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篇1

矿石中的天然发射物物质性质会在人们开采或者冶炼、加工、使用过程中发生迁移、浓集或者扩散的现象,同时这些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产品也好,废物也好,都会对环境以及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其钼矿放射性环境监督管理及放射性污染的防治,进而来保证人们的生活安全以及生命安全等,有效的推动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钼矿开采导致的放射性污染

对于开采钼矿的放射性污染原体主要源自于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采矿废石。其原因在于:废石中放射性元素的不断衰变产生的,属于辐射污染环境,提高了当地环境γ辐射水平。再者,加上长期受到雨水的灌溉,使得废石中的放射性核素逐渐的渗入到土壤以至于地下水中,致使矿区周边土壤中的非放重金属和镭-226、钍-232、钾-40含量升高,转移到地表植物中,造成其总α、β量增加,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食物链放射性污染。在开采钼矿时产生的废水有:处理后的工艺废水、开采过程中由坑道而排出的采矿废水、还有废石长期的受到的淋滤雨水等。这些水中都有着大量的放射性核素,长期的变化成为了另一种放射性污染源,逐渐的渗透到低下水中,使得水体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逐渐提高。

随着矿石、废石、废水等放射污染源的扩散,逐渐的进入大气层中,开始向着四周蔓延,形成一种强烈的空气污染现象,尤其,其中的氡与空气中的浮游粒子相结合,会形成一种放射性的气溶胶,长期的弥漫在空气中,而这些物质会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到人体当中,对人类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人们致癌。

2 钼矿开采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2.1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要时时对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治理,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的制度,及时做好采完部分的矿山的退役治理工作,避免放射叉污染。

2.1.1保证井下坑道空气足够的换气率降低钼矿井下的主空气中氡及其子体的浓度要是保证通风系统的完善,通过合理应用排氡通风技术实现。利用机械通风压力防止来自采空区及矿岩裂隙的污染,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由此可见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可以降低氡及其子体的平衡因子,大大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由于井下工人的额外年有效剂量主要是由氡子体所贡献,因此,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是降低井下工人额外年有效剂量的最有效的途径。

2.1.2预通风和湿式作业放射性气体氡衰变产生的子体钋、铋、铅等重金属粒子,采用湿式作业不仅可以降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子体迅速被水雾携带而沉降,极大地减少井下空气中的氡子体吸入体内的几率,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3佩戴防护口罩井下工人在作业时,应当佩戴防护口罩,这样既可防尘还可使氡衰变产生的金属粒子得到过滤,减少因吸入氡子体而产生的额外年有效剂量。

2.1.4井下矿石废矿石及时运出井下坑道中氡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坑道中堆积的矿石、废矿石将析出氡,及时将坑道中的矿石、废矿石运出,避免在坑道中大量堆积,是降低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2.1.5井壁降低氡的析出井壁析出的氡是井下氡的主要来源,利用壁面水泥喷浆的办法可以大大抑制氡从井壁析出,可使井下氡及其子体α潜能浓度再度降低。

2.1.6采空区及早填埋封闭及早封闭井下采空区可大大减少井下通风设施的负荷,提高井下空气换气率,降低井下氡浓度,降低平衡因子,从而降低井下空气中氡子体α潜能浓度,减少井下氡的排出量,有利于井外空气放射性环境的改善。

2.2废石污染防治措施废矿石一般都建筑与紧挨井口下的山谷之中,而进口工业场常铸于进口附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地基都需要垫支大量的坑道来进行开发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废石,为了节省其堆放的面积,一般都将这些大量的坑道废矿石弄成拦石坝实施集中对方,待工业场落实之后,其地面一般可以采取铺设水泥来对废石矿的放射性污染进行处理,在此,应该注意的是:工业场在选择建筑地理位置时,应离废矿石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建设中的地基,最好不要采用具有放射眭强的废矿石以图省事为铺地材料,将对人体的伤害降至到最低。

2.3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在开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即是水的使用,而当水使用过后,其废水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将会渗到地下,影响正常的地下水。在钼矿开采过程中,其废水的形成主要有:坑道废水以及废矿石场得淋溶渗水。对此,在对废水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在废石场建立栏石坝或者泄洪道以及集中性的水池等,防治废水的到处流窜,将废水进行集中管理,在此,其石坝的建筑应加强其质量方面的监督,防治使用过程中石坝的垮塌。

此外,在建设石坝的基础之上,对矿区内的固定水体,如:河流、水库、山泉等采取定期的水质监测,并成立水质监测点,便于及时对矿区的进水或者出口水流实施监测,对有污染源的水质,可以做到及时查明来源并消除,同时对于沉淀在地下的污染物可使用化学物质进行处理,确保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3 钼矿矿区居民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3.1矿区空气质量的安全防护措施

钼矿开采的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空气实施大面积的辐射,对空气严重影响,同时对人体也有大量的危害性,但是,放射性的核素受一定距离的限制,其散播方式是以通风、排风口,以及不收v辐射影响而产生的氡,其危害性主要是废石场析出的氡的弥漫,一般在1.5之外的影响将会很小,能够在居民的接受范围内,因此,可以安排居民在辐射范围以外安居,确保居民区与矿石场、废石场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辐射安全防护距离,借以保证居民的剂量不超标,在辐射区内严格禁止居民的居住。在此,还应注意的是通风、排风位置的放射性辐射的防御,空气是随风跑动实施的弥漫,所以,对于通风口、排风口的位置应选择有山梁或者树林等能够阻隔的矿区周围。

3.2生活饮用水方面的安全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核污染 食品 安全 放射性 措施

2011年3月初,一场发生在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的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将人们从播种希望的喜悦中猝不及防地带入到顿失家园和亲人的惊慌与悲痛中。而伴随其后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熔毁导致辐射泄漏的事件,又让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了核污染带来的危害问题上:核电站周边空气与土壤中放射剂量超标;在日本几个灾区城市的蔬菜、牛奶等食品中被发现受到不同程度的核污染;在我国沿海部分省区的一些蔬菜中也检测到了放射性物质,一些海产品中的和物质含量也有所增加,部分地区甚至发生了以为能预防核辐射的食盐抢购和囤积的现象,致使在一段时间内许多超市和食品店里的食盐严重缺货。这一连串的消息使得本来谈核色变的人们更加束手无措,惶惶不可终日。虽然这场灾难已经成为过去,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事件都向我们警示:核污染问题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已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食品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认真思考:核污染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哪些影响?对我们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危害?我们在该如何控制食品核污染?

一、食品的核污染问题

1.核污染

所谓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核污染具有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等特点。

核污染的起因有:核武器实验、使用,核电站泄露,工业或医疗上使用的核物质丢失等。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问题主要是因为发生在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的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引发的,既存在核辐射问题,对抢修工人的直接照射危害,在日本本土的空气及周边构架的空气中都检测出不同剂量的原子尘埃;也从核电站周边的土壤及水源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甚至在大叶蔬菜及牛奶中检测到超过卫生标准的微量放射性元素,这就是典型的核污染现象。

2.食品核污染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致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进一步繁杂。根据引起食品污染的物质种类不同, 食品污染可被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其中食品核污染属于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即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杂质超过规定的含量,或食品吸附、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所谓核污染的食品是指含有了放射性物质的食物。当我们吃下这些食物,其中的放射性元素继续产生射线,破坏人体细胞和DNA,最后导致癌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广泛存在,通常的食物中也能检测到放射性。也就是说,问题不是“有没有放射性”,而是“放射性有多强”。正常的环境中生产出来的食物不会有超过常规强度的放射性,一般也就不会去检测。如果出现了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或其他严重的核事故,它们就有可能通过水和土壤进入植物体内,在进入动物体内。于是,这个地方生产的任何食物都可能被污染。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食物进行放射性的检测。如果明显高于通常值,这些食物就是“辐射污染的食物”,不能再食用。跟细菌等污染不同,食物加工手段,不管煎炒烹炸还是涮煮烤蒸,都无法破坏这些放射性元素。

3.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核污染中的放射性沉降物除直接通过辐射作用影响人体健康外,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一般来说,放射性物质主要经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其中食物占94~95%,饮用水占 4~5%), 通过呼吸道、皮肤进入的较少。而在核试验和核工业泄漏事故时,放射性物质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这三条途径均可进入人体。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继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能对人体产生损害,其危害性因放射性物质的种类、人体差异、浓集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人在大剂量照射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放射病,并可致死;一般剂量和小剂量照射,均能引起慢性放射病和长期效应,如血液学变化,减退,生育能力障碍,以及诱发肿瘤等,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4.食品核污染对人体危害的特点

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摄入污染食品后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细胞产生的低剂量长期内照射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小剂量、长期内照射作用。具有种类较多、半衰期一般较长、被人摄取的机会多、 有的在人体内可长期蓄积、影响或危害程度大、消除影响的时间长等特点。

二、核物质污染食品的途径

放射性物质对食品污染的来源包括天然放射性物质和人为的放射性物质。

1.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

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成两大类,其一为宇宙射线的粒子与大气中的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如14C、3H等;其二是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的核素及其衰变产物,如238U、235U、32Th和40K、87Rb等。

天然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存在于矿石、土壤、天然水、大气中。矿石、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随水体流动的稀释扩散等进入大气,成为放射性尘埃,又经气流和雨水扩散,大部分会沉降到江河湖海和大地表面,污染水域和植被,通过吸附滞留、固着滞留、生化浓缩、物化浓缩、生物回游运转等方式进入生物圈,然后通过作物、饲料、牧草等进入畜禽体内,最终以食品途径进入人体。

各种放射性物质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的转移过程,会受到诸如放射性物质的性质、环境条件、动植物的代谢情况和人的膳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成为动植物组织的成分之一,这就形成了环境天然放射性本底。食品的天然放射性本底取决于天然放射性污染的机会规律和生物富集作用,一般认为,除非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的核素含量很高,基本不会影响食品的安全。

2.食品中的人工放射性物质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核能不仅仅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也广泛应用于核工业、核动力工业、放射性矿石的开采与冶炼、医学、辐照食品技术、农业、科研等领域,使地球表面的人工放射性物质明显增加。如核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裂变产物,随同高温气流被带到不同的高度,大部分在爆点的附近地区沉降下来,较小的粒子能进入对流层甚至平流层,绕地球运行,经数天,数月或数年缓慢地沉降到地面。因此,核试验的污染带有全球性,且为放射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核电站,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全世界共有441台核电机组在运行。从一座核电站排放出的放射性物质,虽然其极微量的浓度几乎检不出来,但核电站的温排水排放量很大,经过水生生物的生物链,被成千上万倍地浓缩,成为水产食品放射性物质污染的一个来源。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继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能对人体产生损害。

环境中人工的放射性核物质人为污染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31I、90Sr、89Sr 、137Cs,主要来源于核爆炸,核废物的排放和意外事故。自从人类利用核物质以来,人为核污染事故已发生不少。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是最严重的核污染事故,其危害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三、核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核污染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因核泄漏、核事故等事件的发生概率极低,更应该在利用核辐照技术处理食品时注意这类问题。因辐照食品可通过核辐射技术杀灭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及害虫,可不经高温处理而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品质,是食品保鲜的有力措施之一。食品在接受核辐射后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营养成分的破坏

辐照后食品中的营养素受到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被破坏或变性,存在营养价值降低的问题,特别是对蛋白质和维生素A、E、K及维生素C的破坏,同时也涉及感官性状的变化。但因日常人们食用辐照食品比例很低,每天大量食用的混合膳食相比,不会因辐射引起某些营养成分的损失而造成营养不足和食品的安全性。

2.有害物质的生成

辐照后的食品是否生成有害成分或带来有害作用的问题,与照射剂量有关。过高剂量 (大于 104Gy) 照射时,会产生有害物质;低剂量 ( 小于 104Gy) 的照射,目前尚未发现产生有害物质。因此,辐照处理食品时,只要使用规定照射剂量,就可降低放射物质对食品营养物质破坏的程度

3.致癌物质的生成

1968年美国曾对高剂量辐照的火腿进行动物试验,观察到受试动物除繁殖能力及哺乳行为下降、死亡率增高、体重增长率下降、血液中红细胞减少外,还观察 到肿瘤的发生率比对照动物高。但中剂量(103~104Gy)和低剂量辐照食品的实验,还未发现致病效应。目前,研究者们认为,食品在推荐和批准条件下辐照时,不会产生具有危害水平的致癌物。

4.诱变物质的生成

辐照食品可能生成具有诱变和细胞毒性的少量分解产物,这些产物可能诱导遗传变化,包括染色体的畸变。实验表明,用经过照射的培养基来饲养果蝇,则其突变率增加,数代后死亡率增加。

5.伤残微生物的危害

食品微生物是引起食品霉烂变质的主要因素,控制或杀灭食品表面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就是目前提高食品保鲜的手段之一,其中,利用核辐射技术灭菌就是其中的一项手段。已有实验证实,在完全杀菌剂量(4.5×10-2Gy 至5.0×10-2Gy)以下,微生物会出现耐放射性,而且反复照射,其耐性成倍增加。这种伤残微生物菌丛的变化,生成与原来腐败微生物不同的有害生成物,有可能造成新的危害。

四、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食品放射性污染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是小剂量、长时间的照射作用。为了防止这种污染,必须从预防入手。防止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在于控制污染源。

1.适时或定期地进行食品卫生监测

食品遭受放射性污染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经常预测,及时掌握污染的动态。进行核试验,要事先做好附近地区生物和食品的预防覆盖工作,事后适时开展放射性沉降物的监测。对应用于工农业、医学和科学实验的核装置及同位素装置附近地区的食品,要定期进行卫生监督。

2.防止已受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对人体的危害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坚持对食品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检验,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按章处理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的偶然性放射性污染,要全力进行控制,把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包装密闭的食品因干燥灰尘使外部受到放射性污染时,可用擦洗或吸尘方法除去。如果放射性物质已经进入食品内部或已渗入食品组成成分时,则应予以销毁。

目前,核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的加工、保鲜等环节,只要认真做好防控工作,就可以避免食品核污染事件的发生,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莫惠兰.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应对食品安全双重挑战的思考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2年 第14期.

[2]沈培均.日本核污染危机启示录.综合运输 2011年 第04期.

篇3

辐射安全管理承诺书【1】

为防治放射性污染,确保环境安全,保障人体健康,落实辐射工作安全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医院承诺:

一、本单位法定负责人为本单位辐射工作安全责任人。

二、设置辐射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工作。

三、依法持有《辐射安全许可证》,并在许可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各项辐射工作。

四、建立健全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辐射事故应急方案,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辐射事故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将按事故分级制度立即报告当地环保、公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五、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档案及台帐,并定期检查清点放射源台帐与放射源是否相符,确保账物相符。

六、指定专人负责放射性同位素保管工作。放射性同位素单独存放,不能与易燃、易爆、易腐蚀等物品混存。确保贮存场所具有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泄漏的安全措施。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及时进行登记、检查,确保账物相符。

七、保证本单位辐射工作场所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控制设备等辐射防护和污染防治设施符合国家辐射安全与防护法规及标准,并确保防护、安保设施运行正常。

八、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及设施的安全保卫和巡查工作,做到放射性同位素不被盗、不被抢、不丢失、不泄漏,辐射防护设施安全可靠,不被破坏。

九、原则上不开展任何涉及医用短寿命放射性同位素除外的其他放射同位素的转让、移动和运输活动;确需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的转让、转移、运输和退役处置行为时,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并经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办理审批或备案登记手续。

十、在运输或委托其他单位运输放射性同位素时,遵守有关法规,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并安排专人负责押运和全天24小时看守。

十一、按有关规定及时妥善处置放射性废源、废物,并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贮存。

十二、对本单位辐射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专业技术、安全防护和应急响应等知识的培训教育,做到持证上岗。

十三、建立辐射工作人员健康和个人剂量档案,配备个人剂量报警仪或辐射监测仪表。

十四、我单位承诺认真履行上述责任,如有违反,造成不良后果的,将依法承担有关法律及经济责任。

单位:xxxx合医院

日期:20XX年5月14日

辐射安全管理承诺书【2】

一、本单位已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开展核安全工作,并将持续推进核安全宣贯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环保部要求的两个全覆盖(即覆盖全体持证单位,覆盖所有持证的骨干人员)和两个零容忍(即对隐瞒虚报零容忍,对违规操作零容忍)的精神,留存相关文件及宣贯记录。

二、本单位已开展了密封放射源安全使用情况的自查工作,经检查:

本单位未使用密封放射源,也未发现历史或闲置的密封放射源。今后,本单位如需使用密封放射源,应在环保等部门办理相关许可审批手续后方可使用。

本单位使用的密封放射源均登记在《辐射安全许可证》副本范围内,未发现其他在用或历史使用而目前停用的未申报登记的密封放射源。

本单位本次自查后发现存在未申报登记的放射源,分别为:

除此之外,其他密封放射源均登记在《辐射安全许可证》副本范围内。

三、今后本单位关停并转,将按法律法规要求,妥善处理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射线装置,不转让给无证单位使用,不流入社会,并依法注销辐射安全许可证。

本单位知晓辐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并承诺严格遵守,认真履行相关要求,如有违反或造成不良后果的,将依法承担有关法律及经济责任。

承诺单位名称(公章):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名(签章):____________签订日期: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辐射安全负责人:____________电话(手机):____________

辐射安全联系人:____________电话(手机):____________

附注:发现未申报登记放射源的单位,应在划线部分写明放射源核素名称、出厂活度、出厂日期、数量、用途等信息;本《辐射安全管理承诺书》一式二份,分别由承诺单位、环保部门保存。

辐射安全管理承诺书【3】

为防治放射性污染,确保环境安全,保障人体健康,落实辐射工作安全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单位向管理部门作出郑重承诺:

一、遵守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自觉履行法定职责,建立完善辐射防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不发生辐射安全事故。

二、依法持有《辐射安全许可证》,并在许可规定的范围内从事各项辐射工作。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辐射安全生产管理所必需的组织机构、人员、资金,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无事故。

三、建立辐射安全检查制度,开展定期、不定期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并及时上报隐患整改治理情况。

四、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五、制定辐射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责成专人负责本单位辐射安全防护工作。

六、开展本单位辐射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规章、专业技术、安全防护和应急响应等知识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持证上岗。

七、认真执行三同时规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八、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为从业人员配备辐射防护用品,并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

九、建立健全放射源管理档案及台帐,并定期检查清点放射源台帐与放射源是否相符,确保帐物相符。

十、欢迎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承诺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

联系电话:

高平市环境保护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篇4

(一)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为及时、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危险度或缓解后果的严重性,保护环境,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市人民政府制定本预案。

(二)原则

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以下辐射事故:

1.核技术应用事故。

(1)放射源的丢失、被盗或失控。

(2)放射源的辐射屏蔽丧失。

(3)放射性物质泄漏。

2.放射性物质运输事故。

(1)严重的撞击,致使包装系统破坏。

(2)严重的火灾,致使包装的屏蔽、包容物丧失。

(3)包装上存在缺陷,致使放射源的辐射屏蔽丧失。

(4)放射源在运输途中丢失。

3.核恐怖袭击事故。

4.其它类型的辐射、放射性污染事故。

二、辐射事故的分级和放射源分类

(一)辐射事故的分级

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I类、II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重大辐射事故是指I类、II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较大辐射事故是指III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一般辐射事故是指IV类、V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二)放射源分类

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I、II、III、IV、V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I类放射源: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II类放射源: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III类放射源: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IV类放射源: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类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V类放射源: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本市辖区内发生较大、重大和特大辐射事故,由市辐射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启动本《预案》。

三、机构与职责

(一)辐射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组成

市政府成立**市辐射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指挥长由市政府主管市长担任,市环保局、公安局、卫生局局长任副指挥长,事故发生地政府主要领导、事故单位主管部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改委、质量技术监督局、交通局、建设局、财政局、民政局、监察局、总工会、市委宣传部、报社、广电局、供电、通讯以及**军分区、武警支队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任由市环保局局长兼任。

(二)指挥部及其办公室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及**省有关辐射事故应急处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和省辐射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要求;

2.按照本《预案》,统一领导、集中指挥、组织协调全市各方面力量,处置本市辖区内的一般辐射事故,配合上级机关处置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辐射事故,力争使事故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按照规定及时向上级政府和上级机关报告辐射事故。

(三)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1.市环境保护局

(1)按照规定及时向**省环保局报告辐射事故;

(2)按照上级环保部门要求配合上级机关进行事故应急处置,组织指挥县(市、区)环保部门处置一般辐射事故。包括:事故现场应急监测,放射源及被污染物品的处置、事故调查和影响评价,确定辐射事故的性质和级别等;

(3)对重大和特别重大辐射事故,在上级机关到达现场前,进行初步应急处置;

(4)协助公安部门监控、追缴丢失、被盗的放射源;

(5)置备、管理应急设施和设备。

2.市卫生局

(1)参与辐射事故监测、调查、应急处置综合协调等工作;

(2)负责辐射事故的医疗应急工作,并配备相关人员及设备;

(3)配合上级机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市公安局

(1)参与辐射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综合协调等工作;

(2)负责丢失和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并配备相关人员及设备;

(3)负责放射源的安全保卫及道路运输安全的监管;

(4)协助卫生部门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有关人员的紧急疏散、撤离;

(5)负责事故现场保护和收集有关证据工作;

(6)负责事故区域(包括相关区域)的安全警戒和交通管制、维护现场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

(7)负责确定事故伤亡人数和伤亡人员的姓名、身份等;

(8)负责有关事故直接责任人的监护、监控,以及逃逸人员的追捕。

4.事故发生地政府

(1)建立当地辐射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和机构,配置必要物资;

(2)及时向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辖区内辐射事故;

(3)组织对辖区内一般辐射事故进行及时处置。

5.其他部门

市发改委负责协调和调集事故应急所需物资、设备等;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辐射事故现场的设备处置的技术支持;

市交通局负责所辖道路运输中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市建设局负责提供辐射事故中建筑物的相关技术支持,对受污染的建筑物的评估、鉴定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辐射事故应急处置所需资金的财政预算,配备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设备所需资金财政预算的调整和资金支持;

市民政局负责辐射事故中伤亡人员的安置、抚恤工作,配合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市总工会负责维护辐射事故单位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稳定工作;

市委宣传部组织报社、广电局负责辐射事故的报道工作,确保稿件的客观、真实;

供电、通讯部门负责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供电、通讯联络需要;

邮政部门负责邮寄放射源中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处置步骤

(一)放射源失窃事故

1.事故单位应当保护好现场,立即向当地公安、环保部门报告。

2.公安、环保部门应当立即报告**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并按照各自的职责立即组织采取有效措施,确定放射源可能去向。

3.公安部门负责立案、侦察、追缴,尽快找回丢失或被盗的放射源,防止放射性污染蔓延,减少事故损失。环保部门协助。

4.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告知公众,并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二)放射源的辐射事故

1.事故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根据辐射事故等级采取立即撤离有关人员,封锁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隔离和应急救援等措施,并立即向市环保局、卫生局、公安局报告。

2.市环保局、公安局、卫生局应当立即报告**市辐射事故应急指挥部,并按照各自的职责立即组织采取有效措施。

3.市环保局负责迅速确定放射源的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4.市卫生局负责辐射事故的医疗救治。

5.市公安局负责对现场进行封锁,污染现场尚未达到安全水平以前,不解除封锁。

6.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告知公众,并做好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五、事故报告与应急处置组织

(一)辐射事故发生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报告,不得瞒报、谎报、拖延不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谎报、拖延不报。

(二)发生辐射事故时,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

报警电话:市环保局:0319—2024465

市卫生局:0319—5905073

市公安局:110

事故发生后12小时内,事故单位应当填写《辐射事故报告表》(见附表),报送市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

(三)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并在4小时内将辐射事故信息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

(四)环保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初步应急处置,对事故进行初步判断,并根据事故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向市人民政府提出是否启动本《预案》的建议,由指挥长做出决定。

(五)辐射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对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应急处置工作实行全面统一领导、集中指挥。

(六)事故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接到指挥部通知后,应当根据本部门的职能和本《预案》规定的职责和市政府要求,立即启动各自的应急处置预案,迅速到位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尽量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应急终止和恢复

(一)应急终止条件

1.当事故得到控制,事故条件已经消除。

2.由于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保护公众免受污染,使事故的长期后果可能引起的照射降至尽量低的水平。

(二)应急终止程序

辐射事故应急状态的终止,由事故责任单位提出,经事故处理机构批准后终止。

(三)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1.市环保局会同事故处理有关成员单位整理相关资料;评价造成应急状态的事故,评价应急期间采取的行动。指示有关部门和事故责任单位查出原因,防止重复出现类似事故。根据实践,修改现有的应急计划和程序。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辐射事故,组织有计划的辐射环境监测,审批区域去污计划和并负责因事故及去污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2.事故单位应急终止后20日内,编制辐射事故总结报告,交事故处理有关成员机关。

3.对因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而发生事故的单位,由负责审批放射源安全许可文件的机关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篇5

1核电站辐射防护工作经验反馈的必要性

核电站的运行必然会存在放射性安全隐患,而辐射防护工作的目的就是保证在核电站正常运转下,将其所产生的所有辐射照射及其它放射性污染维持在辐射审核管理部门所规定的限值以下,尽可能将核电站辐射值降到最低,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范辐射事故发生,降低辐射事故的放射性危害[1]。

2核电站辐射的危害性

2.1核电站辐射对环境的污染

一般情况下,核辐射对环境的污染源来自于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为例,该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事故,反应堆厂房发生火灾和爆炸,堆芯被严重破坏,释放出大约7t放射性物质,污染范围极广,俄罗斯、白俄罗斯还有乌克兰周围国家受放射性污染极其严重,另外,瑞士、奥地利、芬兰、瑞典、保加利亚、挪威及希腊等苏联境外的国家也遭受不同程度污染。

2.2核电站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核辐射会影响人体机制,导致基因发生突变,使人体发生病变。核辐射会引起人体急性放射病产生,即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分次受到大剂量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患。而在核辐射下,皮肤损伤发病率较高,皮肤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受超过限度的辐射照射就会导致皮肤损伤,又称为放射性烧伤,比如核辐射中的β射线就会引起人体皮肤放射性损伤,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死亡。而核电站轻微辐射即便短期内对人体危害并不显露,但多年后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据统计调查,在发生核事故的国家,受到轻微核辐射的人们在多年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

3核电站辐射防护工作经验反馈

3.1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经验

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工作的关键是推动各执行部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工作,降低辐射危害,预防各类核事故发生,管理部门应通过规范管理、培训、监督等方式调动辐射防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员安全意识,进行有序管理、全面培训、有力监督。

3.1.1加强辐射防护管理标准及其规范性

在中国核事业发展过程中,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理念来源较多,主要有军工和核工业科研系统的传统核工业辐射防护管理理念、核电技术引进国家的辐射防护管理理念、以IAEA(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国际原子能机构)和ICRP(InternationalCom-missiononRadiologicalProtection,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准则为标准的辐射防护管理理念等。在此结合中国和世界各国核电站辐射防护工作情况,进行相关经验反馈:a)国家核安全局和国防科工委应严格履行安全监督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辐射防护管理和监督;b)结合中国核电站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实践操作经验,以IAEA的安全标准为基础,编制并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规定,形成标准文件并严格执行;c)建议中国辐射防护专业机构、相关研究单位或政府部门定期举办辐射防护工作研讨会和实践经验交流座谈会,组织各个核电站辐射防护专业人员及相关管理负责人积极参与,以促进各地区核电站的实践管理经验交流,努力提高核电站辐射防护管理水平。

3.1.2加强辐射防护工作培训

在核电站各个部门工作的员工都有可能会进入辐射控制区,因此新员工在正式入厂工作前,必须对其进行辐射防护培训,这是重中之重。所有可能进入控制区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接受辐射防护一级培训,了解学习辐射防护基础知识、个人辐射防范措施、核电站辐射防护规定、辐射监测设备及防护用品的正确应用;所有可能在控制区担当工作负责人的人员必须接受辐射防护二级培训,工作负责人需学习负责辐射防护具体工作和防护要求与措施等。

3.1.3建立健全辐射防护的监管机制

要想贯彻落实员工的辐射防护责任,核电站应建立专门的辐射防护机构以履行监督职能,健全辐射防护监管机制。该机构需对核电站辐射防护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当辐射防护人员在进行存在辐射风险的工作时,对其提供辐射防护技术操作监督。监督管理内容包括:a)辐射防护培训、考核的严格监督;b)对辐射防护工作的策划准备及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管;c)结合各地区核电站实际工作情况,制定辐射防护工作规范及人员监督管理制度;d)定期对辐射监测设备及相关系统进行维修校准;e)监督工作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f)对核电站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或事故进行及时调查并作出经验反馈。

3.2核辐射具体防护工作经验

3.2.1外照射的防护措施

核电站辐射中,X射线、γ射线、中子的贯穿性较强、射程长,是导致外照射危害的主要原因。对于X射线和γ射线,比重较大的材料如水泥、铅、钢等的屏蔽防护效果比较好,而对于中子,采用较轻的材料比较合适,比如B。但由于放射源类型不同,放射程度不一,可将不同功能的防护材料合理组合,进行有效屏蔽防护。另外,由于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所以可轮班作业来处理应急情况;又因为受照射剂量与受照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增加实验室长柄工具的距离,可大幅度减小辐射剂量。

3.2.2内照射的防护措施

除了外部照射,内部照射对人体的危害会更加直接,它会直接导致人体内部机能发生病变,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首先要做好个人卫生,在有辐射隐患地区,要穿好防护服,戴防护面具以保护呼吸系统,对水和食物进行放射性检测后方能安全食用,存在放射性物质的房间要进行通风[3]。

3.2.3辐射监测设备和防护用品的使用及升级

核电站辐射监测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式是否正确关系到辐射防护工作能否有效顺利进行。核电站辐射监测设备种类很多,场所辐射水平监测、工艺监测、事故报警仪、流出物监测、人员设备污染监测等都需固定式辐射监测设备,还有中子测量仪、气溶胶采样和监测仪等便携式设备,这些设备有些非常精密,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监测结果,采取正确措施进行辐射防护。

4结语

篇6

【关键词】放射性厂房;给排水;施工;设计

随着核工业的不断发展,在核工程的设计中,由于放射性厂房具有特殊性,它的给排水系统设计和一般厂房的给排水设计要求不同。给水体系中包括消防给水、生产给水、生活给水,按照厂房的具有要求,还可以设置无离子水系统、应急水系统、循环水系统,排水体系主要包括带放排水、生产排水、生活排水系统。本文对大部分放射性厂房中都设有的消防、生产、生活和排水系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放射性厂房和一般厂房在施工中给排水设计的不同之处。

一、放射性厂房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1.放射性厂房的特点

放射性厂房会对公众产生有害的放射性。放射性厂房按照其敷设防护要求和物料的放射性浓度可以分为四类:高放厂房、中放厂房、低放厂房、弱放厂房。放射性厂房根据其敷设水平、污染程度、功能在设计时进行分区,中放厂房和高放厂房非为四个区:放射性设备区、放射性检修区、放射性工作区、非放射性工作区。低放厂房分为三个区:放射性设备区、放射性工作区、非放射性工作区,弱方厂房分为两个区:放射性工作区、非放射性工作区。给排水设计和放射性厂房的分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在放射性工作区和非放射性工作区的连接位置设有总卫生出入口或者是卫生出入口,放射性检修区和放射性工作区之间设有卫生闸门,可以降低各区交叉污染的发生率。

2.放射性厂房的设计原则

放射性厂房给排水的设计原则为除了要满足正常的消防功能、给排水之外,还需要避免放射性污染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管道在穿过放化水平不同的区域时,需要使用有效的措施,避免放射性从高区向低区扩散;② 严禁含有放射性的废水排到生产、生活排水系统中;③ 避免放射性介质进入到给水管道中,使给水受到污染。

二、放射性厂房给排水系统注意事项

1.给水系统设计

给水系统主要包括消防给水、生产给水、生活给水。各系统需要分开进行设置,防止发生互相污染的现象。通常生活给水是单独设置的,消防给水和生产给水则是共同使用一个系统。为了避免饮用水受到污染,进行生活给水介入用水点时需要设置防止倒流的装置。

给水材料的种类和存储方式

① 给水管网安装中所使用的管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消防给水管道:球墨铸铁管;生产、生活给水管: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

② 给水管道管材的存储

管材需要存放在温度低于40℃的有顶棚内或者是库房中,需要进行良好的通风。管材不可以存放在露天场所,避免暴晒、阳光直射,不可以和高温物体、火焰接触。如管材需要进行露天存放时,需要设置防止暴晒、阳光直射的装置。管材需要水平的堆放在平整的地面上或者是支撑物上,防止管材发生弯曲,堆放的高度不应该超过1.5m,并且需要设置防止坍塌、滚动的装置。

进行球墨铸铁管的存放时,第一层管道应放置在三根平行放置的木方上,木方厚度要超过150mm,两侧的木方和管道的插口、承接口要有1m的距离,管道进行平行摆放,承接口不要和地面接触,在第一层的两端使用钉子将大楔形块固定在木方上,避免管道发生滚动的现象。之后每上一层的管道均要承接口对应下层的插口,同一层管道的承接口要伸出下层插口,承接口要伸出10cm,防止承接口发生变形的现象,每相邻两层的管道需要相切。在球墨铸铁管存储时需要对管道进行检查,主要有:① 插口变形;② 外保护层受损,尤其是管道的两端;③ 内保护层水泥砂浆的检测;④ 插口的物理损伤;⑤ 橡胶圈的使用有效期。如外表面发生损坏可以使用沥青漆进行修复;管径小于300mm时,可以用肉眼看出椭圆部分时,可以将一部分切除,不需要进行修复;当内部水泥保护层发生损坏时,可以使用水泥砂浆进行修复。

2.排水系统设计

排水系统主要有带放排水、生产排水、生活排水系统。带放排水是指放射性浓度大于排放管理范围的废水,是放射性厂房有的一种废水。放射性厂房排水的设计原则是将非放射性废水和放射性废水分开进行排放,防止将放射性扩散到厂外。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是否使用一个系统可以按照室外管网确定。

带放排水系统的管道主要使用不锈钢管,立管检查口、清扫口、地漏等位置都是特制的,材料为不锈钢,使用焊接的技术进行连接。

三、给排水管道施工注意事项

1.沟定位放线和挖掘

1.1 定位放线

按照施工图纸对管道安装的标高、坐标、中心性进行测量,使用石灰将管道的中心线做标记。进行定位放线可以为管沟开挖提供依据,对管道的标高和走向与其他系统的配合进行检查,对管道设计图纸中坐标和标高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对开挖区域使用石灰进行标记。

1.2 开挖

在管道开挖前需要办理开挖区域的动土证,使用反铲沿管道的中心线进行管沟的挖掘,对管沟的标高进行检测,使用细白线和钢筋棍做出管道和中心线的标高。按照现场的定位放线和开挖区域进行管沟挖掘,管沟需要有足够的宽度,确保管道接头上组件的安装,在开挖的过程中要做好临边防护工作,使用警示带对开挖区域进行包围,避免其他施工人员和作业人员掉入沟中。管沟开挖时要使用边挖、边测量、边回填的方法,管沟全部挖开后需要进行管沟的检查,防止施工工作人员随意性损坏测量标志,对挖开后的区域要做好保证车辆或者是人员安全通过的临时设施,设施要确保稳定、牢固。

2.管沟垫层

管沟验收合格后,要对管沟进行垫层,厚度要按照图纸要求铺设细沙,沟垫施工完成后才可以进行管道的安装或者是阀门井的砌筑。在管沟垫层上做出管道安装的中心线、坐标和标高等,管沟底需要清理干净,将坚硬的大块石头或者是材料去除。

3.管道的运输和吊装

进行管道装卸时的吊索要使用较宽的吊带或者是较宽的柔韧皮带等,不可以使用铁链或者是钢丝绳进行管道吊装,吊装时要使用两点起吊,不可以使绳子贯穿两端进行管道装卸。操作平台要有足够的宽度和长度方便管道连接施工,需要有足够的强度支持管道的压力。在进行装卸时要有专人指挥,防止撞击管道口或者是使管道撞击地面,允许翻滚管道,但是要使用足够厚的木方防止发生摩擦,尤其是承接口的位置。

4.管道防腐

只有消防管道需要进行防腐处理,可以使用环氧煤沥青进行防腐。防腐措施要在施工前进行,上底漆时要保证基面干燥,进行除锈后和涂底漆之间的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防腐层要涂刷均匀,不可以有起泡、凝块的现象。防腐施工不可以在雨、雾、适度超过85%或者是5级以上的大风中进行,如果环境温度低于5℃时,不可以使用环氧煤沥青进行防腐。

5.管道试压

管道安装完成后,要进行试压,对管道安装质量进行检查。管道水压试验的分段长度不应大于1.0km,管道固定设施需要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安装,管件的设施混凝土强度要到达设计的强度,没有设置支墩设施的管件要使用措施进行加固,试验管段的所有敞口要进行封堵,不可以有漏水的现象,试压实验前要对管道内的杂物进行清理。

讨论

放射性厂房的给排水设计要按照放射性厂房的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设计,不仅要达到正常的生产设计要求外,还应在设计中使用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降低放射性辐射的水平,使人们、工作人员及环境受到保护。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从古至今,我们习惯将大地称作母亲,因为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土壤既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源。但目前大量耕地被污染,使得土壤正在逐步丧失其营养、缓冲性、自身净化和有机体的支持等功能,导致原本就耕地资源匮乏的我国更是雪上加霜。日趋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粮食减产和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也成为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其实,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说,土壤不仅是污染的场所,也是缓和和减少污染的场所。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对于合理利用土地、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

什么叫做土壤?即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什么叫做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自净能力,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得以积累,导致土壤环境正常功能失调和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土壤水人体”等过程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二、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形势十分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极其严重。据相关调查显示: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已严重污染的我国耕地近120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近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相继在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及其周边的城市和城郊等地区出现。同时,土壤污染呈新老污染物并存、有机无机复合污染的多样类型局面。另外,由于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以及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导致土壤污染原因复杂多样,并极难控制。并由此引发了大量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了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三、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物一般可分为病原体、有毒物质和放射性物质。

1、病原体。病原体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医院污水以及工业废水。

2、有毒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元素,如铅、铂、锌等;农药及某些含金属的化肥;致癌物质。

3、放射性物质。核爆炸产生的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元素可长期蓄积在土壤中。

四、土壤污染源

土壤污染的污染源十分复杂。主要可分为: 生活性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和生产性污染源三大类。

1、生活性污染源:主要包括人、生活污水、牲畜的粪尿和垃圾等。

2、放射性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科研和医疗机构排放的液体或固体放射性废弃物。

3、生产性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 “三废”、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弃物、农田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和地膜等。

五、土壤污染的类型

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包括:水型污染、气型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1、水型污染。主要是引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灌田,使有害物质聚积土壤造成的。并由于生物富集现象导致食用人体中毒。

2、气型污染。大气中的铅、铜、砷和氟等污染物经降雨和沉降污染土壤。常呈现以污染源为中心的椭圆形或带状分布。

3、固体废弃物污染。包括粪便、垃圾、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渣等。

六、土壤污染的特点

土壤污染的主要特点包括:隐蔽及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转性等。

1、隐蔽及滞后性。往往只有食物危害到人和动物的健康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察觉,并通过土壤样品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等手段认定。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从产生到发现一般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2、累积性。由于土壤的不易发生迁移、扩散和稀释等特征,因此,土壤中污染物质便会不断积累而超标。

3、不可逆转性。污染土壤中积累的难降解污染物质只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很难消除。尽管也能降解污染的部分有机化学物质,但其周期过长。同时,土壤对重金属污染基本无降解能力。

七、土壤污染的原因

1、过量施用化肥

虽然大量使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使用的化学肥料中含氮、磷等元素较多,便会导致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并引起大量的土壤问题。未被吸收利用或吸附固定的养分积累于土壤之中。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便会转移从而扩大土壤污染范围。

2、过量使用农药

土壤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是农药。我国每年使用农药的特点是:用量大,覆盖面积广。农作物吸收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积累于其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之中。

3、重金属元素

铅、砷、汞、镉等重金属元素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虽然给生产带来一定的便利,但却对土壤造成极大危害。

4、污水灌溉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大,合理污水灌溉农田可使农作物有效吸收其中的氮、磷、钾等养分,达到增产的效果。但许多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未达标排放进而灌溉农田,便会造成土壤污染。

5、另外大气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以及放射性物质均是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八、土壤污染的危害

1、土壤污染直接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2、土壤污染导致食品安全性降低。

3、土壤污染易传播疾病,尤其是放射性物质污染可能引发癌症,危害人体健康。

4、土壤污染易导致导致其他生态问题。

九、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反对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经济增长方式,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线。保证农业经济与国家社会经济同步发展。

2、建立系统的相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

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还是空白。因此,建立系统的相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实现土壤污染防治依法管理,有法可依。

3、建立长期有效的土壤质量监测机制

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为防止土壤污染恶化采取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4、建立土壤环境标准体系。

加强土壤污染等级划分研究,建立可量化的“土壤污染等级划分标准”。使得满足我国土壤污染怎么治理,治理到什么程度有一定的标准可循。

5、加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工作,强化人民群众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同时,还应控制生产和生活污染源;建立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点;科学地进行污水灌;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以及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肥料。

结语:土壤污染防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不仅需要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立法管理以及宣传教育;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并自觉参与土壤污染防治保护。

参考文献:

[1]徐月珍 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

[2]任旭喜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 [J] 环境保护科学,1999.

[3]赵美微,塔莉,李萍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修复研究 [J] 北方环境,2007.

篇8

王某捡到的是遗失的放射源铱192,但他并不知情,只是想捡来用作钥匙的挂链。至此,王某已经遭到伤害。于是,一连串的问题随之而来。什么是放射源,有什么作用,对人体有什么害处,如何管理放射源和避免放射源对人的伤害?

放射源的作用和分类

用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制成的小型紧凑的辐射源称为放射源。放射源品种较多,而且应用广泛,不仅在核设施,而且在科研院校、医疗机构、地质和煤田勘探与开采、石油开采与炼油、公路与桥梁建设、机械制造与安装、建材(尤其是水泥厂)、纺织、卷烟、造船、电力、制药、育种、造纸、冶金、仪表和钟表制造、电影制片、木材、塑料、面粉和饲料加工、电缆、荧光灯生产等各行各业都有应用。

在医学方面放射源广泛用于医学诊断、治疗和消毒灭菌;在农业方面放射源用于辐照育种,可以改良品质,增加产量,还可用于灭菌保鲜等;在工业方面放射源可用于石油、煤炭等资源勘探,矿石成分分析,工业探伤、无损检测、材料改性和料位、密度、厚度测量等。放射源还可用于人造卫星供电、火灾烟雾报警、污水治理等。

王某捡到放射源铱192就是用于物理探伤的放射源。利用铱192伽玛(γ)射线探伤就是因为伽玛射线能量适中,在常见的材料厚度下具有较高的探伤灵敏度。因为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金属材料内部的情况,因此需要特殊的“眼睛”去发现,这个“眼睛”就是放射线。放射线可以穿透厚厚的金属,如果金属内部有任何异常,射线会发生变化,探测设备就会以成像或者一定的数据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铱192与钴60、铯137等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中的探伤。

铱192的半衰期是74.2天。伽玛射线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在较大体积内产生电离作用,可以用来进行辐射消毒、灭菌、食品辐射保藏、辐射育种、放射治疗和辐射加工等。

放射源按所释放射线的类型可分为阿尔法放射源(产生α射线)、贝塔放射源(产生β射线)、伽玛放射源(产生γ射线)和中子放射源(产生η射线)等。这些放射线都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使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而且,不同的射线在物体中穿透能力各有不同。一张厚纸可挡住阿尔法射线;有机玻璃、铝等能有效阻挡贝塔射线;伽玛射线穿透力较强,但混凝土、铅等可以阻挡;中子射线需用石蜡等轻质材料来阻挡。

由于放射源发出的放射线对人和生物有害,因此在实际操作时,需要在防护设备下使用。防止或减少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3种手段。一是距离防护,距离放射源越远,接触的射线就越少,受到伤害也越小。二是屏蔽防护,选取适当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铁或铅等)做成屏蔽体遮挡放射源发出的射线。三是时间防护,即尽可能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上述3种防护手段通常会组合应用。

放射源对人的伤害

显而易见,如果防护不当或没有防护,放射源发出的放射线会对人造成伤害。例如,由于王某不知情,捡到放射源铱192后没有防护地放在裤兜内达3个小时,已经对他造成了伤害。

在找到丢失的放射源铱192后,王某于12日被转移至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核工业辐射损伤医学应急中心接受治疗。由于放射线的伤害,王某的右腿已出现溃破和脓肿。而且腿部红肿在进一步扩大,不过王某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判断其受辐射影响程度较轻,目前不存在生命危险,右腿也不需要截肢。

由此可以看出,放射线可以因接触的时间长短、保护措施的强弱和放射线的不同种类而让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一般而言,放射源发射出来的射线可以破坏细胞、组织,甚至细胞核,对人体会造成程度不同的伤害。当人受到大量射线照射时,会产生诸如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损伤,由于细胞核损伤,会导致癌症,严重急性辐射还可致人死亡。

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Ⅰ类放射源属极危险源。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Ⅱ类放射源属高危险源。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小时至几天可以致人死亡,而王某捡拾的放射源就是Ⅱ类放射源。Ⅲ类放射源属中危险源。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放射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上述三类放射源为危险放射源。

此外,Ⅳ类放射源属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类放射源的人可能产生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Ⅴ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国内最严重的一起放射源事故发生于1992年11月19日。泥瓦工张有昌在山西忻州环境监测站建筑工地的一个井口看到一个金属圆柱体,貌似日光灯管的启辉器,在阳光下闪着亮晶晶的光。张有昌也像现在的王某一样不知情,随手捡起来装进外套的右边口袋。后来,这个金属块发出的射线杀死了张有昌父子3人,也伤害了妻子张芳和腹中胎儿,并前后影响100多人。

这个金属圆柱体是钴60放射源。1973年,当时忻州地区科委为培育良种,从上海引进6枚钴60放射源。10多年后科委迁址时将放射源封存,随后将原址移交给当地环境监测站。1991年,监测站盖楼,委托太原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将钴源迁走封存。但钴源室管理员记错了放射源数目,技术人员从封存的井里只拿走了5枚金属圆柱体。另外一枚放射源丢失,于是就有了张有昌和100多人的祸从天降。

管理不善的恶果

使用放射源需要专门的保护设备,即便如此也会因意外而造成放射线对使用者的伤害。更严重的是,如果放射源遗失,会给不知情者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国内绝大多数放射源造成的伤害都是管理不善造成的。

从1954年发生第一起有记载的放射源事故开始,中国的放射源事故就连连不断。《全国放射事故案例汇编1988~1998》透露的情况是,中国大陆从1988~1998年共发生放射性事故332起,受辐射总人数966人。以每年发生的事故数量比较,中国与美国相近,但如果将事故数量与放射源拥有数量结合起来比较,中国的事故发生率大约是美国的40倍。从1954~2007年,中国的核设施未发生过急性辐射致死事故,但却因放射源事故造成10人急性死亡,占全世界该类死亡总数的17.2%。

1995年出台的《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将事故性质分为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和其他事故3类。在中国放射源事故主要是人为失误和管理不当造成的,也即主要是责任事故。例如,1988~1998年发生的332起放射性事故中,责任事故占到近85%,其中管理不善占47.29%,领导失职占20.18%,安全工作意识淡薄占6.63%,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占4.52%,操作失误占4.82%,缺乏安全防护知识占1.2%;技术事故等其他原因占不到20%。还有一个统计是,1954~1987年之间出现的放射源事故中,责任事故占总事故的78.7%。

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卫生部、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放射源普查。拥有放射源的单位超过10000家,放射源超过14万枚,而且每年以5%~10%的速度在递增,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区。在各类放射源事故中,丢失放射源造成的事故比例最大。现在,还有约2000枚废旧放射源下落不明。同时,中国还有越来越多的放射性废物无处安放,对国人安全和环境构成巨大威胁。

由于管理不善,责任不清,中国的放射源事故还有更多的特点,例如,将遗失的放射源当成废品进行熔化冶炼,对人和环境造成了更为广泛的潜在威胁。

2009年3月23日,陕西省铜川市环保部门在对秦岭水泥公司的12个放射源例行检查时发现,被拆除的水泥生产线上的一枚“核电子秤”不见了,而该“核电子秤”含有放射源铯137。24日,陕西环保厅工作人员在富平县一钢厂的废渣中检测出铯137成分。该钢厂共从秦岭水泥公司购回8车265吨废钢铁。这批钢铁已被熔炼。27日,陕西省环保厅透露,在陕西富平兴宝钢铁公司的炉渣中测出铯137,但成品中并未发现此放射性物质。

令人担心的是,被熔炼后的放射源铯137会随着钢材的使用把危险带到千家万户,而这些人是并不知情的。因为,带有放射性的钢材以及由这些钢材制造的房屋、汽车、桌子、椅子、锅、碗、盆、勺子、杯子、婴幼儿用具等都会让人陷入危险。

铯137的半衰期长达30年,是一种常用的伽玛辐射源,对人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铯137对人体的影响取决于其辐射强度、人体暴露于铯137的时间和受影响的人体细胞种类等。但是,人体长期暴露于铯137可引起急性放射病症,如恶心、疲倦、呕吐及毛发脱落等,免疫力下降、白细胞死亡及骨组织坏死,如果长时间近距离(2.5米以内)接触,会导致染色体变异,影响生殖系统并导致婴儿畸形,如果受到约1西沃特辐射剂量的直接照射,可以致人死亡。铯137进入人体会积聚在肌肉组织中,并有可能导致癌症。

所以,放射源铯137熔炼后混入钢材中无论是用这样的钢材来制造何种用品,都会让人受到辐射而致病甚至致死。这也说明,中国的放射源已经成为一种潜在的强大杀伤性杀手。

如何防范放射源的伤害?

显而易见,放射源对不知情者造成的伤害是最大的,因此需要使用者、政府部门严格管理放射源,同时也需要对公众进行防护放射源的知识传播,最大程度减少放射源对人的伤害。

在南京发生放射源铱192丢失并造成人员伤害后,环保部发出了通知,要求各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要在2014年7月1日前,按照《关于γ射线探伤装置的辐射安全要求》(环发〔2007〕8号)和《γ射线探伤场所监督检查技术程序》(环核辐函〔2012〕17号),针对行政区内的γ射线探伤单位,认真开展辐射安全专项检查。

这样的专项行动固然有效,但是却未必能形成全面的有效机制。全面的有效防护机制就是遵循专门的法规管理和使用放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对放射源使用和管理有诸多规定。例如,对于放射源要加装多方面的防护装置。放射源都要装在特殊设计的专用容器内,以防止对人体造成伤害。放射源包装容器种类很多,大多为球形和圆柱形,一般用铅、铸铁、钢、塑料、石蜡等材料制成。此外,所有放射性工作场所及放射源的包装容器上都必须有警示标志。

此外,妥善处理废弃的放射源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放射源的真正生产厂家收贮,二是将放射源交给经环保部门许可的单位收贮。由于生产和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和个人因管理不严而让放射源流失的、未按照规定对废旧放射源进行处理以及造成辐射事故的,需要负法律责任,轻则罚款1万~20万元,重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因辐射事故造成他人损伤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完全严格执行,以致中国的放射源事故频频不断。显然,严格执法和加强责任管理,是防止放射源事故的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普通公众如何防范放射源的伤害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放射源无色无味,在正常的情况下看起来就是一个金属物或者铅罐,人们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将这些东西当作废铁捡回,从而造成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人的严重伤害。

对于普通人,尤其是捡拾废旧品的人来说,对于垃圾、路面、草丛或其他地方的来历不明的金属,以及精美、夜间发光的物体不要随意捡拾,即便是环卫工在处理这类物体时,也要请相关机构对其进行检测,然后再做处理。另外,应通过科学传播让所有人都能识别放射性标志的图标,就像在幼儿园要教会孩子红灯禁止通行一样。普通人发现可疑放射源后也可立即拨打环保举报热线:12369。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相关条款

第三十一条:放射性同位素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其贮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射线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

第三十二条: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进行收集、包装、贮存。

篇9

关键词:核电站;混凝土厂房;涂料涂装;过程控制

一、核电站混凝土厂房用防护涂料涂装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应用于核电站的涂料,按其使用部位,可分为核级和非核级涂料。非核级涂料用于普通场所,如常规岛钢结构和混凝土表面。核级涂料是用于存在核辐射的场所和结构的防护涂料,涉及辐射的厂房、设备和其它结构表面。安全壳是核电站的中心部位,应用涂料使用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高辐射物、高放射性裂变产物的沾污;经常处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暴露于去除放射性污染的试剂中,特别是在失水情况下,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伴随着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形成的强辐射,同时喷淋高浓度硼酸水。因此,应用于核岛安全壳内的防护涂层不可以有严重的剥落、起壳、粉化。否则,大量的残余物进入堆内总应急冷却液中,导致管线、泵、喷嘴及总冷却管道堵塞,降低影响安全系统的功能,会带来严重的安全事故。一般核电站设计寿命为40a,涂料施工完成之后需达到一系列施工标准及使用寿命,需要注意的是,核电站使用寿命是否能够达到此标准,不仅受到涂料本身因素的限制,同时涂料施工的质量也是相当重要的,所谓涂料涂装过程控制即为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的排除涂料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利条件及质量影响因素,从而真正实现涂料性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对核电站混凝土厂房防护涂料涂装过程加以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核电站混凝土厂房所用防护涂料一般为面漆、腻子、封闭底漆、中间漆等配套。但由于生产条件不同,各种涂料的供应商在涂层配套设置上略有不同,因此为确保施工质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必须要严格依照涂料供应商所给出的施工指导文件进行施工操作。

另外,在施工是要注意施工环境的影响。具体来讲,施工环境要严格根据施工技术规格加以控制,如在进行混凝土厂房涂料施工时,混凝土的相对湿度应低于85%,环境温度以5℃至35℃为宜,基材温度至少高出露点3℃,如施工环境不符合上述要求应禁止施工并做好维护工作。

二、核电站混凝土厂房用防护涂料涂装施工过程控制

(一)材料的供应商选择很重要

核电站涂料的特殊性主要体现性能要求上,与普通工业涂料的区别在于LOCA试验、去污试验和耐辐照试验。一旦在事故状态下,如果油漆出现了问题,进入管道可能造成管道堵塞而引起安全事故。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油漆需要保持稳定。涂料的性能试验要求是必要条件。因此,对于材料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很重要,除了满足必要的规范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口碑,最好是能够有运营稳定的业绩证明。

(二)混凝土基层前处理工作

核电站涂料涂装是否能够达到要求并充分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凝土基层前处理工作的质量优劣,不论是对于何种涂料而言,任何涂料的性能都与涂装前表面是否得到恰当的处理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如果混凝土基层表面没有得到良好处理,即使性能再好、质量再好的涂料也难以发挥出其作用。具体来讲,我们首先要对混凝土基面的缺角、裂缝、凹凸部位用同等标号的水泥加以修补,然后在对混凝土施工时所出现的模板接缝的错误部位利用水泥砂浆修复。如果混凝土墙面顶棚出现裂缝要及时用填缝剂修补。修复工作完成后及时养护,然后再使用磨光机对混凝土表面的浮浆、突出部位及涂料施工部位打磨平整,确保涂料的依着性。此外,对于顶棚、墙面、地角等相交部位要修正为直角,然后用工业吸尘器吸收混凝土基层上的灰尘,再确保混凝土基层表面的清洁程度后方可开始涂料的涂装工作。

(三)涂料涂装施工过程控制

1.涂层配套及涂层系统控制

考虑到核电站结构的复杂性及对安全性的严格要求,混凝土厂房的使用性能有着较大差异,因此核电站混凝土厂房对涂层的配套也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正因如此,在施工工作开始前,各部门的技术人员要理清厂房的涂层系统,对各厂家、各种类的涂层配套要加以熟悉,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跟踪检查涂层系统是否正确、施工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其次,混凝土厂房天花板、颜色等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厂房内不同涂层系统的施工顺序要加以明确防止二次污染的问题出现。

2.基层含水率控制

通常情况下,新浇筑的混凝土温度在25℃左右,相对湿度在50%以下。在施工前至少要对其进行为期一月的养护,确保混凝土水分得到充分蒸发后方可对其进行基层前处理工作。混凝土含水率不超过涂料厂家及设计文件所规定的范围,在含水率的测定上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水泥水分测定仪来实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含水率的测定必须要对厂房墙角加以重视,原则上应该对每一平米都测到并做好记录,确保满足要求后方可开展涂料涂装施工工作。

3.温湿度控制

在整个涂料涂装施工过程中温湿度的控制是关键环节,周围环境对涂装过程及质量的影响不可小觑。温度过低会使得涂料不能完全固化与干燥、温度过高则会很难实现涂料与表面的良好结合粗与流动,从而给涂膜的形成带来极大困难。经试验表明,通常条件下环氧涂料在处于10℃以下的环境中固化较为缓慢,在5℃以下时固化停止。正因如此,在涂料涂装施工中我们必须要将施工温度严格控制在5℃~35℃之内,如果无法达到此项要求可以通过采取外接设备的方式加以实现,如加热设备、通风设备等。

4.腻子的施工越薄越好

腻子的作用主要是填坑找平,尤其是填补混凝土表面形成的气泡的填补。腻子越薄,系统的粘结将会越好。相反,如果腻子太厚,可能会影响的系统的附着力,容易造成脱落。因此在施工腻子时,一定要用力刮平,这样可以使腻子更薄。

5.油漆的湿膜厚度控制

对于混凝土基底来说,湿膜的厚度要把握一个比较好的度。应高于规定的技术参数,这是因为在下道涂层施工前,往往需要打磨处理表面,造成涂层厚度一定的损失,在施工过程中要考虑相应的损失补偿。湿膜厚度不能过厚,防止附着力不满足技术要求。

6.涂装养护控制

在涂料涂装施工完成之后要确保厂房内空气流动,并保证环境温度、湿度达到施工要求,防止由于漆膜干燥后出现的表面光泽不足等问题。其次在油漆未干燥之前最后不要清洁厂房,避免灰尘等污物沾污厂房墙面油漆,更不得磕碰墙面对涂膜构成破坏。待面漆涂刷完毕15d之后便可以进行涂层附着力的测试工作,测试时可以利用附着力测试仪测试。通常附着力的测定一般采用拉开法的方式进行,这一方法所测定的附着力主要是指在规定速度下在试样的胶结面上施加破坏涂层与底材间所需的力度,所得结果用kg/m2表示,最后得出附着力测试报报告。

7.施工操作人员控制

除材料本身质量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外,涂料涂装施工的管理工作也是影响涂料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涂料施工管理一直为人们广泛看作为涂装“涂装三要素”的重要一环,即为涂料、涂装技术、涂装管理。其中包括工艺管理、操作规程、劳动组织、质量检测、试验报告等方面都属于涂装施工管理的范畴之内。由于核电站混凝土厂房涂料涂装施工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进行施工必须要选择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施工队伍。同时也要强调施工队伍的管理能力与技术水平,如性能机械设备的使用、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等,只有在施工中不断的开展动态检查、研究才能够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核电站由于其特殊性存在着较大的放射性污染,确保核电站厂房防护涂料涂装的质量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防止放射性污染、防止钢筋混凝土受到腐蚀确保使用寿命,同时对于保证核电站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展开涂料涂装施工,从而切实推动我国核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靓.海工混凝土表面成膜型防护涂料耐久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核电事故原因;重大核电事故;辐射危害

核电站通过对核原料进行可控制的裂变释放热量来制造高温、高压的蒸汽,从而推动发电机发电,发展核电的优点有以下方面。

(1)核原料虽然体积小但蕴含的能量却很大,2400吨标准煤所放出的能量仅需1000克铀裂变即可得到。

(2)核能是清洁能源且属于不常用能源,开采成本不易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3)核电基本不会对附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不会促进温室效应的加重。反应堆外面有多层保障,基本不会排放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对外放射性污染一年的量相当于做一次X光透视所受到的照射量。

虽然核能总体利大于弊,但我们也要趋利避害,将核危害降到最低,因为核电一但出现重大事故其影响远比普通电站大,除了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附近居民将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核辐射威胁。

接下来通过对迄今为止的三起重大核电事故分别分析从而总结引起这些事故的重点因素。

1 美国三里岛核电事故

1979年3月28日4时,美国三里岛核电站由于操作判断失误及机械故障发生5级核电事故。

事故经过:1979年3月28日4时,三里岛核电站2#机组反应堆的二次回路循环水泵发生机械故障温度升高,该回路冷却系统自动运行,由于先前工作人员检修后未能将冷却系统的出口阀门打开,导致二次回路冷却失效。堆内温度、压力上升至危险限值,反应堆自动停止运行,并开启泄压阀进行泄压,堆内压力恢复正常后,泄压阀因为机械故障没有自动归位,导致堆内冷却剂持续流出,反应堆内压力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应急堆芯冷却系统自动投入进行挽救,操作人员在不知道泄压阀没有正常归位的情况下,认为该系统的投入运行是多余的操作,便将其关闭,终止了向堆芯注水的操作。设备故障及操作管理失误致使堆芯温度短时间内过高,46%燃料棒外壳镐及铀燃料熔化,堆芯严重熔毁。

事故处理:及时地应对避免了氢气爆炸;核电事故进展信息上报及时,5小时后白宫得到最新进展并发出指令,7小时后大部分人员撤出事故电站;5英里以内儿童和孕妇进行疏散转移,10英里以内学校暂时停止上课;2#反应堆宣布报废且清理费用达10亿美元,三里岛核电公司共赔偿1.3亿美元。

事故影响:2#堆堆芯严重熔化;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氪、碘、氙),现场共有3人受到辐射,80公里以内居民受到放射性威胁;此次事故导致美国人民反对建设核电站情绪高涨,民众纷纷游行,美国因此30年内核电止步不前。

事故分析:

(1)前48小时低估了这次核电事故的危险性,而后又扩大事故的影响范围,致使美国人民对核电的发展信心大减。

(2)缺乏严密的管理逻辑,操作失误,自控薄弱,报警不力。核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

(3)1979年年底,美国总理卡特表态:“核能应该作为美国最后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能源”。因此,美国在20世纪后期停建核电;然而21世纪初美国大量在役核电站延长服役年限,埋下了隐患。

(4)不应在人口密集地区及靠近城市水源的地方修建核电站,从而减小核电事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2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6分,位于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迄今为止事故等级最高的7级核电事故。

事故经过:在对4#反应堆进行安全维护中,控制反应堆检测人员为了使检测顺利实施,将一部分控制棒插入水中,从而减少蒸汽量和功率,二十分钟后功率下降,检测人员又提升控制棒97.2%,仅留下6根,205根控制棒同时裂变,产生大量热量;同时,控制水泵检测人员将注水泵关闭,启用备用水泵,以减小流量便于测试;两工作人员同时的截然相反的操作,使反应堆温度、压力急剧升高,超出正常温度的百倍,最终超出反应堆设计限值而爆炸。

事故处理:立即组织消防人员进行长达4小时的灭火作业,有人员当场死亡;36小时后居民及职工全部撤离至安全区域;出动1800架飞机对4#堆空投5千吨放射性吸收物质,减小放射性危害;反应堆底浇筑混凝土板,上部用混凝土对反应堆进行全封闭浇筑,隔绝残余核原料与外界的接触。

事故影响:反应堆堆型为石墨堆型,内部全部为可裂变浓缩铀,爆炸时附近厂房被掀掉;放射性物质随石墨升至大气平流层,邻国受到辐射影响;进行事故抢救人员有29人死亡,106人患急性放射性疾病(成人辐射照射量按大于0.0671C/Kg计算);事故地点50公里以内11.5万人全部疏散,2.6千平方公里内无人居住;事故发生后15年内有6.6万人患癌症及其他病症逝世,受到不同放射性程度损害人员为320万。

事故分析:

(1)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没有进行协同操作,随意性强,因人为失误的叠加导致反应堆的爆炸。

(2)反应堆型本身存在缺陷。石墨堆型的使用导致此次核电事故中带有辐射的大量石墨扩散,应更换先进堆型。

(3)核电设计无安全壳,反应堆爆炸后放射性物质无遮挡而随大气环流自由飞散。

(4)核电站管理人员对核泄漏的严重性缺乏充分认识,硬件无闭锁,软件无自控。

3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福岛第一核电站受地质灾害影响发生7级核泄漏事故。

事故经过: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福岛发生9.0级地震,这次地震引发了海啸的发生,海啸经过福岛第一核电站,摧毁了核电站的供电系统,设备功能失效,反应堆内无法注水,温度过高导致燃料棒熔毁,在镐外壳有氢气生成,安全壳内温度、压力过高,各反应堆先后于1号12日,2号15日,3号14日,4号16日在厂房内发生氢爆。安全壳有裂缝产生,含放射性物质泄露,9千吨低放射性及2万吨高放射性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倾入海洋,8.65万吨受放射性污染的水源暂未处理。

事故处理:先是留下50人清理事故现场,随后又升至180人,清理人员辐射剂量上限放宽至250毫希;30千米以内居民全部疏散,20千米以内设为;反应堆发生氢气爆炸,应急系统电力中断,首先采用飞机进行空中洒水降温,然后通过高压消防车从地面进行投水冷却;铺设电线恢复供电系统,启动冷却系统;对于未经处理流出的含有较高放射性污水进行堵截,并采用容器进行储存,部分含有放射性的污水则直接排入海洋,依然有8.65万吨污水需要处理;拟建防波堤;4个反应堆均采用混凝土进行全封闭浇筑,三阶段长期处置已启动;日政府暂时停止运营滨冈核电站,防止受到后续可能发生的8.0级地震的影响,避免福岛第一核电事故的重演。

事故影响:反应堆氢爆有11人受伤;共有190人受到不同程度辐射伤害;半径30公里以内人员全部撤离;受灾地区土壤、奶制品、菜类、海鲜均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燃料棒30%-70%熔毁;泄露辐射量缓慢释放;近海、深海均受到放射性影响,海洋污染区5年内到达北美,10年内到达亚洲,30年内太平洋将受到放射性的影响;日本政府宣布福岛核电站4台机组已全部报废。

事故分析:

(1)核电站厂址地面与海平面高度差距太小,且无抵挡台风、海啸建筑设施;抗震等级低。

(2)核电站备用供电系统不完善,主供电系统受损备用供电系统无法立即保障供电。

(3)对反应堆内氢气的产生及氢爆的限值认识不清,没有吸取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氢爆的教训,低估了氢爆带来的后果影响。

(4)事故发生后由于担心海水对设备的损害,当局决策迟缓,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延误了避免氢气爆炸的最佳时机。

通过对历史上三起重大核电事故的分析可见,导致核电事故的主要因素有:

(1)操作管理因素。

(2)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够。

(3)应急系统力度不够。

在操作管理因素方面,需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树立安全意识,对于维护和检修应制定标准化流程,拒绝不安全操作;在抗自然灾害方面,需根据建厂所在地可能面临的潜在威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并修建相应的防范设施;在应急系统力度方面,应急系统应作为防范核事故的第一道屏障和最后一道屏障,而不仅仅是警告,在核电站面临巨大威胁。例如:堆芯温度过高而面临熔化时应强制采取挽救措施,此时不应再受人为的限制。

而在降低核电事故造成的影响方面应从建厂选址和防护隔离两方面防范。在建厂选址方面应远离城市水源避免污染城市用水,远离人口密集地区避免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和恐慌;在防护隔离方面要修建安全壳避免辐射物质大量无遮拦外泄,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