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政策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学校,老师不能给中小学生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尽量让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内完成。保证学生有个充足的睡眠,熬夜通宵写作业是不被允许的。
虽说双减对学校和补课班都做出了要求,总体看来,学校的影响并不大。老师们只需调整一下授课方式,修改课程进度,大方向由学校来把控。
市面上的教育机构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将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寒冬。大大小小的补习班开始寻找自救之法,不求赚取多少收入,只希望能够存活下来。
双减政策威力巨大,教育机构纷纷转型
补课班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以语数外为主的学科类班次,二是以培养课余爱好为主的兴趣辅导班。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兴趣班可以不报,学科类班次一个都不能少。
这类补课班是块大肥肉,只要抓住家长们攀比成风的心理,就能够收获一大笔课时费。某些培训班靠着这样的理念赚得盆满钵满,却没料到会有如此凄惨的结局。
双减政策将补课班打入寒冬,规模小一些的机构只能被迫关停。和赚钱比起来,自保更加重要。新东方、猿辅导、高徒课堂这些连锁教育品牌,开始探索转型之路。
众多教育界大佬转换思路,不甘心转型却又无可奈何。猿辅导转行卖羽绒服,高徒开起咖啡馆。新东方先是改为体育辅导,后试图培训家长。 这一切,都未能挽回局面。
实行双减后,新东方带头捐出8万套桌椅
双减已成定局,教培机构很难再掀起浪花。新东方转型之路愈发困难,各地新建校区纷纷关停或是正在退租。大量教学专用桌椅被限制,都是全新的。
这些桌椅价格比较昂贵,每套至少能卖到700元。若是将它们卖掉,用换来的5600万元继续维持集团运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CEO俞敏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将这8万套新桌椅,全部捐给了乡村学校,且自掏腰包承担运送过程中的费用。一辆辆红色卡车,给学生们带去的不仅是课桌,也是人生的希望。
在无条件捐献课桌的过程中,俞敏洪顺便承认了教培机构逐渐没落这一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新东方还能做出善举,实在令人感动。不少网友开始担心新东方的未来。
中小学教育受限,教培时代真的结束了?
双减政策对于众多教培机构而言,确实是灭顶之灾。大众同样没有想到,叱咤市场已久的培训班走向下坡路。新东方此次损失不小,不过也不是没有活路。
K12教育被堵死,还可以发展其他方面。新东方有比较雄厚的家底,丢掉一个项目,也还会在别的领域有所成就。中小学生不再是目标人群,那就可以换一换。
高等教育这条路依然可行,像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思考试。围绕就业难这一现状也可以拓展目标,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都是不错的方向。
我们能想到的解决之法,或许俞敏洪早已着手准备。不久前召开的大学生发展品牌会议,就是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而来。教育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每一个分支都可延伸。
不仅是新东方,其他规模小一些的教育机构同样可以探探路。如果还是想继续从事学科类教育,也可以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开班。收入不会很多,至少能维持现状。
除此之外,也可以考虑教授高中课程。双减仅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并未对高中生做出限制。很多高中生都愿意通过补课来提高成绩,这块市场还是很大的。
减负是好事,但不等于躺平
为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终于在今年看到了成效。早已习惯通过补课来提高成绩的学生,对此很没有安全感。双轨教学实行已久,不是那么容易调整回来的。
篇2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浅谈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3、杨慧.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浅析[J].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7(6).
篇3
【关键词】货币;财政经济;结构;总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经济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之间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也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陷入一种四面楚歌的困境。面对危机四伏的现状,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而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笔者通过国内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实现中如何使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使之经济在稳定中恢复平衡进行探究。
一、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组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时单独使用,有时配合使用。各国政府同时利用两大政策干预经济一般有四种组合紧货币、松财政;紧财政、松货币;财政、货币“双松”;财政、货币“双紧”。在这几种组合中,政府究竟采用哪一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说来,“一松一紧”主要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双紧”主要解决总量问题。
在总量平衡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和政府与公众间的投资比例,一般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松一紧”的办法。“紧”财政,使政府的支出和投资直接减少;“松”货币,使公众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资金,并使因增值税导致的收入减少得到补偿,其结果是调整了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投资结构。相反,“松”财政,直接扩大了政府的支出和投资。“紧”货币,使企业和公众的借贷数额减少借贷成本增加;其结果是企业投资和一般性投资减少。
在总量失衡的情况下,进行微量调整,一般单独使用财政或货币政策。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见效快,但长期调整还要靠财政政策。因此,当经济运行因特殊情况出现临时失衡时,用货币政策来解决;而当国家欲作长期调整时,采用财政政策来实现。
在总量失衡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政府要达到“扩张”或“紧缩”的目的,一般同时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手段,“双松”或“双紧”。在经济萧条后期,设备大量闲置,工厂开工不足,而失业率又很高,为刺激生产和投资,启动闲置生产能力,一般实行“双松”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过度膨胀,物价持续上涨,经济生活极不稳定的情况下,一般采用“双紧”政策。在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调并存的情况下,政府一般采用先调总量,后调结构的办法,即在放松或紧缩总量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使经济在稳定中恢复平衡。
二、我国货币与财政的政策关系应考虑的问题
由于商品经济的共性,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可以从四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这种平衡不仅要求在总量上实现供求平衡,而且要求在结构上也达到供求平衡,结构的均衡与否取决于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对总量和结构的平衡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二者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一般来说,货币政策调节的侧重点在总量平衡方面,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在结构协调上,二者需要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才能实现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目标。
其次,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不单纯是指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多快或产值增长有多高,更重要的是社会生产能力的扩大、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因此,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成功与否也应以此为标准,不能片面地以速度或产值的高低来衡量两大政策的实施效果。
其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调节领域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而财政政策的调节重点在分配领域;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调节的目标主要是货币的供给量和贷款总规模,2009年大幅增加贷款量,成功拉动基础建设,使国民经济GDP仍能保持8%的增长,有效地避免经济大幅衰退。而财政政策的调节的对象主要是纳税入和财政支出的对象,调节的目标是财政收支的总量与结构。货币政策由于要经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才能影响到市场和经济单位的行为,为此,从政策实施到效果显现有一个较长的调节过程;而财政政策无论是征税还是拨款,都直接影响经济单位的购买力,直接影响其投资或消费行为,故调节过程较短。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两大政策不能简单地互相等同或相互取代,而应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存在着广泛的密切联系,一个政策的调节,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对另一个政策的调节效果发生影响。因此两大政策要加强彼此间的支持和配合。
最后,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在确定或调整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时,首先需要判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平衡,若总供求失衡,是求大于供还是供大于求?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应该以控制需求为主还是以增加供给为主,或抑制需求和增加供给并重?若需求膨胀,是发生在投资领域还是消费领域,若二者同时膨胀,是否需要双管齐下,同时紧缩?如此等等。只有在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才能决定究竟采用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若需二者并用,采取哪种松紧搭配的政策组合更为有效。因为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对策和调节手段,需要不同的调节深度和广度,需要不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所以对当时实际国情的客观分析和正确判断,是确定如何进行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依据。
三、小结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目前全球正推行低碳经济、减排等对产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进行的调整产业结构,都必须运用好这两大政策配合,才能产生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3、杨慧.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浅析[J].Industrial&ScienceTribune,2007(6).
4、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篇5
关键词:分行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折旧
1.引言
纵观往年众多文献,有关资本存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全国资本存量或对某一行业的资本存量的分析研究,而很少能有关于分行业资本存量的相关文献研究,本文对各个行业资本存量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
2.在国际上的研究现状
资本计量的难题最先是罗宾逊在1954年发表的《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中提出的。而后,斯拉法、卡尔多、帕西内蒂等人从纯经济学角度讨论了资本计量问题。在资本存量估计方面,戈德史密斯于1951年提出的永续盘存法(PIM)在OECD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克里斯滕森、柯明斯和乔根森(1973,1980)在应用中对该方法进行完善,大大扩展了PIM的功能。
目前有德国、挪威、英国、瑞典、墨西哥、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丹麦、新西兰、阿根廷、荷兰、加拿大、俄罗斯、印尼等国家都开展了资本存量测算的实践。对资本存量测算的技术细节进行很多深入的实证研究。
关于折旧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Hulten和Charles R.(1981),Beidleman 和Carl R.(1991),Jorgenson和Dale(1996)等。
关于相关指数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aves,Douglas W.(1982),Diewert和W.Erwin(1976,1980,1987),Eldridge和Lucy P(1999)。
关于退役方式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Winfrey和Robley(1935),Biorn和Erik(1985,1989)。
关于资本资产的使用年限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Atkinson和Margare(t1978),Bacon和R.W(.1974),Gette和Gillbert(1988)。
3.在我国国内的研究现状
3.1在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上
基期的选择和基期资本存量的估值对于研究资本存量估计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一般来说,应用PIM估算资本存量,基年资本存量估计的误差对后续年份的影响就会越小。贺菊煌(1992)以1952~1990年的生产性积累指数和非生产性积累指数为主要依据,推算出以1990年价格计算的1952年生产性资本946亿元,非生产性资本1702亿元。邹至庄(1993)利用1952~1985年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村集体企业、个人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积累的年度数据,推算出 1952 年中国非农部门的资本存量为582.67亿元,农农业资本存量为450亿元,最后测算1952年不变价的全社会资本存量为1750亿元。Hall和Jones(1999)利用折旧贴现法估计各国 1960 年在资本存量。Young(2000)利用类似方法估计出1952年价格的中国固定资本存量为815亿元。单豪杰(2008)假定经济稳态情况下存量资本的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相等,估算1952年全国资本存量为342亿元。
3.2在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序列上
吴方卫(1999)采用减住宅投资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来衡量农业投资额。薛俊波,王铮(2007)假设分行业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之和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和全国这两者之和占总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一致,用基本建设和更新设备投资之和除以二者占总投资的比例来计算分行业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但没有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资本进行区分。
3.3在折旧的确定上
现有研究一般对折旧的计提采用直线折旧法,王小鲁(2000)、Wang和Yao(2003)假定折旧率为5%;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假定全国各省折旧率为10%;黄勇峰等(2002)假定制造业建筑折旧率为8%,设备折旧率为17%。还有一些学者采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估计折旧额,邹至庄(1993)通过国民收入的核算公式:折旧额=GDP-国民收入+补贴-间接税计算折旧额。
3.4在投资价格指数上
目前统计年鉴提供了1990年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了满足研究需要已有文献对投资价格指数做了推算或者替换。邹至庄(1993)估计了1952~1997年的积累隐含平减指数,后来的研究大多借用这一结果;Young(2000)构造了一个隐含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将其作为总的GDP平减指数和各部门平减指数的一个残差;黄勇峰等(2002)直接利用零售物价指数替代了投资价格指数;宋海岩(2003)则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替代;张军和章元(2003)用上海市的指数作为全国指数。有部分学者则采取线性回归估计投资价格指数,如吴方卫(1999),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徐现祥等(2007)利用更新的数据构造了各省区分产业的缩减指数。
3.5在行业合并和分解上
在现有数据情况下估计分行业资本存量势必对行业进行必要的合并和分解以满足研究主题需要和数据合理性需要。对部门的合并和分解标准基本视文章研究主题而定,黄勇峰等(2002)将年鉴上的制造业数据调整成ICOP分类数据,在此不再赘述。薛俊波,王铮(200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投入产出表的17部门为标准,对16个行业数据进行合并和分解。行业的分解和合并的难度随着考虑年份区间的增大而加大。本文研究涵盖的时间跨度是1987~2009年,为确保数据的匹配度,对第三产业主要采用合并行业的策略。2002年之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提供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分为16个行业,2002之后分为20个行业。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类更加详细。早期行业分类规则与现在分类有差异,特别是对第三产业分类出现了较大改动。
参考文献:
[1]林金霞.资本存量测算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2]翁宏标,王斌会.中国分行业资本存量的估计[J].统计观察,2012(12)
[3]许鲁光,任泽平,林 ,关于资本存量的推算方法与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第35卷第2期
[4]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05)
[5]章辉.资本存量分析方法实例分析[J].财经视线,2011(06)
篇6
关键词:低碳旅游;优势条件;阻碍因素;对策;江西
一. 引言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要求在旅游活动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
江西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决条件,2009年11月江西省政府了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其中提出要建立三大低碳产业群,旅游业为其中之一,低碳旅游对江西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江西的生态环境在全国一直属于前列,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根据《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江西省有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国家自然遗产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3处,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5处,全国水利风景区14处,国家湿地公园10处,等等,江西森林覆盖率63%,生态效益价值达8233亿元,是低碳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旅游客源
近年来,江西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005年的5095.1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0819亿人次,年均增长16.25%;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32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818.3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66%。游客主要来自本省及苏、浙、沪、湘、鄂、粤等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
(三)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及行为
低碳旅游在全国刚刚兴起,江西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识还不够,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仍然注重经济利益,高能耗、高排放的开发方式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江西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酒店、宾馆的运营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清洁能源和碳减排技术的利用和推广不足,这其中包括资金、技术实施条件、人才等方面的原因,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据对江西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60%的游客存在乱扔垃圾、浪费食物、浪费水资源的行为,70%游客对他人破坏环境行为不会立即进行制止,环保意识不强,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受到限制。
(四)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
江西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总体来讲比较低,旅游业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不到2%,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到1%,是低能耗低碳产业。其中,旅游住宿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6%和12%,旅游活动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5%和13%,比重较小,而旅游交通中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占江西旅游业70%左右,是旅游业能耗的主要方面,各交通工具中以汽车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为主,其次为飞机和火车,这与使用汽车出行距离最长相关。
(五)政府旅游规划及政策
江西坚持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已明确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及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方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编制《江西省旅游生态设计规范》和《江西省旅游生态行为规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江西省尚未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未出台低碳旅游相关的政策法规或行业标准,低碳旅游活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旅游业涉及的各行各业也没有明确的生态、能耗及排放指标,碳减排程度的考核和等级的评定无从实施,这不利于低碳旅游的长远发展。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可得出,江西优秀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江西近年来迅猛的旅游发展势头、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契机均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另一方面,江西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弱、新型能源和低碳技术利用少、缺乏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和政府相关政策又构成对低碳旅游发展的阻碍,只有增加动力,减少阻力,才能促使低碳旅游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低碳旅游强调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即要求在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方面实施低碳管理,这就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者多方的共同推进和通力合作。
(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做好低碳旅游引导工作
政府在低碳旅游发展中应起到引导、管理和保障的作用,(1)在江西省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江西低碳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低碳旅游发展目标和任务,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中进行节能减排任务分解,确保2015年前能耗减少20%。(2)加强低碳旅游宣传,在旅游景区、居民小区、火车站、酒店宾馆等地设置低碳旅游宣传牌或借助江西卫视、江西旅游网、江南都市报等主要媒体开设低碳旅游专栏,倡导低碳消费,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意识。(3)制定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的碳减排标准,对碳减排量进行统计考核,并与星级宾馆评定、绿色饭店评定、A级景区评定及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等工作相挂钩,促使和激励旅游过程中的各环节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管理。(4)制定扶持低碳旅游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设立低碳旅游专项基金,对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或碳减排技术给予资金支持,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高能耗、高排放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
(二)旅游者转变消费模式,发扬节能环保美德
低碳消费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旅游者的低碳行为对低碳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摒弃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转变为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的低碳消费方式。有研究表明,旅游的愉悦感与酒店的等级没有必然的联系,与旅游中开支的高低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节能环保行为体现了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旅游者获得一份精神享受,如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浪费食物和水资源,不污染环境等。2010年国庆在赣州章贡区、九江武宁、萍乡武功山、鹰潭龙虎山等地,游客骑自行车,自带帐篷进行近郊游及野营,就是低碳旅游很好的体现。
(三)旅游企业实施低碳化运营,旅游交通是碳减排重点。
旅行社、酒店、餐馆、交通公司等旅游企业是提供旅游产品的主体,只有将低碳思想融入到经营管理中去,才能促进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如旅行社向旅游者推荐低碳旅游路线,餐馆不提供一次性餐具,酒店客房用品一日一换改为一客一换,洗漱用品改耐用型大包装,等等。旅游交通由于碳排放量较大是碳减排重点,主要是变私家车为公共交通,变耗能大的交通工具为耗能小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车、自行车、马车,或开辟步行路线,减少交通带来的碳足迹。九寨沟景区的交通模式值得借鉴,庐山景区的观光公交也可在全省推广。另外,旅游企业应积极运用新型能源和碳减排技术,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资源,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四)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分阶段实施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江西可分阶段进行。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是探索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对省内其它景区起示范借鉴作用。婺源被授予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称号,得益于其低碳旅游发展科学有序,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庐山、井冈山、龙虎山等地也是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的很好选择,一是这些景区生态环境较好,具备优先发展低碳旅游的条件,二是这些景区客流量较大,可引领全省的低碳消费。在低碳旅游示范景区,从景区规划、建设、运营到游客接待都要尽量做到低碳化,使游客通过切身感受理解和接受低碳消费方式。通过低碳旅游示范景区的建设和推广,为低碳旅游在江西的全面实施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娟、范星宏、王朝辉,区域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与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2月
[2]沈中印,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1年第11期
[3]吴铀生、马胜,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旅游的关键要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4]石长波、彭晶晶,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旅游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第1期
[5]黄艺农、范松,基于相关利益者视角的低碳旅游发展思路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6]肖瑜、张祖明,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1年第9期
篇7
关键词:国际收支;现状;对策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从动态上讲,国际收支活动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货币收付活动。就静态而言,国际收支描述了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货币收支的对比结果,把这种结果加以系统地记录,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我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近两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
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对外开放迈上新的台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弹性提高。国际收支延续“双顺差”的格局,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进出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形势大好。在进口方面,我国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进口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数据来看,运输是导致经常项目中的服务项目出现逆差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210.15亿美元,支出343.69亿美元,逆差133.54亿美元,与2005年运输逆差63.32亿美元相比,同比扩大70.22亿美元。
从2003年到2007年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的基本态势,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的格局。国际收支顺差式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这几年里,“双顺差”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国际收支的“惯例”。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了42个百分点。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5472亿美元,进口4115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和18%;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较上年增长1.3倍,改变了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62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80亿美元,增长21%。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增长21%;对外直接投资撤资清算汇回6亿美元,增长142%;净流出74亿美元,增长17%。“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特征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截至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促进出口的增长,1992年以来境外资本流入中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8.9%左右。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的持续大额顺差。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国内总储蓄率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GDP的40%,在2004年上升至GDP的47%。尽管投资率在此期间也有所增长,但储蓄快于投资的增长,扩大了经常帐户顺差。当前的储蓄率和资本形成率无论与本国历史平均相比还是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均处于高位。一般认为中国储蓄率高主要是因为个人储蓄欲望强烈,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高,企业高储蓄率带来的投资增长效益较低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此外,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自有储蓄。
(二)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正相关的关系。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我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
(三)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的“奖出限出”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流出渠道少,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加大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进行进出口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
经常项目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出口产业结构失衡,出口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国际上以低价量大为特点,企业利润率低并且很容易受到反倾销诉讼。进口缺乏中国真正急需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产业调整仅仅把我国作为制造业基地,真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都在发达国家国内。因此,我国现在必须调整进出口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型出口;并把环保、安全、社保等因素纳入企业的出口成本;开发产品核心技术创造力,提高企业自主竞争力,实现在平稳出口量的基础上利润最大化。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2、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篇8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2007年5月10日,央行2007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日也我国2006年《国际收支报告》。两份报告都指出了解决当前“双顺差”问题的迫切性和艰巨性,认为持续“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猛增的主因,明确了中国将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持续性双顺差的现状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迅猛。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高达2499亿美元,同比增长55%,资本项目顺差也高达100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这一趋势继续保持,贸易顺差更高达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1%,成为推动外汇储备的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7年6月,外汇储备已突破1.3万亿美元大关。持续高额“双顺差”及随之产生高额外汇储备是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极有可能催生中国经济的泡沫,延缓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重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失衡,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高额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隐忧。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性的成因
1、加工贸易仍将占主导地位。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加工贸易。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319亿美元,顺差高达1889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顺差仅831亿美元。由此可见,当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低廉构成了经济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我国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近期不会发生重要改变。
2、内需不足仍是今后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从我国最终的需求结构看,国内居民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2006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51.1%,尽管2007年上半年消费增长15.4%,创下近十年的增长新高,但在GDP总比例中并没增加。而我国投资所占GDP比重长期偏高、投资增长率高意味着产出规模不断增大,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则意味着不断增加的产出不能被国内消费所吸收,于是过剩的供给只能通过出口来出清。此外,我国内需的不振也影响进口的增长,2006年进口同比增幅回落高达25.7%。尽管2007年6月1日财政部决定对209项进口商品实施较低的暂定税率鼓励进口,但6月份进口增速只有14.2%,远低于出口增速。
3、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速年均超过9%,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结构调整步伐经常处于滞后状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内部集约化、高效化趋势不明显,第三产业整体水平落后,十几年一直徘徊在34%左右,这种产业结构状况无法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不足。此外,我国还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附加价值少、地区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内部平衡的实现。
4、国际产业转移趋势较难逆转。过去几年中,全球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外国资本在华投资迅猛增长,东亚地区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已大量转移到我国。这些投资已陆续形成了生产能力,开始向欧美市场转移产品,形成中国对欧美市场的较大贸易顺差。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六成左右并逐年增加,这加大了我国贸易顺差的压力。另外,在大量国内资本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外资仍大量涌入,这也是造成资本项目下顺差的主要原因。
5、对内对外政策调整需循序渐进。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奖出限入”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近年来国家陆续进行了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外资、外贸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政策调整生效需要时间。而且社会各界对于怎样有效、渐进地进行政策调整还没有统一认识。因此,双顺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持续存在。
三、应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我国资源短缺但劳动力富足,在今后仍应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目前,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准入门槛偏低、产业层次不高、加工环节技术含量较低、区域发展失衡、管理手段和政策不配套等。因此,必须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化率,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价值链;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逐步淘汰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企业,使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外,我国绝大部分加工贸易来自外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问题也是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问题,应该对外资引进有所选择,更加注重外资的质量,减少盲目鼓励出口、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
2、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在贸易顺差巨大的情况下,增强国内消费是消化长期高速增长的投资形成产能的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持续、稳定、合理比重的国内需求是维持GDP长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国内需求也是解决“双顺差”最根本的途径。增加国内消费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居民工资的增长速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为居民增加消费消除后顾之忧;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以增加农民消费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3、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需求强劲,即使调整人民币汇率、降低出口退税,出口降幅也有限。要解决过高的贸易顺差,关键是有效扩大进口。首先,应该很好地利用进口比较优势,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推动进口多元化;运用适当降低关税和调节增值税和其他附加税费的方法,鼓励扩大农产品、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重要资源型商品进口。其次,应尽快建立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使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相结合。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应将一部分转为实物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5、适时应对,调整政策。第一,采取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既要紧缩银根对冲过多流动性,又不能盲目加息,导致进一步加深由于国内储蓄高于国内投资导致的内部失衡。因此除了降低利息税,还应将贷款基准利率和准备金继续维持在一个相对高位上,并对符合产业导向和进口导向的贷款给予政策性倾斜。第二,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减少外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比例,实行与世界贸易组织不冲突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进入特定产业。第三,适当放松资本管制,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鼓励三资企业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
【参考文献】
篇9
1、在建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情况:同林密封胶占地面积35亩,目前建成面积5000平方米,两条密封胶生产线。在建工程有员工食堂和宿舍楼,分别在7月底和12月底完工。目前产销两旺,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
2、规模企业生产情况:高档茶菊项目生产正常,年产值6000多万;方成茶叶项目生产正常,年产值4500万元。
3、返乡创业项目情况:永生食品新建厂房两栋,办公楼一栋,占地面积10亩,项目已经做好了环评、安评,正在办理食品认证手续。
1、《关于2015年推进整体移民搬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施方案》推进情况:
一方面积极配合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我镇4个拟建中心村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其中:双井中心村已完成规划、征地工、“三通一平”工作,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工作;__中心村已进行一次规划评审,正在进行规划调整;杨坊、躁坑中心村已进行一次规划意见交换,正在进行进一步修改。另一方面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和《2015年中心村试点建设操作办法》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建房户向中心村靠拢。
2、《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县示范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情况:
根据文件精神,我镇暂不属于市、县示范镇,但我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示范镇要求,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建设品位,提升服务功能,加大管理力度,完善管理机制,争取下一年度列入县级示范镇建设管理,
3、《__县2015年城建工作意见》推进情况:
由北京尚达讯公司投资20000万元的县重点城建项目——“双井华夏进士第一村”落户我镇,现正进行规划建设工作,我镇积极配合做好规划建设工作,并加强规划区内建房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确保与下步旅游发展规划相适应、相配套。
我镇目前旅游工作态势良好,近年来主要围绕发展“大双井”旅游为主抓手,兴建了黄庭坚故居、进士文化广场和双井景区境内旅游公路,观光亭等旅游硬件设施,使双井面貌一新,大大地增加了接待游客的能力,尤其是近两年来年均接待游客近十万人。并在坪下村发展皇菊观光园,在__村建设了果桑采摘观光基地。以上景点都成为了周边最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正在与江西山谷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山谷春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进行协商,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规划总面积2600亩,是集采摘、观光、休闲、住宿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项目。目前项目已进入协议签约程序,进展顺利。
为打造开发双井旅游,县政府于2011年与北京尚达信公司签订“双井进士村”旅游项目,总投资为2亿元,目前整个项目尚处于规划设计阶段,该项目至今并未开展实质性建设,从签约至今已有四年时间,为配合该项目实施,我镇根据县政府要求,暂停双井境内各项建设,给双井的发展与村民的生活造成了诸多影响。为我镇旅游工作中的主要困难。
2015年,在
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__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为了“农业增效快,农民增收显,农村面貌新”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我镇“三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稳桑。稳定现有高产桑园1500亩,抚育好果桑面积1000亩。全年新扩低改桑园300亩,新增10亩以上规模化的种养大户5户。今年新建养蚕大棚5个,方格蔟推广100张,推进科学化养蚕、省力化养蚕,提高生产效率。全年实现年养种2342张,产茧1800担。目前合作社现已完成蚕茧收购1000余担。
2、优茶。实施“产业兴龙头,龙头带产业”战略,重点扶持江西隆和农业有限公司、中低档茶叶加工等二家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培育成产销结合,农贸一体的科技型、外向型、带动型的茶叶龙头企业;坚持以品牌促产销,支持双井“庭坚牌”茶叶注册商标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加强土地流转协调工作,鼓励茶叶企业采取土地入股、土地租赁等方式做大茶叶基地,重点培育300亩以上标准化茶叶基地1个。全年预计新扩低改茶园300亩,产茶600担。目前现已产春茶650担。
3、扩蔬。加大蔬菜基地建设力度,打造“菜篮子”工程。在进一步完善坪下洲上蔬菜基地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全县生态科技示范园的基础上,今年整合有关惠农资金,重点建设好杨坊洲上蔬菜基地、双井虎形蔬菜基地建设。双井虎形蔬菜基地该基地于__年8月开工建设,于2015年3月正式投产使用,农场规划占地400亩,总投资1000万元。现已种植蔬菜150亩、精养休闲垂钓鱼塘250亩,二期规划建设农家乐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目前该基地产出蔬菜和水产(鱼类)供应县城和周边乡镇,生产效果良好。计划整合农业、水利,一事一议、扶贫等专项资金,架设蔬菜喷灌滴灌管网3000米,修建灌溉水渠2500米,维修排灌站2座。把杨坊洲上蔬菜基地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综合型农庄。同时,全年新扩蔬菜基地800亩。上半年已新扩蔬菜基地350亩。
4、保林。按照“生态优先”发展理念,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今年高标准打造进乡通道及集镇新区4公里绿化,中心村及茅坪至双井(曾瓦桥)线5公里绿化;稳定全镇封育面积在3.5万亩以上;重点支持油茶、茶叶产业发展,新建百亩基地2个、千亩以上基地1个;严厉打击乱砍乱伐,整顿林业秩序;严格落实森林防火包村责任制,实行“谁驻村谁负责”的原则。以村为责任主体,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今年计划生物防火林带建设8公里。
5、慎畜。按照“稳量、提质、增效、环保”的原则,有序发展畜牧产业。切实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__镇正茂生态农场__年12月开工建设,2015年3月正式投产使用,总投资1000万元。现已种植蔬菜200亩、果园100亩、饲养生猪1000头、年出栏肥猪2800头以上、精养休闲垂钓鱼塘30亩、建有大型沼气储存塔320立方米。目前该农场采取生态循环运作模式。农场每年可为市场提供猪肉100余吨,蔬菜600吨,鲜鱼38吨,水果80吨。__县友兴养殖场于__年7月开工,现已完成一、二期工程,栏舍5栋、建筑面积6000多平米,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消毒和储存房一栋、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该养殖场于2015年3月达产达标。进一步加大渔政监管力度,发展绿色、无公害水产养殖。抓好养殖污染治理,促进畜牧水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全年实现生猪养殖总量15000头,牛羊养殖总量6500头,家禽养殖总量4万羽,新扩水面300亩以上。
6、抓好新农村建设。按照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坚持把中心村建设、村镇联动点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作为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重点。今年重点建设双井村碳子塘和__老街两个中心村、双井黄家旧村改造中心村、集镇镇村联动建设点、茅坪村黄土岭新农村建点,目前各点进度较好,已完成了改水改、厕改、阴阳沟、改厨、墙面涂新等工作。
7、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重点做好坪下噪坑水库、双井水源塘水库、下杭大垅里水库、厚家源火石埚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争取上面政策,继续加大小农水项目建设力度。启动集镇自来水工程建设,解决11个村居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强化水政执法,加强河道采砂整治,认真开展水资源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8、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上户调查、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册、数据录入、联网运行的步骤,目前高标准完成全镇549户2055人和5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工作。重点做好产业、教育培训、驻村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9、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着力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全面完成全年“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工作任务。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政府主导型”和“市场引导型”建站模式,今年准备在平下村、双井村高标准建设两个信息服务站。强化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崩岗治理工作,确保修河一河清水。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为建设“和谐、秀美、清洁乡村”,认真抓好农村环境“六乱”治理工作,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六乱”集中治理的工作意见》修发【2015】6号文件要求,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部署,4月26日召开全体镇村干部大会专门安排布置该项工作,经过镇村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乱倒工作
1、重点抓好镇村干线公路两旁和修河干流两侧垃圾乱倒治理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划段负责、全程覆盖、镇村联动”的方式,继续抓好柯垅线、茅界线、茅坪至双井线、各进村公路等镇村主要干线公路和修河干流两侧的垃圾乱倒治理工作。目前在柯垅线、茅界线、茅坪至双井线两旁每家每户配置垃圾桶,达到垃圾日产日清。
2、重点抓好集镇垃圾乱倒治理工作。集镇重点整治集镇居民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货物乱堆乱放的不良卫生习惯和集镇街道、农贸市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环境及各中小
学校、镇卫生院以及单位庭院的环境卫生,打造干净、整洁、优美、文明集镇。5月8日组织了镇属各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上街清扫垃圾活动,对各单位庭院的环境卫生进行评比活动,并在全镇进行排名通报。3、重点抓好中心村庄垃圾乱倒治理工作。组织彻底清理存量垃圾,清除卫生死角,清理后的村庄及时配套生活垃圾治理设施,落实保洁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达到保洁常态化。5月份在双井村进行垃圾乱倒治理试点,对全村陈年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在每家每户、进村主道两旁、休闲广场、旅游景点配置垃圾桶,新增加保洁员10名。
4、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点垃圾乱倒治理工作。按照“新农村建设布点到哪里,清洁工程就跟进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今年新农村建设点的农村清洁工程和历年新农村建设点的长效保洁管理工作。在茅坪黄土岭新村点,双井黄家旧村改造点,坪下村镇联动点落实保洁员、新建简易垃圾焚烧炉、每家每户配置干湿垃圾桶、每月每户定期收取垃圾费5元。
5、加大资金投入。镇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农村垃圾乱倒治理工作顺利有效推进。一是存量垃圾清理工作实行奖补。对存量垃圾清理工作效果好、清理到位的村(居)给予适当的资金奖补;二是新建垃圾处理设施实行奖补。对县镇村主要干线公路沿线和修河干流两侧及中心村庄新配置垃圾桶共计1200只(购买垃圾桶资金采取户主出资40%、村里出资30%、镇里出资30%的办法);新建两个较大的垃圾焚烧炉(选址分别在__抚州坊桥头暗埚里和宝峰矿点上)和三个较小的垃圾焚烧炉(选址分别在皂源村、厚家源村、下杭村),以上焚烧炉的征地、平场、建设费用由镇政府负责,以后焚烧炉运转费用由受益的相关村负责;镇政府准备购买两辆垃圾拖运车,对集镇和主要干线公路的垃圾进行日产日清;三是落实保洁员工作报酬。保洁员工资采取“县里争取一点、镇里出一点、村里负担一点、政策(低保)补一点、农户收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解决好保洁员工资待遇问题。建立保洁经费自筹机制。由村级组织或村民理事会向农户按每人每月1—2元标准或农户每月5元,集镇工商业主按每店每月10—20元标准收集保洁费。镇政府要有清洁工程专项工作经费,并列于镇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正常运行。
(二)治理农村房屋乱建工作
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镇政府加强对农民建房规划指导,鼓励和引导农民建房向中心村集中,全面推广新户型,严格农民建房审批制度。强化农民建房管理队伍建设,落实长效机制,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房。严格执行农民建房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今年我镇启动了双井村和__老街两个中心村建设,解决了93余户农民住房建设问题,我镇农民建房管理工作得到县市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
(三)治理农村污水乱排工作
1、加强镇属范围内企业环境监管工作
加强镇属范围内企业的环境监管工作,5月份对企业污水排放现状进行详细的摸底核查,确保企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2、抓好饮用水源保护环境保护
重点抓好噪坑水库饮用水源、宝峰饮用水源、双井汪源饮用水源等各村饮用水源取水口的环境保护,确保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3、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工作
(1)根据我镇农业源减排现状,2015年我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减排总数是2家(正茂养猪场、友兴生猪养殖场),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后,2家规模化养殖场达到标准化建设目标。
(2)关闭一批减排不达标的畜禽养殖企业(如汪源养猪场、抚州坊养猪场);
(3)制订完善畜禽养殖企业的准入门槛和标准。
4、抓好乡镇集镇、中心村污水乱排整治工作
(1)镇政府对本辖区内重点排污企业、主要排污口及污水来源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因地制宜,提出分类整改意见。
(2).在集镇和人口较集中的中心村(双井中心村、__中心村)因地制宜,采用生物处理模式,兴建一定数量的简易污水处理设施,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5、抓好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污水排放整治工作
重点搞好镇卫生院和各村卫生所的污水排放治理工作。
(四)治理农村杆线乱拉工作
1、开展全面排查。镇安监办、供电所牵头对强电线路安全隐患及乱拉现象开展排查;各弱电管线权属单位对各自的杆、管线现状进行安全隐患及乱拉现象排查。5月份排查出的问题20个,逐一登记,并制定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
2、全面进行整改。对镇集镇、中心村庄和新农村建设点全面集中开展治理,各管线权属单位要按照各自的整改方案,紧扣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层层落实责任,按照整治技术要求切实把整改落到实处。
3、制定新的杆线布局标准。
(1)“新区”(集镇新区,新建中心村、拆迁安置点)杆线严格按照杆线布局规划和行业标准,因地制宜,采取入地、入管、贴墙、捆扎方式进行铺设。
(2)“老区”应尽量做到弱电管线同杆架设。横跨街道、十字__的架空线路尽量做到入地走;街道两侧的管沟与铺设完成的管线必须入地;由于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入地的管线,必须采取套管、入户、隐藏三种方式进行装饰处理(套管即用PVC管将暴露在楼房外墙的线网套起来,规范走向;入户电话线、网线、有线电视等统一用PVC管引向楼梯间,再穿过楼板到达各家各户。
(3)凡未经许可乱拉接电源线、电话线、网络联结线、电视信号线和其他管线的,责令当事人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依法处罚并。自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共查处乱拉接电源线案件8起,教育处罚相关人员9人,
(五)治理农村土地乱挖工作
我镇土地乱挖治理的主要内容是,2012年以来发生的土地乱挖违法行为,包括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公路红线、行洪河道、公益林等建窑、建房、挖砂、新__库、池塘、采石、采矿、修路、取土等土地乱挖违法行为,占用林地和其他土地、侵占道路、水土保持地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擅自建窑、挖砂、采石、采矿、取土、挖塘、修路、筑水库、建厂房、建临时棚及农民切坡建房等土地乱挖违法行为,以及其他零星的侵占土地的违法行为。今年我镇国土所共处理土地乱挖案件12起,处理涉案人员15人。
(六)治理农村坟墓乱葬工作
1、对2012年整治的柯垅公路沿线两旁可视范围内(坪下村,中高塅村)开展回头看,继续加强管理,加大对违规情况的查处力度,巩固整治成果。
2、重点整治在建修
篇10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区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大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为2016世园会等重大活动创造良好环境,为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环境支撑。
(一)大气环境质量: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率达到15%以上,落实2016世园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各项空气质量保障措施。
(二)水环境质量:重点河流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不低于78%,劣Ⅴ类断面比例不高于11%。
(三)主要污染物减排: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2%、3%和3%,达到市级考核要求。
二、重点工作
(一)严控工业源污染。一是强力压减高污染产业。严控“两高”产业产品产量和新上项目,完成市达炼铁、炼钢产能化解任务。2016年3月底前,完成国丰钢铁公司北区关停。二是开展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在重点行业企业全面开展污染治理达标建设,确保达到最新排放标准要求。钢铁行业:2016年底前,完成国丰钢铁公司3座80吨转炉一次除尘、三次除尘改造;完成凯恒钢铁公司转炉一次、三次除尘改造;完成国丰钢铁公司、瑞丰钢铁公司、凯恒钢铁公司、东华钢铁公司、经安钢铁公司、粤丰钢铁公司、顺兴钢铁公司、福丰钢铁公司等8家企业的23台烧结机实施脱硫烟气湿电除尘或除雾器除尘改造。焦化行业:开展焦化行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全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实现生产废水不外排。2016年底前,完成达丰焦化公司焦炉烟筒废气脱硫脱硝建设,完成北阳炼焦公司废水膜处理、焦炉烟筒废气脱硫脱硝工程,完成榕丰钢铁公司废水膜处理、干熄焦、脱硫废液提盐、焦炉烟筒废气脱硫脱硝工程。重点企业料场:完成国丰钢铁公司、东华钢铁公司、凯恒钢铁公司、顺兴钢铁公司、达丰焦化公司封闭料场建设。挥发性有机物:落实《市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综合整治方案》,全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2016年底前完成市达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任务。三是实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以食品加工、煤炭洗选、重金属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016年底前,完成百威啤酒、钱家营矿业分公司等7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四是严厉查处土小非法企业。开展拉网式执法检查,加大对全区小塑料、小化工、小铸造、小电镀、小选铁等严重污染环境的土小企业查处力度,按照“两断三清”(断水、断电,清原料、清设备、清产品)标准,彻底取缔到位,坚决杜绝死灰复燃。
(二)严治燃煤污染。一是深入推进燃煤锅炉淘汰与治理工作。按照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煤改秸秆压块”、实施低品位余热综合利用等工作思路,严格落实燃煤锅炉淘汰与治理任务,完成市达21台燃煤锅炉治理任务,2016年12月底前全部淘汰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二是继续落实散煤洁净化与替代工作。落实市达洁净型煤和高效清洁炉具推广任务,确保2016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劣质煤炭行为,加强对钢铁、焦化等重点煤炭使用单位煤质监管,依法查处和曝光使用不合格煤炭行为,努力将劣质煤挤出市场。
(三)严查机动车污染。开展道路车辆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减少道路车辆污染排放。一是开展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劣质车用汽、柴油违法犯罪行为,加大黑加油点、黑油罐车查处力度,确保市场全部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杜绝新旧标准车用汽、柴油混销、混用。二是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严把机动车环检机构检测质量关,加强在用车年度检验,不达标车辆不得发放环保和安全合格标志。开展重型车辆尾气监督性监测,依法对排放不达标车辆予以处罚,直至禁止上路行驶。今年4月1日起,停止进口、销售、注册登记国家第五阶段排放标准以下的轻型汽油车、轻型柴油车和用于公交、环卫和邮政行业的重型柴油车。三是强化车辆通行秩序整治。加大超限超载运输综合整治力度,对反复超载、屡查不改的列入黑名单,采取限制从业资格和道路运输许可等措施。对过境城区的重型货车实施远端绕行,减少穿越城区,对确需进城的保障货车,公安交警部门要严格审批,确保使用排放达标车辆,并按照“避开高峰、远离中心、夜间进入”的原则,规定通行时间、路线。四是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落实国家有关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决策部署,确保新增或更换党政机关公务车、执勤执法巡逻车、环卫车、邮政车、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等9种公共服务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达到比例要求。年内,城区率先完成“老旧车”淘汰和新能源汽车替代。
(四)严管各类点面源污染。一是开展工地、道路、堆场等扬尘达标治理。严格落实《省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新15条措施》,严格规范管理,促进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治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加强渣土运输企业及运输车辆管理,加大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国省干道清扫保洁力度,最大限度降低道路扬尘污染。取缔外环线内所有经营性散料堆场,外环线外散料堆场全部实施进棚进仓。二是严治露天烧烤、焚烧秸秆和烧荒。加大对露天烧烤的整治力度,让进店烧烤、环保烧烤成为烧烤经营者的自觉行为。同时,强化餐饮行业油烟治理设施监管,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全部完成油烟治理。严管露天焚烧现象,充分发挥网格化环境监管职责,特别是乡街、村居基层组织要把监管任务细化到田、责任到人,突出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严防死守,对违法焚烧行为坚决依法予以处罚。
(五)全面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贯彻落实《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和《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组织起草《市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努力修复水生态环境。一是实施涉水企业排查与治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全区涉水企业动态管理档案。实施废水外环境直排企业监测,发现超标问题及时依法依规处理并督导深度治理。督导国丰钢铁公司、经安钢铁公司两家重点企业完成综合性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按照市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二是实施农业源污染防治工程。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各乡镇要规划养殖园区,依法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加强畜禽养殖管理。摸查水产育苗室污水现状,调研排水状况及规律,探索可行的治理技术路径。三是实施生活污水综合整治工程。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点建设技术指导工作,不断推进重点区域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四是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研究制定陡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定期开展陡河、沙河等主要地表水体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出入境断面水质情况,逐步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各乡镇要以“傍水”村庄为重点,加强“傍水”村环境综合整治。五是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按照《市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开展影响水源地饮水安全环境违法问题现场监察,发现问题及时移送移交,确保饮水安全。各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对辖区内报废的矿井、钻井、取水井开展全面摸查并于2016年底前全部实施封井回填。六是实施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工程。按照国家和省、市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安排,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土壤环境保护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增强全民土壤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加强搬迁企业原址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完成达丰焦化公司、北阳炼焦公司两家企业土壤及地下水现状评估工作。
(六)实施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全力抓好减排计划的制定实施、任务分解和跟踪督办。强化工程减排,完成国丰钢铁公司2台132平方米烧结机镁法脱硫改造为钙法脱硫项目、1台230平方米烧结机烟气热风循环治理项目;完成达丰焦化公司两组四座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治理项目、北阳炼焦公司一组两座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治理项目、榕丰钢铁公司一座焦炉烟气脱硫脱硝治理项目;实施正元管业公司2台、鑫惠丰公司1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实施宏烨炉料公司3座球团竖炉脱硫结转工程;完成利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实施7个畜禽养殖污水综合治理项目;细化管理减排,加强重点减排工程设施运行监管,严格考核问责,提高减排项目运行效率,固化“十二五”减排成果,充分发挥减排效益。
(七)保障重大活动期间环境质量。坚持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优化调整、工业污染防治与面源污染控制并重,把“六大活动”期间采取强制性减排措施与全面加快实施2016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常态化保障措施相结合,制定出台《2016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市区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全力完成市达重点行业污染减排、燃煤压减、过剩产能化解、重污染企业搬迁、黄标车淘汰等年度任务,对影响“六大活动”期间空气质量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以及重大活动行车沿线可视区域,在会议期间采取强制性减排措施,确保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50%以上,有效保障“六大活动”期间环境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安全。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地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环境监管责任,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抓、其他负责同志配合抓的环境保护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部门监管职能,按照分工要求,主动上手,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强化乡镇、村居基层环保工作责任,落实“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网格管理、职能明晰、责任到人”的环保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环保监管工作全覆盖、无缝隙。企业和各类排污单位是环保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要牢固树立环保意识,按照环保规范标准要求,强化内部管理,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严格考核奖惩。按照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失职问责、终身追责”的要求,健全环境保护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大对各地各有关部门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组织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强化环境治理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中办、国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市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约谈办法(试行)》,对未按要求完成阶段性任务或未达到时间进度的单位有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对监督缺位、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不作为、乱作为等影响污染防治工作效果的乡镇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追责问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