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调研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市在80年代末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老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解决*市的老龄问题,*市统计局最近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的抽样调查。
(一)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看,70%的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享受离退休待遇;老年人的就业比例较低;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80%以上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老年人公费医疗的比例达到60%;老年人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
(二)老年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老年人大多愿意与子妇住在一起;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满意;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半数以上的老年人赞同再婚;大多数老年人没有学习的兴趣;60%的老年人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有宽敞的住房”,第三是“经济上有人帮助”和“看病就医方便”,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提出要“增加服务社区”,而提到其它问题的老年人较少。老年人所提出的问题存在着地区差异、年龄差异和文化差异。
地区差异:城近郊区的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要低于远郊区县,城近郊区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位于第二位的是“看病就医方便”和“增加服务社区”,位于第三位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远郊区县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其次是“经济上有人帮助”,第三是“看病就医方便”。
年龄差异:60-69岁老年人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根据老年人提及的多少来排序,这六个方面依次是:“生活有人照料”、“有宽敞的住房”、“看病就医方便”、“增加服务社区”、“经济上有人帮助”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提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一个,即“生活有人照料”,而对其它问题提及的较少。
文化差异: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没有问题的人数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有人照料”,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是“有宽敞的住房”,而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提及最多的问题则是“增加服务社区”。
(四)中青年人的观点
大多数中青人愿意与老年人住在一起;近60%的中青年人不赞同老年人就业,主要原因是老人年龄偏高、身体不好以及老人应该享受生活;中青年人中90%以上在生活中都帮助老年人;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很丰富;在养老方面,中青年人的看法与老年人一致,87%的人选择家庭作为老年人的养老场所;将近70%的中青年人赞同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不是家庭的社会的负担。
(五)结论及对策
1、加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制定符合*市情的养老政策。
养老问题是老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即养老期间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关于经济保障,由于我市的老年人口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金,因此,在发放离退休金时,一方面要保证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离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随着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离退休金的金额,以保证老年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市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使我市的养老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关于服务保障,目前*市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这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倾向于这种养老方式,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已趋于弱化,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应该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真正做到老有所乐;拓宽老年人的就业渠道,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现状;农业经济;影响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国家自立自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前提。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势必对农业生产造成阻碍,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依据国际通行标准,当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大于7%时,就可以被认定进入了老龄化。我国从1999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9930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55.92%,农村老龄化进程明显比城镇要快。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201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1000万人/年的速度递增,据预测2020—2040年,老年人口平均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其与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延长有关。另外,由于农村的生产率低下,农村的迁出人口远远超过迁入人口,年轻劳动力流失直接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的问题[1-2]。我国人口老龄化格局大致呈现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快于城镇地区等特点。农村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加快、分布不均、老龄化提前及人口收入低等特征。
2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的生产发展及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1对农业经济的短期影响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严重不足。近年来,人们为获取更好的生活条件,为子女争取更好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城镇迁移,其结果就是农业生产劳动力锐减。青壮年劳动力迁出,而留守的人口年龄偏大,一般在50岁以上,他们的体力、身体素质与年轻人差距较大,反应速度、敏捷程度、对机械作业的熟练程度都远远低于年轻人,这直接导致农业耕种质量降低。有个别地方因留守人口年龄较大,无法从事农业耕种等重体力劳动,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村教育的师资配备、教学设备、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使得留守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都处于较低水平。综合素质的低水平发展,进一步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思想比较保守,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与理解能力差,农业机械运用方面也出现诸多不足,这使得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受到制约。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为主导,农村人口老龄化使得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势必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影响农业生产总值。以山东省为例,2013—2016年农业劳动人口总数下降了5%,农业生产总值整体下降了1.4%。人口的老龄化也导致被抚养人口比重加大,青壮年劳动力的经济负担加重。2018年,我国的总抚养比超过了40%,而许多省区总抚养比甚至超过50%。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所有省(市)中,山东的老龄人口排名占首位,总抚养比高达49.64%,其中老年抚养比达到22.69%。
2.2对农业经济的长期影响
从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来看,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了现代化农业快速成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为维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总值的稳步提升,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道路。据调研资料显示,在江西、湖南、四川等农业大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致使很多地区农田荒置,老年人无力经营农业生产。为保障生活,很多人选择将土地承包流转出去,这些土地最后会汇总到有能力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承包户或者企业手中集中经营,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农业生产规模化。与传统家庭化耕种不同,规模化的农村土地种植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机械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率。老年留守人口为解决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与不能机械生产的问题,大多会选择将这两类生产活动外包,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速度[3]。同时,为适应部分老年人耕种的需要,专门适用于老年人耕种作业的农业机械与工具纷纷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创新。大规模使用现代化机械进行农业生产,可以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法,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社会化生产。为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无论是承包大户还是农业企业,都会主动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弥补农业劳动力的不足[4]。新科技的应用解放了农业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黑龙江省为例,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脚步加快,在2019年,黑龙江成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粮食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农业机械化等排在国家前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22倍。
3结语
篇3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aging residential becomes popular.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esidential optimum alzheimer is lack.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y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residential optimum alzheimer at home and abroad. Finall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esidential optimum alzheimer.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esidential optimum alzheimer to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sidential optimal aging and make the elderly are provided for.
关键词: 老龄化;住宅适老性;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
Key words: aging;residential optimum alzheimer;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evalua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59-04
0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 20世纪以来世界性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1950-2050 年为人类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年“人口世纪”,前50年为人口数量迅猛增长时期,后50年则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1]。到2025年,全球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2亿,这意味着到那时全球的老年人将比年轻人还多[2]。而在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寿命不断增长,老龄人口不断增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3]。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很多层面带来影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对于人口老龄化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持悲观态度的陈斌开认为人口老龄化将使中国的住房需求在2013年以后成负增长[4],而持乐观态度的杨红旭则认为在未来的15年里住房需求仍将持续旺盛。对此,本文认为不论人口老龄化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是挑战还是机遇,我们目前最应该做的是对住宅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住宅的结构必然需要向适老化方向调整,以使得住宅更加适合老年人的起居生活,同时也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此,我国的各大房地产公司已经频频发力。截至2014年,包括保利、万科、远洋、绿地、万达、绿城等企业在内,全国已有超过80家房企开始调整楼盘开发方向,开始建造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适老社区。但目前我国关于住宅适老性的评价指标仍然欠缺研究,评价指标的欠缺必然是不利于住宅适老化的良性发展的,本文通过对我国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的研究来推动我国的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的发展。
1 目前国内外住宅适老性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情况
要对我国住宅适老性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就必须了解目前国内外对于住宅适老性的理论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国际目前关于住宅适老性的主流理论主要有:通用理论,潜伏性理论以及住宅适应性理论。表1为这三种理论的主要特点。
由表1可以简单归纳:通用理论是从老年人的人格尊严角度出发,潜伏性理论是从前期规划的角度出发,住宅适应性理论是从住宅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所以本文在编制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时综合考虑了这三种理论,在这样的评价指标指导下,住宅适老化才能向更符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此外,国内外住宅适老化的发展现状对于评价指标的研究也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在表2中列出了国内外住宅适老化的发展现状。
通过表2对欧美,日韩,中国三者住宅适老化的发展现状的对比,更加突显了中国在住宅适老化上的落后。同时,通过对比也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比如:欧美从老年人尊严角度出发的“通用设计”理念和日韩从前期规划角度出发的“潜伏性设计”理念。此外,由上表可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对于住宅的适老性研究基本上都是重视前期规划而忽视评价指标的制定,这就导致了住宅的适老性程度只能由专家进行评估,然而这种主观定性的方法又难免缺乏科学性与客观性,所以建立一个可行、客观且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当下显得尤为总要。
2 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
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往往是先建立评价指标,但由于每个评价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往往是不一样的,所以还需要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对其进行赋权。本文的评价体系也是先建立评价指标再对其进行赋权,而在赋权方法的选择上,目前主要有:环比评分法、FD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多目标距离最大法、数列分析法等。基于住宅适老性的评价指标是新近出现的、缺乏研究经验的,本文选择了主观赋权法中比较偏向客观的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能很好地将定性的研究指标转化为定量的研究指标,同时还可以很好地避免了客观赋权法过于行而上学的缺点。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定性和定量的决策方法[6]。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为:分层、确定标度及构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及权重的求得。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分层,得到分层指标后便可以开始层次分析,分析的步骤为:同一层的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得出各自的标度值,由得到的标度值编制各个层次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首先表3给出了标度值的计算方法。
按照表3的计算方法将住宅适老性的同层评价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得出各个层级的评价指标的标度值,得到标度值后便可以开使编制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形式见图1,判断矩阵中的 Bi与Bj代表同层次用来对比的两个评价指标。Cij表示与Bj 相比,Bi得到的标度值。
求出每个层级的判断矩阵后,开始进行一致性检验,CI=(λmax-n)/(n-1),CI为一次性检验的指标,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该评价指标层次的指标个数。在求出CI后求CR,CR=CI/RI,RI的值见表4,得出的CR值如果小于0.1,则认为判断矩阵是合理的,否则需要对指标两两对比得出的标度值进行修改,直至修改后再次得到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在通过一致性检验后,便可以开始计算每个层级的指标占该层级的权重,Bi的权重。在得到权重后便可以对待评价项目进行适老性评价,首先对项目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完成程度进行打分,打分可以通过专家评估的方式进行,再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分层加权,最终得到待评价项目的适老性得分。
3 评价体系的建立
3.1 评价指标的建立
要研究住宅的适老性评价指标就必须从老年人这个主体出发,只有知道了老年人的真正需求,也只有依据这些需求编制的社区适老性评价指标才能真正服务于老人。随着人的身体慢慢衰老,人的体型和外貌会开始变化,体内的各种器官会开始老化,人的免疫系统也会开始慢慢退化,这些是生理上的变化。同时,当人们老了退休以后,每天的重心将不再是工作,将从以前的没时间陪家人变成天天围绕着家人,从原来的每天忙忙碌碌变成现在的赋闲在家,这些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改变。所以当你老了,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会慢慢发生变化,图2列出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通过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分析,在进行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的编制时,本文认为首先是硬件上的配备必须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应采取通用设计原则,应避免那种养老院式的模式,本文认为养老院模式会让老人觉得自己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从而从心理上产生自卑感。此外,本评价指标的编制还综合考虑了潜伏性理论以及住宅适应性理论,从住宅通用设计,套型空间设计,适老服务配套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编制。同时,本评价指标在指标编制时参考了周燕珉的《老年住宅》[7],陈百泉的《老年住宅与通用设 计》[8]以及常怀生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9]。本文将评价指标分为:类别层、指标层、具体指标层,见表5。
3.2 评价指标的赋权及打分
本文的评价指标来源于实地调研,在调研中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文的评价指标做了实地调研,调研数据见表6,并在调研材料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对比打分,从而得到了每个指标的各个标度,见表7,然后对这些标度进行一致性验证,得到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均为通过,最终算出每一层级各个指标的权重见表8。得到权重后,本文编制了具体指标的打分表,见表9。在具体评价一个项目的适老性时,可以通过专家评估的方式得到打分,然后对得分进行加权从而得到待评价项目的适老性得分。
3.3 住宅适老性的分级
基于目前市场上适老住宅基本上朝新建方向一边倒的趋势,本文认为在进行住宅适老性的分级时应该将改建和新建的项目区别对待。根据本文对老年人的需求调研,本文发现大多数老人是负担不起新建适老住宅那高昂的费用的,然而由于在既有住宅基础上进行改造的适老住宅模式的成本回收较慢且直接利润较低,所以本文认为可以通过评价指标的区别对待来扶持推动在既有住宅基础上进行改造的住宅适老化模式的发展。本文住宅适老性的分级方式为:对项目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并依据权重进行加权得到项目最后的总分;依据得到的分数对项目进行评级,评级表见表10;对不同的等级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见表11。
4 结论
当下的中国已然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社会化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10]。社会化养老必然导致住宅适老化的兴起,但目前国内关于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的研究仍十分欠缺。本文首先从国内外住宅适老化的发展出发,为编制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并通过本文的调研和专家的讨论,最终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编制了本文的住宅适老性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这一方法将住宅适老性的评价指标定量化,这使得评价指标更为客观科学。此外,本评价体系通过对新建和改建项目的区别对待起到了推动既有住宅改建模式的发展,这一点是符合国内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的,是有利于住宅适老化的良性发展的。最后,由于本文的学术水平有限,本评价体系一定存在不完善之处,敬请各位指正。同时,本文希望借此文引起大家对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研究的重视,从而使得住宅适老性评价指标不断完善,推动住宅适老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黑田俊夫.基本战略和倒三角形的论理[M].人口与开发,1999(1-2).
[2]J.F.Villanverde,D.Krueger. Consumption and Saving over the Life Cycle: How Important are Consumer Durables?[J]. Macroeconomics Dynamics,2011,15(5).
[3]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国家统计局,2015.
[4]陈斌开,徐帆,谭力.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住房需求:1999-2025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微观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
[5]武甲晓,美国养老地产开发经验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
[6]邓雪,李家铭,曾浩健.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
[7]周燕珉,程晓青,林菊英,等著.老年住宅[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8]陈百泉,刘艳辉.老年住宅与通用设计[J].住区,2004(3).
篇4
关键词: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民族地区;可持续性;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G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106-05
一、引言
2009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决定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于2020年之前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根据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制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新农保制度的试点,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其中“可持续”是新农保制度得以推广的关键。
目前,对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研究,国内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开展。钱振伟、卜一和张艳[1](P58~65)(2012)通过构建养老金的收支精算模型和农村人口预测模型,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提出仅仅依靠调整变量指标或者激励农民增加缴费等外在措施无法达到兼顾保障水平与保障能力的目的。薛惠元[2](P68~79)从政策仿真学的视角,提出在2010~2053年,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方财政,都可以负担起新农保的财政补助。封、李梦伊[3](P100~128)运用社会保障统计与精算技术方法,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对模型进行应用,提出陕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短期缺口在203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缩小并逐渐趋于稳定,而长期收支缺口则逐年扩大,基金存在较大收支失衡风险。 邓大松、薛惠元[4](P164~171)应用保险精算方法,构建新农保替代率精算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新农保替代率与参保年龄呈负相关的关系,而与缴费档次、个人投资账户收益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刘昌平、殷宝明[5](P35~40)构建现收现付制财政补贴平衡模型,认为应该建立财政提供缴费补贴的阶段式现收现付制平衡模式作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补贴机制。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民的养老需求与日俱增,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保持的低生育率有着关联,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得人口的预期寿命得到提高。因此,人口老龄化既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结果,也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尤其是未来社会保障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郑功成[6](P71~72)认为人口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保障的项目及内容结构,它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政治的因素,而是人口本身的发展需求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内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财务模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吕昭河[7](P31~36)对云南省未来50年中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做了预测,认为到2050年,云南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将达到19.43%~21.46%之间,即接近或者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人口老龄化增长的速度为年均2.40%~2.59%之间,老龄化的迅速增长对于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支出压力增大。此外,梁海燕、徐行和代燕等[8](P53~57)指出,云南省的真正人口红利时间为2000~2021年,意味着在此20年间总抚养比低于50%,老年化也低于10%,同时2020年也是新农保实现全面覆盖的最后时期,就是说对于云南省而言,未来几年是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时期。本文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云南省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人口预测模型构建和分析
据《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 年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为6.74亿,占总人口的50.32% 。结合前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所得我国近20年的年龄结构变化如表 1。表 1 数据显示,近 10 年间老年人口数量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假设:(1) 城乡生育率相同,使用全省生育率作为农村人口的生育水平;(2)死亡率、生育率在五岁年龄组内都是相同水平;(3)死亡率、生育率维持2010年水平不变;(4)不考虑城乡迁移(在省内城市化或迁出本省)。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和研究目的,采用年龄性别递推法进行人口预测:
(1)0岁年龄数人口数量与育龄妇女人数乘以所在年龄组生育率后相加,得出一年的生育人数,用2010年小普查的性别比得出男、女出生人数,形成1年后的0岁年龄组分性别的人口数。
(2)1~99岁:目前某年龄组的人数乘以所在年龄组的存活率(1-死亡率),得出1年后下1年龄的存活人数。
(3)最高年龄组(年龄开口组): 99岁的人数乘以(95-99)岁的存活率(1-死亡率),得出1年后的存活人数,再加上(100+)年龄组的人数乘以(100+)岁的存活率(1-死亡率),二者的和即为1年后(100+)年龄组的总人数。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按目前的缴费水平及实证调研的缴费档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020年出现收支缺口,缺口规模在1.7亿元左右,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收支缺口在2028年达到峰值110亿元左右。为了避免出现农保基金收支缺口的状况,应该提前建立养老保险储备基金、按照国家充实全国社保基金的方法未雨绸缪,另外要提升农保的统筹层次,放大基金的风险分散功能。长远来看,应该让新农保、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等有效衔接。
四、云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建议
(一)要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国务院指导意见》提出在2020年之前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新农保制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提高这项制度本省的覆盖面,这样才有利于做大这项制度的风险池。新农保制度中,参保农民的缴费时间越长,年满60岁时,其可以获得的养老金的替代率就越高。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尽早开始参保,并保持长期缴费。按缴费档次建立补贴机制,鼓励农民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这样有利于提高养老金的数额。政府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新农保制度的宣传推广工作中要用清晰明确的数字告诉广大农民早些参保的好处及多缴的补贴优惠。其次,要加强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准确预测,争取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实现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
(二)配套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制度和基金监管制度
目前,由于新农保还处于试点阶段,基金积累规模较小,并且金融市场不够成熟,新农保基金的投资方式主要还是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然而随着新农保制度的推广,基金积累的规模必定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需要专业的投资运营机构管理,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回报率。完善基金管理机构,建立市场化投资运营机制,允许其进入某些周期较短,风险较小且回报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或者针对其发行特别的债券项目,在流动性和安全性前提下,稳步提高其收益率,增强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三)适当的时候建立养老保险储备基金
应该比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方式在省一级层面建立养老保险储备基金,以应不时之需。储备基金来源主要由省级国有企业资产的变现或者转持筹集,适当划拨财政资金及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储备基金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强化市场化运营及保值增值要求。成立省级储备基金管理委员会,保证基金的公开透明性。
(四)逐步实施“省级统筹”,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分散范围及风险抵御能力
云南省作为一个边疆多民族省份,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市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而新农保制度一般以县级为管理平台,即制度模式、保障范围、缴费标准、补偿标准、资金调剂与运行只是在县级范围内保持统一。分散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碎片化”现象严重阻碍了新农保制度的进一步推进,不利于制度的风险分担。要逐步实施“省级统筹”,省级统筹的层次越高,制度调剂余缺的能力越大。在省级范围内实行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征收和统一管理,将有助于降低县域管理单位带来的管理风险、投资运营风险,显著降低机会成本。因此提高新农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层次,由省级机构统一管理,对于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完善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
2010年云南省城镇化率为35.2%,到2020年要达到50%左右,意味着将有半数以上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新农保制度在制度设计上要考虑到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和并轨。在城镇化过程中可将部分征用土地的补偿费或者转让承包土地的收益用于新农保的社会统筹账户中,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并轨时,将城镇养老保险和新农保两者的社会统筹账户合并。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允许城乡流动劳动力参加养老保险时,可以在城乡两类制度之间自由选择,建立两类制度之间流通的良好通道,为以后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做好制度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振伟,卜一,张艳.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仿真评估――基于人口老龄化角度[J]. 经济学家,2012(8).
[2] 薛惠元.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保障能力可持续性评估――基于政策仿真学的视角[J]. 中国软科学,2012(5).
[3] 封,李梦伊.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模拟与预测――基于制度风险参数优化的角度[J]. 公共管理学报,2010,(10).
[4] 邓大松,薛惠元. 新型农村养老社会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 经济管理,2010,(5).
[5] 刘昌平,殷宝明.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机制的可行性研究――基于现收现付平衡模式的角度[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6] 郑功成. 社会保障与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研讨会发言择要[J]. 人口与经济,2001,(1).
[7] 吕昭河. 云南未来人口发展预测及经济影响[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8] 梁海燕,徐行,代燕,等. 2011―2050年云南省人口红利预测分析[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2012,(7).
篇5
关键词:老龄问题;老龄统计调查
老龄统计调查是围绕老龄问题展开的专项统计调查[1]。老龄统计调查本质上属于人口统计调查,但是在统计调查对象上,虽然主要是老年人,但是还包括老龄工作组织、涉老组织机构、养老服务及其福利设施等,因此老龄统计调查既有一般人口统计调查的特点,也有其特殊之处。老龄统计调查涉及的统计调查理论、方法和资料分析的统计技术,与其他成熟的调查研究有相同之处,因此老龄统计调查的研究可以借鉴一般的统计调查技术和经验。老龄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属于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从2004年起,老龄事业统计表纳入国家民政部民政事业统计制度。
1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的发展概况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是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而逐步兴起的。1982年以前,我国政府还是没有正视老龄问题的存在,因此没有老龄统计调查正式称谓。1982年,我国应邀参加第一届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政府开始重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后果――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问题和有关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开始得到认同和重视。在老龄统计调查开始流行之前,我国老年人的资料主要来自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和户籍统计资料,专门的老年人调查并不多见。1982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成立,之后各省市县老龄工作机构也相继成立。专门老龄工作机构的成立直接促进了老龄统计的发展。198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成立。调查研究作为该中心的一项基本科研职能和任务,相继进行了多项有关老年人口的专题调查,并建立了老年人口信息数据库。2000年以来,各省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出于宣传和开展老龄工作的需要,相继创办了自己的老龄工作刊物,有关老龄工作、老年人问题的调查论文亦是其刊登的重点。
2 我国学者对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探索
当前有关老龄统计调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研究老龄统计调查的书籍极少。从目前比较有代表的研究成果看,1992年,莫龙编著《老年人口统计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老年人口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口径,但此书的局限性在于人口学研究的视角,没有涉及老年社会经济、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方面的指标体系的研究;2002年,李宝库主编的《新世纪老龄工作实用全书》,其中由徐勤撰写的“老年统计调查工作”一章,介绍了80年代的我国已有的老年人口调查概况;2003年,徐勤在《老龄统计指标体系初探》一文中,论证了老年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建立老龄工作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初步地构建了老龄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和统计指标的口径;200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老龄工作指标体系》和《老龄工作指标手册》两本书中,比较详细地勾勒了老龄事业、老龄工作、老年人口等统计指标体系以及老龄信息管理等框架。2004年,源于此两本书中的部分表格已被国家民政部采用,已经成为我国老龄事业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2]。2002年~2006年期间,华龄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老龄工作年鉴》中,收录了部分省市的老年人口、老龄事业、老龄工作的调查数据;2003年和200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分别出版了“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集”、“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追踪调查数据集”。这两本数据集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城乡老年人口基本生活状况方面的数据。
3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实践和研究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老龄统计调查的概念、任务和作用尚未得到社会认可。除我们这些处在老龄工作系统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外,老龄统计调查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同。有学者至今没有区分老年人调查和老龄统计调查。我们认为老龄统计调查应指老龄工作机构、老龄科研机构、老年学会/协会、从事老龄问题研究的学者个人等,为了解老龄工作状况或老年人口状况而组织的专题统计调查活动,而不仅是老年人问题调查。
第二,老龄统计调查与老龄调研不分。老龄统计调查不同于老龄工作调研。老龄工作调研主要是通过访谈、实地考察和听取工作汇报方式,了解老龄工作情况或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工作方法。老龄统计调查特指以普查或抽样手段,通过调查问卷专门收集老龄工作情况或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方法。
第三,老龄统计调查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调查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20多年来,老龄统计调查报告数以千计,但是我们发现可能由于问卷设计不科学、未使用科学抽样方法、调查实施不严谨、数据分析的粗略以及调查报告撰写的不规范等原因,相关论文的质量存在瑕疵。其根本原因在于老龄统计调查作为人口统计调查的新分支,其理论研究和调查经验的总结还不够。就已经发表的众多调查分析报告看,还普遍存在以下需要规范的问题,诸如统计口径、统计时点、资料来源、计算方法、预测参数、指标定义等等。
第四,与国外在老龄问题方面的调查所涉及的调查丰富内容比较,国内有关老龄统计调查内容还比较浅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简单。2000年,徐勤在《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概要》一文认为,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对老年人口各方面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意识等背景了解不够;对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调查少,如高龄老人、长寿老人、孤寡老人、老年妇女、少数民族老人、贫困老人[3]。2001年,陶立群在《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述》一文中,认为与国外老龄问题调查比较,中国老龄问题调查缺乏专题性的、深入的、高层次的、动态追踪调查[4]。从《老龄问题研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刊登的调查研究报告看,使用比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极少数,绝大多数论文仅仅是简单的统计描述(列表形式)。进入21世纪后,我国老龄问题显性化,同时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国内的老龄统计调查频次急剧增多,内容也趋于丰富,调查方法和技术不断提升、多元化指标体系走向完善。
4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方向
由于中国老龄工作的管理体制的特殊性(综合、协调、监督涉老工作部门联合体制),直至2004年才建立全国性的老龄事业统计调查制度。目前我国取得的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成果,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全国性的、统一的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性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口老龄化态势监测指标、老龄事业发展评估指标、老龄工作考核评估指标研究,以便建立老龄事业信息支持系统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综合监测和评价体系。2010年1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启动了“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项目”,首次提出要加强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这是加强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研究的新推动力。
参考文献:
[1]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对“老龄问题”进行了表述,即由人口老龄化而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各种影响到老年个人的问题以及与人口老龄化有关的问题,前者为人道主义问题,后者为发展方面的问题。
[2]中国人口年鉴(2004年),2003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概况“九、加强老龄工作,启动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中国统计出版社。
[3]徐勤,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概要,老龄问题研究,1990年第4期。
[4]陶立群,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述,清华大学老年学研讨会主题报告,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银发中国:中国老年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议报告来源:省略/zjlt-t62.htm。
篇6
Abstract: China is currently in the stage of rapid aging, is the fastest aging countries. Fast-growing elderly population to the enormou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hallenges, but also aging industries provide a broad market. Develop aging industry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s required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 positive response to an important strategy of population aging.
关键词:老年人口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养老保险制度
Key words: elderly population population aging; aging industry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我国老年人口约占全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居世界首位。快速扩大的老年人口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也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一、老龄产业的基本内涵及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
(一)老龄产业的基本内涵
老龄产业涵盖老年人消费品的生产和营销以及老龄服务的供给,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总和。该产业着眼于老年人的特殊需求,通过开发老年消费市场,如老年用品、养老机构、老年照料服务、老年旅游、老年保健康复、老年文化体育等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是集经营、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二)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3%,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庞大的老年人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老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老龄产业受到较多的关注,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看,老龄产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地区间差异较大,不能适应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二、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和政策缺失导致老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老年人群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决定了老龄产业带有一定公共性、福利性特征。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政府对老龄产业应该在政策法规上给予优惠和扶持,起指导、催化作用。费用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支持等具体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落实,兴办老龄产业投资审批手续繁杂,优惠政策不落实,投资者在财税、 金融 、地税、信贷等方面很难得到相应的支持,没有形成系统的老龄产业支持政策,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优先、优惠的政策不多,由此导致民间资本对老龄产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老龄产业在各领域发展不均衡,不能形成产业规模,数量和质量方面也不能满足需求。
(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抑制老年人消费需求
我国养老保障程度低,覆盖面小,社会养老发展水平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老龄化产业的发展。与老龄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还未完成,许多相关制度和举措仍在探索试行中,导致老龄人口有后顾之忧,加之部分老年人收入水平低,特别是占老年人口六成多的农村老年人收入低,生活没有保障,严重抑制了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三)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够丰富难以满足需求
老年人的吃、穿、用等产品的开发生产长期受到冷落和忽视,市场上的老年产品品种少、产量小,老年用品供给短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普遍感到难以购买到适合的商品。
三、推动我国老龄产业加速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并完善支持和鼓励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及制度
通过实施积极的老龄产业政策,包括财政支持政策、税费减免政策、信贷优先政策、吸引投资政策、项目审批政策、劳动保障政策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
(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消费能力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抑制老年人消费需求,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收入普遍偏低使得老年人口购买力低从而制约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收入保障水平,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加大对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多元化运作医疗保险基金,发展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尊老敬老的精神文明建设,保证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得到赡养,解除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加大老龄产品开发力度并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业
加大老龄产品开发力度。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充分了解老年人口需求,加大投资力度,鼓励科研,开发老年人专用产品,改变当前老龄产品供给不足,品种单一,销售模式落后等局面,推动老龄产品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业。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规范养老机构,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监督机制,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性的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要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着力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紧急救助、精神慰籍、心理支持、和法律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科技以及临终关怀等各种服务和需求,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阳.《在经济危机中老去》[J].《南风窗》2009(3);
篇7
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主要特征
河南省从200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4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6.9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2010年“六普”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8.36%,2019年为11.2%。从总体上看,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量多。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老年人口规模大,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也多。2010年,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86万人,到2019年增加到107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2.2万多人,相当于一个较小县的人口规模。二是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快,呈加速增长态势。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000年为6.96%,2010年增长到8.36%,2019年达到11.2%。可见,全省老年人口比重呈加速增长态势。三是地区不均衡,城乡差异大。南部和东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重,中部和北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信阳、漯河、驻马店老龄化率较高,65岁以上老年人口均超过9%;郑州、安阳、新乡、焦作、濮阳市均超过7%,但在8%以下;济源、鹤壁相对较低,还未超7%。城乡差异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四是不同老年人口群体面临困难多。高龄老年人口增长快。从2000年到2017年,全省高龄老人比重上升3.1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77万人,增长81%。女性老年人口占比大。2017年,60-69岁男女性别比为34.2%,女性老人数量明显高于男性。如郑州市,275名百岁以上老人,其中女性220人,男性仅55人。老年人口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全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较差,失能老年人数量多。独居、空巢老人增多。2017年,全省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34万人,其中空巢老人约600万人,特困供养人员50万人。
二、河南省养老服务工作现状
河南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修订出台了《河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提出了不少在全国有引领作用的条款。将制定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列入2021年省人大立法计划。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方案若干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对全省养老服务业发展进行统筹部署、顶层设计,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不断夯实。要求新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已建成居民住宅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连续三年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为全省日间照料中心配备设施设备11047件,2018年新建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57个,2019年新建1000个,2020年又新建100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加大资金投入,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关于财政支持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6大类24项财政支持政策,3年内支持资金将达到33亿元。三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建设农村幸福院8000多个。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将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列入各地平安建设年度考核。实施全省1900多家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和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医疗康复“五大工程”,加快建设县级特困供养机构,提升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照护能力,基本完成敬老院法人登记。四是养老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从2019年起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制。建设了养老机构网上备案系统。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落实养老机构用地、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建立了养老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政策,并对依法设立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实施同等的补贴政策。加强监管,连续4年组织开展民政服务机构大走访大调研及暗访活动,实施为期4年的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提升工程,持续开展养老机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五是老年人福利制度不断完善。2019年,全省全面建立了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对80-89岁、90-99岁和100岁以上老年人分别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100元和30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同时,建立了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
三、积极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篇8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事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32-02
一、当前涪陵区老龄事业发展的现状
(一)涪陵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预计到2015年,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数将占到人口总数的20%,即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这是重庆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涪陵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19.87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7.18%,老龄化率超全国全市3.0和1.8个百分点,空巢老人家庭超过5万户,空巢率达50%,农村超过70%。特别是人口高峰期间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父母一代正在步入老年,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老年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的年龄、学历、职业、职务、经济收入、居住环境等不同,需求差别也很大。在经济欠发达、城乡居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势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老龄事业发展现状
1.通过强化宣传,营造了浓烈的敬老养老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台、政府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开设敬老养老专栏、老年专题节目、老龄工作专页等,广泛宣传老龄工作方针政策。通过开展敬老爱老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了敬老养老典型,弘扬了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涪陵区龙潭镇女村民杨德碧等先进模范人物,掀起了全社会敬老爱老的新风尚。组织举办了老年人运动会、老年人健身行动、老年书法摄影等文化体育活动,组织文艺演出、电影、讲故事等下乡活动,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营造了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2.依靠组织保障,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老龄工作体系。一是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全区发展规划。把老龄事业发展纳入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敬老养老活动领导小组。建成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龄工作网络。明确并突出了老龄委的工作核心作用,同时区级各部门、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都明确一名领导分管老龄工作,落实相关科室和民政办负责老龄工作日常事务。基本形成了“党政加强领导,老龄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老龄工作格局。
3.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老龄事业发展纳入财政预算。将敬老院建设管理、贫困老人援助和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入住敬老院补助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养老设施建设成果明显。几年来,财政投入资金改造了17所农村敬老院,新增床位500多张;建成了市内规模最大、设施较好的区社会福利院;扶持发展了6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改建了区老年大学,新建了若干个老年人活动场所;各乡镇、街道和部分村(社区)相继建立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学校,全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待遇逐年提高。符合低保条件的60岁以上老人全部纳入低保,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成倍增长,城乡医疗救助对象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超过50%,财政每年补贴农村空巢老人入住敬老院。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对9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等;建立了贫困老人救助基金,提高了百岁老人营养补助标准。老年维权机构不断健全完善。专门成立了区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各乡镇、街道建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为老年人开辟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共同参与调处赡养纠纷、财产纠纷、虐待老人等事件、案件,有力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老年人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大幅增加,倒三角形家庭格局(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个子女)普遍形成,空巢老人逐渐增多,老人赡养老人、隔代赡养老人家庭大量存在,加之少数子女敬老养老意识不强,有的甚至虐待、遗弃老人,把赡养责任推向社会,推给政府,传统的“居家养老”、“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同时由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未实现全覆盖,使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特别是一些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老人年老多病,医疗条件至关重要,但目前来看就医难未真正得到解决。由于医疗改革滞后,医疗保险标准低,老年人看病就医费用高,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贫困老人,仍然存在看病贵、看病难、小病拖、大病扛、看不起病、进不起医院的突出问题。
(二)城乡老龄事业发展欠均衡
一是基础设施差。全区70%的老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工作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公共财政在农村老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部分乡镇、街道敬老院、五保家园存在功能不配套、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备、服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入住率较低。一些基层老年协会没有必需的工作经费,没有开展工作的场所,多数依靠会员自筹会费维持运转。
二是老龄事业专业人才缺乏。有的乡镇、街道老龄工作没有专人负责,现从事老龄服务的人员配备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老龄工作需要。镇、街道敬老院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差,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村、社区在帮助空巢老人解决焦虑感、孤独感、空虚感等方面创新不够,办法不多,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老年人是个特殊的生理群体,社会就业人员尚对老人服务行业不认同,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差、劳动报酬较低,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多数人都怀有一定顾虑,这是导致专业队伍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随着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老人家庭空巢化日益严重,有的乡镇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数的70%,这些留守老人除了一定的农事劳动,业余生活空间较窄,缺乏家庭温情,没有有效的精神生活消遣,长此以往对身心伤害很大,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服务人才进行专业的疏导,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老龄事业发展支持不够
一是政府对老龄工作投入尚欠力度。面对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政府没有设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老龄工作经费自然增长幅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部分乡镇、街道没有将老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老龄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业人员培训、基层老年协会开展工作等缺乏资金保障。按现行全国老人拥有床位率5%的标准计算,目前全区老人拥有床位率仅为1.8%,差距非常悬殊。二是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养老产业不够。区政府尚未制定扶持社会力量投资老年产业的优惠政策,全区民办养老机构仅有6家,且规模小、床位少、设施差。
三、老龄事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机制,建设科学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城乡特困老人救助制度,对特殊困难群体给予适当资助,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真正实现老有所养。二是提高集中供养老人保障水平。改善公共养老福利机构居住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扶持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养老院、护理院,建立空巢老人集中供养补贴长效机制,提高集中供养率和集中供养保障水平。借鉴有关区县做法,结合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让其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三是实行配套医保改革。逐步提高老年医疗保险补贴标准和老人重大疾病救助标准,建立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有效解决老有所医难题。
(二)创新方式,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和家庭规模的逐渐变小,我国沿袭千百年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养老方式受到了严重冲击。为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步伐,提倡和鼓励“三世同堂”为主的温馨家庭生活方式,满足老年人对亲情和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逐级推广建立老年康复和护养结合的医院,满足老年人对健康支持的需求。
立足涪陵区情,应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发展老年福利事业为重点,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区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民办福利机构发展,逐步形成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到2015年,建立起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市场化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的养老服务网络,实现机构养老服务床位数保持年均增长15%以上,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人数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以上;城市所有社区、农村30%以上行政村普遍开展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护、医疗康复等居家养老服务,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通过调研得到的共同反映是,在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居家养老具有其他养老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特定优势,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养老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强调居家养老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有利于平稳应对老龄化高峰对社会造成的冲击。
(三)加大投入,构建老龄事业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借鉴其他地区做法,根据财力,由区财政、乡镇、街道分层统筹,60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适当的标准提取,并在每年福利、体育彩票的公益金中提取一定金额纳入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由老龄委牵头,制定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其次,积极推进基层老年基础设施建设。乡镇、街道要将老龄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对村、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再次,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养老服务产业。制定出台扶持老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老龄事业,推动老龄事业科学发展。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是相当复杂的社会问题,老龄事业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民间团体和普通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事关每个个人、每个家庭,只有解决好了,才能保证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篇9
关键词:空巢人群;生活状态;通用设计;设计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25-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而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老龄化现象,特别是城市人口老龄化在面对“4-2-1”家庭结构模式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更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大量的“空巢”人群,而作为能够改善人们生活模式、状态的产品设计则应当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它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了人口总数的10%。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可以说,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目前也属于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然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
1 我国是在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从整体上来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通常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的态势。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的态势。由于经济基础的差异,对于由此产生的老年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极为不同,面临的困难程度也大不相同。
2 “4-2-1”的城市家庭结构模式使得老年问题变得更为凸现。由于不同于国外和农村的多子女的家庭模式,我国城市家庭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在一家三代的情况下,必将出现四位老年家长、两位青壮年家长和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当这一个孩子成年后就将负担起赡养、照顾6位老人的责任,然而以我国目前城市中的通常的工作模式和个人经济收入而言,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最主要的是工作与照顾家庭之间在时间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由于这些原因,城市中“空巢”人群的数量正在、也必将长期的增加,而存在于这一人群中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日常生活起居问题,在当今充满电子产品的家具生活中,老年人是否能够安全、自如的使用家中产品来进行自我照顾,就成了亟待设计师们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为“空巢”人群进行设计研究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1 不合理的设计给空巢老人带来不便。
尽管我国老龄化人口日益增多,然而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质量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提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日用产品中大量存在的不合理的设计因素也是原因之一。例如:现在很多家电在设计的时候将操作界面做得很繁琐,因此使得老年人不能够简便的去操作。再比如很多现在老人都有手机,然而由于手机上的字体太小,使得老年人在使用时看不清楚,感到非常的不方便。有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家庭现代化设备的拥有率和使用率最高的是手机,占40%左右,但是会使用的仅为24.7%,电脑拥有率为24.7%,会使用的仅为6.7%。其他如数码相机、MP3等数字产品的拥有率、使用量就更低了。通常我们认为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特别在面对新的电子、数码产品的时候尤为如此,然而事实上这其中很多都是由于不合理的设计造成的,虽然老年人也想用MP3听音乐,也想用手机发短信,但由于害怕不会使用而要向别人求助,因此宁可不去使用。当他们不会使用电子产品时,可能不会认为是设计上的问题而是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很多产品只考虑时尚、炫酷,而忽视了其最基本的使用功能,这对于空巢人群来说无疑是一种漠视。
2 老年人具有巨大的购买力。
根据数据显示,2003年欧洲65%的人口为55岁以上的老年人,预计到2015这个比例将上升到70%。在我国,根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老龄化群体是相当庞大的。根据零点公司大中城市调查《老年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发现,老年人消费以抑制型为主,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城镇人口收入的增加,新的生活方式的不断出现,使得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步发生改变。特别是70岁以下的城市老年人群,由于大多有稳定的退休收入和一定的积蓄,因此具有购买的欲望和需求,需要生产商、服务提供商、媒体更多的关心。
二、从“空巢”人群谈通用设计
由于空巢人群在生活中往往遇到方方面面的不便,而现在的设计大多以年轻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着眼点往往以年轻人的需求为主,如:新颖的功能、时尚的造型等,而这些与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诉求点大相径庭,自然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更不用说获得他们的青睐了。因此,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且将这些因素纳入到通用设计的范畴内。
通用设计是指对于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是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的使用者的一种创造设计活动。按照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讲,通用设计不应该为一些特别的情况而做出迁就和特定的设计,具体来讲:
1 公平地使用。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产品的设计应该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公平使用的。
2 可以灵活地使用。设计要迎合广泛的个人喜好和能力。
3 简单而直观。设计出来的使用方法是容易理明白的,而不会受使用者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及当前的集中程度所影响。
4 能感觉到的信息。无论四周的情况或使用者是否有感官上的缺陷,都应该把必要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
5 容错能力。设计应该可以让误操作或意外动作所造成的反面结果或危险的影响减到最少。
6 尽可能地减少体力上的付出。设计应该尽可能的让使用者有效地和舒适地使用,而丝毫不费他们的气力。
7 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尺寸,使使用者能够接近使用。提供适当的大小和空间,让使用者接近、够到、操作,并且不被其身型、姿势或行动障碍所影响。
这些原则通常用于残疾人的公共设施设计,事实上由于老年人生理上的衰退,再加上空巢人群会场时间处于无人照顾的情况下,因此,他们的日用产品完全适用于这些设计原则。以手机设计为例:现在的手机大多按键和字体很小,老年人往往看不清楚,而在操作方面,则显得非常繁琐,老年使用者在对手机进行设置、发送短信时往往感到不知所措,特别是 空巢老人在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们使用这些产品时,则显得更加无助。因此,相应地在为老年人设计此类产品的时候,应当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使用者分析,确定目标群体的年龄,藉此确定使用者的生理状态和生活模式,再根据这些因素赋予产品相应的功能和造型。
经过总结,笔者认为针对空巢人群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生理方面
1 安全性
随着年事渐高,许多老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开始行动不便,日常生活中开始充满很多不安全因素,因此,产品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卫浴产品设计中,应当尽量减少尖锐的边角防止磕碰,并做好地面防滑和扶手的设计。
2 易识别性
老年人的视力普遍都有下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适合于青年人识别的标识和符号大多就不符合老年人的识别习惯,特别是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绝大部分需要自理,因此产品的易识别性就非常重要。例如:普通的电视遥控器,按键上的字体和符号都比较小,老人在使用时就会感到看不清楚,有的需要带上老花镜来看,用完后再摘下眼镜,反复使用时就增加了操作的繁琐程度,非常不方便。再比如说热水器上的冷热标识,有些设计得很小,虽然在视觉上看起来很时尚、舒服,但老年人使用时就有可能因为辨别不清而发生烫伤的情况。再例如产品声音的识别,由于听力的下降,很多时候老年人会对产品上发出的声音没有反应,有时会造成一些危险。因此,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其识别的简易性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3 易操作性
根据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短期记忆能力一般比年轻时低很多,因此难以记住复杂的操作步骤,甚至经过多次使用也很难改观,无形中降低了产品的使用频率,自然就不会得到使用者的喜爱。例如:尽管许多老人也想使用电脑,但由于其操作往往比较复杂而使得老年人望而却步,往往无法独立使用。
4 省力、舒适
老年人的体力一般都有所下降,根据一些研究表明,55岁的男性其力量一般下降为25岁的50%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而成加快下跌的趋势。因此,为空巢老人设计的产品应该尽可能地节省体力,并使使用者感到舒适。
(二)心理方面
1 减少老年人出现的自卑感
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老年人往往容易产生一些自卑感,认为自己没用了,特别是当他们很长时间不能学会一款产品的使用方法时,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继而转变为对新事物的极度抵触。因此,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应当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使老人不易产生这种与年轻人比较的挫折感。
2 适度的中庸平和
篇10
润土咨询的办公地点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内,“天圆地方”的地坛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
2011年,当地坛公园的银杏又一次变黄,成为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银杏美景时,润土咨询了“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的一期成果。
润土咨询董事长于贵红对《中国地产总裁》杂志记者介绍,润土很早就涉足老人问题的研究,早在1999年,就为北京市老龄委做了关于北京老龄人口生活状况的调查,后来陆续为北京万科、北京希格玛等公司做过老年地产方面的研究,在老年住宅市场积累了大量经验。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养老居住模式直接关系老年人口生活的幸福感,系统、深入地进行老年人口居住模式的研究,给政府、开发商提供养老居住开发模式的参考,就显得很必要。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才应运而生了润土的此次调研。于贵红表示,以后每年在重阳节前润土都会“中国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的系列成果,持续为中国城市老龄化居住、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数据参考。
老龄事业任重道远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尤其在“十二五”时期,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面对匆匆而来的养老产业,对于众多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很多开发商都看好养老地产,但真正懂养老地产开发的很少,多数是在炒概念,觉得起码是一个卖点。”于贵红这样总结目前大部分开发商对养老地产的认识及态度,“养老地产不同于普通住宅,并不是住宅设计中考虑到适老性就可以,它的开发难度很大,涉及到养老服务与运营。”目前虽有北京太阳城、上海亲和源等专注于做养老公寓开发的企业走在养老地产的前列,也有万科、保利等大型房企加入到了养老地产的开发中来,但真正做养老地产的很少。
通过多年的老年住宅市场调研经验及对国外养老机构的参观考察,于贵红认为,在我国养老产业处在低端状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地借鉴国外的开发经验。
在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的探索上,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未必均在新开发的楼盘中进行探索,也可以在旧小区、社区对某些房屋进行改造建设,增加养老设施,以服务周边的老年人口。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有人文关怀性,其多数养老机构建在几个居民区中间,这样可以很便利地服务周边社区,同时养老机构针对自己的目标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比如上门服务、日托服务、短期委托、长期照料等。
在政府的养老政策与制度上,除高端养老外,普通百姓养老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国家的政策与制度。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第一层次为国民年金(又称基础年金),它覆盖全体国民,凡20岁以上60岁以下、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所有居民都必须参加国民年金保险。国民养老金待遇占老人家庭收入的63.6%,这一制度是人们老年时生活的主要保障;第二层次是与就业收入相关联的雇员年金制度;第三层次是可以任意加入的养老保险,主要是私人机关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养老金或公司养老金,包括厚生年金基金、适格退职年金、国民年金基金等种类,加入的条件是以加入了第一、二层次养老保险为基础。
日本这种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解除了普通百姓养老的后顾之忧,晚年入住养老院的资金主要靠养老金,这是日本的养老机构普及的基石。“我们的政策、保险保障体系的改善,对促进养老地产、养老机构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于贵红如是说。
强强联合
“养老地产的运作与房地产商开发一个购物中心、酒店的运作思路类似,在开发养老地产之前必须先搞懂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设施是如何运作的,否则很难做好养老地产的开发。”于贵红认为养老地产的运营非常重要。
养老机构、抑或社区内的养老设施运作、管理思路,直接关系到其项目的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在于贵红看来,在开发养老地产之前需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客户需求,了解想入住的老人是怎么想的?子女是怎么想的?这些在问卷设计之前,也需要了解养老机构的运营思路,分析应从哪些角度进行问题设置,从运营模式、方式、管理细节出发,对接目标客户想法,进而把需求用理性化的建筑设计表现出来。
“养老地产项目与传统地产开发的商业模式是不同的。”于贵红认为,普通住宅地产盖完、卖掉,最多留个物业管理公司,就可以走人了;但养老地产不同,它的运作要比物业管理复杂很多。“我建议开发商在做养老地产开发前,先学习养老机构运作模式,从运作端搞清养老地产如何运营。”于贵红介绍,“润土咨询已经开始与养老运用机构、养老设计单位合作,联合起来为开发商服务,这样的效率最高。”比如润土咨询与老年工作室老年地产运营专家乌丹星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老师之间的联合,就为开发商解决了很多问题,“这种在养老地产开发链条上的强强联合,优化了养老地产服务体系,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对于养老地产的未来,于贵红充满了信心。
在路上
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政府鼓励社会服务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