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化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生物化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生物化学主要应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的规律。生物化学为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是医学各有关专业的必修课。本次,本报主要推荐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镜岩教授主编的教材《生物化学》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第6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材和教学的经验得失
以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评《生物化学》(第三版)
王镜岩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的进展,正值腾飞时期,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岁月里,今日正步近一重大的里程碑。本人在大学从事生物化学教学、科研已近半个世纪,1980年主编了《生物化学》教科书(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对学科发展,不得不在1989年,改写第二版,又过了10年,我又主持改写第三版。在这两次改写中,环顾几本国际上著名教科书,它们正不断更新换代,为了写进重大最新成就,又受篇幅限制,就尽量缩小或删除基本的入门内容,但仍都达千页以上。面对如此巨大篇幅,我们写教科书的人,都有点步履艰难之感,何况对我国初习生物化学的学人,更难于适应。
1998年秋天,在国际书展中,我发现了这本Instant Notesin Biochemistry。入手细读,感到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精要,速览”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它言简意赅,内容新,编排、写法利于记忆。它十分重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简明扼要介绍了最新成就,经过精选,指出重点。对于想了解、记忆和掌握现代生物化学的初学者,无疑是一本好书。书中内容深入扩展,相互参照,相得益彰,必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向科学出版社作了推荐。他们经过了解研究,作出了“速译、出版”的决定。我为青年学子们得到出版者的慧眼感到十分高兴。出自这样的心情,我担起了主译的责任,组织了几位能者,用较短时间共同译出,以飨读者。
当前,分子生物学正值热点中的热点,其中,人类基因组DNA全序列测定无疑是重中之重,这个巨大项目即将完成。为阐明生命活动的真谛,“后基因组”研究,即“蛋白质组”研究(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的整体研究)的时代即将到来,它将是21世纪整体细胞生物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在此时刻,我们必须向前看,否则必将永远落后。
Instants Notes丛书总主编、英国利兹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院教授指出,当我们看到一年级新生辛辛苦苦地啃完大量用小字体印刷的生物化学课本时,我们就相信,肯定有一种更好的方式,那就是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其核心内容――《生物化学》(Instant Notesin Biochemistry)因此应运而生。本书的巨大成功证明了这一理念的正确性!
然而,我们的初次尝试并没有使各方面的内容都处理到位。例如,学生读者和教员告诉我们,基因表达部分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匮乏,还应有许多其他较小的重要知识点。我们在新版中涉及了所有这些内容。主要扩写了基因转录及其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的调控,以及RNA的加工和蛋白质合成。我们还根据反馈意见增加或重写了许多其他主题,包括酸和碱、pH、氨基酸的离子化、热力学、蛋白质的稳定性、蛋白质的折叠、蛋白质的结构测定、流式细胞术、以及肽的合成。我们在编撰新版时,还重新考虑了每一幅插图,并作了必要的修改,以便使学生读者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我们还增加了许多新插图。所有这些工作必然导致本书篇幅的增加。然而,无论如何,不管是从正文看还是从插图看,我们都尽力设法使本书仅包括我们认为对理解本门课程来说是重要的那些内容。
因此,新版的特色就是保留了与前一版相同的特征――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该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在可怕的考试来临时也适于复习!非常希望修订版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生物化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定价:55.00元
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评《生物化学》
王曦
相信王镜岩的《生物化学》一书对生物专业的同学来说已经不存在是否值得推荐的问题了,因为这是很多院校考研的指定教材。
以前上课的时候没认真听过生化学,而且我是想考动物学,对生化不感兴趣,所以学起来特别痛苦。在考研的那段时候每天都在复习,简直是痛不欲生,1300多页的书让我不知从何入手。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尽管我学起来很困难,但这的确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书。
这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章节仍按先“静态”后“动态”组织编排,符合我国生物化学的教学习惯,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但是教材中有些概念有待商榷,如酶的竞争性抑制、不可逆抑制的定义,多酶体系与多酶复合体的定义。另外,它的覆盖知识点全面,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和辅酶、抗生素、激素和生物膜等,有一定深度,便于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化学知识。每章都附有提要和习题,但是缺少相关解答。
本书在同类教材中是比较好的一本,能较详细介绍各方面的知识,较系统完善,总体上对于所有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参考书。
《生物化学》(第二版),王镜岩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定价:56.00元(上)62.00元(下)
推荐教材
《生物化学》(第6版)
由吴梧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6版)一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主编会议的精神,本版教材要能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较好地体现本学科的进展与我国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教材在第5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第三篇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第三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教材重点阐述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尽可能反映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的特点,突出了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版教材还加强了遗传信息传递和结构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充实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物质代谢、代谢调控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扩充了生物药物的近代概念,介绍了生物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书末附有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英语注解等。
本书作者吴梧桐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他长期倡导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建立了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工业微生物学与现代药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学科体系,主持创办了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制药学院。其权威地位也保证了本教材的高水平呈现。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
由罗纪盛等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一书是根据教育部1980年6月在武汉召开的高等学校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制订的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第一版和第二版10多年在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广大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本书是一本适用面广,实用性强,内容简明扼要,概念严密准确,科学性强,文字精练,层次清楚的教科书。为适应学科发展,满足基础教学的需要,1996年12月在上海召开本书的修订小组编委会,确定了修订原则和各章修订细则。
第3版主要进行了以下修订工作:
1.蛋白质一章增加了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功能分类等内容,充实了氨基酸化学反应和生理活性肽等内容;
2.重新编写了核酸一章,增加了核酸变性复性的影响因素、分子杂交、各类RNA的结构和功能、核酸序列测定等内容。改写了核苷酸、DNA构象类型、超螺旋结构等内容;
3.充实了糖类、脂类和生物膜生物学功能方面的内容;
4.酶学一章补充了核酶、抗体酶、酶工程,底物过渡态等新概念;
5.物质代谢部分增写了“代谢总论”一节,与“生物氧化”合为一章,在糖代谢之前增加了代谢研究方法、各条代谢途径的调控、个别氨基酸分解和合成代谢概况、苹果酸穿梭、柠檬酸穿梭等内容;
6.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部分增加了真核生物DNA、RNA、蛋白质生物合成、PCR原理、第二套密码系统、多肽链折叠的辅助蛋白(分子伴侣)等内容,改写了RNA剪接、反转录作用、核糖体结构等内容;
7.代谢调控部分增加了色氨酸操纵子、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
篇2
阅读下文,回答第16-20题
微电子技术的研究重点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指以半导体晶体材料为基片,采用专门
的工艺技术将组成电路的元器件和互连线集成在基片内部、表面或基片之上的微小型化电路
和系统。微小型化电路简称微电路,是一种结构上比最紧凑的分立元件电路小几个数量级、重
量轻几个数量极的微结构电路。
标志集成电路水平的指标之一是集成度。所谓集成度就是指在一定尺寸的芯片上(这个
芯片的尺寸比小拇指的指甲还小)能做出多少个晶体管。也有的用在一定尺寸的芯片上能做
出多少个门电路(一个标准的门电路是由一个或几个晶体管组成的)来衡量集成度。集成电路
发展的初期——①能在这个小面积上制造十几个或几十个晶体管,—二—②其电路的功能
也是有限的。一般将集成100个晶体管以下的集成电路称为小规模集成电路。到60年代中
期,集成度水平已经提高到几百甚至上千个元器件。我们把集成100—1000个晶体管的集成
电路称为中规模集成申,路。70年代是集成电路飞速发展的时期,集成电路已经进入1000个以
上元器件的大规模集成时代,这期间已出现了集成20多万个元器件的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
不仅仅是元器件集成数量的增加,集成的对象也起了根本的变化,它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功能部
件,也可能是一台整机(如单片计算机)。,80年代可以看作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时代,芯片
上集成的元件数已达10万以上,而且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关。
生产集成电路的原料是硅、铝、水、某些化合物和一些普通气体,这些材料都不昂贵,
——③,制造集成电路的过程却相当复杂,对所有的设备要求很高,所以建立集成电路产业
的投资是相当巨大的。而芯片价格的下降,……-..④依靠现代化的大批量生产④能达
到。
在硅片上制造微电路是成批地制造,在微小的面积上制出晶体管、电阻、电容而且按要求
连成电路已属不易,而在一定面积的硅片上制造出性能一致的芯片就更加困难。集成电路的
生产,大多是从硅片制备开始的,硅片的制造需要专门的设备和严格的生产条件。集体成路的
制作过程很复杂,为了保证工艺质量需使用大量昂贵的设备。而且,对生产厂房的温度、湿度、
空气的清洁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集成电路的生产二般都要在超净车间中进行,这种厂房的基本
建设投资也大大地高于一般生产厂房。
16.对集成电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一种微小型化的电路或系统
B.包括微电路,结构上比最紧凑的分立元件电路小几个数量级、重量轻几个数量级
C.以集成度作为水平指标
D.由基片、晶体管、元器件、互连线组成
17.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集成度越高,晶体管也就越多
B.集成度同晶体管的尺寸成反比
C.集成20多万个元器件属大规模集成电路
D.集成对象是元器件,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功能部件或单片计算机
18.选择正确的一项:
A.芯片的原料是硅、铝、水,某些化合物、或普通气体
B.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巨大,产品价格昂贵
C.集成电路元器件存在于半导体晶体材料内部
D.集成电路制做精细,材料昂贵
19.芯片价格下降,只有依靠现代化的大批量生产,下列叙述中不是其原因的是:
A.制造集成电路的过程相当复杂
B;在一定面积的硅片上制造出性能一致的芯片非常困难
C.建立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巨大
D.生产集成电路设备要求高,材料价格昂贵
20.文中①~④处应填人的词是:
A.如果/那么/但是/只要…就
B.只要/就/于是/如果…才
C.仅/因此/然而/只有…才
D.仅/因而/但是/只有…才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21-25题
建设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循序渐进的一开始和进行中的每一阶段,都应对世界上现已
达到的最先进水平、发展趋向、存在的矛盾和困难等有充分的了解,使我国的建设工作从一开
始就同长远目标紧密结合,避免走发达国家在其历史中,难免走过的弯路,从而较快地缩小与发
达国家的差距。
让我国有关决策者、执行者、工程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实际操作者充分了解当今世界上
信息基础设施(通俗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新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所用,①
有益无害,——是不可缺少的。新闻媒介——②不能实事求是地作充分报道,——是未
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因此,实事求是报道信息高速公路实属必需。
现代化信息传输技术,当然有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但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服务地区
和服务对象的扩大、服务项目的增多、服务技术难度的提高,而主要不表现为由低速到中速到
高速的过程。也就是说,——③开通个服务项目,它——是高速的。因此,在描述我国信
息基础设施的循序渐进时,似以不用“信息低速公路”或“信息高速公路”之类的术语为好。
21.对“实事求是报道信息高速公路实属必需”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报道,应该实事求是
B.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报道,实属必需
C.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报道,实事求是实属必需的
D.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报道,实属必需,但应注意实事求是
2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是:
A.现代化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与速度无关
B.报道国外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状况对我国有益无害
C.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吸取国外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
D.只要新闻媒介做到尽职尽责,对世界上信息基础设施的宣传就会实事求是的
2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A.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而不应照搬发达国家的一套
B.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一开始就应同长远目标紧密结合
C.在描述我国信息设施的循序渐进时,不宜涉及速度问题
D.宣传信息高速公路应符合我国国情,报道热应该降温
24.这几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
A.为什么要实事求是地报道世界上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情况
B.应该实事求是地报道世界上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情况
C.实事求是地报道国外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D.在报道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状况时应注意伪问题
25.文中①-③处少了三对关联词,应填人:
A.不但…而且/只有…才/如果…那么
B.因为…所以/只要…就/不仅…而且
C.不仅…而且/如果…才/不是…就是
D.不仅…而且/口果…就/只要…就
阅读下文,回答第,26—30题
日本和德国科学家分别在美国《科学》杂志和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说,他们发现了
这种生物化学酶在把氧气和食物转变成维持生命所必须的能量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
用。
这种生化酶名为“细胞色素氧化酶”。在他们各自的研究中,日本的科学家小组是借助聚
焦于牛心脏组织的复杂三维立体x光成像仪器获得其形状图像的,而德国科学家小组则是从
一种土壤细菌中制取的酶蛋白晶体中分离得到其结构的。
“细胞色素氧化酶”存在于小到微生物、大到大象的所有动物的所有细胞中。在人体内,氧
气进入肺叶后,被红血球吸收,然后输送到每一个细胞内,由“细胞色素氧化酶”与来自食物的
氧分组合,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能量。
最新研究显示了铁原子、铜原子、以及其它元素在“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排列分布状况,
——①可帮助科学家发现细胞内某些新陈代谢过程发生差错的原因,———②找到治疗过
早衰老、神经系统功能衰退,③肥胖等相应疾病的方法和药物。
科学家认为,以生命能量逐步丧失为特征的衰老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色素氧化
酶”作用效率下降的结果;而以能量积聚过多,脂肪细胞数量以及体重超出正常水平为特征的
肥胖则可能是“细胞色素氧化酶”作用效率过高的结果。
26.第一自然段横线上的,应填人的一项是:
A.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的基本结构
B.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酶{
c.一种名为“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基本结构
D.一种名为“细胞色素氧化酶”
27.对“细胞色素氧化酶存在于小到微生物,大到大象的所有动物的所有细胞中”一句理
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微生物以至大象的所有动物中都存在“细胞色素氧化酶”
B.所有动物的所有细胞中都存在“细胞色素氧化酶”
C.“细胞色素氧化酶”无所不在
D.所有细胞都存在着“细胞色素氧化酶”
28.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是:
A.生物化学酶B.细胞色素氧化酶
C.生命能量D.新陈代谢
29.下面哪些说法符合原文文意,并能说明“生物’化学酶”对人体的重要性。选出正确的
一项:
①只有通过生物化学酶的作用才能使人体所需要伪养分转化为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
②生物化学酶在把氧气和食物转变成维持生命所必须的能量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③借助某些元素在“生物化学酶”中排列分布状况,帮助科学家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药
物
④“细胞色素氧化酶”作用效率下降,将导致衰老
⑤肥胖是因为能量积聚过多,脂肪细胞数量超出正常水平所致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①②③D.①②⑤
30.文中①~③处应填入的词是:
A.所以/因此/以至B.由于/所以/甚至
C.因此/随后/以致于D.因而/进而/甚至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31~35题。
超导磁浮列车是利用超导磁石使车体上浮,通过周期性地变换磁极方向而获取推进动力
的火车。超导磁浮列车的运行除了高速以外,还具有无噪声、无振动、省能源的特点,可望成为21世纪交通工具的主力。目前正在研究开发的以达到时速500千米为目标。
如果把超导磁浮列车的实用化算作100的话,目前的开发研究已处于80的相对阶段;预
计在2014年可望实现实用化。
为使超导磁浮列车早日实用化,需要开发高温超导材料:探究在列车高速通过隧道时的空
气力学特性;开发磁性屏蔽技术和列车控制系统等技术。从技术观点看,还必须认真研究磁性
对生物界的影响。它还将给传统金属材料业等行业赋予新活活力,也将会对馆场店业、航空业
构成威胁。
31.文中“相对阶段”指的是:
A.按各国开发研究的平均水平,已完成实用化技术的80%,有的国家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B.按世界最高水平,实用化技术已开发完成80%,接近于实用化阶段
C.有80%的国家已经进行开发研究
D.80%的国家已经进人实用阶段
3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超导磁浮列车因其高速,一般用于远距离交通运输
B.目前研究开发的高温超导磁浮列车需要开发列车高速空气力学的技术
C.目前研究开发的目标是时速500千米
D.超导磁浮列车是利用普遍导电材料的
33.对“下一代超导磁浮列车”的运行高速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具无噪声无振动的特点
B.具有能源费用低的特点
C.使用高温超导材料
D.使用变换磁极方向而获取推动力
34.对文章理解不妥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超导磁浮列车实用化所必需的关键技术
B.概述了超导列车的技术和特点
C.说明了超导磁浮列车对其他产业经济的不同影响
D.文章使用了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
35.实现超导磁浮列车实用化需具备的条件为:
①开发高温超导材料
②探究列车高速通过隧道时的空气力学特性
③开发磁性屏蔽技术和列车控制系统技术
④研究磁性对生物界的影响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④
阅读下文,回答36~40题:
据今天公布的一项新研究说,由于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因此人类永远不会
变得比今天聪明得多。
英国东部伊普斯威奇市的英国电信公司实验室的科学家称,由于人脑中神经元的大小和
数量与为它们提供营养的血管之间存在微妙的平衡关系,因此根本的改善是不可能的。
这些研究人员称,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已经达到最大限度,即充其量达到处理能力的
20%之内。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新科学家》杂志上作了报道。
脑的体积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智能的指数,但是神经元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极为重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的脑子在动物王国中是最复杂的;具有多达1咖亿个神经元。同100
万亿个联点、即突触相连接。动物中的复杂性可以与人相比的只有鲸和海豚。
英国电信公司高级应用和技术部的彼得·科克伦和他的同事,对人脑用于开展处理更多信
息或提高工作效率的不同方法作了研究。
他们判断,有一个大一些地脑子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是要使处理能力大大提高的话,类
似电缆的神经细胞轴突将必须加宽,才能使得它们传输信号的速度加快。
反过来,这就要求沿着轴突增加绝缘材料的数量和更好的血液供应,这样将要占据额外的
空间并使得有较少的空间容纳更多的轴突。
此外,对脑子的设计使之尽可能快地把化学信号从一条神经传递到另一条神经。脑子长
得越大,效率变得越低。
英国电信公司小组的成员克赖斯特·温特对《新科学家》杂志说:“对于脑子,没有递增改进
的道路,这使得生长很困难。”
36.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
A.人类不会变得比今天聪明
B.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已达极限
C.脑子长得越大,效率变得越低
D.没有递增改进脑子的途径
37.第2段“由于人脑……是不可能的”一句话意思是:
A.人脑中的神经元不可能变大变多
B.脑血管不可能变粗变强
C.人脑的神经元与血管不可能单方面改善
D.人脑的神经元与血管不可能共同有大的改善
38.“对脑子的设计”指的是什么?
A.加宽神经细胞轴突
B.沿轴突增加绝缘材料
C.增加血液供应
D.对人脑处理更多信息的研究
39.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鲸和海豚有着同样复杂的脑子
B.科学家有能力使人的脑子变得大一些
C.血管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神经元与血管在大脑中存在微妙的平衡
D.脑容量大的人反而比脑容量小的人工作效率低
40.文中“在这个基础上”指的是:
A.神经之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极为重要的衡量智能的指数
B.脑的体积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智能的指数
C.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已经达到极限
D.英国电信公司实验室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在《新科学家》杂志上作了报道。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41—45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
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
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详细研究的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
气温变暖原因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报告的主要作者,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
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
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
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
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他们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三分之一是由大气环流的
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到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
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
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变动,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
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
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型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41.在文中划线地方填一个词语。
A.相信B.确信
C.信任D.否认
42.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和“短期变动”指的是: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和月温差的变化
B.北半球从1990年以来月温差的变化和1975年以来冬季变暖
C.大气环流型式的自然变动和北半球近弓个世纪以来的气温变化
D.全球气象情况的自然变化和大气环流形式的自然变动
43.第二段中华莱士所说的“这种变动”,具体是指:
A.暖气团、冷气团分别吹过北半球各大陆和海洋所造成的气温的变化
B.若干年间气温上升幅度和月温差的变化
C.温室效应引起的不同程度上的气温变化
D.对全球气候之所拟变暖的认识上的变化
44.华莱士这里说的“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比较难以保存热量而海洋往往比较能保存热量
B.地表吸收热量慢而海洋吸收热量快
C.暖气团吹过大陆而不吹过海洋
D.冷气团吹过海洋而不吹过大陆
45.从全文看,华莱士等气象专家的研究成果是: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
B.不能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篇3
[摘要]生物测定是经典的药品检测专业之一,现代仪器分析的广泛应用,给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目前的基本状况,阐明了生物测定专业在中药开发、新药研制、药物安全性评价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测定;药理;药品
药品是特殊商品,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用药者的安全和疗效。药品检测方法和检测水平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不断改进提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邻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革,使分析化学发展成为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面对生命科学中复杂的分离分析任务,发展了色谱分析方法。结构分析、价态分析、晶体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又促进了光谱分析的发展。以计算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来临,仪器分析迅速发展,为药物检测提供各种非常灵敏、准确而快速的分析方法[1]。生物测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发展前景令我们从事药品生物测定工作者所关注。
1药品生物的特点与业务范围
1.1药品生物测定的定义与特点药品生物测定(简称生测)是利用药品(或药品中的有害杂质)对生物(或离体器官及组织)所引起的反应来测定药品的含量或安全性的一种方法。
生测法的优点是测定的结果与医疗要求基本一致,能直接反映药品的效果或毒副作用,这是其他物理学方法或化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因此,目前各国药典仍大都采用这一方法。
生测法的缺点是检验周期长,微生物有生长繁殖过程,动物有生理代谢过程,观察分析时间一般在2~7天,有些试验会更长。影响因素多,有生物差异性,也有系统操作误差和环境条件等造成的影响。用品用具、动物质量、仪器设备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2]。所以,以生测主检的品种在中国药典中逐版减少。
1.2药品生物测定的业务范围中国药典是法定的药品标准,它将药品质量控制项目归为四类: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生测的业务主要涉及到中西药品的检查类和含量类。
其中作为药品安全性检查项目最多,包括: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异常毒性、安全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过敏物质、刺激性、溶血、降压物质、微生物限度等。含量(或效价)测定包括: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胰岛素、硫酸鱼精蛋白、缩宫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升压素等生物检定法。
2药品生物测定的现状
由于现代化检测仪器的广泛应用,药品生物测定的品种和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1品种和范围的变化抗生素的含量测定,最初大部分抗生素用微生物法测定含量。随着制药工业发展,提纯方法不断改进,有效组分更加明确,许多品种检测方法不断改为仪器测定和化学测定。例如: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约219个抗生素品种,其中有15个原料药及其制剂从1995年版的化学法和微生物法改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简称HPLC),使该法达到97种,微生物法仅有24个,其中9个品种是新增加的。有人预计本世纪初,HPLC法会发展成为中国药典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仪器分析法[3]。规定取消抗生素过期检验,抗生素微生物效价测定的业务工作量更是明显减少。
药品注射剂的热源检查。1942年美国首先将家兔法收入药典,相继世界各国药典均规定用该法。中国药典从1953年开始收载。自1973年以来,鲎试剂被证明是一种检测细菌内毒素(热原)存在的灵敏试剂。用鲎试剂要比家兔试验迅速、经济,所需样品量少,操作过程工作量小,每天可进行许多样品检测。1980年美国药典20版首载“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985年USP21版收载5种注射用水及40种放射性药品。1991年11月执行的USP22版第五增补版公布了185种药品删除家兔法,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1995年USP23版注射剂的热源项几乎都被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代替[4]。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制备鲎试剂,1988年卫生部颁布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993年中国药典第二增补本收载该法,但未涉及任何品种,1995年中国药典二部正式收载,并规定了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和二十多种放射性药品并删除热源检查,以内毒素代替。2000年版中国药典进一步扩大到68种。预计2005年版中国药典还要继续增加品种,热源项都将被内毒素代替。动物试验改为生化试验。
2.2实验动物生测离不开实验动物,在实验中,为了减少生物差异,提高动物反应敏感性,以最少的动物达到最满意的结果。国家非常重视实验动物,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件》,对实验动物的饲管、管理、使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实行达标认证制度,严格管理。按微生物控制程度把实验动物分为四级: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和无菌动物[5]。一般动物实验必须达到清洁动物标准,种系清楚,不杂乱,无规定指出的疾病。动物级别越高,饲养管理条件越严,设施投资越大。实验动物是实验研究的活试剂,既要有纯度,也要有数量,背景明确,来源清楚,符合要求才能使用。(随着药品纯度的提高,凡是有准确的化学和物理方法或细胞学方法能取代动物实验,进行药品和生物制品质量检测,应尽量采用,以减少动物的使用。)
2.3药品生物测定在方法上的改进与变化为了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实验误差,近年来生测方面也研制并投入使用了部分仪器设备,如:抗生素抑菌圈测定仪、微机热原测温仪、集菌仪、细菌数测定仪等,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3药品生物测定的发展趋势
生测作为经典方法沿用至今,表明它有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特点,在药品检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老产品改为其他方法控制质量,也会不断有新产品离不开生测法,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优点,尽量克服它的不足,开拓新的业务范围。
3.1微生物限度检查工作量大为了控制药品染菌限度,1975年美国药典19版首载微生物限度检查,1980年英国药典收载,我国在1990年由卫生部颁布了药品卫生标准及检验方法,1995年版中国药典正式收载[6]。2000年版中国药典按剂型规定了微生物限度标准,执行范围除注射剂和中药饮片外几乎包括中西药的所有制剂和原料。该项检查成为药典品种适用最多的检查项目,占当前地市级药品检验所生测室业务工作量的80%以上。在这项检查中,有大量的业务技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改进试验条件,使数据准确,探讨快速检测的新方法。药包材的检查,国家药监局已经试行标准,业务范围将更加扩大,这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努力探讨研究的新领域。
3.2药品生物测定在中药开发中的作用我国是中药王国,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920种,其中中成药398种。有含量测定的157种,仅占总数的17%,中药成分多,杂质和干扰物质很多。复方制剂,尤其大复方制剂专属性的检出处方中所含药材很困难,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做。中成药中的杂质如重金属、残留农药等达到一定水平会产生毒副作用,影响药物安全性[7]。要让中药制剂打进国际市场,我们在检查类的控制项目和含量类的方法探讨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生物测定可以在毒理、药理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逐步完善质量控制标准,提高制剂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3.3新药研制开发与安全性评价新药研制开发是多学科合作的系统工程。在获得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后,研究开发组织者要在生物医学领域进行药物评价研究,首先必须组织药理学、毒理学、病理学、兽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专家进行合作研究,按药物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GLP进行管理。组织药理、毒理(包括一般毒理和特殊毒理)、病理、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药物分析、临床化学、实验动物、生物统计、质量保证等部门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阶段做出评价[8]。生测在这方面可以参加开发研究或进行技术指导。
药物动力学研究,通常需要从动物体液或组织器官匀浆中分离、鉴定和检测代谢后的原粉及其他代谢产物。但是,将服药动物按指定时间间隔处死,测定随时间变化的血药浓度,不仅动物用量大,而且常因动物个体差异无法得到可靠结果,也无法在同一动物重复实验确证。处死动物的代谢产物也只能反映被处死时的结果,无法了解药物代谢的全过程。有学者报道,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可在活的动物不同部位重复取样,用微柱液相色谱[9]或毛细管电泳[10]进行分析,测定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11]。
自动进取样装置和计算机工作站应用于药理实验的探讨,使药品生物测定趋向微量、灵敏、专属、简便、快速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药品生物测定是药物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的检测专业,现代仪器的大量使用,不仅不会影响其发展,而是如虎添翼,让药品生物测定展示出新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倪坤义,田颂九,丁丽霞.21世纪药物分析学的发展趋势.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2):798.
2张治锬.抗生素药品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20.
3田颂九,丁丽霞,田洁.国内外药典中质量标准的发展趋势简述.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1):781.
4吴伟洪.鲎与鲎试验法论文汇编(三).厦门鲎试剂厂,1996,18.
5施新猷.医学实验动物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2.
6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9.
7李真,龚培力,曾繁典.药物杂质及其对安全性的影响.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7(6):452.
8刘昌孝.美国新药研究开展与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概况.中国药学杂志,1999,34(11):785.
9ChenAQ,LunteCE.Microdialysissamplingcoupledon-linetofastmicroboreliquidchromatography.JChromatogr,1995,691(1-2):29.
篇4
1•1基因工程定义
基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技术是指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蓝图,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酶学技术,对遗传物质DNA直接进行体外重组操作与改造,将一种生物(供体)的基因转移到另外一种生物(受体)中去,从而实现受体生物的定向改造与改良[3]。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4]:(1)获取所需的目的基因;(2)把目的基因与选好的载体连接在一起,即重组;(3)把重组载体转入宿主细胞;(4)对重组分子进行选择;(5)表达成蛋白,采用合适条件,获得高表达的产品。
1•2发展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旧金山大学Coken和Boyer两位科学家成功地进行了DNA分子重组试验,揭开了基因工程发展的序幕。1984年,Be-van[5]报告了从粪链球菌中提取的基因植入烟草(Nicotinaplumbaginifolia)的基因组,开创了转基因生物时代。1994年,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第一个转基因作物产品———延熟保鲜转基因番茄进入市场之后,大量的转基因生物作为食品进入人们的生活[6]。
2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1改善食品原料品质
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食品原料的生产上,可进行品种改良,新品种开发与原料增产,如选育抗病植物、耐除草剂植物、抗昆虫或抗病毒植物、耐盐或耐旱植物[2]。除增加产量外,还应用于改良农作物品种特性方面,例如,豆类植物中蛋氨酸的含量普遍较低,但赖氨酸的含量很高;而谷类作物中的两者含量正好相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将谷类植物基因导入豆类植物,开发蛋氨酸含量高的转基因大豆[7]。维生素A(VA)缺乏在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症,通过基因改造的黄金米(goldenrice),可以产生VA的前体物质β-胡萝卜素,为防治VA缺乏症提供了解决办法,但其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以来未作深入研究。Stein等[8]结合健康和营养以及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通过对黄金米进行的以试验为依据的研究表明黄金米有望极大地减少VA缺乏症的发生。此外,通过外源生长激素在受体鱼中的表达,可使转基因鱼的肌肉蛋白含量和饲料转换效率明显提高,生长速度加快。生长激素转基因猪也取得了相似的效果,且减少了脂肪,增加了瘦肉率[9]。在不影响奶质量的前提下,美国康乃尔大学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了一种牛生长激素(bo-vinesometotropin,BST),将它注射到乳牛体内,便可提高乳牛的产奶量[10]。花生过敏源是一种严重的食品过敏源,也是最常见的可能威胁到生命的致敏反应。尽管普遍的引发过敏反应的阈值范围在1个花生仁左右,但痕量(0•1-10mg)也可能触发对花生的过敏反应。研究认为Arah1、Arah2和Arah3是花生中3种很重要的蛋白质过敏源[11]。Dodo等[12]研究发现,通过RNA干涉技术可以使花生中Arah2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生产出低致敏源的花生。
2•2改良食品工业用菌种
最早成功应用的基因工程菌是面包酵母菌。人们把编码麦芽糖透性酶及麦芽糖酶的基因转移至该食品微生物中,通过表达使该酵母含有的麦芽糖透性酶及麦芽糖酶的含量大大提高,从而在面包发酵过程中产生较多的CO2气体,使面包膨发性能良好、松软可口。另据Meyer[13]报道,由于丝状真菌具有独特的高容量表达和分泌蛋白的能力,可利用其生产真菌或非真菌来源的酶类,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产率及减少非需要的副产物的形成,为此建立一种有效的转化方法至关重要,目前可以应用在真菌上的转化方法有原生质体介导转化法(PMT)、电穿孔转化法、基因枪转化法以及农杆菌介导转化法(AMT)。
2•3生产酶制剂
酶的传统来源是动物肝脏和植物种子,后来因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微生物生产各类酶成为可能,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发展使基因工程技术在酶制剂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凝乳酶是第一次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小牛胃中的凝乳酶基因转移到细菌或真核微生物生产的酶,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凝乳酶是解决凝乳酶供不应求的理想途径。Geoffrog等[14]将编码牛凝乳酶的基因克隆到乳酸克鲁维酵母中发现,乳酸克鲁维酵母能有效地把凝乳酶原分泌到培养基质,并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2•4改良食品加工性能
啤酒制造中对大麦醇溶蛋白含量有一定要求,如果大麦中醇溶蛋白含量过高就会影响发酵,容易使啤酒产生混浊,也会使其过滤困难。采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另一蛋白基因克隆到大麦中,便可相应地使大麦中醇溶蛋白含量降低,以适应生产的要求。在牛乳加工中如何提高其热稳定性是关键问题,牛乳中的酪蛋白分子含有丝氨酸磷酸,它能结合钙离子而使酪蛋白沉淀。现在采用基因操作,增加k-酪蛋白编码基因的拷贝数和置换,k-酪蛋白分子中Ala-53被丝氨酸所置换,便可提高其磷酸化,使k-酪蛋白分子间斥力增加,以提高牛乳的稳定性,这对防止消毒奶沉淀和炼乳凝结起重要作用。在烘烤工业中,将含有地丝菌属LIPZ基因的质粒转化到面包酵母中,可以使面包蓬松,内部结构较均匀,优化了加工工艺[15]。
2•5生产保健食品
目前,保健食品的开发可采用转基因手段,在动、植物细胞中得到基因表达而制造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保健成分或保健因子。例如,2002年,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重组DNA技术选育出具有抗肝炎功能的番茄,这种番茄被人食用后,可以产生类似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16]。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提高食品中矿物质和天然存在的抗氧化维生素(VA、VC、VE)等保健因子水平,这些物质可以减慢和阻止氧化作用,如在番茄和甜椒中大量存在的番茄红素已经用转基因技术得到生产。
2•6食品检测
近年来DNA探针杂交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DNA探针杂交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将是今后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该技术已用于多种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是一种很重要的经食物携带,能引起人体疾病的微生物,其产生的肠毒素可能会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为此,检测这类致病菌显得极其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如平板接种、生化特征描述等方法费时费力,近年来人们通过利用PCR和DNA探针技术来检测此类病原菌。Subramanian等[17]通过用限制性内切酶BglII从蜡质芽孢杆菌质粒中获得了一段大小为3kb的DN段为探针,研究发现,此DNA探针对鉴定蜡质芽孢杆菌有高度专一性。
3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3•1转基因食品定义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GMF)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至其他生物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备的性状或产物,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植入异源基因或改变基因表现等生物技术方式,进行遗传因子的修饰,使动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加特性,进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价值的目的[15]。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植物性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主要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瘦肉率、饲料转化率,增加动物的产奶量和改善奶的组成成分为主要目标,主要应用于鱼类、猪、牛等。转基因植物性食品主要培育延缓成熟、耐极端环境、抗病毒、抗枯萎等性能的作物,提高生存能力;培育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油料作物、多蛋白的粮食作物等以提高作物的营养成分,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大豆、蔬菜、水稻、土豆和番茄等。转基因微生物性食品主要改造有益微生物,生产食用酶,提高酶产量和活性,主要有转基因酵母、食品发酵用酶等[18]。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食品是现代生物技术和当代科学成功和进步的标志。
3•2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
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取决于他们对基因工程总的看法。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持怀疑态度,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尽管人们对转基因技术本身有负面的看法,但在评价一个具体的产品时并不是无条件的和整个技术联系在一起。例如,消费者在转基因技术涉及植物时比其涉及动物更容易被接受[19]。葛立群等[20]对辽宁省10个城市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有64•8%的受访者听说过转基因食品,在转基因食品与同类普通食品价格相同的情况下,约占55•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购买转基因食品。若是受访者得知该转基因食品有益于人身体健康,表示愿意购买的比例增加到了57•9%。辽宁省消费者愿意购买转基因食品的比例相比于国内其他城市处于较高水平。2004年对南京市的消费者调查表明,仅有27•3%的人愿意在价格相同的条件下购买转基因食品[21]。此外,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受其个体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初始态度及认知水平的影响。Chen等[22]对台湾消费者进行调查后发现人们普遍对转基因技术应用在科学研究方面持积极态度,而对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持否定态度。
3•3转基因食品营养学评价
成分分析是食品原料营养评价的基础,转基因作物组成分析评价要考虑原作物的自然变异情况,转基因食品的营养评价应包括:营养组成,食品中营养成分的生物效能,膳食摄入量和营养性作用[23]。1997年以来,德国的联邦农业研究中心进行了18项转基因植物喂养动物试验,包括乳牛、公牛、乳猪和成年猪、母鸡、肉鸡和鹌鹑等动物。大部分试验(16项)喂养的是第一代转基因植物诸如Bt-玉米,Pat-玉米,Gt-大豆,Gt-马铃薯等。有两项研究是使用第二代转基因植物(如改变了脂肪酸的油菜籽或是菊粉马铃薯),结果发现,在营养价值方面第一代转基因植物与非转基因品种没有明显的差异,也没有从被喂养的动物组织或器官发现重组DN段[24]。
3•3•1蛋白质评价GMF的蛋白质评价是转基因食品营养素评价的内容之一。Shireen等[25]对GST大豆中的EPSPS基因的表达作了营养评价。科学家用大肠杆菌表达的CP4EPSPS蛋白做了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组之间在体重、累积体重和摄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解剖未发现异常。
3•3•2脂类的评价Robert[26]研究发现,把海藻中的omega-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基因转入陆地油料作物中,从大西洋鲑鱼提取的omega-3-LC-PUFA和转基因油料作物生产的omega-3-LC-PUFA的营养效果一致。
3•3•3矿物质的评价Drakakaki[27]发现转基因玉米表达曲霉的植酸酶后,能够帮助小鼠高效吸收铁。有关GMF中主要营养素评价的文献资料表明转基因食品的营养素变化不大。
3•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3•4•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起因1998年8月,英国的Pusztai[28]用转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的马铃薯饲养大鼠,发现大鼠出现了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等症状,免疫系统也遭到破坏,对于人类而言,类似结果可能导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这一试验结果引起世界范围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1999年,美国康乃尔大学Losey等[29]报道,用拌有转Bt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草喂养大斑蝶幼虫,以喂正常花粉或不加花粉的作为对照组,4d后喂Bt花粉的幼虫死亡率达44%,从而引发了“转基因植物对生态环境是否安全”的争议。2000年,美国Aventiscropscienc公司生产的“里联”转基因玉米因可能导致部分人皮疹、腹泻或呼吸系统的过敏反应,只准予作动物饲料,但检测发现该转基因玉米被混入加工食品中,从而引起全球300多种含玉米产品的回收潮。此后,美国政府于2001年1月出台了转基因食品管理草案;2005年5月英国《独立报》报道,MonSant公司的研究表明,食用了转基因玉米的老鼠肾脏变小,血液的构成发生变化。由于转基因大豆在我国国内油料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引发了中国消费者对食用转基因大豆油安全性的担忧[30]。
3•4•2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安全性问题
3•4•2•1毒性问题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问题,目前只有一些相关的试验报道,尚无人体的研究报告。1998年,英国Rowett研究院的Putsai博士[31]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大鼠,声称大鼠食用后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而据Poulsen等[32]的研究,通过用表达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大米喂养大鼠,采用90d喂养试验发现,虽然喂养转基因大米组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并没有数据能说明转基因米对大鼠的生长产生有害的影响。
3•4•2•2过敏反应问题第一次与转基因食品有关的过敏问题的提出是在1996年,当时研究人员发现,在从巴西坚果向大豆转移一个主要过敏原的过程中,同样也转移了它引发过敏的能力,它能够在本来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个体中引发过敏反应。被讨论的这个基因编码是2S白蛋白,用于提高饲用大豆的营养状况[33]。这一发现促使人们对转基因食物潜在过敏性进行更加全面的测试。
3•4•2•3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中常用的标记基因,但抗生素标记基因对人体的健康是否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是否会水平转移到肠道微生物或上皮细胞,从而降低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34]。虽然目前人们倾向于认为这种可能性比较小,但在评估潜在健康问题时,仍应考虑人体和动物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
3•4•2•4基因漂移问题基因漂移指的是一种生物的目标基因向附近野生近缘种的自发转移,导致附近野生近缘种发生内在的基因变化,具有目标基因的一些优势特征,形成新的物种,以致整个生态环境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最常见的如水平基因转移(HGT)或基因横向迁移(LGT),它是指一种有机体将遗传物质转移到另外一个有机体而不是其后代体内,这种进程很容易在原核生物体内发生,从而严重影响细菌基因组的进化及其它细菌的物种多样性[35]。研究表明,油菜、甘蔗、莴苣、草莓、向日葵、马铃薯以及禾本科作物均有向其近缘野生种的自发基因转移,甚至不同属间的基因漂移也有可能发生[36]。当发生基因漂移时,可能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后果,如产生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危害生物多样性、诱发新病毒、对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即所谓的“基因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