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物质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的物质基础

篇1

一、初中物理教学注重教学观念的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一系列观念的转变。新课标鲜明地指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我为中心,去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永远站讲台的天理”,要受到冲击,教师要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进行教学过程的探索,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教学亲和力,只有这样的过程教学才能焕发青春。教师首先要改变的角色,要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不要再担当讲课者、传授者。

二、物理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求异性。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第一、加强探索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动手和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可选适合于探索的实验,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设计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探索物理原理及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加强质疑性教学。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创新思维大都因奇而动。如学习《光的折射》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段“海市蜃楼”的情影,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去探究产生奇特现象的原理。陶行知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疑问的作用。人遇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探究、解决的需要。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第三、注重思维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变通性、准确性。

第四、注重习题创析设计的训练。如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等。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性、变通性等。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三、物理教学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一,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大胆遐想,善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循规蹈距,书上写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记什么,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即使全优,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充其量他只能出色地重复别人的过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一杯水的知识优势,鼓励学生浮想联翩,能发现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勤鼓励,不管提问题学生程度的高低,也不管所提问题的正确与否一律热情鼓励。对于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瞎想出来的问题,对于钻牛角尖的问题要耐心疏导。将他们的思维逐步纳入正确轨道。对那些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应要善于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教师对回答不出的问题有责任刻苦攻坚,给学生以答复。例如:有的学生学过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问道: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汽车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面来扒就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前者运动状态未能改变,而后者却能改变?还有自己抱不起自己,抱别人却能抱起?遇到此类情况,这是我们教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机会。

其次教学中利用例题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好方法。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合神离的新模型与典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对此,教师应当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教学,帮助学生在形态各异的模型分析和对比中,抽象出共性,利用物理例题让学生先说后练,大胆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说练有机结合的情境和氛围。洞察共同的物理本质,从而跨越思维障碍,促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质的飞跃。

篇2

一、力学知识点整合

力学部分实验需要很多的实验器材,有些器材是生活中不常见,有些则是大型器材不能在课堂进行演示性试验,所以力学实验在器材方面就是一个学习障碍,解决这一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物理实验平台的作用不可小觑下面是以《流体压强与流速有怎样的关系》为例,在物理平台上展示难以实现的演示性试验

案例1《流体压强与流速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

此实验需要的实验器材生活中很常见,而且这种器材体型大,课堂教学不是很方便,并且在实验中实验器材中三个管子的现象差别不一定会很明显,现实实验中会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这种大型实验器材的实验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会进行课堂演示,学生观察结果,但实验如果不亲手操作就不能达到真正自主探究学习目的,所以实验平台既可以达到很难理想的实验环境(如图1所示),又可以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

[TP7CW01TIF,BP#]

案例2力的相互作用关系难以理解

力是抽象的,力的相互作用关系更是抽象的没有力,世界将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当然变成什么样更很难想象学习力的知识,力的相互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下面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整合进行分析:

这节探究活动课主要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探究过程中,实验器材的选择具有随意性,但是,实际研究过程中,往往由于学生身边的实验器材有限或者是不合适,[JP3]而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观察不到压力作用效果的变化过程[JP]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满足实验的实时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探究实验提供更加方便和有利的条件

二、力学知识点整合

在电学学习实验中,需要学生自主设计电路并连接展示,由于每个人的设计不同,所需要的器材不固定、组装时间不固定、组装的地点不固定,受到这些不固定因素的影响,电路很难做到自由组装,所以需要一个可以排除这些困难的方法,这样就应用到了物理的实验平台下面是应用物理平台解决电路难以自由组装问题的例子

案例3《电流与电路》 实验

《电流与电路》部分的实验需要学生了解电流的形成与方向,电路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及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认识电子元件,而后设计并连接电路,之前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设计电路并动手连接电路,这是整个实验的重点,而重点实验存在电路难以自由组装的困难,所以需要应用物理实验平台,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设计

电学实验中有些实验需要多次测量,从多次数据的记录中寻找的规律,从而证明某一定理,这种实验就需要到不同型号的同一器材,在实际的实验中,这种多次更换不同型号的实验器材是很难实现的,所以物理实验平台解决了这一教学困难下面以《电阻中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为例说明此整合的解决办法

案例4《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

此实验需要进行多组测量寻找对应关系,所以进行多组电阻更换是一个不易实现的问题,并且实验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在实物实验中控制一个数据不变是很难实现的一个要求,所以仿真的物理实验平台让学生可以轻易实现随时更换器材控制固定值并且随时随地的进行实验探究,使实验更容易,数据更加精确

电学实验中很多东西非常抽象,看不到摸不着,所以理解起来特别困难,比如说欧姆定律,又比如说电路中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关系,这些难于理解的问题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利用物理实验平台将这些难于理解的知识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学生的动手中学习,自己证明公理定理,对于学习效果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以《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为例,展示一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探究实验过程

案例5《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实验

此实验是个探究实验,需要学生进行猜想,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得出数据,总结规律,所以每个人的设计不同需要器材等都有所差异,实现这种因材施教的最佳办法就是实现虚拟平台的应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在实验中要求训练学生的提取数据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必须每个人亲力亲为,不要求学生必须探究出个究竟,但过程的经历很重要,所以虚拟实验平台提供了学生自主亲身体验的环境

三、光学知识整合

由于光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光的认识有限,对光的这一抽象知识的学习存在困难所以学生学习光学原理的有关内容时,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将抽象的光学原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就需要实验探究等过程而由于光的抽象性,增加实验探究的困难性,学生对某些光学原理不易理解

下面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整合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分析: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往往只是走走过场,对于物距、像距的演变过程记忆得不深,大多数只是走马观花

篇3

关键词:冯特;哲学;个体心理学

一、引言

冯特认为,所有学科都源于哲学,可以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尽管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得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母体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学从此就不受哲学的影响。事实上,哲学不仅对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哲学依据,而且决定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路线以及具体研究方法和操作技术。黎黑 (Leahey,1980 )曾指出:“重要的心理学问题原来是哲学问题,所以,如不理解哲学,特别是认识论,就不可历史地理解心理学”[1]。尤其对冯特个体心理学的理解更是如此,因为它是心理学从哲学脱胎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第一步,是哲学与心理学的分水岭。

二、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冯特认为一切科学都以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过程不依赖于客观对象,而是先验的存在,是主体内部的感知。他指出每一具体的经验都包含着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客体两个因素。前者是由内部知觉所直接获得的经验,称为直接经验;后者是由感觉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所间接获得的经验,称为间接经验。冯特明确把心理学研究对象界定为直接经验,他说:“在自然科学和心理学内,我们所研究的经验现象只是以不同的观点来考察同一个经验的现象。在自然科学内,我们把经验看成是客观现象的相互联系,由于抽去知觉的主体,它也就被看成了间接的经验,而在心理学内,我们则把经验看作直接的和非派生的”[2]。这主要受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影响。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等看做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3]。在贝克莱看来,心理是主体精神世界的产物,存在也是人的心理作用的结果,不仅第二性质的观念是主观的,就是第一性质的观念也是主观的,由此他得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休谟则将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强调知觉是心理学研究的惟一对象。

三、对实验内省法的影响

实验内省法是冯特实验心理学的根本方法。

在冯特出版的《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一书中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实验心理学”这个名称,并确立了用实验方法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方向。他说:“一旦我们把心理看作是一个自然现象,而且把心理学看成是自然科学,对于这门科学的实验方法一定也是完全能够应用的[4]。由于直接经验只能为自我所观察,因此冯特一方面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使用内省这一适用于心理之主观特性的方法。事实上,内省法并不是冯特自己的创造,而是哲学心理中最古老的方法。他只是将这种方法进行实证性的改造,使它与实验法相结合,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以此来消除这种主观内省的不利影响。为此冯特制定了几条规则:1)让被试了解自我观察的时间,做好心理准备;2)被试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内部的心理活动,避免各种无关刺激的影响和干扰;3)必须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自我观察的过程能重复进行以便于验证;4)经常变换刺激条件,以便被试把刺激和自身的心理过程分离开,从而对心理内容产生一个普遍的描述[5]。同时,在自我观察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混淆,冯特搜集了示波器、速示器、测时仪等工具,用以记录被试的反应。它们构成了莱比锡实验室的物质基础,也从一方面证明冯特强调应用客观实验技术,而不是主张主观的内省。

由此可以看出冯特的实验研究中贯穿着孔德的实证主义。孔德认为,实证主义即实证科学,它的任务在于:实证科学的事实必须通过合乎科学纪律的严格观察才能够被确认,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就可能发现事物诸现象之间经常、重复出现的规律[6]。科学之所以区别与哲学 ,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具有严密的实证性。一门科学之所以为人们所承认,是因为它在人们面前是可以被证明是正确的。心理史学家 D。舒尔茨曾说:“现代心理学与它的智慧的先驱者的重要区别 ,不在于所提问题的种类 ,而在于探索答案所用的方法”[7]。冯特在实证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运用实验内省法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使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自然学科。

四、评价

综上所述,冯特的“直接经验论”是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体现,而实验内省法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反映。总之,它们构成了冯特个体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冯特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在此期间,德国的哲学于19世纪中叶遭遇到深重的理论危机,处于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时期。这就决定当时的哲学家们的首要任务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寻求和探索哲学的出路[8]。冯特当时将生理学的方法引入到哲学问题的研究之中,但他只是从研究方法上来改造传统哲学,并没有从哲学问题根源及其性质出发来寻求出路。因此,就哲学理念而言,其依然属于传统哲学的范畴。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的理论中既有贝克莱和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又有马赫的经验批判论;既有孔德的实证主义,又有奥古斯丁的内省论等的原因。

冯特尽管受到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深刻,但总的来说,他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但我们决不能就此否定冯特对心理学的巨大贡献。众所周知,由于冯特的努力在莱比锡大学建立起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而改变心理学附庸于哲学的状况,使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他最大的贡献。此外,冯特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建立了心理学的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因此,冯特不仅是心理科学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心理学发展的促进者。正如美国著名史学家波林所说:“冯特在心理学史中是前辈心理学家。学者而配称心理学家的以他为第一人,在他之前,有心理学,可是没有心理学家”。(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兵远,漆昌柱,郭小安.论科学哲学问题及其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0):15-18.

[2] [5]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5.

[3] 王云霞.主观唯心主义or客观唯心主义―由两道选择题引发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9):53-54.

[4] 彭景训.冯特和实验心理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22-24.

[6] 谢向阳,淦家辉.什么是孔德生物实证主义―对孔德实证主义体系的再认识[J].学术探索,2005,(2):8-11.

篇4

管理心理学简而言之,即是心理学在管理活动中的体现和应用,起源于心理学,依托于管理学,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初经过不断完善发展,逐步成为独立于管理学和心理学之外的学科。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得到了西方理论学派的重视和研究,被广泛地应用与工业企业、机关学校、医院等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更加促进了现代管理心理学在管理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1]

不管从管理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管理心理学都是研究人在企业或组织中的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管理心理学最大的跨越式发展是从对物的关注到对人的研究,这是因为人作为组织管理活动的主体,作为组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改变管理模式和管理现状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自然也离不开个人的心理动向,除此之外还包括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个体心理是个体在组织和管理活动中体现出来各种心理现象,主要内容是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便是激励理论的一种。群体心理现象是集合了大部分人的群体心理动向和群体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息沟通等都是群体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心理则是在个人和群体心理基础之上形成的为实现共同的组织和管理目标而形成的同一组织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方式。[2]如何调动和提高个人积极性、群体凝聚力、组织竞争力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其自身不断完善发展所不能远离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2.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内容探析

马斯洛按照需求的相对程度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

2.1生理需求

生理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人自然本性的流露和体现。它是人作为生命个体存在最直接最原始的需要,包括人的饥、渴、性和其他生理机能的需求。这些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么其他活动更加难以进行。

2.2安全需求

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对安全的需求就会提到相对重要的位置。相对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保证自身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生活在相对和谐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这也是人性的本质体现,属于相对低级的需求范围。

2.3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人类社会性本质的最直接体现,人的生存与发展都不是封闭环境中的自我成长,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的环境中实现的。人类习惯于创造相对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不仅包括对自己安全需求的满足,而且符合人类归属感的需求。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群体或组织给个人带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其进行社会活动的心理保障。

2.4尊重的需求

在社会事务中,人对名利的渴望和追逐,希望获得他人及社会对自己能力的肯定,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这都是对尊重需求的现实描摹。尊重需求相对于生理需求、社交需求更具有持久性,因为人类渴望被尊重和被认可的需求是不可能及时满足的,即使一段时间内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在人类无限的欲望和追求进步的思想推动下逐渐产生更高层次的被尊重需要,所以尊重需求的满足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失为一种持续有效的推动力。

2.5自我实现的需求

一旦上述这些需求都得到满足,人类通过发挥自身能力和才干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便成为其最终的目标和动力。这种高级的需求只有在其他需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才能成为激励人不断进步和提升的动力源泉。

人类需求的要低到高的不同程度的需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否能够作为人类的终极需求是不能作定论的,这与马斯洛本人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分不开的。他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使人人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在纵向上人的需求层次是这样按顺序排列的,但从横向上,马斯洛忽略了人在同一时期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需求之间甚至存在冲突和矛盾,这会使人们的动机发生错位和断裂。[3]

3.需求层次理论在现代管理心理学中的运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存在很多不足和争议,这是无法避免的,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绝对完全符合所有人的想法,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现代管理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价值。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挖掘和刺激人类最大潜能,并且刺激人类不断创造新的潜能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当今管理心理学中仍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3.1根据人的需求理论,管理者不断创造条件满足人的各类需求,建立健全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管理制度

从员工的生理需要出发,管理者应该给予充分的条件保证职工的薪水和各种福利,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生命健康权利的实现,那么一些身体保健设备、福利设备和工资待遇的提高和筹备是刺激员工工作的基本措施。另外,管理者应、建立健全的职业保障制度,如退休金制度、意外保险制度等来满足职工对职业安全、人身安全等的需求。从社会需求的满足来说,建立完善的利润分配制度、团体活动制度、娱乐制度等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交往、创造良好团体环境氛围的有效制度保障。人事考核制度、奖罚制度、选拔进修制度、晋升制度等则是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的体现。随着员工的各项需求逐渐被满足,在这一过程中会诱发和激励员工更高的需求层次,那么高层次的需求变成为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 驱动力,创造能发展个人潜能和特长的组织环境,赋予员工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挖掘其自我实现需求的痛点,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计划便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不可或缺的推动机制。

3.2不同时期员工的需求结构会发生改变,管理者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激励和诱发员工的手段

篇5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更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就是当前所谓初、高中物理“台阶问题”的实质。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从初二年级开始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在高二年级将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其次,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二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

广大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凡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呢?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必须以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技能为中间环节。而智力、思维的发展又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的。没有这个“中介”,智力、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但是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应是通过运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同时给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适当的练习,促进他们的思维或智力尽快地提高和发展,不断地发生“质”的变化。

就思维结构来说,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强调“图式”概念。他的心理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图式”即心理或思维结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构成新的“图式”,不断发展变化,不仅有量变,也有质变的思想是可取的。其中“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顺应”是图式的质的变化。

高中物理教改,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方法论的依据来进行。由此必须对物理的教材、教法进行新的处理,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由于“结构的重要性”,必须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哪怕是不准的)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关于教学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是仍需研究的,在此只提出一点线索

1.思维的智力品质研究是有客观指标的。我国一些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小学数学教改试验,即运用这一套指标。详情请见《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著。

2.教学过程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因此也是可以量化的。现代系统科学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人的短时记忆的最小单位定为“组块”,多大是一个组块,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数字、字、词、符号、成语、短语等都可以是一个组块。它的存贮时间需要0.5秒,而转化为长时记忆至少需8秒。掌握物理学科,首先要懂得物理语言,大脑中要有一套物理符号系统。即在长时记忆中要存贮一定数量的组块(信息)。仅有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把组块组成若干程序,形成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包括两部分:条件和动作。一定条件做出一定动作就是一个产生式。如:一个公式,一个定理就是一个产生式。组块必须按产生式组合才有意义,二者不可截然分开。普通教科书一章所传授的知识约有十几个产生式。掌握一间课程等于掌握几百个产生式。而获得物理学科那样的专业能力,就得掌握几千或几万个产生式。从时间上讲,一天学习5小时,1小时可以学习4-20组块,1个产生式。这就是相当于一课时的信息量。依此类推。如果能仔细地将高中物理教材中必须掌握的组块和产生式统计出来,实行控制是有可能的。

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 图形图像处理 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创新创业教育一直都是各个高校在培养人才时着重强调的素质教育。特别是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深化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出一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时代高素质卓越人才。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行业特点重在商务活动,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电商活动中,各种新技术和应用不断出现,企业迫切需求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员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有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就是《图形图像处理》,该课程包含诸多软件实践项目,比如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等。这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创新与创业的课程,它能使图形图像处理与创新创业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而通过这种形式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部分还都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授课侧重点在软件理论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的上课还是传统一贯的模式,就拿Photoshop软件项目来说,往往是通过既定的Photoshop大纲和教材的案例编排,通过一个个案例巨细靡遗讲解Photoshop软件各个工具的使用方法,最后再用少量的综合案例进行课程的总结。这种传统的授课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的技术能力。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就是将书本的案例重新机械操作一遍而已,缺少利用Photoshop进行创新的意识,更谈不上进一步去创业实现创收。这反映出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不强、业务能力不高,没有使《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与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真实需求保持一致,因而也不能培养出敢于创新创业的新型电子商务人才。

不过,依据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标准,会发现《图形图像处理》课程重点是培养从事美工人才的,而美工行业就业和创业都是比较容易的。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今天,催生了一大批的电子商务公司。对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一扇就业的大门一直都是开着的,也就是国家一直在提倡的创业之门。与其给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创业做老板,学习《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可以创业的途径有很多,一方面可以个人创业,比方说可以帮别人美化照片、优化网站、店铺美工;另一方面也可以团队创业,如创立广告公司、摄影店等。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使《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因而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没有创新素质与创业品质,害怕去创业,没有能满足社会真实需求的图形图像创业行动。

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在当前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能学好图形图像处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不要对现在的就业理念进行转变,就是要使《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社会对其真实的需求中去。对此,高职院校需要从《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从课程的教学考核改革、“第二课堂”、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开始实施《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创新创业新的考核评价方法,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学习《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可以使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能从事美化照片、优化网页、店铺美工、平面设计、摄影等工作,而往往就是这些领域也适合图形图像的创新和创业。为了使《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满足社会对其真实的行业需求,首先要在其考核评价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只满足于教材的需求,并没有站在行业的需求立足考核。而新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考核评价不但考察电子商务学生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操作技能,而且更注重考察学生利用学到的图形图像处理知识进行自我创新、创业的能力,并能立足社会真实需求产生创收成果。只有落实《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考核评价改革,才能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学习紧迫感,也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的创业品质,使他们在图形图像处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专业技能实践、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都有所突破与提升。

(二)要落实开展《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传统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往往是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第二课堂”。而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要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形式,通过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校园创新创业园等“第二课堂”的形式把真正的电子商务商业活动引入校园。

1.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与某些著名的电子商务公司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多种多样的图形图像处理的实训场所与创业基地,使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获得真实的实践任务。另外,各高职院校也可以邀请著名电子商务公司的老板、经理、高管走进高职院校,向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介绍图形图像处理的创新知识和创业途径,用这种活生生的创业事例激励学生,引导他们在创业的道路上走远走好。

2.以电子商务图形图像处理的各种赛事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其中,“中教畅享杯”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就是一项能体现图形图像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赛事活动。通过比赛,一方面,学生能获得图形图像处理的创新创业成果,感受比赛获奖带来的喜悦感,这对他们以后人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团队合作、小组沟通的创业品质也能得到锻炼。该项比赛是最近各地高职院校比较青睐,国家也非常重视的赛事活动。

3.利用大学生创业园提供的场所成立图形图像处理服务公司,这种公司可以“标准化”经营,完全仿照真实的企业工作。首先,在部门负责人设置上,由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比较突出的学生担任公司的老板或经理,指导公司的日常工作,其余同学可以在公司领导的安排下各司其职,而老师则负责公司运营的监督、协助工作。公司的主要日常工作是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的工作,包括承接各二级学院部门网站的网页建设与美化、师生照片的摄影与处理、校内外创业店铺页面的建设与优化等项目。通过这种相对真实的实战场所,不但使学生对图形图像处理公司的工作岗位有更加真实的认识,而且还能熟悉一个公司的真实运转情况,可以使电子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真实案例能力等都能获得提高。

(三)《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师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方案,对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使每个电子商务的学生都能获得图形图像处理运用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此外,《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进入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实战锻炼,以更真实的工作体验来理解《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创新创业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有效开展《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采用新的考核评价方法、“第二课堂”、新的教学方法三方面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体系,重点培养电子商务学生创业创收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创业素养,力争使高职电子商务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和创业,能真正适应社会对图形图像处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莫新平.基于淘宝网店的《Photoshop网页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神州旬刊,2013,(07).

[2]王曦.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3]黄健荣.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4,(20).

篇7

【关键词】中医;心理疗法

【中图分类号】R3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045-02

中医心理疗法,是医生根据治疗计划,以语言或非语言等因素为手段,通过对患者的感觉、认知、情绪、行为等的影响,使其产生一种或多种心理变化,控制或调摄另一种或多种心理变化,从而改善和消除患者的病态心理,治疗情志病证、精神障碍,减轻或消除某些躯体疾病的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千金翼方》说:“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人的形体与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主宰;形损可伤及神,神伤也可损及形;形全有利于神复,神复可促进形全。所以,心理疗法不仅在因心理因素为主引起的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形残和沉疴顽疾等身心疾病的康复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以《素问•五运行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五行相胜的原理为指导,治疗因情志过极、脏腑功能紊乱而产生的神情病证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癫、狂、痫、惊恐、喜笑不休等证,是中医学独特的心理疗法。具有调摄心神、调畅气机、调谐阴阳、调和五志的作用。

情志相胜的一般规律是: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在正确判断患者不同性质的情志疾病的基础上,根据五行相胜理论,利用各种手段(语言、行为、声响等),使患者产生可以克制其病态情志的另一种情志变化,使由病态情志导致的疾病得以康复。

1.1 喜胜悲法 喜胜悲法可以使患者产生喜乐情志,以消除悲哀情志,医家张子和提出了“喜可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的具体方法。喜胜悲法宜于悲哭证、脏躁证以及由悲哀过度而导致的其他病证。实施喜胜悲法时要因人施乐,掌握分寸,防其太过而“暴喜伤阳”。方式不宜重复,内容要不断更新,不宜连续使用。

1.2恐胜喜法 恐胜喜法,是针对过度兴奋,“喜伤心”而致神气涣散,神明失其所主而恒笑不休的病证,医者有计划地采取适当手段,使患者产生恐惧情志,收敛耗散的心神,镇摄浮越的阳气,恢复心神功能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大喜伤阳”,喜笑不休等情志失调。但此法刺激情志的强度大,要注意因人而异,切勿滥用,以免生出弊端。本法适用于喜笑不休证,以及因过喜而致的其他病证。

1.3怒胜思法 怒胜思法,是针对思虑太过、伤脾耗神,出现神情困顿的病证,医者按康复计划,采取非药物手段,激怒患者,以怒制思,促进阴阳气血的平衡,恢复心脾功能的一种方法。由于思虑损伤心脾已成痼疾,往往难治。对病重者设计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量要大一些,反之则小些。本法适用于思虑伤神所致的郁证、失眠、癫、痫等证。

1.4悲胜怒法 悲胜怒法,是针对暴怒或久怒伤肝,气机逆乱、神明失主的情志病症,采用语言的或非语言的手段,使患者产生悲哀情绪,以收摄逆乱之气,使肝与神明功能恢复正常的一种方法。大怒则气血厥逆于上,扰乱心神,悲则气血沉降。悲胜怒法,在于以阴治阳,使气机升降达于阴阳平衡。医者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地安排应用此法,并且事先要与患者家属解释清楚,以防误解。本法适用于兼有情绪亢奋症状的病证,如眩晕、狂证、痫证等。

1.5思胜恐法 思胜恐法是针对恐惧或惊骇伤肾导致精气内却、形神不安的病证,医者有计划地采用能够激起患者思虑的情志手段,以治疗惊恐病证,促进心身康复的一种方法。本法适用于惊恐症,并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

2以情制情法

以情制情法能激发患者的某些情志活动,控制另一些不正常的情志,治疗某些情志病症,减轻或消除某些躯体症状。

情志致病会导致机体气机紊乱,故气机失调为其主要病机。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以情制情法就是利用情志能够影响气机的升降散聚的原理,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例如忧愁者,精神抑郁则气机闭塞而不通,用喜乐疗法,使之“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气血和畅。故本法能治疗气机闭塞、逆乱一类的情志疾病。

2.1 喜乐疗法 喜乐疗法具有“喜则气缓”、喜可胜忧、息怒等作用。本法主要用于忧愁、思虑、悲哀等情志疾病或情绪,包括形病志苦而表现出忧愁、思虑情绪的患者。

2.2促怒疗法 促怒疗法利用触怒患者,使之产生愤怒的情绪,以治疗忧愁、惊恐等情志病变。具有升发阳气、振奋气机的作用。亦可用于阳气郁滞、气机阻塞、营血凝涩的病证。本法适用于失眠、嗜卧、癫证、郁证、悲哭证等。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同怒胜思法。

2.3悲哀疗法 悲哀疗法通过使患者产生悲哀情绪,以治疗情绪激动、神情不安一类情志疾患,或其他疾病而导致的情绪躁动。具有收摄阳气、镇静神情、稳定情绪的作用。

2.4忧思疗法 忧思疗法通过使患者产生忧思的情绪,治疗多种情志疾患。通过使其“思则气结”的手段,收敛涣散阳气。忧思疗法属“移情易性”法,重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之忘记其他情志因素的刺激,有稳定情绪的作用。能控制多种情志症状,制约情志因素。本法适用于狂证、智残、失眠、遗精、阳萎,以及残疾病症兼有神情亢奋症状者。

2.5惊恐疗法 惊恐疗法是使患者产生惊恐情志,对思虑过度、气机郁滞、神情呆滞的患者,产生惊恐情志以振奋精神、消除思虑的制情作用。本法适用于癫证、郁证、喜笑不休证、悲哭证、嗜卧证及其他病证兼有阳气闭郁者。

篇8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潜能;课堂教学

经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三个弊端:(1)目中无“人”,机械操作。(2)唯分数论,功利至上。(3)高密度轰炸,灌输政策。我认为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课堂上使用一种更加自主和人性化的教法,是矫治和根除上述弊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为此,对于心理学介入英语课堂教学,我做了两大方面的尝试。

一、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是基础教学,而初中英语教学则是基础的基础。面对教学任务,教师常常感叹“新课本太难教,学生太差”。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的实验研究证明:世界上除了2%的超常儿童和3%的低常儿童以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并无明显差别。另外,根据K.S.Bloom等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只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95%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有此体会。只有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避免“初一朵朵红花,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和良好的心境,用最少的时空表达最吸引人的内容,变被动的和强迫式的学习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在如何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实践中,我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1.精心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造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情感上被深深打动,受到感染,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达到教育目的。上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时,我带了一个盒子到课堂。同学们都很好奇,立刻展开了猜想:What’s inthe box?Maybe a shirt?Is it a box of sweet?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老师带来的是一个空盒子。因为本课要教授的是next to,behind,in front of,near等介词的用法。学生于是一下子精神振奋,干劲十足,甚至于在课堂上齐声朗读的声音比平时都大一倍。再例如,在上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课时,我带了香蕉、冰淇淋、果汁机、酸奶等到教室,亲自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香蕉奶昔,并在制作的过程中用英语把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地告诉学生,让他们复述几遍,直到记住为止。

关于对话的学习,我用得最多的方法是表演节目。表演节目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很容易地就理解了意思。学习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时,在课前我告诉学生要表演小品。课堂上我和另外两名预先做了准备的学生进行表演,表演时面带表情并且伴有动作,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结果课上得出乎意料的顺利。表演之前的排练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积极学习过程。有时我故意告诉学生要评选最佳男、女演员。学生兴趣高涨,各小组几个同学积极准备,互相指点、提词,这样对话很快就学会了。

运用“节目表演法”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的评判一定要公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2.创办英语乐园,拓宽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要别出心裁,处处有新意。我在教初中英语八年级上be going to do句型这个单元时,经过大量的口语练习,让学生们体会并总结出这个句型的意义、结构,而需要注意的地方,我用彩色粉笔勾出。总之,努力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爱上英语课,盼上英语课。

3.进行分层次教学,保持学生兴趣

教师应当学会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初中生到二年级时,由于心理、生理的变化,学科负担加重,学习内容加宽和深化等原因,各科学习成绩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掉队。而大面积掉队的原因则是教师“教不得法”带来的“学不得法”。据我了解,差生学习差的原因主要有五点:(1)差在学习兴趣上。(2)差在学习方法上。(3)差在学习习惯上。(4)差在语音上。(5)差在能力上。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

学习是需要人全身心参与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身体器官参与外,还需要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和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支持和推动。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才能提高学习的成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

1.在有效的巩固中,渗透身体素质的内涵

身体是心理素质的物质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必须考虑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英语中表现为:(1)促进学生语言器官的发育。(2)培养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快捷反应的能力、准确度和耐力。我在激活课堂的同时,训练了学生反应的敏捷性、准确性。

2.在频繁的操练中,渗透心理素质的内涵

中学生的情绪和感情常常不够稳定。一些学生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有时为一点小事而伤心或大发脾气,有时为某次考试不理想而沮丧。而有的学生则时常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学习没兴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针对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适当地变换一下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乐观的心情,可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效果比单纯的“挤”时间和板着脸“压”更好。

3.在形式多样的复习中,渗透审美素质的内涵

美与和谐是心理素质的最高境界。英语中美育渗透无处不在:在班上展示字迹优美的作业,让学生效仿;绘声绘色表演节目。编、教、唱英文歌曲以复习某一内容。布置学生每人出一份英文小报,表扬优秀编辑等。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口、动手的能力。教学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对他们明天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

4.在课堂45分钟里适当地引进“心理调节术”

听过魏书生报告的人都知道他课堂上常常会来一些“小游戏”——课前起立时让学生大喊:“我是强者!”课堂上用几分钟时间让小学生“冥想”(他称其为“精神旅游”),或是左手练字五分钟……乍看他的这些方法有点类似于小孩子的游戏,殊不知,就是这些“游戏”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了短暂的放松和调整——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强度高,每天处在一种超负荷的紧张和忙碌中,这必然影响到他们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有时适当地插入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学生的收获会比一节课全部由老师满堂灌要大得多。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到现在已经12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也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引进教学,我们的英语课堂必然会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在传授知识、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应逐渐发掘出学生的潜能,帮助其完成良好人格的塑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介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是个深刻而浩繁的课题,我愿意与广大同仁一起共同思考和探讨这个课题。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1版,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03.

篇9

关键词:人格;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理论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综合各家观点,可以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①

一、人格成分

人格概念包含多种成分,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等。其中能力是个体能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活动密切关联并且在活动中需要多种能力结合为一个系统完成任务。气质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反映其心理发生过程的速度和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指向性,受到个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体型以及体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气质类型可分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气质最重要的特性是先天禀赋,这是决定个体人格差异最本源的物质基础。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不能决定个体社会成就,各种气质类型的个体都可以充分发展自我潜能,完成自我实现。性格是个体对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稳定的态度系统和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特征,与个体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密切相关,是在个体气质特质基础上,与社会互动实践关系中形成的,体现的是个体的社会属性。性格结构特征的不同表现在个体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形成不同的情感特征、人生态度与个人风格,这是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格动力

需要和动机是个体人格特征行为的内在原因,是人格动力的源泉。基本的需要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按照层次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只有较低层次需要满足后才有可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动机是一种促使个体进行行动的内部动力系统,它由个体的需要引发但受限于客观环境。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具有生物性和无方向性;阿德勒认为人格的原初动力是追求卓越、克服自卑感;罗杰斯认为人类行为动力是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朝向自我实现的天然趋向;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才是人格的积极驱动力,统帅着本我、超我和外部客观世界;罗洛·梅认为个体人格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而紧张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三、人格理论

一个好的理论不一定能够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但在解释某一层面上的行为却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的行为与情感,这是人格心理学发展百年来多种理论学派并存的原因。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创立,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包括经典精神分析论和新精神分析论。经典精神分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新精神分析论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人格理论。该理论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三者之间在不断的冲突和平衡中转换,形成特定的人格动力系统。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与后天自我的作用,重视早期经验,探讨人格一生的发展。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人类种系发展过程的沉积物,称之为原型,是人对世界某些典型情境反应的先天倾向。霍妮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人格、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提出基本焦虑论来解释人格的发展和异常。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按阶段依次进行的,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积极的解决一个个危机是我们从逆境中获胜并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机会。

“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这是行为主义者的共同信念。行为主义学派又被称为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强调心理研究的客观性,实证性。华生强调人格发展过程中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改变一个人人格的唯一方法是改变他所处的环境。斯金纳认为人格形成与行为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强调强化程序在人格发展中对行为获得和表现的重要性。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论认为反应是人格主要的结构性概念,人格发展就是习惯的习得,并且相互联系形成有层次的组织和次序。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该理论强调个体责任与尊严、人格的完整和自我的充分发展,强调行为决定于现象场以及“此时此地”存在的重要性。马斯洛认为人类是由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的和满足内在的需求所驱动,这些需要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一种需求获得满足后,另一种需求就接着要求被满足。“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②罗杰斯认为个体都有力求使自己生理潜能、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发展的自我实现倾向,主张建立人与人之间正向的关怀和尊重,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罗洛·梅认为人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命运,具有自由的意志,有能力建构主宰自己的生活;个体的人格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紧张感是人格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

特质是个体持久而稳定的行为倾向,能够反映个体间的人格差异性。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人格是一个系统的组织,具有决定倾向。人格具有共同性,更具独特性,其人格差异性既表现在外部行为上也表现在个体主观心理活动上;卡特尔非常重视人格结构,提出了心理元素周期表,其中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是卡特尔最富有创意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根源特质,但在不同人身上的强度不同。艾森克强调稳定的特质是人格构成的基本单元,根据各特质对行为影响的范围大小建立了人格层次模型。建立了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精神质-超我机能三个人格维度。

篇10

【关键词】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品质;知识和逻辑结构;思维结构;演绎推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62-02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别是实行“素质教育”之后,明确提出:“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提高他们的能力。”什么是智力?什么是能力?高中物理教学都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主要应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特别是农村高中的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不扎实,视野较狭窄,家长教育能力较差,学校教学条件较差,如何培养、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我这个农村高中物理教师长期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 教师要明了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建立强烈的自信心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14岁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由此可见,尽管农村高中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不扎实,视野较狭窄,但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基础。

2 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并对之实施改革;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3 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要坚持启发式,把教学问题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的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疑问,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 

4 高中物理课改应把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5 选择一套合适的教材

5.1 爱因斯坦强调指出:“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还指出:“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种体系中,单个经验同理论结构的相互关系,必须便所得到的对应是唯一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

5.2 由于“结构的重要性”,必须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新课标”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5.3 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框架”的“交结点”,而且是思维的“细胞”。而问题的解决,即应用,正是结构中各部分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结构的发展所必需经过的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统计表明,仅就中学生而言,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优于掌握演绎推理的水平。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就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之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复杂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识的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合的配量。这与“题海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好的例题和习题(指符合我们这种要求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