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变量范文
时间:2023-03-17 16:1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变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火速链接
环境变量的其他知识及技巧,可参阅本刊2007年第2期《环境变量的4个寓言》。
逛论坛的时候遇到网友问,为什么执行批处理的时候,命令提示符窗口一闪而逝,什么也没看到?还有在“运行”对话框中执行DOS命令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执行“ipconfig”想查看本机的IP地址,命令提示符窗口也是一闪就不见了,根本来不及查看。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执行DOS批处理或在“运行”对话框中运行DOS命令时,最终都要调用命令解释程序cmd.exe,这一命令程序的缺省参数是“/C”,即执行完命令后自动关闭命令提示符窗口。所以要想让命令示符窗口驻留,必须手工加上“/K”参数。比如在运行对话框中输入“cmd.exe /k ipconfig”,再执行的时候命令提示符窗口就不会一闪而逝了。同样的在批处理文件中,在各命令前加上“cmd.exe /k”也可解决这个问题。
本来上面的命令应该是这样的:“c:\windows\system32\cmd.exe /k ipconfig”。之所以能把cmd.exe前面的一长串路径省略,是因为系统在环境变量中已经将“c:\windows\system32\”定义为内部命令自动搜索的路径之一了。其实完整路径的cmd.exe有自己特定的环境变量,即“ComSpec”,也就是说上面的命令还可以写成这样:“%comspec% /k ipconfig”(前后两个百分号是DOS环境变量的标志,不能省略,下同)。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环境变量使得非常长的命令变得很短,用起来方便多了。除了系统内置的环境变量之外,我们还可以自己定义一些。下面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以尽兴扩展。我要做的是,把“C:\Program Files\Adobe\Adobe Photoshop CS3\Photoshop.exe”简化为“PS”。
1.按Win+R键调出运行对话框,输入“regedit”按回车键打开注册表编辑器。
篇2
关键词 黄浦江上游;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监测数据;水源水质;有机污染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2-0084-06
黄浦江上游是上海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1985年建立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并颁布了《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1987年又颁布了《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实施细则》,1999年进一步在保护区内划出“一级水源保护区”以强化核心水源保护,同时又扩大“准水源保护区”使得整个保护区面积达到1 058km2。水源保护区内先后实施污染源整治、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和排污交易制度,“八五”期间重点治理上游畜禽牧场,1999年又进行了第2轮畜禽牧场治理。这一系列措施使水源地工业污染源、畜禽污染源控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水源地仍然面临严峻环境压力,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各年平均值均不能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总磷、氨氮、总氮长期处于Ⅳ类和Ⅴ类水平。随着黄浦江上游区域的进一步开发,引起新一轮土地利用变化,这些因素必定会在产业结构、点源、面源污染等方面对水源地产生影响。如果缺乏对这些变化的科学评估和调控,势必影响到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源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1 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1.1 监测断面选取
为全面反映黄浦江上游地区水质情况,在黄浦江上游地区共选取包括黄浦江干流及上游主要来水水系的7个监测站点的15年监测数据,作为本次黄浦江上游地区水质状况演变分析的主要依据。
(1)黄浦江上游干流。黄浦江干流有3个监测站点属于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范围,从上游至下游依次是淀峰、松浦大桥、临江。其中淀峰和松浦大桥属于水源保护区范围,松浦大桥断面还属于一级水源保护区;临江属于准水源保护区范围。
(2)黄浦江上游来水水系。选择了4条来水量大且有代表性的河流断面,4个断面都位于黄浦江上游保护区的范围内,这4个监测断面为:进入淀山湖主要来水的急水港断面;江苏来水的太浦河断面;浙江来水的大泖港和园泄泾监测断面。
1.2 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采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需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准水源保护区需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并且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1.3 评价方法
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了历史上沿用的黄浦江综合污染指数(即有机污染综合指数,A值法)进行水质评价,综合分析黄浦江上游水质污染状况。
2 黄浦江上游干流水质历年变化状况及趋势
溶解氧在淀峰断面的平均值远高于其它两个断面,15年始终保持Ⅰ类水质以上。松浦大桥断面的溶解氧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为Ⅲ类水质,大多数年份不能满足Ⅱ类水功能要求。临江的溶解氧多年平均值均低于以上断面,有一定的波动性,在Ⅲ类和Ⅳ类水质标准间变动,1991年后基本处于Ⅳ类水平,不能完全达到所定的Ⅲ类水质标准要求。
3个断面在1992年前的BOD5各年平均值有一定交叉,空间上差异不明显,此后有较大的差异,但松浦大桥断面BOD5的各年平均值大多高于临江断面,污染程度比下游还高。淀峰的 BOD5在15年间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
黄沈发等:黄浦江上游地区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2期高锰酸盐指数和BOD5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相似,松浦大桥断面的多年平均值都比临江断面高,而临江断面在后期的平均值接近并有一些年份平均值小于淀峰断面,表现出一定的好转趋势。淀峰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大多数已超过水源保护区要求的Ⅱ类水质标准,最大超标倍数为24.0%。松浦大桥断面的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临江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的变化情况相关性较大,有一定的反比关系。3个断面都达不到所定的水质标准要求,说明高锰酸盐指数的污染程度较重,对河流断面的负担较大。
淀峰除2000年之外,其余9年化学需氧量平均值都达到地面水Ⅰ类标准。临江断面水质也保持良好,逐年有所降低,松浦大桥的化学需氧量平均值多年都介于淀峰和临江断面之间,在20 mg/L以下,均为Ⅳ类标准。
淀峰断面的氨氮保持了一定的上升势头,虽然在其间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可以看出有上升趋势,超过了Ⅱ类水质标准。由此推测,氨氮的污染程度在逐渐加重,成为水质污染的主要限制因子。松浦大桥断面氨氮的15年平均值变化分为两个阶段,1986-1996年呈上升趋势,是原来的3倍左右,之后又开始下降,向Ⅱ类标准靠近。临江断面氨氮呈上升趋势,上涨了1.43 mg/L,增幅为1.68倍,特别是在1992年有一个高峰值,达到2.68 mg/L,超过Ⅳ类水平,完全不能达到该处水功能要求。
总磷在3个断面都有所增加,其中以临江断面增长的幅度最大。淀峰断面已可以看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成为该断面的主要污染因子。松浦大桥断面均为Ⅲ类水质,主要是后期上升速度很快。以上断面皆不能实现所处河流断面的水功能要求。说明总磷是影响水质状况的主要污染因子。总磷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氮磷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同时随经济的发展,某些含磷的工业污水也相应增加。
淀峰断面的总氮低于另外两个断面,各年平均值较低,松浦大桥断面和临江断面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各年平均值比较接近,在4.00 mg/L左右。
淀峰断面挥发酚的值较稳定,除了1992年的值达到0.002 mg /L,其余年份监测值都为0.001 mg /L。各年都达到Ⅰ类水质标准。
石油类的各年平均值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总的污染程度较严重。淀峰断面皆达到Ⅳ类水质标准,超过Ⅱ类标准5.8倍。松浦大桥石油类平均值在1989年为Ⅱ类,其余都超过了Ⅱ类标准,超标倍数都在0.6倍以上。1991年以后超标情况更加严重,最大超标达到3倍左右。临江的各年平均值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体来说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向Ⅲ类水质标准靠近。有逐渐减小污染的趋势。
淀峰断面的总汞1990年达到了0.000 12 mg /L,属Ⅴ类水质标准,是Ⅱ类水质标准的1.4倍。此后的年份平均值稳定,为Ⅱ类水质,可以达到淀峰断面要求的二类水质标准。松浦大桥断面的汞污染较严重,15年的年平均值大都在0.000 05 mg /L以上。并从1996年后有较快的上升趋势,到1999年已达到0.000 36 mg /L,为Ⅳ类水质,是该断面所要求达到的Ⅱ类水质标准的7.2倍。临江断面汞的波动较明显,1987年平均值为0.000 33mg/L,是Ⅱ类水质标准的6.6倍.以后年份都在Ⅲ类水质标准的范围内变动,变化的幅度不大。
综上所述,黄浦江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项目是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和石油类,其余污染项目对河流影响较小。各污染项目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基本保持了从上游到下游水质逐渐变差的趋势。淀峰的水质状况良好,各年的变化也比较平缓,多数项目的五年平均值达到Ⅱ类、Ⅲ类标准,氨氮、石油类、总磷的污染相对较重,石油类污染有所上升。各项指标基本能够实现该断面的Ⅱ类水功能要求。
根据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干流3个监测断面近15年来的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反映的数据,以及同前述的分级标准相对照,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3个断面水质优劣的顺序依次是:淀峰、松浦大桥、临江;
(2)淀峰断面的综合指数远小于松浦大桥断面和临江断面,波动范围不大,15年有机污染指数均在2以下,保持较低水平,水体污染的程度较轻,能够满足Ⅱ类水功能要求;
(3) 松浦大桥断面和临江断面的综合指数在“七五”期间临江高于松浦大桥断面;1991年后二者很接近,出现交替波动的现象。两个断面的近10年数据大多在4以上,大大高于淀峰断面,但这也符合在单因子评价中各污染因子出现的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差的差异性;
(4) “八五”期间松浦大桥和临江断面水质有所恶化,淀峰水质持平。松浦大桥断面在“九五”期间保持下降趋势,而临江断面综合指数在前期有一定的缓解,但从1999年开始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又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到2000年达到6.06,处于较高水平(见图1)。
3 黄浦江上游主要来水水系水质历年变化状况及趋势
溶解氧在太浦河、大泖港、园泄泾3条河流都表现出“八五”期间好于其它年份,急水港在“八五”期间的溶解氧值的下降幅度较快,从1992-1999年,多年溶解氧平均值均小于太浦河河流溶解氧值,但仍然处于6 mg/L以上,可以达到Ⅱ类水质标准要求。
BOD5在3条上游来水的变化情况很相似,1990年之前较低,然后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增加的幅度不大。急水港的多年平均值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除了1998年达到Ⅰ类水质标准,其余年份BOD5平均值均大于3 mg/L,超过Ⅱ类标准,仅能达到Ⅲ类水质要求,急水港来水1995年前均可实现准水源保护区的Ⅱ类水质标准,以后基本超标不能满足该处水功能要求。太浦河总体较稳定,皆处于Ⅰ类水质标准水平,15年皆可实现水功能要求。大泖港的BOD5 1986年为1.66 mg/L,到2000年为5.31 mg/L,超标倍数为77%。总体为上升趋势,BOD5浓度由原来的不超标状态演变成超标状态。园泄泾BOD5 15年监测数据呈上升趋势,从1986年的0.97 mg/L上升到2000年的4.74 mg/L,上涨了3.77 mg/L,增幅为388.7%,劣于Ⅴ类水质标准,基本不能实现水功能要求。
急水港的高锰酸盐指数多年平均值从1991年起增长的幅度很快,到2000年已经达到6.39 mg/L,上涨了2.61 mg/L,超过Ⅱ类水质标准,1994年以后皆不能满足该处的水功能要求。太浦河的指数呈波动状况,波动范围为3.42 mg /L到4.70 mg /L,在Ⅱ类和Ⅲ类水平上波动。1986-1993年有一定的下降趋势,随后又逐渐上升,15年基本可以实现水功能要求。大泖港高锰酸盐指数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变化阶段,从1986年的4.85 mg/L到1990年的3.82 mg/L,降低程度为21.3%。从1991年开始又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3.82 mg/L上升到2000年5.88 mg/L,上升了2.06 mg/L,上升幅度较大。除了1989年和1990年的平均值低于4 mg/L,其余年份均超过Ⅱ类水质标准。园泄泾的指数,从1991年开始上升,趋势明显,到2000年已达到5.93 mg/L,处于Ⅲ类标准水平,超标倍数为48.3%,有向Ⅳ类水发展的趋势,已不能实现该河流水功能要求。总体来说4条河流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
化学需氧量是本市地面水的重要污染项目。急水港化学需氧量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八五”期间各年平均值可达到Ⅰ类水质标准,“九五”期间为Ⅲ类水,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超标倍数较低。太浦河10年皆达到Ⅰ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良好,可满足该处水功能要求。大泖港、园泻泾的化学需氧量较高,在15 mg/L左右波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年变化也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急水港氨氮从1986年开始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到1997年达到2.32 mg/L,劣于Ⅴ类水质标准,1998年的氨氮值有较大的降低,分别为1.10 mg/L 和1.19 mg/L,超过Ⅲ类水质标准,为Ⅳ类水。太浦河氨氮总体呈上升趋势,“七五”期间为Ⅱ类水标准,到了后期逐渐上升,监测值大多在0.5 mg /L以上,处于Ⅲ类水质标准。大泖港氨氮的变化情况分为两个阶段,从1986年到1994年呈上升趋势,从0.68 mg /L增加到2.54 mg/L,已达到Ⅴ类水质标准,说明该河段氨氮的增长已非常迅速,成为该河段水质的限制因子。完全不能满足该河流水功能的要求。园泄泾在1986-1995年间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0.42 mg/L上升为1.28 mg/L,从Ⅱ类水逐渐向Ⅳ类水过渡,呈恶化趋势。5年平均值很高,达到1.2 mg/L,处于Ⅳ类水质标准。超过了Ⅱ类水质标准。
总磷在4条上游来水中都有一定的增加,以大泖港的上升幅度最为明显,1991年为0.2 mg/L,到2000年已上升到0.303 mg/L,上升幅度为50.5%,成为该河段水质的主要限制因子。4条河流均不能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总磷污染较严重,不能实现黄浦江上游保护区准水源保护区的水功能要求。
总氮在4条河流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1996年前有所增加,1996年后污染有一定的缓解。大泖港的氮污染较严重,多年平均值达到5 mg/L以上。太浦河的总氮的平均值在3条支流中最低,在2.5 mg/L上下波动。
大泖港和园泄泾的挥发酚在1994年前的变化趋势很一致,但大泖港的各年平均值都要高于园泄泾。大泖港的挥发酚有很明显的变化,上下波动较大,在1993年有一个高峰值0.01 mg/L,达到Ⅳ类水质标准。15年中除了1986、1987、1989和1991年可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其余年份的挥发酚的平均值超标倍数都达到50.0%以上,皆不能满足水功能的要求。
太浦河和急水港的变化较为平缓。15年间在0.001 mg/L和0.002 mg/L两个数值间来动,皆达到了Ⅱ类标准。挥发酚对太浦河和急水港的污染影响很轻微。可以满足水功能的要求。
石油类的污染程度在4条河流都比较严重,并且波动的范围比较大。急水港的各年平均值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1986-1991年有所降低,1992年开始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都处于Ⅳ类水质标准,到2000年为0.14 mg/L,是Ⅱ类水质标准的30倍,已大大超过了太浦河所处的上游水源保护区所要求的Ⅱ类水质标准的要求。污染程度逐渐加重。太浦河的波动情况较大,在0.04 mg/L到0.17 mg/L之间变动,15年中除1989年和“八五”期间的3年石油类的平均值在0.05 mg/L以下,其余皆超过Ⅱ类水质标准。石油类在大泖港的污染情况较严重,除1989年为0.04 mg/L,达Ⅱ类水质标准以外,其它皆超过Ⅱ类水质标准,大多数都在0.1 mg/L以上,最大值超过Ⅱ类标准的4倍,达到较高的水平。园泄泾在“七五”期间的波动情况很明显,之后变化较为平缓,但数值都保持在较高值,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石油类污染对上游来水影响较大,4条上游来水基本上都不能实现Ⅱ类水功能要求。
太浦河、大泖港、园泄泾3条河流,受汞的影响情况很相似,除在前期有一个高峰值后,其余年份都保持较稳定状态,可以达到Ⅱ类或者Ⅲ类水质标准。急水港的多年平均值除了1988年外,其余都保持0.000 05 mg/L。上游来水水系总汞都在较低水平,基本可以满足Ⅱ类水功能要求。
综上所述,4条上游来水的污染特征和污染趋势相似,氨氮、高锰酸盐指数、BOD5和总磷明显升高,且恶化速度不断加快,石油类的污染程度也较重,挥发酚、总汞等指标相对比较稳定,高锰酸盐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在大泖港和园泄泾的多年平均值也较高。这种污染特点充分反映了上游来水受生活污水和畜禽污染的影响较大,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根据黄浦江上游来水水系4个监测断面近15年来的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反映的数据,以及同前述的分级标准相对照,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以上4条河流在“七五”期间的污染指数接近,水质状况都比较好;1991年后逐年上升,并且各条河流的差异性也逐渐增大。黄浦江上游来水以大泖港的污染最为严重,园泄泾次之,急水港不能明显看出与其它河流对比后的污染轻重,但基本上介于园泄泾和大泖港之间,波动较大,1991-1997年污染指数呈上升趋势,之后为下降上升循环波动,最大值达到6.45;太浦河污染最轻,水质一直比较稳定,综合污染指数在0.85~2.35之间波动,水质状况良好。另外两条河流都有一定程度的水质恶化趋势,在1996年同时有一个最高峰,大泖港达到6.68,园泄泾达到5.57。特别是大泖港的各年污染综合指数都在3以上,污染的程度较重,并且到后期也有所增加。园泄泾的变化趋势和大泖港的相似,但污染程度较轻(见图2)。
4 黄浦江上游区域水环境质量演变特征
根据本文对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干流和上游来水的水质变化分析,可以将上游水源保护区的水环境质量特征总结如下:
(1)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项目是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其中高锰酸盐超标倍数较高,各断面的各年平均值都在Ⅲ类水质标准以上;石油类对各断面的影响较大,大多数年份都不能达到Ⅱ类水质标准要求,总磷、氨氮、和总氮的增长速度较快。而溶解氧、BOD5两项变化较平缓,基本可以达到各监测断面所要求的水质标准。挥发酚和总汞对上游水源保护区的影响较小。
(2)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干流和支流水质类别在Ⅱ类和Ⅴ类之间。从上游干流来看,上游段水质优于中下游断面,淀峰水质良好,除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外,其余指标基本都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可实现该断面水功能要求。松浦大桥断面水质有所下降,污染指标同临江断面靠近,各项指标超标倍数较高,总磷的上升趋势明显。该断面水质不能完全达到水源保护区Ⅱ类标准的要求。临江断面水质有所改善,总磷、氨氮、石油类对河流断面的影响较大,保持上升趋势。该断面水质基本可以满足Ⅲ类水功能要求。
从时间变化上看,黄浦江上游及上游主要来水水系在前期大多数指标上升速度较快,特别是氨氮、总氮和总磷等污染因子,对黄浦江上游地区的污染程度较大。1995前后,水质逐渐有所改善,溶解氧、BOD5、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总磷、石油类仍有上升趋势。另外,从单因子评价和有机污染综合评价来看,大多数指标和污染指数2000年比1999年都有所上升。这个现象值得重视和关注。
5 江浙来水对黄浦江上游水源的影响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处东部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水源地内河道密布、纵横交错,水系结构极为复杂;水源承接上游江苏、浙江来水,具有鲜明的区位特殊性和区域综合性。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有机污染严重,普遍出现水体黑臭现象,尤其近10年来,这一问题日趋突出,许多中小河流水体溶解氧几乎为零,出现季节性的或终年的水体黑臭。如果不能保证上游江浙来水水质,即使有效控制水源地点源、非点源污染,水源水质也很难保证。然而目前并未有明确针对上游江浙来水或省界水质界定的措施和政策法规。因此,相对于黄浦江上游点源、非点源污染控制力度,对江浙来水的控制将会成为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江浙来水亦将成为决定水源水质的重要因子。
为了明确江浙来水刚进入上海境内的水质情况,界定各省所承担的责任,选取4个省界监测断面(2002年12个月份水质监测)数据用于分析,分别为:控制江苏来水进入淀山湖的急水港断面(断面6)和大朱厍断面(断面7);控制浙江来水进入大泖港的胥浦塘东新镇轮渡断面(断面8);控制浙江来水进入园泄泾的大蒸港和尚泾桥断面(断面9)。以上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结果(见表1、表2)。涉及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的4个省界断面中,以大朱厍和大蒸港水质为优,基本可保持在地表水III类标准,2002年TP分别为0.10 mg/l和0.15 mg/l,NH3-N均在0.5 mg/l左右;BOD5、CODMn、NO2-N、TN等各项水质参数也维持在相对较好的水平上。胥浦塘和急水港的水质则呈现出较严重的富营养化倾向,仅能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2002年TP分别为0.476 mg/l和0.240 mg/l,NH3-N均在3 mg/l以上。
江浙来水不仅存在着空间分异的现象,而且在年内也存在着季节性差异。DO在夏季比较低,而冬季则回复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与夏季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有关。与之相对应的是,NH3-N、TN都呈现冬季含量高、夏季含量低的特性,这与河流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十分吻合:早春时节,河流表层生物量低,水生植物也尚未复苏,水体中NH3-N与TN由于累积较高,进入夏季,尤其是盛夏季节,河流表层在适宜的温光条件下,藻类等浮游生物暴增,NH3-N与TN由于大量消耗而急剧减少,至秋季,由于气温回落,生物量降低,NH3-N与TN又开始回落。上游来水中TP的变化较为复杂:从春季到夏季基本随着气温和生物量的增加而增高,而后随着气温的回落又有所降低,至秋冬季节,又出现微弱增加趋势,夏季TP升高主要缘于气温升高和生物活动加剧使得内源P释放之故,秋冬季略有抬升则可能与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释出P素有关。BOD5和高锰酸盐指数季节性变化并不明显,高锰酸盐指数基本在6 mg/l左右浮动,表明江浙工业废水的季节性差异并不明显。
需要指出的是,NH3-N与TN存在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924(样本数48,p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高乃云,乐林生,范瑾初等.黄浦江水源及闵行水厂的水质调查[J].中国给水排水,1998,24(9):22~24.[Gao Naiyun,Le Linsheng,Fan Jinchu,etc.Water Quality Investigate of Huangpu River Water Source and Minhang Water Plant.China Water & Wastewater,1998,24(9):22~24.]
[2] 李建新.德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立与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4):88~97.[Li Jianxin.The Foundation and Protection of Germany Drinking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Zones.Progress in Geography.1998,17(4):88~97.]
[3] 李建新.我国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问题研究.环境保护科学,2000,26(4):21~22.[Li Jianxin.Research on Problems of Drinking Water Conservation Areas in Chin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2000,26(4):21~22.]
[4] 阮本清,梁瑞驹等.流域水资源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uan Benqing,Liang Ruiju,etc..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River Basin.Beijing:Sciences Press,2001.]
[5] 阮仁良,屠鸣鹤,蔡肖月,朱威.太浦河开通对上海市水环境的影响,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50~51.[Ruan Renliang,Tu Minghe,Cai Xiaoyue,Zhu Wei.The Effect to Shanghai Water Environment for Dredge Taipu River.Environment Science Study,1999,12(5):50~51.]
[6] 宋永昌,王云,戚仁海.淀山湖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Song Yongchang,Wang Yun,Qi Renhai.Eutrophication and Its Treatment Research of Dianshan Lake.Shanghai: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2.]
[7] 汪耀斌.黄浦江上游沪、苏、浙边界地区污染源与水质调查分析,水资源保护,1998,(4):37~40.[Wang Yaobin.Boundary Zones Pollutant Source and Water Quality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Shanghai、Jiangsu and Zhejiang in Upstreams of Huangpu River.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1998,(4):37~40.]
[8] 徐祖信,黄沈发,罗海林.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污染成因分析,上海环境科学,2003,(增刊):96~98.[Xu Zhuxin,Huang Shenfa,Luo Hailin.Analysis on Cause of Pollution in Upper-reaches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Zone of Huangpu River.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3,(Supplement):96~98.]
[9] 由文辉.上海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4):372~377.[You Wenhui.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1999,8(4):372~377.][ZK)]
[10] [ZK(#]郑晓红.近年来黄浦江松浦大桥水源地水质状况及影响因素.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3,(3):37~39.[Zhen Xiaohong.Songpu Bridge Water Resource area Water Quality and Effect Factor in Huangpu River in Recent Years.Instrumentation Analysis Montoring,2003,(3):37~39.]
[11] 车越,杨凯等.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163~171.[Che Yue,Yang Kai,etc..Study on Water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Headwater Area of Huangpu River.Jap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5,20(2):163~171.]
[12] 车越,杨凯,邰俊.黄浦江上游来水与黄浦江水源水质内在关联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6):167~169.[Che Yue,Yang Kai,Tai Ju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pper Reaches and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Water Intake of the Upper Stream of Huangpu River.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rol,20045,26(6):167~169.]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Evolution Trend in Upper-reaches Area of Huangpu River
HUANG Shen-fa WANG Min YANG Ze-sheng
(Shanghai Academy of Environmentai Sciences,Shanghai200233,China)
Abstract Fifteen years monitoring data in seven monitoring stations of mainstream Huangpu River and main upriver water system in upper-reaches area of Huangpu River were selected in order toreflect the water quality of upper-reaches area of Huangpu River,which are the main gist to analyse the water quality evolution in upper-reaches area.Huangpu Riverwater source region lies in east plain tidal river network region,in which rivers are densely covered and water system is very complicated.Huangpu River water source connectes to the upstream of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Rivers in Yangtze River deltaic have serious organic contamination and its water generally become polluted.Further more,this problem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especially in the near ten years.Many small rivers dissolved oxygen almost near to zero and its water has seasonal or perennial pollution.Although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point and non-point contamination has been taken,Huangpu River water source can't effectively maintain its quality if the water quality of upstream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 cannot be guaranteed.So the water quality of upstream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Huangpu River water source quality.
篇3
关键词 黑颈鹤;越冬;种群数量;大山包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Q145+.1;Q958.1;Q9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37(2012)04007004
黑颈鹤(Grusnigricollis)是世界上濒危鸟类之一,因其种群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性易危物种[1].大山包湿地是当今世界黑颈鹤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对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栖息地分布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其在生态保护进程中种群数量的变化与其栖息环境变迁的关系,对越冬地黑颈鹤的保护与栖息地的管理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篇4
关键词:露采矿山环境治理质量通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由于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具有工程性质多样性、生产流动性、露天作业、自然(地质、水文、气象、地形等)条件多变、施工工艺复杂、施工条件差、立体式交叉施工等特点,致使其工程质量影响的因素多,常常出现诸如“边坡滑塌”等质量问题。犹如“多发病”、“常见病”一样,成为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质量通病。针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2 常见的质量通病
常见质量通病包括:边坡的崩塌、滑坡;边坡削坡的超爆、欠爆及坡度偏差;边坡安全平台的位置(高程)、宽度发生偏差;碎石土回填区的地面沉降、地裂缝、边坡滑塌;挂网客土喷播中出现的喷射层与铁丝网顺坡滑落或铁丝网撕毁;坡面遭受水流侵蚀、冲刷;挡土墙、排(截)水沟、蓄水池等墙体发生开裂甚至倒塌;植被的覆盖率、苗木的成活率偏低,生长状况不良。
3 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产生质量通病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实施主体单位和个人缺乏专业技术和质量意识。要消除工程质量通病,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遵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程,执行相关技术及质量标准,严格检查,层层把关,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3.1 边坡的崩塌、滑坡
3.1.1 原因分析
⑴ 由于设计或施工不合理,造成边坡偏陡或偏高,未达到边坡稳定要求,在遭受自然界外力作用如水流冲刷等而产生边坡滑塌。
⑵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受外力作用影响,从而造成边坡发生滑塌。主要情形有:
① 岩层或软弱结构面产状与边坡产状一致(即顺向坡)造成边坡滑塌。如无锡市滨湖区石塘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由于岩层产状与边坡产状一致,表层岩土受雨水冲刷、自身重力等外力作用造成边坡遭到破坏而产生滑塌。(照片1)
② 边坡岩石中含有膨胀性或湿陷性特殊类岩土,遇水后变形使边坡产生滑塌。
③ 由于边坡中存在断层(裂隙)或溶洞而发生管涌现象等造成边坡滑塌。
⑶ 碎石土边坡未按相关规范或技术标准进行分层压实,密实度达不到相关标准造成边坡滑塌。
⑷ 地震、山洪瀑发等自然灾害造成边坡滑塌。
3.1.2 防治措施
⑴ 降低边坡坡度或高度至边坡稳定条件。
⑵ 对工程地质复杂的边坡采取削坡减载、换土压实、边坡防护等措施。 照片1 因岩层产状与边坡产状一致导致的边坡滑塌。
⑶ 对松散的碎石土边坡进行分层压实至相关标准或采取压密注浆等加固措施。
3.2 边坡削坡超爆、欠爆及坡度、安全平台的位置、高程、宽度发生偏差
3.2.1 原因分析
⑴ 测量放线定位错误。
⑵ 工程地质现状调查不清楚,设计计算偏差。
⑶ 爆破施工工艺、参数选取不合理。
⑷ 最终边坡角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3.2.2 防治措施
⑴ 复核工程测量放线工作。
⑵ 进一步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对设计进行验算。
⑶ 严格按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的边坡坡度进行削坡降坡。
⑷ 邀请相关专家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调整施工工艺、合理选取爆破参数。
3.3 碎石土回填区的地面沉降、地裂缝、边坡滑塌
3.3.1 原因分析
⑴ 碎石土碎石粒径或碎石含量偏大,土质欠均匀,达不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密实度,导致边坡地面沉降、地裂缝。
⑵ 分层压实厚度偏大或未按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压实,达不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密实度,导致边坡地面沉降、地裂缝。
3.3.2 防治措施
⑴ 严格按设计规范要求控制碎石土中碎石粒径和含量。
⑵ 严格按设计规范要求控制回填压实厚度,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密实度。
3.4 挂网客土喷播中出现的喷射层及铁丝网顺坡滑落或铁丝网撕毁
3.4.1 原因分析
⑴ 边坡坡度偏陡或偏高。
⑵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主要有:
① 岩层或软弱结构面产状与边坡产状一致,从而发生滑塌。
② 边坡岩石中含有膨胀性或湿陷性特殊类岩土,遇水后使边坡表层产生变形。如江苏省宜兴市徐家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照片2),边坡出露的基岩主要为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局部夹有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灰质泥岩(俗称耐火泥或白泥),在岩体中呈蜂窝状分布,为遇水膨胀性土。治理后的坡面遭受暴雨及地表泾流的冲刷、渗透,加上白泥遇水膨胀,引起边坡表层岩土体变形、开裂,在雨水及岩土自重等外力作用下,使部分挂网客土喷播后的铁丝网产生整体下滑,局部撕毁,造成表层土壤、种子及幼苗因 照片2因膨胀性岩土遇水变形造成边坡滑塌
冲刷而流失。
③ 边坡中存在断层(裂隙)或溶洞而发生管涌现象。
④ 边坡排水措施不力,导致雨水季节边坡遭受冲刷。
⑶ 设计或施工原因,主要有:
① 边坡表层的碎石土清坡不到位。
② 碎石土边坡未按相关规范或技术标准进行分层压实,密实度达不到相关标准。
③ 未进行必要的边坡稳定安全平台设置,边坡偏高使得挂网的上下跨度太大,喷射层及网的自重(下滑力)大于铁丝网的锚固力。
④ 铁丝网及锚钉的质量(种类、规格)、搭接、锚固(锚固深度、密度)等存在问题。
⑤ 喷射层厚度、粘合剂配比不当。
⑷ 山洪瀑发等自然灾害。
3.4.2 防治措施
⑴ 降低挂网区边坡坡度。对顺向坡要求最终边坡角应小于岩层倾角。
⑵ 消除边坡上存在的膨胀性或湿陷性特殊类岩土,按照设计或规范要求进行清除置换(一般置换为粘土),回填压实平整;对边坡上存在断层(裂隙)或溶洞结合潜水导流进行封堵,避免发生管涌而冲刷边坡岩土或植被。
⑶ 结合边坡地形和各区域汇水量,调整边坡排水工程,确保边坡排水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
⑷ 清除边坡表层浮土,对边坡表层无法清除的碎石土,采取压实或其他加固措施,确保其稳定。
⑸ 通过设置边坡安全平台等措施,控制边坡连续挂网的高度。
⑹ 保证铁丝网、锚杆、粘合剂等材料质量,严格按设计或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挂网或锚固施工,保证喷播材料中粘合剂的质量及含量。
⑺ 按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控制好喷播层厚度。
3.5 坡面遭受水流侵蚀、冲刷
3.5.1 原因分析
⑴ 边坡地形调查不够详细,边坡的汇水量计算偏差,排水设计(位置、规格、数量)不合理。
⑵ 工程质量不合格导致排水工程非正常性损坏。工程质量不合格原因包括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沟体基础承载力不足;施工工艺、方法不合理;偷工减料或工程的规格达不到设计要求等。
⑶ 边坡上存在断层(裂隙)或溶洞,因潜水作用产生管涌而冲刷坡面。
3.5.2 防治措施
⑴ 对边坡地形现状作进一步详细调查,正确计算坡面汇水量,依据坡面上已有的冲刷路线,进一步优化边坡排水工程的设计方案(位置、规格、数量等)。
⑵ 保证工程材料质量合格,施工工艺和方法得当,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
⑶ 对边坡中存在断层(裂隙)或溶洞结合潜水导流进行封堵,避免发生管涌而冲刷边坡植被。
3.6 挡土墙、排(截)水沟、蓄水池等墙体发生开裂甚至倒塌
3.6.1 原因分析
⑴ 水泥、砂石、石料、混凝土预制块或砖等材料质量不合格,混凝土或砂浆配比不合理,石料规格及表面平整度不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⑵ 工程整体结构、构造不合理,结构整体稳定性差,变形缝设置不当,防护不良等。
⑶ 施工工艺不合理。
⑷ 地基变形。如地基沉降差大;地基冻胀;水平位移;墙侧土水平应力的影响。
⑸ 环境条件影响。水流冲刷;冻融循环等。
3.6.2 防治措施
⑴ 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⑵ 按照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保证工程结构构造的质量。
⑶ 保证施工工艺合理,施工方法正确。
⑷ 保证结构断面尺寸。
⑸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基变形。
⑹ 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环境变化的影响。
3.7 植被的覆盖率、苗木的成活率偏低,生长状况不良
3.7.1 原因分析
⑴ 材料质量不合格。如苗木长势、规格及种子质量如发芽率等不符合相关要求。
⑵ 种子含量、配比及苗木数量、种植密度等不符合设计要求。
⑶ 土壤、肥料等不满足植被生长要求。
⑷ 起苗、运苗、栽种施工等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⑸ 后期养护方案不合理,养护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
3.7.2 防治措施
⑴ 严格控制苗木、种子的质量。
⑵ 把握好种子含量、配比,对苗木数量及种植密度等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
⑶ 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苗木的栽植施工。
⑷ 保证土壤、肥料符合植物生长要求。
⑸ 按相关规范要求做好植被的养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技术要求》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山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009
[2] 《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山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010
篇5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混凝土的徐变以对大跨径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长期下挠的影响。 环境相对湿度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关键词:徐变 相对湿度 刚构桥 下挠
0、引言
现有大跨度连续刚构桥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跨中下挠过大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虽然在主梁设计中设有足够的预拱度,但在建成通车一段时间后,箱梁跨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挠,尤其后期变形继续加大的问题出乎设计预测之外。"某建于1997年的主跨270m连续刚构桥,至2003年12月,实测下挠了22cm;某主跨245m的一座同类结构的大桥,跨中也严重下挠,最大达32cm许多大跨度桥梁都有类似的现象,这不但给行车带来麻烦,而且会使结构开裂,甚至破坏,给结构带来安全隐患。
1、工程背景
虎门大桥辅航道桥为三跨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如果采用实体单元类型的建模方式,全桥建模数据过于复杂繁琐"因为桥梁的变形主要在纵向和竖向,而横向变形对桥梁影响不大,所以该桥的单元类型采用Midas/Civil中的/变截面梁单元。
虎门大桥辅航道桥计算模型各单元采用实际的材料特性和截面特性,采用midas/Civil程序的梁单元建模,连续梁计算桥长570m,全联共分为152个节点,147个单元,在临时支座处!永久支座处和截面变化起始点都设有节点。
2、环境相对湿度影响下的徐变对桥梁下挠的影响
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是影响混凝土徐变的极重要的因素之一。周围环境相对湿度影响混凝土干燥徐变,较低的环境相对湿度使收缩增大,而收缩促进干燥徐变,因此,相对湿度越低,混凝土的徐变量越大。湿度愈大,吸附水的蒸发量愈小,水泥的水化程度愈高,水泥凝胶体的密度也愈高,收缩和徐变也愈小。取成桥3个月和成桥20年两个阶段为分析对象,分别按相对湿度为40%,60%和75%三种情况进行计算分析。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湿度对桥梁下挠的影响比较大,3种不同的环境湿度模式对边跨最大下挠的影响超过巧%,对中跨最大下挠的影响也超过5%。成桥20年阶段比成桥3个月阶段,湿度对桥梁的下挠的影响有所增大"可见,在桥梁运营期间,环境湿度长期地影响桥梁的变形"湿度越大,混凝土徐变对桥梁下挠的影响就越小,从而很好地维护了桥梁的使用性能。
3、总结
本章以虎门大桥辅航道桥为工程依托,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收缩徐变,及环境湿度对桥梁挠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收缩徐变是引起大跨度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长期下挠的主要原因。其中环境相对湿度是影响收缩徐变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周履,陈永春.收缩徐变.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2]惠荣炎,黄国兴,易冰若.混凝土的徐变.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3]叶列平,孙海林,陆新征等.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4]叶见曙.结构设计原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5]范立础.桥梁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6]JTGD60一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工程测量;坐标系;变换;精度
前言:不同坐标系的变换,不仅能够积极促进科研领域的进步,在工程测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经济飞快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要想从经济、科研等多个领域当中取得优势,必须加强不同坐标系的变换的研究。现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相关工作部门及工作人员还应当积极结合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开发出更多的坐标转换类型,为我国各个领域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一、我国坐标系种类及基本变换方法
首先,BLH和XYZ分别代表的是大地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中,第一步应找到变换参数,这一步骤应在常规转换步骤下进行,通过常规转换能够得到的参数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中央子午线精度、分带标准及椭球参数[1]。接下来就是需要对参数的使用进行确定,如参数使用的数量等,然后将这些必备参数直接输入到软件当中,就能够促使BLH和XYZ两种坐标快速、直接的实现变换;其次,WGS84与北京54全国80进行转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转换工具就是地心坐标系,在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其基本原点为地球质心,如果地球极方向的确立是在BIH国际时间基础上进行确立的,那么它应当成为坐标系的Z轴,赤道同零子午线面的焦点应作为X轴,这样一来,右手坐标系的构成应当有X、Y、Z三个坐标轴来实现,由此就能够形成世界大地坐标系统。这个坐标系统是及其实用的,它采取的椭球基准符合国内的使用原则,因而较为常用。该系统在科研领域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及效率,就现阶段我国的坐标轴使用规则椭球基准而言,二者完全符合,由此也决定了其高度的使用价值。在相互转换不同空间坐标系的过程中,尽管二者拥有不同的标准及特点,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这是因为相关基本标准是始终如一的,也就是它们都需要至少拥有三个重合点,而重合点的具体坐标是能够进行观察和推算出来的,推算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相关公式。
二、测量不同坐标系变换的精度
现阶段,GPS变换技术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同其他变换技术相比,GPS技术拥有高精度、强灵活性和高效率的优势。近年来,不同种类的城市建设工程当中都应用了该变换技术,它以高精确度的测量促使我国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大大提升[2]。我国最早的测量技术为摄影测量法,这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面积的空地面,然而GPS变换技术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则不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地面,这充分说明我国工程测量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对于地面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变换技术使用过程中地面控制必备的劳动量及工作任务,促使时间及经济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时,变换周期得到有效缩短,转换效率得以提高。
较高的准确率是GPS变换技术最主要的优势及特点,然而这一较高的精确度是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当继续努力,寻找绝对精确的变换技术。在现阶段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不同坐标系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所限,变换过程中无法真正实现完全精确。作为卫星定位系统,GPS变换技术有效的结合了定位系统同坐标转换,同时也说明,在应用该技术转换坐标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找到它们之间的交点,同时通过公式推算出二者之间的相关重要参数,只有这样,转换工作才能得以实现[3]。但是,通过以上分析得知,GPS变换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是无法实现绝对的精确的,这样一来在对参数进行求值等项目的过程中,便会导致误差的产生,这样一来,就很难找到相关的三维坐标,种种细微的缺陷堆积起来必将造成差异增大,不同坐标系在相互转换过程中就无法提高精度,也因此说明,我国坐标转换技术还应当作为我国未来研究中的重点之一。
三、不同坐标系变换精度分析
要想充分分析不同坐标系的变换精度,应当对转换的准确性进行充分的研究,因此转换工作必须在同一椭圆中进行才能够促使转换的准确性达到最高,如果分别在不同的椭圆中进行,准确性将大大降低。这是因为不等的椭圆系统内,计算出来的转换结果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精确性。例如,在进行北京54坐标系和国家2000坐标系转换的过程中,如果分别在两个椭圆中进行计算,那么计算出来的参数将无法达到高准确性,也因此导致相关坐标系中的点也无法实现准确性。由于这些点在两个不同的椭圆内,因此在对两个坐标系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只能不断寻找二者之间的公共点来实现,而这样求得的结果无法确保所有的坐标系位置都实现较高的准确性,同时将导致较大的偏差存在于一定的坐标点中。
现阶段,要想促使不同坐标系在转换果程中实现较高程度的准确性,那么就要在专业测绘部门的帮助下,尝试多组数据的计算和应用,并将其中包含的参数值进行确定并取值,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实现更加精确的转换,应用求平均值的方式来进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这是因为,在应用这种方式进行转换的过程中,经检验,实验结果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同时也充分说明,该误差的存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5]。
在提高转换过程中精度的时候,还可以分别在量坐标系中应用多组坐标,并分别对几组坐标进行求值,并将多个值加在一起,运用求解平均数的方式提高转换精度,这样一来,转换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将会大大减小。在进行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就能够依据更加可靠的数据,促使测量效率提升。现阶段,工程测量仪在科学技术的改进下得到不断创新,促使坐标更加精准,同时促使任何环境下的工程测量都能够准确进行。
结论:在促进变化精确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提高坐标系转换过程中的精度。我国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通过努力,积极进行了坐标系种类及基本变换方法的开发,并经过实际检验有效测量了不同坐标系变换的精度,分析了不同坐标系变换精度。对促进我国勘测水平、航空事业等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经济转移到了航空、科技等多个领域,不同坐标系的变换技术研究虽然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我国长期的航空等多个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测绘部门应积极在工作中通过实践,提高工程测量中不同坐标系的变换与精度。
参考文献:
[1]王文彬. 线路工程测量坐标系的建立方法及精度分析[D].长安大学,2011.
[2]肖振中. 基于工业摄影和机器视觉的三维形貌与变形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
[3]刘根友. 高精度GPS定位及地壳形变分析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篇7
>> 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区域影响研究 夏谷种植密度与产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气候变化与技术进步对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红枣产量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产量的经济影响及其适应策略 河南省商丘市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泽普县红枣产量的影响 极端气候对福建荔枝产量影响的风险评估 浅谈2013年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西峡气候对山茱萸品质产量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暖对粮豆产量的影响 基于ARMA模型的山东粮食产量预测研究 海南蔬菜产量组合模型预测研究 气象变化对天然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与预测 对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预测的研究 石河子垦区气候变化与棉花产量的关系 中国油料产量统计分析与模型预测 2010年铁岭天气气候对全市粮食产量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17] 商城藏善堂. 新产冬虫夏草价格2010年5月走势分析[EB/OL]. (20100423) [20160209 ]..
[18] 冬虫夏草屋. 同仁堂虫草价格调价涨幅达三成[EB/OL]. (20120602) [20160209]..
[19] 冬虫夏草屋. 虫草产量连年下降,冬虫夏草资源日趋稀缺[EB/OL]. (20120602)[20160209]..
篇8
【关键词】营口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Yingkou Present Situation of Air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endency for “The 11th Five” Periods
ZHOU Hong-chun
(Yingko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Yingkou Liaoning 115003, China)
【Abstract】Improving air quality, decreasing significantly of the main pollutants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ing of the fine days year by year in Yingkou, those have attained the Grade II standards for urban air quality for “The 11th Five” periods.
【Key words】Yingkou;Air quality;Tendency
0 前言
“十一五”期间,营口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10年营口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2天(占全年99.2%),居全省首位。
1 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
营口市位于东北松辽平原南部,辽东半岛西北部。西临渤海辽东湾,与锦州、葫芦岛隔海相望;北与大洼、海城市为邻;东与岫岩县、庄河市接壤;南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毗连。中国水系之一的大辽河从这里注入渤海。理坐标处于东经121°56′至123°02′之间,北纬39°55′至40°56′之间。市域南北最长处111.8公里,东西最宽处50.7公里。市域总面积5365平方公里,占辽宁省总面积的4.88%。海岸线总长度96公里。
1.2 气候特征
营口地区地处北温带,西临渤海辽东湾,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春季温和,盛行西南风,雨量偏少;夏季气温高,但无酷暑,降水集中,盛行东南风;秋季凉爽,雨量适中;冬季较长,多东北风。平均风速2~4米/秒,最大风速出现在4~5月之间,极限风速曾达到40米/秒。
“十一五”期间,营口市平均气温为9.82℃;年降水量平均为617.72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2435.5小时;年平均风速为3.64米/秒;最大风速为2007年的17.3米/秒;五年中的浮尘出现次数呈递减趋势,2009、2010两年均未出现浮尘天气。
1.3 能源构成
“十一五”期间,营口市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消费量大,呈逐年增长趋势,燃气类和成品油类能源的需求每年有大幅度增加,电力能源的消费水平稳步增长。
2 “十一五”期间营口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十一五”期间,营口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06年的343天增加至2010年的362天,增加了19天,优级天数由58天增加至115天,增加了57天。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年均值均符合二级标准;降尘符合省控标准,祥见表1。
表1 “十一五”期间营口市环境空气监测结果
单位:毫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五年均值为0.083毫克/立方米,波动范围为0.073~0.095毫克/立方米。
二氧化硫:五年均值为0.034毫克/立方米,波动范围为0.030~0.041毫克/立方米。
二氧化氮:五年均值为0.023毫克/立方米,波动范围为0.019~0.026毫克/立方米。
一氧化碳:五年均值为1.6毫克/立方米,波动范围为1.4~1.9毫克/立方米。
2.1 “十一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
“十一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逐年增加,主要污染指标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有所下降;降尘、一氧化碳浓度基本持平;二氧化氮浓度虽然有升高趋势,但是符合一级标准。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从初期0.095毫克/立方米降至末期0.073毫克/立方米,下降了23.2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年均值从0.041毫克/立方米降至0.030毫克/立方米,下降了26.8个百分点;二氧化氮年均值从0.021毫克/立方米升至0.026毫克/立方米,上升了23.8个百分点。
表2 营口市各污染物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
秩相关检验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可吸入颗粒物呈显著下降趋势,二氧化硫呈下降趋势,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
2.2 “十一五” 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与“十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对比
“十五”末期,营口市主城区全部4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实现了24小时连续自动监测,从 2005年起,可吸入颗粒物替代总悬浮颗粒物参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除二氧化氮之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尘下降幅度最大,年均值由13.8吨/平方公里・月降至8.0吨/平方公里・月,下降了42.0个百分点,详见图1。
图1 2001~2010年降尘年均值变化趋势图
3 污染特征及原因分析
3.1 污染特征
3.1.1 典型的尘污染特征
“十一五”期间,营口市环境空气质量以尘污染为主。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优级天数为115天(无首要污染物),除此之外,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的有24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7.4%,二氧化硫作为首要污染物的有4天,占1.1%,煤炭燃烧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作为营口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指标的特征明显。
3.1.2 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
“十一五”期间,营口市环境空气质量气候变化明显,冬季污染最重,夏季污染最轻。冬季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均值分别为0.101毫克/立方米,0.076毫克/立方米,是夏季的1.5倍和8.2倍。春、秋两季污染程度基本持平。详见图2。
图2 “十一五”期间环境空气主要染指标季节变化图
3.2 原因分析
3.2.1 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营口市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主城区西部有大辽河入海口永远角湿地,南临渤海辽东湾,北部为辽河下游平原地区集中的水稻种植区,大面积的水域对于低空风沙带来的尘类污染有很好的防范作用;东北部的环形辽南丘陵,可以有效的阻挡冬季风沙的侵入;营口市处于沙尘带间隙,来自内蒙古中、东部的沙尘带从营口北部经过,内蒙古西部沙尘带从营口南部经过,营口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收沙尘影响较小;营口市地域南北狭长,东西宽阔,夏季主导风向偏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风,大气湍流频繁,有利于营口市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
3.2.2 减排工程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营口市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完成废气减排工程28项,结构调整减排56项,关停废气污染企业410家,废气排放量由2006年的73339479万标立方米,降至2010年的27011210万标立方米,减少了46328269万标立方米,削减率为63.2%。,废气减排工程的大力推进,对于营口市经济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时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9
重庆市位于我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是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热,雨量充沛。风向随季节交替变化显著,平均风速小(1~2米/秒),静风频率高,达到29.4%。靠近地面产生的污染物较难扩散,容易产生酸雨。此外,重庆市区人口密度大,秋冬季节“积累型”产生的空气污染出现频率较高,对公众健康影响较大。虽然2010年,主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1天,但压力依然存在。
本文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重庆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2010年)》中公布的数据为依据,对主城区(渝中区、南岸区、江北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巴南区、渝北区、北碚区、北部新区)的大气污染因子二氧化硫(S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综合污染指数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总体变化情况对全市主城区5年来(2006-2010年)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并从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
1 重庆市主城区空气质量概况
1.1 空气点位
至2010年底,全市主城区设有自动监测点位15个,郊区县城镇设空气自动监测点40个。监测频次为24小时连续监测,监测的项目主要是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可吸收入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
1.2 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中二氧化硫为紫外荧光法、一氧化氮为非分散红外法、二氧化氮为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可吸入颗粒物为重量法、臭氧为紫外光度法。
1.3 重庆市主城区SO2、NO2、可吸入颗粒物变化情况
根据《重庆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见图1),2006-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氧化氮浓度总体变化较为平稳,2010年略有回升。与2005年相比,2010年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下降了34.2%、18.8%、15.0%。空气质量状况是整体趋稳向好,空气质量优良率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虽然主城区及全市的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但主城区及部分县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未达标,灰霾天气出现的概率高等。
1.4 重庆市空气污染指数变化情况
通过检测结果来看,重庆市主城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从2006年以来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与2005年相比,2010年主城区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为23.5%。采用Daniel趋势检验的Spearman轶相关系数,对这一阶段重庆市主城区各污染物浓度和综合污染指数进行趋势分析后发现,二氧化氮浓度在置信水平95%时呈显著下降趋势;在置信水平95%和99%时,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以上说明主城区的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2 重庆市空气污染原因分析
2.1 地理及气象原因
重庆市主城区属于典型的“山城”,主城的核心区又是被铜锣山、缙云山等分割包围,静风平率高、风速较小,这些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都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极易形成灰霾天气。
2.2 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耗大
重庆市的能源结构主要是以煤为主,其中高硫煤平均含硫率为3.5%。产业结构中仍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致了全市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强度较大。据权威部门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新增排放量将达到20.2万吨和10.3万吨。能源消耗总量将突破1亿吨标准煤。
2.3 机动车保有量增速较快。
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增加将会增加城市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臭氧浓度。2006年,重庆市机动车保有量为96.29万辆,2010年达到了272.74万辆,增长了183.25%。预计2015年将达到656.94万辆。2010年机动车尾气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0.61万吨,预计到“十二五”末达到25.56万吨,累计增幅将达到140.9%,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将会给空气环境带来一定压力。
3 对策
3.1 增加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有价资源,它和能源、矿产、森林、土地等资源一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性资源[1]。为了有效地管理这种资源,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手段有效增加城市的环境容量[2]。为此,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环境职能管理部门应通过经济杠杆来调控区域环境容量的合理分配,并对超容量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大监控力度,推行容量和总量双重控制措施。
3.2 调整能源使用结构
目前,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还是由燃烧产生的[3]。因此,应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积极推广发展水利发电、使用风力发电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清洁能源,加大清洁能源研发的资金投入。通过能源使用结构的调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3.3 做好机动车废气污染防控
氮氧化物主要是来自汽车的尾气排放,因此,针对重庆市主城区的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污染问题,要在进一步加强汽车尾气治理工作基础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系统的配置,设置公交专线,提高服务质量,充分提高公交的运营效率,吸引公交乘客,减少私人车辆[4]。
3.4 加大环境监督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环境监测的科技含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大气预警监测网络。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监测和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此外,要充分运用社会力量来加大对城市环境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全方位监督,完善由政府、市场、技术、公众共同参与下的监督体制机制建设。
4 结论
2006-2010年来,全市主城区大气环境取得了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等浓度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改善。从整体情况来看,可吸入颗粒物呈下降态势,二氧化硫时有波动变化但基本稳定。但是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的需求与消耗迅速上升,伴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有相当压力。因此,全市社会各界应坚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把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摆在突出位置抓落实,才能使全市“十二五”时期的空气质量取得更加显著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许晶,张虹.湖南省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分析及 对策措施研究. [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4):101-103.
[2]张魁.天津市空气质量时间变化规律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7,(2):50-53.
[3]於坛春,许宁,陈逊等.近年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成因及控制途径概论[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6,5(3):180-183.
[4]钟艳霞.银川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3):290-292.
篇10
关键词: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γ空气吸收剂量率;变化因素
前言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现已经被大力提倡,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辐射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是辐射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能够直观反映当前环境中辐射本底水平和分布情况,以及由人类实践活动带来的剂量率变化,更能为运行核设施或核事故状态下辐射环境情况提供数据支持。环境γ剂量率主要来自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包括原生放射性核素、宇生放射性核素及宇宙射线等;人工辐射主要包括核技术、核燃料及核爆炸等方面。环境地表γ剂量率监测按照监测方法可分为:瞬时监测、累积监测(TLD)、自动监测站连续监测等,这三种方法互为补充,其中连续监测系统可实现自动监测、实时反馈数据,是近年环境监测发展重点[1]。
1 剂量率数据数值影响因素分析
在自动监测站实际运行过程中,通常保持在平均水平上,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会造成数值发生变化,例如降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核技术实践活动、仪器故障、核试验或核事故等。
1.1 降雨
自动监测站所在地区发生降雨时,所测量到的γ剂量率相比降雨前会出现明显升高趋势,待雨停后,数值又会慢慢降低至降雨前的辐射环境水平。在此期间,排除有人工源的影响后,引起γ剂量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主要就是大气中的放射性核素通过降雨由高空带至地表,导致地表环境γ剂量率瞬时变大。氡子体就是这些被冲刷下来的核素中最主要的。氡的衰变子体主要包括Rn-222衰变子体、Rn-220衰变子体、Rn-219衰变子体,由于Rn-220、Rn-219衰变时间较短,其衰变子体从高空将至地面,一般的迁移路径不会太远,所以降雨主要将Rn-222衰变子体冲刷下来,其衰变子体主要包括Po-218、Pb-214、Bi-214。氡子体以气溶胶或者微尘形式存在。当降雨时,随着雨水降落的氡子体发生放射性衰变,发出γ射线,从而引起环境监测自动监测站γ剂量率数值变大。同时这种变化的大小与雨量大小也有密切相关。对降雨量和γ剂量率上升的定量分析后显示,降雨量和γ剂量率呈正相关,但由于降雨对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冲洗不均匀,以及冲洗因子的差异及其它气象的差异,使得降雨量和γ剂量率的上升在定量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2]。
1.2 周围环境变化
自动监测站在建成后,无特殊原因,周围环境一般不发生变化。本次文章提到自动监测站周围环境变化指的是长期性变化,主要包括两种:第一,自动监测站建成后,随着周边地带的发展,周围环境变化,例如在自动监测站旁边新建、改建一些建筑,影响自动监测站周围的辐射水平发生变化,测量的γ剂量率相比环境变化前就会有所改变。第二,当自动监测站搬迁至另一地点后,由于新地点与原址辐射水平不可能完全相同,之后所测量的γ剂量率照比搬迁前,数值有一定的变化,例如搬迁至辐射环境本底较高或较低地区,会令剂量率数值变化。
1.3 人类实践活动
自动监测站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有些自动监测站建设在受人类实践活动影响较大的地方,这些核技术应用的同时,会对自动监测站γ剂量率造成影响。例如,自动监测站建立在废物库或铀矿区附近,当运源车携源经过自动监测站,或运矿车有矿石洒落时,会造成自动监测站测量的剂量率瞬时升高。当自动监测站附近有核技术利用项目开展,例如野外探伤等,在运行工况下会另自动监测站γ剂量率瞬时升高几倍。由于这些令自动监测站γ剂量率数值升高的因素多是人为的,可尽量在自动监测站选址初尽量避免,保持γ剂量率处于稳定状态。
1.4 设备故障
自动监测站测量γ剂量率的设备多为高压电离室,由于高压电离室的输出信号在10-13A的量级,非常微弱,因此接头接触不良、电缆线受潮、电离室静电计受潮等微小故障都会对测量造成影响。例如静电计输出端接触不良,调零偏离高压大时,γ剂量率数值会瞬时升高;电缆线接头接触不良,收集棒未能饱和收集,γ剂量率数值降低;静电计调零偏离,而造成剂量率数值基线上升。在自动监测站日常运行期间,要定期检查,做好运维工作,保证自动监测站的正常运行。
1.5 核与辐射事故
当有核与辐射事故发生时,自动监测站作为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对γ剂量率实时监测,已测量数值为依据,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为核与辐射事故研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 结束语
根据空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的建设要点,目前在全国已建立了100 个空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对辐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初步发挥了良好的效益[3]。γ剂量率是自动监测站的重要监测项目,数值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通常情况,异常值判断标准为历年小时均值±3倍标准差。异常值出现时,要根据各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分析后谨慎取舍判断,实时了解辐射环境水平的真实情况。我国目前的自动监测站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对影响自动监测站γ剂量率数值变化的因素了解还不够全面,在今后运行中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为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及应急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王亮.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的简介与运维经验浅谈[J].四川环境,2013,8.
[2]许哲.大气降雨对环境地表γ空气比释动能率测量影响规律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