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自律

篇1

论文关键词:骨干院校;人文环境;全员学生管理

为了加快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推出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学生特点分析

当前高职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一样,大多是“90后”出生、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1.录取分数较低、自律性较差

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仅200多,较本科录取分数相差甚远。分数低不仅说明高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还说明他们学习不够积极、刻苦,自觉性较差。高职生普遍存在“道理都懂,但不能够坚持执行”的现象。如何加强高职生的自律性、提升其执行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之一。

2.普遍具有失败、挫折、自卑等消极情绪

高职学生因高考失利,失去了去本科院校读书的机会,转而到高职院校就读,或多或少带有失败、挫折、自卑等消极情绪。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勇敢面对过去的失败,重新建立信心将至关重要。

3.情绪波动大、可塑性强

高职学生刚从高中来到高职院校就读,因为年龄及社会经历少的因素,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均没有定型,可塑性强,同时情绪也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并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将非常重要。

4.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高职学生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城镇,基本上都是集每个家庭的宠爱于一身,从小被人呵护,缺少关心他人的经验,所以往往造成他们用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去做人、做事。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很少会去换位思考,先去理解他人。在工作、学习中就会表现出与他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较弱。

5.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该理念下,高职教育往往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综合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1.通过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约束管理,提高学生的自律性

高职学生自律性较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应从人文教育和约束管理两方面入手,前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后者是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两者相结合实现学生意识上认同、行为上服从的学生管理效果。高职院校、教学系部和各班级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视频,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

2.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人文素质

高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高职生普遍具有失败、挫折、自卑等消极情绪,并且情绪波动较大。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也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心理咨询室等。但是有心理障碍并愿意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并不多,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高职院校应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如在选用班主任、辅导员时,强调其爱心、责任心;组织学生管理人员开展教育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活动等),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人文素质,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及时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该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两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推荐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各教学系部,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推荐活动,并建立完善的制度(包括宣传动员、组织培训、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以保障活动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高职院校团委应在完善社团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以增加学生加入社团的积极性。各班主任、辅导员应通过班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借助于社团活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3)开展以非专业知识为主题的周末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获得一技之长、用于安身立命,但高职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责任。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以非专业知识为主题的周末课堂,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所谓非专业知识,是指学生“成人”所需要的知识,例如人际往来礼仪、我国传统习俗、公民道德、法律法规、普世价值等。

三、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

1.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概念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普遍具有自制力差、自卑、学习不主动等特点,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采用何种学生管理模式值得探讨。如果沿用本科院校较为宽松的学生管理模式,将很难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因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是建立在本科学生较强自制力基础上的,而高职学生的自制力普遍不足。如果采用中职强压式的学生管理方式,又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更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应采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模式——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

人文环境下的全员管理模式是指在特色校园文化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学生管理模式。

2.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的实施

(1)构建特色校园文化。随着高职院校规模扩张、数量增加以及生源规模缩小,高职教育的竞争日益加剧。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将呈现从规模竞争—内涵竞争—校园文化竞争的演变趋势。从长远来看,在规模、内涵方面无差别或各有优势的情况下,决定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因素将是校园文化品牌。高职院校要在剧烈的竞争中胜出,或是要建成全国一流的院校,就必须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该学院在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的二次创业过程中,积淀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攀登、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并以此精神为核心来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2)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一般认为,学生管理是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的事情与教师或学校其他岗位人员没有直接关系。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因为学校是由各部门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各部门共同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全方位的服务。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各部门的教职工应本着“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3)建立“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交流机制。人文环境下的全员学生管理模式,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教学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还要求建立“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交流机制,以实现对学生的共同管理。高职院校可采用线下、线上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管理的协同。一是线下方式,在教学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和相关后勤服务人员间,通过电话或短信及时交流学生管理信息;二是线上方式,依托校园网以教研室为单位,设立教研室网上论坛,以便教学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实时交流学生管理信息,实现共同管理的目的。

篇2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Guided by Business Demands

ZHAO Houqi

(Wuxi Institute of Techonology, Wuxi, Jiangsu 214121)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train high-quality and high-skilled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qualified talents have been dispatched to country's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deviations between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and business actual demands, disloc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and so on. Therefor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improv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tudent better which is business demands oriented and based on analyzing talents demand of enterprises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quality status of students. In this way 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ety and improv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business deman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大军,对于促进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近20年跨越式大发展,高职教育取得很大成效,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但也存在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所需存在偏差、供求结构错位的问题,如何促进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更好促进企业效益提升和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1 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及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探析

1.1 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具体包括职业观念、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等。职业观念指从业者对职业的认知、理想、目标、规划等;职业心理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心态、团队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自律意识等;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内容;职业能力包括语言、文字、判断、外语、计算机操作等基本能力及从事某一特定行业需要具备的专业特殊能力、还有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

为了解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状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企业访谈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对数十家企业进行了调研。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观念方面,企业强调学生应具有清晰的职业认知、明确的职业目标;在职业心理方面,企业较看重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律意识,其次是团队意识和奉献意识;在职业道德方面,企业对学生诚信忠诚、爱岗敬业、文明礼貌的要求较高,其次是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在职业能力方面,企业强调的依次是执行能力、学习能力、团队能力、交往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

访谈和网络调查结果与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接近。

调查结果表明:所有企业均要求员工具备复合型职业素质,即在要求员工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了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且有很多企业将后者放在选人用人标准的首位,这就对高职教育如何打造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提出了具体的现实性要求。

1.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调查

对照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究竟如何?对此,笔者对某校280位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辅以企业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了解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受访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强化的,学校的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第一,职业观念方面,部分学生职业目标不稳定,对目标行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不甚了解;第二,职业心理方面,部分学生缺乏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还有少数学生的团队及奉献意识需要加强。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精神不强。第三,职业道德方面,部分学生诚信忠诚、办事公道、遵纪守法等的道德品格具有不稳定倾向,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可能会背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同时,在工作岗位上吃苦耐劳精神及责任意识需要加强。第四,职业能力方面,学生学习能力欠缺,愿意学习动手的技能而对专业性理论知识不感兴趣,部分学生执行能力欠佳。

企业访谈显示,企业认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总体良好,但同时提出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且目光不够长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眼高手低,对企业不够忠诚,团队意识欠佳,以自我为中心,抗压及抗挫折能力需要提高。

前述调查反映出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某些方面的欠缺导致学生就业后职业成长缓慢,且跳槽现象较为普遍,这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职业成长,也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用人困扰,降低生产效率,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对策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存在的不足,从转变观念做起,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机制和措施。

2.1 转变观念,坚持高职教育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一方面,高职教育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校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我行我素,只考虑自己的方便和习惯,脱离实际,而应当接近地气,贴近企业所需,认真调研企业人才需状况,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岗位的职业素质分析,进而归纳出对应的职业素质标准,并将其嵌入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关注社会与企业需求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近些年,高职院校普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这是学校教育与市场、企业契合的表现,但在具体操作中,有急功近利现象,学校将岗位技能放在首位,对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素质等在内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及人文素养的积淀重视不够,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当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升高职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点,就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言,高职教育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与品质;二是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和职业心态,较好的意志品质及抗压、抗挫折能力;三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除专业技能外,必须帮助学生构筑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等,这样才能使高职生在未来的职业乃至事业成长之路上走得更好更快更稳。

2.2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建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2.2.1 全程育人,保证职业素质教育的连贯性、长期性

第一,做好入学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职业规划。在新生入学阶段,学校要做好专业认识及岗位认识教育工作。对于相当一部分新生而言,曾经填报在各自高考志愿书上的专业名称其实只是模糊不清的概念,自己的专业究竟要学些什么?三年后自己将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对应的岗位又有哪些?这些疑问普遍存在于新生的脑海中,学校有责任回答这些问题。事实证明,从高中进入高职,许多学生都会遭遇学习目标缺失的严重困扰,伴之而来的是学习生活的松散,学习效率的低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通过课堂介绍、企业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及预期发展可能,同时,学校应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客观认识自我及环境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规划,这样才能让学生提早准备,循序渐进,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有计划高效率地提升职业素质。

第二,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主渠道,各门课程应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促进学生成长。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帮助学生打造坚实的文理知识及专业理论基础,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职业法律意识、职业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专业课程应当密切关注企业技术更新、技能要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尽可能减少课堂教学的滞后现象,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贴近企业需要,同时,专业课教学也要关照到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所有课程都必须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后续成长至关重要。

第三,组织好实习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参加实习实训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指导教师要认真准备方案,严格要求学生,通过让学生在模拟的准企业环境或真实企业环境中磨练,促使他们认知企业,感知职业,培养他们认真规范的职业习惯、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合作奉献的团队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勤学苦练中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第四,抓好毕业设计(论文),为学生的职业素质把关。按照目前高职院校的通常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在时间上往往与学生最后一学期的校外实习交叉,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但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必须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这一关严格把控。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推敲选题,敏锐感触行业企业需求、技术或服务理念的更新变化,使选题能更好地为实践报务;应要求学生精心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认真准备答辩环节,养成耐心踏实细致的学习和工作作风。

2.2.2 全方位育人,保证职业素质教育的全面覆盖

第一,环境育人,优化职业素质的教育氛围。环境对人的教化作用润物无声但影响深远。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场所和相应的网站,还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将职业素质宣传渗透进校园环境,如走廊宣传栏、广场文化作品、教室宣传贴图等;学校的校训校歌亦可以体现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此外,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激励榜样作用。

第二,活动育人,促进职业素质教育方式的多样化。近年来,各类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蓬勃开展,尤其是省级及国家级技能大赛,无论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是在提升其心理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都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比赛。同时,还可通过组织校内科技小组、专业论坛、主题班会等,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其他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如学校及学生社团组织的文化素质及文娱比赛等,这些活动同样能够有效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等,均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成长。

第三,制度育人,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实效。学校应建立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考试考核制度,通过外部约束促使学生认真学习、严以自律。同时,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制度和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和培养力度,一方面,多请校外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到校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同时,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向“双师型”成长和完善的积极性。

2.3 完善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育人实效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实践证明,成功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在我国高职学校,加强校企合作是普遍共识,不少学校也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对岗位一线真实环境的体验与感知,并使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或管理服务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能与素质。应当说,这一做法对于学生了解企业生态、适应职场环境、明晰自身专业发展方向与目标及提高职业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部分学校管理制度不严,实习方案不够周详,学生企业实践存在不规范,随意性较大的现象,导致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职学校还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方案和机制。二是在我国,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的关注重点在于“用人”而不是“育人”,企业一方面希望在人才招聘中能够找到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毕业生,但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又大多处于被动态势,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让职业技能欠熟练的在校生到企业锻炼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从而不能用心尽力培养学生,也有企业把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在长达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中只让学生在流水线上重复工作性质与任务都非常单一的简单劳动,缺少对于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素质的考虑和安排。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导师制;职业核心能力;OTPAE模式

大学生导师制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制的同时,安排高校党政管理干部、专任教师作为学生指导教师(简称“导师”),积极做好学生思想引导、专业辅导、行为指导等,以加强学生教育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建立和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度,有利于推进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1大学生导师制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在高校全面建立大学生导师制度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福建省各高职院校结合本校实际纷纷建立和推行“大学生导师制度”方案,在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忽视了职业教育育人特征,集中在思想教育、学业督学等理论性的引导,导师多以完成学校分配的工作量为目标,通过线上文字交流、座谈交流等形式,以“心灵鸡汤”式的说教试图实现对受导学生的“关心”“关注”“指导”“引导”。一些高职学生执行能力低,缺乏自律,难以实现从理论教育向行为能力的转化,存在“知行脱节”。据调查,7.3%的受导学生表示,导师的指导对自己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但79.3%以上的受导学生表示陷入“道理都懂,但执行难”知行脱节的困境。在受导学生难于做到知行合一的普遍状态下,以项目任务为驱动,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育从而完善大学生导师制就具有必要性。一是当前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1],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处事能力、科学自我管理等执行能力普遍不高,这些能力亟需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通过项目任务的开发和项目任务的驱动,将受导的内容融入到生动活泼的项目任务之中,从“纸上谈兵”转向“临场实践”,实现受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促进思想和能力的转变和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受导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大学生导师制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案设计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针对学生成长规律和各阶段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融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大学生导师培养机制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可分为三个阶段[2],设计思路如下:第Ⅰ阶段:第一个角色转变期。这个时期学生从高中生活步入大学生活,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他们如何转变角色,做好学业规划。要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掌握快速融入团队或集体的方法,找到自己位置,打开美好大学生活的大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交流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第Ⅱ阶段:学业精进期。大学生一旦适应了大学生活,拥有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和融入团队能力,获得自我和他人认可,就将转入学业精进期。这时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导能,即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掌握专业岗位核心技能。一方面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督促和激励其执行;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材料收集等手段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使知识成果转化为创造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第Ⅲ阶段:第二个角色转变期。大学生即将走出校门转变为岗位青年,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导业。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规划职业生涯,做好就业准备;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岗位上如何进行职业沟通、开展团队合作,如何运用所学解决工作中、生活中的问题。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重点是与人合作、交流表达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融合运用。

3以项目为驱动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OTPAE模式实践

所谓“OTPAE模式”[3]是指根据知识能力目标,以导师分配项目任务,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为驱动,按照“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五步循环运转的导学方式。为了强化理论的实践应用效果,在实践中完善和深化设计方案,笔者以所训导的2018级10位新生为试点,以职业核心能力基础模块———交流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个模块训导为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驱动,运用OTPAE五步循环训练法,通过小课堂集中的方式建立目标、分配任务,体验和总结评估,开展具体导学实践。实践一:交流沟通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小课堂集中模式探索当前大学生与人交流存在的问题,学习与人交流的知识:包括亲和力之人格魅力塑造技巧、控制力之提问倾听技巧、表达力之语言表达技巧等。(2)项目任务驱动。完成任务打卡和评估分享体验相结合。如,日常打卡体验:大声朗诵篇章,声情并茂地给亲朋好友讲一个故事或段子,开展小组内相互命题的5分钟即兴演讲等当众发言能力训练;通过查阅文件资料提取信息,概括总结会议中领导讲话要义等阅读能力训练;撰写班干部竞选文稿、活动策划书等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等。(3)分享与评估。开展“大学生社会兼职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户外自由辩论,通过争辩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做好时间管理。通过导师的点评、技能讲解,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语言思维、沟通方式和表达技巧。实践二:与人合作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小课堂集中模式探讨团结协作中典型的自我封闭问题,学习与人合作的知识:包括表达合作意愿,融入集体;挖掘合作资源,尊重人的个性差异;解决团队中的冲突,存同求异;表达不同意见,接受建议批评,以及发挥团队中的自我价值等。(2)项目任务驱动。融入团队,使同学认可,处理好人际关系。任务驱动包括:参加班干部竞选,积极获得同学认可;加入社团或学生会,积极成长为社团或者学生会的学生干部;每学期结识10个以上校内朋友;为集体或他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坚持至少一项业余爱好,做健康阳光大学生等。(3)分享与评估。在考察本土景点基础上,设计出本土文化创意产品。团队通过集体开会讨论、收集资料、实地考察、设计文创模型和样品定制,两团队在分工与合作、存同求异中完成合作项目。通过队友之间、竞争对手之间、团队与导师之间的体验分享和评估点评,提升与人合作、改革创新的经验和技巧。实践三:解决问题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小课堂集中模式探讨当前大学生处理问题的片面、自我和简单化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与认知:包括全面完整描述问题、识别问题能力(发现问题、甄别问题、界定问题)、行动能力(缓解压力、制定策略、提高效率等)、应急处理能力和总结验证方案能力等。(2)项目任务驱动。包括寻找校园典型性问题,考察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对问题描述的准确性;选取典型性校园问题,团队制定计划,寻求支持,组织实施和验证方案等。(3)分享与评估。选取“教室人走而灯具彻夜通明”问题,队长通过率团队现场考察、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组织实施、评估效果和改进方法等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导师、团队和队员之间对解决问题思路、方案可行性、团队执行力、存在问题等的点评、分析和评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四:综合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导师制并不限于交流沟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单独模块的训导,而是着眼于面临复杂问题时综合几大模块处理问题能力的运用,如训导交流沟通和与人合作能力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到了第三阶段,对职业性社会能力综合运用和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2)项目任务驱动。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组织学生到行政教辅机构办公室“坐班体验”,通过观察、体验、协助等方式学习教师沟通与处理事务的方法,包括观摩学习教师在电话接听、同事之间沟通协调、会务组织、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技巧。(3)分享与评估。如,让学生独立处理多功能厅的申请和管理,亲身体验如何跟陌生同学交流,掌握处理事务的流程、问题解决的方法。导师对其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等存在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掌握类似问题的处理技巧。

4效果评估与分析

篇4

[关键词]MOOC;传统课堂;学习者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52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0 引 言

MOOC(慕课)从2012年开始风行,并很快在全球掀起了浪潮,国内也建立了学堂在线、果壳MOOC学院等MOOC平台。其相比传统线上课程,增加了作业、测评和互动环节,学习者更容易产生归属感和良好的课堂体验。

国内外已有了不少关于MOOC的跨学科研究,包括实现MOOC平台的技术性研究、MOOC课程的设计研究及MOOC发展趋势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更多站在施教者的角度讨论MOOC的技术性问题。与此同时,Adams & Williams 等认为学习者作为利益的相关者,其观点和声音应当更受重视。Kop 等认为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学习者本身,要为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联,促进其开展学习互动,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MOOC能否让学习者投入其中以实现其教育成效,关键在于学习者的认知、接受和持续使用等行为问题的解决。国外教与学的研究认为应关注MOOC中教师和学习者的体验及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就国内研究而言,马秀麟 等通过对学习者案例的实证分析讨论了MOOC支持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杜金蝉 等从学习者的视角研究了MOOC的课程评价,蒋 等站在学习者的视角,从自身实例出发阐述了MOOC低完成率的原因及MOOC教学上的特色,王美静 等基于学习者的视角讨论了国外MOOC平台的易用性。可见,近期的国内外文献虽然都对学习者的视角有所涉及,但都未能从学习者的认知和切身体验出发讨论MOOC实际的学习效果。而对MOOC有效利用的方式和对受教者的实际效果也见仁见智。

本文从学习个案的差异分析出发,站在学习者的视角讨论分析了MOOC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指出现在这种结合的尝试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并为后续MOOC建设和学习者利用MOOC给出了相关建议。

1 MOOC学习个案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一组利用MOOC课程学习的学生。小组共3人,均是来自“985”大学理工科背景大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对MOOC有兴趣而想体验课程的学习,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选题。3名学习者分别选择了Coursera平台的用Python玩转数据、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和清华学堂在线的财务分析与决策3门课程,并且都完整的体验了所选的课程。下面通过小组成员MOOC的课程选择和学习过程的对比来进一步讨论个案的差异。

1.1 课程学习内容的差异

学习小组的3个组员的学习内容可以归为几类典型课程:理论研究类、技能实践类与案例分析类。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的主讲教师是来自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界著名的邱泽奇教授。此门课为理论研究类课程,侧重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概念之间的关联。此课程是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系本科的通修课。该课程内容概念较多,关系较复杂。其包含关于选题制作和问卷设计的线上研究实践作业,需要同学互评给分,并计入最终的课程成绩。

用Python玩转数据属于技能实践类课程,授课教授隶属于南京大学。此课程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分析或软件开发的爱好者,课程注重应用实践,课程内容以编程语言函数的功能和实用为主。课下考核有代码填空和编写完整程序的拓展题。

财务分析与决策课程由清华大学肖星教授授课。课程注重个案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考察说明会计工具和各项经济指标在分析企业融资和盈利情况时的应用。同时讨论个案殊情况的处理。课后考察以案例分析题为主。

1.2 学习方法的差异

小组成员利用视频和讲稿尝试了几种不同的学习方法。第一种通过观看正常语速的视频来学习,第二种通过观看加快语速(1.3-1.5倍速)的视频配合讲稿学习,第三种通过只看讲稿而不看视频来学习。

经过组员的尝试和讨论,大家发现对理论研究类课程第三种学习方法相比前两种看视频的学习方法更能快速掌握理论的脉络结构。相对于视频,连续的书面文字讲义在浏览上下文内容时更加方便,概念间的联系也更加清晰。

财务分析与决策这一案例分析类课程通过前两种看视频的方法学习更高效。案例分析侧重对案例每个细节的解读,借助视频动画等工具,将案例解读的更加生动,有利于学习者对案例的理解。

2 对MOOC与传统课堂结合的模式分析

MOOC与传统课堂的结合,对学校而言能实现教师资源更高效的利用,更经济的分配;对学生而言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扎实的知识,更充分地进行实践。现有文献指出了MOOC在教学互动、课程安排等方面的局限性,将MOOC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灵活利用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资源,能够让MOOC带来的教育成效更显著。以下将围绕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对两种课堂结合的讨论。

2.1 让MOOC资源融入传统课堂,营造差异化的教学氛围

MOOC汇集名校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作为学生课堂资源的拓展,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课程感受学校之间学术文化的差异,避免囿于校内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和学术氛围。MOOC可以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使风格相异、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融合,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

让MOOC作为学习进阶的铺垫,在开始正式课程教学前,通过MOOC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一方面能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预习知识,熟悉授课内容,灵活的选择自己学习的重心;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师生互动的成本(区别于成本较高的远程实时授课)。

MOOC主要为入门知识的教学,且涉及科目多而内容分散,没有系统性的课程编排。一方面高阶课程需要更多的互动和个性化讨论,这些工作只能在传统的课堂中实现。将传统课堂中知识讲解与课堂互动的元素分开,剥离出相对固定、机械化的学习过程,把这一过程交给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安排,其在能保证效果的同时让基础入门类课程占用最少的资源,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进阶课程的教学上。当下正在推广的翻转课堂就是MOOC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科学尝试。

2.2 传统课堂与MOOC长短搭配,保证学习效率

MOOC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碎片时间,让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但知识碎片化不利于系统知识架构的获取和学习者对知识的消化记忆。传统课堂的优势在于能够实时针对课堂反馈调整讲授的内容与方式、针对性的答疑及引导课题探究等。传统课堂更加重视系统的知识架构的建立,相关的学习活动一般需要连续的时间段来完成,对知识应用扩展的深入学习离不开传统课堂的教学资源。

MOOC与传统课堂的搭配使用将使课堂的交互方式更加多样,呈现形式更加丰富。短时间的MOOC插入到传统教学中作为教学内容的过渡,能够让学习者保持集中的注意力,避免因长时间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习者的效率降低。

2.3 MOOC的线上数据与传统课堂教学经验的相互结合

MOOC线上课程的另一大优势在于统一的教学资料和课后测验方便对选同一课程的大量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统计。例如,采集学生在测验和考试中每个题目的作答时间和正确率等数据加以分析,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衡量其在学习群体中的相对水平,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另一方面可以基于这些数据来调整MOOC视频的讲授内容和测验考试题目的难度和出题方式等,同时也能够为课下师生的互动提供素材,让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

与此同时,来自传统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反馈也能提升MOOC课程的质量。MOOC的视频讲课源于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其总是尽可能好的还原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MOOC学习课程的内容安排和知识点讲解方式、深度等有赖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传统课堂的实时反馈能让教师在录制MOOC视频时更有把握。

2.4 MOOC与传统课堂的人际关系与能力培养

MOOC是以个人安排为主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学习,选课的同学几乎没有交流。传统课堂中师生聚在一起学习,人际关系更加直接,即传统课堂中上课并非单纯的上课,其本身有一定的社会性,这就使人际关系能在传统课堂中更多的体现,因此,传统课堂更贴近现实生活,这对同学的社会交流,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且不可或缺。同学所学习的一切知识要融入社会,交流合作才能充分发挥价值。MOOC将单纯的课程学习剥离开来,在锻炼同学交流的能力与让同学自由发展社会关系的方面是个短板,当MOOC成为个人主要的学习方式,占用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时,这一短板将更加凸显。

虽然课堂并非要承载人际交流的功能,但在大学阶段学习占用学生相对多的精力和时间,传统课堂能适当弥补学习活动之外的损失,这要求MOOC与传统课堂结合时,不论传统课堂的互动内容如何改变,应当以传统课堂的互动为主,MOOC学习为辅,让师生在线下充分的讨论交流,着重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2.5 借鉴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学习MOOC

现行的MOOC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考核方面较为宽松,而传统的课堂则偏于严格的测验和考试。MOOC可以适当地借鉴传统课堂严格的考核方式,将课程学习时限,测验时间和难度等进行适当改变,作为给学习MOOC学生的一个选择(就像现在学生可以选择免费上MOOC,也可以选择交费,达到成绩要求以拿到证书来保证学习效果一样)。这样能多角度的反馈学生对MOOC的学习情况,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来促使学生严格的要求自己。对学生在学习MOOC过程中涉及的行为数据的采集,也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在时间安排和注意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同提升学生学习MOOC的自律性和积极性。

3 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利用MOOC

现有的文献在教师和制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建议,但学习者作为MOOC最终的目标客户,MOOC相关的教师和制作者也应该重视学习者主观的学习体验,并以此来优化MOOC的教学和设计。

从两种课堂充分结合的角度来看,应该充分发挥MOOC与传统课堂各自的优势。利用碎片时间学习MOOC,高效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传统课堂没能充分理解的知识概念和没能展开的知识延伸,积极通过MOOC寻求更多的教育资源,对有难度的课程提前预习也可以使用MOOC资源。

建议不要长期的,花费主要时间和精力学习MOOC,或将MOOC作为自己主要的学习方式。MOOC存在的人际交流上的短板上文已说明。MOOC学习应当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不要因为MOOC而成为另类的“网瘾少年”。

从改善MOOC学习效果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MOOC的网络平台,积极参与MOOC授课教师的讨论,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学习MOOC的过程中,诚信考试不作弊,收获更多的知识。传统课堂可控、可监督,MOOC课堂可碎片化、自由度高,两者若能结合使用,即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从完善高校教学管理来看,MOOC因其自由开放的课程选择和低于传统课程教学成本的优势,近年来受到许多高校的青睐。正因如此,课程的低完成率成为各类MOOC的通病。Fred研究显示,一个200人注册的课程,一周以后只有30人还在继续参加,占比15%,如果将时间继续延长,这比例还会更低。宾夕法尼亚大学对100万名MOOC用户进行了调查,发现注册用户中听过一堂课的用户占50%,完成全部课程的用户只占4%。因此高校内的MOOC选修可以加强纪律管理,尝试将传统课堂的管理方式引入MOOC课堂,如课时签到等,从而保证在校选课学生的完成率,提高学生的MOOC学习质量。此外,可以尝试由教师或助教在每次互动的时段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讨论话题,并将讨论区的签到和讨论内容作为MOOC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提高MOOC成绩评定标准来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注:李晶,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TR Liyanagunawardena,AA Adams,SA Williams.MOOCs: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2008-2012[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2014(3).

[2]R Kop,H Fournier,JSF Mak.A Pedagogy of Abundance or a Pedagogy to Support Human Beings? Participant Support o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2011(7).

[3]马秀麟,毛荷,岳超群,等.从实证分析的视角看MOOC 的利与弊[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2).

[4]杜金蝉,黄婧.基于学习者视角的MOOC课程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8).

[5]蒋,费洪晓.MOOC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基于学习者视角[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11).

篇5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most university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lack of strong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strong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fficacy, this paper made rational analysis of reasons of weak Students' learning efficacy, and explored the approach to tarin self-effic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students' academic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原因;途径

Key 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 students;self-efficacy;reasons;pathwa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40-02

1 研究背景

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也称自我效能理论,这个理论也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后,班杜拉在总结之前经验的基础上,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进行了多次补充和完善,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是个体对自己即要完成特定任务的胜任能力的判断。概括地讲,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完成某项活动前对自己所具有的信念和能够达到某一水平的预期。纵观国内外有关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方面的研究,可以大致归纳为目标设立、信息加工、归因、榜样、反馈、奖励等几个方面。

2 研究意义

基于现在很多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的现状,我们必须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转变目前大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研究和分析理工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客观现状,探寻和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式方法,进而保障学生学习心理健康,促进和指导学生学业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分析在校大学生学习效能感不强的原因

3.1 学习动力不足 我们在多年的迎新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度变得茫然失措。理想中的象牙塔和现实中的大学校园毕竟还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尤其是专业课程的难度让一些学生望而生畏。远离家人,没有高中的早读和晚自习,学习的自律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有的大学生因此自暴自弃,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很难达到自己的理想水平。很多低年级的大学生由于参加学生会、社团等学生活动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根本无暇顾及学习。

3.2 之前学习方面的成败经验的影响 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高中毕业的学校的参差不齐,即便同一个学校的学生考入同一所大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依然因人而异。相对而言,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之前学习成功的经验能够支撑起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自信;相反,部分学生因为未能达到自己期许的学校或者专业,心理有落差,尤其是多次的失败则会降低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学习丧失信心,认为自己缺少天赋,在学习上是不会有前途的。

3.3 消极的情绪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进入大学,从内心对学校不满意,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排解,极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坐在教室里就烦,认为浪费时间,从刚开始的冷漠厌倦到后来的焦虑不安,甚至会出现精神疾病。

4 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4.1 积极营造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校环境 毋庸置疑,正如大学新生的理想校园生活,一个良好的班级学风、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开放型的课堂氛围显然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理工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的培养中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教师授课时要保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领悟所学的新知识。斯莱文(R.Slavin)研究表明,当教师的课堂监控、教学适宜水平和激励机制都达到了较好的情况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这里的充分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时间。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对课堂进行有效组织,学生积极做好预习、学习热情和兴趣较高,这样能够保证学生都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

4.2 针对不同层次的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分级教学 体验成功的愉悦和,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理工科大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和自信。分级教学这一方法实现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开学初,学校对学生知识的掌握通过考核的方式进行分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分小班制教学,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挖掘潜力提升自我,从而顺利实现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例如,现在我校试行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通过考核成绩较好的学生直接从二级学习,分数一般的学生学习一级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通过以上方式和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都能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增强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4.3 进行归因训练,积极创造努力就能成功的体验 积极的归因模式对于帮助理工科大学生形成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有较强的实用性。归因训练的方法:①让学生了解个人的归因模式。探索个人的归因模式:你如何看待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积极的归因模式是:别人的成功源自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自己的失败根源于个人缺少努力。反之则是消极的归因。②对学生灌输“成功源于努力”的意识。我们可以从诸多案例中说明,并非每个人天生就能获得成功,成功取决于个人努力的程度。③结合学业指导学生进行归因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业现状,及时分析成败的因素,坚持设定短期学习目标,夯实基础,及时反馈,并教给学生改进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创造努力就能成功的体验,它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有的理工科大学生低估自己的能力而夸大学习的困难,经常不认真听讲,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可以回到基础上来,回到容易上来,当对基本的知识掌握自如后,成功的喜悦会把他们带到快乐的学习天堂。

4.4 以优秀的学生为案例,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获得榜样经验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努力学习的日程安排是怎样的,让学生明白出色的成绩是建立在不懈的努力和不服输的意志基础上的,以此来鼓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看到与自己同等水平的同学获得成功时,并以之为标榜激励自我,增强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失败,自然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成功。作为理工科大学生中优秀学生,不光在理论知识上打下扎实的基础,更要锻炼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多理工科学院开设了大学生第二课堂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入,向优秀的学生看齐,在行动上付诸努力坚持不懈。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的锻炼,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成功的喜悦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4.5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1+1”帮扶活动 将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结成对子,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相互帮助,进行合作辅导。重点解决帮扶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求职等等。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学习进步、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开展卓有成效的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泽林.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CET-4成绩之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2]杨翠娥.自我效能感:教师成长力的内在动因[J].教育探索,2011(8).

[3]罗惠卿.通过提高高职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来提高英语成绩[J].广西轻工业,2011(8).

篇6

自我教育――成才的逻辑起点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而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活动。目前,大多数人均把自我教育归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其实,作为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自我教育是在良好的氛围和目标下与其他教育途径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教育,它不仅包括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活动,而且还包括心理和行为的控制活动,即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师,为实现成才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教育只有转变为自我教育即依靠主体的自我内化和外化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说:“不论哪种形式的自我教育,即使在最严格的意义上,也都比过多地依靠课堂教学而实际上对心智的养成无多大裨益的教学制度可取。”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要放弃教育,而是要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

“吾日三省吾身”,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教育,它所蕴含的激励、发现功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自我教育的教育,才会使思考日益周密、知识不断累积、能力一天天增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自我

教育就在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自我教育过程既是一个认识和情绪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意志过程,最后表现为行为,即所谓“知、情、意、行”的统一。一个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受道德规范约束、个人信念和环境的影响,由低级到高级,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依赖到独立自主的发展过程。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真正基础和起点,自我教育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决定着成才的方向,自我作为决定着成才的结果。

自我教育――成才的内在机理

成才或实现自我是每个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只有自我教育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成才需要并培养其主体性,能真正尊重学生内心的意愿,没有他人的强制,这样就避免许多教与学之间的尴尬。因此,自我教育是一种个人的精神操练和心灵之舞,它能促使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走向,能实现其自我价值的发展道路。

人作为主体内在地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杰出的人才其实就是能充分地把自己的潜在能力转变为现实能力的人。教育过程本身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过程,只有自我教育才能使教育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才能使学生在人生目的的探寻中心灵变得纯净、充实、澄明,才能使教育过程变得更加愉悦和温润,才能使学生依靠自身思想和行动的力量昭示其在教育中的主动性、自律性,实现成才的目标。

大学生处于身心素质逐步提高发展的阶段,其中只有自我教育者可以避免教育中的尴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其自身放任自流或沉迷于丧志中,而是在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中获得德、智、体、能的健康发展。正如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那是因为其自我教育的能力不强,不能使自己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而自我教育能力强的大学生就会做到古人所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所以“只有当学生学会了不仅留心观察周围世界,而且留心观察自己本身,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他的精神力量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就要在精神生活的所有领域内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成才的哲学判据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过程即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内化过程。这也正如《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如今的现实也表明,大学生不可能依赖他人、他物,而只能靠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力量在学校和社会上获得发展和提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如果主体不主动发展,任何客体企图去代替主体的发展都是徒劳无益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在现实的认识和实践中,大学生经常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只能消极接受外物或他人作用的被动的存在物,或任凭命运摆布,这样,他们就会放弃对外物和他人的依赖转而反求诸己,追求自我内在力量的充实。这些正印证了哲学的矛盾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大学生来说,外部的教育和影响最终要通过内化才能转变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外化为行为。因此,自我教育能力强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空虚和孤寂,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自己将走向哪里,其使命又是什么。因此,只有自我教育才会使大学生更有思想、更有心智、更富哲理,才会得到更多的扩展;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成才。

人的能动性在于不是靠外力而是靠自身推动,形成一种“自己运动”的状态。只有自我教育能使大学生的内在能力和积极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得以发挥出来,并相应地凝结为越来越明显的结果。人的积极性所得到的回报作为活动结果的信息,反馈给自我教育者,又进一步肯定和强化了这种积极性。正像一句古老的西方谚语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导致成功。”

自我教育――成才的素质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