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

篇1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中兴通信学院全体企业老师与学校教职工一致,自觉地响应国家号召和学校相关规定,居家不外出、未经允许不返校,自检自查,积极响应落实学校“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安排,采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学生灵活自主学习。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资源,做到标准不降低、内容不减少,认真负责做好疫情起在线教学工作。

一、积极学习和落实学校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

自疫情防疫工作开展以来,中兴通信学院组织全体成员,通过QQ、微信以及钉钉软件等网络平台开展的疫情防疫工作系列文件和会议的学习,领会、落实学校文件和会议精神。与学校决策保持高度一致,密切关注学校相关规定,要求和落实责任,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积极主动,研究线上教学质量把控:2020年3月4日,中兴通信学院常务副院长熊亮组织召开线上教学专题会议,就线上教学的质量监控进行专题讨论,研究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

会上,程艳老师分享了在线教学经验,从课前的授课准备;课中的线上教学;课后的学习监控、课后答疑和授课总结等多方面进行分享、中兴通信学院全体企业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会议要求,在线授课教师需提交考勤及表现记录表、课后答疑截图、作业评阅记录表、学生课后截图、授课视频、校企沟通截图、授课总结、满意度调查等资料,其中授课总结为每周一次,满意度调查每2周提交一次,并强调各位老师在直播课后都会开展线上教学总结会,总结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转变观念,回归常识,高质量推动线上教学。

中兴通信学院全体成员全面投入线上教学工作,还针对直播教学、录制授课视频、课件、教材开发、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开展了多次集中研讨,制定了详细的线上教学计划和教学预案,保证线上教学正常进行。

三、开展线上教学、直播授课:自2019年3月2日,结合学校相关课程安排,中兴通信学院共开展《Linux项目网络综合实训》、《虚拟化技术》、《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技术综合实训1》、《数据通信技术基础实训》和《云计算高级运维技术》6门课程,共计36学时,通过“直播+录播”的方式,采用腾讯课堂、经世优学等直播软件进行知识讲授,以QQ群开展答疑和远程指导。同时深入调研企业教师课前准备、线上教学过程、教学水平、课后答疑、学生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情况。在此期间进行了4次满意度调查,其中企业老师的在线教学认可度达到95%以上。

篇2

 

1 慕课给本科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

 

一直以来, 许多高校教师,都在为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比如说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混合式教学等,这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的,教学改革也未尝取得真正的飞跃。 “慕课”的出现,利用网络,结合传统教学的互动性,系统性,即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又积极谋求突破性发展,挑战后面也有关于其教学改革带来的新机遇。

 

1.1 慕课时代教学理念的转变。

 

法学理论专业课程是理论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然而,目前的本科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进行知识传授是主流,可是慕课时代的打牌来,为“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

 

1.2 慕课时代教学方式的更新。

 

慕课是依托互联网而生,方便,共享,但它并不是线下教学的替代模式,而是线下教学的辅助手段,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可以使得“法学专业课”教学方式更趋合理化。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时间安排上更高效,形式搭配上更恰当,还是互动交流的个性化设计,着实彰显了慕课时代 教学方式的创新。

 

1.3 慕课时代带来了教学过程的调整。

 

传统的“法学专业课”知识性传授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角色,是“法学专业课”的讲授者,但这种单向的传授很容易造成学生知之甚多,但知识面并不全面,无法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需要,也不能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需要。为改变这种局面,“法学专业课”可以适当的借助慕课的介入,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使其更易于满足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需要。在慕课时代,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同时也是激励者和启发者;学生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真正主角。

 

1.4 慕课时代带来了教学资源的优化。

 

作为高校的必修课,“法学专业课”面临着大班上课、见知和实践学习机会不多、师资配备不足等困境,如果单纯的大规模开展小班教学,更加剧了教学资源配置的窘境。慕课的出现,为“法学专业课”的资源窘境带来了新的优化。一方面,“法学专业课”的优质教学资源被投入互联网,并面向学生免费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专业”课优质教学资源配备不足的局面,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实现了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慕课还可以缓解师资压力:“法学专业课”开展线上教学,可以避免教师线下重复教学,从而减少重复性教学带来的倦怠感和差异性效果,还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知识性教学中解放出更多的精力,更好地扮演好激励者、启发者的角色,最终有效优化高校“法学专业课”的教学资源。

 

2 慕课给本科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

 

慕课在给“法学职专业课”教学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新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实用性方面的挑战。

 

教学本身是一项提供知识服务产品的过程。学习者在接受教学这个抽象服务产品的过程中,必须受到是否“经济”的影响,学习者接受教学知识服务时经济性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学费成本,以及因此可能失去的其他机会成本;其收益包括接受教学获得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接受教育对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等等。“慕课”模式对传统法学基础教育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从学习者投入与收益的经济性来看,传统教学竞争力有其不足之处,如果传统的法学教育不能提供与“慕课”差别较大的竞争产品,传统的班级教学就会面临新的挑战。

 

2.2 教学效果方面的挑战。

 

教学效果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制约: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基本能力;二是教师传授知识能力水平和教学效率;二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优化。“慕课”模式自身最大的缺限时很难因材施教,特别是面对众多的不同学生,不可能完全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情况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选出较为优秀的“慕课”模式在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特别是“慕课”模式可以选择校外、全国,甚至是全球最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教材进行教学,这形成了对传统班级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方面的挑战。

 

2.3 教学自主性性方面的挑战。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准则。“慕课”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课的教学模式。在慕课时代,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律、学习时间来自由安排学习,在信息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慕课”模式学习更为便捷,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获取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传统法学基础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学模式,上课必须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服从,这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慕课形成了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主体性”方面的挑战。

 

当然,“慕课”模式在对传统模式形成挑战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包括:如何提高线上教学吸引力?如何提高慕课影响力?如何更好地引导和监督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教学配合?等等,这是慕课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 慕课时代法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针对“慕课”模式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慕课时代本科法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3.1 重构法学专业课程教改理念。

 

“慕课”使学习突破了围墙,从原来只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小众教育”变为了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技能传播的“大众教育”。这时,“法学专业课”教学的成败和优劣,不再仅仅以培养了多少学生为唯一标准,而更取决于向社会贡献了多少优质资源,这种资源包括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传承、观念更新,以及对社会价值的推进和影响,等等。因此,在本科“法学基础课”教学中,应该顺应“慕课”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变化,充分利用该模式的优点和特点,建设更多的共享平台,开发更多的网络教学资源,将人才培养与知识输出、价值输出、制度影响、理念更新作为法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不断提升本科法学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

 

3.2 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法学基础课”同质化是我国当前本科法学教育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传统法学基础教育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塑造误解为必须经过同质化培养,面向本科学生开设同样的课程,使其接受大致同样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而没有针对学生个性和特色进行法学知识的传授。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在“慕课”模式下,学生自主性选课必然要求将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形式,转变为个人成长的个性“培养方案”,每个学生都可以与众不同的定位自己,设计独具个性特征的学习计划,自主设计自己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3.3 优化法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慕课”具有的规模性、开放性、自主性、便捷性优点,这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使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归于终结。首先,在法学基础教学的实施方案上,应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嵌入式”慕课模式,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慕课”学习,以达到预习效果;其次,在“慕课”模式的使用比例和重点上应有所区别,应适当提高慕课在“法学基础课”教学中的比重,并逐渐将“慕课”模式推广、应用到法学专业课教学之中。同时,在“慕课”模式应用中,应注意与教师现场课堂教学及其他形式的教学进行有效搭配,切忌将“慕课”作为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而忽视对学生的现场指导、解惑。

 

此外,在采取“慕课”模式进行“法学专业课”教学时,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学识素养,在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同时,重视构建有效的教学保障机制、学习监督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以切实提高“慕课”模式下本科“法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注重法学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篇3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卷,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卷,都采用了大量的区域图,如最近三年全国新课标文综Ι卷平均采用了10幅图表,福建文综卷平均也采用了10幅图表,可见地理高考试卷是无图不成题,即使是无图也要考图。所以,地图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

一、训练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地图内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如何把地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出来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头疼的。如:“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据图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的描述往往是词不达意,很难准确表达出来。而这类问题最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高考命题者的最爱,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下面以“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为例来讲一讲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我先给出描述地形特征的要点:①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②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③地势高低起伏走向;④特殊地貌分布;⑤海岸线状况等。做法一:课件展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依据描述地形特征的要点书面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特征,之后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描述结果,展示参考答案,并作点评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该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答题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相对来说更容易把握采分点。做法二:先把描述另一区域地形特征的参考答案展示出来,让全班学生依据参考答案在草稿纸上画出区域简图。之后,展示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比较自己所画的简图与原图的吻合度,找出差异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该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关于位置、方位、走向、分布等描述的准确性,能提高学生答题语言的规范性。

二、训练学生用图来反映文字内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无图考图是地理高考题的一大特色,试题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出现图表的资料。这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字内容的把握能力,往往不易理解,如果能用地图或简图把文字内容表达出来,就可以把抽象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直观地反映出来,容易理解,利于解题。

如2010年福建文综卷第11、12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20时(北京时间)隆重开幕,本届世博会将历时184天。设P点为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当世博会开幕时,P点所在地盛行东南风。完成11―12题。

11.世博会开幕时,与P点位于同一时区的地点是( )

A.开普敦(18°32′E) B.伦敦(经度0°)

C.惠灵顿(174°46′E) D.布宜诺斯艾利斯(58°24′W)

12.在世博会期间,P点移动方向是( )

A.先向北,后向南 B.先向南,后向北

C.先向北,后向南,再向北 D.先向南,后向北,再向南

解析:本题没有图,内容很抽象,如果我们能根据题意画出简图,那将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分析题目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世博会开幕时,太阳直射北半球(4月30日)。②P点纬度介于66.5°~90°间(P点为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③P点位于南半球(由P点所在地盛行东南风可知,P点位于极地东风带内,南半球是东南风,北半球是东北风。)。由以上结论可画出简图(如右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P点有两种情况P或P’,但由第③点结论,我们可以排除P’点,从而得出P点的地方时为12时(P点在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第11题,世博会开幕时,北京时间(120°E)为20时,那么,12点所在的经线就是0°,因此,0°经线也是P点所在的经线,所以,伦敦与P点位于同一时区上,所以选B。第12题,世博会历时184天,从4月30日到10月31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和P点的移动要分三个阶段来描述:第一阶段(4月30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大约由北纬10°向北移动到北回归线(P点大约由南纬80°向北移到动到南极圈);第二阶段(6月22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赤道(P点由南极圈向南移动到南纬90°);第三阶段(9月23日-10月31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移动到大约南纬10°(P点大约由南纬90°向北移到动到大约南纬80°)。如图箭头所示,所以选C。

三、训练学生用直观图来表达抽象图,培养学生思维转化能力。

高考试题中给出的图往往比较简单、抽象(特别是地球运动的试题更是如此),不易理解。如果能把简单、抽象的图转换成直观、具体的图。不仅有利于理解把握,还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篇4

关键词:中考;复习策略;地理学科

中考既是学业毕业考试,也与高考一样是选拔性考试。从某种意义而言,中考比高考是更为重要的考试。作为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深深知道地理、生物等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地理无时不在,日常生活、外出旅游、投资做生意等更是离不开地理。为了保证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学质量,本县把地理、生物课程列入中考科目,各以50分分值计入学生中考总分。由于课程设置原因,这两门课程在八年级就已结业,到九年级学校还须安排一定课时进行复习,大大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任务,还影响到九年级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本县的地理、生物中考就安排在八年级结业时进行,一方面可保证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减轻学生在九年级的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压力。这种变化需要广大地理、生物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复习策略,面对内容多、课时紧、任务重,如何利用有限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为在有限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复习,教师应提前考虑各种因素,把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精确到天,精确到每一节课。复习一般而言包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于4~5月中旬,主要立足每年《丰都县地理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从近年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看,命题覆盖面广,考试范围以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2012)上下册、八年级(2013)上下册内容为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三章第三节俄罗斯,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七章联系与差异;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试题凸现灵活性,与社会和时政及生活相结合。但无论试题如何灵活,呈现方式如何新颖,试题始终不能脱离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考查。

例如,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动植物王国”,其原因是: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B.云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云南省位于热带 D.云南的少数民族多

这一题涉及多个方面,但展示云南位于横断山区,各种不同气候类型集聚于此,再加之位于高原地区,所以该地区气候纷繁复杂――突显中国气候复杂这一显著特点,抓住这个特点,任何变化都不离主题。这一阶段复习主要严格紧扣考试标准规定范围,以《考试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记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强化专题

这一阶段于5~6月上旬,梳理知识体系,讲练结合。打破4册课本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以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重点落实以下专题进行复习:地球;天气和气候;大洲;世界地区差异;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区域差异。

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开放性题目训练) 。地理学科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做练习时切忌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深入,下笔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地理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及方法。

3.第三阶段:精准训练

这一阶段于6月上旬至考试之前,重点从基础考点――需要学生背诵内容、地图专项能力、答题技巧三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教授可自己命几套地理中考复习模拟试题进行基础知识点实战强化训练,试题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可带领学生做读图专题训练。因为近年地理考试别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能力,重点突出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中国山脉图、中国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河流图、铁路交通图等方面的练习。可综合练习,演练完整的中考模拟题,从学生答题技巧、心里应对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二、关注重点内容落实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中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知识容量偏大,每周2节课,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必须高效利用有限课堂进行复习,让每一节地理复习课学生都学有所获。复习过程中应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评”。

1.讲清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地理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考试中,许多学生极易将相近或相邻的概念混淆一起(如山地与山区: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还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仅仅进行想当然的直观理解,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有些学生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或者反之,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相邻及相近的概念集中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地位极其重要,须有针对性地补充这些概念,否则将会形成一系列的难点。

2.讲透基本原理

地理原理在初中教材中只有概括性、描述性地零碎涉及,学生分散接受这些原理,学习效果可能较差。为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些原理整合归纳,向学生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练”,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where,why)。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进行分析的起点。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它区位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些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强调经济体是在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即强调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区位选择的背景或区位选择的情景设计,或者思考人们面临什么情景的区位选择,均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理。

3.讲明读图要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学科必考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专题图形式进行学法指导。首先,仔细审题。要从试卷中呈现的地图加以定位。细读图下说明,了解属哪类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等。再对照教材和图册资料查找相应信息,再次认真读图。

例如,地形图包括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前者在平时学习中常见,学生会依据颜色、高度表和图例进行判读。而地形剖面图较陌生,教师则需在讲清概念后,训练学生能将这两种地形图有机结合分析。对于地图,老师可以适当缩小范围以减小他们的学习压力。

三、强化地理复习效果

1.知识升华为规律和技巧

地理复习不要只满足于复习知识点,而是一定要将知识点升华为规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理要素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例如,复习整个初中地理最难的知识点经纬网时,一开始复习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后利用幻灯片带领学生找出度数变化规律,总结出类似“横纬竖经”,“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向东递增是东经,向西递增是西经”这样的规律,最后通过几个例题巩固地理规律,学生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又如,复习利用等高线判断山地不同部位时,难点是山脊和山谷的判断,除复习山脊和山谷等特点外,可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等高线上海拔数值的递变情况,总结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并加强练习巩固,这样可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2.灵活运用区域比较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区域地理分值最高,包括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区域众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用区域比较法可化繁为简。例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时,可利用区域比较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用图片和表格把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呈现,学生则一目了然,容易记住。还可以用区域比较复习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条件:北方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所以在辽中南地区适合发展重工业;京津唐地区资源丰富而发展综合性工业;长三角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则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南方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所以在珠三角地区适合轻工业发展等。教师不仅在复习课上多用区域比较法,还应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时常用。

3.掌握特殊记忆方法

篇5

关键词:创新思维;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28-02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变化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教材的印刷版面色彩鲜艳丰富,图片形象生动活泼,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欲望也大大提高。

(二)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新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引入新的知识的必要性。 例如在引入圆的时候,课本选择了学生常见的十五的满月、圆圆的月饼导入,提出 “圆有哪些性质?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怎样设计一个运动场的跑道?怎样计算蒙古包的用料?”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引入不等式时,教材的章首从甲、乙两个不同的商店以不同的优惠方式吸引顾客,作为顾客要如何选择购物方式更实惠这种生活情境来导入不等式的学习,这种题型生活化,从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苏步青教授曾经讲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他在其它学科的发展。同样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要想学好数学也是相当困难,如要想证明: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是绝大多数的同学都知道的结论,但是由于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去书写,去表达,得不到分。新的教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要求严格,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近年中考的命题有哪些变化

(一)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中考是高中阶段的学校招生考试,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因此,在试卷上重视对“双基”考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数学能力,就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强调应用性,开放性与创新意识,试题新颖,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例如

①(09漳州)小红与小刚姐弟俩做掷硬币游戏,他们两人同时各掷一枚壹元硬币。

(1)若游戏规则为:当两枚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时,小红赢,否则小刚赢.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求小刚赢的概率;

(2)小红认为上面的游戏规则不公平,于是把规则改为:当两枚硬币正面都朝上时,小红得8分,否则小刚得4分。那么,修改后的游戏规则公平吗?请说明理由;若不公平,请你帮他们再修改游戏规则,使游戏规则公平(不必说明理由).

②(09广东)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

这些题目与同学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还涉及到病毒感染(或者甲型流感)等都是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获得知识考查

近年的中考中,亦出现了不少的题目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例如,①已知抛物线上有某两点A,B,请在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找一个点C,使得ABC的周长最小。

②如图,A、B两点分别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由于受条件限制无法直接度量A、B间的距离.小明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了如下三种测量方法,如图①、②、③所示(图中a.b.c.表示长度,?琢,?茁,?兹...表示角度).

(1)请你写出小明设计的三种测量方法中AB的长度:图①AB= ――,图②AB= ――,图③AB= ――;

(2)请你再设计一种不同于以上三种的测量方法,画出示意图(不要求写画法),用字母标注需测量的边或角,并写出AB的长度.

这些问题,都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运用这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的变化,我们在备考时就要有的放矢,从着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入手,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会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自我再学习、应用和创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是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而是培养学生丰富、独到的良好思维品质,教师的思维必须善于发散求异,使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开发思维引伸,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有独到见解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个方向的思维方式。

第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习活动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2、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3、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效地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个性在创新力的形成和创新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创新成就的大小。4、增强学生的体验性。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操,没有伟大的情怀就没有巨大的动力来推动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造目标的实现。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三,注重思维诱导,培养思维探索性。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第二:在证明命题时,引导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第三: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第四: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以上可以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由此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则可以长久地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第四,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例如:解方程(1997-x)2+(x-1996)2=1如果按常规解法去括号、化简整理,难以奏效,但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1997与1996的差恰好为1,把方程右边的1化成1997-1996并配以-x+x则可迎刃而解。原方程可化为(1997-x)2+(x-1996)2=[(1997-x)+(x-1996)]2化简整理得2(1997-x)(x-1996)=0解得x1=1997,x2=1996.

第五,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我在讲解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1)平移一腰,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2)过上底的两个端点作高线,转化为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3)延长两腰,转化为两个等腰三角形.这几种证法分别用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等角对等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式的性质等,体现了知识的纵向、横向的结合;辅助线的添设也各有特色,展示了解决梯形问题的一般规律.这样,对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