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竞争力研究

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动态能力;动态演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8-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1990 年,英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与其学生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此后,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逐年增多,从而开启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篇章。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进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是基于企业能力的概念,而自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产生后,便有了对于企业能力的研究。而后,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 1925 年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又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的思想。此后,艾迪斯·潘罗斯于 1959 年发表的《企业成长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企业绩效的基础,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自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提出以后,它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有多位学者对于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和构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基于协调整合观、知识观、资源观以及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一)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协调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代表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两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为一种组织内的集团学习能力,是一种如何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各自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生产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即协调技能和整合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应用于企业多项业务并为其带来和提供价值,且不会因为使用的增多而减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是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对其技能和技术的协调整合能力。Durand 认为,企业的能力不仅包括组织所拥有的资源、知识、技术和技能,形成企业能力的关键是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能力。

(二)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美国的战略管理学家 D.L.Barton 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代表人物,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思想来源于理查德森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而后,Barton 发展了企业知识基础论,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国内学者刘冀生和吴金希研究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知识管理能力,企业通过对其知识链的管理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芮明杰和陈晓静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隐性知识的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关键因素。

(三)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企业基础资源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标志是沃纳菲尔特 1984 年发表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一文,早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于企业资源观的研究目标也是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以也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范畴。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荷兰学者杰恩·巴尼对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性。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自由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者四个特征才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路径依赖性、社会模仿性和因果模糊性使得企业资源难以模仿,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基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由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与知识,是日常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构架能力是运用这些元件能力,以新的灵活方式把他们整合起来,发展新的构架和整合能力。拉法和佐罗研究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由操作子系统、企业文化子系统和企业环境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系统。

(五)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1994年,美国学者达韦尼提出了超级竞争的概念,认为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动态化和复杂化,企业无法有效地保持其竞争优势,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形成一系列的短暂优势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针对企业逐渐处于超级竞争环境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问题,战略管理专家蒂斯、匹萨诺和苏安三人于1994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正式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也就是一种在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实现其核心能力更新的能力。Dosi认为,动态能力是更新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格,动态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Catherine 和Pervaiz通过研究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重新整合、配置和制造资源与能力,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从而以适应环境变化以维持竞争优势。

(六)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在世界工业的发展史上,每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技术革命都能够对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发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信息技术,自从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就开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多位学者从协调整合观、资源观和知识观等角度,进行了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论的角度出发,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时,就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念新等基于中国 296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 PLS 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在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曹和王以华利用层次回归的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了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方法的动态演进

早期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主,比如,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通过对 NEC和 GTE 的企业案例的比较分析,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描述和诠释。除了案例分析之外,归纳与演绎方法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中也是常有的方法,Kesler通过矩阵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描述,根据每项技能对每个产品或部件的贡献程度,可以构建技能—产品相关矩阵,在根据每个产品对各项技能的依赖程度,构建产品—技能相关矩阵。刘满凤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 10 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力构建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肖慧和包钢利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理想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的累积效应进行了分析。随着企业所处环境趋于动态化和演化分析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学者开始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过程研究。中国学者毛武兴等就对通信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演化分析,并对朗讯科技和华为技术的能力演化过程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范新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静态评价,并基于马尔科链模型对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评价。

四、结论

综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企业基于协同整合、知识和资源等角度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但是,随着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化和动态化,成为超级竞争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凸显,并且成为企业变革的障碍,使得企业无法保持竞争优势,而企业通过其动态能力的培养,能够克服其核心能力的刚性,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更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法的进展,最初的研究以定性的分析为主,只能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诠释,并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并借助图示的方法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量分析也开始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包括演化分析和随机过程方法的应用。纵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动态进展,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如何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具体化,从战略决策层下发到部门操作层、如何克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刚性保持竞争优势以及如何基于 IT进行企业动态能力的培养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参考文献:

[1] 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0,(1):52-64.

[2] 曹,王以华.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的路径: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1):1-7.

篇2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Abstract:Integratesinthe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theorythecorecompetitivenesstheory,willconstruc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willbethedirectionwhichmanagementaccountingwilldevelop.Bu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goal,thebasicphilosophy,themethodandtheprimarycoveragewillrevolvetheenterprisecorecompetitivenessthecultivationtochange.

keyword:Strategicmanagement;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Balancedideabranchcustomsstation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5)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3.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3.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篇3

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

一、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

1、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整合各种资源和能力提升而成的,并能在持续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独立学院要培养自身与其他大学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以及创造社会价值的收益并为其社会提供知识和人才的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独立学院这一新兴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随之产生并迅速发展,面对公立大学、老牌民办高校以及进入中国的国外办学机构的竞争,独立学院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并持续发展,就更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竞争,表现在生源与就业率两方面的竞争:(1)生源是独立学院的主体,而人才培养方式、规格与质量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的姿态与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影响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2)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状况已作为政府和社会评价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社会对人才的认可及接纳程度被作为专业能否继续存在的衡量标准。独立学院只有培养出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并使他们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够实现社会与独立学院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即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了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是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构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步骤

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积淀不深,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配置投入不足,与公立大学、老牌的民办院校相比发展处于弱势。而且,独立学院大多位于中小城市,地理、经济、人文环境较差,没有形成对优秀教师足够吸引力,科学研究发展缓慢、水平较低。独立学院要想获得较好的生源和较充足的资源,就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围绕所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是获得社会认可进而获得良好的生源与办学资源的最佳途径,它相对于科研方面的突破要更容易。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的人才有特色,就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进而提高政府、社会及企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为独立学院间接带来发展所需的办学资源、优秀的教师队伍等等,进一步巩固自身的优势及特色,从而通过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实现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突破。

二、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途径

1、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确立合理的办学定位和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要具有前瞻性、准确性、特殊性和可实现性,以发展目标、服务对象、竞争者为主要参照对象,最终树立自己特有的,以质量和形象为核心的校园面貌,展现自己的差异性,保证学习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主要看是否符合人的全面发展,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首先必须遵循国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方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目标;其次,现正值我国独立学院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机遇与转折期,独立学院必须继续做好内涵建设,充分注重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正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围绕所在区域产业优势,集中办学资源进行专业发展,把培养适应地方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首先,独立学院自聘教师的普遍比较年轻,教学经验不足,学校应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教学资源,聘任重点专业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以老带新,发挥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年轻教师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知识体系的快速掌握与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注重教师的系统培养,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即建设一支既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或实际经验的教师队伍。基于此,独立学院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定期选派教师进行实践锻炼,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育背景的企事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行业的资深专业人士来校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做专业性、适用性较强的专题讲座或现场指导,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办法,拓展办学思路,开阔学生视野。

最后,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的考评体系,按照各类人员的不同岗位特点,分别制定考核标准,使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并建立考核工作的监督机制,增加考核的透明度。对教师激励的重点应该放在工作动机的直接激励上,比如,提高教师对其工作意义的认识、鼓励教师个人发展、对于教师的成绩给予表扬与鼓励、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等等。

3、与时俱进,加强课程体系设置和专业设置的改革

(1)结合人才培养定位,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改革和完善独立学院课程体系。首先,要科学地设置课程,科学设置课程要树立两点基本原则:重点性原则和探索性原则。重点性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先开设社会急需程度高、学生反响强烈的课程;二是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确定课程门类和学时分配;三是依据现实条件,在符合其他课程设置原则的前提下,选择有较高层次师资条件和先行开设有合适教材的课程。独立学院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具有独特规格的应用型人才,就应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树立探索性原则。其次,现代知识发展呈现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前沿性的新知识,所以,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求在课程结构上,力求将理论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呈现关联性、综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源特点,进行独立学院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

独立学院的定位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是独立学院的客观依据和保障。

首先,独立学院应主动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精英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客观分析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因素,准确把握当前和未来经济及社会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源特点制定学科专业建设总体规划,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及时合理地调整与建设。

其次,独立学院应以母体学校的教学资源为基础,根据中、长期人才需求分析设置专业,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就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而言,学科定位最好以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带头人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循序渐进地构筑优势学科和学科群。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母体学校各级学院的教学、科研、师资、实验设备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学科、专业共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广泛合作的基础上谋求双赢、共赢。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独立学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首先,要调整理论课与实践教学课比例。在合理压缩理论课时的同时,增加实习、实验、社会调查、课堂讨论、习题课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还可根据需要增设应用性、操作性强的新型课程,例如,以大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个体未来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过程指导,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性。

其次,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独立学院通过建立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以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再次,要重视第二课堂。通过参加省级、市级、校级举办的学科、科技、文体类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对于在各类学科、科技、文体等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综合测评当中要予以学分奖励。对于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奖学生除学分奖励以外可以以奖学金形式给予奖励。

5、注重人才培养的过程考察及毕业生信息反馈

(1)人才培养的过程考察是跟踪测量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具体做法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各项指标进行跟踪测量。如,学生所学课程的考试通过率、学生满意率(从入学坚持到毕业的学生比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注册考试和专业性的资格考试。

(2)重视毕业生信息反馈。通过在一定期限内对毕业生信息反馈来监测教育质量,进而促进人才培养在各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具体监测内容有毕业生从离校时起半年内的就业率;测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毕业生的升迁、学位的进修、赚钱能力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此外,还要了解社会各界主要是社区、雇主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反馈意见。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一种新的办学模式,需要不断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途径,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潇霖.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企业研究,2008.

[2]袁曦,李坚.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J].管理研究,2009,(6-7).

[3]张晓东,曾平生.独立学院教师激励机制探析[J].教育探索,2007,(6).

篇4

关键词:金川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

一、金川集团公司现状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公司”)是采、选、冶、化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联合企业,生产镍、铜、钴、稀有贵金属和硫酸、烧碱、液氯等化工产品以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被誉为中国的“镍都”。2011年生产有色金属及加工材79万吨;生产化工产品246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200万亿,成为甘肃省首家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的企业。

目前金川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但与国外一流大企业相比,如必和必拓,国际镍业公司相比,仍然存在员工人数多、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利润率低、矿产资源日益减少,受欧债危机影响,企业利润降低。企业效益受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等劣势。作为国内镍钴行业的排头兵,金川公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诸多不利因素下,公司应对其所有产品的结构需要做哪些调整?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应如何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金川公司应在识别其自身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基础之上,制定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它是企业独特拥有的、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内在能力资源。企业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必须在创新能力、技术决窍、管理模式、市场定位、品牌形象、顾客服务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想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企业,必须明确应怎样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企业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其核心能力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选择恰当的企业发展逻辑,积累、保持和运用自己的核心能力。

二、金川公司核心竞争力战略的SWOT分析

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稀缺,国外资源依赖度高,随着有色金属及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促使全球矿业投资升温,国际矿业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同时,资源丰富的非洲等国家限制初级矿产品出口,且政局不稳定,在该地区获取矿产资源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而且有色金属发展将面临能源、原材料上涨的成本压力,替代品虽然在不断被研发和应用,但由于性能的缺陷,目前还无法大规模推广。鉴于此,对金川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

分析结论:金川公司在此分析基础之上,应实施SO战略:首先,有色金属企业的矿产资源拥有程度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利用参与国际竞争的契机,加大资源获取力度,扩大资源拥有量,扩大生产规模;其次,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研发资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品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第三,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加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尤其是通晓国际法律、法规以及国际贸易和金融资本运营的高端企业管理人才;最后,从企业自身应的社会责任使命感角度,因为有色金属行业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特质,决定了企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唯有此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基业长青。

三、金川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金川公司属于有色金属行业,该行业是资源,设备依赖程度较高,资金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其资源拥有量,核心技术专长都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而企业的核心专长存储于企业员工身上,并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激励员工,使其充分发挥个人专长,为达成企业的目标而奉献,将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要是资源获取能力、技术能力、营销业绩。另一类包括企业的管理能力、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价值观系统。企业文化则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对企业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评价主要应包括对形成核心竞争力有重要贡献或影响的上述因素,即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创新与不断学习的能力、企业文化等。

(1)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指标选择与指标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企业提供一个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

为了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参照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必要的调查研究与归纳的基础上,本文对有色金属企业(金川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作如下构建:首先设定评价总目标即企业核心竞争力,再由总目标的构成因素确定评价要素,依据各指标集的因果、隶属、顺序等关系,对指标集进行关系划分、级别划分和类划分,从而得到指标体系的递阶结构。此指标体系包括三层:评价目标层、评价准则层(一级指标)、评价指标层(二级指标)。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既包含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硬”指标,如矿石储备量、研发水平、核心技术拥有量、市场占有率等,还包括核心竞争力培育更为重要的“软”指标,如企业家创新意识、企业文化、品牌形象等。其中的定性指标可采用德尔菲法打分或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来取得,定量指标原则上可通过查阅企业统计资料及相关统计年鉴或文献来获取。

(2)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分析

从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一级指标层权重来看,技术创新能力、物质资源能力、人力资源因素、市场营销能力所占权重比较大,分别为0.379,0.249,0.16,0.102,其中技术创新能力要素权重最大,物质资源能力、人力资源因素也较大。价值观系统、管理系统所占权重相对较小,不到0.1,分别为0.065、0.043。这充分说明了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能力、物质资源能力、人力资源因素、市场营销能力等要素,而公司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全面考虑这几个要素的重要作用。从二级指标来分析:R&D能力、矿石的储量和品质、核心技术的数量、员工绩效、市场占有率等占有的权重较大。此外,技术创新(主要是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及营销渠道、企业融资能力、信息沟通能力、企业文化、员工凝聚力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金川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积极实施矿产资源控制战略。金川富矿资源存量不多且后续资源保障能力脆弱,资源问题将严重制约金川公司的发展。所以金川公司应该十分珍惜现有资源,实施资源控制,加快国外原料基地项目的建设,同时进行找矿探矿的理论研究及勘察工作。

技术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快速发展的基本战略,也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增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金川公司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为此要制定自己的技术创新战略,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与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聘用上岗。科学进行绩效考评,促进企业与员工绩效相统一。建立绩效标准是绩效评价的关键,绩效标准应该注重个人的付出与获取。目前金川公司与国际同类企业的一大差距是成本太高,则应将此作为标准之一。那就要把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分解到各单位的工作岗位中去,通过每个人的工作衡量其效果。这将有利于帮助企业建立目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金川公司由于主要产品属于国家统销物资,还没有树立起市场营销观念。但是随着产品的日益多元化,金川公司的营销管理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起来。主业的产品以及开发出的新产品,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中,都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和营销。金川公司的营销模式必须从以往的生产型向营销型转变。企业应该把顾客视为朋友、商业伙伴,要从双方互利互惠的角度来建立长期、持久的关系,实现合作和双赢。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 中信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财务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繁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就必须要拥有良好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中,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实力的关键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如今很多的企业都对自身财务的核心十分的关注,通过,提升财务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中的战略部署,同时,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特有的,由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生产经营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他企业难以模仿,这也是企业能保持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原因,因此,企业良好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其特征

所谓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能够快速高效的整合。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财务运营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以及财务应变能力三个方面。这些内容为企业的规划、投资等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准则,同时,为企业的信息提取工作带来了方便,有效直观的了解公司的运营状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良好的财务核心竞争力能够有效的节约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提升企业资金的运营效率,同时,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特有的性质,体现了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为企业树立独特的企业文化做出了辅助好铺垫的作用。而且,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独特性,很难让竞争对手模仿,进而,实现了企业源源不穷的竞争力。另外,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还具备协同的特性,几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过程,实现了财务能力的高效率,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财务活动的进行,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的抗风险能力,因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实力。

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关因素

(一)创新的财务管理理念。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出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中,进而,这就影响了企业对于现今管理理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这种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过程,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现如今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技术相对落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方法还是处于以往传统的状态之中,这就使得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不足,进而,企业不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现实中企业竞争的问题,企业缺少学习的能力,不能够实现良好财务战略的构建过程,进而造成企业财务竞争力始终保持在原点的水准之上,这种现象是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然而,对于现如今的我国企业来讲,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还是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的,尤其,对于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讲,更应该是如此。很多企业在财务人员的管理上不是很重视,认为,财务管理,就是对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各项开支和预算作出相应的规划和记录过程,根本不会影响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然而,实则不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数据的统计,并且,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此,揭示企业的运营状态和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制约企业提升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还有就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对于多数的企业来讲,根本没有对于企业财务活动实行信息化管理,这就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落后,很多企业财务信息的录入工作还是处于依靠人工的录入方式进行,这就造成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十分的大,而且,容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现象。同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还是主要依赖于电子表格等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记录工作,信息处理手段已经被发达国家企业远远的落在了后边,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着企业的科学管理,不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对于我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机制根本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这就严重的影响了企业对于财务运营的管理工作,使得各项财务能力不能够协调统一的进行,高效的财务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不能够快速的实现,同时,财务内控制度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没有相关的风险预警体系,这就严重的威胁到了企业财务的正常活动,使得企业财务抗风险能力下降,这中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和规划,进而,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之中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形成。

三、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一)树立财务竞争力的观念,创新财务管理理念。要想树立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就必须对企业领导和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树立其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观念,让他们明确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伴随企业的各项活动所产生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企业保持健康长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同时,在进行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自觉的构建企业的财务竞争力,针对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深入的学习,而且,公司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公司的财务活动不断进行创新。同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财务竞争力,在经营活动中对财务竞争力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培育,使之真正的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培育专业的财务管理型人才。实现企业的学习平台的建立过程,为员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提升其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和相关知识的辅导过程,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要给与重视,将工作融入到学习之中,使员工迅速的向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行转型,而且,企业还应当重视人力资源的获取和培养过程,对人力市场进行广纳贤才,对企业内部进行转向培养,这样才能够迅速的弥补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同时,相关的院校也要进行专业的课改进度,实现培育出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总而言之,企业要在财务管理中树立开放的观念,创新的理念,加强培训学习,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的财务管理团队。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

统,就是要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对财务管理过程,实现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方法,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方法和模式,使得,公司的财务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同时,要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活动处理软件,利用发达的网络,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结合。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过程,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财务活动的高效率进行,从企业战略和财务竞争力的培育的高度,拓宽信息处理的范围,优化信息处理的手段,增强企业的财务竞争力。

(四)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机制。要想实现企业财务核心竞争立场,就必须要实现严格的财务管理机制,使得,财务管理有序的进行,同时,强化财务内控效应,提升机制的有效性,对财务管理要实行集中的管理形式,建立财务监管机制,对企业财务各项活动进行全程的跟踪监察,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财务系统以及活动,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进而,提升企业对于财务问题的处理效率,综合各项财务能力,提升财务活动的安全性能和秩序化程度,保障企业的长久发展和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实力。

结语:对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过程来说,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长远的任务,然而,其本身具备的价值又是现代企业竞争所必须依赖的,所以,对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是十分的必要的,良好的企业财务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过程,而且,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直接的影响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保险业;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在1990年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虽然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资源、知识和能力等整合而成的,但并非所有要素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有价值,有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二是独特性,使企业与其他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三是难于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难以为竞争对手所复制,并且很难进行市场交易。

二、我国保险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1)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弱。随着市场主体的丰富,保险市场对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民族保险企业的产品比较单一,缺乏特色和新品种开发;传统性业务比重大,创新性业务、附加值高的业务较少;保险结构雷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国际上,外资保险企业早已将基金管理、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等发展成为核心业务,这些业务更加能够占据高端客户,获取更高的利润。(2)人才制度缺陷。公司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保险业更加倚重于高端人才。从员工的薪资待遇、成长机会等方面看,目前民族保险企业与外国保险企业相比存在比较劣势。由于户籍管理、人事编制等原因,民族保险企业还存在着人员流通不畅、人员冗杂、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另外,国内保险业市场化的时间还不长,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3)品牌管理不善。我国保险业虽然已经经过多年的经营,在社会公众中也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并已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但在高端保险市场,外资保险企业拥有更为强大的品牌效应,同时外资保险业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狙击市场的能力更强,而这种优势是民族保险企业所缺乏的。稍有不慎,民族保险企业辛苦建立的品牌效应就可能被外资保险企业击溃。(4)整合能力差。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决定于某一方面,而是来自于企业对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与国际保险巨头相比,我国保险业在企业组织制度设计、资金运用、成本控制、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整合都有较大的差距还远远不够,这外在表现于效率和成本上的差距。

三、提升我国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1.推进保险公司金融化、多元化以夯实产业基础。保险业是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与证券、银行天生联系密切。保险业只有高度的金融化,对收到的保费进行有效的投资运用,才能规避系统风险;同时结合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利用资本优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如平安集团,已经拥有保险、证券、银行、基金等全部的金融牌照,这为企业和资本运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2.集中资源牢牢把握细分市场。对任何企业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是所有处于竞争中的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市场开始出现分化,民族保险企业要集中自己的优势资源,专注于一个或者几个细分市场,将细分市场做熟做透,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3.强化服务质量提升品牌价值。提高服务质量是塑造公司品牌的关键环节,卖保险就是卖服务,民族保险企业要强化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建国后我国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企业注重产品甚于服务,随着市场成熟以后,服务已经成为取得竞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统一思想和观念,要树立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另一方面要建立明确、系统的服务设计核心服务开发过程,制定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标准。

4.重视人才培养强化人才队伍。保险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知识、技术的比拼。面对外国公司的人才大战,民族保险企业要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千方百计地留住人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内部氛围和员工的敬业精神,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强化对人才的激励,满足人才对自我实现的需要。

5.提高企业整合能力。企业是个复杂的系统,有很多因素在影响着企业的有效运转。企业整合能力的高低,往往会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高低的一个主要因素。保险行业所拥有的资源十分丰富,民族保险企业整合资源的效率决定了其竞争能力。一方面,保险企业要整合人力资源,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和知识共享体系建设,发挥人员的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提升物质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资金和资产的利用效率,发挥更好地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张巍.论中国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保险研究.2006

[2]吕宙.论中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J].金融研究.2003

篇7

关键词: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当前,世界船舶制造业,逐步形成韩、日、中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也是一个国际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面对韩、日的强大竞争对手和入世后国际大环境的挑战,中国要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强国,其根本途径就是全力提高中国造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造船企业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技术、劳动、资本”三密集的技术经济特征,因此也就构成了我国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只要通过领先的技术水平、适当的劳动力价格和质量以及雄厚的资本投入,就能保持长久不衰的优势。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造船企业已经由三密集发展成为“技术、劳动、资本、信息”四密集的企业。由此,我们要重新审视造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造船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1、国内造船企业竞争优势分析:世界造船市场上,国内的造船业相比于西欧在豪华游轮、高速客轮等高端产品市场上基本上处于劣势,目前仅仅能与日本、韩国在低端市场上与之竞争,即便是日韩在油船、大型集装箱船等相对标准化的中高端市场,国内的势力也相对较弱。但是国内造船业也在迅速发展,正进军中高端市场。与日韩竞争对手相比较,我国也具有自身的优势。首先在新建及改造船厂重大设施方面与日韩船厂不相上下;其次,上海、大连与广州的三大基地已形成生产要素的地域优势;再次是国内具有较低人力资本的绝对优势;最后就是国家政策的扶持。

2、国内造船企业竞争劣势分析: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相比于造船业的强国,我国造船企业目前存在的缺陷:

造船业的生产效率较低,提高速度相对缓慢。船舶工业能在各行业中比较早地进入市场,发展较快,主要靠价格优势。而我国的造船业虽然总吨位连续几年居韩国、日本之后排世界第三,但是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价格优势下降了,甚至高于韩国价格,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效率相对低下,船舶设计和开发能力太弱。在联合设计上,我国大多数只是参与施工设计。即便有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产品的现象,往往会因为技术、内部管理、工艺水平、工人素质等经营不善的差距而延误交货日期,导致采购成本上升。

盲目建设基础设施与扩大造船规模。目前我国造船业还相对比较薄弱,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量投入,资金额度巨大,难以控制,造船订单量并不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使得造船生产能力过剩,由此导致固定资产闲置,造成巨大损失。

企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各企业均在试图充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在造船领域,我国的竞争对手――日韩的先进造船企业,“绿色”造船、“数字”造船等理念已经融入企业,并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而我国造船企业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还时常发生边设计、边生产、边修改造船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建造的船舶必然造成大量的返工和严重的质量问题。

人力资源的素质低于日韩。相比于韩日,我国拥有较为低廉的人力成本,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人力资源素质较低的问题。当企业采取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推行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将成为最大的阻碍因素。

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并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和超平均利润的能力,是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一系列互补的高效技能和专有知识的结合。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中,造船企业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识别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对此,有关专家对于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做出了研究,笔者根据自身工作感受对其进行了归纳与补充,如上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国内造船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即先进造船模式、技术研发能力、企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程度、关键造船设施、企业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国内造船企业必须谋划合适的竞争战略,采取有效措施来培育这些基本要素,以提升国内造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措施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造船企业竞争环境、优劣势及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造船企业首先要开发与获取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与技能,其次整合核心竞争力,扩大核心产品份额,最后扩大最终产品份额。要提高我国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笔者结合实际,总结如下:

体制创新,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相比于欧美国家、日本、韩国而言较晚,企业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遗留有很多问题,故我国造船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对体制创新,敢于冲破阻碍,解决发展环境和能力问题,要排除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企业管理标准化,流程再造,以企业过程为改造对象,疏通影响企业发展的死角,以信息、技术、人与组织管理为使能器,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以提升,性能指标和业绩能得到巨大的改善。在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集成设计能力。在集成设计水平方面,国内与日韩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设计成本明显高于日韩。同样生产量的油轮,我国投入钢材量高于日韩,这样必然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这就要求国内设计人员提高设计能力,树立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客户功能需求相对应,以降低设计成本。因此,加强建造过程的系统性策划,开展生产技术研究,规划设计一体化,以提高集成设计能力,减少系统转换成本,提高系统生产力,从而降低船舶产品的最终成本。

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古老的传统行业的船舶行业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保持原有的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等特点下,已成为信息密集的新型产业,日韩船厂的发展实践已表明了信息化建设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信息资源共享是造船企业信息化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处于船舶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事业单位,因建设标准和要求不同,逐步形成数字鸿沟和一个个信息孤岛,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数字化带来的效益和作用。因此,必须促进行业数字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得业务流程优化、固化、标准化。

强化供应链管理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国内造船业建设上,诸多方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比如在钢材及机电设备配套业方面没有形成配套产业链;在舾装件配套方面,没有标准化和规模化,因而相比于日韩,没有价格优势。因而要强化供应链管理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把材料供应商、中间产品商、船舶设计方、施工方、客户等所组成的链路上的所有环节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以最快的速度使生产资料变成价值增值的产品。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够增强企业对于外界市场各方面敏感程度,为决策服务。

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充沛活力的源泉,是企业价值观、企业员工归属感等的承载,只有将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要素在企业内部与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有效整合,与企业的组织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日韩造船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执行与服从,然而国内造船企业正缺乏这一点,因此在我国造船企业中必须提倡纪律和执行文化,倡导学习的氛围,培养适应变革的能力,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环境。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如造船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所述,国内造船企业拥有较低人力成本的优势,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推行信息化建设、企业标准化管理中,国内造船企业较低的人员素质又成了严重的制约因素。人力资源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健全绩效管理,对企业员工进行分类分层化管理,及时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充电等来提高企业用人质量。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与留人机制,不能与人力资源市场形成流向差,更不能成为其他企业人力资源培养基地。

篇8

竞争力反映的是参与竞争的主体争夺某种东西或取得某种资源的能力,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比竞争对手以更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进行设计和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体现在获取专有资源、占领市场与谋取利润的能力上。高职院校与企业虽然属于不同类型的组织,有不同的性质与组织目标,但对于竞争力的研究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并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任务不同,其主要的使命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它最主要的竞争力强弱体现在所培养的“最终产品”――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优劣与技能水平的高低上,一所竞争力强的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必定是社会急需并广为欢迎的。竞争力强的企业总是能吸引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竞争力强的高职院校也总是能获取更多的社会稀缺资源,这种稀缺资源获取能力就是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反之,不具备这种能力的高职院校只能逐步萎缩,直至消亡。这就是管理学上的“马太效应”在起作用。如果一所高职院校能够持续拥有这种能力,并长时间保持竞争的优势,则该高职院校就具备了其核心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长时间形成的、组织特有的、蕴涵于组织内部的、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并取得主动发展的组织整体能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组织学习、资源整合、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所形成的能为其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和掌握进一步主动发展的整合能力。它具有五大特点: 1)价值性:能培育各类人才,给学生和社会带来长期的利益和价值。2)独特性:即具有唯一性,难以模仿性。3)延展性:是高职院校的“技能源”和“发展源”。4)凝合性:是其内部资源的长期协调、凝聚和提升的结晶。5)核心性:学校师生构成了核心竞争力的行为主体。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其独特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技能优势、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的组合,形成突出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和优势能力体系,并且该能力体系具有难以模仿性、长久性。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准确定位,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实现战略发展的关键。每一所职业院校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自身定位的问题,围绕高职教育的特点来办学。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通过普通高等院校改制或过渡而来,容易受到过去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维惯性的影响。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定位不准确,未能够充分地考虑到国家经济、社会企业对于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正确的估量,只是盲目地追求招生规模的扩大,增加开设专业的数量,而忽略了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切实需求,在办学规模发展不断扩大的同时,配套的基础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力量、校园文化建设等却没有跟上,导致专业建设与发展难以适应现代职业结构变动的需求,既影响了自身的协调发展,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学校的定位上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办高职,培育和发展能在未来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能力。因此,要站在全国乃至全球教育发展的高度,在研究教育成长趋势和内外部竞争环境的基础上,把握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兄弟高校的发展动向,选择符合现实和未来需求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为主攻方向,以此来制定和不断完善核心能力的发展战略。在确定发展重点时,充分发挥优势是首先要考虑的方向,这是建立核心能力的基础。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创新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

(2)加强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专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其建设水平是衡量其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专业体系和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首先要抓好重点专业,以点带面,要找准重点专业的生长点,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专业建设的目标,使重点专业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建设和规划相一致,从而最佳的整合和运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对众多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学校的资源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运用多少,在于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水平。在高校国际化、通信网络化、人才高度流动化的新经济时代,最佳的资源整合和运用是高校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的资源概括划分为:市场品牌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资源、基础结构资源。这些资源表现为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度,包括学校的排名、学生选择倾向(学生报考志愿)、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市场的大小,是竞争能力的核心。

(3)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师资结构和优质的师资资源是地方新建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依托。良好的师资结构和优质的师资资源既包括优秀的教师和专家,也包括高水平的教学和行政管理人员,他们的共同协作是推动地方新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导因素。作为地方新建高职院校,要不惜重金加强内部培养,用优厚的条件外部引进,建设一支符合自身需要的高、精、尖端教师队伍,培养一支熟悉并掌握专业和市场发展前沿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保证学校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上形成持久的、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在教学和行政管理方面,坚持专家管理、学者治校,从而在制度上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有利保证。

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市场分析 战略规划 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73-02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公司的主要能力,即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它对手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关乎各种技术和对应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从而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与物质资本不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不会在使用和共享中丧失,而且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等这样的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实际上是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是一家以能源化工为主营业务,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产品涵盖煤炭、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品。是我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动力煤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尼龙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与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跨国集团建立了战略和贸易合作关系。2011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192亿元,居2011中国企业500强第74位。

2009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及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影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经营形势,主要表现在集团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大幅降低,主导产品市场萎缩、项目缓建、应收账款剧增、资金极度紧张,也是目前集团面对的主要困难。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煤炭市场。2010年下半年以来,煤炭遭遇了工业用电下降、钢铁行业减产、限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市场对煤炭需求不足;同时,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国际煤炭以每吨低于国内100~200元的价格大量涌入中国市场,2012年上半年,全国累计进口煤炭1.4亿吨、增长65.9%,其中仅6月份进口煤炭近2600万吨,相当于一个大型煤业集团的全年产量。国内需求不足和进口煤激增双重叠加效应,造成了国内煤炭市场由卖方市场快速转向买方市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煤炭销售遇到了严重困难。动力煤受集团“保煤质、降销量、稳价格”营销策略的影响,价格下降幅度还比较小,但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98万吨;精煤连续3次降价,累计降价达110~120元/吨,部分生产矿已采取停产、减产措施,库存已达140万吨。

2.尼龙产品市场。尽管尼龙66产业属于高附加值、行业门槛较高的行业,但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其优势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尤其是尼龙66工业丝和尼龙66切片出现了量价齐跌的严重销售形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国外产品进口量激增。由于欧美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尼龙产业生产中心向亚洲转移,国际巨头尼龙生产企业不断向国内市场渗透,大量低价产品向中国市场倾销。(2)国内民营企业大举进入,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国内一些民营企业纷纷投资尼龙产业,产能快速增加,再加上民营企业相对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市场竞争加剧。(3)原材料制约严重。尼龙66产业主要原材料之一是己二腈,但这种产品的制造工艺技术目前还掌握在国际大公司手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每使用一吨己二腈就要动用美元从国外进口,采购价格由卖方说了算,2012年以来,己二腈价格每吨同比上升3000元。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居高不下,终端产品价格下跌,几乎没有利润空间。

3.焦炭市场。自2011年以来,钢材需求萎缩,国内钢厂亏损严重,2012年上半年,全国钢铁企业又掀起一波限产、检修潮,钢厂的萧条,导致“煤-焦-钢”产业链整体低迷,钢材、焦炭、煤炭产品接连出现降价潮,焦化企业限产停产严重,呈现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集团焦化企业同大多数兄弟企业一样出现了量价齐跌的严重销售形势。2012年以来,焦炭均价已经连续18周下行,较年初下跌110元/吨~250元/吨,价格降至1600元/吨,创两年来最低。焦炭价格已跌破成本价,吨焦亏损达150~250元。

4.氯碱市场。2012年以来,氯碱行业销售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国家调控房地产政策轮番上阵,打压房地产对聚氯乙烯门窗、上下水管道等需求,造成氯碱行业的PVC树脂粉销量下降;另一方面,投资的盲目性造成氯碱产能严重过剩。

在当前市场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平煤的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1.确定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它不是指某一项技术上的优势,它需要支撑企业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有占据竞争优势的能力。这项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战略规划是长期的,它对企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都有着规划,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根据现实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战略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核心技术要有转换的准备和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真正地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占据市场优势。

2.降低成本。首先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要适时利用洽谈、招标、比价等采购方式,扩大采购批量,强化原材料采购价格管理。其次是降消耗。要加强修旧利废、回收复用。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快节能工程建设,争取在短时间内制定节能降耗目标。再次是合理降低人工成本。工效挂钩单位工资总额,按照“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原则,重新确定薪酬水平。最后是降低财务成本。大力压减储备资金的占用,对于生产急需物资要在确保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减少闲置存放量;对于非生产急需物资要采用零库存管理。

3.准确定位企业的突破口。当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时,找准突破口,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打开僵局。对于企业来说,突破口的选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企业需要寻找到一个有成长空间的领域作为自己的突破口。成长空间,意味着可以以此为基础延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自身的劣势和优势,如何有效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这种优势转化成企业的特色,将原本求生存的突破口巩固成一种领域优势,这是大部分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必经的程序。

4.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近几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通过增资扩股和资源整合使得企业规模和盈利水平稳步跨入了中国500强行列,但是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与中国500强企业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为了与世界管理水平的标杆企业接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要通过文化塑造提升管理水平,不仅是对科学管理的新发展,同时也是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通过企业文化的整合,平煤神马集团可以使员工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使职工把企业看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形成步调一致,行动统一的整体,达到提高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5.打造核心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品牌战略、营销方案、融资能力等都与核心技术密切联系。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是两个不能分割的方面,一个企业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条件,那么才有核心技术出现的可能。国家对相关的技术有政策性支持,有各种技术论坛和技术市场等平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需要,结合这些外部条件,攻克技术难关。为了保持这种创新的能力,企业应该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6.降低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终的竞争是先进生产力的竞争,是生产效率的博弈。在经济高涨时期,成本高低是企业赚多赚少的问题;而在经济紧缩时期,成本高低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平煤神马集团要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将降低成本作为提高竞争力、决胜市场的关键环节。要大力降低采购成本,强化比质比价采购。积极利用国家有关政策,统一制定方案,盘活闲置资产,加速困难企业变现工作。要依据科技进步和装备升级,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制约瓶颈,加快工艺优化,实现原辅助材料低成本替代,形成成本领先优势。

参考文献:

1.石谦,孙文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社会科学,2009(3)

2.谢旭斌.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7(11)

篇10

科技出版社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是改制背景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措施之一。相比于其他行业,出版行业属于内容行业,严谨的内容、出版的选题是科技出版与其他出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科技出版社竞争的重点。科技出版社专业化,蕴含了多重意思,首先要求选题内容专业化,要求科技期刊选题来源于专业领域,展示科技技术特色领域的专业研究成果。同时也要满足专业化出版水平,这便要求编辑人员对该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进行全面掌握,了解读者感兴趣的专业话题和热点,并从专业的角度把握、判断科技成果学术和应用价值;其次,出版社应该基于自身优势,选择专业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形成出版优势和特色。

二、科技出版社的产业化

(一)深入挖掘利用内部资源,整合现有资源

大部分科技出版社都具有专业期刊,在传统体制下,刊、社相分离,两者相互独立,出版社常常任务期刊经济效益差,因此并不重视,任由其自生自灭。实际上,国际上大多数科技出版佼佼者,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单行本并不是财富的来源,而是出版社的专业期刊。

(二)采取兼并重组和战略联盟形式,实现出版资源优势互补

我国170多家科技出版社,大部分实力较弱,在国际出版竞争中就好像大海中的小帆船,难以抵抗狂风暴雨。然而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发展,科技出版社均掌握了一些出版资源,如果对其进行有效利用与整合,便能够成为科技出版行业的航空母舰。另外,除了出版社之间相互联合,还能够通过相关产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实现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整合和利用资源,形成多元一体化科技出版产业。

(三)树立大媒体和大出版理念,推进出版产业升级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怎样应对各种新媒体的挑战,是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出版社必须解决的问题。媒体之间相互融合已经成为了发展趋势,媒体垄断的区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从读者对象方面分析,整合四方(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北美)的华文出版资源,共享多边资源。另一方面,在出版领域方面,不仅要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同时不得禁锢于条条框框中,需要不断创新和尝试选题内容和载体形式。

三、科技出版社实行集团化

科技出版社在集团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协调好大和强的关系,构建出版集体的目的不仅是拓展集团规模,更要提高竞争实力。现如今,有的集团一味地追求大,注重规模,忽视培养核心竞争力,主业不明显,没有建立独特的品牌,竞争优势不明显;要处理好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展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经过内涵发展、自身裂变的集团化之路优势更加明显,由于其避免了行政干涉,减少交易成本,并且有助于构建母子公司结构,更加凸显主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另外,需要处理专业化和多元化之间的关系,注重主业,预防陷入多元化陷阱。

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