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交通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交通的问题

篇1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刑法对“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配置了与入户抢劫相同的法定刑幅度,说明其危害性不仅体现在对公私财产所有权及被害人人身权的威胁与侵害,更重要的是它严重损害了公共交通的运行安全,进而损害了公众对公共交通秩序的安全感、信任感,从而降低对社会诚信体系的评价,值得刑法给予特殊保护。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有一定分歧,笔者试作如下探讨:

一、 如何认定“公共交通工具”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属地点加重犯,所谓地点加重犯是指法律上规定的某个犯罪基本构成行为,因犯罪发生在特定地点而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刑法为其设置了更重重的处罚原则的情形。何为“公共交通工具”?根据刑法解释的一般方法,应当先做文理解释,如果文理解释不能涵盖法律全部的应有内涵,就需要在综合考虑社会现实条件、立法背景、立法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作相应的论理解释。鉴于司法实践中“公共交通工具”的认识分歧,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简称:《抢劫解释》)第二条将公共交通工具界定为“主要是指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公共汽车、大、中型出租车、火车、船只、飞机等正在运营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从最高人民法院对于交通工具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公共交通工具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功能性特点:从事多数旅客运输。只有这种从事客运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抢劫,才会实际造成或可能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进而危害到社会公共秩序,这就排除了两种类型的交通工具:一是从事运输的货车、货轮、货运飞机等非客运工具;二是小型运输车辆,如小型出租车、TEXT等。因为前者受空间或功能限制,不是用于承载不特定多数人的交通工具,而后者仅仅是乘坐人雇佣的私人交通工具,在这些工具上实施抢劫,不至于导致公众对公共交通秩序安全感下降。

有观点认为,这里从事多数旅客运输的交通工具是指能够且实际承载多数乘客的公共交通工具。[1] 言外之意,如果公共交通工具上没有承载多数乘客,即使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也不能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如果行为人看到公共交通工具上人数较少而临时起意实施抢劫,这一解释尚行得通;如果行为人预谋拦截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实施抢劫,或预谋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行为人对交通工具上旅客的多寡持放任态度,不管多少,一概在其故意之内。同一客观行为、同一主观故意,因乘客的多少而产生对行为人不同法律评价,与刑法“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符。因此,笔者认为,不应当以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的多少来评判是否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实施抢劫,而应根据犯罪构成要件、案发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下文将对一些特殊情况作具体分析。

2、状态性特点:正在运营中。按文义解释的方法,所谓“运营”,就是“运输营业”,即从交通工具打开车门、舱门等形式允许乘客登上交通工具这一时起,至到达目的地后乘客离开交通工具止,这就排除了正在修理、歇业或未投入运营的交通工具的范围。有观点认为,“运营”按照限制、缩小解释的方法来认定就是运行过程中,一旦在运行中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抢劫行为,往往容易引发乘车秩序混乱,并干扰司机的正常驾驶,以致危害公共交通运输安全,严重危害公共交通运输安全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区别于普通抢劫罪的一个重要特点。笔者认为不能把“运行”与“运营”混为一谈。我们注意到,《抢劫解释》第二条对“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解释同时使用了“运行”和“运营”两个词语。在这里二者是不同的。“运营”是运输经营的意思,“运行”指机动车辆处于行驶当中,处于作业状态。“运行”的车辆不一定“运营”,如新车开出来试车。“运营”车辆不一定“运行”,如长途客车在中途停车让旅客方便、休息等。笔者认为,在行驶中的交通工具上实施抢劫是容易危害到公共安全,但我国刑法并没像德国刑法一样将此罪归入“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一章节中,因此,不能将危害公共交通运输安全这一容易引发的社会危害性作为此罪一个特点。之所以只将“在公共交通具上抢劫”作为加重处罚情节,是因为它具有相对封闭性的、不易获得外界支持、危害多数人、影响公众对社会交通安全评价等社会危害性。

二、 如何认定行为特征——“公然”性?

“在交通工具上抢劫”是不是需要以“公然”为要件,有观点认为,把公然、为公众所知晓作为条件,实际上是等同于对法律文义进行了目的性限缩是不妥的。[2] 笔者认为,在此条款中,进行目的性限缩并无不当。根据台湾学者杨寿仁先生的观点,目的性限缩是指“对法律文义所涵盖的某一类型,由于立法者之疏忽,未将之排除在外,为贯彻规范意旨,乃将该一类型排除在该法律适用范围之外的漏洞补充方法。”也就是说因为法律存在漏洞,需要对漏洞进行补救。“在交通工具上抢劫”被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说明该犯罪极其严重,不仅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造成侵害,也严重损害了公共交通的运行安全,进而损害了公众对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感、信任感。如果只是秘密进行抢劫,典型的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用麻醉方法抢劫,一般情况下不为他人知晓,不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论处。刑法法典中没有对“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作出“公然”性规定,是一个“开放的漏洞”,应当用目的性限缩对其弥补。

何为“公然”,有人认为,“直接面对多数人”或“仅直接面对某个人,但是却是在众人面前实施”[3],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界定的含义不免有些狭窄。抢劫的公然性一定要有旁人在场吗?公然实施抢劫,表现了此行为对社会秩序的蔑视、对周围环境的忽视,有些抢劫行为虽然没有直接面对众人,但是从当时的环境、氛围、时空来讲,依然可以认定为“公然”,如在列车的公共厕所内抢劫,该公共厕所具有公共性、频繁使用性、使用多人性等特点,行为人尽管针对的是厕所内的某个人,但厕所距车厢仅几步之遥,一节车厢有上百人,运营高峰时连过道上都挤满乘客,如果厕所边的乘客都可觉察到厕所内的犯罪行为,怎么能不心惊胆寒?在这中地方实施犯罪,这不能不说是“公然”吧!因此,笔者认为,“公然”并非直接面对众人,而应根据案况具体分析。

三、 几种特殊抢劫情形如何认定?

1、在始发站、终点站、长途客运服务区抢劫

有观点认为,对于在公共交通工具的始发站、终点站、长途客运服务区登车实施抢劫的行为,因为此时的公共交通工具并非处于正在运行过程中,抢劫行为并不危害公共交通运输安全,故不宜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4]笔者认为,如前所述,按正常理解,“运营中”并非仅指车辆在“行走之中”,长途客运服务站点,有些旅客下车休息,而有些滞留在车上,此时客车并没有将旅客安全送达终点站,而是稍作休息,还会继续行程,车辆仍处于运营之中;对于在始发站、终点站的公共交通工具,笔者亦认为一般是运营中的交通工具。上面我们提到交通工具的运营性,交通工具是否处于运营状态与其处在什么地方关系不大。不管是在始发点,还是终点站,只要公共交通工具开始接纳旅客到旅客离开交通工具这段时间都属于处于运营中。因为在始发点、终点站抢劫,要么交通工具还没有结束运营,要么交通工具刚刚投入运营,在此种情况下的抢劫,依然会危害乘客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公众对交通安全评价指数降低。同时,解释中“对运行途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加以拦截后,对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员实施的抢劫”应当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相呼应,因为拦截运行中的公共交通工具,一方面严惩“车匪路霸”,另一方面,它也暗含了被拦截的车辆也虽然被迫停下来,但它还是在“运营”中之义。

2、在单位车辆上抢劫

在此,笔者界定“单位车辆”两种含义,一是班车,二是单位租赁的车辆。现实生活中,学校、医院、企业等很多单位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专门配备了班车,有观点认为单位内部人员乘坐的大、中型客车不具有“公共服务性”为由,主张将其排除于本罪的公共交通工具范围之外,笔者以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一是这些交通工具具有时空的开放性,由于开设新校址、增设分公司(部)等诸多原因,特别是在大城市,车辆行驶路途较远,且中间设置不同的上下站点,具有开放性,现实中还存在许多车辆不需要出示证件便可上车的现象,方便职工的同时,埋下了被抢劫的隐患;二是虽同为一个单位,但是许多人之间并不十分熟识,一旦遭遇抢劫,许多人抱着事不关已的心态,一致对外共同抵抗抢劫行为的场景很少发生,抢劫行为仍会侵害到乘客人身、财产安全;三容易造成区别裁判,如果在某单位集体出游的车辆上抢劫不按“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而为出游而集体租赁的公交客车上抢劫,因为后者具有“公共服务性”,就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就会造成同一事实给予不同的法律评价的不合理后果;四是对于行为人来说,其主观上并不一定能认识到抢劫的是单位车辆,并不能因车上乘客系同一单位而影响行为人犯罪主观认识。

3、在黑车、黑船上抢劫

所谓“黑车、黑船”是指没有经过合法手续而投入到实际运营中的车辆,因而其不具有合法营运性。“黑车、黑船”在现实大量存在并且有旅客乘座,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特别是春运或节假日、农民工返乡、学生放假等特殊时段,黑车、黑船尤为来势凶猛,这也是抢劫犯罪分子猖狂之际。尽管黑车不具有合法的身份,但是丝毫不能抹杀其承担的公共运输旅客服务性的特点,抢劫行为无疑也侵犯了多数旅客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刑事判断注重事实合理性,因此,将黑车、黑船排除在“公共交通工具”之外不尽合理。

4、针对少数人或特定人的抢劫

篇2

关键词:国内 城市公共交通 优先发展 对策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具备的重要配套设施之一,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便捷畅通的城市交通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考察指标。从目前的国内形势上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建设程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间差距较大、城市交通的建设问题任重而道远。

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义

“公交优先”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有法国巴黎最先提出来的,其后很快在欧美发达国家得以推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证明,这种高效利用通道资源的交通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公交优先”是公共交通优先,是指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中,把公共交通建设、管理放在优先的位子上,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使其能以畅通的道路、良好的车况、纵横密集的线网站点,为公众出行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服务。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不仅是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解决城市拥堵做有效、最经济、最根本的途径之一,同时又是我国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客观要求。

(一)有利于城市道路空间的使用

在城市道路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公共交通工具以最小的道路占用运送了大量的客流,充分体现了对私人交通的优势。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一般的规定是:每辆小轿车占用25平方米,大型公共汽车为40平方米.也就是说,每个私人小汽车使用者(按3人计乘)占用的停车面积相当于公共交通乘用者的16.6倍。

(二)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一辆载客80人的大型公共汽车为例,其百公里耗油约30升;而即使以每辆小轿车载客3人计,百公里耗油以5升计,同样的80人需要27辆车,百公里耗油为135升,相当于公共汽车的4.5倍。

(三)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专家指出,机动车是城市中最主要的污染源,解决污染最有效的措施是减少汽车特别是私人汽车的不必要运行,开发大运量的运输系统。公交大客车每运送一名乘客所造成的尾汽污染是小客车的10%,所以广泛使用大公交客车,限制其他机动车辆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改善市民生活环境质量。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近十年来,我国常规公共交通一直处在稳步发展前进阶段。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也十分迅猛。目前我国已有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在内的十余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投入到了实际运营中。不仅基本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出行矛盾,为舒适出行提供了便利,更缓解了地上交通的行车压力,扩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二)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1、公交的服务水平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公交企业存在困难有其行业性和特殊性。目前,城市公共交通滞后直接导致了个体交通特别是小汽车的增长,虽然小汽车是一种方便、快速、自主的交通方式,但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道路资源条件下大量使用小汽车,交通拥堵不可避免,小汽车交通的优势在城市也丧失殆尽。由此也带来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生活质量下降等经济社会问题。

同时公交企业长期亏损使其不得不放缓公交车辆的更新速度,加大发车间隔和减少发车密度,大力推行减员增效,公交的整体服务水平呈下降态势。乘客因堵车、运行不准点、车速慢、候车时间长等不得不舍弃乘坐方便实惠的公交车,改换其它交通工具,以西安为例,目前西安市城区内公交车平均时速一般在10公里左右,大大低于小汽车出行速度,由于道路拥堵,车辆准点率无法保障,乘客等车难-等车时不知道车辆多久能来,有时一辆也不来,有时一来好几辆。乘车难-好不容易坐上车,却不知道多久才能到站。乘车的时间观念被彻底打乱。

2、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网主要是以公交站点为枢纽,实现地区间点对点的连接。我国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在城区的建设前没有将公交设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中,使得新城区的修建缺乏基本的公交设施。没有配套的公交枢纽站或停车场,公交线路重复率高,营运线路过长,而城市边缘、新建小区的居民小区、街道却公交线路过少,既大大降低了公交对长距离出行乘客的吸引力,又直接导致居民出行难。

3、城市缺乏规范的交通网络规划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引进了私家车。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美国所划定的私家车大量进入家庭的界限值,这些城市的居民已经迈入到轿车时代。政府为了方便还不具备引进私家车条件的市民出行,加大了公共交通工具的投放量,大大的缓解了城市的乘车矛盾。但是随之而来的行车矛盾日益增加。许多地区在修建时没有考虑过车流拥堵的状况,将城市街道修建得过于狭窄,常常会在上下班高峰期造成滞留拥堵等交通情况。行车难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城市的交通矛盾就会继续恶化下去,最终会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对策

(一)城市公共交通线网优化

我国的轨道交通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难形成健全的轨道交通网络。所以,对中小城市而言,道路公交在一定时期里仍会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公共工具。

建立合理有效的公交线网可以充分发挥公交优势,提高城市内的公共交通运营水平,完善公共服务,有效缓解市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政府在优化城市公交线网的同时,可以简化其他形式交通的数量,减轻城市道路系统的交通压力,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增加道路的利用率。

(二)城市公共交通站点优化

我国城市公交站点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型的公交换乘站点的优化,二是路段公交停靠站的优化。

公交换乘站点的布局优化主要体现四个原则:协调、衔接、连续、定量。公交换乘站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常常建在火车站、码头、机场等交通转乘地带。为了方便旅客的出行,这些地段的公共交通转乘站点应该增加公共交通的种类、缩短发车时间,以达到疏通人流的目的。避免在人流量密集地段出现拥堵、踩踏事件,保障广大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路段公交停靠站主要是乘客上下车的集散地,应该确实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转乘便捷等基本需求。

(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构建以轨道交通、BRT和公交枢纽建设为核心的公交一体化网络,努力形成能与小汽车竞争的骨干公共交通网络。

政府要对公交发展进行多方面扶持。提供财政支持,规范补偿机制,实行路权优先,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个体交通为公交让路,提高公交运行效率。要以提升公交运行速度、提升公交车辆运能为重点,更好发挥现有设施作用,重点是要加快公交专用道和信号优先建设,加大公交车辆更新投放。增加公交专用道,提升高峰期间平均运营速度,为老百姓提供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使城市交通更畅通,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代要求城市公共交通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优先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是城市健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城市公共交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傅悦.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管理问题剖析[D].宁波大学,2011

篇3

关键词:盾构法;轨道;交通工程;控制风险思路;施工阶段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所谓的盾构施工,即采用隧道掘进机进行轨道挖掘的施工方法,盾构机的形态较为特殊,其四周有不断旋转的刀盘,刀盘能有效切割岩石,产生形态规整的隧道。在盾构法施工手段当中,最主要的工序就是盾构设备的安装与运行了。一般来说,在施工开始之前,施工单位都会安排专业的施工队进行施工现场的勘探工作,设计出施工所需要经过的轴线,沿着轴线进行施工,能确保良好的施工方向。有的施工企业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在盾构机投入使用之前就设计出了稳定的基座,并将盾构机安放在基座上进行挖掘。基座可以根据盾构机位置的改变而灵活调整自己的位置,确保盾构机工作过程中的稳定。上述施工方案往往能得到良好的施工效果,但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到的难题,笔者就关注了这些因素。

1 地铁交通工程盾构施工存在的风险

在一座盾构机工作的流程中,一般要经过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要进行盾构机进洞之前的准备,在施工队测定好施工轴线与地下地质环境之后,决定盾构机的安放位置,安放完成之后开展背后注浆,将盾构机固定在施工隧洞当中。接着拆除洞门,盾构机进入完整的工作周期。

1.1 洞门涌土影响盾构机的稳定

在完成了盾构机的安装之后,一般要进行洞门的拆除工作。但是洞门也不仅仅是拆除那么简单,拆除过程中加入不对周边的地基进行加固,洞门的水土就容易涌入到洞门当中,对内部的施工机械造成影响。

1.2 长期使用之后盾构基座发生变形

由于盾构机的重量较大,在长期工作之后很容易破坏盾构基座,基座的变形从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盾构金体系的不稳定,出现偏离施工轴线等危险,进而影响整体盾构机施工。

1.3 刀盘冻结风险

盾构机在挖掘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冷却刀片防止变形,施工单位一般会采取冻结冷却的方式,确保盾构机工作正常。所以在盾构作业开始与结束时要确保盾构刀片的冷却与解冻做到位,避免刀片温度过低而产生盈利破碎。

1.4 轴线偏离了原来的设计路线

盾构机的工作一般要沿着原先设计好的轴线推进,偏离了轴线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但是要保证盾构机严格按照轴线施工的难度是很大的,当前施工当中一般采取推进一段距离再停下来核准施工轴线的方法,保证每个阶段的施工都处于施工轴线上。轴线偏移容易发生在盾构进洞的时候,应当得到施工单位的充分重视。

1.5 对地面建筑物存在影响

由于地铁施工一般都在繁华的都市地段,在地下进行挖掘的时候,会对地面上的建筑物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破坏建筑物原有的地基结构,是城市施工的大忌。在城市地下,还有着数量众多的管线,假如不精确规划盾构机的行进路线,很容易不小心破坏这些管线,对城市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1.6 在河流下方进行盾构施工的风险

在沿海城市,或者城市中有河流的地区,往往要面对在河流下方进行施工的现状。有的河流建设有防汛堤,作为一种混凝土结构水工建筑物,假如盾构机没能控制好前进路线,很容易破坏防汛堤,造成防汛堤的开裂,降低其挡水能力,最终影响城市的防汛能力。

2 盾构施工阶段对风险的控制措施

2.1 保证工作井洞门不发生涌土

为了达到这一设计要求,施工单位首先就应当加强对施工工作井洞口土体的加固,确保洞口土体的质量到位,能支撑起盾构机自身的重量加上部土体的质量总和。除此之外,由于城市地下有大量的地下水,施工当中还应当针对洞门进行止水,确保不出现地下水渗漏。施工单位要严格监控盾构机的推进,挖到了设计路线之外的异物要及时停止盾构,排除问题之后再开展挖掘。

2.2 有效控制盾构机基座的变形

作为支撑盾构机的关键性部件之一,盾构机基座的安装是保证整体工程稳定的关键性因素。在工程的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就应当确保盾构机基座的稳定,调整好基座与施工轴线之间的角度,确保施工按照既定的要求稳步推进。盾构机的框架结构应当有额外的承受力,在承受较大质量的时候能不发生形变。由于盾构机基座与挖掘隧洞之间有一定的缝隙,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因此应当对这些缝隙进行填充,避免盾构基座的变形。一般来说,盾构机基座的变形主要发生于后部,这是由于盾构机挖掘的过程中往往后部受力造成的。要施工单位应当调整盾构机的放置位置,确保整个基座的受力均匀,局部部位不发生形变。

2.3 在适当的时机冷却或解冻刀片

盾构机挖掘的关键原件就是刀片。在盾构机进出洞的时候,施工方要及时对刀片开展作业,解除其连锁状态,在保持刀片不停转的同时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挖掘当中,避免刀片发生冻结效应。

2.4 将施工路线控制在轴线范围内

很多地下施工工程都出现了偏离轴线的情况,对施工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为了确保施工路线的正确,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缓解盾构机各方面受力的均衡,避免施工路线发生偏移。

2.5 控制盾构机准确穿过障碍物

在施工开始之前,施工单位应当安排专人对施工路线上的地理地质情况进行系统性的排查,鉴明施工障碍物的种类,确定是绕过障碍物还是直接摧毁障碍物。有的盾构机还要穿过一定数量的建筑物。为了保证不对地上建筑物产生影响,在施工之前就应当在计算机上模拟整个建筑物的穿越过程,确保不会出现问题之后再开展施工。在实际施工中,往往需要面临不断变化的施工现状,有时候施工的土地并不符合盾构机挖掘规范,对于这些情况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控制好整个盾构机的顺利前进。有的建筑物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周边的道路、管线较多,这就更要地下施工保证严谨,不因为前期准备工作不足而导致施工质量的下降,这才是地下隧道施工的关键所在。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城市都迫切需要地下交通来缓解地面交通的拥挤。文主要关注了当前最前沿的地铁轨道施工盾构施工项目,在结合了大量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构建轨道交通施工体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相关地下工程施工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希望能得到施工单位的认可,确保我国地铁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倩.浅谈地铁交通工程盾构施工的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6)

篇4

一、漾濞县城区面临的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范

漾濞县是一个总人口不到11万人的小县,城区位于漾濞上街镇,面积约1.33平方公里,人口约10408人。

1、漾濞县城道路总体概况;漾濞县城有环城路、为民路、新建街、金星路、商业街、农民街6条主要城市街道,其它有文化巷、来龙巷、北门巷以及仁民街等胡同里巷,总公里程6.41公里,原创:城区街道全部为沥青路面,有路灯照明,绿化仅为两边行道树。有4个十字路口,两处交通信号灯和执勤岗亭,城内无公共停车场,仅在新建街设临时停车线,有停车泊位40个,主街道新建街宽10米有中心标线,为民街宽10米,划有中心标线,但无标志,平均街道宽7.1米,整个城市网络骨架呈自由式结构。

2、漾濞县机动车拥量及县城内交通状况;

2005年5月止全县机动车总数为3461辆,其中货车238辆,客车55辆,农用车365辆,拖拉机223辆,摩托车2449辆,全县交通警察13人,人均管理机动车266辆,城区日平均交通流量5533车次,人均管理425.61车次,全县机动车驾驶员4152人,人均管理319.4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地人遵章率只有55%,驾驶人遵章率75%,城镇居民日均出行量为6500人次,县城街天交通高峰期人流量8300人次,车流量达2000车次,全县共设两个客运站,拥有8辆远郊公交车,由于漾濞城区没有专门的停车场供车辆停放,所有车辆沿街摆放,小贩以路为市,再加上停放的大小车辆经常乱停乱放,阻碍交通,是漾濞县城的交通乱点、堵点及事故隐患所在。

二、小城镇建设中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直接原因引发的思考

“人、车、路、交通环境”是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四要素,不论是哪一个要素的滞后发展都会影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甚至阻碍城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一)关于“人”的思考

人是交通中的主体,没有人无所谓交通,而人对交通的不理解、不尊重,就会导致产生混乱的交通秩序,使日常的各项工作都无法开展,我县城道路交通管理中交通参与者的主要表现有:

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城市交通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淡薄。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农村县城的交通日趋城市化,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观念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仍停留在过去小城镇交通意识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没有良好的交通习惯,甚至不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以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区别,只图个人方便,不顾交通大局。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山区农村进入城区的交通参与者,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更是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他们把在农村长期形成的走路、开车的不良习惯带入城镇,对交通警察的正常交通管理不以为然,甚至疑惑不解,我行我素,对交通信号灯及交警的招呼漠然置之,对驾驶员的喇叭声不闻不问,再加上赶集的村民们无视交通秩序,随意摆摊置点,更使交通秩序异常混乱,异致了各种交通占道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街天,城市街道成了大卖场、垃圾、废弃物满地狼籍,造就了城市的脏、乱、杂。

(二)关于“车”和“交通环境”的思考

1、城市规划与交通发展不同步,交通设施滞后。

在近几年来漾濞县的小城镇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坑洼不平的乡村道路也随之飞速发展,县内机动车拥有量也在随着供求的需要急剧增加,与相应的公共设施不能同步发展。(1)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远远的不能满足这种增长的需要,城区道路窄,人车混行,使本已超负荷的道路显得更加拥挤,再加上商贩林立,10米宽的路面被占去5米,有效路面更加窄小,加上行人购物等,机动车几乎不能行走,特别是在街天这一现象更为突出。(2)交通规划不全,导致了车位不够,许多车辆乱停乱放,停车随意性非常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政机关、政府部门,个别驾驶员更为突出,无视交通规则,当街停放。(3)城市建设规划不长远,建筑新设施必先占用或破坏一部分公路,忽视交通,减少公路使用期限,大大的降低了公路应有的通行率和使用率。

2、违反交通法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城市和居民的需求各种因素导致了近几年漾濞县境内三轮摩托车迅猛增加,而这些三轮摩托车驾驶员大部分都是一些剩余劳动力或外来人口组成,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驾驶技能不高,有的甚至没有驾驶证就开始驾驶三轮摩托车,导致三轮摩托车驾驶员不了解通行条件,不了解停车规定以及其他规章制度,经常违法违章。

(三)关于“路”的思考

1、道路功能不明确;漾濞县内有国道、省道、县乡道几十条,也分成不同的等级,在这些国、省、县、乡道上各种非法占道行为经常发生;村民打场晒粮,堆放肥料,占道放置机建材料、城区道路两侧更是商业、服务业、修理业、商贩、地摊林立,道路成了既是交通又是重要商业区,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机动车的通行率。有大量的公共交通、货运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形成交通类型复杂,交通密度大,交通频繁的混合交通,相互干扰,交通安全、畅通得不到保证。

2、路面设施不全;城区交通路面设施差,设备不全,路面标志远远不能满足道路交通的需要,缺少必要的停车场设施,绝大多数的车辆都是当街停放,无法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更加重了交通管理工作。道路没有护栏设施,行人和机动车混杂,埋下了极大的事故的隐患。

三、如何协调交通管理工作和客观现实交通环境的思考

面临着这样的一个交通现状,我们交通管理部门如何使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中的工作步骤、工作方法来规范人、车、路、交通环境“四要素”中所存在的主、客观问题,利用有限的管理资源实现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管理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这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的工作难点和关键所在,从漾濞的现实交通出发,我们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使人、车、路和谐发展,解决交通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素质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根治违章和维护良好交通秩序的治本措施。只有每个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了,并自觉依法行车走路,交通秩序才会彻底变好。一方面立足长远,从学校入手,加强小学生遵守公共交通的启蒙教育,使今后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深入县内各个乡镇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的村寨,广泛宣传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从最贴近交通参与者的利益方面入手,灌输给广大的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的安全意识,改变过去无视交通在公路上、大街小巷,胜似闲庭信步、无视交通信号,不顾其他交通参与者,随意停放车辆,任意穿行马路、无证驾车、酒后驾车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安全宣传氛围。

(二)创新管理手段、大胆管理;

加大城区人口较为集中的新建街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管理,从潜意识里给交通参与者灌输交通安全意识,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大胆创新、大胆管理,如:更改上路执勤时间,提前上班执勤规范交通高峰期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经常下乡巡查乡村道路交通情况,委托偏远乡镇的派出所管理交通,加强夜间巡逻机制,减少失管、漏管现象等。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的交通法规出发,以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管理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

(三)建议政府更新交通设施,创造良好交通环境;

完善停车场,改变乱停乱放的停车恶习。提出意见和理由,建议政府和城建等部门将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建立和城市规模及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相适应的公共停车场,并合理布置,加强管理。彻底改变交通拥挤、乱停乱放的现象。增设交通标志和交通防护栏,划分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从客观上杜绝交通违法行为。

(四)加大整治力度,净化交通环境;

要使县城的交通有序、畅通就必须要加大整治力度,净化交通环境。由于目前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警力配置因素,对城区的交通管理,必须联合工商、城建、交通、农机及公安诸警种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综合治理。除了日常管理外,每年定期开展统一行动,打击盗抢机动车和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报废车辆上路行驶、乱停乱放等各种违法行为,治理占用道路摆摊设点、打场晒粮,规范机动车修理摊点,营造严管氛围,以确保城镇交通安全有序,净化交通环境。

(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交通管理;

篇5

关键词:公共音乐 理论课程 建设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师资外,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进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长期以来,在加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进程中,某些高校只重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得公共音乐教育成为高校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一片空白,虽然在全社会呼唤加强素质教育的大好背景下,很多师范院校在公共音乐教育方面专门设立了艺术教研室,配置了相应的教学设备和音乐教师,可是效果并不好。笔者主要从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建设方面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音乐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学体系中,大部分师范院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循环系统,甚至会出现系统中断的常规现象,没有从整体上、宏观上去寻找和探究师范院校公共音乐的教学规律和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只开设简单的音乐欣赏课和相对应的技能技巧课,如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协会(歌舞协会、器乐协会),进行一些简单的音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层面上,离高素质教育要培养一定深度的创新人才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其实,真正的素质教育本身强调的一些音乐艺术作品鉴赏课程开设较少,甚至没有。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同时也给我们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供了长远的思索。

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不科学,导致了音乐教育课程理论建设的缺陷,有些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课程在有些高校一直没有得到有关领导和相关老师的重视,致使学生在音乐理论方面是一片空白。首先是相关的音乐基础知识,这也是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乐理知识、如何识读简谱和五线谱、音乐欣赏的知识和方法;其次是更深层次的音乐发展史的综合知识(包括中国音乐史和欧洲音乐简史);再次是简单的和声写作和音乐作品分析等课程。

二、引进一支高能力的教师队伍,推动公共音乐教育的进程

其实,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学缺少师资的现象相当普遍,和很多中小学校缺少音乐教师一样。现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提高了,但是到了更高一等的学府,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速度停滞不前。虽然很多院校设立了公共音乐教研室和艺术教育中心,但是没有真正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在主持工作,或者说是很少,甚至只有一人。大多数音乐课教师都是来自院校内其他部门的一些具有音乐特长的人员,更有甚者,一些院校是让在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担任公共音乐课的教学。虽然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高校缺少公共音乐课教师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

近些年以来,我国在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加快了教师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一直是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在,全国高校都在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希望能够改变师资紧缺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所以,高校的人事部门应当根据需要,按需设岗,面向社会招聘具备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从教,教师的招聘制度应当向专业化方向作进一步的发展。

三、重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与完善

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虽然不是培养中等音乐教师和更高层次的音乐教师以及音乐专业的专门人才,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科学与教育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全新型、综合型人才。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质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推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建设与完善,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完善理论课程体系

目前,一些师范院校的公共音乐教学在理论的教学上存在不足,只开设一些类似高中课程的音乐欣赏课,学生虽然还有兴趣,但是教学从理论上来说没有深度。我们教师应当更多地从音乐作品曲式分析上下工夫,开设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基本理论课,使师范院校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至于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全面素质。

篇6

关键词:交通工程管理;管理体制;管理模式

1我国交通工程管理的现状

1.1工程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缺陷是交通工程管理问题频发的一个根本性因素,当前我国的交通工程管理体制主要采用的是事业型的管理体制。这种模式的管理体制由于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力,在对交通工程管理上自然没有有效的约束,既不能有效预防问题的发生,也不能对已经出现的管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1]。此外,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也导致了在具体的管理细节上出现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这都直接影响了交通工程管理的正常运转,交通工程质量也没有得到有力的保障。

1.2管理人员素质

管理人员是进行交通工程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交通工程建设质量。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许多交通工程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并不能达到管理的要求,有的甚至是施工单位从社会上直接找来的临时工,并且在进行工程管理之前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规范的指导示范,导致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无法解决的现象;还有的管理人员因为自身素质较低,常常推卸责任,不能全心全意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的现象等等。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交通工程管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3工程质量监管

交通工程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对交通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积极有效的监管。目前许多施工单位和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不能严格执行“三检”标准,对于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为工程质量埋下了重大隐患。另外,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许多企业常常简化施工方案和施工工序,在一些关键材料的选择上也没有严格依据行业标准进行选用,在工程监管不到位的前提下,为交通工程质量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会由此引发重大安全事故[2]。加强工程的质量监管,确保交通工程质量势在必行。

2应对交通工程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1采用先进的交通工程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模式是进行科学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采用决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相分离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基于组织变论以及系统论的原理构建一种职能分离、职能明确的管理模式,能够将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予以细化和明确,而且能够通过发挥社会监理的作用确保工程管理的正常运转。在这一模式下应该注重发挥行业专家的积极作用,把专家纳入到管理中来,确保管理问题完全合理解决,也能够实现对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起到良好的控制。

2.2建立健全定期巡查落实制度

协调和组织好当地的公安交管部门,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定期的巡查制度,特别是对列入生命防护工程治理的路段进行重点排查,对于在巡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并做好记录和形成相应的书面报告以备后用。切实落实“两公布一提示”的要求,对于存在安全隐患以及事故多发的路段进行及时的公布提示,依据实际制定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和分流方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于正在施工或者正在治理的路段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和相关的准备工作,对可能出现拥堵的路段进行合理的疏导和管控,对于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行为要及时发现和依法严格处置[3]。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巡查落实制度,以确保交通工程顺利进行。

2.3优化管理人员的合理配置

管理人员在交通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优化管理人员的配置,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十分必要。首先施工单位应该依据工程实际选择符合要求的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在选择时要严格依据行业规定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务必避免非专业人士参与到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其次,在进行施工之前应该通过专业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强化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他们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进行科学的解决;并且要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争取能够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4]。最后,应该建立符合实际的奖励措施,选择合理的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质量。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人为性故障,有效提高交通工程建设质量。

2.4健全和规范交通工程监督制度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路,要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建立健全对交通工程的监理制度,既要严格按照和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实施工程管理,也要做到对工程管理中各个细节的准确掌握。可以实施监理机构完全负责制,将工程管理完全委托给专业的监理机构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借助专业监理机构的专业水平,在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能够使交通工程建设得到较高质量的保障。另外,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责任落实制度,在实施监管的背景下,还要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制度进行管理责任的落实。应该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及早建立和形成完善的监管制度和落实制度。

2.5提升管理、养护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更新,在交通工程管理中应用现代技术实施管理成为可能。首先应该是对交通建设施工的管理实现现代化,应用先进的设计软件进行工程的整体规划,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进行科学的现场施工。由于交通工程建设的特殊性,确保施工的安全和精确十分重要,应用现代化的施工手段进行工程施工能够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其次是对公路养护管理实现现代化。可以应用云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对公路养护的全方位管理,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检测设备对公路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而且能够节省人力成本。另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养护技术,加大养护投入,尽量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和最大限度地确保交通工程的质量。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交通工程管理中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既是行业的发展要求,也是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

3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公路交通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交通工程管理是交通工程顺利进行的坚实保障,从管理制度、管理队伍以及质量监督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提高,能够切实解决当前公路交通工程中存在的缺陷。因此,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交通工程管理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俊伟.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6(2):177,180.

[2]卢雷.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5(22):177,179.

[3]李柯函.交通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评价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179,181.

篇7

关键词:公路交通 信息化 需求

Absrt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real needs of the Highway traffic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en,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traffic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 Highway traffic informatization need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息化技术是当代社会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公路信息化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期公路管理行业的内在需求,对于调整行业管理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公路交通的健康、持续、快速增长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公路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也对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信息化整体进程,提升公路行业服务水平,实现公路行业速度、质量、效益和谐发展,已成为公路交通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我国公路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目前公路交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1、信息化建设中软件投入远低于硬件和网络建设投入,明显低于正常30%-50%的国际标准。建设单位对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误区,担心投入大、见效慢,需要长期运维,难出成绩,信息化建设只是被动适应,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业务应用系统集成度不高,信息化标准规范不统一,各应用系统整合不够,特别是部门职能分割,制约了应用系统集成程度的提高,综合性的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开发应用尚未实施,缺乏综合性行业基础支撑平台。

3、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各单位之间在技术保障、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从单位内部看,各部门之间也存在很多的不平衡,特别是基层单位信息化技术人员匮乏,信息化工作缺乏稳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公路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一)公路管理部门对公路信息化的需求

综合对公路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公路管理部门的需求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信息是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特别在进行行业管理、业务应用、养护计划调控的问题上尤为明显。信息技术能使公路信息及时地被采集、获取、综合、分析,为公路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持手段,使管理者的决策更加科学化、更加具有预见性。

2、提高业务协同水平。以信息化为抓手,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的交换,促进各部门的有效衔接与合作,提升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3、提高路网运行效率。通过信息化管理,加强对基础设施的运行监测,保障路网畅通高效,加快信息传递,达到高效率运转、高质量服务、高要求管理的目的。

(二)社会公众对公路信息化的需求

1、公路通行安全保障的需求。通过公路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定位技术(GPS)、现代化通信(3G)和公路交通全方位监控技术的建设,全面提升公路的安全性,提高公路突发事件预见性和处置能力。

2、社会公众对公路信息的需求。各类出行人员对于与出行相关的各类信息的需求,如公路通行状况、行车路线、收费、里程等信息,并可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最佳出行时间、最佳出行路线、最佳出行方式。

(三)行业监管和应急处置对公路信息化的需求

1、公路管理和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能力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全面、及时、准确掌握相关行业动态信息,科学决策,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提高行业监管能力。

2、公路安全形势依旧严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路网的综合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通过路网运行监控与应急保障指挥平台的建设,有效聚集信息,优化配置保障资源,加强检测、预警,提高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春运和黄金周客流高峰等重要时期下的信息报送时效,切实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公路信息化的需求

“十二五”时期,“物联网”、“云计算”和“虚拟化”等新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将逐步渗透到公路行业。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移动通讯等新技术对业务应用系统、公路信息平台进行改造、升级,不仅是公路行业电子政务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的有力手段。

三、公路交通信息化发展思路

(一)制定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完善

要明确公路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整合信息平台,集中管理数据。既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在硬件和软件选用定型、网络建设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上满足公路行业现实需要,又要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避免今后升级发展时增加投资负担。找准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从影响公路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入手,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扎实推进,逐步完善。

(二)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

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现象,改变业务管理分割的局面,建设完善的信息服务与共享平台,提升信息利用效率。

1、强化信息系统对核心业务的支撑,推进应用系统转型,优化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关键业务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

2、加强公路基础数据库建设。以核心业务为主要线索,融合现有的公路建设、路政管理、养护管理等业务系统,着力推动综合业务和信息系统的整合,实现各业务信息资源的汇聚,并为路网综合管理、宏观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使用效率。

3、整合信息平台。依托公路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中心平台,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融合。

(三)统一规范标准,加强应用开发

公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还在于应用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系统应用的目标应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化、办公无纸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现有应用系统开发使用,既要遵循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又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重点,优先开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应用系统,使省、市、县公路系统内部信息渠道更加顺畅,信息更加规范,系统间上下协调和横向互通更加顺畅。同时,又要防止部门间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和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使公路信息化建设真正起到规范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的作用。现阶段,应优先整合应用电子政务、网站平台和内部局域网,快实现办公网络化、政务公开化、公路服务信息标准化。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加大公路信息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注意培养既懂公路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是积极引进公路信息化建设管理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并努力创造条件为技术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制定和完善公路信息化部门专、兼职人员考试录用、考核奖惩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三是进一步完善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和信息化管理的培训。四是面向全行业从业人员,大力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提高全行业运用信息化技术和装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1、闫晓春;电信转型背景下的交通行业解决方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篇8

收费站作为高速公路运营体系的基层单位,处在高速公路所有运营工作当中的第一线,条件相对艰苦,人员普遍年轻,要想把工作干好做起来不简单。建设一直团结稳定的干部职工队伍在我们所有的工作之中显得尤为重要,是我们做其他任何工作的基础,是保持工作长期发展、长期进步所必不可少的。只有思想稳定的干部职工队伍才是有向心力和战斗力的队伍,才是能够打大仗、打硬仗的队伍,这样一支队伍是我们取得好的工作成绩的根本保障。

要建设一支和谐的收费队伍,我想首先要从自我做起、从细微做起、从根本做起。作为管理人员,尤其是做一名与时俱进的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把自己作为一个和收费员同甘共苦的带头人,一个行得正、做得端的榜样,一个关心职工冷暖、为职工办实事的兄长,而决非一个独断专行、蛮横粗暴的封建家长。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该采取鼓励与表扬、批评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勤于走到收费员中间去,勤于和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换意见,勤于和大家一起工作、娱乐。坐进办公室,高高在上、冷冰冰要不得,不苟言笑、板着面孔也许能换来威严,但得不到威信。管理者和职工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关系,而不应该是职工见了领导就害怕、紧张、拘束,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之间的亲切、平等、随和。消除管理者和职工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致关重要。

作为管理者,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把握几个“不做”,不做让收费员戳脊梁骨的事,不做搞特殊、搞特权的事,不做伤害收费员人格和感情的事,不做不利于工作的事,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只有先约束好自己,才能去约束别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用一句话来说明就是我们应该说;“同志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给我上!”。此外还要多关心体贴收费员,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解决困难,为大家做实事、做好事。收费站的工作有别于其他地方单位,相对单调辛苦,应该努力为大家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让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调节好收费员的情绪,把握住年轻人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积极进取的特点,不能扼杀年轻人的天性,让大家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工作,避免产生被逼的、消极的工作态度。相信年轻人的冲劲和干劲,把这种冲劲和干劲充分利用起来投入到工作中去。

让收费员感觉到收费站就像自己的家,这里有家的温暖、有家的欢乐,这里的同事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有理由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收费站。收费站的气氛应该是和谐和融洽的,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有凝聚力,不是一盘散沙,更不能四分五裂。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在这里体现,健康之美在这里发扬,积极向上是他们的特点。这些是我们工作的基础,进步的前提,作为一个现代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去赢得职工的拥护和爱戴,尊敬和支持,这样才能带领大家完成自己的使命,无愧于领导的信任。

二、规范是条件

收费站是一个准军事化管理单位,严格的管理是我们的特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严格的管理才会带来效益,只有严格管理才能够达到规范化,而规范化是我们取得工作成绩完成收费任务的先决条件,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管理,就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更做不到各司其职,也就谈不上工作上的进步和成绩。那么“规范”应该主要包括:规章制度的规范,岗位职责的规范,行政管理的规范,收费业务的规范,教育培训的规范,还有工作纪律的规范和生活制度的规范以及人员行为的规范等几个方面。

篇9

关键词:交通工程;招标;矛盾问题

一、市场招标的重要性

(一)可以有效保证工程质量 在交通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招投标时,严格履行相关的规定,切实遵守相关程序,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招标的基本特点就是公开、公正、公平,通常情况下,在经过激烈的竞争以及严格的审之后,我们能够筛选到真正符合要求的参建单位与供应商。一般情况下,招投标的透明性可以比较效地避免黑幕交易以及腐败行为,最终也可以确保工程项目质量。

(二)以合理价格获得最佳工程项目 公开集中竞标能够让大量的投标人充分开展竞争,在满足项目基本要求的前提情况下,可以让招标人能,以合理价格获得最佳工程项目,确保投资的合理使用以及节约资金,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投资人的利益。

(三)增强竞争意识 招投标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参与投标单位与供应商的竞争性,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增加科技投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来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目前市场招标中存在的问题

(一)走形式和不正当交易

有些单位不愿意招标或想方设法规避招标,有的项目从招标程序上看,从招标到开标都能按规定操作,表面上投标单位谁最终评分值高,谁就中标,看不出任何破绽,然而其中却隐藏这“明招暗定”的现象。既要得到工程,又要把得到的工程看似合法化,只有在私下活动,最终在招标中自然中标。虚假招标是以内定中标人的方式,实施形式上“合法”而实际上却违法的招标行为,包括“领导指令交易”、“权钱交易”、“关系交易”、控制评标(评分标准、评审过程、评委人选、实施差别待遇等)。对包括按法律规定采取必须的招标方式确立合同关系的项目,有的将项目化整为零,分别与多家承包人进行关系和金钱交易;有的直接就与施工企业单独谈判或者议标缔约;有的作为某一合同的补充合同与合作方达成利益共享的默契等。

(二)程序不规范

参与招投标的各类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出于各自的利益的不同,参与招投标的各个单位或部门往往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实现自己的目的。在招投标过程中常常避开规范的运作规程,进行各种暗箱操作。

1.招标单位在招标前已确定了中标人,就会运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将这一意图贯穿于整个招标过程。比如:招标单位其实已经就确定了一家意向单位,于是招标方就根据意向单位的企业特点、报价及施工技术方案、获奖情况等要素,设置一系列有利于意向单位中标的评标办法、评标指标。

2.投标单位为了能中标而赚取利润,会用尽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投标单位为了使自己“合法中标”,就私下串通几个投标单位为其“陪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方之间“陪标”。这些陪标单位要么将标书制作的很粗糙、要么根本就不按照招标书的要求进行编写、要么就是连投标资质都达不到,甚至做出明显开标后是废标的资料等等情况。自然地,这些投标单位很随意地就被淘汰。

3.同时,招标人在选择招标机构时也是煞费苦心,那些不听话的,不能充分贯彻执行招标人意图的的招标机构肯定不能选用,这样的话,招标为了不得罪招标人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得不为实现招标单位的愿望,投其所好,充分理解和贯彻招标单位的想法;

(三)行业垄断性强

部分地方对外宣称是公开招标投标,但是部分招标单位考虑到评标困难较多(尤其是在参与单位较多时),往往只会选择几家自己熟悉的单位参加投标活动,例如本行业的单位、本地区的单位或者特殊关系单位等等,甚至出现了某几家单位“轮流坐庄”的奇怪招投标现象。

(四)招标单位长期无偿占用投标单位资金

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单位通常会用投标保证金的名义对投标单位收取较大数额的押金,并约定在投标结束之后归还给投标单位。但是招标活动时间较长,程序复杂,往往导致招标单位长期无偿占用投标单位资金,特别是些BOT项目,业主往往是按投标保证金的最上限收取,无形中增加了投标单位的资金负担。

(五)评标不公正

在招投标过程中,评标不公正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评标办法要求技术标的比例高于50%,但是因为技术标的评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曾经出现过部分评标小组暗中操纵评分,一致给某个投标单位高分或低分,使其得标或者失标。

(六)挂靠现象普遍

我国建设市场管理的规范化与法制化提高了施工单位的投标资格,因此,部分施工队伍为了中标常常会挂靠高一级施工企业;部分没有施工资质的施工队挂靠具有施工资质的企业。挂靠问题常常导致中标项目的施工质量低劣,一旦出现问题,被挂靠单位和挂靠大内之间相互推诿责任,严重影响问题的解决进度。

三、完善招标的主要对策

(一)重教育,建自律机制

首先,强化相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把思想道德意识转化为持久且坚定的信念,并在工作中认真践行。其次,构建自律机制,组织相关人员尤其是干部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尤其是强化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普法宣传,利用法律的威慑力和自身的约束力构建自律机制。

(二)创新监督方式

由于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还不可能达到高度自觉的境界,加之现有的制度和规定本身还不够完善,使一些意志不够坚定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使得国家的法规和制度难以贯彻落实,给违法、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3].因此,要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不仅要建立一套有效保证招投标制度落实的管理机制,而且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创新监督机制和制度,以斩断腐败滋生的根源,达到源头治理的效果。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与司法部门建立共同预防职务犯罪的联合协调制度,发挥检察部门的监督职能。二是成立招投标监督小组。从建设项目的立项报批、勘查设计到招投标资格预审、编制标底、开标评标、定标,实施全过程监督,并详细规定监督人员的职能及行使职能的特殊权力。三是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纪检监察派驻制。

篇10

一、我国以高校共同体为载体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取得的成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即建国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第二次整合。也正是这次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引发了一场高校合并浪潮。自1992年至2003年这10多年时间里,全国约有785所高校采取合并模式,重新组建为314所高校。[1]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短短几年,就有35所高校实现了合并重组。其间,高等教育领域也在反思合校组建新的巨型实体的利与弊,争论激烈,出现了“高校合并热的冷思考”。[2]于是,不必大幅度改变资源供给规模,通过共享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人们创造更多教育服务,便逐渐成为一种理性选择。

2006年12月,全国“首届高校联合办学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我国高校校际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工作正式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办学研究分会于200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破土,为推进国内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证。分会已经分别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宁夏大学和曲靖师范学院举办了第二、三和四届高校联合办学研讨会,极大地促进了校际合作办学、进行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2010年8月年会后,分会正式申请更名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办学分会。联合办学的热潮,在我国经历了10年的实践摸索之后,开始走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的发展时期。

二、我国高校以共同体为载体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上高校共同体本体研究缺失,与共同体边界不清

目前,以教育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为题的为数极少的专著,基本上是以中小学校为蓝本进行的思考。如我国台湾蔡秋东(1987)所著的《学校共同体》,就是以他所在的国中学校为对象展开研究的。此外,日本关西学院学者佐佐木正昭(2004)的著作《学生指导的根本问题:新民主精神下基础学校共同体的建构》,也侧重论述中小学校共同体。其实,我们关涉高校共同体的研究成果相对于高校共同体的实践是滞后的。既有成果多为高校共同体的工作总结和实践反思,深入到内部思考高校共同体的内涵外延、类型特征和功能定位的研究鲜见。

杨菊先等(2007)强调“共同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构成的,既作为一个整体,又不能完全丧失每一个体各自独立性的有序群体”。[3]这是共同体而非高校共同体的定义。顾凌云(2010)详尽分析了将大学视为“学术共同体”的种种偏失,尝试将大学建立成为一种“价值共同体”。针对共同体“本来是一个关于前现代社会的群体生活形式的概念”,[4]该文从滕尼斯开始对共同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遗憾的是没有对于大学共同体的明晰界定。赵晓冬等(2008)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建立大学共同体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趋向”,[5]他们回顾了马克思对于“虚幻的共同体”的批判,指出USAC(国外学习同盟)是大学共同体的实践模式,不过,仍然没有给出大学共同体的定义。潘金林(2010)阐发了共同体的理想在科研之上、本科教学被边缘化的、学者远离教学的现代大学中式微,呼吁重建一种“对学术进行重新界定,对共同体的使命进行重新审视”的崭新的大学共同体。[6]丁兴富(2003)直接把建成“共同体”作为组建国家教师教育虚拟大学最高层面的理想追求,这一“共同体”指的是“加盟院校组成办学和利益共同体,执行共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实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行统一的学籍管理,颁发统一的学历学位证书和培训结业证明(统一加盖国家教师教育虚拟大学及其校长的印章)”。[7]可想而知,这一理想的共同体形态只能在学科专业同一的虚拟大学中才可能实现。

对于高校共同体自身的涵义没有廓清,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学校共同体”“教育共同体”这些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概念更加频繁地出现,常常取代“高校共同体”发挥作用。比如,林上洪(2009)依据滕尼斯的共同体概念,认为“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责任感的个体联合,或称之为教育者共同主体形态”。[8]蔡秋东(1987)也在共同体的基础上,给出了“学校共同体”的定义:“学校内部组织人员(校长、教职员工、学生)和外部组织资源(家长会、社区人士)的充分合作,凝聚力量,有效率的共同经营学校教育,以达到教育目标和效果的综合作用”。[9]欧用生认为“学校共同体就是学校内的每一成员,包括校长、教师、行政人员、学生和校园有关的人,如家长、社区人士等,结合成一体,凝聚共同的愿景和目标,相互学习,一起解决问题,产生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感情”。[10]这些界定,易使我们感觉到学校共同体是一所学校的内部团结和外部和谐的状态,还未能关照到高等学校走出校门参与校际合作的问题。实践先行无可非议,但是实践也时刻需要理论的引领。高校共同体的本体理论研究的缺失,势必掣肘迅速发展中的高校共同体进行校际资源共享的实践。

2.实践中高校共同体的类别切分色彩纷呈,功能定位亟待拓展

一般认为,一切科学研究都是最先从分类研究开始的。实践中高校共同体的种类繁多。例如,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学研共同体、班级共同体、家校互动共同体、U-S共同体(University-School共同体,即大学与中小学校建立共同体)、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以及城乡教育共同体,甚至细化到学报共同体、创业教育共同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等等。

顾凌云(2010)较为集中地论说了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定位及其局限性,呼吁建立“摆脱单纯的职业视角,同时又可以包容大学中的各个群体与种种活动(学术、教育和管理),还能够以共同体的价值观来塑造对共同体的认同”的“价值共同体”。[11]这是将大学视为一个共同体,阐发大学自身作为教师、学生和教育行政三方紧密合作、休戚与共的合作平台的功能定位。走出单一的高校,杨菊先等(2007)明确提出了高校共同体在承载公共教育权力过程中,应该肩承中观角色的功能定位,认为“共同体是维护高等学校公共权力的重要平台”,“是高等学校与政府建立起建设关系的重要平台”。[12]这一功能定位可以缓解甚至去除政府和高校两个方面的隐忧。在国外,介于高校与政府之间的中间组织,广泛存在并且积极发挥着高等学校与政府建立建设关系的重要平台作用。美国全国性的非营利协会超过22 200个,而区域性的非营利协会,包括州内的、州间的、城市和地方性的会员协会超过115 000个。[13]这么多协会组织必然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中也存在着数量可观的、形式多样的协会组织,较为著名的包括美国大学联合会等。与之相比,在中国,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中间组织亟待跟进。

在世界著名期刊Nature的开篇社论中,分析了中国当前学者社团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应鼓励学者组织协会或者学会,承担集体责任,促进交流与合作,为批评建议的反馈提供平台,这对科学和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这样说来,我国高校共同体作为校际合作平台的定位还需要继续往前迈进,只有高校共同体努力完善自我,才有望建成高校群组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平台,彰显共同体力量的同时,也可以使政府的“教育锚”有的放矢。

三、我国高校以共同体为载体进行教育资源共享的前路展望

1.国家和地方教育规划纲要关注和推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纲要》)全文正式。其第七章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在其第三部分第十一章首先强调“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同时要求“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可见,《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了今后高等教育需要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这种联合培养方式的真正实现。

在《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于2011年初问世。在“高等教育”这一章中,纲要把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和建设高校教学联盟工作纳入到了“北京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之中,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无疑会改变过去北京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校共同体校际合作办学不温不火的态度,加强校际学分互认,给力北京市各高校共同体的校际合作办学和资源共享。

2.进行高校共同体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促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

高校与教育教学息息相关的教育资源共享的内容要素,基本上包括课程、教师、图书和设备这四类。在不进行“伤筋动骨”式的院校调整来重新配置教育资源时,通过建设高校共同体,通过柔性合作方式来实现这些资源要素的共享,实现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高校发展的共赢。进一步地,共同体理论的核心要义是自愿组合成为一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组织、共享能够实现亚里士多德“1+1>2”的聚合放大效应。因此,高校共同体及其成员校,要致力于探寻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核心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努力进行内涵建设,寻找并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有所为有所不为,拿出自己的精品去与兄弟院校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的合力,自觉进行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取舍和选择,从而促进高校共同体下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实现。

在既有分类的基础上,笔者倾向于依据高校共同体的功能多寡对高校共同体进行类别组合,并据此将国内高校共同体切分为具有单一功能的高校共同体和兼具多种功能的高校共同体这样两个大的类别。单一功能高校共同体,是指在高校进行校际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侧重一种教育资源要素共享的高校共同体。此外,还有高校体育活动共同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体、后勤改革共同体以及科研共同体,等等。单一功能高校共同体以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为典型代表。与单一功能高校共同体相对,兼有多种功能高校共同体,指的是高校共同体在进行联合办学的过程中,一开始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一种教育资源要素,而是将合作领域拓展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育资源要素的高校共同体。兼具多功能高校共同体以上海西南片办学联合体为典型代表。

3.各方形成合力,实现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

(1)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所作为

由于我国公立高校的管理体制,政府在其中应该有所作为,承担起制定规则和财政支持的积极作用。制定规则主要是完全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的强力推行。财政支持表现在对于跨校选修课程、高校教师互聘和纸质图书馆际互借发生的成本费用的补助,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计划采购和使用效率的管制,避免重复购置,提高使用效率。

(2)发挥高校共同体的平台作用

高校共同体是校际之间进行合作办学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共同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目前高校与政府之间既掣肘又剥离的尴尬局面,以高校共同体这一契约组织为中间纽带,构成与政府进行对话的中介平台,可以实现高校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和谐。建设良性运转的高校共同体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效率和效能的突破口之一。

(3)明确高校作为教育资源共享的主体地位

高校的办学自在不断增大,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作用较强,是校际教学资源共享的主体。高校必须着力优化必修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加大选修课程尤其是跨校选修课程的学分构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互换准则;进一步改革高校教师管理机制,鼓励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允许优质师资在完成本校教学任务的同时投身到共同体跨校课程授课中;加大图书资源共享的力度,在计算分担流通费用的基础上,盘活纸质图书馆际互借,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和互借率,并酝酿图书首先面向社会公益开放;建立高校共同体成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互借使用和维护计费平台,迅速加大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从而最大程度延展仪器设备的产品生命周期,最大限度降低贵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折旧。

(4)调动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尽管学生及家长作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直接受益者,但他们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中的作用较弱,其主体地位亟待加强。高校以及高校共同体要通过宣传引导,激发学生跨校学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意识,同时要创造条件,完全按照学分收费,并努力降低收费标准,科学规划开课时间,简化成绩传递环节,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学业负担,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5)社会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亟待加强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规模相比公办高校尚小,发展较为缓慢,质量良莠不齐。这就造成社会用人单位等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式微,在高校共同体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构中,社会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较弱,其积极作用亟待加强。

总之,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合并组建浪潮余音影响至今绕梁。在目睹和反思合校“双刃剑”的同时,上海、北京等地的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的试验田已经撒种育苗并小有收成。其间,大学城建设作为一项褒贬兼具的政府工程,在各地开花。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办学研究分会的破土,为国内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下,不管是高校共同体的校际合作,还是区域高教园区和大学城内的资源共享,都亟待我们认真总结过去10年的工作经验和教训,找到真正影响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的要素,建立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切实实现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继荣.高等学校合并重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2003.

[2]彭志武.高校合并热的冷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1(2):47-50.

[3][12]杨菊先等.高等学校共同体:维权,自律与共治[J].江苏高教,2007(6):5-8.

[4][11]顾凌云.大学共同体的定位与大学特色[J].大学, 2010(8):23-29.

[5]赵晓冬等.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大学共同体模式[J].学术交流,2008(4):182-185.

[6]潘金林.现代大学共同体的衰落与重建[J].复旦教育论坛,2010(6):45-50.

[7]丁兴富.建成国家教师教育虚拟大学共同体[J].中国远程教育,2003(10):69.

[8]林上洪.“教育共同体”刍议[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20-21.

[9]蔡秋东.学校共同体[M].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11.

[10]欧用生.建立学校共同体[J].国民教育,1986(6). 转引自蔡秋东.学校共同体[M].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