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提高概括能力,培养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概括能力,都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必要能力。所谓抽象思维,就是能够将一个事物以及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属性有效区分,从而在判断对错的过程中留下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属性与特征而。概括能力,则是将某一个事物的一般属性与共同特征结合在一起,以分析的方式找到事物之间的共性,归纳事物发展特点。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用概括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与拓展,能够在思考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有效的物理概念及物理理论。在物理课堂中,学生所接触到的每一个物理知识都是对物理现象以及其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是抽象思维的表现。如果一个物理理论知识没有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支持,就没有办法对其进行科学的界定,这个物理概念就无法形成。物理学科的发展,因为抽象思维能力的存在而变得科学、简单、分析与概括能力是学生思维深度以及广度的反应,更是人类智力开发与创造力形成的重要前提。在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做逻辑推理与分析,有助于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物理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概括物理概念与理论的机会。像在讲解有关于“探究单摆的振动周期”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单摆模型,让学生自主操作单摆模型,观察单摆运动的规律。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总结出单板规律。学生能够自主观察与概括物理现象,提出物理理论,其抽象思维必然能够提高,能够认可课本中的物理知识。
二、建立学科框架,培养抽象思维
与初中物理学习内容相比,高中物理知识的难度更大,涉及的范围更广。在高中物理课本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物理实验基础知识,了解物理现象中的数学关系,分析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问题。这些教学内容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建立物理学科知识的逻辑框架,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提高,更能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在学习物理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物理知识的主线,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物理教学,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做逻辑推理与数学分析工作。提出物理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课堂思考提供必要的方向,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与分析物理知识。在探究与分析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基础知识,利用必要的辅助与提示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自主思考的乐趣,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物理问题的答案。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机械守恒定律”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验证机械守恒定律。给学生自由落体基础知识支撑,让学生借助自由落体活动与刻度尺等工具测量机械守恒定律的相关数据,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分析数据了解物理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构建物理知识框架,物理知识之间具有纵向联系,必然也具有横向联系。将每一课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内化到一个物理知识体系中,能够让学生了解多样化的物理逻辑关系,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分析客观原因,培养抽象思维
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因果关系在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搞清楚物理现象与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特殊性,更能让物理知识显得科学与合理,促进实践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物理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推动了实验的发展以及理论知识的丰富,更给物理探究提供了必要的动力。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因果关系,提高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因果关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高中物理规律以及相关概念,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相关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是磁生电,还是电生磁。只有明确物理学习内容中的因果关系,了解客观原因,才能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明确磁场中的通量变化,使回路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而回路当中的感应电流又可以产生感应的电流磁场,所以,磁场中的通量是因,而感应电流则是果。了解这样的因果关系,促进学生掌握电流磁场知识之间的客观因果关系,有利于?W生抽象思维能力提高。
篇2
关键字:直觉,创新
Discussion on the intuition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teaching of physics
Bazhou JuMo county middle school in XinjiangManglaishenhan.Kuerban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of physics intuition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alysis for reference.
Key word: intuition, innovation
一、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直觉思维:
1.直觉思维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解决探索性的物理问题,与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从认识过程上看是颇为相似的。他们要认识的知识对他们各自来说都是未知的,都必须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探索中都会碰到种种困难,因此也都需要有探索精神,都需要有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某一物理概念的建立,某一物理规律的得出,某一物理问 题的解决,对以前从未涉足过这一领域的学生而言,都是了不起的创新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当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感性认识,经过了一定时间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后,某一时刻的直觉和顿悟成了建立物理概念,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我们教师对某一概念、规律和事实还没有解释完毕,或某一题目刚呈现出来,学生就说会了、懂了,因为结论、结果或答案已经过学生的直觉思维过程而判别出来了。所以,和科学发现,科学创新的过程一样,直觉思维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直觉思维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通过脑桥的大量神经纤维连接起来。人脑的左半球主要是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象细节的逻辑分析,它的功能是以分析为主的逻辑思维,具有理性认识的功能。人脑的右半球与知觉和空间有关,具有形象、直观、整体思维的作用。回顾我们传统的物理教学,开始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后来,我国的物理教育开始重视能力的培养,但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直至今日在物理教学中的智力开发,还是着重于大脑左半球,即以逻辑思维、聚合思维的智力开发为重点,而对发展创新思维至关重要的右半球的机能开发还远远不够。
例如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常有一些思维活跃而跳跃的学生喜欢应用直觉思维进行猜测,有时喜欢“跟着感觉走”。其实,直觉猜测是直觉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牛顿曾经这样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但是,这样的学生往往得不到物理教师的认同;甚至有些时候还会把这些学生和“偷懒”联系起来。我们物理教师在更多的时候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所以往往不喜欢这种思维跳跃的学生,而偏爱循规蹈矩一步一步向前的学生。
可见,直觉思维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还远远没有得到师生双方的重视。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物理创造思维,就绝不能忽视开发右半球的直观思维、直觉整体思维。应该把两个脑半球的作用统一起来,在传统的重视物理逻辑思维培养的同时,也着意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创新思维的理解:
1.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尽管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和物理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是相似的,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阶段就作出类似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样的伟大创造和发现。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先生曾提出:“学生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点新思想、新意思、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等,都可称得上创造。”
确实,对学生而言,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也只能是“初级阶段”的,是一种“虚拟创新”,即对学生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是创新的过程,但不一定涉及社会和科学价值的创造思维。如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某一概念,建立某一物理规律,或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中,运用了某种新的方法等都可以称为创新。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理解,那么,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再也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凭空设想,而是完全能够在物理教学中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做好的。
2.学习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基本过程和直觉思维的关系:
沃拉斯提出的关于创新思维基本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并参考其他科学家和创造学家对创新思维过程的分析,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创新思维基本过程的分析作了以下的尝试:
(1)预备过程:指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预习、复习、听课或练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收集信息,挑选资料,积累有关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感性材料;经过探索发现问题或确立目标,也经过了一定逻辑思维过程,但不一定能得出结果;
(2)酝酿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以无意识或潜意识的方式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和组织;
(3)直觉过程:经过直觉判断、直觉想象和直觉启发得出结论、构思或假说;
篇3
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②而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制约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现,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应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从强调专业教育到强调通才教育,这实际上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现在又适时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巨大进步。但是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全面贯彻,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地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真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要把对“学历”的注重转向对“能力”的注重。通过普通逻辑的学习,能够使人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没有正确的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甚至连两个简单的事实都无法联系起来,更谈不上科学研究,谈不上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发明。所以,在普通逻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逻辑学教师必须明确,逻辑学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少数逻辑学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普通逻辑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思维技巧,运用逻辑这一工具去探索真理,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它作为一种工具,还可以指导学生去正确地表达和论证思想。因此,逻辑学教学一定要正确处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善于从思维的实际出发引申出理论知识,并能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思维结合起来,解决实际思维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说,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精简对理论内容的阐释,适当增加应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内容。
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大学生学习普通逻辑,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他们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使他们学会正确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但是,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时间是以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条分缕析,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它的长处,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主要有两点:一是讲解式的教学方法着眼教师,教师完全是以自己设定的认知水平来讲解,容易忽视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速度、认知策略的差异性。往往有许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二是学生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课堂中学习,只需听从教师的分析,自己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消化。这样就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求知的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逻辑学科的教学目标。那么,究竟该如何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四点:
第一,通过“情趣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情趣教学法,简单地说是指以师生情感为纽带,以兴趣为动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情趣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逻辑学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其特点是内容高度抽象、内在联系密切,如果我们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注意用生动的实例去进行教学,只是单纯地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从符号到符号进行推导,那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必须改变教学上从理论到理论的呆板教学方法,寓抽象的逻辑理论于现实事例之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教师的情绪,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逻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绝不能拘泥于逻辑的符号化、形式化,绝不能拘泥于平铺直叙、毫无生机的理论阐释。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他们自觉运用逻辑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吸收信息、处理信息。逻辑学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程度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因此,在普通逻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其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或含有问题的材料,材料或问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其次,要做到五个“要”,即: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要让学生大胆猜测,要让学生去解决疑难问题,要让学生去总结规律,要千方百计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再次,要适时做出问题总结,使学生明确讨论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或有关方法。比如,在讲授同素材直言命题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就不要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A、E、I、O四种命题在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四种关系下的真假情况,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同素材的A、E、I、O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这样让学生经历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就会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逻辑规则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
第三,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将学到的逻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促使知识的迁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应用水平。逻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从练习题入手,启发学生以基本题为基础,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发散、假设等多种思维方式,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进行解题。鼓励学生对解题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筛选、改进、优化,以求最佳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讲实例以理论为指导,讲理论以应用为基础;还可以通过开展演讲辩论比赛、逻辑基础知识竞赛、逻辑推理智力竞赛、组织法庭辩论观摩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这些都有助于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把枯燥的规则变得生动,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逻辑教学的目标。
第四,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普通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能力,也就是从已知进入未知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在于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最终达到让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研究。钱伟长说:“教学改革更深层的问题还是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③所以,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逻辑学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讲清楚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命题,什么是推理,那么学生学完了逻辑学也就只能知道这些。逻辑学本身是最讲求体系结构的一门课程,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理论性教材的典范。概念、命题、推理的知识当然应当讲清楚,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结方式:为什么概念是逻辑起点,如何明确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如何构成判断,判断之间的关系如何构成推理;判断的逻辑性质为什么含在概念间的关系里,推理的规则为什么含在判断的逻辑性质里等。对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联结方式的分析与教学,就是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他们学会质疑、调查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之,在普通逻辑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注释:
①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②:《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钱伟长:《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新华文摘》,2001(4)。
篇4
关键词:大学物理;物理教学;少学时
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性课程,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及相互作用规律,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然而,在当前工科高校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的大环境下,大学物理课程的学时一再被精简甚至被取消。如何在学时少而内容量大的情况下将大学物理课程的精髓传授给学生是摆在每个大学物理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笔者多年任教大学物理的经历和经验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探讨一下少学时情况下提升大学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理论联系日常生活
大学物理课程本身的理论逻辑性和严密抽象的数学公式推导,难免导致课堂枯燥乏味缺乏生机和活力。由于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不够,使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逐渐降低,甚至产生对物理学习的抵触情绪。因此,大学物理教师在教授物理课程时,除了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备好每次课之外,还要多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理论有关的素材,理论联系日常生产生活,既可以给乏味干巴的物理公式和符号增添装束和色彩,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并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比如在讲授相对运动章节时,与同学们探讨“如何在雨中如行走时身体淋的雨水最少”这一问题,这不仅使相对速度等理论问题得到灵活运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在研究刚体运动的角动量以及角动量守恒定律时,可与平时体育训练的跑步、打球、跳高、跳远、跳水、溜冰等项目的方式方法结合,从物理角度科学地解释如何使训练最优化以及矫正错误的训练方式方法。学生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不仅可以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少走弯路,而且理解掌握了训练时应有的理论方法。由于拉近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学生对大学物理抽象的理论不再畏惧和排斥,而且激发了探究理论知识的欲望,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整体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二、类比教学
类比教学是将教学内容与以往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比较的教学,新旧知识在知识框架、逻辑推理、研究方式方法等某一或诸多方面具有相同的特征。如在教学中合理采用类比教学,学生方面,学习新知识时有旧知识的参照,易于接受和掌握,教师方面,则可以处理教学内容更加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刚体力学一章时,由于此部分内容中学生没有涉及,很多学生较难理解。如果将这章的很多知识点与质点力学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即将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等角量与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线量进行对应学习,而转动惯量、力矩则对应于质点力学中的质量和力。通过类比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对这几个物理量的理解就会容易多了。同样,转动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类比,角动量定理对应于质点的动量定理等等。另外,力的时间累积效果和空间累计效果也可以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再譬如,稳恒磁场和静电场无论内容编排还是研究方法都具有类比性,也可以进行类比教学。总之,类比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知识,消除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带来的讨厌感,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在讲台讲授为主,通过语言和黑板板书等行为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物理理论知识的逻辑推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容易根据推导思路跟上节奏从而接受知识。但这种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容易产生疲劳,一节课传授的信息量有限,对于少学时而言可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则克服了上述传统教学的不足和缺点。更重要的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以往一些抽象无法描述的物理理论用动画或其他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比如,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是一个授课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将问题描述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一知半解,考试时出现的问题很多,如果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将上述旋转矢量的描述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很多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并且把其中的物理意义理解明白。当然,单纯的多媒体教学,由于课堂容量大,学生很可能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很多重要的知识点没有得到充分理解和掌握,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选取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否,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情况,如果是一些纯粹概念性的,只需了解的知识可采用多媒体,而对于理论性强,需要板书推导得到的定理等最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四、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也为教学提供了一条途径和机遇。因特网中大量的物理教学资源,科研学术资源,学科学术前沿问题的分析探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近距离地、无时差地获取。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更好地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资源整合,扩展理论体系,洞察相关知识体系学术前沿问题。学生可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通过电子图书馆查阅和检索相关的教学、科研资料,开展自主学习。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机会有限,但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和学生无论课上课下都可相互沟通,交流学习方面的问题,这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物理的教学质量。
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是每位物理教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鉴于当前课时变少而任务量大的现状,每位物理教师都应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物理教师在分析教材特点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因地制宜,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对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大胆尝试,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朱峰.大学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唐军杰,王爱军,赵昆.新材料、新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实验,2012(25):123-126.
篇5
摘要: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一个初中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主要是以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为基础,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探索物理规律,通过实验引发猜想,通过实验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以实验为基础探究自然规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知识与多数的物理概念都是基于物理实验而得出。初中学生首次接触物理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物理实验给予高度的重视,指导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安装;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记录、读取、分析数据;完成实验总结与报告,对物理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归纳思维能力和探索和创新能力。笔者从事物理教学多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物理实验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物理学科上的创新意识。笔者将自己近些年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尝试总结几点,与同学科的教师分享,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自然科学尤其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多数的概念和原理都来自于物理实验,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基础观察能力。但是,多数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力不能集中,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在实验的活动中,缺乏实验的观察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被一些刺激性强的事物吸引走,对实验过程中应该仔细观察的现象没有给予有意注意,经常会出现实验的漫无目的看了一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笔者在进行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之前,都会强调学生应该有目的地去观察哪些现象,给予学生一个特定的方向,学生在物理实验的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思维,在实验的观察中获取有关知识。
如初中物理实验《光的反射》一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在演示实验开始之前,笔者就让学生在对实验 的仔细观察观察中,重点观察并分析:“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物理现象的关键内容进行仔细观察,这样很轻松地收到了本课应该达到的预期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的观察中,学生观察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力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学生的物理素质和能力除了要牢记物理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物理实验,通过动手的实际操作和体验,才能将物理理论知识加以巩固,才能使自己是实验能力有所提高。笔者发现,不少初中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都是把物理课本摆在实验台上,一步步地将实验按照课本的指示照做,这样的机械的操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动手做实验的积极主动性不高。笔者在物理实验指导学生操作规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笔者在物理实验课中,对于初中物理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有哪些,让学生在操作前做好计划,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在学生实验操作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知道在实验中将会使用到的仪器的在具体的实验中,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必须在脑中熟记,方能保证实验的正确操作,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这一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在实验中会用伏安法测电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点。用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中的一种基本测量,属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根据课题设计实验电路图,掌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本节的重点,根据电路图进行实物接线并且排除接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故障是难点所在。笔者在实验前,帮助学生首先理清知识:“①怎样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值?电路图是什么?②需测哪些物理量?③怎么算出电阻?这个算出的值有误差吗?④怎么减小误差?⑤怎么才会取得多组数据”等。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熟练掌握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促进思维,增加学生物理实验与学习的兴趣。
3.物理实验能够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篇6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高中;物理教学;思考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深化,推动了新教材的出台。新教材在内容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新课程标准,针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教材中更多的增设了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探究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由此可见,两者教学内容相完美契合。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走在教育前沿,不断的探究新课改背景下促进学生物理水平提高的策略以及手段。
一、探究式教学情境的创设
新课标理念下,新教材的出台对高中物理教学成效提高了更高的要求,而探究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并进一步促进高中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高。探究式教学情境倡导由物理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而新教材所涉及到的物理原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绝大部分教学内容都需要遵循这种教学思想,该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的一般流程为,首先由教师对高中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进行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该教学活动的内容,继而要对所研究的信息加以整理,最后利用科学验证的方式来对所得的结论加以检验。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能够契合现阶段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它能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起到有效激发的作用,并培养高中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与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打造高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理教学课堂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针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学教学,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实验教学”是指,以课本理论作为基础,通过物理实验去验证课本中的教学理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水平。在新课标下,物理任课教师能够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物理科学实验的意义,并养成用科学方法验证物理结论、解决物理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在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物理协作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一种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教师所创设的一些小组活动情境,能进一步的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为此,针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物理教师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即明确教材中小节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求。以《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课程为例,任课教师要参照教材中的教学任务分析,对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涉及到的实验内容和推理方法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通过对大小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理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情况进行实验研究,帮助学生探究落体运动与空气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高中生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其次,任课教师要制定一个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课程的可测可行合作目标,运用合作分组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以4人组成的若干个小组,由其中两名学生分别令一张薄纸与一张硬纸片(体积相同的铁球和塑料球)等不同重物的物体进行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演示实验,由另两名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继而得出重的物体相对于轻的物体下落速率会更快一些,以对高中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更好的培养,继而由教师指导学生之间共同协作进行牛顿管实验,从而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加深对其概念的理解。
由此可见,一个科学的合作目标可以使高中生明确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合作的环节,从而发挥出合作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调控和凝聚的作用,这也是教学评价和活动的重要标准和依据。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实验,包括记录数据,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继而得出想、结论都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为学生提供探究思路与方法,从而突出新课改体念的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最终得出自由落体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结论。通过该教学活动合作环节,有效的对高中生的勤于动脑、动手与动笔习惯进行了培养,从而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力量,帮助学生提高物理技能与物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基于九年义务教育,其教学宗旨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高中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并遵循生本原则,顺应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使学生更好的获取在社会未来发展中所必备的物理技能与知识,从而对高中生的创新潜能以及科学探究实践能力进行更好的激发与提高,并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物理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窦宝玲.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5):65-66
[2]秦爱琴.关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4):266-266
篇7
[关键词]现金流廿管理 假设 性质 内容 运用
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为达到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通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报告和分析等手段对企业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流出时间和数量进行的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管理活动。作者认为,系统的现金流量管理理论体系应该包括现金流量管理基本理论、现金流量管理应用理论、特殊行业或特殊业务现金流量管理理论三大部分内容,其中现金流量管理基本理论是现金流量管理理论体系的子系统之一,是整个现金流量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这一子系统应研究现金流量管理目标、现金流量管理原则、现金流量管理假设、现金流量管理环境等内容,本文拟对现金流量管理假设进行探讨。
一、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及其应具有的性质
根据《韦氏国际词典》的解释,假设有两方面解释:(1)提出一个认为是理所当然或不言自明的命题;(2)基本的前提或假定。上述第一种解释是指假设是一种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验,不需再加以证明的命题。上述第二种解释是指假设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或者进行理论研究时,根据特定环境和已有知识经过思考后提出的,具有一定事实根据的假定或设想。这两种解释是有差别的,第一种解释适合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第二种解释适合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因此,我们主张按照第二种解释来理解和界定现金流量管理假设。根据第二种解释,并结合现金流量管理的特点,我们可以把现金流量管理假设界定为:现金流量管理假设是人们在进行现金流量管理理论研究和现金流量管理活动时,面对末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或现象,根据已有知识,经过思考后提出的,具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假定或设想,是进一步研究现金流量管理理论和进行现金流量管理活动的基础之一。
科学的研究必须有科学的假设,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审视一下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应具备的性质。根据逻辑学家和哲学家著作中论述的假设性质并结合现金流量管理的特点,我们认为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应具有以下几类性质:
1.现金流量管理假设是进行现金流量管理理论研究和现金流量管理实践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假设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建立和发展任何学科理论结构的基础,因为任何一间学科的研究多半要从一些未经论证的假设开始,否则,论证就会永无止境,进入一个死循环。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的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自己的学说时,都要从建立假设开始,然后才有可能按照逻辑关系展开自己的理论。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阐述社会再生产理论时就使用了社会产品按价值出售和社会总产品都可以顺利实现这两项假设。再比如,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总是首先假定宇宙秩序,假定不变法则的存在,‘假定万物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不如此,科学家的一切知识都会变得毫无意义,任何科学研究也都将难以顺利进行。进言之,如果我们能以合理的假设作为推理论证的重要基础之一 (假设并不是推理的唯一基础,如目标也是一个重要的推理基础),运用符合逻辑的推导过程和推导法则进行推理,就有可能得到满意的理论框架 (是可能,而不是必然,因为很可能有某些结论是无法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就这一点而言,假设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没有起点,我们就无法进行科学的推理或思维,无法做出相应的结论,这一道理对现金流量管理也同样适用。
2.现金流量管理假设是不能直接自我检验的。不管我们是否满意,是否接受这一事实,现金流量管理假设都是不能直接自我检验的。首先,因为现金流量管理假设是作为基础而存在的,在其下层应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托,并用来检验假设。其次,如果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可以被直接验证,那么证明其合理性的证据一定要比这些假设更加基础 (如果用以假设为依据证明的东西来证明假设的合理性,则进入了循环论证的境地),如此莫不如将这些证据直接作为假设,而将被证明的所谓假设称为推论或其他什么东西。所以,我们说现金流量管理假设是不能直接自我检验的。那么,我们又如何说明一项现金流量管理假设是否正确或是否合理呢?作者认为,可以由这一假设所支持的推论的合理性来判断其合理性,如果某项假设所支持的推论不合理,则这项假设肯定不正确。当然,我们不能由假设所支持的推论的合理性作为检验一项假设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但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以此为依据进行判断就象会计在试算平衡时由借贷方发生额是否相等判断账务处理是否有错误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现金流量管理假设不能直接自我检验并不意味着这些假设可以不以事实为依据。相反,这些假设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只有如此;以这些假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金流量管理理论大厦才不会倾斜或倒塌。同样,也只有如此,实践中的现金流量管理政策才有可能是合理的。
3.现金流量管理假设的确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面临更新的挑战。前已述及,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应以事实为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建立起来的假设就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成为绝对真理。
事实上,所有学科的假设都是这样,此时此地看来正确的假设在彼时彼地并非一定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十分荒谬的。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因为事物本身就是运动的和发展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应该不断修正原有的假设,有时甚至是推翻原来的假设,建立一个完全相反的假设,而这正是一间学科理论知识发展的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学科的发展史就是该学科的假设更新史。随着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诞生,客观世界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每个学科必须实事求是地摒弃那些己经不再合理、不再正确的假设,重塑本学科的基础,促进理论和实务的发展。现金流量管理这门学科的假设同样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可见,现金流量管理假设是研究现金流量管理理论和进行现金流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它不可缺少,但不能自身直接加以证明,同时应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二、建立现金流廿管理假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苏珊纳克·兰杰 (susannek.langer)对假设的实质所做的简洁易懂的阐释,我们认为建立现金流量管理假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应从属于现金流量管理理论体系,也就是说,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应为整个现金流量管理理论体系服务,它不应该与这一理论体系的其他部分有任何冲突。
2.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应该是有意义的。如果一项或几项现金流量管理假设除其表现的事实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不会对现金流量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和现金流量管理活动有任何影响,则不应将这一项或几项假设作为现金流量管理假设。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应该是进一步研究现金流量管理理论和进行现金流量管理实践的前提,因此,某一项或几项假设对现金流量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和现金流量管理实践是否有意义就应成为判断这些假设是否适当的标准之一。假如我们同时有两个假设可供选择,且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则哪一个假设更有意义就应成为选择的决定因素。
3.现金流量管理假设之间应该互相一致,而不应该相互矛盾。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从逻辑上讲,同一事物在相同条件下亦此亦彼是不可能的。因而两个相互矛盾的假设不可能同时具有合理性,永远不能纳人同一体系。
4.现金流量管理假设之间应该相互独立。假如某一项或几项假设可以从其他假设中推理出来,那它就是一项推论,是一个必然的事实 (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所做的假设正确的话),而不应成为一项新的假设。
可见,现金流量管理假设体系只应具有一个层次,而不应具有多个层次,如基本假设、衍生假设等。
三、现金流廿管理假设的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应包括以下几个:
1.现金流量管理主体假设。指现金流量管理活动应该限制在经济利益相对独立、并且具有一定现金流量管理自主权的主体之内,这一假设也可以简称为主体假设。主体假设明确了现金流量管理活动的空间范围,将一个主体的管理行为区别于另一主体的管理行为。
现金流量管理主体应具备两个基本特点:(1)必须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2)必须有独立的现金流量管理自主权,可以自主管理主体内的现金流量。同时,主体假设有三层具体的涵义:(1)主体假设决定了管理主体可以管理的经济活动,即凡是管理主体有权管理,并且与其有利害关系、最终会影响管理主体经济利益的、与现金流入和流出有关的经济活动都要由管理主体来管理;(2)主体假设决定了管理主体进行现金流量管理时的立场,即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服务。例如一笔应收账款的偿还业务,对于付款方而言是现金流出,对于收款方而言是现金流入。在对付款方的其他方面 (如资金成本、信誉)没有负面影响 (或经权衡认为负面影响小于可能带来的效益)的情况下,付款方一定会争取少付款或晚付款,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笔资金。同样,如果对收款方而言没有负面影响 (或经权衡认为负面影响小于可能带来的效益),收款方也一定会争取早收款或多收款。这就要求现金流量管理主体在管理现金流量时,要有明确的立场,一切经济业务都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进行处理;(3)主体假设决定了管理主体在进行现金流量管理时要严格区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界限。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现金流量管理主体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主体是指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且具有不定现金流量管理自主权的企业集团控股公司或不受其他主体控制的一般企业。广义的管理主体除包括狭义的管理主体之外,还包括受狭义的管理主体控制,但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且具有一定的现金流量管理自主权的经济主体,这种经济主体可以大到集团公司内部的子公司或公司内部的某一职能部门,也可以小到某一个人。
这样就会产生两个问题:(1)在理论研究和管理活动中,我们究竟取哪一种理解?是广义的理解,还是狭义的理解?(2)如果受狭义的管理主体控制的广义管理主体之间或者广义管理主体与狭义管理主体之间出现利益矛盾时,我们该如何处理了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认为应视理论研究和管理的对象而定,如果我们进行研究或管理的对象是整个集团或整个企业,则应取狭义的理解;反之,如果我们进行研究或管理活动的对象是狭义管理主体之下的广义管理主体,则应取广义的理解。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如果受狭义的管理主体控制的广义管理主体之间,或广义管理主体与狭义管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出现矛盾时,应由狭义的管理主体进行协调,其原则是广义的管理主体的利益要服从狭义管理主体的利益。当然,为了避免广义的管理主体有“情绪”或 “意见”,进而损害狭义的管理主体的利益,狭义的管理主体最好能给予受其控制的广义管理主体以某种形式的补偿。
在以下的论述中,除非特别提及广义管理主体或狭义管理主体,一般仅指狭义管理主体。
2.持续经营假设。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除非有相反的证据,现金流量管理主体可以持续经营下去。相反的证据是指可以证明管理主体的经营活动即将终止的证据,如按合同规定企业即将解散,或已经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即将破产等。
这一假设有两层含义:(1)管理主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或清算;(2)管理主体可以执行其预计的经营活动,包括各项合同、各种既定的经济活动等,同时又无法确定其终止时间。
这一假设是为了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不同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竞争,使其经营活动面临风险或者不确定性而提出的。从现实情况来看,没有一个现金流量管理主体能够 “长生不死”,永远存在下去,但除少数现金流量管理主体愿意在完成既定目标或既定经营任务时终止外,大多数管理主体都希望自己生存下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假定现金流量管理主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清算,不会破产,而是持续经营下去。
这一假设对现金流量管理主体的管理活动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持续经营和非持续经营情况下,管理主体应选择不同的管理政策,例如面临被收购的风险时是否选择反收购策略。
3.管理分期假设。按照持续经营假设,一个现金流量管理主体的经济活动应该是无限期进行下去,永远不会终止的,但这会给现金流量管理带来另外一些问题:在管理主体的经营活动偏离最初设定的目标时,我们如何或何时才能发现?一旦发现,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在分析和考核管理主体的管理业绩时,是否应该等到管理主体最终停止经营?如果不能,我们又该何时分析和考核?……显然,我们不可能等到管理主体最终停止经营才进行这些工作,这既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逻辑结果 (因为按照持续经营假设,企业永远不会停止经营,那么我们就永远不能进行这些工作),又是现实管理的需要。
我们无可选择,只能将管理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分为一个个或者相等,或者不等的时间间隔,以满足管理的需要。
这一假设对于现金流量管理主体的影响是不难理解的,例如它可以使管理主体对现金流量的控制成为可能,也可以为管理主体分期对其业绩进行分析和考核,据以及时了解实际管理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在实际划分管理期间时,要同时考虑外部的有形法规 (如《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无形规范 (如约定俗成的惯例),并结合企业管理需要而定,其长度可以短至几天、几小时、几分钟甚至更短,也可以长至几年甚至几十年。
4.时间价值假设。指现金流量管理主体在管理现金流量时,假定资金应该按照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价值,也就是说假定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量有着不同的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的实质应该是资金在周转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增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现金流量管理主体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都不能缺少资金,当资金的所有者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资金使用者时,必然要按让渡时间的长短取得一定的报酬,即利息收入。而资金使用者也必然要将资金周转使用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按时间的长短支付给资金所有者,从而形成资金的使用成本,即支付利息或股利。这部分利息或股利就是资金时间价值的最直接表现形式。
资金时间价值假设对现金流量管理主体的管理活动会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例如,时间价值的存在,决定了管理主体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采取净现值法和内含报酬率法进行评价要比回收期法科学。再比如,现金流量管理主体在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时,采用集中银行、锁箱系统等手段加速现金收入的一个原因也是考虑到资金具有时间价值。
5.理性管理假设。指现金流量管理主体在进行现金流量管理时的管理行为是理性的,是为了实现管理主体的管理目标进行管理的。
这一假设有四层含义:(1)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管理主体的管理目标而进行管理的;(2)管理主体在面临多种选择时 (如从多个投资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方案),一定会选择对管理主体最有利的方案;(3)当管理主体发现不利于其实现目标的行为时,它会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最大限度地消除这种行为造成的不利影响;(4)管理主体能够总结以往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更新其知识结构,采用更合理的方法,逐步完善其管理活动。
6.信息不对称假设。指现金流量管理主体与外界拥有不同的信息,这种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1)现金流量管理主体比外界拥有更多的信息 (如企业当前经营情况和未来经营前景);(2)现金流量管理主体比外界拥有较少的信息 (如某一客户的信用状况)。第一种情况意味着现金流量管理主体可以通过自己的管理行为向外界传播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第二种情况则要求现金流量管理主体通过信息交流或其他方式取得自己需要但还没有的信息,最大可能地达到信息对称,避免在经营管理中遭受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信息不对称的例子,例如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教师和学生、医生和病人等,在研究现金流量管理理论和进行现金流量管理活动时,我们也有必要假定管理主体同外界拥有不同的信息。否则,管理主体的某些管理政策或管理行为 (如采用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还是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就没有了理论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信息不对称假设并非假设所有的信息都是不对称的(事实上,这也不现实),只是假定外界很可能不具有管理主体拥有的一项或几项信息和/或管理主体不拥有外界拥有的一项或几项信息。
7.管理有效性假设。指现金流量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会对管理主体的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并不一定完全可以控制),进而给管理主体带来一定的利益。
这一假设的意义十分明显,因为如果现金流量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对管理主体的现金流量没有影响或者仅有很小的影响,则管理主体的一切管理行为都将是徒劳无功的。同时,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也不能称为理性的,因为管理主体要管理现金流量,必然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只有非理性的人才会做只有成本没有收益的事。这时,现金流量管理主体的一切管理行为都将失去理论基础。
8.现金资源稀缺假设。指现金流量管理主体所管理的现金资源是稀缺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金资源稀缺假设并不是说现金这种资源不可再生 (事实上,现金流入管理主体的过程就是现金资源再生的一种表现),也不是指现金这种资源可以耗尽。同时,它也与现金绝对数额的大小无关。这一假设仅是为了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在给定的时期内,与现金的需要量相比,其供给量可能是相对不足的。现金资源稀缺性是我们研究现金流量管理理论和进行现金流量管理活动的原因之一,因为如果现金这种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管理,也就不存在规划其流入流出时间和数量等问题了。
9.不确定性假设。指现金流量管理主体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非完全肯定,总有一些管理主体无法预知或无法肯定的事情。
不确定性可分为两种情况:主观不确定性和客观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指管理主体由于缺乏有关信息而不能对事物的状态做出确定的判断,而这种信息却是他人可以拥有的。例如,与某一特定企业有过信用往来的企业要比与其没有过信用往来的企业更了解该特定企业的信用状况 (假定其他信息一致)。客观不确定性是指事物状态的客观属性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例如,在新产品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之前,市场是否接受企业的新产品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对此,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我们对消费者消费偏好的了解做出判断,进而进行估计。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确切的说新产品的销售量将是多少,这一切只有事后才可能知道。
与主观不确定性相关的信息常常具有不对称性,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信息不对称。为了避免假设之间互相重叠,我们将这里所指的不确定性限定为客观上的不确定性,而不包括主观上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假设是我们进行现金流量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一。
四、现金流量管理假设的运用
综上,我们根据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应具有的性质结合现金流量管理的特点提出了九项现金流量管理假设,它们之间有的相互关联,有的相互无关,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现金流量管理假设体系,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现金流量管理理论和进行现金流量管理活动的基础之一。在具体应用这些假设时,应注意两点:
1.上述假设只是我们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的一般的合乎理性的判断。我们不否认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违背其中某一项或某几项假设的情况,我们也不可能给出这些假设的完整、确切的证明,否则我们所给出的假设就不能称为假设,而应称为推论或者其他什么了。
篇8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地方性高校会计教育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理论知识和就业能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完成了对学生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后,就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加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上的优势。但是目前的地方性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的学科本位教学思路,改变地方性高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环节薄弱就成为了地方性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性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地方性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定位在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能够胜任会计工作,能对本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经济决策上。在职业能力上要求学生熟悉国家财经方针、法规和制度。具备会计学和审计学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及相关岗位工作;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具有对经济事项进行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自学、自我发展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具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是地方性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特点,高职、中职学生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而其花费在专业理论知识上的时间相对较少。使学生在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熟练掌握职业技能是其另一主要特点,全国重点高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和设计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要求较高而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要求相对较低。地方性高校应该定位于全国重点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在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上高于高职类院校、在职业技能掌握上高于国家重点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学生的能力为中心、素质为基础、知识为载体,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当前,在地方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受到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影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总是希望在学校里尽可能地把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以传授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手段为主,突出了专业理论知识,或者虽然有一些实践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与实际工作脱节、业务内容滞后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
二、会计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也是以会计专业知识为教学目标的,这样就与会计理论课程产生了重复,会计理论课程体系是以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为教学目标的,而会计实践课程则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地方性高校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就业,就业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地方性高校学生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存最大的误区是“知识就等于能力”,事实上从学生就业情况和就业后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最好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知识掌握最好不意味着能力就一定强,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应用”这个巨大的鸿沟。而这个鸿沟需要实践、实训课程来填平。所以在实践课程中首要的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的应用,职业能力的培训。
(二)教学形式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普遍存在的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基本一致:教师讲、学生听,条件好一些的课程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知识是可以传授的,但能力是不能传授的。想要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只能靠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以后,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形式应当以教师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自己动手进行训练,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在学生无法完成或完成不规范时起到辅导和指导作用,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作用,授课的地点应该选择在会计专业实验室,以便提供学生完成训练任务所必需的相关条件。
(三)教学内容不尽合理
现行会计专业实训教材的内容大多是为了巩固和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实训练习往往集中在解决会计分录、填制会计记账凭证、记账、编制报表上。当然上述内容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会计基本技能,但是在研究中通过对学生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学生对以上的会计技能基本掌握后仍然不能充满信心地面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会计岗位。因为会计分录、记账凭证、记账、报表不能涵盖会计工作的全部,实际的会计工作还要涉及到会计的岗位分工、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取得、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应该如何对应、如何报税等很多细碎的问题,学生上实践课时感觉和理论课差不多。只是感到在上会计课。而不是感到在从事会计的工作,因为上实践课和实际工作距离太远,对实际工作的帮助有限。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也曾有过很多实际的例子,比如毕业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就曾经把出库单当作是销售记账凭证的附件附在了记账凭证后面等。学生不是完全不能把会计业务处理对,而是不能完美地胜任会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上实践课时感觉就是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而不是在上课。
(四)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还不完善
现在通行的会计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是以教师为主体,对每个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形成的会计资料和平时实践表现以及学生在实践后写出的实践总结作出评价,得出学生的学业成绩。通常是以学生实践形成的会计资料评价为主。这样的成绩评定体系偏重学生实践结果,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作用。因为最终的会计资料是学生根据统一的会计实训教材做来的,抄袭等问题广泛存在,最终实际成绩可能和学生的能力不能形成对应关系。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也有发现,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干净、整齐的学生要么是最认真、最仔细的学生;要么是最后抄袭和照搬别人资料的学生。指导教师要指导很多学生实践,想要通过教师平时对学生实践情况的观察完全修正这种情况往往比较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会计资料的差异,差异的会计资料不必太多,有几笔业务使学生无法抄袭即可。
三、会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一)明确以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为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
现行课程教学主要目标都是以知识体系为主。教学似乎只与教师“讲”得好不好相关,但事实上,尤其是实践课程的教学
效果首先要看学生“学”的好不好,能力是不是得到了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目标以学生会计职业岗位胜任能力提高为主。
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级课题《国家技能振兴战略》首次把人的能力分成了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以及核心能力。结合会计专业实际情况,将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体系分为:会计业务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其他能力等三个方面,会计业务能力包括:点钞、运算、计算机操作、实物的盘点和计量、会计岗位交接、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取得、账簿的登记、报表编制、税务相关表格的填写、会计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等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能力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实现自我提高的能力;其他能力包括人际沟通、创新创业、团队协作、办公事务处理等能力。会计实践课程设计应当围绕学生会计职业岗位胜任能力展开,突出“能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二)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双线并行、学生分组练习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双线并行是指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的会计业务内容是不同的,教师先带领学生完成一个由几笔业务构成的一个简单的账务流程,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相对比较复杂的会计实训教程。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死记教师演示时的会计处理,照搬教师的账本等情况。学生分组是指会计实践时学生3~5人一组,每组负责一套账,设置出纳、审核、主管等岗位,学生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每做一些业务后,实行岗位轮换,使学生既能体会不同会计岗位的分工。又能全面了解会计工作的内容,并且在遇到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会计业务时也可以进行讨论和沟通,有效避免因会计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造成的厌学等情况。
(三)调整教学内容,针对会计职业能力培养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和顺序
针对实际会计岗位中存在的一些事项,现有会计实训教材进行补充和调整:加入会计岗位轮换、填制原始凭证、自主业务处理、报税、财务报告分析等相关业务,并且对会计实践教学会计资料进行手工和电算化两次处理。
岗位轮换是会计工作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学生分组岗位轮换时,应该严格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进行交接,练习岗位交接。原始凭证是学校会计实训的短板,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按照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原始凭证去取得,确实无法取得的也应按照实际样式和大小复制,尽可能创造真实的填制环境,现行的会计实训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原始凭证有很多地方和实际情况差异很大,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应该由教师或学生收集来之后,统一将要由学生填制的原始凭证进行整理和印制,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填制要求进行填写,多联的原始凭证应当由学生复写、按要求取得记账联次记账。多余的由学生自己保存,期末单独装订和其他实践成果一起交回。自主业务是指学生应当根据学习过的会计基本知识自主决定在组间发生一至两笔经济业务,可以是买卖等简单业务。也可是非货币换、长期股权投资等较复杂的经济业务,具体操作时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业务涉及的原始凭证等相关资料由学生自己完成,指导教师主要责任是避免学生由于知识不足而产生的错误,这样学生的会计资料自然就产生了差异。避免了学生之间的抄袭现象。报税是企业的一个周期性的会计业务,有的学校甚至单独设置了税务会计的课程,在学校会计实践课程中加入报税实践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用自己做出来的会计资料为蓝本来进行报税练习,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税务意识和税收筹划意识。财务报告分析作为学生财务管理能力的体现,将来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具备,让学生对自己的会计实践资料形成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可以加强学生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时也培养学生通过会计报告分析企业的业务运营情况的分析能力,财务分析报告可以附在实践总结后,成为学生实践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学生完成手工会计资料后,再要求用ERP软件再做一遍,或者手工和电算化同时完成,让学生对会计资料的信息相互进行验证,对电算化的特点和手工会计的特点进行比对,加深学生对手工和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的理解。
篇9
关键词: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规划;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2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项目管理领域,现代工程项目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大量复杂的项目动态管理与系统集成控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管理,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对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初步具备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及实施的能力。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对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的选取、教学过程、考核等多个环节都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由于不同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隶属的上级学科不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本文研究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应用领域。
一、教学大纲的编制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
1.教学目的和任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结合实例详细介绍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重点包括结构化系统分析、结构化系统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理论及方法有机的结合,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控制,达到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率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2.教学内容。明确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方面之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系统开发方法和过程以及工程信息领域最新发展动态。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包括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包括结构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性对象的开发方法、信息工程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其中系统开发方法是最基本的开发方法,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及维护等六个阶段;工程信息领域最新研究内容目前主要包括建筑信息模型等。
3.学时分配。本课程目前共安排32个学时,主要用于课堂讲授,学生实践环节在课后完成。从执行情况来看,学生对课后完成的内容并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拟增加一定的学时数用于实践环节,且与课堂讲授同步进行。
二、教材的选取
作为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对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多数教材都强调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开发方法,而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背景结合不够紧密,更缺乏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完整的案例。有些教材虽然附上了一些实际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但多数是对已开发出来的系统进行介绍,对开发过程体现较少。本人认为选择教材时,如没有合适的完整的案例贯穿整个开发过程,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梳理出一套合适的案例。如果抛开案例,再对教材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是理论内容的充实性、条理性和新颖性,不仅可以方便教师教学,还可以便于学生自学,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其工程背景不尽相同,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最好的方案就是经过多年的理论和案例教学,逐步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开发出适合本专业特色的教材。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
处理好前面两个环节的工作之后,下一步就要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工作,包括课时安排、课堂讲解、课后实践。
1.课时安排。一门课程安排在哪个学期,主要和它的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相关。对于项目管理信息的先修课程包括:管理学、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等,目前还没有后续课程。一般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即大四上学期)。每周安排4个学时,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量较适中,与其相对应的实践环节在一周时间也基本能完成。
2.课前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堂讲授环节,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重视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的正向发展;分析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分析课程特点,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教学互动,关注学生反馈意见;重视课程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3.课堂讲解。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之后,课堂讲解需要注意的就是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主流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课后实践。实践环节是对理论知识消化和吸收的最好途径。实验与理论应同步进行,理论上的每一个环节与实践相对应。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不一定要让学生开发出实际的管理信息系统,重在前期的分析和设计,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分析、梳理出隐藏其中的信息及流程,这将更有助于对管理信息系统深层次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上课初期可让学生自行分组,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合适的选题,然后针对选题完成相关的系统规划、分析、设计等环节。
四、期末考核
学生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个部分。期末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查漏补缺更是一种肯定。考核的内容,既要注重理论,也要注重实践能力。根据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考试题型应主要采取开放式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客观题部分重在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
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层出不穷,管理信息系统学科也在不断的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完善课程教学规划,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莉.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思考[D].土木建筑教学研究论文集,2010,(5).
[2]李晓东,张德群,孙立新.工程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陆彦.工程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杜来红.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探讨[J].价值工程,2011,(15).
篇10
[关键词] 会计专业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会计趋同的影响,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会计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办好高职会计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因此,会计国际趋同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方面,更体现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求方面,会计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本文针对我国会计教育中现存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
1.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反映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目前我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不足。教材和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实务发展的步伐,不利于学生及时接受最新的会计知识信息。大多高校不能及时更新的课程体系难以适应社会各界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另外,学生很难有自由选择学习其他学科的余地,很难将会计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解决本学科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2.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主体和客体相互配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把会计作为一种已成定论的东西灌输给学生,很少教授学生认识各个会计问题底层蕴含的经济本质、蕴含的会计理论的争议及可供选择的一系列方法等。忽视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部分青年教师因为经验阅历不够丰富,学校未能及时进行实践性的会计教育培训,难以实施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技术是基础,职业道德是根本。没有娴熟的会计业务技术,其优良的道德难以得到表现,但没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再娴熟的职业技能也难以为社会服务。我国会计教育无论是教材安排还是课程设置,都严重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该内容在教材上很少出现,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浓。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情况是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为了追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置道德良心于不顾,故意或在他人的授意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广大公众。
4.评价体系落后
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学校的一切教育面向考试,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也就是应付考试。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端正,必然导致不能正确理解考试目的,不是把考试作为学习和训练思维的方式,而是把考试作为大学阶段的“过程目标”,与会计教育所指向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 、如何提高会计专业教学质量
1.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虽然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不尽相同,但大体都应包括所要求的三种知识,即一般知识、通用商科知识和会计知识。为了贯彻技能教育的要求,会计教材的编写要改变。把以前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变成多样化的方式,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会计课本不再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仅仅是作为若干种教学材料的一种。学术期刊,如《会计研究》、《财会月刊》、《会计之友》各重点财经院校的学报等;商业材料,如《华尔街日报》、《财富》、《商业周刊》等均可作为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会计专业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其理论发展必然受到整个管理学科发展的影响。如:经济学理论、多元化管理理论、金融学资本市场运行理论、法学理论等。因此,会计专业的教师应该结合各相关学科的联系加以引导,使会计教学的理论导向能够真正到位。同时,适当将会计辅助课程,如会计制度设计及纳税咨询等内容有意识地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相交融,既可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又能够加深会计理论的理解。
2.会计职业界应对教育界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
会计教育应在职业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会计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紧密的联系:职业界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当中,教育界把职业界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取得职业界的支持。可以多渠道建立会计教育部门与实务部门之间的联系。首先,以政府部门为中介,建立起教育部门和人才需求方之间联系的桥梁。政府部门(如财政部会计司或国家教委)邀请教育部门和实务部门举办会计教育研讨会,或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一些调查研究都是建立联系的好方式。其次,可以考虑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最有影响的会计职业团体,对于会计教育应当非常关注,并与实务界具有广泛的联系,他们可以在沟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高校的会计系可通过举办系友联欢,邀请实务部门座谈、授课等形式,主动与实务部门接近,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 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
会计教学方法应当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甚至多向交流转化,应更侧重于启发性、应用性和灵活性方式。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1)启发式提问。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去思考“会计应该做什么,如何将核算过程与企业内控制度结合在一起”等,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和大胆质疑。(2)案例讨论式教学。针对一些理论和实务问题,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选择一些经典的、发生在身边的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师给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并在与其他人的协作中树立团结合作的精神。(3)开展社会实践与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实训课。根据社会调查,92%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48%的单位愿意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能容忍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最长时间3个月的为34%;半年以内的为29%。这充分说明“以就业为导向”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社会实践和模拟实训,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会处理在各种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加深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
4.采用综合测试的评价体系
为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改革现行的考试办法。如:(1)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平时成绩来源于学生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模拟操作成绩及平时表现,这样,促使学生在每堂课教学中都能认真学习认真操作,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相结合。期末考试内容可分两部分,一部分为静态题,约占40%~50%,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考试形式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另一部分为动态题,约占50%~60%,主要测试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实际操作能力,考试形式最好采用操作形式,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相结合,会计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行业特别强调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在会计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害。其主要原因是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缺失职业道德,根源在于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抓得不够。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培养,把现实中的案例,尤其是反面案例讲授给学生,使他们对会计工作应遵守的原则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义务奠定基础。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的高低。提高会计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担任一定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2)积极鼓励教师读研读博,提高其学历和理论水平;(3)安排教师定期参加培训,接受专业理论的学习,了解会计环境的新变化,使其在会计知识方面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4)从会计师事务所调入具有会计师职称以上的人员到校任教,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以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5)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会计人员开展讲座,把他们在单位的一些好的做法及时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段 莎:2010《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析》
[2]胡 皎 郑小兰:2009《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