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

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陷

一、引言

2001年爆发的“安然事件”等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事件,让全球资本市场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尤其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走在前列的美国,2002年率先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用来管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性披露,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内部控制薄弱和内控信息披露不透明已在目前上市公司中产生一系列财务问题,使其陷入经营困境,更使众多投资者面临巨额损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内部控制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完善有助于内控体系的健全、执行并发挥应有职能,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比较。

二、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缺陷的角度对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研究,并集中在两个领域: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和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市场反应。

(一)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

对于影响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因素,现有研究认为有:公司业绩、控制环境、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1.公司业绩层面。Bronson等(2006)研究发现那些规模较大、利润增长较快、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较多、机构持股比例较高、销售收入增长较慢的公司有更强的动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2.控制环境。比如,Doyle et al.(2007)通过对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799家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控制环境与缺陷存在紧密联系。Klamm等(2012)指出控制环境中的特定要素或内容会促使企业未来发生重大缺陷。

(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

对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市场反应的研究主要是从股票价格和权益资本成本两个方面进行的。

1.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比如,如果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能带来显著的股价下滑,说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能使投资者重新评价公司管理层披露财务报告的质量,或者调整自己对公司会计信息系统质量的评估(Hamersley等,2008)。

2.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性研究。尽管SOX 404条款的执行会增加公司的成本,但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降低信息不Τ扑平,减少信息风险,从而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国外主要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和市场反应进行深入研究,能更好的在实务中帮助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出具更加完备的审计报告。虽然,国外学者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但也没有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国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研究。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研究

国内学者们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主要包括从以下两个方面,即披露内容、披露审核等方面来展开。

从披露内容上看,李明辉(2003)认为企业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之下,对企业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简要的描述。内部控制报告应保证披露信息的质量,以便信息使用者对其进行评价。

从披露审核上看,杨有红、汪微(2008)提出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对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出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建议研究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规范中规定,企业应将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提出的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并要求企业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国内学者才开始重视上市公司内控信息对外报告情况这一问题,因此,国内在内控相关方面的探索滞后于国外。总体来说,国内企业主动对外报告内控信息的动机较弱,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学者们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从强制性披露、监管执行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是强制要求特定主体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如:张立民等(2003)建议ST公司必须强制披露标准的内部控制报告,同时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核,有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外部监督和管理。

二是加强监管的严厉执行。如:王奇杰(2011)认为应加大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加大违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损失、降低内部控制信息违规披露而获得的额外收益、改进稽查质量、降低监管的稽查成本。

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愿性动机不强、披露不规范,内容及格式不一致等问题普遍存在,应根据公司特质制定对应的披露机制及外部监管政策,建立系统的披露体系并明确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四、国内外研究评述

目前我国的研究尚不成熟,刚刚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研究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与改进方面步入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相关研究,而国外内控研究起步较早、较为成熟,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陷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所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如:借鉴国外强制性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监控制度,我国已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35-42

[2]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3(1):38-43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内控缺陷

一、引言

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有利于外部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而对其风险和收益进行评估后作出投资决策;也有利于管理者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而改进内部控制,不断地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分类与认定

大多数的研究者一般都首先假设上市公司能够对其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专业的认定和披露。根据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对内部控制缺陷所做出的定义,McVay和Ge (2005)对SOX法案生效后披露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261家公司进行了研究,将内部控制缺陷细分为了九大类型,并且详细说明了每个类型的特征。在他们的研究中把重大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了以下九个大类:账户、培训、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收入确认、职务分离、账户核对、子公司、高管和技术类的缺陷。

Rama和Raghunandan (2006)将重大缺陷分为系统性的重大缺陷和非系统性的重大缺陷两类,并通过这两个分类来研究分析重大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Doyle等(2007)从影响程度的角度讲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分为公司层面的重大缺陷和账户层面的重大缺陷;又将内部控制缺陷按照产生的原因分为三类,即人事安排的缺陷、业务复杂性的缺陷、一般性的缺陷。

2、公司的特征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

Ge和McVay (2007)以2002-2005期间披露一项以上内控重大缺陷的705家公司为样本,对应计质量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存在缺陷的公司应计质量更低,而且具有公司层面缺陷的公司比具有账户层面缺陷的公司的应计质量更低。

Ashbaugh-Skaife 等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常伴有较高的应计盈余噪音和异常应计盈余绝对值,同时还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整改后公司的盈余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3、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

国外的学者也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对于审计费用的影响。在Rama和Raghunandan (2006)的研究中,表明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之间的关系在系统性缺陷、非系统性缺陷这两种不同的缺陷类型上并没有实质区别。Hogan和Wilkms(2008)也作了类似的考察,其研究将内部控制缺陷按照缺陷覆盖范围的大小分类,其研究结论表明如果内部控制的问题越严重那么相应的审计费用会更多。

审计师的变更通常也被认为是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信号之一。Dye(1993)认为,如果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着较大的诉讼风险,他们可能会更加有动力去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以此来避免审计失败可能产生的高额诉讼费用。因此认为审计师变更也是影响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一个因素。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与分类

齐堡垒等(2010)在研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中,将实质性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了期末报告与会计政策类缺陷、特定账户类缺陷、收入确认类缺陷、子公司控制类缺陷等。

王慧芳(2011)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破解与框架建构》一文中从制度、理论以及操作三个层面对内控缺陷认定困境进行了解析,指出内控缺陷认定困境主要表现在:内控缺陷的概念和分类缺乏明确界定,一般、重要及重大缺陷缺乏具体认定标准,有关制度规范缺乏细化指导规则等。针对这些难题,作者提出从制度层面、理论层面、操作层面三个方面着手对三种程度的内控缺陷进行定量化和定性化的界定。

2、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

田高良等(2010)将2008年深市494家对外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验证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他的研究发现,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其一般经营的情况更为复杂,存在的会计风险更高,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来说可能更不完善;那些经历了注册会计师师变更、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更有可能披露其内部控制缺陷。另外,聘请的审计师质量越高,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小。

田勇(2011)利用Logit模型研究表明:公司重大重组与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公司的资产规模、公司盈利能力以及审计委员会召开会议的次数与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显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然而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模以及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其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与公司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漏洞的相关性却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的时间还较短,且公司的独立董事在防范内部控制漏洞方面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结论与展望

从以上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方面与国外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比较零散,更是缺乏系统和专门的研究。究其原因,我国上市公司还尚未真正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对外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因此缺乏研究样本。国外的研究对于我们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Ashbaugh,H.,Collins,D. & Kirmey,W..2005.The discovery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ied audit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Iowa.

[2]Beneish,Messod Daniel,Mao' Brooke Billings,and Leslie D.Hodden 2008.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nainty. The Accounting Review,83(3):665-703.

[3]Dye,R..1993. Auditing Standards,Legal Liabilities,and Auditor Weal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1:887-914.

[4]陈丽蓉,牛艺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意见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0,(7):67-70.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信息质量

2006年6月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同年7月财政部发出了《关于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通知》,2007年7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简称《深指引》),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规范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即将转入强制披露阶段。那么内部控制的建立以及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否真正实现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与财务信息质量相关性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为我国的学者未来进行内部控制与财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以期为以后相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一、国外研究现状

Lightle等(1995)认为,管理层提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获得审计师签证报告,能够促使管理层改善内部控制,鼓励管理层开发更好的控制技术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遵守内部控制管制要求能够强迫管理层提高并维护内部控制质量。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体现为公司提供正面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获得无保留的外部核实意见,那么盈余质量会得到提升。

Chan等(2005)使用122家在SOX法案生效后披露自身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操纵性应计项指标在统计上显著高于其他公司。

Doyleetal.(2005)以2002年8月到2004年11月期间披露内部控制重大弱点的261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弱点的公司,其盈余质量也更低。Leone(2007)以128家披露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发现其中114(89%)家公司同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由此Leone认为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能够反映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Beneishetal.(2006)的证据表明,SOX法案302条款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要求向投资者传递了披露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方面的信息,即内部控制重大弱点的披露意味着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信性较低。

Doyle和McVayse(2007b)利用美国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至少披露了一项重大缺陷的705家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内部控制和应计质量的关系用应计项目质量代表财务信息质量,用是否存在内控缺陷代表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来进行二者关系的实证检验,两项研究的证据均支持内部控制越弱,公司应计项目质量越低的理论预测,进一步,作者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低应计质量的关系主要受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所驱动,因为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更难被审计发现。

Donaldson研究证明,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财务报告质量的长期改善具有显著作用。

Ashbaugh-Skaife等(2008)调查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对应计质量的影响。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较高的应计盈余噪音和异常应计绝对值。虽然PCAOB对内部控制缺陷有明确的定义,并且SOX 302和404要求管理层披露公司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但是管理层在披露与不披露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性,研究得出,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较没有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质量。并且,审计师对以前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整改措施的公司较没有提出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措施的公司应计质量显著提高。发现在内部控制审核中有重大缺陷的公司,比没有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有更大的异常应计项和更多的应计项噪音。

Altamuro和Beatty(2006)考察了内部控制改革和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在SOX法案颁布之前,受1992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FDICIA)的要求而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银行,在同一时期内,其盈余持续性、盈余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能力和盈余价值相关性等方面,相对于没有被要求的银行,均有显著的提高。这一结果表明,相对于同期未受该法案影响的公司,FDICIA强制性内部控制改革导致了受该法案影响的银行的盈余质量的提高。

Altamuro和Beatty(2010)对金融机构的研究也表明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质量。

二、国内研究现状

蔡吉甫(2005)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经营业绩越好、财务报告质量越高的公司,其内部控制的质量也相对越高,管理层越愿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差,管理层没有动力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方春生等(2008)采用调查问卷研究方法,以在纽约上市的中国石化的第一手数据来进行研究,考察内控制度和财务报告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检验实施内控制度对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实施内控制度后,相比实施内控制度前而言,财务报告可靠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贺欣(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张国清(2008)以2007年度非金融A股公司为对象,探讨了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证据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盈余质量的提升。

杨有红、陈凌云(2009)对2007年沪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于实现内部控制三个基本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和合法合规目标———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或被证监会处罚的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低于其对比公司。

王军只(2009)认为实施内部控制审核后的会计盈余质量比内部控制审核前有明显提高。

张龙平、王军只、张军(2010)通过分析沪市A股2006至2008年的经验证据检验了内控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执行内控鉴证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要好于未执行内控鉴证的公司,说明内控鉴证的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并且内部控制鉴证提升了会计盈余质量,在控制了管理层信号传递动机以后结论仍然稳健。

李斌、王奇杰、雷春(2009)以2008年度江苏省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以公司自愿提供正面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获得外部审计师或保荐人的无保留核实意见代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探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联性,证据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着高质量的盈余。

郝玉贵、孙永新(2009)年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际情况,从内部控制质量角度,对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的加强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对利润的操控,提高盈余信息质量。

杨有红、毛新述(2009)以我国2007年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125家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检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与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在当年(2007年)及在此之前6年(2001-2006年)财务报告质量的差异,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在当年及在此之前6年均显著高于其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

杨有红、毛新述(2011)以我国2006—2009年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856家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检验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与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在当年及在此之前5年财务报告质量的差异,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在当年及在此之前5年均显著高于其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尽管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短期披露效应并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提高了财务报告中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田高良、齐保垒、程瑶(2011)以2007-200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净利润和账面价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定义价值相关性,研究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公司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时,其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下降。

董望、陈汉文(2011)以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财务信息内部“生产”和投资者反应两个视角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信息“生产”方面,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应计质量;在投资者反应方面,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反应系数越大。

方红星、金玉娜(2011)以2009年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质量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并且获得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低,另外作者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校正自选择性偏差后,上述结论更为稳健。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单分析

首先,研究数据较短。无论是美国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2002年7月30日签署成为正式法律,还是我国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到现在为止时间都不算长,这就使得国内外学者在已有的研究时采用的数据时间段较短,可以看出国外已有研究里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采用的是从SOX法案颁布年到05年的数据,而我国学者大部分采用的是2002年后某三年的数据,数据时期较短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结果受到限制,同时研究得到的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而且现有的研究结果只能是初步证据,还未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衡量指标各不相同。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都没有统一的指标,一部分学者是用有无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或鉴证报告来判断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还有一部分学者是用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来衡量,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则认为是内部控制质量低。分析可以得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只是做了定性的衡量而缺少定量的指标,定性指标往往主观性比较大,这就使得对研究的结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张国清(2008)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着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改善并没有伴随着盈余质量的提升。可能的原因在于,在当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实务背景下,样本公司被划分为High组并不意味着其内部控制质量较高。这就说明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指标的研究也是值得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最后,研究结论不一致。从国外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财务报告质量有提高的作用,但是王美英(2009)指出对于按302条款和404条款进行内部控制披露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结论,按照302条款做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公司有更低的应计质量,而按照404条款做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公司则没有显著影响。从国内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同样存在不一致的结果,甚至得出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着高质量的盈余的结论,这就是否定了内部控制可以实现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深入研究其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Chan,K.,Farrell,B.,Lee,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 2005.

[2]Lightle S,Willis D.Requiring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s;the Pros and Cons[J].CPA Journal,1995,54(5).

[3]DOYLE J T,GE W,MCVAY S E.Accrual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Review,2007,82:1147-1170.

[4]DONALDSON TESTIMONY W.Concerning the Impact ofthe Sarbanes-Oxley Act[R].Hous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U.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452-478.

[5]Ashbaugh-Skaife,H·,D·Collins,W·Kinney,and R·LaFond,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C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The Accounting Review,Vol·83, No·1,2008,pp·217-250·

[6]Altamuro,J·,and A·Beatty·Do Internal Control Reforms Improve Earnings Quality?[J].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6.

[7]Altamuro J,Beatty A.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1–2):58-74.

[8]蔡吉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山东经济,2005(4):31-35.

[9]贺欣.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0]方春生,王立彦,林小驰,林景艺,冯博.SOX法案、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信息可靠性[J].审计研究,2008(1):45-52.

[11]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23):

112-119.

[12]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9(6):58-64.

[13]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02):83-90.

[14]李斌,王奇杰,雷春.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来自江苏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2009年度全国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2009(10):1-9.

[15]郝玉贵,孙永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来自2009年深市A股主板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1).

[16]杨有红,毛新述.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J].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04).

[17]田高良,齐保垒,程瑶.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04):27-31.

[18]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04).

[19]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08).

[20]杨有红,毛新述(2011)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贸经济,2011(8):44-58.

篇4

【关键词】 内部控制鉴证;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内部控制日益受到重视,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这部被专家称作中国版萨法的颁布,意味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但由于企业在内部控制设计层面、执行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内部控制鉴证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同时也有利于监管部门从企业外部对其内部控制进行监督,从而规范资本市场运作,保护投资者利益。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需求将呈现扩大趋势。

五部委就若干配套指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即包括中国注册师协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鉴证指引”)。由于该指引尚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有些问题还存在分歧,企业和相关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鉴证工作时仍存在很多障碍。

二、内部控制鉴证发展的制度背景

(一)内部控制鉴证在美国的发展

21世纪初,安然、世通等舞弊事件的发生,极大地动摇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为强化上市公司的责任,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302和404条款规定,公司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类似职务者必须书面声明对内控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负责,并要求随定期报告一同对外披露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该报告还需经注册会计师鉴证。这标志着美国公司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报告由以前的自愿性披露改为强制性披露。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于2004年3月审计准则第2号《与财务报表审计结合进行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AS2),就鉴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估报告作出详尽规定,并提出了将两者整合鉴证的理念。至此,现代审计也全面走进财务报告鉴证与内部控制鉴证并重的新时代。自AS2实施以来,PCAOB一直密切关注其进展情况,关注结果显示,AS2的部分条款存在问题,于是,PCAOB于2007年审计准则第5号《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AS5)取代AS2。AS5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审计师能够将审计资源重点投向高风险领域,同时力求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在导致报表重大错报前被发现。

(二)内部控制鉴证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对内部控制开展鉴证最初来自于证监会的要求。在2001年以前,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需求主要局限在拟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领域,而后证监会以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的形式要求,将对内部控制鉴证扩大到了在境内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以及申请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范围。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我国相关证券和金融监管法规开始要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相关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独立鉴证或评价。2002年2月,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当时理论界和实务界以及管理当局在内部控制鉴证性质界定、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涉及的时间范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争议。《指导意见》虽然在技术层面对内部控制鉴证给予了指导,但距离监管层、投资者对内部控制鉴证的本质需求还有差距。

从2002年至今,我国证券金融监管法规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的颁布,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内部控制鉴证提供了操作层面的规范指南。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的现状及问题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披露现状

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具有强烈的需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有助于帮助预期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有助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有助于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并防止企业重大舞弊等。

目前我国监管机构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而对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未作强制性披露要求(IPO公司除外),即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仍属于自愿披露范畴。据林斌、饶静(2009)统计,2007年沪深两市有186家A股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了内控鉴证报告,而且审计师出具的内控审核评价意见均为无保留意见,认为被审单位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有效的;同时发现质量越好的公司越有动力通过对外披露鉴证报告向市场传递其优质的信号。

(二)开展内部控制鉴证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开展内部控制鉴证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有助于相关执行者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鉴证工作,使其更好地发挥保障作用,进而避免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目前开展内部控制鉴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部控制鉴证规范的法律级次低。《公司法》和《证券法》没有明确要求公司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及其鉴证制度。目前,证监会主要通过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要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2006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从2006年年度报告起披露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发表评价意见。

2.内部控制鉴证标准缺失。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推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由于条块划分和行业限制,不同的监管部门出台了不同的内部控制监管规则,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和内容的规定也各不相同。直到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才开始制定中国规范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而笔者认为,《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只是一般性指导意见,将其作为注册会计师广泛实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执业准则还有待商榷。内部控制鉴证首先需要一套评价标准,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形成一套内部控制鉴证的标准体系,严重制约着中国内部控制鉴证的发展。

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中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尚不完善,目前中国大多数公司属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由于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不要求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所以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鉴证就缺乏必要的动力与强制性。要提高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就必须强制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同时强制进行内部控制鉴证。

4.内部控制鉴证工作环境较差。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必然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这就加大了内部控制鉴证的执业难度。现在中国内部控制鉴证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如审计执法、取证的强制措施规定较少;经济处罚权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注册会计师相关执业能力有限也给内部控制鉴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鉴证的举措

基于目前国际经济危机的大环境,结合中国内部控制鉴证的现状和问题,笔者现对完善中国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具体举措提出建议:

(一)确立内部控制鉴证制度法律法规地位

针对相关内部控制鉴证制度法律级次较低的现状,应当在借鉴国外立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强制实行内部控制鉴证的法律法规,或者在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和《证券法》中对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以及会计师事务所针对管理层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实施鉴证等提出明确要求。

(二)建立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执业准则

随着《基本规范》的正式,以此为纲领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将逐步建立起来,尽管《鉴证指引》目前尚存在不尽成熟完善之处,但这仅是发展中的过程。未来经征集各方意见修正的《鉴证指引》的实施,必将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规范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披露

随着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应该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内控报告及其鉴证报告,以使利益相关者能够借助该报告判断公司的管理情况和财务报告质量,同时督促上市公司强化内部控制并借以减少重大财务错弊。其他非上市公司,可由其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决定是否对外提供内控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核意见。

(四)提升注册会计师相关执业能力

随着内控报告鉴证业务的不断深入开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进行内控报告的鉴证工作。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还缺乏评估内控制度的专门人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审计人员应深化对内控报告鉴证业务的执业内容以及评价标准的掌握,学习国外开展该项业务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谭宪才,谢刚.我国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发展及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9(4).

[2] 唐宇,陈广垒.美国内部控制鉴证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新理财,2007(11).

[3] 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鉴证报告?[J].会计研究,2009(2):45-52

篇5

[关键词]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门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内部控制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以及防止舞弊欺诈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国外的文献较多,主要原因是美国和英国的内部控制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且研究较早、较深入。而国内的文献较少,特别是实证研究的文献。本文对国内外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

二、内控信息披露国外文献

Raghunandan和Rama(1994)对财富(Fortune)100家公司的年报进行检验发现,有80家提供了某种形式的涉及内部控制的管理报告。

Dorothy A. McMullen和Ragahunandan (1996)对1993年2 221家公司年报的研究表明,有742家提供了内部控制报告,占33.4%,其包含的内容有审计委员会的活动(665家),合理保证概念(concept of reasonable assurance,653家),资产的安全防护(600家),内部审计问题(566家),交易的授权与记录(452家),内部控制的成本与效益考虑(304家),员工培训与录用政策(298家)等。

McMullen、Dorothy和Ragahunandan(1996)的实证研究表明,在选取的1989-1993年的样本公司中,平均有26.5%的公司提供了内部控制报告,而那些有财务报告问题的公司中,仅有10.5%提供了内部控制报告,对小公司而言,内部控制报告与财务报告问题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从而得出结论,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不大可能会提供内部控制报告。

Margaret和Jaenieke(1997)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所有关于内部控制的审计师报告会严重影响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及内部控制效果的理解;但是管理层关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不影响投资者的理解,结果还表明管理层报告和审计师报告均不影响投资者对买卖还是持有公司股票的信用风险的理解。

Hermanson(2000)以9种财务报表使用者(共363份有效问卷)为调查对象,分析他们对内控报告的需求。结果发现,调查对象认为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内控报告都能促进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但自愿披露比强制披露在决策方面更有作用。

Doyle,Ge和Mcvay(2006)选取了2002年8月至2005年8月披露有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779个样本公司,并对这些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证实了那些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更有可能存在重大缺陷。通过调查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与没有实现现金流的盈余估计有关。

三、内控信息披露国内文献

刘秋明(2002)对2001年核准制下实施配股的34家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分析,认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缺乏统一要求,导致上市公司尽可能披露对其有利的信息,披露形式也不统一,导致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增加。

李明辉、何海、马夕奎(2003)对我国2001年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也不够强。因此他们建议需要对有关规定进行改进,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并加强注册会计师对披露的审核,以促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张立民、钱华、李敏仪(2003) 对我国ST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数据分析,以我国4家上市银行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作为分析框架,对2001年和2002年A股的ST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T公司2002年的披露状况比2001年有所改善,但是不少公司年报当中披露前后矛盾,且以说“好话”为主。建议对ST公司必须强制披露标准的内部控制报告,同时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核,有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报告的外部监督和管理。

蔡吉甫(2005)以2003年1 251家A股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回归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及财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即经营业绩好、财务报告质量高的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存在异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明显不足。

方红星、孙翯(2007)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为契机,利用2006年年报资料,对沪市非金融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及其动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沪市上市公司未按照《指引》的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监事会报告、重大事项和公司治理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较多,详细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较少;在海外上市、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较大、外部审计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控制人为国有和规模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有较强的动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杨玉凤、王火欣、曹琼(2010)以2008年6月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设计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ICIDI),并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和成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与显性成本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隐性成本变量总资产周转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作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观测的财务绩效变量ROA和ROE均显著正相关,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对隐性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具有综合抑制作用。

四、文献综述分析

根据以上国内外文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研究进展:

1.国外文献

(1)国外早期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年报和内部控制的管理报告进行简单的统计性加总和比例分析,寻找规律性结论。研究范围是年报和内部控制的管理报告的相关科目。

(2)国外20世纪90年代末期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统计办法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范围是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内部控制效果的理解以及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3)近10年来,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影响因素、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之间关系等内容。

2.国内文献

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在2000年以后对内控开始重视和研究。

(1)2000年初期,主要研究方向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体系、机制和有效性。研究起点往往是从体制机制的缺欠入手。

(2)2005年以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开始转向上市公司,研究方法转变为以大样本的方式进行回归分析。主要研究方向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愿、行为及其动因,并引入了外部审计的因素。

(3)近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逐渐量化,特别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等指标的提出具有新意。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相信会有新的研究亮点和方向等待我们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K Raghunandan,D V Rama.Management Reports after 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J].Internal Auditor,August,1994.

[2]D A McMullen,K Reghunandan,and D V Rama.Internal Control Report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Problems[J]. Accounting Horizons,1996,10(4):67-75.

[3]Heather M Hermanson.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J]. Accounting Horizons,2000,14(3):325-341.

[4]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3(1): 38-43.

[5]张立民,钱华,李敏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审计研究,2003(5).

[6]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 85-88.

篇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为保证我国经济向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加合理的阶段转化,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教育部《关于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省教育厅制定的《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试行)》,为民办院校的转型发展,如何提高民办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水平,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陕西省的民办教育堪称“中国民办教育的硅谷”。陕西民办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彰显出自己独有的优势和规模,民办高校在管理中凸显的会计问题也越来越多。如:(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无法防范并控制风险;(2)预算控制管理不善,且授权审批体制不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瑕疵,导致内部控制活动不规范、执行不力;(3)内控人员整体素质不高;(4)监控力度薄弱。解决上述现实的主要问题,需要在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完善和优化陕西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陕西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能力,在完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使高校各项资产、资金得到有力的保障,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经济犯罪案件预见性能够及时辨别,并及时采取一定预防措施,可以为内部控制评价实践提供具体指导,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助于陕西民办高校完善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评价,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发挥陕西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研究。鱼小辉(2005)考察陕西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困难及成因,并由此提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晏建忠(2012)提出了陕西民办高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与对策。陈金超(2013)从陕西民办教育发展历史入手,通过对其人事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陕西民办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的对策。

2.民办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任桂焕(2008)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系统地分析民办高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设计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思路,并提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曹美静(2013)借鉴COSO内部控制报告,对某民办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进行实例运用。王鸿(2014)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带有权重指标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3.基于风险管理的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研究。解慧珉等(2006)对民办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分类,研究其风险和成因,提出建立民办高校风险防范机制,以加强对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刘正兵(2013)从财务风险管控的视角来研究民办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应益华等(2013)提出完善民办高校内部环境、风险管理、加强民办高校内部监督等方面的相应建议,旨在加强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内部控制理论研究。1936年,美国颁布《独立公共会计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最早定义了内部控制。1979年,美国通过《反国外贿赂法》规定内部控制相关条款。1985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五家协会联合创建了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专门研究内部控制。1992年,COSO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提出COSO内部控制框架理论,并于 1994 年底进行了修改。2002年,美国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管理当局必须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2004年,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理论。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于 1995年内部控制指南,巴塞尔委员会于1998年《银行组织内部控制框架》,在各自领域内发展内部控制研究。

2.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国际上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公元859年在摩洛哥非斯城创建的加鲁因大学。由于国际上非常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之中,如美国、日本、英国等。这些发达国家的高校一般是依据权威的?炔靠刂瓶蚣芴逑道唇?立各自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强调将内部控制纳入高校治理中。

(三)述评

首先,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政策不及国外历史悠久及规范,虽然,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台,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控制规范较之企业还要差些。

其次,在学术界理论研究方面,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总体的研究进展显得相对滞后。而且,内部控制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企业等营利组织而言,而针对高校等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尚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系统的理论框架体系与评价体系。

三、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内部控制思想最早诞生于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经济国家。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内部控制的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有所差异。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特别报告中,提出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计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取的组织计划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COSO报告中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概念,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而我国财政部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四、陕西民办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一是会计控制的内容缺乏全面性。如对外投资活动没有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程序不规范,风险较大。二是内部会计控制约束的对象和范围不够宽泛。主要涉及的人员是财务工作者,而对校办产业及相关科室管理人员约束很少,过多强调对财政性经费的内部会计控制,忽略创收经费等的内部控制。

(二)预算控制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部分高校的?A算经历了工作从无到有,从内容不多到面面俱到,但仍存在预算执行效果不力,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益缺乏正确、完整的评价。预算约束工作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现象常有发生,对全年业务开支虽有明确控制,但缺乏统筹安排。甚至有些事项只要领导批字就能报销,导致了资金的不合理使用,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三)内控人员素质不高

民办高校由于成立的时间较晚,大部分管理者都是公办院校或是社会企业退休返聘的,而自身培养起来的中青年干部很少参与到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当中。虽然,近几年民办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单位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力求做到人尽其才,出现了设置职务,然后再依据职务设岗的现象,结果造成中层干部一大片。因此,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其机制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在其进行组织机构设置的时候,应该取决于单位的特点和管理的需求。

(四)监督力度薄弱

民办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执行和检查多为形式,没有一套健全的会计制度,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执行的好坏缺乏一套制度化的奖惩制度。民办高校虽独立设置了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内部审计部门,而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日常经费的审核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且大部分的审计工作均为事后审计,完全失去了审计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五、完善陕西民办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策略

(一)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授权批准。近年来,部分民办高校出现重大经济舞弊案件,原因多是授权不当或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的。民办高校更应根据管理、工作和控制的需要进行授权,划分职责范围,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学校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应有授权审批的流程和手续,以便明确责任。各种财产物资皆为民办高校的重要教育资源,其管理和利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等业务能否正常开展。学校应建立健全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做好财产物资的收发存工作,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合理有效利用财产物资。

2.风险控制。民办高校处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风险管理。民办高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筹资风险、合同风险和投资风险等。对于筹资风险的管理,应对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及资金的用途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控制;对于合同风险,应建立包括财务部门参与、聘请律师参与的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监督及违约时采取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控制程序;对于投资风险,应该做好投资项目的市场调研与预测,财务可行性分析以及投资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的防范和控制。

(二)强化预算控制管理

1.预算控制的基本要求。(1)预算内容是对学校业务活动的目标体现,所有收支均纳入单位统一核算;(2)预算一旦编写,不能随意变更,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之后进行调整,并逐级审批;(3)追踪和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4)预算执行结束,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5)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明确规定责任人限额审批制度。

2.建立全面预算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包括预算指标的下达、预算的编写、预算的执行、预算的分析和调整及最终的考评,均要体现合理、公开、公平和公正等原则,收入预算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保证刚性支出,勤俭节约的原则。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采取“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手段,建立动态的预算执行控制管理模式,加强预算的执行与监控,完善预算管理,合理利用资金,更好地为高校的事业发展服务。

(三)建立高素质的内部控制队伍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如何有效实施,财务风险如何有效的规避,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人员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首先,是民办高校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和谐良好的工作氛围。其次,要提高内部财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防止和杜绝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发生,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防止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同时,民办高校内部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且严格遵照内部控制体系执行工作。

(四)加大监控力度

篇7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主体视角;政策制定;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80-03

1 引 言

近年来,高校招生腐败案件频发,保送生舞弊事件、加分门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自主招生、补录及调换专业成为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三大环节。对此,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建议:“不能因为高校招生出现了腐败就只关注招生,其实这是制度的问题,而制度背后,又是行政部门不放权的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招生腐败问题,还是需要高校去行政化。”由于高校内部控制不得力,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如何改革使高校内部控制更为有效,成为不少国内专家学者致力研究的一大课题。

2 文献综述

2.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学校的管理模式不同于我国,且相对完善,发生的问题较少,直接涉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少,而国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各个国家针对企业的规定来建立自身内部控制制度:普遍以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这两个理论体系为标准。

1992年COSO框架提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有:①控制环境,包括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及机构设置等。②风险评估,即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③控制活动,即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④信息与沟通,即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⑤监督,即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缺陷并及时改正。

继COSO框架后,委员会又于2004年颁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该报告将内部控制整合到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之中,将其视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使内部控制的内涵得到延伸。

2. 2 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流程为发现问题――提出对策――颁布法规的形式,其中一些法规集中体现了国内前沿主流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高等教育学校财务制度》、《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探究。丁新农等(2010)从财务、资源等四个层面提出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失效的具体表现,杨雅兰(2011)主要从意识和制度两方面探讨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根源,唐华琳(2012)认为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尚存在四个亟待突破的难点。

第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现状的对策。王卫星等(2008)提出应根据高校内部控制要素两个层次的具体指标按比例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监管体系。唐华琳(2012)则从思路、形式、程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与二者不同的是,袁燕(2012)立足于具体的微观层面――高校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提出各个环节严抓共管,共同促进。

第三,基于COSO整体框架某一具体要素所进行的研究。刘正兵(2013)基于财务风险管控角度提出应从治理、产权和财务预算制度方面规范内部控制。类似地,年素英(2011)也基于风险管理角度提出要分别从环境、规范、意识和评估机制四个方面防范风险。

基于以上思路,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国内高校的特点和内部控制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解决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提出更为合理化的建议,为高校完善内部控制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

3 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3. 1 内部控制环境不成熟,高校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从宏观层面上看,内部控制是组成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探讨高校内控问题的根源首先要从控制环境着手。

由于部分高校管理层和治理层缺乏重视,实施力度方面不尽如人意,流于形式,逃避实际问题;高校治理结构不合理,政府监管不严、产权代表缺位、人情大于法制,弱化了内部控制环境。主要表现:院校系的组织架构易形成独揽大权、有些单位片面追求高收益,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资金期满难收回的现象,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干部任用论资排辈,没有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浪费了人力资源;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理想和责任感,利用工作之便收受钱财,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3. 2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控制评价标准不明确

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2001年《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主要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校内部控制仍单纯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内。

学校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缺陷。①存在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学校管理者忽视资金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限。②存在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采购环节、验收环节、报废审批环节管控不严,导致信息失真、账实不符。

随着高校科研的经济活动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校办企业等方面内容的不断增加,旧的内控制度不能与时俱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某些领域出现管理真空。

3. 3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风险和成本意识不强

大部分高校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漠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事实上高校在运营中存在许多风险,如财务管理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基建立项风险等,如果不注意防范,可能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至2009年年底,全国公立高校银行贷款总额达4500亿~5000亿元,且数额在不断刷新。高校债务压力越大,对其经济运行、形象和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就越大。

长久以来,高校惯于服从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成本的使用缺乏计划性,不少高校采用固定教室而非流动教室,致使大量教室资源闲置;校园绿化、基础设施的重复设置造成资源的隐性浪费。

3. 4 信息化水平低,沟通效率低下

会计制度陈旧,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有用性差:负债内容披露不全面;债券资产核算不完整;忽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等。

“科层制”的信息传递模式,即单一的自上而下传递行政命令,这并不利于信息的网状传递和有效交换。

同时部分高校仍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结算方式单一;各部门内部自成体系,相互孤立;财务沟通的效果差,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

3. 5 内外部监察力度不够

有效的监督能够保证高校内部控制的实施,但目前国内高校的监督并没能充分发挥。这是由于政府、审计部门等外部监督机构(教育部门)监管松散,资金管理与预算执行不能及时到位;信息闭塞,社会监督无法实现;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及人情因素,有关纪检机构很难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同时缺乏有力的奖惩机制,这一系列因素使得检查力度不够,高校领导违规违纪现象频发。

4 完善高校内部控制解决路径

为了顺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克服高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提出一条适合国内高校改革发展的路径迫在眉睫。因此笔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路建议。

4. 1 风险防范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

从风险管理意识上看,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关系到每一位教师。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吸纳财务、情报、安全、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从风险评估机制上看,建立一整套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设定控制目标,化被动为主动,及时开展对科研、房产设备、财务和物资采购管理等环节的风险评估。针对重大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按照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分析识别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

从审计程序中的准备阶段采用查阅、调查、研讨会、自评等方法收集资料,重点调查,识别风险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形成审计方案。实施阶段采用观察法、穿行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建立专案小组,分别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测评,形成工作底稿。终结阶段根据结论出具审计报告,呈报给高管,同时提出意见建议,严格全程把控风险及漏洞。

4. 2 主体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

维护高校内部控制高效运行,有必要以国际化的视野从主体角度考虑,重视审计问题。

有赖于美国高校审计的独立性,2012年美国北达科他州发生的高校“文凭门”事件才得以曝光。据悉,美国大学同时接受联邦政府、州政府、社会和内部审计4个方面的监督。

中国在实施审计时可结合自身情况对美国审计方面的具体内容加以借鉴。具体应该按层级进行划分:第一层是国家审计机关,审计高校财务收支进行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及领导任期经济责任;第二层是教育部门设置监察处,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和使用情况;第三层是校内审计监审处,审计下属院校和后勤部门;第四层是由相关部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专项审计;第五层是高校师生和社会群体,增强个体的审计意识,开通监督举报渠道,形成全社会广泛的审计体系。

另外,政策制定方应不断完善审计监控的领域,避免遗漏,使舞弊更容易被查处;高校内部不断培训和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内部控制结构,增强内控风险意识,重视内控取得的收益;外部监管机构加大对高校审计的查处力度。

4. 3 政策制定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有特色的校长负责制,处理好党委、行政和学术三者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国企的性质;实行市场化管理,精简机构,采取市场化招聘,教学和行政相分离,防止一权独大的现象。

合理化内部控制标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核心。做好一般指标(健全性、有效性)和具体指标(总体评价指标、业务层级评价指标、部门层级评价指标)相结合。根据风险发生概率、重要性水平设定权重形成具体的评价分值对照表,据此对一般指标作出评价。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整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有赖于把各种制度和组织机构建立的原则和方法贯穿到授权和财务风险控制制度、资金预算和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中去。

4. 4 组织实施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

高校业务活动种类繁多,应对内部控制的新变化,也要从组织实施这一微观层面考虑:

设备采购过程中应制定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准入制度,严格择优选择供应商,设置专门的验收人员负责验收报告,增强付款环节的合法性、有效性及预付账款的定期追踪核查;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应严格详细信息的登记,定期清查,同时关注关联交易,防止资产流失;基建过程执行岗位责任制,委托专业的评估机构评审,严格招投标过程和工程监理制度;人力资源过程控制应坚持招聘和录取的透明化公开化,预防舞弊;融资控制应规定必须对融资方案进行风险评估,严格签字权和监察制度。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都应当积极配合,全力承担责任。

总结,高校内部控制的高效运行有赖于高校内部、监管部门和社会群体的共同维护,从风险防范、审计监察、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等各个方面全面把握,尽管现行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是相信在社会各界不断积极完善的努力之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将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关于印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Z]. 2001.

[2]李佳媚. 高校内部控制缺陷及优化对策的探讨[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6).

[3]王卫星,赵刚.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6).

[4]唐华琳. 浅析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难点及其突破路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5]刘正兵. 基于财务风险管控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6]年素英. 基于风险管理的高校内部控制研究[J]. 会计之友,2011(19)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 注册会计师 审计成本 信息技术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委员会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认为,健全并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以及法律法规的自觉遵守等方面可以提供合理的保证。尤其在近年来银广夏、麦科特和蓝田股份等一系列的公司财务造假案出现之后,我国更迫切需要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分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审计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理论的运用则更晚,以至于我国各类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都较薄弱。其中,部分企业将内部控制简单理解为内部牵制,只是要简单地增设几个职能部门,却迟迟未能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健全,但是得不到有效执行,只是应付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检查的工具,更谈不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报告。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也不利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内部控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对其进行审计不仅需要很强的会计审计知识,还需要广博的管理知识。同时,内部控制审计证据的获取较之财务审计存在一定的困难,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具备复杂环境的透视能力,然而,我国注册会计师缺乏针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查的经验,也没有国际上的执业经验可供借鉴,致使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审计能力。审计能力不足必然制约审计质量。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较高

如果成本过高,超出其可能带来的收益,这将极大的打击被审计单位的积极性,是不利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的。经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255家公司的调查,大部分公司认为,第一年遵循SOX404条款的费用要比预期的高得多。不仅在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内部控制审计成本普遍较高,这一问题深刻影响着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四)对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目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更为有效地财务管理。信息技术如果运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将会降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成本,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降低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减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然而,目前我国对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三、改善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现状的举措

(一)增强企业内部控制意识,保证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执行

企业应根据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大力推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对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梳理,识别重要业务流程以及流程中容易出错的关键控制点,并抓紧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查漏补缺,为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企业基业长青的精神支撑。在长期内,企业可以采取将内部控制审计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以此来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影响。笔者相信植入审计理念的企业文化,必将有助于推动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借鉴国际惯例,在短期内可以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关要求利用专业的方法与手段识别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并将其报告给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及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帮助各利益相关方及时全面了解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同时,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利于构建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促进企业的有效治理。为此,应进一步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如院校教育阶段应以能力为导向,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激励与淘汰机制;合理安排职业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等。

(三)降低内部控制审计成本

首先,企业必须认识到,实行内部控制要花钱,而不实行的代价很可能会更大。并且,任何一项新制度的推行往往初期成本较大,一旦实施成熟,其成本会越来越低,而效益却会越来越高。其次,注册会计师必须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降低内部控制审计成本。如可以将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于内部控制审计之中,努力做好财务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工作,以应对企业由于内部控制审计成本高昂而望而却步的现象。

(四)把IT技术运用于内部控制及其审计

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现代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注意引进和培养技术人才,关注相关管理软件的开发运用情况,根据企业需要适时引进适合企业的管理软件,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自行开发管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注意要借鉴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惯例和流程,使软件系统能充分反映出明确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及控制点,确保软件在使用中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运用技术加强内部控制的自动化时,要注意对信息系统的控制,要加强对信息系统运行状况的监督与检查,防止任何人利用电脑技术进行违规操作。

参考文献

[1]高克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2(15):77-80.

篇9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为适应国家宏观调控以及预算管理统一的需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内部的财务管理控制。本文浅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的相关理念,并且探讨了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以此提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

当前我国出台了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着力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行政单位已经不能局限于原来简单的人力资源、组织结构方面的控制,而是对所有业务全面进行防范和管控,特别是经济活动、项目投资的管控。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涉及到财务管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完善财务管理的相关内部控制也随之成为内部控制的重点和关键。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浅析内部控制的相关理念,探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一、内部控制的相关理念

内部控制在相关文献中主要指的是单位通过采用规章制度对内部进行加强管理。内部控制的具体对象是全体人员,包括企业单位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在于保障企业单位运营管理的合法性,确保企业单位的财产安全以及财政完整性,实现企业单位运营规避风险、提高效益。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在于制定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化实现对内部人员的行为约束。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则主要指通过单位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单位参与的经济活动信息风险防范和控制。因此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中意义重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而言,其主要讲究以下几点:一是讲究控制方法,注重风险防范。为了确保控制方法的合理科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有组织规划风险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以及报告审计等多种方式的内部控制方法,合理应用控制方法以及组合分配各项方法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法讲究的关键;二是内部控制制度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明确的控制标准。完善的制度是其执行的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于有效的控制标准以及相应的体系和制度;三是财务内部控制系统有相应的规范运行程序。财务内部控制在于系统化和规范化。只有科学合理安排业务流程,并且有相应的岗位设置配合执行,财务内部控制才能提高相应的实效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待完善之处,此处结合实践探讨以下几点:首先,对于预算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工作任务多有公益性质,预算与绩效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无法形成一个可比较、能统一的定量标准,这导致预算控制的评估难以到位,直接影响到预算和决算的实效性;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当部分岗位定位不明确,分工不合理,这导致相应的账目控制无法执行。特别是债权和债务的相关账目尤为突出,容易出现违法行为;再次,监督和评价的缺失也导致内部控制力度的下降。内部监控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合理的保障机制。而当前由于无法形成特定的监督岗位和部门,导致整体的财务管理评估缺乏执行力,这也是内部控制较为突出的问题;最后,内部控制意识的缺失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突出的关键所在。内部控制必须深入人心才能发挥其作用。当前多数事业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知不够,这导致整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相关工作也难以开展。

三、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管理的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此处抛砖引玉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内部控制的意识意识决定执行实践。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支持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的加强。通过内部培训和学习,并且适当的宣传报道,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全体人员认识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让内部控制深入人心。积极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形成有效的机制有效的机制在于法律体系的建设、会计监管以及评估的完善评估机制。会计监督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根本和基础。会计的监督需要依赖合理、科学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当前会计法的实施是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保障。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控制的力度可以制定符合自我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加以辅助保障,并且在允许控制的重要环节能够对责权进行合理的划分,形成一个可以互相制衡又可以互相进步的机制。

(三)明确主体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必须明确相关的组织主体、执行主体以及监督评价主体。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明确财务内部控制的岗位职责,形成合力的制度并且互相配合支持。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能够积累经验,勇于创新,并有相应的主体对执行后期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

四、结束语

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管理控制作为行政单位日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和财务管理的有效方式在实践中意义日益凸显。本文浅析了内部控制的具体内涵以及其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具体表现,着重探讨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袁开宁.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外资,2013(04).

[2]何庭辉.浅谈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03).

[3]冯建.关于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

篇10

摘 要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国内各界人士都在深思的问题,也是当前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加以探析,首先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进行探析,然后对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加以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 探析 企业内部控制 制度 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工作也要逐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否,事关企业的长远发展。直到目前为止,多数企业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不较淡薄,内部管理不健全,企业控制意识薄弱。面对瞬息变化的经济环境下,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加强,已成为了企业的当前重要任务。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组织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和文件记录控制三方面。组织控制主要的责任是对一个人承担的可能发生或可能掩盖其错误职位问题的解决;在企业处理经济问题时,需要经过企业管理者批准后才可执行是授权批准控制的主要任务;文件记录控制是企业保证企业工作效率提高的手段。直到现在还存在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未深刻的了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是很淡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存在三点,分别为: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是遏制经济犯罪的根源。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现状

对目前经济发展而言,因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很多企业也都认识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同时在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期间,很多企业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开始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企业内部控制度的完善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环境的不断恶化,甚至没有控制活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权威性的丧失,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力度有待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平台的缺失,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闭塞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起到了很大阻碍作用,要想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解决这些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以上这些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所处的现状。

三、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度的完善,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首先考虑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变时期,同时也应该正确认识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度与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相比所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有利于我们从中吸取国外内部控制制度的精华,并加以研究和学习,用来弥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通过大量的调查总结得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对企业的控制环境加以完善

控制环境,它是一种氛围,是指对建立、加强或消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它对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的提高和企业内部员工实施控制自觉性的提高、决定其他要素作用是否发挥,起着最基础的作用。总之,控制环境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董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等。从理论上来说,对经营者的控制机制可分为外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两大类。据大量实践证明,外部控制机制与内部控制机制二者是不可互换的。与此相比而言,董事会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在内部控制中,董事会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很多企业中,董事会只一个虚职,严重缺乏必要的常设机构。因此,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董事会的建设至关重要。董事会能够对自身责任负责,会使企业及其其他股东的利益真正受到保护。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管理者的素质。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发现,很多企业在外部控制中都缺乏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并缺乏现代的经营理念及技术和对内部控制观念的长远观念。因此,企业应对管理者的素质进行提高。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效果的控制,企业组织结构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2.对企业信息流动与沟通进行加强

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而言,它不仅仅是企业对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要素和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的成功,关键在于企业对使用信息的策略性。反之结果则否。一个信息系统的好与坏,不仅在于它拥有向下的沟通管道,还要拥有向上的,横向的以及对外界的信息沟通管道。企业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会计系统。会计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多相关信息(如成本信息、营运信息等)因此,企业应该对会计系统进行加强及其他信息沟通体系的建设。

3.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力度的加强

企业要想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达到应有的效果,务必保证制度被完完整整的执行并执行效果良好。要想达到此种效果,对其进行监督是在所不免的。监督是一种随时间变更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会计监督是我国《会计法》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的要求,对会计监督力度的加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对会计资料的内部审计力度加强

内部审计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对会计资料要有合理的准确性和可能性,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并对员工是否遵循内部管理制度给以督促,对内部控制进步完善,最终促使企业可以守法经营。由此可见,强化内部会计监督必不可少的机制是内部审计。为此,企事业单位应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设置并派送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给予从事此项工作。

3.2对单位负责任与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关系给以制约

对那些负责人员给以提供的虚假信息现象的发生,我国《会计法》给予新的规章制度,不仅对那些编造虚假信息的负责人给予强力度的惩罚外,还对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监督的任务给以确定。

3.3对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

很多企业为了对内部会计监督要求的加强,个企事业单位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同时,对会计管理制度也应该给予相关还规定。首先从会计程序和会计政策手册入手,为会计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给与保证。帐表制度的设置、凭证编号制度、复式薄记与控制账户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一一着手。确保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

四、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不是一时间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以长时间的磨合过程。同时也不是只凭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国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家可以给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上提供相关的依据(如给企业塑造一种重视、开发和研究内部控制的宏观环境,通过相关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定准则等)。另外,外界因素也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有一定的作用的,因它可以对企业的管理者适当的压力和动力,并督促自己,提高自觉并完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倒的论迷.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袁祖望.大学的逻辑未必都合乎大学的逻辑———与张维迎先生商榷[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2005(6).

[3]孙晓研.刍议内部控制环境与审计的关系.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01).

[4]王菊兰.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