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化学的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篇1

关键词:住宿书院;学生事务;类型化

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基本共识,在学习借鉴西方高校学院制(College)和我国古代书院传统(Academy)的基础上,住宿制书院(ResidentialCollege)已在我国高校中经历了十年的实践探索[1]。客观地讲,书院模式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但在相对数量和规模上尚未成为主流。

澳门大学于2010年开始试行住宿制书院模式,由于澳门地区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可以借鉴东西方大学发展的有益经验,澳门大学的住宿制书院模式取得较快发展。以学习借鉴为目的,笔者赴澳门大学考察了其住宿制书院模式,对书院模式的宏观架构和微观运行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思考,特别是跳出了对“书院制”符号化、概念化的主观想象,通过体验观察得以发现书院模式在细枝末节的微观运行中反映并符合学生事务客观规律的要素和特性。基于此,在笔者看来,“书院”的概念本身反而不再那么重要,而在“书院”背后真正具有价值的元素,如学生事务在书院模式下凸显的专业型和综合型两种类型化形态等,更具有思考和借鉴的现实意义。

基于书院模式的澳门大学学生事务体系

经过四年尝试,澳门大学于2014年全面实行住宿书院制度,推行融合专业、通识、研习和社群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一年级本科生必须进入书院住宿,二年级后自愿选择去留。目前,澳门大学已建成8间书院,每个书院的学生规模都为400人~500人。澳门大学在全面推行书院模式后,其学生事务体系呈现出由学生事务部和书院系统在纵、横两个维度上构成的矩阵式格局[3]。

在横向维度上,每一个书院都自成体系。这种自成体系源于书院模式所承载的“社区教育”的理念,在全方位的资源保障下,每间书院均在院长、副院长的带领下,配备有驻院导师、非驻院导师、行政保障团队。驻院导师与学生在书院中同住共处,是通过与学生沟通、互动和指导学生活动实现社区育人目标最直接的角色;非驻院导师基于大学各学科教师的个人意愿和兴趣,其对书院学生的互动与指导并没有制度化的硬性约束,但这种师生互动往往更为深入和充分;行政保障团队主要负责书院行政事务、物业、网络等方面的日常运行,并为学生的餐饮、住宿,学生活动的交通、场地、财务等进行协调保障。每间书院还按照楼层配备10名左右由研究生担任的住宿辅导员(RT)以及10名左右的学生助理(RA),他们作为辅助书院导师团队和行政团队的重要力量,确保各项工作和事务的全覆盖。此外,书院的学生会、楼层委员会、兴趣社团等学生自组织也构成了书院学生事务系统的一部分。在各书院之间,决策者层面的院长联席会议和学生组织层面的Networking(负责人定期沟通机制),是主要的协调联动渠道。

在纵向维度上,学生事务部作为学校层面的职能部门,由学生辅导与发展、学生资源与服务两个团队构成,在学生事务长的领导下,主要开展心理辅导、升学与就业服务、能力培养、宿舍分配与管理(针对非书院学生)、各类代表队的组织与训练等工作,同时也指导和支持澳门大学的学生会、研究生会、内地生联合会、宿舍生联合会、兴趣社团等学生自组织开展活动。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学生事务部在名义上是校级层面学生事务工作的主导部门,但其与各书院的学生事务工作并没有层级关系和管理指导关系,实际上学生事务部与各书院之间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共享资源和协同配合。

澳门大学学生事务工作总体上由主管副校长统筹,通过例行联席会议协调沟通,议决相关事项;但从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事务由学生事务部、各书院自行运转,只有涉及全校范围内的,如组团出访、公共资源配置等事项才由联席会讨论决定。

学生事务类型化的趋势

在考察过程中,澳门大学实施书院模式前后的一个变化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全面实施住宿书院制度之前,学生事务部是学生事务工作的最重要主体,全面承担着学生服务、素质教育、资源配置等全方位工作,即便在2010年学校用两间书院进行试点后,学生事务部仍然主导着各项主要工作。但在2014年全面实施住宿书院制度后,由于书院系统覆盖了大量的本科生(特别是全部的一年级新生),且各间书院都拥有完备的组织体系和硬件设施,学生事务部的业务范围很难继续“大而全”。因为书院模式下要求更多地发挥书院的主动性和社区教育功能,此时学生事务部就需要再次定位其自身的职责和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塑造,学生事务部的工作开始更多地朝“专而精”方向发展,着重配备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人员,在心理辅导、就业指导、代表队管理等方面形成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书院也非常愿意在这些事务上依靠学生事务部。而在素质教育、社会技能、学生活动组织等方面,书院则更具有优势和主导性。

可以发现,在图1这种矩阵式的工作格局中,学生事务呈现出综合型和专业型两种形态。住宿书院作为学生的社区,无时无刻不与学生发生着关联,“零距离”使书院很容易通过工作团队[4]和学生活动实现服务、育人以及管理的功能,并且主要是以社区中的熟人关系为基础。这种“熟人”的人际关系源于书院模式下形成的社区共同体,是一种制度背景下自然衍生的结果。平时朝夕见面、餐餐共处的师生之间在彼此关系中更多的是一种“熟人”印象,即便是由驻院导师向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师生双方也必定不会全然抛开社区熟人的身份意识。在师生共处、同学互助的书院社区中,师生之间作为学生工作主体与对象意义上的关系往往弱于社区熟人的关系,学生事务所担负的功能和任务也很难用量化、明确、清晰的标准来界定。因此,书院中的种种学生事务在整体形态上必定是综合型的,是难以用专业概念和量化标准划分的,是熟人社区运行中自然形成并实现的一种育人价值。

相对而言,在学校层面,学生事务更突显出专业性的比较优势。形式上看,澳门大学学生事务部在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配备有专业程度很高的人员,书院在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更愿意依靠学生事务部的专业力量来解决。但或许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书院模式全面实施后,学生事务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其工作向专业型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澳门大学全部大一新生和大多数本科生都处于书院系统[5] ,学生事务部不必再像之前那样大范围地直接关注和服务于全体学生,有关新生教育、日常服务与管理等生活问题和学业规划等事务都可由书院在社区生活中完成。学生事务部便有可能得以抽身,集中关注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工作规划和发展,也使其在资源上可以使用更大的比重引进专业人员提供专业化指导;这种可能性还包括学生和学生事务部之间的关系与书院相比是一种陌生人关系,因而关乎服务、教育、管理目的的各种学生事务在这个层面更容易构建一种专业权威性,更容易依靠制度实现流程化运转,更容易用量化标准和权责界限来约束各方。另一方面,学生事务部也必须向专业型学生事务发展,书院模式大大弱化了学生事务部与学生的联系,改变了其垄断学生事务供给的“市场”格局。从垄断地位到竞争市场,面对书院可以轻易覆盖学生的“劳动密集型”优势,学生事务部必须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人力资源优势,通过提供难以替代的专业化事务,形成自己的“技术密集型”优势。可以说,专业型的学生事务形态是基于陌生人关系和分工细化、市场竞争的需要形成的结果。

澳门大学学生事务专业型与综合型的类型化趋势,在内地高校学生事务中均有所体现,只是由于澳门大学书院模式的重大改革将这一趋势放大并进一步发展。实际上,无论是屡屡探索的“大学―书院”模式还是仍处主流的“学校―院系”结构,学生事务向专业型和综合型两种形态发展的趋势都日益显现:书院/院系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单元,各项学生事务无论在概念上、文件上、理论上如何划分界定,实际操作层面往往是混沌一体、不分泾渭地开展;而学校职能部门虽乐于直面学生,但现代大学的规模使其难以有效覆盖大多数学生,因此必须通过更高的专业化程度、标准化流程、规范化运作来有效甄别并服务于真正需要其“产品”的学生。据此,笔者认为,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大学现代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学生事务专业型和综合型的类型化趋势将愈加明显。

类型化视角下学生事务发展需求

专业型和综合型的类型化趋势事实上是在学生事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一定能力时,根据对象群体的分布形态、需求偏好的不同趋势,在调整自身工作形态以回应需求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并加以强化的。这种类型化是以学生事务工作本身已实现高水平、精致化的状态为前提的。在类型化的视角下,专业型和综合型学生事务都需要在理念和资源配置上获得支撑。

专业型和综合型的学生事务意味着两种不同的工作场域:前者意味着学生事务的工作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陌生人关系,是由数量相对较少的学生事务工作者面对不特定多数学生的人数格局,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依靠其所能够提供的指导、培训等专业化的育人“产品”而实现的。因此,专业性是其核心竞争力,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其特点。后者则是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的“熟人社区”中,辅导员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不会过于悬殊[6],师生之间因学业、生活的安排而天然形成密切联系,工作的全覆盖是其首要标准,综合性和融合性是其特点。因此,两种类型化的学生事务的差异和特点,要求应当用不同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来推进相应的工作,其背后是相应的不同理念。而在实践中,类型化的发展趋势更多的是由高校学生事务为应对客观需要而作出的自发调整,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和科学的理念进行自觉的谋划和布局。

在资源配置上,两种类型化的学生事务应当匹配不同的资源要素结构。以澳门大学为例,在专业型事务较为集中的学生事务部,大量的资源用于提高其育人服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对工作人员在心理、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专业背景有严格要求,也动用巨大财力为学生的兴趣训练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指导,在制度保障、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等方面也具有完备的配套措施;在综合型事务比较典型的书院,大多数资源用于学生活动的组织开展[7],以提高“社区”的运转活力,从而提高师生接触频率和学生事务工作的覆盖率。可以说,专业型学生事务需要一种“技术密集型”的资源投入,而综合型学生事务更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形态,其背后是不同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方式。

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发展进路

以类型化的学生事务为视角,高校学生事务的发展取决于如何使专业型育人更专、综合型服务更全。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且在学生事务体系下保持好专业型事务与综合型事务的内在张力,才能使学生事务取得更好发展。

在专业型事务方面,首先,应当着眼于制度化、标准化建设,依靠一系列制度确定基本工作规范,通过探索学生工作行业标准形成基本工作规程,从而在学生工作主体与对象的陌生人关系之间提供客观的行为范式,以确保具体事务依规、有序、高效、公平进行。其次,可以探索专业型事务的课程化建设,如职业发展规划、创新创业指导等专业型事务,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大体上属于育人属性较强、知识技能体系性较强的一类,且与传统课堂知识相比其实践性又特别突出。可以利用高校教学综合改革的契机,依托既有师资在专业型事务的基础上研发课程,进一步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育人效果。最后,专业型事务需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继续引入专业理论功底深厚、实务操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加盟;另一方面,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既有师资的专业化意识和能力,确保专业型事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使专业型育人工作呈现精耕细作的状态。

在综合型事务方面,要特别加强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辅导员要与学生进行高频率和全覆盖的接触,在空间时间安排、活动组织形式、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确保师生之间能够及时沟通、有效交流、高效互动;同时,需要继续努力扩大辅导员队伍规模,以合理的师生比提高综合型服务的人均受益度。另一方面,提升综合型学生事务调动能力的“综合”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服务、管理、教育的功能实现,而且还需在与学生相关的各项事务上具有影响力和协调能力。如果学生工作系统对物业、安保、餐饮、交通、后勤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没有影响力或相应的协调能力,综合型事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便无从谈起,也难以在服务中实现管理、教育的综合目标。

在专业型和综合型学生事务之间一定要保持必要的张力,这就要求高校学生事务体系必须形成统一的管理服务育人理念,从而使学生事务无论在何种类型化的形态下运行,都处于理念共识、目标一致的状态,避免因工作方式的不同造成冲突,避免因具体事务的侧重造成疏漏,从而在保持张力的过程中强化整个系统,推动学生事务整体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在笔者有限的文献检索中,较为公认的住宿制书院探索是从2005年复旦大学开始。当然,这仅是基于对住宿制书院物理空间和组织结构意义上的理解而进行的界定。在笔者看来,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启动,即已开始了对书院模式育人理念和模式的探索.

[2]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 (8).

[3]事实上,无论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书院/私塾(Academy)还是西方古典的学院(College),都先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最广泛意义上的学生事务也都全部由书院承担;直到书院模式与现代大学制度有机整合之后,学生事务才因“书院―大学”的治理结构出现了层级、职责、定位划分的问题,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矩阵式架构.

[4] 根据对澳门大学官方网站的统计,每间住宿书院涉及学生事务的工作人员(包括RT 和RA)在40人~50人之间,故学生事务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约为1:10。

[5] 澳门大学住宿书院成员实行终身制,一旦入院即使不再住宿也仍然是书院成员,至2017年,所有本科生都将处于书院系统之内.

[6]对于是否“悬殊”的判断很难有明确的标准,一个可能的经验性参考是:在访谈中,澳门大学何鸿龆亚书院院长姚伟彬教授认为: 其目前450人左右的书院规模已是极限,参照英美成功的书院经验,理想状态应在200人左右;与此相关的数据是,何鸿龆亚书院与学生事务相关的专职人员为8人,兼职导师17人,学生事务助理25人.

篇2

关键词: 商务英语 毕业生调研 启示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为宁、沪、杭三角地带之中枢,水陆交通方便,外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尤其频繁。金坛经济的加速发展,使英语商务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企业发展和对外交流作了有力支撑。金坛中等专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自开办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进一步了解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各方面发展情况,我们对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研。

一、调研概况

(一)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调研情况

调研显示,用人单位需要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从数量需求来看,分别是进出口业务部门、涉外单位行政部门、销售部门等。而在众多英语能力中,用人单位更看中口语和写作能力。在学校所开授的相关专业课中,商务英语洽谈、商务英语函电、商务英语会话等更实用。商务口语、商务英语函电和商务翻译这三方面最能体现本专业的竞争优势。除专业能力之外,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和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也颇受重视。

通过以上调研的情况来看,商务环境中的英语口语、写作能力是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专业工作核心技能。这就要求学校在采用“项目教学”、“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要着重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形成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调研情况

10届以来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调查表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1%以上。95%以上的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工作,以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居多,少部分为中外合资企业,个别的是外商独资企业,个别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工作。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68%左右从事进出口贸易,16%左右从事涉外文书和办公室文员工作,从事幼儿园、小学和培训机构教师工作的占12%左右,还有4%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或从事其他工作。70%以上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月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毕业生对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满意率达93%以上。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如此高的初次就业率,充分说明商务英语人才至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是需要的人才,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60%以上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与专业的“培养具有扎实的商务英语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说明学生经过高职阶段的集中学习,基本具备了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

二、调研启示

调研显示,很多企业需要商务英语人才,毕业生绝大多数从事外贸工作且待遇较高,周边院校稳步扩大招生和外向型企业增加等情况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该专业的办学现状和市场情况,用人单位很看重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商务写作能力,这就更加明确了本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实践安排等方面体现。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通过职业规划与指导,使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职业、掌握择业技巧;认识自我、从容面对现实,从而更好地为本地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对策思考

(一)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学生入学教育之中

在学生入学之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熟悉职业情况,掌握职业技能,明白为何而学习,进而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并自觉地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把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与未来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教育。

(二)把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高职教育之中

高职学校只有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把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高职教育之中,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开展职业规划能使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职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正确面对新问题,从容应对新变化,形成新对策;勇于投入创业实践,不怕挫折,艰苦创业;善于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要注意的是,在职业规划与指导的过程中,要与专业课结合,做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与指导

首先介绍职业特点,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其次了解自己的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了解自己的个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然后结合现实情况,扬长避短,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最后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学校要结合社会实际,向学生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择业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四)加强职业规划与指导的机构建设

为了提高就业指导的科学性、系统性,学校要建立相关的职能机构,配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同时安排职业指导人员参加培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门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常抓不懈,保证职业规划与指导的时间与空间,实现职业规划与指导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匡霞.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职教通讯,2010(12).

篇3

在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了解科学史能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对全面理解科学及与人文的关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被科学史科创始人乔治.萨顿比喻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生物化学的发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代代科学家在追求真理和实践的过程中,谱写了一部动人的生物化学发展史,展示了科学家多样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课堂上,我们除了举出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除了在科学上成就巨大之外,还能拉一手好的小提琴。在生物化学历史中,独立建立了用于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的Michaelis-Mentan方程的加拿大女科学家Mentan是另一个极好的例子。除了正常的生物化学科研工作之外,Mentan本人还是一位成功的音乐家和画家,出版过个人音乐专辑并举办过个人画展,具备了多方面的素质。

我们以这些科学史中前辈科学家的例子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心门,理科学生多加强一些人文素养的培养,锻炼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专业的学习和应用是百益而无一害的。此外,我们针对学生死读书和过于依赖课本的旧习,为提高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敢于质疑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适时介绍该知识点的发现历史和渐进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一代代学者不断突破窠臼,推陈出新的结果。如DNA结构这一部分,我们首先介绍了加拿大科学家Avery通过肺炎球菌感染实验证实DNA为生物体遗传物质并最终获得国际学界认可的曲折过程,让学生体会坚持真理和敢于质疑权威的重要性,而在讨论由Watson和Crick建立的DNA双螺旋结构时,介绍了两位科学家由开始的三螺旋逐步过渡到双螺旋的发现背景,强调前期富兰克林等科学家的X-射线衍射结果对他们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的支撑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任何成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创新的产物。

二、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自信心

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化学;人文精神;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1-02

作为一门生命科学的前沿基础课程,《生物化学》除了是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外,目前在我校粮油、食品、环境、化工等专业也是必修课之一,对丰富和拓展这些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识层次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笔者在近几年的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增加对学生人文意识或精神的传播,以求更好的体现课改“以人为本”的思想。下面对此做简要阐述。

一、注重“生命”教育,激发学生梦想激情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所以一切大分子和代谢反应,归根到底都要以生命为载体。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与此相应,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所谓的人文教育,第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在开篇绪论里我们就花费大量时间探讨什么是生命,在将细胞、代谢、遗传和变异、个体发育与系统进化等生命特征用《生物化学》的原理和语言解释清楚之外,我们有意识的强调生命的意义,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存在,低等如单细胞生物,高等如具高智慧的人类,无不是生命的代表形式,对自然界来说都是必要的组成单位,形形的生命个体构成了这个瑰丽多彩的生物世界。学生在上某一门课之前都是对该门课程都有相当大的期待和梦想,我们在要求学生保持这种梦想的同时,坚定信心学好《生物化学》,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同时,适时的引入“中国梦”理念,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放眼未来,立足长远,找到自己理想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不断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二、渗透科学史教育,引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了解科学史能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对全面理解科学及与人文的关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被科学史科创始人乔治.萨顿比喻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生物化学的发展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代代科学家在追求真理和实践的过程中,谱写了一部动人的生物化学发展史,展示了科学家多样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课堂上,我们除了举出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除了在科学上成就巨大之外,还能拉一手好的小提琴。在生物化学历史中,独立建立了用于研究酶促反应动力学的Michaelis-Mentan方程的加拿大女科学家Mentan是另一个极好的例子。除了正常的生物化学科研工作之外,Mentan本人还是一位成功的音乐家和画家,出版过个人音乐专辑并举办过个人画展,具备了多方面的素质。我们以这些科学史中前辈科学家的例子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心门,理科学生多加强一些人文素养的培养,锻炼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专业的学习和应用是百益而无一害的。此外,我们针对学生死读书和过于依赖课本的旧习,为提高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敢于质疑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适时介绍该知识点的发现历史和渐进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一代代学者不断突破窠臼,推陈出新的结果。如DNA结构这一部分,我们首先介绍了加拿大科学家Avery通过肺炎球菌感染实验证实DNA为生物体遗传物质并最终获得国际学界认可的曲折过程,让学生体会坚持真理和敢于质疑权威的重要性,而在讨论由Watson和Crick建立的DNA双螺旋结构时,介绍了两位科学家由开始的三螺旋逐步过渡到双螺旋的发现背景,强调前期富兰克林等科学家的X-射线衍射结果对他们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的支撑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任何成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创新的产物。

三、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自信心

尽管生物化学以一门独立的学科形式发端于西方国家,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这门科学上毫无建树,相反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生物化学知识,且融入到日常饮食、营养、医药等领域的多个具体实践中。在讲到酶这一部分时,我们举出,在我国河南信阳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提梁卣,里面存放了三千多年前的美酒,让学生理解我国人民早在夏商时期就可以利用酶进行发酵酿酒,《周礼》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公元前12世纪就能制作饴糖,且能将酒发酵为醋,表明我国上古时期已开始使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酶,做为日常饮食制作及加工的工具。这些实际应用作为现代生物化学中酶学的萌芽开端,显然要比西方世界早得多。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生物化学发展上的贡献。此外,我们还举出在1965年由王应睐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牛胰岛素的化学人工合成,其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晶形状等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就近来,我们就举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继延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证实了朊病毒导致疯牛病的假说,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些例子无一例外都证明了我国学者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地位和智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他们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

学科整合的背景下在化工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已成大势所趋,对丰富化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必要的。如何在兼顾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实际性的同时,真正让化工专业学生从内心认可学习《生物化学》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在课堂上适当渗透科学史教育、增强学生对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认同等人文意识的传播将能有力坚定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信心,拓展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梦姣.浅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9,(5):112-114.

[2]张瓂,尹战海.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06-1008.

[3]周广舟.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4):267-268.

[4]乔建军,财音青格乐.化工学科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12,(4):69-72.

[5]任峻.实现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转变的几点设想[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6).

篇5

[关键词] 有机化学;绪论;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126-02

Design for introductory class medical organic chemistry

LI Shuang, WANG Haijun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Organic chemistry is a basic course in medical college. It is significant to learn organic chemistry. The introduction of organic chemistry is the first lesson to freshmen. It is important to them for the future study. Students understood the purpose of organic chemical by introduction “what is”, “what to learn”, “why to learn” ”how to learn” through our explaining of introduction class. Develop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organic chemistry.

[Key word] Organic chemistry; Introduction; Teaching; Interest

有机化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知识等,对学好医学知识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后续的生物化学、药理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1]。但对于一年级的医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未能了解有机化学课的重要性,常认为只要学好那些直接讲授医学知识的课程就行,而对有机化学课不够重视,这给有机化学的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如何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并不断巩固和增强这种兴趣,笔者认为上好绪论课是关键。那么绪论课应该讲什么、怎么讲?结合几年的执教经验,为了使学生明确有机化学“是什么”、“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这几个问题,本文从有机化学绪论课如何设计与讲授入手,为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2]。

1 什么是有机化学

在讲解这个问题时,不要简单直接地给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要从教材内涵出发,引导学生。首先要简单地介绍一下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及成就。在讲解这一发展史时可以引出“有机”一词的历史根源及它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过程。接着介绍一下不同时期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化学家。如首先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分开的著名化学家柏哲里(Berzelius),打破生命力学说的韦勒(Wohler)、柯尔柏(Kolbe)和柏赛罗(M. Berthelot),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有机合成大师伍德沃德(Woodward)和量子化学家霍夫曼(Hofmann)等。通过这一部分的介绍和学习,能使学生领悟到一门学科发展的漫长和艰辛及这些化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3]。

2 有机化学学习什么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内容。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方法、构造式的表示方法、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就是我们有机化学研究的范畴。通过讲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内容,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什么”的问题,还使学生对有机化学有了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对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

3 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有机化学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讲述,学生对有机化学这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要向学生解释的问题就是“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有机化学”。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这部分主要是讨论医学与有机化学的关系。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生命过程,人体是以生命物质为基础构成的,而生命物质绝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无数有机化学反应的综合表现,例如糖类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血液中还有0.1%的葡萄糖,由血液输送到全身,在组织中发生代谢,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糖原是由许多葡萄糖聚合而成的,人体能把多余的葡萄糖转变为糖原储存起来,需要时糖原再水解生成葡萄糖,以满足人体需要。人的肝脏和肌肉中都储存有大量的糖原。核酸是人体内一类含有磷酸基团的大分子化合物,它在细胞内常与蛋白质结合以白质的形式存在。一切生物体内均含有核酸。随着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向分子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命现象归结为最基本的化学过程。再例如,某些疾病的发生与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及消除的失衡有关;体内某些大分子的细微空间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某些知名疾病的诱因。此外,有机化学还是研究药物构效关系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新试剂和新反应的大量出现,对生物的不对称合成反应以及外消旋药物的拆分方法研究已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及举例能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无论对现阶段其他医学基础课的学习,还是将来从事的临床工作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视。

4 怎样学习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一般都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课,面对的是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于刚入大学不久,对大学和高中的区别,尤其是教与学的区别可能没有深刻体会,会继续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因此必须让他们明白,大学开设的课程一般具有课本内容多,上课进度快、信息量大、辅导课和习题课少、自习时间相对较多的特点。要想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必须做到三点:刻苦、自学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很多,比如:归纳法、比较法、结构分析法、读书指导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复习记忆法等。这些学习方法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应,因为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介绍这些学习方法时,应该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如介绍比较法时,可以结合甲烷、乙烯、苯、苯酚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跟溴单质反应,但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类型都不同,学习时进行重点对比,加深记忆[5]。介绍复习记忆法时,让学生以烷烃或烯烃为原料合成羧酸及其衍生物, 再将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成卤代烃[6]。不管用什么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都要抓住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作为有机化学的第一堂课,其作用不言而喻。如果能够在绪论部分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将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雪梅.浅谈医用有机化学的教学体验[J].中国科技信息,2009,21(24):312-313.

[2]张,尹战海,李霞.浅谈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8, 16(3):608-609.

[3]李钦玲.有机化学绪论课讲解初探[J].青海师专学报,1991,11(3):79-82. [4]徐春祥.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

[5]殷焕顺,周杰,钱萍,等.有机化学绪论课的重要性及教学实践[J].广州化工,2007,35(2):61-63.

篇6

中国古代的神农尝百草(《淮南子•修务训》)使人们认识到某些植物的汤液对疾病有治疗作用。这便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开端——中药的重要起源。从中国的商代以后汤液成为中药的主要剂型。然而,草药虽然能够治病,但并不能延长人的寿命。而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希望长生不老,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因此,自战国以来,在中国历代皇帝的支持下,便产生了一个长期繁荣不衰的职业——炼丹。起源于道家学派的炼丹家相信,只有自身不腐败的药物才能使人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当时,人们所用的草药当然做不到这一点,惟有金石能充当这一角色。

我国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公元284~354年)所著的《抱扑子•内篇》金丹卷中就明确记载:草木之药“煮之则烂,埋之则腐”,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就是说,用中草药炼丹是不行的,因为它们容易腐烂。而朱砂加热后可变成水银和硫磺,反过来水银与硫磺在冷却的条件之下又可转变为朱砂。因此,服用朱砂炼制的丹药,人的生命就像朱砂与水银能互变那样,往返循环,生生不息。并把丹砂(HgS)称为长生不老药的极品。这是丹砂与水银、硫磺进行可逆化学反应的最早的明确记录。这一反应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化学。例如:当水银温度计打碎了之后,洒落在地面的水银容易蒸发,而以蒸汽的形式被人所呼吸,从而引起汞中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水银上面撒一些硫磺,使之变为HgS,而HgS在常温下是没有挥发性的。有“药王”之称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炼丹大师。他在炼丹过程中发现了黑火药,在其著作《伏硫磺法》中记载了黑火药的配方:两份硝石+三份碳+一分硫。这三种物质一旦发生化学反应,就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产生爆炸。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一技术直到公元8世纪才传到阿拉伯。阿拉伯人把硝石称为“中国雪”,而波斯人(今伊朗人)则称其为“中国盐”。虽然炼丹家们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梦想最终破灭,但却在炼丹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有趣的新方法和新物质,例如淮南王刘安在组织其门客炼丹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豆腐,而被称为豆腐的鼻祖,也把自己造就成了化学家。正因为如此,英国自然科技史专家李约瑟(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根据中国古代在炼丹术等方面的成就,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医药化学源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整个化学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到了16世纪初,药物化学家的奠基者、瑞士科学家巴拉塞尔士首先把矿物质作为药物使用,提出化学的目的是制造药剂。他认为有病就是缺盐、水银和硫磺这三种要素之一(分别比作为肉体、灵魂、精神)。为了治病就要服用所缺的要素。而为了获得能够治疗疾病的药物,必然要进行化学实验,因此,在这些实验过程中,人们便发现了硝酸、盐酸、硫酸、氨和矾等化合物,也产生了元素、化合物、化学试剂等概念,从而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2化学的发展对医学所做的贡献

巴拉塞尔士作为医学的改革者,极力反对伽仑及阿维森纳的学说,并引导人们注意到化学对医学及药学的莫大用处。他的这种主张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被证实。随着唯物主义哲学和化学的发展,人们坚信能够治病的这些植物中肯定存在着内在的物质基础。结果在19世纪初,化学家们从药用植物中寻找到了具有药用价值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例如:1763年,爱德华•斯通(EdwardStone)在伦敦皇家学会宣读了题为“关于柳树皮治愈寒颤病成功的报告”。1828年,法国药剂师亨利•勒鲁克斯(HenriLeroux)与意大利化学家拉斐尔•皮里亚(RaffaelePiria)利用化学手段从柳树皮中提纯出了其有效成分水杨酸,化学名是邻羟基苯甲酸。1860年,德国拜尔公司化学家赫尔曼•科尔贝(HermanKolbe)成功实现了水杨酸的人工合成。但是水杨酸对口腔、食道和胃壁的黏膜有严重的刺激作用,从而使其在医学应用中受到了严重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化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将其改为酸性较小的钠盐(水杨酸钠),这虽然减小了其刺激性,但却具有令人不愉快的甜味,导致大多数患者不愿意服用。到了1893年,德国Bayer公司的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FelixHoffmann)对水杨酸进行了改造,制成了乙酰水杨酸。水杨酸与乙酰水杨酸具有相同的医学性质,但后者却没有令人不愉快的味道和对黏膜的高度刺激性,这就是“万灵药”阿司匹林。这个例子说明人们已经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去改变天然产物的结构,使之成为更为理想的药物。1928年,英国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发现了人类第一个抗生素药物青霉素。虽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是青霉素培养液中所含青霉素的量太少,加上他化学底子比较薄弱,一直没法找到富集浓缩青霉素的技术,很难从中提取足够的数量供临床研究使用。因此,弗莱明只好暂时停止了对青霉素的培养和研究工作。

直到1935年,澳洲药理学家弗洛里和侨居英国的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解决了青霉素的富集、浓缩这个技术问题,才使得青霉素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类的良药。青霉素的大量生产挽救了千百万患有肺炎、梅毒、猩红热等疾病的患者的生命。青霉素的发现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和雷达相并列的第三个重大发明。正是因为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对改善人类健康和延长人类寿命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们三人共同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同样,我国的科学家们在推动医药学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的健康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1年,我国药理学家屠呦呦教授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世界级大奖——美国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DeBakeyClinicalMedicalResearchAward),以表彰她在青蒿素(Artemisinin)的发现及将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青蒿作为药物使用,首次记载于《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左右)中,这本书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用青蒿来舒缓痔疮。在公元340年间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明确记载了青蒿能够治疗疟疾:“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教授正是根据这一段文字记载受的启发,改变了传统的提取方法,在经过190多次的失败之后,于1972年11月8日从青蒿中获得了其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单体。1973年,作为其结构研究的一部分,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结构进行修饰,得到了双氢青蒿素,其药效比青蒿素高10倍。双氢青蒿素的合成奠定了合成其他衍生药物的基础。1984年初,上海有机所周维善院士课题组实现了对青蒿素的人工全合成。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例子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张亭栋教授发现As2O3可以治疗M3型白血病的原创性研究。他从民间中医中得到一个秘方:砒霜、轻粉(HgCl)和蟾蜍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而张亭栋将这个配方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并分别检测这三种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通过研究,他发现其有效成分为As2O3,并于1973年在《黑龙江医药》上发表了As2O3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开创性论文[4]。1979年,他们在《黑龙江医药》上再次,明确指出As2O3对M3型白血病效果最好,从而清晰地奠定了人类今天的认识:As2O3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M3型白血病[5]。1998年美国康奈尔医学院的Soignet教授将张亭栋的研究结果用于临床治疗并将其治疗结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发表于世界最权威之一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从而导致了国际医学界广泛接受As2O3对M3型白血病的治疗作用。而且相关药品已经通过美国FDA批准正式上市。

此外,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还有很多。例如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课题组从合成的上千种含砷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够用于治疗梅毒的化学药物——砷凡纳明,从而开启了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的时代;1911年,波兰化学家CasmirFank在谷物中发现了维生素B1,并且发现缺乏维生素B1会患脚气病,随后新的维生素被不断地分离纯化并进行了结构的鉴定,使人们认识到维生素缺乏与疾病的关系;1932年德国生物化学家多马克发现的第一个磺胺类抗菌药——百浪多息;1963年美国化学家瓦尼(M.C.Wani)和沃尔(MonreE.Wall)从红豆杉中分离到了抗癌活性成分——紫杉醇(taxol)等等,这些重要药物的发现无不与化学的分离和确定结构的技术有关,见证了化学对医学的深远影响和重大作用。化学手段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如可以用先进的化学手段来测定基因的结构、基因的序列,还可以利用化学手段去改变基因的结构,在基因上连接一个小分子或通过基因的对接来改良基因、甚至创造出新的基因。例如我们现在所见的一些转基因的食品——大豆和玉米等都是通过基因的改变来实现的。这些成就将为人类抵抗遗传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现阶段无法治疗的疾病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生命过程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体现。尽管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很多,但是得到现在科学实验强有力支持的就只有“化学进化学说”,即生命是化学反应的产物。1952年,美国科学家StanleyMiller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和电闪雷鸣的自然环境,将甲烷、氨气、氢气、水蒸气等置于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持续一周的活化放电,得到了氨基酸——这一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原料。而且在1965年9月17日,以钮经义为首的我国科学家用无生命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果为人类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些研究结果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美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哈佛大学E.J.Corry教授(199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预言:“21世纪,化学将涵盖医学与化学之间的任一事情。”这一预言很快就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科恩伯格所证实,科恩伯格于2001年首次在分子水平上展示了真核的转录过程,并因此荣获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这里我们应该要特别注意的是,科恩伯格是位医学教授,但他却荣获了化学奖。

3化学对医学贡献的未来展望

篇7

在讲解胰岛素的一级结构时,介绍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的过程。1958年,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启动,科研工作者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不断探索胰岛素A链和B链的合成与连接,终于在1965年获得科学性突破。此伟大创举,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我国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上有巨大的意义和影响。通过此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我国普遍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蛋白质含量。但“三鹿奶粉”事件,不但损坏了消费者的利益,也让这种方法在牛奶行业中被迫终止。此事件导致三鹿乳业的倒闭和国产奶业的一蹶不振,羊奶粉占领国内高端市场。通过这个实例,学生们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教育同学守法诚信,对社会负责,对人民的健康负责,医学生责任重大。

二、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

酶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开始人们并不知道酶的化学本质,这要归功于一个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他在17岁玩枪时不慎失去了左臂。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萨姆纳几乎失去生活的勇气。但他冷静下来后,决心面对现实,走自己的路。从此,萨姆纳开始用右手去做每一件事情,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个难关。那时,关于酶的研究领域,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萨姆纳以惊人的毅力,顽强不屈地进行艰难的实验。经过十多年努力,终于分离并纯化了酶,并首次确认了酶的蛋白质特性,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奖。由此,告诉学生,无论遇到多大挫折,只要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终究会有所作为。

三、认真严谨工作态度的教育

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生化实验对温度、pH、保温时间和试剂的及时充分混匀都有严格要求。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实验结果的巨大偏差。例如血糖测定中要求“37℃下反应15分钟”。37℃为该酶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此温度,酶的活性都会急剧降低。如果反应中对温度的控制流于形式,不认真,那么经过15分钟,就会带来巨大的实验误差,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当操作,及时纠正,并通过对比实验说明错误操作的后果,往往使学生受到较大触动,促进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的养成。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

物质之间的关系,往往类似于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通过类比,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促进同学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例如用“诱导契合假说”解释酶与底物的互补结合过程。酶与底物在结构上不完全互补,当两者靠近时,相互诱导,彼此都发生结构改变,从而使两者结构互补而结合。由此可以类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两个人只有互相适应对方,改变自己才能关系融洽“契合”;如果互不想让,睚眦必报,就不能和谐相处。从而形象地告诉学生,要懂得包容、忍让,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实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中,需要同学们相互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整个实验。从酶液的制备、试剂的准确加入、试管同时放入不同温度环境,同学们认真细致、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本小组实验的顺利完成。当实验成功时,整个小组的学生们是那么的喜悦。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家只有配合好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五、科学判断事物的教育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动植物中广泛存在,也是一种新型酶制剂。它被视为生命科技中最具神奇魔力的酶、人体内的垃圾清道夫。SOD具有抗衰老、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作用,所以近年来备受关注,广泛添加到了化妆品和食品中。此时,给学生讲述“天价大米”的故事,商家声称该大米中富含SOD,所以价格昂贵。可以提问学生“:你会购买吗?为什么?”进一步启发学生“: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蛋白质有什么特性?人怎么吃大米?高温下酶会失活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揭开了天价大米的骗局,切身体会了知识的力量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六、结语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化学师范生;知识结构;特点;分类

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会减弱,相反,知识的价值更高。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学习方法、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和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载体。可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御新课程的颈瓶。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构知识结构,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都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1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来分析

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可以将化学教师知识结构划分为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1.1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1.1.1 人生哲学及化学哲学知识

哲学是使人明智的学问,教师要建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

因为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所以应该对人、人生、人性必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哲学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依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化学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逻辑问题[1]。化学教师了解一些化学哲学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化学本质,有助于发现科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启迪思想、开阔思路,如此,可以使化学教师获得更多智慧,从而把学生带入充满智慧的殿堂。

1.1.2 化学美学知识

美学知识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2]。化学美学知识包括对化学学科中美的发现、感受、鉴赏以及创造化学美等方面的知识。表现在化学教师的仪表美、化学语言的简洁美、化学实验装置的对称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物质结构美、化学原理的统一和谐美、化学家的人格美等。化学教师应该掌握一些美学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美,使学生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

1.2化学专业知识

1.2.1 陈述性知识

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是指陈述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即学科内的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知识。化学学科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等。

(1)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实验的知识、化学文化知识等。这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相关学科的知识

从化学学科自身特点来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宇宙空间、人类社会、微观世界的各个领域,所以,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3)化学方法论知识

化学方法论主要是指学习化学、研究、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的指导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化学教师自身学习化学知识的指导思想,也是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比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实验方法等。

(4)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

化学从来都是与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师应关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工农业生产、信息高速公路、克隆技术、环境保护、最新科技进展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科学的前沿,诸如地球化学、生命化学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5)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

化学学科天然地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化学教师应该熟悉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跟人类生活的关系,平时注意收集食品、常用药品、生活中的材料、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化学知识。

(6)化学史知识

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奋斗史。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化学史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的奋斗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科

学精神、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7)sts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提供食物、衣着和住房,提供新材料、新能源,征服疾病、控制环境污染等,都离不开化学,但同时,如果运用不当,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化学教师必须掌握sts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意识和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能力。

1.2.2 程序性知识

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是指说明怎么做的知识,即所谓的技能,包括智慧技能、认知技能以及动作技能。化学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等技能[3]。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这种眼光是在对本学科的精熟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要的是“庖丁解牛”的那种境界。

1.3教育专业知识

1.3.1 教育政策、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的知识

了解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可以把握正确的教育导向。要在化学教育的实践中自觉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执行国家的教育路线,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化学课程标准。

1.3.2 一般教育学知识

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教育测量与评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等。化学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育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情境教学等,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

1.3.3 化学教育学知识

化学教师运用化学知识应该与其他人不同。化学教师的化学知识应该在特性上,而非内容上与其他人不同。舒尔曼认为“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是区分教师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一种知识体系。他指出,学科教育学知识就是把“内容”和“教学”揉和在一起,变成一种理解,使其具有“可教性”。化学教师要学习化学教育学、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论、化学学习论、化学教学艺术论、化学教育技术学等课程。

1.3.4 化学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即教室层次的课程、教室以外层次的课程以及横向与纵向课程的知识。[4]化学课程知识是指关于化学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的知识,不仅包括教师对化学课程的理解、教材的理解、编写,还包含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像化学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关于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和研制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

1.3.5 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来教学。“生活体验”知识来源于直观感知的生活体验以及各种媒体传播的生活经验等。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感知是错误的,即与科学的化学知识是相悖的。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也许已根深蒂固,对他们接受正确的新知识干扰很大。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了如指掌,才能促进教学。

2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

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情境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1情境性知识

情境性知识是指人们所获得的有关场景和过程的知识。可以通过与现实环境,通过观看电影、电视,通过阅读报刊书籍,通过教学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情境性知识。

2.1.1 丰富而深刻的乡土知识

乡土知识即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所赖以存在和施展的社区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家庭状况、社区背景、社区历史、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状况、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

一直以来,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远离自己的故乡,好像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需要培养热爱家乡和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首先懂得乡土知识。

2.1.2 教学情境知识

教学情境知识有赖于教学环境。比如教学设备、教室大小、座位编排、班级规模、课堂氛围、化学实验现象、教学设计、校长的角色、家长的期望、社区文化等,都可

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境与教学的关系,机智地对待不同的课堂,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教学工作。

2.1.3 丰富的化学学科情境知识

化学教师要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必须全面观察化学学科现象,广泛把握化学学科事实,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为改进各种化学实验,为设计各种例题创造条件。

2.2理论性知识

理论性知识是由抽象概念、抽象命题所构成的知识,如公式、定理、定律、原理、原则、方法、策略等。理论性知识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科学研究、理论学习等途径获得。

2.3操作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所获得的、有关行为方式、行为过程的知识,根据外显程度的不同,操作性知识又常常被人们区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大类。比如,教师的教学经验,适应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教学随机性过程中的教育机智,解决各种冲突(课堂冲突、教学冲突、人际冲突等)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班级组织与管理、表达交流、教学评价、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改进等技能。

3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可以将化学教师的知识分为基础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和挑战性知识。

3.1基础性知识

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知识,即必须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营养化学、日用化学、化学实验、化学专业前沿知识等。以便使化学教师在对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发展和整个教学的艺术性,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上。

3.2发展性知识

3.2.1 教育科研知识

许多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专业发展、化学实验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而要进行教育科研,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教育科研知识,比如,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的解释、科研成果的推广、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化学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学专家的有效途径。

3.2.2 工具性知识

工具性知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它的多少与深浅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而且对人的先天素质和智力潜力的挖掘也有很大的作用。工具性知识除了最基本的、能维持其生存的语言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外,主要有计算机和外语。

3.3挑战性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需要获得不断的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挑战性知识,所谓挑战性知识,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而应该具备的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持续不断地教书和育人。

3.3.1 信息知识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此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并积极推进各种信息手段与传统课堂的整合,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图书信息,多媒体操作知识,网络应用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科技信息知识,信息识别、加工、处理、传输知识等。实践证明,通过网络学习和阅读图书资料进行自我教育是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实际有效的手段。

3.3.2 创新知识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知识,比如,教学方法的创新、化学实验的创新等。创新知识是进步了的知识,它对原有的对象做出了新的说明与解释,提供了关于世界新的图像,更为精确与深入。创新知识不仅包括新的解释,也包括新的观念、新的方法[5]。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嘉同.化学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四方.化学美的欣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8~9):41

[3] 窦洪庚.化学知识结构之探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 2):5.

[4] 刘清华.教师知识研究的问题与建构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