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物流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物流的定义

篇1

[关键词]现代物流服务营销顾客满意竞争优势

一、现代物流的定义解析

在百度上输入“什么是现代物流”,就可以得到如下定义:现代物流(Modernlogistics)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在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要,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资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中国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于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物流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区别。

二、服务营销的理念

服务营销与市场营销有着本质的区别,或者说服务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延伸和扩展。市场营销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营销活动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做的。而服务营销观念则是以服务为导向,企业提供的是服务,服务是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广告宣传、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各个部门的事,甚至是每一位员工的事。也就是说服务营销比市场营销更加关注服务本身,例如服务的标准、服务的质量、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等等。不少学者和企业家都认识到服务对企业长期发展和形成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服务营销与有形产品的营销也是不同的,因为有形产品本身就可以向顾客展现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服务就无法做到,任何服务都是无形的,它们的营销更加复杂,如工作人员的表情、态度、举止、谈吐等都是服务营销的一部分。

三、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1.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的关系

现代物流与服务营销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因此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的是服务,而且通常是无形服务。服务营销贯穿了现代物流的整个活动过程。例如在运输过程中,现代物流企业对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时间及地点等方面的选择都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同样,在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等活动过程中,物流企业所要考虑的都是如何让顾客满意,如何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服务。可以说,现代物流离开了服务营销的理念就失去了与竞争对手竞争的能力。对于物流企业的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普通的标准化的服务,而是符合他们需要的、可以为他们带来便利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取决于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达到或超过客户所期望的程度。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顾客是否对该企业具有忠诚度和是否愿意与该物流企业建立持久的联系。2.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长,外资企业的进入越来越多。我国的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日益增多,如何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物流企业当前应当重视的问题。我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每年约有2.6万亿元左右的物流支出,要想从中获得较大的份额,关键是物流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现代物流服务的定制化程度较高,不管是对物料供应的服务,还是商品配送的服务,都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去进行服务的设计与提供,这种高定制化的服务只有通过采用服务营销的策略才能够实现。

本文认为我国的现代物流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为不同的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首先要制定顾客服务的标准;顾客服务的标准要因顾客而异,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对服务标准的定义也不同。其次,要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少物流企业的员工都存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理念落后等问题,导致无法很好地为顾客解决问题。服务营销观念有利于物流企业实现和强化近几年来在市场竞争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服务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普遍趋势的开放式竞争态势下,如何将服务营销观念进行归纳并形成对现代物流企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服务营销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企业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应当在物流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注入服务营销的理念,把满足顾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戚安邦:中国现代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研究.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6月:30~32

[2]田宇汪宇波:物流服务营销论.物流科技,2001年11月:3~7

[3]马骊:论物流企业的服务营销.特区经济,2006年11月:371~372

篇2

【关键词】 东西方 物流思想 比较

物流管理是指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实现物流合理化,对物流活动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现代物流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内外贸易的广泛开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企业在不同程度上从生产导向、销售导向转为市场导向,而物流也随之从传统的单独管理进入系统统一管理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物流的需要也从最初的旨在扩大生产能力与规模变为提高系统效率、稳定市场与销售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一个高效、合理、通畅的物流系统,可以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水平之目的。目前,业内还缺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深入理解,加之现阶段国内对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研究还不尽完善,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物流思想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掌握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理论及其内在含义,从而将我国现行的物流管理理论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思想体系,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物流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中外物流管理思想的演变

“物流”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之后,随着营销管理学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物流问题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把它理解为物资的供应、装卸搬运和储存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各个环节的综合体。然而,从物流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二战”期间曾被认为是现代物流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当时以美国营销学派阿奇・萧提出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物流概念和军事后勤学派美国少校琼西・贝克提出的“logistics”物流概念最有代表性。应该说,这两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不同的。阿奇・萧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定义物流的,“physical distribution”准确地翻译,应该是“实体分配”,实际上就是把企业生产的产品怎样更省钱、更及时地分送到客户手中的活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物流”;而琼西・贝克则是从军事后勤角度定义物流的,将“logistics”译成中文,确实是后勤的意思。“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快速发展,供、产、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物流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同时在工商界,许多企业开始广泛应用美军“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后勤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此后,宏观经济的衰退,市场萧条,尤其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使企业意识到顾客服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20世纪中期,由于原材料的多样性、季节周期性的需求、库存持有成本的上升、多项目的生产线以及在客户需求与物流成本之间建立平衡的需要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美国的管理学家提出了物流管理的概念,并把物流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包括分配、计划、运输、仓储、市场研究、用户服务等的思想观点为众多厂商所接纳,但此时人们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仍局限在生产领域以外的流通及服务环节上,而对于企业内部运作产生的物流需求问题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配送需求计划(DRP)、配送资源计划(DRPⅡ)和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准时制(JIT)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以及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推动了物流顾客服务战略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也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流理论和实践开始向纵深发展,一方面,EDI和专家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POS系统、条形码技术在物流上的广泛使用,进一步保证了物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和准确性。在此背景下,单凭技术发明、改建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已难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相比之下,改善物流管理、改进工艺流程则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无论是在对物流概念的理解上,还是在现实的物流管理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并提出了“整体化物流管理”的思想,即物流管理不仅包括前述的产品流通过程和服务环节,也包括需求预测、订货过程、原材料采购、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

日本物流概念形成的历史比美国要晚得多,但是其发展却十分迅速,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在日本,物流概念的导入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派出“流通技术考察团”在美国实地考察时初步接触到“物流”这个概念,在详细了解了物流这一新事物后,于1958年第一次提到Physical Distribution(PD)。由于当时的日本尚处于经济发展的黎明期,所以物流(PD)概念马上被产业界所普遍接受,并把它译成“物的流通”。1973年,日本经历了石油经济危机,经济陷入萎缩状态,日本的企业重新关注物流对企业盈利的价值,谋求物流带来的利润空间和竞争优势。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消费者需求上的差异化日益凸显,商品倾向于轻、薄、短、小的商品开发,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当时生产经营的主流,这使得市场需求的不透明度增加,要求制定合理的库存的观念越来越强烈,物流管理也相应地从集货物流向多频度、小批量、配送短距化方向发展,由于市场销售竞争的不断加剧,物流服务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日本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因此得到纵深化发展。

虽然物流理论和实践在国外得到了蓬勃发展,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物流的战略地位尚未显露,物流实践的发展相对缓慢,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尚未形成,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对物流产生了需求,我国政府和企业才逐渐认识到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的价值和战略地位,由此开展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但时至今日,我国的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二、中西方物流概念内涵解析

1、欧美物流概念解析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63年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及制成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1985年对物流的定义改为: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从以上两个定义来看,前者定义了具体的物流活动,强调物流的目的是“有效率”的流动,而后者则采取了更为灵活的表述,强调物流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

欧洲物流协会在1994年对物流所做的定义: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或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欧洲物流协会的定义已成为欧洲标准委员会的物流定义,寄希望于能够成为欧盟的物流规范。

从物流在西方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定过程以及各种物流概念的分析来看,欧美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对物流概念的定性与定位的实质性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从工商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定义和分析的,并且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物流的经济技术特征,提出了物流活动的管理实质上是对可控制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即通过市场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物流网络实现系统的总成本最小,这些思想理念构成了欧美国家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核心内容。

2、日本物流概念解析

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1981年在《物流手册》上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消费地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如果不经过这些过程,物就不能移动。

在日本,最初的物流概念,并不仅仅是指市场营销中的商品的分送和销售,还包括从生产到消费领域的供需服务。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运输、保管、搬运、储存、流通加工及其伴随信息传输处理等活动来满足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这些概念的内涵,虽然已经拓宽了物流(PD)理念从美国导入时的初始内涵,与美国和西方物流(logistics)的意义有所接近,但是其仍然没有将物流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商品所有权的转换纳入物流系统的研究范畴,仍侧重于强调实体的流动过程。

3、中国物流概念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相对于欧美和日本的物流概念,我国的物流概念既简练又确切,既深刻又易懂,既规范又通用。根据国家标准的物流定义,物流属于物品实体的流动,“物流”中的“物”泛指经济活动中各种物品,“物流”概念中的“流”泛指物品空间位置、时间位置的变动和形状性质的变动。我国的物流概念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和普遍通用性,而欧美国家和日本将物流理解为分销领域或“物的流通”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中外物流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由于东西方物流管理思想内涵的形成和发展所经历的过程有所不同,势必会造成在以后的发展中,东西方物流在概念和内涵上产生重大分歧。东方的物流思想突出强调的是产品或服务的物理性移动,强调政府在物流活动中的调控作用。东方的这种物流理念,是日本在从美国引入的PD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意是指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活动的核心和实质是“物”的流通。日本统计审计会发表的《关于改进物资流通消费统计工作的咨询回复报告》中将日本的流通体系分为物的流通和商业活动两大类,从而第一次确立了初始的商流与物流相分离的概念,将物的流通解释为物资流通活动和信息活动,并指出物流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物资实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而将商业活动称之为商流,它的基本功能是完成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在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物流思想的发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物流专著是日本菊池康也教授撰写的《物流管理》,他将物流描述为“为了消除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场所间隔和时间间隔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应该说,对物流的管理理念提出更进一步解释的是日本学者林周二在《现代物的流通》中对物流的论述。他认为“物流是克服时间和空间间隔,联结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包括废弃和还原在内的一切资材的物理性移动的经济活动。具体说有运输、保管、包装、搬运等物资流通活动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活动”。

由于我国的物流概念是从日本引入的,所以“物流”定义的主要内容和日本的物流定义基本类似,概念中将“物理性”流动作为其核心内容,仍然强调物流是货物或物资的物理性移动,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阻断,创造了时间和空间的价值,所有这些都体现和构成了东方物流发展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的形成源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东方民族文化。

不难看出,中日所代表的东方物流思想理念的实质内涵是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物理性转移,突出了在物流活动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强化了物流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性,如具有代表性的“第三利润源”的观点则是出自日本物流成本学说的权威学者西泽修。

欧美现代物流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通过控制供应链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充分整合并利用各种资源,即通过对现有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业务流程、销售计划等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在构筑综合性物流体制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的方法去管理整个供应链,这种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更加合理和高效,因为它实现了企业内部物流的一体化,把分散的物流各项功能整合起来,并把它当作一个系统进行管理,防止各环节、各物流节点仅仅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而忽略整个物流系统的成本,以防止和减少内部利益冲突,保证整个物流系统运行的有效运作。可见,在西方的物流管理中,比较侧重的是供应链管理,其管理的目标并不是要达到哪一个环节的成本最低,而是要通过所有功能之间的平衡,来降低企业整个物流系统的总成本,或者在较优的服务水平上使物流成本更加合理化。由于西方物流理念强调的是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管理,所以在组织实施中,对运输、仓储等基本的物流服务功能则是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来择优选定社会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的,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保障。因此,西方物流管理活动体现的是现代管理学的思想内涵,是一种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自然社会等各种资源的手段,它将成为企业管理经济活动的一种优化运作模式。

东西方在物流理念内涵定位上的差异,使得中外物流实践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物流,其着眼点是企业,注重物流成本的测算和企业利益的得失,比较强调物流是“第三利润源”。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物流,其着眼点是消费者,物流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满足消费者而不是满足企业自己的基础上,所以欧美物流不谈“第三利润源”而特别强调物流的后勤保障服务,这使得欧美的物流管理思想更加具有战略性。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细致地了解东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产生的背景以及在物流理念定位上的差异,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真正内涵,借鉴发达国家在物流管理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物流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 汝宜红:现代物流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物资流通,2001(7).

[3] 牟旭东、陈建:物流第三利润与源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4] 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篇3

1 公路运输与现代物流

1.1公路运输的定义。所谓公路运输是指以公路为运输线,利用汽车等陆路运输工具,做跨地区的移动,以完成货物位移的运输方式。它是国内外货物流程的主要方式之一,既是独立的运输体系,也是车站、港口和机场物资集散的重要手段。

1.2现代物流定义。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集成式管理,它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

1.3公路运输与现代物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代物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包装、运输、装卸、加工、仓储、配送等过去相对独立的环节有机整合,实现系统的最优。现代物流的内涵远远超出公路运输的范畴,但公路运输又是现代物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现代物流实现的基础,把现代物流系统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是现代物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我国公路运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公路运输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公路运输业在人才培养、货运信息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输组织形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国内其他一些运输方式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从业队伍和行业管理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2.2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流通不畅;

2.3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配置和布局不够完善;

2.4经营主体散而小,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缺乏主导公路运输市场的大型运输企业,难以组织规模化和网络化的运输。

因此,积极探索公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对策,对我国公路运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推进公路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几点建议

3.1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意识。现代物流是高科技应用产业,是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物流知识、技术的专门人才,而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管理人才短缺已成当务之急。我们应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另外,公路运输企业要提高服务意识,同服务对象结成战略伙伴协作关系,对公路运输企业来说,发展现代物流首先是一个服务的问题,现代物流的实质是就是服务。公路运输企业在向现代化物流的发展转化中,必须树立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的思想,将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宗旨。

3.2加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行业间管理信息系统联网,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以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在运输过程中的推广应用,优化运输车辆配送线路, 缩短货物运输距离, 减少货物运输时间, 全面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另一方面,货运车辆能够通过共享信息网络平台寻找货源信息, 业主和客户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寻找货运企业,提高运输效率。另外,加快各地货运车辆信息的统一联网运行, 使企业及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货运车辆所处的位置,达到对货运车辆实时监控的目的, 从而确保整个货物运输过程实现安全管理。

3.3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组织化水平。要加强公路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路运输基础设施总量,优化公路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基础运输保障。加快推进公路组织的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培育一批网络辐射广、企业实力强、质量信誉优的公路运输企业,有效整合社会零散运力,通过高效的组织,保障零散运力及时的货源供应,实现整体货运发展的集约化、高效化、有序化。引导公路运输企业由传统的运输生产者向全面提供运输增值服务的现代物流经营人拓展转型,建立和完善仓储、运输、加工、城市、农村配送等服务集成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3.4 培育大型物流运输企业,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目前,我国公路运输企业仍然存在发展规模达不到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大多数货运企业服务产品单一,产品同质化、低水平价格竞争的问题突出,无法适应迅速增长的现代物流发展和不断提高的现代物流服务质量要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不同类型的货运企业转变经营理念,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手段,为用户提供集运输、 仓储、包装、 加工、 配送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 积极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要引导和促进货运企业加强与工业、商贸企业的合作,努力提供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集成等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服务。

4 结束语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公路运输企业要抓住机遇努力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通过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大型物流运输企业等多个方面的合力推进,使得公路运输向现代物流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促进公路运输效率的不断提高和物流成本的不断降低,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现代物流管理》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公路货运;物流

1 物流的定义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

现代物流业是近一、二十年以来兴起的新兴行业。二战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其生产企业为追求利润,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企业间的竞争主要发生在生产领域。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这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看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走到了头,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诸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领域。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这些领域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创造“第三个利润源

泉”。现代物流业从此从企业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传统的运输行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新兴行业。

2 物流的重要性

现代物流的诞生使得原来在经济活动中“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它揭示了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它的发展和日臻完善,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物流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它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美国的物流总成本为8000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6%.在欧洲工业化国家,其社会物流总成本,虽因国家不同而忽略有出入,但一般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1%―14%。现在尚无确切数字来说明目前我国的物流总成本究竟有多少,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多少,但是大家都有共识的是,我们在运输和物流的各个环节,有待提高效率,进行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从原料到生产制造再到市场销售,最后到用户的物流供应链中还有大量的产品、原材料、零部件的库存和积压,同发达的国家相比,比例肯定比较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果我们能在物流合理化方面进行改进,降低物流总消耗,对经济的贡献将是非常客观的,所以现代物流被称为创造价值的“第三利润源”。

3 公路货运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现代物流与公路货运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物流涵盖了现代经济生活中有关商品空间转移的各种经济活动。商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空间转移过程,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很多许多行业,如运输、仓储、流通、金融、信息服务等。公路货物运输是商品实现空间转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依靠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各种公路运输工具来实现商品从生产地向消费地转移的服务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物流活动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需要利用和整合相关行业资源来进行。而公路运输是物流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活动最为基础且最为繁多的服务活动,因为大量的物流都必须依托公路运输设施和运输服务来完成。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的公路运输设施和良好、高效的公路运输服务,是物流活动开展以及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好的运输设施和运输服务,物流活动就无法进行。

4 公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

物流行业的出现实际上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国内外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许多物流企业都是从交通运输企业发展演变而来的。如马士基等国际知名的大型运输企业,依托其规模庞大的客户资源和运输网络,不断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通过物流服务的创新,提升其在运输市场的竞争能力。随着物流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流服务已经成为所有大型国际运输企业的主营业务之一和主要利润来源,并在企业的组织框架下形成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目前来看,中国的物流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国外的物流企业来华开办的分公司;二是新兴的民营物流企业;三是传统运输、仓储企业通过服务功能拓展、服务网络延伸、业务重组等途径转变形成的,如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等。这类物流企业数量较多,比例较大。可见,运输企业通过自身服务功能的拓展和提升、服务范围的扩大、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实现从传统公路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升级和发展。

5 公路货运企业进入现代物流领域的途径

(1)公路货运企业依托客户资源及其需求提供物流服务产品,而逐步进入物流服务领域。在计划经济时代,公路货运企业只需要简单地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而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包括制造企业、零售和批发企业以及其他服务企业,对商品物流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如果公路货运企业只是简单地从事运送商品的服务,可能就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并在竞争中失去客户和市场。因此,公路货运企业需要根据客户需求的提升,增加新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

(2)大型公路货运企业通过内部业务整合、服务细分和专业化发展而进入物流服务领域。成为物流企业。

(3)大型公路货运企业通过收购、兼并以及联盟等方式。整合企业内外资源,进入物流服务领域。一些运输企业在规模扩张、提高竞争能力的过程中,根据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利用资本手段收购、兼并物流企业,或者加盟物流企业以及与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达到迅速获得物流服务资源、形成服务能力、进入新市场的目的。

总之,公路货运企业可以通过服务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等方式,实现向现代物流的升级和发展。

6 以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升级来提高公路货运企业的发展能力

目前,公路货运行业的自身优势仍集中在运输设施和整体运力方面,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不强,,散、小、弱特征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行业集中度不高,运输行业缺少产业组织,还有为数不少的运输从业者是个体户,能与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竞争的大型龙头企业还很少。二是行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公路运输行业的管理水平、经营水平、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三是缺乏支持行业发展的有效资源和能力。如人力资源,当代企业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交通运输业的人力资源整体水平是比较低的。四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比较重视车辆、装载等运输和技术装备的研发和现代化,而对运输的管理技术、组织技术、服务流程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及技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交通运输行业整体竞争能力不高和发展能力的不足。是当前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不仅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服务和物流服务不断提高的要求,而且也难以应对曰益开放、全球经济加速发展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挑战。公路运输行业这些瓶颈问题,已经使得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公路运输要加快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提升运力、增加投入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寻求提高行业整体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发展方式,以实现传统公路货运行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和升级,是公路运输行业加快转型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引入现代物流的服务理念、运行方式、管理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推动传统公路货运运企业的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创造新的运输和物流服务品牌和有竞争能力的现代化企业,以带动运输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和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信息的定义:“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在现代物流活动中,物流信息反映物流过程中关于输入、输出物流的结构、流向、流量、库存量、物流费用等。

现代物流特征:物流系统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物流手段现代化、物流快速反应化、物流服务社会化。在现代物流中,物流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基本功能:市场交易活动功能、业务控制功能、工作协调功能、支持决策和战略功能。物流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物流企业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区别于传统物流管理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流技术智能化与物流装备的现代化、自动化;二是物流信息系统软硬件的无缝配合。目前,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物流管理信息的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结构化及层次化,管理信息的网络化,物流硬件设备的自动化、现代化,物流产业人才密集化、产业化。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物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巨大进展。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物流信息实现实时互换、共享、汇总、交流、控制、运筹、计划等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功能,从而可以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反应能力,为物流客户提供有关物流信息的增值服务。目前,现代物流业已建立了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准时生产制(JIT)、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标识技术(RF)等新信息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物流信息系统中。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第一,系统技术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分析是指讨论所提出方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否有可能实现。第二,经济可行性。对于经济可行性,将从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一部分是可以用钱衡量的效益—有形效益,另一部分是难以用钱表示的—无形效益。第三,管理可行性。除了技术、经济因素外,管理因素对于项目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完成企业的一系列的活动,如报关、定单处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需求计划、销售预测等。物流信息系统使物流配送时间大为缩短,更新了物流业务的过程,简化了物流业务处理环节。企业通过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数据信息管理的准确性,避免重复数据错误,简化信息管理,提高企业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交换,提高物流管理效率;提高物流运作及物品流动的效率,降低物流流动的成本,有利于优化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

构建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内容一般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估五个方面。第一,系统规划。系统规划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初步调查,明确问题,进行可行性研究。第二,系统分析。系统分析的任务是进行调查理解用户需求,分析业务流程等。第三,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工作得到的系统功能和信息需求确定系统的设计方案。第四,系统实施。系统实施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系统设计说明书,进行代码编制,独立运行代码,完善修正,得到符合应用条件的可运行的物流信息系统,并交付用户使用。第五,系统运行维护与评估。在运行阶段,根据使用情况对系统作适当修改,使系统进一步完善。

篇6

关键词:物流 商流 信息流

一、物流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及其与商流、信息流的关系

1.物流的定义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我们还会经常提及实时物流,实时物流是顺应新经济变革的当代物流理念,与现代物流的区别在于实时物流不仅关注物流系统成本,更关注整体商务系统的反应速度与价值;不仅简单地追求生产、采购、营销系统中的物流管理体制与执行的协同与一体化动作,更强调的是与企业商务系统的融合,形成以供应链为核心的商务大系统工程中的物流反应速度与执行速度,从而使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达到四流合一,真正实现企业追求“实时”的理想目标。

2.发展历程

整个国民经济由物的生产、物的流动和物的消费三大领域组成,也可以说整个国民经济是由生产、物流和消费三大支柱产业群组成。这里我们把物流不仅看作是一个支柱产业,而是一个支柱产业群,因为它涉及到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设备制造、物流教育、物流管理体制等产业。各国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第一支柱产业群“生产”和第二支柱产业群“消费”,“物流”自然是依靠的第三个大支柱。大力加强经济界物流技术革新的研究,是21世纪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需要。

物流这个名词引入中国时间不长,但从人类社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的交换开始,物流其实就已经出现,而物流组织更是一直存在。在出现火车、汽车之前,物流组织以镖局形式出现。镖局负责把货物从一个地点以安全、及时的方式押运到另一个地方。它大多是用人力来押运,押的货物一般是贵重的物品,这种流动方式要求押运组织有较好的组织能力与高超的武艺技艺的支持。特别是在社会动荡的年代,镖局能否有生意取决于镖局的声誉与其内部人的武艺。时代的发展,使得中国人的眼光变得开阔,意识到传统的人力流通方式必然会被社会淘汰,这时有眼光的镖局,便与政府合作办起了铁路运输。铁路运输的兴起为中国的物流业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工商业、农业发展起到了支持与促进作用。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政府与社会越来越重视物流的作用,称物流为“第三利润的源泉”。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单是产品性能与质量的竞争关系,更是产品在流动过程中成本、时效速度、准确与安全的竞争。提高企业物流的竞争力成为各企业在市场风浪中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这几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兴起,各个国家对物流的定义各有说法。但最根本的是——物流是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由产地送到消费地的准时、高效率的流通活动。所以,对物流的研究刻不容缓性。

3.物流与商流、信息流的关系

先有商流后有物流,而物流服务的质量又与信息流的流通情况息息相关,所以三者之间密不可分。

二、商流的定义及与物流、信息流的关系

1.商流的定义

商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物”的所有权转移时所进行的商业活动,包括销售、商业谈判、订货、交易等内容。

2.商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关系

物品的交换多半伴随着运输或流通。流通是有成本的,如果流通渠道的成本核算太高,把本来双方可以得到的利益吃掉了,这笔交换就做不成。流通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或缺的桥梁,有时候它也是原料商和加工商之间、生产商和批发商之间的桥梁。不管是哪种情况,它一定要起到帮助对方实现利润的关键作用。所以降低流通成本对于帮助交换获利至关重要。交换的产生、贸易的形成之后才会有物的流动——物流,而这种交换与贸易就是商流。商流发生在物流的前面,而其实施必须有物流的支持才能做到;同时商流的发展又离不开信息流作为基础,因为当今时代是网络化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电子方式,信息流发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商流的实现与物流的需求量的问题。

三、信息流的定义及与商流、物流的关系

1.信息流的定义

信息流是现代流通领域中伴随其他支柱流活动始终的情报、信息服务和支援活动。

2.信息流与商流、物流的关系

当今要发展物流经济一体化,信息流的广泛与否关系到商流的深度与宽度。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为商流与信息流的流动形式。电子商务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的推出最终是为了解决物流、商流在对信息处理上的繁锁问题,从而解决其对现代化物流过程的延迟与制约,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物流、商流的流通速度。

3.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

现代物流的合理运营以信息流的科学管理为前提。没有完善的物流信息化系统和信息网络就不会有高效的现代物流。因此,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十分紧要。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的先进实践,聘请独立的研究机构制定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及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界交换的标准。

(2)参考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物流业统一编码标准。

(3)应用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规范,构建全市全国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物流园区、企业、银行、税务保险口岸等机构连接。

随着中国市场全面开放,跨国企业凭借资金、技术革新和人才优势,弥补了自身在网络、低成本核算和本土化方面的缺陷,在中国获得较快发展,从而使中国的本土物流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那些拥有完备物流网络、物流成本较低、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灵敏反应的物流企业将赢得客户的青睐,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反之那些不具备网络规模优势、运营成本高昂和对市场无法做出敏捷反应的物流企业将逐步被兼并、重组或淘汰出局。所以信息流显得尤其重要。如何提高信息流的速度和质量对物流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在现代物流实践中,最重要的支撑就是计算机和因特网。所以必须加强计算机与因特网这方面的投入与发展。

四、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统一

物流有七要素,从这七要素中我们可以发现物流的重要性。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到半成品生产再到成品的形成,没有物流就没有产品的形成更加没有产品交换的发生,而从生产到消费流动过程中也需要物流来实现,尤其是在回收物流与绿色物流中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物流能保障生产,物流服务于商流,物流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而信息流的成长与发展,为物流、商流的科学进行提供了保障。所以商流、物流、信息流是密不可分的三大体系,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我们必须把商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建设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五、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

国际货运是物流企业的一种形式,属于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有:它可以使生产企业从不擅长的物流业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核心生产产业。笔者曾经在深圳一家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从事国际货物运输工作,该公司属于国家一级货代,其核心业务是做澳大利亚、新西兰两条航线。结合实践,笔者浅谈物流、商流与信息流三流在国际货运工作中是如何显现它们一体化关系的。

首先,要有出口、进口贸易需要的商流出现,正因为有了对外贸易和商流才会有物流的需求。所以说,没有商流,其他流均无从谈起。

其次,货代公司为客人提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货代以Carrier身份为客人提供海运服务,而相对于货代企业而言,它又是Actual Carrier——船公司的客户,货代为客人提供专业物流服务,收取服务报酬,达到公司实现赢利的目的。从中可看出没有物流,商品的价值无从实现,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第三,信息流贯穿于商流与物流整个过程。通过网络,供与需的信息能及时得到了解;协商、订立贸易合同需要信息的支持,信息流穿于整个环节;从物流服务角度来看,从客人下订舱单到货物送到客人手中,这个环节要做到准确、及时、安全,就必须有网络信息作为它的智力与技术支持,没有信息,物流活动也将要终止。所以没有信息流,商流、物流也就停止。可见物流、商流与信息流一体化在国际货运中显得十分重要。

篇7

一、对农产品物流的认识

美国是物流认识和实践的发源地,1901年,约翰.F.格鲁维尔在《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因素,揭开了认识物流的序幕。美国的物流管理协会的最新定义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它通过有效率和有效力的计划,执行实施和控制商品的储存、流动、服务和相关信息,以满足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过程中消费者的需要,主要强调物流的管理功能。

1956年,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日通综合研究所出版的《物流手册》中指出,物流是将货物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包括包装、搬运、包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活动领域。日本学者在定义中强调,物流中的物品不仅仅指商品,还包括废弃物。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强调应当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对理论界和实业界产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欧洲物流协会认为:物流是指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和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欧洲的定义更加强调物流的系统性特点。

我国引入物流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著名物流学家王之泰认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这是目前国内普遍接受的定义。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就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农产品物流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原因是商品化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在城市。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发展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层次的研究,大多围绕概念、流通状况、必要性、可行性和政策体制等进行描述性介绍,属于理论研究的低级阶段。但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的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产品交易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较快,但市场交易法规建设薄弱,交易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一)物流技术落后导致物流过程损耗严重。农产品的生物性能(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多于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

(二)流通渠道比较单一。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由于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样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无论是时间和流通效率,还是现有的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更为突出。

(三)物流投资不够。一直以来,我国在农业增产上的投入是全力以赴,但保鲜技术和物流等后续农产品处理加工方面却明显相对投入不足。从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来看,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开发采用保鲜技术使果蔬损耗率减少一半,就意味着增产水果500多万吨,蔬菜3000多万吨。美国农业目前的生产环节投入比例为30%,产后投入比例为70%;人员也是生产环节的人少,采后加工服务的人多。国外水果经过采后储藏加工,增值比例为1:3.8;我国是1:1.8的水平,原因在于我国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由产地以原始产品(采摘后的初级状态)的形式销售,而农产品附加值的真正实现是在非产地,所以我国农产品鲜销的方式限制了农产品的增值。

(四)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物流流体的流向和流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效率和效益与农业物流的信息体系密切相关,而现在农业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这是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流体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要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体系。

(五)物流成本过高。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结合差是农产品采购和经营的“瓶颈”之一。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而且很多城市对外来的农产品车辆有很多限制,导致运输在途时间变长,不仅影响销售而且增加了损耗。

(六)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在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对农产品流通过程进行合理规定、设计、管理和有效控制以及成本核算,降低各环节成本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有效的增加农产品流通附加值。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应该是一名专业的具备现代物流知识的人才,能够运用自身比被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时间经验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较为落后,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尤其在传统观念中与农业打交道是一个不好的工作,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三、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对策探讨

(一)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应通过教育、培训,来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增强现代物流意识,切实转变单一运输经营的观念,彻底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运用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方法来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须特别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尽量与国际接轨。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

(四)整合资源,加快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贸易保护的不断加强,将传统农产品物流分散的运作进行整合,通过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保证生产过程的计划性,降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网上订单、拍卖等方式,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农产品物流的绿色通道。科学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政府对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虚实结合,择优选点,抓点带面,重点扶持,加快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步伐,适应国际贸易的要求,全面推广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六)加大教育投入,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有关部门应制定中长期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重视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素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既要重视农产品物流技术、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又应注意将这些专业与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时间相结合,以迅速改变我国农产品物流落后的状况,早日实现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科学化运作。

(七)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是委托第三方成立专门的物流公司从事物流,即第三方物流。目前,著名的国际管理咨询机构——美国埃森咨询公司,提出了现代物流更高层次的形式——“第四方物流”的概念。正日益成为一种帮助企业实现持续运作成本降低和区别于传统的外包业务的真正的资产转移。它依靠业内最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技术供应商、管理咨询顾问和其他增值服务商,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和广泛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识码:A

电子商务是商业领域的一次革命,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作为手段的经济活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商品交易过程更加简单高效,使顾客的购买行为更加便捷,同时电子商务的个性化服务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快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处理,从而降低成本为商家获取更多的利润。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对线下的物流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商务的优势只有在物流跟上步伐时才能体现出来。现代物流是指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计划、实施和控制从起始点到消费点对产品、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有效流动和存储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包括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项活动。

一、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一)物流是电子商务活动的根本保证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与传统商务活动一样,其整个运作过程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流动过程。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流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现。物流,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仓储、配送、装卸、加工、信息处理等多项活动。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被越来越重视,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只有通过物流配送,将商品和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算结束。在整个电子商务活动中,物流实际上是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对于实体商品而言,没有现代化的物流,电子商务只是空谈,从而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也就成为客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电子商务极大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把信息,订单处理,身份认证和支付过程进行了电子化、信息化,将它们转变成能在计算机网络上传输的信息,既方便又快捷。而物流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里的任务是把虚拟商店的产品或服务运送到用户手中,是用户实体商品的供应者。同时,电子商务缩短了传统的供应链链条。在传统的供应链渠道中,产品从生产企业流到消费者手里要经过多层分销商,流程很长,在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效率。现在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绕过传统的经销商与客户直接沟通,不仅不需要存货,而且还降低了流通成本,缩短了流通时间,使物流供应链缩短。可见电子商务把物流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其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

(一)企业自营模式

企业自营物流是企业通过自行筹建或是依托原有局部区域单一业务的物流系统加以改造而形成的。企业自营物流只提供对本企业的物流服务,从设备投入建设到物流环节的服务管理与企业本身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快速有效的满足企业自身需要。企业自营物流可以使企业对供应链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容易与企业的其他业务环节密切配合,使企业的供应链更好的保持协调、简洁与稳定。

(二)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3PL)是指由物流的实际需求方(第一方)和物流的实际供给方(第二方)之外的第三方部分地或全部利用第二方的资源通过合约向第一方提供的物流服务,也称合同物流、契约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提供从生产到销售整个流通全过程的物流服务,包括商品运输、储存、配送以及包装加工等一系列增值服务。第三方物流给物流服务使用方提供其使用的所有物流服务,这样对于物流服务使用方来说既可以集中力量开展自己的主业,又可以节约相关物流费用增加灵活性和减少库存,从而降低成本。

(三)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 4PL)定义为“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调集和管理组织自身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可以通过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也为其顾客带来比第三方物流更大的价值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发展趋势

(一)快速反应机制

服务高效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追求的目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从信息到订单支付的全过程都可以在网上解决,实时高效,而产品的物流配送是花费时间最长的,所以物流企业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物流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协调同步,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整合运输,降低成本,以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服务水平完成产品的物流服务,体现电子商务的高效率,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控制物流信息,以管理和控制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提高物流运作的自动化程度和物流决策水平,达到合理配置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电子标签、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对产品进行快速分拣,统计信息,选择运送方式,时时准确定位等方式,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效率。物流信息化的程度是衡量物流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物流综合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发展到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配送中心不单要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而且要积极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定制的其他服务。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使未来的产业分工更加精细,产销分工日趋专业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中心。

参考文献:

[1]戴维•金,杰•李.电子商务管理新视角(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骆温平.第三方物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郭玉霞.探讨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科技资讯,2008:24

篇9

[关键词]运输企业;现代物流;转型

[中图分类号]U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40-03

1 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需要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据统计,到2007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的观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作为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过去主要依靠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境外投资者的需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对接、联系将更加紧密,外资企业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面对这一必然趋势,同样需要发展现代物流。

1.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

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整合创造的第三利润源泉重要举措,也是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可控能力十分有限。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的“万事不求人”等传统观念,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2007年年底,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8,2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资金6094亿元人民币,占其全年产品销售收入的9.6%;如果加上应收账款12315亿元人民币,两项资金占用为产品销售收入的29.1%。2007年这18.2万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41次。可见,通过企业改革,推进现代物流,压缩企业资金占用和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利息支出和财务费用大有潜力可挖。

2 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的几点探索

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的大好时机,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在转变,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备。加快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构筑货畅其流、方便及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物流环境,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及工目标。

2.1增强物流基本理念的认识

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因此,物流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

物流管理的核心实质是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因此,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源泉”。也有的学者从企业资产运营的角度,把物流解释为是对供应链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作为现代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物流的定义应为:要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

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人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应链”或“增值链”的概念。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的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2.2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整合的基本途径

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2.2.1激发物流的需求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物权,又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所以有权力也最有可能对物流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因为物权属于制造商,所以相对而言物流服务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从企业竞争战略的优势考虑,自营物流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外购物流则须对市场上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协调安排。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起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

2.2.2向现代物流企业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人物流产业的问题。但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二是与市场营销战略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分析将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物流企业拥有物流服务的资源如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或线路经营权等只是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必备条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选择则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充分条件。每一项具体的整合都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权衡的结果。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必须抓产品。不同的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围绕产品的物流特性所进行的服务技术开发将为物流企业

创新服务并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传统物流企业融入一体化供应链就会很容易。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服务能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之处”,就是特色服务。毫无疑问,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物流企业发展了,物流产业自然就发展了。

2.2.3延伸物流服务

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另一个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的起点就是前述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运输、仓储、信息集成、存货管理、订单处理、物料采购等核心功能最可能成为服务延伸的起点。必须指出,服务延伸的过程就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对货主的服务需求细分再细分,对服务品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制造商的经营运作参与再参与的过程,是学习的新过程。

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信息集成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时尚和服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将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

发展物流产业是应对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战略手段。发展物流产业就是发展物流企业。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物流理念来引航:物流是服务。物流是存货管理。物流是功能整合。物流是策略联盟。物流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中央政府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物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工业生产部门、内贸和外贸部门、交通运输部门,都加大了发展现代物流的工作力度,纷纷举办学习班、研讨会,组织人员到国外培训考察,指导所属行业企业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邮政等已在进行大规模的战略重组或者将其物流业务分撤出去,以期打造现代物流企业,一些制造企业如海尔、春兰等纷纷抛出了自己的物流计划。深圳市已明确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很多企业,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认真研究后,已将企业的物流能力定位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另据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的一次典型调查,反馈信息的企业中有45.3%的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商。由此可见,现代物流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改进管理、搞好服务,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 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运输资源的整合问题

资源实质上关系到运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目前没有形成物流的条件下,对一些较大的生产制造企业,应在企业体制上进行改革,建立企业的物流公司,将供应、销售、仓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配送机构合为一体化,从原料到产品两极发展物流,然后,根据运输资源的多少决定吸收具有较高资质的运输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或战略同盟,向现代物流转型与发展。

3.2网络问题

我国有几家大的物流企业拥有全球性的仓储货运网络,但是这个网络的覆盖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客户在选择物流合作伙伴时,很关注网络的覆盖区及网络网点的密度问题。有关网点的建设问题应引起物流企业的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在大力培育物流企业时,要搭建网络管理平台,实行资源共享。

3.3信息技术

篇10

目前全球对于物流的定义以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最为完整及简要,并为全世界各企业及协会所引用。1998年,CLM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国际化这一现实对物流做出的最新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2001年4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正式颁布。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物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

物流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物流产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经济增长点。物流产业已成为对国民经济在高起点提供基础动力,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兴产业。

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从整体上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直接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物流业越发展,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就越低,物流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物流领域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但同时也说明我国物流成本的节约空间还非常大。

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健康发展。首先,物流产业发展在促进制造业、流通业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调整了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形式,有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并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商品的整个生产销售中,用于加工和制造的时间仅为10%左右,用于物流过程所占的时间几乎为90%。其次,物流产业能够促进运输服务方式的创新和传统运输企业的转型。最后,物流产业发展还会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领域的发展,如物流设备制造行业、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等。

物流产业发展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入世后,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我国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快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强化物流领域的竞争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所有的中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进行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其中上海西北物流园区、深圳平湖物流基地等已投入使用。物流技术设备市场日益活跃,各种物流设备制造企业及附属配件制造企业达3000多家。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在逐渐提高。

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物流发展。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最新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中,把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列为重点鼓励发展的内容。现代物流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不少省市把发展现代物流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海、天津、深圳等市已将现代物流列为新兴产业或支柱产业。

在理论研究和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理论研究更加侧重于规划、政策、成本、统计体系和核算指标等应用性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科技进步方面,科技部已经设立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或方向的大学有20多所,许多大学、研究机构与行业协会纷纷成立物流研究组织。同时,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纷纷引入中国,譬如,ILT国际物流职业资质证书考试。

虽然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物流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宏微观方面还存在很多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问题:

从宏观方面来看,国家对于物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系统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也尚未确定。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体制上,中国物流产业仍然是多元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能源部、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多个部门。由于体制不顺,造成了物流产业管理中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另外,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也人为地阻碍了正常的物流运动,使物流本来应具有的系统、整体功能被切割和削弱。

缺乏整体的产业规划,虽然各部委已经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制定了本地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缺乏指导整个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长远的、战略性、纲领性产业规划。

缺乏完善有效的行业协调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业的协调机制一直是处于分散状态的。由于行业管理既分散又薄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制度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革,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的改革,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

物流业发展地区间不平衡,在我国沿海开放地区,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和专业化物流企业已经出现,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推动物流产业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相比之下,西部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研究、规划阶段。

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于健全、完善,目前还没有关于物流服务的专门国内法律和国际公约,物流服务当事人的所有权利和义务都来自于当事人的合同约定。而且现有的一些法律及概念已经不能解释现代物流服务的概念,有些甚至是冲突的。

物流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严重短缺,中国的物流教学和科研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而且师资严重短缺。虽然市场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无论是在学历教育方面,还是在非学历教育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求。

从微观方面看:

物流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的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物流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物流企业规模过小,服务能力不足;物流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市场集中度低;物流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物流理念比较陈旧落后。

发达国家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会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尽快提升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以及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西方国家,物流企业是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在经营运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政府只利用各种政策和措施来鼓励和限制,在促进物流业和城市发展的同时,协调城市功能的布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美 国

美国的物流市场错综复杂,又十分活跃,得益于它有一套完善的物流市场管理及法制管理体系。联邦层次的管理机构主要有各种管制委员会,诸如:联邦海运委员会、联邦能源委员会;而联邦法院则负责宪法及运输管制法律的解释、执行、判决和复查各管制委员会的决定;各有关行政部门,如交通部、商务部、能源部和国防部等负责运输管理的有关行政事务。立法机构是总的运输政策颁布者、各管制机构的设立和授权者,它们和州级相应机构一起,构成美国全国物流市场的管理机构体系。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近景远景目标十分明确。

欧 洲

欧洲各国的物流管理体制基本采取的是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 。它有如下特点:政府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监督控制;基础设施――政府兴办,民间经营;整体运输安全计划;统一标准,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共享化和通用化;通过行业协会来扩大行业影响力。

中国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应起的作用

中国物流业正在起步,为了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构筑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以进行必要的政策指导、法律保证,建立开放、畅通、自由、有序的物流市场,迎接加入WTO后对中国物流业的挑战。

统筹规划,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政府应该做好物流产业的规范、规划和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大物流”的思路,制定全国性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并使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明确主管部门,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打破地区与部门封锁,创造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完善有关物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行业发展秩序。

鼓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物流技术进步,积极推进物流专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工作,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创造一个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现阶段,最主要的是开放市场、解除管制、打破壁垒、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公平竞争和公众利益。并要加快投融资制度、财税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的改革步伐,为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