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政策的重要性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1年4月6日,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在第七届CFO高峰论坛上表示,在低碳时代,企业必须实现低碳化,以较小的成本获得更大收益。如何通过各种的工具、产品以及手段最小化管理风险,发现机会,提升碳资产价值,应该是碳资产管理的最终目的。
作为中国最大的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北京环境交易所在2009年6月18日与全球最大碳交易所――欧洲的BlueNext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cDM项目在BlueNext平台上的同步。这为中国的碳交易卖家直接面向全球买家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信息平台。
强制减排是趋势
近几年来国际碳市场发展迅猛。交易量从1998年的1900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将近87亿吨。200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已经达到144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后,全球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称,中国碳市场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梅德文介绍说,从2005年到2012年,中国碳市场可能都会以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减排量交易为主,但CDM只是单向双边场外交易活动,尚不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国内碳市场。而且整个2009年,中国CDM市场交易量只有13亿美元,还不到全球碳市场的1%。接下来有可能发展的是国家自主减排行动,以及双边合作――NAMA,比如中日、中美、中欧等,这是一个新的产品项目。
CDM是《京都议定书》所引入的3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其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低销额度交易。国内CDM项目需要向发改委申请,并在联合国注册。尽管中国CDM项目总减排量占全球的37.25%,但注册成功的CDM项目数量却很少,落后于印度与巴西;同时,我国在CDM交易中的议价能力也比较低。
中国目前还存在自愿减排(VER)市场。很多企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公共关系、投资获利、管制预期等动机,自愿购买碳减排量,以抵消其自身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碳中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因此产生。
与CDM不同,VER不需要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也不需要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只要能够找到买家即可进行交易。因此VER交易省去了许多中间申请的环节,节约了大量时间一最快大约一到两个月就可能完成交易。2010年6月5日,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成立。梅德文在平台成立时表示:“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推动“熊猫标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的发展、应用与完善,努力使其成为国家认可的自愿碳减排交易标准。2011年3月29日,方兴地产(中国)有限公司(HK,0817)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成功购买16800吨“熊猫标准”自愿碳减排量,这是基于“熊猫标准”所开发的减排项目减排量的首笔交易。
梅德文认为,VER由于市场规模具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只能够起到促进中国碳市场能力建没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只是中国碳市场发展的一次“演习”。但就现状来看,VER市场仍是中同碳市场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可以为将来过渡到强制减排市场做准备。
除此之外,最新的政策动向是特定行业、特定区域(双特)碳交易试点的提出,其本质就是局部总量控制下的碳市场。2012年1月1号起,欧盟将向中国航空公司强制收取航空排放费,这有可能倒逼促进中国行业减排机制的发展。
梅德文说:“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碳市场、碳金融,一定是在强制减排背景与金融背景下的碳市场;中国碳市场将会从CDM市场到VER市场,到双特,再到NAMA,并最终走向碳金融市场。”
碳排查是关键
在低碳商业环境下,企业的碳交易需求已经开始浮现。同时,还催生了一大批碳资产管理服务部门、机构的建立。梅德文介绍说,所谓碳资产管理,比较容易理解的定义是指对《京都议定书》中所涵盖的包涵二氧化碳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进行主动管理,如:碳监测、碳披露、碳减排、碳交易,以及在低碳时代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其他措施。这些行动的自愿或是强制属性,将取决于企业所在的政策监管环境,其目的是获取更大的经营及品牌价值。
碳资产管理一般包括碳检测、治理与战略、碳绩效评估与披露等。梅德文将碳资产管理分为7个步骤:第一是准备工作,第二是摸底监测,第三是设定目标,第四是信息披露,第五是评估改进,第六是实施计划,第七是碳交易。
篇2
樊金元(1963),男,湖北黄冈人,高级经济师,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货币信贷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利率。
摘 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行农村信用社利率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风险控制的要求,探索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模式,强化利率风险管理,对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模式
近年来,我国外币利率、人民币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等利率品种相继实现市场化,2004年又取消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下限及贷款利率上限,从央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看,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将会全面放开。但据调查,现行农村信用社的利率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风险控制的要求,为此,本文通过全面分析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现状,对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一、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现状
(一)管理权限基本集中于法人社
由于受管理体制、资金实力、经营环境、贷款对象、员工素质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水平由县(区)联社统一制定,统一规定不同贷款品种、不同贷款对象的利率浮动水平,基层信用社无权变动,而且浮动标准单一。
(二)贷款利率定价以传统的比例浮动为主
目前安徽省大部分农信社贷款定价仍以传统的定价方式为主,即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上下浮动,定价机制过于生硬、简单,定价时考虑的因素较少,基本上没有体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扶优限劣、风险度量、区别对待、综合评价等原则。具体讲,一是贷款利率浮动缺乏灵活性,未能运用贷款利率差别化原则确定贷款利率,尤其是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存在贷款利率“一刀切”和“一步到位”现象。二是利率风险防范存在表面化现象。农村信用社资金运作的视角已经触及到资金价格风险范畴,但是预警与防范利率定价风险的基本操作规程还不够完善,加之农村信用社利率内生机制的缺陷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防范利率风险的意识不强,利率风险防范存在着表面化现象。
(三)贷款利率定价以固定方式为主,对利率风险的敏感性不强
贷款利率定价可采取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方式,浮动利率定价通过按月、季、年定期调整利率,可有效规避利率风险。但从调查情况看,安徽省农村信用社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固定利率定价方式。究其原因:一是浮动利率定价模式成本过高。由于浮动利率定价模式要求借贷双方在贷款合同期内定期重新确定利率,而农村信用社在贷款投放上以农业贷款为主,金额小、笔数多,若定期一一重新定价,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增加成本,影响效率。二是农信社对利率风险的敏感性不强。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看,居民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基本执行基准利率,支农再贷款虽执行浮息制度,但也是一年一变。因此,最大的利率风险就是法定基准利率的调整,利率风险程度较低。在资金运用方面,农信社的贷款利率本身就已经很高,因此,即使短期内利率上调,其贷款利率上调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三是借款人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不高。农信社的客户大多是农户和个体工商业者,贷款金额小、期限短,利率微调对其利息支出的影响有限,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较低,加上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处于卖方市场,借款人更不会计较少许利息的得失。
(四)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水平过高,贷款浮动幅度高于其他银行业机构
2003年以来,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总体利率水平较高。农村信用社为了自身的发展,尽量用足政策,新增贷款都执行了较高的利率,以获取较高的收益。
从目前情况看,贷款利率水平的高低,对农村信用社的效益影响很大。存贷款业务作为目前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业务,其利差收入也是农村信用社最主要的利润来源。2004年初和2004年10月29日利率浮动区间两次扩大后,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随之两次上调,直接带动2004年和2005年的收益水平同比出现明显增长。2005年度,全省农信社各类贷款的综合平均利率水平超过10%,接近基准利率的两倍,如果剔除各郊区农信社上浮幅度较小的因素,县域农信社上浮幅度则更高。此外,少数农村信用社缩短贷款期限,导致贷款逾期,进而收取高额罚息的现象仍然存在,更进一步抬高了实际利率水平。
(五)城乡农村信用社之间贷款利率定价差异明显
在全部农村信用联社中,县域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普遍较高,2005年4季度,其所有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均在80%以上,平均上浮幅度接近100%,所发放的贷款也基本上以农户贷款、农产品加工运输贷款等为主。而郊区农村信用联社地处城市边缘,贷款投放结构与县域农村信用社有着明显不同,近一半的贷款投向了各类中小企业。由于面临着市区各家金融机构的竞争,在当前市区贷款利率整体定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各郊区农村信用社对企业的贷款利率定价也只能随行就市,执行与商业银行相近的利率。据统计,2005年度,全部郊区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利率的平均上浮幅度约为67%,明显低于县域农村信用社。
(六)利率定价机制发展不平衡
虽然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的来看,由于农村信用社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其经营环境、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富裕地区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情况整体好于贫困地区,郊区好于县域农村。有些农信社在利率定价方面已经开始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将因素量化,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基本具备了建立定价模型的基础,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日渐成熟;而有些农信社利率仍处于简单的分类定价阶段,与利率定价管理差别化、精细化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并且很多农村信用社利率管理内部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存在管理粗放、定价基础较为薄弱等现象。
(七)定价支持体系不健全,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农村信用社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农村信用社基本数据统计系统不够完善,缺乏基础信息和历史数据,影响各种利率风险管理计量工具的使用,影响利率定价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另外据调查,农村信用社普遍没有专职的利率管理人员,许多信贷人员认为利率定价由人民银行制定,农村信用社只需不超过范围执行。由于信贷人员大部分缺乏利率管理知识和经验,农村信用社即使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利率管理办法,在实际操作中也不能很好地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利率管理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水平的提高。
二、对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模式的思考
根据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任何单一的定价方法均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定价要求,只有进行优势互补,才能找出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的最佳方法。为此,我们认为一些内控机制比较健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自主定价能力比较强的农村信用社以“成本导向”定价模式为基础,同时考虑“风险溢价”因素,进而融合为一种较为适合全省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利率加(减)点法”贷款利率定价模式;同时,考虑到安徽省不少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手段较少、缺少熟悉金融产品定价的专业人才和实际操作经验,加上人民银行目前仍然公布不同期限的基准利率,这些信用社可以继续采用传统的利率定价方法,但要加以改进。
(一)基本利率加(减)点法
1.“基本利率加(减)点法”的确定基础
首先,农村信用社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农村金融的贷款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因而满足“成本导向”的定价模式所必备的条件。其次,由于农户规模小,农信社运作成本高,贷款风险往往比中小企业大,所以迫切需要收回成本。最后,现阶段全省农信社普遍处于亏损状态,而扭转经营困境的主要方式将主要依靠今后的改革和利率的重新定价。所以,“成本导向”的定价模式有其合理性。
但也必须看到,“成本导向”的定价模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对“风险溢价”(利率上浮或下浮)的定义特别模糊。所以,在实践上,必须给“风险溢价”作出明确的界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利用5P原则(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享尼所提出的的授信评估理论,银行授信决策最关键的因素有五项, 包括借款人(People)、资金用途(Purpose)、还款来源(Payment)、债权保障(Protection)和授信展望(Perspective),由于均以P为开头,故称为授信评估的5P原则),同时结合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具体情况,确定部分风险因子来决定贷款的风险溢价。
2.“基本利率加(减)点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1)基本公式
贷款利率=基本利率+经过风险调整的因素浮动点数
(2)基本利率的确定
基本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管理费用率+税负成本率+目标利润率
其中:
贷款资金成本率=(利息支出+金融机构往来支出-社内调剂资金利息支出)/贷款平均余额
费用率=(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其它营业支出+营业外支出)/贷款平均余额
税负成本率=营业税金及附加/贷款平均余额
目标利润率=预计全年盈利额/贷款平均余额
(3)因素浮动点数的确定
根据“5P”理论,结合安徽省农村信用社的具体情况,我们将浮动点数的影响因素确定为:企业信用等级、资金用途、担保方式、客户综合贡献率、管理成本、其他因素、支农政策等(各农联社可以结合自身经济金融发展状况、贷款品种等具体情况,对因素进行调整)。各因素的总权重为100,按照贷款利率定价遵循风险必须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同时结合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数据,测算出各因素的重要性,确定出各因素的权重,然后根据各项贷款利率浮动参考指标的等级或程度,查找对应的浮动系数及对应权重,最后根据浮动系数和权重,确定利率浮动点数。其计算公式为:
利率浮动点数=(浮动系数×权重)×100%
下面我们以某农联社企业贷款利率的确定具体说明此方法的运算过程。该模式设定5个风险因子,其内涵及权重如下:
企业信用等级指标:企业信用分为AAA级、AA级、A级和BBB级(含BBB级以下)四个等级,企业信用等级在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时所占权重为30%。对未经信用等级评定的企业,按照企业资产负债比率的高低确定浮动幅度,所占权重亦为30%权重设置以当地信用社的主要信贷风险为依据,对贷款安全性影响越大的指标所占权重越高。。
贷款担保方式:分为质押、抵押、保证、信用四种,在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时所占权重为30%。
企业入股情况:入股越多,贷款利率越优惠。在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时所占权重为20%。
综合贡献率:指企业在信用社的存贷款比例,也即企业在开户信用社的存款与贷款之比。在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时所占权重为10%。
管理成本:以单笔贷款额为主因素,单笔贷款额度越低,管理成本越高,相应提高贷款浮动利率;反之,降低浮动利率。在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时所占权重为10%。
3.“基本利率加(减)点法”评述
(1)“基本利率加(减)点法”更符合利率市场化趋势。该方法取代了原有的“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进行比例上浮”的做法,以“点数”取代“比例”,符合国际惯例,而且可以更好地对央行的利率政策做出反应,以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意愿。国际上通常以0.25%为一次利率浮动调整的单位,每次调整的幅度都是0.25%或其整数倍。我国央行利率的调整幅度一般都是0.27%或其整数倍,所以采用0.27%或其整数倍作为利率浮动调整的单位更加科学,这样可以使信用社的“基本利率”能及时反映国家的货币政策。
(2)“基本利率加(减)点法”更容易确定利率的期限结构。原有的按比例浮动的方法尽管可以大致确定利率的期限结构,但是由于将“比例”换算成“点数”后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如果持续使用就会造成利率期限结构的扭曲,难以反映合理的期限溢价水平。
(3)“基本利率加(减)点法”更能体现“风险溢价”。传统的“成本导向”定价模式对“风险溢价”的定义特别模糊,只考虑了一部分风险因素。我们的方法结合“5P原则”将更多的风险因素纳入了利率定价模型之中,因此对“风险溢价”的定义更加明确。将这种思想贯彻到定价过程中,会使得定价过程更加客观,同时也有助于弥补农信社在信用评估方面的不足。
(4)“基本利率加(减)点法” 具有较强的扩展性。该方法不仅在利率上下浮动方面有章可循,而且还可以通过加(减)点的方法体现国家的支农政策,真正做到为“三农”服务。而且随着农信社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的改变,以及农信社自身经营策略的变化,可以随时对公式中的有关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和修订,从而更好地反映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体现“顾客导向”或“市场导向”等新的发展策略。
(二)传统贷款利率定价方法的改进
所谓传统的贷款利率定价方法,是指信用社一直采用的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上下浮动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用公式表示:
贷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1+浮动幅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考虑的因素增多,科学性合理性有所增强,传统的贷款定价公式改为:
贷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1+ 因素权重×因素浮动系数)=贷款基准利率×(1+ 浮动比例)
其中,基准利率指央行公布的当期不同档次贷款利率;因素浮动系数具体包括:企业信用等级系数、担保方式系数、管理成本系数、其他因素系数、支农政策系数(针对农信社)等。各金融机构可以结合实际对因素进行确定。
1.确定影响贷款利率的主要因素。影响利率定价的因素主要有贷款的风险、成本和市场因素,所以在制定贷款利率模型时本文将企业信用等级和担保方式作为考虑风险的因素,此外,农信社肩负着信贷支农的政策重任,还应将支农政策作为确定贷款利率的因素之一。具体操作过程中,各农信社可结合具体实际,对因素进行增减。
2.影响贷款利率的主要因素(企业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管理成本、其他因素、客户综合贡献度、支农政策等)在贷款定价中权重的确定。各因素的总权重为100,按照贷款利率定价必须遵循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结合实际选定定价所要考虑的因素,然后根据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数据,测算出各因素的重要性,确定出各因素的权重。这样可根据这一权重来确定每大因素的系数值,有条件的信用社可直接建立计算机定价系统,输入各要素后直接计算出贷款利率。
3.浮动系数。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贷款利率浮动的倍数,其值应处在央行允许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的范围之内,现行应该为[0.9-2.3]之间。在实际定价时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各自不同的上限与下限,并视情况变化随时调整。为描述方便,将上限设定为Y,下限定为X,现行条件下,X>0.9,Y<2.3 。
4.信用等级系数。根据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的结果,确定系数,信用等级可按三等九级来确定,分别为AAA、AA、A、BBB、BB、B、CCC、CC、C,其中AAA级最高,C级最低,等级越高,系数越小,信用等级系数值应在3X/5-3Y/5之间。
5.担保方式系数。指按不同的担保方式(信用、抵押、质押、保证)确定系数,其系数值处于3X/20-3Y/20之间,风险大小与系数成正比,可考虑双证齐全的不动产抵押取最小系数,即3X/20,信用贷款为最大值,即3Y/20,其余担保方式处于两者之间。
6.管理成本系数。管理成本一方面是指获取资金的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可参考上季度全行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和货币市场国债回购平均利率而定;另一方面是指为管理该笔贷款所付出的每百元贷款的综合代价。根据这一成本来确定一个综合系数,其系数值位于3X/25-3Y/25之间,一般情况下,管理成本与贷款规模成反比。
篇3
刚才,德利局长全面总结了去年我区的环保工作,并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这些我都完全同意,请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抓好落实。去年以来,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的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市的年度考评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扭转了几年来长安在全市环保工作排名靠后的被动局面。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是得益于各乡镇、街道,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扎实工作;二是得益于全体环保工作人员,尤其是环保分局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三是得益于驻区各高校及有关企业负责人对环保工作的配合和支持。成绩和荣誉应该归功于大家,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参会的各位领导,并通过你们向为全区环保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做好20*年的环保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随着我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主要污染排放已大大超过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也超过了省、市政府对我区的环保指标要求。党的*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前提,为做好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去年以来,国家对某些流域和区域实行了限批,我省去年对渭南市就实行了限批,今年岳市长在环保工作会上讲,我市也将对某些区域实行限批。限批就意味着一个区域内无论是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还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不准建设,这对区域的发展是一种最严厉的行政制约措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富国强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产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经济发展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因为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往往难以治理,甚至不可逆转,例如地下水的污染,一旦被污染,其恢复至少需要几十年,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只有加强污染治理,通过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环境容量,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账,才能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长远发展。新的一届区委、区政府对环保工作非常重视,将其作为建设经济、生态、科教、文化四强区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列为对各责任单位综合考评的“一票否决”指标,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扎实细致、认真负责、不折不扣的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促进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任务虽然比较繁杂,但总的来讲就是要抓好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城镇和农村面源污染等这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努力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给全区人民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人居环境。这就要求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从改善区域环境的大局出发,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应该开展的环境保护一般性工作和重点工作都掌握清楚,积极稳妥、持之以恒的抓下去。在今年的环保工作中,各乡镇、街道、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把握的工作重点,概括的说就是“抓住一条主线、突出四个重点”:
所谓“抓住一条主线”,就是要以落实区政府与各责任单位、环保分局与各企业签订的《环保目标责任书》为主线,逐条抓好落实,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继续保持我区环保工作的良好局面。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完成“双减排”任务。这是一项硬任务,非完成不可。二是做好“创模”工作。近几年开展的“创卫”实际上是“创模”的前提和基础。这项工作下一步还要做专门安排。三是水和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两个方面。区政府今年的污水处理厂将正式建成运行,各高校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要务必完成,工业废水治理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扬尘治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查处工作力度,促进大气环境的持续好转。四是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这次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污染源普查工作,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各乡镇、街道及部门、单位要做好配合,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监管,严格执法,建立环境保护长效工作机制
要通过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相结合的办法,严格执行各项环保工作制度,强化对项目和企业的日常监管,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约束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良性机制,将其逐步引导到合法守法的轨道上来,实现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形势的根本性好转。
一是要大力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通过安装在线监控系统,用技术数据对各类重点企业排放污染物行为实施全天侯监控,禁止无证排污及超标、超总量排污。市上今年将对太平河流域实行在线监控和河流断面监测,这将进一步准确掌握企业的违法排污情况。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暗查和不定期检查力度,加强对各类暗排口的查堵工作,一旦发现无证排污、偷排暗排或超总量排污的企业,依法予以重罚,情节严重的处以限期治理,直至实施停业或关闭。
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区内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该在区上办理的在区上办理,该在市上办理的必须到市上办理,该在省上办理的要求在省上办理。环保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确保“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三是运用综合手段,不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要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并把专项行动与日常执法监管结合起来,围绕饮用水保护、落后产业淘汰、违法排污行为查处和企业依法关停等突出环境问题,集中开展环保执法活动。要重点监管造纸、化工、电镀、印染等行业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废物处置环节,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惩处违法排污企业。
环保部门和各乡镇、街道要加强日常环境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的苗头性问题必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凡采用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企业,一律提请区政府依法关闭;对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责令停业治理或依法关闭。乡镇、街办要在本区域内切实负起责任,重点防止“十五小”重污染企业反弹问题,对“十五小”企业做到没收原料及产品、捣毁设备、清理现场,并对违法生产者实施训诫教育。另外,要加强日常检查,加强对辖区内污染企业的监管教育,特别是对“冒黑烟”污染问题要及时制止。要把行政执法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支持新闻媒体曝光各类违规审批、违法建设和违法排污的环境案件,鼓励群众举报、监督违法排污企业和破坏生态的行为,营造科学发展、守法经营的强大舆论氛围。
四、各负其责,真抓实干,形成环境保护工作合力
今年的环保工作任务已经明确,工作思路和方法也很清楚,关键是按工作标准和时限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履行法定职责,按照政府组织、环保牵头、部门配合、企业实施、上下联动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必要投入,共同推动各项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工作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确保将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中涉及的各项任务全部落在实处。
依法保护环境,是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的职责和权力。作为全区环境执法监督的工作主体,环保部门必须认真履行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切实抓好环保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将年度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及时指导相关单位、乡镇、街道和重点企业按要求抓好落实。对各类排污企业,务必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政策标准,严肃查处其偷排、超排等环境违法行为,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停业的果断停业,通过严格的执法监督,高质量的完成上级下达的污染治理任务。同时,有关乡镇、街道要配合环保部门,共同做好今年部分造纸企业的依法关闭工作。
篇4
从工作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热爱绿色、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需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年节能减排工作总结最新精选,希望你喜欢。
2020年节能减排工作总结最新精选1_年来,我所为响应国家努力建设成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推进我省交通行业节俭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兰坪所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因地制宜,进取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兴节能之风,大造节能之势”,广泛宣传,营造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把节能减排工作贯穿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简要总结我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节能减排的有关通知、文件、材料,使全体征稽人员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进取参与各项节能减排的工作,认真贯彻和落实各级领导机关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精神,异常是______总理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端正态度,根据本单位的行业特点,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狠抓节能减排作的落实。
三.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完善节能减排
四、根据工作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每月做好车辆出勤统计和油量管理,调动驾驶人员节能进取性,切实发挥他们在行业节能降耗工作中的智慧,从源头上严格控制能耗增量。在全所干部职工中树立典型,除正常的工作用车外,杜绝公车私用和不必要的短途用车。教育私车人员,上下班尽量走路不动车辆,进取响应“无车日”,既是对节能工作的支持,又能减少开支,还是锻炼身体的最佳选择。
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节俭一滴水,一度电等,教育他们在节俭能源的同时,也要爱护环境,进取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使“兰坪更美,社会和谐”。
六、在工作日常用品的采购中,我们始终坚持所长“一支笔”签批的原则,采取乐观的态度,抓好一张纸、一支笔的节俭,在当月中需要买什么用品,先由出纳员理出清单,交所长审批后购买,消除不必要的浪费。
总之,在这一年来,我所根据自身实际,从身边小事做起,收到了良好效果,但节能减排工作之路还很漫长,离上级对我们的要求还有必须差距,可是我们有信心,在全所干部职工们共同努力下,立足本职,尽心尽力,将节能减排工作一向持续下去。
2020年节能减排工作总结最新精选2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推动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以及《教育部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的指导精神,我校在节能减排工作上真抓实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现做总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建立规章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俭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我校校长亲自担任校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组长。大家统一思想,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强化全校师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
二、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
学校的节能减排工作对学生的教育宣传是重点。我校以新课改为契机,把环境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文章,把节能减排宣传工作融入多学科教学。
1、科学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从植物到动物、从水质到空气污染、从日月星辰到气候变化、从节水节电到资源分布……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经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体验环保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2、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将教学资料与有关环保知识、节能减排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意识。
3、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的资料,与学生一齐制作以环保和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充分发挥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学科特色。
4、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都能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资源,发挥我校艺体教育特色,经过教研活动、团体备课,共同探讨,力求恰到好处地渗透环境和节能减排教育。
与此同时利用班队会、每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日常教育活动,加入“珍惜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爱我蓝天,爱我清水”、“以实际行动清除地球上的污染”等资料,使节能减排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提高师生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
三、细化具体措施,确保落在实处
1、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细微事做起,使学生养成爱护绿化,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捡起地面的纸片,摘下花木的枯枝、黄叶,不践踏草坪,激发学生自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职责感。
2、根据实际情景开展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工作,要求每位教师认真保管自我的教科书、教材等并在学期结束统一上交教导处循环使用避免浪费。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有书大家共同分享”的活动,将自我的书带到班级图书角大家共同分享共同使用共同学习。
3、我校针对自身特点严格执行绿色采购制度,对校新购电器和照明产品、用水产品等在严格审核采购经费的同时,提倡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识产品。
4、学校厕所定时定量的开水冲厕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学生使用的水龙头作好节水宣传标识,鼓励教师、学生节俭用水。
5、认真组织班主任、各办公室主任做好电灯、用电器等在无人时关掉的工作。
将节能减排工作充分落实在每一个细节。
四、做好新校区建设中的节能减排工作。
今年,我校的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在建设过程中我校领导班子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把关,在监理的帮忙下做好工地的节能减排工作。
1、在主体设计、施工的每一个步骤中渗透节能减排的理念,对于外墙保温、双层玻璃窗、填充墙砌筑材料等节能减排的关键部位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最好。
2、在水、电等节能减排的重要部位材料的招标采购中,在同等条件的竞争者中优先研究节能减排做的更好的商家。
3、在工地的日常管理中,要求施工方做到节俭用电、节俭用水。
经过全校上下的齐心努力,我校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必须的成果,但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更坚定的走科学发展、节能环保路线,更好的完成节能减排工作。
2020年节能减排工作总结最新精选3回顾_年,在省局的正确领导下,临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节俭型交通行业思路,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及科技创新工作,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减少排放为核心,以节俭为根本,进一步提升节能理念,转变节能发展方式,强化节能减排及科技创新,在节能减排及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节能减排及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情景
根据省高管局文件通知要求,结合建管处自身的发展需要,编制了《临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_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关于开展_年临吉高速公路“四新”推广应用及技术革新改造的通知》等,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定了节能减排实施目标,建立完善了管理制度,制定了具体措施与要求。
1.为了加强推行实施《临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_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建管处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养护工程部)。
建管处处长亲自任组长,各部门、站、区、队为成员。养护工程部具体负责《临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_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推行与实施及日常管理工作,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决策,定期检查各站、区、队的工作。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与运行。
2.建立了工作机制,明确了职责和工作程序,实施了动态管理,制定了目标考核办法。
经过“明确目标,落实职责,强化管理,奖罚分明”职责制度推行与实施,促进了《临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_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确保了《临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_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目标的实现。
3、_年6月15日至6月21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按照省局《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关于开展_年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要求,为渗入开展节能宣传周工作,倡导低碳绿色出行方式,培育绿色低碳交通文化,建管处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周资料丰富、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周”活动,取得了实效,到达了预期目的。
4、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省高管局科技管理的各项改革及任务,大力推动_年临吉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科技创新,全面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相关工作,养护工程部率先开展《隧道铸铁井盖更换钢筋混凝土井盖应用》、光华养护工区开展《沥青路面施工灌缝技术改良》、吉县养护工区开展《混凝土路面补修剂》、吉县收费站开展《收费广场路灯能源改造》、主线收费站开展《试用计重双泵称重技术》、松卜岭隧道管理站开展《隧道照明设备节能》并组织了实施,现阶段初步取得效果。
二、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及科研投入
_年节能减排经费投入:万元。
_年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万元。
三、开展“四新”研制的科研攻关情景
1、_年5月1日,临吉高速壶口主线收费站首先试用计重双泵称重技术(临吉全线)。
该项技术主要是增加车道计重设备准确率,降低计重误差出现。该项技术在主线收费站运用几个月的时间段里表现出其计重准确优越性,轴组误差减少94%,车辆计重误差减少90%,减少了重型货车核对载重质量的再次确认,为司乘人员节省时间,减少车辆油料的浪费及车辆尾气的排放。
2、更换井盖相关资料
四、实现的节能降耗指标和减少污染排放指标_年电消耗;汽油;水;煤;
五、存在的问题及提议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节能管理工作上还有一些深层次、普遍性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1、节能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从目前看,节能减排管理工作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还不适应节能工作的发展需要;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能源消耗定额,还未构成科学化、规范化的节能管理制度体系。
2、节能激励和约束机制尚未建立。
在节能管理、节能改造、节能应用等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节俭没有奖励,超耗没有处罚,难以调动方方面面的节能工作进取性和创造性,节能工作总体上还处于被动状态。临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处
2020年节能减排工作总结最新精选4今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突出节能降耗,加快资源利用,推进清洁生产,深化循环经济工作,逐步完善节能政策,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整治力度,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8.2亿元,同比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耗用标准煤91729吨,同比上升10%。其中耗用原煤46059吨,同比上升8%,成品油6505吨,同比下降5%,热力79931吨,同比下降9%,电力26661万kwh,同比上升18%,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标煤0.28吨,同比下降24%,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806kwh,同比下降18%。其主要工作如下:
1.抓目标,强化管理职责。
今年来,海陵区紧紧围绕市政府下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6.5%,节能降耗目标任务,专题召开会议,区政府和经贸委分别与各镇(街道)、区直属工业签订了目标职责书,制定下发《区节能工作意见和节能工作考核细则》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职责,层层分解落实考核指标,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把节能减排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及年度考核体系,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范围,今年全区工业经济考核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比重,并实行一票否决,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做到职责明确,职责到人,工作到位,考核措施到位,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体系,做到检查有标准,考核有依据,压力层层传递,职能部门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例会制度,健全组织,加强指导,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紧紧围绕节能减排指标,切实抓好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
2.抓技改,实施节能项目。
进取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设备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全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33项,预计总投资5647.62万元,预计全部项目竣工投入运行后年可节俭标煤14785吨,海阳化纤的捻线机采用稀土永磁同步电机和专业变频器节电改造项目,双羊精密无缝钢管厂的热处理炉节能改造,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异常是泰州市明星减震器有限公司的大功率正流电源升级改造效果显著,总投入280万元,年可节电360万kwh,节省电费200万元左右。另外,泰州自行车三套轴总厂退火生产线工艺改造节能技改项目新上环保型燃气罩式退火生产线,替代原6台燃煤箱式退火炉,设备总投资400万元,实施后年可节俭标准煤1824吨,可节省成本173.17万元。
截止今年10月已完成27项节能技术改造,计投入2900.72万元,节能量1193.7245吨标煤年,拟建项目6项,尽快落实职责,明确专人跟踪,确保年底竣工投产达效。同时我区还加快“能效电厂”、“绿色照明”项目改造,全区建成3个“能效电厂项目”。海阳化纤、唐仁集团、江苏明星减震器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改造“绿色照明”,进取组织申报工作的采取政策引导扶持,全区组织申报省节能项目个(能效电厂个、循环经济个),争取专项资金万元。
3.抓整改,淘汰落后设备。
今年我区加快整治力度,淘汰落后设备,坚持减量与把住增量并举,以增量的投入带动存量的调整,严格执行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坚持源头控制与淘汰设备相结合,加快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设备改造力度,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和用能设备,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低、效益差的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关停并转。据初步统计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已淘汰落后设备394台(套),拟淘汰330台(套),至今年底全部淘汰到位,使全区工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
4.抓利用,推行循环节能。
今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推广工作,不断增强节能效果,泰州市新治化工有限公司产品氯化石腊,需很多冷却水冷却,直接排放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现投资150万元,采取目前最先进工艺、设备,建设工业用水回收循环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投资150万元建设工业用水重复回收循环使用,年可节俭用水475m3,年减少污水排放475m3,单节俭水资源一次可达475万元左右。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江苏明星减震器有限公司电镀废水在线处理回收再利用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200万元,每年节水9.6万吨。另外区政府还注重资源综合利用,享受上级优惠政策,配合国税、地税、财政等对工业企业进行政策扶持、业务指导,对砖瓦、水泥等建材生产企业的三废进行现场考核、审查和把关核查,认真组织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申报,在9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基础上今年新增2户家。回收利用煤灰、煤渣4万余吨。
5.抓调度,做好迎峰度夏。
区政府根据省市关于做好迎峰度夏紧急会议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及时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及时与各镇(街道)及区直属工业企业签订迎峰度夏及奥运保电职责书,确保工业企业内部做好各种情景下的预案,全面增强应对突发和紧急情景下的快速反应和处理本事,确保用电高峰电力正常运行。6月中旬,区经贸委进取配合市供电部门加大对各镇(街道)及区直属工业企业检查力度,坚持科学调度、科学用电,合理配置电力资源,实施借峰避峰,主动应对完善各种预案,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此同时,今年7月中旬我区参加全市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区经贸委并联合厂家利用休息日深入到4个社区举办推广国家财政首批补贴高效照明节能灯活动,全区共推介各种节能灯4万余只,既节电又耐用,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6.抓减排,加大整治力度。
今年来我区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参加,各方联动”的要求,将2007年延期专项整治化工企业与今年油品加工、电镀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合并一齐整治,参加整治企业共23家(其中化工生产8家,油品加工企业7家,电镀生产企业8家)。明确组织,加强领导,做到机构不变,人员不减,职责不变,继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贯彻落实油品加工和电镀生产企业的整治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及具体要求。为了进一步推进化工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我们与工商、安监、环保等部门对8家油品加工和8家电镀生产企业对照条件,认真复查,进一步理清思路,采取分类推进的方法,坚持严格执法。加大对化工、油品加工和电镀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力度。
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专项整治,一手抓企业关掉。到目前为止,这23家企业共关掉7家(其中化工生产企业2家,油品加工企业2家,电镀生产企业3家),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市下达专项整治工作目标任务。在关掉7家企业过程中,我们与安监、环保、工商等部门上门督查,过细做思想工作,向他们宣传法律法规、专项整治形势和进度,讲清依法关掉的理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减少关掉企业的抵触情绪,争取企业的理解,不怕反复一抓到底,对关掉企业采取吊销营业执照或变更营业执照,将原先生产化工油品变为经营化工和油品等方式,依法实施关掉。
二、存在问题
1、对节能减排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少数单位对节能减排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节能减排措施不多,项目缺乏,不能正确认识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推进力度不够。
2、节能减排基础统计报表不能按时上报,少数单位节能基础统计报表数字不太准确、规范,能源消耗情景,缺乏验证,确认环节。
3、节能减排工作尚未构成合力。
节能减排工作只是作为经济运行管理的一项资料,节能主要由经贸部门抓,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工作氛围和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_年工作措施
明年是节能减排工作关键性一年,为进一步搞好节能减排工作,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4项工作。
1、进一步紧扣年度目标任务,按序时进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强化节能目标职责评价考核,进一步分解节能目标,对重点企业和列入_年的节能减排改造项目逐一督查,确保按时竣工投入运行。
及时转发国家淘汰目录产品和设备,鼓励企业新上一批国家重点支持的节能改造项目,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推广工作,狠抓节能效果,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工作。对已明确规定淘汰的产品和设备,坚持限期淘汰,并完成规定数量,强化职责,抓进度督查,全力以赴抓节能减排目标完成。
2、进一步协调联动,综合服务,促进和激励主动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工作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设备)和新材料;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培训工作力度,提高能源管理人员和减排人员的业务水平;培植和申报省级节能减排项目,充分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和奖励基金。
3、进一步加强管理推动节能减排。
建立健全“目标明确、职责落实、奖惩分明、一级考核一级”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落实职责,严格督查。按照《节俭能源法》的要求,逐步配备具有相应技能和资格的人员,承担能源管理减排工作和技术工作。督促和帮忙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节能减排工作机构,明确管理制度、管理网络和能源统计、计量体系,强化能源利用状况和污染减排工作分析,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管理措施,强化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工作。
4、进一步深化宣传教育推动节能减排。
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为契机,多次召开各镇(街道)及区直属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形势分析会、座谈会,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节能减排工作重点、难点,进一步强化职责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的危机感,各单位要进一步组织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营造“人人讲节俭、事事讲节俭、时时讲节俭”的良好氛围。重视和加强对广大职工的节能减排教育和培训,帮忙掌握节能减排系列科普宣传,掀起人人为节能减排献计,个个为节能减排支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节能减排的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礼貌、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用节俭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构成与区情实际相适应的节俭型消费模式。
先进技术不是万能的,这不仅仅体此刻其功效的有限性,还反映在其实施条件的局限性。越是高端的技术,对实施企业的软硬件条件的门槛往往也越高,仅有相互匹配和适应才能相得益彰。从这个意义来说,先进技术是企业的一面镜子,体现着企业的生产工艺是否先进、管理是否成熟完善、员工技能素质是否较高等诸多方面。企业仅有先练好了内功,才有机会分享先进技术带来的节能、安全、环保等诸多成果。
2020年节能减排工作总结最新精选5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推动建设资源节俭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以及《教育部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的指导精神,我校在节能减排工作上真抓实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现做总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建立规章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俭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我校校长亲自担任校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组长。大家统一思想,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强化全校师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
二、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
学校的节能减排工作对学生的教育宣传是重点。我校以新课改为契机,把环境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文章,把节能减排宣传工作融入多学科教学。
1、科学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从植物到动物、从水质到空气污染、从日月星辰到气候变化、从节水节电到资源分布……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经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体验环保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2、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将教学资料与有关环保知识、节能减排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意识。
3、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的资料,与学生一齐制作以环保和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充分发挥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学科特色。
4、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都能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资源,发挥我校艺体教育特色,经过教研活动、团体备课,共同探讨,力求恰到好处地渗透环境和节能减排教育。
与此同时利用班队会、每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日常教育活动,加入“珍惜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爱我蓝天,爱我清水”、“以实际行动清除地球上的污染”等资料,使节能减排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提高师生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
三、细化具体措施,确保落在实处
1、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细微事做起,使学生养成爱护绿化,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捡起地面的纸片,摘下花木的枯枝、黄叶,不践踏草坪,激发学生自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职责感。
2、根据实际情景开展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工作,要求每位教师认真保管自我的教科书、教材等并在学期结束统一上交教导处循环使用避免浪费。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有书大家共同分享”的活动,将自我的书带到班级图书角大家共同分享共同使用共同学习。
3、我校针对自身特点严格执行绿色采购制度,对校新购电器和照明产品、用水产品等在严格审核采购经费的同时,提倡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识产品。
4、学校厕所定时定量的开水冲厕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学生使用的水龙头作好节水宣传标识,鼓励教师、学生节俭用水。
5、认真组织班主任、各办公室主任做好电灯、用电器等在无人时关掉的工作。
将节能减排工作充分落实在每一个细节。
四、做好新校区建设中的节能减排工作。
今年,我校的新校区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在建设过程中我校领导班子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把关,在监理的帮忙下做好工地的节能减排工作。
1、在主体设计、施工的每一个步骤中渗透节能减排的理念,对于外墙保温、双层玻璃窗、填充墙砌筑材料等节能减排的关键部位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最好。
2、在水、电等节能减排的重要部位材料的招标采购中,在同等条件的竞争者中优先研究节能减排做的更好的商家。
3、在工地的日常管理中,要求施工方做到节俭用电、节俭用水。
经过全校上下的齐心努力,我校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必须的成果,但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更坚定的走科学发展、节能环保路线,更好的完成节能减排工作。
篇5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制定医院经济管理方案的必要性及医院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并对医院经济管理方案制定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讨论。
为加强医院管理,最大限度调动职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每个医院的决策层,在年初都必须要制订医院经济管理方案(简称“经管方案”)。在新的形势下,尽管各大医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往往也让医院管理层,感到经管方案越来越难以确定。现就医院经济管理方案的有关问题谈谈笔者的一点初浅体会。
1制订医院经济管理方案的必要性
1.1国家对医疗体制的改革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医院的投入越来越少,而且对各类医疗服务采取低廉的收费价格,加上在现行医保政策下,超标准费用又得不到补偿,因此,医院入不敷出的现象严重,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势在必行。当前医疗行业竞争激烈。每个医院不得不运用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对合理的经管方案(尤其是分配方案)便成了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1.2加强对医院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在医院现有的医疗设备中,近6o%为国家无偿投入,不计成本,不计效益。医院“等、靠、要”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医院管理者和职工的市场经营意识不强,对医院成本核算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在成本管理中,经常遇到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有抵触情绪,甚至持反对意见的现象。有人还片面地认为,医院成本核算仅仅是一种会计方法,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是管理决策层的事情,与职能部门、临床科室没有关系。由于存在这种思想,各科室就向医院伸手要设备、要房子。认为设备房屋越新越多就越好。没有爱护、保养资产的意识,完全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面对员工成本意识淡薄的现状,各家医院不能不制订相对合理的经济管理方案,用以加强员工的成本意识。
2医院经管方案的制订
2.1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和医保规定,正确处理国家、医院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根据“多劳多得、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创收部门实行成本核算;对行政、后勤部门采取目标管理,以“职务+职称”确定奖金系数,每月民主测评得分付酬的管理办法。
2.2成本核算的考核办法
2.2.1核定科室收入医院严格界定各科室收入.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科室来完成的收入,采取双方接受的比例核定,做到各科室收入汇总等于医院财务报表收入。确保医院收入既不重计,也不漏计。
2.2.2明确科室支出科室支出由三部分组成;(1)人员支出:含工资、福利、社保等个人所得。(2)公务费支出:含科室材料消耗费、维修费、办公费、电话费、水电费、管理费、公共费用(按科室收入占医院收入比例摊销)等组成。(3)各项折旧:医疗设备、房屋按国家规定的折旧标准,核定各科室每月的折旧额,计入使用科室的成本。
2.2.3科室结余=科室收入一科室支出 各科室以结余为基数,按医院核定的提成比,提取科室奖金。科室奖金的计算公式为:科室奖金=科室结余×提成比×质控得分比。
2.2.4临床科室人员奖金的第二次分配 医院制订按系数、按任务完成指标分配到人的指导性方案,供科室参考。即护理人员的奖金接系数发放,临床、医技人员的奖金按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发放。同样核定系数,此系数根据完成的劳动量计算出来。每个医生当月完成的出院病人数和收入数各占奖金的50%。计算方法:每个医生当月完成的出院病人数除以本科当月的出院病人总数得一个系数,将此系数乘以50%的科室平均奖,等于其医生50%的奖金。用同样的方法再计算医生个人完成收入的奖金系数。得出医生个人另外50%的奖金。用以上方法算出的医生个人奖金,能较客观地反映“多劳多得、绩效优先”的奖金分配原则。
3讨论
3.1科室之间奖金差距难以协调 因为科室业务发展不平衡,必定会出现有的科室奖金较少或没有,有的科室奖金相对较高。面对这种结果,奖金少或无的科室,往往不是找本科室创收不到位的原因,而是说经管方案制订不合理。一是管理费不能提成或比例不能一个样;二是结余提成比例太低或者没有倾向临床不可缺、而又不可能有结余的科室。
3.2病人欠费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尽管医院制定了一系列控制病人欠费的措施,如:住院结帐处及时下发催款通知单;对预交款余额较少的患者,采取停帐、停药等措施;但仍会有少数病人欠费。在计算科室奖金时,对于病人欠费,是直接核减科室收入?还是进入成本支出呢?欠费扣到科室后,是只扣责任医生的奖金?还是相关医、护人员都要扣奖金呢?怎样才能有效的加强欠费管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同行们展开讨论。对于家庭困难、病情严重的患者,如果停止治疗,势必会导致病人的病情恶化,甚至于死亡。这即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也违背了医院的办院宗旨,更会带来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但坚持治疗,又会导致更多的欠费。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欠费,追究医疗科室和医生的责任,显然不合情理。因此,病人欠费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因为有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医院经管方案很难做到客观合理。
篇6
当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面对日益增加的贫困生数量,国家和高校对贫困生工作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多,并为此出台很多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贫困生的扶持和资助,做好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教育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已基本形成了以包括“奖、助、补、减、贷、勤”等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这些措施已经构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为贫困生缓解经济困难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所谓“奖”,是指国家、学校或社会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助”,是指由国家、学校、社会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补”,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出专款对家庭经济有困难学生给予的补助,同时学校也采取各种形式对他们予以资助;“减”,是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减收或免收学费;“贷”,主要是指学校或金融机构针对在校学生制订的免息或减息助学贷款方案;“勤”,即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一些助学岗位,使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获得一定的报酬,贴补在校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开支。
这些以“奖、助、补、减、贷、勤”为主要形式的资助体系在帮助贫困生完成大学学业,解决现实的经济困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现有的资助体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的资助工作仍以经济资助为主,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物质资助而忽视精神帮助。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当前高校中的贫困学生主要来自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或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无经济来源;或家庭突遇不幸或遭遇自然灾害;或家人重病、伤残,其中又以农村多子女家庭的学生居多。
1.当前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部分贫困学生生活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有部分学生连必要的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为了自己的学业与生计,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靠勤工俭学来补贴花销。为了节约路费和赚取生活费,有很大一部分贫困学生都曾有过寒、暑假不回家的经历。有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中超过三成的人生活费开支仅为普通同学的一半。但是,重经济资助而忽视精神帮助也导致了小部分贫困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图虚荣、好攀比、追求享乐与高消费,平时的消费能力比部分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还强。
2.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相当多的贫困生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读书,通过掌握知识来改变命运,但是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成绩比较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此外,也有少数贫困大学生抗压能力差,沉迷于网络与小说之中,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因此,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一个“两头聚堆”现象。
3.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贫困大学生普遍具有生活、学习、心理压力大的特点。国家无偿性的资助在暂时缓解部分贫困生的困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贫困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以及行动上的惰性,促成了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和“等、靠、要”的心态,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也不利于减轻贫困生的精神压力,更不利于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此外,社会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学校教育体制和道德教育实效不足、加之大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和自律意识薄弱也导致了部分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个人诚信度不高等一系列道德问题。
4.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其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由于贫困造成的过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困惑。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比较低,遇到挫折后悲观消极,许多贫困大学生到了强手如云的高校,失去了从小到大的优秀生的优势,感到失落以至产生心理问题,他们不愿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从朋友那寻求支持和安慰,也不善于通过娱乐或其他活动来缓解内心的压力,以至于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特点。如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逆反和偏激的心理、渴望交往却又自我封闭、冷漠的心理、焦虑抑郁的心理、错位的嫉妒心理、出人头地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研究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及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及心理状况,我们发现,随着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现有的资助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贫困大学生成长和成材的需要,因此,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1.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观念和能力的高级人才的基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贫困与贫困意识的日益增长,给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扶贫助学工作的内涵除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贫困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帮困”显得更为重要。加强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要求。
2.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于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和制度,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我们发现高校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着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上的障碍,长期以来形成的资助体系也使得学校和辅导工作者相对重视物质上的资助而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帮助,随着贫困学生数量的日益增长,一些潜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以致使很多出发点很好的工作收效甚微,甚至产生了副作用,进而影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助学工作的大局。因此,大力加强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已经成为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入学和成长问题的迫切需要,对于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和制度,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是体现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努力培养勤奋刻苦、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是办学的关键要素,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体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校园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对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的对策与方法
1.转变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观念和资助方式
首先,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改变对贫困大学生关怀和帮助的方式和观念,应该变单纯发挥资助的经济功能为经济和教育功能并举,即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有机结合的 “双助型”资助方式。应从各高校的实际出发,长期实施并不断深化扶贫励志工程,在做好经济扶贫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在学生中弘扬自立、自强精神,充分发挥高校智力和人才优势,对贫困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和思想上的引导。
其次,开展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困难的重要途径和长远之计。通过开展勤工助学,转变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通过不断拓宽和加深学生勤工助学渠道,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工作和劳动来获取报酬,使资助和自助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再次,改进奖学金评定制度,从支持和保护贫困生的角度,设立贫困生奖学金项目或贫困生资助专项资金,在贫困生范围之内进行考核评定,不仅能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还有助于教育引导贫困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有助于激励贫困生成长成才。
还有,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以往由社会单向给予的资助方式,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尽己所能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回报社会中升华自己。
最后,突出国家助学贷款的主导地位。现行的资助方式多数是无偿援助, 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攀比心理,通过及时调整资助措施,突出国家助学贷款在“经济支持”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观念,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有利于推动高等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
2.加强教育、立足引导,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精神资助
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资助管理部门担负着双重的“育人”职责,既要发挥自主项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又要开展以勤奋学习、自立自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应更关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首先,要加强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和环境影响,使贫困大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使其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的一种交融体,可以通过座谈、个别交流等形式增加感恩情怀;通过挖掘生动感人的事迹和鲜活的感恩情景,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通过借助济困助学、召开捐赠仪式、写感谢信、定期向资助方汇报学习情况等形式点拨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爱心公益活动引导和帮助贫困学生提升感恩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奉献意识和精神的大学生。其次,要加强贫困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教育。要培养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的观念和改变贫困的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争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可以实现梦想,成就自我。通过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寻求社会支持,依据实际情况,与企业、社会团体建立对贫困生的在校资助、毕业后到捐助单位定向就业的“对口支援”关系,这样既可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同时又保证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难题。通过扩大勤工助学的范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通过树立典型,激励学生。每学期组织一次“自强之星”评选及先进事迹报告会,深入挖掘资助企业中的自立自强典型,现身说法,使贫困学生能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再次,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对于学生的成才和社会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高校应给贫困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真诚、博爱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树立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通过建立贫困生个人信用档案,全面记录其在校期间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强化大学生自律、他律意识,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通过开展入学教育、贷款诚信知识教育和警示教育,将“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培养目标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高校应充分发挥“两课”在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让诚信走进课堂,强化诚信的作用,让学生树立事业心、责任心和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通过谈论、签名的方式,将诚信的理念融入专业的课程中,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贫寒的家境是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矛盾心理是贫困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贫困大学生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常常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极度的自卑又使贫困生的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得不到疏解和宣泄,可能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学校和辅导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关怀,引导他们正确地自我定位,鼓励自尊、自信、自强,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要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进行心理讲座和座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要对贫困生的心理进行适度的干预,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物质贫困导致新的心理贫困,遏止原来有的心理贫困进一步加剧,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应该逐渐拓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服务的渠道,通过心理咨询可以给贫困大学生帮助、启发、引导和教育,解除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比如开办心理咨询讲座、设立心理问题专栏、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帮助贫困学生及时化解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44-46.
[2] 全洪兵,罗玉华.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教育导刊,2007(17):14-15.
[3]朱志明.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4)43-45.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11.
[5]教育部信息中心.高校贫困生及受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
篇7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 新型资本工具 损失吸收机制 系统性风险
巴塞尔协议Ⅲ确立了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新标准,也对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强调资本工具必须具备吸收损失的能力。近年来,全球银行业积极探索发行满足巴塞尔协议Ⅲ标准及本国资本监管规则的新型资本工具,寻求监管政策与市场环境之间的平衡,实现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自2014年四季度起,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赴境外成功发行新型资本工具,市场反响热烈,为我国银行业开展国际化资本融资争取了良好开局。不过,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新型资本工具发行处于起步初期,境内市场容量和工具品种相对有限,与国际市场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梳理总结新型资本工具发行的国际实践,以此促进国内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创新和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新型资本工具发展概况
在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商业银行的合格资本工具除普通股以外,还主要包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Alternative Tier 1 Capital Instrument)和二级资本工具(Tier 2 Capital Instrument),前者主要为永续债、优先股等永续证券,后者主要为次级债券。除受偿次序靠后、期限较长等传统特征外,这两类资本工具都能在一定触发条件下进行减记或转股,以达到吸收银行损失、增加核心一级资本的效果,可统称为“新型资本工具”。
巴塞尔协议Ⅲ规定的“触发条件”有两种,一种是无法生存触发事件(Gone-concern trigger),指当监管当局认定银行无法生存时,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均应进行转股或减记;二是持续经营触发事件(Going-concern trigger),指当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5.125%或以下时,其他一级资本工具通常应进行转股或减记,二级资本工具不需在此条件下吸收损失。
自2011年起,新型资本工具在全球主要市场陆续涌现,从最先试水的欧洲逐步向美洲、亚太、非洲等市场普及。截至2014年末,全球新型资本工具发行量累计将近3500亿美元,其中,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约1100亿美元,二级资本工具近2400亿美元。从纵向来看,2014年累计发行量超过2200亿美元,是2013年发行总量的2.5倍。单笔发行规模从最初的3亿~5亿美元,发展到近期屡见的数十亿美元,说明市场对于新型资本工具的接纳程度逐步提高。不少欧美大型银行近两年来多次发行不同层次、币种和结构的资本工具,发行逐步常态化。
新型资本工具的投资者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养老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以私人银行为代表的高净值客户也对资本工具兴趣浓厚。
商业银行新型资本工具发行环境及适应性条件
对商业银行而言,新型资本工具的发行首先要满足监管要求,同时尽可能拓宽市场,节约融资成本,在资本约束下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总结国际市场上新型资本工具的发行实践,笔者发现新型资本工具的发行需重点考虑以下方面:一是适应当地的监管规则和法律环境,确保发行能够计入监管资本;二是适应市场环境和投资者预期,提高市场接受度,降低资本属性所对应的风险溢价。成功的资本工具发行是在监管规则与市场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相互契合的过程。
(一)适应监管规则和法律环境
尽管巴塞尔协议Ⅲ为资本工具创新提供了统一蓝本,但各国资本监管规则和法律体系仍存在差异。商业银行发行新型资本工具的具体产品选择、发行规划、条款设计、集团内部交易结构安排等需充分考虑监管当局的要求,并适应当地的法律环境。
1.具体产品选择
在巴塞尔协议Ⅲ实施前,优先股、永续债等工具在一些国家还处于空白状态,甚至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因此,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通常会优先选择符合本国法律规定、市场条件已经具备的工具品种。
例如在中国,商业银行选择发行优先股来补充一级资本,这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商业银行普遍发行减记型永续债的做法不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根据《公司法》等规定,债券必须有固定到期日,而永续债由于不规定到期日,与现行法律存在一定冲突。而优先股相关法规及配套政策已于2014年相继出台,成为中资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重要工具。
在美国,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品种较为丰富多样,但具体产品形式仍受到法律因素影响。由于当地的监管政策对于上市公司的优先股数量有严格的上限限制,而银行融资需求规模通常较大,优先股发行多采用“存托股”的形式,即商业银行发行数量较少、面额较大的优先股,同时通过信托机构将其切分为低面额的“存托股”,发售给投资者,在满足优先股股数限制的同时,改善了“存托股”的投资者基础和市场流动性。
2.资本工具发行规划
监管新规的实施,导致商业银行面临一定的资本缺口,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型资本工具发行的规模及时间规划。特别是在过渡期内,旧式资本工具计入资本的数量逐年摊减,而资本充足率要求逐步提高,加之存量资本工具持续赎回或到期,均构成银行的再融资需求。
以中国银行业为例,2012年末,旧式次级债券存量约2万亿元,按照每年10%的速度摊减,平均每年约有2000亿元次级债不再计入资本,这成为新型二级资本债券集中发行的直接动因。2013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二级资本债券将近4000亿元,恰与同期旧式次级债券摊减所形成的缺口基本相当。
一些欧美银行针对存量旧式资本工具采取更积极的负债管理措施,向现有投资者发起交换邀约,赎回存续的旧式资本工具,同时对其发行同币种的新型资本工具予以替换,加速了资本结构的转型优化。不过,提高资本充足率并不是银行发行资本工具的唯一目标。一些资产风险权重较低的欧美银行,可能出现资本充足率较高、而杠杆率低于监管要求的情况,因此会通过发行核心资本工具来提高杠杆率水平。
3.损失吸收机制设置
损失吸收机制是新型资本工具的核心条款,也是监管当局确认其资本属性的重要内容。因各国金融机构危机处置相关法律环境有所不同,新型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机制可通过法律和合约两种形式来约定。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和欧盟制定了金融机构恢复与处置的相关法律,明确了对本国或地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危机救助程序。因此,欧美银行发行的新型资本工具主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来明确损失吸收机制,即当银行濒临破产时,资本工具将交由相关法律所确定的处置当局执行减记或转股,发行文本中不需专门列明相关条款。
其他多数国家目前尚未确立系统性的危机处置立法,新型资本工具主要通过合约的形式约定损失吸收的触发事件、具体方式及操作规则,在发行文本中列明相关条款。
此外,新型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形式和触发条件也因各国资本监管规则体现出地域性特征。例如,加拿大仅允许资本工具以转股形式吸收损失,因此,当地银行发行的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债券均为转股型,未发行减记型资本工具。瑞士、英国等要求本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工具尽早参与吸收损失,以避免系统性风险加剧,因此瑞银、瑞信、巴克莱等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工具不仅设置了巴塞尔协议Ⅲ所要求的无法生存触发事件,还根据本国监管要求设定更早的资本充足率触发事件(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5%或以下)。
4.集团内部交易结构安排
在其他国家设有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母国和东道国的资本监管要求来确定资本工具的发行交易结构。其中首要问题在于明确补充资本的目标主要是在集团层面还是分支机构层面。前者遵循母国的资本监管规定,而后者主要遵循东道国的资本监管规定。
境外分支机构外部补充资本可通过不同的交易结构来实现,比如可通过三种方式:分支机构单独发行资本工具、集团发行资本工具再向分支机构注资、在分支机构发行资本工具的同时计入集团资本。商业银行通常会从集团层面统筹选择最为经济有效的结构,考虑因素包括母国和东道国的资本监管政策、审批流程、不同市场的发行成本、资本扣减处理等。以中国工商银行近两年在国际市场中发行的4笔资本工具为例(见表1),或以总行名义发行来补充集团资本,或以境外子行单独发行来补充自身资本。其中,工银亚洲2013年10月发行的美元二级资本债券通过设置“双触发机制”(即分别根据中国银监会和香港金管局的资本监管规定,设置工商银行和工银亚洲的无法生存触发事件,达到上述任一触发条件即对债券进行减记),同时计入集团及子行资本,是衔接不同地区资本监管规则的典型案例。
(二)适应市场环境和投资者预期
如果单从经济角度出发,发行新型资本工具只需达到监管要求的最低标准。而在此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潜在损失、稳定市场预期、适应投资者偏好,将有助于资本工具的发行销售,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1.降低投资者的潜在损失
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越强,投资者可能的损失就越大,因而要求更多溢价。降低减记或转股对于投资者的潜在损失,将使资本工具更易被市场接受,能够控制发行成本。一些银行利用监管政策中的弹性空间,对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条款进行灵活设计,以降低减记或转股的概率或损失程度。
在损失吸收触发条件方面,巴塞尔协议Ⅲ仅要求在会计上列为负债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设置持续经营触发事件,对权益类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则未作明确要求。利用这一政策空间,一些银行发行的权益类其他一级资本工具仅设置无法生存触发事件,而不需在持续经营过程中进行减记或转股,大大降低了本金损失的可能性。
在损失吸收程度方面,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工具减记或转股的具体金额未作明确要求。部分国家或地区要求二级资本工具在无法生存条件下必须全额减记(如中国),而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则保留了弹性(如欧盟、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一些二级资本债券设置“部分减记”条款,减记金额由监管当局根据危机程度和资本缺口来确定,潜在的本金损失与“全额减记”相比有所降低。
在利息支付方面,巴塞尔协议Ⅲ规定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可随时取消派息而不构成违约事件。为降低利息支付的不确定性,银行通常会设置“股息制动条款”,即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如果取消派息,那么普通股亦不得分红,以保障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投资者在利润分配中的优先权。
2.稳定危机事态下的市场预期
投资者一般对于不确定性有着天然的厌恶。由于新型资本工具在危机事态下减记或转股缺乏先例,在执行层面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不利于发行和定价。
近两年来,新型资本工具发行合约逐步严谨完善,条款更趋细化,明确约定资本工具进行减记/转股、取消付息、参与银行破产清算等具体规则。不论危机事态如何严重,发行人、投资者、受托人、发行与支付等相关各方都依照合约履行权利和义务,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降低投资者对于不确定性的疑虑。
以二级资本债券为例,减记条款通常会在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更具操作性:一是明确触发事件的定义,结合所在国家或地区相关法律及监管规定,尽可能明确触发事件的判定标准及其依据;二是约定减记的具体程序,如减记的具体时点、金额的确定、银行公告的时限和内容,以及受托人、发行与支付等各方职责等;三是区分损失吸收的先后次序,如澳大利亚、新加坡的部分银行对其他一级、二级资本工具在无法生存触发事件下吸收损失的先后次序进行区分,先对其他一级资本工具进行减记或转股,如果不足以扭转无法生存状态,再对二级资本工具执行减记。
3.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偏好
受市场惯例、持有目的等影响,投资者在产品形式、期限、评级等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偏好。新型资本工具发行通常会根据目标市场的特定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
在期限结构方面,多数亚洲投资者习惯于较短的投资期限,因此亚洲市场上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以10年期前5年不可赎回结构为主(也称5+5年期)。投资者大多希望这类资本债券被提前赎回,以缩短实际投资年限,因此银行通常会遵从市场惯例,行使提前赎回权。相对而言,美国投资者偏好结构简明的子弹式结构(Bullet structure),票息固定,不设提前赎回条款,投资期限也更长,多为10~15年。
在品种方面,优先股在北美、澳洲等市场有着悠久历史,因而成为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主要工具;由于权益类投资者基础相对广泛,这些市场中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也多为转股形式。而在亚洲市场,债券类产品相对更易接受,一些机构投资者投资股票存在限制,因此二级资本债券多采用减记形式。
在评级方面,标普、穆迪、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对银行资本工具的评级方法体系存在一定差异,部分银行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家机构来对资本工具进行评级,这种做法在亚洲市场中尤为普遍。而欧美投资者对于信用评级的准入标准相对较高,多明确要求投资标的必须具备两个以上发行评级,因此面向欧美市场发行的资本工具通常同时采用多个发行评级。
新型资本工具如果面向全球不同区域发行,银行需平衡不同市场中投资者的需求偏好,并结合发行规模、成本约束、配售目标等因素确定产品方案。以中国银行2014年11月发行的美元二级资本债券为例(见表2),为丰富投资者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发行,产品设计兼顾了欧美和亚太市场的需求,与国际市场充分接轨。
新型资本工具未来发展展望
(一)全球新型资本工具市场将日臻成熟
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深化推进,各国银行业监管规则不断推陈出新,对银行资本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这成为商业银行新型资本工具规模持续增长的重要外因。银行新型资本工具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资产类别,发行人和投资者日臻成熟,供需双方形成良性的均衡互动。
从发行角度看,新型资本工具将从“应急补血”逐步转化为“常态发行”,成为银行资本管理的常规手段。发行工作将在“监管合规”这一基本目标基础上,更为侧重对市场环境和投资者偏好的适应,在条款设置、产品结构、发行策略上将更为丰富灵活、贴近市场。
从投资角度看,新型资本工具正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评级体系、收益率曲线和风险评估模型,其投资者基础也将进一步拓宽。更多“价值驱动型”专业投资者将进入该市场,促进新型资本工具的合理定价,而私人银行等“收益率驱动型”投资者的相对比重将有所下降。
(二)我国新型资本工具发行将更趋国际化
目前,我国新型资本工具发行主要依靠相对封闭的境内市场,境内发行量累计逾4400亿元人民币,而境外发行量不足180亿美元(约1100亿元人民币),境外发行量在国际市场发行总量中仅占约5%。这与欧美银行以国际化发行为主的状况存在较大差别,相对于全球资产配置需求而言也存在一定空间。我国境内新型资本工具发行处于起步初期,市场容量较小,工具品种较为有限,同时投资者以金融机构为主,不利于分散国内金融系统风险。而国际市场发展相对成熟,永续债、优先股、或有资本债券等工具品种丰富,且主要货币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为银行募集资本提供了有利环境。
基于国内几家银行赴境外发行新型资本工具的成功实践,随着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步伐加快,未来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将更趋国际化,投资者结构将更趋多元化。统筹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逐步提升全球市场参与度,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融资的新趋势。
促进新型资本工具发展的建议
(一)对商业银行境外发行资本工具予以政策支持
1.借鉴国际监管实践,酌情调整资本工具合格标准
我国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损失吸收能力的要求较为严格。例如,我国要求二级资本工具在无法生存触发事件下必须全额减记,而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允许部分减记;我国要求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应在持续经营触发事件下吸收损失,而巴塞尔协议III对于权益类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未做明确要求;我国要求二级资本工具的利息支付应来自“可分配项目”,相对于巴塞尔协议III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监管标准也更为审慎。建议借鉴国际惯例,适度增加资本监管政策弹性,将有助于降低银行融资成本,促进我国银行业公平参与国际竞争。
2.适度放宽银行境外发债相关管制
建议进一步简化商业银行境外发债的审批程序,对条件成熟的商业银行,可由逐笔审批向额度管理过渡。完善金融机构赴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相关法规,取消发行地域限制,鼓励商业银行顺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利用全球市场进行人民币融资。从长远来看,有序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促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能有效拓宽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提高国际化程度,分散境内金融系统风险。
3.加强我国监管制度的顶层设计
建议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恢复与处置、破产清算等相关立法建设,逐步明确商业银行资本工具损失吸收的制度安排,稳定市场预期,引导合理定价。此外,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律在债券方面的相关规定缺乏一定弹性,使永续债、转股型二级资本债券等国际上常见的新型资本工具在国内发展还面临一些法律障碍。建议充分考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修订完善相关法律,丰富国内市场的金融工具品种,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
(二)鼓励商业银行进行资本工具创新
1.鼓励商业银行探索境外发债
建议商业银行借鉴国际市场经验,在境外探索发行永续债、转股型资本债券等国内暂未推出的资本工具品种,并逐步引入国内市场。
2.加强全球经济金融形势预判
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及各国货币政策走向对商业银行发行新型资本工具有着重要影响。建议商业银行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及货币政策变化的预判,把握美元等主要货币的低利率窗口,锁定低成本的长期资金。
3.合理规划发行
建议商业银行逐步提高新型资本工具发行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尊重市场规律,完善发行档期,有节奏发行,避免涸泽而渔,树立中国银行业良好的融资形象。
4.注重投资者关系的维护与拓展
篇8
河口区正出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需要新增大量建设用地,而人多地少的国情却不允许过多的占用耕地。因此,必须把节约土地放在重要位置,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保障发展。
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耕地保护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
城市建设和保护耕地既有矛盾又互相支持,城市发展必然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耕地又是人口生存的基本保证,是确保城市化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建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的利用模式,其主要表现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土地开发管理机制往往是重新区开发,轻旧城存量土地挖潜改造,造成建成区扩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90年代初掀起的“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造成土地资源的巨大闲置和浪费。城市之间普遍存在着争项目,争投资,重复建设等现象,也是造成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的原因。由于城市建设占用的土地60以上来自于耕地,尤其是交通方便、长期投入积累较多的高质量耕地,因此,对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和挖掘现有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可以节约用地,有效地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节省城市建设
投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以减少土地投入,提高城市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而集聚所产生的规模效益,是社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前提。人们现在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用地的增长加以适当的控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基础设施运行费用,提高大城市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城市建设应当尽量集中布局,集约利用土地,以减少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提高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
3.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管理
首先,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充分了解我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的指导方针和对策,正确引导城市土地的使用方向。其次,传统的供地计划主要是新增用地的控制计划,缺乏存量土地的供给计划。第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和完善城市土地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推动土地管理法制化的进程。
3.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利于加强土地中观管理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地利用的布局和利用强度,有利于土地管理部门加强低度利用土地的管理和规划部门调整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发挥城市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
3.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利于加强土地微观管理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城市某一具体地块的开发利用潜力,帮助土地开发者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指导土地管理部门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开展存量土地置换,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4、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经济建设与土地功能的有机结合
在土地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把握好突破指标限制、布局限制和调整限制,使建设用地保障能够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关键在于把握好经济建设与土地功能的有机组合,抓住“土地适宜性的评价”。
土地的聚合优化、园区功能化,使土地利用从“松散型”、“粗放型”走向“节约集约化”的管理模式,高度科学地推进土地使用的“变迁”价值。土地的经济价值的提升,凝聚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综合竞争力。
5、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建设与土地再生资源的潜力提升
在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实施全方位的总体规划,不重复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因素。通过合理的布局,互为补合的整体优势,使土地资源的拓展、用地潜力的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土地配置,构成一个土地利用提升的运作体系。“土地潜力的评价”正是土地作为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再生资源主要表现有:规划科学性的体现和集约化功能的展示。
6、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建设与土地市场的内在关系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土地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地品位拉动了土地价值的提升,突出了“土地经济评价”的重要问题,由此助动了土地市场的运作。土地资源在分级、类型、结构和用途方面,往往构成了土地品位的综合指数,优质的环境带来了土地价值的再生、升级。
(1)产业结构。对土地的使用走向优化聚合,以带动园区建设的土地效能,其选址要素对生态环境、环保素质等的客观要求,提出更为长远的施展谋略,土地作为首当要素。
(2)品位助动。有品牌就有品位,土地利用从经济价值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产业化带动经济发展,土地品位拉动了土地经济价值的提升,在使用上尽显所能,从根本上把生态环保的内容融合于经济建设中去,营造高科技含量、具有创新机制特色的土地作为。
(3)功能构建。从初级的土地优化配置,到全方位的“一盘棋”作为,土地利用大大地提升了功能配置的优化,不重复建设,使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更趋向于条理化。顺应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目标,有助于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有助于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
土地经济建立在合理的土地功能配置与和谐的环保生态环境,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有效抑制了因盲目性、随意性而造成作为失当的负面现象,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7、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融合经济建设与土地管理关系的科学性。
土地资源并非全部土地,但可以预言,当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类的文明意识必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改造自然,开源创新,那么它们又将会成为土地的资源效益。实施节约集约化用地,营造经济建设土地管理为关联的“金土工程”,融合两者相辅相成的科学性。例如:填海造地,可以延伸土地的再生;改造江河两岸,能够培植新增用地;封沟、涌、渠为路,构建用地多元化;置业高层建筑,拓展用地多功能;立体交叉、复式利用,开辟用地科学含量新领域。以此引导社会形成节约和珍惜利用土地的气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造就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途径。
提高河口区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1提高土 地利用强度和投资强度。
凡是土地利用强度和建筑面积率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今后不得供地。充分利用旧厂区,既节约了用地,又节省了企业因征地而需要的大量资金,使老企业在调整改造中重新焕发了青春。集约用地就要集中用地。这样既可以节约大量的农用地,又便于配套设施建设,克服了以往工业项目见缝插针的做法,改变了项目星罗棋布的混乱局面。
1.2坚持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双控”制度。
(1)严格执行省“双控”规定,投资强度系数在省规定的基础上上浮0.2,同时适当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为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项目,经汁划、国土、规划、经济、科技等部门联合审定后,优先供地,同时对早期投入虽低,但产出高的高新技术项目,可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达到投资强度。
(2)严格控制用地单位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
(3)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按土地出让合同规定实施违约责任追究制度。
1.3集聚利用土地资源。工业建设项目原则上向开发区(园区)集中,从严控制开发区(园区)以外的项目供地。
对投资额小于一定数额的工业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按上款的规定执行),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可采取租赁土地使用权或租赁标准厂房的形式获得生产经营场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留用地指标在园区内按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使用。
1.4努力提高土地容积率。
对适合于多层厂房的生产行业,必须推行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控制单层厂房建设,确需建设单层厂房的,必须经计划、国土、规划、经济等部门审定。企业技改项目应先利用现有厂房、土地,内部挖潜,提高容积率。
2、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多种路径激活闲置地
随着开发热潮的减退,遗留下大量“闲置”土地和“半截子工程”。在消化处理这类土地时,对逾期不开发建设、长期闲置的土地,能无偿收回的无偿收回,能有偿收购的有偿收购,对历史遗留的部分“半截子工程”鼓励开发商重新启动进行续建,同意其继续延用原承诺的用地方式,集中这部分资源重新整合,充分发挥其效益。
对于已认定的闲置土地,由于分布比较零散,即使收回也难以全部按照城市规划和现行产业政策要求重新调配利用,因此,只能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处理。对于符合规划要求和产业政策的部分,由政府重新按城市规划要求调整给市政、交通、能源等建设项目使用,或者重新安排公开出让:对于不符合现行规划或产业政策,或者已进入司法程序处理的,则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处理或者协助司法机关依法处置,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土地。
1、对于已收回或注销批文的闲置土地,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人利益出发,仍具备耕作条件的,退回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2、能恢复原状或回迁安置的,要求用地单位修复房屋,安排被拆迁人回迁。
3、新上马的建设计项目,能安排使用闲置土地,优先安排利用,节约用地指标。
从用地单位反映的造成土地闲置的原因看,涉及政府因素影响的,约占闲置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这部分闲置土地的处置需要有政府制定的职能部门主动协调妥善处理,重新明确新的规划途径和接手单位,处理好产权关系,不能简单采取无偿收回的方式进行处置,也不能直接安排作其他用途使用。其他非政府原因造成闲置的土地所占比例较大,但从已调查和采取处置措施的情况看,此类案件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较复杂,部分案件还涉及司法诉讼,因此通过行政手段直接介入存在较大难度,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建议以市场手段为主解决民事纠纷,协调处理民事法律关系,重新盘活利用土地资源。
3、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3.1严格处置闲置土地。
区别不同情况,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应依法收回;对闲置两年以下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按有关规定缴纳闲置费;对获得净地后6个月以上的闲置土地,重新按“双控”指标核定用地面积,对超面积部分进行核减;对被检查发现而当地未查处的闲置土地,由国土资源局直接抄告财政局,并责成当地国土资源部门限期收缴土地闲置费,通过当地财政部门上交市财政专户。
3.2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对尚不构成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通过协商、补偿等,鼓励进行项目调整或调剂给急需用地者。对项目不落实的建设用地,鼓励依法以市场方式调整安排其它项目。对工业企业在规划许可情况下通过整合挖潜,增加容积率翻建多层厂房的,不另行收取土地出让金,同时不收取配套费,并允许补办房产证。对经批准且符合规划的项目利用存量土地的,简化手续。鼓励对余量土地依法转让和调剂,并适当减免有关费用。
篇9
xx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958.2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84.2亿元、利税260.6亿元,分别增长16.5%、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7.5亿元,增长26.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16.9亿元,增长23.6%;地方财政收入80.2亿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83元,分别增长17%和14%。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凝聚着审计系统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一年来,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在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通过开展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提出了很好的审计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各级审计机关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抗震救灾款物全方位、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了资金物资的安全、有效和规范使用,促进了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审计监督成效显著。全年共审计965个单位,查处问题资金79亿元;增收节支3.1亿元,其中增加财政收入1.8亿元,减少财政拨款和归还原渠道资金1.3亿元;审计结论落实率连续八年达到100%,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是历史上最好、最彻底的一年。三是促进了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认真开展有关民生领域的审计监督工作,通过加大对社保基金、教育收费、经济适用住房、涉农资金等民生项目的审计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四是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市审计局去年对49个工程的决算进行审计,审减工程造价1.75亿元,对于节约政府资金、提高投资效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是在推动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通报审计结果,进行集体谈话,指明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要求,起到了较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应当说,审计监督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市审计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审计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在财经管理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有的执行国家法规政策不够严格;有的截留挪用民生资金,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内部控制松懈,执行预算不严,花钱大手大脚,甚至铺张浪费;有的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投入使用后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等等。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审计监督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经济社会越发展,改革开放越深入,市场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审计监督工作。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进一步加深,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相叠加,外部需求萎缩与国内产能过剩"双碰头",国内经济下行的风险明显增加。为此,中央、省市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投资规模。这些新增投资的使用情况,群众关心,社会关注。能不能保证管好用好这些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让党和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审计机关负有重要的审计监督责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审计机关一定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扎实推进绩效审计,努力把我市审计工作做的更好,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做好我市审计工作
今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审计工作,意义重大。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突出审计重点,明确工作思路,提高监督成效,全面做好我市审计工作。
(一)加强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促进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目前,中央1000亿元投资项目共下达我市65个项目。市里初步筛选确定了市级重点项目136个,年度计划投资283.2亿元。各级审计机关要突出搞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加强对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的审计监督,及时跟进,全程参与,使有限的资金用到需要的地方,使新增投资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在重点项目建设的协调推进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全程跟踪审计监督,防止出现违规操作、高估冒算、损失浪费等问题,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投资管理长效机制,规范投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严格控制不顾条件和需要乱上项目,严肃查处借上项目为名违规乱占耕地、侵害群众利益以及铺张浪费等行为。要着重检查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有效,关注并及时反映政策执行情况,研究提出审计建议,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搞好民生项目审计监督,保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年,我市围绕改善民生,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城市居民住房、教育卫生、"三农"等方面将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这些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如何,效果怎样,迫切需要加强审计监督。各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专项资金的审计和调查,确保各项资金及时配套到位,合理有效使用。要加强对群众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共卫生、经济适用住房等重点专项资金和财政扶持资金的审计,严肃查处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挤占挪用资金以及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等问题,确保管好用好各项民生资金,促进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切实加强对支农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补贴等涉农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审计监督,严肃查处滞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督促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要不断加强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以及使用效果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重建资金按照规定专款专用,防止被侵占、截留或挪用。
(三)搞好政府性资金的绩效审计,维护财政安全。在当前经济运行面临多种困难的形势下,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非常重要。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视野,大力开展绩效审计,更加关注财政资金使用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促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的审计监督,强化成本意识,加强预算约束和经费支出管理,促进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出国经费等支出,节约开支、注重效益,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要积极开展政府债务负担情况审计调查,摸清各级政府的财力和债务负担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建议和对策,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正常规范运转,维护财政安全。
(四)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推动依法行政和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去年审计的情况看,有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违纪违规问题。对此,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引起高度重视。审计机关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逐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和监督层次,对法定审计监督对象要进行全面审计,深入开展对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审计。要加大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力度,做到关口前移,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的制约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增强审计监督的时效性。要把资源环境审计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以关注环保、国土等方面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效果为主线,合理评价领导干部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利用等方面应负的经济责任,维护环境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要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创新扩大审计结果运用的形式和平台。要把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和对资金的"问效"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通报和问责制度,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一查到底,加强对移交案件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加大对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五)搞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提高审计监督成效。查处问题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各级审计机关要从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把查处问题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结合起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督促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加快建立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发挥好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所有接受审计的部门、单位都要严格落实审计结论,按照审计意见和建议认真整改。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亲自抓整改工作。通过整改,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制度,切实改进工作。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整改的督促检查。要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把整改情况作为公告的重要内容,对屡查屡犯的要进行"曝光",强化社会和舆论监督。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把审计整改工作纳入政府督察范围,严格要求,狠抓落实。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联合督促,落实整改。要强化责任追究,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部门单位年度考核范围,对拒不执行审计决定以及屡查屡犯的,要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为做好审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关键在领导、在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积极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发挥好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宪法》和《审计法》赋予政府首长领导审计工作的职责,切实负起主管责任,坚决支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要落实好国家有关规定,完善审计机关内部的职能设置,调整充实力量。要把审计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予以充分保障,积极主动地帮助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支持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处罚,对干扰审计执法的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对打击报复或威胁诽谤审计人员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篇10
一、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意义
1.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的迫切需要。要实施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摆脱经济落后的现状,发展教育是一个根本性举措。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贫困地区摆脱现状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激活农村的经济潜能。我国很大一部分贫困农村本来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潜力较强,并且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但由于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导致农村经济中的潜在有利因素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这也是部分贫困地区难以真正实现脱贫的主要原因。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让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学到能够切实改变家乡经济面貌的思路、知识和技能,从而释放农村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性技术培训的方式,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优化贫困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当农村的人力资源价值提升以后,也会为当地的招商引资提供、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2.接受职业教育是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的优先选择。截至2015年12月,在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贫困建档人口只有小学以下教育程度。同时,根据国家脱贫攻坚调查组的调研统计数据,22.3%的贫困家庭受访者表示,由于缺少相应的技术技能而难以摆脱贫困。很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往往期盼打工挣钱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然而,由于外出打工的贫困地区的年轻人普遍文化层次低,缺少技术,在选择工作时缺乏竞争力,议价能力极低,绝大部分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种。贫困地区农村青年从事体力劳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燃眉之急,但对于脱贫致富并无实质性帮助,而且低附加值、机械性、重复性体力劳动工作的职业发展前景不佳,极有可能让贫困在代与代之间传递。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让没有机会或没有条件的农村青少年学生在职业院校中继续接受教育,学到更多文化知识,尤其是掌握以后帮助自己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接受职业教育是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的优项选择。3.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抓手。在的精准扶贫理念和战略规划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重中之重,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主要突破口。而在农村教育领域,农村职业教育又是对改变农村经济面貌帮助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教育类型之一。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在人,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而言,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的问题更为突出。很多农村贫困人口之所以陷入贫困,除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形态单一、产业发展落后、缺乏脱贫致富的机会和渠道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农村职业教育落后,农民群众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动力和能力。通过有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精准扶贫理念落到实处、取得成效的根本和关键。4.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是防止贫困人口再次返贫的有力武器。多年来,虽然党和国家一直重视扶贫工作,但由于各级政府对扶贫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定位模糊,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指向不准确,导致扶贫工作中存在很多盲点,扶贫中低质、低效的问题普遍存在,以至于部分地区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情况。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向出现偏差,片面强调对贫困人口物质层面的帮助以及外部条件的改善,没有将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到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上来。每当国家和地方的扶贫工作阶段性展开时,短期内贫困人口的家庭经济状况就有所好转;一旦扶贫工作告一段落,暂时性“脱贫”的农村人口很快又再次陷入贫困。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了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长久地产生和创造价值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最能体现精准特征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这也是多次强调“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原因。对此,通过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既可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内生性发展,也能够让广大农村青年获得彻底摆脱贫困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成为防止贫困人口再次返贫最有力的武器。
二、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审视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依然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相对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农村职业教育粗具规模;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效益逐年提高,影响面逐渐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和农村居民的生活面貌。然而,与我国城市职业教育和全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相比,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为滞后,尤其是与城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相比,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依然十分薄弱,给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第一,从基础设施层面看,城乡职业教育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足,能够投入到职业教育中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需要,客观上造成了农村职业院校数量匮乏、教学场地狭小、教学设施设备数量不足且陈旧老化等问题突出。同时,由于缺乏配套政策、制度、企业以及资金支持,农村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缓慢,严重制约了以实用性为特征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二,从教学管理层面来看,农村职业院校在管理制度、专业建设、教学模式、考核评估等方面还存在着僵化落后、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难以吸引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和较高科研水平的高素质专业师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难以实现农村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从生源层面来看,由于农村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加之农村文化生活不发达、现代化基础设施不完善,进入农村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着知识面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的问题,加大了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难度。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一批高质量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作支撑。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不论在教师生活条件、薪资待遇层面,还是在专业成长、个人发展层面,农村职业院校都难以与城市职业院校开展竞争。同时,由于城市职业院校对全国优秀职业教育师资的流动存在着虹吸效应,农村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具有天然劣势。具体表现为:首先,从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上看,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都规定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生比不得低于1︰20,但从2015年四川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对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农村职业院校的调查结果来,师生比普遍低于1︰20,甚至部分贫困地区农村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师生比普遍低至1︰3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职业院校教师数量匮乏。其次,从师资力量结构上看,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不论是在学历层次上还是年龄结构上都不尽合理。就前者而言,由于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以及兼职教师聘任渠道狭窄,很多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专业构成中,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多,兼职教师偏低,不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就后者而言,农村职业院校中的中年教师数量占比明显偏高,青年教师数量较少,尤其是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过少,使得农村职业教师队伍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最后,从专业水平上看,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超过六成,拥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教师稀缺,极大地制约了农村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由于农村职业院校客观办学条件的种种限制,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缺乏到农村职业院校任教的动力。3.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观念亟须转变。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也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同样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群体的支持和认同。同时,农村职业院校要想在精准扶贫中有所作为,就需要吸纳贫困地区农民群体的参与,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注入内在动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其教育观念成为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难点之一。具体表现为:第一,由于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和社会形态单一,农民群体的思想认识普遍僵化保守,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我国延绵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所形成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观念在农村占主流地位。很多农民虽然能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能在实际行动中竭尽全力支持子女上学,但几乎所有农民支持子女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接受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第二,由于传统封建社会中拥有技术的工匠社会地位低下,同时由于深受封建时代“官本位”遗毒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民都怀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认为只有社会的管理者、公务员才是光荣体面的职业,接受职业教育是没出息的表现。这就使得职业院校始终存在着生源质量差的“顽疾”,也给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4.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支撑,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必须完善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然而,由于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缺乏深入研判,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把握不到位,加上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等客观因素限制,最终导致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广泛存在。具体表现为: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很多农村职业院校缺乏灵活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专业调整难以跟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一些已经处于被淘汰边缘2017年9月下的专业在农村职业院校仍然存在。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村职业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其次,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部分农村职业院校教师更新教学内容的速度缓慢,不论是结构内容体系还是具体内容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产业的升级发展,不少教学内容已经丧失了学习价值,尤其是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迭代迅速的领域相关的教学内容更是如此。教学内容供给滞后,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最后,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受到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影响,农村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完善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缓慢,又缺乏校企合作的机会和渠道,加之“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成为改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阿喀琉斯之踵”。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面向精准扶贫要求,开拓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1.加大教育投入,拓宽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来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投入作为基本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正是由于财力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购置、师资力量打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面对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逐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实现减贫、脱贫目标。这就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通过中央拨款与地方财政的共同投入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有序运行。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各级地方政府要立足于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建立起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保障体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资金筹集为辅的立体化农村职业教育融资机制。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起农村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建立专账,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资金流向监督检查,确保农村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一方面,对于直接投资农村职业院校的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政府可以减免一定的税费,在其用于职业教育投入的资金部分给予低息甚至无息贷款,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另一方面,要创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条件和平台,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农村职业院校的智力优势、技术优势、科研优势,促进职业院校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保障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农村职业院校增收创收的“造血”能力,从自身出发缓解教育资金不足的压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之一,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二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就农村基础公共设施而言,对职业教育影响比较直接的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工业企业、农田水利等)、生活性基础设施(饮水安全、道路、电力等)、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农村文化等)。只有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基础设施包括职业院校的教学场地、师生宿舍、食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组织领导,从各相关部门和行政机关抽调负责人和业务素质强的工作人员,建立严密高效的领导班子,负责对辖区农村的教育工程进行现场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流程,落实各项建设工作。第二,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筹措,采取向上争、政府投、企业垫、社会融、银行贷等各种方式筹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第三,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工程建设监督,既要加强对建设单位行为的监督管理,又要加强对投标单位行为的监督管理,确保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每项工程质量安全可靠。3.加强教师培养和聘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专任教师人才队伍是职业院校最为宝贵的财富。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充实师资力量是职业院校提升教育质量见效最快、最可掌控的一项工作,也是职业院校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地方,尤其应当引起广大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要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本着对职业教育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改革创新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和聘任机制。在教师培养方面,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引进外部人才难度大的问题,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应当转变思路,将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从外部依赖转变到内部培养上来。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建立起本校专任教师的培训、进修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在职教育的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对有意愿到农村职业院校任教的学生、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养,作为农村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新鲜血液”。第二,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要优化调整现有的教师聘任制度,提高专业教师聘任的灵活性、针对性。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在教师聘任方面不能一味“等要靠”,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附近师资力量强的职业院校展开师资交流合作,聘请其他职业院校的教师作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要积极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邀请、聘请其技术骨干、研发人员到学校开办讲座、进行培训、兼职授课。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农村职业院校教师培养、聘任渠道,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4.加大宣传,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面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农村职业院校应当统筹协调,发挥联动优势,形成合力,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工作体系,加强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从思想上改变农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着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夯实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营造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氛围。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工作管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的宣传机制。在职业院校每学年招生前,政府机关、教育部门、农村职业院校要积极沟通协调,统一思想认识,精心组织,有序实施,确保宣传工作步调一致,启动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在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基础上提升招生质量。第二,各宣传主体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多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形式和网络手段,形成全方位的宣传体系。在宣传过程中,要使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生活化的宣传语言,确保每位接触宣传材料的农民都能够理解、认同。同时,农村职业院校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段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引导农村青少年和家长到学校实地了解考察,由学校安排专人进行接待和疑问解答,将招生宣传营销化,将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深入到点,提高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纠正大众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真正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农村职业教育。5.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精准供给。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农村职业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供给,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既要深入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了解当地贫困地区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类型;又要深入行业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的具体要求,开展扶贫技能教育,增强职业发展技能,引导贫困地区人口走向外部市场就业,实现自我脱贫。第二,围绕当地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和精准扶贫的目标要求,农村职业院校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力求甄选出既契合区域扶贫发展实际、又符合贫困人口实际特征的教学内容和培训形式。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广大农村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要保持对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的敏感度,紧密依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精神实质,积极学习、借鉴本专业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引入、运用于扶贫教学实践中,提高扶贫教育质量,增强贫困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深刻认识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克服资源短缺的困难,创设实训条件,加强贫困群体的技能实践教学和培训,在充分运用学校自身实训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联合企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扶贫工作的精准对接。
四、结语
从精准扶贫的理念和战略出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概括来说,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激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同时赋予贫困地区劳动者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这两者恰恰是改变贫困地区农村经济面貌最根本的因素。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既是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目标的必然选择。以农村职业教育为纽带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支持和配合。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多方入手,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作者:许媚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广军,邵瑛,邓彬彬.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0).
[2]喻涛.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7(5).
[3]吴倍贝.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及路向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3).
[4]陈波涌,唐智彬.论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途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
[6]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
[7]郭晓娜.教育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价值和机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
[8]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