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篇1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新课程 基本教学理念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及参与意识与能力,培养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

一、新课程对高中美术的定义

美术新课标把美术课程的性质定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视觉性。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就是美术本质的特征。无论是什么样的美术作品,都必须具有视觉形象。

(一)实践性。在美术课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动手画和制作,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感受,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美术学习活动。没有反复的美术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增强。

(二)人文性。人文性的提出使美术课程的文化含量大大增加,第一次把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列为美术课程的目标,使许多人认识到美术不单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某设计师给教堂设计了拱券式的屋顶,因为跨度大,遭到了教会势力的反对。他的设计是建立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之上,因而信心十足。他顶住了教会势力的恐吓,终于使工程胜利完工。全城的百姓都倾城而出,前来广场祝贺。我们不能只看到建筑的巍峨,更要看到这是市民阶层的觉醒和教会势力的衰败,这就是当时人文主义者们的胜利。

(三)愉悦性。这是一些美术家对美术课程的希望,他们希望美术学习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课程的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了这些性质,我们对美术课程有了一个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它会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有更多追求。

二、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

现在,高中美术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增加的“面向全体学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特点。这说明,美术课程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是为了培养少数人。所以,我们所教的内容应是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利于他们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

什么是美术素养?就是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之后,视觉能力大大提升。视觉读写能力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视觉识读能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的是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特别是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和人文性的魅力。在美术课上如果过多使用唱歌、猜谜语、表演等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们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在美术学科本身魅力基础上的。这有待教师对美术教材的挖掘,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这是美术课程总体的价值观,希望它能为教师的备课提供新的思路。

三、新课标对学习领域内容的调整

这些领域都采用了一个同样格式:一是目标,二是学习活动建议,三是评价要点。在评价要点里,采用量化评价。如让学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知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及作品的寓意。在欣赏与评述中,把原来的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改为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在新课标中,对自然的欣赏,是欣赏课的薄弱环节。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应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自然美内容。对美术现象,教师应当多关心社会生活,从中发现和积累鲜活的美术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一是在欣赏自然风光时,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如天空、树木、花朵、平原、云,甚至远方的村庄、栖息在湿地上的鸟类。二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要调动多感官,不仅依赖眼睛,有时还要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三是美术作品是静止的,但是自然风光是处在动态之中的:它有四季的变化,有每天的朝夕,有气候变化。

四、新课标对评价机制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评价不仅是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也能帮助教师改进工作。突出不只是看美术作业,还要看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座谈。二是评价的结果是:分数、评语、评语与等级结合。三是 对美术作业:创作构思、表现方式、技能。

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没有积极的实践,固守几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例如只会打分),不会给美术教学带来新鲜血液。

现在,许多教师还是对作业评价感兴趣,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不够。他们在评价改革中步履艰难,认识还停留在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上,没有认识到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与人合作、参与程度,甚至在其他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没有认识到评价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当然也包括评价的改革。

五、建议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关注。面向全体学生, 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形成创意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运用影像、游戏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等。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真正体现美术课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不断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

篇2

【关键词】:浙美版 美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针对目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国家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各种教育方针及政策,以此来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和深入研究现代美术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它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到美对生活以及人的发展具有的特殊贡献,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人类社会文明的丰富性,将美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保证[3]。

因此,笔者通过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浙美版美术教材,对美术课程改革以及美术教育的深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 义务教育下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展现状

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来启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始美术新课程的实验。同时,教育部通过近几年的大规模调研积极对美术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在经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若干次修订和完善以后,教育部在2011年12月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段的划分以及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等方面没有改变,但是根据美术和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美术学科性质的认定以及使美术课程更加适应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多元和不平衡的现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另外,新的课程标准中精致化的处理了美术文本的结构和表述[1]。因此,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浙美版美术教材来说,教师在使用时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对学生的美术教育进行人文色彩的渗透,从而使浙美版美术教材的教学目标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相符合。

二、 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义务教育下的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更加注重的是美术的人文教育,因此可以从美术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两方面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方面,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美术课程能够在学生的美术鉴赏与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而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能够加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责任感。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中,以此来帮助学生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义务教学下的美术课程标准更加强化了美术教育的理念。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对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使他们的美术潜质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美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另外,一项重要教学理念的强化就是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美术课程是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 如何进行美术教育改革

面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结合浙美版美术教材的使用要对美术教育进行一定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 改变教学理念

面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是引导教师进行美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思想保证和行动基础[2]。

2、 进行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育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美术课堂更加活跃。美术学习注重视觉的感受,学生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和作品的欣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3、 加强美术的实践活动,将美术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联系

美术实践课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意义。例如,在浙美版美术教材中,对《自行车的故事》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构造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自行车的绘画或者利用材料进行自行车模型的制作,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教师要对义务教育下的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解读与研究,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推动美术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齐龙腾《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期刊论文】教育实践与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完善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人类对艺术的追求永远是一条不会停止的征途。然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跃进,人们在接受着丰富物质文化的同时,却也容易与艺术的内在世界渐行渐远。当艺术与现实环境形成隔膜时,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高中美术教育是破除这一困境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可以将艺术重新拉入到审视的范畴中,拓展当代艺术的价值与意义。为了达成这一整体目标,高中美术教育务必要正视教学现状、找准发力点,以求在不断完善的进程中获取前进的动力。

一、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纵览当前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在艺术院校招生火爆表象下高中美术教育呈现出发展的态势,但是细观一番,这种教学仍未触及到艺术教育的本质层面,而仅仅是为了应付应试化考核目标。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无法凸显,形式化、涣散化、空洞化的表征十分明显。具体来说,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大致可以表现为:

一方面,课程定位不明确,未能立足于学生的基本知识需求。在高考的压力之下,不少高中美术课程都表现出急功近利、生搬硬套的特点,与艺术本身的规律性形成了偏差。比如说,美术高考基本以素描、速写、色彩等基础科目为主,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都一味地临摹作品、硬性地掌握美术高考的套路,在技能训练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同时也确实了对美术艺术的切身理解和想象。这样一来,高中美术课程实际上就沦为了高考的“工具”,与文化课程之间也形成了巨大的鸿沟,造成一种畸形的状态。处于这种高中美术课程状态下的学生,并没有获得人文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方面的提升,而只是机械地完成了应试任务。一旦美术课程走到了价值缺失的境地,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高中美术课程缺乏创新理念,无法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近些年来“艺考热”盛行,高中美术课程在潮流的驱使下愈发显得死板、功利,在课程创新方面陷入停滞的局面。不少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呆板,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毫无自主性可言。一些高中美术课程教师只重视技能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美育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也不愿与学生近些沟通和交流。这种范式教学格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对于美术艺术的理解也十分表面化,无法深入到审美的思想领域。

二、高中美术课程的完善方案

从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当前该课程所面临的困境。而要冲出这一困境,就需要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双向层面探寻出切合实际需要的完善方案,以求准确、科学、快速地解决“症结”。本文认为,以下几条完善路径值得予以践行:

其一,将美术课与文化课相结合,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成长需求。完善高中美术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摆正本门课程的位置,明确基本的教学目标。虽然美术高考是高中美术课程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实际目标,但必须要明晰的是,高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引领他们走向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状态。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美术课程不应与其他课程脱节,而要与文化课保持密切的关联性,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高中美术课程应该综合美术技能训练、美术欣赏、文化熏陶、价值观引导等多元内容,致力于打造一个指向明确、内容多元的课程“多面体”。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得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以及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全面思维能力的提升。

其二,注重鉴赏教学,开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们认识到,单纯的模仿并不是艺术创作,真正的艺术创作应当源于内心的所思所想。而若想拥有内心的艺术感悟,就需要在艺术鉴赏环节中不断加深体悟。高中美术课程应加大对鉴赏环节的投入力度,平常在教学内容中应若融入一些艺术作品,也可组织多元化的艺术展览、参观活动,让学生们置身于立体、形象、延伸感强的艺术世界中,形成独特创作、独立思考以及正确的审美素质。

其三,注重课程创新,增强对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课程创新表现为形式上创新以及理念上的创新,即在教学内容和交互形式上开创不拘一格的路径,在全新、开放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推动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升华。而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美术教师队伍资源的支撑。作为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应当首先提升个人的艺术评鉴能力和专业素质,认清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血脉联系。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应揣摩好课堂教学艺术,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多聆听他们的内心声音、尊重他们的真实想法,力求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角色。教师是构建现代教学交流互动环境的关键性因素,高中美术教师应结合课程本身特色以及实际教学因素,打造一份沟通全面、融洽灵动的美术教学课堂。

由上可知,高中美术教学活动在前进道路上遭遇到了一些挑战,只有基于对现实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和完善,才能让高中美术课堂重新焕发出活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艺术更快地回归到大众视界,消除可能存在的认知隔阂。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必须重视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

篇4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是科学知识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更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主要任务就靠教育,随着教育体系改革,教育思想逐渐是由“ 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从新编美术教材中可以看出,美术教材改革了知识结构,建立了知识教学,创造实践相结合为基本结构的美术教学体系.本教材的体系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为核心,以探究式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人文性单元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面对全体学生,使他们提高欣赏水平、审美能力的同时,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关心时代的发展,加强社会责任感.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下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领会新理念――探索美术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前提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是思维能力练习的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兴趣培养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如何从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所以,教师要领会《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新理念,关注学生情感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兴趣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兴趣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自主 合作 探索――构建美术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基石

1.通过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看,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从兴趣形成过程来看,只有对内容、对过程有了兴趣,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变被动美术为主动美术。兴趣的培养是要开启这把锁的金钥匙。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我们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如在画国画花鸟画――梅花,以此为例的教学中,一开始我并不是讲解示范,而是让学生先画为快。让他们自主泼墨挥毫,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样就为教学开了个好头。

2.通过合作,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或分组创作美术绘画,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的积极性高就可以有效的激发团体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在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3.通过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往的上课节奏,美术老师都采用一些绘画临摹的手法,讲解、纠正、再练习的模式来作为教学的手段。教师教什么学生只要跟老师学什么就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我在《各种方式绘画》教学中设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领着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绘画,使学生能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学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跃的进行创作。

三.转变学习评价方式――实践美术教学新模式的保障

1.《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及时恰当的表扬可以肯定成绩、激发热情,对后进生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的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善于抓住学生的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兴趣较差的学生,也没有过于苛责,从而使其丧失信心。同时,我还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发现自己的进步,从而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又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使进一步改进学习。

2.《新课程标准》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突出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美术课程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并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即审美教育、陶冶情操、认识社会和自我、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明白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过去对美术课程的偏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总之,美术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程改革为新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并努力实践:“新理念、新教材、新用法”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学生一定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激发兴趣的培养的意识,而我们的美术课堂也必将会是多姿多彩的。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只有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遵循中学美术教学的原则,灵活机动地选择最佳之教学方法,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方能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4.06

篇5

[关键词] 课改理念 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对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变得紧张、沉闷。这些都使得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和价值,使美术的教育内涵更加丰富。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断追求课改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促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课堂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行为,无数事实证明,行动者的观念不一样,其行为方式必然不一样,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不同。

把握课改的新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改革、课堂教学及课堂气氛。因为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没有变,变的是学科知识传授的过程与方法、策略与途径。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当听众,还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还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中求得解决。这些都反映了不同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不同的教学行为,使用好新教材,一定要在“不变”中求“变”,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稳”,从而实现“稳”中求“进”。

传统的教学重视的是怎样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教师清楚自己为什么教,要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就很难得到发挥。“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权利的下放”,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得到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创造和实践的学习空间,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美术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让课堂轻松、愉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的美,进而喜欢美术老师——亲其师则信其道,并且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创设美术情境法

创设美术情境是促进学生爱学,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法。如:在讲授江美版三年级教材中的《变幻的色彩》时,我运用了实验学习法:让学生运用装有三原色溶液的杯子和几只空玻璃杯,尝试调出橙色果汁,绿色果汁,紫色果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很好的学习了基础的色彩理论知识,由于学生尝试过这种实验学习法,觉得新奇有趣,注意力特别集中,事半功倍。

2、开展竞赛法

在教学中,开展一些比赛,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成功的机会,以此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定期开展“绘画比赛”,“手工展览”,评选小画家、小巧手。学生通过这种竞争的意识,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例如,我在上岭南版教材中的《圆圆、方方和尖尖》时,讲解圆形、方形和三角形,我运用让同学们分组比赛,看哪个组找出的圆圆、方方和尖尖的朋友最多,结果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强烈,都会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其中,学习获得了成效。

二、创设主动开放的学习空间,下放学生学习的权利

教师应尊敬学生、启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隐藏的独特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如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所认为的: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我在遵循教学共同规律的同时,提出让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几点做法:

1、给学生选择美术学习内容的权利

“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我扩充了相关的知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积累,比如:低年级通过画报等方法体验美术的美;中高年级通过写美术日记学习自己喜欢的画种体验美术的美。

2、给学生选择学习伙伴的权利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可以有效的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在岭南版教材中《可爱的小虫》这一课中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合作效果比老师规定的要好得多。

3、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利

问题,往往是学生独特的感受,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我允许学生课堂上随时提问,尤其在他们创作过程中;课后,及时辅导学生。

4、给学生参与美术评价的权利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美术教师做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的看到别人的长处,策略的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质的绝好机会。特别是美术具有非语意性,不同的评价更会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岭南版教材中《手拉手,找朋友》这一课,让同学们将画贴于黑板上,让同学们根据颜色、形状、构图、线及点的变化,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自评、互评,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地参加评价,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专业技能;文化味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美术教学以其独有的特点,不断发挥其以美育人的作用。在许多专家和教师的实践指导下,小学美术教学从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课改的逐渐推进,随着广大教师的大胆思考与实践,我们也逐渐发现了小学美术课堂的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比较极端的有着愈演愈烈之势的观念和做法。比如,小学美术教学必须展示教师高超的专业技能,小学美术教学一定要进行文化渗透,过多使用媒体设备或根本不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等。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只有进行冷静的思考,才能发现小学美术教学的问题,探寻小学美术教学的本真和本质,从而形成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必须展示教师高超的专业技能吗

在当下许多小学美术公开课或观摩课中,我们经常见到在写生教学中,教师对着画板,“认真投入”地对静物进行细致的写生,在标志设计中,教师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深度的设计理念和作

品,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从文化价值、历史背景、人物风格特点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介绍作品。于是乎,我们为教师高超的技艺和学识而赞叹,并且开始呼吁:小学美术教师就要有高超的美术专业技能知识。紧接着,就出现了教师课前把要板书的字写得五彩缤纷,把要板画的范图画得无比精美,把要设计制作的作品做得令人艳羡,因为这些都能体现出教师的美术专业技能。课堂上教师就把这些提前准备的“作品”展示出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俨然变成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展示课。我们还发现,在一些国家、省、市级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技能基本功比赛中,专业技能比赛的分值至少占到七成。这说明一种导向: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高,其他的基本功素养都是次要的。

我们不禁要思考:教师高超的专业技能知识决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组织能力、研究把握教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研究学生水平、板书板画水平等都能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依靠高超的专业技能,而其他教学能力素养水平一般甚至较差,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不好。我们在实践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个教师的专业技能很出色,可是对教材把握不准确,对学生特点理解不深入,板书板画效果不好,或者口语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等,这些往往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影响。

有专家指出“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明显关

系。教师的教学水平才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高,缺乏有利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缺少对学生特点的观察和把握,缺乏对教材的理解和研究,缺少活泼生动、和谐有效的师生沟通和课堂氛围营造,是无法让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效果的,甚至会出现更差的效果。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具备美术教学的基本功和素养。专业技能只是美术教师素养的一部分,不能作为衡量美术教师的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准,而除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素养更能体现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小学美术教学不同于大学院校里的美术专业学习,如果把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小学美术教师的标准,未免有失

偏颇。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浓浓的文化味吗

在最近许多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每一节课都要介绍一些名家名作、民间美术、各种文化遗产或其他学科文化等,似乎不扯点相关的文化,这节课就不是美术课了。为什么小学美术教师会有这种观点?原因在于没有准确理解最新的课程标准和简单的模仿抄袭。很长一段时间,旧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性质,即“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过分渲染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性质,过分强调美术与文化生活的联系和作用,于是,得出结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必须有文化渗透。过分强调美术的人文性,就会弱化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本质。于是,2011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对美术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美术课程的定义中去掉了人文性,取而代之的是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这是对美术课程本质的认识。美术通过视觉形象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和审美追求,我们更应该强调视觉性而不是人文性。人文性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并不是根本本质,唯独视觉性是无法取代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视觉性是美术的本质;实践性也可以理解为表现性,是艺术的本质;人文性是社会科学的本质;而愉悦性才是少年儿童与艺术亲密接触所必须追求的。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不同的课程内容,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包含较多的文化内涵,有的则要突出趣味和创新。不管什么美术课,都不应该把人文性作为主要的内容来讲授。比如,《窗外的景色》一课,不用详细介绍窗户的历史风格和地域文化区别,只要简单介绍不同风格造型的窗户特点即可;《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不用过多介绍画家的生平风格特点,只要引导学生发现画家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就行了;《古朴精美的华表》一课,不用深入介绍华表的发展历史和作用以及所代表的意义,因为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华表各组成部分所隐含的含义,只需让学生明白华表是一种精神信仰和追求的体现,能代表人们许多美好的追求即可,

然后引领学生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华表”。还有《五味瓶》《黑与白》《感受声音》等各种造型表现领域和设计应用领域的课,更应该弱化人文性,突出强调愉悦性、视觉性和实践性。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美术课程的四种性质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过分地强调某一种性质,势必会弱化另外三种性质,这是不科学的。视觉性必须贯穿始终、人文性适当体现、实践性必不可少、愉悦性牢牢抓住,而且面对不同类型的美术课程内容,其比重还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味地追求浓浓的文

化味。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可以离开多媒体设备吗

当下,多媒体设备已经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教学之中,甚至已经成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力也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多媒体设备进入学校的发展过程是:一开始时,令师生羡慕,因为太先进了;慢慢地,被老师广泛运用,因为太方便了;现在,开始出现了争论,因为太依赖了,于是,出现了回归“原始课堂”的呼声。过多依赖多媒体设备或排斥使用多媒体设备都是极端的错误观念。

多媒体设备作为一种工具进入学校,成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而科学发展的最高追求,就是改变生活,利于生活。多媒体设备受教师欢迎,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它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观察、感知、理解、思索、想象等。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先进、更方便的多媒体设备,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有了这么先进的工具,教师不去使用,而去追求“一根粉笔写人生”的原始教学状态,不正是一种排斥现代文明、阻碍文明发展的表现吗?究其原因仅仅在于,因为教师经常使用和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会使教师的备课教学能力水平降低,形成一种依赖。我们不禁要联想,如果一个人会开车,而且经常开车,我们绝对不会怀疑这个人会失去行走的能力,可是为什么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设备,我们就要怀疑老师会失去备课和教学的能力呢?实践恰恰相反,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设备,必须经过认真的备课和思考制作,才能帮助其实施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水平和能力。

现实中,我们确实也发现,有些老师没了多媒体设备就无法继续上课,或者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把本可以不用多媒体的内容依赖多媒体来呈现,使多媒体设备成为一种花花架子,也确实让许多听课者哭笑不得。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尤为明显。课文中明明就有的一句话,一定要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一道例题书上本来就有,非要搞到多媒体上等等。这是没有合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或者是教师没有认真备课,养成一种依赖多媒体的惰性导致的。当我们看清问题的根源之后,就不难发现,不是多媒体设备有问题,而是使用多媒体的人出现了问题。

美术是视觉艺术,是通过视觉形象来传递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试想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年代,美术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全班五十几个人看着画范图的老师背影,不知道教师在画什么;睁大眼睛仔细欣赏教师带来的只有豆腐块大小的梵・高作品,怎么都看不见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制作一张小小的藏书票,任凭教师如何仔细示范刻版,学生都看不见,更听不懂;列举家乡的桥和塔,只能靠语言来描述它的样子,最终还是不知道它的模样。这样的美术课堂教学,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吗?在现实中,甚至出现了把学校即将淘汰的或者比较差的设备配备在美术教室中,导致学生看到的色彩,已经不是原来作品中色彩的样貌,有的色彩甚至是相反的。有的图像模糊不清,更别提有多少视觉冲击力。美术课堂教学最需要一流的多媒体设备。

排斥多媒体设备,倡导“原始课堂”,是违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的。美术课程有其特殊性,离不开视觉冲击。而过多依赖多媒体设备,把多媒体设备当作小学美术教学的万能工具,

也是不可取的。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巧妙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徐霞.浅议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教学月刊:小学,2012(1-2).

篇7

关键词:农村 中学美术 现代教育 教学 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新课改改变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农村美术课程受各方面的影响改革仍不乐观,进展缓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是形式。根据当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农村中学美术课堂教学,遇到的一些问题及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思考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专职教师缺少,中国传统的填鸭子教学方法和美术设备缺乏以及经费不足等,直接使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打着新课程改革口号却没有起色,由于农村旧思想旧观念使得应试教育偏面重视中英数,长期以来美术学科成为被遗弃的学科,可上可不上的课程。所以在各种美术竞赛中,农村学生获奖甚少。使学生失去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低,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针对上述现象,当前农村中学美术教育中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一)农村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村学校重视中英数忽视美育,多数人认为有“主科”、“副科”之分,注重升学考试,使得美术课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大部分农村中学毕业班没有开设美术课。临近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美术课就给让位于其它科任教师。学生课余时间画画、练字,也被家长斥责为“不务正业”。学生很难正常地接受美术基础知识教育,更不能通过美术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农村学校专业美术老师队伍薄弱

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多数农村的中学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只能把美术学科搭配的课程,大部分美术老师都是由稍微懂点美术的其它学科老师转化专业或者兼任美术科的,缺乏相应的美术专业培训,直接影响了同学们对美术的认识,素质教育不能全面发展。

(三)农村中学美术课多媒体设备缺乏、学生学具短缺

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学科的教与学均需要多样的资源。中小学的美术学习需要基本的工具和材料,美术教学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工具和材料,还需要大量的图书资料,以及基本的设施和设备,但各级学校及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经费投入缺乏应有的力度,农村中学基本没有多媒体教室;家长对孩子的美术学习的重视性认识不足,或因经济状况限制,不愿意在这方面有所投入,农村地方难买到需要的工具。由于资源的匮乏,导致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难以实施。

(四)农村美术老师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素质低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处理,中国的传统美术教学填鸭子教学法,导致美术课缺乏吸引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在美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二、创新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的对策

通过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要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创新美术教学方法,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针对农村中学教学的问题,我认为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转变观念,明确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要转变观念,明确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普及美术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学校教育必须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必须改变旧的教育评价,美术不仅仅是让孩子懂得掌握如何绘画或制作手工的方法,还能促进学生良好审美素养的提高,必须把美育与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二)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素质,解决农村美术教师紧缺的问题

美术教师应通过培训、进修,提高美术专业素质;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教育部门及学校及时解决好农村学校美术教师紧缺的问题。

(三)挖掘乡土资源,开发美术多元化课程

由于农村中学美术课多媒体设备缺乏、学生学具短缺,我们更应该利用好乡土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使得美术课多元化。利用乡土文化来激活美术课堂教学,比如:利用当地古建筑进行教学;利用校内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利用家乡的客家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利用家乡的传统节日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新课程的改革以及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都应重视美术教育,解决学生的学具问题,为学生学习美术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多元化美术教育,来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实现现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辜敏、杨春生 《美术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学校教育的目标绝对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特殊学科,恰恰可以很好地达成上述目标。然而,在现在的初中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某种绘画的技巧和方法,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逐渐导致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降低,最终导致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下降。因此,我们必须要尽快走出这种困境,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初中美术教学。

二、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的探讨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对当地的几所中学进行了实地走访,并与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交流与座谈,结果发现:

(一)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

美术本身应该是一个非常容易吸引学生的学科,因为它具有极其独特的审美能力教育功效。换句话,通过美术活动,学生能够可以将美好的愿望以及丰富的想象等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然而,在实际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烈的学习兴趣,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存在有一定的问题。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支配者,学生所能够做的就是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听、去画。虽然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教师们普遍意识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但这毕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事情。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能和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入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这种崭新的美术教育理念本身应该是给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一个良好的机遇,但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却曲解了新课程理念的内涵,认为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对于绘画技能和技巧的传授,只要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美术文化即可,甚至有的老师都开始完全摒弃美术专业技能的传授。

(二)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

从走访调查的结果来看,美术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评价层面,即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换句话说,就是以学生的绘画技巧作为衡量学生美术好坏的重要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并以此来划分出了教师眼中所谓的“优等生”与“后进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没有办法全面、准确、客观衡量一个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真实能力,同时也很有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三)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

目前初中阶段美术课基本都是在教室内完成的,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进行过课堂外的教学活动,这是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美术教学要全面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和艺术环境等美术现象的了解。

三、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对策分析

要想尽快改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重视培养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首先具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应该力求做到:

第一,全面革新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说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堂课所能获取的实际教学效果。为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一些画面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如《跃马》、《映日》等,边展示边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与讨论,最终了解并掌握画中的意蕴。

第二,创造良好、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大量的教学实验显示,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不仅懂得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懂得如何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去成长。为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真正给予学生们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二)尽快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衡量一个学生,以便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为此,我们应该尽快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要单纯以学生的绘画技巧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不可否认,日常表现、绘画技能以及学期基础考试等都应该是评价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对不应该是全部。

(三)利用生活元素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情绪

创作源于生活。为此,美术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还应该充分利用一些生活元素来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象,还是还是憨态可掬的动物,只要用心发掘,就可能发现不一样的美,进而引起人的美感。

为此,美术课一定要走出去,让学生们在课堂意外的环境中去产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用心发现美、感受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初中的美术课堂教学较以前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远远不够。为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先进的美术教学理念,进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去实施、去践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当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才能真正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崔佳.新课程标准下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发展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篇9

一、体验是《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大纲》上的突破。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美术课程标准》是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毋庸质疑,它对美术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体验、自身理解、自身解读,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对不同的人必然是不同的。因此,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师生真切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体验课程”。

与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美术课程标准》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意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和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它更关注了学生学习时的体验,体验也使美术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美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论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到陶冶,丰富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不难看出,《美术课程标准》也是美术课程观上的一次变革,它必然对教学改革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体验是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此次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内容设计上,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以教学活动来设立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这种把教学内容由“静态”“平面”转化为“动态”与“立体”的划分,突出了学生主体的作用,更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的重要地位。

发挥学生主体性必须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自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它变改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而体验性则是现代学习方式最突出的特征。

体验是身临其境或亲自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亲历中获得认知和情感。美术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创作欣赏者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美术教育面对的是中小学生,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诉诸心理、生理,又诉诸情感的美术语言:色彩、线条、构图、明暗、加以体验,更需要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中完成任务,到达掌握知识和技能目的,不能以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情和认识,而是在美术活动体验中到乐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趣味。这种情感和理性的统一,脑力与体力的结合,与现代教育心理学所倡导的: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各种疑难。困惑和矛盾,学生只有经历探索新知,才能与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学观是一致的。

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他们反对传统教学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这种教学是使学习者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富有创建性教学思想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或心理上虚拟经历,获得认识或情感。这种实践、心理的亲历性正是体验的本质特征。美术教学中,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等方式也是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体验是其个性特征和美术价值观的统一体。

从体验的个性特征来看,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气质、需要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这种个性的本质特征的独特性的不同,必然对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体验是个人的、个性的,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个性的体现,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创造力。因此,丰富而自由的个性是一个社会能产生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艺术作品展示人的丰富性之所在。美术作为造型视觉艺术,在促进人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方面,在促进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美术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艺术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目前从我国的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更多的是一种导向性目标,而非标准性目标,这就意味着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未必达到一个标准,应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个性本质特征的独特性,也就是保护学生的差异性,因为差异不仅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更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正因如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把: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列为教育原则。

体验是美术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意义的方式”,体验作为“体验课程”和教育学中的一种话语,值得每位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探究。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10

传统的美术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下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弊端,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有利于美术教育中创新教育理念的涉入。传统美术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美术教育目标与课程模式定位不清。我国的美术教育层次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然而,受到其他学科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传统美术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趋同化倾向。在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的问题,表现在教师简单讲解着、示范,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机械化,缺乏创造性。

(二)课程设置与课程模式亟待改善我国幼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美术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幼师院校沿袭了美术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另外,一些师范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绘画技能和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美术理论的学习,这就出现了美术教育中“重技轻理、重专轻师”的现象。

(三)传统美术教育途径较为落后幼师美术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训练课等课程途径开展,将课堂作为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幼师美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滞后现象,影响了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幼师美术课堂教育需更多地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美术教育主渠道实现现代化的提升和改造。

二、对实施幼师美术教育创新的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创新氛围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地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地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改革美术教学模式,实现幼师美术教育创新主张运用信息技术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提供更多协作交互学习环境,通过协作交互学习,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能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改变教师角色定位,创新美术教学评价对幼师教师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原有传授者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锐意创新。在新的角色定位中,教师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尤其应该把“创新性”作为美术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坚决改变以技能模仿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项资源实施美术教育创新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教育资源,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优秀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语言带来的丰富审美体验。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播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传授。时至今日,当代教师还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传知重要,启智更重要。现代知识内容多、范围广、更新速度快,让人目不暇接,教人过时的知识,不如教人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正所谓,“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