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育率降低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育率降低原因

篇1

[关键词]生育水平 地区差异

生育水平直接决定人口再生产和人口发展趋势,决定人口规模的大小和增长速度,因此研究辽宁生育水平的变动过程及地区差异,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七十年代开始,辽宁生育率急剧下降,1970总和生育率为4.23,1982年为1.74,到2000年仅为1.2。计划生育政策对降低生育水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育水平的降低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生育水平在全省范围下降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且这种差异长期存在着。本文将对辽宁生育水平的变动过程与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生育水平的变动过程及原因

用总和生育率作为度量生育水平的指标,成为国内外研究最普遍的方法。1970年辽宁总和生育率为4.23,1975年为2.13,1979年为2.15,70年代总和生育率平均为2.82;80年代辽宁生育总和生育率已降到自然更替水平之下,1980年为1.76,1989年为1.50,80年代总和生育率平均为1.63,但80年代的生育水平是在起伏波动中逐步下降的,其中1981-1982年,1987-1988年总和生育率有一定的上升;90年代生育水平逐年稳步下降,1990年为1.47,1999年为1.2,90年代总和生育率平均为1.33;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仅为1.2,而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来看,全省总和生育率仅为0.98。

通常以总和生育率为2.1作为参照来判断生育率是否低于更替水平,而低生育水平指的是低于2.1水平的区间,国际上存在两种关于低生育水平的划分口径:一种口径是“极低生育率”,指等于或低于1.3的总和生育率;另一种口径是“很低生育率”,指低于1.5的总和生育率。按照上述标准,从70年代至今辽宁生育水平的变动过程可以概括为:70年代从高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到接近更替水平,80年代在起伏波动中下降到更替水平之下,90年代后在低生育水平上稳步下降,2000年后进入到极低的生育水平阶段。

生育水平的这种变动过程是有着深刻社会原因与背景的。70年代的“晚稀少”人口政策的具体措施在城乡范围内逐步贯彻落实,取得了巨大成效,使生育率很快迅速下降;到80年代生育水平基本已在自然更替水平之下,生育政策调整下的空间已经很小了,由于在1984年在全国范围内生育政策上有一定的调整,使得生育水平产生了一定的波动;90年代后在计划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使得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基本性的改变,生育水平稳定在较低水平。

2000年之后的生育率一直处于一个极低的生育水平,这一数据结果让人深思。伴随着多年来辽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人口生育水平明显下降,但是2005年育龄妇女平均生育不到一个孩子这样一个超低生育水平,却也不符合实际与相关的生育意愿调查。除了考虑到统计调查中的瞒报漏报等对数据准确性影响外,笔者认为这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现代人平均结婚及生育年龄的推迟,从而导致了当前生育水平极低。西方学者在研究90年代欧洲超低生育率时,认为超低的总和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真实的生育水平,生育年龄的不断推迟是形成超低生育率或生育水平的重要原因。总和生育率是时期生育指标,他更多的反映当年的实际生育情况,却不是妇女终身生育水平的准确度量,总和生育率只有在生育模式长期稳定时才等于终身生育率,而在生育模式变化时,总和生育率并不能反映其下降中哪一部分是生育意愿减少,哪一部分是生育年龄推迟引起的。但是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辽宁的生育模式发生了重要改变,由“早育模式”转变为“晚育模式”,因此现在的总和生育率给实际工作及对真实生育水平的认识造成一定的困扰。

二、生育水平的地区差异

辽宁在全省范围内的生育政策是一致的,但各市的生育水平却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如此,甚至差异更大。1982年辽宁省总和生育率为1.74,各地区的差异较大,最高的朝阳市为2.55,最低的大连市只有1.47,两者相差1.08;2005年全省总和生育率为0.98,最高与最低的仍然是朝阳与大连,分别为1.49与0.68,两者相差0.81。从1982年到2005年,地区间的生育水平差异缩小了,这是由于原来高生育水平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下降了,而原来低生育水平地区的下降空间潜力缩小了。地区间的差异趋势是辽中辽南最低,辽东较高,辽西辽北最高。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与各地区的经济展水平具有一致性。

表1 辽宁各地区生育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单位:%、元

数据来源: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

注:1982年辽宁共十二个市,盘锦市与葫芦岛市还未建立

我们将辽宁2005的总和生育率、妇女文盲率、城镇人口比例、女性在非农业产业中就业比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之比、农村人均消费七项指标,通过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可分成三类地区:沈阳、大连、鞍山、盘锦为一类,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妇女受教育水平较高,出生死亡率之比较高,医疗卫生条件较好,生育水平低;抚顺、营口、辽阳、本溪为一类,这类地区在辽宁经济文化等都处于中等水平,生育水平也较低;其它六个市为一类,即阜新、朝阳、铁岭、丹东、锦州、葫芦岛为一类,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女性文盲率高,劳动参与率低,生育水平较高。

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好,医疗条件好,女性受教育水平高,在非农业中就业比例高的地区,生育水平就会较低;而在经济落后,女性文盲率高,就业水平低的地区,生育水平也相对高,生育水平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生育水平的差异与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我国生育水平下降的原因,是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育水平地区差异的原因在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差异。但笔者认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城乡二元性”也是产生地区生育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执行“一孩”生育政策的人口高于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农村人口比例高,执行“一孩半”生育政策人口高于城镇化水平低的地区,在政策上造成了城镇化水平不同的地区生育率的差异。

三、思考与建议

从1984年后生育政策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动,80年代后政策调整的空间已经有限,90年代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促进生育水平下降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从90年代开始至今的二十年,辽宁始终保持处于低生育水平,且一直在稳步下降。笔者认为,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按照构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变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的狭义“人口生育政策”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广义“人口政策”。建立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准确把握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人口出生死亡变动规律与趋势;建立人口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人口宏观调节机制,切实有效的进行人口宏观调控,出台相应的政策,统筹解决各种人口问题。

对于当前的超低生育水应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政府及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应重视生育率指标的统计,对真实生育水平进行有效准确的估计。超低的生育水平既低于政策生育率,也低于人们的生育意愿,导致超低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如果接续这种超低生育水平,必将导致一系列的人口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获取真实准确的生育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这事关辽宁人口发展战略的制定与人口政策的调整,利用人口与计划生育系统的优势,开展生育意愿调查,结合调查与统计数据准确把握当前的真实生育水平,及时准确预测未来生育水平。

针对辽宁生育水平的地区差异与地区实际情况,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在管理与服务上各有侧重,积极引导。如在经济发展落后生育水平高的地区,人口控制任务仍不能放松,努力提高女妇女的受教育水平与社会地位;对于生育水平较低的地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并应积极探索提高本地区人口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莉.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4,(4).

[2]杨鑫,李通凭,魏立佳.总和生育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7,(6).

篇2

在美国,每年由于心血管疾病、癌症、Ⅱ型糖尿病、呼吸性疾病与肥胖症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到全年死亡人数(5700万)的近60%。在全球,该数字则占因健康问题致死人数的46%。慢性疾病肆虐不仅给个人带来病痛,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要缓解或是改善这一局面,运动或许是一剂简单却有效的良药。实践证明,针对原发性疾病实行改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的干预性防治方案能使心脏病患病率降低80%,癌症患病率降低33%,Ⅱ型糖尿病患病率降低90%。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对诸多慢性疾病致病因素如高胆固醇、高血压有缓解作用。致病因素得以缓解,患病的概率也将相对降低。此外,有研究显示,日常体育运动与锻炼有助于缓解抑郁与焦虑,并能调节心情。而针对继发病的防治,慢性病计划也应将改善生活习惯的计划纳入整体医疗管理协议中。

慢性病肆虐

疾病以及其带来的影响是人类长期以来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历史上,瘟疫、天花、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沉重负担。但上个世纪中,随着人类在疫苗、抗生素、传染病防治机制方面取得进步,传染病爆发频率及死亡率已经明显降低。健康的主要威胁从传染性疾病逐渐转移到了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上,心血管病与中风成为全球主要的健康杀手。

在美国,慢性疾病已成为头号健康杀手, 2005年,1.33亿美国人(近半数美国成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6600万美国人为多种慢性疾病所困扰。并且,慢性疾病并非集中于发达国家,80%的慢性疾病死亡病例发生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

过去几十年,慢性疾病患病率不断增长,这是最令人警醒的动态指标之一。2008年,美国肥胖率为33%,68%的人口超重。而1960年,这两个数值仅分别为14%和32%。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全球有16亿人口面临超重问题,而且该数字将在2015年之前飙升至23亿。另外,慢性阻塞性肺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也将呈现类似发展趋势。

除了直接影响个人健康,慢性疾病也给政府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治疗慢性疾病的直接医疗成本仅是整体损失的一部分。据估计,在美国,2005年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万亿美元,占国家医疗保健预算资金的75%以上。该数字并不包括慢性疾病造成的间接损失,如工资损失与生产力损耗。倘若全面衡量慢性疾病造成的损失,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负担显而易见。

运动是健康的一剂良药

大量科学研究证明,慢性疾病的发病、死亡率及缺乏运动锻炼之间存在着联系,通过适当体育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有助于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

疾病防治中心(CDC)与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认为缺乏运动是引起美国人过早发病的潜在原因之一,并于1995年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体育运动锻炼建议。次年,美国卫生局局长发表了《体育运动与健康报告》。两份报告通过研究证明,缺乏体育运动的人较经常锻炼的人患冠心病的概率高两倍,而加强体育运动锻炼、改善心肺健康都有助于降低患病率。另有研究显示,心肺健康水平适中的老年人死亡率较心肺健康水平低的同龄人低。更为重要的是,心肺健康水平高的研究对象死亡率更低。

2006年,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运动是健康的一剂良药”的倡议,指出日常的体育运动与锻炼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而在有些时候,体育锻炼甚至能与药物治疗取得相同的疗效。例如,体育锻炼与服用受体阻断剂(一种常见的用于治疗如高血压等疾病的药物)在缓和静息心率上效果相仿。

诸多研究共同指向了一条信息,体育锻炼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原发性及继发性的疾病,是一种高效、相对安全的手段,同时也是减少过早发病、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社区推广运动生活

为了扭转慢性疾病愈演愈烈的趋势,实现原发性与继发性疾病预防的既定目标,许多传统的医疗中心开始改变过去以心脏康复等继发性疾病预防计划为主的做法,逐渐重视参与原发性疾病预防计划,强调生活方式管理计划。而基层战略方针的制定更是有望让社区更积极地参与推广发展体育健身计划。

篇3

关键词 新生儿 死亡原因 围产期保健 高危新生儿

婴儿死亡率是指每1000个活产婴儿从出生到1岁之间的死亡率,是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1]。新生儿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死亡率非常高,占婴儿率的60%~70%[2]。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对2005年10月~2010年10月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为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出干预措施。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0月~2010年10月对新生儿死亡病例47例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方法:对47例新生儿死亡病例死亡病因、生产史、早产因素及孕母生育年龄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 果

胎龄:孕母年龄及分娩方式:47例死亡新生儿平均胎龄34.7周(28~41+3周),其中<37周19例(61.7%),<32周13例(27.7%)。孕母平均年龄23.6岁,其中<16岁2例(4.26%),16~20岁18例(38.3%),>35岁7例(14.9%)。阴道分娩30例(63.8%)。剖宫产17例(36.2%)。

性别、年龄及出生体重:47例新生儿中男35例(74.5%),女12例(25.5%),死亡年龄2小时~16天,平均3.71天,其中1周内33例(70.2%),24小时内12例(25.5%),出生体重1.03~3.51kg,平均1910g,<2500g 28例(59.57%),<1500g 9例(19.15%)。

异常产科因素:胎膜早破10例,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脐绕颈2例,前置胎盘2例,胎盘早剥1例,母先天性心脏病1例,母子宫先兆破裂2例,母化脓性阑尾炎1例。

死亡原因及构成比:47例死亡新生儿中早产低体重儿29例(61.17%),新生儿窒息19例(40.04%),新生儿呼吸窘拍综合征13例(29.79%),新生儿肺炎9例(19.15%),新生儿消化道出血4例(8.85%),新生儿肺出血、化脓性脑膜炎、高胆红素脑病各2例(4.26%),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捂热综合征、肺不张各1例(2.13%)。如1位患儿有两种以上疾病均分开统计。

讨 论

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水平,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妇幼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47例死亡新生儿病例7天内死亡33例(70.2%),1天内12例(25.5%)。因此加强围产期保健,加强重症高位新生儿的监护,提高新生儿科抢救水平,可有效降低围生期新生儿死亡,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早产是新生儿死亡重要原因[3],本文47例新生儿死亡病例中早产儿29例(61.17%)。早产儿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差易发生感染、窒息、颅内出血、肺炎、肺透明膜病等,如抢救不及时治疗效果差,易导致患儿死亡。早产原因很多,有产妇因素、脐带因素、胎儿因素等。本文47例死亡新生儿病例早产原因主要有:胎膜早破、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脐绕颈、前置胎盘、母子宫先兆破裂等。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加强孕期卫生宣教,增强孕妇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早产,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足月的早期新生儿死亡的第1位原因是窒息[4]。本文47例死亡新生儿病例,窒息19例(40.04%)。新生儿窒息,特别是重度窒息可出现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窘迫及出血、心肌损伤、持续肺动脉高压等各种并发症,重者出现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提倡心法接生,减少窒息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又一重要措施。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其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本文47例死亡新生儿中,呼吸窘迫综合征占29.79%,第3位死亡原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如不及时干预,患儿可出现呼吸衰竭、混合性酸碱重度等而死亡。因而对于早产儿及时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期给予呼吸支持,积极防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提高新生儿科抢救水平,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该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仍占新生儿疾病的首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主要为细菌、病毒、真菌等,本文感染性疾病46.8%(新生儿肺炎19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及时有效地防治孕妇及新生儿感染,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本文47例死亡新生儿的母亲(产妇)平均年龄23.6岁,其中>20岁20例,<35岁7例。低龄和高龄产妇是早产,妊娠高血压等产科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宣教,尽量避免低龄和高龄育龄妇女生产,可有效减少早产,新生儿窒息等,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另外,新生儿大部分为周边县区转运而来大部分为农村患儿,部分患儿转运途中病情加重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因而建立完善转运网络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又一重要措施。

总之,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应加强全民教育特别是育龄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建立完善的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络;积极推广新法接生及复苏技术;提高新生儿科抢救能力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孙锟,沈颖.小儿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篇4

摘 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问题越来突出,导致经济投资与消费失衡,已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低原因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比如说居民高储蓄率导致消费不足;居民收入水平低等等原因。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政府的相关经济、政治政策对居民消费率低的影响,并作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投资;低收入;消费意愿

一、中国居民消费现状

(一)居民消费率概念解释

居民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国民支出总额或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居民消费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居民消费率不合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正常运行。居民消费率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良性与否的重要指标。

(二)我国居民消费现状

经典家庭消费理论认为,当一个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资源的配置更多是趋于家庭单位决定。也就是,居民消费率将随之提高。我国经济是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基于此理论,应出现居民消费率不断提高的趋势,然而现实情况则是我国居民总体消费率自改革开放以来呈总体下降趋势,这和同时期的转型国家形态存在很大差异。从相关的统计数据分析,2009年中国消费的GDP占比为37%左右,而同期全球转型国家平均水平是55%左右,世界的平均水平则是59%左右。

有专家通过国际比较发现,我国国内消费占GDP比重指标在过去30多年中呈总体下降趋势,明显低于典型的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这与我国当前高速经济增长率是不一致的。他们通过综合比较结果发现,中国的消费水平同时也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国家,这与居民消费受市场化水平影响的国际经验不一致。

二、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

(一)投资率过高特别是政府的投资率过高对居民消费的挤出作用

我国“居民消费在宏观经济增长动力格局中一直处于次要地位,无论是现行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以及其他政策都旨在激励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行为,表现在各类大基建项目的投资一直是从中央到地方经济工作的中心。国家各类经济政策和社会环境对消费重视不足,且对个人消费扩大构成抑制效应。”②

当前中国投资率与消费率曲线的走势几乎反向,虽然近年来我国进出口对经济发展也有不少影响,但事实上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很小,所以一旦投资率持续上升,就自然会牺牲部分的消费率。

诚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必要阶段,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大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投资,但长期以来的持续高投资率却远超过了投资度,造成了投资持续增长消费持续下降的后果。从政府角度来讲,深层次的原因有三。其一,多年来政府的GDP崇拜下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最大化效应,投资率急速提高导致消费率下降。其二,国家产业的发展是政府投资率高的又一原因。在我国经济投资比率当中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居于首要地位,而第一产业的投资率相对不足,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之一。其三,政府权力过大,脱离市场约束行政驱动,大量的直接干预经济,主导投资。从而出现了当投资效率在逐步降低的时候投资率反而进一步提高的奇怪现象。

(二)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是直接或间接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工资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低消费率。

根据消费函数来看,收入与消费是正相关关系。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根本原因之一。从宏观数据看,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相比经济增长在改革开放至今一直呈现稳定并略下降的态势。“中国的实际工资率下降,低廉劳动力价格形成过程,也就是消费率下降、居民的生活资料购买力的下降过程。”④对于这个观点国内专家学者做过大量客观全面的分析,代表观点如:黄烨菁在《中国居民低消费率的原因分解与政策启示》文章中通过比较我们居民高储蓄率和收入增长情况的大量比较和分析,指出我们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消费率低的核心因素。而政府的相关政策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一,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工业的发展而农业发展较为缓慢,东部经济发展较快中西部经济发展较缓慢,直接或间接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这对于目前占人口比重接近60%的农村而言,是阻碍农村居民消费扩大的首要原因,从而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我国金融制度不完善,导致除国有企业外的企业融资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异常困难,间接导致工人工资收入下降,从而导致消费率低。居民获得劳动报酬来自企业和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劳动报酬两大部分。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来自政府支付的劳动报酬从92年以来呈现上升态势,相反来自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下降较快,构成居民劳动报酬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我国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收入,因此来自企业的收入减少是导致居民收入减少的重要原因,而金融制度不完善则是导致收入减少的间接原因。工资作为员工的薪酬体现,同企业对于资金管理的理念有着较直接的联系,这一状况又高度受限于银行为资金源头的融资制度环境。上世纪90年末以来,我国进行金融大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把银行累积的不良贷款剥离,并对其进行重新注资。这些举措导致银行在进行正当的内部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时开始变得保守。对企业融资的限制呈现趋紧态势。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企业则无奈开始在运营资本上更倾向于将所得用于直接投资,融资结构日趋依赖于企业自有资金,从而工资在企业的运营资本比例开始逐步下降。从相关企业的储蓄数据可以看出,其内部积蓄率较高,企业更倾向于以内部积累进行投资,从而员工工资被“挤出”。这种现象在目前融资最为困难的中小企业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三)我国的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养老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居民预期消费倾向保守,从而影响消费率提高。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导致,从1978年的210.6亿元到2005年的141051.0亿元,我国储蓄额增长近670倍。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过高的储蓄挤出了可支配收入,从而导致低消费率。④然而导致我国居民储蓄率高除了我国传统的勤俭节约思想影响以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不完善,从而导致居民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感到担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居民消费倾向谨慎、保守。由于我国改革当中对关于民生的公共服务的投入一直不足,而且有不断减少的趋势。目前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义务教育体制在内的社会保障都在不断的变革当中,从而对居民生活构成了极不确定性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讲,更加是大大增加了对未来预期生活的高度的不确定性,居民消费不得不更加谨慎、保守,从而减弱了消费意愿。

其一,就政府的医疗制度来讲,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制度一直不完善。政府的医疗投入严重不足,在整个支出中比例是最小的,还不及社会支出的部分,人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很重,人民甚至要承担高达45%以上的医疗费用,这与世界其它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人民的医疗负担要重的多,从而导致居民预期开支提高,导致消费倾向减弱。

其二,就政府的教育制度来说,我国教育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长期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从而导致居民需要更多的考虑未来子女教育问题,消费预期倾向更加趋于保守。另外,由于教育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导致城乡教育投入差距巨大,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除了是导致城乡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外也是导致广大农村家庭消费保守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就养老保障方面来讲就更不必说了,养老是每个公民的必须要获得的根本保障,然而我国养老等社会保障长期投入不足,而且地区、城乡等投入不合理。人民对未来的养老不确定性问题一直是高度关心的,为了老有所依人民倾向选择传统的方式利用自己的储蓄来解决养老问题,因此也加重了消费谨慎的倾向。

三、解决居民消费率低的途径

(一)政府应当及时的调整经济投资结构,合理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过分追求GDP的高速增长的强调,过分利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较为忽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导致经济增长失衡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当调整投资结构,加强对农业的投资,降低对工业、固定资产等运用于生产性的产业的投资率,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另外,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协调健康发展,政府投资也应当更多的从一般的竞争性产业退出转而向非竞争性行业特别是基础性产业转移、集中。

(二)政府应当千方百计的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其一,政府应当缩小贫富差距,特别是城乡间的贫富差距,要更加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其二,政府应当完善金融制度体系,更好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减少企业投资自筹资金,让企业在在运营过程中能有能力增加工资投入的比例,从而提高居民工资收入。

其二,政府应当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医疗、教育、养老等居民的基本保障的投入,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过分担忧,提高消费意愿。(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静.扩大消费: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经济/产业,2012(7).

[2] 黄烨菁.中国居民低消费率的原因分解与政策启示[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6).

篇5

一、影响我场玉米杂交种发芽率降低的原因

1.玉米种子成熟度对发芽率的影响

玉米种子能否安全成熟,是制种成败的关键因素。单从种子学专业理论来讲;种子的发芽率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是随着种子成熟度的增加,呈现由低向高的发芽率趋势。种子的发芽率是种子胚所具有的活力及储存足够的胚乳所决定的。成熟度高的玉米种子发芽率俞高。从授粉到成熟的玉米杂交种子需要四十天左右的生长过程。在这期间要保证有足够的灌浆时间,才能达到完全成熟。这样才能保证种子有较高的生命力和发芽率。

玉米杂交种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当温度超过32~35℃,湿度低于60%时,就会造成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障碍,使其营养物质转化受阻胚乳生长停滞。从而导致种子发芽率降低。因此,靠近山区冷凉地块的制种田,授粉后在灌浆中后期,气温可能会有所下降,就不能满足种子正常成熟所需要的有效积温。导致种子成熟度受到影响,最终,影响了种子的发芽率。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安排玉米种子生产时,不考虑制种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安排生产属满贯生长发育的品种。越区种植,致使玉米种子没有充足的生长发育空间。造成种子贪青,晚熟,籽粒色泽差,成熟度不够。从而使种子发芽率降低。

2.病虫害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在玉米杂交作物亲本自交系中,由于个别个体亲本抗病虫害能力差,易感染黑粉病,大,小斑病,蚜虫,玉米螟的危害。初期,在种子收获时与正常种子外表无差别,而在放置了一段时间后,发芽率会有所下降。如果田间管理时防治不及时,会使玉米螟钻到果穗里面直接危害种子,降低种子发芽率,或者是在大,小斑病发生危害时,会导致制种田出现早衰现象。营养物质积累的少,籽粒瘦瘪是种子发芽率降低的另外一个原因。

3.气象因素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据我场气象部门资料统计显示,秋季,我场玉米制种田经常发生多雨,低温的现象。给种子田的收获增加了很多困难。种子成熟度不好,水分过高,经常有冻害的发生,出现白粒,致使种子芽率降低。玉米种子在灌浆至成熟期要求温度不低于16℃,不高于25℃。

根据我在07年和09年做过的实验数据综合表明,玉米种子发生冻害的原因是低温造成的。其发生危害的规律是;籽粒水分越高,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发芽率降低的速度越迅速。我以玉米杂交种子水分为20%,在摄氏0℃以上时做实验,发芽率没有太大的变化和影响。温度在0~2℃。水分为20%的种子,耐受8h的低温,种子发芽率降低5%~8%。而温度下降到一3.5℃时,20%水分的种子,耐受8h。这时种子的发芽率降低25%~33%以下。由此可见冻害造成的芽率降低是由种子的含水量高低,低温持续的时间是有直接关系的。

4.土壤施肥不合理对种子发芽率造成的影响

施肥方式和施肥量也是影响到玉米杂交种发芽率最敏感的因素。施肥不合理,N,P,K比例失调都会影响玉米种子的生长发育。如果玉米植株在生长中缺N时,会使生育期延迟,后期脱肥,生长发育受阻。生殖生长延迟。出现穗小,粒少产品质量下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缺P会导致碳氮比失调。碳水化合物的矿物质转移和运输速度受阻。籽粒成熟度不好,成品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而玉米制种田缺K时,会导致植株生殖生长受阻,灌浆成熟不好,干物质积累减少百粒重降低。从而,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5.仓储条件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我们知道,玉米种子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呼吸功能。如果存放的库房条件差空气潮湿,或者是其他别的原因,造成玉米种子籽粒回水,再加上急剧降温好,就会出现鼓芽,死种等现象。如果种子储存年限超过一定年限,且不采取措施,种子的生命力和活力就会逐渐减弱。从而影响到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6.机械脱粒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我们在对玉米种子收获后进行脱粒生产中,没有按照种子加工规范操作,出现较高的破碎率,或者在脱粒时水分过高,胚部受损。导致畸形苗的增加而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

二、对玉米种子发芽率降低的预防措施和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适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品种

合理安排繁育的品种。适期播种。首先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有效积温以及历年来早霜来临的时间和霜冻的时间。充分考虑利用当地的光照资源,安排适合的品种,这是防止冻害保证质量的关键所在。提高播种质量,适期播种,促进玉米种子提早成熟。技术上可以采用玉米制种栽培技术的方法。可提早成熟10~15d。另外,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合理施肥灌水,要认真做好制种田后期水肥的管理。加强成熟期的管理,确保玉米种子灌浆所需的水分。防止贪青晚熟造成收获时种子含水量过高。以免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2.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及时防治病虫害是夺取高产的保证。针对不同品种抗病能力的不同采取重点防治玉米黑粉病,叶片大,小斑病,玉米螟和蚜虫。结合叶面施肥进行防治。对病虫害的防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3.玉米杂交种子的安全降水法

提高种子寿命和发芽率的关键因素是把种子水分降到安全储藏越冬的标准。玉米制种后期脱水是保证芽率,提高种子质量,决定制种成败的关键。其技术措施关键是;首先确定安全降水的方法。我场宜采用挂茬晾晒的方法,充分利用田田间大哂场,加速种子籽粒脱水,减轻场院凉哂压力,降低生产成本,节省烘干费用。除特殊自然灾害年景外,一般都可以自然凉哂到标准水分,直接入库,从而保证了种子的发芽率,安全越冬。如果不能及时凉哂到国家规定的安全储藏水分的玉米种子,就必须及时进行机械烘干。烘干时的温度过高或过快,都会迅速降低种子的含水量。致使玉米种子内酶活性的丧失。降低种子活力,从而丧失种子的发芽率。所以,烘干时烘干温度一定要掌握好,一般烘干玉米种子温度控制在43~48℃,不要超过50℃.对于高水分的玉米种子,烘干时应采取两次烘干法,就是先进行玉米果穗烘干,检测水分达到18%~20%以下时进行脱粒,然后将籽粒返回烘干室进行籽粒两回式烘干。最后达到安全水分时出仓加工。

4.合理施肥优化施肥方法

在玉米制种中,要采用平衡施肥的方式,合理调节氮,磷,钾的比例,增强植株光合作用,使其对养分的利用和光和产物运输积累趋于协调,提高幼苗生理素质和籽粒灌浆速度,促进植株早生快发和安全成熟。玉米制种时由于肥料是一次性施入,所以,应视植株长势适当增加叶面肥喷肥次数。一般采取喷施2~3次,第一遍在8~9片叶进行叶面施肥,第二遍在13~15片叶时进行施肥,第三遍在去雄前进行叶面施肥。这样可以充分保证玉米种子在整个生育期不脱肥。通过实验表明;叶面施肥见效快,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玉米制种自交系亲本抗病抗逆比较弱,增加叶面施肥,在喷施叶面肥的同时与综合防治病虫害相结合,有利种子抗病增产,促进早熟。

5.玉米制种在机械脱粒中的防护措施

脱粒加工前要检修好机械设备,确保机械正常运转。玉米种子在脱粒时因品种不同而采取的技术措施不同。水分要求也不同。水分过高过低,脱粒时都易伤到籽粒胚部,所以要考虑到品种的特性,水分的偏差。在机械运行脱粒中出现的机械故障要及时排除。避免人为操作不当造成机械对种子的损伤。

篇6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研究;并发症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由于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存活率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从1998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VLBWI 98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1998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98例VLBWI,即体重

1.2 方法 按胎龄分两组,对所有患儿进行保温,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及时处理并发症,并对其并发症进行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有高胆红素血症、呼吸暂停、肺透明膜病、硬肿症、窒息、颅内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血糖。

2 结果

2.1 引起VLBWI的主要原因 妊娠高血压疾病(26.5%),多胎妊娠(21.4%),高龄产妇(16.3%),胎膜早破(13.3%),胎盘早剥(10.2%),原因不明(12.3%)。

2.2 VLBWI的主要并发症 所有VLBWI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胎龄越小,存活率越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后5年较前5年比较存活率有所提高,有些并发症发生率下降,见表1。

3 讨论

发生VLBWI的主要原因中妊娠高血压疾病占首位。由于妊娠高血压疾病时胎盘血管、脐动脉均表1 不同胎龄、年份并发症情况

呈痉挛状态,使胎盘血流灌注减少、功能减退,影响胎儿对氧及营养物质的摄取,易引起早产及极低出生体重。因此,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对预防VLBWI起重要作用。此外,多胎妊娠及高龄产妇比例也较多,因此,对此类孕妇更加密切监测,及时发现胎儿宫内危象,给予相应治疗。

VLBWI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病死率高。本资料显示,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常见的并发症有高胆红血症、呼吸暂停、肺透明膜病、硬肿症、窒息、颅内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低血糖,其中肺透明膜病是VLBWI死亡的主要原因,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改善初始阶段肺气体交换的作用。因此,有条件时对胎龄小的VLBWI早期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效降低肺透明膜病的发生,可提高存活率。呼吸暂停是VLBWI最多见的并发症,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如不及时处理,可造成脑组织缺氧引起脑损伤。因此,对VLBWI必须行呼吸监护,及时发现呼吸暂停,给予妥善处理,以减少脑损伤,降低致残率。

篇7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率;地区差异;现状;对策

[Abstract]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mortality of pregnant momen and parturient,especially for the comparison of reg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among the east,the midland and the west of China, studies on the reason of the differences,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maternal mortality;regional difference curr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

孕产妇死亡率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其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和健康状况,已经被列为中国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的重要指标,并成为卫生工作的三大指标之一。

1 孕产妇死亡率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孕产妇死亡率由2007年366/10万下降到2008年342/10万,其中,城市孕产妇死亡率252/10万,农村413/10万。而早在1990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竟高达962/10万[1]。根据2008年第4期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及年报通讯统计,2000年至2007年全国孕妇死亡率统计结果见表1,从2000年至2007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309%[2]。

尽管如此,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从全球计算,平均每分钟就有一名孕产妇在分娩时死亡[3],但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异较大,发展中国家孕产妇分娩时死亡的几率远大于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依旧处于偏高的位置(表2)。

而就中国本身而言,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偏远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无论是农村与城市,还是沿海、内地与边远地区,随着年份的增加,其孕产妇死亡率的差异日渐缩小(表3)。2000年,农村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672/10万和289/10万,到2007年,农村与城市孕妇死亡率分别为413/10万和252/10万。其中,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385%,城乡差异明显缩小。而2000年,沿海、内地和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12/10万、521/10万和1149/10万,到2007年,其数据分别为224/10万、345/10万和586/10万,其中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49%,内地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338%,三类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同样也越来越接近(表4)。

当农村地区,内地和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时,我们可以从图表中看到,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并未同时大幅度减少,而是一直以平稳的态势呈现,甚至出现了小幅度的不降反升的局面。以城市地区为例,2006年至2007年,孕产妇死亡率上升了16%,而沿海地区从2001年至2007年孕产妇死亡率整体上升了57%。据统计,孕产妇死亡原因前4位为产科出血、心脏病、羊水栓塞、妊高征(表5)。

数据显示,产科出血是产科临床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当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2007年,产科出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率高达369%[3](表6)。

而产科出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率在农村和城市所呈现的数值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尽管从2000年到2007年,农村与城市产科出血死亡率的比值从56/314到64/162,这一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依旧可以看出,农村产科出血死亡率要与城市持平,还有一大段路要走(表7)。表1 2000年至2007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 表2 2006年世界各国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表3 我国2000年至2007年城市与农村孕产妇死亡率 表4 2000年至2007年我国三类地区孕产妇死亡率 表5 2000年至2007年我国孕产妇主要死因的死亡率 表6 2007年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比率表7 2000年至2007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产科出血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率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城市产科出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07年增幅高达143%,而农村产科出血死亡率则相反,呈下降趋势,降幅为484%。

2 不同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差异产生原因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农村与城市,还是沿海、内地与西部地区,我们都可以看到孕产妇死亡率的对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一差异表现为经济发展越优越的地区,其孕产妇死亡率相对来说较低,即孕产妇死亡率直接受经济情况的影响。

以农村与城市的对比为例,农村孕产妇高死亡率的原因如下:文化水平的限制,地域的限制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因素造成孕产妇死亡率相对较高,她们由于缺乏孕期保健意识,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在孕期未进行系统的产期检查,无法及时发现并发症,又因经济困难,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行分娩,产时出现高危情况后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延误病情导致死亡。而思想的传统和保守性导致农村产妇重男轻女意识根深蒂固,无法真正实行计划生育,通常出现强生、躲生的情况,加上家庭接生条件差,接生技术水平低,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或无力抢救,转院途中无专人护送而导致死亡。另外村级卫生人员相关专业培训并不完善和系统,对孕产妇无法做到及时登记造册,定期排查高危因素,无法对高危孕产妇建立专案管理,一旦遇到危急情况,则束手无策,加之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孕产妇入院时已处于濒死状态,失去了抢救机会。

综上所述,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偏高的最基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了医疗保健水平和医疗设备基础的落后,以及医疗观念的落后。也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我国政府近年来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特别关注,加大力度在农村推行卫生改革,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提高农村住院分娩率发挥了重大作用。2007年全国孕妇产前检查率达909%、产后访视率达867%、住院分娩率为917%,其中农村住院分娩率已达888%。2008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扩大到中、西部所有农村地区,并提高了住院分娩补助标准。政府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支持与补助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孕产妇死亡率[3]。

相比农村,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医疗保健普及范围广,医疗设备较为完善,因而其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低于农村。但数据显示,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与自身相比,呈现升高的趋势。主要由于近几年来城市地区涌入大量的流动人口,其居住条件、经济条件等普遍弱于常住人口,而其孕期保健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导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反升未降的局面[4]。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指出,2006年北京居民孕产妇死亡率为79/10万,创历史最低点,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北京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北京居民3~5倍。

2006年,根据广东省孕产妇死亡率统计,省内本地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为20/10万,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为40/10万[5]。

3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相关对策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近日表示,我国政府提出的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比2000年下降1/4的目标,正面临严峻挑战。卫生部、财政部近日也下发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全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东、中、西部各省(区、市)分别达到95%、85%和80%以上,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实现我国政府承诺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从1990年至2015年,世界孕产妇死亡率每年下降5.5%[6]。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采取相关的政策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31 加快经济发展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孕产妇死亡率的负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好,孕产妇死亡率越低。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应当大力发展经济,从而加大对孕产妇系统领域的经济投入,尤其加大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孕产妇系统领域的经济支持。通过经济的发展影响各地区医疗保健水平,并增加妇幼保健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内容、增加妇幼保健设备等。经济的发展还会直接带来人均收入的增长,进而影响人们的教育程度,提高人们利用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提高孕产妇医院分娩率,影响孕产妇营养状况,从而影响孕产妇的生存状况。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因此大力发展经济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基础。

32 明确政府职责 政府职责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面有着强烈的实施可行性和结果导向性。在明确政府职责方面可做到:加强农村及偏远地区基础建设,加快建立其基本保障体系,并将孕产妇保健纳入保障体系;增加妇幼保健事业的财政投入,确保妇幼保健基础设施的完善;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农村及偏远地区妇幼保健医生,提高医疗保健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保护孕产妇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确定农村及边远地区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优先领域。

33 确定妇幼保健体系各单位职能 协调好计划生育部门与妇幼保健间的机构关系,加强部门间合作,减少计划外生育,降低不安全流产率;健全孕产妇评审制度,建立降低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过程指标体系,做好孕产妇死亡动态监测,找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34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加强流动人口围产期保健知识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

综上所述,孕产妇死亡涉及家庭的幸福、美满与稳定,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创建安定社会的重要因素。降低孕产妇死亡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孕产妇自身的保障,更需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能向“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8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情况,2008.

2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及年报通讯,2008,4:4-8.

3 宁美华.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3):3223-3225.

4 刘晓冬,杨淑香,李向芳.1991-2005年中国孕产女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8,19(5):278-280.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82-02

农村育龄妇女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病不医,不敢咨询,自身文化水平低,对生殖健康知识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差,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农村育龄妇女对避孕知识的缺乏,怀孕率偏高,而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的主要补救措施,但人工流产导致的感染、出血、继发不孕等一系列并发症都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就其所致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及心理创伤严重威胁妇女的生殖健康。因此,了解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及早预防,科学对待,为降低人工流产率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我站2012年1-12月接受人工流产的125名妇女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2年1-12月来我站做人工流产手术的125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由门诊医生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月经史,婚育史,避孕史,流产史,避孕方法的使用,避孕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接受过咨询等内容。

2 结 果

2.1 调查人数 125名妇女中,20-30岁65名,31-40岁42名,40岁以上18名,全部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

2.2 原因分析 见表1.已婚妇女中使用妊娠者为39名,占第一位,其原因是:①型号不合适。过大或过小的在过程中,容易脱落在阴道内或造成破裂,使流入阴道。②使用前没有仔细检查,结果使用了有漏孔的。③戴前没有将前端小囊内的空气挤掉,因此在后造成囊内压力增加,使破裂,流出。④后在软缩之前,没有及时将和一起从阴道内抽出,软缩后从和之间溢入阴道,或使脱落在阴道内。⑤有些人怕影响性感,开始时没有戴,待性兴奋达到高潮前快要时再抽出戴,这样就起不到避孕效果。放置IUD避孕失败29名,占第二位,其原因是:①宫内节育器年限问题:每一种宫内节育器均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如母体乐是5年,曼月乐为5年,到达年限后应取出或更换,以防发生避孕失败或节育器嵌顿。②宫内节育器的类型:经临床观察,放置母体乐环的带器妊娠率最高,T形环次之,吉妮环最低。可能原因是,母体乐环含铜面积虽然不低,但因其放置器无推杆,在放置器退出时,母体乐环易被放置器带出导致下移;吉妮环为含铜活性的宫内节育器,具有设计合理、不良反应轻、避孕效果好等特点,尤其对宫颈口松弛,宫腔偏大者及有带环怀孕史者,吉妮环是较理想的宫内节育器。③患者自身情况:多种原因可造成宫内节育器的下移或脱落,但本人未察觉,这是造成避孕失败最常见的原因。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效果,主要取决于它在子宫腔内的位置,应该放置在靠近子宫底部的宫腔内,如果宫颈口松弛、宫颈有陈旧性裂伤、宫腔偏大、月经量多等均易引起其下移或脱落;其次,子宫肌瘤、子宫畸形等由于子宫腔不规则,或子宫位置过度前倾或后屈,增加了上环的难度,使宫内节育器不易放置到宫腔底部,放置的位置较低,靠近宫颈口,起不到抑制受精卵着床和发育的作用,也会引起带环怀孕,导致避孕失败;哺乳期或短期闭经者应排除怀孕后才能放置。口服避孕药避孕失败的20名,占第三位,其原因是漏服未及时补服,还有些药品不能与避孕药同时服用,服用避孕药的同时不能服用对避孕有影响的药物,例如抗生素、镇静药、利福平、抗癫痫药物、灰黄霉素及一些抗菌类药物。还有未用避孕药具,哺乳期避孕失败,优生及其它因素造成怀孕的。

2.3 避孕方法知晓情况分析 使用的妇女仅有26%接受过咨询,其余均未接受过咨询,不知破裂或滑脱时应如何处理。放置IUD的妇女仅有36%按要求定期检查,其余偶尔或没有检查过。口服避孕药的有42%接受过咨询,有一半人不知道漏服该怎么办。有30%的人认为哺乳期不需要避孕,有25%的人认为40岁以后自己不会怀孕。

2.4 紧急避孕知识和态度 紧急避孕是在无防护性性生活后或避孕失败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妇女为防止非意愿妊娠的发生而采用的避孕方法。仅有18%的妇女知道紧急避孕方法,多数人不知道具体采取什么措施,调查中90%人表示如果知道具体方法,愿意采取紧急避孕。

3 讨 论

人工流产原因分析表明,多数妇女对避孕知识缺乏了解,对正确使用存在误区,对紧急避孕不太了解,造成非意愿妊娠率与人工流产率不降,针对上述原因,建议医务人员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避孕知识。本次调查中发现妇女对避孕知识缺乏,在使用避孕药和避孕工具上未正确使用,对紧急避孕不了解,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不定期随访,这些原因是可避免的因素。因此,加大宣传教育,有针对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在指导育龄妇女落实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方法的同时,指导她们正确掌握使用技巧,以减少避孕失败,并加快普及紧急避孕知识,降低意外妊娠率。②强调咨询,促进避孕方法的正确使用。咨询是面对面,个性化的传播知识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咨询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育龄妇女对避孕知识的了解掌握及避孕方法的使用效果。在调查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咨询服务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服务提供者的咨询技巧水平不高,在使用避孕药具时,不能规范使用,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紧急情况不能及时解决。因此,服务人员要重视咨询,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指导和建议,及时掌握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和使用情况,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③加强定期随访,降低流产率。流产对生殖健康危害大,规范的随访可以提高避孕效果增加有效避孕,降低非意愿妊娠率,从而降低人工流产率。④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减少胎儿异常的人工流产。随着优生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的优生意识不断增强,孕前检查倍受关注。通过监测,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避免了出生缺陷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

面对农村育龄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低,生活条件差,自我保健意识淡薄。针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宣传指导,克服害羞心理,使她们获得更多的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避孕方法的使用率,降低人工流产率,减少生殖道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于2001―2005年嘉定区每年一次的婴儿死亡回顾调查。

1.2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乡镇儿保人员,每季度上报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表,在年末进行一次婴儿死亡回顾调查,并对每一例死亡婴儿填写个案卡上报区儿童保健所,由区儿童保健所专职人员进行审核、统计、整理。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

2结果

2.1死亡率

嘉定区2001―2005年活产婴儿数为15 037例,死亡86例,死亡率为5.71‰。新生儿死亡56例,占死亡数65.12%:其中≤7d的新生儿死亡37例,占死亡人数的43.03%,8~28d的新生儿死亡数为19例,占死亡数的22.09%:1月~1岁婴儿死亡数为30例,占死亡数的34.88%。2005年婴儿死亡率比2004年明显上升(表1)。

2.2死因顺位

将死亡原因进行前3位排序,2001―2005年,居首位的始终是先天畸形,第2位是早产低体重和窒息,第3位是早产低体重、窒息或肺炎,见表2。

2.3死因构成

86例死亡婴儿中,有36例死于先天畸形,占41.86%;死于早产低体重16例,占18.6%;死于窒息9例,占10.47%。

3讨论

表1显示,5年中86例婴儿死亡,其中新生儿死亡占65.12%,≤7d的早期新生儿占新生儿死亡数的66.07%。由此可见,要降低婴儿死亡率,首先要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尤其要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

5年中处于死亡首位是先天畸形,占婴儿死亡总数的41.86%,其次是早产低体重和窒息。这3大原因占整个婴儿死亡数的70.93%。故要降低婴儿死亡率重点是关注以上3大因素。

先天畸形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先天就有的缺陷,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86例婴儿死亡中有36例是先天畸形造成的。因此,减少出生缺陷将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降低先天畸形儿的出生,首先应引起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力度,注重婚检质量和内容,进行孕前指导和孕早期保健,孕前和孕早期尽可能避免有害因素影响,开展遗传咨询,对于不适合生育或不能生育者应劝其避孕或绝育;重视产前诊断,提高B超医师诊断水平。使孕妇在孕前就能得到有关保健方面的指导,获得科学育儿知识,从而在孕早期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各种先天畸形或遗传性疾病。

早产儿主要死因是各脏器功能不成熟,生存能力差,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的2~4倍[1]。故必须十分重视早产儿低体重儿预防和保健,提高产科检查质量,尽可能减少低体重、早产儿出生。

窒息是胎儿因宫内缺氧发生宫内窒息以及分娩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因此,对于减少窒息导致的死亡关键在于产科、儿科协作,提高产科质量,推广应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提高助产人员对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能力,切实有效地降低出生窒息死亡率。同时加强对婴儿的看护,减少意外的窒息死亡。

4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物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58-01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处环境长一类生物。其实生物也和人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根据生物学的原理给生物予适合的环境,生物就能很好地生长造福于人类。

光合作用原理和作用。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是农业生产增产的主要措施,通过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从以下几方面适时改善农作物栽培的环境条件。增加CO2的浓度。农业生产中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及作物栽培要“正其行,通其风”的要求都是提高CO2的浓度达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目的;在蔬菜大棚或花卉温室中燃烧植物茎杆或使用CO2发生器,通过提高CO2的浓度来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改善农作物的光照条件。可通过延长光照时间、适当提高光照强度来提高植株光合作用强度;光质不同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同,叶绿素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最多,吸收绿光最少,建温室时,选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或薄膜)做顶棚,能提高光能利用率,也可依据不同作物的特性,温室内补充不同成分的光照,如人工光照的温室中,培育水稻秧苗时,蓝色的塑料薄膜有利于培育壮秧;作物栽培的间种套种、合理密植能有效增大光照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调节适宜的温度。光合作用是酶促反应,而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如温室栽培作物,冬天可适当提高温度,夏天适当降低温度;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速率,夜间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增加植物有机物的积累。合理增施矿质元素。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营养元素越多,光合速率就越快。剔除老龄叶。随着叶龄的增加,叶片面积逐渐减少,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也随之下降。所以,在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及茎叶蔬菜及时换新叶,可有效降低呼吸消耗,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呼吸作用原理和作用。呼吸过程是代谢的中心,应根据具体情况促进细胞呼吸以增强生长发育,或在必要时设法降低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实现农业高产增产的目的。作物的中耕松土,水稻的露、晒田,黏土掺沙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根的有氧呼吸。水淹植物要及时排水,稻田的定期排水可有效避免植株根的无氧呼吸过久而积累酒精引起中毒。在植物组织的培养液里要不断通入氧气,促进根的呼吸作用。贮藏粮食要晒干,并通风密闭,低温储存,有效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避免种子霉变腐烂。同样,在低温低氧的环境下贮藏果蔬,能降低果蔬的呼吸速率,利于果蔬的保质保鲜。人工控制的温室要适度降低夜间温度,以减少作物的呼吸消耗,利于有机物的积累贮存。新疆的哈密瓜之所以很甜,因为吐鲁番盆地昼夜温差大,白天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夜间低温,呼吸消耗少,利于植株积累有机物。而人工养殖经济动物,冬天实行温室饲养,可减少动物因维持体温而进行的呼吸消耗,利于动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储存。在林业生产中,适度砍伐、适时修剪枝叶利于降低树木呼吸消耗,从而实现树木光合产物得到最大限度的积累,利于提高木材产量。

水分代谢原理和作用。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重要物质,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中都有水分参与。合理灌溉能保证农作物充足的水分供应,加强植株生长,促进叶面积加大,增加光合面积。利用水分的蒸腾作用原理,移栽植物时去掉一些枝叶以减少蒸腾面积,降低水分的蒸腾散失。带土移栽幼苗,以保护幼根,利于吸收水分。

矿质代谢原理和作用。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转运和利用称为矿质代谢。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合理施肥能改善植物光合性能,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增施氮肥能使叶面积加大,增大光合面积。氮肥还能延长叶片寿命,进而延长植株光合时间。氮又是叶绿素的主要组成成分;磷是光合进程中ATP、NADPH等物质的重要成分,可提高这些物质的含量;磷、钾能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分配利用。根据植物对矿质元素的主动和选择性吸收,通过合理施肥、农作物轮作、豆科和禾本科作物间作,以及中耕松土等措施提高土壤矿质元素的利用率,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农民收后在地里燃烧农作物的茎杆,也是增加土壤矿质含量促进作物增产的措施之一。利用溶液培养法原理进行的无土栽培,把植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矿质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营养液,有效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实现农作物栽培的工厂化和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作物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