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总结

篇1

一、加强生态区建设与保护,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

1、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目前我市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1982年微山县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南四湖鸟类自然保护区,1994年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200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现又在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市有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泉林水体自然保护区和青山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峄山自然保护区和十八盘自然保护区。我市建设了南四湖、泗河源头2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现都已取得了阶段性建设目标。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及省环保局《关于在全省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环保监管力度,及时将文件转发给了相关县市区环保局及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一次全面自查,下一步将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我们也及时将自查情况上报了省局。

2、推进了生态示范区及生态县(市、区)建设。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县市,金乡、微山2县获得国家级态示范区命名;兖州、邹城、曲阜3市被批准为省级生态示范区。督促各县市区做好生态规划编制工作,保证各生态县(市、区)建设规划编制的质量和进度,除泗水县外,其他各县市区生态建设规划评审工作全部完成,并经人大批准实施。

3、建设绿色通道。加快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公路、铁路、河流两侧种植树木和花草,形成绿化美化相结合的风景线、生态线。加强城市绿化,增加树种,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建成城市沿河休闲场所,进一步搞好道路绿化带建设,形成城市生态走廊。

4、抓好秸秆禁烧工作。夏收、秋收到来之际,下发了秸秆禁烧的文件,与监理站一起开展现场检查活动。重点在104、105、327国道、京九、京沪、兖石沿线及嘉祥机场附近。

5、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为做好*年度省级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我市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年度环境优美乡镇申报工作的通知》,指导有条件的乡镇立足本地实际,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抓好创建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督促乡镇切实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帮助有关乡镇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有关技术问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生活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为做好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工作,我局下发了《关于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的通知》。加强对环境优美乡镇申报工作的指导,坚持考核标准,严格把关,指导乡镇按照有关要求准备申报材料,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2005年,我市共创建全国及省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邹城市北宿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汶上县汶上镇、次丘镇、郭仓乡,鱼台县王鲁镇、张黄镇,邹城市唐村镇6个乡镇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在此基础上,*年,在省环保局的认真指导和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完成了新兖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申报工作及梁山县拳铺镇、任城区接庄镇、微山县留庄镇、韩庄镇及汶上县南站镇等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申报工作。创建活动推动了乡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镇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美化了村容镇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了乡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存在问题

1、生态建设工作政府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还不理顺。生态市建设的理念还未能做到深入人心,在一些地方并未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生态建设的有关政策还不到位,规范性文件支撑不够,工作尚未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存在的工作机构薄弱、人员编制偏少等问题,

3、生态市建设的技术与资金支撑不够,一些影响生态市建设的技术缺乏突破,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的减量化替代技术,农产品的无污染加工技术等。生态市建设是一项与经济双赢的工作,但在启动阶段,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4、结构性调整的任务艰巨,这其中即包括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如需要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产品、技术与行业,又包括对农林畜牧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有机食品、调整种养结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在建设好现有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具备申报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条件的积极申报,在建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创造升级条件。我市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有望升级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峄山和十八盘在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做好泉林水体自然保护区和青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加大南四湖、泗河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力度,确保达到预定建设目标。加快南四湖自净功能研究,建立人工隔离带,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建成尼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十八趟省级森林公园、峄山地质公园,建成梁山、泉林、九仙山、安山寺省级风景名胜区。

2、继续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已命名的生态示范区根据规划目标抓紧实施,争取在规划年限通过验收;未获命名的县市区继续申报,将我市所有县市区都建成生态示范区。

3、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我市在总结以往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乡镇特点,继续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科学整合城镇布局,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优化乡镇工业结构,建设乡镇工业园区,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污染集中治理和监控。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促进县级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小城镇向中心镇发展。按照生态市总体规划指标的要求,制订并实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不断提高城镇和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明年重点抓好兖州兴隆镇、任城区李营镇、泗水泗张镇、曲阜姚村镇、微山韩庄镇等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创建一批文明生态村。

4、大力发展生态居住示范小区。建设“绿色环保社区”,拆除违章建筑,改善居住条件,优化服务网络,治理社区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规划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区、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商店、公寓、综合楼和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大型综合文化、体育设施都要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推广应用环保材料,在工程质量监理中增加室内有害物质控制的内容,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人居环境。

四、拟采取措施及工作建议

1、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克服只重视眼前经济利益,造成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短期行为,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保障生态保护规划的实施,力争使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生态破坏得到基本控制,重要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部分区域的生态破坏得到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加快生态保护的立法工作,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法律支持,明确环保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职权,确立保护主体(开发者)的职责和义务,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参与,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保护体系。加强政策研究,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行政手段体系和政策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推动生态保护。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规与标准,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毁坏林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者必究,对不适宜生产和生活的地区,要做出规划,创造条件,实行异地开发和安置,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3、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生态保护监督管理能力。加强生态保护队伍的建设,设立专门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生态保护统一监督能力。同时,加快生态保护的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生态保护执法提供支撑基础。增加工作经费,在投资计划、科研立项、国际合作等方面,向生态保护倾斜,连续扶持几年,使之成为力量。

4、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建立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分级登记和备案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生态破坏限期治理与定量考核制度、生态破坏状况定期公布与公众监督制度。开展对生态保护的定量考核,济宁市生态监督年报,组织专项执法检查和市直部门联合检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整体推进工作的实施。

5、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组织科研攻关,依法保护研究开发成果,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推广规范化的技术规程,组建生态监测网,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站。

6、建立健全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列入预算,作出长期安排。积极争取利用国外资金,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要优先考虑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

四、建议和意见

1、建议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要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

篇2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我镇将环保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制定环保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为确保目标的实现,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具体经办人员,保证了组织机构完整。

(二)加大宣传,提高对环保的认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我镇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广播宣传、张贴海报、分发传单、拉横幅等方式对环保知识进行大力宣传,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

(三)齐抓共管,加强目标管理

在工作中,我镇严格按照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抓住重点,齐抓共管,有效实施,强化管理,使环保目标责任的各项内容和指标落到实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1、对集中饮用水源进行保护

认真配合协调水务、林业、农业等部门做好辖区内涪江水源地和太乙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宣传工作。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一切影响饮用水源地保护的活动、工程等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捕杀鱼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宣传力度,增大群众知晓率。同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全力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整改工作,通过宣传发动,目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整改工作有机取得初步成效。

2、严抓秸秆禁烧工作

2020年以来,我镇针对秸秆禁烧工作的重要性,把秸秆禁烧工作列入了当年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为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目标,我镇把秸秆禁烧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作为今年最后三个月的一项中心工作之一,在前期努力基础上,再接再厉,全力以赴,严防死守,疏堵结合,想办法,添措施,多措并举,推进秸秆禁烧工作:

一是在镇村干部大会上具体安部署秸秆禁烧工作,并与各村签订《镇秸秆禁烧工作责任书》。二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秸秆禁烧工作:各镇村组干部结合脱贫攻坚、党风廉政社会满意度走访及其他日常走村串户田间地头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农户秸秆禁烧工作宣传;通过新媒体如网络、微信、微博等方式宣传秸秆禁烧工作;在人群聚居区、村委会宣传公示栏、镇政府宣传公示栏张贴秸秆禁烧相关宣传画册、广告标语。三是各村镇村干部结合脱贫攻坚、党风廉政社会满意度走访及其他日常走村串户田间地头工作的开展,重点做好秸秆禁烧的宣传、劝导、止及收取焚烧卫生处置费工作;同时,镇上成立巡查组,每天不定期由镇值班领导率值班人员和镇环保办工作人员对全镇秸秆禁烧重点区域施行全镇沿线)巡查,巡查过程中做到现场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广播,做好宣传、劝导、制止、处置等工作。四是大力配合市环保、农业、城管等部门对本镇辖区内重点区域的宣传、巡查、劝导、制止、查处,加强工作对接和相关信息上报等工作。五是在全镇各村公路沿线、生态环线沿线、各村传统农业种植集中区张贴秸秆禁烧和集中利用宣传标语30余幅和警示牌20余个。六是通过家家户户发放《秸秆禁烧宣传单》和签订《秸秆禁烧承诺书》,使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焚烧危害及罚款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按上级要求,落实厕污共治工作

我镇扎实推进”厕所革命”相关工作,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生活环境,全镇厕所建设工作紧扣上级部门卫生厕所和无害化厕所建设标准,全程专人跟踪督导指导施工工作,并组织施工方参与建设前标准培训会参加集中培训,对照标准逐条解读,答疑解惑确保施工质量。对照上级部门的标准规范,分管领导牵头到户考察按照何种方案施工,准确分类实施改造,同时按照相关卫生厕所、无害化厕所补助标准,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各村按照各户实际情况建立一户一档台账,选择适合各户的施工方案,由各户签字认可后方可施工,并对每户改厕情况从开工、施工到完工的每一个阶段由镇上安排专人亲自参与督导,确保施工质量;并对相关照片、资料进行收集并分类整理统计。截至目前我镇建设完成卫生厕所13609户,无害化厕所7500户,新建公厕7座。

4、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促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对全镇散乱污企业进行集中摸排,建立散乱污企业台账,对登记在册的散乱污企业做到底子清,情况明。由镇环保办牵头,加强对全镇散乱污企业的巡排查,针对辖区内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群众意见比较大反映比较突出以及土地、环保、工商、质监等手续不全的“散乱污”企业,依法依规开展专项整治,根据不同情况下发整改通知书。同时,协作配合市环保、发改、工商质检、国土、水务等部门,各司其职,联合执法,采取“断水断电、拆除设备、清除原料、恢复原貌”的工作标准,对环保不达标的“散乱污”企业彻底取缔关停,大气污染物排放有效减少。通过对这些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和有效监管,使我镇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得到了有效促进。

5、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加强群众环卫意识

结合新村聚居点管理工作的开展,各村组落实并加强环境保洁人员工作责任,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对卫生死角的治理力度,对积存在路边、房边、地边、村边、渠边、坑边的农作物秸秆全部清理,保持清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发生。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农户卫生意识差,不能完全理解厕污共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受改厕意愿不强,对新修建无害化设施接受度较低,认为有储粪池就不该修建化粪池;

(二)环保宣传教育工作还做得不够,群众环保意识有很大提升,但还不强;

(三)部分村组干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环保意识不强,落实不到位,影响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最大的短板就是秸秆禁烧工作目前无有效的既治标又治本的措施来全面禁烧秸秆,而且在巡查中逮到的秸秆焚烧人员多为老年人。

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努力改进,更好地服务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在2021年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坚持党政同责制度,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切实把环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压实压紧责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把环境保护摆在更为突出位置。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发展惠民和生态惠民的有机统一。

篇3

一、围绕目标,创新突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

(一)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污染物实现“六降”。1月1日-7月31日,PM2.5浓度56微克每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6.4%;PM10浓度100微克每立方米,下降22.5%;二氧化硫浓度21微克每立方米,下降32.3%;N氮氧化物浓度29微克每立方米,下降9.4%;一氧化碳浓度2.1毫克每立方米,下降25.0%;O3浓度184微克每立方米,下降11.1%。市下达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优良天数均有改善:年度综合指数5.77同比下降18.3%;年度PM2.5浓度56微克每立方米,较2019年67微克每立方米,下降16.4%;优良天数126天,优良天比率59.1%,较2019年增加41天。

(ニ)水环境质量取得好成绩。水环境质量“十三五”以来最好,取得较好成绩,好水更好、劣水减少、饮水达标。地表水100%达标。1个市控考核断面每月进行1次水质监测,平均浓度达标率100%,优于去年同期水平。今年2月份因断面不达标被扣缴生态补偿金100万元,3、4月份全市断面排名第一,5月份排名第三,共获生态补偿金260万元。饮用水100%达标。对2个县级、10个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每季度进行1次常规指标分析,全部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达标率100%。

二、深挖减排潜力,强力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

(一)实施“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严格划线定标,按照35类“散乱污”行业整治标准,完善“县督导、乡负责、村落实”的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先后开展10轮次,出动人员720余人次、车辆240余辆,对全县“散乱污”企业集中大排查,共排查废弃工厂大院、养殖场、村庄周边闲置庭院及举报多发地等537个点位,发现疑似“散乱污”企业244家,最终核查认定并交办乡镇、经开区及供电公司170家“散乱污”企业,目前,已组织人员分成6组,对2017-2019年全县名单内529家“散乱污”企业进行全面“回头看”并建立“一企一档”,对今年以来排查交办的170家“散乱污”企业督导乡镇、经开区加快清理进度。

(二)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我县成立4个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推进组和1个综合协调组对全县28家涉VOCs企业精准治理,完成5家企业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12家重点企业采用催化燃烧高效治理技术;28家企业开展差异化臭氧生产调控;完成240家餐饮行业油烟治理;全县25家加油站实施三级油气回收。对全县20家工业炉窑企业按照已编制的一企一策方案,确定了153个无组织排放清单,按照“六化标准”已有10家企业完成治理任务。全县48家涉粉状物料企业已完成治理方案编制,制定了无组织源排放清单,清单源共计144个。目前,24家企业已完成治理工作。

三、健全监管制度,全链条治理移动源污染排放

按照“控源头、管在用、严治理、促淘汏”的原则,以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为重点,以“用车大户”管理为突破口,全链条治理柴油车(机)超标排放。

(一)遥感抓拍路检路查。投资约280万元,建成1套固定遥感监测加黑烟抓拍一体监测系统、2套移动监测设备,在此基础上,再投资300万元,在主要交通道口、重点用车企业出厂ロ及厂区加装6套黑烟抓拍系统,形成全覆盖技防体系。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一体化管控机制”,利用黑烟抓拍系统,对“冒黑烟”车辆实施“生态环境部门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联合执法。15辆“冒黑烟”车全部处罚到位。

(二)加强柴油货车监管。投资150余万元,对符合条件的重型柴油货车全部安装远程在线监控(OBD),对全县7家重点用车大户进行抽检监测,出动41人次,共计抽检监测72辆,现场劝返国四以下运输车辆17辆。

(三)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共出动130人,抽查非道路移动机械109台,对尾气净化装置排放不达标的停止使用,对监测合格的304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发放登记编码。

四、建立专班专攻,统筹扬尘治理和禁烧管控

(一)以执法开道、掀起扬尘治理大会战。

自扬尘办成立至今,共检查发现537个(次)点位存在952个问题。其中道路50个(次)点位73个问题,建筑工地101个(次)点位264个问题,裸土裸地187个(次)点位280个问题,自建房197个(次)点位335个问题。以上问题已全部交办至相关责任部门进行督促整改。在“回头看”中发现仍有215个问题未在限期时间内整改到位。

为改善我县PM10环境质量,扬尘办坚持“白加黑”的工作精神,持续开展“零点行动”,针对两个省控站上风向的自建房拆迁、建筑工作等施工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并多次联合交警队和综合执法局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夜间施工不规范、车辆不密闭不冲洗和使用非正规运输车辆上路造成的扬尘问题。对发现的1辆带泥上路、3辆密闭不严的渣土车进行移交处罚,对23辆不正规运输车进行移交查扣。

(二)以人盯技防、视烦监控筑起露天焚烧“防火墙”。出台《禁止露天焚烧工作考核奖惩规定》,建立“三级网格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乡村组禁烧责任。今年以来,我县红外线监控拍摄告警火情300余次,省禁烧专项督导组对我县督导3次,市级检查组督导12次,通过积极向省厅、市局沟通,市大气办共通报露天焚烧火情90起,避免省,市对我县的追责问责,市大气办扣减生态补偿金29.6万元。禁烧技防的同时,每天安排2组对全县开展督导巡查,在清明、夏收等关键时期,组织全局力量成立8个督导巡查组,出动300车次、600人次开展全县禁烧巡查,发现火情83处,第一时间移交乡镇及时处置,降低露天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三)以匠心精神、花功夫打造精细管理示范区。出台了《县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精细化管控暂行方案》,通过示范区先行精细打造,带动提升全县域治理水平。一是划定范围、建立清单。对省控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直径2公里内的工业源,交通源,生活源和扬尘源进行全面排査,排查问题191个,东湖示范区排查133个,实行清单治理、台帐推进。二是严格标准、限期整改。对排查的问题建立负面清单,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职责分工”及时交办,并严格按照方案要求限期整改到位。三是成立专班、精准指导。安排20人组成专班,白天16人,晚上4人,不间断指导县城26条主要道路保洁洒水及2个站点雾炮作业,根据风向、湿度、温度等指导三创公司实施精准洒水,有效管控空气质量指数。

五、坚持综合施策,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一)抓监测,建立覆盖考核断面、涉水企业、工业区总排口的水质监测体系。为保证考核断面及工业区涉水企业达标,对重点涉水企业每月不少于2次采样监测,对考核断面及污水处理厂每周不少于2次采样监测,确保上游来水、工业企业汇水稳定达标。

(二)护好水,全面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连续开展六轮水源地环境违规问题清理整治和“回头看”,完成2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规范化建设。完成10个“千吨万人”(日供水千吨或服务万人)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

(三)净河水,加强地表水综合治理。针对生产团结东干渠西南庄断面不能稳定达标的情况,努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通过采取入河排污口整治和谋划实施人工湿地建设等措施,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前,生产团结渠生态治理项目前期手续已完成,并列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专门去省厅与相关领导和业务处室进行沟通,尽快通过评审并拨付资金,以确保项目尽快实施,使西南庄断面稳定达标排放。

六、抓住源头防控,全面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一加快完成原化肥厂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进度。今年多次赴省厅沟通化肥厂修复相关政策事宜,并积极配合争取尽早完成工程招标,进场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按时完成验收。

二全面开展危废排查,成立专班,对全县涉危废企业进行地毯式排查,检查企业25家,发现24个问题,停产整治2家,立行立改15个,限期整改7个。将持续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危险废物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我县环境安全。

三按时完成我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管控任务,我县今年任务15个污水治理村、95个污水管控村,申请中央专项资金210万元,拟建7个污水处理站。目前已经完成8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和50个村庄生活污水管控任务。

四聚焦“一证式”管理,实现排污许可证全覆盖。通过“摸、排、分、清”,对的246个企业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进行清理整顿,实现“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规范个行业、达标一个行业。

七、严格铁腕执法,始终保持环境监管高压态势

(一)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事中事后监管专项检查。按照《市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今年以来新建项目分行业进行抽查,共检查企业21家,发现问题20个,依法整改到位。

(二)高质高效开展执法监管。充分使用手机APP执法系统,“双随机、一公开”开展执法活动共出动执法人员4351人(次),检査企业1262家(次),日均出动执法人数、日均检查企业数在全市名列前茅。今年行政处罚案件88件,较去年同期增加38件,増加76%:罚款金额206.6万元,较去年增加52.1万元,增加35%:对14家严重环境违法案件实施查封、扣押,移送公安部门行政拘留1起案件;实施按日连续处罚1起,罚款8万元。

(三)开展夏秋臭氧管控专项执法。按照《县加强臭氧污染精准管控实施方案》要求,安排6个执法组,对全县34家涉VOC企业开展错时生产调控、治理设施运行、厂区道路洒水降温保湿作业等执法检查。运用VOC走航等科技手段,对主城区和工业园区开展突击检查,对发现的高值区域开展进一步排查,发现并制止沿街露天刷漆1次。

(四)今年以来共受理群众案件122起,重点案件14起,由局党组成员进行包案,一般案件执法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查走访,查处,调解、回访,回复,均已经按照条例办结,群众满意度较高。

(五)我分局按照市局要求制定帮扶方案,扎实有效开展“万名环保干部进万企,助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主题实践活动,17名中层以上干部对34家企业开展帮扶,17名干部通过送法律、送政策、送服务,等方式,开展体检式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各类问题53个,现场指导企业进行梳理解决,提前有效防范对环境的影。

(六)今年以来,对主城区的240余家餐饮行业,分包到人,常态化开展晨查早餐店、午查饭店、夜查露天烧烤。整改油烟净化器安装不规范、清洗不及时、未安装等问题151个。联合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持续开展露天烧烤排查整治行动,共查扣烧烤炉具65个。

(七)分表计电系统推进情况;分局按照市局要求,全县108家涉气企业全部安装分表计电工作,召开全部企业部署调度会1次,每周召开安装进度调度会。截至目前,已安装并联网17家,已安装未联网25家,已签安装合同7家,正在安装,除24家企业长期停产,剩余企业执法人员正在督导安装。

(八)在线监测工作;高度重视在线监控企业超标(异常)情况的核实、审核、签收、办结工作,较好的完成市局信息中心和支队规定的各项工作要求;截至目前,处罚超标和不正常使用在线设备企业5家,共计罚款30.6万元。

篇4

    1 前言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例如据有关测试[1]表明:在城市内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将造成局部“热岛”现象,空调机的运行能效比COP显着下降,建筑周围热环境也被严重恶化。也就说,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

    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快速提高,建筑能耗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例如冬季供热地区正迅速南扩,而北方地区空调器拥有量也迅速增加。建筑物寿命一般较长,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很大,因此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建筑能耗与环境影响便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不是依靠墙体保温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的[2],更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布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解决。

    另一方面,建筑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居住区内的空气质量、办公或居室内的空气品质、噪声水平以及交通状况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注意到这一现象,相继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宣传点的建设项目,但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或住区不仅仅是依靠多绿化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声、光、气流、热、能耗等诸多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声学、光学、气流、微气候、空气品质、能耗等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房地产开发商提高建设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提高普通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由清华大学提出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期为我国实施建筑“星级”评价标准进行有益的探索。

    2 评价系统简介

    2.1 国外经验

    关于建筑节能的评价,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已经成熟并在实施的规范,并且有相应的标准模拟软件来评价建筑的节能状况以保证规范的实施。在美国有“节能之星”标准(Energy Star),这个标准实施已经有10年了。它比美国“标准能源法案”(Model energy Code)要求更加节能30%。通过这套标准的实施,在不增加初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节省30~50%能源消耗,可以节省50%的建造时间。也是因为有了这套标准,可以创造出激励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节能技术和建材发明的氛围。由于这套标准针对美国某地区而专门制订的,因此在美国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例如Title-24标准主要在加州实施。

    芬兰建立了一套叫做“能耗认证系统”的标准(Energy Certification System)。在香港也通过授予“建筑认证证书”(Building Pass)的方式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规范。俄罗斯在莫斯科也实行了一种叫做“能耗护照”(Energy Passport)的建筑节能规范。它包括一套新的节能标准MGSN,希望能够控制建筑设计、建造以及运行的质量,而且它可以为节能建筑提供潜在的购买者等信息,从而来促进节能建筑的良性发展。这些规范中都没有包括环境质量的评价内容,然而实际上节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环境水平,减少污染排放,从而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完整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评价标准中应将环境质量的评价纳入其中。

    2.2 主要内容

    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评价系统是对建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给予研究,从而对建筑环境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可行的建议。建筑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小区规划评价、建筑单体评价、环境控制系统方案评价等等;牵涉到的关键技术较多,如建筑热环境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筑日照分析与采光技术,噪声控制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等。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叉形成了建筑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的技术核心。

    开发成熟的软件系统实施建筑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在我国形成可实施的评价系统,最终可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一套可以广泛运用的评价建筑生态与节能效果的软件平台,并形成相应的激励、保障实施措施,从而形成体系。

    2.3 评价方法

    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研究住区生态与节能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如何从模块化软件的模拟仿真结果中提炼出能充分反映建筑生态环境、能耗特征的评价参数,从而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建筑环境评价软件平台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采用的是模拟其运行状况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次的标准,首先对于规划设计层次来说,可以通过模拟其日照、噪声、空气流场以及微气候等,对其规划和建筑设计直接进行评价。第二个层次,对于节能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全年模拟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稳态计算或者是设计计算,从而给出节能效果星级评价等级。这两个层次应该是必须同时满足的。

    2.4 评价策略

    对于评价策略,可以分两步:一、在房屋建造之前,运用评价软件对规划和设计图纸进行模拟,给出相应审核评价(Plans review);二、在建造完成之后,对建筑进行实地抽查考核,以确定建造是否与审核后的图纸相一致,如果是一致的,可相应授予一定的环境和节能效果星级等级。

    2.5 系统特点

    归纳起来,这一评价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a、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与实施

    b、相对灵活,可允许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相同的环境和节能效果;;

    c、数据丰富且准确,能给予用户和房地产开发商明确的结论和指导依据;

    d、激励机制完善,可操作。

    3 评价实例

    以下通过实例,简要介绍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3.1 居住小区声环境

    某居住小区位于北京东四环路东侧,距四环路约400m,被现状住宅区和规划的城市干道分成东、西两区。小区总面积26公顷,容积率2.0,户型以一梯两户或三户的高层、小高层单元(11~18层)组成的板楼为主,边角处辅以一梯四户或六户的点式高层(14~18层),板楼前后间距40至60 m。小区的周边环境好,交通便捷,但是随着小区及周边道路、用地建设的完善,过境交通量可能会增大,小区的安静可能会受到干扰,为此业主要求进行声环境评价。

    经现场实测,图中的三个主要带状噪声源可能影响到居住小区声环境,为此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1—居住小区声环境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居住小区内的噪声分布,可以看到,颜色愈深的建筑所处的声环境越差,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区室外白天低于55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议。

    图2—居住小区噪声分布及小区示意图

    3.2 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图3—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上图给出了该居住小区在北京冬季典型工况(北风,风速5m/s)下,1m水平高度上的空气流速分布图,暖色调表示风速高。原本业主担心在建筑群中部的南北大通道上会有较强的气流,但由于建筑布局比较合理,模拟分析显示在这一大通道区域内风速基本小于1.2m/s,适于居民走动、生活。倒是在建筑群的一些其他局部发现,由于绕流等的影响会形成局部气流过强,笔者对此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值得说明的是,此分析结果可以多媒体三维动画显示,效果更加逼真。

    3.3 建筑群日照分析

    当现代建筑越来越密集,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过的一缕阳光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建筑群日照分析被越来越重视,人们不满足于冬至日一小时日射这样的要求,而更关心在周围建筑物遮挡和建筑物自身遮挡的情况下,究竟自己等实实在在接受多少阳光。下图给出某建筑群在夏季清晨的日照与遮挡状况,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动画效果可将分析结果表现得更加逼真。

    图5—建筑群日照分析

    3.4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考察人们在室外生活时切身感受到的诸如室外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组织和绿化状况等微气候参数。其中温度作为人们感受居住环境好坏的主要参数,对评价小区热环境至关重要,也是影响人们在室外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它同时综合反映了诸如小区的太阳辐射及绿化状况等其它因素的作用,也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相对较容易进行预测和比较的热环境参数。

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设施;途径

1概述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水系统中,城市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污水排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水污染,从而使水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水系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一旦水系统得到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管理,就会造成地质污染、土壤污染等,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文章通过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探讨,提出必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 问题综合与多目标的确定

在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充分利用当地专家,邀请长期生活工作在当地的各方代表,进行一次全面的问题总结和相关目标的确定。

2.1 问题综合――政策

德尔菲法政策德尔菲法是传统德尔菲法的衍生物,通过一个7~15名成员的德尔菲专家意见组来完成。政策德尔菲法是一个多次反复、互动的过程,专家意见组会聚到一块,相互交流;它在规划的初期对明确问题及确立初步目标时尤为有效,结果可以为更为深入的研讨或讨论提供前期准备。德尔菲法途径已成为研究城市和环境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次规划中的政策德尔菲意见组由15名成员组成,分别来自规划、园林、水利、土地、环保、交通、农业、旅游等部门,分别代表专业规划人员、与城市建设有关的政府管理机构及公众利益代表,得出的问题和目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 问题归纳与多目标确定

根据对某市的研究,某市的生态环境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两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安全及其具备的结构功能,给人类及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为人们提供便生产生活环境、便利的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人类的配合与保护,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各个生物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3 常规的、单一目标的问题解决方式及其评价

从某市已有的教训看,以上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按通常方式、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洪排涝规划、环境治理、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等途径和相应的工程来单一地解决问题,结果往往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同时,引起其它问题的出现或恶化。

3 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3.1 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是保证生态环境的重要系统,能够全面、综合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改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服务功能。其中,生活服务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中氧气、植物、动物、场地、绿化、环境美化等等,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性的维护,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并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3.2 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

在系统分析某市的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提出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和策略。

3.2.1 宏观区域战略

(1)宏观目标: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城市能获得可持续的自然服务。(2)景观战略:建立“黄河绿色廊道-中心城区湿地系统-滨海生态保护带“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将中心城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网络中,使其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

3.2.2 中观城区战略

(1)中观目标:维护自然系统自身的健康,并能使区域EI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城区景观网络,公平地、通畅地传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2)景观战略之一:建立中心城区湿地水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再利用规划提出3个小循环系统,包括两个淡水循环系统和一个盐碱水循环系统。将淡水循环系统与盐碱水循环系统分离,淡水河道在台地上修建,避免受地下盐碱水的影响。利用风能为水循环提供动力。(3)景观战略之二:建立与湿地系统相结合的游憩网络游憩网络由斑块、结点和廊道3种元素组成。①斑块系统包括10个大型生态斑块,利用现状水体及低洼地改造而成,面积大,生态及休闲价值高。②结点系统分级配置,包括13个城市级结点和21个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城市级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大的乱掘地、荒草地、水塘等,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生态休闲价值;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小的水塘、林地、水田等形成,主要为其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居民提供生态服务。

3.2.3 微观战略

(1)微观目标通过设计实现并维护城市和区域生态基础本身的完整性;同时,在场地尺度上,让人体验EI的生态服务。(2)景观设计导则分别提出各类斑块、结点和廊道的规划设计导则。a.斑块和结点设计导则以湿地斑块为例,导则要求:自然堤岸;湿地水位低于河流洪水位;种植耐盐碱及净化污染物的植被;湿地平浅,湿地边缘种植挺水植物,等等。b.竖向处理方式长期的农耕活动,使当地人总结出了一整套应对盐碱的土地处理技术,如台田,在微观尺度上有效地解决了种植、排碱、防涝等问题。被更加昂贵的城市绿化方式所替代。

4 综合途径的多目标评价

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实现单一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从多方面综合性的将环境问题进行解决。根据对某地区的实践总结出,该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战略的提出,发挥了其具有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有针对性的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在生态问题解决中,生态基础设施需要相关的管理及战略来辅助其问题的及解决,为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单一特性的措施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反之,利用生态基础途径系统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所在,能够充分解决环境问题,利于环境保护。EI的提出,不仅仅针对单一形式的环境问题所提出的,而是在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严重污染预示着其它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解决,由于水资源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于土地的改善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系统功能,这就需要EI的辅助,通过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立,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资源利用问题,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镇***村“两委”在认真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抓整治,抓改造,到抓革新,抓建设,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村生态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从村“两委”到广大村民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建设生态村工作贯穿在全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的全过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亮丽***村。下面将***村创建生态村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构。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涉及面广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村委会成立了创建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我村的市级生态村创建的具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村委,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主要负责生态村创建组织实施和工作。

 二、认真宣传发动,提高参与意识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两委”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利用宣传栏,固定宣传标语、警示牌,持续深入宣传改变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发生的好处;宣传改造村庄环境,搞好村庄的绿化美化。宣传外出务工村民从城市带回的现代文明生活卫生行为,用他们的现代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他村民;通过宣传发动,提高了广大村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二是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一项工程,纳入村内事务村民要知道、要做主、要参与、要监督、要满意的“五要”工程加以实施,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为主导,全体村民广泛参与的新机制,保证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质量效果和村民的主动意识。

    三、取得成效

为了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旧村貌,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生态创建: 

    (一)加强绿化建设,村庄内合理规划绿化建设,着力扩大绿化面积。配合乡(镇)政府,在道路、河道两旁种植苗木、花草等,美化环境。禁止乱砍乱伐现象,以确保不造成水土流失。

    (二)开展卫生整治活动。一是制定村规民约,成立了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本村环境卫生的整治进行监督。二是开展以清洁行动,发动村民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三是兴建垃圾收集点,并配备1名保洁人员定点及时清理和管理村庄中的垃圾。四是对村中的简易厕所、猪圈进行改造动员,推广家禽家畜圈养。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做好村内道路建设、老道路改造拓宽工程和水毁路段修正工程。二是抓好农村饮水工程设施建设。三是推广宣传农户使用沼气。以农户为建设单位,以沼气为纽带,综合利用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重点推广牲畜粪便沼化处理技术,综合利用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改变脏、乱和蚊蝇滋生的面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结合村委会,建成农家书屋和活动室,提供给村民一个文化、休闲的娱乐场所。

根据柳州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自查,我村基本条件和建设指标均达到考核标准。

***村村民委员会

2014年7月30日

 

***镇***村创建生态村工作总结

近年来,***镇***村“两委”在认真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抓整治,抓改造,到抓革新,抓建设,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村生态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从村“两委”到广大村民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建设生态村工作贯穿在全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的全过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亮丽***村。下面将***村创建生态村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构。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涉及面广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村委会成立了创建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我村的市级生态村创建的具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村委,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主要负责生态村创建组织实施和工作。

 二、认真宣传发动,提高参与意识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两委”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利用宣传栏,固定宣传标语、警示牌,持续深入宣传改变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提高身体素质,减少疾病发生的好处;宣传改造村庄环境,搞好村庄的绿化美化。宣传外出务工村民从城市带回的现代文明生活卫生行为,用他们的现代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其他村民;通过宣传发动,提高了广大村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二是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一项工程,纳入村内事务村民要知道、要做主、要参与、要监督、要满意的“五要”工程加以实施,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为主导,全体村民广泛参与的新机制,保证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质量效果和村民的主动意识。

    三、取得成效

为了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旧村貌,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生态创建: 

    (一)加强绿化建设,村庄内合理规划绿化建设,着力扩大绿化面积。配合乡(镇)政府,在道路、河道两旁种植苗木、花草等,美化环境。禁止乱砍乱伐现象,以确保不造成水土流失。

    (二)开展卫生整治活动。一是制定村规民约,成立了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本村环境卫生的整治进行监督。二是开展以清洁行动,发动村民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三是兴建垃圾收集点,并配备1名保洁人员定点及时清理和管理村庄中的垃圾。四是对村中的简易厕所、猪圈进行改造动员,推广家禽家畜圈养。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做好村内道路建设、老道路改造拓宽工程和水毁路段修正工程。二是抓好农村饮水工程设施建设。三是推广宣传农户使用沼气。以农户为建设单位,以沼气为纽带,综合利用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重点推广牲畜粪便沼化处理技术,综合利用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改变脏、乱和蚊蝇滋生的面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结合村委会,建成农家书屋和活动室,提供给村民一个文化、休闲的娱乐场所。

根据柳州市级生态村考核标准自查,我村基本条件和建设指标均达到考核标准。

 

 

 

***村村民委员会

篇7

一、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年度考核任务全面完成。市对县各项考核任务均圆满完成。(二)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工作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查提出的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问题,已于2017年12月完成提标改造工程任务。生态环境部专项督察交办的1个水源地环境问题和水上乐园整改工作已按期全面完成。(三)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根据省的2016年、2017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我县连续两年EI值分别为82.41、83.54,结果均为优,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评价(∆EI)为0.53,生态环境质量排名保持全省前列。(四)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年,全县境内没有发生重大环境事件或重大环境违法案件。

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一)生态空间不断优化。结合县域实际制定了《县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生态红线、发展布局和保护措施,提出8项目标、99项指标体系。完成空间规划(送审稿)、《县环境保护规划》(2014-2020)及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编制,三线一单编制加快推进,完成《制定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构建起生态建设与管理、保护与开发“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二)生态经济蓬勃发展。我县利用自身生态优势,不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加速成型,三次产业结构为13.8:56.1:30.1,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7.85亿元,增长7.5%,一、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呈现质量向好、结构更优、活力倍增的良好态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393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3.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75.2立方米/万元,达到省级考核要求。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为60万元/亩。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农业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6.72%。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100%。2017年我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我县种植的所有农作物均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100%。(三)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截止2019年10月,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95,在全省127个县(区)中排名第九,在陕南地区32个县(区)中排名第九,岚河、大道河出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以上标准,流域地表水优良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自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以来,我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评价(∆EI)始终保持稳步变好趋势,2018年∆EI为0.53,评价结果为优,全市排名第三,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各项资料已报送省厅审查评分。全县森林面积155697.6公顷,覆盖率达到79.6%。林业用地规划占比89.41%,境内重点物种收到严格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全面建立。(四)生态生活全民共享。坚持从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入手,广泛传播绿色生活理念,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县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完成镇级污水处理厂11处,垃圾填埋场6座,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6.1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总数达到91个,整治率达到72.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18%。下大力气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普及节能、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积极推广环保建筑材料,新建节能建筑比例达到40.7%,新建绿色建筑工作已全面开展;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推广公交、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出行工具,公众绿色出行率达到52%;政府制定采购目录优先绿色产品,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98.32%,全县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69.35%。(五)生态制度不断完善。2017年,我县实施了《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2017-2020年),全面启动了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制定了《县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履职情况纳入年度干部考核和选人用人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单项考核奖惩工作机制,制定了《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县生态环境保护问责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对损害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责任追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得到进一步落实。2018年以来,共立案查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违纪违法案件22件22人。其中:保护生态环境工作中履职不力、责任未落实类立案查处11人;非法捕猎破坏生态资源类立案查处4人;企业及个人污染破环生态环境类立案查处6人;秦岭生态环保问题整治和大棚房整治期间企业违规占用耕地类立案查处1人。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积极把实践经验化为制度成果,探索创新了河道管理河长+警长+督查长“三长治河”模式,先后被央视、国土部简报、《人民日报》和省委《改革工作动态》等重量级媒体报道。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开展,今年新完成民主镇、滔河镇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年度固定源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全面完成,环境信息公开率达到100%。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创建比例100%,经对标自查全部达标;省级生态镇创建命名比例达到66.6%。(六)生态文化全面普及。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以生态文化普及抓手,积极传播正能量,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政策力度和实践深度。全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率每年都达到100%。同时,通过生态文明“六进”系列宣传活动,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和满意度分别达到91.4%和92.4%。

三、创建信息公开情况

按照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要求,我县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公开了创建规划和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创建工作动态。

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利工程;影响评价;

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1.1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

不同的区域人类生态的构成是不一样的。有的以受人类不同程度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有的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工矿区生态系统等。在一个具体区域内,能代表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称为主体生态系统,有一种或几种。主体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反映出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我们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它涉及到以后评价的环节的准确性。

1.2目标的分解

项目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应从整体最优原则出发,以局部服从整体、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长远与近期相结合,综合多种因素,确定项目的总目标。对目标按其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解,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1.3主导因子的确定

根据己确定的主体生态系统,确定制约生态环境质量的限制因子,并根据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力、信息量与可靠性等来确定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确定是整个评价环节的关键。可采用信息统计法,专家打分法,SPSS软件中的主导因子法和因子分析法来确定主导因子。

1.4 确定指标体系。

通过系统分析,初步拟出评价指标体系后,应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以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2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筛选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是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综合反映项目本身和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的不同属性的指标,使按隶属关系、层次原则有序组成的集合。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其特殊性,每个工程的特点和制约因素不同,那么评价的方法和所选择的指标体系也就不同。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水利工程的普遍性。

在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之前,也就是评价的主导因子确定之前,先进行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分析所评价的生态环境到底由那几部分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确定。确定指标体系的思路是:从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出发。理清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再反过来具体的推导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确定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制的《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培训教材》中提出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2.1 生态环境系统状态相关概念

1)顶极状态

生态环境系统在其自然演替中的最后的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顶极群落,它是与物理环境取得动态平衡的自我维系的系统。处于顶极群落的生态环境系统态势即为顶极态。在顶极态的生态环境系统中,有机物质可能没有年净积累,但却具有总体上最大数量和最优质量的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对于一个特定区域,其顶极群落有气候顶极群落和土壤顶极群落之分,前者是理论上的群落,该区域的演替发展都趋向于它。如果当地的地形、土壤、水、火灾和其它干扰,使得气候顶极群落不能形成,那么演替就以土壤顶极群落为终点。

2)最佳态

退化生态环境系统在其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往往不是将其恢复到当地生态环境系统的顶极态,而是在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稳定及一定的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将其建设成具有最大产出贡献的生态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环境系统就是最佳态的生态环境系统。

3)现状态

历史时期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压力的干扰,而使得生态环境系统发生退化,其呈现的现状状态即为现状态。现状态的生态环境系统是生态环境评的对象。而顶极态和最佳态则可作为评价标准的参照系。

2.2 评价标准建立的原则

评价标准名称众多,内容也互不相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相同的,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起到的作用也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他们亦有共

同的制定原则。

1)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服务功能不受破坏。

2)既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又要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保障人群的身体健康,使人类不因环境质量的变化而受到危害或毒害。

4)可计量性。特别是通过数量化计量能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特征或其环境功能。

5)先进性和超前性。特别是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例如:选取植被覆盖度作为指标时,应考虑未来的环境功能需求,在植被覆盖率不高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或在生态脆弱地带,其指标值应高于背景值。

2.3评价标准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1)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国家己的环境质量标准如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804―2)、保护农作物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9137―88),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4285―89)、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89)、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等等。

行业标准指行业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等等。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特别区域的保护

要求(如绿化率要求、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等,均是可选择的评价标准。

有关于各项指标的发展目标,可以作为评价标准的参考。

2)国外标准。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生态环境评价进行的较早,有一套较完整的标准。可从中选取与我国现阶段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和地

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和成果作为评价标准的参照。

3)背景和本底标准。以工作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区域植被覆盖率、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生物生产量、

生物多样性等等。

4)类比标准。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相似生态环境或以相似自然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类比标准;以类似条件的生态因子和功能作为类比标准,如类似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蓄水功能、防风固沙能力等。类比标准须根据评价内容和要求科学地选取。

5)科学研究己判定的生态效应。通过当地或相似条件下科学研究己判定的保障生态安全的绿化率要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最高允许量、特别敏感生物的环境质量要求等等,均可作为评价的标准和参

考标准应用。

3定量指标计算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定量指标计算的数据来源须向水利工程管理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地区社会经济统计部门等各个直接与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收集。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关于指标替换问题。指标体系中给出的定量指标,其数据基本上可从当地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中收集。考虑到不同省,地区、市县的统计资料中,所列指标不完全相同,有时资料的详细程度也不一样。还可能出现所收集到的资料与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不尽相同时,可采用相近指标代替,或合理地调整某些指标。由于生态环境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大多影响因子的数据难于收集或难于直接定量计算,有的甚至不可能,所以使得指标大多限于定性的描述和总结。

为了提供一个直观而深刻的评价结果,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定量计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寻求尽量可行的定量计算方法。在尚无有效的直接计算方法时,可采用专家咨询、打分的方法来解决。指标的定性分析基本上是采用文字描述。辅于相关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性质。对指标的定性分析应建立在对水利工程项目所影响区域内的生态自然环境等影响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态度,给予客观深刻的描述。

4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的难点

4.1 环保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其难点之一。这个项目是分区分片建设,并且都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问题采取不同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法。分区分片实施的建设项目,在环评中都应逐点逐片落实评价内容和环保措施。这是生态环境的地域性特点决定的。即使同样的活动内容实施到不同的地域上,其发生的影响很不相同的,从而针对性也就成为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灵魂。

4.2 环境敏感点的识别即工程与保护区的关系,是该项目环评中的又一难点。在该项目涉及的流域众多,并且项目初期的设计中有很多工程伸入到自然保护区,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细致工作,把自然保护区和工程项目逐个流域地对比界限,把伸入到自然保护区内的工程全部撤出来,从而减少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

4.3 区域环境功能状况分析中,评价范围的界定也是其难点之一。该工程比较分散,每个流域都有,在一个流域内农田和自然保护区村屯相互镶嵌,如果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的范围来确定,则周边的自然保护区将被划分到其内,若影响范围涉及敏感点时,应把整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在内,依此类推,其他的流域也同样会出现这种情况,显然,这样确定评价范围是不合理的。最后采取了几个流域放在一起来确定评价范围。

5结束语

指标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影响某一方面情况的物理量,是评价的

基本尺度和衡量标准,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根本条件和理

篇9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利工程;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2301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1.1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

不同的区域人类生态的构成是不一样的。有的以受人类不同程度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有的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工矿区生态系统等。在一个具体区域内,能代表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称为主体生态系统,有一种或几种。主体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反映出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我们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它涉及到以后评价的环节的准确性。

1.2目标分解

项目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应从整体最优原则出发,以局部服从整体、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长远与近期相结合,综合多种因素,确定项目的总目标。对目标按其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解,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1.3因子的确定

根据己确定的主体生态系统,确定制约生态环境质量的限制因子,并根据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力、信息量与可靠性等来确定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确定是整个评价环节的关键。可采用信息统计法,专家打分法,SPSS软件中的主导因子法和因子分析法来确定主导因子。

1.4确定指标体系

通过系统分析,初步拟出评价指标体系后,应迸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以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筛选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是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综合反映项目本身和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的不同属性的指标,使按隶属关系、层次原则有序组成的集合。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其特殊性,每个工程的特点和制约因素不同,那么评价的方法和所选择的指标体系也就不同。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水利工程的普遍性。

在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之前,也就是评价的主导因子确定之前,先进行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分析所评价的生态环境到底由那几部分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确定。确定指标体系的思路是:从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出发,理清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再反过来具体的推导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确定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制的《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培训教材》中提出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2.1环境系统状态相关概念

(1)顶级状态。生态环境系统在其自然演替中的最后的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顶极群落,它是与物理环境取得动态平衡的自我维系的系统。处于顶极群落的生态环境系统态势即为顶极态。在顶极态的生态环境系统中,有机物质可能没有年净积累,但却具有总体上最大数量和最优质量的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对于一个特定区域,其顶极群落有气候顶极群落和土壤顶极群落之分,前者是理论上的群落,该区域的演替发展都趋向于它。如果当地的地形、土壤、水、火灾和其它干扰,使得气候顶极群落不能形成,那么演替就以土壤顶极群落为终点。

(2)最佳态。退化生态环境系统在其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往往不是将其恢复到当地生态环境系统的顶极态,而是在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稳定及一定的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将其建设成具有最大产出贡献的生态环境系统,这种生态环境系统就是最佳态的生态环境系统。

(3)现状态。历史时期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压力的干扰,而使得生态环境系统发生退化,其呈现的现状状态即为现状态。现状态的生态环境系统是生态环境评的对象。而顶极态和最佳态则可作为评价标准的参照系。

2.2标准建立的原则

(1)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服务功能不受破坏。

(2)既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又要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保障人群的身体健康,使人类不因环境质量的变化而受到危害或毒害。

(4)可计量性。特别是通过数量化计量能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特征或其环境功能。

(5)先进性和超前性。特别是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例如,选取植被覆盖度作为指标时,应考虑未来:的环境功能需求,在植被覆盖率不高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或在生态脆弱地带,其指标值应高于背景值。

(6)地域性。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征使得评价工作不宜采取统一的标准和指标值,而应根据地域特点科学地选取。如山区的植被盖度应高于平原地区,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2.3评价标准

(1)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国家己的环境

质量标准如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804-2)、保护农作物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9137-88),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4285-89)、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等等。

行业标准指行业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等等。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特别区域的保护要求(如绿化率要求、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等,均是可选择的评价标准。有关于各项指标的发展目标,可以作为评价标准的参考。

(2)国外标准。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生态环境评价进行的较早,有一套较完整的标准。可从中选取与我国现阶段发展程度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和成果作为评价标准的参照。

(3)背景和本底标准。以工作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区域植被覆盖率、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生物生产量、生物多样性等等。

(4)类比标准。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相似生态环境或以相似自然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类比标准;以类似条件的生态因子和功能作为类比标准,如类似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蓄水功能、防风固沙能力等。类比标准须根据评价内容和要求科学地选取。

(5)科学研究己判定的生态效应。通过当地或相似条件下科学研究己判定的保障生态安全的绿化率要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最高允许量、特别敏感生物的环境质量要求等等,均可作为评价的标准和参考标准应用。

3定量指标计算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篇10

(一)政务新媒体建设

一是进一步落实上级部门政务新媒体管理相关要求,严格内部审核机制,做到每“自然日”更新,对要求转发的及时转发,不断提高政务信息内容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二是充分运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矩阵工作群,督促各市(州)生态环境部门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两微”)日常管理、运营并及时下发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做到集中发声、上下呼应、协同联动,形成良好舆论效果;三是运行好厅政务“两微”平台,努力提升原创比例,主动设置议题,如持续推出《物种100·贵州智慧》、策划《黔线站“疫”》、“典型案例”、“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六五系列活动、“2020世界环境日特别报道”、“2020贵州生态日特别报道”等系列内容。四是策划制作“微视频、一图读懂、H5、原创海报”等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宣传品,提升网络传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贵州辐射电子科普馆系列科普动漫视频、一图读懂“垃圾分类及保护臭氧层”、十三五以来贵州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展(H5)等新媒体产品。截至6月28日,在厅政务“两微”平台各类生态环境信息2330余条(微博1275条,微信1060条)。

(二)强化新闻

围绕五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拟定了省生态环境厅厅2020年例行新闻工作计划。为增进社会公众对六五环境日的关注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为六五环境日活动做好宣传预热,6月3日上午,省厅在省政府新闻办支持下召开新闻会,《2019全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就全省在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双十”工程治理、生态环境执法工作等情况向新闻媒体进行详细介绍并现场回答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