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篇1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要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而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即研究性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研究性学习属于后一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从而使学习的过程甚至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懂思考、评判、应用、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发展的阻力。作为发现学习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者获得了一种可享用终身的丰厚回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遵循的原则

1.探究思维的科学性原则。培养探究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根本目标。探究思维既然是一种思维形式,就得尊重思维的逻辑思维性和科学性。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发现问题、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小心求证――解释结论、质疑反思――评价交流、新的发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进而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发展探究能力的渐进性原则。科学探究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感悟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所选内容的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又要考虑给予学生的引导适量的问题,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

3.探究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有序原则。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有效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必须努力挖掘师生互动这一老概念的新功能,这应该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突破口。

三、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对探究内容的二次开发,以实现探究的多样性

新课程教材上下两册,仅活动与探究实验就有20多个。如何确定最佳形式来组织探究实验的教学?如何重组内容,从何处契入?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既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照搬,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边设计边实施边修改。这就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2.注意探究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如果设计的教学形式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验条件,就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探究热情,这样的形式就是合理、有效的形式。

3.注意协调课程要求与教学实际间的差异

新课程理念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品质及知识技能获得同步发展。然而,学生们在长期的接受性学习环境下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初三化学新教材与现有的实验设备又严重脱节。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是教学设计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4.注意探究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又指导生活。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实用意识,从而形成和发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由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情况的实验探究可引申出燃料的充分利用问题;再提供一定的用品,如水、剪刀、烧杯等,由学生自行探究如何将燃烧的蜡烛熄灭,从中找出灭火的原理;继续引导:什么方法灭火最有效?生活中遇到火灾如何灭火?如何逃生?从而避免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而忽略化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田径教学;应用

我国现行田径教学中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多采用达标式或等级制,不能达到系统收集证据的目的,也不能清楚地反映学生的变化,多数学生只是为了达到某一成绩而学习田径,因此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也多以提高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误解了田径教学的真谛,这也是田径被认为是枯燥、单调项目的原因之一。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从广义上理解是指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从狭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有关内容进行研究。

二、田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研究性学习首先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田径运动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解决、自我实践”活动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田径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地提出问题,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精神

田径教学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田径项目大多属于个人项目,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这种团队精神正是个别田径项目(如接力跑等)所必须的。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田径教学内容和练习形式往往较为单调枯燥,所以在有些项目(如长跑、竞走等)的教学中,学生自觉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分析、综合、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实践中挖掘更多的材料,并且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的知识。

三、田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在田径技术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田径技术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

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个人独立研究(如400米弯道跑技术)、小组合作研究(如田径运动会的编排工作)。但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均匀搭配,尽量把差异降低到最低限度。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方法应多样性。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四、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思想观念的改变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强调知识的传授,单一专业的训练造成相对封闭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单纯的技术传授,忽视了体育意识的增强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严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田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加以改变。

2.避免研究性学习开展时机的随意性

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周密计划。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问题。

3.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

研究性学习的优点很多,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替代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田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注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田径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态度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2)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在课堂上渗透为主,以课后独立完成为辅,与传统教学方法合理搭配进行,逐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还是个新生的事物,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议

(1)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发生角色的转变,从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和指导者。(2)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不是要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3)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观众”转变成“演员”。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积极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们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精髓和准绳。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从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真正地能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动态发展的探究活动将使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可以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证明,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 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也建议取消教师的讲桌,或是与学生同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与讲台是他们的展示舞台,教师是他们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一分子。

2 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3 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4 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

篇4

关 键 词:高师音乐教育 研究性学习 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集中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问题”为中心,用探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本文试图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实施的可行性探索,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到高师音乐教育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体验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创新精神。

一、前言

(一)传统高师音乐教育的弊端

高师音乐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目前还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方面的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形成体系性的结论。目前,高师的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技能课依靠教师的口传心授,理论课依靠教师的唯一讲授。当然,我们不能低估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价值,但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学、枯燥地练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阻碍了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此外,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还有一个潜在的影响,则是使学生带有“遗传性”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二)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深思

2001年7月我国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拉开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帷幕。《音乐课程标准》注重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过程与方法提出了“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目前,新音乐课程标准已在全国中小学实施。然而,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是否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是否适应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需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正式规定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 这是对研究性学习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的充分肯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研究性学习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可行性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优势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未来的教育者,一方面是音乐文化的继承者,另一方面又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音乐知识的传授者,在整个音乐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中,他们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重要的一环。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直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音乐新课标的实施,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全面。能教、能演、能研,即上讲台是教师,上舞台是演员,搞科研是学者已经成为当今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能力。“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师的新形象。而作为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责无旁贷。

(三)丰富的音乐文化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艺术丰厚的文化底蕴为高师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可行性。在高师的各科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可以巩固传统的教学模式所给予的知识,同时也可以深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不能涉及的知识内容和学习能力。高师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从演奏、作曲、理论、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等随处可及。例如,在钢琴教学中,不同作品的演奏风格、各个时期的音响特征、钢琴教育的热点问题。在声乐教学领域中,有关演唱肌体的生理机制,演唱的风格等等;在理论教学领域中,音乐的技术基础理论、音乐发展史风格的演变、音乐文献研究、音乐各学科教学法、音乐艺术发展历史以及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同体裁、风格的作品及其特征;各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评论家;丰富的民族音乐,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等等都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转贴于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一) 确立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

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实施,首先要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的转变。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本专业的知识, 还应该懂得一般科研程序与方法,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关注各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学生要转变学习理念,核心是改变学习方式,在高师的音乐教育中,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性的学习状态。近几年来,尽管高师音乐教育也作了一些教育改革, 例如声乐课和钢琴课的集体教学形式、技术理论课中自十二音体系以来的现代技法以及西方音乐史中若干学术观点的修正等,都带有鲜明的革新色彩。但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结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等深层次的改革探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教育观念的转变迫在眉睫。

(二) 建立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远比传统学科教学要高得多。因此,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在资源建设中,首先要考虑到如何围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可能探究的专题去开发和积累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音响资料室、多媒体等有关设施。目前,信息资源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是互联网,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努力从这种“泛在资源”中,建立能更有效地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资源”,并注意不断更新。其次,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还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即能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导师”,包括教师和其他人员。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应该对教师资源作进一步的梳理,了解教师的特殊才能、兴趣和爱好。

(三) 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一般可以归纳成以下六种模式。

1. 直接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模式适用于讲授高师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知识和技能, 可用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在直接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性学习的态度、要求和建议, 同时了解学生掌握研究方法的现状。其次,让学生了解自我,剖析自己在研究课题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差距, 制订出提高自己研究能力的措施。其教学程序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讲授研究方法知识——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总结。

2. 专题讲座模式

专题讲座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特点, 在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性学习中, 针对学生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生学习与研究的需要, 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讲座。例如,“如何查阅资料”“怎样撰写研究报告”;针对学生缺乏某些专业知识或对某些问题有兴趣, 举办“某一专题讲座”等。其教学程序是:向学生搜集问题——确定讲座课题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进行小组讨论——总结。

3. 专业渗透模式

各专业教师结合所教学科内容, 根据学生能力水平, 提出与音乐研究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使各科教学既成为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成为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过程。例如,钢琴演奏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研究,音乐发展史风格的演变研究等等。其教学程序是:根据专业特点,确定研究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文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工协作进行研究——总结。

4. 研讨交流模式

在课内、课外定期举办研讨会, 研讨题目可以是学生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也可以是有利于拓展学生研究思路的问题。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 取长补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其教学程序是:确定研究讨论题目——介绍课题背景知识——小组进行讨论——班级进行讨论交流——总结。

5. 个别指导模式

对学生在学习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给予个别指导。在指导时要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 同时也要注意研究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形成研究能力。其教学程序是:明确学生问题所在——确定资料的来源——与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撰写研究日记。

6. 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 教师就要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运用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做好组织工作, 包括实践场所的选定、调研对象的预约、调研的具体步骤、研究成员的分工等。物质准备工作包括调研问卷的制作、所需的研究设备, 如录像机、录音机、交通工具等。其教学程序是:明确研究课题——确定实践场所——准备研究工具——进行实践研究——整理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总结。

以上六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在高师音乐教育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模式,提高研究性学习成效。每个教学模式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 或是撰写研究日记, 其目的是让学生反思、监控自己研究过程, 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使研究能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

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实施的可行性,当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音乐教育的有关技术技能和教学方法、手段,更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所以,在高师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将为高师的音乐教育带来新的面貌,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全面的、系统的、规范的认识和掌握,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迅速、广泛地运用到实践之中。 提高研究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成长为新型的音乐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展画 徐辉.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4

[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4

[3]霍秋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5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问题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08-01

当前,我国教学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教育革新尤其是我们的汉语即语文教学革新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在本文中,笔者就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析,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理解

语文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中学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从科学的眼光,自然的、社会的角度,用科学的,理性的方式和方法就某个语文专题或者问题去认识问题,获取相关的资料,进而达到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既然是研究性学习,那么它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开放的,学生和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是相对比较的民主的,学习教材是发展的,不固定的,或者说的变化的,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则起着主体的作用,且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一般的学习不一样,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教材都是不固定的,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只要教育的几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存在,就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这么说,研究性学习与情境性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调动一切有用的要素进行学习,也可以让教师调动一切资源帮助学生不断的进取,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让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在意学生学习的结果,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重要想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学生可以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学习如何收集自己有用的资料,以及怎么去制定语文课题计划和步骤。

(2)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探讨,相互取长补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集体主义。

研究性学习可以给语文教师带来全方位的挑战,以前,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国家课程标准,任务比较的简单,容易完成。研究性学习就不一样了。

首先,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以前,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的地位与学生平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换为合作伙伴的关系,这就使学生能够更加放得开,能够站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五学习,教师也摆脱了过去的“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其次,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教师从经验型像科研型转变,不但要更加善于思考,更加善于观察学生,分析学生的思路,更加具有科学素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

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一些专题、问题的解决进行的,所以在语文这门学科中运用的比较普遍,因为语文教学要解决的专题和问题比较多,这些问题可以是中学学生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它的路径来源可以有很多,既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课内的,既可以是已经被证明的,我们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检验,也可以是未被证明的。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是相对比较开放的,经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融入社会,更加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且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和实战经验,为以后的人生做好准备。

(3)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个课题,学生成为这个课题的设计者,制定者,实施者以及完成者,学生对这个课题负有主要责任,学生被置于主体者的地位,当学生感觉到他自己的责任时,他就会有更加大的动力去完成。

(4)研究性学习不仅仅重视研究的结果,它还更加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体验,这个是研究性课程的主要目的。

3 研究性学习运用的几点问题

当前,对于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广泛地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但在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地普遍了,当然一些地区的中学、小学也开始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且获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1)概念模糊问题。某些人认为,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是完成一些最基本的生词,拼音,写作,文言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完成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个人看法。国家已经出台了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地响应国家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探索更为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

篇6

关键词: 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 改革必要性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时展的需要,知识追求的目标已经从追求是什么、为什么转化为知识的应用,我们迫切需要寻求的是一种能够驾驭和超越知识的教育模式,否则将无法适应知识体系的迅猛膨胀。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引进一些发现、探索、归纳、推理的现代教学方法,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而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出发,科学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则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所谓政治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政治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政治知识,发展政治思维能力,获得政治探究能力,并能应用政治知识、科学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那么为什么把加强研究性学习视为政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呢?

1.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必须加强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支配下,高中政治课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很单一。教学中,师生们围绕高考这根无形指挥棒团团转,不少学校把竞争片面理解为分数的竞争、升学的竞争,政治教师只能通过填鸭式、注入式等办法来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甚至不惜用超负荷的,大量的题海战术去争取考分的优胜、升学率的优胜。

事实上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他们的个性品质也逐渐稳定和成熟,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已经能用书本理论作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学生完全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在做的过程中悟出理性知识,培养探究技能和探究气质。

2.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要求加强研究性学习。

我国正在酝酿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课程改革,还是新课程标准、新教材,都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设置了“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地选择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些都促使思想政治教师要从“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政治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促成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因此,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3.学生掌握和运用新的学习方式,需要加强研究性学习。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目的。把“研究性学习”的“特质魅力”引入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从实践看,这是完全可行的。

二、加强政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这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性学习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并提高学习质量。

1.所谓的课题研究方式是指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生活,选取某一专题采取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这种方式的一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筛选问题,确立课题。研究课题应该由学生根据社会生活和自身的生活实际自主选定,也可以由教师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编制一组课题供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必须考虑以下一些因素:课题内容要充分体现新颖性和开放性,不能局限于教材;确立课题应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课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的实际需要。

(2)组建课题组,制订研究方案。课题组的组建应以学生自愿为主,人数以5至10人为宜。研究方案则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的目的等;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实施手段;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活动安排;课题的结题形式等。

(3)搜集资料,实施研究。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是实施课题研究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收集资料的形式有查阅文献、上网、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应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但不能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加以解决。

(4)总结成文,成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获得的大量资料、信息、体验等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的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除了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外,还可以通过出墙报、编刊物、制网页形式等加以表达。

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 教学观念,数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mathematics research learning implementation, mathematics teachers' ideas change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request mathematics teacher but al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First of all, mathematics teacher should be a learner. Becaus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he idea of "people oriented", mathematics research learning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humanism, so mathematics teacher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how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Paper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research learn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should adhere to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of a careful look at and deep thinking.

Keywords: research learning, the teaching idea, mathematics research learning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应该说,目前中学对数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体现在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间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推进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了教学设备的更新,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充分尊重与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教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了以下课题供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与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②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③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④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要因校制宜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数学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部门的数学人才和数学电子信息资源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上海郊县一所中学的农村学生在数学和生物教师指导下,针对当地经常受到乳虫危害,造成麦子大量减产的情况,成立了“勤虫诱因与防治预报”课题组,他们的研究结果被镇植保站采纳,课题组也深受鼓舞。

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外,学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在这方面,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做法有可取之处。他们有研究性学习的两级管理指导协调系统:一是学校和教师,包括研究性学习教研室,教务处、年级组、学生处、团委、总务处,大家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二是教研室与学生之间管理协调系统,例如,他们有高一年级组研究性学习协调委员会,由学生干部担任主要角色,对包括数学研究性学习在内的各类研究性学习进行学生间的协调和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者是学校和教师,除了学校以外,数学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会学数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视学校学习为起点,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师要进行如下观念的转变:以人为本,以问题和问题解决为中心,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研究性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要让全体同学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数学研究性学习应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学生积极参与

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以说,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以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关系的意识等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甚至地理教师本身都没能对初中地理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甚至是下滑的状态,更谈不上发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地理学科带来了希望,也为初中地理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希望,研究性学习则可促进这一希望的实现。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内容的确定、资料的搜集都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适合学生进行研究的问题俯拾皆是。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如“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历史原因”等,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2.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如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时,就可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污染与治理》这一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检验探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能力

检验探究过程不一定强求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在设计好从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洋流E:风(或风带)等因素去分析,得出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地理位置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寻找出当地的A、B、D、E因素与欧洲西部基本相似,但沿岸地形C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学生是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检验探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敬侠.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1(33)

[2]秦龙春.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版).2006(08)

[3]黄春丰.初中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09(30)

[4]李运军.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J].地理教学.2007(04)

[5]张.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4)

篇9

关键词 高中音乐课 研究性学习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志码:A

Thinking of Research Study on High School Music

ZHAO Guiqi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Music teachers are trying the aesthetic of music as the center,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music practice, the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as their direction of practice and teaching research. As a concept, method and strategy, research study is not only attentioned by the school's, but also follows into the teacher's eyes. When we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study to music teaching,, and carry out research study, we found some problems. Address these issues and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realize "learning to learn", "learn the aesthetic,"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disciplines awareness, understanding certain principles of learning.

Key wordshigh school music; research study; principle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主体性、自主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被越来越多音乐教师的充分认识。音乐教师正力图以音乐审美为中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音乐实践,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自己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理念、方法和策略,不仅受到学校的普遍重视,也随之进入教师的眼敛。而当我们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音乐教学中,形成音乐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本人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的发展思量,要真正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必须结合音乐学科特点认识、理解研究性学习若干原则。

1 自主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方式,其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认识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不仅要求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强调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有节奏的声调和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最能够直接有效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音乐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因素,往往成为音乐审美感受与体验的动力和中介。所以,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要突出音乐的情感体验。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音乐审美即音乐审美意识与审美创造能力。不管是音乐审美意识还是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获得情感体验,仅靠教师口头传授是不能使学生达到深度体验与理解的。一部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依靠学生亲身参与,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和声等基本要素的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感知的体验,构建其认知结构。因此,教师教学创设的自主学习环境应给予学生情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体验、发现、享受音乐美的同时也培养学习兴趣。

2 开放性原则

音乐课程的开放性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探究有价值和可操作性强的课题,为书本知识过于系统化、理论化松绑,突破音乐课程课堂教学的局限。它主要表现在课程实施手段的开放与课程内容的开放。

课程实施手段的开放。强调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狭隘、封闭的教学空间,走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进行大胆的想像和尝试,享受更为充分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获得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灵活的时间安排。活动中教师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及时给予恰当评价和指导。

课程内容的开放。新课改将中国民歌、丝竹相和、京剧艺术、亚非音乐、拉美音乐、欧洲音乐等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地域的具有较高人文价值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列入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说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要打破中心论。改变教师教学以欧洲音乐的欣赏或美学价值为标准来评判其他音乐优劣的习惯。改变流行音乐是学生心中唯一的现状,使其建立多元文化音乐价值体系。另一方面,走进多元化发展的音乐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具有广阔性与动态性。学校音乐教学容量有限,所以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目前,许多国家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对策,就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那么,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侧重点应该定在哪里呢?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主张:学校音乐教育,首先应该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基础之上。①其指出,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但是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占有突出的地位。从国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看,我们发现民族性不约而同的成为他们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侧重点。例如,在英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主要包括欧洲古典传统音乐、民间和流行音乐以及英伦三岛的乡村与宗教音乐;在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以黑人灵歌、爵士乐、踢踏舞等音乐为主的;在加拿大,则集中在加拿大的民歌、移民音乐及土著音乐方面。因此,就我国音乐教育而言,面向开放的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夯实本国民族音乐是基础,大力发展和传授本国的多民族音乐是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侧重点。

3 探究性原则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②探究性是音乐研究性教育课程的本质,而探究性的本质在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随着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深入,教师不断加深对音乐课程的理解,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与改进。但是本人观察到,学生的音乐探究学习实际上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展示图片、使用多媒体等启发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方式,音乐创作活动也往往理解成探究活动。这就导致课堂中学生的视线不是集中在这些教学器具上,就是埋头翻看教材,试图通过这些方式来寻找教师授课内容的现象。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次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己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己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和逻辑思考,并考虑其他可替代的解释。”③无疑,采用外部辅助教学手段能够起到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理解作品的多样化渠道。然而却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探求知识,主动学习的状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学生能力水平估计过低,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落空,音乐课堂也由此失去应有的活力。

探究性音乐活动的范畴很广,如何把知识的“外化”转变成学生的“内化”,让学生减少依赖感,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呢?教师的创设要结合音乐本身的特点。如,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不仅表现于音乐形象在时间流动过程中展现和完成,还表现于许多优秀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的反映。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那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积极投身抗日的音乐情境,往往把我们带到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时,我们透过作品能深刻感受到作曲家生活时代的社会环境、历史状况及其个人的理想追求。因此,可以让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与作曲家个人环境入手进行自主探究,挖掘音乐蕴涵的时代风格、个人风格,也可以结合“现代音乐”分析音乐的时代特征。

4 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必须在实践中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没有实践,思维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唱歌、器乐演奏,还是戏剧、舞蹈,都离不开参与实践,离不开亲身体验。离开了音乐活动,音乐教学就变成了纯知识性教学,学生不参于音乐实践,就不会感受到音乐的美,音乐教学也就失去“以情感人”的特点,因此,实践性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

长期以来,高中音乐课程出现了这样了尴尬:纯粹的音乐欣赏使学生无缘于音乐的实践性活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学生不能与之产生共鸣。单一的教学手段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无法搭建学生与教师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音乐的热情。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④也就是说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发展,为了保证教学实践性,教师教学要保证学生经历研究的全过程而不是个别零碎的片段。卢梭曾说过:“我们主张我们的学生从经验中取得教训,从实践中去学习。”音乐研究性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的精神、态度和行为,将从教师、书本或其他渠道获得的间接经验和由自身实践、探索发现获得的直接经验相结合,逐步将实践内化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当然,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有着广阔性,因为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和非具象性特征,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发展上有积极意义,它能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在教学教师中要摒弃“标准化”,要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要注意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包括多样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多样的评估标准等。要明确客观存在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音乐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因此,它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总的特征,如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但是作为渗透在具体音乐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它的人文性、审美特性、非语义性又使它拥有不同于其他科目研究性学习的个性特征。因此,贯穿其相互特征需要我们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发现、改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音乐教育步伐前行。

注释

①王宏亮.论民族音乐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新西部,2010(20).

②刘潇骏.谈高中音乐鉴赏的研究性学习.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篇10

关键词:地理 探究性 借鉴

探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它的核心是学生的研究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习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是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角色转变。地理研究性学习极大的强化了全体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要转变角色。研究性学习虽然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但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并且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例如:要适当诱发学生的研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研究课题。教师的这种指挥作用,要适度,不能束缚住学生的手脚,否则就无法体现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不过,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要及时了解整个研究性课题的进展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和帮助,以防止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跑题现象。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创设探究性学习情景。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地理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搞好地理探究性学习是我们的重要教改目标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

2、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到把握以下“五多”,即多设计能诱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问题、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想象空间和机遇。弘扬个性,落实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3、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倡导“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4、用比较法进行地理探究性学习。比较法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了解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并理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向。如复习等值线专题时,可以把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及等降水量线等等来比较,得出共同的读图技巧和规律,这种围绕某一专题,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法的巧用,有助于了解地理事物的现象与联系,理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向,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5、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实施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三、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是学生熟悉。进行研究的课题应是学生熟悉的,并能有意识的与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相整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和可探索性,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感,适合不同学生;问题应具有示范性,使学生可以借之举一反三;要着眼于学生自主研究水平的提高。

2、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目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全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它并不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能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方式,甚至也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3、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掌握学习的钥匙,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永不落伍。

四、地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果分析

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者的指导下,采取任务驱动式或问题探究式学习,学生学会自己利用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并能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

2、提高了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学会和增强利用网络这种手段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跨组间、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的模式可以多样化,利用协作学习可以增强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融洽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