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篇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呈现老龄化逐年加速的趋势,“未富先老”的特征显著。与全国一样,宁夏也是在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老龄化。宁夏于200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的地区。本文将通过分析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及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宁夏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来应对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性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宁夏于2009年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而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尽管如此,宁夏的老龄化情况仍不容乐观:其老龄人口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导致老少比急剧上升。据如下统计数据图4.1可以看出,1994―2014年宁夏老年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少年人口比重却不断下降,老少比也随之呈急剧上升的态势。宁夏少年人口比重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低于30%,且其下降速度逐年加快,2013年已经接近20%;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却不持续增长,2010以后老年人口比重迅速增长远超2000年以前的增长速度,老少比重也越来越大。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特点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据相关部门预算结果显示,2025年以后宁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120万,到2030年宁夏老年人口将接近142.5万人,较2014年增加约60万人,年均增长4.58%。据此宁夏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深,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未富先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均GDP远远低于老龄化程度同水平的发达国家。而宁夏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速度逐年加快,远超全国平均老龄化速度,但是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宁夏惠农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到13.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5%,成为宁夏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县(区)。宁夏红寺堡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占5.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为3.8%,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宁夏老龄化程度最高与最低地区之间相差7.1%,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

宁夏少年儿童比重不断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少比急剧上升,且宁夏人均寿命不断增加,高老龄人口多。宁夏人口老龄化受出生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增加的双面影响,从而导致宁夏人口结构向老年型发展。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知,老年人口仅仅消费年轻时的储蓄,没有劳动收入,所以就老年人口而言会出现其储蓄率为负的现象,社会储蓄率将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根据经济投资量:

可知u若减少,则经济投资量也将会减少。根据宁夏老龄化人数增长快、高龄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导致宁夏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居民总体储蓄水平u降低,从而影响宁夏的资本积累。且未来宁夏老龄化程度a的增加,意味着宁夏家庭收入用于医疗保健等养老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储蓄率将进一步降低。那么宁夏经济的投资量也将会进一步将减少。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老年人口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家庭承担的养老支出也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养老支出部分支出bY也将逐渐增大,而这些问题都将使经济生产中的在投入资金减少。

另一方面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

表明在劳动力技术水平和资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会随着的增加而增加。

四、对策建议

(一)引进人才,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数量少、待遇差,生产技术水平低且进步慢,导致单位劳动力产出低,导致宁夏经济发展落后,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能力差。因而提高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人才、技术与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带动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使人口老龄化给宁夏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是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二)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虽然宁夏是在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也相对较弱。然而由于宁夏进入老龄化时间段,老龄化程度尚未很深,使宁夏经济平稳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一个机遇,因而大力发展宁夏老龄化产业,完善老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宁夏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市场上对老年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然而宁夏传统老年产业产品的层次低且种类少,现代老年产业方面,老年人文化和娱乐等相关的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因此解决目前宁夏老龄化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大力发展宁夏老龄产业的首要问题。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养老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社会各界都对这一问题忧心忡忡。普通老百姓忧心的是家庭面临着老人养老的经济与服务问题,而学界更多关注的则是人口老龄化对我们整个国度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以及对老龄化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要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成因,只有对于人口老龄化全面了解了,我们才能根据现实的国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未备先老。2005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快跑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原来我们讲中国人口问题时,总强调: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特点,而人口老龄化则是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人口老龄化这种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几乎是在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降临。

(二)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2005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三)基数庞大。2005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总数约1亿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2023年将增加到2.7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这三个特点,使我们国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任何国度都显得严峻,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众多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这一现状。之所以我们国家会提早进入老龄化阶段,更多的是人为的产物。

人均寿命的延长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老龄化的一个普遍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我国八十年代所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八十年代随着国家人口突破10亿,按当时的人口增长的速度,世纪末中国人口会达到14-15亿。处于这种人口总量下所带来的经济、资源、就业等压力的考虑,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2008年的12 ‰左右 。中国迅速由一个重视繁衍子嗣,多子多福的国度,转变成一个低生育率的国度。可想而知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现阶段的养老问题,更多的是由独生子女来负担,这无疑增加了养老问题的严峻性。

因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完全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产物,而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副产品。

三、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第一,调整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7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要求我们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口形势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惯性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因此,有必要为注重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应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生育数量的增加、生育间隔的取消及生育年龄的调整。从计划生育政策出台,我国在这三个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仍无法改变我国低生育率的现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多子女观念更加淡化,越发达地区,生育率越低。“四二一”不合理的代际结构,独生子女存在的成长中的问题以及老龄化的危机,众多压力下需要国家下更大力度来挽回人口危局。

第二,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原有条件下制定的退休年龄政策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现时段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的状况下,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显得尤为重要。波斯纳在《衰老与老林》一书中提到:“随着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也可以相应地提高”。我国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退休年龄仍然按照建国初期的政策执行,因此,“中国未来延长退休年龄是可以肯定的,但由于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才没有做出修改”。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就业压力也会得到相应的缓解。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资金匮乏。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是解决资金问题的直接途径。

第三,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除了资金作为基本保障外,另一个就是需要相应养老服务的支撑。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养儿防老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对于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居家养老越来越无法实现。

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中,主要涉及民办和国办两种形式的养老院。这些机构层次不齐,并且从数量上也无法解决绝大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因此,机构养老只能作为辅助。社区养老服务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扶持和监督、民间组织参与、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的社会化。老人在家中居住,社区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的程度,为老人分层次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不仅解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愿望,也为社会节约大量资金。同时,也保障了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生活质量,不影响子女的正常工作于生活。

因此,解决中国养老服务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

参考文献

[1] 易富贤.大国空巢[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篇3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结构即称为“老年型”。根据上述标准,甘肃省已经在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于近年呈现出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的趋势。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势必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深入分析研究该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相关措施,解决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间的矛盾,进而促进甘肃省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 一、当前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结构特点

自2005年甘肃省进入老龄化阶段以来,老龄化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

2006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5%,2007年为7.49%,2008年为7.58%,2009年为7.59%,2010年达到了8.23%,逐年增长的数据表明了我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稳中有升,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近年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如表1

根据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0—14岁人口比重除2005年外,呈逐年下降趋势;65岁以上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老少比越来越大,并呈现出加速状态。另外,由于人口增长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未来几十年甘肃省人口将出现总量持续增长、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迅速的基本态势,将迎来人口总量、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发展趋势充分表明,今后甘肃省的人口不仅是数量过多问题,还交织着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二)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较大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不平衡性具有两头突出的特点,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以及医疗卫生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得到大幅延长而表现出的城市人口超前老龄化。另一方面,在农村表现为青壮年劳动人口大量外流而使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不同步现象。

(三)甘肃省目前尚处于“人口红利期”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储蓄和投资增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被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根据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发展数据统计,近10年全省0-14岁人口总量和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5-64岁人口总量和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 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和比重呈逐年上升势头。国际上一般认可的“人口红利期”人口抚养比例小于50%,根据国际通用标准,现阶段甘肃省总抚养比不超过40%,尚处于“人口红利期”。本时期省内劳动年龄段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负担系数最小;另一方面,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使全省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四)老龄化现象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三者大致同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生育意愿并非是主动选择性的降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就到来了。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约1000美元。在国家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甘肃省也呈现出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即“未富先老”。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5年以来GDP总量与人均GDP两项指标虽然在不断上升,增幅也较快,但GDP在全国比重中不足1%,排列位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第27。甘肃省在全国属于较为贫困的省份,在200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为913美元,“未富先老”表现极为突出。

 二、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

针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水平、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水平提高。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使全省人口人均寿命得到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人口人均寿命已由原来的65岁提高到了71岁,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从而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使甘肃省乃至全国生育率大幅下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孩子作为增加家庭劳动力,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由于生育、养育及教育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使育龄人口生育意愿下降,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再次,甘肃省人力资源的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甘肃省内劳动力资源向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流出,虽然也有从其他地区流入甘肃的劳动力人口,但综合双向流动来看,净流出人口为正数。从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占绝大多数。针对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不同步的现象,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外出流动人口也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加速引发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长期在家留守,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增多,使得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

 三、人口结构老龄化对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甘肃省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无论是从劳动力供给能力、储蓄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哪个角度考虑,越发庞大的老龄群体都向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而言: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鉴于甘肃省目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人口老龄化在未来若干年会导致退休年龄人口的增加并相对缓解劳动力供给压力,但如果老龄化速度过快,则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而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另外,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结构老化,由于老龄人口对于新兴高科技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学习掌握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适应现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致使新兴高科技行业的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 阻碍此类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发生脱轨,降低全省综合竞争力。

(二)人口老龄化储蓄水平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青年时期会更加注重储蓄,以备年老收入降低后的不时之需;进入老年后,则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意愿会产生减退效果,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带来总储蓄水平的降低。由于储蓄恒等于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储蓄减少相当于投资减少,从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甘肃省虽然还尚处于人口红利期,但是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在未来若干年,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省内储蓄率会呈下降趋势,影响全省投资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消费在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引起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的变化。人们在进入老年后,对住宅建筑、自身教育学习、高端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减少;对保健品、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社会总需求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甘肃省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悄然发生变化,老年人在老年专用物品、保健费、医疗费及交际费等支出的比例显著提高,总量也增加了不少。

(四)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老龄人口的增多使得高素质劳动力有效供给降低,由于甘肃省的地缘劣势,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在甘肃省很难从兄弟省份吸纳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本土大量较低素质劳动力却得不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不一致成为甘肃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满足老龄人口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产业在甘肃省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家政服务、保健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旅游、陪护、老年人专属用品等,面对突出的产业矛盾,甘肃省还未作出及时的调整。

(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由于为数众多的老龄人口的出现,社会抚养的负担增大。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上升使得现行的养老保险发生困难,对养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战。从下图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1年以来,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增大,即青壮年劳动力的抚养压力不断增大,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抚养比会加速增加,这对甘肃省这个并不富裕的省份在社会保障事业上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库

 四、应对甘肃省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几点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只要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迟早要面对的现实、是不可避免的人口过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这个阶段既然来了,我们应该做好周密的安排部署,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充分考虑清楚,并做好应对准备,从思想上战胜这个人口问题。

(二)加快甘肃省地区经济全面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从目前甘肃省地区经济发展来看,传统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会逐步被社会发展进程淘汰,产品竞争力的减弱会带来经济效益的递减,劳动者收入的相对下降,长久看来,社会保障资金的集资能力也会相对减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根本途径。

(三)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过程中,要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全覆盖,转变过去养儿防老的观念,走上社保养老的新路。总之,应将城乡人口全面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突破过去只有城市在职职工才能够参加养老保险的高门槛。

(四)积极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人口特殊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会形成一个市场广阔、潜力无穷的新兴产业——老龄产业。甘肃省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相对滞后的老龄产业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综合需求。如果甘肃省能够通过政策引导老龄产业的发展,研究和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完全可以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到来发展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环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我们会发现,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达到相对富裕、文明、安定之后的必然产物。甘肃省作为我国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压力,真正创造出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化社会。

参考文献:

[1]袁静.江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人口老龄化.2008.1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影响 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5]。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也是我国三大人口问题(人口总量控制、人口就业与再就业、人口老龄化)之一。它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正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把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对构建和谐社会, 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达1.49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

2.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根据2004年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西欧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才刚刚达到800美元,200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3亿,而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不超过1000美元,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时间,瑞典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40年时间,日本用了5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2]。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地区差距明显。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制约经济增长,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1)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

2.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高龄老人的增多,供养、医疗保障、护理、照料、精神关怀等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说:“我们现在是在职的人员100人养活16个老人,到2050年的时候,100个人就要承担49个老人的养老负担问题。

3.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响。目前子女供养老年人仍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有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经济上的来源;有25.1%的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有15.6%的老年人依靠退休金; 依靠社会保险和救济等其他途径的只有2.2%[4]。即使是依靠后三种经济来源而生活的这部分老年人,由于体力下降, 物价上涨,退休金和社会保险、救济普遍较低,甚至有的调资都难以兑现,造成原本微薄的收入更加入不敷出,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困难是重重的,多数也需要子女的经济资助。

4.用于社会再生产的资金减少。据预测,2020年我国养老金支出总额将达到25145亿元,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发展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老年人口数量较多,养老水平较高,对社保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农村老年人口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3,但是却面临着养老服务等基本的社会保障无法保证[4]。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实力。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增加积累,为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7]。

2. 从社会化居家养老入手,建立社区与家庭合作的养老机构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因此,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和居家养老的密切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

3.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我国最新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将致力完善城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一方面在城市将加强基金的征缴,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能力;并且将在城市生活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1]。

四、总 结

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国情由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仅仅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经济水平、政治背景,还应考虑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与决策选择研究[J],中 国人口科学.1998,(1).

[2] 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 2001,(5).

[3] 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 OL].theory.省略/.2006-02-23.专题研究121

[4] 乔晓春.《老龄化的中国》[J].北京: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6

[5] 刘民茂,张纯元.《人口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8:33-36

[6] 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J].科学决策,2006,

04:25-27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28703

1人口老龄化的含义及现状

1.1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词,来源于英语中的The Population Aging,在人口学上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 般而言,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在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们可以从人口老龄化本身的概念总结出三层含义:人口老龄化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化率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并不是某个人的老龄化,而是指整个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动态老龄化。

1.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协调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我国会定期进行全面的人口普查,通常情况下是每10年进行1次,也就是尾数逢0的年度是普查年度,最近的次是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较而言,劳动力人口比例提高了4.38%,少儿人口比重降低了6.29%,老年人口比例提高了191%。表1是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

通过两次普查结果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老龄人口正在快速增长,而新生儿数量的增长比率却在不断地下降,这更加加剧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原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所长田雪原先生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归纳为:“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和进展程度都比较快,空间上老龄化在地区和城乡分布都不平衡,在时间上老龄化具有阶段并累进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具有的特点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概括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国是个人口超级大国,人口基数大,这也就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和即将步入老年行列的人口数量是巨大的,同时受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人晚生优生观念的影响,少儿出生率下降很多,而人均寿命的加长,加快了我国老龄化的发展速度;

(2)我国老龄人口的年龄在不断提高,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将超过30.66%;

(3)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过高、增幅过快,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不匹配的;

(4)东西部的差距、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不同地域的差别之所在。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结果。人口老龄化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产物之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加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而人口老龄化又会反作用于经济走势,阻碍经济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如对养老金计划的影响,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老年人经济福利的影响等等[3]。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波尔斯基和鲁文基在他们的相关研究中指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国家内部劳动力的规模和质量,当一个人的年龄超过50岁的时候,他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将更倾向于依靠前半生的储蓄来支付开支,因此,在他们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下降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着社会资本存量。由此,老龄化将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一些国家甚至会出现经济产量锐减[4]。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需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即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和供给机构的影响。

2.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影响

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是,1953年的第一次“婴儿潮”出生的那一批人,现在已经步入了老年阶段,1963~1965年的第二次“婴儿潮”出生的那一部分人正是潜在的老年人口。这两次“婴儿潮”出生的人口是我国人口基数大的根源。随着他们步入老年阶段,我国老龄化将达到最大化。同时,这些人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核心支柱,随着他们的退休,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将会有很大空缺,劳动力需求将会增加。

与此同时,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这时,一个新型产业——养老产业应运而生。养老产业是指适应养老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由老龄人口消费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它是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精神或其他特殊需求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消费在整体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将会越来越大。由于劳动需求是派生需求,为老年人口服务的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派生需求,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而增长[5]。

然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现阶段我国的养老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比而言,比较落后,老龄经济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以,养老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值得我们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的选择。

2.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引起劳动力的短缺,近几年出现的“用工荒”从侧面验证了这一观点。 然而,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数量的影响作用很有限,但对我国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冲击作用非常明显。

许多学者在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劳动力质量的变化时,往往会忽略两个现象:一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国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导致的“青高”与“老低”交替现象对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效应;二是老龄化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者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与就业参与率变化,对劳动力供给质量和规模的影响。因此,以传统方法分析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时,往往过于关注老龄化对劳动投入量的影响,而忽视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劳动熟练程度加强和劳动强度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提升对劳动力供给下降的延缓作用。

3人口老龄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教育政策以及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中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出现了“毕业就是失业”的说法。为了提高就业,就要从现实背景分析出发,不仅要研究就业现状而且要研究就业形势,不断地提高就业能力,就业技巧,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综合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累计数量非常庞大;②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有所偏颇,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希望少劳多得,不切实际;③就业功利化,对企业不负责任,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④心理素质低下,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足;⑤职业能力不足,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6];⑥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陷入危机无疑影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减少劳动者就业空间。世界经济危机促使大量的出国留学后的人才回国发展,从而使大学生竞争增大。以上的几个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共性问题,有一部分是属于大学生自身修为方面,需要大学生自己去加强和改善,而一部分是受整个社会的环境所影响的,对于这些方面大学生们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并发现机遇。

目前,我国刚刚进入老龄化国家,这个时期,正好是“青高”与“老低”交替的开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更高层次的职位需要我们大学生去填补。所以,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应该从各个方面着手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就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来看,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很好的出路,国家也是从政策和财政上予以支持的。人口老龄化导致了养老产业的兴起,老龄产业涉及到国民经济中为老年人提品、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各个领域,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从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和趋势看,在我国现阶段老龄产业属于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老龄产业愈加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老龄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势头已经涉及到医疗、保健、日用品、房地产、旅游、金融等众多行业。从我国老年人口的实际出发,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项目应包括家庭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医疗保健业、日常生活用品业、房地产业、旅游和娱乐业、金融保险业、教育产业、咨询服务业、老年“余热”产业等十个方面[7]。所以,对于立志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的大学生而言,可以从以上方面着手,另辟蹊径,跟随时代潮流和国家政策,为我国的养老产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以自己的勇气和魄力走出不一样的就业之路。

4结语

大学生就业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热议的话题,从20世纪计划经济时期的包分配制度,到现在的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制度,大学生就业问题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我国又面临了新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了新的挑战,而大学生在这个新的社会问题面前,应该有更多的思考。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注重自己的能力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的新动态,为自己的就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董磊.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沈阳:辽宁大学,2012.

[2] 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张苏,乌仁格日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3):51~63.

[4] A Boersch-Supan,A Ludwig Aging,Asset Markets,and Asset Remms:AView-from Europe to Asia[J].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1980(19).

[5] 李超志,李正龙,杜芳芳,等.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仅以上海市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2(4):34~37.

篇6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篇7

    【论文摘要】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来势猛,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必然加重国家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还导致劳动适铃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就需要改革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阵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提倡和鼓励家庭养老,并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组织老年自养。

    党的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上面已经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响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能缓解我国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更加严重,老年人口的规模继续增大,在2020年以后,老龄化的弊端就开始暴露,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同时老年人口的绝对量也增加,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加重。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我国城市的老年人口享有退休金和医保,在经济上社会养老负担大于家庭养老负担,但是城市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他们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时四个老人中只要有一个生病,便显得十分吃力,如果独生子女夫妻双方面对的四个老人中有两个同时生病,夫妻双方就无暇顾及了;在农村,退休金和医保还没有普及,主要是家庭养老方式,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年轻人口的比重下降,而年老人口的比重上升,就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口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老年抚养系数大。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1.适龄劳动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而劳动力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依据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过多的国情,劳动力数量适当地减少,可以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缓和失业与下岗问题,但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迟早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劳动人口的高龄化。人口老龄化往往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我们习惯上把15一44岁的劳动力视为中青年劳动力,把45一59岁的劳动力视为高龄劳动力。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技术熟练,但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创业精神,思想保守,这样社会的主导精神就会趋向保守,在科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容易变得相对落后。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结构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消费需求影响着生产调整。不同年龄的人口对衣、食、住、行、用的品种、规格、数量、档次的需求各异。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以方便、质软的食品为主,穿、住、用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老龄化使得适合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某些专用于老年人的特殊项目趋于增加。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向老年人倾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医疗保健和劳务服务的需求急剧扩大,出现了一批专门为老年人口生产消费品的行业,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投资内容和投资重点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社会投资的内容和重点,社会需要增加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保健中心,老年娱乐中心,减少用于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方面的数量投资,而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3.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社会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使人们开始优虑经济能否良性运行,老年人往往重储蓄,消费倾向和投资意向趋于保守,从而可能削弱社会的经济活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如果越来越严重,就意味着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使人口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因此,应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调整生育政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如果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行,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这样人口老龄化过程会更加迅速,并将在本世纪30年代进人高度老龄化社会。为了平稳地把人口年龄构成调整得比较合理,现在就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调整政策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口迅速增加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又突显出来,就得不偿失了。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保障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受保障的人数和规模都迅速增加。但是养老保障存在很严重的城乡差异,一方面在城市中的老人退休金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享受退休金的面却很窄,乡村95%的老年人口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因此要逐步扩大老年社会保障范围,使更多的老年人口在离开工作和劳动岗位后享有一定份额的退休金,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这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它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继续努力,致力于建设全民全社会健康医疗保险制度。

    (三)提倡家庭养老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

    1.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因此,应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老人。另外,即使老年人经济上有了保障,但也未必能适应随着身体老化带来的心理老化和精神老化,还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2.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社区通常是指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共同心理因素和一定的内在凝聚力的社会群体,生活在一个社区内的人具有比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关系以及相近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老年人口的健康、医疗、交往、文化生活等超越了家庭的界限,同时老年人又行动不便,因此,社区是他们活动最多的场所。实践表明,加强社区建设和发挥社区功能对老年人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影响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偏向于人口数量控制,忽略了人口年龄结构控制。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衡量人口是否老龄化有两个指标,一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二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我国2005年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一亿人,所占全国总人数比率超过了7%,因此不得不承认,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其实有关研究表明,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2亿。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010年迎来高峰,当年的老龄人口递增接近千万。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6亿,是整个欧洲老龄人口的总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老龄化速度很快

上世纪60年代,为控制人口的极具膨胀,国家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由于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新生婴儿较多,但我国总体的生育生平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位置。据有关资料显示,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迎来最大值,此后人口将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人口将不断增加,这一升一降,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明显。

2、在社会经济不够雄厚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

当前虽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高举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生产总值仍然较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总体来说,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不够雄厚,压力较大。

3、在社会体制改革过程中度过人口老龄化

当前,我国的社会体制逐步完善,许多现有制度都在不断改革,社会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这都使解决人口老龄化变得更加困难。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金的支付能力提出考验

就目前来说,我国养老金实行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这种方式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化解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式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保险中存在的矛盾。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收不抵支等情况,从而产生“空账”问题。据统计,在2000年我国的养老金空账还不足400亿,而到了2006年初,我国的养老金空账已经超过八千亿。

(二)人口老龄化给现有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困难

我国由于国情特殊,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同时辅以社会和机构养老的方式。但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我国许多家庭都出现了“一对年轻夫妇要抚养双方四位老人及一位子女”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年轻夫妇的压力过大,而且还会使其无法给予双方父母足够的照料和供养,养老目标难以实现。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提出了挑战

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障全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要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的,但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各种原因,其覆盖范围依然不足。根据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显示,我国在2006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74亿,占总人口数的13.38%,不仅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仅仅限于城镇,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其覆盖范围十分有限,同时对于农民工群体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面临困难

老年人由于其抵抗力下降、免疫力减弱,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相关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也较多。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龄人口不断增强,使得我国的医疗保险支出急剧增长。据统计,我国在2005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接近4000万,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超过1000亿,这使我国医疗资金的运转十分困难,给我国整个医疗保险体系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一)做实个人账户

前面已经提到,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从而使得参与保险人员的个人账户长期处于空帐运行状态。因此,要想应对人口老龄化,则应该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这也是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推行

新形势下,必须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使得其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比如要大力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尤其要保障农村地区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让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努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冲击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对现有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完善,加快医疗保险改革步伐,使得我国医疗保险费用的承受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医疗水平。

(四)退休制度更加合理

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我国的保险费用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这给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制都造成了很大压力。对此,可以采取提高退休年龄、实施退休年龄弹性化等措施,因为推迟退休年龄,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效缓解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付能力都造成了更大压力,给我国普遍存在的家庭养老方式造成了困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可通过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改善医疗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等措施来应对,实现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唐莹,陈正英,薛桂娥等.我国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相关政策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03)

[2]张喜成.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的思考[J].科技风,2010(07)

篇9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348.26万人,占总人口的14.10%;15-64岁的人口为1935.56万人,占78.3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6.81万人,占7.56%。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7.1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4.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20个百分点。图1对比了内蒙古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结构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

从下图可知,一方面,65对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上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186.81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多59.68万人,占了当年总人口的7.56%,已超过国际惯例的7%,这表明内蒙古人口确实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另一方面,0-14岁人口的比例在下降,等这部分人长大后,相比于现在将出现更少的人供养更多老年人的情况,未来的养老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从人口城乡结构看,根据2005-2009年5年内蒙古人口城乡结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城镇化不断载推进,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从2005年的47.20%上升到2009年的53.40%,享受城镇养老保障的人有所增多;虽然农村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滑,但不可忽视的是全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障问题的突显仍是需要不断解决和完善的重要任务。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呼声日紧,无论任何形式的人口老龄化,都不仅是个人口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经济的问题,它对各国社会和政府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会对社会各个部门和各代人产生影响。二是处于传统地位与角色之中的老年人能否适应社会环境变迁的问题。其中,解决老年人的照料和慰藉等保障问题,成为老龄化的首要挑战。目前,全区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对农村养老保障形成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人口老龄化迫切地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从全区人口老龄化本身的特点来看,不断发展的老龄化以及规模庞大的老年人群的照料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少子老龄化与长寿老龄化的趋势又使得家庭对老年人实施照料的功能十分有限,只能依靠社会和政府机制来对此进行干预。从保障制度的角度来看,全区人口老龄化过程是在正式养老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发生的。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往往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在人口老龄化出现之前,就已经建立了正式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当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的时候,它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建立一个新的制度体系,而是改革或对旧的制度进行调整,例如替代率、退休年龄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的问题等等。而全区原有的正式养老保障制度是不够完善的,主要表现在它的覆盖面低,养老金收入来源单一,而且风险分散单位太小等。所以在人口老龄化的前提下,内蒙古养老保障面临着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完全不同的一个任务就是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其次,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本身的重要挑战则来自于它所造成的养老的社会、经济压力。第一,人口老龄化进程必然会大幅度提高老年人口的赡养率。目前,全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口的赡养率将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而现行养老保障运行的基本原理是,在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下,生产性劳动人口的退休养老费用将由下一代生产劳动者承担。显然,未来老年人口抚养率较大幅度的上升,必然导致在老龄化的高峰期其生产性劳动人口不能也不可能负担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的退休养老费用,从而威胁养老保障机制的运行;第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大幅度地增加了养老保障费用的支出,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面临较大幅度的增加。一般趋势表明,经合组织国家养老保障费用的比重,将从1984年的10.3%上升到2040年的20.2%,即翻一番,仅养老保险费用支出就将耗费国民收入的20%以上,若加上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显然会有更多的国民收入将为老龄化所带来的强劲需求而吸收。未来即使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推进,国民收入的提高等因素,承担全区农牧区抚养人口足够的生活和必需的服务费用,是任何人都不敢轻易做出承诺的。

篇10

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结构逐渐呈现高龄化、空巢化、人口比例不科学等特点,社会上“421”家庭日益普遍。在老龄人口中,需要照顾的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数量逐步增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综合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社会各界热切期盼的重大民生问题。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普遍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复杂的老年人口结构,城乡间、区域间人口老龄化的高度不平衡,大大增加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难度;再加上未富先老现象,很多农村地区居住和医疗条件落后等问题,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走社会化的养老道路,加快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渐成为各界的共识。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加强制度建设,采取有利措施,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优质的养老服务,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因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性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各类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着力打造政府、企业、社会共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爱晚工程是致力于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协助下,爱晚工程始终坚持以推动中国老龄事业、老龄产业发展为己任,坚持多领域协同发展的理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平台、金融平台、企业平台、公益平台和科学平台。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充实并健全养老服务产业,努力将社会化养老产业建设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最终将造福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