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综述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化学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化学综述

篇1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教学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组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实验师1人。主讲教师一直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水平高、质量好。课程组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先后有2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获伍达观杰出教师奖,1人获伍达观优秀教师奖;1人在荷兰Wageningen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在学校组织的教学比赛中,曾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本课程组师资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领衔、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梯队。

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新体系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各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动物生物化学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既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所有的基础知识,又做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组织上,紧密结合畜牧生产实际,充分考虑到学科研究的飞速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压缩物质代谢部分的内容,增加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生物膜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动物科学的特点,增加蛋白质组学、蛋白质折叠与解折叠、真核基因调控、后基因组学等前沿知识,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4]。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动物生物化学的特点与重点,在明确课程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处理好与其他相关学科如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关系,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复与脱节,达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使学科体系由相对封闭变为开放学科体系。同时,坚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保证课程教学内容既传授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反映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三、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改善教学条件

(一)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组教师参编《动物生物化学》(第四版),该教材在全国大部分农业院校动物类本科教学中使用,获得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并于2006年被列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教材和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优秀教材奖。副主编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指导》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一本既适合作为课堂实验指导的教师用书,又适合作为课外自学的学生用书。此外,课程组教师还主编《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副主编《动物生物化学精要•题解•测试》。出版的教材已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平台建设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互动的平台,为学校提供展示课程改革成果的窗口。课程组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编写教案、教学日历、实验指导、习题集、课件等,所有教学资料均上网开放。进行网络教室建设,并通过QQ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网站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方便使用,并且反映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辅助学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为互动教学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了师生的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使学生能更方便更快捷地向老师求教,老师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实现教学相长[5]。精品课程与网络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网络,精品课程的典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6]。课程组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确定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注重课程特点,体现专业特色,完成本课程的试题库建设。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计算题等。题量适中,优秀学生约需一小时可以完成。经过试用,学生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随着教学计划的调整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修改、删减或补充试题,逐步完善试题库建设。

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以往的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采取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传统讲授法如用启发式和提问式等教学方法外,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等方法以改善和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利于学生智慧的发展。

(二)改善教学手段

动物生物化学抽象概念多、信息量大、重点和难点多、教学难度大。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要素,精心制作课件,并于2012年获云南农业大学多媒体课件比赛二等奖。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效果[7]。此外,在实验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验教学也实现多媒体教学;完成主讲教师的教学录像及所开设实验视频录制,并实现课件及教学视频上网,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动物生物化学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以及国家农科中心“动物生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CAI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2项教改项目,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在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篇。

五、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多年来,我们紧随生物化学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比例至50%以上,建立了一套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既涵盖生物化学的几大实验基本技术,又包括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等不同类型和层次,同时体现实验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8]。如核酸系列实验,内容包括DNA或R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核酸,针对某一个待扩增的目的片段设计引物,用自己提取的DNA为模板,采用PCR扩增上述特定目的片段并作鉴定,包括扩增出来的DN段大小、含量和纯度的鉴定等。另一个是蛋白质系列实验,内容包括盐析法制备免疫球蛋白粗品,凝胶层析除盐,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蛋白,纯化样品的鉴定等。这样设置一是使学生通过阶梯式的训练,逐步提升实验技能,形成基本实验思路和设计性实验思维;二是使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训练学生完整、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各项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运用实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

(二)开放性实验的开展

充分利用实验室优质的教学资源,尝试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课内和课外开放性实验探索并积极加以实践[10]。针对课内必修实验内容,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的开放实验:一是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实验准备及对新开设的实验进行预实验;二是因特殊原因缺做或未完成实验的同学,可以补做或重做;三是针对学生的实验预习和复习开放,对常规仪器设备不熟悉的可以反复操作练习。针对课外实验,采取基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开放,如实验室的综合设计型实训项目的开放,指导学生申报完成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开放,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型的开放,毕业论文型开放以及创新活动小组开放等不同的形式。开放性实验的组织形式是由教师提供选题或学生自带课题,学生自行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审批后开始实验,教师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实验完成后学生写出科技论文。这种实验形式更接近于真实的科研环境,能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学术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综合能力均得到极大提高。近5年来,本课程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乌金猪背最长背肌中新基因RPS3A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表达谱研究”等8项创新基金项目,指导20余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

六、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在理论课方面,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建设和完善动物生物化学试题库,采取了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全校统考)、统一阅卷和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的质量考评模式,使动物生物化学的考核制度更科学化、规范化。在总评成绩中,期末成绩占50%,期中成绩占20%,平时成绩(考勤、作业、提问、学生转换角色讲课等)占3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实验重点考核学生的规范操作、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口试、操作考试及设计性实验四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部分占总成绩的5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报告撰写等;期末口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实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等;实验操作考试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上述三部分均由个人独立完成。设计性实验考核是由4至5名同学组成一组,由教师给出一个实验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配制试剂和准备实验器材、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后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此部分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科学的实验态度。这种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等素质的考查更趋全面和严谨公正,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实验操作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开放实验,自觉加强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意识的培养。

七、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以科研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篇2

关键词:花布灯蛾;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64-1

花布灯蛾(Camptoloma interiorata)又名黑头栎毛虫,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柞树重要食叶害虫,也是一种适应性、突发性、暴发性极强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区;国外在朝鲜、日本也有分布。主要危害麻栎(Quercus aeutissima)、栓皮栎(Q.variabilis)、板栗(Castanea mollisima)、辽东栎(Q. liaotungensis)、槲栎(Q. aliena)、槲树(Q.dentata)、蒙古栎(Q. mongolica)、枹栎(Q. serrata)等。以幼虫取食树木的芽苞、叶片,使树木不能正常发芽、抽叶,局部枝条失水、干枯,严重影响树木生长,连年危害,有可能导致部分幼树死亡。春季由于芽苞被取食,发叶严重推迟,远看树木呈大片枯死状;秋季由于取食叶肉,叶脉遗留,远看呈白花花一片。2011年吉林省花布灯蛾轻度发生面积1.70万公顷,中度发生面积1.51万公顷,重度发生面积2.32万公顷。发生区域涉及到通化、吉林、辽源地区的10个县(市、区)及红石林业局和辉南森经局。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mm,翅展28~38mm。体橙黄色,前翅黄色,翅上有6条黑线,自后角区域略成放射状向前缘伸出,近翅基的两条呈“V”形,其外侧的一条位于中室,较短;在外缘的后半部,有朱红色的斑纹2组,每组分出2支伸向基;靠后角沿外缘处有方形小黑斑3个。后翅为橙黄色。密厚的粉红色绒毛分布于雌蛾腹端。

卵:淡黄色,圆形略扁,卵粒排列整齐,呈块状,粉红色绒毛覆盖于卵块表面。

幼虫:体长30~35mm。头部黑色,前胸背板呈黑褐色,被黄白色细线分成4片。胸、腹部呈灰黄色,各节生有数根白色长毛,有深褐色纵线13条,臀板及腹足基部均为黑褐色。

蛹:略呈纺锤形,茶褐色,长约10mm,腹部末一节有一圈齿状突起。茧深黄色。

2 生物学特性

该虫在吉林省桦甸地区1年发生1代,以3龄幼虫群集在树干或枝丫处结虫苞潜伏苞内越冬。翌年3中旬至4月下旬,所有幼虫全部上树,咬食萌发的芽苞,在芽苞上咬1~2个孔,钻入芽内蛀食,严重影响柞树开花抽叶。当柞树嫩叶盛发时,幼虫取食嫩叶。

6月初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在树根部枯枝落叶下作茧化蛹。6月末,蛹羽化为成虫。这段时间是灯诱花布灯蛾最佳的时机。7月初,成虫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大部分雌虫产卵完毕,卵块产在树下部1.5~3米的叶片上,卵块上覆盖雌蛾脱下的粉红色绒毛。这段时间是收购卵块、防治的最佳时机。8月初,幼虫开始出现。幼虫孵化时,从卵底咬破卵壳爬出,群集在卵块周围,然后在卵块下面吐丝结成灰白色的虫苞,幼虫潜伏于虫苞内,此时幼虫在清晨及黄昏时取食叶片,进食后回到卵块下。10月初气温下降时,虫群离开叶背迁移到树干或大枝丫处作新虫苞。10月中下旬,幼虫下树开始越冬。

3 发生规律

花布灯蛾多发生在丘陵山区,在避风阳坡处发生较为严重。忻介六(1953)报道花布灯蛾采取入土越冬的方式。陈天璘(1963)报道花布灯蛾以3龄幼虫在树干和大枝丫下做虫苞越冬,郑文云(2001)认为花布灯蛾以10龄幼虫下树入土越冬。有关花布灯蛾幼虫的龄期和其采取的越冬方式,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4 综合治理

4.1 人工防治

采取人工采集该虫幼虫越冬期所形成的虫苞的方式进行防治。

4.2 灯光诱杀

利用该虫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在成虫羽化扬飞高峰期利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4.3 毒绳防治

娄杰等(2010)利用该虫幼虫具有反复上、下树的习性,在树干胸高部位设置毒绳,杀虫率达70%。

4.4 化学防治

篇3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协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7626

国内刊号:11-3870/Q

邮发代号:82-31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考试模式;成绩

中图分类号:Q5∶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831.2016.05.029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许多生物大分子结构,内容抽象复杂,知识点庞杂,因此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但是这门课是专业基础课,对其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尤其重要[1-2].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反馈出相关的教学信息,以便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3-4].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应该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关,同时兼顾知识性和运用性,重点突出应用能力[5].生物化学考试常采用闭卷形式,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内容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少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性考察,记忆性成分所占比例过高.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基本上是一次考试定成绩,这种终结性考试方式使考试带有投机性,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现象.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既不能有效地发挥考试的功能,也不能发挥考试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6].考试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本文将考试模式由单一的闭卷考试改成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对生物化学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并对考试改革与实践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论述.

1教学实践

1.1研究对象

以齐齐哈尔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二88名学生为实验组,以食品工程专业大二98名学生为对照组.

1.2考试改革方法

1.2.1考试形式改革实验组将以往单一的闭卷理论考试形式转换为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考核形式和成绩构成为:课程总成绩(100%)=平时成绩(20%)+小论文(15%)+期末成绩(65%).对照组的测评方式为:课程总成绩(100%)=平时成绩(10%)+期末成绩(9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及课堂测试.课后作业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布置的一些思考题,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读书和自学的学习习惯,同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课堂测试主要是采用随堂抽查的形式进行的简单测验,了解学生掌握重点内容的情况,同时起到督促学生按时上课,注意听讲,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小论文主要由学生写一些关于生物化学前沿知识的综述及研究进展,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按照论文的格式,通过对生物化学某方面知识研究进展的归纳,总结提出自己创新性的观点,根据文章论点的新颖性和准确性,论据的充分性和实践的可行性方面评价论文的层次.1.2.2考试内容改革根据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修订了生物化学理论考试大纲,删除了部分不适应专业需要的教学和考核内容,增加了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命题中,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注意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客观题中,既要考基础,又要考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主观题中,注重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以便融会贯通.

2实践评价

从2014年和2015年试卷分析得出,生物工程和食品工程的生物化学考试无论是记忆题还是应用题,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通过对2014年和2015年生物工程专业和食品工程专业学生及格率和优良率的评价可以看出,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3结论

增加过程考核并加大比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提高了学生融汇贯通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2014年和2015年2个专业的总成绩对比可见,增加过程考核及过程考核的比例可以显著提高及格率和优良率.另外,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学生赞同考试中增加小论文考核,新的考试形式旨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考试改革对教学效果的导向性.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考试改革方式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对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毛慧玲,刘玮,王军花,等.生物化学课程新型考试模式探讨[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4,4(1):17-19

[2]曾妍,黄瑾,顾永清,等.生物化学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农垦医学,2010,32(3):285-286

[3]徐达奇.改革高校课程考核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6-89

[4]王欢.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07,23(2):13-15

[5]袁岳驷.基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5(4):120-130

篇5

为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生物化学理论课程教改中尝试了案例式教学法,构建了生物化学案例编写的格式标准、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及案例教学的考核标准,并以2013级和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案例式教学法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法;生物化学;地方本科院校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是在1870年前后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用在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方面[1],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推广和发展,案例式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国内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近年我国一些中医院校和教师也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式教学的改革尝试[2-5],通过教学改革证明,将案例式教学法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不但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还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了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本课程组拟就生物化学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内容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案例及问题讨论,将学生引入到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案例教学的编写与实施

1.1案例编写的格式标准

本课程组制定了生物化学案例的编写格式标准,保证了教学案例库的编写质量。本课程案例编写格式标准为:(1)案例名称;(2)案例涉及主要教学章节;(3)案例教学适用对象;(4)案例类型;(5)教学案例,包括案例的内容、提出的问题、涉及的主要学习内容、问题参考的答案以及知识拓展5个方面。案例名称是教学案例的标志,要求简要明确,突出主题,能反映出案例的内容和特点;案例类型主要分为简单案例和复杂案例;案例内容是案例的主要部分,教师需遵照案例编写的要求,根据案例原始材料进行整理编制,另外,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还应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通过提出案例中的有关问题来实现教学要求,案例涉及的主要学习内容部分与提出问题部分前后呼应,相互补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拓展部分结合案例列出可以进一步学习的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进行自学,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

通过2013级和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案例选编的原则,课程组制定了两套实施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教师先不讲解相关章节,让学生先自学再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和总结。基本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课前:①明确教学目标,布置案例及问题;②学生课下自学并预习教材学习内容,查阅案例相关资料,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课堂: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②教师精讲点拨,引导构建基本理论框架;③课堂再讨论,达成共识。课后:查阅文献,完成问题拓展。教师在课前确定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案例及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先学”,让学生对所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预习;而课堂教学是以案例为导向,在“先学后导”基础上,通过学生汇报、课堂点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解决自学遗留问题,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套方案应用于简单案例。第二套方案是先由教师进行相关章节的讲解后再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基本教学过程设计如下:①在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按照系统的教学内容讲解此部分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的第二阶段,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阶段,课前教师提前把所设计的案例预习分发给学生,并通过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即归纳总结阶段,在课堂上先由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后的结果,小组其他同学也可进发言行补充,其他小组同学可进行质疑提问,之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总结。另外,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分析报告或综述。这样通过课下小组讨论、课上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此套方案应用于复杂案例。

1.3案例教学的考核标准

案例教学活动成绩包括讨论记录、组内评分、组间评分、学生总结四项,分别为20分、30分、30分、20分,总分为100分,占总成绩的15%。在案例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课程组采取多元过程评价方式,编制了考核标准,对案例教学实施全过程进行了评价。标准具体如表1所示。

22013级、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法问卷调查

课程组在学期末对2013级、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从案例教学整体评价方面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法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91.2%的学生认为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88.2%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方式,问题3和问题6中,76.5%和79.4%的学生分别选择了“是”,这表明了大多数学生接受、认可了案例式教学法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但问题4、5、7、8中20%以上的学生表示为“不肯定”,说明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改革持怀疑态度,这可能与他们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对自主学习的不适应有关,对于这一部分学生需要教师花更多精力去帮助、鼓励他们,因此课程组预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案例内容的设计与编写之中,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结论

综上所述,课程组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中,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获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案例式教学法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钩、知识僵化等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选用来源于生活的实际案例,使学生将实践融汇到课堂理论教学中,促进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只有坚持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最终才能实现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琳,李雪雁,潘子强,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46-48.

[2]封少龙,曹朝晖,龙石银,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检验专业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16):3300-3301.

[3]南海波.高护生物化学案例教学实例[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83-84.

[4]杨云,姚政,李奇峰,等.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改革的统计分析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6):57-59.

篇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ellulo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4-8405

国内刊号:44-1336/TQ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7

关键词:城市污水;生物除磷脱氮;厌氧微环境;化学除磷;碳源;反硝化除磷;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几十年来,污水的氮磷去除技术一直是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开发热点。尽管传统活性污泥法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BOD、COD、SS及其它易澄清的物质,但是其对污水中氮磷等营养物去除一般低于30%。这样低的氮磷去除率并不能满足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要求。要更多更高效地去除污水中氮磷,就需要采用专门的氮磷去除技术。目前生物法脱除氮磷技术由于成本较低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对生物除磷脱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生物除磷脱氮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 生物除磷脱氮主流工艺

全世界范围内,开发和应用了许多工艺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比较典型的有缺氧-好氧(A1/O)脱氮工艺、厌氧-好氧(A2/O)除磷工艺、厌氧-缺氧-好氧(A2/O)同步除磷脱氮工艺及其改进型新工艺(如倒置A2/O工艺、UCT工艺、MUCT工艺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具有除磷脱氮功能的SBR工艺(如CAST工艺、DAT-IAT工艺、MSBR工艺等)以及氧化沟工艺(如Orbal工艺、卡鲁赛尔氧化沟工艺等)等。

尽管上述这些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除磷和脱氮各自所需不同泥龄的矛盾,除磷效率高的系统脱氮效果差,脱氮效率高的系统除磷效果又不理想,或者脱氮和除磷效果都不理想。

2 城市污水的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研究与应用发展方向

2.1 厌氧微环境的改善

通过减少进入厌氧区的硝态氮和溶解氧,可以提高厌氧区厌氧微环境,从而提高聚磷菌厌氧释磷和好氧过量摄磷的能力而提高生物除磷效率。这一方向的典型工艺有UCT工艺和MUCT工艺。尽管UCT和MUCT这类工艺成功地减少了进入厌氧池的DO和硝态氮,对除磷的效果有所改善。但是由于这类改进工艺除磷与脱氮采用的是同一个系统的污泥,故而仍然没有解决除磷与脱氮所需泥龄不同的问题,因此没能实现理想的氮磷同时去除效果。

2.2 化学除磷与生物脱氮除磷组合工艺

化学除磷与生物除磷的组合工艺有两类。其一是Phostrip工艺,它先利用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过量摄磷,然后把泥水分离的高含磷菌体在厌氧条件下释磷,释磷后菌体回流到好氧池重新摄磷。而投加化学药剂到厌氧释磷后的高含磷上清液,把厌氧释放的磷沉淀去除。Phostrip工艺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了较好的除磷效果。由于旁流厌氧释磷,污水中碱度对投药量影响很小,此外上清液中磷含量较高(可达100mgP/L),其投加的化学药剂(常用石灰)量相对传统化学除磷而言要少很多。实践表明,在较低的碳磷比和碳氮比污水条件下系统出水TP低于1mg/L[1]。

其二是把化学药剂直接投加到生物脱氮除磷系统中,弥补生物脱氮除磷系统中生物除磷效果的不足,保证出水TP水质达标排放,即所谓的生物化学协同除磷技术。采用的药剂有硫酸亚铁、三氯化铁和铝盐等。药剂投加点可以是初沉池出水、曝气池或二沉池前。尽管投加药剂加大了运行成本,但是投加药剂后系统出水TP可以低于1mg/L或0.5mg/L。因此,这种生物化学协同除磷技术在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

2.3 生物除磷脱氮技术所需碳源的开发

近年来城市污水的C/N和C/P比不断下降,形成了低碳高氮磷的所谓低碳源城市污水。由于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都需要有一定的碳源,去除1m g磷一般需要7~9mg的V F A, 反硝化过程的需要量更多。因此,生物脱氮系统一般要求进水BOD5/TN不小于4,而生物除磷系统则要求进水BOD5/TP大于17。这种低碳高氮磷的污水无法满足脱氮除磷的要求。如何补充污水中的有效碳源,满足生物除磷脱氮的要求已经成为城市污水处理领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热点之一。

一些污水处理厂采用了投加甲醇等外加碳源,尽管取得较好氮磷去除效果,却明显增大了运行成本。通过污水在线预发酵技术,利用兼性发酵细菌把污水中脱氮除磷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的大分子复杂有机物转化为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提高污水中脱氮除磷微生物可以利用的有效碳源含量,从而可以改善系统生物除磷脱氮的效果[3]。也有研究者对初沉污泥进行发酵生产VFA以补充生物除磷脱氮所需碳源,其一是在线发酵的深池型初沉池,另一种是离线发酵池。近年来一些研究也致力于发酵剩余污泥生产VFA补充生物除磷脱氮所需碳源[4]。

随着氮磷去除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对污水中有效碳源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准确衡算和判断城市污水中的有效碳源量,充分利用城市污水和污泥中的有机物补充有效碳源,实现低碳高氮磷城市污水的氮磷去除,仍将是今后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2.4 反硝化聚磷新工艺

反硝化聚磷现象的发现和研究,为城市污水的同步除磷脱氮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5]。反硝化聚磷的原理是在厌氧过程中,反硝化除磷菌释磷并在细胞内合成PHB;在缺氧过程 中反硝化除磷菌以硝酸盐氮取代氧作为胞内PHB氧化的电子受体,并完成磷的吸收。据测算,反硝化除磷工艺能节省碳源50%,节省能源30%。人们已经开发了许多基于反硝化聚磷理论的新工艺,如Dephanox工艺、BCFS工艺、生物膜反硝化除磷工艺、A2N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和短程硝化反硝化聚磷工艺等[6]。目前,相关的工艺研究和开发仍然比较受到关注,其中对这些工艺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系统中反硝化聚磷菌本身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水体水质的要求日益提升。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日益严格的氮磷排放标准。经济高效地去除城市污水中的氮磷营养盐仍然将是广大环境工作者的重要目标之一。进一步深入研发和应用将围绕着生物除磷脱氮的厌氧与缺氧微环境、有效碳源、化学除磷与生物除磷脱氮技术的耦合、以及反硝化除磷新工艺等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1] 周希安,张有贤,张会敏,郭霞. 改进的 Phostri p工艺在肖家河污水处理厂的应用[J]. 中国给水排水,2006, 22(8):66-69.

[2] 刘帅,李晓婧,赵德远. 生物化学协同除磷技术及其应用[J].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 2008,(2):17-19.

[3] McCue, T., Shah, R., Vassiliev, I., Liu, Y.H., Eremektar, F.G., Chen, Y.,Randall, A.A. Evaluation of influent prefermentation as a unit process upon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J]. Water Sci Technol, 2003,47(11):9–15.

[4] Baker P S, Dold P L. Denitrification behavior in biological excess phosphorus removal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J]. Water Research, 1996, 30:769-780.

篇8

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处于近代化学、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交汇点的新兴学科。将超分子化学、无机固体材料学、纳米技术等交叉融合已经在传感、可控行为、传输等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通过控制一些纳米材料行为的技术开启了超分子未来的一个崭新的用途。本书对最近在这个领域发展极其迅速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该书第一部分介绍了基础材料的合成、表征以及基本性质。比如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硅基微米多孔材料;改性金纳米粒子以及表面、有机功能半导体纳米晶以及在光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功能碳纳米管以及生物方面应用;金属有机骨架等。该部分是本书重要方面,集中介绍了超分子领域几类重要的功能材料。第二部分介绍了超分子化学表面自组装的信号以及传感。生物分子一纳米粒子杂化超分子体系的电化学信号;改性纳米粒子作为纳米电催化剂以及改性传感器;金纳米粒子的光物理性能在传感以及影像方面的应用;有机改性的纳米量子点在化学和生物化学分析方面的应用。第三部分就控制超分子纳米自组装、超分子组装行为以及形貌进行了研究。该部分重点介绍了纳米粒子表面的自组装化学作用力;表面生物分子的固定以及图案化;表面的主客体可调控性;杂化材料的介孔介观形貌的调控。该部分是超分子组装最核心的部分,重点介绍了自组装行为以及形貌可控方面的相关知识,体现了超分子特点。第四部分介绍了仿生化学。印记功能化硅材料;仿生嵌端聚合物杂化材料。最后部分就界面化学、多功能以及跨学科交叉视角介绍了一些交叉的概念,比如纳米容器基的自我修复涂层;可调变的多功能材料;超分子化学与杂化材料的前景展望。

第一作者Kunt Rurack在柏林洪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加入BAM联邦材料研究与监测中心,现在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主要集中于生物分析领域。他与别人合著约70余部著作,是德国化学会以及美国化学会的会员。

第二作者Ramon Martinez,Manez在巴伦西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英国剑桥大学读博士后。目前是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出版170余篇著作,申请了8项专利。是美国化学会的会员。该书集合最热门的两大领域一超分子化学以及杂化材料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综述,适合从事自组装、仿生化学、超分子、分析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学者以及研究生阅读。

赵宇飞,博士生

篇9

[关键词]生物交叉学科 复合式教学体系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227-01

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人们发现,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许多有影响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学科的交互和交叉点上取得的。典型的例子是2003诺贝尔医学奖,它们的获得者是物理学科(曼斯菲尔德)和化学学科(劳特布尔)的研究背景,他们的研究与医学研究的交叉结合产生了对人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成果——核磁共振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的突破。

一、交叉学科内涵和生物学实例

1.交叉学科内涵。交叉学科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合作,在同一个目标下进行的学术活动。

2.生物科学领域中的交叉学科实例。

(1)生物化学;(2)生物医学工程;(3)生物信息学;(4)生物物理学;(5)生物数学。

二、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内涵及生物交叉学科优势

(一)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内涵

交叉学科复合式教学体系是指以交叉学科为基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遵循系统原则,采用复合式设计方法,对教学要素(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原则、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进行交叉复合,达到优化匹配,形成高效的人才生成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及综合性等特征的教学体系。[1]

(二)生物交叉学科优势

1.交叉学科的范式是:A领域的研究问题,用B领域的方法。而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的重新组合,往往能产生很多新的发现,从而使得交叉学科能够得以蓬勃发展。这也是最大优势。

2.生物交叉学科优势。(1)它融合了不同学科的范式,推动了以往被专业学科所忽视的领域的研究,打破了专业化的垄断现象;(2)增加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3)创造了以“问题解决”(problem-soving)研究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推动了许多重要实践问题的解决。[2]

3.生物交叉学科实例包括:(1)生物化学;(2)化学生物学;(3)生物医学工程;(4)生物信息学;(5)生物物理学;(6)生物数学。

三、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3]

2.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模式。(1)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训练模式;(2)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研究型讨论的训练模式;(3)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研究课题文献资料查询和综述、成果总结发表和研究论文写作的训练模式。

3.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研究型毕业设计模式。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生物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特点和实际,制定符合生物交叉学科特点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

4.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职业技能鉴定培养模式。佳木斯大学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及社会需求,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在大学生中开展“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5.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攻读第二学位培养模式。

6.佳木斯大学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课外自主科研与合作科研培养模式。(1)自主科研: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课外早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继续从事和完成他们自己的研究课题。(2)合作科研: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交叉学科本科生课外早期经过探索和初步训练以后,参加教师的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研究,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继续从事和完成他们自己的研究课题。[4]

【参考文献】

[1]胡树华,兰飞,范文芳.交叉学科的复合式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江苏高教,2007.7:69-71.

[2]http:///view/67024.htm.

篇10

【关键词】“新工科”;酶工程;改革

1引言

近年来,针对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以及国际科技竞争的新形势,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新方向,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改革纲要[1]。生物工程是生命科学中工程应用性最强的专业之一,也是与医学、化工、微电子学等领域深入交叉的学科[2-3]。因此,如何在现有课程体系下推进“新工科”的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已经成为新时期专业教师的重要课题。酶工程是生物工程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是引导学生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4-5]。然而,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大多数本科生在毕业后对酶分子的结构设计、生产工艺和产业应用缺乏系统的认识。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暴露出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根据实际的市场和生产需求进行工艺改良设计的问题。为此,改革酶工程的教学模式,使之满足“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总结了笔者在酶工程课程“新工科”改革中的探索经验,探讨了教学方法革新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思维的效果。

2课程内容的设置与优化

酶工程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等基础学科在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它关注和解决生物化工、生物制药、环境保护、医学诊断、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工程技术难题。以上研究任务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安排。目前,酶工程本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酶学基础、酶的发酵生产和分离纯化、生物酶工程、化学酶工程、酶传感器等章节。上述教学内容安排已无法体现酶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例如:纳米酶、核酶和抗体酶的应用。此外,已有内容更偏重于理论学习,对酶的产业应用关注较少,因此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无法满足“新工科”的建设目标。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酶工程的最新进展和工程应用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根据各章节的教学特点和逻辑关系,将授课内容重新划分成七个模块:酶学基础、酶的分子设计、酶的生产与制备、核酶、纳米酶、抗体酶和酶的工程应用。其中,酶学基础模块在回顾生物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酶的作用机制和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酶的分子设计模块包括生物酶工程和化学酶工程两部分,生物酶工程重点介绍酶的进化筛选,而化学酶工程则主要介绍酶的化学修饰与固定化;酶的生产与制备模块重点介绍酶的发酵与分离纯化工艺;核酶模块在回顾分子生物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讲解核酶尤其是DNA核酶的构建方法;纳米酶模块重点介绍纳米粒子的催化效应和调控方法;抗体酶模块阐述抗体酶的筛选和修饰方法;酶的工程应用模块则是在上述章节的基础上结合案例介绍酶在工业生产和医疗中的应用,例如: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酶在废水和垃圾处理中的应用、酶生物传感器和抗体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等。通过上述授课内容的革新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酶的分子设计、生产制备以及下游工程应用技术。

3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3.1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酶工程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零散,并且和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分离工程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知识重叠。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好各章节和知识点的逻辑主线,正确统筹已修课程和并修课程的关系,并合理使用不同教学方法,从而突出酶工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特色。对于酶学基础模块的教学,由于学生已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进行了前期学习,因此主要以课堂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点。对于酶的分子设计和酶的生产与制备部分的教学,由于学生同时在进行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和分离工程的学习,因此在教师介绍难点知识的基础上,采用互动教学方法,与学生讨论不同技术在酶工程应用中的独特性和挑战性,比如:在介绍酶的定向进化时,可结合基因工程关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原理讲解如何在酶的结构设计中合理使用不同的PCR衍生技术和筛选方法,从而获得性能优异的酶制剂。对于核酶、纳米酶和抗体酶模块的教学,由于学生之前尚未系统接触过相关概念,此外又涉及到酶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因此先由教师讲授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求学生课下阅读最新的研究论文,并以书面作业形式进行总结和汇报。对于酶的工程应用模块的教学,先由教师对酶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进行全面综述,然后再根据应用领域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课下独立调研一个酶工程的应用实例(包括:应用的理论基础、国内外产业布局、市场分析和发展趋势评估等),最后由学生制作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思维模式,并促使其对酶的产业应用产生较深入的认识。

3.2经典研究案例与授课内容的结合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已有一些经典的工程应用案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将其从研发到应用的技术路线引入课堂,从而揭示基本科学原理走向工程开发的一般规律。该教学设计可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知识从产生到应用的过程。例如:在讲解酶的定向进化时,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rancesH.Arnold教授的研究生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该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定向进化技术对酶分子设计和改造的科学意义和产业价值;又如:在讲解酶的生物传感器部分时,以葡萄糖氧化酶作为对象,介绍其从发现、性能改良到家用血糖仪大规模上市的发展历程,并和学生探讨该技术成功应用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现有血糖仪的优势和不足,并对下一代基于纳米酶的血糖仪研发和市场应用进行展望。

3.3加强实践教学

酶工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一般高校都缺少酶工程产业中所需的大型发酵罐、生产流水线等工业设备。此外,酶分子的结构设计和筛选也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酶工程课堂学习之外,引入了工厂参观和实习环节。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相关企业,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产业应用中的大型工业设备,以及研发、生产工艺流程的管理,从而增强了他们对酶工程应用的感性认知。此外,针对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工厂实习,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工程创新能力,明确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

3.4课程考核的改革

为了体现“新工科”改革的发展目标,结合本课程应用性较强的实际,进一步针对已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笔者采用了复合型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设置为最终成绩的50%,期末笔试成绩设置为5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考勤、课堂答问和讨论、工厂调研报告和酶工程应用实例的课堂讲解。在此基础上,对期末笔试的试卷进行了优化,其中书本知识在试卷中的占比减小到40%,剩余的部分由工程设计题目组成。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系列面向工程应用的综合性试题。例如:基于定向进化和筛选原理,设计一种耐高温蛋白酶的技术改造路线。上述考核方式的强调了工程应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了学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