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商务英语;精读;英语教学;高职
一、引言
商务英语精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和国际商务沟通能力,提高听、说、读、写、译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用英语进行对外经贸活动方面的工作,将语言知识、交际技能、文化背景知识和商务知识融为一体,为进行真实交际的商务活动而服务。精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是一门相对重要的课程,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认可度不高,甚至有部分同学对此门课程有厌学情绪。排除学生本身的因素外,仅就教学的角度来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二、商务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原因
为了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要求对学生对各们课程的设置进行反馈,以广东省罗定职业技术学院08(已经参加完实习),09届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一共120人,调查发现80多人把精读一项选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颇出教师意外,当问到学生特别是已经参加完实习的学生时,回答“不知道学了什么东西”,“学的东西没用”的居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科任教师相关工作经历不足
最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支持下,高职院校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发展过快,师资力量的储备显得不足,这一点在商务英语专业也得到了体现,大部分商务英语老师本专业并不是商务英语,很多都是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一毕业以后就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从事过外贸和商务工作的锻炼,而商务英语精读是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如果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够同相关的商务和外贸实例联系起来讲解的话,就和其他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或“基础英语”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学生觉得这门课和商务并没有很多联系,可有可无,而更愿意者多上一些函电和单证等相关课程。
(二)相关教材缺乏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职商务英语的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相比以前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其中许多配套设施发展的却不尽如人意,其中相关教材的缺乏就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由于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大纲,没有权威的教材,我国书市上可供学校选购的商务英语精读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存在着形式陈旧,语言过时,练习单调,特别是内容严重滞后于国际商贸蓬勃发展的形势等问题,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的教材难以找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所选取的教材并不是自己所满意的教材,还有院校选取大学本科的精读教材来进行教学。
(三)教师对于教学指导方针的误读
按《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要求,在高职类院校当中所体现的教学方针应该是“适用为主,够用为度”,而在商务英语精读的教学当中这种教学方针却很难得到体现,在我国现行英语能力测试当中,四六级考试无疑是最能够得到的认同的考核方式,学生们想通过,老师也想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于是,占所有课程比重最大的(一般一个星期4—6节)精读课有时就沦为了四六级考试的培训班,上课所教授的内容与四六级考试紧密相连,而且有时还会专门辟出时间来给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而违背了商务英语是作为一种ESP(Englishspecialpurpose)即专门性应用英语的初衷。
三、解决办法
(一)加大相关教师的培训力度
在商务英语精读的课堂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丰富的商务知识和相关的工作经历,针对后者,学校可以采取措施进行加强:
1、请进来:可以聘有相关工作经历的工作人员到学校来开展讲座,给学生们答疑解惑,或者直接聘请其担任学校的外聘教师,配合科任老师,负责学生的综合实训。 转贴于
2、走出去:由于当前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很多都是从专业英语抽调过来的,他们对于商务知识的掌握还有所欠缺,所以应通过各种手段切加强教师的商务知识,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有关商务的各种单证考试,派遣教师去真实的商务环境进行锻炼,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
(二)选用和编写合适的教材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精读教材的选择需要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必须保证教材既能保证一定的基础知识,要包涵相关的语法,词汇和句型;又注重专业商务能力的培养,对外贸、船务、跟单和旅游等专业知识要有涉及。
综观目前市场上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商务英语精读教材中,适合高职高专的并不多,且不同院校教学理念和风格会有所差异。为适合商务英语的不断发展,满足本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应该鼓励教师自行编写教材,立足于本校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编写适合于本专业的教材。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1、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编商务英语精读》教学目标设定当中,应当以“适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采取工学结合方式,通过实践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出符合学生现实水平,能够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目标,鼓励学生更多的参加与商务英语关系紧密的,能够提高她们专业水平的认证考试,比如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和报关员的考试,这些考试既对提高本身专业英语水平有帮助,而且对于今后的实习与工作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同样一门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去的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商务英语精读的教学当中应当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法为指导原则,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既能保证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又能突出其本身“商务”的特点。我们以学生反映比较大的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来进行阐述:此单元主题为PLANT,由于其本身的课文内容与商务内容联系并不紧密,初次接触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并不大,但通过教学和本单元的课后练习可以发现,在这个单元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木材的名称和对物体颜色的表述,而这些与造纸,服装和纺织相关的外贸业务是紧密关联的。在课文的讲解中,把重点放在这些词汇的讲解和记忆上,并且结合外贸跟单知识将这些词汇填充进去,既可以让学生熟悉相关跟单的句型,有可记住相关的木材和颜色的词汇。在具体的步骤的当中可以应用到Brainstorm,Wordstudy和Vocabulary中。
篇2
[关键词]“新零售”概念;营销人才;优化策略
一、“新零售”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什么是“新零售”
关于“新零售”,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新零售”概念是区别于传统零售的一种新型零售业态。“新零售”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不断普及,得益于电子商务特别是商业领域线上销售模式的开发与不断发展。但是随着电商线上线下联动的不断饱和,纯电商发展的时代显得越发无力,而且电商问题逐步暴露。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家关于推动零售业转型相关政策的带动下,以重视用户体验为中心,采取线上线下以及多方跨界联动的发展模式备受业界重视和关注。它不是简单的O2O即线上线下联动和物流的简单配合,而是在注重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科技基础上的一种营销理念的变革,一种渠道壁垒的打破和渠道瓶颈的突破。
(二)““新零售”模式
对应到“新零售”模式上,业界一致认同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线上线下+物流。在原有零售业线上线下渠道开辟的过程中,增强线上线下两者的联动性,实现资源互补,从而达到线上线下合作共赢的目的。同时由于物流在当今人们消费生活别是零售产品等资源配置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业内很多人士不是积极构建自己的专业物流体系,就是积极与物流行业进行深度合作。因为在信息社会,速度就是利润,效率体现在速度上。通过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在物流方面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物流配送高峰期就近配送,实现同款同价,到店就近取货,使线上线下成为销售不可分割、互为一体的关系。其二,构建零售行业内部营销平台。从现代营销理念出发,产品的销售效果在于保证产品的品质、关注用户需求,同时还在于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平台的打造。在这个平台上,数以万计的制造商、营销商以及相关的合作伙伴都能够实现更深度更密切的合作。其三,利用科技打造范围更广更优质的体验式消费服务。顾客就是上帝,从消费场景化构建出发,为的就是更进一步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关系,有效影响用户的购物心理,增强顾客与商品之间的黏和度,提升客户忠诚度,最终树立品牌形象。
二、“新零售”在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价值分析
(一)““新零售”的理论基础根植于现代市场营销学
并为其延续发展提供方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营销学大师杰罗姆麦卡锡在其著作《基础营销》一书中提出了营销4Ps理论,并在随后的市场营销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近些年,随着O2O、电子商务以及物流业融合发展新态势的出现,市场营销理论亟待得到进一步探索发展,“新零售”概念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前沿。“新零售”理论的发展为现代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
(二)““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及“新零售”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2016年,马云在杭州云溪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认为单纯的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将是线上线下与物流结合的新时代,阿里更是将2017年定为“新零售”元年。国务院办公厅也在2016年“双十一”当天下发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号召实体零售业与电商融合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科学技术改变生活的实例,让我们强烈感受到营销人才的现实需求日益增加,这不仅是“新零售”电商平台网络营销模式的兴起和高速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点变化的客观现实。
(三)高校营销人才高品质培养的内在需求强烈
作为管理类二级学科的市场营销专业,担负着培养我国市场营销管理人才的重任。“新零售”理论是现代市场营销的最新发展成果,“新零售”模式的兴起使得社会对现代营销人才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才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才能够培养出更合适的社会人才。加强对“新零售”教学的研究,调整我国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是高校营销专业教育教学的必然出路。由此可见,重视营销专业,提高现代营销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相关学术界教育界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要从对比中找到优劣势,从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从“新零售”概念的变化中发现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变,加大对行业营销人才教育上的物质和文化投入,促进高校营销专业的高品质发展。
三、当前高校营销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同时出现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同时出现,培养目标不明晰不明晰,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人才实用性不强
高校营销人才培养基数大,但是为社会输送的合用的营销人才却存在着极大的缺口。这既是现代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营销领域用人的基本情况,出现了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难“两难”局面。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使得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在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上极度缺乏,有的高校甚至还在沿用传统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而营销学本身很强调实践性。因此,高校实际培养出来的营销专业人才在符合岗位要求、适应岗位环境以及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上往往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此外,从人才市场需求来看,“新零售”要求营销人才不仅需要精通营销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信息素养、网络技术、心理学知识、职业素养等相关行业知识技能。
(二)课程设置存在结构性不合理现象
当前,在“新零售”背景下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整体上缺乏协调性。其二,各高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缺乏必要的规范。其三,营销专业选修课没有从企业的具体需要出发,而且缺乏系统性,这就严重影响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对照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完善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高校教师资源有限高校教师资源有限,影响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效果
任何学科的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而且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档次、质量和教学效果。专业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师资质量的提升。当下高校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师资专业素养保守传统,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结构配置缺乏科学合理性。这就造成了某些专业课程由于没有师资而不能开设、新的教育培训内容无法更新等现象的出现。
(四)实践教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当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有所发展,不少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但是也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其一,校企合作的内容如何与专业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校企合作中学生如何才能切实深入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管理中,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作。其三,校企合作如何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校内实践活动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构建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支持。
四、“新零售”概念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科学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和办学特和办学特色,提高营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要竭力提高营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具体来说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指导,根据“新零售”业态下营销人才的岗位用人标准,科学制定未来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真正突出营销的专业特色,重视实践教学,形成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牢牢抓住校企合作不动摇。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振兴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零售业无处不在,“新零售”作为各类零售的必选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把握行业需求,真正提升营销毕业生的实用性。
(二)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遵循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高校营销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育人为本,德能并修首先,针对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协调性的问题,根据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规划,科学设定培养目标,并依据目标优化自然学科教学内容,合理增加人文学科课程内容。与此同时,从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出发,从实用角度入手,精简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营销专业内容的时间,大力加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有效拓展。其次,规范和完善营销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教材要及时进行更新,选用知识全面、观点客观正确的教材。此外,要提高课程体系在顶层设计上的规范性,加强校际间营销专业教学交流,缩小在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差异。最后,结合“新零售”业态的需求,细化区域行业的真实需求,设置针对性、应用性、实操性更强的课程,实现课程教学与“新零售”业态及岗位工作能力的无缝对接。课程体系设置既要包含营销理念、沟通技巧、产品推广策略、客户心理等内容,也要包含线上客服、软文写作、网图处理、网页美工等,结合线上、线下工作要求综合开展营销实训。
(三)内外结合内外结合,合理分工,统筹安排改善师资
首先,在“新零售”背景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的教师团队要尽快转变营销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但又不要完全依赖教育技术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环节。另一方面,紧跟市场形势变化,“新零售”需要的营销人才是线上线下市场均能驾驭的人才,需要加强学生以体验营销为主的软营销能力培养,所以教学内容要随之调整。其次,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诸如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加大实践课程的仿真程度和增加实践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市场的变化和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最后,加强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转型空间。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在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实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这个过程需要学校有为教师转型保驾护航的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
(四)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高校在继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逐步改善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局面,建议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地方经济转型的需求来开展深度合作。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首先改变观念,明确高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地位,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办法等,使企业也成为培养高校营销人才参与者、管理者和考核者,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同时,完善政府相关政策,规范高校相关制度,企业与高校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篇3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 衔接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一、广东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模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职业化教育在全世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广东的职业教育也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一类是独立结构类型,另一类是一体化结构类型。独立结构类型是指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这是比较普通的教育模式。此类型的中职与高职分多种学制,一般是二到四年。所谓一体化结构,是指中职与高职设计成的一整套学习体制。这一类型中,广东主要有以下几种学制:(1)四年一体制: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历文凭学习三年。这个很少,目前只有少数院校在试点;(2)五年一体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接受完3年或2年中等职业教育再接受2年或3年高职教育,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3)六年一体制:中职3年,高职3年。
二、广东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展开的,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为将来的生产线上打好坚实的基础,对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着更高的目标。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范围更广,既要培养高新的技能人才,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会导致学生升学时的不适应,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衔接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
(二)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爆发的时代里,中高职教育日前还未能做到专业课程与时代接轨。从课本的出版日期就可略见一斑。传统行业还能找到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上也能追赶时代的进步。但高新行业却只能对上一代机型研究得比较深入,不能对现有的科技作教育。中职教育尚可以学习一线工作的知识,但到了高职教育就停步不前了,专业课程会有很大的落后,一来是课本知识的落后,二来是教学人员知识的落后。还有中高职教育课程的重复率高也是一项重要的问题。
(三)招生的衔接问题。
招生制度的不合理,表现在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对中职学生有名额的限制,其一是他们为保证自身的教学管理方便;其二是学校招收全日制的高中生更符合学校指标要求,全日制高中生的比例高对学校评估或其它方面更有优势。目前情况下,对于技能型人才进入高职学习是一种阻碍,因为技能型人才对学习的掌握能力稍差,遇上高考这种模式的考试是站在不利的位置。
(四)学制的衔接问题。
中职教育有的两年,有的三年,对学生的定位不一样,不能统一升学,这样对他们取得高一级的文凭不太一样。中专学校对他们的管理也不尽相同,没有统一化的管理使得他们唯有靠自觉参加自学考试或高考进入高职教育。
(五)技能训练课的衔接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技能训练薄弱的情况,例如师资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低;设备配套差,机器不能跟上时代;训练方法和训练管理不足;学生多,个人练习时间少等一连串的问题。中职教育转到高职教育反而不能得到技能的提升,还有可能由于时间的推移导致以前学习技能处于落后的地位。
三、广东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应对措施
(一)分类培养和弹性教学,培养不同素质的学生。
所谓世间万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学生也一样,在学习的环境中,有着自己的喜欢的,也有着自己不乐意的课程或科目。勉强只能使学生产生抵制的情绪,对学习是极为不利的,会导致反效果。
(二)打破常规模式,合理安排课程,培养专职人才。
对于学生,我们不能分为三六九等,但是我们更愿意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技能进行学习,这就是我们的学分制度,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真正学习。基础课程不是我们的职业教育的强项,所以我们得把精力注入技能培养的课程以达到我们的教育效果。
(三)改革考试模式和招生办法,实施技能竞赛招特长生。
改革考试模式,试卷应该偏向于技能型的题目。多分配指标到特长生身上,特长生未来很可能成为社会的精英,对学校教育的学生学习也都是一种利好。
(四)依据就业岗位设置专业。
社会上存在一种现象,有好的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有好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此类情况是不是单位(企业)的问题,也不是学生的问题,就是不合适。所以现在定做成为这种现象的解决办法。
(五)精简教材,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人人都希望成为全才,但最后大部分都只是庸才,平平淡淡的过着生活。所以不要希望太高,站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企业要的只是一个岗位上能干活的人,不要想多了。你的专业才是决定你未来的前途。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无非就是两种教育之间桥梁的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打破各种层次、类型教育之间的屏障,在他们之间建设好一座现代化的“立交桥”,使我省教育体系能够成为一个有规律、有层次、有规模的系统。
资助项目:高职教育材料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GZZD2011016,下达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幼儿 双语教学 慎行
一、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现今国内双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三年级学生开始进行英语学习,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形成了落差,外语的学习也因此出现了间断和跳跃。为了使学生尽量缩短这一差距,弥补在起跑线上的不足,笔者建议相关部门从幼儿阶段实行双语教学,制定可行有效的方针政策,以确保幼儿园双语教学成果与小学英语教学平稳接轨,实现连续性的英语学习。
二、双语教学如何进行
1.人类语言的认知感来源于大脑语言中枢的转化,人的大脑结构由感觉语言中枢和运动语言中枢组成,它们分别管理人的理解和表达的功能,人脑中的语言中枢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发生一定的转化,自发地适应并对此做出反应,也就是之后的自主答话。但是不同的刺激程度对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射,同一个刺激程度对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接收程度,即每个婴儿理解、诠释语言的能力是有一定差异的,并有一定的限度,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2.进行合理分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是否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按接受能力或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给他们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勇于创新。
3.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切不可盲目牵引,赋予他们自主说话的权利,每个人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而避免个别学生的思维代替其他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民主平等的合作交流。
4.及时反馈和反思。不管是教师教学任务内容和进行方式,还是学生接受程度和效果,一定要进行深度审核,对不利于教学的方式进行更改和完善,对有成效的步骤进一步深化,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升华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双语教学的好处
1.及早培养幼儿兴趣爱好。婴儿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在幼儿阶段给他们营造一个外语环境,如教师进行适量的双语教学,父母与幼儿进行简单的双语沟通,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能及时培养他们对外语的兴趣。
2.熟能生巧。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在听说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从小身临双语的环境,可以通过教授幼儿英语歌曲,玩一些英语的小游戏等,经常听、经常说,使其对语言的形式不再陌生,学习起来自然也得心应手。
3.生活课堂同时教学。在生活和学习中,幼儿都能充分接触到汉语和英语,将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和父母可以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引导孩子深层次地领悟语言的奥妙,做到从两个不同生活层面同时教育孩子,达到时时刻刻提高孩子素养的目的。
4.语言相辅相成。随着幼儿对语言的理解,汉语与英语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增加知识总量的同时,提高学习信心。
5.双语教学毋庸置疑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呈现了一个国际化、全球化的知识国度。这使中国的就业紧张的状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双语教学的弊端
1.教学制度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双语教学在给中国带来一片憧憬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弊端。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双语教学,在一个没有语言基础的情况下硬性要求孩子接受,无异于空中楼阁,既不利于学好母语,也不利于非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这种定向的培养使幼儿的兴趣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时间、空间有限的形势下,幼儿只能僵硬地接纳枯燥无味的语言培养,将孩子的兴趣爱好扼杀在摇篮里,也不能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天赋,不利于幼儿多方向、多角度地发展。
3.过多的学习任务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把孩子每天局限在书桌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好处,甚至造成负担,在思维方面,思维的三维性狭窄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和提炼。这也是现今亚健康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中国现状是大部分教师的英文发音并不准确,中式英文现象普遍,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盲目进行双语教学,只会将幼儿推入“四不像”的误区。
五、总结
双语教学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但我们切忌盲目跟从。幼儿的认知能力几乎全部来源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倘若让这群孩子在中式英文的教育下成长,这不仅不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外语水平的提高,甚至于让学生陷入先入为主而难以更正的局面。因此,幼儿双语教学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参考文献:
[1] 林韶蓉.影响英语语音学习成就的输入因素[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5).
[2] 邹丽娟,丁国盛,李妍妍.手语神经机制的研究回顾及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特性;功能
一、幼儿教育的主要特性
1.基础性、启蒙性
从教育体制的角度看,幼儿教育是学制的最初环节,是整个学制的基础。幼儿教育的内容作为学前教育的载体,直接影响幼儿现时的发展,为幼儿今后甚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从懵懂迈开脚步走向社会的开始,因此,幼儿课程不寻求传授知识的高深、系统,只需要让幼儿体验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最浅显的知识和观念,帮助幼儿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开启幼儿的智慧与心灵,萌发他们的优良个性和品质。
2.全面性、生活性
幼儿教育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中介,因此,幼儿教育应以实现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要具有全面性。
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大量的人、事物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知识、习得态度,体验情感,形成个性。因此,幼儿教育必然带有浓厚的生活特性,幼儿教育的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生活,实施也要贯穿于幼儿生活。
3.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能理解事物,对世界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幼儿的这种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特点,使得幼儿教育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其基本的构成成分。在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幼儿发展的根本,是幼儿理解世界的基础。
4.潜在性
与中小学教育相比,幼儿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教学课程的潜在性和隐蔽性。当然,中小学课程也存在隐性课程,但毕竟显性课程的力量要强大的多。比如,教幼儿说家里有几口人这个内容,其中潜藏了数学、逻辑、记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是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只对幼儿要求说家里有几口人,不会上升到其他层次。
二、幼儿教育的功能
1.促进大脑发展
俗话说,寓教于乐。如果幼儿教育做得好的话,就是对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了。我们提到过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玩,幼儿教育就是让幼儿有针对性地玩,引导幼儿在玩中学习、成长。手的活动促进大脑的发育,学龄前的幼儿处于手部精细动作的敏感期,精细动作发展很快,幼儿教育中常见的就是和幼儿玩撕纸片、捡豆豆、搭积木、涂鸦的游戏。而到3岁以上,幼儿就可以开始做一些简易手工了,如捏黏土、折纸、手印画……幼儿在拉、搓、捏、折、剪、印这样的动作中锻炼双手的能力,也促进大脑的发展。
2.初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很多习惯从小一旦养成,就会终身携带,并沉淀为良好的性格,如“自己吃饭”“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品质,“自己收拾玩具”则可以增强孩子的秩序感……这些不仅是幼儿教育提倡幼儿必备的素质,同时也是每个孩子受用一生的宝贵品质。但良好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除了生活中的正确引导,幼儿教育建议老师和家长都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幼儿才会在生活中学得“心服口服”。
3.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自信宽容、坚韧勇敢、自我控制……这些积极、乐观的性格都是在幼儿阶段基本形成的,并在小学阶段稳固下来,最终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走向。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格,需要宽松而有序的教育环境、老师家长恰当有效的情绪引导以及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当幼儿出现不良情绪时,老师、家长的做法至关重要,这也使幼儿教育长期关注并力求做好的。
4.发展思维能力
许多家长担心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小就给孩子建立各种模式,恨不得孩子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幼儿以后的学习与成长,在学龄前阶段,家长应着重让幼儿多玩、多体验、多阅读,让他见到、体验到更精彩的世界,让他的心灵接受更丰富的事物。这样才有可能及早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打好“思维地基”。
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质量,提高整体幼儿教育质量,要先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特性及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地认识幼儿教育往往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开端,也是幼儿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宗麟,张沪.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篇6
关键词:多学科视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幼儿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问题,这给我国教育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纠正目前幼儿园教学逐渐向“小学化”倾斜的现状,已成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幼儿园教育呈现“小学化”是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而且也会对家长产生误导,最终对幼儿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对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进行纠正,使幼儿实现健康发展。
一、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
1.社会学分析
我国幼儿教育长期处于优质资源短缺的状态。多数家长期望将幼儿送入优质幼儿园接受教育,家长虽然反对幼儿教育逐渐“小学化”,但是在较大的竞争压力下,甚至还为幼儿私自报班,未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充分考虑。此外,部分家长没有对科学的幼儿教育加以充分理解支持。多数幼儿园与教师均是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对幼儿成长加以引导,在教育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尊重幼儿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但是家长对于这种做法存在误解。
2.心理学分析
家长普遍存在不能使孩子输在起步线上,学好各学科的知识与本领,健康和快乐地成长以及进入期望的小学学习等观念。家长虽然有着美好的期望,但是又要面对现实。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环境对家长认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周围人的孩子学习什么,家长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在正规的幼儿教育之外,家长还要为孩子报各种各样兴趣班。而幼儿教师由于受到教学评价以及幼儿升学考试等方面的压力,心理上也存在诸多的困扰。
3.现象学分析
现象学主要是将平时日常生活当作重点研究对象,认为所有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因果关联。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说明其存在有着必要性与合理性,是一种特定时期的产物。我国长期采用应试教育,教师与家长仅仅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与学习成绩,一旦这种重视逐渐由中小教育扩展至幼儿教育中,必然会使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因此,从现象学角度分析,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是从必然失范逐渐转变为自然失范。
二、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对于幼儿教育而言,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并非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是要确保幼儿在健康成长的前提下,使其可以在幼儿园实现心智方面的有效启蒙。此外,还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幼儿教育的独特性与重要性进行宣传,使家长科学认识幼儿教育,改变以往追求多学、早学以及快学等与幼儿成长规律不适应的观念。
2.完善教育制度
对目前幼儿教育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改善,最为直接且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不良风气得到最大限度的遏制。幼儿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启蒙阶段,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教育内容和幼儿身心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游戏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实现寓教于乐,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此虽有所涉及,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今后应该注重对幼儿教师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改变幼儿园存在的“小学化”现象。
3.衔接教育内容
幼儿教育通过各领域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培养幼儿的技能、情感、知识、态度与能力等。虽然和小学教学内容并不完全对应,但是却有着一定的联系。幼儿教育可以为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知情意行基础,因此,幼儿阶段并不需要这多小学的知识教育,只需将幼儿阶段应学的内容完成即可。总之,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现象在我国已经较为普遍,它是与教育规律相违背的。应该从教育观念、教学制度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逐步地改变。要通过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懈地努力,逐渐完善幼儿教育,实现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推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力.关于多学科视野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透视研究[J].求知导刊,2016,8(8):48.
[2]陈纳.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特点、危害及成因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5(5):90-93.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机遇 挑战
目前,知识经济正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面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在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肩负着历史使命的现代职业教育,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这是需要职教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1 新时期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今知识经济的生命和袁泉在于创新,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不就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竞争。为此职业教育要建立与知识经济相应的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在于两个方面:
1.1 要改变过去职业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职业教育要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以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1.2 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新时期需要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2 新时期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
2.1 既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2.2 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得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
2.3 基础学科和技能相互渗透。目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虽然较宽,但文化知识和技能课不能很好结合,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基础学科和技能课兼容。
2.4 加强师资的培养和锻炼
在师资短缺的情况下,要内部挖潜,敢于用青年教师,让他们在教学第一线上得到锻炼,发展成熟。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在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师资的战略性问题。还要鼓励老师利用零散的业余时间自学新的知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针对实践锻炼的问题,应把实习同科研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达到锻炼教师的目的,使人人都成为"双师型"教师。
3 贴近企业 服务就业
3.1 主动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
学校职教处专门负责学生就业推荐工作,已经与多个企业建立了固定联系,我们还根据企业需求及预测分析确定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签订培训合同,准备实行"订单教育",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培训,形成了稳定的校企关系和就业渠道,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连续5年达到90%以上。
3.2 突出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我们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大了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课时比重,突出了技能训练。2004年,学校投资20万元,建立数控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用人提供了方便。我们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导教学,认真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研究改进教学内容和实习条件,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达到90%以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持"双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上岗就业。
3.3 建立广泛的就业网络
我校职教处专门对学生就业与创业进行指导,为学生就业做好各项服务,首先与用人单位缔结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次派出责任心强、有一定交际能力的人员实地考察,获取就业单位的各种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最后,再到用人单位去实地考查,与用人单位面对面地洽谈有关学生就业的细节问题,以确保学生就业的安全性、稳定性。
3.4 对就业学生进行跟踪服务
学生就业后,学校不能视为是"嫁出门的女,泼出门的水",一推了之,我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就业学生跟踪服务,跟踪服务的工作内容是:继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他们在实践中坚定职业理想,端正劳动态度,培养职业良心;检查、考核学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和业绩,强调劳动纪律和专业技能的影响与作用;协调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对离岗学生应区分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如确是用人单位某种原因引发离岗,学校必须对离岗学生实行再就业安置。
对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与管理,既促进了学生的成功就业,又密切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提高了学校的社会信誉,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4 办学理念的改革
篇8
本研究通过分析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存在的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模式雷同、导师队伍缺乏及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建立了由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过程管理、保障机制、学位考核等五个要素组成的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建筑学
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与以往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区别。如何在借鉴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经验基础上,探索更加适合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成为目前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我国仅有部分建筑学专业学位培养院校制订了全日制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大部分院校存在目标不具体、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集中表现为制定的培养目标与2009年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方案大体相近,没有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征进行调整,与培养目标的定位相去甚远。
1.2培养模式雷同
具体表现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学术型雷同,课程内容封闭较明显;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实践基地投入机制需健全等方面。
1.3导师队伍缺乏
一是校内导师指导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担当训练学生实践能力之责。二是校外导师的参与度并不高,培养方案要求校外导师不仅要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指导工作,还要参与到研究生招生面试、中期检查、开题报告、毕业答辩等培养环节中。三是校内与校外导师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缺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监控。
1.4实践教学不足
一是学位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实施困难;二是半年以上的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没有有效实现,很难满足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三是毕业评价环节主要是以学术型论文评价为主,非应用导向的论文,于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框架
本文针对专业学位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1],具体分述如下。
2.1培养目标
本文将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分解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情感价值。这三个领域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为: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理论、实践学习中所获得的建筑相关知识;在反复的建筑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高于建筑学本科层次的实践能力;情感价值品质则来源于知识、能力在实践中的不断体验,并得以强化。三层次领域最终表现出来的建筑设计能力就是能有效地解决建筑域的复杂问题,为不同建筑对象提供建设问题解决方案。
2.2培养内容
依据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学实践都需要完成以下的内容:专业基础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建筑基本操作及专业技能实践;建筑设计专题、营造法式与工程则例、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建筑教学实践、建筑科研、交流沟通及协作训练;特别注重将情境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建筑实践的主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建筑专业学习过程中。
2.3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设计旨在解决培养模式怎么进行培养过程安排及教学的问题,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各个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结合建筑学教学特点,依托导师组模式,建立高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方式;基于建筑设计项目过程管理,合理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验教学。
2.4学位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在研究生课程实践、专题设计、校外实践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监督和评估,引入职业竞争和项目压力,以提高研究生职业素养和学习动机,以确保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结果性评价是指:由校内外导师组评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学位论文,考核形式包括综合案例分析、设计理念讲解、论文阐述等[2]。
2.5制度保障
保障制度主要解决如何确保在培养模式运行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问题。内部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师资保障。政策保障,是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学位发展的政策制度,是对办学主体、研究生、行业、企业的责权利规范的政策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标注体系、评估体系、预警体系。
3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思考
3.1明确培养目标,注重过程管理
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作为一种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必然要注重其应用性与实践性。而要将全日制建筑硕学专业学位注重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培养目标最全面、最直接地反映到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重要就是要确保在整个培养过程的所有环节中,其实践性都能够得到体现与重视。
3.2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全面体现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突出其实践性与应用性,需对课程设置需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一是实践性课程的增加开设,二是加强教师对实践性课程的准备,三是跨学科课程的灵活设置。
3.3强化实践教学,拓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目前培养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增加联合培养的企业数量、提高联合培养企业的积极性及其认可度、使学生进入企程中去,将成为日后我国全日制建筑硕士培养工作改进的重点部分。
3.4设置奖助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目前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奖学金设置仍待进一步改善:首先是要增加设立针对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奖学金,改善目前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奖学金寥寥无几的现状;其次是要改进奖学金的评价体系,使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在面临奖学金评定时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3.5更新评价体系,提高考核质量
根据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对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目标要求,重新研究与完善现有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培养评价体系,在保障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建立内部及外部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在外部则建立外部管理与监督机构,以进一步促进全日制建筑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其培养工作的发展。
作者:伍伯妍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崔珩,栗民.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97-101.
[2]顾大庆.中国建筑学学制的问题及其改革[J].建筑学报,2010(10):10-13.
篇9
通过采取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农村短缺学科教师集中培训和重点学科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同时,引导和鼓励县(市、区)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科学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二、主要项目
(一)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每年组织500名左右的农村骨干教师到高水平院校进行集中培训,全面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带头人,促进教师教育改革。
培训对象为农村素质提高工程中已确定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人员。
采取院校集中研修与优质学校跟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专家引领、课题研究、跟岗实践、参与体验、返岗实践等培训方式,促其专业化成长。
(二)农村短缺学科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
以农村教师为主,遴选一批中小学优秀学科教师到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进行10--15天短期集中培训,紧密围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
程改革的需要,注重基础性培训,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培训对象为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
采用专家讲座、合作探究、观摩考察、参与体验、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优势,根据“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优质培训资源,分期分批开展大规模培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发挥远程培训资源的辐射作用,让更多农村地区教师共享优质培训资源,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培训对象为全市农村中小学各主要学科教师。
采取混合学习方式,做到教师线上学习、线下集中研讨和在职实践相结合;培训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要根据农村教师需要,整合开发优质培训课程资源;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做好远程培训教学、线上辅导等工作。网络培训平台要建立学员在线学习数据统计与监控系统,加强过程管理。
(四)学前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以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整合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实行灵活多样的学习制度,创设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学研一体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积极构建幼儿教师、园长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长效学习机制,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能起到骨干、示范、带动作用,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幼儿园师资队伍,从而推动我市学前教育
的整体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1.培训对象:主要为全市幼儿园园长及教师。
2.培训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坚持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教师”为重点,结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际,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以观念更新、能力提升为任务,全面提高幼儿教师、园长整体素质。
(五)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1.培训目标:了解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的教育训练方法,提高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特殊需要的人培养成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人。
2.培养对象: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3.培训内容:特殊教育形势与理论、师德与修养、课程与教学、热点问题及处理等。
(六)农村中小学送教下乡项目。
每年4月和10月,分期分批组织全市特级名师、优秀名师、名师及骨干教师等优秀专家团队对县(市、含伊滨区)农村学校组织开展“送教下乡、送课下乡、送培下乡”活动,搭建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为农村地区教师送去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送教课程及方式根据各地需求来确定。同时,市财政局、教育局从专项培训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送教下乡保障。
1.培训对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师。
2.培训方式:通过现场观摩、当堂点评、专题讲座等系列的教学活动,突出典型,以点带面,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水平,全面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建立骨干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市培计划”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管理本地区项目实施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要建立责任制,保证专职人员有精力、有能力、有动力抓好培训项目的落实,确保本地区培训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篇10
一、 如何正确处理好设计与规划两者的关系
1、科学的规划设计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2、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
3、建筑设计需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有位城市规划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
二、城市规划应注意的原则
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三、综合兼顾的建筑设计理念
开始设计时我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 上一篇:家校合作的方式
- 下一篇:运动医学科和骨科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