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学思想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教学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学体育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课的教师承担着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而思想品德素质是其它素质中最基础、最根本的素质,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能力方面都比较强,而且身体健康方面也很好,但思想品德方面存在问题或表现落后,那么给他一个综合的评价的话,我认为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将来也不一定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和社会,我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学中应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在抓好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的同时也要抓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本人谈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1.授课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是培养合格中学生的基础。
中学生在心理上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稳定性和烦躁性等方面处于错综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和阶段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强,而且各方面有渴望独立的意向和愿望,这样他们在学习上、思想上、行动上开始往往积极性很高,但在奋斗中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容易灰心丧气,有时会失去信心,在个性和心理上都存在不稳定的情绪,有时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表现出幼稚和天真的心态。
特别是在体育课中,有一小部分学习不善于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和训练,这说明这些学生并不是懒惰,也不是身体多么的健康,我认为他们在思想上存在问题,也没有充分认识体育课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内部,跟学生交朋友,跟学生打成一片,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要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在体育课的训练中要给予学生信心和力量,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和训练,在训练中逐步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锻炼自己的思想意志,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
2.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1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体育课的具体操作进程中,教师的第一基本任务就是进行队列、队形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行动、思想,在训练中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批评、指正、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人行为及表现出的状态造成的对集体的全局的影响。
指引他们走上正规训练,珍惜每一分一秒的时光,在训练中要做到刻苦认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集中精力,使他们养成训练动作迅速、准确、步调一致的习惯和优良作风,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思想,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中学生。
2.2体育课的过程中培养坚强的意识和顽强的品质。坚强的意识和顽强的品质并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和顽强的意志,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对学生进行肌肉活动的练习训练以及对锻炼兴趣的产生,让他们对肌肉活动的练习产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形成我要锻炼,我要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积极思想和作风,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自己顽强的训练,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
如,做1分钟仰卧起坐时,告诉学生,当做到一定数量和程度时肌肉感到酸痛,这时候是肌肉锻炼最关键的时刻,一定要坚强做下去,否则你的肌肉锻炼和成绩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目的是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和坚强的思想意志。
只要教师认真负责,强调训练要点,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顽强训练,会逐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和个性,会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2.3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要抓住时机,树立竞争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品质。优者胜劣者汰已是自然规律,在社会的发展中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符合时展的规律,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及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品尝到胜利的欢乐和喜悦、失败的痛苦、拼搏的乐趣,在这胜利和失败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形成健康的心理,树立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品质。
如,在接力赛跑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让这些学生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应抓住这样的时机,启发学生在下一次的竞争中一定要有信心,要有战胜对方的决心,正确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思想,把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抓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项目;教学思考
当前,面临着当前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培养综合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能够充分锻炼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已经逐渐受到所有人的高度重视,因为通过初中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初中时期开始就具备健康的身体,能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初中体育课程的必修和重点课程的田径运动在这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初中学生田径体育课程教学的探索非常有必要。
一、当前中学田径项目体育课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达标轻技评
当前我们在对学生的田径项目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动作技术,存在着严重的重达标轻技评的思想倾向。其实,能够反映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学生的动作技评水平,如果体育老师仅仅以成绩来衡量学生,难免会导致学生只追求快、高、远,而忽视基本技术的规范化,使得很多中学生都走进了不求过程只要结果的误区,导致了这些中学生在田径运动中的动作僵化、不协调;同时也不利于中学生的正常身体发育和学生体育规范意识的形成。
2、技评安排与要求偏低
大多数的初中体育田径项目考试中,田径项目的成绩比重超过90%,而对于技术规范的评价比重偏低,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日常操行表现。
3、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初中学校都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甚至有部分学校体育课程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这种情况使得体育教学过程中对田径项目难以实行专项教学。同时,体育教师本身可能不是田径专业,但他们可能负担着中学多个班级的体育课程,并且在课程教学中必须教各种教学内容,包括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课—田径。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体育教师在田径教学中经验不足,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动作技术要求不到位。
4、教学目标不明确
中学体育课田径项目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具有良好体质,并且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养成终身体育思想。然而,在目前的田径项目教学中,教师都把大量的体育课教学时间用在几个单一的田径项目教学中,难以形成几种田径运动的综合教学。如跳高就是纯粹的跳高,而不能把跳高这个田径项目延伸开。教师在教学中的做法往往是就给学生灌输跳高的技术,然后就是练习,最后就是考核。
5、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比较单调,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技术都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中学体育课田径项目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般讲解、示范、反复练习的阶段上,再加上教师受自身水平以及教学硬件等条件限制,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很难做到全面。这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还不利于学生对田径项目体育课的产生积极性,进而也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6、教学趣味性差
在中学体育课田径项目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仅仅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一直存在单调、枯燥、趣味性差,让学生对田径项目课堂失去兴趣。另外,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也至关重要,当前很多课堂教学可以说是 “注入式” 的被动教学,“一刀切”的统一要求,这也是趣味性较差的一个表现形式,最终会造成学生自主性差,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改进初中体育课田径项目的教学思考
在我国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中,田径运动是初中体育教材中比重较大的教学内容,并且初中体育课程中田径教学被认为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并且在初中体育教材中,田径项目的技巧性使得它成为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课程, 确定了其在学校体育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对初中田径项目的教学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改变传统的重达标轻技评的思想倾向
在对学生田径项目的体育教学课程中,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而不是仅仅看学生的最终成绩来衡量中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田径项目中的动作规范化和协调化,因为只有动作协调和规范才能够有助于成绩的最终提高。
2、高度重视田径项目教学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对于学校方面,根据不同中学的现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对于缺乏教师的学校应及时配备相关专业的教师,对于有体育专业教师的学校应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田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田径技术,并且要求相关专业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针对体育教师自身方面,要做好初中学生田径项目的教学自己首先应该充分掌握田径项目的关键和理论知识,同时在课程教学中运用心理想象和身体运动的形式,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田径教学,力争将枯燥乏味的田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中学体育课田径项目教学的全面提高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
3、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方面应该结合现状进行转变
作为初中学生田径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而言,他们更加应该认识到田径项目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身体健康的、体质良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终身体育思想的中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田径项目教学是以竞技体育作为主导思想,其实更应该侧重于技术的掌握, 强调田径技术掌握的系统性教学。教学方法方面,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比如我们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其他相关技术等。
4、注重对初中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就是说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单一模式,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操行成绩,更重要的是将田径项目的动作技巧性作为学生考核的另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全面考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起到鼓励学生进行田径项目技巧性练习的目的。最终通过全面考核达到重视初中学生长远的素质和技能的提高,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所以,全面考核在中学田径项目的教学考试中必不可少。
总之,要做好初中体育课田径项目教学工作,就必须立足当前
我国中学田径项目体育课的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初中的体育教材以及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实效化和灵活化与田径教材中的跑、跳、投项目有效组合在课堂教学中,进而形成活泼多样化的复合式田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文科类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技能和体质上的,更多的是人文素质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呢?
一、体育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人要生存与发展,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多种技能,还要有健康的体魄,遵守社会群体的道德行为规范。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所以,体育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育途径之一,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结合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课堂常规本身就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在体育课上,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就难以进行体育教学。课前整队集合,检查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这些在组织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品德教育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利用竞技体育中拼搏奋争、战胜困难、承受挫折、争冠夺魁的特点培养锻炼学生不畏艰难、不甘落后的意志品质。首先,在教学中,通过课堂常规要求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加强组织纪律性,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把品德教育同教学条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护器材、爱护公物的品质。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其优势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把握体育运动的特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以德育人”的独特优势,一定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二、文科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一般以集体或分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因而构成了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其中有较平和的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的关系,也有情感色彩较为鲜明的合作支援、对抗竞争的关系。体育活动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
体育活动的每一项目都有其特点,作为文科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分析研究体育活动每一项目的基本内容,挖掘其中存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科物流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和较强的适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善于表达和沟通,具有协作及团队工作能力,具备较高的物流操作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主要在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第一线从事采购、仓储、配送、运输、货运、信息服务等物流业务操作和基层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这一特点,体育教学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集体协作精神。
外贸类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外贸行业生产、营销、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考虑到外贸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在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利用体育所独具的功能,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又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以及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意志品质,为其今后从事外贸工作在身体和心理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可通过武术、体操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敏捷沉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在教学中,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环境,同时通过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竞赛等形式,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高尚品质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不气馁,顽强拼搏;胜利时不骄傲自满、冷静待之的品质。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思想与品德”课程新的要求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墨守成规,应当随着时代进步革新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思想与品德”课作为一门传统的中学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对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内涵等方面进行反思和修正。[1]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学的人本价值,注重课程流程的科学规范,这就要求“思想与品德”课的教学应改进以往不贴切学生,流于形式化的教学内涵,变革过去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时空僵化的教学方式,增加一些青春化的教学内容,将日常教学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规则意识中。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当前中学“思想与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 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学习能力培养缺位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体验到认知的规律性过程。[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汲取现实素材,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为纽带,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融入生活,贴切实际,润物细无声,达到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效果。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以往思想品德课程所忽视的,许多教师往往是重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对学生的理解和自学实践能力的养成关注不足,这就为学生的后续整体学习埋下了隐患,因为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和学习精力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外在的老师的言传身教不能培养学生在以后走向社会所需的重要的自学能力,在学习动力上也会有所减退,而现实中由于受到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新课改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并未彻底贯彻落实,许多思想品德课程变成了“新瓶装旧酒”。
(二)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实践结合不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所产生的经验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科学理论。教育理论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指引和主线固然要加强学习,但是实践活动的调剂也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中,很多教研员理论水平相当扎实,但在实践上却一片空白,“闭门造车”的结果是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一些晦涩的词句概念和深奥的理论含义,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如今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考试成绩和行为方式的相互矛盾正是这种经验主义的体现。这种矛盾的实质仍是低效化,在教师的硬讲授的教学方法下学生逐渐丧失了主动求索的能力,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
(三)课堂教学方向不明,定位不清晰
近年来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合作、探讨型方法日益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新教学”的一种流行方法。教师常常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辩论或探讨,这原本是很好的革新,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加以辨析,一些简单而概念明晰不适于讨论的内容也成了主体,将课堂资源大大耗费在一些不合适的环节。[3]而教师的引导深入分析的过程相应不足,课堂教学反而流于形式,这是方向不明的一个表现。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不够,缺乏实效性,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方法的适用问题。而且,经验式的照搬照抄而不加消化地适用也使许多教师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三、中学“思想与品德”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举措分析
笔者认为,对于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总结起来,其核心正在于低效的表现,故当前如果要解决这些难题,最重要的是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高效教学”,主要是指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流程体系,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良性节奏,提高教学效率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提高中学“思想与品德”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顺畅的沟通机制。这是新课改发展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具体要求。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听取学生的声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才能和他们正常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反过来频繁的交流也能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良好的沟通机制,要求老师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予以疏通引导,帮助谅解,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学习动力,信任学生,增加师生互信。应当改变过去固定化的思维模式,对待学生以一成不变的思维进行培养,而应当仔细观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学习资质适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
第二,开拓视野,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化,形式多样化,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和与学生生活环境中的热门话题,采用情境创设,案例分析等新式教学方法予以实施,这样就能极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并使其印象深刻。其次,在语言使用上,应该转变思维方式,以更生动,更灵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品德课繁琐无味的理论知识。思想品德课是传统课程中公认的枯燥无趣的一门课程,但教师在课堂传授方式上完全可以采用更积极的方式来呈现,更积极活跃的情绪,更重点的讲述,更巧妙的幽默,以及多媒体的采用,都能使整个课堂的气氛大为不同。
第三,教师需加强自身学习,身体力行,与时俱进。为人师表,除师德高尚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教师除了在教学活动上要倾注足够的精力外,还应广泛摄取新知识新理论,了解专业相关的一些必要讯息。加强自身学习,使自己紧跟时代潮流,也有利于与学生交流沟通,更加了解教学对象的思维和心理,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教师应规范言语行为,身体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精神内涵,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表率,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才能更加专注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马凤珍.关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学课程资源.2007(10)
[2]曾宪忠.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困惑与出路[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篇5
一、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此情况下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2.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因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规定的量和强度。如规定跑的距离、动作的次数、动作的幅度、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什么动作等,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长期参加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就会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3.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大力提倡相互尊重,互教互学,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4.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既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服从裁判、遵守纪律,与同伴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教学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完成的,教育是借助教育方法来实现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用教学方法代替教育方法。
1.规范训练法
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为利用制度和规则作为行为规范来教育学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确制度和规则的竞赛活动固然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是非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作为教育的手段。例如游戏、教学比赛、各种基本动作的教学,都可以作出某种规定要求学生遵循。此外,除了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规则之外,还可以就课堂纪律和教学内容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作为学生行为的准绳。要发挥制度和规则的教育作用,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执行。
2.集体训练法
体育教师应当在采用集体项目的教学中,例如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让学生意识到在集体项目中,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过分“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害,将受到集体舆论的批评和指责。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个体的行为与集体荣誉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荣誉来自集体成员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对抗与竞赛训练法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时代感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而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都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突出特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尤其是在比赛状态中,其对抗和竞争因素体现得更为强烈。它往往使参加者承受高强度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并且还必须在这种强负荷的情况下去争取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识进行对抗性、竞争性较强的教学与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提高,获得勇敢拚搏、顽强进取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例如短跑训练,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为了比别人更准确地抓住起跑时机,学生就要集中全身精力,在一面提高自控能力的同时,一面又要全力准备,果断行动,一刹那松劲就意味着难以挽回的失败。在长跑训练中,采用竞赛形式,形成竞争对抗,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坚持跑完全程,而且要有一定速度,使长跑训练实际上变成为一场意志力的较量。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体系 科学化 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连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强化队伍建设、弘扬企业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部分企业,组织者不知如何搞教育,员工们或被动参与,或敷衍塞责的问题依然存在。笔者认为教育目标设置不科学是重要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科学化内涵
教育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一般认为由教育者(主体)、教育对象(客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 各要素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教育目标决定教育者的各项活动,教育者体现教育目标要求尽管从形式上看是教育者制定教育目标,而从内容上看,教育目标是客观的,由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决定;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确立和评估的依据,发挥着主导作用。
由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教育对象在觉悟程度、道德水准、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可能是机械的、单一的。一般而言,从时间跨度上,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从重要程度上,可以分为主要目标、次要目标;从期待心理上,可以分为必要达到目标和希望达到目标;从对象范围上,可以分为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从层次级别上,可以分为高级目标、中级目标和低级目标。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定时期内,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思想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达到一系列要求的有机整体” 。
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和一般的教育规律,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一元化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必然会有多种,但其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总是也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在目标定位上要体现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社会发展决定了对人培养的整体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同类人才,个体有差异,因此必须进行层次区分。三是,在价值实现上要体现社会性和个体性相统一。教育目标要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既满足社会需要,又体现个性特点。四是,在受众范围上要体现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一般是群体,而教育目标又必须是高瞻的,也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先进性。
2.当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存在问题分析
全国人保系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大力培育核心价值观,践行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使命,培养员工树立爱司奉献、积极进取、遵纪守法、锐意创新、善于竞争、加强沟通、良性互动、举止文雅的意识,努力实现队伍一流的目标。” 据笔者调查了解,一些省级公司、部分地市级公司、很多基层公司的活动目标表述和上述表述基本相同,有的甚至照抄照搬。
很显然,这种目标设置并不科学。主要问题表现和危害是:
第一,“上下一般粗”,不能密切联系实际。虽然各级公司性质相同,决定了核心价值观教育总目标一致,但是各级要求各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相同的教育目标表述在下级必然是脱离了实际。
第二,笼统宽泛机械,没有形成体系。上级公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相对笼统宽泛、更具指导性,有其合理因素。而下级公司,机械地照抄照搬,同样地笼统宽泛,必不可能达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三,强调整体性,缺乏层次性。不考虑认识规律的阶段性,不考虑员工个体的差别性,不考虑思想问题的反复性,只顾及整体,不区分层次,必将因为针对性差而使教育活动走向形式化。
第四,明确先进性,忽视广泛性。如果仅有“高配置”描述,而缺少“大众化”补充,可能冲淡目标导向作用效果。
第五,突出社会性,淡化个体性。社会发展和人的个体发展应当统一,但相对缺少对个体发展的要求和标准,无疑会降低和弱化吸引力。
3.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科学化的初步探讨
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构建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3.1准确把握企业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明确总目标。核心价值观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因此,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总目标可以直接表述为“求实、诚信、拼搏、创新”。而其他叠床架屋、另起炉灶的做法可能因为逻辑层次不科学、语言表述不准确而适得其反。
3.2横向分解,纵向分层,搭建目标体系。作为一种体系,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至少应包括纵横两方面。
横向可以分解为求实、诚信、拼搏、创新四方面内容,应无疑义,纵向可以区分道德底线、行为标准、信仰要求三个层面分别对横向内容进行表述。一般可以通过否定式表述规定底线、通过陈述式表述描绘标准、通过号召式表述表达要求,符合一般认识规律,能够实现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形成了层次性目标体系。
3.3科学分析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分类别、划阶段、递进式细化。上述体系还是粗线条的,要发挥作用必须进一步细化。
首先,区分类别。对教育对象可以区分为决策层、经营层、普通员工三个层面。在教育目标设置上,也应当针对这三个层面作不同的规定。具体设置时,还要注意岗位特点。其次,设置阶段。教育目标要从知悉是什么、了解为什么、明白怎么办这样的阶段入手设置。再次,形成循环。从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到进一步地掌握内容、了解背景、指导实践,由实践结果进一步修正教育目标,在螺旋式发展中提升教育水平。
3.4赋予指标权重,实施量化考核。衡量教育效果必须进行考核。可以是定性考核,也可以是定量考核,而定量考核更便于操作。求实、诚信、拼搏、创新要求并不等值,在教育目标体系内应有不同权重。教育目标体系规定的各级子指标,对其权重赋值也是量化考核的基础。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设置存在的问题,对于构建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进行了初步尝试。因为能力所限,这种尝试还需要实践检验和专家评定;教育对象的类别划分、教育过程的阶段设定、教育进度的递进把握还有待深入研究;目标体系内各指标权重设置及考核操作,专业性很强,需要有关专家和研究者关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趋利避弊,兴趣,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
现代化教学是当今教育的最强音,是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手段,也是现代教学的保证,在很多发达国家多媒体教学已得到广泛推广,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他正悄悄给教学带来一场革命。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它在使用中也存在“利”与“弊”。只有做到扬其“利”避其“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教学的“利”
第一,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把抽象的思想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充分利用其形、声去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和意境,激发学生感情的参与,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例如,我们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教学时,多半是对天体演化,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等内容介绍和分析去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如果仅靠文字表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学生也不爱听。现在我们通过多媒体播放恒星的演化。太阳系的结构图、河外星系图像和视频内容,直观、生动和科学的把它再现出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就很浓,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理解不够透测。教学中,我就利用多媒体设计一组动画 :一个壮汉用力拉住牛尾巴,怎么也拖不动它,而一个小孩用绳拴住牛鼻子,似乎毫不费力,就把牛牵走了。这样的动画效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所以,多媒体技术不接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材料,而且为学生展现了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多媒体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
第二,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可信度。
思想品德教师难当,思想品德课难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一点在于政治教育多为言传口教,学生缺乏真实感,可信度低。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我们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短片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用事实说话,实现了超时空的信息在现,从而大大提高了品德教育的可信度。例如:过去我们在教授有关坚持党的领导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提了很多数据和材料,论据也很有力,但学生还几分怀疑。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切入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反应我国实际变化的图表数据,98抗洪抢险事实影像,反腐倡廉一系列案件的人与事的视频材料后,学生的疑惑就大大减少。又如,在讲有关尊重科学、反对迷信、批判时,仅仅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印象不深,可信度不高。采用多媒体,以图像直观在现迷信的危害。学生就对科学与迷信进行正确理解,而且很快理解记忆相关知识。
第三, 多媒体教学能做到动静结合,优化教学结构。
把各种精心设计和构思的软件,开发制作的课件运用于教学;把色彩鲜艳的动画,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和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作为教学知识的载体。动静结合、声响和一,不但创设了教学环境,还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试听感觉。为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拓宽了思路、钱花了理解,而且能使学生从声色俱佳、形象逼真的动画中有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想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客观上提高了师资素质。
以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教师是关键,教师能游刃有余地操作多媒体更是关键中的关键。许多学校开办电脑培训班,使教师了解基本的操作与运用,学会使用多媒体自如教学,能自行制作课件。这样在做课件中既能增长才干又能提高了运用现代化教学的能力。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正以其显著的优势为素质教育拓宽了新的天地。但它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着一定的“弊”。
第一, 注重外表,忽视实质。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分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华大力气,讲一堂课中能用的文字、数据、图标、录音、投影全部输入电脑,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登台亮相,频繁的变换,图文并茂,令人眼花缭乱,课堂一片繁忙。老师忙于演示,学生兴致勃勃的听、看,结果由于学生的视力、接受能力、注意能力的差异,有些学生未能有效地吸收、消化,更谈不上运用知识了。如果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形式上,显然只注意了外表,忽视了实质,违背了教学规律。
第二,思想品德课变成现代化的灌输式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信息量输送的和谐匹配,只顾多媒体的形象直观,一味的使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图像“一目了然”,会使现代化教学沦为落后的“满堂灌,满堂听”,产生现代化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多媒体的进度亦步亦趋。
第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能与教师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无论是传统教学手段,还是现代化教学手段,都离不开教师的传授、讲解和指导。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上课重点应放在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补充新材料上,而在实际教学中,本来只需用得体、简练的语言就可以说明的感性认识,教师却大张旗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学生不可能人人都能看懂多媒体所提供的材料,而教师又未能实时指导学生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未能及时指点学生在视听时应该注意什么、观察什么、思考什么和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对多媒体所传来的信息,尤其是重要信息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所提问题答非所问或表现出茫茫然。
第四,从全局看,多媒体教学拉大了教师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篇8
一、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对新教材的把握不准
许多教师看到了新旧教材在知识体系和编排体例上的差别,但对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理念理解不透。有的教师在整合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找不到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的切口,在教学资源的搜集上觉得精力不足。于是过于拘泥于教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教教材;有的教师对教学深浅度把握不准,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许多教师宁可多讲、深讲,也不愿意“贻误”学生,对教学内容追求全面,补充旧教材内容,加深教学难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痕迹明显,如有的教师在讲“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一课题时,把新教材已淡化的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宪法的修定程序细讲深挖,无形中拔高了教学要求,增加了教学难度。
2.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准
新教材融入了大量的知识链接,图片表格、活动设计等,知识容量,信息量都很大。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教材内容逐一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够的。于是又出现了一些教师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结果又出现过早完成教学内容,余下时间不知怎么安排的现象。
3.教学方式转变机械化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教师开始上课时,就布置几个任务、提出一些要求,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当旁观者,对课堂教学放任自流,课堂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无效。另外,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体验”,但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处理不当,片面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而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任务,达不到教学目标。
二、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1.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实质
研读新课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准确把握教材的必要条件,钻研课程标准,要全面了解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教学的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育内容。所以它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施展余地,教材体例和内容呈现的多姿多彩的状况。教材的作用转变为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一种课程的资源。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在全面准确理解课标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利用好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简言之,教师只有学习好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2.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思想品德教学必须由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所谓“详”,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将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依据课程内容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目标的实现要明确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紧紧围绕所提出的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特别是要防止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首位维度目标的虚化,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本身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元素,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学过程的设计就要做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同时结合教学需要收集相关信息,对于占有的信息资料,做出适量的裁减,然后确定整个教学过程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内容安排要合理,各个环节的连接要有逻辑性。
所谓“略”,是指教学设计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课堂教学留下空白,把学习、思考、提问、辩论、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决不能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成了教师事先完全预设的,僵死的“演教案”的舞台。
所谓“突出重点”,是指要注意搞好对课堂教学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有思维含量。二是应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如在讲“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知识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进行问题设计,如:①作为消费者,你的权益曾经受过哪些侵害?②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③通过学习,如果今后在消费过程中,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十分重视“活动”的要求,新课标将“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按左栏、右栏并列编排,并将“活动”内容直接纳入教学目标,作为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活动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性、有序性、实效性,活动开展的方式有讨论、交流、访问、查阅、收集、评比等,在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如:在教学“学会自我保护”这一内容时,可开展“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卡”的设计比赛活动。要求学生把个人的相关信息和常见的求助方式、保护办法溶入到设计中去,设计基本要求是:①设计的主题突出。②卡片的内容实用,针对性强。③卡片外观精美,携带方便。通过保护卡的设计比赛,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把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质,切实转变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要正确理解他们的内涵和本质,克服认识和做法上的片面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自主性学习,指的是师生双方在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积极地、自觉地、有主见地学习是自主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自主的形式,而应该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参与课堂教学,通过“看、想、说、练”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学生自觉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体,组织交流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因此,不能将合作学习等同于课堂讨论,认为讨论得越“热闹”,合作越努力,讨论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互助的学习气氛,同时要做好调控引导工作,以防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多媒体 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是让学生把握道德认知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将德育知识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使思想品德课不能达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目的。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运用多媒体,有效发挥直观作用
一个好的教师,会在讲授教学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于讲授内容,以情载理激发和感染学生,提高其道德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范例,利用直观的图片、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的感知效率,发挥它直接传情的作用。
例如,讲授《听父母的话》一课时,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感受到听父母话的重要性,利用多媒体把课文中《穿花裙子的小青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巧妙地把故事的结尾隐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考故事的结果会怎样,并说说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教师在直观形象的讲解中又不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然后再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听父母话的重要性,不听话的害处,更加明确父母对自己深厚的爱。
二、运用多媒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是学生尽快摆脱教师的过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整体教育目标。“学会学习”就应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是《保护动物》教学的过程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到互联网上捕捉信息,给学生拓展了无限的知识空间……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通过充分地动手、动脑,进行学文、明理、导行,培养学习能力,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在自主活动中实现“保护动物”的“知”“情”“意”“行”。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电教媒体的运用,集音画于一体,灵活、形象,情境逼真,它能揭示教材的内涵,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最具感染力,往往传知、冶情、明理,能一气呵成。
如《保护动物》一课,通过视频――《动物世界》,孩子们感受到了动物是多么可爱呀;课件《一个真实的故事》,给学生的心灵一次熏陶,一次教育,一个震撼!当看到一个女大学生为抢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陷进沼泽地,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时,孩子们的眼眶红了,老师的声音哽咽了……还有什么样的说教比这更具说服力呢?
四、运用多媒体,动静结合,提高教学实效
思想品德课教学手段的单调,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去评判,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选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手段结合在一起,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让它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保持环境卫生》这一内容时,一上课就让学生看录像,欣赏一些环境优美的地方,比如:烈士陵园、汉江边等让学生切身感受美。这些离他们生活很近的东西搬到了屏幕,学生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小河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旁边的草地绿油油的,小动物玩得很高兴。慢慢地小河发生了变化,河水变成黑色的,里面的小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小动物们高兴不起来了,小河哭了。屏幕上出现几个字:救救小河。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动,积极性很高。这一场面引起学生的思考,对他们的启发很大,教育很大,学生深深感到保持环境卫生每个人都有责任,想到了一些保持环境卫生的办法。这比老师用多少优美语言去解释效果都好。
尽管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如上所述诸多优势,但并非是使用有了现代化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现代化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紧紧围绕为教学目的服务,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在教学计划中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对应于某一教学活动,以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二是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手段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三是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一堂思想品德课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善,而要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上。
总之,要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有熟练的应用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技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思品与社会课程标准.
[2]杜士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问题化;有效教学;创设问题;激发提问
在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与探索有效课堂有机统一的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问题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问题化”教学的内涵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问题化”教学,即通过“创设问题”而“激发提问”达到教学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根据大量的可感知的具体的东西,创设具体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将课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而产生疑问,促使学生自主地思考,激发学生提问,从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一实践在探索中不断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问题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问题化”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创设问题”与“激发提问”,这一环节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发挥“问题化”教学的作用。
1.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是实现“问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对于“问题化”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在强化和优化问题的前提下,设计具有步步递进、层层深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到“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时,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这一观点时,教师可创设问题:(1)是否任何时候都要体现这一原则呢?(2)什么时候需要放弃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3)现代社会有哪些事业需要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的?通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从抽象的观点中联系到实际,就容易从问题中产生新的问题。当时就有学生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老师,你在遇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怎么选择呢?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学生这一问题的提出就可体现出学生对该原则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的进一步的思考,也是学生求知欲的体现。
(2)创设具有发散性的问题
发散性问题可针对某一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情境问题发生冲突,使学生意识发生矛盾激化,从而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求知欲望。例如,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现在社会条件下“结婚三大件”都包括什么?与父母相比,有哪些不同?这时学生对三大件的思考仅仅停留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因此,这时必须提出一个问题深化理解三大件:“结婚三大件的观念为何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现象归纳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学生对这一观点理解的同时,很容易会产生另一个问题:“这是否意味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发散性问题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对该知识点求知欲望的结果。
2.激发提问,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采用适当的方法释疑
解决学生的提问,采取师生讨论与学生互相讨论是较好的方法。讨论可打破教师的“一言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争辩可使学生自己在讨论、争辩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不断纠正、巩固、深化,思维得到扩展,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这一观点时,需要通过讲动物的“做”和人类的“做”的区别来突出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理解。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蜜蜂建房和人类建房的行为一样吗?”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会产生一个疑问:“人会‘做’,难道动物就不会‘做’吗?像蜘蛛会织网,蜜蜂会造蜂房等,动物的这些行为跟人类的‘做’不是一样吗?”对于这类问题可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解决。对此,将问题还之于学生,让学生讨论人与动物的“做”之间的相异处,从而找到动物的“做”与人的“做”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的做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做,前者的做只是一种本能的做。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了自身的疑问,而且学生对于自己所得出的结论更能理解,更容易接受。
(2)进一步引导和深化问题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以外,还可以适当地将问题深化,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使思维得到扩展。像上述例子中,在学生讨论得出一个结论后,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个问题:“现代社会中有哪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所创造的‘奇迹’?动物能做得到这些吗?”从而将问题从理论层面过渡到现实层面,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人类的“做”是动物的“做”所无法比拟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变为主动思考、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提问,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个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问题化”的教学模式,将使学生真正地实现自主学。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育行为.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2).
- 上一篇:交通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 下一篇:初中线上教学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