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了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1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基本形成。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配套指引的,为我国企业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持。然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只是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第一步。内部控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成效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在推行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难。这就需要各个行业的企业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积极主动、循序渐进地将内部控制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的工作有序开展,内部控制的成效才会逐渐显现。
一、烟草企业围绕烟叶存货项目开展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烟草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政府垄断经营的特殊行业。经过近几年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并购重组,烟草行业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是总的来看,在我国烟草行业开展内部控制的基本环境已经形成,基本条件也已经具备。但是由于烟草企业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业务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不应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烟草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分析各个流程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水平,按照风险水平的高低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排序,然后选择其中的某一项或者某一组业务流程作为内部控制的优先实施流程或者试点流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的方法和工具进行修正和优化,进而将内部控制推行到全部业务流程。综合考虑烟草企业特别是烟草商业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水平、内部控制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以及人力物力资源的局限性,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围绕烟叶存货项目的相关流程开展内部控制研究和建设工作。围绕烟叶存货项目的相关流程开展内部控制研究和建设工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围绕烟叶存货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烟叶是烟草商业企业的主要存货和特色存货。烟草商业企业的存货项目主要包括烟叶、卷烟、烟用物资和其他存货四大类。以年度购进总额计算,在全部存货中,烟叶通常占到年度存货购进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虽然从价值总量的角度来说,烟叶不如卷烟的价值高,但是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重要程度上来说,烟叶存货都是烟草商业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存货。而且从与烟叶存货有关的各个流程来分析,烟叶存货是烟草商业企业中风险水平最高的存货。因此,围绕烟叶存货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对其他存货项目以及更广泛的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
(2)围绕烟叶存货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确保烟草商业企业的资产安全。烟叶是烟草商业企业中流通环节最多的一项存货,因此是一项高风险存货。从收购环节算起,烟叶经历了收购环节、物流环节、仓储环节、销售环节等四个主要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风险,流通的环节越多,潜在的风险也越高。可以说,烟叶是烟草商业企业中风险最高的存货。因此,围绕烟叶存货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及时防范烟叶存货的各种风险,对于确保烟草商业企业的资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围绕烟叶存货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对行业内部其他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烟叶是烟草行业特有的一种原材料性质的特色存货,也是连接农业、工业和商业的一项非常特殊的存货。与上游烟农和下游烟厂的利益关系密切,而烟草商业企业则是联系二者的唯一纽带。可以说,烟叶是烟草行业中涉及利益相关者最多的一项存货。因此,围绕烟叶存货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反映烟草行业内部控制的特色,对于行业内部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围绕烟叶存货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烟草行业是一个国家垄断经营的特殊行业,执行国家政策对于烟草行业尤其重要。结合企业实际实施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和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整改,从而确保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5)围绕烟叶存货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推动烟草行业价值观的落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烟草行业的具体体现,行业上下应该始终把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两个至上”行业价值观放在突出位置,将“两个至上”行业价值观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迫切要求烟草企业创新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形成一个运转科学,内容全面,标准严格,考核公正,流程清晰,职责分明的内部控制体系,以良好的内部环境来推动行业价值观的落实,实现烟草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6)围绕烟叶存货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烟草行业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烟草行业深化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合理、务实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既有利于烟草行业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也有利于增强烟草行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烟草企业围绕烟叶存货项目开展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
(1)首先,对烟叶存货的端到端流程进行详细的梳理。围绕烟叶存货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应该以烟叶存货为中心,扩展到与烟叶存货相关的所有流程,我们将之称为“烟叶存货端到端流程”。烟叶存货端到端流程主要包括烟叶收购流程、烟叶调运流程、烟叶入库流程、烟叶调拨流程和烟叶出库流程等五大流程。不同企业的端到端流程可能会稍有不同,这可以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其次,对烟叶存货端到端各流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识别出烟叶存货的端到端流程之后,需要对端到端各流程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对流程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流程的功能、流程中的各个岗位和职责、流程的各个活动环节等内容进行分析。还要对每一个流程进行重新审视、补充、修订和完善,并以此作为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基础。
(3)再次,识别烟叶存货端到端各流程的风险点。在对烟叶存货端到端各流程的现状分析之后,接下来需要识别出烟叶存货端到端各流程的风险点。烟叶存货端到端各流程的风险点的识别,需要通过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完整、精细的梳理,需要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深入、细致、及时的访谈,必要的时候需要项目组成员深入业务一线进行实地调研。识别烟叶存货端到端各流程的风险点,是一项需要调动各种资源才能顺利完成的工作,是围绕烟叶存货项目开展内部控制的重点也是难点。
(4)最后,提出烟叶存货端到端各流程风险点的控制措施。在识别出烟叶存货端到端各流程的风险点以后,接下来需要提出烟叶存货端到端各流程风险点的控制措施或建议。烟叶存货端到端各流程风险点的控制措施或建议,一方面需要依据内部控制理论所提供的方法和工具,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各流程业务人员的工作经验。这同样是一项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的工作。这是围绕烟叶存货项目开展内部控制最后的落脚点。
三、烟草企业围绕烟叶存货项目开展内部控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这是因为内部控制是人为制造的系统机制,其必然带有固有的缺陷。内部控制的固有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控制过程中的人为判断失误;②控制过程中的故障;③管理层凌驾于控制程序之上;④员工之间的串通。内部控制的这些固有缺陷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因此,在围绕烟叶存货项目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只能通过一定的制度约束尽可能地降低这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2)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资源的约束总是会存在的,因此任何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都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内部控制成本和收益的计量的难易程度和精确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内部控制成本的计量相对容易,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相当精确地加以量化。通常需要考虑所有与构建控制有关的直接成本,以及实际上可以计量的间接成本,还可以考虑与资源利用有关的机会成本。内部控制收益的计量往往比较困难,通常需要更多的主观估计。因此,在围绕烟叶存货项目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应该要注意成本和收益的权衡,特别是要能够合理地估算内部控制所带来的收益。
(3)IT技术的影响。IT技术的进步既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也对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对内部控制而言,IT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随着烟草行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与烟叶存货相关的主要流程基本上都实现了信息化操作,提高了烟叶存货相关流程的运行效率。然而IT技术的引入必然会带来很多IT技术领域所特有的风险,而各单位熟练掌握IT技术的人员毕竟还是少数,因此对IT技术存在的风险的识别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在围绕烟叶存货项目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一定不能忽视IT技术所带来的特有风险。
四、结语
任何行业的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决不能生搬硬套国内外的制度标准和实践经验。烟草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垄断经营的特殊行业之一,其各项业务与一般行业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烟草行业的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时,应该充分分析各项业务的特殊性,以高风险流程为突破口,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向其他流程逐渐扩展,循序渐进地完成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龚杰,方时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方法与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张鹏飞.我国烟草企业内控问题分析和政策建议[J].中国烟草学报,2010,16(6).
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 存货 内部控制
存货作为企业的载体,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存货内部控制系统对于企业的发展相当重要,希望在本文中通过对风险管理下存货内部控制的分析,能够帮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风险管理下的存货内部控制概述
(一)风险管理
明确风险管理的概念与目的:风险管理简单的解释就是,企业对资产保护采取的一系列降低风险的措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保护公司资产。
(二)存货内部控制
存货这个概念应该都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存货不仅仅包括成品,同样包括制作成品的材料。而存货内部控制是什么呢?存货内部控制(存货内控),就是企业在货物流通环节制定的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内部监控制度。存货往往是一个企业的重要流动资产,因此管理好存货内部控制一直是广大企业关注的重点,那么存货内控包括哪些内容呢?主要包括这五部分:存货采购与付款;材料领用;产成品入库;产品销售退回;产品期末盘点。这五部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三)风险管理与存货内部控制相结合
前文介绍完了风险控制、存货内部控制,现在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什么关系?是等同的关系?是包含的关系?还是彼此相融的关系?可以说每个人的理解都有不同,但是笔者认为这两者是相通的关系,既有融合又有区分,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风险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依据,两者的存在都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
二、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企业管理不善
企业管理不善重要是企业存货核算岗位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很多企业存在职位融合的情况,由于这些岗位的特殊性,一般在对相应的业务操作中是不允许这样的岗位融合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公司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找出相关责任人,对企业的存取货管理是极为不利的,企业在这一块千万不能为了节省人力而因小失大!
(二)内控机制不健全
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监控审计机构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风险,但是现实往往令人不容乐观,在我国很多公司并没有去设置这样一个机构,而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却也如同摆设,没有让其发挥相应的作用,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就是造成公司不必要的浪费。
(三)评价机制的缺乏
企业实行存货内控评价机制能够让企业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实施存货内控的关键环节,而不少企业仅仅利用存货控制系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和业务模拟,在这种环境下,许多人就认为没有必要也不用进行评价,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尤其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企业处理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与尺度如何才能实现企业的内控呢?
三、风险管理下的存货内部控制探讨与建议
(一)建立内部控制系统
企业要切实加强管理风险的建设,健全企业组织机构,规范员工行为,明确自身职责,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现货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结合,逐步转变企业存货管理的方式,抓重点抓关键,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引进先进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对于企业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不能一味停留在之前的方法上,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通过计算机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系统,并且实现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有效监督各环节,避免员工之间串通舞弊的行为出现。
(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多于多层次、多结构的控制企业管理构架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包括对不同领导阶层、不同单位部门的完善控制。
(四)建立标准的评价机制
上文中讲到很多公司没有自己的一套存货内控评价机制,为了实行有效的进行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还需加强存货内控评价机制的标准化建立,在这基础上,员工要定期进行监督与考核,不能让这个评价机制作为摆设,而要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在监督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矫正。
(五)提高员工内控意识
意识对于人们具有能动性的指引,因此在企业进行存货内部控制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员工内控意识的强化,以人为本,只有员工真正意识到问题严峻性,才能更好的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尤其是对存货流程员工的意识建立,员工意识的调动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塑,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员工思想上着手,树立员工内控意识,提高管理的灵活性与主动性。
四、结束语
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因子,企业不能完全消除这个因子,但是却可以通过干预将企业的风险降低到最小,这便是风险管理。如果能积极调险管理下的存货内部控制方式,相信企业一定能够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付洁.风险导向下的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2]柳秋红.基于风险管理的存货内部控制研究――以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商业会计,2012
[3]姬潮心.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0
篇3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有效性 影响因素
随着近些年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大家逐步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防范风险、控制舞弊的“防火墙”,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任何一个薄弱环节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甚至引起企业的经营失败。而内部控制有效性正是对企业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执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判有助于寻找并改善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对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以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如果保证水平处于有效内部控制区间内,则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如果保证水平不在内部控制区间内,则内部控制是无效的保证。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没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二是指设计完整、合理的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实现其为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有效性是内部控制的精髓,如果一种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实现“有效控制”,则实质上就不存在什么内部控制制度了。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容
评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应当从内部控制设计和内部控制运行两个方面开展。根据我国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可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角度进行评价,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而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则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与否来衡量,这五目标分别是:合规性目标、资产安全目标、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经营目标、战略目标。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2000年前,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一直侧重于会计和审计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服务于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2000年后,内部控制研究关注点发生转移,原先主要服务于审计的内部控制研究转变为以公司治理为切入点的内部控制研究。虽然研究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文献不少,但离开特定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内部控制不会产生具有根本变革意义的结果,两者有机结合的研究角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但目前对于内部控制有哪些局限性、如何实现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互动以产生最佳的运行效果等关键的问题上尚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的构建基础,良好的内部环境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弱化了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另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缺陷,也不利于内部控制发挥作用。
(2)风险意识薄弱。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风险意识不高,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缺少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控制方法落后,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而对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涉及较少。这将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局面。
(3)信息流通不畅,各层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信息传递过程迟缓,信息在层层传达时发生歪曲,甚至遗失等现象。这将导致公司决策无法及时落实、信息反馈受阻。
(4)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达到监督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成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甚至一部分监事会成员是由公司管理层领导兼任,管理和监督界限的模糊从根本上限制了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1、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发展水平的两个标志,共同依托组织这个载体发挥作用,内容方面的重合性使得两者之间必然会相互影响。
(1)股权结构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合理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转的保证,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股权结构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类型。在集中的股权结构中,少数股东拥有绝大多数股权,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股东之间没有了利益制衡,大股东滥用手中的控制权,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实善。在分散的股权结构中,股权在各个股东之间的分配较为均衡。这样以来,各个股东就可以平等地参与决策的制定,尽可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使内部控制更加有效率。
(2)上市公司内部机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第一,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和核心,在公司治理中地位重要,董事会的各项特征对董事会的效率影响重大,因此也对内部控制影响较为深远。首先,关于董事会规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董事会规模过大容易在内部交流方面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还可能助长内部拉帮结派、形成不同利益帮派的不良风气。而规模过小的董事会则会导致董事之间缺少相互制衡,出现极少数人操纵董事会的现象。其次,董事会构成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在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直接影响到独立董事监督职责的履行。适当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会提高内部人制作虚假财务报告的成本,抑制与防范经理层的违法行为,保证公司遵循法定披露要求,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再次,薪酬激励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薪酬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可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激发经营管理公司的热情,使得询私舞弊的可能性降低,有效地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
第二,监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在我国,内部监督制度采取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双重监督,监事会处于股东大会之下,与董事会平行,并对董事会进行监督。监事会会议频率能够反映监事行使监督权的力度,会议越频繁越能反映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职能长期弱化,监事会效率低下,监事会特征对企业业绩的提高并没有明显的作用,监事会在内部控制当中发挥的监督作用也并不显著,因此要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需加强监事会职能。
第三,经理层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首先,激励机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在委托理论下,激励就是委托人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向人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使得人在做出决策时,权衡各方利弊,做出能够使委托人利益得到保障的决策。因此,激励对内部控制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董事会、总经理两职分离状况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董事会和总经理作为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存在利益冲突问题。董事会必须保持其独立性才能更好地监督经理的工作,使总经理朝着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努力,使两职分离更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2、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外部治理机制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1)相关法律健全及监管。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公司高管全力监管以及大股东占款方面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对于在内部控制方面犯有严重过错的高管及大股东也缺乏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在公司内部已经无法制衡的情况下,也没有相关法律能够从外部对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加以约束,制约着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2)政府角色的双重性。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大多是国家或政府,于是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与监督者的职能与身为微观经济的被监管者职能产生了冲突。政府监管者与被监管角色的双重性与职能冲突使得本有可能而且也应该发挥比法律更大作用的政府监管难以发挥,进而影响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3)资本市场投机文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我国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大多重视短期收益,倾向于短期操作,致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得不到广大中小股东关注和监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高管贪污挪用、大股东任意侵占公司资金没有任何的“实施成本”或“阻力”,这样就陷入内部控制无效并最终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的恶性循环。
3、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其他因素
(1)营业活动产生的利润。营业利润是公司财务健康与否的表现,公司财务状况越好,内控方面投入的可行性就越大。
(2)成长性。公司业务的快速增长会导致公司内部原有的内部控制不合适,从而需要建立新的业务处理流程。成长较快的公司需要新的人事、业务流程、技术等与内部控制相匹配。因此,成长性越好的公司,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越大。
(3)存货。存货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非货币性流动资产,尤其在生产性企业中,存货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存货在公司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那么由于存货的特殊性,就会引发存货会计计量和记录方面的风险,同时存货的失窃会增加金额错报的风险,存货的陈旧会影响存货计量的及时性。因此,存货的比重越大,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
(4)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审计失败给大事务所名誉造成的损失显著高于小型事务所,因此大规模事务所更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审计,包括更系统地检查和对内部控制的评价。
(5)业务复杂程度。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与公司经营环境有关,涉及外币业务的公司由于业务的复杂性增强、外币报表折算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其实施内部控制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从事复杂交易和多样化经营公司对内部控制有较高的需求,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外部治理机制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有效性作为内部控制的精髓,对评价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我们还需加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进一步研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正军、吴盛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和评价[J].山东纺织经济,2012(5).
[2] 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完善
对于群体庞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加速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还可以有效提升中小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助力企业的健康、稳健发展。但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内部控制基本上形同虚设,只有在正式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有效措施,才能借助健全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确保中小企业的高效运营及稳健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在注册企业总数中占比高达90%多的我国中小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对助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不仅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对扩大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群体庞大的中小企业当中,蓬勃发展的科技型企业更是为社会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国有企业占比大的特点。
中小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领导层管理意识薄弱当前中小企业当中,领导层管理意识薄弱是影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关键因素。多数中小企业管理层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明确认知,他们认为将有限的资金及人力资源放在产品研发等一系列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方面更靠谱,大型企业才有精力且有必要建设内控制度。领导层的管理意识都如此薄弱,都认为内控管理制度可有可无。一方面导致中小企业很少将精力投入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另一方面更导致中小企业自上而下忽视内部控制,中小企业不仅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更缺失对提升企业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的内控文化。在日常工作中,由于领导层管理意识薄弱导致的营私舞弊现象甚至违规违法行为极容易导致企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
2.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当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设置有内部审计部门,但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的作用根本无法有效发挥。第一,包括企业领导及内部审计人员在内的人员都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科学认知,这与内部审计并非企业生产经营必备步骤有一定关系,并且对于企业领导而言内部审计很容易影响自身利益,上述因素都导致中小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积极性不高。第二,由于多数中小企业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性质、含义缺乏充分认知,他们认为查账即内部审计,且将内部审计与财务部门“财审合一”,因而导致内审工作范围小,且内部审计对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责形同虚设。第三,由于中小企业“财审合一”,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大大降低。由政府推动实施的内部审计行政性极强,但对中小企业而言,财审合一削弱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自身行政待遇有赖企业提供,纠缠不清的利益关系使内审工作受到严重不良影响,内审工作的权威性自然大幅降低。
3.资产管控力度不强,容易发生风险当前,私营企业在中小企业中占比较大,家族性质的私营企业占有一定比例,在这些集权管理现象严重的中小企业当中,绝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对资产管控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第一,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规范、适用性强的资产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也极为混乱。当前我国多数的中小企业仍旧沿用传统的集权式财务管理方式,中小企业包括原料采购、财务管理等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都集中在中小企业经营者身上。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对资产管控制度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科学、深刻的认知,他们认为企业员工、不同部门正常运作,企业就会获得较高的运营效率。第二,资金使用随意性强,欠缺必要分析、科学计划及科学合理的安排。第三,对企业重要资产的管理模式落后,风险风控意识差。重要资产如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缺乏先进管理手段、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严格的监督;存货占用过多资金导致资金流转不畅。第四,多数中小企业不重视纳税筹划,纳税筹划成效低下。
中小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完善策略
1.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力度对中小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中小企业应该从管理层做起、自上而下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力度。首先,中小企业管理层必须积极转变陈旧管理观念,对在企业内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具有明确、充分、合理认知,提升对内部控制的认同感。有了企业管理层的认同,内部控制制度才能顺利构建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进一步优化。管理层在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完善的基础上,应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理念渗透进整个企业当中,借助学习、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向不同层级员工灌输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理念以及经营理念,从而在中小企业内部树立起正确经营观、科学价值观,企业内部才能自上而下提升执行内控职能的自觉性,为企业运营营造良好内控环境、形成浓郁内控文化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及合规经营意识。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适时制 存货管理
一、我国零库存管理模式应用现状
库存管理一直是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核心部分,备受国外大型企业青睐,零库存管理模式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日本丰田汽车实施。而在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中,库存管理一直处于薄弱环节,零库存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很多方面已经做出一定的研究,并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模式,然而在我国中小企业当中,零库存模式的应用并不乐观,只有少数大型企业成功运用。想要实现真正的“零库存,零运营资本”还需继续完善企业库存管理模式。
二、零库存模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零存货是适时生产系统(JIT)对存货管理的基本要求。为了消除产品制造周期中可能存在的“停工待料”或“有料待工’’等浪费现象。JIT要求做到在供、产、销三个环节上都没有库存储备量,即达到零存货。虽然零库存模式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是需要的是一个细致周密的过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零库存管理模式。
(一)零库存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在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好市场需求预测,从而降低存货水平,达到一种供求平衡的状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产品销售环节中权限处理不规范,整个流程可能都有同一人完成,增加了舞弊的可能。
(二)中小企业资金受限。
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几个环节中要使全部存货处于流转状态,需要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才能构成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及物流体系,以实现存货流动的目标。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中的50%以上都囤积于货物当中,企业的库存管理质量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三)库存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在库存管理上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组织,如存货的定期盘点,清查不到位,盘点清楚后,上报给主管部门,没有得到及时的审批,如此循环,导致毁损积压的存货越来越多,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三、中小企业零库存管理问题的改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管理层应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内部应严格的规范各个岗位的权限,做到职权的分离,相互制约。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体系,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存货内部管理制度,降低企业内部舞弊和暗箱操作的风险。
(二)加强信息预测与供应商管理。
企业应完善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的记录,可以随时掌握企业内存货最准企鹅的数据。避免了由于不及时的账务处理造成的报表数据不真实的现象。对供应商建立同的审核认证管理,增强了选择的针对性,降低了物资采购的风险。同时对供应商建立考核制度,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优供应商,降低了供应商的管理成本。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从而增强了供应商的竞争力,降低了供应风险。
(三)完善企业的销售制度。
制定完善的销售管理制度,针对销售合同,合理制定生产量,同时在工序间不设置仓库,直接转到下一工序,使产品一直处于流动状态,降低存货的管理成本,企业还应做到配送及时化,按照订单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时配送到客户手中,减小库存,即做到生产和理化,生产均衡化,库存最小化,从而降低企业由于积压大批存货所产生的过高的流动资产。
结语
零库存是当下企业库存管理的理想状态,中小企业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自身库存管理进行更合理的改进,使之不断完善,真正的做到以最优的方式得到更高的经济利益。但是零库存的管理模式也要求企业牺牲一定的成本,如:增加运输力和人力才能提高存货流转效率。零库存也会给企业带相应的管理风险,企业在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时要切实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实践。
参考文献:
[1]吕志明,何雪峰.谈存货的“适时管理”及其运用[J].财会月刊,1998,(01).
[2]步肇辉.浅议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存货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10,(13).
篇6
关键词:存货;成本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等。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流动资产,即存货处于不断的销售、重置或耗用当中,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二是游行资产,即存货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另外,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与否具有直接的影响,并且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的综合水平。因此,存货管理在整个流动资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一、存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及目标
企业储备一定的存货是为了降低进货成本,来满足生产、销售或经营的需要。但是,如果存货过多就会占用较多的资金,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因此,进行存货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充分发挥存货作用的前提下,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作出权衡,不断降低存货成本,以最低的存货成本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二、存货成本管理现状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靠提高产品售价来赚得更高的利润已变得不现实,因此降低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企业在存货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方面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实务操作中的缺陷,使得存货成本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外部物流资源的利用。现阶段企业存货管理注重了内部物流系统的整合,但忽视了企业外部物流资源的利用。企业在存货计划、采购、储存、领用、出库全过程的管理,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物流管理资源。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供应链管理这一职能,有些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使企业难以通过职能整合和整体流程管理来实现利润。
(二)缺乏对资金流的管理。实际上,对存货的预测和控制就是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全面提高企业资金收益率。无论是订货点的选择、订货数量的确定,还是货品的分类验收与储存,都是为了降低存储成本、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但目前企业现状是,一方面由于对资金效益管理的意识和水平不高,从而对存货的管理要求也就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准确获得存货信息,因而也就无法实现为资金管理提供依据。
(三)存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库存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仓库除了一本账簿记载着存货的收、发、存数量外,货品其他方面的基本资料很不建全,信息的收集与交换主要依靠手工来进行,使得存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虽然在对存货的核算上,我们也可能采用了会计核算软件,但它毕竟只能满足核算的需要。自动识别技术、监控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使我们无法实时、动态、高效地了解各种存货信息,并实现存货信息资源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员工之间、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共享。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存货的采购、领用等环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稽核和审计工作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许多企业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环节往往由同一个人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入库出库等全过程,使采购销售工作不但无章可依,同时还提供了暗箱操作的温床,增加了营私舞弊的可能性。
三、企业存货成本管理对策
通过对我国企业现阶段存货成本管理现状的研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存货成本管理环节的策略。为了提高存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重视存货价值形态的管理,建立能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数据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存货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物流资源,提高存货管理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工作的行家里手,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水平,加快企业产品的流转速度,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提升产品服务形象。不仅能有助于降低了企业的仓储费用和运输费用,而且可以减少存货储备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还能加速存货的流转速度,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一般企业可以采用货物运输外包、仓储外包、物流系统设计外包等方式,加强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协调,以提高资产效率。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供应链中的采购、产品设计、制造和分销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目的,节省存货成本。
2、从企业客观情况出发,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存货管理模式,加强存货资金流管理。目前,主要存货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1)零库存管理模式。零库存管理是指在生产与流通领域按照JIT方式组织物资供应,使整个过程库存最小化的技术总称。零库存是指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策略,实现库存最小化,“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是该管理模式的基本思想;(2)存货ABC分类管理模式。存货ABC分类管理是库存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企业的存货可按重要程度、价值高低、资金占用或消耗数量等进行分类排序,从中找出关键的少数A类和次要的多数B类和C类,并对关键的少数A类存货进行重点管理,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管理模式。存货总成本由进货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三要素构成。存货经济批量控制是指在不考虑缺货成本的情况下,使进货成本和储存成本总和达到最低水平下的进货批量,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存货管理模式,也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存货管理模式,以达到最优效果。
3、应建立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数据化、标准化、信息化存货管理模式,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使账、物、卡三者相符。对货到发票未到的存货,月末应及时办理暂估入库手续,使账、物、卡三相符。简单的来说,首先是合理的设计单据的格式,要做到全面有用。然后及时填取发货单、领货单,货物收到后立即进行归整,根据收货确认信息付款,按时把原始单据交给财会人员入账登记,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存货管理。另外,还应利用互联网降低采购成本:①减少人为因素和信息不畅通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②统一从供应商订货,以求获得最大批量折扣;③将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和采购系统连接在一起实时订购,最大限度降低库存,实现“零库存”管理;④与供应商进行信息共享,这样可以帮助供应商按照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供应,同时又不影响生产。
(二)存货成本内部控制策略。存货内部控制涉及的部门较多,一般会涉及到计划部门、仓库、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会计部门。根据存货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采购、库管、领用、盘存等多方面,而其中采购和领用两个方面是重点。在存货采购成本方面,我们应严格执行存货采购计划,并通过互联网开展订购与销售业务,通过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订货的要求,经过多家供应商的竞价,从中选择最优的供应商,从而减少采购中的人为因素和信息不畅通的问题,降低采购成本。在存货领用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存货领用审批内部控制。生产部门应根据已制定好的计划、定额,填制限额领料单向库房领料,存货领用须经部门负责人审批签字;其次,在存货发出方面,应保证存货领用无误,仓库保管要审核领料单。双方要检查数量和质量,并签字或盖章。材料发出后,保管人员要按计划价格标明金额,登记材料卡片,并转材料记账员记账后随发料汇总表定期送往财务部门;再次,在存货领用核算方面,应保证存货领用业务记录真实,领发无误。要求仓库保管员发货后及时登记存货台账;财会部门根据材料记账员的发料汇总表按用途汇总分配,汇总领料单,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分类制证,登记有关账务。然后,在存货领用内部稽核和审计方面。应保证存货安全,记录正确。由内部稽核人员审核领料单,核对收发凭证和存货台账,检查收发记录和结存余额,查看存货领用的会计核算是否准确;最后,在存货盘点及处理方面。为保证存货账实相符,仓库保管员应定期盘点库存存货,编制存货盘点表。财会人员年底应抽查存货盘点表。
综上所述,存货成本管理关乎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企业只有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狠抓存货成本在管理环节和内部控制方面的策略。同时,培养一批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保管员才能管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存货方面,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重视存货管理工作,努力抓好存货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新疆新能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春献,孙晓平.企业存货成本管理的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研究,2008.1.
[2]陈志和.企业存货成本管理之道[J].当代经济,2008.11.
篇7
【论文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石油行业
1.引言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明显无力按时偿还到期时无争议的债务的困难与危机。企业的财务危机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由长期时间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集中释放,使企业应对不及,最终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财务危机具有复杂多样性、客观积累性、灾难性、突发性、牵连性等特征。
2.石油行业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
2.1 理财工作与环境变化不相适应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赊销是石油企业促销和占领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要承担他人占用企业运营资金的机会本钱及到期不能收回货款的坏账损失。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确认原则下,石油企业只注重账面利润,而不注重现金流量,更多的资金被客户占用,使利润虚增,企业陷进严重的资金短缺或不能周转的困境。
2.2 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从制度建设上看,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的触角已分布在石油销售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但在执行中对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重视不够,ERP管理系统、网上报销系统、资金管控系统和零售管理系统还没有做到有效的整合,财务管理体系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经营不确定性预见性较差,不能满足高层管理的决策需求。
2.3 资本运作不当
石油销售企业对资金的收支和使用缺乏全面统一的筹划和控制,商品采购、投资及费用管理各环节不能有效衔接,对存货占用、投资资金支出、费用资金拨付缺乏合理的盈亏分析及有效的预算管理控制手段,导致流动资金内部各项目之间分配不合理,企业资金积压与资金不足并存。
2.4 财务监管不到位
尽管石油销售企业都建立了财务管理控制体系,但由于销售网点地域分散,财务监管还没有延伸到业务范畴的每一个基点,对下属分公司的财务行为缺乏监督,导致少数企业经理人通过各种途径,利用手中的权力转移、侵吞公司资产及其收益。另外,受消费习惯的影响,消费者大多喜欢现钞消费,使石油销售公司资金管理监控难度加大。有些石油销售公司缺乏管理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制度措施,造成存货损失,应收款不能兑现而形成呆账。
3.石油行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现状
3.1 企业财务管理不完善
3.1.1 应收账款项目长期挂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石油行业往往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采用赊销等方式进行经营。而赊销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积累和不能收回,就造成很多石油企业在良好销售业绩并盈利的情况下,因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而面临财务危机。
3.1.2 存货占用大量现金流
当前,导致石油行业存货占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石油企业难以准确的预测客户对成品油的需求量。从理想化的角度说,最恰当的存货水平即“经济订货量”。但是,在实际经营中,如果完全采用零库存商品进行管理,一旦操作不慎,发生成品油供应中断的情况,将会带来严重的市场混乱和社会负面影响。
3.2 内部控制与监督不完善
3.2.1 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石油公司总部,董事会虚设,董事会与管理层在事实上是一套班子,将决策与管理集于一身,将主要精力用在大量的日常事务协调和平衡工作上,在公司长远发展战略的研究、宏观层面的资源合理配置及如何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等方面相对薄弱,无法发挥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控作用,使内部制度失去最核心的一层机构。
3.2.2 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
石油公司的内部运行机制问题不光有组织结构的因素,人为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有管理层的原因,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很好的通过一言一行在公司范围内传达对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循。
3.2.3 内部监督不完善
尽管石油企业控制活动中也有其他控制要素的体现,但很不完整,因此造成了石油企业内部控制评审的片面性。评审时势必也同时涉及到几个部门的业务。而当前股份公司从上至下实行的条块管理,使部门之间联系较少。因此,开展石油企业内部控制评审工作,使企业各业务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时,每个评审组对评审把握的尺度不一样,导致最后各单位综合评审结果不同。
3.3 风险控制不完善
石油企业在实现企业目标的时候,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在管理意识、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着局限性,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包括:由于石油企业内部控制还不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在不同的层面带着不同的目标运行,企业风险管理不能对实现企业目标类别中的任何一个提供绝对的保证。
4.石油行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完善对策
4.1 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对策
4.1.1 应收账款预警机制的完善对策
建立应收账款的风险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要建立信用管理体制,对客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调查,通过对客户的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依据客户的偿债能力评定客户的信用水平,并依据不同的信用水平确定其信用额度。
4.1.2 存货预警机制完善对策
首先,石油企业在进行销售预测的过程中应采取滚动预测的方式,不断地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销售预测进行修正,发挥经销商更接近市场、更了解市场的优势。其次,石油行业存货品种繁多,公司在存货的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类管理。最后,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2 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完善对策
4.2.1 内部控制的完善对策
石油企业应按照自身的需要来确定其组织结构,摆脱管理层次过多,机构臃肿的局面。在人员方面,石油企业应注重高层管理者的培养,注重新知识的培训学习。通过针对性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形式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4.2.2 内部监督的完善对策
(1)企业在开展业务时,应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2)会计部门在核算的基础上,应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经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3)发挥现有的企业内部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作用。(4)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与考核。
篇8
2012年8月,《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1):制定、分析与评价》课题组用2011年我国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2 036家公司样本数据,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指数评价,研究得出这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不及格。
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共有85家,占整个上市公司总数的3.05%。农业上市公司依据2008年的《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相继建立了符合目前公司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使农业上市公司增加了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投入,提高了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机制。
杨海琴通过实证研究,对2008—2010年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后得出的结论是: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大部分处于中下层水平,内部控制提升的空间较大。
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尚未有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内部控制体系,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治理结构的缺陷,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显得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为,农业上市公司总股本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绝对优势,一股独大的现象突出,同时农业上市公司产业链两极分化现象突出,而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涉及整个产业链条,一旦发生风险,波及面广,影响深远,从而导致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冰火两重天。 农业上市公司的典型代表獐子岛,从业绩和内部控制方面来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獐子岛在2008—2015年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均说明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其他监管要求建立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未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但2014年10月30日的“黑天鹅”事件及2016年5月4日的“*ST獐岛”事件充分说明,獐子岛的内部控制暗藏重大缺陷,内部控制运行无效。下面从COSO的五要素出发,分析獐子岛内部控制现状。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其他要素能否有效运行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治理结构是控制环境的中心,对构建有效的控制环境发挥基础性的作用。2014年獐子岛在它的内部控制报告中明确指出,獐子岛建立和完善了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通过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达到或实现各项经营管理目标。但实际执行中治理结构混乱,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利失衡,监督不到位,出现管理层收受贿赂被查处事件。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在外界经济环境不稳定、信息不对称、个体能力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公司高管的管理哲学、个人的心理特征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公司人力资源策略,进而引发经营风险[7]。在2007年及2014年间獐子岛高管人员频繁离职,高管团队缺乏稳定性。同时獐子岛政企不分,一股独大,董事长吴厚刚是獐子岛的核心人物,早在2001年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时,吴厚刚既担任董事长,同时又担任獐子岛镇的镇长、党委书记等职。在獐子岛,懂技术懂行业特性、具备胜任能力的人才匮乏,同时考核不规范,退出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公司战略目标、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并引发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并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风险评估的基础,企业面临的风险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及时评估风险,就会导致控制活动的风险不可控,严重情况下会致使经营失败。獐子岛自上市以来,海域面积及底播数量快速上升。从2006年的65.6万亩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338万亩。未经充分研究及论证即大幅度增扩海域面积,存货比重数年高居不下,投资支出大额上升,决策过程有重大风险隐患。由于快速扩张,加速了企业资金短缺,依靠借债维持日常的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了高额的债务成本和财务风险的压力。獐子岛进行的底播范围非常接近北黄海冷水团活动区,但对此风险没有任何评估与披露;同时獐子岛从浮筏养殖到深海底播,没有做充分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也没进行深海底播的实验。负责采购的人员因受贿被查处(该团队负责采购虾夷扇贝种苗,而正是这批种苗导致獐子岛巨额亏损),但对此风险獐子岛没有任何评估和披露。
3.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为控制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识别评估了风险,如果没有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即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也不能发挥作用。獐子岛对于存货实物控制的说法前后不一。《第二期短期融资融券募集说明书》中写明:公司每个月组织一次苗种生长情况的调查;而董事长吴厚刚却说“公司每年分别在春天和秋天对公司存货进行调查”。两种不同的说法,说明獐子岛缺乏日常的检测,无法及时有效地监控存货生长情况和数量。在采购环节控制上,自2009年以来,每年的虾夷扇贝苗种底播计划未以单独议案的形式履行董事会的审批程序。采购一直由原副总经理吴厚记(吴厚刚的兄弟)负责,未定期轮换,采购来的大量种苗无法逐箱检查,验收时未入库,直接播种,导致账实无法核对,监督缺乏。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过程,其确保信息在企业有效传递及理解。2012年高管吴厚记因被举报有受贿行为而离开公司,同年会计人员被移交司法机关。该事件在当年公司财务报告中并未作任何披露,存货的账面价值也未做任何调整。在2014年10月的黄海“冷水团”事件后,獐子岛并未就此事件向投资者做详细的解释,而是任其发酵,造成投资者内心的极度恐慌。对于渔业企业来说,海域面积变动属于公司重大事项。当年度内单笔或累计变动海域面积超过上年年末公司拥有海域面积的10%时,需提交董事会审批并履行临时信息披露义务,但獐子岛在年度报告中并未有相关披露,同时对于浅海底播到45米以上深海底播的经营环境事项仅在定期报告中进行了简单披露,未对相关内部风险进行详细披露及监视,以上说明獐子岛在信息与沟通上存在严重缺陷。
篇9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内部控制; 现状; 完善; 途径
一、煤炭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保护煤炭企业财产安全完整
财产物资是煤炭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资基础,防止资产损失、确保其安全完整对煤炭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意义重大。煤炭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等问题的发生,确保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
(二)加强煤炭企业风险管理
由于现代经济形势下技术、制度的不断创新,现代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压力更大、风险不确定性更强、变化周期更短,为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并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新市场条件下的煤炭企业管理层必须实施风险导向性的内部控制。因为煤炭企业属于高安全风险、高投资风险成高竞争风险的行业,严格的内控制度,能加强与同行业对手的竞争力,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以避免造经济损失。
(三)提升煤炭企业经营能力
煤炭企业属于拥有大批量存货型的企业,存货的科学有效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行业内竞争力。存货的漏报、错报很容易带来煤炭企业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煤炭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一个科学有效的存货管理机制依赖于严格的内控系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潜在的风险,建立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向管理层及时提供科学决策有用信息,能促使煤炭企业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控制财务风险。
二、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煤炭企业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的煤炭企业集团,现代企业制度得到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取得不小的成就。但现在大多数企业主要是基于COSO报告的内控五要素进行构建,并未达到预期控制效果,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煤炭行业中多数企业属“国有身份”,其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均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考核、委派,导致了相互间制衡作用不明显,责权利划分不明确,角色定位不合理。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我国煤炭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很难实现内部权力制衡效果,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决策和经营机构权力交叉、职责不明,未实现有效制衡。
其次,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煤炭企业机构设置更多是考虑行政管理上的便利,而对于合理性考虑较少,不同程度存在着机构臃肿、管理层次较多、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机构间相互协调较少,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足。
最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从操作实践来看,一些煤炭企业的内控制度停留在制度的层面,并未得到有效实行。管理层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健全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管理存在空白,风险意识较差,应变能力不强。
(二)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二是社会监督。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大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如保护审计委员会、纪委及专门的审计部门等,但内部审计范围有限,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业务素质较差,使内部审计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对于社会监督而言,由于各政府部门的监督功能交叉、管理分散,缺乏横向信息沟通,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同时,我国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建设有待完善,缺乏一套标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也使社会审计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三)信息沟通有待提高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缺乏信息沟通系统,内部信息的披露和传递不透明,内控系统对相关信息的处理和反应不及时,不易发现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潜在风险,限制了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化信息系统日益完善,但信息安全成为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面临的重大隐患,企业的内部信息很可能受到侵扰,一旦发生,煤炭企业将遭受巨大损失。
(四)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
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决策机制,是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从现阶段来看,煤炭企业的决策未能根植于内部控制过程,风险管理目标不明确,无法充分识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作出正确的决策。许多企业甚至没有风险管理机制,科学决策机制相当不健全,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
三、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途径
(一)强化风险意识,明确内控管理目标
煤炭企业现阶段的任务是构建一个强化战略地位、内部环境以风险防范的科学体系――ERM框架,即明确包括战略、经营、报告和遵循性在内的四个层次目标,遵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监督及信息沟通等八要素,把内控目标与企业的经营收益目标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目标分析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建立一套与企业使命紧密联系、并与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相一致的目标管理流程,从战略的高度提升内控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二)完善自我评估系统,建立有效监督体系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有效的监督体系的建立。首先,搞好自我评估。煤炭企业要组织控制自我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奖优罚劣,并与职务升级挂钩,努力做到动力与压力相结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其次,加强内部审计。煤炭企业要将已经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高效运作起来,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水平较高的审计队伍,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再控制功能。第三,合理运用社会监督,通过有关政府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三)透明信息披露程序,建全信息沟通系统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预防评价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正确、及时并最大限度地获取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前提,也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所在。煤炭企业要不断完善信息传递与披露制度,使管理层及时掌握企业运营状况,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在构建信息系统时,要着重注意信息安全与稳定,防止企业信息外泄,确保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四)完善人力资源机制,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内部控制是确保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保障,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执行的制度,科学的内部控制与员工密切配合、积极参与紧密相连。相关责任人的奖罚政策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内部控制实施的结果。此外,杜绝信息失真,记录不准确等现象,保证内控政策的有效落实,关键在于提升管理层的素质。这不仅包括具备读懂财务报表、识别主体责任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判断法律责任、承担过失的道德常识。可以说,员工的素质和参与意愿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煤炭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建立切实可行的职工培训机制,通过培训,加强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五)明确责权利划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煤炭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方向,只有通过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的制度化。一要重视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加强董事会建设,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真正保护;二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设计一整套用以解决董事会功能定位、任免、资格、职权等问题的具体制度和必要的用以协调冲突的规范;三要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完善公司治理制衡关系,督促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有效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督权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权。
四、结语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煤炭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推进器”。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根据煤炭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和改进,才能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周银平.基于ERM框架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J].煤炭工业,2010(6):114-116.
[2] 袁素华.对完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1):13-15.
[3] 张荣菊.浅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9).
篇10
摘要: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本文以工业企业内部控制为研究内容,介绍了内部控制对工业企业的作用,对工业企业目前内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工业企业;作用;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制度对工业企业的作用
1.提高工业企业经营效率
在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下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工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今年下半年,市场经济不景气,工业企业经营环境更为恶劣。工业企业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内控制度,可以使企业内部权责明确,可以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部门间的有效合作;另外由于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可以把企业的经营目标作为内控工作的内容,使各个部门形成合力,从而可以提高工业企业各部门工作热情,继而提高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率。
2.防范工业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部门是工业企业资金管理的关键部门。工业企业开展会计内控工作,可以督促财务部门建立财务风险识别和防范体系,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严把企业资金收支关,对企业资金用途进行科学审核,并对资金有关的业务部门开展监督工作;同时可以在对外筹资过程中对比分析不同筹资方式的筹资成本,并对企业资金负债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从而利于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减少企业因负债而破产发生的几率,降低了工业企业的财务风险。
3.提供真实的会计数据
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管理内控和会计内控,缺一不可。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通过加强会计内控管理,可以对企业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岗位分离制度,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利于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处理会计事务。此外会计内控管理对会计信息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录到凭证的汇总进行全面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会计人员纠正错误,不仅可以提高财务部门工作效率,而且利于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4.利于工业企业遵守法规和实现经营决策
工业企业作为实体经营企业,主要从事工业类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其商品具有工业性和商品性等特征。工业企业在从事生产销售过程前,需要制定有效的经营决策,从而确保企业获得经营效益。通过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的结合,一方面利于企业遵守国家各类企业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权限内开展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能够及早发现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相关问题进行纠正,确保各类活动与企业经营决策内容保持一致,从而利于实现工业企业的经营决策。
二、工业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
会计资料的不真实性一直是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工业企业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在下半年经济发展乏力的背景下,工业企业所需资金量增大,如在向银行借款过程中,银行需要工业企业提供财务报表,而企业为了获取银行贷款,一方面银行业务人员为了业绩为工业企业贷款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领导层刻意要求财务部门对会计数据进行伪造。此外,工业企业在会计数据造假屡禁不止,在设立企业帐的同时私设个人帐、为了偷税少报企业利润,隐瞒企业资金等,在原始凭证管理上,原始凭证填制内容不规范、凭证内容不完整、附件不全、账实不符等问题突出,严重扰乱了企业开展正常的会计工作。
2.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清
认识不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的片面性。由于部分领导观念未及时转变,把内部控制单纯认为是财务部门工作,主要开展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而忽视了内部管理控制。二是混淆内控与制度建设。由于认识不清,一些工业企业管理者把内部控制与建立规章制度混为一谈,认为通过建立制度等同于实现企业内部控制,是一成不变的。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若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反而不仅不能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而且会阻碍企业发展,因此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具有科学性的发展过程。三是混淆内部控制与企业日常管理。一些工业企业管理者认为内控为企业日常管理活动,虽然内控确实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相关,但随着内控范围的不断扩大,其界限难以确定,内控不仅包括企业日常管理活动,而且是企业更高层次的管理。
3.工业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进行管理需要信息得到及时的传递,内部控制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及时传递可以帮助管理者评估未来的风险,从而实现企业收益。但一些工业企业仍沿用原有的内部采购模式,由于工业企业结构复杂,部门间沟通不畅,该模式下无法对零散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企业信息无法在企业内部得到及时的传递,信息的流通不畅使企业部门职责模糊,间接导致企业权责不明,不利于内控工作的开展。
4.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不仅需要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更需要后续工作的开展,而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关的监督考核。而多数工业企业在内控监督考核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各部门责任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考核上,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难以对企业员工形成约束,难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
5.内控网络化安全工作不到位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工业企业内部控制既带来了新的难题也带来了机遇。在网络技术的环境下,网络会计数据库系统逐渐完善,网络技术的应用弥补了手工会计的不足,提高了手工会计的效率。但网络具有开放性等特点,在网络环境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极有可能遭到非法访问或感染病毒,若处理不善会造成企业数据的丢失,使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三、工业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1.提高管理者内控意识
作为领导者,在完善内控制度方面起主要作用。管理者应及时转变内部控制观念,学习内部控制内容,全面认识内部控制内容,了解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日常管理、制度的关系,改善内部控制环境,要发挥好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董事会应不定期对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开展评估工作。此外,企业高层应组织成立专门的抽查小组,定期检查各业务部门的内控工作的执行情况,检查财务部门工作是否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审核财务部门收取发票的真实性,真正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
2.加强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部分,工业企业在应重点加强货币资金控制和会计人员控制。在货币资金控制方面,工业企业要做好资金管理分工与相互牵制工作,现金保管和现金清查人员不能由一人担任,可安排出纳进行现金的盘点和登记,而委派其他会计人员定期对企业现金盘点情况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上报给相关部门,出现短款或盈余应及时分析原因,经领导允许进行账项调整。在会计人员控制方面,应继续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帮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在规章中要明确提出管理人员不得干预财务人员合法的会计工作,保持财务部门一定的独立性,建立会计人员相应的奖罚机制,督促会计人员按章办事,依法办事,并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个人业务能力,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从而利于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加强内部管理控制
工业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不仅要对企业现状进行分析,而且也应结合企业所面临外部大的环境,要学习其他工业企业内控成功经验,提出有效的内控管理目标,并以内控管理目标为核心,对目标进行细分,发挥好各部门在目标协作中的作用;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解决沟通不畅的问题,真正从管理上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4.工业企业应完善内控的监督制度
如何监督是工业企业一大难题。工业企业首先应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内控内容制定监督的有效手段。在监督内容上,包括货币资金、存货、销售收款等监督。在货币资金监督方面,要明确资金检查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要求监督人员及时上报检查结果,检查内容涉及资金岗位设置是否不相容分离、货币资金审批是否合规、手续是否健全、票据真实及票据保管等内容。在存货监督方面,要明确检查主管对存货的检查责任,并对因个人原因造成存货损失的个人追究责任,规范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及时对存货检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不断完善存货控制。在销售收款监督上,要重点检查销售、收款控制设置情况,检查销售和收款人员是否岗位分离,监督业务人员收款情况,确保款项及时入账,并就监督检查销售与收款中存在问题要求业务部门及时进行纠正。
四、结语
工业企业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根据市场环境而不断发生变化。工业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对企业内部控制中不合理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从而真正发挥好内部控制在工业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中华.关于对工业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研究[J].投资与合作,2012,(12).
[2]黄景鸿.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视野,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