与并督导实施各种治疗措施,对疾病的控制能发挥积极作用。
3.5重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指导 老年人本身情绪易波动,加之长期疾病的折磨,使患者身心长期承受压力和痛苦,其心理状况较为复杂,故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症状也就表现的更为明显。研究表现,糖尿病合并抑郁症以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4]。根据患者情况表现,护理人员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积极主动地关心安慰患者,消除其焦虑、悲观、担忧心理,消除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增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鼓励他们应用积极地应付方式,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
因此,要针对老年人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是预防和加快老年性疾病康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支持可提高老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6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其治疗是一项长期并随病程的进展不断调整的管理过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制订目标和达到目标手段的基础。医护人员要尊重理解老年患者,服务、管理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患者则信任医护人员,建立和谐医护关系,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是可以信任或托付的人,如节假日主动与患者联系,了解患者饮食控制情况及是否按时用药,坚持锻炼等,电话随访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一旦建立了信任关系,患者的合作性就会提高。通过与患者沟通,个性化指导,人文关怀,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伙伴似的关系,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4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趋势,而慢性病发病随着增龄而增长,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晚年生活质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没有临床表现者,不能除外糖尿病的诊断[5],由于老年糖尿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不被患者所重视,易于延误诊断,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分析老年糖尿病治疗的影响因素时,需要加强全方位的护理,护理过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不同时期有针对性的指导,加强医护、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提高老年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血糖有效控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大勇,柳玉芝.老年照料需要与照料费用最新研究述评[J].西北人口,2008,29(1):1-5.
[2]孟娣娟.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用药知识及行为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5):62-64
[3]王圣群,朱向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治疗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8-23.
篇9
随着我国的养老模式仍然延续着家庭为主的传统机制,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政策变化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风险管理层面进行分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行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研究显示出了明显的多样化趋势,一部分人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对象应当是政府、集体以及个人,此外也应当根据实际地区情况发挥政府擅长的引导作用,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当在全国范围之内都推行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对象设为国家财政为主,社会群体为辅,全面提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补贴的水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发展给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过程提高了难度,有学者认为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防范体系才是实现政府与民众共同对此进行管理的最佳方案,还有学者认为社会养老基金保值性的确立,才能维持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势头。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弊端和风险,因此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的管理是目前相关部门最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为保障社会养老基金的价值和安全,应当对其发展的渠道进行拓宽,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机制,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对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虽然已经有一部分专家和学者针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但是其深度和内涵还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现实需求,可供相关企业完善体制和健全制度的空间非常大。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筹资环节风险分析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过程中的筹资环节风险是指在进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资本筹集的过程中,由于该项基金制度中的某种缺陷导致了不同参与者会利用自身的利益追求性,做出的可能影响社会养老基金数量和范围行为所造成的风险管理问题。筹资环节的风险管理问题可能会让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筹集额度与项目预测额度有很大的出入,也就是说会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不能达到持续稳定的供应效果。其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管理问题包括缴费率风险和约束制度不力风险,缴费率风险是根据人口老龄化数据的提高而产生的,由于我国早早的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很多厂家和企业都要面对大量的养老费用支出,这就产生了财政赤字的情况,政府部门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上承担的风险也在逐年增加。约束制度不力风险是指很多企业都存在着拖欠养老保险缴费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拖欠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缴费状态下的企业已超过三十万家,累计金额达到了四百亿元左右;而且很多企业都会以降低保障税和缴费基数的手段逃避上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义务,同时目前实行的逆选择制度也会让筹集到的资金出现分散无效的情况,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中并没有明确相关的融资规则,这就会导致社会保险费和企业拖欠的情况频发,产生更多的社会养老保险筹集环节中的管理风险。
(二)管理环节风险分析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环节风险是由于相关政策的之后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的,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内部欺诈、流程管理失效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基本信息系统的失败行为。管理环节过程中的内部欺诈风险是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部门管理人员的利己思想导致的,其手段有、流程混乱以及利用管理制度中的漏洞进行违规操作等,其危害有两点,首先是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侵占,内部的管理人员可能直接将筹集到的资本进行贪污或是其他形式的侵占,导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业务在违规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资金流失,让受益群体被其个人行为造成大面积的基金损失;其次违规操作会让社会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部门的管理人员失去基本的信任。流程混乱的风险主要是由基金管理部门或是其负责人的行为引发的,利用了基金管理流程中的漏洞对社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导致社会公众对基金管理单位的信任度降低。信息系统的操作失败是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信息管理系统在设计时的漏洞所引起的,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才能进行,因此一旦信息系统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社会保险业务的中断或失败,甚至会造成基金数据的丢失,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部门的声誉和口碑。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应对的策略分析
(一)宏观角度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得知,任何时期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都需要从时展的角度进行改革和优化,否则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建立与其社会属性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时,很多国家在运行的过程中都很少能对其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动态性优化,可以为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制度奠定基础,还能对传统制度下所形成的一成不变心理进行破除,完善以及修正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中出现的僵化模式,让具有灵活性和时效性的基金保障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来维护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健康及稳定。根据对我国目前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析,可以得出若是要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制度,就必须形成相关的风险防范社会系统工程。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对社会保障制度执行的环境和风险因素密切关注,并根据其发展和演变的情态制定具有指向性的政策;其次,在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先进性的同时,要对其相关的法制系统、监督系统以及管理系统进行发展,让三者形成互相制约和影响的关系,不仅可以让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制度形成内在免疫力,而且可以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做出贡献;最后,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对制度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制度中的风险必然会存在,没有监控部门的管理和限制肯定会出现更加致命的损失和问题,因此社会保障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对风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有着正确的态度,采取有效且严格的手段对可能出现的社会保障基金贪污、挪用以及浪费情况进行监控。
(二)微观角度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
从微观角度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需要从扩大保险筹资渠道和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体系的方式来完成,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渠道的拓宽需要对其性质和对象进行规定,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具有很明显的社会性,也就是说其筹资的渠道和对象也应当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全体人群。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体系的角度应当从养老基金的支柱体系开始着手,国家基本养老基金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一大支柱,其收入和受益的水平均有政府决定,而审查工作的开展则是由对应的财政部门负责,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养老金预算报告的提交质量来提高财政部门对养老基金的管理水平。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第二基本支柱,是指企业在国家的指导下为员工提供生活保障的养老保险计划,该制度进行年金方向的改革,可以为降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提代率和相关的财政风险有积极作用。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第三个支柱,是指个人行为对养老保险收入的改变,该行为并没有被政府或是企业强制管制,属于自愿。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针对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领域的政策,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提高对该领域的发展意识,让群众了解到使用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尝试和鼓励开设商业养老保险的形式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进行缓解。在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制度的同时,还需要对管理环节中出现的风险进行优化和处理。首先,解决空账的问题要从新旧制度的给付责任做起,也就是说要让每一个新加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新人按照最新的规章制度完善个人账户,避免形成旧制度影响下的资金缺口扩大,以制度运行中间阶段的投保人为统账结合制度落实的时间分界处,将之后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人都使用最新的管理制度,之前的参保人则使用原来的旧制度。为了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分权制衡和加强监管的行为,避免出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挪作他用的情况。可以把使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权利分权为中央和地方,中央负责基金整体账户社会部分的分权,地方负责基金账户剩余资金个人的分权,以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和落实质量,降低出现挪用和浪费风险的机率。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和给付都应当遵循安全性的原则,因此要对相关的融资制度和给付标准进行优化和开放,形成区域性和全国性基金流通的风险降低,是应对我国目前严重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可以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因此需要相关部门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制度和行为上的优化,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斌.运行风险管理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中的问题和策略[J].时代金融,2015,(33):294-295
[2]武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2,(03):57-60
篇10
关键词肿瘤;死亡率;死因顺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恶性肿瘤为主的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群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的主要慢性疾病[1]。纵观上海市五年来死因构成可以发现,肿瘤始终位于男性人口的死因首位,是全人群及女性人口的第二位死因,肿瘤导致的居民死亡人数仅次于循环系统疾病,对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影响最大,以恶性肿瘤为主的肿瘤已经成为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本文对上海市居民死因登记报告系统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工作方针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上海市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收集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报告的所有死亡病例个案资料。研究中使用的2007年平均人口资料,由市公安部门提供。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 10,死因统计归类方法按照国家统计局《卫统8表》归类。
1.2 研究方法
对2007年上海市全年死亡病例个案资料,进行整理后计算肿瘤以及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等指标,综合分析肿瘤对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造成的影响,了解影响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谱。
2.结果
2.1 人口基本情况
2007年上海市户籍人口1372.47万人,其中男性688.26万人,占总人口的50.15%;女性684.21万人,占总人口的49.85%;人口性别比为100.59:100。65岁以上老龄人口207.99万人,老龄人口比重为15.16%,老年负担系数为19.83%,老少比为180.21%。上海市老龄人口比重远超过7%的老龄化标准,属于典型老年化社会。
2.2 居民死因分析
2007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率为736.17/10万,其中男性774.33/10万,女性697.78/10万。前五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其中肿瘤死亡率达到225.91/10万,占2007年上海市总死亡数的30.69%(见表1)。
表12007年上海市前十位主要死因死亡率和构成比
2.3肿瘤死亡分析
肿瘤是全人群和女性的第二位死因,男性的第一位死因。其中恶性肿瘤死亡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97.91%,恶性肿瘤是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进一步分析不同恶性肿瘤的死因顺位,结果显示死亡率居前五位的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癌、胰腺癌(见表2)。
表22007年上海市前十位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和构成比
选择目标年龄定为70岁,计算2007年上海市居民疾病别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结果显示肿瘤是居民减寿顺位第一位疾病,PYLL率为12.14人年‰.其中恶性肿瘤死亡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占所有肿瘤死亡的98.50%,以恶性肿瘤为主的肿瘤是对人群健康和寿命的最大威胁。在各种恶性肿瘤中,肺癌对上海市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影响最大,PYLL率达到了7.67人年‰。潜在减寿前五位的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癌、宫颈癌(见表3)。
表32007年上海市前十位恶性肿瘤PYLL及PYLL率
3.讨论
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是上海市居民死亡率第二位的疾病,是对上海市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影响最大的疾病,其中恶性肿瘤死亡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97.91%,恶性肿瘤导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占肿瘤所致寿命损失的98.50%,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上海市居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影响上海市居民的主要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癌、胰腺癌等,应是本市重点防治的疾病。
目前上海恶性肿瘤的死亡仍是以与环境和空气污染有关的呼吸系统肿瘤以及生物性感染有关的消化系统肿瘤为主。其中,肺癌作为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病因,在癌症死亡构成中所占比例高出第二、三位的胃癌和肝癌一倍,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5],肺癌防治任务还相当严峻。现代科学证实,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有关;另外,城区工业污染、汽车废气、生活废气排放等对空气环境质量的破坏[6],均是造成癌症高发的原因,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认识,切实落实公告场所禁烟等一系列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加强综合治理措施和环境污染处罚力度。另外,针对上海市的典型老龄化人口特征,除进一步提高肿瘤诊断技术以外,在对老年人肿瘤防治、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应结合老年人各部位肿瘤的发病特点,确定研究的重点和防治对策[7]。
参考文献:
[ 1 ] 孙惠玲,龚洁,杨念念,等. 武汉市2008年恶性肿瘤死亡分析[J]. 疾病预防与临床, 2010, 21(1): 103 104.
[ 2 ] 邹小农. 中国肺癌流行病学[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14(12) : 881 - 883.
[ 3 ] 曹卡加,范乔阳,刘奕龙,等. 广州市2000 - 2002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分析[ J ]. 癌症, 2008, 27 (3) : 252 - 228.
[ 4 ] 杨玲,李连弟,陈育德. 中国2000年及2005年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的估计与预测[ J ]. 中国卫生统计, 2005, 22 (4) : 218 - 221.
[ 5 ] 魏矿荣,梁智恒,任小青,等. 中山市2003年恶性肿瘤流行状况[ J ]. 中国肿瘤, 2007, 16 (3) : 147 -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