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方面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政策方面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污染减排;减排目标;形势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濒临东海。全县总面积269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78.92万人。目前,永嘉县正处于省级生态县创建的重要时期,到2014年还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这就决定了永嘉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采取各种措施完成污染减排的硬指标。
二、永嘉县污染减排形势分析
1、减排工作压力大
在面临着向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形势下,污染减排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减排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年产生的污染物增量居高不下,难以人为控制。以2010年为例,永嘉县GDP增长率为11%,但新增COD555吨,每年污染物COD新增量需要建设一个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抵消。
2、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前几年受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减排压力有所反弹,对于造纸、铸造、电镀等重污染行业和落后产能,有关乡镇考虑经济发展现实问题,难以下决心整治和淘汰,导致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项目实施不到位,难以实现 "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思路,整个产业的升级上档步伐有所放慢。
3、环保投入不足
资金缺口大,造成了目前城镇污水收集率低下,个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吃不饱"的现象。
4、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永嘉县辖区大,环境问题欠账多,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监察、监测人员编制远达不到要求,直接影响监管减排、监察系数和监测频次。而且目前减排工作需各部门联动,但是污染减排核查核算是环保部在执行,造成污染减排任务都落到环保部门身上,部门间协调存在很大问题。
5、减排核算方法过于繁琐和严格
减排是全民联动的事情,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情,现在的减排核算方法过于繁琐,核算时要各方面的数据,如GDP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污普基数等数据。这样造成核算时间长,每年的核算数据出来时政府部门年终考核早已完成了,考核地方政府的意义就失去了。国家减排核算方法过于严格,永嘉县部分减排项目未得到认可或认可量小于实际排放量。如国家只对采取双碱法并且安装在线监测装置的大锅炉认可,小锅炉不予以认可,而永嘉县的企业规模小,存在大量6吨以下燃煤锅炉已实行双碱法脱硫但无在线监控,这些锅炉没被认可,也损失了很多减排量。
三、推进减排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高度重视,完善考核制度
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检验经济是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进一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要全面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监督检查,严格考核问责。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明确分工,密切协调配合。
2、严格控制污染增量,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进入
在项目立项上必须严把源头关口,把高能耗高污染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支持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真正从源头上抓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环评不符合项目一律不得立项,杜绝引进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项目,在重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真正的繁荣。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把节能减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指标,严格执行《永嘉县"十二五"期间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实施方案》,按照"三生融合·幸福永嘉"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思路,全面推进电镀、印染、造纸、化工、合成革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4、大力推进减排重点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县的COD、NH3-N、SO2、NOX的减排任务,将通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瓯北镇、上塘镇污水收集率,桥头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桥下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乌牛污水处理厂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企业污染整治、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快企业锅炉脱硫工程建设、淘汰小锅炉建设集中供热项目、控制企业用煤以及加强环境管理执法力度等措施来完成。
5、加强污染减排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投入
继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对污水处理厂建设、企业治污设施运转、脱硫设施运行情况进行专项督察,确保监察系数稳定提高;永嘉县农村地域大,畜牧养殖业发达,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适度控制畜禽养殖规模,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实现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零排放。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增加投入,稳步推进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重点放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6、减排考核体系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 减排的直接目的在于改善环境质量,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减排到位的重要标准。但减排考核结果以减排指标下降率公布,未将环境质量改善列入考核内容。有些地方环境质量虽得到明显改善,但因减排指标下降率低,考核成绩差。现在,减排考核虽然只是单项考核,但实际上已成为环保考核最核心的内容,是对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否的评价。建议加大环境质量改善在计分办法中的比重,鼓励各地通过减排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减排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增量核算值高。永嘉县工业减排重点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基本上都已核算,减排几无潜力,因此完成"十二五"削减任务重点项目就落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新增量核算值太高,"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排放必然是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建议改变新增量核算方法。
结语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改善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我县目前减排形势严峻,政府部门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方案,2011.
篇2
关键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税收筹划
一、引言
财政公共性作为财政的基本属性,凸显了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表现为政府实现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提供社会公众所不愿提供、无力提供或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活动的相应财政支出,要求政府政策考虑国民利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正是强调了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的重要性,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有更大的作为;与此同时“大部制”的实行彰显了政府机构精简的决心,追求政府规模的控制。政府规模怎样影响财政公共性?怎样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本文尝试通过对20年统计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财政公共性的研究较早,也较深入,近年来,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目标的提出,财政公共性的研究再次成为理论热点。李一花(2000)[1]通过对财政阶级性与公共性的分析认为,应在承认财政是两者对立统一的基础上,淡化财政的阶级性,强调财政的公共性,并指出应解决好财政支出的“缺/越位”问题,以有利于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崔潮(2009)[2]在分析了财政公共性公共指向、时空依赖、整体性下的层次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指出财政支出“越/缺位”现象是财政公共性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主张推进财政公共性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张映芹(2009)[3]指出财政公共性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与国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主张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认为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是财政公共性的基本价值理念.
对于政府规模的数量方面衡量指标的选取,国内学者的大多意见统一,王波(2009)[4]认为有政府财政开支占GDP比重、行政机构数量和公务人员占总人口或就业人口比重三个基本指标,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不能盲目提倡小政府,应找到使市场与政府作用得到最大发挥的平衡点。吕炜,单双(2009)[5]则构建了人员规模和资金规模两种新指标,运用1997-2006年21个代表省市数据运用CLS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政府规模与公共服务水平正相关的结论。
目前对于政府规模对财政公共性的实现及变动的影响的分析较少,本文想以全国各级政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证分析,希望得到有效结论。
三、模型构建
由于财政公共性概念的抽象性,目前并无一致认可的衡量指标,考虑到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是财政公共性的实际表现,而前者的获得又是通过财政支出中相应项目形成,因而本文采用将每年政府(各级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在内)财政支出中用于国防、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加总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公共支出水平,用公共服务支出表示,该统计指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中社会文教费(具体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教育费附加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国防费和行政管理费这三个指标值的总和。同时考虑为避免价格因素对数据造成不必要扰动,把以1978年价格为基期水平,对其余年份进行平减后的数据作为模型数据;对于政府规模,在数量指标的衡量上可以采用行政机构数量、政府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和政府财政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标准。本文采用政府(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总)消费支出占当年GDP的比例衡量,并免于受价格水平影响,用消费支出/GDP表示。其中政府消费支出这一统计指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6》收集整理,由于文中公共服务支出这一统计指标是新构建的,现有数据资料不能提供相适应的价格指数,暂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替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年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运用OLS法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得到公共服务支出与政府消费占GDP比重成正比,表明财政公共性水平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当期政府规模。同时我们注意到,该模型不能用政府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解释公共服务支出的全部变动,这说明不能一味靠增加政府消费、扩大政府规模来提高财政的公共性水平,这就为当前的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建议可以阐述为以下几点:
1.加大对目前财政支出“缺位”领域的公共服务支出。所谓“缺位”,是指按照财政公共性的要求,应该但尚未发挥应有作用的财政支出项目。虽然自1990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以平均每年约为17%的速度增长,但基础性科研、基础教育,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投资比重仍不足,这就要求政府在这些公共服务领域扩大消费规模,以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合理,同时也将提高财政的公共性水平,有助于关注民生的“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2.逐步消灭财政支出的“越位”现象。与“缺位”相反,在某些领域财政支出干预市场起到了负面作用,即对竞争性领域有较多参与,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领域,财政支出应有所限制,以免干扰我国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职能的顺利实现。
3.政府机构改革“精简”的基础上更要“增效”。诚然冗员的机构导致行政管理费的无谓扩张,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大部制”的改革自实行以来,已取得很好的反响,但改革仅停留在精简机构、裁撤人员上远远不够,盲目追求政府规模的减小更不可取。由以上模型分析我们得知,财政公共性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政府规模,盲目“减员”不但不能“增效”,反而会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明智的政府机构改革需要在把人员编制控制在合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4.合理利用政策滞后效应,提高财政支出资金利用效率。单纯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忽略以往政策的滞后影响制定的政策,可能会在政策实际执行中产生偏差,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者“过犹不及”。通过对政策滞后效应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更恰当的安排财政支出,不但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还能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这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财政支出的绩效提升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一花.试析财政的公共性和阶级性[J].东南学术,2002(2).
[2]崔潮.论财政的公共性及其演进[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5).
[3]张映芹。民生本位时代的财政公共性——基于公共福利价值目标视角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篇3
关键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税收筹划
一、引言
财政公共性作为财政的基本属性,凸显了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表现为政府实现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提供社会公众所不愿提供、无力提供或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活动的相应财政支出,要求政府政策考虑国民利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正是强调了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的重要性,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有更大的作为;与此同时“大部制”的实行彰显了政府机构精简的决心,追求政府规模的控制。政府规模怎样影响财政公共性?怎样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本文尝试通过对20年统计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财政公共性的研究较早,也较深入,近年来,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目标的提出,财政公共性的研究再次成为理论热点。李一花(2000)[1]通过对财政阶级性与公共性的分析认为,应在承认财政是两者对立统一的基础上,淡化财政的阶级性,强调财政的公共性,并指出应解决好财政支出的“缺/越位”问题,以有利于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崔潮(2009)[2]在分析了财政公共性公共指向、时空依赖、整体性下的层次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指出财政支出“越/缺位”现象是财政公共性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主张推进财政公共性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张映芹(2009)[3]指出财政公共性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与国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主张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认为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是财政公共性的基本价值理念.
对于政府规模的数量方面衡量指标的选取,国内学者的大多意见统一,王波(2009)[4]认为有政府财政开支占GDP比重、行政机构数量和公务人员占总人口或就业人口比重三个基本指标,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不能盲目提倡小政府,应找到使市场与政府作用得到最大发挥的平衡点。吕炜,单双(2009)[5]则构建了人员规模和资金规模两种新指标,运用1997-2006年21个代表省市数据运用CLS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政府规模与公共服务水平正相关的结论。
目前对于政府规模对财政公共性的实现及变动的影响的分析较少,本文想以全国各级政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证分析,希望得到有效结论。
三、模型构建
由于财政公共性概念的抽象性,目前并无一致认可的衡量指标,考虑到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是财政公共性的实际表现,而前者的获得又是通过财政支出中相应项目形成,因而本文采用将每年政府(各级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在内)财政支出中用于国防、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加总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公共支出水平,用公共服务支出表示,该统计指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中社会文教费(具体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教育费附加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国防费和行政管理费这三个指标值的总和。同时考虑为避免价格因素对数据造成不必要扰动,把以1978年价格为基期水平,对其余年份进行平减后的数据作为模型数据;对于政府规模,在数量指标的衡量上可以采用行政机构数量、政府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和政府财政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标准。本文采用政府(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总)消费支出占当年GDP的比例衡量,并免于受价格水平影响,用消费支出/GDP表示。其中政府消费支出这一统计指标取自《中国统计年鉴》,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表一公共服务支出及政府消费支出比重(单位:亿元)
年份
公共服务支出
价格指数
平减后公共服务支出
gdp
消费支出
消费支出/gdp%
1978
359.64
100
359.64
3645.2
480
13.17
1980
554.91
109.5
506.77
4545.6
659
14.5
1985
931.75
131.1
710.72
9040.7
1184
13.1
1990
1646.54
216.4
760.88
18718.3
2252
12.03
1991
1823
223.8
814.57
21826.2
2830
12.97
1992
1983.49
238.1
833.05
26937.3
3492.3
12.96
1993
2293.91
273.1
839.95
35260
4499.7
12.76
1994
2967.93
339
875.5
48108.5
5986.2
>12.44
1995
3456.81
396.9
870.95
59810.5
6690.5
11.19
1996
4101.7
429.9
954.11
70142.5
7583
10.81
1997
4733.7
441.9
1071.22
78060.8
9007.32
11.54
1998
5723.6
438.4
1305.57
83024.3
10041.42
12.09
1999
6905.22
432.2
1597.69
88479.2
11263.46
12.73
2000
8291.85
434
1910.56
98000.5
13375.82
13.65
2001
9729.49
437
2226.43
108068.2
16154.77
14.95
2002
11947.57
433.5
2756.07
119095.7
18218.72
15.3
2003
13124.25
438.7
2991.62
135174
20971.82
15.51
2004
15315.45
455.8
3360.13
159586.7
24358.69
15.26
2005
18111.9
464
3903.43
184088.6
27092.29
14.72
2006
21793.71
471
4627.11
213131.7
31930.41
14.98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6》收集整理,由于文中公共服务支出这一统计指标是新构建的,现有数据资料不能提供相适应的价格指数,暂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替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年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运用OLS法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得到公共服务支出与政府消费占GDP比重成正比,表明财政公共性水平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当期政府规模。同时我们注意到,该模型不能用政府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解释公共服务支出的全部变动,这说明不能一味靠增加政府消费、扩大政府规模来提高财政的公共性水平,这就为当前的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建议可以阐述为以下几点:
1.加大对目前财政支出“缺位”领域的公共服务支出。所谓“缺位”,是指按照财政公共性的要求,应该但尚未发挥应有作用的财政支出项目。虽然自1990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以平均每年约为17%的速度增长,但基础性科研、基础教育,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投资比重仍不足,这就要求政府在这些公共服务领域扩大消费规模,以实现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合理,同时也将提高财政的公共性水平,有助于关注民生的“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2.逐步消灭财政支出的“越位”现象。与“缺位”相反,在某些领域财政支出干预市场起到了负面作用,即对竞争性领域有较多参与,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领域,财政支出应有所限制,以免干扰我国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职能的顺利实现。
3.政府机构改革“精简”的基础上更要“增效”。诚然冗员的机构导致行政管理费的无谓扩张,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大部制”的改革自实行以来,已取得很好的反响,但改革仅停留在精简机构、裁撤人员上远远不够,盲目追求政府规模的减小更不可取。由以上模型分析我们得知,财政公共性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政府规模,盲目“减员”不但不能“增效”,反而会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明智的政府机构改革需要在把人员编制控制在合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4.合理利用政策滞后效应,提高财政支出资金利用效率。单纯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忽略以往政策的滞后影响制定的政策,可能会在政策实际执行中产生偏差,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者“过犹不及”。通过对政策滞后效应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更恰当的安排财政支出,不但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还能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这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财政支出的绩效提升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一花.试析财政的公共性和阶级性[J].东南学术,2002(2).
[2]崔潮.论财政的公共性及其演进[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5).
[3]张映芹。民生本位时代的财政公共性——基于公共福利价值目标视角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篇4
近年来,昌邑市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主动转换工作思路,强化事业单位监督管理手段,不断规范事业单位运行,推动全市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一、基本做法
(一)规范程序设置,扎实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工作。一是扩大考评范围。2011年开始,连续6年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工作,考评范围由6家单位扩大到294家,实现了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全覆盖。二是完善考评程序。考评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规范考评程序设计,逐步形成了平时考评、实地考评、领导点评、主管部门评价、满意度测评为一体的考评体系。三是健全联动机制。每年从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等事考委成员单位抽调20人组成5个考评组联合开展考评,对事业单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截至2016年底,共评定产生A级单位178家,其中87家被确定为“绩效考评先进单位”,其负责人被直接确定为“优秀”等次,评定产生4家C级单位,对其压减公用经费14.312万元。通过开展考评工作,对“绩效考评先进单位”及其负责人进行通报表彰,极大激励了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创先争优意识,激发了事业单位的活力,有效提升了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创新运行模式,积极推动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一是合理选取试点单位。率先在教育、卫生、文化系统确定三家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试点单位,分别是市育秀学校、市人民医院和市图书馆。二是严格按要求推进试点工作。及时指导试点单位制定单位章程,组建理事会,完善相关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两次理事会会议。同时,设立监事会,负责监督单位财务、理事以及管理层人员履行职责等情况。截至目前,为三家试点单位研究解决单位基础设施建设、人员不足等问题30余件,惠及职工560余人,得到了试点单位和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三是健全理事会机构设置。专门设立理事会秘书处,作为理事会的常设机构,抽调专人负责处理理事会日常事务,有序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各项工作。2016年7月,市育秀学校作为两处教育类典型代表之一参加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做典型发言。
(三)强化信用约束,扎实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联评作用,连续四年在事业单位法人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先后召开联席会议10余次,对事业单位信用情况进行研究讨论,充分调动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事业单位联合监管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评出诚信明星单位90余家予以通报表彰,并在报纸、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营造守信的良好氛围。2015年,本市信用等级评定相关经验做法被潍坊市编办以编者按形式予以推介。
(四)创新工作思路,不断丰富事业单位监管举措。近年来,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剖析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加强事业单位事中事后监管政策文件,不断探索,创新思路,积极开展事业单位监督检查工作。一是联合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多次开展印章使用管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等专项检查,发现问题160余个,全部督促整改到位,并回收印章41个,加强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单位印章管理,规范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行为。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及时组建执法队伍,建立“一单两库一细则”,采取双随机抽查方式,开展实地核查工作,对存在问题的两家事业单位下达整改通知,督促其限期完成整改工作。三是开展业务范围清单化管理试点工作。在全市6家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编制事业单位业务范围清单,对事业单位职责进行重新界定,厘清事业单位与举办单位的职能界限。
(五)突出规范操作,做好事业单位登记工作。编制事业单位“受理-审查-核准-复核-办证-公告”登记流程,规范审核程序,严格按规定、按时限办结登记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实现事业单位登记“全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通过定期举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班、建立沟通指导网络平台等方式,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登记意识,规范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制度,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截至目前,本市事业单位登记率已由2015年的60%提升到80%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政策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效不明显。一是在现行运行模式下,不出台人、财、物方面的配套政策,试点单位仍然依附于举办单位存在,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真正目的还未实现,试点工作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理事会组成人员中政府人员占比较多,随着法人治理结构的推广,理事会的人员组成及政府部门人员的比例如何界定等都需要综合考虑。
(二)工作要求不明确,诚信考核发挥效力有限。上级虽然明确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异常信息管理等工作,但是,目前阶段信用评定结果仅是以编办文件进行通报,发挥效力有限。同时,对事业单位信用等级如何运用、运用到哪些领域还未提出明确要求。异常信息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纳入异常信息名录后,对联席会议单位如何运用这些结果、对事业单位会产生哪些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等未进行明确,对事业单位产生的震慑力度还不够大。
(三)制约机制不完善,单位重视程度不够。部分事业单位对登记监管工作不够重视,如部分已经成立的事业单位迟迟不办理设立登记,虽然省政府27号文件等明确指出对此类事业单位可以撤销建制、取消编制,但实际上却很难操作,因为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承担着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职能,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撤销建制、取消编制此类的举措可操作性较差。
(四)部分单位不独立,容易造成监管缺位。部分小单位人员、财务均不独立,按照事I单位登记管理相关政策,它们不符合登记条件,无法进行法人登记。这些单位一般依附于主管部门,仅作为主管部门的内设科室来使用,承担主管部门的部分职能,事业单位监管机构对其监管存在难度。
(五)工作要求不到位,相关工作开展不规范。对事业单位业务范围清单编制工作,上级不进行统一要求、统一部署,县级事业单位监管机构对业务清单的编制格式、业务事项表述、行文要求等都不明确,导致试点工作只是为了试点而进行试点,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三、意见建议
(一)出台配套政策,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建议上级及时研究制定与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相配套的人、财、物方面相关的政策,从根源上打破现有事业单位与举办单位的关系,真正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赋予事业单位更多的自,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继续优化理事会组建模式,提高理事组成中社会公众和行业专家的占比,减少政府部门理事,更加突出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的公益属性。
(二)明确结果运用,提升信用结果影响力。建议上级及时出台事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政策。对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如何运用、对联席会议针对列入异常信息名录事业单位具体如何制约等工作提出具体方针、政策,及时搭建信息公示、信用约束、部门协同平台,拓宽评定结果运用面,提升信用结果影响效力。同时,加大对诚信单位的表彰力度,将评选出的诚信单位纳入党委政府表彰,提升诚信影响力。
(三)注重监管实效,不断完善监管举措。建议上级修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违反政策的处罚办法,增强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事业单位监管机构要进一步打破传统思维,在开展事业单位印章、证书使用等专项检查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及时借鉴企业监管模式,推进调账监管、现场督办、联席会议成员联合监管等多种模式的监管,发现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规范事业单位行为,提高事业单位的认识。
篇5
(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税收政策。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必须既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也要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对现有不够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涉及到一系列的税收政策问题,例如,与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以及其他商品、原材料等货物有关的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的问题,同破产企业与被兼并企业有关的欠税问题和亏损结转的问题,兼并方或受让方按照国家引导的方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应给予的企业所得税鼓励问题,以及联营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所得税重复征税问题等。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破产清算是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税收在原则上应该给予支持,但在实践中还必须注意防止“假破产,真逃债”,即一方面把债务包袱卸给国家,另一方面破产企业的原班人马和机器设备,却依旧交由别的企业整体接收的非法行为。
2、我国现行分税制体制中,对国有企业所得税,仍然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将其收入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对铁路、银行、保险部门的各种收入,也仍然沿用旧办法,全部按部门汇总缴纳给中央。这些办法,助长了在长期条块分割管理下所形成的“别人”的资产可以流入,“自己”的资产不得流出的错误思想,阻碍了存量资产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重组。
3、税收只有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大力促进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才有不断增长的税源。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是在于后者会比前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对投资和再投资的税收鼓励政策。
结合我国在投资结构和投资税收优惠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的政策性建议主要有以下各点:1、从我国投资状况看,存在着宏观规模过大,微观结构失调,不符合产业政策等问题。从财政状况看,在连年赤字的条件下,平均每年用于投资的税收减免,仍然高达百亿元。因此,今后我国对投资的税收优惠,应该加强总额控制,引导企业增加自身投入。2、在优惠方式上,尽可能减少采用增列所得税税前列支和免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做法。3、鉴于我国科技还不够发达,中小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税收政策上,不仅要给高新技术企业以积极鼓励,而且还要给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以大力扶持;不仅要给使用新科技成果的企业以鼓励,还要给从事科技开发的科研单位以更多的支持。4、由于投资方向在地区和结构上存在一些失调,建议对在西部地区并且又是生产中所短缺的资源开发,诸如原油、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等资源开发以及农牧业等的投资,给予应有的税收鼓励。5、消费与投资是关系到社会需求与供给的一对重要经济问题,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一些税收政策作出调整,以采取引导消费、鼓励投资的政策为佳。6、修改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规定,建议以项目优先取代地域性倾斜的政策。7、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投资税收优惠形式。建议除现有的优惠税率和定期减免税以外,还可参考国外的税收信贷(即延期纳税)、税收抵免以及加速折旧等形式。
(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鼓励政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同第一、二、三产业一样,也是一种产业,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因此,税收政策应该积极鼓励科技发展,特别是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专家们建议:1、根据国家有关科技立法,制订财税部门鼓励科技进步条例,使财税支持科技进步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2、税收鼓励应该遵守以下原则:服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原则;不使被鼓励者产生依赖性的原则;同等鼓励的原则;财政承受能力的原则。3、凡经财税机关会同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企业和单位,允许其建立科技准备金,以便专项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的需要。4、中间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鉴于其投资大,产品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产品,因此,应该考虑给予优惠。
(四)关于对外开放与税收政策。
1、关于涉外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我国涉外税收政策,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而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如:优惠项目、层次过多,范围过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平衡,向沿海倾斜;内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财政收入流失等。但这些可视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成本。专家们认为看问题不能只看成本,而不看收益。比如,就税收优惠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来说,广东省的三个特区和众多的沿江城市是享受优惠最多的地区,也是生产力最活跃和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从1993年起,该省的税收连续四年每年以100亿元的速度递增,增速居全国之首。所以,对两者的关系必须作辩证的分析。尽管如此,专家们认为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对外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加强,总结经验,适当调整我国涉外税收政策。具体建议:(1)全面清理、归并现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使优惠政策更为规范、高效、简明和统一;(2)由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倾斜,转向产业与区域相结合,以产业优惠为主的政策;(3)在优惠方式的选择上,可考虑将现行以直接优惠为主方式改为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方式相结合的多种优惠方式;(4)逐步理顺流转税的特殊规定,统一进出口税收政策;(5)完善地方税的优惠规定。
2、关于税收国民待遇问题。由于对国民待遇的理解不同,在财税界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就是对外国人(包括外国法人,下同)给予本国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国民待遇原则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矛盾的,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就要取消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第二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是建立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的,其基本含义是对外国人的待遇不应低于本国人,因而国民待遇原则与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并不矛盾,国民待遇原则不排斥给予外国投资者高于内资企业的待遇。第三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与涉外税收优惠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二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五)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对出口商品退还其已征收的增值税,使出口商品不含流转税。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能够使本国货物以不含税价进入市场,既能达到增强竞争能力,促进出口的目的,又能增强比较利益的透明度,达到互利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消除出口商品岐视的经济政策,体现了公平贸易的原则。尽管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存在一些矛盾,但我们不能“短视”,只盯住矛盾不放,而应积极加以完善。因此,专家们建议:1、遵循“规范、实效、简化、统一”的原则,逐步缩小退税率差异,体现公平待遇;尽可能缩短出口退税时间,减轻企业筹集困难;兼顾手续简便和监控严密,提高征纳效率;兼顾中央与地方利益,有利于退税政策的持久执行。2、按照全社会的增值税平均实际负担率,结合对某些差异的微调,确定一个退税率,定期公布执行,基本做到征多少退多少,使企业消除顾虑,放手经营。3、为了做到退税的横向公平,建议将现行出口分别外贸与生产企业按照进价与销价(FOB)计算增值税改为一律按照进项金额计算增值税。4、结合调整出口退税率和统一退税计算方法,建议将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归集于“不宜抵扣率”之中(不宜抵扣率等于法定税率减出口退税率)。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负担明确,便于操作管理。5、用税法约束出口退税时间。可以考虑在申请单位办齐出口退税手续后2个月退还税款,逾期由税务机关承诺按银行贷款利率给予补偿。6、建立职责明确、审核有序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由日管机关负责审定出口退税的进项税金;出口退税必须在对企业的进项税金总额、出口收汇等凭征和应征税款额的严密审查以后进行。
二、关于完善税制问题:
(一)关于优化税制结构:
优化税制结构是指,符合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需要的税制结构就是优化的税制结构。从世界各国税制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征管手段相对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因而大都实行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流转税具有征收面广、收入稳定、易于征管等特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对我国基本适用,但目前流转税比重大,所得税比重过小影响了双主体的形成。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当前应合理调整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比例,逐步加大直接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逐渐形成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结构。
(二)完善税种
1、关于完善增值税问题:
(1)征税范围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优化,关键不是要不要扩大到劳务领域,而是在劳务领域覆盖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在操作上主张循序渐进,分步互位。但在具体征税范围的确定上,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鉴于征税范围的扩大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增值税管理规范的影响,以及现有征管能力的制约,先期可考虑对增值税扣税链条影响较大。也便于操作实施的交通运输业和建筑安装业纳人征范围。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前应尽快将那些与货物交易密切相连,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关联度高,与增值税的规范操作抵触较大,管理上便于操作实施的劳务纳入征税范围。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将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扩大到全部商品和劳务的销售,解决现行增值税“链条”中断,混合销售界定不清待难题。
(2)选型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主张近期仍维持生产型增值税格局,因为它较好地体现了税收的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消费型可视为增值税改革的长期目标。
第二种看法,主张改现行生产型增值税为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作为进项税金分年抵扣。
第三种看法认为,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目标模式,但根据我国目前的财政承受力,增值税类型的转换只能逐步过渡。当前,可以考虑将“消费型”增值税当成产业政策来利用,实行有限制的或定向的消费型增值税。具体设想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新技术、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中采用“消费型”,将抵扣的资本物限定为技术、设备,旨在促进企业转换机制,并抑制投资扩张。转型期的收入缺口可以通过一些过渡性的安排予以缓解或弥补。比如,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可分别按年度分比例抵扣。对前者在规定的购置年限内允许部分抵扣,对后者一般当年抵扣的比例最低,往年逐步递增,直到全额抵扣。
(3)税率优化问题。第一,税率结构模式的选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强调增值税的“中性”原则,主张简并税率档次 ,认为单一税率结构可以有效消除“无税扣税”、“低税高扣”等弊端。一是维持当前的双税率格局,并且,双税率结构也符合世界潮流。第二,税率的量度调整。同世界上实行增值税国家比较,我国基本税率适度,可继续维持。但优惠税率有偏高之嫌,可考虑向下微调为11%。第三,弱化优惠税率累退性的技术手段。可以考虑在技术上设定一个征前扣除率(即基本税率与优惠税率的率差),同时在全部纳税环节统一执行一档基本税率。当国家在对适用优惠税率的纳税人征税时,除按照发票扣税外,再补扣一个设定的扣除率,从而保证抵扣和链条的完整,解决因优惠税率的应用而造成税负在纳税人之间转嫁的难题。
(4)增值税的管理问题。汉前增值税管理方面的矛盾突出,税收流失严重,必须加大增值税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其具体办法有,第一,改进和加强发票管理办法。第二,整顿和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并实行增值税税金结算专户管理。第三,赋予税务机关在异常申报方面的核定征税权,制定转让定价和利息、费用分摊的专门规定。第四,改革现行增值税制度简化“三附表”的填报内容。建立税务机关辅导后再申报的纳税辅导制度。
2、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问题:
(1)纳税人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当遵循国际惯例,以法人为纳税人。另一种意见认为仅以法人为纳税人是涵盖不全的。所以统一后的所得税应称为“经营所得税”,凡有经营所得的企业、单位和组织,均视为纳税人。
(2)税率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比例税率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所得税率,它具有计算简便、透明度高和可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优点,所以,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仍采用30%的比例税率。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比例税率,其税率可维持现有的33%或降至30%;二是三档累进税率;三是以比例税率为基本税率,制定三级超额累进的优惠税率,即10%、20%和30%。
(3)应税所得额的确定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较乱,税基受侵蚀,税款流失严重。因此,要从多种途径探寻建立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办法,如建立相对独立的由若干计税扣除标准组成的所得税会计制度,彻底消除企业财务制度对计税所得的影响,对实行计税工资办法的人员要有明确的界定,明确汇总纳税企业税前扣除项目的具体标准等。所以应同时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与企业财会制度完全分离的分行业税前扣除标准。
3、关于个人所得税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税种之一。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需要加以完善。
篇6
但是,从2008年8月13日之后开始,这里留下了27名广东客的足迹。这是继2007年底“老广闯南极”(见本刊2008年3月号报道)之后,广东游客在我国极地旅行方面的又一次首创。
他们当中多为企业家,但也包括律师、教师和中小学生,年龄最大55岁,最小只有8岁――这位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广州小姑娘名名因此成为目前年龄最小的极地游客。
具体承办本次活动的广州市汇粤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曾志军说,这是迄今中国赴北极人数最多的团队,也是第一个到达北纬80度和探访北极黄河工作站的中国出境游团队。
而知名旅游探险专家、领队林伟生则介绍,以往很多所谓的北极行仅是在北极圈边缘区域兜转,这次却向北深入3000公里以上,接近北极点,比以往任何一次北极之行都艰苦、危险,因此“老广”们行前都签下了“生死状”,组办方也为每位游客购买了赔偿额高达200万元的保险,总保额高达5000多万元,开创了中国旅游保险的新纪录……
总行程15000公里、个人团费接近70000元的破冰之旅,先乘坐有“最快到达欧洲”美誉的芬兰航班直飞赫尔辛基,随后辗转瑞典、丹麦、冰岛,到达挪威斯瓦尔伯特群岛的北极探险大本营朗伊尔宾,休整1天后再登上北极专业破冰邮船往北深入3000公里……昂贵,危险,刺激,但也绝对值得。
当然,奇美风光之外,所见还让人揪心。极地近十日,记者心中满满的都是沉重:迅速消融的北极冰盖,生存艰辛的北极熊,人类的贪婪、血腥与欲望……让那片晶莹的土地,日渐惨不忍睹。
那里虽与我们相隔千里万里,但却是人类共有的圣洁之处。它不仅关乎地球的生态,也关乎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生存和我们的子孙……
北极环境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绝对不容小觑。
(以下部分排在一个对开,行程为主,TIPS入框)
16日北极行路书
Day 1
早上广州白云国际机场6号门集中,乘坐国际航班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下午抵达后接机往酒店休息。宿赫尔辛基。
Day 2
赫尔辛基(芬兰)――斯德哥尔摩(瑞典)
湛蓝的芬兰湾海轻轻拍击着堤岸,赫尔辛基市内湖泊星罗棋布,如梦似幻。早餐后游览旧城区:全部以岩石建造的别具一格的教堂,西贝流斯公园(作曲家西贝流斯是芬兰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芬兰人视他为音乐之父)。然后前往参观世界文化遗产芬兰城堡。城堡位于赫尔辛基港口南面六个岛上,始建于1700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海上军事要塞。傍晚前往码头乘豪华邮轮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晚餐于邮轮上品尝丰富的自助西餐。宿豪华邮轮。
Day 3
斯德哥尔摩(瑞典)
早上抵达斯德哥尔摩,早餐后游览瑞典皇宫、诺贝尔颁奖地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后参观古城及内藏17世纪战船之“华沙号”战船博物馆。宿斯德哥尔摩。
Day 4
斯德哥尔摩(瑞典)――雷克雅未克(冰岛)
早机往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傍晚前往欧洲著名火山温泉――蓝湖,浸泡温泉同时欣赏雷克雅尼半岛独特的自然风光,如火山熔岩地带以及附着其上的苔藓,号称“海鸟天堂”的峡湾、峭壁以及波澜壮阔的海浪。宿雷克雅未克。
Day 5
雷克雅未克(冰岛)――金环之旅
金环之旅是冰岛最经典的游览线路,以自然风光为主,包括国会山国家公园、国会旧址 (Thingvellir National Park) 及周边地区,黄金瀑布 (Gullfoss Waterfalls)和盖西尔间歇喷泉及周边地区 (Geysir Hot Spring Area) 。宿雷克雅未克。
Day 6
雷克雅未克(冰岛)――哥本哈根(丹麦)
早上市区游览后飞哥本哈根。宿哥本哈根。
Day 7
哥本哈根(丹麦)――歌德堡(瑞典)
早上游览美人鱼铜雕像、神农喷泉、大理石教堂、皇宫、新港酒吧街、市政厅广场等,之后乘车前往歌德堡。宿歌德堡。
Day 8
歌德堡(瑞典)――奥斯陆(挪威)
乘巴士前往奥斯陆,沿途观赏迤逦风光,下午抵达后游览市政厅、国会大厦。宿奥斯陆。
Day9
奥斯陆(挪威)――朗伊尔宾(挪威)
乘内陆航班经特姆罗瑟抵朗伊尔宾。朗伊尔宾是前往北极探险的主要出发地(类似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和历史上北极探险的大本营,现已形成北极探险中心,但旅游设施仍然较简单。在这里不能随意离开城镇远行,当地人需携带武器出行,因为随时会有北极熊出没。宿朗伊尔宾。
Day 10
朗伊尔宾――北极破冰之旅
早餐后做北极行的最后准备,办理退房手续。在Funktionarmessen餐厅午餐后乘车游览市区,参观斯瓦尔伯特博物馆后前往码头,于17:00登上前往北极探险的北极星号破冰船,开始北极破冰之旅。当天傍晚到达俄罗斯小镇参观博物馆、观赏民族风情表演。之后沿斯瓦尔伯特群岛西部海岸线向北前进。宿邮船。
Day 11
北极破冰之旅
经过7号冰川向北前进,经SPITSBERGEN海岸线抵达MAGDALENEFJORD,可以在RAUDFJORD登陆,观赏北冰洋冰海以及极地风光,大部分时间可以观看到浮冰上的海豹。运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北极熊。宿邮船。
Day 12
北极破冰之旅
继续向北,如气候允许,可穿越北纬80度前往姆芬岛抵达WOODFJORD区域,珍稀海象在此永久生活。参观玛格达来那峡湾和摩纳哥冰川,观赏壮观的冰川崩解场景。在著名的鸟崖有成千上万的海鸟、海雀从陡峭悬崖飞下,尾随航行。宿邮船。
Day 13
北极破冰之旅
沿斯瓦尔伯特群岛西部海岸线向南行驶,观赏北冰洋的极昼风光,早上10:00左右抵达新奥尔松参观中国北极科学观测站――黄河站以及各国观测站。游览历史文化遗址,了解北极动物、科考历史状况,之后继续南行。宿邮船。
Day 14
北极破冰之旅――奥斯陆(挪威)
早上抵达朗伊尔宾,办理离船手续后乘车往机场飞奥斯陆。抵达后前往凭著名雕塑家韦兰百多件杰作而每年吸引过百万游客的人像雕塑公园和世界上最大的跳台滑雪场地,市区游览。宿奥斯陆。
Day 15
奥斯陆(挪威)――赫尔辛基(芬兰)――香港
早餐后乘国际航班经赫尔辛基转机飞返香港。宿航班上。
Day 16
香港――深圳――广州
早上降落于香港国际机场,转快船抵深圳福永码头,于码头提取行李、用餐后乘专车(巴士)返回广州,结束旅程。
Tips
气候
北冰洋冬季从11月起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秋季,夏季仅7、8两个月。平均风速远不及南极,既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风速也仅达到10米M秒。北欧海域由于受北角暖流控制,全年水面温度保持在2~12℃之间。此次北极行正是北极地区的盛夏时节,平均气温约为8℃,但会有冷风, 地面湿滑。
朗伊尔宾:虽然接近极点,但相对温暖。夏季平均气温为5℃,降雨量较少。
北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气候湿润。8月比较凉爽。平均温度在17℃左右。
衣物
多几件轻便的衣服比只带一件厚衣服更可取,这样可以根据气温变化随意添减。最重要的是防风和防雨服,可保证舒适及安全,避免弄湿衣服。
保持舒适又暖和的要点:避免穿得过多以减少排汗;手套、帽子和围巾必备;羊毛、羊绒、丝织品更为保暖。为更好保护皮肤,建议带上防晒护肤品。
邮船
船上电源:220V的双孔圆型插座。
流通货币:挪威克朗和欧元,可使用信用卡(VISA卡、MASTER卡、AMERICA EXPRESS卡或DINERS卡均可)。建议备带少量欧元现金零钞。挪威克朗兑换人民币约1:1.4。
医疗:邮船没有医务室,建议随身行李里备足个人常用药。
盥洗:邮船没有洗衣服务,个人衣物需自行洗涤,但不能使用洗涤剂。建议自备个人盥洗用品,包括电吹风。鉴于环保和条件有限,船上用品一个航次使用同一套布草(床单枕套等),中途没有更换。
饮水:北欧国家的自来水可直接引用,建议带上旅行电热壶;邮船上全天免费提供茶水和咖啡。
小费:建议付船员小费每天5欧元,酒吧内或自己额外消费宜付10%小费 。
篇7
(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税收政策。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必须既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也要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对现有不够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涉及到一系列的税收政策问题,例如,与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以及其他商品、原材料等货物有关的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的问题,同破产企业与被兼并企业有关的欠税问题和亏损结转的问题,兼并方或受让方按照国家引导的方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应给予的企业所得税鼓励问题,以及联营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所得税重复征税问题等。与此同时,还应注重以下问题:1、破产清算是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税收在原则上应该给予支持,但在实践中还必须注重防止“假破产,真逃债”,即一方面把债务包袱卸给国家,另一方面破产企业的原班人马和机器设备,却依旧交由别的企业整体接收的非法行为。
2、我国现行分税制体制中,对国有企业所得税,仍然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将其收入分别划归中心和地方;对铁路、银行、保险部门的各种收入,也仍然沿用旧办法,全部按部门汇总缴纳给中心。这些办法,助长了在长期条块分割治理下所形成的“别人”的资产可以流入,“自己”的资产不得流出的错误思想,阻碍了存量资产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重组。
3、税收只有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非凡是大力促进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才有不断增长的税源。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是在于后者会比前者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对投资和再投资的税收鼓励政策。
结合我国在投资结构和投资税收优惠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的政策性建议主要有以下各点:1、从我国投资状况看,存在着宏观规模过大,微观结构失调,不符合产业政策等问题。从财政状况看,在连年赤字的条件下,平均每年用于投资的税收减免,仍然高达百亿元。因此,今后我国对投资的税收优惠,应该加强总额控制,引导企业增加自身投入。2、在优惠方式上,尽可能减少采用增列所得税税前列支和免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做法。3、鉴于我国科技还不够发达,中小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税收政策上,不仅要给高新技术企业以积极鼓励,而且还要给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以大力扶持;不仅要给使用新科技成果的企业以鼓励,还要给从事科技开发的科研单位以更多的支持。4、由于投资方向在地区和结构上存在一些失调,建议对在西部地区并且又是生产中所短缺的资源开发,诸如原油、煤炭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等资源开发以及农牧业等的投资,给予应有的税收鼓励。5、消费与投资是关系到社会需求与供给的一对重要经济问题,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一些税收政策作出调整,以采取引导消费、鼓励投资的政策为佳。6、修改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减免税规定,建议以项目优先取代地域性倾斜的政策。7、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投资税收优惠形式。建议除现有的优惠税率和定期减免税以外,还可参考国外的税收信贷(即延期纳税)、税收抵免以及加速折旧等形式。
(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鼓励政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同第一、二、三产业一样,也是一种产业,一种非常重要的产业。因此,税收政策应该积极鼓励科技发展,非凡是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专家们建议:1、根据国家有关科技立法,制订财税部门鼓励科技进步条例,使财税支持科技进步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2、税收鼓励应该遵守以下原则:服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原则;不使被鼓励者产生依靠性的原则;同等鼓励的原则;财政承受能力的原则。3、凡经财税机关会同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企业和单位,答应其建立科技预备金,以便专项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的需要。4、中间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鉴于其投资大,产品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产品,因此,应该考虑给予优惠。
(四)关于对外开放与税收政策。
1、关于涉外税收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我国涉外税收政策,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而从无到有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不完善之处,如:优惠项目、层次过多,范围过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不平衡,向沿海倾斜;内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财政收入流失等。但这些可视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治理经验的成本。专家们认为看问题不能只看成本,而不看收益。比如,就税收优惠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来说,广东省的三个特区和众多的沿江城市是享受优惠最多的地区,也是生产力最活跃和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从1993年起,该省的税收连续四年每年以100亿元的速度递增,增速居全国之首。所以,对两者的关系必须作辩证的分析。尽管如此,专家们认为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对外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加强,总结经验,适当调整我国涉外税收政策。具体建议:(1)全面清理、归并现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使优惠政策更为规范、高效、简明和统一;(2)由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倾斜,转向产业与区域相结合,以产业优惠为主的政策;(3)在优惠方式的选择上,可考虑将现行以直接优惠为主方式改为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方式相结合的多种优惠方式;(4)逐步理顺流转税的非凡规定,统一进出口税收政策;(5)完善地方税的优惠规定。
2、关于税收国民待遇问题。由于对国民待遇的理解不同,在财税界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就是对外国人(包括外国法人,下同)给予本国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国民待遇原则和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矛盾的,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就要取消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第二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是建立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的,其基本含义是对外国人的待遇不应低于本国人,因而国民待遇原则与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并不矛盾,国民待遇原则不排斥给予外国投资者高于内资企业的待遇。第三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与涉外税收优惠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二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五)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对出口商品退还其已征收的增值税,使出口商品不含流转税。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能够使本国货物以不含税价进入市场,既能达到增强竞争能力,促进出口的目的,又能增强比较利益的透明度,达到互利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消除出口商品岐视的经济政策,体现了公平贸易的原则。尽管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存在一些矛盾,但我们不能“短视”,只盯住矛盾不放,而应积极加以完善。因此,专家们建议:1、遵循“规范、实效、简化、统一”的原则,逐步缩小退税率差异,体现公平待遇;尽可能缩短出口退税时间,减轻企业筹集困难;兼顾手续简便和监控严密,提高征纳效率;兼顾中心与地方利益,有利于退税政策的持久执行。2、按照全社会的增值税平均实际负担率,结合对某些差异的微调,确定一个退税率,定期公布执行,基本做到征多少退多少,使企业消除顾虑,放手经营。3、为了做到退税的横向公平,建议将现行出口分别外贸与生产企业按照进价与销价(FOB)计算增值税改为一律按照进项金额计算增值税。4、结合调整出口退税率和统一退税计算方法,建议将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归集于“不宜抵扣率”之中(不宜抵扣率等于法定税率减出口退税率)。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负担明确,便于操作治理。5、用税法约束出口退税时间。可以考虑在申请单位办齐出口退税手续后2个月退还税款,逾期由税务机关承诺按银行贷款利率给予补偿。6、建立职责明确、审核有序的出口退税治理系统。由日管机关负责审定出口退税的进项税金;出口退税必须在对企业的进项税金总额、出口收汇等凭征和应征税款额的严密审查以后进行。[page]
二、关于完善税制问题:
(一)关于优化税制结构:
优化税制结构是指,符合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需要的税制结构就是优化的税制结构。从世界各国税制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征管手段相对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因而大都实行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流转税具有征收面广、收入稳定、易于征管等特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对我国基本适用,但目前流转税比重大,所得税比重过小影响了双主体的形成。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当前应合理调整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比例,逐步加大直接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逐渐形成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结构。
(二)完善税种
1、关于完善增值税问题:
(1)征税范围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优化,要害不是要不要扩大到劳务领域,而是在劳务领域覆盖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在操作上主张循序渐进,分步互位。但在具体征税范围的确定上,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鉴于征税范围的扩大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增值税治理规范的影响,以及现有征管能力的制约,先期可考虑对增值税扣税链条影响较大。也便于操作实施的交通运输业和建筑安装业纳人征范围。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前应尽快将那些与货物交易密切相连,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关联度高,与增值税的规范操作抵触较大,治理上便于操作实施的劳务纳入征税范围。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将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扩大到全部商品和劳务的销售,解决现行增值税“链条”中断,混合销售界定不清待难题。
(2)选型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主张近期仍维持生产型增值税格局,因为它较好地体现了税收的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消费型可视为增值税改革的长期目标。
第二种看法,主张改现行生产型增值税为收入型增值税,答应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作为进项税金分年抵扣。
第三种看法认为,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目标模式,但根据我国目前的财政承受力,增值税类型的转换只能逐步过渡。当前,可以考虑将“消费型”增值税当成产业政策来利用,实行有限制的或定向的消费型增值税。具体设想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新技术、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中采用“消费型”,将抵扣的资本物限定为技术、设备,旨在促进企业转换机制,并抑制投资扩张。转型期的收入缺口可以通过一些过渡性的安排予以缓解或弥补。比如,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可分别按年度分比例抵扣。对前者在规定的购置年限内答应部分抵扣,对后者一般当年抵扣的比例最低,往年逐步递增,直到全额抵扣。
(3)税率优化问题。第一,税率结构模式的选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强调增值税的“中性”原则,主张简并税率档次,认为单一税率结构可以有效消除“无税扣税”、“低税高扣”等弊端。一是维持当前的双税率格局,并且,双税率结构也符合世界潮流。第二,税率的量度调整。同世界上实行增值税国家比较,我国基本税率适度,可继续维持。但优惠税率有偏高之嫌,可考虑向下微调为11%。第三,弱化优惠税率累退性的技术手段。可以考虑在技术上设定一个征前扣除率(即基本税率与优惠税率的率差),同时在全部纳税环节统一执行一档基本税率。当国家在对适用优惠税率的纳税人征税时,除按照发票扣税外,再补扣一个设定的扣除率,从而保证抵扣和链条的完整,解决因优惠税率的应用而造成税负在纳税人之间转嫁的难题。[page]
(4)增值税的治理问题。汉前增值税治理方面的矛盾突出,税收流失严重,必须加大增值税规范化治理的力度。其具体办法有,第一,改进和加强发票治理办法。第二,整顿和加强银行账户治理并实行增值税税金结算专户治理。第三,赋予税务机关在异常申报方面的核定征税权,制定转让定价和利息、费用分摊的专门规定。第四,改革现行增值税制度简化“三附表”的填报内容。建立税务机关辅导后再申报的纳税辅导制度。
2、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问题:
(1)纳税人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当遵循国际惯例,以法人为纳税人。另一种意见认为仅以法人为纳税人是涵盖不全的。所以统一后的所得税应称为“经营所得税”,凡有经营所得的企业、单位和组织,均视为纳税人。
(2)税率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比例税率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所得税率,它具有计算简便、透明度高和可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优点,所以,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仍采用30%的比例税率。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比例税率,其税率可维持现有的33%或降至30%;二是三档累进税率;三是以比例税率为基本税率,制定三级超额累进的优惠税率,即10%、20%和30%。
(3)应税所得额的确定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治理较乱,税基受侵蚀,税款流失严重。因此,要从多种途径探寻建立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办法,如建立相对独立的由若干计税扣除标准组成的所得税会计制度,彻底消除企业财务制度对计税所得的影响,对实行计税工资办法的人员要有明确的界定,明确汇总纳税企业税前扣除项目的具体标准等。所以应同时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与企业财会制度完全分离的分行业税前扣除标准。
3、关于个人所得税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税种之一。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和征收治理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需要加以完善。
第一,改进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以“分类综合所得税”取代当前的“分类所得税”计征模式,可将之视为改革的目标。但这种税制模式操作比较复杂,征管成本过高,近期不宜实行。目前只能在“分类所得税”模式下对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改进。基本设想:一是改进对“工资、薪金所得”课税的费用扣除方法,实行费用扣除标准“指数化”,使费用扣除标准与物价指数挂钩,同时,按纳税人生活费用支出内容不同分别设置基础扣除,赡养扣除、特定支出扣除等项目,充分照顾不同纳税人家庭状况的差别,使税收负担更公平合理。二是改进对“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计算征收方法,在未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之前,可考虑先实行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计征方法,以均衡税负,防范偷漏税。三是调整税率,简并“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的级次,并适当调低其最高边际税率,以更好体现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调整有关所得项目的适用税率,使非勤劳所得的税收负担重于勤劳所得的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
二、关于完善税制问题:
(一)关于优化税制结构:
优化税制结构是指,符合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需要的税制结构就是优化的税制结构。从世界各国税制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征管手段相对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因而大都实行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流转税具有征收面广、收入稳定、易于征管等特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对我国基本适用,但目前流转税比重大,所得税比重过小影响了双主体的形成。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当前应合理调整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比例,逐步加大直接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逐渐形成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结构。
(二)完善税种
1、关于完善增值税问题:
(1)征税范围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的优化,要害不是要不要扩大到劳务领域,而是在劳务领域覆盖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在操作上主张循序渐进,分步互位。但在具体征税范围的确定上,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鉴于征税范围的扩大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增值税治理规范的影响,以及现有征管能力的制约,先期可考虑对增值税扣税链条影响较大。也便于操作实施的交通运输业和建筑安装业纳人征范围。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前应尽快将那些与货物交易密切相连,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关联度高,与增值税的规范操作抵触较大,治理上便于操作实施的劳务纳入征税范围。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将增值税的课税对象扩大到全部商品和劳务的销售,解决现行增值税“链条”中断,混合销售界定不清待难题。
(2)选型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也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主张近期仍维持生产型增值税格局,因为它较好地体现了税收的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消费型可视为增值税改革的长期目标。
第二种看法,主张改现行生产型增值税为收入型增值税,答应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作为进项税金分年抵扣。
第三种看法认为,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转换的目标模式,但根据我国目前的财政承受力,增值税类型的转换只能逐步过渡。当前,可以考虑将“消费型”增值税当成产业政策来利用,实行有限制的或定向的消费型增值税。具体设想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新技术、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中采用“消费型”,将抵扣的资本物限定为技术、设备,旨在促进企业转换机制,并抑制投资扩张。转型期的收入缺口可以通过一些过渡性的安排予以缓解或弥补。比如,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可分别按年度分比例抵扣。对前者在规定的购置年限内答应部分抵扣,对后者一般当年抵扣的比例最低,往年逐步递增,直到全额抵扣。
(3)税率优化问题。第一,税率结构模式的选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强调增值税的“中性”原则,主张简并税率档次,认为单一税率结构可以有效消除“无税扣税”、“低税高扣”等弊端。一是维持当前的双税率格局,并且,双税率结构也符合世界潮流。第二,税率的量度调整。同世界上实行增值税国家比较,我国基本税率适度,可继续维持。但优惠税率有偏高之嫌,可考虑向下微调为11%。第三,弱化优惠税率累退性的技术手段。可以考虑在技术上设定一个征前扣除率(即基本税率与优惠税率的率差),同时在全部纳税环节统一执行一档基本税率。当国家在对适用优惠税率的纳税人征税时,除按照发票扣税外,再补扣一个设定的扣除率,从而保证抵扣和链条的完整,解决因优惠税率的应用而造成税负在纳税人之间转嫁的难题。[page]
(4)增值税的治理问题。汉前增值税治理方面的矛盾突出,税收流失严重,必须加大增值税规范化治理的力度。其具体办法有,第一,改进和加强发票治理办法。第二,整顿和加强银行账户治理并实行增值税税金结算专户治理。第三,赋予税务机关在异常申报方面的核定征税权,制定转让定价和利息、费用分摊的专门规定。第四,改革现行增值税制度简化“三附表”的填报内容。建立税务机关辅导后再申报的纳税辅导制度。
2、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问题:
(1)纳税人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当遵循国际惯例,以法人为纳税人。另一种意见认为仅以法人为纳税人是涵盖不全的。所以统一后的所得税应称为“经营所得税”,凡有经营所得的企业、单位和组织,均视为纳税人。
(2)税率的确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比例税率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所得税率,它具有计算简便、透明度高和可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优点,所以,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仍采用30%的比例税率。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比例税率,其税率可维持现有的33%或降至30%;二是三档累进税率;三是以比例税率为基本税率,制定三级超额累进的优惠税率,即10%、20%和30%。
(3)应税所得额的确定问题。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治理较乱,税基受侵蚀,税款流失严重。因此,要从多种途径探寻建立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办法,如建立相对独立的由若干计税扣除标准组成的所得税会计制度,彻底消除企业财务制度对计税所得的影响,对实行计税工资办法的人员要有明确的界定,明确汇总纳税企业税前扣除项目的具体标准等。所以应同时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与企业财会制度完全分离的分行业税前扣除标准。
3、关于个人所得税问题: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篇9
“只有在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游”。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在目前震荡的牛市行情里,对我们目前的投资行为有着很好的警示意义,那么,在这样的市场里,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需要继续关注
7月20日晚间,两项重要宏观调控举措同时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步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国务院决定从8月15日起利息税税率由20%调为5%,这两项政策的出台可以说是符合预期的,而此次加息和降利息税的政策出台,使得市场近期一直悬而未决的担忧情绪将得到释放,对于股市的长期发展来说,应该是正面的因素。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次尽管是“双率齐动”,其实仍然没有改变实际“负利率”的状况,我们认为市场会继续受到储蓄分流的支持,资金面不会出现大的撤离。而从消息面上来看, 2007年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1%,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创23个月来的新高,房价的涨幅略高于此前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认为的同比涨幅6%的合理水平。那么,预期下半年政府有可能还将在货币政策、税收政策、限外政策等方面进行更加严厉的调控,而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无疑是股市所面临的第一大风险,这是我们大家需要注意的。
关注累积的个股风险把握经济结构性变化
由于二季度储蓄资金继续大量涌入A股市场,推动了市场的大幅度上涨,但由于政策调控,后期出现了激烈的震荡走势。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估值的快速提升超过了同期业绩的增长,而且大量的资金流入了所谓的“价值创造”类个股,股价结构严重分化。
虽然“价值创造”的操作理念主导了二季度大部分的上涨行情,创造了巨大的价差诱惑,但其中包含了太多概念性的投机炒作成份,累积了很大的个股风险。
因此,我们认为,在调整期间并不能排除有进一步下跌的系统性风险存在,但在下跌中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蓝筹股被“错杀”后更具投资魅力,这正好为酝酿下半年蓝筹牛市行情创造了条件。政策调控对于短期投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和影响,但不会改变我国宏观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状态。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理解政策调控,其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由过快走向过热,是促进经济的更健康发展。那么,支持我国牛市的基础就不会发生变化,特别是行业和上市公司的良好增长局面仍然能够得到延续。
考虑到大盘震荡盘升的趋势已经显现,策略上,我们认为应当着重把握经济结构性的变化。一方面关注消费升级,重点关注金融、房地产、食品、汽车、旅游、机场等行业。另一方面关注节能减排,直接受益的包括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类行业,节能环保行业,符合循环经济特征的企业等。另外,具有成本优势、在淘汰落后产能中受益的行业优势企业值得长期看好。
控制好仓位策略调整仓位
从5月30日暴跌开始,对于很多股民来说,指数是回来了,但个股却在往返中损失了不少,而仓位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伤势的大小。面对牛市的中期调整,仓位控制尤为重要。
我们认为,今年第三季度的股市将会跟去年同期一样,持续较长时间的中期调整,以时间来换空间。虽然牛市中捂股不动是最好的操作,但是实际上捂股不动赚大钱也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尽管目前大盘调整空间相对有限,但是很多个股是有巨大下跌空间的。在股价大幅下跌能捂股不动的投资者是极少数,往往重仓的投资者会在牛市的下跌中心态失衡而低位割肉。
因此,如果投资者不是有很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或者仓位控制能力的话,不建议捂股不动,而应该逢高减磅,控制仓位,降低风险。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股市中,保证自己资金的安全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
此外,在震荡的调整阶段,投资者还需要策略调整仓位,将长期投资和投资热点分开,因为长期投资和热点投资是两种不同的操作模式,投资者在购买股票之前,要认清购入该股是属于热点还是长期投资品种,如果属于投资当前热点,要注意大盘和个股的节奏,而对于长期投资,则忌讳快进快出,得不偿失。
理性分析自己心态建议买入并持有合适的基金
纵观境内外股市的发展历程,牛市中的调险时刻存在,而习惯于追涨杀跌的中小投资者也往往在其中蒙受比市场本身更大的损失,这种案例可谓比比皆是,类似的情况在台湾、香港、日本也曾经多次出现。
由于很多投资者入市是受市场短期赚钱效应的吸引,因此会把股市上升时当作新一轮牛市的起点。有些人即便认识到了市场已经存在较大风险,甚至认识到了市场已经进入到了击鼓传花的最后阶段,但往往也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成为最后的一个接棒者。一旦市场趋势发生逆转,很多中小投资者往往尚未从牛市的氛围中醒悟过来,在下跌的第一阶段大多持观望态度,认为市场很快会重拾升势,从而错过了最好的出货时机;而在下跌的中期,由于手中股票往往已被套牢而不愿抛出股票,从而使得损失进一步加大;而在下跌的最后阶段,也往往是杀跌最为凶悍的阶段,投资者的心理往往已经接近崩溃,心理负担已经达到极限,往往就会采取非理性杀跌的行为。事后看,这大多是黎明前的黑暗,但这往往也是中小投资者出局最多的阶段。
在近期的沪深股市大动荡中,虽然不少投资者蒙受较大损失,但大部分基金投资者损失并不大,甚至还实现了盈利,我们认为,如果看好中国经济,那么就应该对A股市场有信心,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买入并持有合适的大盘蓝筹基金,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篇10
一、基本情况
局党组根据《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通知》(昭区学办〔2009〕10号),结合我局实际,在认真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对搞好局分析检查阶段各环节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局属各科、室、队、站、所按照《关于印发〈××区环保局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流程〉的通知》要求,紧密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交心谈心、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和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四个环节的工作。向各相关委办局和乡镇、街道办事处通过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发出《××区环保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表》38份,设置征求意见箱1个,党组成员分别主持召开分管部门、单位的干部职工座谈会,直接听取意见建议。通过认真疏理,共征求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15条。主要包括对局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提出的针对学习实践活动以及环保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分析检查阶段,党组成员之间、各科室和单位领导干部之间开展各种形式交心谈心27人次,党组成员撰写了发言材料,分别参加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和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局党组于2009年6月24日召开群众评议会议,征求对分析检查报告的修改意见。自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按时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学习实践活动情况;
二、主要做法
(一)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
为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转段前多次召开会议,就如何开展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进行认真研究。根据上级要求,结合环保局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具体步骤和要求,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5月11日上午,我局召开学习实践活动转段动员会,回顾总结了第一阶段学习实践活动,布置第二阶段活动。会议由××区环保局副局长陈昌高同志主持。学习实践活动第五检查指导组同志参加会议。
王志全同志对第一阶段工作做了回顾,他指出,根据《××区关于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区环保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在区委学习实践活动第五检查指导组的指导下,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检查指导组王开华同志充分肯定了我局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并就第二阶段任务对我局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将学习调研贯穿始终;二是按照区委安排部署,按时高质地完成规定动作。三是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争取能做出亮点动作。
(二)广泛征求意见,找准突出问题
分析检查阶段一开始,局党组及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将征求意见作为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关键,采取积极措施,将征求意见贯穿于整个分析检查阶段始终,在专题民主生活会、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三个环节都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建议。一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征求各方面、各层次的意见。二是认真梳理汇总,查找突出问题。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汇总,分层次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和分解,并形成了《××区环保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反馈情况报告》。
(三)紧扣科学发展主题,认真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把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开成一般工作总结会,确保“两会”不走过场。
一是多层次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局党组坚持把开展交心谈心活动作为征求意见、找准问题的有效手段,作为沟通思想、增进团结的重要途径,坚持坦诚相待,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党组书记、局长与党组成员谈、两位副局长和分管的部门负责人谈、支部书记与党员谈、党员与同科室的群众谈,围绕本单位和自身在履行工作职责中的思路、措施和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的情况,对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科学发展等进行沟通。要求谈话人做到说真话、实话。
二是认真撰写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以及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建议和谈心情况,提出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举措,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撰写了发言提纲,提出班子和班子成员整改的打算和建议。
三是及时召开“两会”,确保质量。局党组在广泛征求意见、完成领导班子发言材料的撰写、多层次开展交心谈心等工作基础上,及时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2009年6月17日下午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专题民主生活会,局党组成员作了发言,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出席民主生活会并作了讲话。各成员深入查摆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环境保护工作落实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建议。同时,各成员还从党风廉政等方面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局环保局专题民主生活会准备充分、主题集中、重点突出、内容务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月24日上午,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组织生活会。会议由局长王志全主持,××区环保局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会议。通过此次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每一位党员对环保工作和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清晰剖析,大家认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交流沟通机会欠缺,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薄弱;二是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创新和协调能力不强;三是深入学习不够,忙于事务,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少,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四是服务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要为基层提供更多的服务。一致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思想观念,在工作、生活、学习中要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进一步增强敬业意识,尽心尽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思考、多总结、善创新。要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踏实做事,积极进取,不断增长本领,提高工作效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环保工作能力。“两会”的召开为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紧密结合实际,组织群众评议
按照分析检查阶段第三环节的工作要求,局党组在认真查找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6月24日下午,在五楼会议室召开了××区环保局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座谈会。环保局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和局职工干部参加了评议会。局长王志全主持会议并宣读了分析检查报告全文,就报告的起草、修改、征求意见的过程及有关评议要求进行了说明。会议还引导参评人员着重从认识深不深、问题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思路理得清不清、措施定得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
会议还指出:环保局的分析检查报告是客观的,从环保能力建设方面、思想观念方面、农村环保方面、环境保护宣传方面查找了存在的问题。查找问题是全面的,深刻的。从查找的问题看,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清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二是以科学手段抓监管促治理,在学习实践中全力做好污染物减排。三是以科学理念抓服务促发展,在学习实践中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四是以科学观念抓宣传促建设,在学习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五是切实加强区环保局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参评人员以无记名填写评议表方式进行评议,现场共发放群众评议表27份,收回27份。通过评议,大家认为,××区环保局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客观地、深刻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了整改方向和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合××区环保工作实际,与会人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评议结束后,我局认真吸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分析检查报告的内容,并在参评人员范围内公开了分析检查报告的评议结果。
(五)以赛促学精心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
为更好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局党组以赛促学精心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活动,活动要求××区环保局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向邮政局订购答题卡27张,并于6月2日在昭通新闻网上下载了昭通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知识竞赛试题,认真组织职工学习、答题。
三、初步成效
一是找准了突出问题,透彻分析了原因。局党组紧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和分析检查阶段各环节广泛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查找、深入剖析。
二是理清了发展思路。局党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的工作,明确了推动环保工作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
三是明确了努力方向,提出了具体举措。局党组经过充分分析论证,明确了努力方向和具体的工作措施。
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不足。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表现为交心谈心活动的广度、深度不平衡。领导干部之间、领导与干部职工之间交心谈心较多,职工之间的交心谈心相对较少。二是分析检查阶段时期,我局工作任务重,分析检查阶段时间紧、要求高,少数的分析检查报告分量不够,原因分析不够透彻。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对整改落实阶段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涉及许多突出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政策性强,时间紧,要求高。把学习贯穿始终,特别是要紧密联系当前形势,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抓好整改落实阶段各环节工作,把能不能解决突出问题、制定可行措施、创新和完善机制体制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有没有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参加整改落实工作的主动性,通过扎实有效地解决问题来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是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要把局党组分析检查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思路和措施、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的工作具体化,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群众满意度测评有据可依。整改方案要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便于操作。要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既要有近期目标,又要有中长期安排,逐项分析研究需要整改落实的问题。要建立健全整改落实责任制,将任务分解细化,把责任落实到人。最后,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落实方案,对重要事项作出公开承诺,及时通报情况,接受监督。
三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要把抓落实、求实效作为抓好整改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到时间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一要按照整改方案,分轻重缓急,从几个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抓起,从几件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办起。逐项明确整改责任人,狠抓落实。二要多措并举,务求取得整改实效。要把整改的各个环节把握好、各项措施落实好,要建立健全整改落实督促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督促责任单位、部门抓好整改落实;对有条件解决或近期内可以创造条件解决的,及时加以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跟踪问效,逐步予以落实。三要尽力而行,量力而行。要坚持实事求是解决问题,通过求真务实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