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平台搭建方案

篇1

摘要:面向社会需求,以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本文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的引入,建立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混合教学;线上线下;交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80-02

新形势下,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日趋成熟,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在我国迅速发展。网络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备受推荐,成为广大师生最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基础上,结合网络授课,基于《交通工程导论》课程,搭建混合教学平台,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创新地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一、混合教学模式的界定

混合教学模式是基于多种理论指导,运用多种教学设备和工具、教材和媒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它将课堂教学方式与互联网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最终达到最优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1]。

混合教学模式可结合课堂面授和网上教学的优点。课堂教学以“教为主”,网络教学强调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显示老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种方式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地与老师进行沟通,课后巩固课堂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混合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注重课堂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互补,以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前网络教学可视化、面对面沟通的优势,将集中的课堂教学部分转移到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学生可利用业余的零散时间进行知识巩固;同时,混合教学模式改善了传统的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混合教学环境搭建

混合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2]。硬件环境包括教学环境的准备,涉及教室和教室内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校园网建设、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安装,以及平台的管理和维护。软件环境包括课程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资源搜集、开放教学空间搭建、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制作、课程习题库建设等。软件环境主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平台,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硬件教学环境提供基本的教学设施,软件教学环境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混合教学模式中软件教学环境的搭建是其与普通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

三、混合教学课程规划

对《交通工程导论》课程而言,应站在国际化交通大舞台的前沿,进行课程改革方案设计,充分融合当今各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课程应紧密结合交通背景和课程拟解决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交通需求措施的实施、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道路网规划等问题[3]。

目前教学大纲中,《交通工程导论》课程为60学时,每周4学时。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后,增加线上教学的课时量。参考其他专业和学校的教学模式设计,拟安排线下教学30学时,线下教学模式20学时,增加课程设计环节10学时。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交通参与者行为特性、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规划、公共交通系统分析、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停车设施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环境和道路景观设计、交通仿真等主干课堂。

四、课程教学方式设计

线上教学方式采用目前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的开放课程[4,5],包括微课、视频公开课(Open talks)、TED、课件(Courseware)、MIT OCW、在线课程、网络课程(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学术交流资料(Conference,Lecture)等。授课老师针对某些课程或知识点,制作视频课程,上传到指定的网络教学平台。此外,开发网络互动平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面对面的沟通机会,增加了交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诸如“实时通讯”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线下教学方式:针对某些特定的知识点,以文字、幻灯片、音视频、动画等方式进行具体、详细地展现和讲解;然后以案例的形式巩固和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如《交通工程导论》中的交通流知识点,可以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交通波的传播过程;交通规划内容可以用案例的方式,详细讲解四阶段交通规划法的应用。

课程教学活动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在线活动包括在线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个人资源、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线下教学包括课堂活动,如课堂讲解、讨论、答疑、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以及室外的实验室、现场教学,如实验室操作、训练、观摩、调研等。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结合可依据下述原则来进行:

1.线上线下混合讲授,在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下进行。线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式教学,以知识的系统讲授为主。线上学习以学生自主看视频为主,学生自主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在此种方式下,课前预习、课程测试和作业以在线形式完成,包括在线、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和在线博客的方式。而课堂讲授仍以传统的教室授课的形式展开。线上和线下教学遵循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需考虑到线上教学的比例和内容;拟定教学大纲必须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2.在线讲授,定期辅导的方式。线下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授类似,学生在互动网络平台上进行系统知识学习,以课为主。线上辅导针对知识内容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与辅导。在线讲授的关键环节在于针对特定知识点,制作图文并茂、音视频合一的课件,如视频、PPT等,详细讲解可提升效率。在线讲授与课堂授课的不同点在于:课堂授课是系统学习,针对全体学生,需注重知识的普适性;而在线讲授需针对具体知识点,注意特定学生的接受程度。此外,可借助于各种定性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实现有效“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辅导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自发性学习兴趣,主动提问,及时沟通,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混合教学课程的评价和考核

混合教学课程的评价分三方面。教学资源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资料的完备性、丰富性、前沿性、开放性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反馈。教学效果评估:考核课堂教学效果和在线学习效果,增加在线学习效果的权重,将线上问答、视频学习、线上交流纳入到考核指标中。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估:由第三方介入,聘请本专业的教授组成督导团,随时参与到课程教学环节中,通过随堂听课、参与线上互动、与学生交谈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

考核综合多种方式,除了传统的课堂笔试成绩外,线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作品的展现形式、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此外,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将加入到考核中。三种成绩的权重需要通过调查,慎重确定。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评估,分析混合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教学方案,反馈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通过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教学平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可以实时通讯的公开开放的沟通方式,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为媒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教学效果,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迎.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田富鹏,焦道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5,4(144):63-65.

[3]李岩,陈宽民,王建军等.科研创新型与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实践[J].教育教学研究,2013,(39):271-272.

[4]吴长伟,陈静,邓红,等.基于慕课的应用型本科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3):57-59.

[5]潘文涛.基于网络资源的混合教学模式行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8(235):49-51.

收稿日期:2016-11-28

篇2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作为医学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生物化学》具有学科前沿性强、课程内容庞杂、概念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历来是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生物化学与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深入,融合范围也更加广泛,网络课程层出不穷[1-5]。如何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采用符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教学模式,支持在线开放课程上线运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医学院校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3年起,按照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目标,教务部门牵头组织建成了网络课程中心,专门用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依托课程中心,《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团队于2014年筹建网络课程,实施网络课程教学,课程建设效果得到教师、督学和学生的积极评价,对于今后其他网络课程的开发和上线具有借鉴价值。

一、网络课程构建思路

网络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依托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络硬件,开发建设网络课程中心(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进而面向广大师生,将传统课程上线予以开放,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这与慕课(MOOCs)的开发过程极为相似。因此,《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全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推行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共享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改善学习环境,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网站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的一个互动平台,便于师生之间在线远程交流和沟通。同时该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有兴趣接受知识,更能够主动学习,适应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的转变,拓展学生“第二课堂”自学空间,增强自主学习能力[6]。因此,《生物化学》网络课程构建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结合近年来这门课程传统大班教学的既有经验和教学成果,在网络互联条件下将其转变为网络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学生。在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网络课程中的一些案例和问题引导,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早期临床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网络课程组成要素

为《生物化学》网络课程提供依托的网络课程中心,是学校近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网络课程中心展示系统的设置简明易懂,便于教师操作和日常维护,更有助于学生在任何时间进入该网络课程平台进行线上学习。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生物化学》课程网站内容设计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课程简介、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资源、教学录像和互动栏目。

(一)课程简介

简要介绍本门课程的起源、历史沿革及主要内容,开课前向学生说明教材各章节的理论和实验学时,使学生进入课程网站后,能够预先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简介

主要包括本学科带头人、负责人以及专任教师的姓名、年龄、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和业绩成果等,使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师队伍的总体情况和业绩成果有所了解。

(三)教学大纲

依据课程特点和网络教学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对课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教学形式及课程教学内容作详细说明,使学生对课程学习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四)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电子教案、试题库、教学课件、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课堂教学方案等[7-8]。电子教案和课堂教学方案展示的是教师每个章节的授课思路、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本门课程主讲教师的授课方案和学习要求,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学习,达到线上自主学习的目的。学生可通过课程中心提供的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自选与本门课程有关的参考书籍,了解本门课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科研究热点。在全面分析教材和授课对象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将所有授课内容整合,应用规范化的模板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式在线开放的学习环境。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为核心建立标准化试题库。试题类型包括传统题型,如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等,还融入以病例分析为主的讨论思考题,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适当穿插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在题干上加以标注,增加试题库的复习针对性和实用性。试题库涵盖《生物化学》课程考查范围内的所有知识点。试题难度、题型和题量的分布与教学内容结构一致,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并附有标准答案和参考题解,能够满足测试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录像

教学录像能够直观反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录像质量直接关系到医学院校网络课程教学水平。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录像按照教学章节录制。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将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录制成教学视频短片,每段视频短片的时间不超过10min,利于学生课后或课前自主学习,不易产生学习疲劳和厌烦,也便于教师制作精品课程短片并上线运行。

(六)互动栏目

互动栏目是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搭建的交流互动平台。在课程主页设置“论坛”“答疑”“问卷调查”等板块,教师可以定期在论坛上思考题和作业。学生可在论坛上自由发表学术观点,便于课后思考讨论。教师还可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辅导答疑,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形成学习结论。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病例,也可拿到论坛中集体讨论,从而打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传统课堂大班教学所无法达到的灵活性。

(七)教学方法

由于前期在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过问题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改革试点,本次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融入问题引导式教学元素[9-10]。具体做法为:引入与本门课程相关的病例,设置一些常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同时辅助原创视频、动画、图片,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网络教学环境。

(八)考试评价

学生根据有关章节内容,通过课程中心的试题库和在线测试系统,评估课程阶段性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试题库还包含标准化试卷20余套,组织学生在课程全部结束后,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学生提交答案之后,均由计算机即时显示标准答案和个人测试成绩。

四、课程建设实施过程

生物化学网络课程建成并经过测试上线运行后,分别在佳木斯大学2013级和2014级临床卓越医师班进行教学试点。采用传统课堂大班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线上自主学习

丰富和完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学生可借助该课程平台提供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了解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把握课程的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通过开放展示教师的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动画,有助于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交到课程平台的“论坛”区,与教师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课前预习结束后,学生还可将所有问题汇总提交至课堂上,与其同伴和教师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线下大班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线上预习时产生的疑问,结合每章节教学内容,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传统大班课堂上开展线下教学,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根据需要邀请有关学科专家赴课堂参与师生互动环节。线下教学要求教师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提出的各类问题,此过程近似于“翻转课堂”教学[11]。

(三)课后辅导答疑

学生通过课程平台提供的测试题检测学习效果,也可通过线上教学视频对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科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还可在“讨论区”进行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后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总结,在线辅导答疑,纠正认识误区,并向学生提出反馈和改进意见,为下一轮课程学习做好经验积累和准备。

五、课程建设成效

《生物化学》网络课程平台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建设任务,课程网络资源每学年都要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通过在2013级和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班的教学应用,网络课程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一)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以“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为基本框架,辅以课后辅导答疑。通过图形、动画、视频展示等方式,将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内容直观、形象地加以表达,使学科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动态化,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在任一时间和地点在线学习,打破了传统大班教学的时空限制。线上学习时间可由学生自由支配,自主掌控学习进度,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符合在线、开放、绿色、共享的教学理念。

(二)实行人机交互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课程将传统大班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所在。网络课程的构建符合自主学习要求和规律,可有效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借助网络课程平台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线上学习、预习和讨论,使全部学习过程更加自主化。

(三)增进师生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篇3

(一)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共享我国环艺专业起步较晚,最早是从20世纪50年代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专业发展起来的,后期又有中国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业学院等相关艺术院校开设室内装潢专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但目前优质的教学资源都集中在全国少数知名院校中,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资源还相对落后,如何让优质的教学资源传递到每位学生的手上,成为现今传统教学体制下的难题。(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平台传统体制下的环艺专业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非常有限,课堂上教师现场教学首先要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课堂上仅留下的一点时间,没有办法满足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而利用互联网教学将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的弊端,通过互联网,学生在课堂上课之前可提前进行线上学习,在线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提前对预先学习的知识进行讨论,学生预先将在线上学习过程中不懂的知识点记录下来,等到课堂上带着问题针对性地有效学习。线下课堂以讨论问题为主,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沟通的能力。而课堂后再进行线上反馈,从线上—线下—线上这种模式,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知识点,延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搭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三)教学信息、市场咨询传递缓慢传统体制下的环艺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信息来源及市场咨询渠道比较单一。教学信息相对滞后,对市场现状缺乏了解,是目前我国环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例如,一些家具设计教材,教材中讲解的家具材料及家具制造工艺都早已被市场所淘汰,教材中由于没有及时更新,所以还一直沿用,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市场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毕业后的学生普遍感觉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落后于市场,满足不了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必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解决上述问题,一要及时调整跟进教材内容,不能长期不变,尤其是设计专业的教材更是如此。二要利用互联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教学资源和信息,并通过网站让学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四)实践教学空洞,缺少环境场景模拟环艺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师通常先对课程中的某个实践环节进行理论讲述,再进行实践操作和步骤讲解,但这个过程通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并不理想,主要因为缺少场景环境的真实模拟和认知体验,很多学生对实践环节普遍感到空洞乏味。例如,《景观建筑构造设计》课程中对于斗拱、雀替等古建筑部件的学习,如只给学生讲解理论和图纸,学生认知感不强,且空洞枯燥。若结合互联网媒介,教师在实地现场对斗拱、雀替部件进行现场讲解(包括细部构造、现场测量),并录制视频,随后教师将视频课件上传至网站,学生可以提前到网站上学习,学生看到视频中真实的古建筑部件,有了直观的视觉感受和清晰的现场演示步骤,使得原本需要讲述的大量文字内容通过视频录像演示,直观、清晰、明了。课堂上,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帮助理解和消化,互联网的介入使得学生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二、互联网应用于环艺专业教学的优势及影响

(一)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随地学习互联网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互联网教学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着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面越来越大,网络速度的不断提升,上网学习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被广大的学生所接受和青睐,在线学习也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互联网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除了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外,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还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教师和学生集中在某一时间段进行教学。除集中授课的时间外,剩余的课外时间,特别是像乘车、等候等一些琐碎的时间,学习利用的可能性不大。而利用互联网教学,教师将课件、视频录像、试题、图库等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站,平时学生可通过手机、ipad等媒介上网,随时随地地学习,这就将生活中大量琐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延长了学习时间,使得学习更有效率。第二,具有重复学习的优势。教学视频可上传至网站,学生课后对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点可打开视频重复学习,帮助学生复习,加强记忆。而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除在课堂上讲授外,课后学生遗忘知识点无法通过媒介帮助回忆。互联网具有强大的技术平台,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二)实地现场教学,录制视频教学课件,提高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学生有时认知不清,尤其是对于施工工艺和家具制造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知识点,由于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学生听完课后没有清晰的概念,甚至出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听完课以后更加混淆不清,在脑海中形成错误的概念。而由于第一次学习没有彻底弄清知识点,形成错误概念,导致学生在进行第二次学习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更正第一次学习形成的错误概念,这就使得学习事半功倍,降低了学习效率。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室内装饰工程、景观建筑构造设计、家具制造工艺学等相关课程,此类课程动手实践性较强,以纯理论的方式教授此类课程显然不符合教学规律。但教师如能到施工工地或工厂厂房进行现场教学,并录制教学视频,后上传至网站,学生在线上看到教师在施工现场录制的视频课件,有了形象生动的视觉感受,对施工和工艺流程也有了直观清晰的概念。

三、互联网教学对环艺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传统被动式教学无论是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还是新型的线上互联网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的一面,比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面对面直接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互动性强,具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并且教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亲和力,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当面直接解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共享,实践教学课程效果不明显。而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具有覆盖面广,教学资源和市场咨询传播迅速,不受时间地域条件的限制。以上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无法完全取代一方,即使是具备较多优势的互联网教学也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而最佳的教学方案是将两种教学模式进行结合,取长补短,以线上教学作为入口导入线下教学,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长处充分发挥,彻底打破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让学生提前上网学习,学生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问题和疑问,等到课堂上学生会带着上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性地听教师讲解,解决网上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带着问题去听课,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自然会更加集中,学习的效果自然会更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了现有环艺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必将全面推动环艺专业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向前迈进。

四、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互联网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建设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互联网教学上进行了一定的教学实践探索。其主要网络教学实体为易居句容网(),在此教学网站中,设置了六大特色网络教学版块,分别为“装修建材”版块、“案例欣赏”版块、“装修服务”版块、“寻找装修”版块、“精品家园”版块以及“专业论坛”版块,这六大版块分别发挥着不同的特殊作用。“装修建材”版块主要为学生上网积累基础知识搭建网络平台;“案例欣赏”版块主要为学生在设计前进行设计前期调研搭建平台;“装修服务”版块主要为训练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搭建平台;“寻找装修”版块为学生进行实际项目操作搭建平台;“精品家园”版块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成果提供了成果展示平台;最后一个“专业论坛”版块,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公共平台。总体而言,它是一种教学与商业相结合的网络实战平台,以校内工作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和利用各种专业与行业资源,为学生、教师、企业、客户四方搭建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通过咨询与实战,改变学习方法、扩展教学内容、扩大教学范围,最终形成产学研一体的独特的实践教学模式。

五、总结

篇4

为贯彻落实《xx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全市中小学延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广大师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影响,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做好全区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防控疫情是当前全省上下的头等大事。为切实解决延迟开学期间学生不能到校上课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等手段,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全面组织实施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改线下上课为线上上课,改在校学习为居家学习,做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确保线上教学计划与内容精当,确保各项教育教学措施落实,确保线上教学有效。

二、实施原则

(一)学生学业有保障。在疫情解除之前,学生全部在家进行线上学习、自学和活动,做到学生不入校,教师少出门,确保师生平安,确保学生学业不受影响。

(二)教育教学全覆盖。线上教育教学活动要切实做到学校全覆盖、学科全覆盖,同时要因地制宜,切合校情、师情、学情、生情,不搞形式主义,避免一刀切。支持和帮助离岛学校、薄弱学校一起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完成基本教育教学任务。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坚持“一区一策”与“一校一案”工作要求,以中小学校为主体提供线上课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教研部门和技术部门推荐资源平台为辅助,提供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线上授课既要教授知识技能,更要加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使学生通过线上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线下自我学习管理的能力。

(四)确保免费公益性。延期开学时段,各学校依托各类教学平台或资源实施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业辅导,均不得向学生(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三、实施时间

从2月10日开始至疫情解除,直到学生可正常回校上课时结束。

四、实施途径

1.网络教育教学。各初中学校采取全区统一平台和统一时间进行网络直播授课方式,利用“乐课网”开展文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各小学采取全区统一资源和统一时间进行录播课程授课方式,利用“百度网盘”中课程资源开展文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互联网设备进行登陆学习。

2.电视共享课堂。对于因条件限制不能参加网络教育教学活动的居住定海区内的学生,全区中小学统一利用中广有线、xx、xx、移动宽带等电视平台开设“空中课堂”,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直播或点播方式,收看相应年级的线上教育教学课程进行学习。

3.其他授课方式。全区中小学在做好文化科目的教学与辅导的同时,坚持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微信、QQ、钉钉、电话等途径,开展音体美劳等科目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实施要求。

五、实施准备

(一)制定方案

各中小学要分别根据《xx初中学校假期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指南》、《xx小学生假期网络学习课程实施指南》,“一校一案”制定好具体实施方案,在做好文化科目教学与辅导的同时,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实施要求,并列出具体到班级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周课程表。

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以指导学生居家综合学习实践活动为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幼儿园要做好每天一次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及时掌握幼儿的健康状况,指导幼儿家长科学育儿;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家长提供适合幼儿居家游戏的各类资源和亲子互动的活动素材,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提高亲子陪伴质量。

(二)技术保障

有条件的以学校为主,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可以由一名有网络经验的优秀教师统一授课或录制课堂教学资源,也可以选择其他适合学情的教学资源。不具备条件的以区教育局统一安排为主,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网络直播、录播和点播教学,以满足师生线上教学需求。

(三)资源整合

各学校既要充分利用各级平台资源,合理引入并用好第三方教育教学资源,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展网络直播、录制课堂教学。

教师进修学校要组织学科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加强网络直播、录制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形成满足当前教育教学需要的线上教学资源。

(四)教研培训

各学校与教师进修学校要及时组织教师网络培训、在线集体备课、平台磨课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使用、线上教学、线上辅导等基本技能。

教师进修学校要积极提供几种常用教学平台的操作教程,供学校和教师选用;要认真研究探索线上教研新模式,及时发现典型案例和好的经验做法,定期汇总推广阶段性成果,切实提高线上教学效果。

六、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各中小学校的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时间为:从2月10日开始至疫情解除、学生可正常回校上课时结束;为顺利做好实施准备,各校可适当提前进行测试。各学校暂按1个月左右的时间预排计划。线上教育教学应当作为新学期整个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考虑。

(二)教学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既要重视文化科目的教学辅导,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积极开展音体美劳等科目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三)教学组织。各校要列出具体到各班级的线上教学活动周课程表,及时推送电子教材、网络课程资源、预复习、作业册及居家综合活动要求等,明确学科任课教师、课堂组织、作业批改、在线答疑及个别辅导等安排与要求,并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和家长。

班级的原任课教师应同步听课,并做好线上答疑、作业批改和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线上教学应同步做好学生学习状态监测,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四)教学进度。各学校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慢到快原则,刚开始适当放慢教学进度,让师生都有个适应的过程。2月10日开学后第一周,以复习课为主;第二周开始除初三以外,各年级均按要求授新课,直至疫情解除正常开学。线上教学的进度要慢于日常班级授课的线下进度。

(五)作息时间。科学合理把握线上教学的作息时间。每节课教学时间小学宜20分钟左右,中学宜30分钟左右,每节课要留出一定的预习和练习时间。课间休息时间一般为15分钟。每天集中授课总时长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宜分别不超过1小时、2小时、4小时。各学校要控制好学生每天学习的容量,防止加重学生负担,保护学生视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六)教学评价。线上教学应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及时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考查和评价,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切实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教师进修学校要在疫情解除后,对全区各校的3-9年级新授课线上教学内容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要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

(七)教材使用。区教育局将根据当地疫情发展情况和防控要求,适时组织做好中小学校教材发放工作。在新教材发放前,学校要尽可能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教学配套电子教材与使用指导,不得要求家长打印电子教材。各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缺少纸质教材引发的焦虑。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周密安排实施

为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落到实处,区教育局建立“线上教育教学”专项工作小组,主任:xx、xx,副主任:xx,成员:xx、xx,整合行政、技术、教研、教科研等部门力量进行协同推进,负责制定与教学业务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指导各校做好开学前的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技术部门主要负责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做好在线学习技术服务;教研、教科研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学校落实教学计划与进度,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要求和资源、教师网络备课与授课,跟踪评估教学指导效果。

各中小学校是实施线上教育教学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引导教师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立足本职、集中精力,确保全员网络在岗,全力做好网上教学、在线辅导工作。要组建并发挥好学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小组与技术团队作用,及时组织教师开展网络研训、平台磨课、在线试讲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的使用、直播教学、录播教学资源、线上辅导等技能,并实时监控“线上教育教学”运行情况,及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同时要加强校内师资、资源、年段教学安排的统筹,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选择和推荐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线上学习,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效,确保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实施。

(二)加强工作值守,完善服务保障

学校线上教学期间要实施专人值班制度,确保平台安全稳定运行。任何学段,无论采用分班分层教学还是集中教学,教师都应当网络在岗。班主任要通过组建班级学习指导群,借助钉钉、微信、QQ等途径安排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任课教师应当同步参与直播听课,配合主讲教师指导好本班学生相应学科的学习,做好作业批阅、线上测评等工作。名优教师、党员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技术中心要统筹技术服务保障力量,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保障。计财科要保障网络平台搭建和在线教学流量资金需要,不额外向家长收取费用,确保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行、有序实施。对参与实施、支持线上教学投入较大精力、取得较好成效的教师给予相应补贴,相关学校应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给予配套。

(三)家校协同配合,净化学习空间

各校要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学生、家长接受和提前熟悉掌握线上学习方法,及时解答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要特别提醒家长做好孩子在家学习的监督,减少焦虑。建议小学生尽量能在家庭成员陪伴下参与线上学习活动。指导家长控制好孩子的电子产品用眼时间,切实保护好视力。

落实中小学减负要求,严格按教学进度开展线上教学,不得超纲、超进度、超负荷教学,不得额外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加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引导与监管,不得发送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确保网络学习空间清朗、纯净,传播正能量。

(四)关注特殊人群,给予特殊关爱

要关注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困难家庭子女等特殊人群的线上学习帮扶落实工作,建立特殊人群人员清单,逐个确认,对线上学习确有困难的,要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指导;对由于家庭贫困、勤奋好学、无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特殊关爱与帮助;对重点疫区不能按时返校的随迁子女等学生,要及时通过多种办法给予必要的教学辅导。

没有采用“一区一策”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如确无条件组织线上教学,经区教育局批准,可暂不实施线上教学,但应通过其它方式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健康关心、动态跟踪;正常开学后,要创造条件支持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及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33

1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推进,以及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大高校迅速掀起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我国高校中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的弄潮儿。

1.1创新创业意愿与现状

201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765万人,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有多少大学生选择创新创业呢?通过分析调查数据,选择就业的大学生高达492%,选择不确定的也占比44.1%,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只有6.7%。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就业压力巨大,由于资金和创业风险方面的原因,在毕业后真正选择创业的大学生相对较少。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比文件之前的2009届(1.2%)高出1.8个百分点。可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持续上升。

1.2行业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选择的行业中服务业居首,比例高达34%,紧随其后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占比24%、22%,而选择IT业的只有20%。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优先选择自己熟知的行业,从而缩短创业熟悉期;然而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却很少考虑到社会发展需要,互联网+、IT业这类代表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行业正是发展前景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

2“互联网+”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志青年、当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全面分析移动互联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并找出新出路成为影响创新创业成败的“关键一招”。

2.1“互联网+”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的机遇

第一,创新创业机会大大增加,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增添。新业态下,新媒体被广泛运用,大学生在浏览网页时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出现需求短缺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意想法,大学生由此汲取创新创业的新启发、新机会,如滴滴、饿了么等。

第二,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合作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对社交平台反映的社会需求状况,在利用大数据科学的分析市场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线上线下平台进行迎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创新创业。

第三,加速创新创意落地,降低业门槛。移动互联时代,诸如淘宝、滴滴打车、美团等手机APP已经成为现代人衣食住行必不可少的“互联助手”。新媒体被广泛运用,大学生通过微商、淘宝店等移动终端足不出户就可以锁定商机,并且不需要太高投资,降低了创业门槛。

2.2“互联网+”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对的挑战

第一,传统行业的创新创业机会减少,创新创业的科技含量要求增高。由于互联网融入传统行业,并对其进行重新整合,加上电商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对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的要求使得许多传统的创新创业空间受到挤压、萎缩。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兴起增加了传统零售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使其利润大幅下降。

第二,创业门槛降低,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伴随“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机会不断增加而来的不仅是创意和创新的小微企业迅速增加,还有一大批跟风者和模仿者。

3顺应“互联网+”趋势,建设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

3.1高校――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3.1.1创新“互联网+”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第一,高校应首先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设置“互联网+”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开发建设,将“互联网+”引进课堂,利用大数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网络成为教育重要舞台和载体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当依托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结合变化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建立对应的教育网络系统,推动载体创新。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和MOOC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搭建与现实对接更紧密的课程体系。

第二,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设置培养方案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程度,更要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由各院校教务处领头积极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网络互动+课外训练+创业实践+创新模式”的5G一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不断摒弃课堂教学上落后的创新创业“硬件理念”,通过面向社会、走进企业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所需的“软件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应尝试构筑学生、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相互融通、互相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在家庭大力支持的前提下,通过学校科研硬实力广泛吸引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

3.1.2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代练、以赛促成

近年来,教育部以及各省级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和企业已举办很多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载体。高校应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将学生的创意和想法付诸实践,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创新原有的创意模式,形成一个以团队成员的“头脑风暴”+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参赛评委的“改进建议”的“三议”创意升级机制。同时,高校还应对重点项目实行重点培养,努力让经历过大赛洗礼过“种子项目”落地存活,迈出由赛场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搭建平台让参赛团队和企业以及相关投资机构对接,让精英团队的研究成果转换为现实效益,让知识和产业对接。

3.1.3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中介平台、服务平台

第一,高校应积极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机遇、新问题,努力研究寻找与搭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落地的新途径、新出路、新平台,通过向示范学校,如清华大学打造“兴趣团队、创客空间、和X-Lab”的三创平台,学习借鉴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中介平台、服务平台。

第二,高校应利用政府政策和相关资金的支持建立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专业化众创空间”,简化在校学生创新创业登记手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平台,并给予入驻项目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网上“创客联盟”、网下“众创空间”等平台将学生的创新创意汇聚起来,为创意者、创新者以及投资人搭建起信息对称、项目对接、资本对接的创新型创业孵化综合服务平台,努力把各种创新创意孵化为创业实体。

3.2政府――“更多、更深、更广”的“全方位”支持和鼓励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制定详细化、具体化。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创业,出台支持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具体政策,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提供创业资金、互联网技术和税收上的支持和优惠。建立“双创示范基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二,扩大资金扶持范围,提高资金投入总量,拓宽融资渠道。首先,对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缺乏资金是其创新创业的最大瓶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应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设立自主创业储备基金,扶持范围应面向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其次,为吸引社会风投,政府应充分发挥“种子资金”的带动效应,由政府出少量资金,带动社会和民间投资;此外,政府应积极建立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众筹融资平台,为学生团队、投资方、消费者之间搭建一个信息、资本的网上交流平台。

第三,强化政策执行力度,加快建成创新创业生态圈。顺应新技术正在掀起的创新领域浪潮,各省创新创业发展需打通线上线下产业协同合作模式,建成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孵化―创新创业融资”于一体的完整创新创业生态圈

3.3企业――积极搭建“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

第一,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坚持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学校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企业导师的同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真正体会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如何运作的,以此为学生创新创业积累实践经验、积攒社会力量。此外,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不仅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的平台,也能让学生团队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在移动互联时代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大学生可以从网络平台及时获取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资源的支撑,实现校企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深度、广度、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

第二,科技创业企业充分发挥网上“创客联盟”和网下“众创空间”平台的优势,集中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和创新创意研发,这样不仅降低企业科研成本,而且有利于营造“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3.4打造创新创业“12345”一体化实践平台

树立一个以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为主的教育理念,强化不同学科专业和校内校外实践的两个结合,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咨询、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创新创业实践三大平台,培养创新、基本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知识四方面能力,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培训机构以及创新创业孵化园、师资队伍、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五个建设。

4结语

2017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创新创业提出,“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当代大学生如何响应祖国的号召、顺应时展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创新,实现创业梦想和人生价值。相信通过政府、高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不断提高,“互联网+”r代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中国梦、民族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协文献出版社,2015,(6).

[2]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篇6

关键词:云平台;平面设计;混合教学;教学结构;线上线下

云平台就是把教师备课过程中,课内、课外教学的任务布置、作业指导、答疑演示和作业批改等几个环节集中在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云服务平台上,把过去需要用纸和笔来完成的事情,转变成以手指,通过点触与书写就可完成无纸化学习任务,将课堂提问、举手应答变成了师生之间在个人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即时互动和信息反馈。0.2云教学特点伴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以及智能终端APP辅助教学平台的问世,使得当今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昔日“老师讲、学生听”被动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学生利用智能终端实时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形式彻底改变,学习潜在积极性被挖掘出来,原本枯燥呆板的课堂变得异常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1],促进教学双方积极互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移动云平台的翻转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的云平台,通过资源搭建、任务配置,借助移动云平台的资源管理、教学功能、评价体系,为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营造了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内心深处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体意识[2]。对学习行为记录实施的过程考核,能够为教师提供客观真实的教学研究大数据,实现具有人工智能性质的个性助学、助教功能。平台具有优越、完善的教学辅助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非常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1.1课前准备。使用云平台时,教师在平台上创建班课,让学生使用邀请码加入班课。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云平台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班课资源库,如教学视频、相关图片、PPT课件和自主测试题等,以方便课前学习。为掌握学生预习效果,通常在云平台设置3—5个测试题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测试,在云班课平台的答疑讨论区上,学生将自主学习遇到的疑问及时反馈到讨论区,教师或助教(指定的优秀学生)对存在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通过答疑讨论更加清晰地掌握了学生课前学习状况。课前学习,如图1所示。图1翻转课堂课前知识传1.2课中教学。(1)巧妙引题。在上课伊始,根据课前掌握的情况,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还存在的困惑或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借物喻题、巧借媒体、趣味游戏、动人故事、实验展示等方式顺势铺开引出主题,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打开探寻问题的大门,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初试牛刀。上课伊始,设计一个摸底小测验,可采用限时如1分钟测试来获知个体学习状况,旨在摸底、巩固课前知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挑战困难。(3)课堂互动学习。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各学习小组领取教师针对课前预习状况而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老师则协助、指导各学习小组开展互动学习,通过巡视指导、适时点拨、释疑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看云平台的各种学习资源,如知识文本、视频资料及数字资源,来解决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展示评价。小组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利用云平台中的随机摇号方式确定小组成果交流展示顺序,运用头脑风暴、问题抢答、效果投票等平台教学手段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活动,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内系列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实现合作探究、有效互动、深度体验、知识内化、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知识内化过程,如图2所示。图2翻转课堂课中知识内化1.3任务拓展。操作实践完成后,老师可以在云平台上与本课知识内容关联的拓展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调研、查资料,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与企业生产,学生用学得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锻炼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有效解决了知识与社会生产脱节的现象,培养了学生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1.4过程考核。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优化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如何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可以将每一次的课堂练习内容生成一个任务或合作项目,在完成相关内容后,让学生及时将练习结果上传到平台,上传的内容可以是图片或视频、文档等,从而获取经验值。因为形成性评价相对公平,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或操作结果都以某种形式上传至生成的“作业/任务”中。教师则可以自己或指定助教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或点评作业,便于及时反馈学习问题。教学过程的各种活动均对应并不断增加活动参与者的经验值,通过经验值来衡量学习过程的活跃度、参与度,这是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教师人工监测如蓝墨云平台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墨”的分析提醒,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辅助教师教学决策。1.5大数据分析。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调取相关结果以便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分数分布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从而产生教学智慧;当期末来临,我们还可以通过导出班课数据和教学报告,把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汇总导出成数据或明细数据表格;还可以导出成班级的教学报告,如资源报告、活动报告与学情分析等数据,来自平台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教学历程,为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归纳及总体把握提供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撑。

2移动云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云平台不仅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还对目前非常流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下面是本人基于蓝黑云平台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2.1搭建“互联网”移动资源平台。基于混合教学理念,创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互动教学资源平台[4]。将平面设计学科素材,如微课、教学PPT、知识文档上传到云平台,打造数字教学网络资源库,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形成支持在线学习、面对面互动学习、泛在移动学习的全方位、立体化学习方式,有效解决了基础水平不同、学习方式有别、理解进度不同的层次差别,极大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形成了资源利用、学习评价、互动交流等多功能生态学习环境。2.2构建线上线下交互模式。缘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相融合,经过国内外教育学者实践验证,实现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对面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迅速普及。该模式不但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还有效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智能云平台中视频、音频、图片、理论知识等教育资源,与线下课堂的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展示评价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系列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客观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师生角色,既解放了教师,又激活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学生。轻松实现了2500多年来教育家孔子的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愿望。在线教学视频为个性化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根据个性需要可以反复回放,直至理解。在课堂内也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容易实现分层教学,从而使得面向全体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不同小组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任务,进行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学生、老师、课本、环境、资源多维交互,形成O2O线上线下新型互动学习课堂。2.3线上线下任务设计。将平面设计教程以项目来组织任务模块,形成“线上—线下”即网络和面对面教学的有机结合。每个项目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设计成3—5个学习任务,将任务在线到线上云平台,形成云平台学习资源,提供课前在线学习和课后巩固。面对面学习时,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目标需求、学习进程、任务特点和环境资源,结合云平台资源选择和组织课内学习任务流程,并通过课内学习互动,开展学习活动,小组利用平板或计算机开展任务学习、研讨、互动、展示、评价,所有活动可全部在平台上进行,实现无纸化教学。以前为实现线下学习成果的多元评价耗时、费力,效果差强人意,现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轻松有趣,可轻松实现多元评价,还可引进企业高管在线点评,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2.4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自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明确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5]。用形成性评价辅以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对个体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对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在线测试和在线竞赛的综合判断来实现的;终结性评价是通过在线测试和在线(视听)竞赛结果与期末考试结果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元化的评价,使得教学过程规范、有序、高效,真正实现关注全体、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云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3移动云平台教学问题及对策

移动云平台并非十全十美,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访问信号不好及对策。信号不好会影响到访问平台延迟或者上传图片、视频卡顿,甚至当机,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提供WI-FI接口解决。(2)频繁使用移动端出现的速度问题的对策。随着移动端访问云平台次数的增加,以及下载数据、视频或图片会占用移动工具内存,导致速度下降,这时需要对内存进行及时清理,以保证运行畅通。(3)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和学生自觉性影响,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教师构建班级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有效约束和规范。

4移动云平台教学反思

近两年,通过蓝墨云平台在平面绘图中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双方主动建构新型互动课堂。利用云平台的投票和头脑风暴功能,调查学生对云班课活动的满意度,约88%的同学给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觉得开展云平台教学活动,便于课前预习与课后温习,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对云平台教学未能很好地适应,因网络环境、移动终端局限,流量限制、错失活动机会等情况,从而不能跟随课堂活动开展,加之经验值偏少,也会影响到情感体验等。有鉴于此,在以后开展云平台移动教学前,应提前问卷学生的现状与心理愿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设计方案。移动混合教学是近来教学改革的热点,在课堂中将云平台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深度融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一步认清云平台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研究问题的能力[6]。

5总结

通过云班课在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中的运用,先后开展了翻转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活动,引领了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搭建了数字信息化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传统课堂向智慧型和创新型课堂转变。同时,新型的教学结构对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为师者不断地学习来提升信息素养,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单冰.应用型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14):69-70,73.

[2]单好民.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证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7.7:81-84

[3]张茵茵,牛彦敏.移动教学平台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蓝墨云班课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3):23-24.

[4]李剑.基于蓝墨云班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7,(16):34.

[5]钱文娟.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评价在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8(6):69-72.

篇7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整合;创新;个性化

一、引言

建筑学专业不仅是一门工程科学,而且是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科学。如何设置五年的课程体系,培养未来建筑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是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地方大学建筑学专业办学时间长短不一、软硬件条件差别较大,导致其教学的多元化、差异性发展明显。而近几年,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导致用人单位更注重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只有尊重这种需求,科学地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有关专业课程,整合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形成适应地方大学发展的专业教学框架,才能彰显办学特色,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本文以大连大学建筑学2014—2018级培养方案修订为依据,论述了该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体系设置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革,努力建立重视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1]。

二、改革内容

创新最重要的在于心态的开放。通过对国内“985”等一流高校的充分调研,认真学习与借鉴先进教学理念,同时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座谈,充分聆听了来自社会的反馈和需求信息。经过反复研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优化,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梳理,以创新思维引领改革,以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就业需求为目标,制定更适合当前教育趋势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很大整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出较大改革,实现课程数量的“精减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模式的“特色化”。

1.课程体系建构。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方案的直接载体。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有利于对学生应用性、创新性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围绕建筑设计课程群这个核心主轴线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所有教学环节的设置都与能力培养直接关联,清晰准确定位出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认知与初步设计能力阶段(一—二年级)、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阶段(三—四年级)、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阶段(五年级)。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重新梳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对原有教学内容做出整合,并提出“一主轴、两副线、两模块、多节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框架,即“一个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群主轴线、建筑理论类和建筑技术类课程两个副线、建筑表现类和建筑史类课程两个模块、多个实践教学节点”(见下页图1)。整个课程体系清晰,递进关系明确,相互作用明显,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彰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过程。

2.教学内容整合。①建筑表现类课程,该模块以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为主,重点训练学生的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整合了相同理论群组与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以加强美术基本功、增强艺术感悟力、强化基本手绘表现为主;二年级安排建筑表现技法和室外写生实践环节。将传统的CAD制图及三维表现课程整合,合并为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讲授最新的绘图软件和后期图文制作技巧,提高对核心课程的辅助作用,也提升学生的图文表现能力。②建筑理论类课程,建筑理论类课程由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一系列课程组成,是获取建筑设计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由浅入深对应着建筑设计主轴线上不同阶段的课程。但是多年来,由于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讲授模式和内容一直变化不大,与设计课的递接性和支撑性也不够强,尤其是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原有两部分内容各自为政,缺少必要联系,与设计题目不对应。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中,主要对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和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将这两部分的内容分解后充分融合,再拆分成四部分,确定阶段主题,每个主题分别对应当学期的设计题目,安排在设计课之前集中讲授。总学时增加了32学时,并将课程归属到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建筑理论类课程对建筑设计课的理论支撑作用,学、然后致用。

3.教学模式创新。①“一对一”教学指导与“导师制”相结合。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始终是专业教学的主轴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任课教师的课堂“一对一”指导为主,学生缺乏选择老师的权利。在这次创新实践改革中,首次推行“整班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垂直式教学模式,打破“整班制”这种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到大二以后就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以后形成教学工作坊,导师对学生一管到底,直到毕业。导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课外活动,如参与教师课题、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学科竞赛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②建筑技术与建造环节相融合。建筑技术类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载体,也是我专业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之处。通过加强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横向联系,更新技术课程内容,将节能、环保、绿色等新理念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并贯穿到设计课中去;设定一定的“建造”环节,使之成为设计课的延续,避免建筑设计停在单一的形式操作层面;传统的建筑史类课程也增加了模型制作、多媒体制作等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古典建筑实体模型,感受经典建筑的空间形实、结构形式、材料肌理,增强对建筑的体验感;通过强化必修课、优化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以核心课程和技术课程相结合、有利于技术与理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环节和模式。③个性化课程与实践平台的搭建。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教学体系如何设置,教育对象的个人发展目标仍然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状态。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平台,在专业教育和素质训练上,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目标给予更多样化的教育平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出口更加多样化。本次培养方案在修订中强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执行上采取了以保障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拥有更为灵活多选的教学执行方案,如建筑设计课程增加实际项目、学科竞赛题目、增加研究性题目,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重,提供个性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以大创项目为契机,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拓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类型和范畴,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由此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教师的工作室为核心,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创新团队,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交流机会,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优越性。多种实践平台的搭建,使个性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践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三、成效与展望

2014版培养方案实施了两年,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看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成效。近两年,我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种专业竞赛中均有上乘表现,无论是建筑方案竞赛、软件大赛还是论文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较以往有了很大突破;申报并完成多项省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显著、成绩优秀;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近两年,学生考取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985”院校的研究生,考研率达到20%以上,在学校考研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学生就业率也能达到90%以上,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比较强,有一定开拓精神。通过跟踪毕业生并与用人单位沟通,我们的学生能够被社会认可,得到普遍好评。教改的实施也带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科研、教研水平提高,主编出版了国家级精品教材,发表了相关论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推陈出新、充分建立与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己之地,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水平更快提升,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多元化、综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们通过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地方特色显著的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产品”,同时也必将使专业办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534):106-109.

[2]秦迪.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C]//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编.中国建筑教育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79-181.

篇8

关键词:云平台 智慧教育 在线学习 移动互联

一、推行智慧教育的意义

智慧教育,以校园网为基础,由一系列硬件设备、数据库和软件系统组成,是一个能够集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虚拟环境,已经成为高校一项基础性的办学设施,是高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教育的运用,学校的各项工作可以在时间上更加灵活,在空间上更加开阔,活动更加便捷,效率也更高;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必须有唯一的产生者和维护者,且在全校各部门数据共享,按各自的授权来访问利用数据信息。

二、线上云学习平台

智慧教育云学习平台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云模式理念的先进思想的新一代网络助学服务系统。平台主要包括:教学资源、教学空间、教学形式、考试中心等功能,为全日制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学员提供教育、教学服务,以解决教师日常授课的信息化问题,远程教育信息化问题和移动终端信息化教学问题等。

1.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中心包括资源上传、资源查询和下载、在线查看、我的资源中心、资源评审、资源分类管理、资源评审管理、资源统计报表等功能模块。

(1)资源上传。教师可以在“导学、学习、教学资源门户”等位置,把资源上传到系统中。上传资源时,还需填写资源的来源、状态、申报分值、贡献分配等,并把这些信息作为教师的积分统计依据。

(2)资源查询和下载。资源的查询可以按照文档、视频、图片、音频、动画等不同类型进行多维度分类查找,而且均可以下载到本地进行使用。

(3)资源在线查看。学员可以在线查看文档、图片,播放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

(4)我的资源中心。这个功能模块可以管理老师或者学员的资源。教师可以查看自己所有的上传资料,也可以对已经上传的资料进行修改、提交公开申请、撤销申请、删除等操作;也可以收藏一些资源到自己的收藏夹,以方便使用。.

(5)资源评审。教务管理员可以创建、修改、删除资源评审组;一个教师可能在多个资源评审组,在打开评审页面时就可以看到自己所属的评审列表;进入评审页面,自动列出所有未评审完成的资源,输入评审意见和结果;在评审组列表中,可以查看评审统计情况。

(6)资源管理与统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按照部门或者个人为单位统计显示人数、资源数、总分值等数据。.

2.教学空间

(1)课程列表。授课老师和学生登录系统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课程列表。课程列表对课程信息进行展示,如课程名称、选修类型、上课班级、考核方式、学分数、主讲老师、助教老师等;也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展示,当学期结束后,如果教务系统能将成绩到数据中心,则本页面就可以将成绩同步过来进行显示。

(2)课程首页。学生和老师进入到课程后,首先来到课程首页。课程首页主要包括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档案,老师布置的作业信息,以及上课情况的通知通告。

(3)课程导学。默认显示标准课程库中的导学内容,授课老师可以自己增加内容,也可以修改、删除自己增加的内容,如文本、图片和视频等;但不能修改标准库的内容。

(4)课程作业。教师可以将默认看到标准库的作业列表,可以将标准作业或者自己创建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提交作业后,可以在线批阅,给出成绩和意见;还可以统计查询作业情况。

(5)在线测试。老师进行试题分类管理和,学生进行练习、自测、统计错题库等。

(6)文库分享。在课程中,学生、老师都可以分享各种文档,形成以课程为单位的文档中心。

(7)课程论坛。论坛是学生与学生、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的地方。这里可以发表话题,自由发言和回复;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将活跃度作为教学依据。

(8)课程标准库。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课程标准库,标准库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映射到授课中;标准库由课程负责人管理;标准库是课程体系中标准化和传承的核心。标准库包括:首页、课程导学、课程学习、课程作业、学生成果、在线测试、论坛;课程负责人也可以建立更多的模块。

3.教学形式

(1)网络点播教学。包括学生点播学习、教师点播教学两个功能模块。“学生点播学习”能够记住已学时段、上次结束的位置,支持“继续”学习或“从头”学习,播放过程支持进度拖动自主调节。点播窗口的右侧提供“笔记”“评论”“提问”“纠错”“作业”等功能按钮。在下方提供“导学”和“参考资料”模块。“老师点播教学”右侧有“笔记”“评论”“提问”“纠错”“作业”等互动型文字链接。

(2)网络直播教学。管理人员输入直播教学内容名称、授课老师、时间等信息,完成直播的创建。学员可以自主报名,管理员也可以直接将指定人员加入到参加直播人员名单中,还可以限制其他人是否可以报名。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到老师的授课音视频、PPT画面、白板、桌面等,学员可以举手提问,老师将学生邀请到提问席之后,可以直接音视频发言(需要有麦克风和摄像头)。在课后还可以使用“互动学习社区”进行论坛交流。

(3)移动教学空间。移动学习支持主流手机、常见的PAD,支持安卓2.2以上系统、IOS 5.0以上系统,在不同的移动端,资源会自动调用不同尺寸的对应资源,并且支持学员移动练习。

4.考务中心

考务中心包括试题管理、考试组织、成绩管理和数据分析。试题管理功能有:试卷组卷方案、试题录入、试题审核;考试组织功能有:试卷网络、学员网上报考、教师监考、催考和补考等;成绩管理功能有:考试阅卷、成绩调整、成绩和成绩查询;数据分析功能有:各试题得分分析、学员成绩区间分析。

5.与学校系统对接

(1)数据对接。与本校现有系统的数据同步。通过学校提供的中间库,把数据同步到系统数据中,保持数据一致性。同步的数据主要包含: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班级、课程、教职工信息、学生信息、学院信息、专业信息等。

(2)登录对接。与本校自有系统实现免登陆对接。在本学习平台和学校原有管理系统只需登录一次即可,实现用户统一登陆操作。

三、结束语

校园全息化网络平台为智慧教育信息化提供基础网络设施和架构,为云数据中心和智慧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搭建了互通的桥梁。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教育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逐步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智慧教育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包括全息环境、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考核、智慧评价等核心要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厘清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后,接下来就可以逐步建设智慧教育的应用系统,完善整个智慧教育的体系架构。

参考文献:

[1]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智慧教育解决方案.2014.

篇9

依据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设计了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以期实现对整个教学体系综合管理、智能调控的目的,更好地为实现以职教科研为引领,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和培训为双驱动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服务。

[关键词]

职教师资;一导双驱;信息管理平台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在规模、学历和职称结构方面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与职业院校扩招速度相比,职教教师的数量还远远不足;与实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新的战略目标相比,职教教师的素质还远远不够。如何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突破结构单一、系统封闭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建立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是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吉林工师”)在学习和借鉴国外职教发达国家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职教研究为引领、以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为双驱动的“一导双驱”一体化教育体系。

(一)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内涵

所谓“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即以职教科研为引领,以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和培训为双驱动,构建集职教师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于一体的特色“双师型”职教师资教育体系。

(二)基于“校-企-校”联盟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方案设计

吉林工师从确立职教科研方向、建设科研队伍、搭建科研平台三个方面入手,扎实职教科研基础,明确指向,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引领方向。为此,吉林工师组织并创建了由职技高师、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构成的“校-企-校”联盟,并实践了“一导双驱”框架下“校-企-校”联盟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方案。其中“校-企-校”中的第一个“校”字,代表吉林工师,即职技高师,中间的“企”字代表参与联盟的行业企业,最后一个“校”字代表职业院校。在这个模式中,“校-企-校”分别代表培养培训联盟中的三个主体。职技高师是职教师资培养单位,其培养的人才将为职业院校服务,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培训单位;职业院校是职教师资用人单位,同时也是行业企业员工的培养单位;而行业企业则是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单位,是接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这样的结构下,形成了立足人才需要,三方联动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培训架构。建立基于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共享成果的一体化培养培训方案,进而通过共建教师队伍、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资源、共建评价体系最终培养培训出合格的“双师型”职教师资。

(三)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在运行与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最核心的困难是对整个联盟系统的管理。由于“校-企-校”联盟分别有职技高师与数十家职业院校、企业共同构成,在成员、部门、学生、教师、参与项目等方面要处理的数据庞大,且时常需要即时的多方联络,管理、规划方面都面临着巨大困难,因此,“校-企-校”联盟的主席单位组织设计了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信息管理平台,以期实现整个培养培训模式的数字化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即时性。

二、职教师资“一导双驱”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在“校-企-校”联盟初期的管理中,学生、教师、项目等信息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操作来完成,计算机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如记录、存储、排版、打印等。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而且数据准确率不高、查找困难、统计分析准确率低等。故此,急需设计一个系统化、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联盟及联盟支撑下的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进行管理。

(一)业务需求分析

信息管理系统需要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单位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教学信息及职教科研信息。教育单位信息包括参与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的各方单位的基本信息,该单位的专兼职教师信息、该单位参与的教学课程及项目信息、目前正进行的教学项目情况,各单位参与教学与职教科研的部门信息等。学生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个人信息、专业、年级、成绩、学业完成进度等),目前所参与的学习项目(学习所在地是“校-企-校”中的哪一部分,授课教师、指导教师等),可利用APP实现学生位置的GPS定位。此处的学生包括在校的普通学生以及参加培训的职业院校教师。教师信息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参与的教学课程及项目信息、目前正进行的教学项目情况,教师的职教科研情况等。教学信息包括专业信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信息(包括理论与实践)、实习实训信息、教学项目信息,参与某一项学习的学生情况等。职教科研信息包括职教科研的数量、等级、内容、进度以及在职教科研基础上的教学项目等。

(二)用户类别分析

该系统涉及单位数量多,且类型不同,各单位人员结构体系不同,故此,在用户类型上较为复杂,大体可将用户划分为以下几类:技术管理员拥有系统的最高权限,包括其它用户权限的授予、其他用户登录名及密码的重置与查询,不同权限可以访问的模块设定等。教学管理员拥有较高的管理权限,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定与修改,查看或设定全部的课程与学习项目内容,学生参与项目的设定,教师及学生提交各种材料与申请的审批等。教学管理人员也可能分为不同的层级,不同单位、不同部分、不同工作内容的管理人员可以获得不同的权限。本系统内的教师是指系统内全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包括职技高师的专职教师,职业院校的教师或企业参与教学工作中的工程师、管理人员等。教师可以查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查看、修改或设定自己参与的课程与学习项目的内容,自己教授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参与项目的设定、学生提交作业或材料的审批、学生成绩的录入,以及参与职教科研的情况,提交参与职教科研的申请等。在校学生可以查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查看或选择可参与学习的课程或项目,查看自己参与的课程与学习项目的内容,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提交作业、提交学习申请、成绩查询、评教活动等。本系统内的培训学员是指在职业院校工作,到职技高师参加培训的教师。培训学员可以查看其参与的培训项目的培训方案,查看或选择可参与学习的课程或项目,查看自己参与的课程与学习项目的内容,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提交作业、提交学习申请、成绩查询、评教活动,以及参与职教科研的情况,提交参与职教科研的申请等。职教科研管理者主要管理科研活动的进行情况及实践情况,职教科研活动的通知、科研管理要求及文件、处理职教科研的查询、设定、申请接受等。

(三)管理流程分析

平台的管理流程较为复杂,部分流程与一般的信息管理平台或教学、教务管理平台基本一致,此处不再冗述,仅介绍本平台在“一导双驱”职教科研引导作用中的流程分析。要实现“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必须把职教科研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结合联系起来,教师、管理人员或相关参与教学的人员,结合原有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职教科研的研究方向,向管理部门提出立项申请,管理部门经审核,提供经费、场地、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在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之后,研究负责人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管理部门经审核,提供可供于实践的相关支持,学生或培训学员在此过程中,成为职教科研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新的教学思想的受益者,当有多项研究同时进行实践时,学生或培训学员可在多个项目中进行选择,研究负责人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最终向管理部门提交研究成果。经管理部门审核后,将有推广价值的项目向全联盟推广,使其成为教学常态。部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果,但仅适合在特定专业内进行,且可在今后的教学中反复实施,另有些研究项目,即使在一定情况下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适合长期反复实施或没有条件长期实施,则仅存档,无需推广或继续实施。

三、职教师资“一导双驱”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一)平台功能设计

平台分为以下系统:平台基础支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院校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课程及成绩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导航及其他服务系统。

1.平台基础支撑系统。平台基础支撑系统是对整个平台进行最基本支持的系统,包括工作流引擎、表单引擎、任意流转公文引擎、二维码支撑引擎、app服务支撑引擎、短信服务引擎、字典服务引擎、查询分析服务引擎、全文检索引擎。在此系统支撑下,可对系统进行快速有效地二次开发,可由非程序开发人员进行新流程表单的二次开发,对已有流程表单进行改造。

2.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数据库进行备份还原、异常数据管理维护、日志文件分析、系统安全维护的底层维护系统,是系统的重要保障功能,只能由有数据库管理能力的人员作为超级管理员登录进行管理。

3.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用户及权限管理系统分为用户管理、角色管理、功能管理三大模块,是管理员对用户的增删改查,用户的权限分配,以及角色的权限进行分配的重要系统,功能管理是由程序员对平台功能进行管理的模块。

4.学籍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可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包括学生基础信息管理、学生异动管理(休学、复学、留级、退学、参加项目等)、毕业生信息管理、奖惩管理四个模块。

5.院校管理系统。院校管理系统是对职技高师和职业院校的信息进行管理,分为院校基础信息管理、职技高师院校管理、职业院校管理、教师管理四个模块。

6.企业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是对企业信息进行管理,分为企业基本信息管理、企业专业管理和企业人才需求三个模块。

7.项目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是整个平台的核心服务,分为项目立项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资源管理、项目效果追踪管理四个模块。

8.资源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是整合“校企校”联盟所有资源的管理系统,包括纸质图书管理、信息化数据管理、项目资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模块。

9.课程及成绩管理系统。课程及成绩管理系统是对培养培训对象的课程进行管理的关键系统,课堂设置管理、自动排课管理、学生选课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教师项目管理、学生项目管理六个模块。

10.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系统是对平台内部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系统,可用于研究教学和科研的效果。

11.导航及其他服务系统。导航及其他服务系统中导航是由装在服务对象手机中的《校企校联盟app》通过布置在整个联盟中的无线AP覆盖进行室内定位,可导航到课堂、实验室、企业实训基地等,同时app中可接受实时的推送服务信息,包括最新的可参与的项目、当前参与项目进展、课程成绩、项目完成成绩、实训成绩、专业人才需求信息等联盟内部的各种资讯消息。

(二)平台架构设计

平台采用B/S、C/S、APP结合的方式搭建,平台基础架构采用.net开发的webservice作为平台支撑,前台采用HTML5+js方式搭建,后台维护工具由.netforms开发,app由java和objective-c开发,支持安卓和苹果平台,数据库系统采用ORACLE10GRAC方式搭建,这种设计可以使用户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设备,都可以方便接入平台,在不同的实践学习单位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或实施教学的教师,只要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便捷的登录使用系统。小文件存储采用IBM-GPFS私有云保障文件数据空间及速度的高可扩展性、高可靠性及高可用性,为保障平台的可扩展性更高采用了windows服务器和linux服务器混合云架构,这种设计保证了中间件服务器可负载均衡,保障了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信息管理平台的高并发需求。

四、结语

为解决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模式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管理困难,更好的服务于“校-企-校”教师教育联盟而设计的职教师资“一导双驱”培养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在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还与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和职业教育网站进行整合,使平台不仅限于应用于“校-企-校”教师教育联盟内部,可以更广泛的服务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战线上其他的研究者与教育者。目前该平台处于建设调试阶段,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情况,研究开发人员将进一步立足实践,解决具体问题,力求为职教师资培养提供最科学、全面、系统、智能的服务。

作者:王硕 甄国红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甄国红等.校-企-校教师教育联盟[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2.

篇10

多元互动是两上或两个以上的单位、部门或环节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所形成的相互启发、支持、促进的合作关系。人才的培养不是单一的行为,它是多方参与、多环节渗透、多维空间支持、多维度发展的动态过程。“多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整合专业资源,通过培养主体如政校企多元互动、实践场地线下与线上互动、校内与校外联合等,形成动态协同的机制和模式,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2、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2.1模拟训练与专业实训相结合

市场营销或电子商务专业经常采用模拟训练的方式锻炼学生技能,如市场调研、促销方案撰写等。这种方式在获取感性知识阶段能够方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事物的本质。在理性知识阶段则需要学生开展相应的实操,通过工作岗位认识工作过程,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开展商务活动。这可以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单位得到锻炼。因此,模拟训练和专业实训在教学过程中均要开展,而且是由浅入深地开展,达到虚实结合的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这其实就是职教中要求都的“教学做一体化”。宋建军教授在最近发表的论文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育人就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人才培养根本要求,作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实践育人就是要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本文觉得应该围绕以下两方面来落实:从外部环境看,为了不让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脱节,需要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的培养;从内部环境看,教师要转化观念,形成“教学做养一体化”的思想导向,开展教学时才能融合理论和实践,使得理论实践一体化、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合。

2.3从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

吴全全教授谈职业教育的跨界思考时提到,工学结合应该是把“工”(即工作过程)和“学”(即学习过程)进行集成与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因此,应该通过对已有的或即将产生的相关职业进行分析,融合到课程改革中,界定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并进行培养。因此,在广泛教研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2.4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线上企业和线下企业都积极投身到O2O的大潮中,构建线上购物线下取货、线上付费线下消费的网购模式,从而让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对传统营销和现代商务的知识进行较好掌握的基础上,应该学习新的技术、新的工具、了解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端的新应用,把线上知识和线下知识有效进行融合。除了以上四点,还要注意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结合、商务为主技术为辅等基本原则。作为商贸类专业,我们将学生的定位是服务型人才而非技术性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技术够用即可。

3、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体现

3.1培养主体多元互动

我院从2011年开始与广州市科信局、广州凯迪网络、从化润至园企业等一起开展政校企合作。政府统筹资源,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以提升广州北部贫困镇发展能力、增加农民家庭收入为目的,推动企业和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地方经济。通过搭建政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学生爱心创业基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推广从化农产品。这种模式由于政府的搭桥牵线,使得校企双方获得更多的资源,合作能够形成深层的产学研关系,为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供了实训岗位和参与实战的平台。还与淘宝大学签订合作基地协议,使用淘大提供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授课;同时与菜鸟网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天猫校园服务站,提供物流服务。

3.2实训场地多元互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多个学生实训场所。有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立品公司和大学生创业基地、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校园电子商务平台——校园集市平台。校外如顶岗实习的企业和C2C电子商务平台等。营销推广平台有微博、微信、论坛等。学生需要在多个实训场地、多个实训平台递进式开展或同步开展不同的实训。学生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多的是结合课程项目进行实战,通过团队合作,开展营销策划和经营活动。

3.3实训角色多元互动

创业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多重工作岗位的轮岗。如在实体店实训,这个实体店中对应岗位有采购、策划、销售、门店管理等。开展网上实训如淘宝实训时,线上岗位有网店美工、网店运营、网店推广和网店客服,还有物流配送等。学生通过岗位锻炼,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融合线上线下知识,有选择性的深入学习和发展,为以后择业做足准备。

3.4创业教育多元互动

无论是市场营销还是电子商务,作为商贸类专业,专业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去创业或者毕业后马上自主创业,而是重在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胆识以及敢于创造、创新的创业精神,同时对有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学生加强创业技能的训练。如无门店练摊、淘宝开店、微信开店等。无门店练摊是指学生有货源,没有传统的销售门店,通过校园练摊、微信推广、校园平台推广等方式开展创业活动。创业教育通过讲座、比赛、课程、实训等多种途径进行渗透。针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专业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校园展销会和网上创业大赛。通过实战比拼的赛事形式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价值分析

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个模式不仅可以带动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它可以形成跨专业培养的思路,进一步推广到物流人才、外贸人才的相关商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商贸类专业虽然在人才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都不同,但人才对经济环境的认识是一致的,只要在实践内容上做针对性的选择,这个实践教学模式就可以推广到同类专业中。

4.1经济环境认识的一致性

商贸类专业的学生同处一个年代,对宏观经济环境的认识是一样的。需要了解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政、市场形势等。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职业岗位群,但要求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基础能力是一致的。因此在大前提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接近的。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上有可借鉴、可通用的地方。

4.2实践内容开展的针对性

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管学生从事内贸工作还是外贸工作。不管是客服还是策划岗位,能力培养应该实实在在地“做”出来,而不是通过学出来的。只有先把简单的商务交易流程处理好,才有可能去适应将来更复杂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商贸类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在同样的实践教学平台上各有侧重点即可。

4.3商务平台选择的区别性

既然是立体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就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内贸相关专业的同学侧重淘宝平台的实训,外贸相关专业的同学可以延伸到敦煌网、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等电商平台上实训。这些商务活动都与物流有密切关系,物流专业学生也可以加入到这个实训当中。所以这个平台基本上可以涵盖多个专业的实践要求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带着跨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思路,可以将现有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延伸成具有专业群发展功能、产教结合、资源共享的平台。体现课堂与基地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最终体现实践的职业性和真实性。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