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相关法规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住房公积金相关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征缴保障
住房公积金就是指单位及其在职员工缴纳的住房储备金,是由国家制定一项强制性政策。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从1991年开始实施的,实施以来为改善城镇职工住房条件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但在实际运行当中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和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房公积金作用的发挥,研究住房公积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对策分析,显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住房公积金管理与使用当中的问题
1.住房公积金覆盖面较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各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我国住房公积金在缴存基数和覆盖率上存在地区差异,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发展态势。同时在住房公积金覆盖上,还主要是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为主,很多其他企业没有建立公积金制度,而且缴存比例和基数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公积金成为一些效益好的单位的福利制度。这些问题都使得住房公积金的调节保障作用难以正常发挥。
2.住房公积金管理当中监管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住房公积金规模以万亿计,庞大的资金规模,给公积金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住房公积金监管存在一些问题,机制尚不健全,如:监管主体不明确,公积金监管意识不强,对于公积金的监管处于缺位状态,导致公积金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公积金缴存拖延、少缴、拒缴现象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公积金核算当中“收支两条线”等制度落实不到位,以至于管理费用直接“坐支”、增值收益随意分配、公积金随意提取、政策规定执行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
3.住房公积金闲置率较高,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总体规模庞大,但是用途较为单一,审批繁琐,使得大量资金沉淀,造成了公积金空置率较高,使用效率低下。由于公积金管理政策的局限性,公积金投资渠道不多,除了结存余额的利息收入,基本再无其它保值增值渠道。由于公积金管理当中,用款计划制定的复杂性,管理方法的不科学以及管理当中求稳求便的思想,造成了公积金主要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在,资金的保值增值未能实现。
4.住房公积金支取手续繁杂,不能满足百姓实际需求
目前,住房公积金支取政策较为繁杂,各地标准不一,给老百姓平时支取带来了一定困难。各地区在公积金支取管理中,普遍存在支取规定滞后,人性化不足,不能及时解决百姓对于公积金的需求等状况,同时,部分地区自行提高公积金支取门槛,对于合规的公积金支取限定硬性条件,造成百姓支取不变。
二、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与使用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本文提出如下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与使用的对策建议,以供各级公积金管理部门参考。
1.落实住房公积金法规政策,加大管理力度,扩大覆盖面
要深入宣传公积金相关法规政策,使更多的百姓了解公积金的,了解其在保障职工自身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各地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相关的规定制度,加强贯彻落实,提高执法能力,严格执行缴存规制,扩大公积金缴存覆盖面,使公积金能够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功能,为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发挥更大作用。
2.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使用中的监管
各地公积金管理中心要建立健全监管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目前,公积金管理的职能普遍由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承担,相对独立性比较差,可以考虑分别由政府主管部门、独立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分责任监管,使监管更加专业,更加有效。同时,要强调监管内外兼顾,公积金管理部门内部要建立严密的决策、内控、内审、财务管理等制度,严格执行公积金管理相关条例,外部要建立透明公开的监督机制,接收社会和百姓的监督,这样才能充分维护公积金管理和使用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3.合理运营资金,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
严格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遵照管理、运用分离和住房公积金专款专用的使用原则,合理科学的营运资金。公积金管理中心要在保证日常支付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制定公积金管理和使用计划,谨慎确定资金的使用方向,拓展公积金沉淀资金的保值增值渠道,选取安全稳妥的投资方式,盘活存量资金,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水平,使其安全有效增值。
4.简化公积金支取手续、提高服务质量
公积金管理中心要开展各种便民服务措施,简化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如:运用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开通个人公积金便民查询业务,实时更新数据,方便百姓了解自己公积金使用和缴存情况;明确办事流程,简化手续方面百姓办理公积金相关事宜,在符合公积金审批、发放规定的情况下,提高公积金的支取速度,保证百姓及时提取公积金,以方便其使用。
5.规范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工作,加大资金征缴力度
公积金管理部门要在大力宣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激发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积极性。同时,要规范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加强征缴力度,除对公有制单位继续做好公积金的缴存工作外,对非公经济单位要积极纳入公积金征缴范围,扩大工作范围,维护广大非公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住房公积金缴存涵盖面过低问题,促使住房公积金制度落到实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住房公积金管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发挥住房公积金的社会保障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梳理,希望能够给各级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章国富.正确处理公积全管理中的诸多关系[N].房改、住房公积金报,2007 (04).
[2]苏冬秀.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2).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归集;工作
1 加大住房公积金政策宣传力度。提高职工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认识,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住房公积金作用,增强职工维权意识,促进住房公积金归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1 可以利用当地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住房公积金管理法规等基本政策的的宣传,要做到简单、明了、易于接收。对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人们即使对住房公积金等相关问题不是很关心,也会被动地感受与认知,从而慢慢地接受与了解;
1.2 可以通过网络宣传。在当今信息社会,网络无处不在,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是人们越来越普遍的生活方式,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与政府网链接或专门开通住房公积金网站,让广大职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住房公积金的相关法律、法规、地方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或地方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制定的规定。也可通过网络查询,了解自己住房公积金的相应信息,让广大职工做到心中有数。
1.3 各地方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可定期进行上门宣传。通过到重点和难点单位宣讲住房公积金政策,我们要让广大职工和企业主及单位领导充分地认识到住房公积金与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同样是职工应享有的权益、是同等重要的,给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是企业主与单位负责人应尽的义务。
1.4 也可通过公积金管理部门向各缴存单位、职工发放宣传资料或小册子(资料要简捷、易懂、易记),让广大企业法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及企事业职工书面了解自己应享有的住房公积金义务和应享有的权益。
1.5 可以在街道等公共场所进行集中宣传,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可以与承办银行等相关单位定期地上街或到公共场所进行集中地宣传,这样可以起到以点带面、影响广泛、意义深远、事半功倍的效果。
1.6 可以在城区主要干道或场所设置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标语的内容要及时地更新,要作到准确无误、通俗易懂、主题突出。
1.7 可以通过知识竞答、晚会、歌咏比赛、体育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
1.8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各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要对外公布服务地点、咨询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公开办事流程、做好窗口服务建设,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2 加强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认真做好住房公积金网站的开通与正常维护及更新工作。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是住房公积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应当始终把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2.1 做好中心内部的信息化建设。
每一个设区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及其分中心或管理部应开通了住房公积金业务和监管网络系统(内网),这样即满足了住房公积金“数据集中存储,业务分级管理”的要求,也实现了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管理的实时和同步,住房公积金归集模式也由过去委托银行单独管理转变成委托银行和“中心”共同管理。当然现在有些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没有联网或系统的多样性及政策不统一也导致其必然具有一定局限性。最终的目标就是住房公积金业务与监管系统的全国统一性与全国联网。
2.2 做好中心外部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应开通住房公积金对外服务网站,作为为广大职工服务的信息化平台,网站必不可少,住房公积金网站可以集住房公积金政策宣传、业务咨询、数据查询、经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凡单位开户、人员增减、基数调整、职工支取、转移、贷款等业务可以直接从网站下载相关表格。同时网站还可以通过“问题解答专区”,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公积金贷款、公积金缴存以及公积金的支取使用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
其次就是通过网络终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与银行合作,通过银行柜员机、触摸屏、发行住房公积金卡等终端为广大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利益服务。例如:由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分行与青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合发行的住房公积金金穗联名卡,为全市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量身定制,既具有金穗借记卡的所有金融服务功能,又具备住房公积金账户查询、公积金贷款查询等特色功能。
其特色功能有:
2.2.1 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缴存明细查询功能:
持卡人可以在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分行所有自助服务终端上查询本人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计息明细。
2.2.2 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贷款明细、还款计划查询功能:
有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持卡人可以在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分行所有自助服务终端上查询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余额、每月的还款明细,以及未来还款计划,查询结果可通过自助服务终端打印。
2.2.3 住房公积金支付功能:
对于符合《青岛市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办法》规定支取的住房公积金,可直接划转至职工本人的联名卡,持卡人可在全国农行网点和ATM支取现金及消费。
2.2.4 住房公积金贷款还款卡功能:
公积金借款人以联名卡作为还款卡的,按照约定将月还款额在还款日前足额存名卡中,管理中心在扣款结算期内,委托银行从联名卡中扣款。
2.2.5 住房公积金批量划付功能:
为方便公积金借款人还贷支取本人及配偶的住房公积金,借款人及配偶可向公积金管理中心提出支取划付公积金申请,管理中心在贷款偿还期内依据还贷支取的有关规定计算申请人应该支取的公积金,在约定时间每年两次集中划付至借款人名下的联名卡中,用于偿还公积金贷款。
其他的如常德市住房公积金联名卡,该卡是面向全市住房公积金缴存个人发放,集住房公积金账户查询、审批后提取、贷款发放与还款功能及个人储蓄、结算和消费等功能于一身的多功能联名借记卡。其功能优势主要体现在:将住房公积金账户与借记卡账户相关联,通过银行卡这一便利的支付工具进行住房公积金查询和专项应用,实现一卡多功能,满足缴存个人多样化金融需求。 还有如中央国家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住房公积金卡等。
3 认真受理缴存方面的职工投诉,加强行政执法、督促单位为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单位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者不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帐户设立手续的,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同时《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单位逾期不缴或者少缴住房公积金的,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仍不缴存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排除困难,不受干扰,不循私情,对未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及未缴或少缴的单位要及时进行处罚,维护职工的住房公积金权益。
4 坚持实行缴贷互促机制,利用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资格审查时机,通过计算职工在购房时的住房公积金可贷款额度,督促单位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
三明市2011年的可贷额度为借款人及其房产共有权人离、退休年龄内所交纳的住房公积金数额的2倍,当职工缴存基数低时,其按2倍计算的可贷额度就少。
可贷额度=(借款人当前月缴存住房公积金数额×距离退休剩余工作年限×12+借款人已缴纳住房公积金金额)×可贷额度计算倍数+(房产共有权人当前月缴存住房公积金数额×距离退休剩余工作年限×12+房产共有权人已缴纳住房公积金金额)×可贷额度计算倍数。
住房公积金可贷额度计算倍数是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的规定调整的。
5 加强与财政部门的联系,确保财政补助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应缴尽缴。
财政部财综[2005]52号文第四条明确指出:“住房公积金是职工个人的长期住房储金,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各级财政部门要确保财政补助行政事业单位依法为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要按照设区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规定的缴存比例,安排财政补助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预算支出,并确保预算安排的住房公积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对于尚未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财政补助行政事业单位,要尽快依法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于已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单位,不得拖欠住房公积金;对于历年因财政困难拖欠的住房公积金,要采取措施逐年予以补齐,确保财政补助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应缴尽缴”。对于未及时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可以按月或季反馈给财政各职能科室,通过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拨款加强对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进行日常监督。
6 建立跟踪催缴制度,确保单位按时足额缴交住房公积金。
住房中心可按上年度已缴交单位,按银行或按单位总数比例把任务分解落实到人,通过每月月末查询住房公积金单位缴存情况,发现已欠缴或到月末当月应缴还未缴存的单位,可通过本部门相应责任人员用电话或到单位走访的方式,督促单位及时地缴存。
同时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也可与住房公积金承办银行签订相关协议,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例如:可以通过考核承办银行的每月归集率(每月单位实际缴存额/每月单位应缴存额)或每月公积金的到位率(每月实际缴存单位数/每月应缴存单位数)〕对承办银行进行住房公积金归集考核以加强单位按时足额缴交住房公积金,另外也可通过考核承办银行的每年新增开户数以达到住房公积金归集面的扩大。
7 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的省内联网和全国联网。
随着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住房公积金的用途的增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已深入人心,如何维护职工权益、方便职工办事及住建部对全国住房公积金和各省级监管部门对本省住房公积金的监管,全省联网及全国联网已是当务之急。
首先,2011年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余额已高达2.1万亿元,通过联网监控有利于上级部门从根本上确保住房公积金安全运行。
其次,联网监控有利于维护职工权益,方便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等事项。联网监控后,住建部能够每月公布每座城市住房公积金缴存的进度,并对不能够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的重点城市和单位进行督办,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同时通过我们住房公积金内网的联网,可以防止在这城市缴存住房公积金在另一城市不认的情况。在另一城市购房贷款时不能取得公积金贷款.
8 大力推进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协作。
篇3
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98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停止建国初期的住房分配,住房开始实行市场化与货币化;同时还提出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具体内容如下:中高及以上收入家庭可通过市场购买商品房,中低收入家庭可购买经济适用房,低收入家庭可租赁廉租房。之后,我国的商品房市场逐步建立和发展,而且成为满足我国城市居民住房要求的主要途径。但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商品房价格一路飙升,成井喷之势,大大超出了普通家庭的购买力,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这部分人群涉及范围较广,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其他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称作“夹心层”。这部分群体既不符合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申请条件,在短期内也很难买起商品房。其次,作为保障性住房体系主要途径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对困难群体来说作用非常有限,甚至杯水车薪。廉租房主要针对城市低收入家庭,数量少,范围小,而且只允许租赁并不允许出售;经济适用房问题更为突出,一般位置较为偏僻,而且存在关系房,真正满足经济适用房条件的人群未必能买到,而一部分并非中低收入群体却能通过关系买到。我国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保障和市场两者关系没有协调好。实践证明,住房供给全部由政府买单是不现实的,完全走市场化的模式也是脱离我国国情的,也是行不通的,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逐步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而且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制定更符合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的新型住房保障模式,特别是“夹心层”群体,让所有人都有房可居。
二、广西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分析
(一)政策介绍
1.住房公积金。
这是我国实行的一种强制性的住房储蓄制度,职工及单位要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职工的公积金账户存款,增加职工的住房资金积累,增强了职工住房的自我保障力。首先,通过住房公积金多年的累积,职工的住房需求能力得到较大增强;其次,在资金的使用上,公积金管理机构用归集的资金向公积金缴交者提供利率优惠的购房融资,在减轻居民还贷压力的同时增强了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能力,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到2013年6月底,全省已有167万职工上缴住房公积金,缴存率达到63.56%。上半年广西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6亿元,增幅达到11.24%。
2.经济适用房。
是指由政府负责建造的微利普通住房,面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价格相对低廉,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体现如下:销售对象必须为广大城镇中低收入群体;销售价格要比普通商品住房的价格低些。因此,经济适用房是政府对于普通商品房价格偏高而特别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保障性住房。2013年上半年广西投入17亿元,开工45万多平方米,近4000多套。其中建设经济适用房投入资金近8亿元,完工17万平方米。
3.廉租房。
主要是给那些很难买得起住房但又不得不租房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租住房,满足其最基本的住房需求。廉租房的优点是租金相对较低,低收入群体都能接受,租金用于维持房屋的基本保养。廉租房的具体保障方法一般分为发放租金补贴、提供廉租房、减免住房租金三种主要方式。从广西住建厅获悉,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全区86个市(县)制定了廉租房制度,75个市(县)了廉租房的申请、核定、评议、监督和公示办法,全区廉租房建设呈现稳步发展的趋势。仅2013年上半年就落实廉租房资金5亿元,廉租房开工建设1万多套,面积超过46万多平方米。其中,仅南宁市就建设廉租房1300多套,面积达到7.8万多平方米。
4.公租房。
主要是为了解决新就业职工等夹心层群体住房困难的一个方法。公共租赁住房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房屋不归个人所有,用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向新就业职工出租,包括一些新的大学毕业生、从外地迁移到城市工作的群体。公共租赁住房是一个过渡性的解决方案,很好地解决了夹心层群体某个阶段的住房需求。这部分群体不属于低收入,但在某一阶段却很解决住房问题。因此,政府应该给予这部分群体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二)政策评价
从目前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政策的内容和效果来看,总体上来说其发展的方向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相一致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既不成熟,也不完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完善的法律和制度约束。国外住房政策和住房制度的形成,首先要颁布一系列法律,然后才付诸实施。19世纪末,英国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住房法。而我国的房改到今天,都是凭着某些行政法规进行住房市场的规范,对中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缺乏专门的法律,影响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住房保障的正常实施。第二,现有的政策不够完善,还不能覆盖所有低收入群体。我国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政策已经形成,但保障对象必须是当地的城镇居民,没有将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的困难户纳入保障和服务的行列。即便是城镇居民中的低收入群体,也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住房保障政策,更多的人被排除在外。第三,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方式也有待于加强。各地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关注关心弱势群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从资金投入的总量来说,还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住房需求,实施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三、完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保障性住房相关法律。
住房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必须要有法律强有力的支持。发达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要形成完备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而且这些法律法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适时适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但目前广西还没有专门的住房保障法律法规,这与广西正加速推进的住房保障工作很不匹配,很不协调,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住房保障法规。广西要加快制定以公租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对住房保障的保障对象、保障标准、资金来源、供应方式、准入和退出机制、监管以及违规处罚制度等方面等进行明确规定,确保政策制度落到实处。如广西可充分发挥自治区在政策方面的某些优势,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如《广西公共租赁房管理法》、《广西城镇居民个人信息管理办法》、《广西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等相关法律,为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二)设立职能独立的保障房管理机构。
设立职能独立、责任明确的保障住房专职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保障房的各项管理,把公租房管理等职能从政府部门脱离出来,由专业的保障房管理机构负责保障房的供给、销售和管理等,职能进一步细分,提高了办事效率。如陕西省在2011年3月成立了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由该公司直接负责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资金筹措、划拨、工程质量监管等工作。上海市将公租房管理机构与运营机构相分离,运营机构走市场化的模式,做到保本微利,租户直接与运营管理公司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与政府部门无关。
(三)建立轮候分配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和监督体系。
在保障性住房分配过程中,要做到保障分配的公平公正。广西公租房制度保障覆盖面扩大,打破了传统的户籍限制,但对申请人缺乏有效区分,摇号配租方式具有随机性。例如,同样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的人,不同人群的租金支付能力、住房需求迫切程度、对户型及配套设施等偏好不同,不加区分的统一进行摇号配租,会出现分配结果与部分申请人意愿不符的情况,还间接浪费了其他申请人的配租机会。因此,应该建立多样化的配租方式,对不同条件的申请人建立各自的轮候分配机制。优先分配最需要住房的群体,提高配租的成功率和满意度。此外,还要完善信息公示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群众、网络等对整个配租分配过程的监督。确保配租结果公开、公平、公正。
(四)建立居民收入信息档案,规范资格审核机制。
目前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财产、信用的实名制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收入模糊,缺乏对个人信息的有效监控。为避免公租房重蹈经济适用房在准入和审核环节出现的开具虚假收入证明、隐瞒实际收入等问题,要尽快建立居民收入信息档案,规范资格审核机制。对每一个家庭的人数、关系以及家庭各成员的就业单位、职级、岗位、工资等项目逐一登记入档,同时建立受助家庭收入信息档案,定期进行复查,实行动态监管。尤其要做好流动人口以及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的收入信息统计工作。审核工作可由房产、民政、公安、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组成联合小组开展工作,建立多方互动筛查资质制度,各管理部门之间既互相合作又互相制衡的关系,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五)采取多元化补贴方式。
针对广西当前租赁市场供应方式单一化的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补贴方式。一方面,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合作建设公租房,增加实物房源供给;另一方面,要发挥货币补贴的保障作用,将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相结合,来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个性化住房需求。在住房保障上应充分借助市场力量,允许受助人选择符合其住房要求与偏好的市场房屋,然后向政府相关机构提出申请,经过资格核实,政府根据受助人核准的保障标准所规定的同类型住房在同地段的市场租金,给予其一定的货币补贴。此外,公租房的租金设定应与租户的经济收入水平和住房支付能力挂钩。以南宁公租房租金标准为例,根据规定,针对特别困难户可申请特殊租金补助,家庭收入为低收入家庭,年收入控制标准上限0.5倍及以上的,补助70%的房屋租金;家庭收入为低收入家庭年收入控制标准上限0.5倍以下的,补助80%的房屋租金;属于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补助90%房屋租金。目前廉租房的租金标准一般是以最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来确定。
(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要充裕的资金作保障。目前广西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预算拨款、公积金收益及贷款、土地出让金收入以及银行商业贷款等渠道,但实际上仍是以政府为主。随着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量的增大,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扶持是不够的,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构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长效机制。因此,政府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广泛吸纳市场有效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共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发表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运用保险资本、信托资本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拓展公租房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七)优化保障房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公租房。
近几年,提议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的舆论越来越多,国内部分省市也纷纷放缓了经济适用房建设。广西在2009年提出停止新建经济适用房,无独有偶,深圳市也提出将减少直至停止经济适用房建设供应,郑州市房管局在今年也宣布取消经济适用房,大力发展公租房的意见,标志着在我国已推行了十几年的经济适用房制度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也是对我国现阶段保障性住房产品结构的优化。广西住房保障的方向就是取消经济适用房,扩大廉租房比重,重点发展公租房。其中,公租房作为当前解决“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今后应大力发展,而廉租房只租不卖的特点可以保证其产权始终归政府所有。总之,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保障房产品结构,发挥各类保障产品的组合优势,早日实现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的理想。
(八)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广西公租房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充分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在公租房的选址和建筑设计上应当关注四个内容:一是公租房社区的配套设施;公租房选址要以方便住户工作生活为出发点,优先考虑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大型住宅区内,既可以共享配套设施和交通系统,降低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成本。二是防止城市贫民窟的出现。公租房作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保障性住房,与普通商品房定位不同,在建设面积和户型上应走经济节约型,以小户型为主,面积不宜过大。三是在公租房设计规划中,既要考虑将材料成本控制在普通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保证安全。四是公租房的配套设施要完善,应增加公租房小区在商业、交通、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社区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注重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社区基本绿化率,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让居民住的温馨,住的舒心。
(九)实行差别化调整策略。
第一,目前我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手段,主要采取提高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但这些信贷政策仅对那些有信贷需求的群体起作用。以广西为例,商品住房市场仍以刚性需求为主,购房主力主要是首次置业或首次改善性的刚性购房需求者,且以中低收入群体居多,特别是22岁-35岁之间的中青年群体,多处于事业的起步期,经济实力相对一般,购房多是选择向银行贷款,这部分群体对信贷政策变动敏感,如果房价超过其支付能力,且信贷政策过严,则会使他们延迟或干脆放弃购房计划,而对中高及以上收入群体而言,这些政策则影响不大。因此,政府在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时,坚持差别化的调整,不搞“一刀切”,避免由于政策范围过宽而损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利益。第二,我国现阶段的住房保障体系目标是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其中,对高端市场的约束包括:一是在税收上约束,对高端市场的调控政策应以抑制投资投机性消费为主,可通过对购买高档豪华住宅的高收入人群征收高额房产税,而对普通工薪阶层的刚性住房消费不收税,尤其是首次置业人群;二是在建设面积上“约束”,政府有必要规定房地产商在新建的住宅项目中建设一定比例的可供中低收入者购买和居住的中小户型房屋,如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或参考英国经验,要求开发商在新建的住房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房屋限价出售,否则政府不予批准等强制性规定。
(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长效监督和奖惩机制。
篇4
法定代表人:
注册地:
乙方:(姓名)
住址:
律师证号码:
甲、乙双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和律师协会的有关规定,经协商一致后签订本合同。各项条款如下:
第一条、合同期限
1.本合同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2.乙方如与甲方首次签定本合同,则本合同期限内的前_个月为试用期。
3.甲、乙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如希望续订聘用合同,可在本合同期满前一个月向另一方提出,甲乙双方经重新协商并达成一致后,可以续订聘用合同。
4.如本合同期限届满后,双方虽未续订本合同,但仍然按本合同规定的各项条件实际履行,则本合同自动延续一年。
第二条、工作条件和职责
1、甲方聘用乙方为甲方律师,并为其办理人事关系调动、律师执业证申请和年审的有关手续,乙方应积极协助。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因办理人事调动、律师执业证申请或年审时须向司法行政部门或律师协会缴纳的费用均由甲方承担。同时,乙方无须向甲方交纳任何押金或保证金。
2、甲方应指定专人对乙方就甲方的内部管理制度等进行培训,使乙方充分了解自身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
3、甲方应向乙方提供适当的工作场所以及办公条件,同时有权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及乙方的工作情况,合理调整乙方的办公地点及工作方式,或由甲方合伙人安排乙方出庭或出差。
4、乙方应根据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和律师协会的有关规定,按照甲方制订的工作标准或提出的业务要求,努力完成甲方合伙人安排的各项工作。
5、甲方可根据乙方的业务情况,结合合伙人对乙方的评价,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乙方的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并可根据考核结果适当调整乙方的薪资或奖金。乙方有权了解甲方的考核结果,并可向主管合伙人反映自己的意见,但应服从甲方的最终决定。
6、乙方全年业务工作量为???小时(或创收额)。乙方应按甲方规定如实填写、提交和修改业务工作记录。但甲方合伙人有权根据客户的反映以及乙方的实际工作情况,在合理的范围内调整乙方的业务工作记录(或重新核定乙方业务工作量)。乙方对甲方合伙人的调整决定不服,可以向甲方的主管合伙人申诉。
第三条、工作时间
1、甲方实行不定时工作制。除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以及甲方规定的其他休假制度外,乙方每天应根据甲方的要求按时上班,并完成不少于八小时的出勤时间。
2、甲方合伙人因工作需要,可以要求乙方延长工作时间,或在休息日或法定节假日加班。同时甲方应酌情安排乙方休息或给予适当调休。乙方使用休假或调休时应事先向甲方申请,并根据甲方的统一安排办理相应的调休手续。
第四条、薪资及福利
聘用律师可以选择薪资方式:
年薪制
1、甲方在本合同期限内每年向乙方支付年薪_元人民币,其中包括除奖金以外的工资、加班费、补贴和津贴等一切报酬。甲方合伙人可根据甲方的经济效益不时修订甲方薪酬制度,并因此确定或相应调整乙方的薪资标准。
2、乙方年薪将按月分期发放。甲方在每月_日前以现金/电汇方式向乙方支付当月薪资,但也可因甲方以外的特殊情况适当提前或顺延发放。
3、甲方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性规定,自行制定或修改其奖金政策,并可根据其经济效益以及对乙方的考核结果向乙方发放各类奖金(注:包括但不限于提成奖、绩效奖、年终奖等)。
4、甲方为乙方依法缴纳社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并代扣代缴乙方收入中的个人所得税以及社会保险金中乙方应自行承担的部分。同时,甲方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业务特点,决定向乙方提供其他合适的保险或福利项目。
5、乙方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或产假等。乙方休假应向甲方申请并经批准。甲方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甲方的规章制度,向乙方支付休假期间的法定工资。
提成工资制
1、乙方的业务创收在20(这个数字由事务所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万元以内的,薪金提成比例为50%;超过20万元的,超过部分每增加 10万元,提成比例提高5%,但最高不得超过70%;(关于提成比例不宜过高,事务所应考虑成本、税务、利润、行业中通行做法等因素)
2、甲方依法为乙方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其费用在乙方提成工资中支;
3、乙方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并由甲方代扣代缴。
第五条、工作纪律
1、乙方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司法行政部门的行政性规定,以及律师协会制订的各项规定;严格遵守甲方不时制定、修订并公布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2、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及离职以后,均应严格保守甲方、甲方合伙人和甲方客户的商业秘密。甲方、甲方合伙人和甲方客户的任何业务或财务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纸张、电脑磁盘、软盘、胶卷、录音、录像、草稿以及笔记等形式记载或存放的文件、范本、档案、传真、信函、数据、报表、表格、图纸、密码、名单、电话号码、地址等,均为甲方财产。除非甲方业务需要,否则未经甲方许可,乙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上述资料,也不得将上述资料复制、下载、私自携带或发送至甲方工作场所以外的地方。
3、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应勤勉尽责,履行对甲方的全部义务。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在任何第三方兼职,也不得从事其他任何有偿工作。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不得从事或帮助任何第三方从事与甲方相竞争的任何活动。未经甲方同意,乙方在与甲方解除本合同之后的一年内,不得自行聘用或帮助任何第三方聘用甲方律师和员工,也不得以自己或任何第三方的名义为甲方现有或曾有的客户,或为与甲方客户相对立的一方提供任何有偿或无偿的法律服务。
4、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如由甲方出资对乙方进行了培训,或甲方为乙方向本市有关政府部门办理了引进外地人才的必要手续,乙方应对甲方履行服务期义务。服务期应自乙方培训结束后,或者甲方为乙方办理完人才引进手续后的第二天起计算,期限为年。此时,如服务期限长于本合同期限,则本合同期限将相应顺延。如果乙方在服务期中与甲方解除本合同,或甲方因乙方违反本合同的有关规定与乙方解除本合同,乙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5、乙方在聘用期间不得向客户私自收取任何费用,律师服务费应甲方统一收取,并开具合法票据,应客户的请求或者其他原因,由乙方代收、代交有关费用的,乙方应向甲方提交客户的委托书。
6、如乙方违反上述工作纪律,除应承担违约责任外,还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相当于乙方离职前_个月的全部收入。如乙方的违约行为给甲方造成了经济损失,并且该经济损失超过了违约金,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赔偿该经济损失和违约金之间的差额。
第六条、合同解除
1、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在合同期届满前随时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期间经考核不符合录用条件;
(2)违反本合同第五条工作纪律的有关规定;
(3)在工作中因严重失职被客户投诉并经甲方调查确认属实;
(4)伪造个人学历和经历:
(5)因个人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被司法行政部门或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处分。
2、甲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1)不按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应得薪金或提供工作条件的;
(2)以暴力威胁或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乙方工作的。
3、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但应当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或多发一个月工资代替提前通知期。同时,应按其在甲方的连续工作时间,以一年工作时间折算一个月工资(注:不到半年折算半个月工资)的标准向乙方支付补偿金。
(1)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经_个月医疗期(注:可参照苏州市劳动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确定)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甲方安排的其他工作;
(2)经考核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后仍然不能胜任工作;
(3)本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届时无法履行,经甲、乙双方协商不能就变更本合同达成协议的。
4、乙方如希望解除本合同,应提前???个月书面通知甲方,否则,乙方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相当于乙方自甲方离职前???个月的全部收入。如乙方的违约行为给甲方造成了经济损失,并且该经济损失超过了违约金,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赔偿其损失和违约金之间的差额。
5、如甲方违反本合同的有关规定并给乙方造成损失,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并可要求甲方向乙方支付赔偿金。
6、当本合同提前解除或期满终止时,除非双方另有约定,乙方必须根据甲方要求:
(1)立即停止以甲方名义从事一切活动或完成甲方的未了事务;
(2)及时向甲方移交其所有业务和全部工作;
(3)及时向甲方交还其所保存或管理的全部甲方财产,包括但不限于本合同第五条第2款中列举的一切甲方文件和资料;
(4)按甲方规定结清所有账目。
7、除非乙方尚有未了的业务或财务事项,或未能及时办理上述移交和交接工作,否则甲方应在本合同提前解除或期满终止后的30天内为乙方办理离职或转所手续。
第七条、争议的解决
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合同而发生的、或者与对本合同理解有关的一切争议,应由双方根据苏州市律师协会律师执业纠纷调解规则,在律师协会的主持下,由苏州市律师协会执业纠纷调解委员会通过调解方式加以解炔。调解不成的,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注册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
第八条、合同生效及其他
1、本合同由甲方与乙方于??年?月?日签定并生效。
2.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方另行协商,并签署补充协议。
3.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各持一份,报司法行政部门一份,均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 律师事务所(盖章〕?
篇5
论文摘要:文章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下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障问题为研究闻,着重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个方面,探讨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障的可及性问题。文章认为,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险旨在为运动员图职业的特殊风险损失和退役后养老的基本需要给予补偿,其制度设计有别于基本养老保险,也不能将其简单推向商业保险。
论文关键词: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障;制度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与改革相比,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明显滞后,保障水平在全国各行业中属于中下游水平。社会保障的滞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退役运动员的生活保障问题,引起了广大体育工作者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它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一大不利因素。因此,为退役运动员提供经济补偿和养老保障,解除后顾之忧,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退役运动员的养老保障问题
养老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险是指运动员因职业的特殊风险损失和退役后养老的基本需要而给予补偿的保险制度。我国对国家级运动员是有良好保障的。根据规定,运动员伤残或者亡故,最高可获得30万元的赔偿,拥有世界冠军头衔的运动员最高获得60万元的赔偿。但毕竟,国家队运动员和世界冠军是少数,在竞技体育中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运动员,他们可能没有得到过冠军和荣誉,但是他们却在训练中付出同样的甚至是更多的艰辛,落下各种伤病,他们是亟需保障的一个群体。此外,在各级各类的运动队中,有些运动员在训练初期被上一级教练选中,但在比赛中并未取得优异成绩,甚至未曾正式进队,教练又让其回到原籍。这些运动员在训练中没有出成绩,却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直接导致退役后的出路问题。由此,为各级各类运动员设立退役养老保险十分必要。2006年11月由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劳动和保障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通知》将运动员养老保障工作纳入到国家保障工作的制度体系中,使运动员养老保障工作进入制度轨道。但是,退役运动员的养老保障不仅涉及到我国社会保障的总体安排和制度设计问题,还涉及退役运动员群体的特质性,涉及到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中各种制约因素。
1、养老保障的可及性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基本上把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和择业让位于市场。而针对运动员群体特质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却没有相应跟进,给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障带来很大的困扰。
第一,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生存压力大,养老难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的竞技运动把运动成绩作为质量管理的单一评价指标,运动员的生存技能过于单一,个体素质和社会需求相脱节,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旦退役,几乎成为“文化知识的废人”和“身体的废人”,他们就业难、收入无保障、伤病多,生活问题难以解决,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即便是政府加大了救助和帮扶的力度,保障面仍然很窄。据《北京晨报》报道,中国运动员保障主要集中在对“优秀”运动员的保障,如安置就业必须获得过世界三大赛的冠军,一般运动员退役后要自谋出路,生活难有保障。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2002年编制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我国每年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在湖南等8个省区,处于待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在队运动员人数的28.9%,占运动员编制总数的24.2%,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比例高达78%,是在训运动员的3倍,滞留运动队时间最长的达21年。另据《南方周末》报道,被誉为“金牌工厂”的辽宁体院,2002年积压的待分配人员有数百名,2003年获得各种冠军的就有数十人。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显示,2002年该省待业比率达34.5%。
与严峻的现实不相称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并没有给职业运动员带来有效的保障。这有我国整体上社会保障功能不强的原因,也说明职业运动员这个群体还游离在制度设定之外,从政策层面看,则是对运动员的保障无论是理念还是具体措施都相对滞后,但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制度设计不完备,缺乏群体的特质性。
第二,制度设计缺陷,养老保障可及性差。1997年7月我国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模式,运动员的养老保险类比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模式,执行结果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首先,运动员作为特殊人群,他们退役之后身份各异,有国家干部、合同制工人、学生,更多的人处于待业状态,如果将其简单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必然存在因身份差异而导致的待遇不公。其次,那些长期处于待业或就业状态不佳的伤残运动员,很难形成养老金积累。因为现行政策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二是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且参加保险缴费期限满15年,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满15年。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待遇。竞技体育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伤残的不可避免性。伤残不仅发生在运动当期,还发生在延迟性上。延迟性是指运动员的伤残有一定的潜伏期,退役前没有表现出来,退役后,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伤残逐渐表现出来,并且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伤残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显然,这一部分人退役后很难再就业或就业的稳定性差,养老金的缴费年限和累计缴费将无从谈起。再次,目前的养老保险待遇偏低,保障功能有限。按规定,国发[1997]26号文件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新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59.2%,其中基础养老金35%,个人账户养老金24.2%。无论是基础养老金,还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设计作为参保者的养老金替代率,都只是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那一时点的替代比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退休者的养老金相对收入水平会趋于下降。对于伤病缠身的运动员而言,工作年限短,日常需要耗费大量的医疗费,基本养老金显然不足其用。
第三,制度涉及的对象性问题。首先是制度的指向性。究竟为运动员提供的养老保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度,还是仅仅作为国家统一制度在体育领域内的运用,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这里涉及到运动员参保时间如何确定的问题,缴费记录是否可被统一制度接受,保险费和保险金如何转移接续?运动员退役后失业或待业的,只要个人愿意继续缴费,是否可以视同缴费年限,领取养老金,该责任又由哪个部门负责?等等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一个相应的政策框架。其次是覆盖范围问题。运动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什么呢?目前没有确定。即使我们认定运动员的养老保险应该覆盖所有运动员,而不仅仅是优秀运动员,如何确定运动员的参保条件也是一个问题。有学者指出,运动员在训期间身份较为特殊,有的是国家干部,有的是合同制工人,还有的是学生身份,对其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以什么标准界定运动员参保和参保待遇值得考虑。
2、体育保险发展缓慢,养老保险亟待开发
体育保险是指各商业保险公司,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原则,为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提供的保险。自桑兰、姜涛等事件后,我国已有2万多名运动员自己付费购买了体育保险。但相较于国外成熟发达的体育商业保险,我国目前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当缓慢。最早提出体育保险设想是在1995年3月,当时11位全国政协委员向八届全国政协会议递交提案,要求给那些曾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建立伤残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1996年,香港南华体育会主席洪祖杭先生向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捐款1200万元,用于建立专项保险基金,为国家队运动员进行保险。同年5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设立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体育保险部,作为体育保险的职能部门。闭在国内,体育保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育产业保险,一类是运动员保险。从国外的成熟经验看,保险作为一种商业性分摊损失、转移风险的经济手段,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经济补偿作用。从我国的情况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滞后,体育保险大多还停留在一些传统险种上,缺乏针对性。主要原因在于: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体育保险公司,体育保险业务只是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业务的一部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发展速度缓慢。表现为对体育保险市场开发的意识不到位、专业性不强、保险产品险种少、条款粗、理赔难、服务差等问题:一是险种少,投保人缺乏选择空间。目前,国内专门的体育保险产品非常少,相关险种只有《综合责任保险》和《意外事故保险》。仅有的险种,也存在费率高、条款缺乏灵活性等问题。生命人寿保险业相关人士表示,国内的体育保险产品大多是公众责任险、人身意外险、财产险的变种组合,养老保险等产品在国内至今还是空白。二是条款粗。由于一些保险公司生搬硬套现有的格式化产品,条款不细,权利和义务规定和体育本身的特点不匹配,保障范围不够全面,难以满足要求。三是缺乏熟悉体育、保险和法律的人才,尤其缺乏精通精算技术、理赔核赔技术及保险公估技术的人才,难于开展业务。四是业务对象过于单一导致逆向选择,业务风险无法分散,使保险费率居高不下,缺乏市场竞争力。
从需求方面看,一是运动员的保险意识仍然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实行举国体制,运动员由国家出钱培养,由国家拨发工资,有伤病由国家出钱治疗,养老和转业多由国家负担,各种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也由国家承担,这种隐性的社会保险使体育运动主体缺乏风险意识,有的甚至心存侥幸。二是投保能力不足。投保能力是指体育运动主体客观上有没有能力购买体育保险。总体上看,虽然目前我国体育保险有非常大的潜在需求,但是一般运动员收入水平都不高,难以支付保费,一些俱乐部、运动队及体育企业由于经营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经济效益不好,也无力为运动员投保。
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体育保险经纪市场发展滞后。成熟完备的保险市场应包含保险人、中介人和投保人三大主体。体育保险经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欧洲已经有了成熟的运动员保险市场,通过经纪公司购买保险的投保人占投保总人数的50%。相比而言,中国的保险经纪市场发育较晚。全国仅有“中体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一家专业体育保险中介公司,这与我国庞大的运动员保险市场极不协调。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体育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覆盖面窄、比较零散、条款陈旧,和现实脱节且不成体系,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保险业的发展。
二、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障制度的重构
我国运动员平均每年的淘汰率大约为25%,如果恰逢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年,淘汰率甚至会达到或超过40%。每年平均约有2700名运动员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面临走向人才市场和双向选择的问题。考虑到运动员职业是青春的职业,运动员从青少年时期或更年少的时候就进入运动队,这使他们失去了其他获得机会,这些机会成本理应得到补偿。运动员退役养老保险旨在为运动员因职业的特殊风险损失和退役后养老的基本需要给予补偿。
1、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制度设计
运动员过去的养老问题由国家和职能部门负担,改革后将运动员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改革的成本不应该完全由退役运动员个人承担。如果将退役运动员养老保险类同职工养老保险,要他们依靠个人账户养老,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的个人账户基本上是空的,这实际上存在一个国家没有对他们付出的贡献做补偿的隐性负债问题。为此,应该由国家通过专项财政支出来填补“空账”。从长远看,需要在制度设计方面更有作为。首先,必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设立专项养老基金。其次,坚持公平性原则,调整和改变“一刀切”的做法,对从事运动强度大、易受伤、对身体健康危害大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养老保障作相应的政策倾斜,让他们享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养老保障待遇,这即是对运动员的生存保障,也是对从事高危运动项目的一种激励。再次,坚持统一协调性,政府必须统筹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伤保险、意外伤害险、医疗保险、福利与优抚问题,促进各项保障功能协调到位。
2、建立多支柱的运动员养老保障体系
考虑到运动员的特殊风险,应该建立一个多支柱的运动员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各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所遵循的一项共同思路,它既能够减少政府责任,又能够为被保险者提供更全面、更丰厚、也更安全的退休保障。我们认为,我国运动员的养老保障可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运动员补充养老保险、补偿性养老福利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等四个方面。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由政府从财政中列支,设立运动员保险专项基金,向所有运动员提供,其资金来源于体育事业经费。在缴费年限上可以考虑给予运动员一些特殊权利,如将人队训练时间视同工龄和缴费起点,缩短缴费年限,运动员退役后失业或待业的,只要个人愿意继续缴费,可以视同缴费年限。在给付待遇方面,依贡献不同给予区别:(1)对人队时间较短、运动成绩一般的运动员的给付。从运动员人队当月起,参照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办法计缴,由国家和个人分别按规定比例向个人账户注入基金进行积累,其总额与社会养老保险相当,运动员退役后即可转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2)对有卓越贡献的运动员的给付。这些运动员的养老金给付应不低于伤残或者亡故的赔偿金额。
运动员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类同于企业年金,由国家体育总局设立,向所有运动员提供。采用待遇确定型模式(DB计划),即运动员将来退休时的待遇水平是预先确定的,等到退休时直接支付养老金。待遇标准因工龄长短与贡献大小而异。替代水平可参照企业年金替代水平的最高限即25%为界。补充养老金主要从福利彩票收入、体育赛事的门票收入、电视转播收入、广告收入、俱乐部冠名权等商业性收人中提取作为保险基金。
补偿性养老福利金。运动训练是一项青春职业,运动员大多数是从少儿时期就开始专业训练,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超负荷的运动训练,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短暂的运动生涯过后,不但留下了不同程度的伤病,还错过了人生的最佳学习时机,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设立养老福利金作为对退役运动员的补偿,是社会对他们的回报,也是党和国家对他们负责和关心爱护的最直接体现。补偿的社会学依据是社会交换理论,其重要特征是用代价和报酬分析社会关系。补偿概念有两点必须明确,其一是补偿不同于奖励,奖励是针对人们的贡献和成绩而做出的,不涉及损失;其二是补偿也不同于单纯的赔偿,赔偿大多是针对损失而言。补偿含有奖励的贡献因素和赔偿的损失因素,是二者的结合形态。问补偿金的给付以工龄为依据,资金来源于运动员培养费,可从中拿出部分作为运动员补偿养老福利金。商业养老保险。在国家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下,大力发展体育保险事业,鼓励运动员参加商业保险。国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养老保险的保险费直接从其个人所得税中扣除,主管部门协助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加强精算,降低保险费率等。就当前而言,鉴于我国保险公司开发的体育保险险种少、费率高、保障范围窄等问题,体育行业可考虑加强行业自保和互助保险。事实上,在桑兰事件后,我国已经建立起运动员的互助保险,但是这一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加强体育保险相关法制建设
立法是体育保险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到目前为止,国家出台的《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等文件只涉及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事宜,对运动员退役养老和就业保险并没有相关法律规定。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与运动员退役养老保险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首先,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即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法律框架下,将运动员养老保障纳入国家整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制定相配套的运动员养老保险条例。其次,将商业保险纳入运动员养老保险体系,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我国体育保险事业,而且还能够利用保险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转嫁体育运动的高风险,更好地保障体育事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目前,无论是保险界还是体育界,都还没有明确的、完善的关于体育保险的法律法规,这在客观上限制了体育保险的发展。我国对保险监管的基本法律是《保险法》和以《保险法》为核心的相关法规,包括《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人管理暂行规定》、《保险机构暂行规定》、《保险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合同法》、《公司法》等,没有专门的体育保险法规,仅有这些法规又不能满足体育保险市场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国内市场体育保险的具体事项涉及很多法律盲区,必然会导致操作上的不规范。再次,完善保险经纪人、人的资格考试制度、市场进入和退出制度及职业培训制度。只有将整个体育保险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促进养老保险及就业保险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