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对环境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尾气对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微观的环境管理是指一切能够使企业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的努力,包括环境规划与投资、环境管理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管理机制、环境教育和培训等。企业的环境管理涉及到产品和工艺技术的选择及其基本的管理体系;而环境管理行为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满足股东以及债权人实现自己的利益,在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规制下,企业慎重地进行环境管理、理性地处置环境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不同的企业资本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微观环境管理策略,对企业的发展、成本和利润的影响也不同。
一、不同资本结构的企业环境管理策略比较
股权资本大于债权资本结构的企业大多会积极提倡环境管理,如更加谨慎地进行环境管理决策,更有效地处理环境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并选择可以降低环境管理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同时,企业还将对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革,选择更具有优势的清洁生产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这不仅会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使企业环境管理成本得到补偿。也就是说,此种资本结构下企业大多会采取“防范型”、“协调型”或“主动型”环境管理策略。而这三种策略都带有一定的积极性,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注意到了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都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以及对出现的环境问题积极加以处理,等等。但这也只是一般情况下的结论,若股东对企业的发展并不关心,那么也是可能采取其他几种环境管理策略的。
当企业融资中的债务资本大于股权资本时,债权人对企业决策的参与性就会较股东高,对决策的关心程度就会较强,且更愿意维护自己的利益。本来企业中就存在收益时股东得大头,亏损时股东失小头的现象,因此债权人并不想增加另外的风险。随着时间的增长收回债务的可能性就会越小,所以会计上才有了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法。由此可以得知,此种资本结构下企业环境管理大多是消极的、被动的,即“被动型”或“反应型”环境管理
策略。往往他们只是被动地去实现现行环保法规,没有把握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企业的偏好趋势。
二、重视微观环境管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环境管理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3%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有利于环保的产品。环境管理影响企业的环境业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体,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偏爱对环境友好的企业,较好的环境业绩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环境形象,扩大企业产品和服务销售,从而扩大其市场份额。比如,致力于使其产品和工艺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的企业能够扩展其市场或代替那些未能改进环境业绩的竞争者。
通过或获取环境标准或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的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区分是否有利于环境及健康的产品判别标志,有利于提高其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许多实施环境标志的国家把环境标志视为一种非关税壁垒,禁止非环境标志产品进口。可见,取得环境标志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那些先于环境法规而使其产品和经营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的企业能够更好地符合将来更严格的环境标志。因为良好的环境管理往往是基于最好的可获技术,因此在某一行业环境业绩领先的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其建立行业标准的能力设置潜在进入障碍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由于人们对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企业的偏好,这类企业的发展将因此受到制约。消费者更相信通过或获取环境标志和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的企业,更有许多国家禁止非环境标志产品的进口。由此可见,此类企业的生存空间正在缩小,且此种消极的环境管理不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市场份额也会逐渐缩小。同时,由于没有很好地贯彻环境管理,当市场、环保法规、消费者对环保标准的要求提高时,这类企业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
应,即便是他们做出了反应也失去了先机。综上,此种环境管理对企业自身发展是不利的。
三、重视微观环境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
环境管理业绩较好的企业可以规避潜在的环境危机和环境责任,从而减少或避免环境补偿引起的罚款或其他成本即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以及环境损失成本。环境管理较好的企业由于其原材料浪费、能源消耗和无效的工艺或过程的成本也将降到最低,从而也就提高了生产率。为达到现行环保法规要求的环境标准这部分环境成本仍然存在,因为如若达不到此标准企业就没法存在。但为了预防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而支出的日常维持费用以及为了进一步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而产生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则不存在了,这样便节约了部分环境成本。但这种节约只是暂时的,因为没有了很好的环境预防和探索,一旦发生环境污染问题费用则是相当高的。
四、重视微观环境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利润
环境管理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自身发展和成本两方面的影响来实现的。短期看来企业环境成本增加,主要是环境保护维持成本和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的增加,而此时即短期内由于环境管理带来的竞争力的提升并没有表现出来,因此会出现利润下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管理带来的积极作用会逐渐体现出来,不仅会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而且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这时的环境成本相对于开始实施环境管理时小很多,利润实现持续上升。因此可以说,积极的环境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利润方面来看,由于短期内环境成本的节约则相应的利润会有所增加,但从长远来看,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市场份额的减少以及消费者的偏好可能导致利润下降,加之由于没有进行很好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预防,出现环境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环境成本也可能增加,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长期利润减少的可能性也会较大。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消极的环境管理无论是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本还是利润来说都是不利的。
无论是哪种资本结构下的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应结合前面的几点制定与自己的特征相适应的环境管理策略。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企业实施环境管理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担,但是相对于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是暂时的、次要的。从长远来看,实施环境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环境意识,改善企业形象,通过环境方面的竞争优势来赢得客户,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等,最终转化为企业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策略。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兴华.现代企业投资决策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篇2
【关键词】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医院感染;物体表面;手部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与消毒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事件发生、保障患者及医护人员健康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1]。当前医院消毒隔离监测工作包括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无菌包、口腔科用水、室内空气、消毒后内镜、使用中消毒液和医院污水等[2]。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有学者认为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只有开展有效的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控制与管理工作,才能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护质量[3]。本文具体探讨了我院环境卫生监测及其对医院感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年到2012年感染管理科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及环境卫生监测所获得的资料。
1.2 调查方法
在医院感染调查中,我们采用医生自报、专职人员调查、患者自身报告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调查登记表,包括调查日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入院诊断、入院日期、标本送检情况、诊断情况等。在医院感染诊断中,我们根据临床症状、细菌学培养、X线诊断临床用药等资料进行确诊。
1.3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在医院环境卫生监测中,我们对治疗室与换药室的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无菌物品进行卫生监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AS9.5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环境卫生监测结果
我们共采样了2400份空气、物体表面与手、消毒剂、手术器械等样品,其中有2150份合格,总的合格率为90.0%,其中消毒剂的合格率最高,而物体表面与手的合格率最低。见表1。
2.2 医院感染与环境卫生监测
经过观察与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率与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呈现相关分析(r=-O.16,P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与质量监控水平的提高,我国医院环境的消毒效果合格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同时环境卫生学监测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管理,是防止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4]。本文显示我院环境卫生监测样品的合格率为90.0%,有比较高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物体表面与手的合格率最低,有些医务人员卫生习惯差,洗手意识淡漠,造成手的污染。同时个别病房紫外线灯管使用时间过长,照射强度不够,达不到应有的杀菌效果[5]。
当前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感染日益突出,我国每年大约有500万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亿人民币,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与药物应用的迅速发展,使医院感染有增无减[6]。本文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率与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呈现相关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随医院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的升高而降低。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规范布局;严格洗手制度,养成良好习惯;严格消毒剂及消毒物品的使用与管理;将医院候诊室等公共场所的温度、风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空气细菌数、噪声和照度等卫生标准的检测结果定期上报与公示[7]。
总之,当前我院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比较高,但是存在的弱点也可造成医院感染,我们还需要积极加强防控。
参考文献:
[1] 申正义,田德英.医院感染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830.
[2] 张卫东,袁媛,范秋萍,等.某医院泌尿道医院感染的分布与长期趋势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0(6):1119-1112.
[3] 王俊蕾,王辉.手与医院感染[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6):773-774.
[4] 向锦华,向春道,邢彦.医院感染目标监测与常规监测效果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4):39-40.
[5] Fabry J,Morales I,Metzger MH,et al.Quality of information:a European challenge[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7,65(2):155-158.
篇3
[关键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局部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8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c)-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n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who received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East Branch of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chosen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travenous group,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with 7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intravenous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20 mg/kg Tranexamic Acid; the topical group receive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3 g Tranexamic Acid; the blank group received 50 mL normal saline into articular cavity. The conditions of hemoglobin, haematocrit, maximum hemoglobin loss, volume of total drainage, volume of total blood loss, hidden blood loss,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 the largest area of subcutaneous ecchymosis, incidence of thrombus of lower extremity vein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fter 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after operation for 1, 3, 7 days of the three groups had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among which,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of intravenou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P < 0.01 or P < 0.05), the hemoglobin and haematocrit of topic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blank group (P < 0.01). The maximum hemoglobin loss, volume of total drainage, volume of total blood loss, hidden blood loss,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the largest area of subcutaneous ecchymosis of the three groups had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among which, the levels of indexes above in the intravenou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opical group and blank group (P < 0.01 or P < 0.05), the levels of indexes above in the topic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blank group (P < 0.01).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symptomat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opera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 > 0.05). There were no infection, renal failur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in the three groups.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intravenous and topical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lood loss of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t perioperative period, decrease the rates of blood transfusion, without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phlebothrombosi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is superior to topical application, so it is suggested that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should be used in preference.
[Key word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ranexamic Acid; Intravenous drip; Topical application
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术期的失血问题,一直是近年来骨科医生研究的热点。为更好地控制围术期失血,国内外学者开始在TKA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控制失血。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提示,静脉及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均可以减少TKA术后失血,但是,对于两种应用方式的效果、安全性还存在一定的争议[1-2]。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以期更加全面地评价静脉及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对TKA患者围术期失血量控制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以下简称“我院”)骨科初次行单侧TKA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9例,女141例;左膝94例,右膝116例;年龄57~81岁,平均(66.74±6.42)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静脉组、局部组、空白组,每组70例。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所选用的假体均为固定平台假体(Depuy PFC假体,美国强生公司)。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全程使用止血带,切口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分别置换胫骨平台、股骨髁及髌骨。术后夹闭引流管2 h,放置引流管48 h。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3]要求,术后应用利伐沙班2周。静脉组在手术结束放松止血带前30 min,将氨甲环酸(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1993)按照20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后静滴,同时经引流管注入50 mL生理盐水;局部组在手术结束放松止血带前将氨甲环酸3 g溶解于50 mL生理盐水中通过引流管注入关节腔;空白组手术结束放松止血带前将50 mL生理盐水通过引流管注入关节腔。
1.3 观察指标
术后血红蛋白及引流情况:记录术后总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3、7 d查血常规记录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以术后最低血红蛋白值计算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以术后最低血细胞比容计算总失血量。
输血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皮下瘀斑面积:输血标准:血红蛋白值小于70 g/L时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在70~90 g/L之间时,根据患者的情况由主管医师决定是否输血。术后7 d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有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门诊随访有无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VTE)及肺栓塞发生,直至术后半年。参考烧伤面积估算法确定皮下瘀斑面积,以患者五指并拢,一个掌面相当于体表面积1%的标准评估,于术后7 d测试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R×C列联表检验,两两比较采用χ2分割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所有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随访及数据收集,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三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比较
三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静脉组术后1、3、7 d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局部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局部组术后1、3、7 d血红蛋白含量及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空白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3 三组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皮下瘀斑面积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三组术后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及皮下瘀斑面积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静脉组显著低于局部组及空白组(P < 0.01或P < 0.05),局部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 < 0.01)。见表3。术后7 d无症状性VTE的发生例数分别为静脉组1例、局部组2例、空白组1例,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内未发现有肺栓塞及明显症状性VTE情况,三组术后均未发现感染、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3 讨论
TKA作为各种膝关节疾病的终极治疗手段,已经成为目前关节外科最为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创伤及术中止血带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术后失血的发生。Barwell等[4]一项针对324例TKA患者的研究显示,单侧TKA术后的失血量在340~1500 mL之间。Sehat等[5]研究则提示,TKA术后平均总失血量为1474 mL。围术期失血过多必然会导致输血率增加,由此带来的潜在输血风险、血源紧张、治疗费用增加等成为困扰关节外科医生的难题。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围术期失血成为目前TKA研究领域的热点。
氨甲环酸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纤溶药物,由于其与纤溶酶或纤溶酶原上纤维蛋白亲和部位的赖氨酸结合区有高度亲和力,故能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与纤维蛋白的结合,阻断纤溶酶原的激活过程,从而发挥止血的效果。大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局部及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TKA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6-7]。尽管大多数学者认为,TKA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可以达到减少失血及输血的效果,然而对于氨甲环酸的应用剂量、应用途径及不同途径应用的效果还存在争议。Cid等[8]的一项Meta分析曾指出,如果术中氨甲环酸的使用量低于2 g,则起到减低术后患者血红蛋白最大下降值的效果,并不能有效减低输血率,如果期望减低输血率,则需要应用更大剂量的氨甲环酸。然而,2013年Panteli等[9]的Meta分析则显示,无论采用15~35 mg/kg氨甲环酸还是采用135~150 mg/kg氨甲环酸均能有效降低术后总失血量,减少输血率及输血量。Whiting等[10]对不同剂量氨甲环酸进行静脉注射后的血药浓度和维持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20 mg/kg的剂量是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的最适合剂量。笔者认为,20 mg/kg的氨甲环酸静脉应用后不仅能够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且可以维持这种有效血药浓度直至术后8 h,基本涵盖了术后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时间。对于TKA术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目前应用的剂量主要有1.5 g及3.0 g两种剂量。Jang等[11]研究提示3.0 g组减少术后失血的效果显著优于1.5 g组,故此作者认为局部应用3.0 g氨甲环酸为最佳选择。
对于静脉及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是否有区别,目前的研究结果争议较大,Sarzaeem等[12]针对200例初次单侧TKA患者的一项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证实,静脉应用500 mg组的血红蛋白最大下降值及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局部应用1.5 g组及局部应用3.0 g组;然而,Patel等[13]的研究则发现,10 mg/kg氨甲环酸静脉应用组术后血红蛋白的下降程度、总引流量及输血率与局部应用2.0 g组并无明显差异。由于各项研究采用的氨甲环酸质量、使用剂量、使用次数的不同,因此依据目前文献比较局部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采用了目前最常用的静脉应用20 mg/kg与局部应用3.0 g两种方案进行比较,结果提示,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后血红蛋白的减低程度、总失血量、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局部应用3.0 g组,而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因此推荐优先选择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局部应用3.0 g氨甲环酸后血药浓度低于静脉应用20 mg/kg[14]。
对于应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已经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2014年Poeran等[15]的一项大样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涵盖了美国510家医院的872 416例关节置换患者。研究结果提示,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肾衰、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无显著不利影响。本研究中三组患者术后无症状性VTE的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提示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并未增加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三组患者均未发现有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局部应用3 g氨甲环酸及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均能有效减少TKA围术期失血量,减低输血率。相比较而言,静脉应用20 mg/kg氨甲环酸的效果更佳,因此推荐在TKA围术期优先选用20 mg/kg氨甲环酸静脉注射以减少出血。
[参考文献]
[1] Sabatini L,Atzori F. Topical intra-articular and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to reduce blood los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Ann Transl Med,2015,3(Suppl 1):3978-3981.
[2] Roy SP,Tanki UF,Dutta A,et al. Efficacy of intra-articular tranexamic acid in blood loss reduction following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 plasty [J].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2,20(12):2494-2501.
[3]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602-604.
[4] Barwell J,Anderson G,Hassan A,et al. The effects of early tourniquet release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study [J]. J Bone Joint Surg Br,1997,79(2):265-268.
[5] Sehat KR,Evans R,Newman JH. How much blood is really los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orrect blood loss mana-gement should take hidden loss into account [J]. Knee,2000,7(3):151-155.
[6] Ponnusamy KE,Kim TJ,Khanuja HS. Peri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J]. J Bone Joint Surg Am,2014,96(21):1836-1844.
[7] Gandhi R,Evans HM,Mahomed SR,et al. Tranexamic acid and the reduction of blood loss in total knee and hip arthr-oplasty:a meta-analysis [J]. BMC Res Notes,2013,6:184-185.
[8] Cid J,Lozano M. Tranexamic acid reduces allogeneic red cell transfusions in patients under go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esults of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Transfusion,2005,45(8):1302-1307.
[9] Panteli M,Papakostidis C,Dahabreh Z,et al. Topical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replacemen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Knee,2013,20(5):300-309.
[10] Whiting DR,Sierra RJ. Efficacy of combined use of intr-aarticular and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Ann Transl Med,2015,3(Suppl 1):2305-2309.
[11] Jang B,Kao M,Bohm MT,et al.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to reduce blood los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J Orthop Surg(Hong Kong),2014,22(2):146-149.
[12] Sarzaeem MM,Razi M,Kazemian G,et al. Comparing efficacy of three methods of tranexamic acid administration in reducing hemoglobin drop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JArthroplasty,2014,29(8):1521-1524.
[13] Patel JN,Spanyer JM,Smith LS,et al. Comparison of intr-avenous versus topical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 J Arthro-plasty,2014,29(8):1528-1531.
[14] Henry DA,Carless PA,Moxey AJ,et al. Anti-fibrinolytic use for minimising perioperative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16(3):1858-1886.
篇4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鼻科疾病;围术期护理
鼻息肉和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变迁延难愈,复发率高而令患者及医师都倍感头痛,一直为鼻科医务人员关注。近年来开展的鼻内镜手术开辟了鼻外科的新领域,给手术带来了全新的局面,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具有组织损伤小、良好保存鼻腔生理功能、复发率低的优点,是鼻窦炎等疾病手术治疗的一次飞跃[1]。在围术期实施系统的整体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之一。我科自2005年9月~2006年12月实施鼻内镜手术180例。由于加强了围术期的整体护理,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男116例,女64例,年龄16~25岁76例,26~45岁104例,平均28.5岁。患病时间短者2年,长者15年,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流脓涕、嗅觉障碍等。住院天数7~15天,平均12天。180例中慢性鼻窦炎28例,慢性肥大性鼻炎7例,鼻息肉85例,鼻中隔偏曲25例,上颌窦囊肿35例。
1.2 手术及治疗结果 以上病例均采用表面加局部浸润麻醉,在鼻内镜下,分别施行上颌窦筛窦开放术,双下甲部分切除术,鼻息肉摘除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术后以美国进口高分子止血海绵(Merocel)填塞鼻腔,24~48 h后取出高分子海绵进行鼻腔换药、冲洗,住院天数7~15天,平均12天。治愈178例,占98.89%,好转2例,占1.11%。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鼻息肉及慢性鼻窦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症状较重,不少患者曾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特别是鼻息肉病人甚至多次手术仍然未能治愈,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无助等不适,因此,护士要依照病人具体情况,耐心细致地与病人交流,详细为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加强对病人家属的宣教,指导家属掌握看护病人要点,并让已做过手术、恢复良好,积极乐观的病友现身说教,使病人以平静的心情积极主动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协助病人进行各项术前检查,特别是血常规、出凝血时间、鼻窦CT等检查。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戒烟酒;指导病人用口呼吸,以适应术后双侧鼻腔填塞的情况;术前一天备皮、剃胡须、剪鼻毛、清洁术区;术前晚保证充足睡眠,必要时口服安定;术晨给予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术前30 min遵医嘱肌肉注射鲁米那钠0.1 g或安定0.01 g,并把鼻窦CT片带入手术室,供医生术中参考。
2.1.3 术中配合 给予患者情感支持,为了使整体护理做得更好,根据手术的需要或病人的要求由一名资历较深、经验较丰富的护士自始至终参与手术全过程,从而保证整体护理过程的连续性,尤其在术中多与患者讲解手术配合的重要性,有助于患者平稳放松地渡过麻醉、手术关。患者取仰卧位,头部抬高15°~30°。消毒巾遮盖双眼但不可过紧,以便观察术中有否复视、眼球外突、瞳孔变化等异常情况,以及时发现有无视神经损伤。 术中须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及时监测血压及脉率,为医生提供患者术中变化,有利于手术调整和及时处理特殊情况。
2.2 术后护理
2.2.1 饮食 术后当天进流质饮食,无特殊第二天开始进食清淡易消化软食(面条、馄饨等),不要吃硬性食物以免咀嚼动作过大牵拉刺激伤口引起出血、疼痛和精神压力。
2.2.2 卧位及用药 本文报道180例均采用局部麻醉,病人术毕回房后,首先了解术中出血情况,并测量血压、脉搏,观察面部颜色,正常可采取半卧位;如有异常,应先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待正常后改为半卧位,此位不仅有利于病人减轻鼻腔堵塞症状而且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减少感染机会。术后一周内可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口腔护理,给予朵贝液或津岛漱口液含漱,4~6次/d。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3天内可有吸收热,告知患者不必紧张,如持续发热或高热不退提示伤口感染或发生并发症,应进一步查清发热因素及全身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控制炎症,预防颅内感染发生。
2.2.3 睡眠 术后鼻腔填塞完全改变呼吸方式,特别是术前鼻腔通气的患者,会感到比较严重的呼吸不畅,尤其睡眠时难以入睡,即使伤口不痛,稍有睡意就会张口呼吸而难以入睡,因此要向患者说明,张口呼吸是暂时现象,是手术的需要,减少患者思想压力。
2.2.4 术后病人不适护理 病人术后由于手术创伤、炎症刺激和鼻腔被填塞需经口腔呼吸等,会出现头昏、头痛、口干、鼻塞、鼻额部胀痛及伤口疼痛等不适。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主动给予生活帮助和心理安慰,告诉病人这些不适会在1~2天后逐渐减轻。术后48 h内可行鼻额部冷敷,以减轻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组织肿胀,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可起到减轻鼻部渗血,有效控制疼痛的目的[2]。嘱患者多饮水,湿润口咽部,补充水分等可有效缓解术后口干等不适感,引导患者多听音乐、谈心、看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等方法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对疼痛明显者,可遵医嘱服用镇痛药。
2.2.5 术腔护理 由于鼻内镜手术要开放鼻窦,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和引流,鼻腔创面多,易发生淤血、粘连和息肉再生,所以术后鼻腔护理极为重要[3]。拔除高分子海绵后,根据病情不同配制相应鼻腔冲洗液,常规冲洗为生理盐水,如术侧鼻腔黏膜水肿明显者,可加入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配制冲洗液;如发生感染、脓性分泌物较多时则选用呋喃西林液加庆大霉素等具有抗炎作用的冲洗液。 及时清除术腔凝血块和纤维渗出物,以保持鼻道通畅,同时要保护新生上皮。1周内鼻腔都会有血性结痂,仍然会有通气不畅的现象,嘱患者勿着急,鼻腔隔日一次的清理,通气不畅的现象就会逐渐改善。指导患者正确交替使用1%麻黄素滴鼻液和1%复方薄荷石蜡油滴鼻液,以收缩鼻腔黏膜,软化结痂,有利于其排出,促进伤口愈合。
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1 术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护理措施有:(1)术后给予温凉的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热、过硬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减少出血因素。(2)患者术毕回病房,取半卧位,床下放一污物盆,嘱其将口内分泌物吐在盆内,以便较准确地观察、估计出血量。如反复从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块,前鼻孔有持续血液流出,或有频繁的吞咽动作,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行鼻腔填塞止血,加速止血药物的输入并经常巡视。(3)嘱患者勿大声说话和咳嗽;不要挤压鼻部,若鼻腔填塞物自后鼻孔脱出,应立即告知医务人员,可沿软腭游离缘水平剪断,切忌自行随意拉出;教会患者缓解打喷嚏的方法:用舌尖顶住上颚或用手指按压人中穴,以免填塞物松动脱出引起出血。
2.3.2 其他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鼻腔、鼻窦周围结构复杂,而鼻窦内镜手术进路深,可能引起纸样板损伤、眶内血肿、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4]。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在于预防和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1)视神经损伤的观察护理: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复视、视力障碍或眼球突出、眶周有无淤血、水肿、结膜有无充血等视神经损伤,注意检测视力,同时将观察情况准确地记录在护理病历中。(2)脑脊液鼻漏的观察护理: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水样分泌物自鼻腔内流出,一经发现及时送检。嘱患者勿用力擤鼻及剧烈咳嗽;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给予精神安慰,保持镇静。
3 出院指导及随访
3.1 用药及健康指导 出院后遵医嘱按时使用滴鼻剂,防止粘连,滴鼻时方法要正确,使药物能充分进入鼻窦,发挥药效。注意鼻腔卫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勿过度劳累,避免感冒,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3.2 按时复查 向患者说明鼻内镜术后复查及定时清洗鼻腔的重要性,术腔黏膜完全恢复需10~14周,有时会更长,因此出院后需定期返院复查,进行鼻腔清洗,清除异物和肉芽,保持鼻腔清洁,促进黏膜生长,恢复鼻腔鼻窦功能。
3.3 随访 术后3~10周为“黏膜转归竞争阶段”是导致手术成功或失败的关键时期[5],告知患者出院后应注意鼻腔卫生,严格按医生嘱咐使用药物及复查。交换医患双方联系方式,定期随访以了解患者情况并予以指导,预防术后复发及后遗症。本组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治疗效果满意。
4 讨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一种手段,具有痛苦小、操作精细、观察准确等优点,在清除发病因素的基础上重建和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黏膜功能,是符合鼻腔鼻窦生理的手术方法,最终目的是恢复鼻窦黏膜功能[6]。在整个围术期中采取系统的护理方法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4.1 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使手术顺利进行 患者因长期患病,困扰日常生活和工作,思想负担较重,对此我们从患者入院就积极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护士灵活运用适宜的护理语言与患者交流,依照病人具体情况,耐心详细地为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要点,并加强对病人家属的宣教,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使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权得到充分体现,并让患者家属及其好友都参与到整个护理过程中来,因为来自亲人和好友的心理支持对病人有信心接受治疗和护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体现出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在手术过程中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不管哪位护士陪同手术都能架起治愈患者的良好桥梁,让患者感觉犹如亲人陪同在身边,能很好地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后针对患者产生的各种不适,护士应如同身受,想其所想,积极主动去关心患者,“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能使患者如沐春风,真正感受到医务人员如亲人般的关怀,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4.2 加强出院指导,完善随访工作,确保疾病康复 患者出院前一天采取口头讲述、发放出院指导卡等方式告知出院后应注意的事项:如饮食、用药、复查时间及地点等,使患者明白术后定期复诊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出院后定期以电话方式与患者联系,了解恢复情况并及时解答患者疑问,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痊愈以防疾病复发,做到人性化护理。
综上所述,可以说,手术只是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的一半,而围术期护理则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重要保证,而且术后随访和术腔护理是更为复杂和长期的工作,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我们采取上述围术期系统护理方法后,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这说明,鼻内镜术前护理是提高治疗疗效的前提条件,术中、术后护理及出院后的随访则是提高手术成功和巩固治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护理人员随着现代护理整体素质提高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郭育华,黄幼凤.鼻内窥镜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原医刊,2005,32(4):64.
2 吴春华.能性鼻内窥镜术后不适症状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学报,2007,14(2): 60-61.
3 汤如霞.186例鼻内窥镜手术的护理.福建医药杂志,2004,26(6):212-213.
4 曾春荣,李丰德.鼻内窥镜手术的并发症及预防.海南医学杂志,2005,16(9):146.
篇5
【关键词】 保温护理管理; 肩关节镜手术; 围手术期体温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9-0108-03
doi:10.14033/ki.cfmr.2016.29.059
关节镜是临床医生诊治关节疾病的内窥镜,通过关节镜观察患者关节病变情况。肩关节镜主要应用于肩部疾病的检查中,有助于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了解疾病的病理改变,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采用肩关节镜手术进行治疗[1]。低体温是肩关节镜术后常见问题,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切口感染,甚至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此外,术后低体温还会导致患者对手术产生恐惧心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恢复[2]。因此,对于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做好体温的干预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手术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预后的恢复[1]。本研究选取2014年2月-2015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70例,分析保温护理管理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体温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7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22~67岁,平均(41.32±2.15)岁;术前基础体温为(36.52±0.31)℃。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2~66岁,平均(40.47±2.32)岁;术前基础体温为(36.62±0.28)℃。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术前体温在36.5 ℃~37.5 ℃。排除标准:心、肺、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同时排除术前体温超过37.5 ℃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基础体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吸入符合全身麻醉的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于术前1 d将关节镜灌洗液及手术器械放置手术室,将手术室温度调整至22 ℃,使用普通棉被或手术单覆盖于患者的四肢、躯干;观察组采用充气加温的方式进行保温护理管理,采用Warm Touch TM充气式保温装置,将充气式保温毯及手术单覆盖在患者四肢及躯干上,并调节充气温度至36 ℃~40 ℃。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及术中灌注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体温变化及热舒适度评分,采用鼓膜测温仪检测患者手术前后鼓膜温度变化(鼓膜温度为患者的中心温度),同时采用热舒适度量表对患者热舒适程度进行评分,总分10分,5分为中间热舒适度(表明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分数越高表明越热,反之,越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体温变化及热舒适度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低体温及寒战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体温调节属机体适应性反应的一部分,只有保证体温的恒定才能使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一旦体温出现过高或过低,极易引发代谢功能紊乱,严重者导致死亡[3]。医学研究显示,在进行外科手术时,50%~70%的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体温现象[4]。围手术期内患者出现低体温易增加创口感染、心律失常、复苏时间延长等状况,增加术后寒战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恢复。因此,维持患者围手术期体温恒定至关重要。根据AORN(美国手术室护士协会)对围手术期的建议,要求外科手术室及其他无菌区域应保证室温在20 ℃~23 ℃,肩关节镜手术中,由于患者肢体需要长时间暴露,且为保证手术视野的清晰,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灌洗液进行冲洗,患者对灌洗液的吸收便会引发体温下降[5]。此外,肩关节镜手术采用的是全身麻醉的方式,物使用剂量的增加,抑制了下丘脑对体温中枢的调节,使患者体温大幅度下降,进而产生寒战反应,若不给予保温措施干预,即便手术成功,也将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延长术后恢复时间[6]。
采用充气加温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保温干预,使用充气式保温毯及手术单覆盖在患者的躯干和四肢上,通过调节充气的温度,一方面降低了因长时间肢体暴露导致的体温下降的机率,另一方面对患者起到了保温作用。此外,充气加温可有效提高患者热舒适度评分,维持患者的体温处于舒适的温度,不仅满足了患者对热舒适的要求,同时提高了手术满意度[7]。
本研究分析保温护理管理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体温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及术中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常规保温方式与充气加温方式不会对患者手术时间、输液量及灌注量造成影响;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体温变化及热舒适度评分,术前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体温及热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保温护理管理可有效保证肩关节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内体温的恒定,实行充气加温的保温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术后低体温及寒战发生率,提高热舒适度评分,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华伦.侧卧位臂板固定架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5):524.
[2]史雪辉.充气式保温毯预防老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作用[J].江苏医药,2015,41(10):1235-1236.
[3]鲁楠,张爽,安惠,等.肩关节镜手术对术后血压变化的影响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5):1423-1425.
[4]苏秋玲,洪范宗,王伟,等.新型受力可调节肩关节牵引器的设计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0):45-47.
[5]李晓婷,谌璐,张丹,等.低体温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3):341-342.
[6]钱跃飞,叶亚芳.肩关节镜治疗冻结肩的手术护理配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20(5):479-480.
篇6
关键词 卡维地洛 QTd
扩张型心肌病为临床上常见的特发性心肌病常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临床预后较差。QT间期离散度(QTd)可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为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良好指标卡维地洛为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断剂被广泛运用于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本研究通过观察卡维地洛对QTd的影响来评价其在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中的预防作用。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例选自我院5年1月~7年1月住院期间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者心功能NYHAⅡ~Ⅳ级其中男例女18例。包括酒精性心肌病5例围产期心肌病例年龄~75岁。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例两组年龄和性别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维地洛B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排除标准:①非窦性心律平均心率
药品:卡维地洛1mg商品名妥尔。
服药方法:起始剂量.5mg每日1次口服口服1周后每次加量.5mg每周加量1次逐渐加量至最大耐受量。
检测方法:A、B两组分别于入院时静息1分钟及治疗个月后行同步1导联ECG检查并进行分析ECG走纸速度5mm/秒增益1mm/mV。
QT间期测定[1]以QRS波群起始点为起点T波结束点为终点。①在T波结束点清楚的导联取T波与等电位线的交点。②在U波比较明显的导联取T波与U波之间切迹的最低点。③当T波双向时以T波回到等电位线为准。每位患者最少测量9个导联同导联最少测量个心动周期。所有测量值均用Bazett公式校正取每份心电图QT校正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QT离散度。为消除误差固定专人测量。
检测指标:QTc=QT/√R-R;QTd=QTmax-QTmin。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用SPSS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内两两比较及组间比较均用t检验P
结 果
入院时A、B两组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个月后A、B两组均较入院时QT间期离散度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
A组治疗个月后QT间期离散度较B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本病的病因迄今未明目前已发现本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感染:动物实验中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不仅可以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且可以引起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变临床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长期随访中发现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几率显著大于一般人群本病患者心肌活体标本病毒检查有炎性表现不少本病患者血中柯萨奇病毒B中和抗体滴定度比正常人高;近年来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本病患者的心肌活检标本中发现有肠道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的RNA以上均说明本病与病毒性心肌炎关系密切本病有可能是感染的持续存在。
基因及自身免疫:研究发现本病与组织相容抗原有关与非本病患者相比本病中HAB7、HAA、HADR、HADQ各位点增加而HADRw6位点则减少。HA的变化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可以解释部分本病患者的家族性倾向。另一方面可以有免疫反应的改变增高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导致心心肌自身免疫损伤。
细胞免疫:本病患者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减弱机体的防御能力抑制性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减低由此发生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引起血管和心肌损伤。
综上所述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先有柯萨奇病毒侵蚀心肌在心肌内增殖并引起心肌细胞坏死第二阶段在心肌内不能找到病毒但有淋巴细胞增多此种细胞对心肌细胞致敏引起免疫反应并致心肌细胞坏死后期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或消失纤维化与肥大或减少的心肌细胞相互交织构成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变。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学说虽是目前主要发病说但还有许多问题未弄清有待进一步研究。
QTd为标准1导联ECG中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间存在的差异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Campbell等[]于1985年发现并首次提出QTd的概念。199年Day等[]证实QTd在心肌病和心衰危险评估中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在扩张型心肌病中被广泛应用。其机制为心肌纤维化、心功能减退及心肌细胞缺血缺氧[]造成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传导延迟、复极化过程延缓心肌各部位复极延迟引起QTd增大复极程度越大越易发生折返使心肌电的不稳定性增加致各种严重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因此若药物治疗能够缩短QTd则会减少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篇7
关键词:良肢位脑卒中偏瘫肌痉挛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07-02
脑卒中起病急,病情凶险,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抢救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病人能保存性命,但脑卒中后的致残率高,据全国脑血管防治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存活的脑卒中患者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有40%重度致残,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其主要致残表现为偏瘫,研究表明偏瘫后上肢功能仅有14%~26%能恢复正常,而下肢虽有80%能恢复步行能力[1],但仍有很多患者存在偏瘫步态等后遗症。这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而就偏瘫而言,肢体的预后如何对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恢复与改善和生活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来降低肌肉张力,缓解肢体痉挛,日益成为康复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2]。我科室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良肢位等治疗取得明显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其中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脑出血18例,脑梗塞82例,年龄36~89岁,平均61.25±11岁,全部患者经头颅CT和MRI确诊,均为第一次发病,神志清楚,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康复组和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及物理因子、运动作业等康复治疗,康复组入院后,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由护士及家属协助完成良肢位的摆放,并监督维持,而对照组并不要求严格的床上良姿位的摆放。
1.3 良肢位摆放的方法
1.3.1 仰卧位:患者头置枕头上,枕头高度要适当,患侧肩部垫一软枕,使患侧上肢高于肩部,使肩胛骨向前突,防止肩关节半脱位;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关节伸展;患侧髋部及膝部下各垫一小枕,使髋、膝于屈曲位,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在足底放一硬枕保持踝关节于中立位,防止垂足、趾屈内翻的发生。
1.3.2 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患者头置于枕上,患侧肩胛骨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手指伸展,患侧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下面垫一枕头。背部放一个枕头,躯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健侧上肢可自由放置。
1.3.3 健侧卧位:患侧肩关节屈曲90度,下面用枕头支持,肘关节伸直,腕关节稍伸展,拇指外展,四指伸展位,健侧上肢可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放一个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1.3.4 床上坐位:髋关节保持90度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保持躯干伸展,保持双上肢伸展放在床前桌上,最好臀下垫一软垫,双膝稍屈曲,膝下垫软枕,患侧足底踏一沙袋,使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1.3.5 轮椅坐位:在轮椅靠背处垫一块木板,使病人躯干保持伸展,臀部尽量坐在轮椅垫后方,双上肢伸展位放在轮椅前桌上,或稍屈曲放于轮椅扶手上,前臂旋前,手指伸展,髋膝关节屈曲90度,双脚平踏于轮椅脚踏上。
各种卧位采取循环交替的方式进行,脑梗塞病在发病后第二天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采取床上坐位,脑出血病一般在发病3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采取床上坐位。因床上坐位久坐不易维持正确姿势,病情允许后即可采取轮椅坐位。不管那种,均需每隔两小时变换一次,经常巡视病人,发现患肢摆放不当,应及时纠正,同时指导其陪护协助监督良肢位摆放。
2评定方法
两组病人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4周后分别进行康复评定,入院4周后的评定肌痉挛的发生情况,肌痉挛评定的方法参照缪鸿石主编的《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3]。最后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
经过4个星期的治疗和良肢位摆放,康复组发生肌痉挛5例,对照组发生肌痉挛12例,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例数经x²检验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1),康复组优胜于对照组,疗效显著。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功能障碍是肢体的偏瘫,肢体功能的康复基本是在3个月以内,特别是最初的几周恢复最快。研究表明,95%的上下肢功能恢复到平台期需要6~10周和4~11周[1]。在肢体功能恢复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由于康复意识的缺乏或是康复方法的不当而导致的“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给患者的功能康复造成严重的障碍。超早期的康复观点认为中风后的康复可以在起病后24~72小时内开展,这样可以将并发症降到最低限度,但是早期的康复处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是不安全的,甚至是冒险的[1]。所以,大家在寻求安全有效而康复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良肢位的保持是脑卒中软瘫期的重要治疗手段[5]。本文通过早期对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与保持,发现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两组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良肢位的摆放应贯穿在脑卒中起病和恢复的全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M]. 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74~806.
[2] 李慧英,蒋初明,闫建新.早期康复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7,12,7.
[3] 缪鸿石主编.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17.
篇8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腹腔镜;子宫肌瘤;围手术期应激反应
在我国现代的临床研究治疗中,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依据特定手术或疾病而制定出的一种具有费用低、效率高、品质高的护理治疗模式,患者从住院到出院,必须按照标准的流程来进行护理治疗工作,才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我国的临床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应用较为广泛,手术的方式也较为简单,后期的变异也较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3~56岁,平均36岁。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3~56岁,平均年龄为36岁。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1.2排除标准 排除哺乳期妇女和孕妇,排除滥用药物患者和药物过敏史患者,排除肥胖以及内分泌代谢疾病患者,排除高血压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 手术之前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皮肤护理和肠道护理要准备好,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手术之前要进行充分的休息,在病房安置好导尿管,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室内的温度、湿度,服务态度要热情,在进行操作护理的时候动作要轻柔,降低刺激性的噪声,减少患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1]。
1.3.2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治疗 将我院的具体情况特点和患者的治疗护理特点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严谨的临床护理路径。建议一系列的表格程序图进行统计患者的健康指导、康复活动、饮食、治疗、检查、心理评估监测情况。主管的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以后进行讲解相关的规章制度,患者表示配合以及理解,根据临床护理路径为主要的依据,各项的治疗护理工作完成以后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后期要经过严密的评价和审查工作,找出问题,不断的完善方案[2]。
1.4观察标准 观察患者手术治疗前1 d的T0和气腹后10 min的T1以及手术结束时的T2,在这3个时间点检测患者的围手术期应激反应指标情况,检查的项目有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血糖、平均动脉压、肾上腺素、心率、放免法检测皮质醇。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11例患者的所有数据以及研究所得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应激反应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在我国现代的临床研究治疗中,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依据特定手术或疾病而制定出的一种具有费用低、效率高、品质高的护理治疗模式,患者从住院到出院, 必须按照标准的流程来进行护理治疗工作,才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我国的临床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应用较为广泛,手术的方式也较为简单,后期的变异也较少[3-4]。
在人体的内外损伤因素下,从交感-肾上腺髓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等功能增强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之为应激反应。人体的应激反应如果适度,就可以调节人体的抵抗力,但是过度的应激反应就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病理状态。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由于的变化、麻醉、气腹现象,致使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功能受到严重的干扰,只有适度的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将有利于患者可以安全的度过围手术期[5-7]。
本次研究,10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之后的应激反应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应激反应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P
综上所述,对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使用临床护理路径,使得患者安全的度过手术期几率增加,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琚,马馨曩,苏静,等.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洛尔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J].上海医学,2011,34(4):278-281.
[2]刘学红,巢自莲,欧阳小玲.手术室整体护理对妇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漱反应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4(3):282-284.
[3]李玉红,李梅华,何娟华,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0),81-82.
[4]霄慧琼,兰荚,周康华.妇科威腔镜手术患者不同麻醉状态应激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7),704-706.
[5]刘美荆,黄媛彦,李海英,等.临床护理路径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1689-1691.
篇9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出血;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因素;预后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6-015-03
DOI:10.11876/mimt201606006
基底节区是脑出血最常发生的部位,常由高血压导致,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四高”特点[1]。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病情进展不稳定,具有较高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风险,可导致初始症状渐进或阶梯式恶化,甚至引发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2]。目前临床关于END的发生机制尚无确切阐释,故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早期干预、治疗策略尚存在争议[3]。本研究选取21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就其END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1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分析。患者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65.21±5.38)岁,其中男133例,女86例,合并症:高血压163例,糖尿病42例,高脂血症15例;个人史:吸烟史38例,饮酒史52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选取标准:1)参照美国成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2010年版)确诊基底节区脑出血[4];2)年龄>1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
1.3 研究方法
分组:按照患者入院时、入院48 h内加拿大卒中量表(CSS)变化,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CSS复评于入院48 h内实施≥2次,将任意一次CSS复评评分较入院时CSS评分降低≥1分者纳入END组,将其他患者纳入非END组[5]。
预后评估: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于末次随访时实施mRS评分[6]:预后良好:mRS≤3分,无残障或轻度残障;预后不良:mRS>3分,预后不良或死亡。比较END组与非END组患者预后差异。
1.4 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整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个人史、合并症、血压等基线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发生END为因变量(y=1),以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为自变量,总结影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219例患者中,87例患者发生END,发生率为39.73%。END组87例患者中,83例获得有效随访,非END组132例患者中,129例获得有效随访。END组预后良好率为37.35%,低于非END组的7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END组与非END组入院时CSS评分、血肿体积、出血破入脑室情况、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血肿体积、出血破入脑室、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是影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CSS评分为保护性因素(P
3 讨论
原发性脑出血是脑卒中的第二大类型,并以基底节区出血最为常见,患者起病快、临床病程不稳定,且易发生END,其发生率约为30%~40%,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住院时间延长,甚至病死率、病残率上升[7]。本研究219例患者中,END发生率为39.73%,且END患者预后不良率高达62.65%,与He等[8]研究结果相仿,说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END发生风险较高,且END的发生发展可对患者预后质量造成明显影响,其原因一方面考虑为脑出血早期颅内血肿及血肿周围的炎症反应可导致白细胞、小胶质细胞渗出,并伴有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过量表达及补体系统激活,加剧脑细胞损伤及继发性水肿[9],另一方面可能与脑室内积血造成的脑脊液循环受阻、颅内压升高有关[10-11]。
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示,血肿体积、出血破入脑室、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是影响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CSS评分为保护性因素(P
参 考 文 献
[1] Hemphill J C, Greenberg S M, Anderson C S,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 Stroke, 2015, 46(7): 2032-2060.
[2] 王昭君, 李芸, 肖露露, 等.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因素及与脑白质病变的关联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4, 47(9): 633-637.
[3] 巩法桃, 于立萍, 田强元, 等. 超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影响[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3, 26(5): 344-346.
[4] Macdonald R L. Delayed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fter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J]. Nat Rev Neurol, 2014, 10(1): 44-58.
[5] Lord A S, Gilmore E, Choi H A, et al. Time course and predictors of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Stroke, 2015, 46(3): 647-652.
[6] 叶振. 1H-MRS对脑梗死临床预后的评价[D].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2013.
[7] Kwon H M, Lee Y S, Bae H J, et al. Homocysteine as a predictor of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Stroke, 2014, 45(3): 871-873.
[8] He F, Xia C, Zhang J H, et al. Clopidogrel plus aspirin versus aspirin alone for preventing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 J Clin Neurosci, 2015, 22(1): 83-86.
[9] 姜晔, 刘青蕊, 董小瑾. 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14(3):237-238.
[10] Rao N M, Levine S R, Gornbein J A, et al. Defining clinically relevant 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strok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rials[J]. Stroke, 2014, 45(9): 2728-2733.
[11] Fan J S, Chen Y C, Huang H H,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n-scene blood pressure an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J]. Emerg Med J, 2015, 32(3): 239-243.
[12] 张晓浩. 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D]. 南京大学, 2015.
[13] Helleberg B H, Ellekj?r H, Rohweder G, et al. Mechanisms, predictors and clinical impact of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the protocol of the Trondheim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study[J]. BMC Neurol, 2014, 14(1): 201.
[14] Chan E, Anderson C S, Wang X, et al. Significance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ial Results[J]. Stroke, 2015, 46(3): 653-658.
[15] 张晓浩, 段作伟, 刘德志, 等. 血清 C 反应蛋白和基底节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 27(12): 1277-1280.
[16] Fujimura M, Niizuma K, Inoue T, et al. Minocycline prevents focal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due to cerebral hyperperfusion after 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for moyamoya disease[J]. Neurosurgery, 2014, 74(2): 163-170.
篇10
关键词:制度环境;多元化经营战略;企业家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27 -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企业的数量飞速增长,企业在实现跨国经营时,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在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在向发展中国家拓展的同时,需要面临更为多变的制度环境,这主要是因为新兴经济体在制度转型过程中,制度环境的变化迅速。跨国企业的兴起迫使战略研究者们更多地考虑国际间制度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跨国发展的影响,并将理论广泛应用于企业跨国经营及创新等领域。
在制度环境理论研究发展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制度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而这些国家的企业战略行为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现象引起了大量学者的研究兴趣,使得对新兴经济体中企业战略行为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一、概念界定
(一)制度环境
Meyer & Scott(1983)给制度环境下了定义,他们认为,制度环境是指“组织为了从环境中取得合法性与支持,必须遵守的规则与必要条件”。此外Scott还提出“制度化的信仰体系、规则和角色是个体和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多元化战略
最早的关于多元化问题的讨论,应该追溯到Coase在1937年提出的关于企业边界的相关问题。Ansoff也曾在1957年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提出“多元化是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期发展而采取的成长扩张”。Penrose(1959)指出,“多元化是企业在基本保留老产品生产线的情况下,扩张其生产活动,开展若干新产品的生产”。Gort(1962)认为“多元化是单个企业服务的不同性质市场数量的增加”。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多元化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使得多元化这一概念包含了多方面的涵义。Rumelt(1974)从公司经营的产品领域的动态扩张对多元化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多元化是公司一种市场活动,即公司进入以前没有进入的新市场的活动,包括公司进入全新的行业和产业、引入了新的产品线等。Hill & Hoskisson(1997)认为公司可以通过不同方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复合式方法)的整合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的经济效益。刘孟飞,张晓岚,张超(2012)认为,各个公司的形成的多元化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公司的多元化实现的是公司的经营的范围的扩大和公司实现经济利益的渠道的增加。
(三)企业家社会资本
在国外文献中,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概念涉及较少,国外学者使用较多的是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Yli Renko H.(2001)等人分别从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交往两个角度对企业家社会资本进行研究。他们指出,企业家社会资本在内部管理中,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企业内部合作,提高企业内部信任度,构建良好内部经营管理氛围,从而提高企业凝聚力;而在对外交往^程,企业家社会资本是企业家通过自身已有的或潜在的社会关系网络,为企业目标实现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Wesdund(2003)等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应广泛应用于发现新方法、创立企业并解决社会问题。
二、理论综述
(一)制度环境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影响
Peng(1994),方军雄(2007)研究发现,就国有企业而言,一方面,由于国有控股企业与政府的联系较为密切,企业在资源约束方面较为宽松,尤其是国家掌控的限制性资源方面,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往往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虽然享有区域内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但当地的既得利益也容易导致企业产生路径依赖与行为惰性,多元化动机逐步降低。Tan(2002)提出,国有企业在享受政府多方面优惠的同时,其经营目标也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向多种经营目标转变,需要同时考虑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政治要求和社会目标,如降低失业率等。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需要承担地方财政收入的部分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出于多方面的需求,通过提供大量的优越条件的方式,将国有企业留在本地,并辅助其在本地发展。
Guillen(2000), Chang & Hong(2000)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授权、政策支持、直接投资等)有助于刺激企业扩大经营,从而帮助企业提高多元化程度。陈志军,薛光红(2010)的研究表明,国有控股比例高的企业集团,相对其他企业来说,拥有更为丰富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实行多元化战略的意愿更为强烈。
殷瑾(2009)着力于探究制度环境对企业多元化战略行为的影响机制。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中国制度环境影响下,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更高,制度环境对中国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有着显著影响。于克信和谢佩洪(2011)提出了中国企业多元化领域内基于制度基础的范式“制度―行为―绩效”为新的分析框架,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长期发展给出了建议。
(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
1.制度环境与企业家社会资本
石秀印(1998)认为,企业家是将企业与外部制度环境进行衔接的关键要素,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可以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进行获取,企业家可以通过自身已有的或潜在的关系网络将企业内外部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各种资源。李璐璐(1995)在其研究中提出,在正式制度没有发展完善的外部环境中,企业行为缺乏正式制度约束,因此,人们在进行利益活动时,需要寻求某种正式制度的替代物,用来弥补当前的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困难和风险,进而建立并维持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交往所必需的规则或规范。这时,最容易获得的替代物即为非正式制度约束。
有关制度环境与企业家社会资本之间关系的探讨,不同学者也有其各自的见解。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认为正在转型经济时期的中国,在信息获取、交换等方面,由于完善的市场性制度尚未完善,企业会更多地利用企业家社会资本来获取和使用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作用会相应减弱。
2.多元化战略与企业家社会资本
Hambrick & Mason在1984年修正了之前将企业战略制定与决策者的特性隔离开来的研究假定,提出高阶梯队理论,随后的部分研究以人口统计学特征作为企业家认知的替代变量,研究其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其与战略管理理论的联系逐步加深,尤其是体现企业家个体异质性特征的相关研究,在战略管理领域中开始受到关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张书军,李新春(2007)认为,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决策,会受到企I家通过其社会网络动员资源的影响。巫景飞等(2008)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公司高层管理者政治网络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陈传明,孙俊华(2008)综合高阶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两种视角,将嵌入企业家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分为信息、知识和通用资源,分析企业家社会资本对多元化战略的影响。
三、结语
通过文献回顾,本文发现对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民营企业,而对我国的传统行业研究较少。由于行业间多元化经营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当前的研究成果对于传统行业来说适用性较低。同时,在我国,对于传统行业尤其是制造企业领导成员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形式,这最终导致企业家社会资本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制定。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于公司战略的影响,来选聘和培育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家,以此优化企业经营结构,提高经营效率,进而提高制造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 方军雄.所有制、制度环境与信贷资金配置[N].经济研究,2007,19(12): 82-92.
[2] Peng, anizational Changes in Planned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An Eclectic Model[J].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Management, 1994, 9(2): 223-251.
[3] Tan, J. Impact of Ownership Type on Environment-strategy Linkage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a Transitional Econom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2, 39(3): 333-354.
[4] Chang, S. J. , Hong, J.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Group-- Affiliated Companies in Korea: Intragroup Resource Sharing and Internal Business Transac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3): 429-448.
[5] 殷瑾,王琼山.政府宏观政策与企业绩效关系及对当前危机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14(2):298-302.
[6] 于克信,谢佩洪.转型期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制度根源及范式构建研究[J].管理世界, 2011,23(7):180-181.
[7] 石秀印.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J].管理世界,1998(6):187-196.
[8] 李璐璐.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动力[J].社会学研究,1995,31(6):46-58.
[9]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12(2):87-99.
[10] 陈传明, 孙俊华.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19(5):124-133.
[11] 张书军,李新春.战略选择与企业绩效[C].北京:首届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议论文,2007:1-15.
[12] 巫景飞,何大军,王云.高层管理者政治网络与企业多元化战略:社会资本视角―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21(8):21-33.
- 上一篇:对双减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 下一篇:管道运输方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