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中心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P键词:景观生态学;绿地景观格局;生态规划设计
1.城市绿地的相关概念
城市绿地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城市系统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保障了城市能够有新鲜的空气,使城市可以“吐故纳新”。这个系统主要有2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保障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动植物能够健康地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可以使城市更具有观赏性,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好地促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还一直沿用着前苏联留下的的绿地概念,这个绿地概念里,将绿地划分为以下几类,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属绿地、特殊用途绿地;我国的城市绿地指城市中以绿化为主的各级公园、庭园、小游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
本文主要要研究和分析的是绿地城市绿地的其中一种,即城市中心区绿地,这其中包括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小游园、滨河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非滨水防护绿地等类型。城市在自然之后诞生,自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城市和工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忘却了城市中自然属性的重要性,以致于现在雾霾频发,才有了现在的“穹顶之下”。然而,绿地景观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属性,人类利用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景观、完善城市体系。
2.城市中心区绿地与城市绿地对城市的作用
2.1具有组成城市空间的功能
现如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发重视城市绿地在构建城市形态方面的作用,世界各国的大城市都依据各自的地理特点,规划设计了适合自己的绿地空间格局。
2.2生态功能
作为城市中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可以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自净能力,提升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并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2.3游憩休闲功能
城市绿地的可以为区域内的人们提供游玩休闲和健康、舒适的休闲环境,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
2.4文化功能
城市景观要能体现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同时,城市绿地要具备教育功能。城市景观要具备激发人们热爱自然,致力于保护环境自觉行动的作用。
2.5社会功能
城市绿地社会功能是指可以开展有组织的社会性或社区性活动和家庭或社团活动的能力。
2.6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难免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城市绿地在削减自然灾害危害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抵御能力,还要为灾后的人们提供避难场所。
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最先提出,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布局,导致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其中不只是环境问题,还有其它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开辟出一个新方法解决城市问题,而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带入到城市研究中,则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新道路。从此,以城市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生态学概念应运而生,而城市景观生态学则是景观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可是在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领域狭小,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对于其分支学科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少之又少。虽然城市景观生态学在我国发展较晚,但不同学者都积极地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提出了自己对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不同见解。主要研究怎样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对城市景观空间格局等多方面的研究,解决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于城市中的目标。在任何一项研究中,现状分析和评价是为规划设计和景观建设服务,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最终目的则是景观规划设计和按比规划设计所进行的建设管理。
4.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中心区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是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是以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现状分析为基础,对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将城市中心区景观绿地廊道、绿地斑块等绿地景观要素,在以城市建筑等非生命空间围主的基质环境中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优化设计,使绿地景观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健康的休憩场所,从而适宜人类居住。
4.1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1)收集和调查研究区域的基础资料,包括自然状况、社会和经济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等。(2)收集和调查研究区域内绿地景观生态的基础资料,包括绿地景观面积、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3)对研究区域内的绿地景观进行分析、评估。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分析城市绿地景观组成、结构、功能、空间格局,作出分析评估,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定量的依据。(4)综合城市中心区环境要求、居民游憩需求和城市中心区功能需要进行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4.2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遵循的原则
4.2.1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在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占首要地位,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系统,可以促进城市整体的生态平衡,保持城市卫生清洁,降低城市各种污染。由于我国城市发展中各种历史问题,致使城市绿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较为欠缺,在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必须研究城市发展特点,使绿地的投入表现出较好的经济生态性。
4.2.2景观连续性原则。城市中心区绿地多数被城市建筑重重包围,绿地景观分散,在城市中更像是海上的孤岛,要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较为困难。因此,在规划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使绿地景观更为连贯。
4.2.3格局优化原则。景观生态学非常强调景观格局地分析和合理布局,如何利用有限的绿地空间,通过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化设计,充分利用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线、带、块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达到以少代多、功能高效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4.2.4可持续性原则。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既要有远景目标,也要有近期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4.2.5因地制宜原则。在各城市绿地面积、数量、空间格局等绿地指标和空间形态的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避免发生搬硬套,单纯追求某一种形式、某些指标的现象,致使工程事倍功半,甚至会事与愿违。
篇2
【关键词】行政中心布局与形态总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原有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各地新城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而以城市行政中心搬迁新建来带动新城建设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行政中心通常作为独立项目来进行规划设计,探讨当代城市行政中心规划设计亦成为研究的新课题。
行政中心的内容
本文中的行政中心,指的是在城市范围内,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在内的四大班子及各职能机构相对集中的办公区,主要包括行政建筑(行政办公大楼及相关建筑)和与之相配套的市民广场等,其建筑群主要由机关办公大楼、会议中心、行政服务大厅、市民广场、后勤服务中心等要素构成。
城市行政中心的选址原则
对于新城行政中心搬迁、新建,首先要考虑的是选址问题,影响选址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地自然条件、区位的通达性、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组合布局及弹性发展等。因此,选址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
区位通达性强,服务半径合理,基地建设条件优越,符合我国传统行政建筑的布局特点;
选址具有前瞻性,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以带动城市新区的发展;
与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组合布局,增强对市民的吸引力,以此推动新区建设的热潮;
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可建设用地,发挥其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使其成为城市的空间发展核心;
对城市行政中心布局与形态的分析
我国的行政机构主要由“四大班子”组成,即市委、市府、人大、政协,他们之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行政区的整体布局。在设计中,主体建筑与相关会议等配套设施以及市民广场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行政中心的形态。行政中心的规划布局形态主要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和综合式三种基本形态。
集中式
行政中心表现为一栋独立的建筑形体。四大班子以及各职能机构等办公区域通过垂直的竖向划分和横向的平面组合的方式来进行区别。这种形态的特点是各部门集中布置,彼此联系便捷,但又易于造成各部门的功能混杂和干扰,给办公人员和公众带来不便。
在这种布局方式中,可演化出两种基本模式:
1)“一”字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是指各功能区域按“一”字型水平展开,各部门的垂直交通体系彼此独立。
2)“工”字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将四大班子办公区域分别设于“工”字的四翼,而将综合办公区域及公共服务区域设于“工”字中间。
分散式
四大班子、各部委办局综合部门以及公共服务部门各自为一栋独立的建筑,通过空间的组织形成一个建筑群。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各部门相对独立,干扰少,同时也利于营造丰富的群体空间,通过分散体量,营造更为宜人的建筑尺度,但各部门间的联系也较为薄弱、资源缺乏共享、影响行政效率。
在这种布局方式中,可演化出三种基本模式:
1)二分式(“一一”型)
这种空间组织模式是在“一”字型空间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政府各系统的办公部分进行两两组合,形成两个独立的建筑形体,两者或脱开或通过公共空间取得一定的联系。
2) 三分式(“品”字型)
最为普遍的一种,四大班子中将工作联系最为密切的市政府、市委及综合部门组合,作为建筑群的主体;而相对独立的人大和政协则分别独立设置,至于群体两侧。
综合式
行政中心的各相关职能机构相对集中,结合会议中心等配套设施以及市民广场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整体区域。这种组织模式的特点是有效保证了各行政机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有利于行政中心功能结构上的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行政核心区,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又保证了公共资源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当代行政中心规划设计特色
我国当前行政中心形象模式化、千孔一面、形式缺乏特色的问题一直未有较大的改观, 主要表现在“轴线对称”、“材料”、“色彩”、“建筑语汇”、“设计手法”等的大同小异,形成了系统的“权力美学”或“权利视觉下的审美原则”。总体设计特色可以概括为:
中轴对称形式——庄严感。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过分注重中轴对称、中心地位、主从关系。
建筑体量宏大——地标性。建筑体量越大,在城市范围内的可识别距离越远,建筑的影响范围就越大。
强化对比突出——丰富性。通过建筑形体、装饰、材料、色彩等的特别处理与周边建筑对比强化其核心地位。
强调空间序列——韵律感。通过强化对建筑群体轴线的控制来加强建筑群体的中心感,从而来突出城市行政中心的核心地位。
行政中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使我国城市行政中心规划建设取得根本的提升,应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地域性的城市特色的塑造与发展,运用当代建筑哲学思想与设计的方法论,在建筑创作中充分结合科学性和人情化,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因此,未来城市行政中心建设的发展趋势为:
功能复合:由单一行政功能转变为文化、体育、商务、行政等多功能复合,极大的促进了行政中心的活力提升。
开放民主:行政中心形象转变为更具公共性和开放性,更注重地域性和人情化,强化公众参与,实现开放与亲民。
有机生长:注重城市行政中心的持续性建设,避免为整体效果一次性建成的规划建设模式。
人文景观:结合基地现状地形地貌,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互相渗透,注重人文生态,体现地域性与城市文化,保持城市固有格局和肌理。
信息化设计:综合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优势,改善行政中心的运行条件,实现网络化、多样化办公,增加其适应性。
建筑环境共享:打破建筑的封闭性,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体化设计,创造内外空间的共享。
小结
行政中心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群,在进行城市的政治和公共管理活动的同时,还肩负着带动周边经济蓬勃发展的重任。因此,规划既要满足其使用需求,又要考虑城市特色和政府形象;既要诠释权利美学,又要融入公众参与;既要体现文化地域性,又要展现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 洪毅.现代行政中心的设计研究[D],华侨大学,2003
篇3
[关键词] 生态城市 规划 设计
一、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济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6.积级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1)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2)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遵重自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涝,还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3)绿化系统的规划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相接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2、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前,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区的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等。总之,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结构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2)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等。总之,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条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
四、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
1、城市自然生态要和谐。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地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基本消除,各类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有关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城镇基本达到“环保模范城”标准,农村基本达到“生态示范区”的要求。最终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的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强调水的流动性、风的畅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对自然的适应性和低风险的和谐自然生态系统。
2、城市经济生态要高效。城市经济系统高效运转,生产和流通渠道畅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合理,技术及管理创新能力强,自然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总体经济竞争力较强。形成以绿色或生态产业为特色的以“生态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最终建成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流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优化的高效率的经济生态系统。
3、城市社会生态要文明。城市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人口素质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达到先进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与升华,最终使现代化的社会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
五、结语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地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参考文献:
[1]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7-28.
篇4
关键词:精细化、城市中心公园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中心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城市中心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细分化、精细化将逐成主流。
生态功能 城市中心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的绿色生态斑块,是城市中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之所在,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城市的肺”、“城市的氧吧”。城市公园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积极的、有效的作用。
空间景观功能 城市土地的深度开发使城市景观趋向于破碎化,唐山市由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城市景观严重破碎的问题。而城市公园在措施得当的前提下,可以重新组织构建城市的景观,组合文化、历史、休闲的要素,使城市重新焕发活力。城市公园成为城市重要的节点、标志物。
防灾功能在很多地震多发的地区,城市公园还担负着防灾避难功能,尤其是处于地震带上的城市,防灾避难的功能显得格外重要。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都让我们认识到防灾意识的提高以及防灾、避难场所城市中心公园的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美育功能从城市中心公园诞生开始,它就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或多或少地都能在城市公园中找到它们的踪迹。城市公园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符合人对环境综合要求的生态准则,能更好的促进人类身心健康,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百年大计,规划先行。由于城市中心公园具有生态功能、空间景观功能、防灾功能、 美育功能等功能的多样性。那么,使城市中心公园设计真正成为每个城市居民所设计的具有广泛内涵的游憩环境,而不是只注重装饰性的美观效果。对其规划设计也有诸多要求。
城市中心公园规划设计景观异质性城市公园设计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景观的丰富多样性可以满足公园的多种功能,因此在对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应以多元化、多样性,追求景观整体设计手法,追求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根据环境条件之不同处理为带状或块状,与周围绿地融合起来。随着现代交通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城乡差别缩小,城市形态在改变,公园也在随之溶解。例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就将大片农田引入城市之中,与城市绿地有机结合,已然成为一个自然的公共游园,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场所,同时增添了景观异质性,丰富了城市景观效果
城市中心公园规划设计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即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城市生态系统中所缺乏的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自然过程得以显著提高。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考虑物种的配置问题。
在公园设计时,应采用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导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这样,公园及周边环境也能得到有机改善。例如,在城市公园设计中人工改造的较为清洁的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种类会十分丰富,有时具有很高的密度。而高草群落(如芦苇等)、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将会吸引各种蝴蝶。这既有利于提升公园的景观效果,同时对儿童的自然认知教育也非常有利。
因此 ,在城市中心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时,要满足发挥城市中心公园主体功能的要求,以保护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本着“简洁、美观、大方”的原则,尊重现状、减少人工,充分利用现有植物、树种,科学规划公园的绿化硬化、美化。
规范城市中心公园规划市场准入机制
城市中心公园的规划设计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其发展模式、产品模式和娱乐项目的创新发展,都会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因此,需要有一个核心部门且非常专业的专家团队来统领全国的城市中心公园规划设计定位工作,即对城市中心公园最有特色、最具亮点的分析。对城市中心公园的具体规范、制度、方法了解清楚,这样专家们就能把自己的知识融入整个城市中心公园的规划建设体系中去。而这个规划一旦定下来后,就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的建设期,照此执行。国外的国家公园建设对于定位,把握得就非常成熟,像美国、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都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建设规划,虽然时代在发展,先进的科技产生了,但由于他们已经把技术都融入先进的理念中去,因此规划一直不落伍,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对于目前我国城市中心公园规划的市场现状,有些地方没有一定之规,市场准入门槛低,导致一些规划队伍连资质都没有,就去承接城市中心公园的规划设计,往往以模仿为主要手段,创新力不足,这从长远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一定要严格规范城市中心公园规划的市场准入机制。
建立通俗易懂的解说宣教系统,突出生态、文化两大主题
城市中心公园内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科普知识,如何把这些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故事表述出来,通过解说系统传递给游客,将是城市中心公园在今后的规划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面。突出生态主题,就是要突出常绿树种,在“四季有花、三季有果”上下功夫、做文章; 国外有些城市中心公园,从人文角度来说,他们的人文文化内涵不是特别重,反而对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融合更多一些。尤其是科普园的建设,尤为突出。像蕨类植物,国外是穿插在整个中心公园的类型中,游客每走到一个地方,便会发现与之前看到的蕨类植物的相同之处,以此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很多知识。而我国的科普知识介绍让人感觉很累、很机器化,以至于效果很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旅游解说词上下功夫,改变以往单纯的林业专业术语的介绍方式,而把树的可爱之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出来,让小朋友都能一下记住。如:在建筑、标牌等建设上广泛结合“说文解字”,充分展示“食品文化”,突出文化主题,。只有这样,城市中心公园才能真正与旅游结合起来。目前,我司在规划设计各个主题公园解说词的编写中,也在做这样的创新探索。
规划中要深化创意产品 增设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 提供体验价值
篇5
摘要:本文简略的介绍了城市广场的缘起、含义及其分类,论述了兴建城市广场的必要性,阐述了城市广场面积及其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关系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城市建设广场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外国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篇6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发展趋势;规划设计
Small city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Jiang Li Long Zhang Xiansheng Zhang Cancan
Yanzhou source and sink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appeared to follow the trend of the gas,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in many Chinese cities to start, and sweeps across to the small and medium urban sprawl.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mall city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of the status quo in-depth analysis, a reasonable judge of small city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trends, combined with the small city the actual situation on the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and urban space relations in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posed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for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Keywords: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trends; Planning and Design
1.引言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始终处于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其形态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2.小城市商业步行街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步行街的出现,以其功能全、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并同时满足人们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观光等多种需要,而成为一些小城市城市的一个商业窗口。然而,从大多数的商业步行街建设来看,由于规划的分期性、不完整性,商业开发自身的多次性、自发性等等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使得许多商业步行街呈现出一种混乱和急功近利的状态。因此,如何营造商业步行街统一、连续、和谐、丰富的空间界面,创造一个健康、愉悦的商业环境,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研究的问题。
3.小城市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
近年来,一些小城市步入了大拆大改地兴建商业步行街的“运动”中,却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模式单一,模仿过多”、“商业氛围与文化环境脱节 ”、“经济与社会效益不协调” 等等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在商业步行街在规划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规划,切实保证商业步行街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成为各个小城市建设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3.1商业步行街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步行商业空间多数位于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中心商业区更新的重要手段,由于现状条件比较苛刻,所以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需要处理好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1.1功能关系
商业是小城市中心区域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商业活动往往与其他社会活动交织在一起,商业步行空间不仅需要满足城市商业功能的要求,而且要满足城市综合的、相互渗透的多功能的需要。
3.1.2交通关系
交通规划设计,首先要保证周围地区的交通状况不因为步行街的设立而恶化;其次步行街路网结构、出入口设置和停车规划都需要处理好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同时步行街自身交通问题是一个难点问题。
3.1.3商业区位关系
从商业角度考虑,步行商业空间的设立需要考虑其在城市中的区位,市场状况和周围居住人口状况,以及人口的消费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购买能力状况等,确保服务范围内有足够的步行人流来源。
3.1.4空间关系
凯文・林奇(Kevin Lynch)认为城市空间由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坐标五种结构构成,他把城市的线性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而且起着联系城市其他空间的作用,商业步行街无论是线性还是面性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和城市空间相互协调融合,符合整体城市空间的连续性,空间收放变法以及对景、轴线等美学需要。
3.2小城市商业步行规划设计要点
3.2.1 合理选址,准确定位
商业步行街应该考虑建在人流密度大,相对中心的城区,但又不能以牺牲周围环境、交通为代价。同时,应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并与自身情况和周边城市环境相呼应。
3.2.2 规模尺度适度
商业步行街并不是规模越大,街道越长越好。一般来说,商业步行街应该控制在 300 米左右,对于某些大城市的一些大型的商业步行街也不应该超过600米,宽度应该控制在20 ― 25米。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一定不能太高,一般不要超过三层。所以,高层建筑的商家在商业步行街上,往往成了摆设,并没有多少商机可言。
3.3 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
这里所指的购物环境,主要包括商业步行街的整体特色,商业布局等客观环境。商业步行街应该以明亮、暖性的颜色为整体基调。因为暖性的颜色容易使人兴奋,激发购物欲望。同时,商业布局应做到错落有致,不应该布置成在某一家商店就能把顾客所需的所有物品都购买到。
3.4 道、场空间的合理安排
“道”空间是从流动性角度来考虑,商业步行街应该给人一种流动向前的感觉,这样才会吸引行人。如何安排商业步行街纵向布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5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
商业步行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顾客的需要,同时要兼顾到不同情况顾客的需要.
3.6 结合本地文化,突出特色
每一个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其值得骄傲的历史,把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挖掘出来,形成商业步行街的特色。就能成为吸引行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把自己介绍给外地来的游客。这样,不但能增强本地游客的自豪感,而且能够增强外地游客的认同感。
4 小结
商业步行街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规划师的努力,还需要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对商业街实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才能使商业街形成独特风格、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良好气氛,逐步形成人气、商气两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晓非.浅谈居住小区环境规划设计,山西建筑,2003,(9)5-6
[2]吴明伟 孔令龙 陈 联:城市中心区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薇 . 城市步行街环境规划设计初探. 工业建筑, 2004 ,12 : 37-38.
[4].何向东 . 城市生态景观小区探讨 . 湖南房地产. 2004,6 :0-22
[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编.名城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奇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历:
江礼龙(1981-) 男 就职于兖州市源汇规划设计院 助理工程师
篇7
[关键词] 新建城市中心区 建筑密度 公共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城市陆续开展了新建城市中心区(以下简称新中心区)建设,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建筑密度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标准,但仅限于每个地块内部,这种控制方式缺乏区域整体建筑密度的研究,开发商以及政府只是针对某一地块进行研究,缺乏整体协调引导。
导致了公共空间塑造缺乏引导,形成了很多零碎的空间,其环境质量也与公共活动的使用要求相差甚远。
1、新建城市中心区建筑现状分析
目前对于新中心区建筑密度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2个国内较为成熟的新中心区,通过实际建筑密度与规范控制对比,来研究现状新中心区密度。
1.1南京河西新城中心区
河西新城中心区是华东地区?第二大中央商务区,仅次于上海陆家嘴中心区,是集金融、总部、会展、文体、商贸于一体的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河西新城中心区一共分为10个地块(图2-1、2-2),通过实地调研、资料分析等方法,得到河西新城中心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建筑密度20%至38%之间(表1-1)。
地块编号
地块性质
地块面积()
建筑基地面积()
建筑密度
01
B
80140
24875
31%
02
B
77390
23900
31%
03
B
77940
29410
38%
04
B
183000
56100
31%
05
G
87400
6500
7%
06
B
94470
34600
37%
07
B
100105
24060
24%
08
B
89200
27300
31%
09
B
86150
23725
28%
10
B
101680
20290
20%
合计
977475
270760
28%
表2-1河西新城中心区各地块建筑密度一览表
而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中规定办公建筑密度在35%至45%之间,商业建筑在50%至55%之间,显而易见,河西新城中心区各个地块建筑密度远远小于规定标准。
1.2上海陆家嘴
陆家嘴中心区位于黄浦江东岸,与外滩以及上海现有商业心区仅一江之隔,是浦东新区的黄金地段,被称为上海的经济引擎,东方的曼哈顿、拉德芳斯。
陆家嘴中心区一共分为19个地块(图2-3、2-4),通过对各个地块建筑密度分析,上海陆家嘴中心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建筑密度为6%至58%之间(表2-2)。
地块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建筑密度
25%
23%
19%
10%
19%
46%
23%
30%
10%
24%
地块编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总地块
建筑密度
58%
30%
33%
2%
40%
29%
6%
24%
40%
19%
表2-2 陆家嘴中心区建筑密度一览表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中规定,中心城商业、办公建筑无论多层还是高层,其建筑密度上限都为50%。陆家嘴中心区建筑密度40%以上地块(包含40%)只有4块,大部分地块在25%左右,总建筑密度为19%,远远低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上限规定。
1.3 小结
从以上两个新中心区的建筑密度分析可以看出,在新中心区的发展建设中虽然有部分地块的建筑密度大于当地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但是其总体的建筑密度还是较低的,这说明目前国内新中心区多采用高层低密度的开发模式。
2 高层低密度开发模式存在问题
2.1强调空间的开敞与绿地的打造
高层低密度的开发模式造成了较大的空地率,导致新中心区的建设中,盲目地沉浸在“宏大叙事、狂飙突进”的激进理念。许多新中心区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大多数新中心区片面追求开敞空间,大型广场和大型景观绿化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这些新中心区的公共空间缺乏活力、亲和、吸引力、舒适与人情味,大尺度的广场与绿地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造成了单调和机械,也不符合城市中心区人为行为的舒适要求。
2.2 关注机动车多于关注人的活动
随着时展,小汽车以其快捷、舒适的优势,很快得到了普及,城市随之步入小汽车时代,城市主角也逐渐由人演变为汽车,甚至发展为一切为汽车让路。
目前新中心区开发建设多关注机动车的交通,忽视人为活动,中心区建设中却总是片面地关注与汽车相关的群体,追求效率、效益和享乐,人文精神和资源环境被忽略。因此新中心区的城市规划设计逐渐形成了以适应小汽车时代的建造模式,其显著特征是道路尺度、运行速度、建筑体量都在变大,公共设施分布较为散乱、生活出行方式也发生变化。
过多的关注机动车交通导致了街道生活的消失,人为活动处于机动车交通与沿街建筑的夹缝之中,城市公共空间毫无环境认同感、亲切感和舒适感可言。
2.3 街道界面不连续、不完整
城市街道界面一般由两侧的建筑围合构成,而街道的空间特征往往由两侧的建筑物所决定。街道界面空间的连续性是评价其空间质量的重要要素,一条优美的街道不能缺少两侧建筑物的连续性、韵律性的构成界面。
因为新中心区空地率较大,在许多新中心区分布的众多高层建筑中,普遍存在着高层建筑占据地块的边、角等交通便捷区域,地块内部的剩余空间成为高层建筑的裙房,甚至是大块绿地,导致国内新中心区高层间距普遍较大。同时,由于不同地块之间裙房之间在高度、立面、使用功能上缺乏连接关系,导致了街道界面的不连续、不完整。
3区域集中平衡的建筑密度控制模式
3.1区域集中平衡模式概念
在控规中,建筑密度控制的对象是单个地块,但控制的着眼点却应该是包括与该地块相临的其它地块的更大区域,而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对更大范围区域内的用地进行统一考虑,在保持整体建筑密度指标不变的情况下,提升部分地块的建筑密度指标,形成集中设置的城市公共空间,这就是区域集中平衡模式的理念。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强调每个地块建筑密度指标都符合控制规范要求的做法,虽然操作较为简便,但并不一定是处理城市空间的最佳方法。
3.2区域集中平衡模式的建筑密度控制措施
3.2.1 控制规范的修订
区域集中平衡模式的建筑密度控制措施对于控制规范的修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建筑密度控制规范与容积率奖励机制。
1)建筑密度控制规范
长期以来,为了避免由于公共空间过于紧密而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在控规中大多采用上限建筑密度进行控制,对指标进行下限控制的方式较少。
上限控制有利用保证地块内公共空间的量,但是对密度指标的控制缺乏有效的引导。开发商为了其产品的营销,大多会采用高层低密度的开发模式,以良好的公共空间为噱头,为其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区域集中平衡的密度控制模式是提升一部分地块的建筑密度,降低一部分地块的建筑密度,形成集中的公共空间。所以针对建筑密度控制规范要相应的提高标准,同时设定下限控制标准,确保开发中建筑密度指标具有实际的引导作用。
2)容积率奖励机制
目前国内容积率奖励制度是尽量降低建筑密度的指标而获得建筑面积的奖励。而新中心区各个地块之间公共空间缺乏统一合理的组织,不能提供更多有效的开放空间,难以满足人群的集散、休闲要求。
区域集中平衡的建筑密度控制模式致力打造一个舒适、合理、集中的公共空间,需要相应的提升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指标。
所以对容积率奖励制度要进行反其道而行之的调整,在控规中对建筑密度指标的控制应包括两个方面:适宜的建筑密度指标与最大建筑密度指标。适宜建筑密度是地块开发建设的最小建筑密度指标,在规划建设中,每提升1平方米建筑密度覆盖率,相应奖励对应的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的提升不超过最大建筑密度指标控制标准。
建筑密度每提升1,政府应相应建设1公共空间,使建筑密度总体指标不变,每奖励房地产开发商1建筑面积,开发商提供1的公共空间建设费用,费用由政府单位统一管理开发城市公共空间。
3.2.2 规划设计理念的反思
目前新中心区规划设计重视城市的形象建设而忽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表现为忽视城市空间的生态价值和人文意义,重视机动车交通以及大量非人性化、大尺度的环境建设,缺乏对城市文脉的解读,必然难以形成有生机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大多数新中心区采用高层低密度的开发模式,导致“大尺度”的街道空间的不连续、不完整,“小尺度”的公共空间人性化尺度的缺失,这是其规划设计理念的偏差。在构筑新中心区双重尺度时,应摒弃规划设计理念,地块与地块之间形成车行的大尺度空间,地块内部通过提升地块建筑密度指标,一方面减少相邻地块建筑物的距离,完善街道两侧界面;另一方面建筑密度的增加,减小地块内公共空间的尺度,形成人性化尺度的公共空间。
3.2.3 开发模式的调整
目前我国的土地出让的主要方式是土地“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其往往将街区划分成很多小地块,并以此为建设开发单元引入多个开发商来共同参与完成整个街区的开发建设,这样导致我国新中心区开发建设中,相邻地块之间规划设计缺乏沟通与联系,建筑密度的控制只是针对一个地块而言,缺乏区域的整体考虑。
当一个街区需要不同的开发商共同参与开发建设,因街区规模过大,街区内不同部分或不同地块需由不同的建筑师参与设计时,为保证建成后街区环境的整体性,并营造出相应的街区环境特色,往往采用成片开发的模式。
成片开发避免了新中心区建设中各个地块各自为政的情况,有利于对整个区域建筑密度指标的控制,其步骤是先构思出街区的详细规划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相应提升单个地块的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保证街区整体开发的建筑密度与建筑面积不变,剩余的土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建设。
4 小结
本文针对我国现状新建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开发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了常规控制的缺陷。同时,为创造更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一种区域集中平衡的建筑密度控制措施。
5参考文献:
[1]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
篇8
关键词:城市; 规划建设; 布局; 生态型
中图分类号: G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建设也日益成为政绩的象征,引起城市规划建设重改变而非效果,存在盲目追求速度,缺少统筹兼顾的所谓“城市大变样”现象,出现了很多城市陷入盲目无序的城市改造中。
1.1重速度轻规划
为了尽快地完成规划指标,部分城市选择大大缩短规划时间,降低了城市规划应有的协调规控作用。对于城市规划建设而言,由于占地面积广,涉及利益冲突较复杂,人口程度密集,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应当在规划之前充分调研,具体了解城市的地理环境,人员成分,行业分布等等,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耐心统筹的工作,只是简单地看看和了解,是不可能完成一个适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的。
1.2不易于城市生活
一个成功的城市规划建设应当是布局合理,实现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发展的,但是现在部分城市的规划建设缺乏系统性,基础设施的设置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紧急避险设备的建设,基础绿化的布置以及道路交通协调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市民在城市生活中遭遇很多不遍,而且对于城市的环境质量而言,容易遭到遭到污染和破坏,在上下班高峰期极易造成交通堵塞,这都是城市规划不合理带来的后果。
1.3忽视对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但是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追求高楼大厦,追求道路宽阔,以旧城改造名义对很多文化遗产进行了拆除改建。以北京城市改建为例,很多名人的故居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例如林徽因故居,鲁迅原址等等,被打着开发和改造的名义强行的拆除了,不利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1.4忽略城乡体制协调
很多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将建设中心放在城市中心,围绕市中心“摊大饼”,致使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程过大,无论是绿化还是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一旦脱离市中心,特别是城郊边沿地带,就是显出较大差别,这种形式的城市规划忽视城郊部分的建设管理,造成城乡规划体制分割脱节。
1.5无特色的单一化。
城市规划建设本身应当突出城市的特色,体现城市的文化,但是现在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极为类似,很多城市都将高楼大厦作为城市现代化的象征,而不充分考虑城市突出特色,致使很多基础的设施,例如广场,公路,公园等等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2、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合理规划城市整体布局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多采用“单中心”规划模式,将会带来市中心人口密集,导致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均,人口密集程度大等弊端,因此建议,城市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采用“多中心”的方案,即确定城市是由多个城区组成,相互之前具有独立地位,但是分工协作,共同构成城市和谐的整体。具体而言,可采用“田”字城、“申”字城、子母城、棋盘城等建筑设计构想,以“田”字城为例,将市中心规划为十字大街,形成四通八达的商业中心,街道两侧为商业大厦,行政单位、服务性机构以及居民小区等不具污染性的建筑,可以充分利用竖向空间,在建筑物之后可以规划为公园,绿地,休闲场所,从而保证了市中心本身的绿化面积。在交叉的两条大街延伸路上,分设若干环城街道,街道形成围合,内部相互连通,从而能够便利交通,减少一条道路堵住,整个交通瘫痪的现象。道路与道路之间的空地可以建构为公园,烈士陵园,大型游乐场等绿化面积较大的公共场所,从而可以对道路上车辆造成的空气污染起到一定净化吸收的作用。
2.2维护便捷的交通条件
四通八达的交通干道相当于城市的脉搏,向城市输送动力和资源,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交通道路的便捷和安全性是关系到城市真正现代化的关键。首先对于道路布局,应以市中心为中心呈整体放射状,环形或者井字型设计,便于交通的四通八道。其次,道路宽度应当因地制宜,和周围相关环境相配套,既要便捷交通,也要合理用地,盲目扩道也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最后,在交通指示路标,专用车道,限行标准等设置要明显合理,这样才能各行其道,便于城市交通出行。
2.3设置优良的公共设施
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便利、质量和安全,一个好的城市规划中,优良的公共设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舒适的公共场所,可以给居民美的享受,成为放松城市压力和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场所的亲民性应当放在第一位,贴近居民区,商务区,便于市民的休闲交流。其次是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因为公共设施具有普遍性,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故而要更具安全性。以城市的排水系统为例,如果城市排水系统设置不好,遭遇大雨或者暴雨就有可能造成人们的出行不便,甚至威胁生命财产的安全,排水系统的设置要以城市以往降水量的最高数为标准,就高不就低。
2.4构建生态化城市
构建生态化城市是指要以因地制宜,重绿化,少污染,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实现城市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主要是因地制宜,构建水城或者山城,突出地方地理环境的特色。重视可循环利用产业的开发,城市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生态化城市就是要充分开发可循环产业的开发,地下水循化系统,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等产业,都有利于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绿化工作要做切实放到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位置。在我国园林规划一向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建议在之后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将绿化工作做到合理有效,切实还城市一个碧水蓝天,而不是单纯的追求“人均绿化率”。
2.5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个城市的灵魂不在于它的当下而是它的历史底蕴。在我国有很多文明古城,沉淀了我们传统的美德和文化,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将城市的文化之美展现给每一位异乡客,而不是撕碎给大家看。这可能面临到新旧城区的冲突,这就要求在规划时注重两者的衔接,或者呼应或者对比,从而更能突出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刘伟,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第1期。
篇9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方法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表现在城市数量的增加,更显现在城市规模的扩张。受古代城市营建思想的影响,我国位于平原地带的城市大多呈“同心圆式圈层结构”的发展模式。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1 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定量分析不足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规划设计前,详细调研和量化分析开发区域,识别风险区域位置和规模,划定蓝线、绿线和开发区域边界,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强度,保护和修复湿地、洪泛区等水敏感区域。相较于定性分析,基于各种数据统计分析的定量方法,结果虽比较客观,但在实际规划设计中较少使用,因为定量分析需要大量的资料数据,其收集难度较大。
1.2 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脱节
在目前城市规划中,用地规划和道路、绿地等专项规划之间缺少高效快速的反馈机制。进行专项规划设计时,对城市道路、绿地和市政等的布局,缺少对城市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的分析评估,常使地块开发强度与周围道路、绿地、市政等基础设施配套之间产生脱节。
1.3 城市竖向规划重视不足
作为城市防止发生内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竖向规划与城市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有着密切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对规划范围内的地质地貌等自然现状缺乏深入的调研和量化分析,再加上各种数据收集的困难,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常常偏离实际,造成未来城市各项用地在空间布局上的相互冲突,以及用地与道路、排水、工程敷设及局部与整体等矛盾。
2 海绵城市规划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设应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城市规划专业,主要体现在它需要多规合一,即强调不同专业和部门的协调运作;区域规划,即强调城乡统筹和流域综合治理;新型城市化,即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生态文明,即强调绿色理念、科学技术的路径。
2.1 做好前期资料的收集
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评估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明确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要求以及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2 严谨分析地块地质与地貌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
2.3 建立模型分析评估
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分析评估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对于开发强度高的城市中心区,应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工程技术手段,被动地响应城市中心。应依据城市中心区开发强度,评估地块建设活动对周围城市用地所产生的交通、给排水、市政等的影响,实现城市地块的开发建设和交通管制、雨水控制目标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人民公园;发展对策;南阳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6-0084-02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市民逐步意识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性,越来越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与品质,而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之一与广大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往往展现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魅力,因此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更加注重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开发。
南阳市作为豫西南的中心城市,以及第七届农运会的主办城市,在提升城市形象和魅力,为市民营造更加优秀的公共活动空间方面理应作出更多贡献,让南阳这座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南阳市人民公园位于南阳市中心,新华路与人民路交汇处,始建于1957年,占地11.4hm2,是南阳市城区唯一一座免费的大型综合性公园,园内按功能进行分区,乔、灌、花、草搭配,各种建筑小品、艺术品点缀其间,是市民休闲、游玩、锻炼的重要公共活动空间。
2 南阳市人民公园现状
2.1 优势
(1)公园区位优势明显、服务范围较广,基本满足市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公园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地理区位优势极其显著,交通便利,城市多路公交车经过,与商业中心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集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商圈,人民公园的存在加强了该商圈的辐射力度和影响力,使该商圈成为南阳市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中心。
(2)公园某些景区能够营造出丰富、优美的空间环境,能够丰富市民的文化社会生活。在公园的中心位置,仿古和仿生建筑、水、植物相互结合,营造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与公园温馨和谐的主题相映衬。公园中一些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而设置的建筑小品,体量小巧,构思巧妙,造型别致,富有特色,并讲究适得其所,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良好的教益。
2.2 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民公园在某些程度上基本满足了市民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某些方面已经严重滞后,不再符合人们对公园的期望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市民们认为该公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笔者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查,主要发现以下一些问题,见表1。
3 对策与建议
3.1 统一建筑风格,提升公园景观品质
公园内建筑风格大部分是仿古式的,但是也有一些建筑风格属于现代式的,还有一部分建筑属于加了大屋顶的现代主义建筑,公园内部整体建筑风格混杂,很多所谓的仿古式建筑粗制滥造,毫无美感可言,极大地影响了公园整体的景观品质。
公园管理者目前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最近的公园改造中,重修了公园的北门,将北门的建筑风格由现代式改为复古式,使之与公园南门、西门的风格相统一。
3.2 加大资金投入,集约公园用地
在对公园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公园土地浪费的情况,比如说公园东侧的植物园,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在城市中心的公园用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如果不加以集约利用,实际上是一种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目前必须对公园的某些用地重新进行规划设计,以提高这些土地的使用价值。
南阳市目前城市规模已经达到大城市的规模,而人民公园在规划之初城市规模还属于中等城市,这样就导致公园规模无法承担为现有市民的服务需求,公园在一些节假日往往人满为患,因此公园应向东侧扩展,扩大公园规模,满足人们的服务需求。
3.3 加强公园内部管理,提升游园市民素质
城市公园内部水系无法形成完整的循环体系,缺乏活水补充,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再加上游客经常向水体乱丢废物,导致部分水体污染严重,公园应采取相应措施对水体污染问题加以解决。
除此之外,公园内部一些道路破损不堪,丢弃废物的现象随处可见,不少草地出现地皮,这固然与某些游客的素质有关,但是公园内部的管理还是有不到位的地方。
3.4 利用本土文化优势,提升文化艺术魅力
南阳人杰地灵,是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本土文化资源应进行充分挖掘,在公园规划设计中理应融入南阳本土文化资源,提升公园文化艺术魅力。
3.5 完善公园基础设施,适当进行公园夜景建设
公园中设施配置不够完善,而且分布不均衡,公园中应设置更多的供老年人和儿童活动的设施,同时设置一些安全设施。此外建议增加一处卫生间,适当对公园进行夜景建设,使公园在夜晚也能成为安全、优美的活动空间。
4 结语
南阳市人民公园虽然是城市一处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但在市政管理,设施布局、文化建设、规划设计等不少方面还略显不足,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发现相应的问题,并且努力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人民公园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胡先祥,肖创伟.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杨赉丽.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 上一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相同点
- 下一篇:财税法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