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美学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建设美学

篇1

一、城市功能的完善化

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城市功能的完善。很难想象一个基本设施陈旧落后、功能不完善的城市能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功能是第一位的,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城市的美。黑格尔说过:“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而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同样包括建筑物、绿化地等方面的外形设计,也包括实用性、舒适性等实在的功能两个方面,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统一,内在的功能和外在的环境和谐统一,不仅是审美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城市美学的要求,因而不可分割。

二、城市环境的自然化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对宜居城市作了如下定义“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完整统一体,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城市功能是城市的内在内容,而环境则是城市的一种外化形式。城市环境美是一种综合性的美,它既包括自然美,也包括艺术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城市建设应该以自然为依托,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为城市景观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山水,为城市建设与开发提供了条件。太原市城市环境建设不能缺少的要素就是汾河,汾河可以说是太原乃至山西的母亲河。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汾河早已经断流。太原市政府通过人工引水,让太原市民又目睹了养育了一代代人的汾河景观,让太原变成了有山有水的宜居城市,也让与山水疏离的城市人找到了亲近自然的感觉。

其次,城市环境的美化离不开城市绿化。绿树花草能净化空气,维护生态平衡,还能美化环境。太原市打造的汾河公园景区为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极大作用。众所周知,太原是一个重工业城市,空气质量很差,很难见到晴朗的蓝天。自从2000年汾河公园首期工程建造伊始,太原市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汾河公园沿着汾河两岸呈带状分布,主体设计为人工复式河槽,东侧为清水渠,西侧浑水渠。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排污暗渠,接城市排污管道,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再次,城市环境的美化还体现在桥梁的建设上。太原市由汾河一分为二,河西河东的联系必须依靠桥梁,所以桥梁建设变成了太原市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

三、城市文化的独特化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外在的环境与功能,还表现在其独特的文化。现代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趋同化。每个城市都充斥着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外来快餐店,都有同质化的超级市场、商店、餐厅,以至于你无法准确地区分到底是A城市还是B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独特的文化建设是内在要求,但也是最重要的。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极强的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有晋祠,双塔寺等名胜古迹。在城市建设中,太原既注重保护古老文化的载体,又注重建设新文化园区,汾河公园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在全园景点设计中,一方面把握了现代文化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另一方面紧紧把握了历史文脉,以体现厚重的汾河历史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将历史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效果。现举例予以浅析:汾河晚渡原为古代“晋阳八景”之一,重新恢复该景让现代人亲眼目睹了那种夕阳斜照、河面泛金的美景,感受到古人日落归舟的情怀。园内据金代文人元好问《雁丘辞》垒石而建的景点“雁丘”,也体现出古晋文化的传统。

四、城市生活的家园化

篇2

关键词: 爵士健美操 中学体育教学 增强体质 塑造人格

1.爵士健美操课程的开课理念

在近十年的健美操教学中,我逐渐感觉学生对死板简单的大众健美操动作产生厌倦,更喜欢帅气的、随性的街舞动作。文科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女学生,因此在简单的大众健美操课程中,融入爵士舞的元素,能增强动作的美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爵士健美操课程的特点

(1)时代性。在保持爵士舞风格的基础上,创建与具有东方气息的健美操文化相结合的基本技术体系。(2)艺术观赏性。欢快与激情的音乐节奏、协调流畅的身体动作组合、自由随意的表现方式、变化多样的造型,都体现着人类身体所追求的健康与美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3)韵律感。伴着欢快激情的爵士音乐,参与者跳动的欲望会立刻被唤起,情不自禁地伴随音乐扭动起来,展现不同的身体律动,为参与者提供无限乐趣。(4)自由奔放性。爵士健美操对动作的细节要求不高,不强调基本步伐,但注重对胯、腰、胸、肩等关节的活动,与健美操有些死板的规定动作相比,更随性、随心,可尽情展现个人风格。(5)灵活性。爵士健美操是挑战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健身运动,注重对胯、腰、胸、肩、脖等关节的活动,不断变换方向和路线,都是对身体灵敏能力的培养。

3.爵士健美操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影响

对我校高一年级文科班与高二年级文科班近8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更喜欢随性多样的爵士健美操。对大众健美操与爵士健美操的评价区别为:大众健美操动作死板占72.12%,爵士健美操奔放自由占83.69%,大众健美操音乐节奏单一占64.58%,爵士健美操音乐激昂欢快,具有很强流行时代感占90.2%。部分学生还附注说明:大众健美操对动作要求细节过高,感觉身体僵硬,每个动作都有规范的幅度和力量要求,感觉枯燥乏味。在开展爵士健美操教学后,我的教学感受是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积极地练习动作,几乎每节课下课后都会问这个动作怎么做才能更好看。

4.爵士健美操的课程目标

(1)身体发展目标。发展胯、腰、胸、肩、脖等关节的活动能力,尤其是提高身体协调性。(2)技能发展目标。掌握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自创自编自演能力与舞台表现力。(3)个性发展目标。促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展示个人魅力。

5.爵士健美操的课程设计

(1)爵士健美操基本功的掌握。如胯:推胯、摆胯、圆胯、8字胯;又如胸:UP、DOWN、水平圆胸、镜面圆胸等。(2)身体基本部位动作组合。微微屈膝,放低重心,使下肢具有弹性,上半身保持放松状态,使动作可做多样性的变化。(3)套路组合动作。这个部分是整个教学的重点,老师自选音乐,根据音乐素材创编有情节、有配合、有队形、有造型的完整套路动作。(4)创编组合动作。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八至十人为一单位,每人创编一个动作,再把组员各个动作连贯成套路动作。老师可指导创编理念,例如生活中常常会做的动作,又如以中国文字为蓝本,用身体动作模拟文字的比划。(5)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分为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为套路组合动作的考核。根据学生完成动作效果进行评定。第二个项目为创编组合动作的考核。这个项目的考核主要在于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加强同学间的讨论沟通,团结合作,敢于展现个人的构思。

6.爵士健美操对学生性格的作用

(1)培养领导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教学、小组练习、组长责任制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2)增强自信,善于沟通,敢于表现自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集体学习、分组练习、分组教学、小组长责任制、分组表演、个人表演、小组比较、个人比较等方法。这就要求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加强沟通,对增强自信心、责任心、表现力、交际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3)通过爵士健美操的锻炼,学生的性格得到良性发展。它可以把学生塑造得更自信、更活泼、更开朗、更敢于表现自我。

7.结语

爵士健美操作为一门体育课程是可行的,它具有的体育功能、艺术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增强体质、塑造人格都有独到的长处。

参考文献:

[1]郑雪莲.体育与艺术[J].浙江体育科学,2008(9).

篇3

关键词 :美学设计 建筑节能 节能技术 探讨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早在1999年编制“十五”规划时,著名经济学家马洪指出:发展什么规模的城市,要因地区而异。要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城市的规模总是与城市的类型、功能和定位有关。将我国目前的666座城市划分为一级市场13座,二级城市170座,三级城市483座。马洪认为,这种划分更能反映城市经济水平和市场的重要性。基于上述的认识,马洪的观点是——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能只看城市的数量,还要看城市的质量。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如果从城市文化建设上讲,就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不仅要将城市文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还要建设富有强大集聚力与辐射力的城市文化中心,而所有城市文化层面的提升则是以文化认输赢,而其关键在于城市文化建设是否有竞争力,这个竞争力之核心是城市必须有个性及特色。

近年来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国内外节能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作为城市重要元素的城市商用建筑更是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45%。

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0%~25%,正逐步上升到30%。因此建筑节能是目前节能领域的当务之急。

二、绿化对节能建筑的影响

绿化对居住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调节改善气温,调节碳氧平衡,减弱温室效应,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减低噪声,遮阳隔热,是改善居住区微小气候,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

三、增强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改善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直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冷热负荷。据有关资料介绍,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每增大1W/M2·K。在其他工况不变条件下,空调系统设计计算负荷增加近30%。所以改善建筑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建筑设计上的首要节能措施,我国《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42)对空调建筑外维护的传热系数作了规定,对舒适性空调的最大传热系数规定为0.9~1.3,可采用玻璃棉、聚苯乙烯板、加气混凝土等保温材料,也可采用双玻璃、顶层架空隔热层等空气间层起隔热作用。

(一)外墙的节能措施外墙的节能措施

1.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 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从而减少各主要设备的容量,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采用新型墙体材料与复合墙体围护结构。在进行经济性、可行性分析的前提下,在墙体内外侧敷设保温隔热的新材料。

2.隔离太阳辐射热对垂直墙面可采用外廓、阳台、挑檐阳等遮阳设施和浅色墙面、反射幕墙、植物覆盖绿化等。

(二)屋顶的节能技术措施

1.隔离太阳辐射热

隔热太阳辐射热,减少阳光直射,对屋顶可采用架空屋面,浅色屋面,种植屋面等。对屋面进行绿色覆盖,既可遮阳,又能隔热,而且通过光合作用,可消耗或转化部分能量,也起到美化环境作用。因此植物覆盖法是空调节能的较好的方法。还有设计通风屋面、蓄水屋面等节能措施。

2.“冷屋顶” 节能

国外很多专家对“冷屋顶”(cool roofs)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节能效果很显著。所谓“冷屋顶”(cool roofs)是指日射反射率高的屋顶,它通过对普通屋顶涂上高反射率的涂料,提高屋顶的日射反射率,减少太阳热量的吸收,从而达到减少空调冷负荷和空调节能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冷屋顶”节能可使空调负荷减少约 10%~50%。

四、运行管理节能技术措施

在实际运行中,对于系统形式相同和建筑规模相似的建筑物,其运行能耗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加强运行管理,合理降低设备的运行能耗可以大大的节约能源,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篇4

[关键词] 比较文化模式;英美文学;对比研究

英美文学是各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弱,不能深刻认识到该课程对于语言基本功、人文素质提升以及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的重要意义。国际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要求传媒人才具有文化包容性和比较文化视野。作为传媒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找到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与传媒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点,才是使该课程走出被边缘化困境的最佳途径。

一、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与比较文化意识的关系

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在传统教学中,重文学史常识和文本分析能力,对于实现该课程的语言目标有显著的效果。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文化目标的实现对该课程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传媒类院校的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意义重大,而中西文化的比较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学是各种文化的呈现载体,英美文学课程通过呈现典型的西方文化,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适应,通过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来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与比较文化意识的培养

1、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首先体现在教材的选取上。我们采用文学史和作品并重的方法,并且针对性地选择了《英国文学新编》和《英美文学教程(美国卷)》。在课时处理上,对文学史的讲解更多地结合文学作品进行。

首先,强调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将文学史放到社会历史环境中分成主要的几个阶段。将不同阶段的文学史以当时的文学流派串联起来,将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相结合,以典型作品的典型形象作为分析的重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历史文化。

其次,对于文学作品的研读,适当导入文化语境。无论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源泉,如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等等。这些文化源泉是贯穿文学史的主要脉络。教师对于这种文化语境的分析和讲解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吃透作品的文化内涵,并且激发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联系和比较。

2、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更好地解决该课程“课时有限,内容庞杂”的问题,并且充分结合传媒院校学生“课业较轻松,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的特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强化了网络平台和第二课堂的作用。

在主课堂之外,建设英美文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网络资源里包括文史知识、名作赏析、影片欣赏、互动话题、作品展示等各种资源。

第二课堂的构建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百科全书”的认识,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由讨论。分学习小组布置资料查阅工作,并且由学生进行简要的评述。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意识,并且通过不同视角的文学鉴赏活动提高比较文化意识和分析能力。

3、强化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是英美文学教学中比较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强调对比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将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时代特点或者写作风格与中国文学加以对比研究,或者设计相应的讨论题,提高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另外,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对比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将经典文学作品的原著与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改编版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兴趣和提高分析能力。

4、改进考核方式

侧重对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充分监测学生在初步掌握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批评能力。因此在试卷考核的基础上加入学期论文的考核,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作出评论是有效提高学生研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式之一。文学输出不只是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完成写作,还体现在知识竞赛、作品翻译、角色扮演、剧本改编等活动中。这些都能很好的结合传媒院校学生的优势,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结语

比较文化意识是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这是英语专业合格毕业生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英美文学课程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比较文化意识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意义。因此要强化其承载的文化培养目标,并且切实改善课程设置,真正做到与传媒类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才能使传媒院校英语专业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且能进行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

[2]张慧荣.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范例[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6).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2009(05).

篇5

立足幼儿生活,生成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生成的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更能体现幼儿个性化的需求。要立足于幼儿生活,针对不同幼儿的需要,及时提供帮助,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和引发幼儿去主动探索和大胆表现,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我们要做有心人,经常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和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让他们走进生活,融入自然,用真实情感去寻找、体验美。此外,还应带孩子们去亲近大、观察自然。比如,春天到了,带孩子们到郊外去走一走,找找“长头发的柳树姐姐”、像“小喇叭”一样的迎春花、还有忙着采蜜的蜜蜂哥哥、花丛中跳舞的蝴蝶姐姐、忙着抬豆豆的小蚂蚁……这些都会激起幼儿探索的愿望,也为他们的美术创作活动积累经验。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主动去与幼儿交流,发现教育的契机,这样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内容就自然地生成出来。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饶在兴趣地观察着树上的叶子和掉在地上的叶子,有的摘下树上叶子,有的拾起地上的叶子,拿在手上、放在地上,观看着、比较着、摆放着……看见孩子们这么有兴趣,立即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生成了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有趣的树叶》。活动由此展开,我和孩子们,一起找那些,形态好看的、奇特的、色彩鲜艳的……叶子,孩子们一边找还一边欣喜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我和小伙伴。接着又引导,怎样将这些有趣的树叶留存呢?可以用这些树叶拼贴出些什么有趣的画面来呢?……

有学前教育研究者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它的创设和布置已经上升到可让孩子们运用一些适当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想。所以我们还要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重视营造出生活化的美术氛围,力求随时随地给孩子美的熏陶,有意识地增加他们对美的感性认识。比如:将环境布置成大自然或某一特定的生活场景……展示一些造型优美的人物、动物、植物等的图片、名家名作、色彩鲜艳的装饰画等。这样,幼儿在接触和亲近这些生活环境时,也会自然而然地生成出许多有趣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来。

依托主题背景,预设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审美观念的变化,表现在打破逼真反映自然的法则,强调艺术创作应表现个人对客观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再创造。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自然风光等都存在着美。我们要善于挖掘幼儿身边的美,不但要引导幼儿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更要引导他们富于感情地接受。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幼儿加深体验、扩展经验。只有当幼儿的经验丰富了,其感受才会更深刻,从而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更强烈,才会有独特的、发自内心的审美表现。

在预设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到美术教育要适合幼儿,尽可能多地为幼儿考虑:幼儿可能需要什么,幼儿可能会对什么感兴趣,幼儿的爱好是什么。因此,预设的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要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选择幼儿乐于接受、喜爱、能引发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注重内容的适度新奇,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现有经验有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熟悉和感受让幼儿兴致勃勃地、自觉自愿地进入到预设的美术活动中来。

例:在“三八”节主题背景下预设美术活动“漂亮妈妈”。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讨论与交流活动。如:说说妈妈最美的时候,收集妈妈的生活照、观察妈妈不同的发型、首饰、服饰等。孩子在活动中经验不断的丰富,思维也更活跃。因此,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满创意地装扮自己的妈妈。给妈妈梳一个最美的发型,戴上自己设计的首饰,穿上华丽的服饰等。从孩子的画中,既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又能看到大胆联想与夸张表现。

挖掘家庭资源,拓展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为了让我们的美术教育真正地实现生活化,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我们应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努力探索指导家庭开展美术活动的对策。

“挖掘家庭资源”,是指家长在正确教育观指引下,充分挖掘并利用家庭成员、环境等资源开展美术活动,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及个性品质培养,补充完善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内容。

例一:以幼儿近阶段主题活动的探索热点为内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准备与延伸。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幼儿经验基础上的,内容往往来自幼儿的生活或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每个主题活动必须在收集信息、获得经验、表达表现之间循环进行,而这些程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庭的配合才更完善。下面就主题活动“我的妈妈”来说明。

活动前的准备。在开始阶段,为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要求他们观察妈妈,收集妈妈穿、吃、做等的喜好,为妈妈画画像等,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联系并升华,铺垫最终的创作。

活动后的延伸。为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调整学习行为,以便幼儿在活动后继续着探索、发现和完善。在“打扮妈妈”过程中,幼儿热衷于在家对着妈妈一边观察一边绘画,表现实实在在的妈妈;在园凭着对妈妈的印象一边回忆一边创造,表现脑海中的妈妈,思维在家园间不停地切换,创作内容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打破了家园界线。

例二:以幼儿兴趣为内容挖掘,如动画片或童话故事等。

篇6

签约仪式上,美术与设计学院与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签订《泉州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今后双方将在工艺美术产业规划、产品设计、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在未来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项目上,双方本着“相互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共谋发展”的原则,依托各自优势,在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学术成果交流以及大学生实习实践、就业指导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协作,助推泉州市工艺美术产业延伸发展。

第二届海峡两岸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共有30余名来自泉州各县(区、市)的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学员,研修班邀请了来自台湾元智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厦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两岸知名专家学者,采取圆桌式专题讲座及交流研讨的形式,旨在强化学员在保护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夯实学员的工艺美术理论基础,提升学员的文化艺术审美素养,促进学员创作思维的多元化转变和原创设计能力,推进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增加文化产业含金量和科技含量,从而带动泉州工艺美术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做到传统与现代和谐交融。

作为研修班的配套活动,“与大师相遇2015――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走进高校”也在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一楼展厅同时开幕。展览展出了由泉州市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包括木雕、石雕、陶瓷等50多件工艺美术精品。展览将持续至6月18日。

篇7

关键词:城市;色彩美学: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1:TU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3-0083-03

1 绪论

色彩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城市特色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国对城市色彩这一课题的研究相对薄弱,这一状况与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以及政府目前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特别是在当今国际化影响下城市地域特色快速失去的形势之下。更应注重城市色彩这种经济手段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从而构建城市的特色化之路,实现城市形象的提升与和谐发展。

2 城市色彩美学客观性和主观性在城市特色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日益发展,城市处在人类空前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城市品质和审美提出更高的要求。色彩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种语言,是提升城市形象十分有效手段之一。目前许多城市以色彩美学的标准来作为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色彩美学所涵盖的信息量是十分广泛的。通常与当地的气候、地利条件、城市文化、心理学、材料与工艺等因素联系紧密,并且能为城市特色的建设作出建设性贡献。同时也是设计师通过客观存在的环境作出的一种主观意识的表达。

2.1 城市色彩美学的客观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城市色彩美学的客观性是以揭示其本质为中心,认为色彩美学的本源在客体,在于色彩感性物质的属性,或者是凌驾于色彩之上的外在因素,如心理学、历史文化、地域性等。同时,它也是在尊重客观存在的城市自然与人工环境前提下,科学合理运用色彩美学原理为城市色彩设计提供“软件”服务。

例如北美的墨西哥,由于所处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制,日照十分强烈,天空色成为墨西哥主要的环境色彩。这样使整个地区的色调比较单一,人们根据环境客观性,结合色彩美学原理,把建筑物的墙面、门窗设计成鲜艳的色彩,从而丰富了墨西哥的城市色彩环境(图1)。而地中海国家意大利的城市,从西西里岛的切法卢小镇到享誉世界的威尼斯,当时的建设者把当地盛产的天然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形成了以红棕、橙黄为主的丰富细腻的色彩环境(图2),从而形成了意大利城镇各自令人惊叹的景观特色。

因此,城市色彩美学的客观性,一方面是强调色彩的客观属性,另一方面强调以客观存在的场所为基础,并认为色彩之美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实体。

2.2 城市色彩美学的主观性

由于每座城市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内涵等,在城市色彩选择上通常根据这些不同因素,作出一种科学合理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样,城市作为客体而存在,当与色彩美学发生关联时,则是主体决定的。往往表现为设计师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下,利用色彩美学理念指导城市色彩设计,使每座城市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征,并符合一定的美学标准。

城市色彩是不依赖人而存在,但城市色彩的美却依赖于人。一方面城市色彩是人思维意识的一种主观表达,另一方面人是城市色彩的审美主体,城市美与不美取决于人们如何利用色彩。

当前,人们的审美取向日新月异,对美的要求趋向多样化、品质化。为了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人们通过对城市色彩的设计来美化城市。例如改造后的长沙太平街,为了再现长沙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历史风貌和保持其特有历史文化内涵。整个街区运用以白墙、灰瓦、棕桐色的窗、门、柱、栏杆等为主色调(图3),使这条古老而朴素的老街既体现了地域的文化又更具深度和内涵,从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缓解视觉疲劳、休闲放松、净化心灵的场所。

一切事物总是在运动与矛盾中发展的。在经济利益面前,目前太平街有些小酒吧等功能空间开始运营,它们在外立面上以大胆、醒目的色彩进行装饰设计。(图4)可想而知,当其超过一定的度时,必然破坏整个街区特有的风貌和整体色调。这种主观行为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关注。

3 城市色彩的规划与管理的实践及其在城市特色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处于高速发展期,但对城市色彩的研究起步较晚,并缺乏相应的城市个性化与特色构建的色彩技术规范和理论。随着城市品质的提高,城市色彩的运用逐步在我国部分城市得到重视,意义深远。

3.1 武汉市城市色彩规划

建筑色彩作为城市色彩的主体结构,在城市色彩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武汉市在城市建筑色彩规划上,根据该市所受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时代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点(城市空间节点)、线(城市路径)、面(城市空间界面)的控制城市建筑色彩的基本骨架。(图5)

3.1.1 点

点一大型城市景观节点(即火车站广场、武展广场、光谷广场等),点具有视觉领域中心的特性。因此,该区域的建筑色彩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具有一定的标志性。第二,主色调与辅色调必须协调一致。第三,色彩必须真实反映建筑性格特征。第四,严格控制建筑屋顶、附属物的色彩。

3.1.2 线

线一武汉城市路径特别是城市色彩界面控制带(“两江四岸”地带、金融街等),线具有连续性体验、联系、连接、装饰、抽象的控制等特性。该区内是体现城市总体形象和色彩表现的重要廊道。因此,在该区内我们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建筑色调以坚持“多样统一”的原则。其次,对该区内相对固定设施的色彩进行控制(如栏杆、公交车站、人行天桥、指示牌等)。最后,该区内的铺装色彩应选择反射系数低的材质和低明度色彩。

3.1.3 面

面一建筑围合的空间界面,不同建筑色彩控制区(风貌协调区、整体控制区、开发引导区、总体引导区、景观控制区)。面是线的集合体,它强调局部和整体、整体和整体的关系,该区内的建筑色彩选择上具有复杂性、整体性、特殊性等特征,更强调城市景观界面的宏观协调与微观层面的结合。

武汉市城市建筑色彩运用模式,主体上把握了“整体和谐、多样统一”的原则,对其他城市建筑色彩规划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3.2 杭州市城市色彩规划

杭州作为我国江南悠久的文化名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内涵,为杭州市色彩规划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杭州市自2006年以来,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及理论方法,开始逐步进行城市色彩的实践,形成了如下基本框架。

杭州市城市色彩规划体现了科学化、制度化的规划管理思想。强调城市主色调以反映杭州特有的文化为背景,突显杭州“浓妆淡抹总

相宜”的城市色彩之美。

4 城市色彩的规划管理在城市特色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城市色彩的规划与实践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程。在实践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遵守以下制度与措施。

4.1 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法规体系

在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状况下,城市色彩设计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色彩的管理制度和法规体系,为城市色彩的发展提供保障。

4.2 研究与完善相应的城市色彩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色彩规划编制体系是对相应的城市提出的城市色彩规划框架,在此框架下对各层次色彩规划导则和设计导则的探讨是初步的,仍有待在规划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一部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编制体系,它是从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认识城市色彩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层次主要包括城市色彩总体规划一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导则一场所色彩设计一色彩管理与评价。(图8)

4.3 建立相应城市色彩评价体制

城市色彩评价体制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目前城市色彩的状况,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判。一般主要看城市色彩是否与城市文化、城市环境、人的审美取向等相和谐。这样有利促进和保障城市色彩设计的质量。

4.4 制定相应的城市引导和鼓励性措施

城市色彩设计是一项复杂、科学的工程。实践中不能盲目从事,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引导。同时,我们也不应完全按照套路或强制性措施办事,要菩于灵活运用,更要注重市民的参与及积极采纳市民的建议。

4.5 加强对城市色彩宣传与教育

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色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完成。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与色彩工作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艺术修养、环境意识等。

4.6 加强地理环境色彩、地域文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与讨论

由于我国对城市色彩领域起步较晚,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较少。然而,城市色彩涉及到城市经济、文化、历史、气候等方面。要想使每座城市构建别具一格的、颇具自己特色的城市色彩风貌,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每座城市的文化、地理特性,加强相关城市个性化色彩理论的研究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速的城市化之路上营造、构建出各自的城市特色。

篇8

关键词:公共艺术;立体绿化;城市景观;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高境界。

如今,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迫使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进行冷静的审视,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和人居品质的建设,城市建筑也走向生态、节能、低碳的环保之路,世界各国掀起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的热潮,城市绿化率成为评价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立体绿化突破城市绿化地面有限的制约,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日趋恶化而城市绿化用地却日趋紧张的矛盾,世界各国纷纷开拓空中绿地资源,立体绿化现已成为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来缓解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设计朗香教堂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经提出要把绿化与现代建筑结合起来。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浪潮中,立体绿化可以使寸土寸金的城市在有限的空间中扩大绿化面积,充分利用城市上空及建筑物的一切可利用空间对城市缺失大自然进行甚至是成倍的补偿。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建筑与环境要成为一个有机体的理念,其中立体绿化就是一个重要指标。它们很早就将城市绿化的视线转向空中,设立了一些有效的鼓励机制,开始在建筑物顶部进行绿化实验,在城市中建造“生态墙”,而不是水泥墙或砖墙。德国1958年开始在屋顶铺设草坪和修建花园,如今,德国对屋顶绿化有一整套支持政策,现拥有世界先进的屋顶绿化技术,其屋顶绿化率已达到80%以上;1959年,美国一位建筑师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的凯泽中心楼顶上建造了一个景色秀丽的小型空中花园,被视为建筑艺术与绿化艺术完美结合的奇葩,正式开创了屋顶绿化的先河,芝加哥市政府正推动一项屋顶花园工程来为城市降温,每年节省下夏季四千万美元降温费的开销用于建造建筑的屋顶花园;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的居民楼每户阳台、楼梯及转弯平台上布满藤蔓植物和各种鲜花,使其成为繁花似锦的花之城市。在亚洲,同样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立体绿化让建筑物淹没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之中。

从世界各国优秀的绿化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密集的城市建筑群的屋顶、立面墙体以及内部空间开拓绿化空间,进一步开发城市空中土地潜力,不仅加倍偿还了建筑物、道路和各种设施所占用的地面绿化面积,而且同样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改善城市生态、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建筑节能效果、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创造适合人类的居住环境,同时这些城市立体生态可以美化僵硬的城市人工环境、给人们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娱乐场所。因此,城市绿化从地面转向建筑物立体空间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世界建设未来生态城市的最新潮流。

立体绿化是为了缓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绿化用地却日趋紧张的矛盾,充分利用城市人工构筑物的一切可利用空间——楼房的屋顶、阳台、立面的墙壁和斜坡、桥梁的柱墩和两缘、室内外凌空的悬挂和藤架等进行的生态绿化。立体绿化又称空中绿化,有些地方也称垂直绿化,在这里我们将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并列为立体绿化或空中绿化的两个方面,分别指地面以外的城市立向空间和平向空间的绿化。

据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建造苏州城墙时,就将藤本植物遍植城墙之下,这应该就是我国有意识进行“立体绿化”的最早先例。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将屋顶绿化列入城市规划建设中,近年来,很多大中城市高度重视空中绿化建设,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建筑师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在建筑设计时考虑立体绿化的因素,随着立体绿化技术的提高,绿化种类和形式也大为丰富,很多城市立体空间都披上了绿衣,城市绿化率大大提高。近年来,一些中小城市也意识到了立体绿化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意义,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开始重视城市立体空间的绿化开发,中国的立体绿化即将迎来新的。

但是,根据目前城市立体绿化的现状,我国的立体绿化普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立体绿化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宣传力度不够,公众不能广泛参与。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立体绿化起步较晚,虽然上海、北京、杭州、重庆等城市已经制定了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但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执行力度也很小,另外,频繁的市政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使已有的绿化成果遭到破坏,导致绿化土地更加紧张,这些情况也反向造成了人们对立体绿化的误解和信心的缺失。不仅如此,由于目前这些政策法规基本上处于一种形式上的需要,并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在公众中宣传立体绿化对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意义,难以调动公众参与配合的积极性。

2.立体绿化技术不够成熟,行业品质管理不够规范。立体绿化工程涉及建筑学、美学、植物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如果技术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排水不畅、屋顶渗漏、超载严重、养护困难等问题,反而埋下许多安全隐患。而且立体绿化的生态学应用层次浅,尚未对空中绿地植物群落进一步优化,加之立体绿化的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关绿化企业技术水平不高,行业技术标准不能明确,导致立体绿化总体施工质量不能保证,盲目追求绿化短期效果,城市绿地重建设轻养护等问题,原本以环保、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立体绿化最后却污染了空气、破坏了环境。①

3.绿化植物选择片面求奇,本末倒置。有些城市和地区刻意选取一些名贵、珍奇却不适合本地域生长的植物,耗资大、养护难度高,失败率也高,例如,一些中北部城市千里迢迢从海南运来的特有植物往往是栽前绿栽后枯,首先其过程就不低碳,植物本来在原生地长势良好,却又被一棵棵运来遭受枯死的命运,这样的“绿化”,其目的已经不是绿化了。

4.不同绿化板块间缺乏和谐。在同一空间范围内,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不能相互呼应、局部绿化未考虑周边景观要素的合理配置,也未很好地顾及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结构配置合理性及和谐程度。由于缺乏景观的整体意识,极易造成绿色补丁的视觉效果,城市空间的气韵不能通达,绿地景观之间缺乏和谐,只有“绿”而缺乏“意”,城市整体环境景观依然十分尴尬。

5.绿化部门不能独行其事为绿化而绿化。或者说很多城市为追求绿化率数值而绿化,由于缺乏与城市建设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没有结合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作出长远计划,我们的城市绿化和立体绿化常常是建了拆,拆了建,极其被动。

6.现有的城市立体绿化缺乏创意、缺乏人文内涵。立体绿化所形成的城市空中绿化系统对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不可估量。目前我国的立体绿化景观和文化功能还不强,许多绿地格调单一、缺乏创意,与世界城市生态美学的要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在城市中建设一些有创新意识的绿化亮点,强调绿化的美学功能,与建筑共同构建和谐、艺术、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城市景观。

综上所述,在当前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城市建设的观念转变为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世界各国正努力利用立体绿化手段改变城市原有的绿化现状和城市生态,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虽然我国的立体绿化已经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成绩,但是我们知道,城市建设一旦启动,就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与城市建设关系密切的立体绿化不能仅是追逐潮流,更不是仅追求一些冷漠的数值成绩,其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我们一定要尽快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立体绿化的各项技术、规范其行业技术标准,端正城市立体绿化的态度,最终使之与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建设有创意的、宜居的、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城市立体绿化景观。

提倡生态、环保、节能、低碳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现状、实现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愿景,而展现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魅力则需要经典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我们知道,构成城市的主要部分是建筑,而建筑设置的场域无疑是开放性的公共空间。我们常常期望人类可以诗意地栖居于城市之中,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与构成城市主体的建筑合而为一,共同创造一个新的、标志性的公共空间,建筑师开始在建筑中追求艺术、浪漫与激情,一改现代主义摒弃一切装饰的建筑形式,使建筑设计越来越趋向于艺术化,表现出公共艺术的特质,它融汇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城市建筑物以灵魂和生命,使之成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公共艺术景观。成功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能够决定城市的未来,它可以让曾经辉煌的城市再度复兴,让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城市闻名世界,它不仅让居住其中的城市居民感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带来的舒适和惬意,还会召唤无数的旅行者来此驻足,体味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魅力,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活、环境的保护、经济的繁荣以及财政收入带来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利益。例如,昔日埃菲尔铁塔堪称法国巴黎的象征,如今,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则成为巴黎新的地标,它使用特殊的玻璃材质制成金字塔形的屋顶,巧妙地在卢浮宫极为有限的空间内,将光线和人们引入地下宫殿,与周围三个小金字塔形的喷泉水池一起组成一个璀璨的公共艺术景观映衬着这座迷人的宫殿,使古老的卢浮宫和巴黎城又一次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城市正向着人性化的方向前进,居住于城市中的居民更加关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例如城市的环境是否舒适、宜人,景观是否陶冶性情。自然,在城市美学意义上,公共艺术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内涵,从而使人、城市、艺术、自然达到圆融与和谐,构建丰富的城市文化形态,营造标志性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缔造不朽的城市灵魂。

在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立体绿化在城市空间形态中,亦是企图与城市建筑等人工构筑物相互交融,以实现城市环境的和谐美好及舒适宜居。然而如上所述,立体绿化如果仅仅是一种功能、材料和技术上复制式的使用,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所谓先进和典范的吹嘘,那它只会让本来已被功能、材料和技术同化了的城市建筑更加缺乏创意、缺乏个性和特色,这样普通、雷同的城市文化及城市景观恐怕很难谈得上独特的魅力和对世界的吸引力。伦佐·皮亚诺就曾呼吁:“技术不应该破坏自然,而是应该帮助我们生存;空间不应该统治一切,而是应该令所有在里面工作的人感到愉悦。”

因此,既然公共艺术具备让城市复兴和再生的能力,我们就应该借助于公共艺术使立体绿化在城市空间中蔓延的同时,使之再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形象,改变单体无数次乏味的重复,公共艺术、建筑、立体绿化相互交融,共同打造城市富有地域文化、艺术鲜明特色、富有无穷魅力和强大生命力的城市艺术景观,做到生态、艺术“两全齐美”,使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生活更美好,使城市未来更具发展潜力。我们必须打破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共艺术及生态绿化等各门类、各部门之间的隔阂。随着现代人们对人居环境的普遍认同,在当下城市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中,借着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契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立体绿化必须结合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一起共同构建城市景观,让公共艺术随生态绿化向城市空间立体延伸,让公共艺术带起一片绿化、带起一片建筑、带起一片街区,甚至带起一个城市,使之具有个性、魅力和灵魂。

篇9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以及环境陶艺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自然意识在环境陶艺创作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提示出自然意识将有助于环境陶艺更好地把握人文与生态的关系。

21世纪是一个公共艺术到来的时代。随着公众参与到公共事物中去的主动性大大加强,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也将越来越近。现代陶艺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正积极参与到公共艺术建设中。艺术理论家皮道坚先生在《拓展眼界的当代陶艺》中指出:“在当代艺术的诸多方式中,现代陶艺是唯一具有原始性、现代性和公共性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他在文中还指出,由于陶艺语言的“天然公共性”,使陶艺成为当代艺术联系社会和公众的一个重要通道。由于陶艺在历史上具有的“天然的公共性”如普及性、日常生活化,以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公众所产生的亲和力,使它更容易地介入公共空间,介入环境艺术。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热潮,公共艺术呈现出相当活跃的态势。陶艺由于材料的独特与艺术语言的多样化,使它更容易参与到公共艺术中,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环境陶艺”也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环境陶艺和环境雕塑一样成为目前公共艺术中,运用较多的艺术形式。然而环境陶艺的出现与其他环境艺术形式一样,由于受到创作者现代主义观念以及城市建设中决策者公共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环境陶艺并未像想象的那样健康的发展。审视当前的环境陶艺的现状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自然意识,有些决策者和创作者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缺少对城市的人文、历史、生态等多方面考虑。一些景观的设置完全属于权宜之计。在公共艺术中增强自然意识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延续。

一、自然意识在现代环境陶艺创作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也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现代主义崇尚科学与理性,张扬了人作为世界主宰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在承认现代主义对于推动文明进步和创造舒适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主义在不懈的创新激情支配下,在不断地向自然攫取的过程中,使自己陷入重重的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自然与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当下中国的城市环境建设正进行着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有些城市在几年之间就面目全非让人来不及适应,过去树立的不锈钢雕塑等街头景观慢慢地在消失,换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树木、草地。人们在拥挤的城市空间中,更渴望贴近自然。自然意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强烈了。环境陶艺的创作者多数从事现代陶艺创作,在他们艺术创作中都有较明显的现代主义表现色彩。过于注重个人风格的表现,过于强调作品形式趣味,忽视了作品与环境的联系,甚至形成较强烈的视觉反差,就不能起到美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景德镇就是一个较典型的城市。景德镇历史文化悠久,彰显其文化个性的陶瓷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材料和手段。这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陶瓷绝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化的历史符号。将陶艺这种艺术语言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形成景德镇特殊的城市面貌和独特城市文化个性方面是极为有利的。这本是件好事,但当你发现街头巷尾到处是景观陶艺,或者在破烂不堪的一堆建筑物前放置一组环境陶艺,甚至连交通工具红绿灯柱都用青花来装饰时,你会觉得这些景观并没有让你感到视觉的愉悦和神情的安宁。这大概就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和环境艺术设计者自然意识淡薄的综合表现。

事实上,作为构成人类精神寄托和文化审美的环境陶艺,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户外大型陶艺及其景观陶艺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对城市生态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爱护,尽量避免对生态和土地的任意占用、改变和破坏。只有人们能从城市长远的、健康的生态理念出发,在陶艺的形态及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进行变革的思考,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交融和共生的陶艺形态。

近些年,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就是提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是为人而设立的,人为了美好生活而聚集在城市,但长期的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如今,以人为本的问题已提到了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中心地位,这是当代城市文化的最广大受众为主体的城市建设的自觉。在这个时代主题的要求下,增强自然意识对当下环境陶艺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对环境陶艺创作的启示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来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章二十五》),并不是说“道”之上还有“自然”,而是说“道”之法是“自然”,就在于“自然”。这样,“自然”就作为道的根本法则,根本性质确定下来了。庄子对天道的种种追问,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都在于揭示“道法自然”的宗旨。以境界为美,以体验为审美,以自然为美的极致,这是道家的美学体系,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显然,道家不仅是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也确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道家美学的自然观的最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提倡化工成物。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一切有见识、有贡献的理论家和艺术家无不以“自然”为美。传统美学思想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的审美理念,它体现出来的亲近自然,以自然中的山石花木抚藉心灵的审美思想是值得传承的。现在,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生态性,城市规划留有大片绿化用地、景观用地、自然生态区等,这既给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创造了更大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环境陶艺艺术应该从传统美学思想中得到启示,因地制宜,顺物自然,使艺术作品更好地融入到环境和空间中。

中国古代造园法则中有“相地”“因借”的概念,造园必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这种观点对环境陶艺创作是有启发意义的。环境陶艺要与环境充分地结合,只有在对环境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出环境陶艺的规划和设想。“因借”是指造园要因地制宜,依所在的地理、地形、地貌、地势而设计园林。“相地”和“因借”的法则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理念。这一审美法则对于当下环境陶艺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前的环境陶艺创作与环境的分离是有些严重的,如某些城市街头景观陶艺就是一件较失败的环境陶艺。首先,在设计时没有从“相地”角度去考虑,它周边都是建筑物,是一个比较拥挤的空间,在这里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使景观小而简洁一些,艺术语言也尽可能单纯些。然而这件景观陶艺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使这一环境显得更加拥挤。再者,由陶艺墙组成的景观陶艺是几位作者合作创作的,每位作者都极力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而使整件作品显得非常零乱。可以想象,在一个交通拥挤的街头放置这样一组景观陶艺会给市民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相反,在该城市另一大道上的一些景观陶艺就显得很得体,在连绵的山林和宽大的马路当中放置了几件具有典型景德镇文化特色的景观陶艺,这既使整个环境显得格外幽雅,又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传统造园的思想体现了不为物累、任其意遣,散淡、自如、疏放,以意觅景、凭心游园、意有所得、悠然忘归的审美境界,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古人曾经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有诗意的理想家园。

结语

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发展日益加深了人类对于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受,迷惘的现代人从心理萌发出关心自己的生存处境,寻找真正的自我、返璞归真的愿望。如何寻到失落的家园。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为我们找寻理想家园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现代环境陶艺作为时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赋予城市环境空间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加强环境陶艺的自然意识,为大众构建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与自然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才能真正实现公共环境陶艺对人的终级关怀。 转贴于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桥梁景观;城市建设;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正面临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阶段,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图从桥梁景观角度略谈一下自己对城市建设的一些浅言拙见。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美国学者Frederick Gottemoeller于上世纪九十代将Bridge与Landscape合成了一新的词汇Bridgescape用于表述这种新的结合。 

但人们对桥梁建设中景观问题的关注却较此为先。日本的本州——四国联络桥工程总长178km,如此超大规模的桥梁建设活动在人类历史上还是首次。人们不得不慎思桥梁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干扰,也更希望新建的桥梁对所通过的历史、文化及自然保护区域在关爱的同时还能成为一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景观。这使日本政府将桥位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与把发挥桥梁的观赏功能和文化功能、“追求世界一流景观”的目标链接为一体。类似的实践活动为桥梁景观设计在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奠定了桥梁景观学科的科学基础。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一、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一)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二)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