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篇1

设立老龄机构很多国家的政府设立了老龄工作管理机构,在议会成立咨询委员会,在社会上建立老年问题学术团体,把老龄工作纳入国家发展规划。英国政府由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和社会服务部分工负责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服务工作。内阁设有“补充给付委员会”,下设区域分会和地方基层分会,负责申请、调查和发放老年救助金。政府通过老龄问题学术机构定期召开老龄学术研讨会,促进学术专家、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的交流与合作。日本总理府设有“老龄问题研究室”,厚生省设有“老人对策室”,都、道、府、县、町、乡设有“福利事务所”,主管老年福利事宜。各级政府把老龄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参加“老龄政策和老年工作研究会”。

立法保障权益保障老有所养是老龄社会的首要任务,先期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普遍通过立法来保障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七大工业国家中政府首次为养老保险立法的时间分别为:德国1889年,英国1908年,法国1910年,意大利1919年,加拿大1927年,美国1935年,日本1941年。此外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老人福利法》《老人健康法》;美国还制定了《美国老人法》和《禁止就业年龄歧视法》。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措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了防止老年人陷入贫困,避免退休金制度崩溃,不断改革国家养老金计划。有些国家还最大限度地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并对退休人员无退休收入的配偶发给家属保险津贴。例如:美国的《老年人和遗属保险》对供养亲属津贴的标准规定:退休工人65岁及以上不享受养老金的配偶,依法领取相当于受保人退休金50%的亲属津贴;受保人死亡后,其65岁及以上的配偶,领取受保人100%的年金。

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时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M],巴蜀书社,2005;

[4]、陈喜强.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影响广西的经济?[J],百家言,2002(11);

[5]、杨晓熙、刘平等.石河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12)。

[6]、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黔东南人口的现状与未来》第82页,巴蜀书社2004.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 公共财政政策 人口老龄化

纵观国际社会的人口变动与发展,人口老龄化将是人口转变的必然趋势。中国因其人口数庞大、资源人均分配匮乏和国内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实情,其人口老龄化有其特殊性。中国的社会保障等相关福利体系尚不健全,实施的财政制度也未能为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提供充实的资金保障,人口老龄化对财政支出的高需求与我国长期较低的社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的不对称性一直存在;我国当前相对较高的税负与不完善的税制体系,使政府在选择提高税负水平还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老龄产业发展时,人口老龄化将会给公共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和政府预算的合理分配带来极大的挑战,将对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带来极大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公共财政政策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非常严峻的国家。据统计预测,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2.48亿,且阶段性老年人口净增长值将会达到1亿。2050年前后,老龄化人口将占我国总人口的30%左右。老龄化在中国的快速到来,对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将会给其公共财政政策的选择带来严重影响。

(一)养老等相关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上升,使公共财政支出的总体压力增大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致使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增加公共财政支出以应对因老年人口增加而带来的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变化与挑战;二是在财政总支出不变的条件下,公共财政支出将会在社会养老金、社会医疗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加大,其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将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二)税收基数的减小和税式支出的增加,使公共财政收入总体减少

因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和社会投资总量的减少,势必对国民收入的创造产生影响。在宏观税负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减少导致税基的缩减,总的财政收入规模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政府往往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老龄产业的发展,虽然这些优惠政策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但也会减少财政收入。

(三)当前财政制度的缺陷将导致财政收支失衡愈加恶劣,不断增大财政风险

在现行财政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在造成财政资金减少的同时,也能够刺激并促进增加财政资金的需求,这种矛盾的存在会直接造成财政收支失衡的加剧,加大财政赤字。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发行公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一旦其国债发行量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导致该国的债务依存度过高,进而使其财政处于脆弱的状态,并阻碍其财政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风险也随之加大。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中国的财政政策现状及应对措施

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存在如下问题: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制度不足以解决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财政支出的高需求与我国长期较低的社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的不对称性一直存在;我国当前相对较高的税负与不完善的税制体系,使政府在选择提高税负水平还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老龄产业发展时,陷入两难境地;我国存在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债务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将制约财政合理优化发展,增加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财政压力。在上述财政政策现状的情况下,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问题:

(一)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的稳健财政政策,寻求多样化的政策手段促进并支撑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大做好国民收入这块“蛋糕”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逐渐把财政政策的目标调整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增加国民收入和政府的财政收入,明确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研究并掌握人口波动对消费和投资结构的影响,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的灵活性,积极发展以高科技为中心的现代产业;

(二)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经济建设型”逐步调整为“民生供给型”

优化财政支出要以“改善民生、满足民众对公共产品需要”为主要目标,明确财政支出的定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尤其要做好公共财政收支分配工作,并做好民生工作以实现全覆盖性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三)根据国情合理调整当前的税收政策目标,弥补当前税制的不足和缺陷,开拓潜在的税源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情,适时适度的发展因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产业,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产业结构变化,并据此调整税收政策目标。同时,借鉴并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制结构,积极开拓新的税源。

参考文献:

[1]张桂莲,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10(5)

[2]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它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又由于目前实行全面二胎政策,这使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快。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今,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所以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快速增长的时期。

二、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

1、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使得消费转变与现有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矛盾,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老年产业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这些消费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加重养老负担,冲击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长期实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模式,抚养系数比上升并失衡,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这就加重了家庭的养老负担,同时迫切需要通过国家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也就是说,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养老保险金支出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对医疗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救助制度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从我国的国情看,同时满足这些需求也是不可能的。这种供求矛盾的长期存在,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显现和隐性的社会问题。

3、影响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的发展

中国人口的大部分都在农村,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从而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同时大部分的劳动力人口外出打工,使得务农人口以老年人口为主,这样的人口结构状况将影响农业的发展。第一,影响农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不利于农业对新技术的应用;第三,使农业的生产率下降。这样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就影响着城乡二元结构,同时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更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作为衣食住行的重要保障,一旦受阻必将会反作用于经济,使市场失灵。

三、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1、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机制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社会对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将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制度,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强社区老年卫生工作,增加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措施,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建立健全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通过医疗救助等多种渠道帮助贫困老年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同时,要加强社保基金监管,进一步规范社保机构设置,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针对老年人特点提供全方位的老年服务。

2、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将相对降低,而老年人口的消费将相对上升,这也是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新的挑战。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更多的企业和商家加大对老年人口需求和服务的研究,他们将进一步开辟老年消费市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兴建老年人活动的公共设施,扩大老年人活动场所,寻求更全面的老年服务项目,提高老年服务质量,促进老年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3、大力发展经济,为其奠定物质基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时期迎来了老龄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以较薄弱的经济力量来应对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长的问题,负担较重。因此,我国要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老年人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快乐、健康的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才能够有能力去应对老龄化危机。

4、加大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投入,发挥宏观经济作用

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得家庭面临养老危机,所以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政府此时需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加大对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投入,使得老人能够得到很好的救助,子女可以安心工作,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率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加大对于像河南等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大省的转移支付,使其有足够的财政资金能很好的掌控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中国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C924.2;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04-02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2010年中国人口总量已达13.7亿,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在发展中国家范围内,我国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必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本文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更具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总量已达13.7亿,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有着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200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43亿,占比达11%,而人均收入小于1000美元,相较于国际社会而言,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英国经过了80年的时间,日本经过了50年时间,瑞典经过了4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老年人的消费心理较为特别,偏爱老品牌,对自己熟悉并认可的商品和服务情有独钟,喜爱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商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新产业、新服务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对老年饮食、老年服饰和养生保健用品等均有较大需求。这些老龄产业将在“需求拉动”的作用下迅速发展,促进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既能满足老年人口的消费需要,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人口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劳动力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劳动人口的高龄化,相较于年轻劳动人口,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思想保守,进取精神不足,从而导致社会的主导精神趋向保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中变得落后。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素质的影响

高年龄劳动力相较于年轻劳动力,生理和心理机能都有所下降,思维开始固化,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导致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减弱,不利于劳动生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的产业和行业不断产生发展,落后的传统产业和行业逐渐衰退消失,老化的劳动者面对职业变换日益频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现状,其适应能力较差。

三、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

制定实施科学的人口政策,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相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研究全局性、前瞻性的人口发展战略,对中国人口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以及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进行系统全面地地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规定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也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些政策已经为贯通和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打下了基础。积极发展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应共同努力,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障。

3.鼓励发展老龄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老年人消费需求范围的扩大和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老年饮食、老年衣着和养生保健用品等产品需求巨大,

(下转第6页)

(上接第4页)

老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会不断上升。老龄产业有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由此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把控相结合,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这将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公认的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加强关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积极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加快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谢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王雪晶.我国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莫广礼.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求和经济影响的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9.

[4]程超.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5]帖蕙.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D].西安:西北大学,2010.

[6]刘金玲.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劳动力供给及储蓄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7]张艳.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保健技术的加强,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又使得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长。“银色浪潮”汹涌而来,很多国家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一、何为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60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10%-20%之间或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7%-14%之间的国家称为老龄化国家(Aging country),60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20%或65周岁及其以上老龄化率超过14%的国家称为老龄国家(Aged country)。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据推算,到2025年,60周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25%左右,意味着我国正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寿”的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1 人口基数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本身人口多。实行了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使得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2.2 进入老龄化速度快

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走上人口老龄化的道路,而我国仅仅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就开始面对老龄化问题。

2.3 应对老龄化的保障制度建设薄弱

老龄化的快速来临,使社会措手不及。相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状况,我国对老年人的政策法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都还很薄弱。

2.4 经济发展速度赶不及老化速度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超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实力不强的状态下迎来了“银色浪潮”。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先富后老”,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

三、如何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银色浪潮”对城市规划中用地规划、公建配套、公共空间及道路交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均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

1、国外城市规划针对老龄化的措施

国外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国外的学者早就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中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但东西方国家由于不同的思想观念,面对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做法。

1.1西方国家基本上都经济实力雄厚,社会福利保障齐全。同时,西方国家崇尚自由。子女在18岁后,与父母就不存在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所以,在编制针对老龄化规划的时候,比较偏向将老年人迁移至适合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社区内所有的交通安全性、住宅舒适性、设施齐全性均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设计。比如美国的太阳城。

1.2而东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家庭观念,使得在处理老龄问题的方面,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在编制针对老龄化问题的规划时,偏向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形式。主要在住宅的形式上开发可供几代人共同居住的新型住宅体系。在社区规划结构上创造能使老少几代家庭间建立亲密联系的空间格局。在社区建设中同时,秉承“适应终生生活设计”的原则,以适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国内城市规划目前的措施

虽然,老龄化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但是,目前对城市建设所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凸显出来。所以,在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虽然也有涉及到敬老、养老问题。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和规范。基本上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养老机构配置,其面积则比较随意。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社区内老人的比例以及出行的方便与否的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四、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从城市规划方面,去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将是即将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理应为创建一个“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生活环境”做出自己的回答。在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应做以下的应对措施:

1、前期调查

在城市规划的前期调查中,应将老年人的人口规模,现状的老年公建设施、活动空间以及老年人对诉求都调查清楚。

2、总规的层面

应在总规的层面就制订老龄设施的专项规划,内容包括各类公共绿地、城市广场、步行街以及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其中均应统筹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要求,提供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制定有关老年设施的定量建设指标,并以地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依据。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通常安排,又使下一步的城市详细规划可以有据可查,从而保证老年设施项目的落实。同时,在其他的一些专项规划像《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专项规划》中添加可供老年人使用的活动空间及方便老年人出行的无障碍设施等内容。

3、控规的层面

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应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公共活动空间、道路交通、老年住宅及配套设施的规定作为强制性内容。同时,在规划图纸中,安排老年设施的时候,以人口比例和服务半径作为配置的标准。在地块的指标控制中,对于老年住区,建筑密度不宜过大,建筑高度不宜过高。而绿地率应配置较高,形成可适应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空间。

4、修规的层面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为老年人创造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道路交通中设置无障碍步行道、室外晨练场地,在小区级配置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公建配套设施,以及老人公园、小区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直处在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规划“以人为本”的宗旨。在老龄化社会,鉴于老年人对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种种不便之处的切身体会与迫切需求,城市规划部门和规划师更应该在城市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中,积极组织老年人的参与,以使规划更加合理、更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应积极探讨老年人有效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并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整合到规划编制各阶段的内容之中。

五、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共同责任。城市规划界也应该对“银色浪潮”的来临提出自己的措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惠萍.老龄化社会城市环境特殊支持体系规划编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李小云,田银生.国内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11,35(9):52-58.

[3]曲莉,冯贵申.试论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3-84.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制度 改革 完善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74-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上升,随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近1.74亿,大约占总人口的12.78%。在国际上一般认为,若本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表明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老龄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出生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飞快。198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663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7.6%,到2000年达到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而英国老年人口从5%增长到7%用了80多年,瑞典用了40多年,我国完成这一增长过程仅仅用了18年的时间。

2.老年人口数量大且高龄老人数量所占总人口比例增大。我国人口基数大,据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2040年,老年人口将增长到3.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5.3%。据统计,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由1990年的200多万,增加到21世纪中叶的5000万以上。

3.独居老人增多,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据人口统计部门预测,我国独居或只与配偶居住的65岁以上老人占老人总数比例,将由1990年的10%迅速上升到2050年的27%。随着城乡差别的加大,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且在城里成家立业,这样就导致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需赡养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使得我国养老保障的压力也随之加大。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我国现在养老金计算办法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措施”的制度,所以在养老金发放中必然就会产生“空账”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与支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地方财政不得不用养老保险金的个人账户资金和税收收入来弥补目前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即便如此,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仍然是入不敷出。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影响。老有所医是老年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发生疾病频率及住院医疗费用明显高于平均水平。退休后平均期望寿命提高,享受医保的时间相应延长,而在职人员趋于减少,缴费人数相应减少。老龄化导致社保负担医疗总费用增加,使医疗保险统筹面临着巨大压力。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福利保障的影响。随着老龄化程度加重,需要社会福利给予保障的老年人与日俱增。由于我国尚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社会救助的贫困老年人仍有上百万。由此使公共养老福利保障设施及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福利的支出迅速增加,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化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老年人社会福利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福利保障事业面临着严峻考验。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制度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应从以下措施入手:

1.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1)实行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资金要从多渠道筹集,一是根据国家立法强制性地缴纳。二是企业根据效益确定,如实行企业年金,既可替政府分担一些负担,又可以保证职工退休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政府应对企业年金缴纳给予优惠政策。三是个人养老储蓄,由职工自愿参加。采用免税办法鼓励个人储蓄养老金,到退休时才能领取,为晚年积累养老金。四是国家发行特定债券。我国的居民储蓄率比较高,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于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国家也可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国家基本经济建设。五是选择有经营资质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公司,通过市场运作,使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但前提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

(2)延长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和参保时间要求。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力度的加大,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在延长,而工作的时间在缩短;同时,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人们一生中退休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增大。为了解决因退休人员增长而导致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支付负担,应调高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并且提高领取全额养老金所需的缴费期或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对养老保险金的总需求。对技术含量较高行业的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将其退休年龄延长,逐步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3)在限定缴费基数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享受养老保险金的标准。在享受养老金之前,根据缴费水平及参保时间给定一个的养老金水平,把养老金增长与缴费挂钩,与物价结合起来,使养老金的增长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4)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覆盖面的扩大使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也是养老制度普惠性的客观要求,扩大覆盖面是化解人口老龄化影响的有效措施。当前应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为重点。针对农村老年人严重的养老问题,应在现有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推进新型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2.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医”。

(1)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医疗保险中。在医疗保险机构中,让各类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参与医疗保险市场的竞争,更好地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2)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因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加速,出现众多的失能老人和失独老人,所以要将医疗资源有效配置,医疗机构应在辖区开办社区医院,对老年人健康建立长期跟踪护理制度,建立疾病预防档案,提供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家庭医生等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3.推进社会化养老,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建立综合的社会养老保障服务网络,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人口老龄化呼唤着老年保障,老年人的需求有养老的经济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情感上的精神需求等,这几方面都不可缺少。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削弱,迫切需要实现从居家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变。在倡导家庭养老的同时,需不断挖掘社区服务的资源,如将多个家庭组成互助团体,组成养老服务网络,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现实要求。。

社会发展必然会产生老龄化问题,在发展老年保障事业方面,中国是有着优越的政治制度作保证的社会主义国家,老龄化的挑战会促进我们统筹全局,缜密考虑,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样就能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宇峰.试析养老保障改革及对国家政治稳定的影响.社会科学,2005(3)

2.白露,孙英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探讨.技术与市场,2012(9)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农村养老保障 问题 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不仅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涉及到政治、文化、国计民生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等。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若不科学及时地处理,将会给广大农村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从而阻碍我国农村地区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如何应对和处理人口老龄化,实质就是在老年群体和其他年龄群体中公平的分配资源,从而更好地维护各个年龄群体的利益。其中农村养老保障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后果

1.1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十分多,多数青年人都外出打工,照顾老人基本上是农村留守妇女的任务。农村妇女不仅肩负着繁重的家务和农活,还要照顾孩子,这样她们难以抽出多余的时间去照顾家里的老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老人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但其娱乐、文化、心理健康等养老问题无法得到保障,非常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养老纠纷。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不成熟,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农村劳动人口抚养负担进一步加重,可能会阻碍农村劳动人口的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我国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

1.2加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制度尚未完善,城市中绝大多数老人购置养老保险,但是农村养老保障仍然存在问题。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主要是依靠子女和种植土地的微薄收入,没有固定的养老收入。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难以改变农村人传统“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观念,他们习惯于将养老希望寄托给下一代,这不仅导致我国男女性比比例严重失调,同时也给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难以真正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

1.3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保障制度和家庭保障功能不断减弱,老龄化问题日益提出,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据相关数据表明,城市老人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而农村覆盖率十分低,城市和农村在医疗覆盖面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2.1土地保障功能下降

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直接关注着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和土地收益降低,使得土地保障不断下降。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民群众面临着失业和失地的威胁,土地在农民收入来源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人均收入处于负增长状态,最终导致农民入不敷出,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越来越不明显。

2.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农村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空巢家庭逐渐增多,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据人口普查相关资料显示,农村家庭平均人口仅为3.2人,轻血缘关系、重经济利益的问题十分严重,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负担太过沉重。

2.3农村养老保险管理水平低

近年来,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开始推行养老保险,但农村投保的保费低,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养老保险投入有限,且保小不保大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专业管理人才匮乏,保险基金运作的缺陷十分多,缺乏一定法律法规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农村养老基金,更谈不上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问题。

2.4农村养老保险立法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缺乏一定的法律支持,各农村地区只好制定本地区的暂行办法,导致地方立法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社会保障改革20多年来,养老保险立法不健全,难以切实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进而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发展。

3.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加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

3.1提高认识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并充分了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的紧迫性。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有70%的老人生活在农村,且老龄化进程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国家和全社会应转变观念,提高对老龄化和农村养老保障的认识,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妥善地处理好他们的养老保障需求,避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从而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3.2多渠道筹措资金

面对农村老龄化问题,政府部门应广开渠道,集思广益,根据当地老龄化的现状,采取合理的活动方式,完善相关资金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调控力度,积极促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将分配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入和掌握,将社会养老保障的重心放在农村无基本保障的老年人中,使其感受到社会和国家的温暖。其次与银行合作,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个人账户,将个人所缴纳的费用计入个人名下,确保农村人养老资金的安全性。再者是征收农产品时,通过合法的价格手段,将一部分收入扣除,并将其存入养老保障基金账户。

3.3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为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其中农村养老保险是政府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在解决农村保养保险的问题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因此政府和全社会应认识到农村养老保险的特点和本质,明确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对象、制度管理以及基金缴纳等内容,用法律手段确保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实施。政府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和运行的主体,必须通过多渠道进行养老资金的筹措,大大增加养老基金的收入,以便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内容,充分发挥出养老保险的作用,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事业顺利发展。

3.4构建农村养老保障管理体系

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过程中,必须根据统一的标准,优化农村养老保险业务流程,为农村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流程及框架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操作流程,增强社会保险服务功能,提高社会保险服务能力。

3.5完善农村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政治部门应加大农村社会养老设施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的社会资源,在农村修建养老院、运动健身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宫等,多鼓励民间创办不同形式的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积极为农业养老保障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应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比如慈善机构、企业团体等,拓宽农村社会养老事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鼓励企业投资兴办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切实解决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

3.6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国家为了维持农村贫困人口最低基本生活,出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比较及时、直接、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比较适应于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实际。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多数农村收入偏低,那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农村中贫困又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不仅能有效地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还能为子女减少经济压力和负担,更好地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事业更好的发展。

4.总结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十分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构建老龄化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因此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应清楚地认识老龄化的严重性和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关解决措施,转变观念,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农村养老保障管理体系,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保忠,张正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基于安徽省砀山县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24(1):67-69

[2]刘高宾,郑锦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0,S5:14.

[3]吴丽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4,10:64-65.

[4]刘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居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张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山西省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养老保险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发展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又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进一步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因此如何处理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未来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资料表明,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群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群占到总人口7%,那么此国家就属于老龄化国家。根据最近2016年3月份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会上透露,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65岁以上人口近1.42亿,占总人口的9.7%。可以确定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年型”国家行列。

建国以来我国65岁以上人口的变动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率下降。从1982年-2000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不断减少,而老年型人口不断增多,从4950万增长到8810万。根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之后10年间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会达到2.6亿人,2050年达到4.4亿人。占总人口的1/4,所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使得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升,人均年龄达到70岁,由此,我国老龄化人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情况。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2.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我国占有世界1/4的人口,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是世界第一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17759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54%。中国老龄人口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2.5倍、4倍、6.5倍、9.3倍和22.7倍,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六国之和。虽然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间较晚,但是反战速度却十分迅速。根据权威部门预计,从2010年开始,我国老龄化人口会以每年3.2%速度递增。这表明中国彻底成为老年化社会仅需要27年的时间,可以说中国老龄化仅次于日本,是所有国家中最快的。

2.2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对等

根据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其是拥有充足的物质储备来应对未老社会的老龄化,即“先富后老”,如日本老龄化人口在达到7%的时候,其人均GDP达到1967美元,老龄化人口达到10%的时候,人均GDP达到11335美元,并且仍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我国在国家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和生产问题,因此我国目前的发展任务仍然沉重。

2.3人口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

(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200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增长较为缓慢,增长率为1.8%,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人口在不断下降,我国的社会形态也发生变化,进入老龄化社会。第二阶段是2000-2025年,据预测,我国的老龄化人口将会飞速增长,老龄化人口将会达到总人口的18.5%,而青少年人口则不断下降。第三阶段是2025-2050,我国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将会占到总人口的27%左右。此后我国的人口比例趋于稳定。

(2)中国人口老龄化在我国的分布也存在较大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农村、沿海城市以及内陆城市,东西部差别较大。从地域分布来看,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老龄化人口自西向东不断的增多。从城乡分别来看,目前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所以我国的农村棉铃这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3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3.1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生产的影响

任何社会生产发展都是以劳动力和资源为前提的,尽管现代经济对于生产要素定义有所改变,但是基础生产力仍然是资源和劳动力。我国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口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根据相关机构预测,随着时间推移,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社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负担。甚至有可能随着劳动人口比例下降,我国会出现劳动力短期的情况,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3.2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保障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种模式对于养老保障的冲击非常大。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保险需求较大,而养老保障则会使得我国的社会负担加大,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发展速度较快,1979年我国有近600万退休职工,而1989年增长到2205万人,各种费用也在不断的增加。根据预测2050年我国的退休职工将会达到1人口,每年将会支付18万亿的养老保险金。

(2)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传统家庭情亲观念有较为深刻,家庭养老模式是很多人的首要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的父辈退休的时候,就会使得家庭中的养老成员增多。但是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我们面临着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较大,就会影响对父母的照料,就会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所以开发多元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应对未来我国高度老龄化的社会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3.3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产业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一般的产业发展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产技术型转变。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与相关的时代需求和技术结果为前提。虽然老年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随着社会创新的发展,老人的体力和精力必然不允许其进行高强度的技术开发和创新研究,对于产业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并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劳动力流动是产业发展的要求。而年级较大的人不愿意改变当前的生活状态也会影响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对于产业调整不利。

(2)人口老龄化将会带动消费结构的改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于消费市场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很多老年产业就会出现。而老年人的需求主要是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护理照料需求等。老年人口的需求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老年产业的广泛性,老年的衣食住行及精神状况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结论

我国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充满潜力的消费市场,非常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机会窗口”,丰富的老年人力资源等积极的因素,但我们应该清楚,中国的老龄化超前与现代化,和别的国家的富老同步相比,是典型的未富先老,而且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给投资、储蓄、财政等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处理老龄化问题,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关系到现代化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对老龄化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认识到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制定相应的基本政策,促进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 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3,01:17-26.

[2]姚从容,李建民.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 人口与发展,2008,02:80-87.

篇10

一、我市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老龄化现状、特征

(一)我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市大力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效的抑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大幅度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人口再生产由原来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老龄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也相应出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市65岁以上的人口有29446人,人口老龄化系数达到3.76%,远低于国际上常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7%。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市65岁以上人口47315人,比1990年增加了17869人,增长60.68%,老年人口系数为5.86%,低于国际上常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7%。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市65岁以上人口78141人,比2000年增加了32407人,增长65.15%,老年人口系数为9.36%。高于国际上常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7%。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0-14岁人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4.15%降至13.07%,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5.86%上升至9.36%。2010年我市年龄中位数为38.47岁,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7.47岁。老少比为71.62%,10年增加47.38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和老少比都处于全省高位。

从我市老年人口家庭户情况来看,家庭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占66.88%,其中单身老人户占14.66%;有两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占32.88%,其中只有一对老夫妇的家庭户占14.94%,老年人口空巢化成为了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又一重要特点。

年龄中位数增加、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少儿人口比例下降、老少比增长,人口年龄结构的四项指标表明我市已处于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同时从人口发展的再生产类型来看,人口发展从弱减少型迈向强减少型。综上所述,我市在人口发展自然规模逐步缩小的同时人口老龄化速度继续加快并伴有高龄化,空巢化。

(二)我市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1、老年人口增长快。2000年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45734人,2010年,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78141人,10年增加32407人,增长70.86%,年均增长7.09%,远快于全市常住人口0.32%的增长速度。老年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多,且增长快, 2010年我市高龄老人9503人,与2000年相比,增长121.3%。

2、老龄化程度高。1990年到2000年这十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增加了1.39个百分点,全省增加了0.78个百分点,我市增加了2.1个百分点。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了1.91个百分点,全省增加2.6个百分点,我市却增加了3.5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地市中,我市老龄化程度处于第二位,仅次于汉中市。

3、老龄化程度超前于经济发展。从目前我市的情况来看,2010年,我市老龄化程度达到9.36%,而按照当年的常住人口计算,我市人均GDP仅为22317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当本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时,他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已达到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31716元。由此来看,目前我市老龄化程度是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

二、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2011年至2013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市每年增加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大都在4000人以上。预计到2015年,我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接近10万,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2015年后,老年人增加的趋势更明显,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在7000人以上;到2019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12万,约占总人口的14%以上,超过14%的老龄社会标准。

2010年我市常住人口中55-64岁年龄段常住人口有85693人,死亡人口591人。即今后十年平均每年有8000以上的人新进入老年人口的队伍,除去每年死亡老年人口,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不容小视。

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一)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增加积累,开发老龄产业

结合我市实际,既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现实需要以及经济承受力、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我市的老龄产业发展重点在两大领域。一是在提供服务方面,包括生活照料服务、护理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等养老服务业,应当是近期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二是在提品方面,除了强调价廉物美、方便实用之外,重要的是生产符合老年人特点的产品。借助我市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有利契机,积极研制开发满足老年人的医药品牌,引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制药企业在铜川投资建厂。

(二)实施特色的老龄化战略,改革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落实“两个加快”,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保”。首先是加快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实施广覆盖,逐步扩大老年社会保障范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享有一定份额的养老金,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其次是加快我市社会养老服务的规范化步伐。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养老机构的资质等级和照料护理难度等相关因素,制定相应完整规范的制度和文件,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以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