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生育的因素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响生育的因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8-4859-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8.056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近四十年时间的政策调控,人口数量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0~14岁的人口比例比“五普”时期下降6.29个百分点,青少年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降低凸显了未来劳动力数量的短缺。当前中国育龄人口的生育率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1,2],低生育水平带来的消极后果也逐渐显现出来,而生育水平的普遍降低与人们的生育意愿有着密切的联系。生育水平会受到生育意愿的影响[3]。居民的生育意愿反映了居民的生育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生育决策。尽管人们的意愿和行为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4],但是通过对人们生育意愿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们后续的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1 研究现状
在以往研究中,有关生育意愿的内涵大致遵从顾宝昌1992年提出的“生育三维指标”――即生育的数量、时间、性别三个方面[5],这三个方面作为衡量生育意愿的指标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对生育意愿的研究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庄渝霞[6]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育意愿是人们对整个生育活动所持的价值观念,包括对生育的最佳年龄、生育的间隔的看法、对孩子数量的期望、对生育孩子性别的偏好、对生育质量的看法、对生育目的和意义的看法”。从学理上来说,本研究应当考虑到以上所有的指标,但由于问卷本身的缺陷,很难完整获得有关生育方面的全部数据信息,因此本研究仅分析意愿生育子女数量。
人口学对于生育意愿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它们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生育意愿的变化趋势方面的描述性分析[7-9]、检验生育政策的效果[10]、预测未来中国人口的走势等方面[1]。而社会学关于生育意愿的研究,主要是侧重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尝试解释人们生育意愿背后的原因。早期学者倾向于从个体特征(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和家庭特征(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结构、已有孩子数量)方面进行分析[11,12],后来有学者从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制度要素和文化熏陶等方面进行理论性探讨[13];也有学者从禀赋(能力禀赋、资本禀赋、技术禀赋)和场域(地区差异)两个方面对妇女的生育意愿进行研究[14]。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城乡差异比较分析,以往很多研究只是将户籍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未能深入考察生育意愿在城乡方面存在的差异;第二,更加细致地考察年龄、世代因素的影响;第三,探讨养老观念的影响。
2 研究数据与变量测量
2.1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生育意愿,通过前文分析,本研究所要探讨和分析的生育意愿主要是指意愿生育子女数(期望生育子女数),因此,选取问卷中“如果没有政策限制的话,您希望有___个孩子?其中___个儿子,___个女儿”的题项进行测量。虽然调查问卷中期望(ideal)子女数以及期望生育性别构成等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生育意愿(desire),但在调查信息有限的条件下,借用这些信息作为生育意愿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权宜之计[15]。通过对样本的描述分析发现(表2),“生育0个”和“生育3个及以上”均为少数,本研究分析的重点是生育1孩和生育2个的城乡差异,且运用了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方法,因此本研究将“生育0孩”与“生育1个”的合并、“生育3个及以上”与“生育2个”的合并,从生育意愿的高低程度来看,前者倾向于少生或不生,赋值为“0”;后者倾向于多生,赋值为“1”。
2.2 核心自变量测量
年龄。由于考察的是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因此样本仅选取了18~50岁之间的人群。本研究对年龄进行了分段处理,以便能更细致地考察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状况。
受教育程度。采用“您目前的最高教育程度(包括目前在读的)”来测量,剔除“其他”选项后,对教育程度进行教育年限的赋值,分别为“文盲”=0,“私塾、小学”=6,“初中”=9,“中专、技校”=11,“职高、高中”=12,“大学专科”=15,“大学本科”=16,“研究生及以上”=19。
家庭收入。采用客观家庭收入和主观家庭收入进行测量。客观家庭收入不仅是个人收入的外延,而且生育行为更多地受到来自家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因此将家庭收入作为自变量更为合适,故采用“您家2009年全年家庭总收入是多少?”的题项进行测量;为防止被访者故意将收入低报而产生的统计误差,本研究还纳入了主观家庭收入综合考察收入的影响,选取“您家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属于哪一档?”题项来测量,将“远低于平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合并赋值为“0”;将“平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远高于平均水平”赋值为“1”。
养老责任归属。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中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尤其是儿子)承担着赡养老人的主要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所以本研究尝试着分析养老责任归属的影响。选取问卷中“您认为有子女的老人的养老应该主要由谁负责?”的题项,将“主要由政府负责”、“主要由老人自己负责”、“政府/子女/老人责任均摊”合并赋值为“0”,“主要由子女负责”赋值为“1”。
已有孩子数。西方有研究发现生育行为的抉择存在两种模式:同步模式(One-decision model)和序次模式(Sequential decision model),与前者相比,序次模式认为生育意愿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一个孩子出生后,夫妻对子女的成本与效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估原来的生育意愿,决定继续生育还是停止生育”[16]。本研究中,采用问卷中“请问您有几个子女(包括继子继女在内,没有请填0)?记录:___个儿子___个女儿”的题项来测量,儿子数加上女儿数即是已有子女数量。
户籍状况。户籍主要分为农村和城镇户口,剔除蓝印户口、军籍等其他户口性质的样本。
2.3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资料(CGSS2010)。该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全国各地的学术机构共同执行,自2003年起,每年对全国的125个县(区)的10 000户家庭中的个人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对样本剔除和缺失处理之后,共得到了有效样本5 615个,其中城市样本2 369个,农村样本3 246个。表1是本研究所涉及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 研究发现及模型解释
3.1 描述分析
由表2可见,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意愿生育2个孩子的仍然占多数,但城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而言,在意愿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的人群中,农村所占比例高达76.6%,远高于城市(62.3%);在意愿生育0个或1个孩子的人群中,城市所占比例为37.7%,显著高于农村(23.4%)。在随后的回归分析中(表3),在控制性别、年龄、教育、家庭收入等因素的情况下,城乡的差异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中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文明的长期熏陶下,城市居民的婚育观念更为现代;农村文明则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农村居民仍保留着较多的传统婚育观念[13]。
3.2 回归分析
鉴于因变量(意愿生育数量)是按照二分类变量进行划分的,因此本研究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来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其中模型一是对全样本的生育意愿进行分析,模型二和模型三分别从城镇和农村进行分析。
从性别来看,三个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倾向于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
从年龄来看,在城乡间呈现出了显著差异。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在城市居民中,与年龄46~50岁之间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的意愿相比,25岁及以下的意愿要高137.7%(e0.849-1=1.337,P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它对生育意愿的影响都是显著的,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U形,即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越倾向于生育更多的孩子,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意愿生育孩子数量随之减少,但教育程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的意愿生育子女数又会增加。可能的解释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思想观念更加趋于传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更容易摆脱传统家族观念的束缚,对未来子女的成长也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也愿意在子女培养和教育上投入精力。与此同时,当个人受教育年限达到很高程度时,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会拥有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来支付其养育更多孩子所需的成本,此外,他们也会认识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兄弟姐妹的重要性,认为拥有2个及以上孩子有利于培养孩子更加健全的人格。
从家庭收入来看,客观家庭收入在三个模型中影响均不显著,主观家庭收入只在农村样本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的意愿受家庭收入的影响显著,在城市并不显著。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育孩子各项成本也在提高,每增加一个孩子也需要父母付出相应的费用。这些增加的费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由父母支付的直接费用,如食物和住所等费用;二是间接费用或机会成本,由于养育孩子,母亲或家庭里其他照料者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获取职业收入和工作晋升的机会[17]。进而,农村居民在家庭收入有限的情况下,会更加谨慎考虑自己的生育行为。
从养老责任归属来看,只在农村样本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认为养老应当由子女承担的居民倾向于生育2个及以上的孩子;在城市样本中并没有通过显著检验,也就是说在城市居民中养老责任归属并不显著影响其生育数量意愿。可能的原因在于,一般来说城市居民具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他们被强制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养老;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各类福利保险等养老措施单一且缺乏,社会保障程度低,子女多还可降低因子女死亡或不孝而带来的养老风险,进而子女给农村家庭所带来的保险效应便得以凸显。
从已有子女数来看,在城市和农村当中,已有子女数均显著影响生育意愿,即已有孩子数越多,越倾向于生2个及以上孩子,农村居民样本的回归系数(1.138)比城市居民的(0.913)要高,表明这一现象在农村更为突出。可能的解释是,在农村社会当中,多子多福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养儿可以防老,生育的子女多可以给晚年的生活带来保障。有学者通过对不同代别农民工的调查也有相似发现,并指出多孩子满足了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生育动机,因此在现有孩子的基础上,希望生育更多的孩子[6]。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CGSS2010数据的分析发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育孩子意愿数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的意愿明显强于城市居民。进一步分析表明,对这一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既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一致的体现在教育程度、已生育子女数。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教育因素对于人们生育意愿的影响,与以往众多学者所得出的结论――即教育程度与生育意愿之间是负向线性的关系[10,14,18,19]――存在较大差异,是呈U形的。不一致的表现在:第一,在城市中,年龄越小的越倾向于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而在农村则刚好相反;有学者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10],但仅仅是对此现象做了简单的描述,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解释,弥补了以往研究之不足。第二,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受家庭收入的影响显著,而在城市当中表现得并不明显。收入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这在以往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但可能由于统计误差的原因,本研究中客观收入在城乡均未通过检验。第三,相比较城市居民,养老责任归属对农村居民影响显著。而有关养老因素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鲜有涉及,由于在传统社会当中子女发挥了养老保障的重要功能,因此依靠子女养老的观念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就不能被忽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对人们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将会逐渐降低。
本研究运用2010年CGSS截面数据对意愿生育孩子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尝试性分析,人们的生育意愿也在随时间的推移变动,因此对居民生育意愿的数据实行动态监测显得尤为必要,生育意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在通过生育政策对人口进行调控的同时,应当考虑到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存在的差异,政府应做好正确的引导,制定相应的对策,如适当提高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等。
参考文献:
[1] 庄亚儿,姜 玉,王志理,等.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基于2013年全国生育意愿调查[J].人口研究,2014(3):3-13.
[2] 陈 卫.2000年以来中国生育水平评估[J].学海,2014(2):16-25.
[3] 风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4):175-181.
[4] 杨菊华.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发达国家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J].学海,2008(1):27-37.
[5] 顾宝昌.论生育和生育转变:数量、时间和性别[J].人口研究,1992(6):1-7.
[6] 庄渝霞.不同代别农民工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厦门市912位农村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J].社会,2008(1):138-163.
[7] 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4(5):73-80.
[8] 贾志科.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居民生育意愿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9(4):24-33.
[9] 侯佳伟,黄四林,辛自强.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J].人口学刊,2014(4):78-97.
[10] 石智雷,杨云彦.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J].人口研究,2014(9):27-40.
[11] 陈 宇,邓昌荣.中国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6):75-81.
[12] 陈 卫,靳永爱.中国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11(2):3-13.
[13] 贾志科.影响生育意愿的多种因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27-30.
[14] 王学义,王春蕊.禀赋、场域与中国妇女生育意愿研究[J].人口学刊,2011(1):3-9.
[15] 李建新,骆为祥.生育意愿的代际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3.
[16] 杜本峰.农村独生子女生育选择影响因素及测度研究――基于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3):17-30.
[17] 潘 丹,宁满秀.收入水平、收入结构与中国农村妇女生育意愿――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人口,2010(3):45-50.
篇2
【关键词】计划生育指导;满意度;避孕方式;农村;城镇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026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006-02
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促进人口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计划生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已成为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方向。群众满意度是评价计生优质服务效果、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计划生育指导面向的是广大育龄群众,其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内容、标准应满足群众需求并达到群众满意[1]。因此,将群众满意度测评引入到计生优质服务评估中,是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实施计划的科学性、适用性及其执行效果、主作质量进行检验的一种重要方法,并能为今后的计划生育指导工作的完善提供参考指标。
1.资料与方法
对5944例并且两年内接受过计划生育指导服务的年龄22-49岁的已婚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指导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内容还包括分析避孕方式了解程度、生殖健康知识培训等影响满意度的因素。SPSS统计处理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相关结果。
2.结果
2.1农村或城镇育龄妇女与满意度。2007-2009年两年内有5944例已婚育龄妇女本人或其丈夫得到过计划生育指导服务。其中大多数是来本院接受妇科病检查者(55.9%),接受安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者为12.9%,产前检查者为7.8%,分娩者占0.9%,接受计划生育咨询者为3.2%,施行女性绝育术者为1.1%、其丈夫施行男性绝育术者占0.6%,获取和口服避孕药者为13.4%,接受性病检测者为1.3%,人工流产和接受皮下埋植剂服务者占0.1%,接受其他服务的育龄妇女占2.8%。在得到上述计划生育指导服务的已婚育龄妇女中,对所提供指导服务“非常满意”的占43.2%,“比较满意”的占51.1%,“不满意”的占1.7%;而农村育龄妇女中,对所提供指导服务“非常满意”的占40.5%,“比较满意”的占59.1%,“不满意”的占0.4%;城镇育龄妇女中,对所提供指导服务“非常满意”的占45.9%,“比较满意”的占51.1%,“不满意”的占3.0%,农村与城镇育龄妇女之间的满意度无显著差异(P>0.05)。
2.2避孕方式了解程度与满意度。就育龄妇女对其所选避孕方式适应证和副作用的了解程度与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育龄妇女对所选避孕方式“非常满意”度达到(76.3%)(表1),且越了解其满意度越高,在农村育龄妇女和城镇育龄妇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1)。
表1避孕方式了解程度与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指导的满意度(%)
2.3生殖健康知识培训与满意度。近两年参加过生殖健康知识培训的对农村育龄妇女和城镇育龄妇女的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城镇育龄妇女对指导表示“非常满意”的比例为36.9%,有显著影响(P
表2生殖健康知识培训与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指导的满意度(%)
3.讨论
计划生育的切实施行很大程度上需要群众的自觉执行。而群众自觉执行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对计划生育指导的满意度,这会影响育龄妇女在需要时是否主动寻求指导。群众对计划生育指导的满意度是是评价指导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利于进一步指导未来的工作方向[2]。因此本文就农村和城镇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指导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避孕方式了解程度、生殖健康知识培训及妇科疾病患病情况等角度对影响满意度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满意度的因素。
本研究已婚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指导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达98.2%,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应我国计划生育指导服务质量较好,能够得到被指导者的广泛认可。指导今后的计划生育指导工作的重点需要加强避孕方式的指导方面,落实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不仅使群众的生殖健康权利得到了保障,而且是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服务质量提高的重要体现。
被指导对象的满意度是从被指导者的视角反映对指导服务质量的看法,除了受指导服务质量的影响外,还不可避免受到被指导对象对指导服务期望值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经济、文化等因素限制下,贫困、落后地区农村的育龄妇女对指导服务的期望值可能较低,也就容易表现出高的满意度。但是本研究中农村和城镇育龄妇女均对指导服务的满意度较高,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本地区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其它经济、文化背景差异不大的缘故。但是本研究中对于城镇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培训对计划生育指导满意度影响较农村育龄妇女更显著,这为我们未来的计划生育指导工作区别对待农村和城镇育龄妇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出了参考方向。
总之,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指导的总体满意度很高,而对总体计划生育指导满意度来说,避孕方式了解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影响农村和城镇育龄妇女的满意度的因素有所不同,具体指导开展过程中应注意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德育养成环境 校园德育 解决措施
一、影响中职学生德育养成的因素
(一)从中职学校学生自身出发
通过对于中职学校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情况。比如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度不高,这就导致了学生基础薄弱成绩不是很好。对于上了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寄宿制这个制度也让一部分学生感觉不适应,一种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入学之后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而且有一些学生会在初期甚至出现生活自理难的现象;还有就是那些来自于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生,他们大多数家庭条件不是十分富裕。加之离开自己之前所处的环境,来到新的环境,对于这里的繁华热闹可能有所不适。对于内心敏感的他们而言,很可能产生出自卑的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由于家庭的特殊性,比如父母离异等,这些都会在他们幼年或者童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从而产生心理负担,导致行为、性格偏激等。对于上述所述的情况在于中职学校是普遍存在的,而就这些群体而言他们都有着过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从家庭环境出发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出现。他们从小受到长辈的溺爱,从而缺少同外界的接触。他们的抗击打能力通常较弱,而且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成长起来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原因,一些学生的父母南下打工,他们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加之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得他们从小缺乏管束,自由散漫已经成为习惯,这些都给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增添了难度。
二、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没有充分重视德育教育
由于受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影响。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他们今后的发展,而取决质量的好坏根本在于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因此学校将学生在知识水平和技能培训看作是学校办学的根本,然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近年来,由于一些民办学校的出现,以及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等现象导致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的思想的产生,使得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出现招生难的现象。生源不足对于学校的办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过分考虑学生,对于一些出现违纪行为的学生,采用了高容忍度的办法来迁就学生从而保障生源。
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为了应付上级所下达的文件,因此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缺乏实质性和可行性。对于学生而言过于枯燥的活动口号和乏味的通知文件根本没有对他们起到教育作用,而这些空洞的口号只会让他们反感甚至是感觉虚伪。从而根本不可能在他们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
三、针对中职学生德育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加强心理辅导
针对之前上文所分析的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职学生的生活越来丰富多彩,他们在社会上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样也会增加对社会认识和了解。因此,他们的社会观和价值观认识观念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学校在这个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的与学生沟通,这样才可以正确引导学生。从而将其心中的不良情绪正确疏导,这样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也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增加彼此的了解信任。因此,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从实践就业入手,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校的一个专业特色就是对口教育。从学生踏入中职学校的大门起,学生就是为了从事相关的职业而选择的一个专业。而对于这个专业的学习是学生步入职业生涯之后的实践。学校可以在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指导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感同身受。从而在实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从而保证而高尚职业道德的形成。
(三)严肃校园风气,构建和谐校园
只有一个严肃的校园环境才可以培养出一个正直的学生。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于校纪校规执行力度的重视。这样才可以为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奠定一个指导理念,学生才可以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保障德育教育实施的顺利进行。对与那些严重违学校纪律的学生,应该严肃处理,在其充分认识错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惩戒。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这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自我反思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丽丽,黄雅莹,朝向集体主义事实本身――集体主义的学理依据和现实进路;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2);
[2]陈琴珊,王博文,"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4);
篇4
关键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手段。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公民的学科,它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具有德育的性质。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它体现在学生自身的知、情、意、行上。由此可以认识到:个人的品德修养、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对社会的道德观念、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影响学生的认识、道德、情感、意志、行为,来进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做到以“德”为美,以“德”感人,进而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初中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初中学生思想不成熟、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还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思想认知,帮助学生分辨是非,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也被视为国力强弱的重要衡量标准。为应培养优秀新人的迫切需要,我国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呼吁人们加强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以提升基本素质为宗旨,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学校响应国家的号召,虽然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尽了极大的努力,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平衡和矛盾性,使得思想观念取向呈现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知行不一的现象明显,其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崇尚金钱与物质,行为方式往往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而不受大脑的支配与调控。以上现象无一不说明我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存在误区,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成为大家探讨的课题。
三、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
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生理上的发育与心理上的发展达不到协调平衡,会表现出异于从前的矛盾感。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学生不愿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他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道理是“虚”的,即使学习了思想品德的相关内容,理论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与脱节也慢慢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形式,他们不愿意花时间来听别人叙述这样的“陈词滥调”,产生了一定的抗拒。所以,教师应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真正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品质,培养他们“逆流而上”的决心,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品德,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起自强不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树立起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可靠的后备力量。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文化程度、社会阶层、道德水平、人际关系都直接决定着家庭的文明程度,而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在子女的心灵深处刻下烙印,并成为日后模仿的对象,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在家庭结构上。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若家庭中有父母离异或再婚,父母早逝或其中一方早逝,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甚大,有些学生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关怀,而总是形单影只,这样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其次,表现在家长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倘若父母待人友善,为人谦和,那么孩子的品性也将优雅得当;倘若父母待人冷漠,为人自私,那么孩子的思想里不免缺少热情与关怀。再次,表现在家庭的教育方法上。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方式要么纵容、溺爱,发现问题包庇、袒护;要么声色俱厉,施以棍棒。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学生大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对自己负责。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所以家长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关注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人格,解决家庭生活、子女思想学习方面的问题。最后,表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上。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家庭中,父母的思想品德高尚,其孩子的品德也是高尚的,人生态度也能够得到端正。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是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定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基础阵地,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等重要职责。因此,外在的学校环境本身就是影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幽雅的校园、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达到自身修养的提高、精神世界的升华,所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全面落实教育目标也就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若教师的言行举止落落大方,学生也深受其益。相反,若教师行为失范,学生则必受其害。不仅如此,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素质等也影响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工作。保守的教学观念不仅不能凸显出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特性,反而只会恶化学生对应试教育的认识。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这不仅淡化了新的知识理念,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少了对问题的探究性,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它的光彩。教师应以热爱学生,善于教导的学者身份出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良师,更是益友,以此基准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是真实的,引导学生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才是可取的。
(四)社会因素
社会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一种社会联系,社会因素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风气的感染,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当前,社会不良现象比比皆是: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等现象严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这些对中学生的正面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困惑。所以,应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敢于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让青少年仍能够对社会抱有信任感;应当大力宣传雷锋精神、郭明义精神、焦裕禄精神,通过典型塑造,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审视自己,从而乐于接受品德修养的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四、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自身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中学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拔阶段,在这个时期固然可以学到一些科学知识,但这个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与能力。学生在中学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但是由于这个阶段特有的心理,在面对事物的时候总会产生莫名的矛盾感,或闭锁或开放,或勇敢或怯懦,或高傲或自卑,这便要求他们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与人交往时,学会关心、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人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平日里,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接受感染、熏陶,丰富感情,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韧的意志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外界环境有关,更是与自身对品德的塑造息息相关。只有自身把握得好,个人价值才会熠熠生辉。
(二)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家庭、学校、社会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系统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与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积极配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学校也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学生家庭进行指导,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社会是一个大组织,影响着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所以社会各组织、团体都应为学校的品德教育贡献一份力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与发展。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取得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学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而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找到适应学生学习的方法。
1.完善教师品德素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们的事业决定着我国青少年一代身心发展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加强自身的品德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一生的使命。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以身立教,做到言行一致,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的传播者,是优秀人才的培养者。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两方面。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教师应当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当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教材内容要求时,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活动,才能厚积薄发、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力素质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教师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
3.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注重“言传”,用语言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今,教育的教学方式在改变,教学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教师应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通过活动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如此,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预想效果。
作者:安婷婷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孟庆男,马宝娟,谭咏梅.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肖川.《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英语学习 动机 方法 兴趣
一、原因
针对现在初中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我们分析了一下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因素:
1.智力因素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学得轻松、容易,似乎一学就会、一看就懂;而另一些学生虽然花的时间多,费的精力也多,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可见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对学习起推动作用的心理因素。动机明确的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高,遇到困难时,有坚强的自制力和毅力;而那些动机不明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动摇不定,遇到困难时,往往就产生畏惧情绪。
3.环境
由于大多数中学的学生对英语存在畏惧心理,容易失去信心。再加上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很多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高,看不到知识的作用,对子女学不学好无所谓,尤其是英语,他们觉得只要看得懂中文,英语有何用处?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性。
4.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其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比如,很多小学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初中后逐渐分化,学习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及时改进学习方法,自觉能力差,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和智力的发展。
5.教师的素质、业务水平
很多初中的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本身业务水平不高;有的至今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丧失了语言应有的交际功能,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对策
既然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如此之多,那应该怎样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刚开始学英语时,英语的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根据当前的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向学生讲清楚学习英语的内在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他们将来的就业或达到其他目标都是不可缺少的;其次让学生充分感受或理解父母、教师甚至祖国对他们的厚望,并使他们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同时讲究方法,就一定能把英语学好。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设备,如看录像、听录音等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英语的的气氛,并通过教材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兴趣。
3.指导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英语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从一开始学习课本中出现的每一个单词、短语、句型语音、语法项目就应该学好。一旦发现缺漏,要及时补上。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来进行学习与练习。多背诵些以段落或篇章为主的句子,逐步培养语感,要用时就信手拈来。
【参考文献】
[1]郑英.课堂:请走出 “伪生成”的沼泽[J].中国教育学刊,2008(3)
[2] 周庆元,胡绪阳.如何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3]郝若平.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状态焦虑的相关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篇6
【关键词】教室气氛 教师魅力 教学技巧 学习成就感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而大部份的小学生学习英语都在教室内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多利用与教室内活动有关的因素,例如教室气氛(physical condition)、教师魅力(teacher)、教学技巧(methodology)和学习成就感(success)等来引起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下就从这四方面来加以探讨。
一、教室气氛
小学生学习外语时,若有心理的障碍,常常会担心自己学不好,若要使小学生消除害怕学习成果不佳的恐惧,就应使教室的布置和气氛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Georgi Laozanov他提倡了“暗示感应教学法”。在此教学法中,小学生都坐在有软垫且舒适有靠背的沙发椅上。椅子面向黑板排成半圆形、灯光朦胧,墙上挂著许多和教学单元有关的海报或图片,同时教室内也播放轻音乐或古典音乐,使小学生的心情放松,没有压力,教师才开始上课。
目前电视、电影、录影带、电脑等传播媒体对小学生来说,有相当大的魅力。尤其是对平时不爱读书,喜欢看电视等传播媒体的后进小学生来说,影响更大。因此老师可多用电视广告等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保证小学生都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而且很容易记得这个字又能久久不忘。为了拉近和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身为老师不妨多注意小学生喜欢的偶像和流行语,并且适当的用於教学中。有时老师也可以模仿一些脱口秀的节目,自我解嘲,以制造轻松笑果。对於教室气氛之融洽一定很有帮助。
二、教师魅力
受小学生欢迎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能使课程有趣且本身英语能力强,才能做到发音标准、解释清楚的胜任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公平对待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的小学生因为考试考不好得不到学习成就感。教师更应拿出最大的耐心与爱心鼓励他们多参与教学活动,并激发其信心。如何施展魅力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参与教学的活动呢?对於后进的小学生在英语课时,教师应常用简单的教室用语,用甜美的声音多赞美小学生说“Very good!”、“Not Bad!”、“Great!”、“Nice”等或是常用赞成的口吻对他们说:“Yes!”,“Right”、“That’s a great idea!”等,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模仿学会了这些日常用语。并且担任英语教学的老师应多进修,培养实力。对於有关教材教法新的知识皆能适当的运用於实际的教学中。指定作业时,一定要顾及到后进小学生、例如可要求他们唸课文录音,每次一定要先练习够,并且解说清楚,他们回家才不会无从下手。教师要学习用冷静的态度来面对小学生的错误,例如碰到小学生作业拖延时,要多利用旧有经验找出原因,检讨自己所出的作业是否太多或太难,绝不要轻易动怒,更不可不分青红皂白的责备或惩罚小学生,否则只是得到反效果,使他们讨厌老师而丧失学英语的兴趣。
三、教学技巧
Asher提倡的“动作回应学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此教学法强调小学生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皆应由听开始,而且要小学生遵照指令作身体的完全反应。TPR教学法非常适用於后进的小学生,因为此种教学法的理念和母语学习的原理相同,儿童应先获得良好的听力,然后才开始说话。听英语后以动作回应,比用英语口头反应容易。特别是当教室气氛沉闷时,就利用此方法让小学生起来动一动。例如(1)stand up,sit down;(2)left、right;(3)left、right、back、front;(4)change等动作。如此一来可以振奋想打哈欠同学的精神。当然这些活动应见好就收,不可持续太久,否则小学生的兴趣很容易退去。
所练习的句型或会话,尽量要求熟练,求精不求多。句型的练习与生字的教学均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解释和举例说明。必要时要加上一些生字卡、图片、实物等教具来帮助小学生了解,以加深印象,使抽象的观念具体化,枯燥的练习趣味化。近年来出版商发行许多录影带、VCD、录音带,若学校有影视设备,老师可以找些适合小学生观赏的录影带或VCD播放。偶而为之,小学生不但可获得文化方面的讯息,同时也可提高学英语的动机。
四、学习成就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除了目标不可订得太高,教材需简化之外,倘若教师能准备或设计适合他们的评价方式与测验题型的话,将可实质带给小学生相当的成就感,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快乐与肯定。成就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成就感有密切的联系,一个充满自信、乐意在生活中游戏中积极探索的儿童他会从一个个成功的体验中,特别是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通过从克服困难取得的成就感中获得身心的极大愉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加速智慧的发展。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设计会务型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收获成功,分层次设定成功目标,引导学生归纳成功的原因,注重评价,让学生评价中体会成就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职;英语学困生;情感因素;调查研究
本文针对于中职英语学困生情感因素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一是,具体的分析了影响中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哪些。二是,详细的探讨了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进而完成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全部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介绍。
1影响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分析
1.1性格
学生的性格不同,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就不同,因而学习成绩和学习水平也不同。像性格开朗的学生,在学习上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这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对某个中职学校的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占总学生人数60%的学生性格比较开朗,而性格开朗的这部分学生中仅仅有5%左右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平时的考试基本处于不及格的状态。而全校学生中有40%左右的学生性格较内向,在这部分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由此可见,性格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很多英语学困生都是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
1.2态度
学习态度在英语的学习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因素。在学习上,态度积极的学生一般学习英语比较的轻松,而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上一般都有较大的困难。另外,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考上普高,产生自卑的心里,更为严重的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一类。在进入到中职学习之后,就自暴自弃,自己放弃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学习态度和心理问题,变得敏感。而学习态度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不断的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乐观,才能够不断的促进学习上的进步。
1.3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之一。通过对某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有些学生想要通过努力学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的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到更好层次的学府进行深造,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想辜负家长的期望。而一些英语学困生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他们不具有学习上的动机,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在学习上也不具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1.4外部环境中的情感因素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中职学生是与亲人长期分离的,很多学生独自一人在外地求学,或者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外地上班,还有一部分的中职生大多是离异单亲家庭,缺少关爱,思想上存在很多问题,他们觉得社会在抛弃他们,在生活中感受不到亲人的关爱,进而导致很多中职生思想比较叛逆,内心有很多缺失,他们需要很多关爱,但是却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关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更多的英语学困生。
2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2.1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
针对于分析影响英语学困生的情感因素,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针对于在性格上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谈,鼓励学生对与同学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在英语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向老师寻求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针对于学习态度不积极的英语学困生,教师应该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分析导致该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的原因,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的进步。针对于不具有学习动机的英语学困生,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最后,针对于一些英语学困生长期缺乏家庭的教育,缺乏亲情和关爱,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学生了解,教师和同学都是非常关心爱护他的,班级就是他们的另外一个家,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外,教师还应该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进行良好的交流,建议家长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利于促进英语学困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不断进步。
2.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的学习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语言的传播者。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的大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选择信息与环境相适应,并驾驭行为去改变环境。学生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教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情感上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些学困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学困生与学习较为优异以及善于交流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用互帮式学习。教师通过自己的关爱和努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通过自己幽默的语言,诚挚的表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情感信息,使学生能够在英语的学习上,学的轻松和愉快,使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树立新信心,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的进步。
2.3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
很多英语学困生在英语的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焦虑感,第一觉得英语难学,第二觉得学习英语没有多大用处,这样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焦虑感会大幅度增加。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实现学习上的进步。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的情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鼓励和表扬学生为主,不要使用训斥和惩罚的语言对待学生,通过尊重学生的情感能够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感。其次,教师要学会纠错的策略。由于英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从只懂得母语到掌握英语,需要经历一个漫长阶段。为了使外语学习获得成功,教师必然会使学生操练大量技能并不断对学生加以测试,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很多的错误,教师需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然而如果教师的纠正错误的方式不对,进而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和抵触的情绪。当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教师知识简单的进行对与否的评价,对于自卑敏感期的学生也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时,教师把他们的口头实践与考试一样评估,他们的焦虑程度也会上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应该采用一种委婉和鼓励的方式提出,以帮助学生不断的进步。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英语学困生情感因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中职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的了解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不断的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创新出更多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不断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邹冬泉.城镇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J].大众科技,2009(12)
[2]石庆,官群.注重情感教育促进英语学困生的转化[J].科技信息,2009(36)
篇8
摘 要 通过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208名在校女生参与体育运动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学习动机是正确和积极向上的,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态度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课程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有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变化多样,分别位于影响因素的前列;同时也受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体育运动 影响因素 大学生
学校体育的主体者是学生,教师必须对学生体育心理状况和学习动机进行了解、研究。而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最基本的心理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学习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其影响主要的因素,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1-2年级女学生208人,发放问卷208份,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达93.2%.问卷调查法:首先对部分一线体育教师访谈,征询了他们对能反映学生体育认知和体育动机指标的意见,最终设计和制定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关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动机和情感以及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等。通过再测法,对问卷的可信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两次问卷填答测量信度R=0.85,P
二、结果与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位于前四位分别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占91.2%;掌握锻炼方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占85.9%;培养顽强意志品质占71.9%;为了塑造优美形体而参加体育运动的占71.3%;而45.9%的同学是为了缓解学习压力。说明体育运动功能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学生对体育动机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一)自己的兴趣爱好出现频数152,占79.2%位列第一;(二)使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中出现频数65,占33.9%位列第二;(三)受体育老师的影响出现频数57,占29.7%为第三;(四)受同学朋友的影响出现频数36,仅占18.8%;(五)其他因素出现频数48,占25%。说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对其形成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认知因素从4个方面进行多选调查:即(一)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出现频数156,占81.3%位列第一;(二)为了学习运动技术、掌握锻炼方法出现频数117,占60.9%位列第二;(三)自己有这方面的特长出现频数32,占16.7%为第三;(四)其他因素出现频数96,占50%。从调查结果看,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态度的认知因素中,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的比例最高达到81.3%。表明体育与健康在学生中有了较为普遍的认识。通过体育运动掌握一门体育运动技术或者是一种体育锻炼方法,培养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已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校园体育环境因素:体育氛围就是一种环境,个体的人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周围各种环境的影响。体育氛围越浓,产生的情绪感受越积极。从校园体育环境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多选调查得知,有53.6%的学生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将直接影响健身活动的参与;教学设施各项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产生的影响差距不明显,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将会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产生影响。具体的结果是:(一)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有趣出现频数95,占49.5%位居第一,这是因为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发挥着主导者作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关系着体育教学的质量,而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趣、多样出现频数87,占45.3%位居第二,这是由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丰富多样、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他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学生自身的体育知识、素质、技能出现频数76,占39.6%位居第三,表明学生自身的体育知识、素质、技能已成为影响自己体育锻炼的因素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四)体育活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进行的,在身体练习的同时体育场地、器材是必不可少的。有68频数35.4%的学生认为,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积极性。(五)有59频数30.7%的学生认为在参与课余健身活动时,缺乏专门的人员进行指导,从而影响了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课余体育活动时,如果能有专门人员的指导,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更能促进其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六)还有23.4%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与否也将影响其参与的态度
三、结论与建议
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目的、任务和学习动机都是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益处缺少了解。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校园体育环境和良好的体育实施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健身活动的参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要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传播正确积极的体育信息,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有关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确立体育物质环境建设新思想,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等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9
中职生德育的必要性
中职生一般是年龄在15岁至19岁的孩子。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源于初中分流和社会回流的学生,他们缺少系统的学习教育,道德观念淡薄,是非辨别力差,自卑心理严重,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有些学生把上学读书当成是来“混日子”,各方面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就一些中职院校而言,学生普遍自主学习差,依赖性强,劳动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随地吐痰,脏话连篇,课桌文化等不良现象随处可见。
总的来说,中职生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离不开他们生长的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所以要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需要家庭的配合,因此做好对家庭因素的分析是我搞好职业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因素分析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母亲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被年幼的儿子看见。不一会儿,这个孩子也端着一盆水,请妈妈洗脚。情节简单,却折射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长的言行以及教育方式等都是影响中职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肩负着诸多使命。首当其冲的是对孩子的教育。但由于家长德育观念的淡薄导致很多家庭走进了误区,不但没有发挥其自身优势,反而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比如,很多家长重智轻德,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侧重其智育的发展,把学习成绩、有一技之长当作成才的标准,忽视了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学生只知道学习,缺乏荣誉观念、集体观念、道德观念。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信息的反馈,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在工作时通常以赚钱多少为准则,而不考虑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否正当合法。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就目前中职生的家庭环境而言,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与家庭之间相对独立,生活在这种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的相处,也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导致中职生缺乏学习尊重、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变的自私自利,没有尊重的概念,不懂得合作与分享,万事以我为中心。而“四二一综合症”家庭结构,也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安全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拉帮结派。这些不仅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提高德育素养的家庭对策
对孩子进行教育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道德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庭比学校更能行之有效。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克服“代偿心理”。针对中职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关注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特点,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同时,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多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培养他们勤劳吃苦的精神。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优化德育环境,必须优化中职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正确评价和对待独生子女,相信孩子,多给他们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同时减少夫妻之间的争吵,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要尽量满足中职生在精神和心理上的空缺,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避免在生活上放任自己,进而减少一些社会问题,让学生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强与学校、社会的合作 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学校开展德育课程外,还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因此,家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身素养,全天候地与学校保持沟通,与教师交流,了解中职生在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利用自身优势,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德育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智君.“90后”中职学生品德行为偏差的表现、成因与矫正[J].文教资料,2010(6).
[2]赵玉堂.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德育的冲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4):11-12.
[3]许静静.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及预防对策――职校德育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陶奕.有种影响了无痕迹――论高中德育中的家庭教育[J].考试周刊,2012(54):174-175.
[5]陈建芳.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J].成功(教育版),2012(12):121-122.
篇10
关键词:香樟树;树高;树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香樟树是樟科常绿大乔木,樟树材质优良,有香气,是上等的建筑、家具、工艺的良材,樟树的樟脑和樟油广泛用于工艺、代工、医药和国防工业,此外香樟树由于易栽、易成活等特点,还是“四化”中绿化的优良树种。香樟目前多种植在城市,城市土地板结,更易受到水分胁迫,严重影响香樟生长;但水分过多时,会影响香樟根系呼吸及生长,容易造成烂根和疾病发生。因此,对影响其生长与发育的因素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全年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冬暖夏热,春秋温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雨集中。试验选取5个香樟样地的树木,即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共选定15棵树。
1.2 测定内容
(1)土壤含水量测定
采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基):W(%)=[(W1-W2)/(W1一W3)]×100。土壤含水量(干基):W(%)=[(W1-W2)/(W2一W3)]×100。其中:W为所测样品的土壤含水量,W1为烘干前土壤样品重量,W2为烘干后土壤样品重量,W3为培养皿重量。
(2)土壤容重测定
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测定,环刀容积100cm3。
(3)生长量测定
用测高仪测量樟树的树高和冠高,用胸径尺测量樟树的胸径和地径,用卷尺测定冠幅,用游标卡尺测定新梢的粗度,用钢尺测量叶的长度、宽度、新梢长度。用电子天平测量新梢的重量。
1.3 所需仪器
1/1000电子天平、高枝剪、SRC-110型测高仪、自封袋、烘箱、大号培养皿、环刀、环刀托、削土刀、土铲、铝盒等。
1.4 统计分析
以重复试验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采用Excel2003软件作图,用DPSv7.0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5个样地土壤容重和含水量比较
(1)土壤含水量
土壤是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它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和空气,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本研究选择香樟样地,对其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基)为15.43%~17.98%、土壤含水量(干基)为18.25%~21.9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所选不同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基和干基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2<0.01,P=0.0032<0.01)。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3、4号样地与2、5号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
表1 不同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及方差分析
(2)土壤容重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植物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一般容重较大,土壤比较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本试验所选的5个生长差异显著的香樟样地土壤容重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样地的土壤容重多重比较及方差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1~5号样地的土壤容重依次为1.42g/cm3、1.50g/cm3、1.23g/cm3、1.35g/cm3、1.57g/cm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所选样地的土壤容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145>0.05)。
2.2 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对香樟生长的影响
(1)土壤容重与香樟生长的关系
1)树高及树冠生长量。土壤容重是土壤的重要属性之一,反映了土质状况、土壤松紧程度和空隙密度等整体性质。土壤容重不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等状况,从而影响肥力的发挥和植物的生长。植物根系在不同容重土壤中的生长发育对根冠养分吸收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可能成为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不同土壤容重对树高及树冠生长量的影响差异见图1所示。
图1 不同土壤容重对树高及树冠生长量的影响
通过图1可以看出,随着土壤容重的升高,树高从7.27m下降到5.80、冠幅从4.18m下降到2.00m;当土壤容重为1.23g/cm3时树高及树冠生长量指标达到最大值,说明土壤容重在1.23g/cm3左右时,树木生长良好,而当土壤容量增大到1.50g/cm3时,树木的冠幅、冠高、树高等生长量会大幅下降。
2)胸径、地径生长量。胸径,又称干径,指乔木主干离地表面1.3m处的直径。地径是指树(苗)木距地面30cm处测量所得的树(苗)干直径,与米径、胸径相类似,通常用于表示树木、苗木的规格。不同土壤容重对树干长量的影响差异见图2所示。
图2 不同土壤容重对树干生长量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胸径及地径呈下降趋势,可见土壤容重越大,越不利于树干材积生长量的积累。土壤容重在1.23g/cm3的时候,树木的胸径和地径分别达到最大值13.65cm、18.73cm,之后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胸径和地径逐渐减小,当土壤容重达1.57g/cm3的时候,胸径达到最小值9.38cm。
(2)土壤含水量与香樟生长的关系
土壤水分过少时,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会造成根系吸水困难,致使须根干枯,产生“烧须”现象;水分过多,影响根系呼吸及生长,引起乙醇等有害物质的积累,同时厌氧菌活动旺盛,容易造成烂根和疾病发生,可见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植物生长。
1)树高生长量。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土壤及其含水量,由图3可知,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树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土壤含水量在15.43%~16.34%时,树高从6.40m上升到最大值7.27m,之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树高锐减,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值17.98%时,树高值最小,为5.80m。
图3 土壤含水量对树高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树高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310<0.05)。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为16.34%时的树高与含水量为17.52%、17.98%时的树高之间差异显著,与其他含水量下的树高差异不显著。
2)树冠生长量。影响树冠生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树的品种、当地降水量以及周边环境等。降水较,树冠大有利于水分的蒸发,反之则会小,以保存水分;周边植物多,树为了争夺阳光,则更加向高大生长。可见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对树冠的生长起着决定作用。不同土壤含水量对香樟树冠生长量的影响见图4。
图4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树冠生长量的影响
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香樟冠高和冠幅的变化趋势为正抛物线型,即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土壤含水量为16.34%时,冠高和冠幅均分别达到最大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含水量低时,根部呼吸困难;土壤含水量高时,土壤透气性差,不利于根部生长,适当失水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水分供给树木生长。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香樟冠幅、冠高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01<0.01,P=0.0079<0.01);前3个土壤含水量影响下的香樟冠幅之间的差异性显著,但与后2个土壤含水量影响下的香樟冠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土壤含水量为16.34%时的香樟冠高与其余4个土壤含水量影响下的香樟冠高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后者冠高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表3)。
表3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冠幅的方差分析
图5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树干生长量的影响
3)地径、胸径生长量。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地径及胸径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土壤含水量达到16.34%时,胸径达到最大值13.65cm、地径也达到最大值18.73cm;同样的土壤含水量下,地径值大于胸径值。而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或者减少,胸径和地径也随之减少。说明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树木生长,含水量在16.34%左右的时候,香樟长势最佳,而少于或者大于这个值时,香樟会因为水分过多或者缺水而导致长势差。
表4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地径的方差分析
通过表9和表11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树木胸径和地径的影响差异比较大,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香樟地径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001<0.01),胸径之间差异亦达极显著水平(P=0.0063<0.01)。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为15.43%和15.63%下的香樟地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后4个土壤含水量影响下的香樟地径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土壤含水量为16.34%时的香樟胸径与其余4个土壤含水量影响下的香樟胸径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后者胸径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表4)。
3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土壤含水量与树木生长之间并不是呈正比例关系,并非浇水越多就好。因此,在生产中,要根据树木生长的需要来决定,不要盲目浇水。本文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能指导今后香樟树的栽植,避免因香樟树的死亡造成资源和人物力的浪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