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水平提升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水平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消费水平提升

篇1

进入“十二五”时期,北京旅游业在国际经济动荡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国内游客数达到2.1亿人次,为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0倍,旅游总收入达到3216.2亿元。2012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2.31亿人次和3626.6亿元,同比增长8.1%和12.8% ,与此同时,统计数据还表明2012年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5%;旅游购物与餐饮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4.6%;旅游相关产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到10.5%。旅游业正在成为北京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促增长、保稳定的重要力量,成为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的重要引擎和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末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目前,北京在旅游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游客人数的增加而非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北京旅游产品基本还停留在满足一般观光旅游的阶段。通过对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北京旅游消费结构中一些深层次问题。

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分析

1.旅游收入主要依赖国内外地游客在京消费

北京旅游总收入由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来京旅游收入和市民在京旅游收入三部分组成。从2001年起到2012年,北京旅游总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从三种收入的增长情况上看,以国内来京旅游收入迅猛增长显得尤为突出。入境旅游和市民在京旅游收入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明显落后与国内来京旅游收入的增长。

从具体年份上分析, 2012年北京市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人民币。其中,入境旅游收入325.2亿元,占旅游总收入9%;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收入3019亿元,占旅游总收入83%;市民旅游收入281亿元,占旅游总收入8%。数据说明,北京旅游收入以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游客的在京消费为主。

2.旅游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接待人数的增加

从北京市旅游委公布的《2011年北京旅游业概况》和《2012年北京旅游业概况》中,2011年,北京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2818万人次,旅游收入2618.9亿元,人均花费2043元/人次。2012年,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3620万人次,旅游收入3019.7亿元,人均花费2217元/人次。

两年间,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人数增加了802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400.8亿元,人均消费仅提高了174元。考虑到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在京旅游需要解决长途交通、住宿等刚性需求,综合近两年市场价格因素,国内游客在京旅游的人均消费增长幅度不大,旅游收入的增加主要还是依靠接待人数的增长而实现的。为一种低效、粗放的增长模式

3.入境旅游人均消费较高但游客数量规模有限,且人均消费的增长较慢

2011年,北京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20.4万人,旅游外汇收入54.2亿美元(合人民币351.9亿元),入境旅游者在京旅游人均花费1041美元。2012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00.9万人,2012年,旅游外汇收入51.49亿美元(合人民币325.2亿元);入境旅游者在京旅游人均花费1028美元。数据说明,入境游客人均消费较高,但游客数量规模有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00年北京市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为946美元,到2012年增加到1028美元,12年间仅小幅提升了82美元,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增幅微乎其微,如果考虑人民币汇率上升和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实际上是下降的。

4. 庞大的市民在京旅游人消费潜力未得到有效释放

2012年,北京市旅游总人数2.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人民币。其中,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3620万人次,旅游收入3019.7亿元;本市居民在京旅游人数9014万人次,旅游消费281.6亿元,人均花费312元/人次。本市居民在京旅游人数占全市接待游客总数的39%;但旅游消费281.6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7.7%。人数规模接近1亿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规模占三分之一强的市民在京旅游消费群体,仅仅产生了7.7%的旅游收入。数据说明市民在京旅游的规模数量巨大,但人均消费过低对旅游收入增长贡献不大。市民在京旅游的消费潜力并未得到有效释放。

5.娱乐消费在旅游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极低,成为北京旅游消费提振的重要突破口

2012年入境游客的消费构成中长途交通28%、住宿16.5%、景区游览5%、购物23.5%、餐饮7.4%、娱乐5.4%、其他如通讯、邮电、市内交通等14.2%。

国内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占15.5%,购物占32.1%,住宿占19.8%,餐饮占21.4%,娱乐占0.7%,景区游览占6.1%,邮电通讯占0.2%,市内交通占4%,其他占0.1%。

2012年市民在京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占12.8%,购物占24.1%,住宿占17.2%,餐饮占19.8%,娱乐占3.1%,景区游览占9.1%,邮电通讯占0.1%,市内交通占5.7%,其他占7.1%。

从娱乐消费占比分析看,北京入境旅游消费中娱乐消费仅为5.4%,国内旅游为0.7%,市民旅游为3.1%。分析原因,一方面,北京夜间休闲旅游发育严重不足,缺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消费产品供给,现有产品质量也亟待提升。游客在晚7点半到10点半的夜间黄金消费时间段内旅游消费潜力未得到释放。另一方面,京郊旅游中缺少能够带动人均消费提升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但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文化发展优势突出,具备形成丰富和优质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的先决条件。旅游娱乐消费市场的开发和娱乐消费潜力的释放将成为北京旅游收入总量提升的重点突破口。

6.旅游消费存在区域差异

从旅游消费区域性差异来看,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五个区的旅游消费收入均超过百亿元,占全市旅游消费总额的83%左右。延庆、怀柔、大兴等其他11个区县,旅游收入水平均未超过百亿元,旅游总收入仅占到全市旅游收入的17%。

从旅游资源分布上看,东城、西城、海淀拥有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知名景点;朝阳区、丰台区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和相对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吸纳了大部分外地游客在京的观光、住宿、购物、餐饮等旅游消费。也使得这五个区成为北京接待外地和入境旅游的主要区域,也是北京旅游消费的传统优势区。

延庆、密云、怀柔、大兴等其他11个区县,除了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等为数不多的知名景点对外地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外,旅游市场主要还是凭借各自优良的自然环境或是特色资源吸引本市居民的休闲旅游。目前的旅游收入总量规模有限。

通过对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北京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质”,即留住游客,拉长其在当地的停留时间并促进游客消费进而提升旅游综合效益;而非着眼于“量”,即接待国内外游客人的数量。此外,实现北京旅游产品从一般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和其他专业旅游等高端旅游产业方向的顺利转型和升级,是从根本上解决北京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充分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的关键。

提升旅游收入的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本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和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不断提升旅游收入水平,特提出三条政策建议。

一是面对不同类别的客户群,针对不同的资源特色区域,发挥比较优势,采取不同的措施

目前,北京的旅游市场上,旅游者虽有巨大的必购、必吃、必住、必看、必玩的消费要求,但因北京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的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处于满足一般观光游服务需求的状态,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旅游观光与大众休闲度假并存的社会需求。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旅游消费产品供应不足,服务能力不匹配,客观上抑制了消费潜力的开发。

北京的城市核心区拥有著名的旅游景点资源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相对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也是北京接待外地游客的重要区域。针对这部分游客群体,要扩大旅游收入总量,提升人均消费额的突破口应放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落实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北京免税购物区的建设和退税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建设更多有特色的主题旅游场所和接待场所;通过宣传推介、资金引导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大型展览落地北京举办;加强旅游市场管理,重点打击非法“一日游”,适度控制低端来京旅游人数规模。

北京的郊区县旅游资源各有特色、自然风光秀美,是吸引市民开展京郊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针对这部分游客群体,扩大旅游收入总量,提升人均消费额的突破口应放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旅游集散体系、旅游路网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开发建设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鼓励房车营地、森林木屋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建设;规范民俗旅游,提升民俗旅游服务接待水平等方面。

二是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扩大旅游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释放社会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市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落实《关于促进北京汽车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京郊汽车房车营地建设,推动以八达岭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体验木屋的建设,改善北京市民休闲游环境的项目建设,为释放北京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提供必要的条件。打造一批生态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沟域;按照“央企+乡镇”、“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制定促进各类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发展旅游业融资担保政策体系;创新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民俗旅游领域,探索加盟、连锁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升级民俗旅游,打造京郊游和名品牌;推动全市市级民俗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提升改造。加快京郊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完成16个区县旅游咨询体系的提升、重点景区的标识导览、无线讲解、智慧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好地适应市民休闲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围绕旅游者“必吃、必住、必购”需求,深入挖掘旅游消费潜能。加快北京免税体系建设,挖掘和释放国内高端旅游消费市场需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开发思路,采取“品牌化提升、特许式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持续打造北京旅游消费的新名片。重点打造的“吃在北京”北京旅游美食行动,将北京旅游美食“贺岁季”、“养生季”“文化季”系列活动及前门美食文化节、北京旅游美食大集等多项主题推介贯穿全年。旅游特色美食、旅游特色餐厅、旅游特色美食街区,成为首都重要的旅游资源。有效促进以挖掘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旅游资源为特色的普通民居提升转型成为“北京人家”四合院旅游接待场所。实现“北京礼物”知识产权保护的连锁运营,鼓励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北京礼物”商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北京礼物”专营店,基本消除景区周边兜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行为。

三是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上,推动部门联动,破解产业融合瓶颈,在旅游与文化、科技、医药、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首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篇2

论文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我院150名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水平及其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明显,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但体育消费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价格太高、消费场地少和学习任务重。并针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提出几点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黄冈师范学院15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75名,女生75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对我院的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表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7份,女生75份,有效率为94.700。运用SPSS16.。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表1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积极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是相适应的。但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从事体育运动时必须掌握体育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影响我院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娱乐休闲、审美、明星效应、从众与攀比等等。其中娱乐休闲占的比重最大,可见我院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而且在审美的影响因素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像从众与攀比就占了15. 6%,所以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必须正确地引导。 

2. 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来表示。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100元至20。元之间,男女平均占75.400,可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层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费普遍来自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影响,体育场馆数量偏少也限制了大学生的消费。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正逐步提高。 

2. 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2. 3. 1参与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为了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体育教育培训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从表3看出此项消费女生要略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较乐于参加俱乐部的锻炼,以求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2. 3. 2观赏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费用,统称观赏类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的比例不是很高,这主要还是跟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不高有关系。 

2. 3. 3实物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球拍、球等小型体育用品。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大学生占体育总消费的比例较大,男生占65.200,女大学生占58.700,男女生差异不大,说明男、女生都乐意花钱购买体育服装及体育用品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2. 3. 4精神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名牌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生总体较高,男略高于女,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当代大学生偏重于运动实践的锻炼效果,在讲求实惠的同时,也注重对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获取及知识面的拓宽。 

2. 4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主要以班集体消费和与朋友一起消费为主,而个人消费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缺少体育消费的经验、缺少判断力与自信心有关。

2. 5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体育消费水平与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关系十分密切。表5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参加3-4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消费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男生占5 6. 7,女生占50.2000说明体育锻炼已经必不可少,同时体育消费已成为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6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2.6.1经济条件不允许 

    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大学生经济上首先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然后才会去考虑和承受其他各方面的消费支出。由于各自地域经济对其体育消费能力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体育消费水平不均衡,因此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跟大学生自身的经济来源有关。 

2. 6. 2体育设施太少 

    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很高,这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 6. 3学习任务重 

    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准备考研上,这样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减少了。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 

    (2)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时间,如在周末适量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95-03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政策规定,大大提高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及财务管理水平,使之产出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在现行财务管理制度状况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普遍存在成本核算缺位、监控缺失、浪费惊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混乱,因此,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保证其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实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科研经费的绩效管理,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最近几年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如《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并在文件中着重强调高校要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收入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有三种:即纵向经费、横向经费、自筹经费。目前,横向经费占科研项目经费比重较大。但不论哪一种经费都不能自行管理和随意使用,必须纳入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管理,按照管理规定做到专款专用。因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管理程序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的科研项目类型,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从立项到资金到位时间跨度不确定,以及到位资金数量,还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分年度分阶段支付等等因素,使得科研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往往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些都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将收入资金及时入库。

(二)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是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制定和执行预算管理目标的主要目的是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提供详细的计划,把有限的经费分配给最适宜的项目和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和监控提供很好的研究参照。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水平决定着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以及对科研项目发展预期目标的影响,高校要重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效益性、合法性。

(三)成本管理

科研项目的成本一般为两种:一种是间接成本,指“设施与管理成本”;另一种是直接成本,根据实际需要预测。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科研成本管理制度,大多高校往往执行归口管理部门制定的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项目预算通常也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不少人认为财务管理只是管管收钱用钱,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有些高校的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就应该由个人支配,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造成管理混乱。高校必须加强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建立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四)分配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要从科研经费中根据规定的比例提取科研管理费,其费用一般作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管理费用,以调节学校内部分配收入和各部门之间的利益。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按照有关要求对科研经费的总额制定分配比例、范围、方式,以发挥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和最大效能。

(五)财务分析

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重心往往是日常经费收支会计核算,没有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整体资金运作情况进行详细的财务分析,年终将科研经费的决算纳入高校年终决算报表中进行决算报表编制,这就无法确认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以致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参照企业财务管理方法,按照相关规定编制科研经费各类报表,加强财务分析,真实客观反映科研经费的收支情况。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意识不强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对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不够了解,认为科研经费是项目课题组或个人争取来的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理应属于课题组或个人支配。科研项目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大都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型人才,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认为经费接收、报账付款、结题证明等这些只是财务人员为科研活动所做的程序工作,审核报账就是履行一道手续,造成科研经费使用混乱和开支不合理,给预算管理、支出核算、资产管理埋下了隐患。

目前,有些高校科研经费报账方法传统陈旧,按项目名称设立科研项目经费卡,报销金额比照预算进行总额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对科研经费控制和监督作用。但在项目多、人员复杂的情况下,就无法控制科研经费的明细支出是否偏离科研项目自身的需要,会导致实际支出与预算编制的脱离。

经费的使用进度与科研项目进度不符。有的科研项目刚开始,经费已经使用很多;有的即将结题或已经结题了,还有大部分结余,造成部分上级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强行收回后,再使用学院另外安排的项目配套资金支付。特别是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学院配套资金较多,也不存在上级收回资金的风险,经常是几个科研项目资金混用,项目已经结题了,仍继续报销使用科研经费,或者是财务处对项目结题时间不清楚,科研管理处对项目结题时间不过问,造成科研项目研究无期限,报账也无期限。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缺位,导致科研、财务、审计等多个部门工作上不能很好沟通与交流、配合与协调,极易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管理上不统一,无法通过财务经费管理来控制科研项目进程。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一般只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批、科研经费的划拨或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等,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大多不进行跟踪管理,而是由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自行管理;财务部门缺乏完整的科研资金综合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核算到决算以及科研项目结题后的剩余资金没有制度化的管理措施。

(三)预算执行不严

高校一些科研人员由于缺少财经方面的知识,编制预算时不严谨,考虑不全面,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往往造成该开支的却没有列入编制预算中,而在项目研究中又必须支出的有关费用,导致财务管理和监督时可能出现经费使用的合法性问题。还有的对经费预算具体使用过程不明确,或者出现同时承担多个项目研究,经费来源渠道难以区分,混合使用,甚至到结题决算阶段才发现支出内容和预算不符。

(四)绩效考核缺乏

大多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缺乏科学绩效评价体系,目前仍停留在会计核算和预决算编制的层面上,对资金来源、去向以及使用效益未作出评价。尽管在经费开支、经费管理办法统一了核算口径,但未提供财务分析指标,在这种情况下,绩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就无从谈起,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效益相关的奖惩措施也就无法实施。

其上述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只注重强调多申请项目,全力以赴争取课题,对加强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缺乏正确认识,只“重争取、轻管理”,造成“项目争取与经费管理相脱节”;二是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一些高校往往参照一般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和核算,尽管根据高校特点也做了一定的补充,但总体上制度不完善,致使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形成“上级制度与高校管理相脱节”;三是部分科研人员申报项目做的经费预算往往凭经验估计,与实际需求有差距,缺乏合理性,使用中又不按预算执行,预算没有约束力,结果是“经费预算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四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缺乏实质性内容,只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用的是否合理正确,科研管理部门一般不管,财务部门只有流水账,也就无法评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之“成本核算与实际支出相脱节”。

三、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新思路

目前,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逐渐加大,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必须遵照财经纪律,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创新财务管理手段,正确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

(一)观念创新

从高校领导层、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到具体的科研人员必须更新管理观念,明白国家财经法律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指针,在使用过程中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程序。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科研经费既不是项目主持人的个人“小金库”,也不是课题组任用的专用经费。要认真学习有关高校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使用科研经费的新观念,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科研人员要更加自觉地配合财务人员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

(二)制度创新

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必须具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作支撑,科研经费使用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因此,要积极探索新型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较多,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管理者,要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经费分别制定不同的办法,明确各类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开支范围、审批手续、结题决算等,提供资金上的有序支持;建立一套包括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工作程序、项目结题、结余经费分配和奖惩措施等完备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推行科研经费财务数据分析通报制度,建立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及会计核算网络,及时反映科研项目的拨款进度、经费使用与结余情况,对于数据巨大的重要项目,也应分阶段及时进行财务分析。

(三)手段创新

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特别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在这一领域仍是空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将使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得到很大的扩展,便于细化会计核算、加强预算执行与公开,便于财务信息与学院其他部门间的信息对接。

1.细化预算编制。对于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要细化到经济科目,科研人员自主编制项目明细支出,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制度解释及辅助,由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共同进行梳理、审核,便于财务部门掌握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及支出范围,确保科研经费的使用开支与科研活动相关、真实。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细化核算,加强科研项目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核算分析,分清实际需要的、直接支出的、应该分摊的费用,便于较合理确定科研项目的经费额度。

2.强化预算执行。借助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科研经费预算、查询、统计、分析、报销使用的全过程动态跟踪监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为主动式管理,由总额控制转变为明细控制。运用动态管理查询手段,对项目预算超支进行预警,有助于科研人员对合理的支出项目及时作出预算调整。如某高校取得一个横向项目100万元的经费,经费预算要求资料费、差旅费、测试费、材料费、鉴定费、设备费等,每一项费用为若干元,分科目报销总额为原定的金额标准,当该科目所报销的的总额超过规定的金额时,计算机系统会提示费用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结题时,按照真实的财务数据编制财务报表,并对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得出真实数据。运用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是可以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全程监控;二是为财务部门和科研人员之间提供沟通的一个有效工具。

3.加强科研经费决算审核和分析。真实反映已使用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具体结构,对以后的科研经费管理起到借鉴作用,也影响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加强结余科研经费的管理。

4.加强财务与其他部门间信息对接。坚持预算公开及科研项目信息公示,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预算,经费支出,成本控制,资产的购置、调拨、回收等,经费决算,结题,监察审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定期将校内所有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信息向社会公示,包括项目立项、审批、经费预算、使用情况、资产购置、结题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等,接受群众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来自社会的监督更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机制创新

科研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关系到学院办学水平,是学院发展的大事。高校各部门应形成合力,积极探索科学灵活高效运行管理新机制。

1.建全科学的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高校可专门成立科研财务科,进行二级财务核算管理。科研经费支出与事业经费支出不仅要单独核算,科研项目经费资金在预算中还必须要专门列支,科研经费不能随意占用事业经费,避免造成事业经费超支,科研经费结余的局面。按照科研项目的进度及研究期限,当年不能结题的结余科研经费要结转下年使用,结题后仍有结余科研经费不再结转。按照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积极探索科研经费成本核算办法,正确区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范围,通过合理的办法把间接费用分摊到各个科研项目成本中去,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达到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目标。

2.建全科研项目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科研经费购置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从固定资产的购置计划到固定资产的采购、登记入账、保管以及结题后的清查、核对、移交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对取得的科研成果中的无形资产要制定必要的管理措施,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性。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97-03

2006年11月,我国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示范校建设”),这是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重大举措,国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力求通过示范校建设,使之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升整体水平。

一、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必要性

(一)“示范校建设”工程的实施,拉大了示范校与非示范校之间的差距。非示范性职业院校,多数是由过去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成,因为办学基础差,综合实力弱,无法入选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示范校建设”工程实施前,示范校和非示范校各方面条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距。“示范校建设”工程实施后,非示范校由于所得到的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与示范校相比差距较大,二者差距进一步加大。尽管如此,非示范校又必须与示范校面对着同样的招生、就业等外部办学环境,以至出现了“强弱”两极分化局面,非示范校竞争劣势进一步显现。如何借鉴或学习示范学校的办学经验,求得自身发展,是非示范性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示范性高职院校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主动性。10多年来的“示范校建设”工程实施,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树立了一批领头的骨干示范学校,为全国高职院校提供了学习的样板,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全国高职院校也掀起了一股互帮互学的热潮,大多数非示范性学校纷纷派出人员到示范性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方法单一,多数“学习”都停留在听介绍创建经验、看硬件设施等肤浅层面上,学习借鉴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成效不明显。

(三)示范校的带动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推广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创建经验,形成共振带动效应,促进全国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是国家实施“示范校建设”工程的初衷。我国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示范带动的途径大致有三种:一是由国家层面进行推动;二是通过示范校自身的传、帮、带;三是非示范校自身的主动学习。三种途径目前都在发挥各自的作用,特别是国家层面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示范校自身的帮带作用,无论是从推动力度和能量上看,还是从实际的效果看作用都十分有限,无法达到国家设定的目标。非示范校主动借力发展,在职业教育已进入新发展的今天,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示范性高职院校软环境建设经验具有很大的学习借鉴空间。职业院校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示范性高职院校所拥有的硬件环境,非示范性高职如果没有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或大型企业赞助是难以复制的。但示范校软环境建设的经验却是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在办学理念、定位规划、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质量保?C体系构建等方面经验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非示范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借鉴示范校软环境建设经验,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发挥后发优势。

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借力提升软环境建设水平的实践与探索

(一)更新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的思想认识问题,需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主体、人人成才;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次深入区内外示范性高职院校、产业园区和企业学习、参观考察,邀请区内外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专项工作指导,帮助师生员工进一步了解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为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二)明确定位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办学同质化问题已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职业院校要赢得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学校办学定位,错位思考,走特色发展道路。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定位规划制定,经过反复论证,提出“立足广西、依托行业、服务农村现代流通”的办学方向,学院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成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农村现代流通和合作经济组织急需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供销社行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科技服务示范基地,以及桂商文化研究、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建成“区域一流、特色鲜明、校园和谐、社会满意”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三)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全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牵头成立“广西现代商贸职教集团”,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实施 “一系一所一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酒店与烹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现代职业教学模式,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主动对接省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积极承办和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修订学校章程,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校企、产学深度合作机制;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教学督导和行政督查双线并举”的督导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和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产业升级改造的契合度、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学校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现代流通业的贡献度明显提高。学院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90多项荣誉。

(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围绕学校定位规划,主动对接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改造布局,以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为骨干,构建了财会金融、现代流通、信息化建设、旅游与餐饮、艺术设计等五大专业群;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专业办学条件,深化专业教学改革,重点打造会计、营销与策划、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烹饪工艺与营养、服装设计等6个核心专业,其中会计、电子商务、烹饪工艺与营养、服装设计等4个专业分别获得广西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电子商务、会计、物流实训基地分别获得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还走出国门,在泰国、马来西亚分别设立“中华民族美食体验和传承中心”,专业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以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为核心的特色专业(群)协调发展格局。

(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学院内涵建设和品牌建设的关键。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借鉴示范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工作机制,实施了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出台系列管理办法,开展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选聘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内教师技能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和送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学习,到国内著名高校做交流学者,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农村现代流通发展为己任,依托行业积极承担广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规划、行业改革总体方案制订、“十三五“规划编制、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测算、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评估等工作,积极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行业职工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专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专业技能比赛等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活动,为广西农村经济以及行业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七)打造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秉承学校办学历史,以“商”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和本源,把“农商”“桂商”等文化内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围绕“立德弘商”的办学理念,建设标志性的“商”文化石刻,建设体现“商”文化内涵的“诚信书吧”,开辟了以“研商、弘商”为主题的“桂商大讲坛”“桂商文化沙龙”,建设了会计文化馆、饮食数字化文化馆和民族服饰文化馆。“诚实守信、勤奋务实、稳健收敛、吃苦耐劳”的桂商文化精神在广大师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成为学院发展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

三、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软环境建设水平的思考

(一)加强软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软环境建设需要从长计议,通过制定建设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以明确工作目标、基本任务、工作重点和建设标准,正确处理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同时,在组织、人员和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为软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以创建优质高职院校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由示范高职建设向优质高职建设转型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W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对接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引进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专业建设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朝着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高职专业”方向发展。

(三)建立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软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历史的沉淀,而且需要实践的检验。因此,建立健全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依法制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章程及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教工委、绩效考评办等部门的监督作用,促进学校协调健康发展。

篇5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 影响因素 回归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

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质量向着一个新的台阶迈进。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变化,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居民消费水平看,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高,西部地区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地区间差距超过城镇;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西部地区较大,东部地区较小。上海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最高,达14295元/人,其中农村居民为7516元/人,城镇居民为16457元/人,无论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都位居全国第一。贵州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最低,只有1078元/人,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最低的是山西,只有4690元/人。1993-2002年这十年中,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由1993年的3020元增长到了2002年的7970元。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

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当收入水平提高时,消费水平也随着提高,他们之间具有正向同步变动趋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恩格尔系数对居民消费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相关的数据资料见表1。

给出农村居民消费的回归统计(城镇略),见表2。

建立回归模型

依据表1统计资料,我国全体居民的人均年消费水平由“居民消费水平”统计指标给出,分别建立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关于其三个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其中,y表示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x1表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表示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3表示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y=2742.4632+1.0394191x1-0.186619 x2-47.72596x3

y=-99.55456+0.8888326x1+ 2.2166605x2-2.123512x3

其中β1=1.0394191(0.8888326)表示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平均增加1.0394191元,(0.8888326元)

从资料中可以得到多重判定系数(R Square)R2=0.9986(R2=0.9969)度量了因变量同多个自变量的相关程度。其意义是:在居民消费水平取值的变差中,能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多元回归方程所解释的比例为99.86%(99.69%)平均的预测误差为72.05(31.42)

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检验:由上面分析数据知两个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3、0.9984,可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多重判定系数分别为0.9986、0.9969,这说明两个方程拟合优度都很好、可信度较高。

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F分布表得F(3,4)=6.59

对于城镇:F=959.0847>F(3,4)= 6.59,农村:F=438.52>F(3,4)=6.59

即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消费价格指数及恩格尔系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回归系数检验(T检验):前面计算的t检验的值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查表有t0.025(4)=2.776,由计算数据分别对回归系数进行检验:

城镇:t1=20.143486,t2=-0.033198,t3=-3.335928

农村:t1=18.534325,t2=0.758388,t3=-0.291268

由检验可知,城镇(农村)|t1|<t0.025(4)=20776,|t3|<t0.025(4)=20776都是不显著的,即可以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对居民消费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在建立模型时,可以不作为解释变量引进模型。|t1|<t0.025(4)=20776城镇(农村)都是显著的,即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所选取的三个影响因素中,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最不显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次之,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分析结论与经济理论中的绝对收入理论是一致的,即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水平的主导因素。

如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消费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要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必须首先增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要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适当提高居民收入增长率。在提高居民收入的过程中更要特别注意增加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因为低收入者消费倾向高,他们收入提高后,大部分用来消费。例如,“2001年城镇居民平均入户为0.65。”这就是说,如果给低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每增加100元,他会将90-96元用来消费,农民占人口多数,其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也存在较高的消费倾向。

缩小城乡差别

要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快城市化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化人口比重的提高,同时也是农村人口比重的降低,加快城镇化进程将会拉动国内需求的增长。目前,我国三个农民的消费相当于一个市民的消费,提高城市化水平,才能扩大消费需求。我国城市化的潜力很大,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无疑有利于消费需求。

合理调节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制度能够解放生产力,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分配政策应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目标。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的群体所占比重在20%左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中等收入群体要扩大到62%左右,把高收入群体要控制在30%,把相对贫困群体控制在8%左右,并且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这些相对贫困者不再贫困,从而达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目标。要缩小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就要强化国民经济的再分配。

改善影响消费水平的非收入因素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公布最新完成的“中国消费条件模型和消费条件指数”年度报告。报告发现,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其他与收入无关的消费条件,国民整体消费水平就可实现40%的提升,这将极大推动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消费条件的改善将改变对于发展中国消费市场的传统观念,个人收入水平不再是唯一受到关注的因素。缩小近年来出现的城乡发展差距,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改善,那么中国消费者在消费上就会更加放开手脚,消费者购买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随着这些消费条件的逐步改善,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上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状况,并对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些因素: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恩格尔系数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经过统计分析与检验,最终确定收入水平为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面临着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保持适度快速增长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环境风云变幻的严重的不确定性。面对各种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的势头,争取经济发展取得更加令人鼓舞的新成绩。

作者简介:

毕建芝,1962年出生,女,河北沧州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教授。

篇6

内容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31年来的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经济模型,运用计量分析,研究了模型中主要变量对模型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 影响因素 模型分析 政策建议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本文以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为目的,根据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思,以1978-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见表1),将居民人均消费水平(Y)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经验引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包括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2)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3)),其中,为了增加数据的平稳性,对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人均居民消费水平Y和解释变量x1、x2和x3均用价格指数进行平减(1978=100)并取自然对数,然后进行回归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1.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必须检验时间序列LnY和LnX1是否具有平稳性。本文采用Dickey-Fuller的ADF检验方法对表一中的数据以及LnY和LnX1的一阶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根据Engle和Granger对协整所做的原始定义,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我们已经得出LnY和LnX1都是一阶单整的结论,因此,本文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步,估计方程。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LnY和LnX1,然后在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是否具有平稳性。本文利用Eviews6.0作为分析软件,得到方程如下:

LnY=0.137254 +0.921938×LnX1

R2=0.997822,F=13288.25,DW=1.924193

从第一步得到的回归方程可知,从长期看,人均居民消费需求对人均GDP的弹性系数为0.921938,即人均GDP每增加1%,平均来说人均居民消费将增长0.921938%,这充分说明增加人均GDP、发展经济对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作用十分明显。

第二步,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上述方程估计的残差e=LnY-0.137254-0.921938×LnX1。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由于ADF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估计的残差序列U在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即可以确定所估计的残差为零阶单整,具有平稳性,协整向量为:(1,-0.137254,-0.921938)

从表3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残差是平稳的,说明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不存在谬回归或虚假回归问题,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二)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如果说国内生产总值是宏观影响因素,那么居民的人均收入就是微观影响因素。由于我国城乡差距比较显著,于是在这里分别考察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LnX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LnX3,它们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为:

LnYt=α2+β2LnX2+μ2,

LnYt=α3+β3LnX3+μ3

首先,同样ADF检验方法检验被解释变量LnYt和解释变量LnX2、LnX2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变量的水平数列都不平稳,但在5%的显著性水平,其一阶差分数列是平稳的。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协整检验。根据Engle和Granger对协整所做的原始定义,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已经得出LnY和LnX2都是一阶单整的结论,因此,本文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步,估计方程。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LnY和LnX2,然后在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是否具有平稳性。利用Eviews6.0作为分析软件,得到方程如下:

LnY= 0.569880+0.995856×LnX2

R2=0.998331,=17349.94,DW=1.604419

从上述回归方程可知,从长期看,人均居民消费需求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为0.995856,即人均GDP每增加1%,平均来说人均居民消费将增长0.995856%,这充分说明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作用十分明显。

第二步,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上述方程估计的残差e= LnY- 0.569880-

0.995856×LnX2。具体检验结果见表4。由于ADF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估计的残差序列U在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即可以确定所估计的残差为零阶单整,具有平稳性,协整向量为:(1,- 0.569880,- 0.995856)

从表4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残差是平稳的,说明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不存在谬回归或虚假回归问题,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协整检验。根据Engle和Granger对协整所做的原始定义,对双变量模型进行协整检验要求两个变量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从上述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中,已经得出LnY和LnX3都是一阶单整的结论,因此,本文将运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步,估计方程。首先运用OLS法估计协整向量LnY和LnX3,然后在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是否具有平稳性。利用Eviews6.0作为分析软件,得到方程如下:

LnY=0.544798+0.998026×LnX3

R2=0.994739,F=5483.123,DW=1.362782

从第一步得到的回归方程可知,从长期看,人均居民消费需求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为0.998026,即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平均来说人均居民消费将增长0.998026%,这充分说明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作用十分明显。

第二步,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上述方程估计的残差e=LnY-0.544798-0.998026×LnX2。具体检验结果见表5。由于ADF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估计的残差序列U在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即可以确定所估计的残差为零阶单整,具有平稳性,协整向量为:(1,-0.544798,-0.998026)。

从表5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残差是平稳的,说明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不存在谬回归或虚假回归问题,检验结果真实可靠。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首先,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水平时间序列均存在单位根,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因此,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由于不平稳时间序列不能直接进行回归分析,需要先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对被解释变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自然对数LnY和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是特征根迹检验(trace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都拒绝零假设H0:r=0,这说明变量LnY、LnX1、LnX2和LnX3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因此,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通过运用Eviews6.0作为分析软件,各变量之间的回归结果具体如下:

LnY=0.457530+0.260868×LnX1+0.397380×LnX2+0.361355×LnX3

R2=0.999365,F=14164.83,DW=1.683908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通过初步检验,系数符号符合经济理论和预期,截距和各个解释变量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t检验,说明所有解释变量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都有显著性影响。F检验的概率值为零以及R2的值为0.999365则表明解释变量对居民人均消费需求的联合影响效应显著,并且协整方程(1)的拟合优度很好。

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不是长久之计,靠扩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也面临居多难题,因此,扩大内需、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来拉动经济增长应是长久之策,根据以上分析,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科技投入,把国民经济蛋糕做大做强,提升国内生产总值整体水平。当前,要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绿色含量,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是居民消费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是农民由温饱进入小康、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当前要对传统农业结构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调整重点是进行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换代,提升品质,提高效益。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农民。当前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架起种植基地与市场供应的桥梁,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同时畅通购销渠道,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针对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方面,税收政策尤其是个人所得税方面需尽快进行调整。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采取分类制征收,极不公平。当前,要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的同时,尽快实行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由分类制向综合制转变,最好以家庭为单程松柏(1974.7-),男,安徽安庆人,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位,这样既可以增加居民的税后可支配收入,又能贯彻公平课税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洪霞.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

篇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需求开始出现变化,直接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此时,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就显得十分关键。近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消费水平等明显提高,从整体方面看,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已经得到了提升,但从农村消费需求方面看,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仍处于低级阶段,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农村居民的收入以及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差距等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为了有效的扩大消费需求,就应当结合法律,制定出积极的政策,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一、中国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1、消费形式过于单一

在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流动的过程中,农村的消费方式虽然逐步向城市靠拢,逐渐由低生存消费转变为享受型消费,但传统的消费观念仍然影响了大量的农村居民[1]。由于农村地区与城镇的距离略远,农村居民不会经常采取城市居民的购物形式,且大量的农村居民都是以种田或者饲养家畜等为主要的生活形式,因此一般对于消费没有过高的需求,采用的消费形式也是在定期的市场中购买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为主。由于一些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与硬件设置较差,导致消费形式过于单一,影响了农村的消费需求。

2、消费结构与城镇差距较大

消费结构通常是指人们进行的一些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的消费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提升,消费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渐转变为降低生存消费的比重,提升享受与发展性消费的比重,对于一些基本生存资料要素中的食物的消费逐渐下降,一些享受性与发展性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在一些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中,保险服务支出已经达到了349.5亿元,而交通以及医疗保健等发展性与享受型的消费支出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2013年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占居民消费支出的34.5%,虽然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较为缓慢,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比,仍然较为落后。

二、影响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1、各种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较为落后是影响农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通常都已经拥有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帮助消费者分散收支的风险,减少消费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过于注重居民的个人责任,且还存在社会保障范围较为狭窄以及城乡发展水平不均等情况,农村的居民需要自己负担养老易以及医疗等方面的费用,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2、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低

除了社保制度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收入。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农村居民的收入问题没有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这主要因为农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家政策性增收的空间较小等因素导致的,此外,农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经营方式较为落后,还缺乏一定的增收能力等,都影响了农村居民家庭的总收入。因此农村居民的收入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提升,导致多数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无法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这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

三、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分析

1、完善个人信用等法律制度

西方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表示,消费信贷业务的推广应当以个人的资信为基础,想要有效的推广消费信贷业务,就应当建立起个人信用制度,例如建立起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估部门,对于消费者的信用进行调查与评估,充分的了解申请人的信用情况,再决定是否要发放贷款等[2]。此外还应当加强担保执法的力度,假如借款人无法按时归还贷款,就应当按照相应的法律处理担保人的物品,并追究担保人的责任,从制度方面保证银行的贷款不会受到损害,同时还能够督促借款人按时履行还款的义务。此外,还应当针对不同的商品与消费群,结合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增加一些信贷的品种。在开发新型贷款品种时,应当积极的办理一些生产所需的贷款,例如鼓励农村居民购买一些交通运输工具或者生产工具等,还有一些电脑以及冰箱等较为高档的消费品,还可发放一些农村建房贷款,完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

2、实施“小产权房”合法化

农村“小产权房”的出现与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是相悖的,因此购买者将无法得到了法律的保护。据统计,目前我国小产权房建设的面积已经达到了六十多亿平米,数量庞大。为了有效的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带动农村房产消费市场,就应当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分别对“小产权房”进行管理,以此实现“小产权房”的合法化[3]。此外,开启农村的消费市场还需要注重发展农村的经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流转模式,以此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同时还应当制定一些财务政策,以此调动收入与分配的关系,例如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或者提高各种补贴金额等,以此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待遇水平,增强对于农村的购物补贴,以此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3、整顿消费市场

整顿消费市场是扩大消费的关键,农村市场较为混乱,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要素。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对市场进行监督,以此规范农村市场的秩序。首先应当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可充分的运用广播以及电视等媒介来宣传关于市场监管的法律,努力提升农民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自觉的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对于一些假冒产品在乡镇内进行展出,以此提升农村居民的识别能力,减少损失。其次,应当构建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各级政府应当以小城镇为中心,有效的建设农村市场的销售渠道,建立起符合农村发展的网络系统,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现代流通形式转向农村,尤其要引导一些知名的企业在农村建立超市以及便利店等,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心以及廉价的服务。

4、提高农村社保水平

首先,应当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目前国际通用的保障制度,以公民的生存权利为主要的目的。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同时也是建设呈现保障体系的关键,还能够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4]。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目前我国的低保制度还处于建设阶段,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例如一些农村低保资金的保障与制度本身的执行力等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次,应当建立起新型的医疗制度。无论是从医疗还是养老情况来看,农村老年人是社会无法忽视的群体,由于这些群体生活条件较差,因此需要社保制度的关爱。对于基层民众来说,疾病产生的威胁是最大的,因此我国可将一些合作医疗放在一些较为严重的疾病方面,如此便能够有效帮助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水平,解决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篇8

关键词:财税政策;消费需求;社会保障;收入分配

一直以恚我国经济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例如各种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出台了多项措施。从整体上看,这些措施能够提高政府对各个行业的投资、扩大我国的出口贸易,同时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但事实上,我国经济主要依靠的是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尤其近年来,问题更为明显,所以现在,我国需要通过实行一些积极的财税政策、改进一些现行的财税政策来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拉动社会经济发展。

一、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进行改革调整,使整体的市场经济发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同步上升,但这并不能使我国的消费需求也同步提升,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面临着各种严峻的问题。

(一)居民消费需求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居民消费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当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适当的居民消费率不但能够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的消费水平,还能促进整个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从整体来说,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与居民收入水平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比较可观,但居民消费需求却较低,尤其与世界水平相比,相差很多。这样可以看出,我国总体的经济增长是依靠出口和投资,消费需求距离理想水平还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别较大

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的居民消费水平一路迅猛增长,占总体的消费比重的一大部分,而反观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趋势增长缓慢,占比甚至是不断下降。进入新世纪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二者差距仍然很大。因此我国农村的消费需求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所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一步开发农村的消费市场,提高政府的财政投资,是我国目前对改善农村消费水平的必然要措施。

综上,虽然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但是实际上,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一直存在,而且消费需求问题也是难以解决,所以我国目前需要通过调整各项财税政策来影响当前经济的发展,逐步解决消费问题。

二、我国财税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

(一)适当的财税政策能够调节居民的消费需求

我国要通过财税政策来促进整体的经济活动发展,所以对各类税种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我国目前这种消费需求不足且很难进行减税活动的情况下,通过降低整体的税负来促进居民的消费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对于某些单独的税种,调整税收政策还是有必要的,比如适当征收个人所得税就能刺激个人的生活消费。还可以将个人所得税融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当中,即通过高收入者的所缴的税负对低收入者,比如失业者、偏远地区农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实施社会保障,从而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水平,同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个人所得税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小部分税种占比也呈现下降趋势。所以当前我国应该要加快财税政策的改革,加强管理个人所得税的实施,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下基础。

(二)加强收入分配能够提升全社会的消费水平

收入分配政策能够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收入分配政策包括收入调节和收入增长政策。前者是要加强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同时对低收入者进行社会救助,这样可以抑制贫富差距过大,高收入者高消费低储蓄,低收入者也能拥有最低的消费标准,总体上提高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后者是通过减少对劳动力的限制,加强劳动力在各行业之间的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完整利用;还会通过对农副产品进行收购和鼓励偏远地区企业建设和发展等手段,加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同时刺激了他们的消费需求。

三、我国要如何提升居民消费需求

对于我国来说,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需要对农业、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整改,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的消费水平。虽然这是一项很庞大的工程,但是只要我国一步步进行调整,由点到面,便能够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稳定向前发展。

(一)分别优化各方面支出结构

首先,在地方、农村方面,我们需要继续提高它在财政方面的支出。财税政策能够对消费需求产生积极影响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带动他们进行消费;另一个是通过改善居民当前的消费环境,较少限制,使他们能够自由消费。对于支援农村,我国政府能做的大概有提高农业生产、完善农业基础建设、优化农业产业机构、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等等。我国一直对于农业方面的问题十分重视,虽然有上升趋势,但占总体比重并不明显。根据当今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只有在政策上对农业进行完全的支持和保护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

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我们也需要提高各项经费支出。我国当前教育经费支出占总体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少,教育经费支出的不足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就需要将更多的支出投入到教育、文化方面,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改善各地方的教育环境,尤其对城乡和贫困地区更要重视,要解决偏远地区孩子们的义务教育问题,使其与城市内的孩子们能够拥有平等的教育条件。同时,对整体的教育体系也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强对各学校方面的监督和检查,防止出现对城市和城乡居民孩子们的区别对待。

再次,要完善城市和农村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使城市、乡镇能够无忧生活的基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使低收入者的生活有所保障,使贫富差距缩小,也带动了各地方的转移性支出。所以,如果要通过调整社会保障的支出来提升居民的消费需求问题,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整改:首先是要扩大社会保障的影响范围。实行完善健全的分层次保障体系,对于不同阶层的居民征收不同税率的税,实现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的状态;对于像外来务工人员、城乡贫困居民、农村居民等生活困难的人群,要在制度上实现社会福利的全面覆盖,将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障体系落实到各阶层人群,实现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均等化。然后是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其中包含提高低收入者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及各城乡、农村的财政补贴标准等等。但是针对不同地区,还是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通过政府调整财政支出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则需要中央政府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提高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补贴,以满足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最后,要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高住房保障的财政支出。近年来,我国住房保障的支出速度逐渐加快,但是整体相比之下,支出的相对规模并不像它的增长速度一般迅猛发展,甚至仅占全财政支出的零星一点,完全不能满足当前居民的住房需求。所以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该使中央和地方进行合作,共同降低实施住房保障的成本。还要推动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完善各类相关政策,提高工作效率。还要明确各项相关的资金来源,以确保每项资金能够完全落实到住房保障当中去,从而扩大住房保障的规模,以及推进各农村、乡镇的住房改造和修缮工作。

(二)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应该通过税收调整各层级人群的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比如说增加高收入者的税负、降低低收入者的税负,使二者趋于均衡,从而扩大各层级人群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降低一些商品的增值税税率。增值税是一种间接税,而我国目前是要降低间接税占税收收入中的总体比重,所以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可以试行更低的税率,或者是在消费者需要缴税的环节实行免税或者零税率的优惠方式。因为如果生活必须品的税负下降,相应的表示出居民的收入水平上升,从而可以刺激消费,使居民的购买力增加。

调整一些税种的税目。我国在很早之前就调整了消费税的税目,取消了一些生活必需品的税目,增加了高尔夫球、游艇等相对高档物品的税目等等。这个举措使部分消费品的税负降低,而对部分高档消费品进行征税也起到了调节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的作用。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曾经我们望而却步的高档的奢侈品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新的奢侈品。比如,我国可以适当降低汽车、化妆品等消费品的税率,来刺激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同时也使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增加;也可以提高高档保健品、服装、器材等的税率,调节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

深化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问题。我国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能够影响收入分配政策,所以要更加完善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政策中的作用。个人所得税能够直接优化收入分配,从而影响整体居民的消费水平,调整不同人群的收入水平。在未来的税收整改中,应该会将综合和分类所得相结合,重新制定所得税的税率,并且要逐渐加强对各类税种的管理,减少税收收入在其他方面的流失,更好地发挥税收收入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篇9

关键词:居民消费 流通经济 VAR模型

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影响我国当前居民消费的因素,对消费与流通展开系统分析,探讨居民消费与流通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梳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对于有效建立引导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变量与数据

本文选取的经济指标是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个变量选取从1978年到2012年的数据。此外,为防止产生过大的波动,减少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首先对两个时间序列变量取对数,所有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见表1。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作为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手段。如果变量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则可以直接构建模型;如果变量不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就必须对变量进一步差分处理,再进行检验。对变量全国居民消费水平(X1)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2)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平稳性检验结果来初步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根据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有多种单位根检验方法,本文采用ADF检验,通过Eviews7.0输出结果如下:

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后,可以看出,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零售总额数据都不平稳,所以需要进行差分。未经差分的时间序列X1和X2都存在单位根,对两个变量分别取对数后,进行差分处理。经检验,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不存在单位根,X1和X2在5%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即不存在单位根,所以,X1和X2都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变量,也即X1(1)和X2(1)。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变量lnX1和lnX2均有一个单位根,这说明这两个时间序列数据都是一阶单整过程I(1)。所以两者之间可能是协整的,对它们做Johnsen协整检验,看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数的协整检验不拒绝无协整方程的原假设,即二者的对数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综上所述,这两个平稳的数据序列可以做VAR模型。

(二)VAR模型建立

滞后阶数的确定直接影响VAR模型的估计结果。VAR模型估计的重要问题是如何确定滞后期的阶数。如果滞后期过少,将不能完整地反映变量间的动态关系,但太多滞后期也会导致自由度减少,影响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程度。滞后0-2阶VAR模型最优自回归阶数p的检验结果(表5)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R、FPE、AIC 和 HQ 指标最优滞后期为1,而SC指标最优滞后期为0期,因此确定滞后阶数为1。以下是VAR模型:

DlnX1=0.3288*DlnX1(-1)+0.2523* DlnX2(-1)+0.0492 (1)

DlnX2=0.0995*DlnX1(-1)+0.4365* DlnX2(-1)+0.0684 (2)

(三)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两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向量自回归估计,采用观察AR特征根是否在单位圆内检验VAR模型的稳定性。通过AR特征根判断VAR模型稳定性的原理如下:如果VAR模型的所有根的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都在单位圆内,则该模型是稳定的;如果VAR模型所有根的模的倒数都大于1,即都在单位圆外,则此VAR模型便是不稳定的。

由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代表模型的根的倒数的点都在单位圆以内,这表明所估计的VAR模型是稳定的,这样以此得到的脉冲响应分析也是比较稳定有效的。所以使用广义的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方法,来初步刻画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互间的冲击效应,研究各变量的动态变化关系,是会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的。另外,本文选取滞后期阶数为10期的脉冲参数设置。

(四)对数的脉冲响应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对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的最大贡献出现在第2期,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大约两个月的滞后效应。总体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居民消费增长率的波动有一定的贡献,初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居民消费增长率变动的解释力要强于长期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全国居民消费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首先会引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减少,从第7期开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稳定在零增长率这一均衡水平,这说明,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逐渐消失了。

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流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提升流通的能力,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流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长效作用力量,当消费能力与消费需求同步时,只有流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才能保证有效供给的持续稳定,才能与居民消费需求相匹配,才是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的长效作用力量。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在良性互动中形成长效稳定的居民消费需求。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流通经济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流通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关系理论与实证,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流通产业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强完善偏远地区、城乡地区的基础设施。基础流通产业设施的建设力度和完善程度是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对商品和服务价值的实现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第二,加快流通产业改革进程,提高流通效率。通过合理整合资源,构建大型流通产业集团,可以有效提高流通产业专业化程度,促进流通产业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流通产业组织化发展程度,有利推进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

第三,发展和创新流通产业经营手段,积极开创新型流通产业形态。鼓励和引导流通企业从培养消费、引领消费时尚意识开始,逐步建立新型流通业态来适应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而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设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的新型流通产业形态,不断创新流通业经营手段,从而吸引更多具有购买力的消费者,发掘消费潜力,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

第四,切实提高流通产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服务水平。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流通产业的经济效率和竞争能力。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大型流通企业的实践经验,全面提高国内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等,提高企业流通效率,促进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第五,建立法制化的消费环境,加强流通经济监管。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流通经济发展,并且颁布了相关法律进行支持。日本最早颁布的《中小零售商业振兴法》和《大店法》等来规范流通市场。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通经济走向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我国应当加快推出相关立法,积极推动规范流通经济领域的市场活动,使流通经济早日与国际化接轨。

结论

综上,努力建设现代化流通经济,提升流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指导原则,繁荣商品市场、搞活流通市场,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繁荣消费市场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十二五”末期和将来的一段时间,以扩大内需为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之一,应将发展现代流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提高流通经济发展水平,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最终使流通经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实现消费引导我国经济内生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郑维校.新形势下搞活流通与扩大消费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0(17)

2.张连刚,李兴蓉.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09(16)

篇10

1、汇率制度影响居民消费信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GDP总量也从80年代初期的3630亿增长至2013年底的56.88万亿,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与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状态逐步转变为以消费为主的买方市场。居民的消费能力在推动产品销售和拉动产出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众多的经济学者认为,消费水平不仅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影响因素众多,且时限也跨至人的一生,当居民的当期收入无法满足现时消费需求,在预期跨期经济运行稳定,并有稳定收入时,往往就会借助消费信贷市场,通过跨期消费信贷来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与要求。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新一代的国人消费已经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信贷支持。在投资拉动经济受阻的情况下,政府也愿意通过制定政策,通过扩大消费刺激经济,这为我国的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的动力。消费信贷已经成为了时下流行的居民消费渠道之一,我国居民消费不再是以当期收入为消费来源的唯一消费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游资涌入、西方国家舆论压力、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长期外汇储备过高等原因,我国的汇率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现今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处于转型期,从国家统计局发出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经济前三季度GDP增长低于7.5%,预测国内近年的经济GDP增长很难超出8%。鉴于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中央也在不断调整经济对策。另一方面,在当前整个大环境不好的状况下,汇率的波动变化,更是对居民生活消费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采用灵活的汇率制度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固有着巨大的作用,而经济的增长又会增强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影响消费信贷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2、汇率直接影响商品价格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在国际贸易中汇率是国与国贸易的重要的计算与结算形势,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汇率对居民信贷的消费水平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汇率直接对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而商品物价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居民消费的频率和水平大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于进口商品特别是大宗进口商品更情有独钟。如果人民币升值将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将会促进居民消费,从而影响消费信贷。

3、汇率的升高对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升高会给国内居民带来很大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后,就会降低海外原材料的价格,从而降低石油和原材料的上升对居民经济的影响,居民可以分享购买更加便宜的海外原材料及商品价格。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必定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的增强,从而降低国内居民的出国旅行及游玩的花销。例如,当人民币汇率升高后,1000人民币由原来的可以兑换121美元(以汇改前汇率计算)变为164美元(已汇改后汇率计算),这就使得相同人民币能够兑换的外币增多,促使国内居民对国外消费能力的增强,从而影响消费信贷的使用水平。

4、汇率的变化对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实践与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一段时间内进口商品将占据国内消费市场,但跨期选择和两种商品间的互补关系将在很长一段期间内提升国民对国内商品的消费需求。从长期角度上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居民收入水平、资产价格以及居民消费需求。要维持好汇率水平,保持适当规模的外汇储备和保持稳定的货币供给,使其更好的为经济基本面服务,为消费信贷一个有利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同时做好社会保障措施,这样才能让国人能够安心透支明天的钱,追求品质生活,从而带动内需的增长,拖动经济增长。

二、汇率与经济消费调控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实施汇率改革以前,由于对汇率状态的评估的低估,使得出口总量不断加强,这就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的增大,外汇储备的增加,也就使得以外币为基础的货币的发行量不断增加,外汇货币发行的增加,使得我国货币兑换外币的汇率增大,这刺激了居民信贷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挖掘和消费了潜在的消费水平。自我国实行新形势下的汇率改革之后,以新的汇率运行机制为主体的调控控制措施,从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汇率的弹性变化空间,但是当前国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同时,还要刺激消费水平的提升,只有在控制好消费信贷的风险的基础上,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意愿,才能更好的使我国的经济健康而稳定的发展。如果对消费信贷管控的过于严格,必定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与预期的消费愿望,这会进一步恶化国内经济的增长动力,引起消费的疲软,所以要控制好汇率政策的调动性,增大汇率浮动的空间,以提振国内居民消费的水平。随着我国的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和加强,对资本的管控越来越放松,这也就加快了我国经济的世界化进程,促使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之中,这就使得国内经济很大程度上将受国际经济变化和浮动的影响。所以汇率的浮动会通过影响资金链的流动而对信贷市场产生影响。在我国的市场中,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会导致大量的外部资金流入,促使对国内的融资量增加,从而增大信贷资金的量,进而提升消费信贷的增长,这有利于提振国内消费市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民币汇率的增高,会导致进口的增强,从而会给国内同类商品企业带来冲击。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