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会计控制
管理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的加大。企业为了减少经营风险,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约束、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
一、内部控制的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测试和评价,即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并进行相关测试来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规模。它可以减少对报表项目和相关账户的测试工作量,提高审计结论的可信度,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内部控制的检查,可以向被审计单位管理者指出其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纠正和完善的建议和措施。
二、内部控制规范基本结构及内容
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第三章风险评估,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内容;第四章控制措施;第五章息与沟通;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组织实施;第八章附则。
内部控制规范具体内容包括:(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以及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新内部控制规范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重点突出和强调公司治理、内部环境、风险控制等内容的扩展。
三、内部控制规范基本原则
内部控制规范的基本原则有合法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全面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在层次上应当涵盖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对象上应当覆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在流程上应当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重要性原则,即强调内部控制应当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有效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能够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制衡性原则,即要求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和权责分配应体现权责分明和有利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履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应当具有良好的独立性,任何人不得拥有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特殊权力;适应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合理体现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业务特点、风险状况以及所处具体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
四、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方法、内容
(一)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内部控制测试目的是查找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方面的问题,为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
(二)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有询问、观察、检查、再执行。询问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对执行控制的相关人员提出问题,根据被询问人的回答确定控制是否存在并有效运行,以及控制执行人对控制的理解程度。观察是针对正在执行的控制或步骤进行现场见证,从而判断控制是否存在并有效运行,并获取控制证据。检查是通过查看与控制相关的文档性记录,判断控制有效性和控制执行总体情况的一种方法。再执行是通过重新执行某项控制,检查该控制实际执行结果是否准确的方法。检查与询问结合运用,并进行适当的再执行程序,确认控制确实有效执行。
(三)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包括公司层面、业务活动层面、信息系统层面三个层面的测试。
1 公司层面测试内容包括反舞弊程序与控制、经营活动分析、职业道德、高管基调、举报和违规处理、组织结构、权利和责任分配、培训、业绩考核、人力资源政策、信息与沟通、内部审计等十二个主题,主要针对公司较高层次和具有广泛影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检查。
篇2
【关键词】 高管 权力 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质量
一、引言
伴随着大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拿会计信息来说,他可以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影响企业经营效果。企业会计信息的最主要变现形式就是财务报表和会计报告,因此,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取决于财务报表和会计报告对会计事项反映的客观性和公允性。
同时,公司内部权力结构也会影响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高层梯队理论”,层级越高管理者对于组织内影响越大。而作为我国目前这方面发展还未成熟阶段的现状,那么公司内部控制就越有可能受到高管层影响。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1)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DoyleJ(2007)在研究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与应计质量二者关系时发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其应计质量较差,并由此推断内部控制缺陷是导致公司应计质量较差的根源。Kam(2007)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相较于未披露内部控缺陷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更高,盈余质量更差。董望,陈汉文(2011)以2009年两市A股公司为样本,研究得到:在“企业内部生产会计信息”方面,内部控制质量正向显著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在“市场投资者外部反应”方面,市场投资者对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公司的盈余反应更为敏感。这证实了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合理保证财务信息质量的目标。
(2)高管权力的配置结构和内部控制
程晓陵、王怀明(2008)以2006年前在中国上市的公司为样本,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经营的效果,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三项目标出发,衡量内部控制政策实施效果即内部控制质量水平。研究发现董事会特征的两职合一会显著降低公司会计信息报告质量。张先冶,戴文涛(2010)对国内一些从事内部控制研究的专家、金融保险业的高级分析员及负责内控实施的企业高管做问卷调查研发现,内部环境因素严重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从属于内部环境因素的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公司治理结构变量中,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内部控制显著负相关。吴秋生,郝诗萱(2013)通过问卷调查法发现,高管权力对于不同内部控制层面有着不同影响,其中如崇拜权、合法权、奖赏权和专家权都是正向显著影响内部控制,而强制权则是与内部控制呈不显著性的负相关关系。
该部分根据制度背景,从契约需求层面解释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品质的影响,“高层梯队理论”,层级越高管理者对于组织内影响越大。尤其是公司的权力结构,不难想到高管势力对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联系的影响,并据此提出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
H1: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越好,其会计信息的质量就越高
H2a:高管集权会降低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
H2b:高管集权会提高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鉴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的上市条件有所差异,本文以2011-2012两年深市主板A股及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为保障样本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对初选样本进行了挑选,并最终得到样本公司1536家,包括2011年的872家,2012年的664家。
(2)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会计信息质量
即采用深市主板A股及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自2001年以来,深交所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从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四方面分等级对深市全部上市公司的年度信息披露进行考核评级。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A、B、C、D。本文研究选取的是2011-2012年两年数据,默认A级为优秀,B级为良好,C级为及格,D级为不及格。用四级度量测度被解释变量Disclose:赋值A为4,B为3,C为2,D为1解释变量
2)内部控制缺陷综合评价指标
本文根据深圳迪博公司计算得到的内部控制指数作为衡量内部控制指标。该公司作为我国研究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专业公司,一直着重关注上市公司内控建设现状并致力于能够量化评价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
3)高管权力
如果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那么,在高管的重压力之下,公司的财务负责人会参与公司盈余管理。本文参考刘启亮等的做法,根据董事长与是否两职合一的虚拟变量定义高管权力,如果两职合并,认为高管权力集中,否则权力不集中。控制变量参考和方红星和张志平的做法,选择公司规模、市长比、财务风险、年度和行业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为了检验假设1,构建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回归模型1
模型1中的Disclose代表会计信息质量
在验证H2之前,先对高管权力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关系进行验证,即将模型1中的解释变量ICindex换成Dual得到模型2,然后进行实证回归。该步骤主要用于考查高管权力是否会直接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为检验高管权力对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提供铺垫。
根据前面章节的研究假设,以模型1为基础,通过去中心化后,将ICindex与Dual交乘项放进模型中,构建验证高管权力对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关系影响的模型3:
四、实证结果分析
1、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经过对模型1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得到表1。从表中结果可知,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严重正相关,且在1%水平上显著,本文的假设1得到证实。控制变量情况如表,大部分与会计信息质量呈显著或正或负的关系,如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与会计信息质量呈正
相关关系,依次在1%,1%,5%,5%水平上显著。资产负债率与会计信息质量呈
负相关关系,在1%水平上显著。公司成长性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系数为正但
不显著。
2、高管权力、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由上表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变量(ICindex)与高管权力(Dual)的交乘项系数为3.663277,系数符号为正,并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高管权力对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正相关性,即高管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层核心人物,手握权力越大,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效实施,进而促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更加真实可靠,即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五、结论
本文基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的高管权力配置视角,以2011-2012年深市主板A股及中小板153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应用有序LOGISTIC回归,在实证研究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关系之后;纳入高管权力这个变量,考察高管权力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基本证实本文提出的假设,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1)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高管权力对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J].管理世界,2007(7),111-119.
[2] 吴秋生,郝诗萱.论领导者权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5),32-39.
[3] 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差距与绩效[J].南方经济,2007(7),60-69[52]邵剑兵,刘宇.权力循环视角下的公司治理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10),54-58.
[4] 权小峰,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经济研究,2010,(11):73-86.
[5] 汤洪波,李湛.公司价值与高管人员权力结构,软科学,2008,(1):32-41.
[6] 朱华建,张盛勇,高宏伟.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64-69.
[7] 杨德明,胡婷.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0(5),90-96.
[8] 柏子敏.公司会计治理: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研究的新视角[J].经济问题,2005(2),36-39.
[9] 陈汉文,林志毅,严晖.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由“琼民源”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9(5),28-30.
[10] 刘慧凤,盖地.公司会计治理与公司治理:同构、嵌入还是交叉?[J].会计研究,2006(6),15-21.
作者简介:
买阳睿(1991-),女(回族),河南焦作人,云南民族大学会计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李小萌(1992-),女(汉族),陕西省高陵县人,云南民族大学会计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房地产企业民营
一、引言
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企业内部控制不仅有利于防范企业风险和促进企业规范经营,而且对保障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理念的形成以及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民营房地产企业也开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的效果,但整体来看民营房地产企业推进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因内部控制缺失而引发企业危机甚至造成企业倒闭的现象时有发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此背景下探索分析民营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措施,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紧迫。
二、民营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能够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之间实现相互制约、互相制衡、彼此监督的业务组织形式,其本质是一种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在资产完整和经营方针得以贯彻的前提下,本着注重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它来源于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民营大部分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基本业务内控流程已经实现有序管理,但同时仍有许多企业未能深刻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一)对内部控制存在认识误区
民营房地产企业的领导者出身各不相同,其中许多负责人是基层管理岗位和普通劳动者群体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实践经验,但掌握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拥有的管理技能十分缺乏。他们在管理实践中关注的重点是房屋卖出之后获得利润的多少,而Υ酥外的内容并不十分关心。有些民营房地产企业的负责人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因为未经过管理学方面的系统训练,对内部控制的内涵以及内部控制的功能、作用和意义等未能全面把握,简单的把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或者把内部控制归同于会计控制、成本控制,更有些人把内部控制理解为各个控制活动和流程的简单集合。对内部控制不予重视或者是不理解内部控制的真实内涵,也就不可能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取得应有的实效。
(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不到位
一是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发生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但民营房地产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完善,最高决策人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同时扮演着决策人和监督人的双重角色,根本无法用内部控制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二是评估主体选择不当。虽然部分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但承担评估任务的主体人员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和一部分与内部控制密切关联的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而普通员工往往缺乏参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渠道。个别企业虽有部分普通员工参与,但由于担心引起上级和职能部门的不满而不敢仗义执言,导致风险评估的可信性受到怀疑。三是自我评估的方法选择欠合理。目前,内控风险评估的方法已经有20多种,但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国内许多企业在开展内控风险评估时往往照搬一些国外的方法。由于这些方法往往不符合企业的客观实际,也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民营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提高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房地产业是一个周期性较强和风险程度较高的行业,强化内部控制对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做用,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这一点予以足够的认识。要切实提高民营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这一事物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让他们深刻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巨大作用。提高认识可选择的途径,一是对有关负责人定期进行培训,用内部控制的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二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其它内部控制标杆企业或者同行业中内部控制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的企业取经学习。企业领导层,尤其是决策层对内部控制是否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领导层端正和提高了对内部控制的意识之后,可以从多个方面潜移默化地提高员工理解和把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提高整个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二)引入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全面的风险体系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项目运行之前要分析企业现有的资金状况,分析和计算基于销售和在建项目状况下的保本点,准确判断出新项目可能带来的成本和收入,建立预测模型精确估算企业资金链续运行情况,从整体上对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风险预测。其次是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随时监督和把控项目的建设情况,建立防范和处理重大事故的应急组织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三是在项目竣工后以月度为时间单位及时反馈项目运行情状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一是提高内审部门的权威,充分认识内审部门的巨大作用。第二是定期对内审部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第三是内审和外审充分合作,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企业面临的风险,并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或修正措施,进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傅冰.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企业研究,2014(16):31―32.
[2]许燕飞.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4(8):212-213.
篇4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原因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概念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还处于最为原始的阶段,有些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些规章制度,管理条例;有些企业将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都看作为内部控制;有些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还不够理性化。近些年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造成我国企业资产流失事件的多次发生。
(二)内部控制理念与运用不协调
我国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对于其理念的理解与研究不如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如果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不加入到企业的管理控制之中,即使再完美的理论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唯有将内部控制理论应用于实际经营管理中,才能使理论更具有实际性。由于我国企业控制理论大多都是借鉴于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理论经验,很少的企业能够将原有的理论融入到自身企业中,结合自身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完善改革。这样理论与实际不协调的现象会使一些管理条例成为在纸面上的摆设,并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限制性。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不协调
我国很多企业不能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统一起来,将内部控制看成一种被动的防御措施,对新时代内部控制的职能体系理解的还不够完善。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统一结合应用,变内部控制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方式参与到企业经营模式与方法的实现、跟踪、反馈、调控和整合之中。将两者统一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四)对内部控制实质重视程度不足
内部控制体系应像企业其他体系的职能一样,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的基础措施融入到企业的总体之中。由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执行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造成企业忽视内部控制的作用,仅仅是制作了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制定,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和实践效果不加重视。甚至有些企业会向优秀的企业机构购买内部控制的设计方案,这样做无非只是为企业增加了华丽的外表而对内在的管理却毫无收益。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是整个制度的关键之处,若执行力度不够将会影响到内部控制体系作用的发挥。
(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理解不够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国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更晚,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只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深入的理解与研究。而且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侧重研究方向较为单一,没有与其他内部控制体系过多的实践接触机会,这就造成内部控制研究人员对于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实际操作不熟练等现象。
二、我国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法规混乱
从我国内部控制的整体上来看,近些年内部控制虽然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也有了一定的成绩,但都是针对本行业来制定的,仅在本行业上应用完善,但是在其他行业上却无法行得通。缺乏内部控制的通用法律法规制度,造成规章制度的混乱,需要形成统一制度,利于管理体制的完善。
(二)两权失衡,内部控制责权不清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良好协调制约是保障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有企业主要是采取所有权代替经营权的方式,但在现代社会,国有企业有趋向于走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的方式。而我国并没有完整的一套保护国有财产保值的体制。这样就导致了,所有权只是徒有其名,而经营权却得不到相应的控制权力,因而就产生了很多滥用名利,谋取各人私利等不当的现象。造成了企业控制环境的严重恶化。
(三)风险意识差,内部压力不足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烈,企业应当做好风险防范的准备,风险意识应当不断提高,需要有对目前环境作出分析、判断、防范、控制风险等实力,增强企业内部的压力。有些企业不具备风险意识,不会对当前事实进行分析判断,而当企业面对风险时却手足无措,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
(四)内部监督机制弱化
社会中的很多监督部门如:税务、银行、审计等,在工作时没有统一的监督机制,各行其职,不能够给企业带来足够的震慑力。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没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同时也不能单靠审计部门一方监督企业经营,应在加强审计部门监督机制的同时,多方监督部门同时深入到企业中,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监督力度。
三、结语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我国内部控制起步较晚,目前还在初级发展阶段,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文中对一些问题列举,并分析了造成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因为加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不能只靠企业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还需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来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时代报告.浅析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2011年第8期.
[2]李小娟.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绿色财会[J],2011年03期.
篇5
1 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目前,在我国企业中基本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的指导;有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的汇总,建立了企业规章制度就等于做好了内部控制。有的甚至认为风险管理仅仅是公司高层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还有一些管理人员风险管理观念淡薄、重经营轻管理。所以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机制,应提高企业管理者对这方面的认识。 此外,企业比较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风险,从而忽视了对传统内部控制之外的风险的控制和衡量。例如,外部重大不利事项,外部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法律变化等风险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企业若加强对这些风险的控制,就会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内外部发展空间,减少更多风险。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重视,内部控制难以发挥作用。一些企业机构设置不断变化,对分支机构的管理授权不清,没有将不相容职务分离;一些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大多注重企业的财务目标,忽略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过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控 制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内部控制的环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具有片面性,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没有形成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和制度执行结果的考核,三者没有构 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3. 内部控制执行效果不理想,缺乏风险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够。许多企业的监督部门的工作不认真执行,完全是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各部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则各部门或人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一些企业采取事后管理的传统内部控制方法,把内部控制置之度外,缺乏对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直到发现问题再实施补救。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者业绩考核往往以利润为指标,评价方式不具有多样性,往往忽视对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缺乏完美的风险管理机制及组织架构。管理者在内部控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没有相应的组织或机构进行监督制约随时面临着失控的局面,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运行,不能降低潜在的风险。由于内部控制无法发挥对高层管理者的制约作用,而企业往往会因为缺乏对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有效控制和监管而带来风险。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尤其在我国企业改制以后,强调放权让利,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未达到内部权 力制衡的效果。
2 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风险管理意识差,缺乏风险管理机制。就我国企业的当前情况来看,企业的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受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的影响,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不断提高。
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控制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计划不如变化快, 由于没有认真地去考核、去检查,而只是搞形式,其执行效果不理想。一个完善的制度,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 制约内部控制的法制大环境尚未形成,降低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产权责任不明确、人员素质低等原因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大环境。因此,在一个企业也就很难形成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局面。 此外,我国内部控制未形成常态,对于风险管理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尚未构成内部控制工作的长效机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不能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形势发展的需要。
3 完善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对策
1. 加强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必须加强企业自身风险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内部控制,不断的组织学习有关内部控制的知识。尽快在体制上明确企业管理层风险管理方面的责任,加强对内、外部所有风险的总体研究和控制。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企 业还要将重大问题由管理者按照程序集体研究决定,以便增强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使内控制度的执行落实到实际,从而推进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水平。
2. 科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1)科学设置内部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内部控制体系,就不可能有效的运行内部控制降低企业风险。必须科学设置内部机构,构建符合风险管理理念的组织结构体系。建立符合所设置内部机构内控控制的控制标准,各机构之间要相互联系和制约,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将不相容职务分离,设置合理的轮岗制度等等把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全面的控制体系,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有效的保障。
(2)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增强企业适应环境 能力。当今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风险不断提高,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预测未来可能的风险,采用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 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将风险转移、风险规避等,以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3.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加强风险应对能力。
(1)制定内部控制的工作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为防止执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工作而流于形式,要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工作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与执行人员的工作业绩评价挂钩,提高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企业还要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
(2)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部分,应当组织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和规范性的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作用,确保内部控制的执行有效性。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加以系统的检查和评价,确定其可信赖的程度,并针对内控中的薄弱点和失控点,提出改进措施降低风险。
(3)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要高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企业是一个利益整体,每一个部门都是为了完成企业最终目标而努力。各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共享、信息沟通,便于互相协作、互相促进,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做到协调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全面可靠地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以加强企业风险应对能力。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它们之间必然会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篇6
中国保险业是外国投资者最为关注的行业之一,中国人寿海外上市曾是2003年全球最大的IPO项目,中国人保和中国平安也都在海外成功上市,就是有力的证明。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如何强化内部控制的基石,是中资保险公司健康走向世界的必修课。
一、公司内部控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2002年7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也称《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以下简称《法案》)。2002年7月30日,该《法案》经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后,正式成为法律并生效。该法案的出台是针对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造假事件,以及其后又接连发生的施乐、世通等大公司会计造假案而制定的。根据安然事件反映出来的严重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法案》不仅对《证券法》(1933)和《证券交易法》(1934)这两部证券监管的重要法律做了修改和补充,而且还对会计行业的监督、审计独立性、财务信息披露、公司责任、证券分析师行为、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权利和责任等诸多方面做了新的规定。在这些新规定当中,要求管理层报告公司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并要求外部审计师证实管理层报告的准确性最为引人注目。使内部控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法案》的第302节要求CEO和CFO就他们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报告,并在提交给SEC的财务报表上签字——依此作为保证,因此,这部法律将迫使高级执行主管确保其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而《法案》第404节要求公司:(1)陈述管理层建立和保持适当的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责任;(2)在上市公司的财政年度末,对内部控制结构和财务报告程序的效果的评估。《法案》的第404节以及103节,指导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制定用以管理外部审计师的证实工作,并就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估进行报告的行业标准。
2004年3月9日,PCAOB了其第2号审计标准:“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针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审计”,并于2004年6月18日经SEC批准。该标准关注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以及这项工作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问题。这项综合的审计会产生两份审计意见:一份针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另一份针对财务报表。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涉及以下内容:评价管理层用于开展其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过程;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转的效果;形成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意见。该标准的出台,将对构成有效公司治理基石的董事会、管理层、外部审计师与内部审计师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PCAOB主席WilliamJ.McDonoush所称,“该标准是委员会采用的最为重要、意义最为深远的审计标准。过去,内部控制仅是管理者考虑的事情,而现在审计师们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详细的测试和检查。这一过程将对投资者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因为稳固的内部控制是抵御不当行为的头道防护线,是最为有效地威慑舞弊的防范措施”。
PCAOB的工作对于规范化的内部控制设计、实施、监督、评估与不断改进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它使许多美国公司的各层管理者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有效履行其内部控制的职责,并为会计师行业对内部控制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该标准将力促公司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这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竟,内部控制监督过程需要审计委员会、高层管理者、外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师的共同参与。
PCAOB相信,为获取可靠的财务报表,机构必须保持内部控制的运转,以便了解各项记录的准确性,各项交易和资产的处理的公允反映情况,并对各项交易记录的充分性提供保证,且收支工作都经管理层和领导者授权。这样,就能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编制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的运转还能确保上述步骤的运转,以防止或发现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资产的盗用、未经授权使用或处置情形。简言之,如果公司管理层能证明其对簿记工作实施了适当的内部控制,用于编制准确财务报表的账簿和记录是充分的,并遵守了公司资产的使用规则,投资者就会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更为信任。
《法案》将代表一个新的资本市场监管时代的到来,对公司内部控制、会计、审计发展的意义尤为重要。随着中国保险业对外国同业的全面开放,中资保险公司已置身于世界市场一体之中,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法案》决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法案》,从中吸收营养,为完善中资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有用借鉴。
二、COSO框架应该成为中资保险公司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标准
第2号审计标准依据COSO制定的内部控制框架制订,在“管理层用于开展其评估的框架”一节中,明确管理层要依据一个适宜且公认的由专家群体遵照应有的程序制定的控制框架,来评估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美国,为管理层的评估目标提供的适宜框架就是COSO框架。
COSO是一个由IIA和AICPA在内的众多组织组成的联盟,它开发出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模型,称作COSO框架。SEC对PCAOB的第2号审计标准的认同,从一个侧面承认了COSO框架,表明COSO框架已正式成为内部控制的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准确理解COSO界定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内容、概念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
通常情况下,对于组织来说,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实现以下组织目标。
组织运行的效果与效率。所谓效果,就是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所谓效率,就是指一定的资源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组织经营效果和效率的文件,同时也是组织风险控制的重要依据。财务报告的不真实、不完整往往是组织的重要风险之源。
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违反法律法规和合同,既可能给组织带来较高的违法或违约成本,更可能隐含着对组织资产或股东利益更严重的危害。
(二)内部控制的内容
内部控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监督5个部分组成。
控制环境,指影响组织实行内部控制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组织特征、产品与服务构成、组织文化、领导风格、法律制度、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内部控制的推行、效果或效率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
风险评价,指对风险的真实性、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防范风险可能采取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可能产生的效果和风险发生后将产生的内外部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控制活动,是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风险采取应对措施,纠正偏差,使组织的运行朝着既定目标发展,其中包括相关的政策和程序。
信息沟通,内部控制涉及到组织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为了获得充分准确的信息、控制措施得到充分响应、风险评估客观公正,广泛的信息来源和相关人员之间的充分沟通与理解是内部控制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
监督,整个内部控制过程,包括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本身都必须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中,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以提高内部控制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控制效率。
(三)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理解
对内部控制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
内部控制是动态过程。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结果本身。组织目标是由组织的宗旨决定的。它包括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效率。内部控制是防止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目标有效率地实现的风险因素造成实际损失、或者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贯穿于组织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或措施。环境影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内部控制受人员沟通程度的影响。内部控制受到组织内各层次人员的影响,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制定出一本制度手册或规章。单纯的规章制度只是一种机械的控制措施。组织虽然按照规章制度来运行,但人是具有个人目标、个人情感的能动性个体,他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规章制度的实施效率和效果。他们的行为可能受到其个人利益的驱使,也可能受其误解或抵触情绪的驱使。因此,内部控制必须建立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
内部控制提供的是合理保证。对管理层或董事会而言,内部控制提供的只是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内部控制措施,无论设计的多么完美、运行的多么好,组织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受到内部控制制度所固有局限性影响。内部控制也仅能为董事会和管理部门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第2号审计标准认为,COSO框架能确认出内部控制的运营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适用的法律和规章三大主要目标,而这三大目标都会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关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此外,标准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作为框架的五大组成要素,服务于上述三大目标。
篇7
内部控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其涉及的部门较多,对金融保险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持续的监控分析,会产生数量巨大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以一种能使工作人员行使各自职能的形式和时限被识别、掌握和沟通。甚至是对金融保险企业的投保人、被金融保险人、监管者和股东这样的外界之间也必须有有效的沟通方式。金融保险企业要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重视对其畅通信息平台的搭建,为内部控制的信息传导提供有利条件。
二、内部监督机制效果不明显
通过持续的监控行为、独立的评估来实现对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的运行质量的评价反馈,是整个体系里的重要环节。但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尚未建立完善,或是岗位设置没有为其设立单独的部门,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很难得以实现;或是人员配置不到位,导致内部监督工作受到限制;或是其工作范围只局限于验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而与其应承担的工作职能不符。这样一来,金融保险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环节存在缺陷,会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三、金融保险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完善金融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关注国际上对内部控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加深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系统认识,让公司各级人员对内部控制给予充分的重视,为内部控制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同时,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应避免再局限在某个部门上,金融保险企业的相关人员设计内部控制活动的时候,应该全面梳理公司运行的每个流程,来锁定与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具体执行时,需保证内部控制的每个步骤,从内控设计到分析再到提出意见以及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审计,都严格执行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还需加强金融保险企业的现代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强化董事会的职能,为内部控制体系营造一个适宜的基础环境。
(二)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强化金融保险企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是其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贯穿内控目标的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首先,需通过考察、流程分析等手段对风险进行判断、分类和鉴定,在有效识别风险的基础之上,特别注意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风险应对系统的构建。其次,需引入科学的风险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动态监控,尽量降低经营风险以及投保风险的损失程度。并对风险的发生,能够提出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能够保障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金融保险企业需提高对日常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活动中产生的信息的重视程度,致力于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为内外部相关人员提供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同时,还需保证所产生信息的质量,避免虚假的或是不准确的信息误导相关人员的判断和工作效率,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甄别来保证其科学性和正确性。还可扩展公司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如建立受理举报的专门机构及举报人保护制度,以对相关人员产生制约效用,为避免舞弊提供有效途径;或建立及时的信息共享机制,将各部门统一纳入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直接在系统内建立内控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为信息的传递提供畅通的上行、下行通道。
(四)强加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主要对内部控制实施流程进行监控,对于金融保险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进一步的完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金融保险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及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记录内部控制的信息,发现内部控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薄弱环节并深入发掘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改进意见。金融保险企业需致力于开发完整功能的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对机构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记录、检测和反馈,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改进更适合的模型设定和关键指标来度量业务情况,合理化对非现场审计、风险评估和日常检测结合利用,有效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建立专业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避免机构内部的其他部门参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以削弱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破坏内部监督的职能运行,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的专业技术和报告能力,对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进行持续性的监督评价,以保证自身的健康规范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问题; 改进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一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二是董事责任淡化,董事会缺乏独立性,从而难以对经理层实现有效的监督。三是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缺乏权威性。四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在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表面上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但实际上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二)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一些上市公司机构臃肿、管理层次过多和效率低下;一些上市公司缺乏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以致决策和执行程序混乱,问题频发;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仍然是重视纵向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忽视横向的协调关系,导致同级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缺乏协调配合等等。
(三)企业文化缺失
很多上市公司忽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只重视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机械性实施,而没有探索和总结形成企业自身的文化,忽视了现代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一些上市公司领导还借建立企业文化之名来塑造个人形象,对内搞个人崇拜实现个人专断,对外扩大个人知名度捞取社会利益或政治资本。一些上市公司“所谓”的企业文化,主要为对外摆摆门面,在企业内部根本形不成文化理念,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四)风险控制薄弱
一是风险控制意识淡薄。个别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仍未树立足够的风险意识,或只把风险控制当做讲话的时髦词,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二是风险控制机制缺乏。一些上市公司领导虽然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但并不知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制定制度、作决策和管理活动中仍然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
(五)控制活动不力
一是有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空洞,“原则性”的要求多于具体措施,缺乏可操作性的控制活动。二是有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中所制定的控制活动相当一部分存在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问题,无法落实到管理过程之中。三是有的上市公司对控制活动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检查、考核和奖惩措施,控制活动执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外,内部控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能够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加以正确认识,或对控制程序和措施缺乏正确的理解,对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也使控制活动失去应有的作用。
(六)内部审计作用难以发挥
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多数上市公司将内部审计设置在公司管理层,同时接受管理层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领导。而审计委员会基本上处于虚置状态,内部审计完全听命于管理层,难以发挥其在内部治理中的作用。二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监督范围过于狭窄,多局限于对会计监控的层面,监督职责落不到实处。三是内部审计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经验和必要的现代内部审计技术与手段等。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相对落后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在西方国家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才开始对内部控制进行探讨和研究,直到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才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虽然有的学者也较早地引进了美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关于内部控制建设的问题,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引进上,缺乏实践中的运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使上市公司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由于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造成了有些上市公司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足;由于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掌握不够,内部控制知识缺乏,不能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目标、内容要素和原理机制等,造成了内部控制环境紊乱、控制活动不力、风险控制机制薄弱、监督体制不顺等问题。事实上,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并不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尤其对管理当局缺乏约束力,甚至在执行中,许多规章制度经常被束之高阁,缺乏有效措施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三)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美国萨班斯法案出台后,美国上市公司为了适应法案的要求,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在所调查的收入200亿美元的大型公司中,平均85%的企业投入资金超千万美元、60%的企业投入十万小时以上来健全内部控制;收入在50亿到200亿美元的企业中,有近41%的企业投入超过五万小时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而在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出于成本效益问题的考虑,不愿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方面进行必要的投入,甚至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省略应有的对关键控制点的控制,造成内部控制的严重缺失。
三、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监管,保证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
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 问题; 完善1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
1.1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保证所有的经营活动遵守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为了使企业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市场的公正公平,内部控制应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遵守规范其活动的法律法规。
1.2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人、财、物的管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保证对人、财、物资源的占有。占有上述资源并不仅仅是拥有资源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控制权,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使资产能够保值增值。企业失去资产就失去了生产经营的具体对象,所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内部控制的最基本目标,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首要目标。
2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企业应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施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来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全面性原则。遵循全面性原则就是指内部控制应该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覆盖企业的所有业务和事项。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相联系、内部控制与公司的决策执行有机结合,内部控制应该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涵盖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岗位,不留任何的死角。
2.2制衡性原则。遵循制衡性原则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在机构设置、业务流程和权责分配上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没有一定制约的权力往往会产生逆向选择,有损企业的整体利益。内部控制的核心就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和岗位,对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之间的权力实施有效的制约,保证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保证企业运行的高效率。
2.3重要性原则。遵循重要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应该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环节和高风险的领域。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虽然相互联系,但是面临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时候,要重点关注重要业务环节和高风险的领域,在判断重要性的时候应该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和企业的自身情况实施职业判断。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内部控制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内部控制在我国企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少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把内部控制和内部牵制相混淆,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牵制;部分企业把内部控制的重点全部放在内部监督上;还有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各种制度规范的总称,企业建立内部制度后就完善了内部控制等,并没有真正理解内部控制的含义。可见,我国企业在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较为低级的水平上,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3.2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公司的股东大会行使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实施决议,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直接存在密切的联系,公司治理是高层次的内部控制。现阶段,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还不够健全,公司的治理层没有对内部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使得一些管理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给管理者违背内部控制制度、实施逆向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不完善。
3.3授权批准控制程序存在漏洞。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授权批准控制,应该明确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办理业务的权限范围和相关的审批程序、责任等。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授权批准制度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审核批准的控制上,就是要求企业的各个岗位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复核和审查相关经济事项或经济业务的合规性、真实性以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存在着授权批准控制不健全的现象,例如:授权批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授权批准的程序不够完善、越权审批以及审批尺度过大等,这些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4.1正确认识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要想健全完善内部控制,股东、管理者和所有员工必须对内部控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内控制度。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除了普通员工应该具备内部控制意识外,企业的管理层更应该具有内部控制意识。
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对策;强大目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一、民营企业集团内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问题
1.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当前的许多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企业所有者独揽大权,一人掌控所有管理权限,各级职能部门只能被动接受,顺着企业所有者的指挥棒转,从而造成重大事项决策随意性大,打乱各部门的正常运作,导致各职能部门权责不明确,对集团下属公司的管理失控,存在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
1.2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很多民营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没有授予内部审计机构足够的权限,部分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于财务部门领导,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难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工作范围严重受限,加上内部审计人员多由财务人员转行,综合素质不高,没有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功能与作用,成为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1.3 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并且能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一个公司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就会导致企业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具体表现为怠慢职责、自行其是、工作散漫等现象,长期下来,严重影响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2.企业控制活动执行问题
2.1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企业的管理者虽然建立了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认识不清,认为内部控制是用来管理员工的,自己不愿意受内部控制的约束,造成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漏洞百出,职能部门怠于行使监督职能,完备的制度最终也成了一纸空文。
2.2 员工缺乏培训。企业未建立起员工培训机制,员工缺乏上岗前培训,造成员工对内部控制不熟悉,对企业管理文化不了解,各下属公司及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理解各行其是、步调不一致,无法形成集团整体的管理协同效应。
2.3 对偏离内部控制现象反应不力。企业高层管理者对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偏离内部控制的现象反应迟钝,不能作出及时的反应并纠正,引发员工错误认识,加重各层级职能部门及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懈怠程度,从而造成内部控制作用的弱化。
二、民营企业集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管理
1.1 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企业所有者应根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提升自己的治理理念,建立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公司所有者、高层管理者和员工的职责,进行合理分权,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职能、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企业经理层的经营管理职能,三者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制约与平衡,规范决策程序,保证重大决策、重要事项实行集体决策,任何个人不得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1.2 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管理层级,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为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不但懂财务还要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扩大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并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监控,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1.3 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发扬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地企业氛围,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企业员工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做到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与规范员工行为,打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稳定与发展。
2.建设具有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2.1 营造全员受控的氛围。企业所有者、管理层应提高对内部控制的内涵的认识,发挥领导者的主导和垂范的作用,按照内部控制的规定与要求行使自己的权责,营造无论是企业所有者、管理层还是员工都必须自觉接受“受控、受限”的角色和自觉履行控制的责任的内部控制氛围,使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的各项业务,保证内部控制不存在空白点。
2.2 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员工岗前培训及后续培训机制,加强对员工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培训工作,可以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熟悉程度和执行力,并能有效地将企业成功的管理文化复制到集团所有下属企业,提高集团及下属企业的管理效率,以实现整个集团的管理协同效应。
2.3建立纠偏机制。建立及时迅速的纠偏机制,在经营过程中发现偏离内部控制的现象要及时作出反应,堵塞漏洞,追究有关机构或相关人员的责任,营造管理层对偏离内部控制的行为决不容忍的管理文化,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信心。
3.完善内部控制评价
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在授权内部审计部门开展专门的评价活动的同时,也可以以召开讨论会的形式,组织各职能部门和员工共同参与,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及分析内部控制作用弱化的原因,发现并评估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完善,以保证内部控制的高度有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约与监督体系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着重解决的事。建立制约与监督体系,可以帮助民营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力,将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强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越.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完善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2]陈佳.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管理纵横,2007(2).
[3]常茂松.关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4]袁宏路.浅议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1(6).
- 上一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
- 下一篇:运输公司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