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线上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线上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线上教学方案

篇1

一、创新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但实际情况是,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有个性,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也不近相同,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重点、教学方式也要有所变化进行创新教学,方能够做好新时期初中生素质教育工作.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内容不仅仅是教材内容,它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而是要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内容的结构上,教材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处理,可随时补充、调整一些教学内容和习题,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地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在钻研教材、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对教材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不符合学生身份的教学内容、例题及时进行重组、调整、修改和补充,不必拘泥于一例一课的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实际需求的知识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才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去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海洋去遨游,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达到此种情形的课堂教学设计,就一定是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

二、初中数学教学要拟定“意外”的教学路径

数学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了教学课件,但到上课时或者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半时却出现电脑故障或突然停电.这就是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时刻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前无论怎样设计教学都无法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突发的“意外”事件.这类事件发生后教师处理得当,可让数学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所以,教师及时合理处理课堂中的“意外”事件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四、初中有效教学要进行分层次教学的设计方案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均有所提高.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原因,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学的新知识,也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势必出现“学优生”、“普通生”、“学困生”.所以说,教师要实现初中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就必须在备课时兼顾三类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进行课堂设计.一是要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教师心目中要有足够的认识,要采取有效的帮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必要的倾斜指导,以便让三类学生都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有所收获,让各类学生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借以让全体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二是对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备课设计.在备课设计时,数学教师要以普通生所能掌握理解的知识为中线,进行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设计.线上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扩展,线下内容是中线内容的基础部分,这样的教学就会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优生对扩展的知识进行掌握,让其“吃饱”;普通生要让其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吃好”,让其跳一下能够进入学优生行列;对于“学困生”,在要求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力争有所突破,让其通过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早日脱离“学困生”,进入普通生序列.所以说,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新时期个性独立的、思维敏锐的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钻教材,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才能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作者:宋体河单位:江苏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下面我谈一谈关于探究性学习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

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对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一些熟知的实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比如函数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①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②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④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①②④均为教材例子)然后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但变化规律如何?教师要继续引导探究实际事例(如上例④),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①描点,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②判断,判断各点的位置是否在同一直线上。③求解,在判断出这些点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④验证,其余各点是否满足所求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二、在定理、法则的发现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于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规律以及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虽然早已被数学家们所论证与应用,但是前人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习应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揭示知识背景,从数学家的废纸篓里寻找探究痕迹,让学生体验数学家们对一个新问题是如何去研究创造的,对数学规律作出充分观察、思考、猜想、交流,使规律的出现适合学生自己的数学需求。

例如:“三角形中位线”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自学课本,接着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①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②怎样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③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④请学生动手测量有关角的大小和中位线及第三边的长度,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⑤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最后要求学生证明自己的猜想,并能应用到简单的计算和证明中。

三、在例题、习题的引申拓展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体验得来的。数学合作交流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基础,离开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习题教学时,尽可能放手于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试”;在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相互提问共同探讨;解完题后,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整理反思,概括解题思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对题目进行拓展变式,应用迁移,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融会贯通,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对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探究

代数中的很多内容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如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

1+3+5+7+…+ (2n-1)=?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深入思考。如果有的学生不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适当提示,如画出正方形点阵图,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也可让学生思考已知算式1+2+3+4…+(2n-1)+2n=n(1+2n), 2+4+6+8+…+2n=2(1+2+3+4 +…+n)= n(n+1) 与1+3+5+7+…+(2n-1)=?的关系,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找到规律。

五、数学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的探究

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现代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究。如市场销售问题、办厂赢亏测算、股票风险投资、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资源调查、有奖销售讨论、体育比赛研究等等。如学习了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计算有关经济问题。

例:有一批电脑,原销售价格为每台8000元,在甲、乙两家家电商场均有销售。甲商场的促销方法是,买一台的单价为7800元,买两台的单价为7600元,依此类推,每多买一台单价再减少200元,但每台单价不能低于4400元;乙商场一律都按原价打七五折销售。某校需购买一批此型号的电脑,请同学们帮学校算算,去哪家商场购买节约开支?

六、对实践性作业的探究

篇3

[主题词]:实践活动、理性认识、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他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好奇心强,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进行积极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认真讨论,广泛交流,共同解答,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八年级学生学过相似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后,可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为了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度,可做如下探索:根据物理学中光的反射定律,利用一面镜子和一根皮尺,设计以下测量方案:把镜子放在距树AB根端B点10米的点E处, 然后沿BE方向后退到D点,恰好在镜子里看到树梢顶点A,再用皮尺量DE为3米,观察者目高CD=1.5米,试计算树AB的高度。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很快求出了树AB的高度为5米,这时教师可提问,有无其他测量树高AB的方法,同学们探索讨论思考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甲提出:可在C处用手平举刻度尺,让刻度“0”与水平线DE对齐,记下视线DA所对刻度尺位置E所示的读数,再量出BC、DC、DM的长,同样可用相似形知识求出树高AB。学生乙提出:可在C处用手平举刻度尺,让刻度“0”,与视线DB对齐,再记下视线DA所对刻度尺上E所示读数,再量出BC、DM、DC的长,同样可用相似形知识求出树高AB。学生丙提出,可在C处用测角仪测得仰角∠ADE的度数,再量出BC、CD的长,可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求得树高AB。还有同学提出其他测算树高AB的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这种生活中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索实践活动,集思广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2]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三、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状态,使他们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不能,然后引导他们去找“船”和“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状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讲函数时,我选了这样的例题,大拇指与小拇指尽量张开时,两指尖距离称为指距,某次实验得出如下一组数据。

指距:d(cm):19、20、21、22、23

身高:h(cm):151、160、169、178、187

(1)求出h与d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某人身高为196cm,他的指距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