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方式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的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教育 教育管理 语文教学
引言
高校管理同语文教学的关系一直较为密切,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背景和科研论题。成功的管理能够在广泛范畴内影响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对各门学科起到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是培养大学生人格、思维的重要教学环节,同高校教育管理本身有着互相促进的关系。成功的高校教育管理不仅能够协调语文教学与教书育人的感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从整体上提升高校语文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同样,语文教学的改革也进一步辅助了高校教育管理改革。
一、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工作
(一)管理观念更新
在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中,校方逐渐认识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其涉及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学生及其他行政工作,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学术活动等等内容的管理。教育管理方面,当下的管理观念在不断更新当中,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革,成为了一种创新型的观念体现。例如,当下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更注重了解学生的想法,贴近大学生心理特点,新环境就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逐渐向前推进。
(二)制度上趋于完善
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创新环境下就制度上来说逐渐趋于完善,注重了校方引导、有章可循,避免了传统管理中简单的模仿,同时在管理的方法上是客观的、科学的,从制度的支持上将高校管理创新作为一种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对于较薄弱的教学环节,当下高校在教育管理创新方面也努力改革,将教学同其他个人综合评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合更多现代技术
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中结合了更多现代技术,较之于传统更依赖人力的高校管理工作,结合更多的现代技术元素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不少高校对于新科技的运用不仅限于档案归类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同时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扩展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学习等线上管理,也可以通过电子平台进行系统的评估,而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和综合测评等环节也通过教务平台来完成,可以说现代科技的运用也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创新之处的最大体现,不仅仅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形成了更为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价方法和客观合理的教学管理。
二、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方式传统缺少创新
大部分高校语文的教学现状目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就教学方式方法来说,通常依靠教师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使用配合教学幻灯片、相关视频短片等等进行课堂教学。总的说来,这些方法还是较为传统的,并没有方式上的创新,尤其是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新环境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阻碍了语文教学同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之间的有效结合和链接,暴露了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脱节的弱点。
(二)教学体制僵化呆板
大部分高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从教学体制上呈现出呆板的教学现状,尤其是大部分高校依靠的大量师资是校内师资进行课堂上的讲解,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于学生校外知识的拓展和进一步的吸纳丰富,很容易造成高校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应试性的教学,而对于真正基于培养文学爱好和丰富的学科思维来说起到的作用则十分微弱。
三、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下语文教学改革途径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脱离呆板僵化体制的契机。传统的呆板模式下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进行语文教学,使得高校语文教学出现应试性的特点。通过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上,完全能够配合当下的教育管理,更加鼓励学生自主发挥、自我学习,推动学生自我激励机制,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有效进行创新,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配合教育管理创新中对于教学的更灵活的管理、更大的包容性,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研究型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枯燥呆板,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表现机会和锻炼机会,从其深层的机制来看,研究型教学从语文学科领域本身出发,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正在学习的语文科目产生更主动的兴趣和期待。
(二)多渠道的师资力量
大部分高校在语文教学的具体执行和实施中主要通过校内教师资源进行,学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对语文学科的认识逐渐局限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分析等十分浅显的表层认识上,而对于语文教学的真正的人格培养和思维树立缺乏体验和关注。同时这样的单一师资教学也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语文教学的管理限于理论知识的评估和教学安排上,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在新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环境下,多渠道的师资力量成为了必要的教学创新尝试。虽然语文学科讲求的是以文学史为主要教学主线的作品研究,但同语文学科有关的行业事实上都成为了学生们应当了解的社会实践途径。
(三)紧密联系语文教学与网络平台
绝大部分高校的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现代多媒体平台运用的欠缺。不少一线的教学者认为语文教育主要应当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介绍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内容,在效果上表现为一种现场讲演的形式,学生一来在课后难有深刻的印象,二来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也是极为有限的。在创新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下,语文教学应当和教学管理中的教学平台紧密联系,更加注重线上同步教学,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尽量辅助网络平台的同步建设。例如,在课后由主讲教师上传课件、文档课件或教学视频等有效的教学回顾资源,同时对于能够为学生拓展知识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补充内容也可以通过统一的语文学科教学平台上传到教学网络平台中。其一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获取更多课外的优秀资源链接和拓展,完善课堂内容;其二是对于一部分在课堂上接受较慢的学生来讲,同步的网络课堂和线上资源能够帮助这部分学生重温课堂的教学内容并作为一种知识的资源和学校特有的知识储存而存在。对于电子视频的上传或教学资源的拓宽链接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甚至可以建立网络讨论专区,对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知识进行问答或区域性的讨论,甚至组织更专业的校内学术研究和竞赛等等。
(四)变革考核形式
考试和学习是不可分割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下语文教学更多地偏向应试,当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环境下,就教学领域来说,更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对学生的考核也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对课堂内容的专业知识考核,同时也包括对学生由该专业生发出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等,并通过辅助网络测评完成最终的更为方便快捷、客观公正的线上测评。变革考核形式,可以将传统的笔试形式变为综合考核,尤其重要的是,在综合考核的方面,可以同语文教学的网上教学相结合,可以通过对网上教学内容的梳理或相关的研究、竞赛等等,甚至线上参与的环节增加学生本人的实践分数和语文学科的综合素质分数,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兴趣,灵活运用混合式的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推进高校语文教学,逐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
结语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体系已经成为了当下高校逐步开始尝试和普及的创新管理方式,其通过依托更为科学的机构设置、辅助实用便捷的多媒体网络方式等等形成创新型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语文教学同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新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体系下,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法等一系列的创新改革能够在促进高校语文教学进步的同时从总体上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使高校语文教学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体系下完成创新性的升华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孙东方.高校教学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卢秋玲.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嘉兴学院学报,2005(04).
篇2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指人们对数据、语言、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等的经验知识、手段、工具的总和。信息技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如今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高中课程不同,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根据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发现适合如今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挖掘学生在信息技术利用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1.精选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导致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新,但始终滞后于信息技术的更新,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此外,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由于平时生活中接触较多,对有的知识点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但有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却感到非常陌生和困难。基于这种情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准确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而精选适合对全班同学进行的教学内容。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吸取新理念、新知识,在保持自身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不断寻求突破创新,拓展自身教学思路。此外,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来源于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也应联系现实生活。如教师在教授信息的定义这一基础知识时,由于其理论性较强,若只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定会觉得枯燥乏味。为避免这一情况,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积极思考并回答如娱乐新闻、新闻联播、报纸等,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可进行总结,信息具有多样性,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与信息的联系非常密切。
2.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距,这对教师进行统一授课造成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除统一授课外,还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小组学习和同学互助等形式。小组学习可将信息技术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组,水平较高小组的学生可相互讨论,共同学习,实现进一步的提升;水平较低小组的学生可一起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共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鼓励支持。同学互助则是水平较高的学生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帮助的过程中也能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如打字这一计算机操作的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定熟练掌握了打字的技巧,在互助的过程中便可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倾囊相授,提高水平较低学生的打字速度。另外Excel中的插入公式往往是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中的难点,仅靠教师讲授,水平较低的学生是很理解和记住的,这时便需要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帮助,帮助其记忆和理解函数公式。
3.确立教学目标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求教师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学生文本,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如教师在讲授Word的操作时,首先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授课,文档的基本操作与编辑、文档排版、图形图像处理、表格制作和文档视图等Word的基础知识所有学生都应该掌握。教师在讲授完这些基础知识后,便可让水平较差的学生以所讲授内容自己进行操作巩固练习。而后再让水平较高的学生集中到前排,再讲授自动更正、文档目录、邮件合并等Word的高级应用,使水平较高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避免水平较低学生由于理解不了较难知识点而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并能够让水平较高学生明白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不能自以为是,时刻保持好学和谦逊。
4.利用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除自己授课外,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的线上课程,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学习网站如网易公开课和中国大学MOOC等,这些学习网站中都有许多关于信息技术的线上课程,这些线上课程大都针对大学生群体,不仅有国内知名大学的,更有国外知名大学的。高中生观看这些线上课程,能够与大学接轨,能够学习更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尤其国外知名大学的,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还可以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
篇3
我们老师在教授这个起始学科的时候,要从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认真的研究,而不能从功利、经验的角度,简单、粗糙入手,否则会大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根据我长期对部分学生和老师的调查、访谈来看,学生积极性遭受伤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对化学学习积极性的伤害。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于初三起始学科比较陌生,又是自然科学,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消极的心理。还有一些学生从八年级升入九年级时,各门学科的成绩都比较差,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科,与其他同学比较,感觉自己已经是学习的弱者,不是学习的料,对学习已经丧失了信心。
二是因为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合理引起的对化学学习积极性的伤害。由于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导致教师的功利心理,以及教师的经验不足,都会导致不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具体表现为:要求过高,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提出的教学目标太高,学生一时不能达到,所以积极性受到伤害;任务过多,教师为求进度,教学时囫囵吞枣,使得学生产生太多的困惑,学生没有成就感,逐渐伤害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速度过快,在化学教学中,有些老师追求上课的速度,没有顾及所有学生认知的能力,仅以少数“优生”的行为为上课的节奏,导致少数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感到疲惫,积极性慢慢受到伤害;教师的行为和语言艺术的影响,有些教师的行为和语言简单、平淡,不能很好的调动课堂气氛,渐渐地磨灭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是因为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的差异,导致学习化学困难而伤害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知识经验方面差异,导致学习化学的障碍。化学学习中涉及许多的推理、计算,如果学生的数学、物理知识欠缺而导致化学学习的障碍,慢慢地会丧失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能力差异导致学习化学学习的障碍。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归纳演绎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如果学生某一方面能力有所欠缺都会导致其学习化学形成障碍,渐渐伤害其积极性。
针对上所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具体培养和呵护的方法。
1.对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化学学习积极性的伤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解决:我们首先开好头,对学生多做解释,尤其是上好《绪言》,结合物理科目为化学正名,告诉学生这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我记得,以前我在初二的时候听初三的学生说“几何难,代数繁,物理化学真好玩”,从那一刻我就对物理和化学充满好感和兴趣,后来学习化学时也就充满积极性。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也把这句话告诉我的学生,以消除其畏难恐惧的心理,从而产生兴趣,增强其化学学习积极性。另外,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化学学科作为九年级一门起始学科的特点,将陌生由缺点变为优点,告诉学生起始学科的好处,没有“包袱”,没有“历史债务”,从头学起,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尤其对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同学更是机会。这样学生会充满激情,以高倍的积极性投入化学学习中。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经常有一些学生化学学科一支独秀。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其学习学习化学的习惯,做到“领进门,带上路”,就可以让许多学生要学化学,充分保护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对于因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合理引起的对化学学习积极性的伤害我们可以这样解决。教师首先摆正教书育人的观点,排除功利的心理,戒骄戒躁,不因为大环境对教育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教育观点,不将不合理的评价带来的压力机械地带入教学,转嫁给学生,做到从简单开始,降低“起步价”,服务于全体学生,做到一个不能丢、一个不能落。例如平时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辅导,分层提出要求,客观对待学生的成绩,对于进步大的、分数低但已经尽力的要予以表扬,不能把阳光只照射在绝对分数高的学生身上。其次要充分认识、分析学生,积极备课,将难点分解、分布,多设阶梯,让学生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爬上了高山。例如元素符号就是一个难点,我在教授这一知识点时就是采用分解难点的办法,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引入元素符号,告诉学生就像数学、物理等其它学科一样,化学也有自己的符号,我们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元素,今天就告诉同学们两种元素氢(H)、氦(He),以后每天介绍两种,九节课后就可以记住十八种元素符号,等到教学元素符号章节时就水到渠成了;再如教授化学式和方程式时,在平时遇到物质和反应后,我就将其化学式和反应式注出来,不要求掌握,只是给他们感性的认识、熟悉的机会,等到教授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时,学生就不再那么陌生了。第三要积累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法,主动学习,丰满自己的行为语言艺术。例如将化学和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不再觉得化学知识枯燥。在讲授潮解现象时,同农村咸肉在阴天滴卤的现象结合起来;在讲授触媒时和媒婆联系起来……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很多,既将难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予以化解,同时又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做到这几点,就可以让许多学生想学化学,就可以很好培养和呵护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篇4
【关键词】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混合教学模式;改革
对于高等学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必修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机械类专业、信息类专业和其它有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是学习专业课程和对实际测量系统进行科学的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必备基础。在仪器仪表测量实验结果中存在误差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影响了测量实验数据的可信赖性,甚至失去其科学价值与实用意义。特别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任何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所获得的大量数据信息,都必须经过合理的数据处理并给出科学的评价,才有其实际价值。
而对于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这种理论性较强,计算量很大的课程来说,过去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公式化,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在工程认证中,希望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所能支持的毕业要求应为:具有专业基础知识,能够恰当表述、分析和解决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且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有效结论。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将课程内容精选、优化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制度等等,最终使得每位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完成毕业要求的各项指标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1 课程教学的社会及模式现状分析
1.1 就业趋势计算机化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日益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环境中,微型计算机及智能化手机高速发展,其应用已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运而生的计算机相关企业大量涌现。特别是软件编程工作,入门容易上手快,往往经过1到2个月的集中培训就可以上岗。面对本科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出现下面问题:一是,大多数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二是,偏离本专业就业。而面对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显然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具有各专业特色的人才,学生的单一化发展必将引起不好的社会效应,因此怎样将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相结合起来是需要研究的。
1.2 专业课程不感兴趣
现在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所学主要课程是语数外,专业相关知识几乎完全没有涉及,大学的结合实践或者生产的专业课程不能够适应,不懂为什么学习这样的课程,特别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这类的计算量大,理论强的课程。因此怎样转变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贯穿此门课程的应用和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1.3 课程成绩两极分化,参与度低
目前高校的上课的很多情况为上课认真成绩优秀的学生坐在教室的前三排,认真听讲,做笔记和回答问题。上课不认真或者不感兴趣的同学坐在教室后三排,玩手机、看电脑,不认真听课,甚至缺课。因此怎样保证课堂质量,治疗当前高校课堂的一些通病,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全员参与的高质量课堂,是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比较严峻的考验和更高的要求。
1.4 主动学习能力差
学生在大学之前的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一直习惯和接受的是被动填鸭式教学,很少有机会或者愿意主动学习,还没有完全转换教与学的模式,而本门课程逻辑思维强,计算量大的特点更加阻碍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的兴趣。
1.5 考核制度不合理
相对于教学的其他方面,学生更看重的是课程的最终给出的考核成绩,一直是期终考试为主,平时的学习过程的监管明显不足,这导致学生总是在考试之前才突击复习,这种状况不论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系统学习能力的建立都是有害的,因此考核方式必须改革。
2 课程优化教学模式及方法
2.1 混合式教学模式
摈弃过去的单一的 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转向由L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融合的弹性混合式教学模式。
LBL教学模式:是以讲义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能够系统、全面地教授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顺利实现既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然而,单一采用LBL教学法也存在很明显的缺点:第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LBL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其目的是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引导其向主动学习转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PBL教学法鼓励和支持学生对引人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独立或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单一实施该种教学方法难度较大,主要有三点,一是,PBL教学法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PBL教学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较高,只有主动性强、韧性足、学习技能较强的学生才可能从PBL教学法中受益。三是,在实施PBL教学法过程中确定与之相配套的科学评价体系较难。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网上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单一实施同样存在教师不能完全起到主导作用,不便于掌握教学节奏和进度。
对分课堂:即将课堂分为两个部分,讲授和讨论。具体实施是首先针对课程章节的设计和内容,抽取其中重点和难点知识,采用少量时间首先进行讲授;鉴于学生掌握内容的差异性,合理O计不同难度作业内容,学生可采用讨论、查资料和自主方式完成作业;课后针对上课内容和作业内容进行网上讨论交流,教师参与监督,然后回到课堂上,分组讨论课后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新的想法,教师随机抽取组中同学回答问题,学生代表全组同学,不是个人答案,消除部分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心理障碍。
本文融合多种教学模式,进行弹性混合,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使学生形成一套在“适当的”阶段,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和风格,获取“适当的”能力,从而实现最优的学习效果。
2.2 线上与线下结合
基于网络平台和实体课堂,实现课程学习的线上与线下结合,即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做辅助,达到课程的最终学习和毕业目标。线上工作主要包括课程知识资源包建设及推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答疑,学生的在线测试和评价等。其中课程知识资源包可包括慕课视频、课件、作业、调查问卷、试卷等,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推送,目前该种类型平台非常多,如泛雅教学平台 “雨课堂”平台等等,甚至可实现PC机和手机同时推送。学生通过平台进行线上学习、互动、测试和评价。教师同样可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应进行调整和改进,建立和良好的互动回应和反馈机制。
实体课堂工作包括重点难点的讲授与课堂问题讨论对分,PBL小组研讨实践。根据线上的学情分析及知识点的特点,教师确定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LBL模式讲述,选择某些有争议问题设置课堂讨论环节,结合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PBL小组研讨实践,PBL教学模式实施的原则概括为:1)以“问题”为学习起点,在PBL模式中,关键点是“问题”必须是在教师的必要引导下由学生来发现和提出的。这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后续分析问题、形成解决策略的能力,是实施PBL学习的关键。2)以“自主学习”为学习模式,在PBL情境下,学习者发现问题、考察问题、研究问题背景和问题要素、分析解决问题方案的可行性时,学习就自动切换为自主学习模式。3)以“小组合作”为学习结构,由于PBL问题的复杂性,学生要以小组为单元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需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与小组内其他学习者相互依赖共同承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以“学生”为学,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问题情境中充当核心角色。教师成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引导角色,在这样的过程中,最终可成长为自我指导、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知识和技能、善于分析、精于合作、擅长学习的学生。
2.3 教学过程监控和考核
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最直接表现方式,也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节点和维度,设计阶段性目标和得分点,可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驱动点和教学效果监控点。从而科学的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考核和监控同样分为两个区块,即线上和线下。线上包括观看视频,作业,互动讨论和小测试,四个方面。线下包括考勤、课堂讨论、PBL小组研讨实践和期末考试四个方面。学生的总评成绩即是有两个区块,八个方面组成。怎样设置各个方面的分数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为了评分的合理和公正,需要针对每个方面的监控和测试制定评分细则,教师严格按照细则执行,保证了考核的统一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尚平.工学类课程教学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6(25).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大学论坛,2014,12(5).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陈尚怡.基于Mooc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建构[J].林区教学,2015(5).
篇5
一、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
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上缺乏正确的认识,经常看到家长津津乐道谈论一些三四岁的孩子认识了多少汉字和英语单词,怎样学习珠心算等等。许多幼儿园在这一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在教学中植入了小学阶段的知识点,变相的拔高了教学的难度。在有些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任务上,甚至明确规定在大班时增加多少识字量,汉语拼音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以确保幼儿进入小学阶段以后保持知识上的领先。这样的现象是典型的幼儿教育小学化趋势,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既和幼儿园不科学的办学理念有关,也和家长浮躁的心态以及社会舆论的不正确导向有关。一是个别幼儿园制造招生“噱头”。学前教育阶段招生比较激烈,不少幼儿园都在打造特色品牌上做文章。幼儿的素质发展如何,这是一个综合评估的软值表,而许多幼儿园直接打出了小学化的一些指标作为招生的亮点,例如幼儿园阶段汉语拼音要达到什么程度,数学要达到什么程度,为自己本园的招生制造噱头。二是部分家长存在急于求成思想。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有些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要赢在起跑线上,把小学阶段的内容在幼儿阶段就强加进去,不仅自己亲自上阵动手教孩子们拼音、算术,而且也要求幼儿园进行相关的教学。部分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一现象的发展。三是社会舆论导向影响办学方向。现在的社会舆论很多时候呈现出哗众取宠的不良倾向,特别是全媒体时代,经常会出现某一孩子三岁便熟读唐诗多少首、会多少以内加减法等等、认识多少个汉字、会讲多少个故事的内容,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家长,他们迫不及待的加入到这一行列,无形中助推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发展。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有效破解
幼儿教育应当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立足于幼儿培养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举措,而不应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对此,幼儿园和广大教师要想方设法纠正这一趋势。1.强化沟通交流,消除家长急功近利思想。幼儿园要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平台等方式,向家长灌输科学的育儿思想。让家长明白幼儿的每一个阶段,有着最适合他的培养内容,切不可拔苗助长,消除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广大教师也要利用和家长接触的机会,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尝试,让家长明白幼儿教育阶段并不适宜提前介入小学的内容。2.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设置幼儿教育课程。每个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一定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坚决不得使用小学阶段的教材,严格限制拼音、汉书写等方面教学的容量和难度。在幼儿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要严格遵循幼教大纲,紧密结合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科学有效的设置相关教学课程。3.立足幼儿特点,潜移默化之中开展教学。对幼儿进行一些拼音、汉书写等方面的教学未尝不可,但要严格限制容量和难度,并且要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应当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掌握。例如教幼儿识字可以结合儿歌的学唱、绘本的阅读,让孩子们逐步熟悉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进而掌握这些生字,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掌握的效果。4.改进教学模式,赋予幼儿宽泛成长空间。一方面要增加动手操作的能力,多引导孩子们做手工、画画等提高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两种方式,在室内活动中多创设一些情景让孩子们勇于表达、相互协作,在户外活动中多培养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意识,在看似游戏玩耍的过程中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增强孩子们整体素质水平。
综上所述,面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趋势,广大教师以及幼儿园管理层要充分重视,并认真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做到准确分析、有效改进,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作者:施燕 单位:海门市三星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金日勋.学前教育研究.2011(03)
篇6
[关键词]:专业成长 品课 教学艺术
一、聆听
在了解教材与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仔细聆听师生对话。即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引入新课的?怎样启发学生思维的?怎样指导学习的?怎样巩固知识的?怎样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练习是怎样设计的?难点是怎样突破的?只有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客观分析和比较,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课例《不在同一点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位老师的引入分别如下:
甲老师:画图的关键是确定圆心和半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1)过一点A可以画几个圆。老师在黑板上经过点A画出几个半径不等的圆。得出:过一点可画无数个圆。
(2)过A、B两点可以画几个圆。仍在黑板上过A、B两点画出几个半径不等的圆。
得出:过两点可画无数个圆,且圆心都在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过不共线的三点A、B、C可以画几个圆呢?仿(2)画法,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乙老师:同学们,你们会画圆吗?好,现在研究一下,画圆首先要确定什么条件?
学生:总结得出圆心、半径。
问:过一点能画几个圆?
让学生上来板书,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得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
问:过二点能画几个圆?
再让学生练习,得出同样结果。
问:过三点能画几个圆?过四点呢?
让几位学生上来板演,讨论为什么?
显然乙老师所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能使学生终生难忘。
二、观察
认真观察上课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看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分配,看课堂上是否全过程让学生参与,老师如何与学生打交道,如何将教材活起来,使之成为学生愿意和喜欢学的活知识,用智慧的劳动不断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看是否坚持做到了“六个一点”,即“起点低一点,覆盖宽一点,台阶密一点,坡度小一点,反复多一点,要求严一点”,对例习题的精选是否坚持“四性”:一是针对性,题目的内容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题目的形式符合训练目的,题目的难易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迁移性;三是延伸性;四是整体性。
三、思考
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自己考虑的方式方法作比较。即思考这一节课有什么特色?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灵活?新课程理念是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教学效果怎样?如果换成自己去上,对教材又该如何处理?
思考上课教师是怎样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自己对学到的闪光点应怎样进行活学活用?如何控制课堂节奏?如何应对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并与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扬长避短,汲取精华,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前提,追求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追求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记录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全面、具体、详细。记录包括情境创设、点拨引导、师生交流过程、练习设计、教学反馈、教学中的亮点与失误等以及听课者的评价与灵感。记本节课教材的处理方法,记对这节课的简要分析,记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要记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学生探究过程是否积极主动,教师是否应对了学生的需要,是否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环境,学生在课堂是否成为一个主体,每位同学是否都投入到学习中,还要记录学生的发言、动作、行为、表情以及师生交流情境,以使课后回顾探讨。
五、交流
篇7
关键词:涉海高校;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
近几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以MOOC(慕课)为代表的国内外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广大高校对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且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微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构建涉海高校校内“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的问题
(一)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
学生普遍对中英海洋风俗、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很欠缺,对有关中英海洋文化的习语、谚语、俚语、文学作品等了解不多,对英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等仍知之甚少。
(二)教师的观念守旧
一直以来,教师习惯了黑板+粉笔+教材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使用也只停留在使用PPT的层面上。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使用新颖的教学手段等都需要教师们颠覆原有的教学思维、学习新的技术、接纳新的教学理念,简而言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有的教师,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心里会比较排斥这些新技术和新的授课方式。
(三)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线开放课程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开展,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刚开始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变得没有耐心,缺乏自律、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改革缺乏技术支持
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积极使用基于微信、QQ、微博等授课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但是,教师们各显神通的这些方法只是个人行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先进技术软件的支持,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二、构建涉海高校校内“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教师学习先进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互联网+时代下,很多高校通过不断的钻研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校应该经常给教师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对新技术不惧怕、不畏难、不迷茫。在过去的一年里,本校举办了多期名师讲坛,如第四期---以“互联网+教育”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南京大学徐士进教授应邀作了题为“MOOC、微课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大数据背景下的质量测评”的精彩讲座、第五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清华大学于歆杰副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从慕课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精彩讲座。通过参加此类教学交流活动,教师对如何利用“互联网+教育”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深刻认识,因而也能不断促进自身教学能力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二)规范学生“互联网+学习”活动,保证学习质量
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该怎样培养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兴趣?该怎样调动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该如何给学生制定私人个性化的学习?答案是:立规矩!学校和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明确课程要求,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为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广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本校制定了《在线学习使用手册》,开设了一些在线学习课程。学生在参加这些课程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说明如学习方法、学习方式、考核标准等进行操作。
(三)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搭建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
为了加快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学校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加强了与别的校企交流合作。如建立了学校官方微信平台、购入超星集团相关软件、加强精品课的建设、举行教育信息化大赛、组织开展微课项目立项、召开资源共享平台数据采集培训、指导师生在线课程的开课和学习、指导学生跨校修读学分、加强与国外涉海高校的合作等等。总之,在构建 “互联网+中英海洋文化”的过程中,学校紧紧围绕“用课”和“建课”,就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全校教师搭建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推动“互联网+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深入融合。
(四)师生共同努力,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
一方面,抓好课堂主渠道,提高课堂质量。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利用多元的多媒体技术,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另一方面,丰富课后活动,营造海洋文化校园。例如,本校成立了“蓝色讲坛”,定期邀请海洋方面的专家到校给师生做讲座,增强了学生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每年举办海洋文化节、海洋嘉年华活动,让学生更好的致力于关注海洋文化,传承蓝色文明;组织师生参加国际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展览,让学生了解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关系;2016年6月8日,我校首届海洋文化月―“我身边的海洋”科普工程启动仪式暨“红・绿・蓝”教育基金成立;2016年大连市高校船海文化节中,我校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选送的代表队包揽了名船名舰外观模型仿真制作、船模竞速类竞赛、船海文化知识竞赛的三项冠军;2016年7月21日,我校举办了“我身边的海洋――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将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微博等新媒体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国民海洋意识调查,在进行海洋意识调查的同时弘扬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呼吁海洋环保,为客观评价国民海洋意识、为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提供参照和依据。
总之,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涉海高校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办学单位,应该紧跟互联网+教育的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增强涉海高校学生中英海洋文化意识,提高涉海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涉海领域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家沂,肖献献,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
[3]张艺玲,如何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常态教学 反思 体会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及课堂教学观,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问题的关键。我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新课程改革指导下音乐课的常态教学,谈谈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及在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教学行为的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我们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新世纪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进步需要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学会反思,学会扬弃,去其糟帛,取其精华,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听过几节公开课,发现几乎没有不用多媒体的,歌曲的二部合唱如何处理没有了,启发学生怎样唱出优美的声音不见了,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几乎消失了,教师的范唱少之又少,有的只是热烈的课堂气氛和各种音乐活动,给人感觉像在做秀。这让在音乐教学第一线上的我时常感到困惑,是否每节课的内容都需要多媒体?新课程改革难道只是教学形式的改革吗?难道常态教学都这样上吗?
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改革,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准确地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并非部分教师理解的那样,借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就可以完全代替教师的范唱、范奏,只要学生高兴、有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就是好的课堂教学。其实不然,教学活动没有了知识的支撑,就谈不上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用各种高级先进的设备变着花样得让学生去听,而是要在唱歌、演奏、创作等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二、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至关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雪绒花》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他们放录音《哆咪》,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想看这部电影吗?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上声》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较容易而且也学的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时,已经三次出现所要学的《雪绒花》的旋律部分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第二声部的难点部分和歌曲处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是学习音乐知识的关键
篇9
【摘 要】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知识板块,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既有培养空间思维的传统方式方法,也有立足于代数运算的向量方法,如何对立体几何教学进行合理、有效的复习探究,是教师教学需要关注的。
关键词 立体几何;复习策略;空间感知;空间想象能力;向量;传统法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板块,其在建立学生空间感知、图形结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对课程标准关于立体几何的建议如此解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掌握空间点、线、面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起空间感知,既要注重传统立体几何公理化体系对学生空间知识的螺旋式搭建,也要让学生了解空间向量对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作用。
从标准的这一段解读中,笔者认为空间几何教学需要教授的是立体几何的关键与核心,从两个分支来说,即需要掌握公理化体系与向量解决方案的共同实施;从知识点来说,空间几何的核心考查围绕于空间感知、平行与垂直、角和距离等以及其他各种相关小题;从能力诉求来说,考查空间问题平面化的能力以及运用代数方式解决立体几何的向量运算能力。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空间几何教学的复习策略要注重下列方面:
1.关注空间感知
立体几何在空间感知方面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巩固训练,这主要从公理化体系中的命题判断、对一些问题的直观感知等方面进行培养。空间感知对于学生而言,是立体几何教学最感性的培养,空间感知培养是否优秀对于学生解决立体几何的概念性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因此立体几何教学复习的首要是给予学生扎实的双基培养。
案例1:l1,l2,l3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
易错分析:由于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是在空间考虑,这与在平面上考虑点、线的位置关系相比复杂了很多,特别是当直线和平面的个数较多时,各种位置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如果考虑不全面就会导致一些错误的判断。
解析:当l1l2,l2l3时,l1与l3也可能相交或异面,故(1)不正确;当l1∥l2∥l3时,l1,l2,l3未必共面,如三棱柱的三条侧棱,故(3)不正确;l1,l2,l3共点时,l1,l2,l3未必共面,如正方体中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故(4)不正确。因此(1)(3)(4)为错误命题。
温馨提醒:(1)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和结论在空间中不一定成立,如“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空间中不成立,所以在用一些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和结论时,必须说明涉及的元素都在某个平面内;(2)解决点、线、面位置关系问题的基本思路:一是逐个判断,利用空间线面关系证明正确的结论,寻找反例否定错误的结论;二是结合长方体模型或实际空间位置(如课桌、教室)作出判断,但要注意定理应用要准确、考虑问题要全面细致。
案例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AA1,CC1的中点,则在空间中与三条直线A1D1,EF,CD都相交的直线有________条。
审题视角:找三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直线,可以转化成在一个平面内,作与三条直线都相交的直线。因而可考虑过一条直线及另外一条直线上的一点作平面。进而研究公共交线问题。
解析:方法一,在EF上任意取一点M,直线A1D1与M确定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CD有且仅有1个交点N,当M取不同的位置时就确定不同的平面,从而与CD有不同的交点N,而直线MN与这3条异面直线都有交点。如右图所示。方法二,在A1D1上任取一点P,过点P与直线EF作一个平面α,因CD与平面α不平行,所以它们相交,设它们交于点Q,连接PQ,则PQ与EF必然相交,即PQ为所求直线。由点P的任意性,知有无数条直线与三条直线A1D1,EF,CD都相交。
温馨提醒:本题难度较大,问题比较灵活。对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考查,要注意的是本题解法较多,但关键在于构造平面,但不少学生不会构造平面,因此失分较多。这说明学生还是缺少空间想象能力,缺少对空间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
2.传统与向量并举
传统公理化体系的解决方案愈来愈在教学中不受教学重视,这里既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对方法选择使用的原因。从近年来高考问题坚持两种解决方案并举的今天,笔者认为立体几何依旧要坚持传统公理化体系的建立,在这基础之上辅以空间向量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学会两种不同的方式掌握立体几何问题的解决。
例2(2013年镇江模拟)如图1,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PA=AD=2,AB=1,BMPD于点M。(1)求证:AMPD;(2)求直线CD与平面ACM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分析:(1)略;(2)线面角的解决是空间几何中最常考查的一种角的问题,对于本题所涉及的线面角,笔者以为平时教学中宜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孰优孰劣应该由学生自己选取,学生对立体几何不同的掌握决定其自身对向量法的使用更为合适还是传统法的解决更为轻快,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学生两条腿走立体几何的路。
说明:(1)求线面夹角时重点是找到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因此重点是找到直线上一点向平面作垂线。(2)求线线角和线面角时,有时可通过平移改换要求的角,有时不易直接找到角可以利用等体积法求距离,使问题得以巧妙解决。(3)第一问往往是为第二问设置台阶,要注意这一规律。
总之,新课程下的立体几何教学相比传统,有了显著的变化,我们教学既要关注立体几何本质的传递,也要掌握和熟练运用空间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中角和距离的常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未对常规的角和距离问题进行展开求解说明,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感觉、立足向量基础和紧抓几何本质的视角,阐述了新课程立体几何教学的复习策略。上述两方面是立体几何复习教学的重要方面,关注空间感知和两条路的并举是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关键,限于篇幅笔者用三个案例阐述了复习教学需要掌控的方向,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和补充。
参考文献
[1]俞求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立体几何教学问题研究[J].数学教学.2010.2
[2]岳儒芳.由2009年高考立体几何题阅卷引发的思考[J].数学通讯.2009.8
篇10
关键词:编译原理;专业规范;互联网+;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02-02
“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学生线上自主观看微课视频、MOOCS视频、学习课件,完成作业、参加测试、课后补习,线下借助翻转课堂等方式更多的进行师生互动、答疑解惑。学习行为向个性化、碎片化、快餐式转变。改变了同步递进的大班教学中很多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因赶不上老师进度,而逐步产生厌学思想,甚至于放弃学习的状况。代表了软件技术最高层次的编译原理可以应用到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中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指委将“编译原理”设置为16门核心课程中之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典范的“编译原理”课程比较难,对其进行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和互联网相结合,突破时间、空间和距离的限制,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编译原理课程的特点
计算科学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内容覆盖了对计算问题的一般研究,学科分类的七个分支学科之一的软件基础是一个较大的学科门类,编译程序原理及编译系统实现技术是软件基础学科方向之一。[1]“编译原理”是计算机学科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涉及高级语言处理和翻译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技术。这些内容不仅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作为一种语言处理方法和翻译技术领域的集大成者,对包括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翻译,数字系统逻辑设计中的开关电路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与自动推理,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中目标图像的识别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2]
“编译原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而且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特点。编译器构造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非常严密的理论支持,如:有穷自动机、下推自动机、正则表达式、上下文无关文法、属性文法、语义分析和计算规则等等。而将以上理论付诸实践,设计实现一款比较实用的编译器却需要极强的实践能力,如:主语言的设计和表示、编译器的框架设计、模块设计、数据结构的设计、编译器的运行环境及构造工具等等。
二、混合式教学改革特点和优势
学习,光靠课堂上老师“喂养式”的教学远远不够。科学研究表明,带有主动意识的探求性学习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潜能和获取知识的效果。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国际教育界对以美国为代表的“E-learning”实践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提出的混合式教学概念,在2003年12月9日南京召开了“第七届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北师大何克抗教授首次介绍了BL(blended teaching混合式教学)理念,为高校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强调把传统教学与在线E-learning结合。
“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课前的“线上”预习,然后由老师引导,在“线下”开展课堂的学习讨论、答疑解惑,从而使课堂教育有启发性、开拓性,并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下老师更多的责任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知识的构建,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特点达到一个合理的学时分配。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交互式学习,反馈及时;是一种个性化学习;一种游戏化学习;减少了教师大量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安排进度,这对理解进度较慢的学生,有一个可以通过网络弥补和吸收消化知识的“时间差”。还可以弥补师生间因角色地位、“独生子女”个性心理等差异造成的师生、生生交流沟通少。
三、课程改革目标和实施方案
编译原理课程改革设定以下改革目标: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不能因为知识点难就避开不讲,必须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第二,抓住本课程的主要问题,结合课程特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果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实际应用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编译器构造这一关键技术,另一方面也能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反过来对理论学习起到助推作用;第四,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辅助课程的教学,如:网络、微课等;第五,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寻求多样化,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设计实现小型的编译器,使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设计、编制和调试编译系统的能力,为学生具备构造与调试大型程序的能力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必要的基础。
为了达到改革目的设定了如下实施方案:第一,使用制作微课和MOOCS视频的各类软件如PPT美化大师、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喀秋莎音视频后期制作、HWPDFOCR80-汉字识别系统、WaveStudio音频截取工具、语音自动生成器录制了微课视频,利用录像机和录音教室录制了MOOCS视频;第二,使用编制在线系统的开发工具HTML5等开发在线测试、作业、在线评分和在线讨论的系统;第三,“编译原理”实验内容是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程序设计的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中间代码生成器和代码优化的完整的编译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编译原理理论,培养程序尤其是大型程序的设计与调试能力。实验具体内容和要求见文献[3]。
四、对课程实践的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信息技术,借助在线,实现课堂翻转,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可以提高备课效率、授课效率及学课效率。借助混合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还能在课后利用网络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混合式教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编译原理课程在线教学方式和线下教学方式的教学方式的结合,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一次性广播式、缺少有效互动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被动式、没有重学机会的现状。
五、结语
提高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需从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实践和总结,并根据每一学年学生实际水平的不同进行调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张素琴,吕映芝,蒋维杜.编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刘坤起,李慧琪,孙长圣,等.“编译程序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之思考[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2):64-67.
An Analysis of Hybrid Teaching Reformson Compilers Principle Based on Professional Norms
ZHANG Jing-min,LI Xia,WANG Shen-we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Hebei GEO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1,China)
- 上一篇: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关系
- 下一篇:移动互联网通信的主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