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创新的知识

篇1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文化创新的作用知识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包容性(P64—70)

①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和“兼收并蓄”.所谓“”,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P78—79)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4.(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P89)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6、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自觉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P91—94)

(1)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2)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因:当今,各种各样的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透过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应看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③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P9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3、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P9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创新简单题汇总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创新还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怎样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理解: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做到: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①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如何理解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文化创新具有继承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其基本内涵和根基。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2)但是,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就是问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内涵。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是“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工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一味拒绝和排斥,而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不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盲目排外的“封闭主义”,也不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5.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怎样做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要正确把握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则 ─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2)要正确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3)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文化创新知识点1 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重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重点)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

5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6、创新与借鉴、融合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篇2

【关键词】时代创新;群众文化;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43-0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各级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主动承担起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的任务。群众文化是人们在劳动之余,从事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加强群众文化管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动群众们的积极情绪,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谐的良好风气,人人参与到这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中,无形中就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精神支持。

一、加强群众文化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和”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作为和谐文化一部分的群众文化,因其具备的和谐内涵,从而登上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舞台。

首先,群众文化本身就具备和谐的功能。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同自然,社会和他人长期和谐相处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且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一直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着浓厚的渴望社会稳定团结的和谐心理。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的缓解社会矛盾,正确调整社会关系,从而更好的凝聚人民群众,增强社会团结。要想增进社会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必由之路。

其次,群众文化具有娱乐和沟通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乡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乡村,邻里之间社会关系逐渐淡化,人们之间的陌生感逐渐增强,人们群众之间就越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这样,群众文化的娱乐和沟通功能就具有了重要的用武之地,它对于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显示出巨大的成果。

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多种文化服务的加强进行,表达了社会和谐的共同理想,宣传了社会和谐构建的主张,使这种精神深入人心,在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同时,也深化了群众的自觉意识,人人都提倡和谐,以和为贵的传统风气得到最为有效的发扬。

二、加强群众文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各地政府相继举办了具有地域特色浓郁的各种节日,以青岛为例,青岛市的“青岛国际啤酒节”,胶州市的“秧歌节”。在河南省,把文化活动和旅游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文化魅力,以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系列文化活动,吸引着八方游客,既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也优化了旅游环境,成为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另外,群众文化主题日益多元化,丰富着群众队伍。“旭日阳刚”的走红,“凤凰传奇”的崛起,《星光大道》中阿宝被人们所熟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默默的群体农民工,正在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认识,这是一支群众文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队伍。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选秀节目,都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农民工让人诧异的身影,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还乐于接受这样的形式。

我国拥有十二亿的人口,其中九亿群众都在农村。因此,农村文化的建设就是群众文化最为有利的支撑,我们也通过一些活动来为农村文化提供动力。尤其是近几年,政府部门组织文化管理,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戏曲带到了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扩大的同时,使基层人民群众直观的享受到文化的作用,了解到了在农村学习不到的知识,无形之中就提高了群众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增强了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的热情,同时也改变了原来传统的经济意识,拓展了思路,转变经济意识形态。政府部门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还开展了一些重点工程的建设,有效的推进群众文化的建设,如乡镇文化站平均每个月都会组织群众观看一场免费电影,并且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为他们提供不同风格种类的题材。也会在农家举办小型的书屋,群众可以自由借阅观看浏览,多种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不断的丰富着群众的视野,拓宽着他们对农村经济的认识,更加积极的进行经济文化管理,这就是强有力的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加强群众文化管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面对我国社会中的利益冲突,利益多元化。腐败,失业,分配不公,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更需要群众文化的引导,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人”是社会中的人,和谐文化的中心就是要让人传承这种和谐文化精神,同时,群众文化的举行,也是为了人人都能感受到社会和谐的风气。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群众文化活动都以其强大的亲和力,凝聚力的姿态出现。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内涵,在继承的同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群众文化开展的更加红火更加顺应民心,从而使其和谐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特别是最近几年,城市中不断兴起各种群众自发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都能有益于健康,愉悦人心,并且产生一股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环境对于社会,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利益的不同,贫富差距等矛盾造成的一些不稳定的社会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活动的作用就日趋明显,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管理来加深群众对我国国情的认识,从而起到化解矛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消除,相互之间更加了解,让社会环境更加融洽和谐。在节日期间,各地都如火如荼的举行不同的文化活动。春节期间,福建博物院首次同时开放全部场馆,举行了新年系列展览及“双百”活动,许多年轻朋友认为,节日期间,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单位照常开放,还举办与春节、元宵节相关的展览、讲座,使春节、元宵节成为家人团聚、亲友聚会、愉悦心灵的节日,为过年增添了许多的文化氛围。尤其是近几年,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兴起。“没有围墙的大剧院”,“不用买票的大乐园”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个标志,明显带动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管理是关键,和谐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中有着重要作用。群众文化则以其固有的和谐特征与和谐功效,承担着促进群众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群众文化建设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篇3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发展与创新

一、群众文化的概述

总的来说,文化相对来说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文化本身的概念相比之下比较宽广,我们可以把它统一理解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而间接创造出来的。另外,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国家,民族,哪怕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总的来说都是在历史的洗礼之下慢慢的形成的。从广义的角度来进行理解,文化可以默认为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体;从狭义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可以把文化当作是人文精神整合在一起的体系。毋庸置疑,群众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过后期的努力进一步创造出来的。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部分,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以及创新的主要形式就是依靠自己建设、自己参与,这样在长期的摸索之下才可以实现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别理解群众文化的内涵:第一是从主客体的角度作为出发点,群众是一个主体,各类文化活动就是所谓的客体,客体是由主体经过后天努力创造出来的,反过来说服务于主体:第二是从内容的角度,群众文化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大数多都是常见的娱乐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同时还可以间接的提升群众的整体素质。

二、群众文化的发展

首先,最近几年来,伴随国内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内经济取得了空前的成绩,我国开始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开始向国际经济形式发展,同期,我国政治、经济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随后文化领域的变革也开始开展起来,群众文化开始向“市场文化”“产业文化”的趋势发展,群众文化随之也开始得到了相关部门以及群众的重视。其次,在新形势下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追求物质生活,同时对文化消费品的需求开始增长,群众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生活节奏,文化消费品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求也开始变得多样化,群众文化为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可以创新群众文化生活。最后,从国际形式这一立场上来看,很多西方国家把文化产业化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因为群众文化这一文化涉及到了很多种文化,像城市绿化、建筑学、现代科学以及民间艺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群众文化是一项能够满足人们文化艺术需求与爱好的产业,这种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创造出一定量的社会财富,而且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再一次说明了群众文化的重要性,所以群众文化的发展,值得加大力度进行推广。某一地区的群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代表了该地区文化的整体特征。在新形势下我国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因为政治的开明,经济的开放,在这双重开放的条件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当城市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开始向外界进行传播。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因为群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很难再突破,所以很有必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因为在吸取外国先进的发展经验时,可以借助于群众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创新

在新形势下为了能够实现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这就需要国家以及各个地区的文化组织、相应的宣传部门,重新开始审视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可以抓住机遇,目的是为了能够不断的丰富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例如,为了传承戏曲以及皮影等汇聚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可以在当地成立一系列的宣传组织,目的是为了能够鼓励对此文化感兴趣的群众加入到组织中。该组织的设立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向国人或者世界人们宣传戏曲以及皮影文化的渊源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且还可以通过定期的组织表演活动,来吸引更多对此戏曲皮影感兴趣的人群,从而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能够促使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群众文化中来,可以设计一些以群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酒吧,这样可以用一种更加缤纷的形式来呈现群众文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吸引到更多年轻人的注意,从而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四、总结

在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人们开始重视精神方面的享受,所以其文化需求开始呈现出日益剧增的形式日益,所以在新时期我们需要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特色群众文化,这样不但可以间接的培养群众的文化意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城市文化的品位,从而可以促使其与国际大都市文化的接轨。

参考文献:

[1]孙渊,胡飞等编著,群众文化工作概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

篇4

一、向教材发问

1.问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该内容为何安排前?在前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氯气的工业制备和实验室制备的内容在前,而性质的内容在后;铝土矿的内容也是,铝的来源在前,性质在后。如果学生有关于编排的问题意识,就会去思考,并会发现编者这样安排符合人们或化学家的认识规律:先知该化学物质的存在,再得到这种化学物质,最后才是对性质的研究和探讨。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去思考,然后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掌握得很好了。

2.问教材的表格信息:表格中的内容或数据的作用是什么?

(1)已知下列物质的密度,计算1mol这些物质的体积,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1。

改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位于学习者的重要位置,教师通过预设问题,把学生的生成过程掌控在有效的思考范围内,重点通过化学性质的分析和总结环节,为后面的可能生成营造氛围。学生在情境中对乙炔的制备装置进行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生成契机,并且产生了有效的生成。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构知识的途径是学生的有效思维,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有必要思考该怎样给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机会,令其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学习,进而促进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必须明确,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必然现象,尊重生本的生成是革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进步的力量之源泉。

四、教法灵动,以生为本

教无定法,这是教育界内所有认识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一条定则。作为教师,要在主观上深刻领悟灵动的教学方法才是促进教学卓有成效的基本保障,在客观上则以学生学情为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因学而教,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追求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的教育境界,摈弃死板僵化的教条思想,与时俱进,锐意革新。

针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一方面,教师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传承了许多优秀的做法,比如实验演示、板书总结、课堂提问等;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化学研究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使得化学教学方法更加趋于多样化。比如教学《苯芳香烃》时,教师首先对课堂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规划,即主要以归纳、演绎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并最终理解和确定苯的分子结构,同时辅以情境激学法和实验促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课堂知识。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以“化学家预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奇闻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苯的分子式,让学生自主推理并书写“苯的结构简式”,有合作探究过程也有最终的结论演示方式。在学生板演苯的结构简式后,教师又适时提出“你发现这些结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总结。随后而至的是对学生自己总结的理论进行验证的实验探究环节。一方面,教师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在互相探讨中建构新知;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总结,教师还采用多媒体辅助设备,用软件演示了模拟实验的过程,形成师生探讨的环境,并加深巩固学生的探究结论。

总之,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此遵旨为指引,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讲求效率。只要摆正师生关系,积极钻研教学教法,那么摘得课堂优化、教学效果提升的果实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责任编辑罗艳)说明:固体、液体密度均为293K时的测定值,气体密度为1.01 × 105Pa、 273K时的测定值。

(2)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利用这些因素对以上计算结果作出解释。

有问题意识的学生通过数据计算,对表格最后一列的数据进行比较,就会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为什么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相同,而1mol气体的体积却是相同的?

问题2:为什么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小,而气体的体积大?

问题3: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1和问题2,自然会提到问题3,而问题3就导入了正题。如果提出这些问题,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就会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问教材中的插图:其作用是什么?编者想给予学生什么东西?

例如,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中的专题一,在教材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现这样7个国际基本单位的单位名称和符号,学生若有问题意识,看到这个图片后,会发问:其作用是什么,是可有可无吗?肯定不是,学生就会开动脑筋,努力思考,迫切想知道编者的意图。在内驱力的推动下,学生想到了这主要是让学生用类比的学习方法,由熟悉的基本物理量迁移到陌生的物质的量的学习,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二、向实验发问

1.当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预想现象不一致时,问为什么。

例如,在用实验探究新制的氯水成分时,分别取样做实验,有以下几种现象:(1)先滴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有白色沉淀;(2)加NaHCO3有气泡产生;(3)所取液体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4)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的混合溶液,红色褪去。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就会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现象3为何多出一个褪色现象?是什么物质具有褪色的能力?是氯气、盐酸,还是其他物质?怎样证明氯气和盐酸没有漂白性?有漂白性的是一种新物质,那这种新物质是什么?

问题2:既然得出有漂白性的物质存在,那现象(4)看似正常的现象也不正常了。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褪色,到底是因为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使颜色褪去,还是因为漂白性的物质存在而使有色物质褪色?又如何证明呢?

向实验问问题,就是要认真观察实验,找出与预设现象不一致的地方,多方位地思考,尽量思考全面,再一一去探索,对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当实验中实验装置、操作不理想时,问可否改善。

在探究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确定产物中的气体时,通过价态规律可以确定是氢气,但需要实验验证,可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不好,需要学生设计一个更方便操作且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学生想到了用矿泉水瓶,装一部分水,把小粒钠放进去,赶紧盖好瓶塞,等反应完后,打开瓶塞,移至火源处,听到有爆鸣声,说明产物中的气体是氢气。

3.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些小实验来激发问题意识。

比如,在学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时,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就会问,能否利用其他具有相同作用的材料,做一个类似的原电池?(准备一个番茄、一枝铅笔、两枚铜币、一些导线、一个电流计)如果学生能想到去做,知道准备什么材料,利用化学所学的基本化学原理,在问题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三、向生活发问

衣、食、住、行是与人们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生活中多问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这样有什么坏处,可用什么方法改进等。

篇5

关键词: 信息化 高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 教学创新

一、引言

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运用,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不仅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影视文学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影视类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问卷调查

2011年6月,我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在选修了《影视文学鉴赏》公共选修课的同学中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131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从影视本身来看,有80.2%的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他们在业余时间观看的大多是喜剧、科幻等影视片,艺术价值较低。在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追捧那些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影视作品。由此看来,大学生的影视文学鉴赏水平令人担忧。

从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来看,大部分的同学因为喜欢或者想学习影视文学的知识从而选修了该门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有56%的学生在选修该门课程前没有看过影视文学剧本,说明大学生影视文学鉴赏基础薄弱。想让他们学有所获,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三、运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教学创新途径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根据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及影视文学鉴赏课程的特点,改变影视文学鉴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把以学生为中心传授知识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化等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主动学习,主动地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对目前影视的热点进行评析,从“要他学”转变为“他要学”,主动、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组织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内涵做深入思考。

“看50部有质量的电影,会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影视作品的选择和定位是让任课老师头疼的问题,也是上好这一门课的关键。

(1)多选择融入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一部影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影视文学作品听细读和品鉴人生命题。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又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于完满、完善。在影视文学鉴赏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体验成功,体验生命的尊严与高贵。

(2)关注新作品、新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影讯。大学生喜欢追新求奇。影视文学相比其他文学类型而言非常年轻,演进过程迅速而充满活力。因此课堂教学在保证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代感。密切关注当代电影的新动向、新作品,利用网络、电视和期刊,查阅相关资料,将最新的创作动态、影视信息及时告诉学生。这样能让学生及时把握影视文学发展趋势,加强危机意识,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依托世界大学城教学空间,拓展课程容量,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手段,充分依托“世界大学城”的教师个人教学空间,建立空间课程资源库,有效地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在课堂内外及时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嵌入式、Flash等技术和软件,通过打碎、集成、泛在、重组,将课件、案例、大量图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断用表格化教案进行整合,调用资源灵活、方便。这样,让鉴赏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而更便于引导学生学习。

课堂时间有限,而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改编拍成的影视剧往往长达120分钟甚至更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教师可以将上课涉及的作品全部上传至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到教师空间学习,将“教学大纲”、“授课讲义”、“电子课件”、“课程视频”、“作业题库”、“影海拾贝”等课程资源网上共享,这样既能加大课程的容量,又方便组织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专题研究学习。

建立影视文学鉴赏学习群组,实现网上答疑、讨论、提交作业和论文,参加课程考试。学生通过影视文学的欣赏和评价,培养了他们的鉴别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影视文学鉴赏教学也从“听老师讲影视文学”真正转变为“鉴赏影视文学”。

4.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影视文学鉴赏中,案例教学法应用较多,课堂影视理论讲解与课外影片观摩构成主要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优秀影片,深刻理解电影所负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生内涵,在影视文学鉴赏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研究法等。

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影视热点结合起来,布置一些专题,例如“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好莱坞科幻大片”等专题,组织学生分组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对专题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形成总结报告,制作成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外电影做横向比较、将本土电影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透视文化的差异、传承和融合。

四、结语

面对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挑战,一线教师更应力求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寻找一条更加切合影视文学教学实际,并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经验,培养其良好的审美心态和开拓性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1.

篇6

关键词:中国先进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旋律背景开展的,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认为,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理念是要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随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随着时展、环境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发展创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也注意到了这些发展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创新点;有的简单否定过去的做法,超越社会实际的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不符实际的超前现象,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工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简单地讲道理,只要讲清道理就完事,使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脱离了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做受教育者的思想工作,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独占教育舞台而不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教育对象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问题。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淡化。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受“普世价值”的影响,有人认为要引导树立全人类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展不能合拍,首要的原因是教育者缺乏辩证思维,企图用一种静止的、封闭的、片面的思维去认识和处理问题,这显然是不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能否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拥有辩证思维, 能否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教育对象思想的变化树立科学的理念。根据辩证法原理,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判断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历史角度、科学角度和价值角度。从历史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从科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来源于客观实际、是否反映了被教育者对政治理论接受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否从广大官兵的实际工作出发,真正促进中心工作的完成?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质上是党和国家教育要求与实际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包含了先进的教育要求与教学内容,两者不能割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包涵了这些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意识形态,从某种程度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让被教育者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党和国家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然而在传统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教育内容却没有与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统一起来。一方面教育内容没有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内容缺乏时代感、生动感,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产生排斥心理,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只注重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忽视社会成员对党和国家情绪的表达,只注重“上情下达,不注重下情上达”,在教育内容上脱离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的发展水平,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切实际的问题;有的则没有注意到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没有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始终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开阔视野,把各种对现代化有用的,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用的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来,按照“四化”、“四有”的要求,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技术素质要求等多方面,调整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开发人们的智能资源。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软文化 新思路

校园文化是生长在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过程,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对参与校园活动的每一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按照其形态构成主要包括以建筑状况、图书设备、师资力量、地理位置为特征的校园硬文化环境和以教育理念、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为特征的校园软文化环境。校园硬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物质依托和基本前提,对师生发展发挥着直观的影响。而校园软文化环境则则以人文为特质,着眼于精神建设,侧重于环境熏陶,是校园文化运行机制的核心,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并对个体发挥着内在的根本性的德育熏陶。因此,创建高标准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对高职院校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培育合格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状况

高等职业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必须同其教育目标相一致,否则就不能有效地发挥校园软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最大化。从目前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状况来看,与其特定的教育目标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状况:

1.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上的趋同性。当前,我国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应该说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就是为这一目标提供必要辅助。然而,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目标层次上的差异性,国家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实际出发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专门性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就必然为这一目的服务,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特色来设置相应的文化氛围,从而从实践中再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但是,调查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得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这种专业设置相似性就造成了校园软文化建设上的趋同性。

2.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上的随意性。构建科学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制度、条例、校纪校规的制定,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直接的规范、调控和引导作用,多方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的环境氛围。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在于为一线培养实用型高技术工人,更要求在教职员工中形成一种普遍约束的、科学规范的、调控严谨的思想观念,从而满足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但是,由于相应人才的匮乏和管理的“短视”现象,在制定校园工作制度、校纪校规等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往往是就事设规、依事定例,缺乏明显的预见性,从而造成制度文化建设上的随意性,并因此使管理文化、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及相应的课程实践活动等都带有浓厚的随意性。

3.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上的封闭性。当今社会是以开放为典型特征,各个领域只有在开放之中才能有良性的发展。而德育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就必须借鉴和学习他人的长处,使自己的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眼前利益(即保证稳定的生源供应)的需要,各个高职院校都着眼于通过高就业率来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确保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获胜,往往对自己管理上的长处和优势采取保密的态度。取得一定成绩时,夜郎自大的思想也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不去主动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长处,采取关门办学、闭门发展的狭隘做法。

二、创建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的新思路

鉴于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当前状况和创建和谐校园环境的现实需要,必须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特征和高职教育的具体实际,把握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着力创新,用新的思路来创建校园软文化环境氛围,并使之实现德育功能最大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1.坚持以开放性发展的视野建设校园软文化环境。一定的文化总是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我们创建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必须为其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高校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必须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文化所特有的阶级性决定。尽管高校的办学目标必然要求有其特定的个性特色,但这并不是主张封闭发展的做法。特别是现代社会因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相互渗透,造就了一个开放发展的社会,高职教育本身也必须面向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去培养人才,这就必然使校园软文化建设处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学习和借鉴外面的发展经验,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封闭的视野中走出来,坚持在校园的三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中不断创新,坚持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使本校的校园软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充分体现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2.坚持以职业化为本位推动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高职院校的社会竞争优势就在于其向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方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而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目的在于能在其中获得较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意识的熏陶,为未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提供素质储备。因此,高职院校校园软文化建设上,应坚持以职业化为本位、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这个过程要求:首先是通过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推动职业活动的开展,并因此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品格以及严谨的思想作风,用以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其次是通过校园社团文化、社区文化和特定的职业活动为主题的专门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自强精神的引导、职业意识的熏陶和责任意识的培植,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再次是在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中,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积极塑造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调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切实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

3.积极寻求特色化为突破口推进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复制从某方面讲可以达到传承文化、施加德育教育的目的,但是这种简单的再生活动缺乏创造和超越,不能全面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实践需要。特别是受教育者本身是多样性的存在,必然要求教育形式上的多样性。因此不同培养层次的高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设置不同的校园软文化教育环境,满足其培养人才的现实需要。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建设特色化的校园软环境文化基本要求是:一是坚持根据专业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特色的文化氛围;二是结合周边文化环境特色,开展特色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创建特色的育人模式;三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和谐局面。通过特色化的校园软文化环境的建设,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4.遵循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实施校园软文化环境建

设。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创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其最基本的保证就是社会活动的民主化、法制化,也就是使社会生活遵循一定的规范。因此,作为社会领域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其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开展必须体现规范性特征,具体而言,就是使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规范化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校园制度建设、管理实践必须体现全校师生的价值和利益,确保各项活动得以具体落实;二是要求形成保证各项制度、规定和管理目标得以实施,并充分体现主体地位平等的运行机制,发挥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制度性要求合理有效;三是形成全体教职员工普遍参入的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的形成机制,增强教育内容本身的实效性,真正发挥校园软文化环境的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软文环境建设在高校育人实践中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性,只有坚持观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协调发展,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德育功能。因此,各高职院校要不断研究新情况,遵循新发展,推动校园软文化环境建设,全面显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体现高职院校应有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程祥国、詹世友等:《荣辱观与和谐文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8。

[2]吕一军:《核心竞争力、特色办学、校园文化》,《现代教育科学》,2003.5。

[3]许嘉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求是》,2004。

[4]《文化多元看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报》,2005.9。

篇8

三 批信局经营制度及创新

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批信局创建了一些既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又能满足侨民要求、符合快捷寄递需要的经营制度,下面予以细叙。

(一)信汇制,即“信款合一”制。信汇制发源于水客时期,批信局时期逐渐制度化。除了凶耗外,华侨寄信回国未尝寄白信,所谓“白信”就是不附带款项的信,探问最普通的朋友,起码也在信封外写上“外附龙洋2元”。[21]侨眷见信款如同见到亲人一般,是重要的心理安慰,“有信必有款、有款必有信”逐渐成为惯例,批信局在收揽汇款时一般会询问华侨是否有信。同时,信款送达国内侨眷时批信局会收取回批寄往东南亚,因而粗通文墨成为任用信差的必要条件,以便为不识字的侨眷回信给东南亚亲属,因此若有信款必有回批。虽然票汇、电汇等经营形式后来逐渐流行,但是信汇制始终是批信局经营制度的核心环节,是区别于现代邮政业务最鲜明之处。民国时期邮政局一直试图剥离批信与汇款,禁止批信局经营内地民信业务,[22]但是批信局通过各种方式,甚至违法走私,苦苦追求的也还是派送侨批时“信款合一”。

(二)“帮号”制。“帮号”制是批信局管理批信的一种制度,类似于现代邮政的特殊挂号服务,但远远超过特殊挂号的作用。所谓“帮号”,即实寄封的编号,“帮”是闽南用语,相当于普通话的“批”,由于银信都由定期船只载运,因而船次也称为“帮次”;“号”则是表示某件侨批在这一批侨批中的号码。“帮”和“号”一般用数字表示,大都采用罗马数字Ⅰ、Ⅱ、Ⅲ、……,其中也有使用阿拉伯数字,以及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字为序。批信局从水客时期的简单数字发展为双重至三重编码,最典型的是“字x帮x号”。其中“”是汉字,各个批信局的用字各不相同,一般取与自己局名有关的字,也有按其他顺序取字。另外,也有批信局只取“字x帮x号”中两个单位或一个单位的情况,即“字x帮”、“x帮x号”或“x号”。[23]批信局按“帮号”制对侨批进行编排、寄递和分发,简单实用,解决了侨批编排登记和具体管理问题;此外,批信局可以依照“帮号”对侨批存底备查,即将帮号和寄批人的姓名、地址和汇款数额以及收批人的姓名、住址一一造册,然后逐渐交接。分发局查底对照,准确迅速地分发侨批,保证了批信局运转的高效率。这种“帮号”制具有独特的功效:“由于侨批采用专用编号的方法,往往有些侨批信件只写‘母亲大人收’,没有确切的收信人姓名,或只写收信人的姓名,而侨批局则能按‘帮号’查底,查明收信人的姓名和住址,妥为投送,而且比邮局投送得快。”[24]

篇9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于山西省图书馆,共同参加由山西卓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北文书画艺术中心•山西分中心揭牌仪式暨京晋文化创意产品•书画艺术展开幕式。在此,我代表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画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北文书画艺术中心•山西分中心的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为中心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

北文书画艺术中心•山西分中心的成立,是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放眼全球”经营理念的全国首个落地项目;是国家级文化创意产品试点单位山西省图书馆,依托试点单位政策机遇与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市场主体合作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新尝试,开创了文化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合作新模式。

北文书画艺术中心•山西分中心的成立,不仅有利于推动沉淀在图书馆中的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而且有利于推动图书馆转变理念、提高效能、提升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内容,实现自我优化和提升。同时对于孵化培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优势文化项目,推动山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北文书画艺术中心•山西分中心成立的同时,举办京晋文化创意产品·书画艺术展,展出100余幅书画作品和30余件文化创意产品,此举不仅是举办方在2018年元旦来临之际,奉献给省城人民的一道精神大餐,更是推动京晋文化交流的具体举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希望山西省图书馆以北文书画艺术中心•山西分中心的成立为契机,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馆藏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始终坚持事企分开,把公益服务与文创产品开发有机结合,持续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机制创新,整合资源、巧借外力,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逐步把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做大做强做优,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作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最后,再一次祝贺北文书画艺术中心•山西分中心成立,预祝京晋文化创意产品•书画艺术展取得圆满成功!

篇10

【关键词】城市礼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美华”鞋创新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多数城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开的工作主要还是在保护或旅游开发的层面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推广形式也主要通过举办讲座活动、展览展示、竞赛等方式进行。由于市场环境的客观需求,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进行很大的努力依旧不能阻止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逐步走向衰落。

城市礼品作为宣传城市文化,展示城市特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很多城市礼品的设计元素源于当地具有纪念性、艺术性而又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实体素材,这些素材有很多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直接的关系。此外,城市礼品落脚点都在民众喜欢的常见家用产品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推广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城市礼品设计结合,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 天津“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

天津老字号“老美华”鞋店具有百年历史,最初是由一位叫庞鹤年的人创办的,经营坤

尖鞋、缎鞋、缠足鞋及绣花鞋等多品种的鞋店。该鞋制作讲究、工艺精湛,在当时就得到社会名流和小姐、夫人的喜爱,甚至那时以穿老美华鞋上花轿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该鞋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工序五十道之多,其中堪称民族民间瑰宝的是“千层底”的制作工艺,从选料、制作、印染都极其苛刻,运用了“粘、拉、调、配、套、沿、绱、排”八道工序。这一制作工艺是天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该制作工艺经历了天津近代历史的变迁,是天津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内容。

二、 非遗符号在城市礼品中的体现

下面,笔者以“老美华”鞋制作工艺作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素材,对其形式特

征和精神理念通过城市礼品这一具体的产品媒介进行设计研究。

(1)符号提取

选择其中可以作为城市礼品设计的要素。首先是进行符号提取,找到该品牌企业文化中与天津城市文化具有强烈共性的地方。天津是从开始,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的大都市,“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代表着天津的城市精神。其中“老美华”制鞋工艺秉承“诚信”和“务实创新”,这与天津城市精神不谋而合。因此,把代表这一精神的典型符号展现出来。如,老美华的千层底:一定选择白布作为原材料,“夹纸”用两层,整个鞋底高达到30多层白布,而在纳鞋底过程每平方寸不少于81针;工序必须遵循“鞋底不差针,纳线要挺实,鞋垫要风韵,纳鞋针脚齐”的口诀要领,这是材料和工艺诚信、务实的展现。另外,老美华坤尖鞋型美观舒适,展现出务实、创新的精神内涵;老美华缎鞋、绣花鞋图案搭配具有设计感同样也强调务实、创新的精神内涵。应该注意的是,符号提取必须是整体的,强调特征语义,去除琐碎因素,这样才能直观而有代表意义。

(2)传达的动态化

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符号已被大众所熟悉,但未必认知,比如剪纸艺术。当听到这个名称,多数人都能想到它的样貌特点,但不知道它的来历和工艺制作手法,而目前很多剪纸艺术传播大量的剪纸图案,却忽视了其濒临危机的制作技艺。因此,要运用非遗符号设计城市礼品必须巧妙地将元素动态化、叙事化。比如,老美华的“千层底”除了展现出千层底的外貌特征外,更需要展现的是鞋底的层数之多,工序过程之复杂,对客户的各种需求尊重等行为的传达。这种传达难度在于不能只从造型来体会,必须通过用户体验的行为动作习得,这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创意的融入

可作为城市礼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不能硬性地强加于客户,而必须自然勾起客户的欲望和需求,这就需要找准恰当的市场定位,使该城市礼品具有突出原创,区别于以往纪念品的被动接受,使该产品对客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老美华鞋底特征就可以通过思维移植的方法,用具有层数较多的其他事物去替代,产生新奇的联想,甚至联想到“千层糕”。如果利用天津糕点的制作方法做一个可以食用的城市礼品,制作过程也部分夸张采用鞋的制作过程,势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目的。

三、案例设计

通过对100名群众进行抽样调查(有效问卷96份),选择喜欢的中低端城市礼品类型,结果发现有26%的群众选择文具用品。(如图1),是采用“老美华”绣花鞋的元素设计的一款创意笔袋,该笔袋从鞋口部分的拉链拉开,内部可装载各种文具用品,笔袋底部是方便使用的“便利贴”。(图2)笔袋可以翻转,将“便利贴”部分藏于鞋内部,同时翻转出一只颜色造型不同的新鞋。在符号提取中,该笔袋提取了“老美华”两个符号――“鞋型”和“千层底”。鞋型提取出绣花鞋最基本的形态特征,带有天津老字号品牌产品的印记,具有天津文化特色。鞋底是与“千层底”形式较为相似的“便利贴”,其中“鞋型”的元素是静态语义的提取,而“便利贴”是一种动态传达过程,利用思维移植的方法,通过“便签条”层叠的形态撕扯的形式,体会“千层底”的工艺精湛。因此,在“便利贴”的一面上印刷相应的鞋底制作的纹理图案和工艺流程;一面是“便利贴”的基本记事功能。用户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体会非遗工艺的制作流程。

结语

城市礼品设计可以选择代表城市文化的非遗符号,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通过城市礼品这种媒介进行传播。因此,在城市礼品的设计中,如果选择与城市气质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符号,融入恰当的创意,运用动态的使用过程给用户较好的产品体验,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注:本文为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天津城市精神的文化礼品设计研究”;天津科技大学基金项目“城市品牌构建过程中城市礼品设计的挖掘与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0110207;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塘沽古镇文化传承的城市礼品设计与推广”,项目编号:201310057022)

参考文献:

[1]于伟伟.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