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相关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 思想政治课教学 有效性关系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四年有余,四年来,政治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伴随着这些变化,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教师把“对话”当成“问答”,滥用表扬,探究“泛化”,把“自主”变成“自流”,重视形式,忽略质量。课堂教学表面热闹纷繁,迭起,实则缺乏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课堂有效性的核心是指课堂上的主体所获得的具体的学业进步、文化生成或整体发展――当然也就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评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实现了学生发展进步的目标,而且要看为实现教学目标师生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学校耗费了多少经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师生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全面而生动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笔者认为,在新课程实施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思想政治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者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是认知能力和和行为能力的发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思想政治观点的主体,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新的三维目标是对原有政治课程目标的继承和创新,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目前更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部分教师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过分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造成课堂有效性低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获得知识通过体验感悟,但并非要淡化知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具有奠基性作用,离开知识的习得,也就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和内化运用中铸就的,能力不过是内化了的知识综合体现,而素质则是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和升华,我们在重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否则思想政治课就丧失了应有功能和意义。

总之,三维目标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他们有效地整合,如在讲授《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时候,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又要在对权利和义务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搜集公民依法行使民利和参与政治生活的事例,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使其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二、探究与接受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方式。对其进行分析可知,接受学习是以教师呈现知识为主导的学习,探究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导的学习,两种方式各有其优越性,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二者又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探究学习需要以接受学习为基础,另一方面探究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重要条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的看到许多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学习方式引进课堂,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探究学习的理念在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泛化和异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强调探究,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讲解,造成课堂有效性低下。如一位高一年级的老师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个框题时,教师开始提出价格多变的问题,接着让学生看书十分钟,下一个环节就是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分别讨论教材上的五个问题,又花去十分钟。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最后老师用两分钟做了总结,一个框题的教学就这样完成了。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学生在讨论时,缺乏方向性,代表发言时也是文不对题,这样探究学习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但并不否认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对一些陈述性的知识,教师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让学生花费时间去探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还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优越性,我们倡导探究学习,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必要的。(2)学习方式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3)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探究活动的设计要采取符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的形式。

三、忠实、调适、创生三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关系

课程实施有三种价值取向――忠实化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的过程即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适应的过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说是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即有的课程计划只是这个经验创生的工具而已。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从根本上了否定了“教材本位”的思想,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生,但许多教师只是片面理解新课程标准,过多地强调创生,忽视了调适和忠实。比如,某高一年级老师在对《货币的本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用一个学生表演的小品《一叶障目新编》导入新课,花费十分钟。讲“商品”这个概念时。先由学生思考讨论,代表发表看法,然后老师总结。接下来讲货币的产生先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剧 《非洲集市交易》,然后由学生讨论交流,该讲重点内容货币的本质时已经快下课了,只好一带而过。整个课堂尽管非常热闹,也创生出许多具体情景,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货币的本质,教学目标没有完成,课堂有效性低下。

由忠实到调适,再到创生,体现了教育变革的发展方向,三者之间的层次性不可否认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三者是排斥和对立的,它们各有其存在价值也各有其局限性,它们之间是对立与统一,包容与超越的关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现实的情况在三者之间进行平衡和选择。比如,在进行系统知识的教学时,以忠实取向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调适;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时,以创生取向为主,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既不能一概而论,又不能相互错位。要依据课程目标。以是否满足学生需要。并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进行选择和平衡。

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两种课程内容观的关系

如何恰当处理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关系,一直是围绕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之一。纵观整个二十世纪,受近代实证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影响,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科学世界。

这种课程内容观强调逻辑、抽象科学的至高无上的价值,忽视甚至排斥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价值。在这种课程内容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也是低效的,学生学习主要依靠单向灌输,学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回归生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验)》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但部分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教学呈现出大量的生活事例和信息,创造出大量的生活情景,但没有从生活世界及时地导入科学世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只停留在生活琐事层面,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致使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回归生活”,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视科学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思想政治课教学表现关注学生生活,而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又起着净化、指导和提升的作用,二者是辨证统一的。我们在关注学生生活的同时,更要联系科学发展,把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整合起来,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既源子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浩亮,冀桐,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与管理,2006,12

篇2

一、物理学科专业知识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对一名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师而言,应具备系统的、完整的物理学知识。物理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史、物理科学方法、物理学发展趋势与应用等。

1.物理学基础知识

物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包括物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物理教师必须对物理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以免把不准确或者错误的东西教给学生。

2.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学科,教师通过传授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品质。

3.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科学方法是物理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每一次物理科学方法的更新都标志着物理学的重大发展。可以说,不懂得物理学的方法,不了解物理学方法的应用,就不能真正地掌握物理学。

4.物理学发展趋势与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充满生机的学科,了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不仅要熟悉书本上的知识,还要了解物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实际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这就要求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改变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相关学科知识

物理是综合性、实践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几乎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教师除了要掌握物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就数学对物理学的作用而言,物理学是以数学为工具的定量学科,数学不仅是表达物理内容的“语言”工具,而且是物理学进行逻辑推演和定量计算的“工具”。对于各个职业工种知识相互交叉的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师,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不能满足于所教专业的狭窄范围,而应该多方面吸取其他学科知识,扩充知识面。

三、教育专业知识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技工学校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主要作用表现在能够使教师迅速准确地解释学生的言行,并且在需要的时候,给学生适当的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专业工作。

对一个技工学校的教师而言,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学知识:

一是普通心理学:通过它来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以便对心理学这个学科有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发展心理学:各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知道每个年龄阶段典型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等。

三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研究学生学习的问题,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

四、信息技术素养

已处于电子时代的今天,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方式、开展社会活动交往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理教师,如果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以及科研服务,肯定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包括信息技术常用名词术语;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等。

第二,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例如,数据化原理,信息传播原理等。

第三,信息系统的结构与组成。信息系统是一个由硬件、软件等许多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个部分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与功能。教师要了解一个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哪些硬件和软件等。

篇3

一、医学心理学课程发展困境表现

当前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发展在课程地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一些困境。

1.课程的重要性与课时安排不够之间的矛盾医学心理学涵盖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内容,对于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提升医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没有足够的学时进行教学,学生不能深入系统性地学习,任课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主要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很难统筹课程基础知识、理论和临床案例实践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宗旨,为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性。医学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师生之间交互贫乏的问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许多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多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教学主导,不能留出必要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致使学生没有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

3.任课教师综合能力需求与其专业背景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素养要求较高,一般需要任课教师既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素养,又要具备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素养。此外,还应掌握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等方法和技术。但现在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大多只有医学专业基础或心理学专业背景,兼具多种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较少。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亟待加强。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为了促进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健康发展,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与考核体系等方面加强教学改革。

1.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考虑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内容选择的全面性和平衡性,课程建设方式的整体性和灵活性,优化课程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针对目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医学心理学教学时数相对不足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将普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心理学专题讲座等纳入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在不同学习阶段系统地为学生传授医学心理学知识,在有效避免内容重复的前提下,保证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最大程度地优化相关课程。同时,注重发挥隐性心理学课程的作用,利用校园文化、辅导员队伍等影响力,实现其认知导向、情感陶冶、个性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2.注重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不断提升医学心理学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医学心理学任课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素养建设。当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他们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养,加强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的持续学习;二是非医学专业背竟的教师,他们需要系统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和必要的临床专业课程。鉴于医学心理学课程交叉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应积极吸纳医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以及精神与神经医学临床医师与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多元化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临床实践等活动,不断完善教师心理学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并积极引导更多的教师取得国家心理学咨询师资格证和职业医师资格证,促进医学心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提升。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医学心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把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和社会交往当中。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优化等方面入手,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针对医学心理学基础、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部分的特点,以及其在医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中,心理学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绪论、心理学基础、主要理论流派等内容,这部分应以讲授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心理学有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健康心理学部分主要包括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健康行为等内容,与今后的临床工作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密切相关,有更多的实效性,在教学上以预习、案例、问题讨论最后讲解总结的方式完成。比如,在心理应激章节,就学生中发生的一件丢失雨伞事件进行讨论,归纳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生活事件、认识评价、应对策略、社会支持、应激理论以及应激与心身健康之间的关系等。临床心理学部分主要包括病人心理、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心身疾病、异常心理、心理干预概述、心理干预各论等内容,是与临床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旨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培养健全人格的一门科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也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与临床结合紧密,但是学生还未进入临床,对许多临床问题生疏,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大量的临床案例为依托,加上多媒体、教学影片等,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心理学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评估量表操作等,可以主要以课上讲解示教后组织学生具体操作的方式完成。比如个性测验、症状测验、应激测验等,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心理评估,不仅可以掌握技术方法,同时可以对自身有更充分的了解认识,对今后有针对性地修正和完善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医学心理学考核体系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更好地发挥教学模式的育人功能。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探索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有利于增强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例如,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在课堂做到精讲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理论知识;在运用讨论法时,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在运用实验法时,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养;在运用新媒体教学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为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医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开卷和闭卷、日常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心理学教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形成性评价环节。在各教学环节中,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启发思维的论述题,开展开放性问卷调查,通过经典的教学影片和录像,启发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剧中人物或情节做出心理分析,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既有利于考核学生学生效果,也有利于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篇4

自高校的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恢复以来,我国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对提高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也往往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将其教学目标限定在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上,主要讲述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为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学科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但随着我国教师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师范院校单一培养向高等教育开放式培养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暴露出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关注,再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局限为教师的职前培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2.教材体系的学科性

传统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过分拘泥于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体系,注重按照学科结构来组织教材内容,往往注重了学科体系的完整而忽视了教学对象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表现为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往往是以普通心理学的的体系为基本框架,其教学内容往往是对心理学学科中普通心理学知识的简化,公共课心理学的教材也往往就表现为是普通心理学教材的简写本。事实上,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纪要中就已经指出:“公共课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或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本身,或它们中的几门简单凑合,而是一门综合心理学有关分支的科学内容,自成一体的心理学科”。[2]因此,注重按照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材的结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蔡笑岳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教材,对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材内容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该教材因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目标正确,体系构建合理,教材内容新颖而成为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创新与突破。

一、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以下目标。

1.职业发展目标。这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第一层次的目标,是一个指向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目标。即公共心理学教学首先是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服务,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现实指导目标。这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现实的教学目标。公共心理学教学除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外,还应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积极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人类自我认识目标。这是心理学教学的第三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理论修养提高的教学目标。心理学就是一门在认识人自身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学”,研究人类自己是心理学的科学追求,服务人类自己则是心理学的科学价值所在。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人类可以获得对人的精神生活实质的科学认识,可以获得对人性、个性、生命发展的科学认识。[3]公共心理学课程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学的人性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哲学课程是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心理学课程则担负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责任。通过公共课心理学的学习,要帮助学生在人文素质、理论修养上有所提高和进步。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中所提出的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从侧重实践应用到注重理论修养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随着这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的依次实现,学生不但在具体的生活行为、职业技能上会发生变化,而且在理论修养、思想深度上也会有大的提高。

二、教材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教材,跳出了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教材内容的窠臼,注重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构建教材体系,使教材体系科学性与实用性并重。该教材共分为三个知识模块,现分述如下。

1.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模块。该模块的作用主要是让学习者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形成对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掌握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在这个知识模块中,该教材突破了一般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往往只将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作为心理学基础知识的陈规,将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也纳入到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模块中。这样,学习者不单能认识掌握个体心理现象的规律,也能掌握群体心理现象的规律;不单了解了成人的心理现象,也认识到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这样的基础知识模块的构成,能使学生打下更全面、更扎实的心理学学科基础。

2.教师职业心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品德心理等内容。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能使学习者认识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心理活动与心理规律,了解影响学习活动与教学效果的主要心理因素,掌握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这个知识模块,针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综合考虑了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提高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3.学生心理生活指导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了学生群体心理、心理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该模块考虑到了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问题,内容涵盖了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心理问题。该模块的学习,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个人发展规划、人际关系处理等提供指导,为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提供帮助。

这样的一种教材体系,突破了传统公共心理学教材按照学科体系来构建教材体系的做法,克服了传统教材学科逻辑严谨、完整有余而实用性、针对性不强的弱点。

三、教材内容的通识性与人文性

注重教材内容的通识性、人文性,是蔡笑岳教授所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上的闪亮的创新之处。心理学是一门“人学”,是人类为认识自己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特殊的科学。认识人,是心理学的根源,也是心理学的目标。心理学课程承担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性观、人理观,形成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的责任。蔡笑岳教授所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上充分突出了心理学的“人学”价值,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理论修养的提高。在教材中加大了“心理本性”等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论述篇幅,对心理的本质从生理、哲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其观点新颖、论述深入,即使在心理学专业的教材中也难见有对该问题做如此清晰而深入的剖析。这些内容,对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学的人性观起着着重要的作用。这使得该教材既是一本优秀的公共课教材,也是一本生动的通识教育读本。

蔡笑岳教授主编的高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教学目标设置具有创新性,教材体系构成具有科学性,教材内容应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笔者相信,该教材的出版、使用,必将对我国高校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必将在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注释:

[1]卢家楣.面向21世纪的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3:14~17

[2]卢家楣,张庆林.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纪要[C].心理科学,1994,17(6):379~380

篇5

一、当前高职院校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教学方法单一,普遍采用讲授法

目前讲授法成为各类学校不同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随着高校扩招,面对大班额,加上受已有教学条件、课时量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影响以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高职院校的旅游心理学课堂仍普遍采用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把旅游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成为被动的听、被动的写、被动的记忆的机器,课堂氛围消沉,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宰者的作用,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并不是说讲授法一无是处或不可采用,而是针对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本身来说,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者的心理,进而提高服务水平。因此,仅仅采用讲授法,缺少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必将难以实现这一诉求。

(二)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际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于把有关旅游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实际训练,学生只是为知识而学知识,缺乏实际训练的机会。教师往往偏重从旅游学视角去分析旅游心理学现象和规律,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心理学层面。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的认知偏差以及教师“出身”,即真正科班出身的教师不多,可见更为缺乏真正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因此只能就知识而讲知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旅游心理学最基本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是由心理学提供的”,[2]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教会学生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去分析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符合教学的要求,但是学生仅仅掌握了有关旅游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还不够,关键是学会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除了要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心理学方法来了解旅游者的心理,通过创设模拟情景,在情景中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部分设施尚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

开设“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好的运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研究成果,去解决旅游企业服务和管理的相关问题。因此,学习这一课程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然而现在许多院校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只以期末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而旅游心理学是一门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实际应用的学科。因此,对教学设施要求较高,要有相应的多媒体设备,心理学实验设备,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以及外出考察、学习的经费。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旅游心理学,还必须要带领学生进入旅游行业、旅游企业进行实训,了解行业的管理工作和运行机制。帮助学生走出教室到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真实场景的多变性,从而能够准确把握旅游消费心理。但现实来看,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目前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实训、外出考察等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到位或不及时,导致教学设施陈旧,学生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机械地掌握理论知识,无法深刻理解学习旅游心理学之后,如何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改善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真正要义。

(四)缺乏专职教师,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据调查,目前各高职院校从事“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出身于旅游专业,极少数教师为从事心理学专业出身,而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各类专业中既有旅游专业,又有心理学专业,尚未有二者结合命名的旅游心理学专业。旅游心理学是顺应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只是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同时我国各级师范院校目前也没有为培养将来从事旅游心理学方面的师资而开设相关专业。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要想讲好这门课程,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不仅要学习旅游学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好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这既是旅游心理学课程本身特殊性的体现,也是从事教书育人职业的基本要求。只有学习心理学知识,才能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便于施教;只有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一般原理,才能更加灵活地把这些理论和原理运用到旅游心理学的研究中去。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因大部分是学旅游专业的,对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不足,加之学校缺乏对任课教师的在职培训,造成教学有失偏颇,更加注重旅游学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要求,可见,目前尚缺乏专职教师,其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五)呆板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旅游心理学”课程是时代孕育而生,是旅游业在现代快速发展的产物。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通常既定的教育观念会影响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输出及其管理模式,而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一般是沿着两个路向展开的。即面向教育实践的生成和面向教育理论的生成。”[3]所以,对于从事“旅游心理学”教学的教师和学习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对于那些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容易造成对知识的片面理解、讲解不到位。心理学是一门把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同样“旅游心理学”中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学习会感到有些枯燥和抽象,这需要学生要花足够的时间去细细地品味、理解和消化。在以课堂为单位的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教书本,没有外延和升华,缺乏创新意识,教材上怎么写就怎么教,机械地复述课本,导致教师只是为教而教,为了任务而教,缺少灵活性、变通性。而学生则是死磕书本,书上写的就是真理,教师说的都对,教条而机械地学习,缺乏批判意识,导致学生只是为了记忆而学习,为了任务而被动地学习,缺乏自主性和方向性、主动性,由此问题意识淡薄,不愿反思、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不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很难促进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解决高职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世界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两面性,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单一采取讲授法的教学局面,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面对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没有多少可借鉴前人经验的情况下,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动摸索,寻求最佳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撰写讲课心得,日积月累便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行为和风格。教学方法运用的是否合理得当,事关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课堂教学组织的优劣,更影响到教师教书的信心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以案例教学法为例,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比‘出色’的案例更加重要”。为此,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要认真钻研,借鉴各学科成功的教学案例,吸取众家之长,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实习作业法等,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欲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寓学于乐。

(二)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求发展

旅游心理学因为是旅游学和心理学共同组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其学习过程中也包含了很多旅游学和心理学高深的理论,而往往学生学习理论时会感到有些枯燥乏味。已经习得的理论知识,如果不会运用,不知道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那么就等于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基于“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掌握理论知识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走出课堂,真切的感受现实,直面实践。教师也要走出书斋,去旅游景点、进企业参观,只有躬行,才能学到真知。“认识———实践———再认识”,才是获得真知的过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进行“旅游心理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而基于理论的指导下,积极结合实践课进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组织实践课,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勇气。理论课是基础,实践课是升华,只有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检验知识,学生才会真正的掌握知识,促进自我发展,提高生存能力。

(三)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

“旅游心理学”也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越来越普及,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得力助手。教师要学会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心理学的某些实验设备仪器以及一些量表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旅游心理学。虽然心理学的实验和量表操纵起来比较复杂和困难,只要教师有决心、恒心,学生们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学好。学校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多媒体、心理学的实验实训的设备,开展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引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进行定向培养。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经过一段学习后,掌握了系统的心理学、旅游学、旅游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后,再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习。这种学校与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缩小学校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现实和时代要求。

(四)健全教师培训机制,着力提升专业素养

“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要求其任课教师不仅掌握旅游学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事旅游学课程的教师和从事心理学课程的教师都不能更好地胜任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经过跨专业的学习和及时的在职培训,充实有关旅游学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然后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施教。可见,对教师来说讲授旅游心理学课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即旅游心理学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现阶段教师,进行符合时展要求和目标的专业培训。如果教师入职、在职、职后这一培训链条,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如同下棋,一步棋走错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的动态培训机制,尤其对新聘任的年轻教师,更要抓好岗前和在职培训。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可以不断充实自我,最终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的魅力,不断提升和促进其专业素养。

(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

篇6

【关键词】 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

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2、把握教学对象

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

在以往的授课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评价有了依据;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

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与关注度。

【注 释】

[1] 陈向丽.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篇7

摘要:心理学与航空安全关系密切,国外各大航空类院校均开设了安全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为研究重点,从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塑造安全健康的心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开发建设《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并根据应用心理学的特点,针对课程的定位、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航安全心理学》;人为差错;课程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48-02

一、引言

航空运行系统本身具有层次复杂、技术密集的特点,飞行运行环境瞬息万变,“人”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国内外航空事故统计表明,“人”的因素一直是引发航空事故与不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占事故致因的80%以上[1,2]。“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因素是人为因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航空从业人员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与安全绩效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特征和活动的一门科学[3,4]。由定义可见,“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应用对于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至关重要。正是由于操作者的心理对于航空运行安全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部分航空类院校开设了航空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典型的航空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包括《航空中的人为因素》、《航空安全心理学》和《飞行人因与机组资源管理》等。然而,作为中国航空人才的摇篮,在中国航空大学(简称中航大)本科生的教育中,除了安全工程专业外的其他各专业,都尚未开设具有航空特色的安全心理学课程。

因此,本文以《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该课程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并根据应用心理学的特点,讨论建设该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和评价方法。

二、《航空安全心理学》内涵

按照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差异,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可以将心理学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分支和领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从基础和应用两个角度进行划分。应用心理学关注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显然,《航空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分支。《航空安全心理学》又有别于一般的应用心理学范畴,一方面,其强调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解决航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其又涉及到航空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因此,《航空安全心理学》的内涵是研究航空这一行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各关键岗位中的“人”造成意外事故、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并从心理的角度提出预防措施。航空生产运行过程围绕飞机展开,根据飞机的生命周期进行。航空业的生产过程涉及飞机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维修、报废等多个环节,其中涉及到的影响航空安全运行的关键岗位包括飞机设计制造、飞机驾驶、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地面服务和飞机维修等,每个关键岗位中的“人”都和安全紧密相关,“人”的心理既是整个航空运行系统中应变能力最强、最灵活的因素,也是最不稳定、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最难以标准化的因素[5]。可以说,“人”的心理因素貫穿机的全寿命周期,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航空事故和事件屡见不鲜,特别是飞行机组因素占到事故致因的60%左右[6]。

三、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航空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对关键岗位中“人”的心理规律进行学习与研究,只有对飞行、管制、机务、乘务等特殊工作群体的感知、注意、信息处理、判断决策有清晰、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提升准航空从业者的自我心理意识,从而培养出航空合格的从业者,以便在日后的日常工作中防患于未然。开设该课程有以下两方面的现实必要性:(1)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中航大学生毕业之后,80%进入航空业工作,成为飞行机组人员、空管人员、机务人员、飞机设计制造工程师和地勤人员,可以说他们的工作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航空业的安全水平。这些毕业生在学生阶段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心理学知识、是否建立了基本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对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能否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该课程是通过研究航空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为学生全方面地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航空安全的心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平台。(2)塑造学生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习该课程,除了有利于促进对航空安全心理学普遍适用性的认识,有利于增强航空安全心理研究的基本能力,还便于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从而形成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通过对国内外航空安全生产特点及人为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史为鉴,梳理出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环境下的心理隐患,使学生能够了解个人情绪与情感心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了解个性与航空安全的关系,掌握导致人为差错的心理因素,从而便于帮助学生将来在航空关键岗位塑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设计要素分析

1.课程定位。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建议学生修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掌握《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同时,由于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其他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掌控,因此,可以将该课程设计为航空类学生的公共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在学生选课时,不局限于专业自然班,鼓励交叉专业组成课程班级,这一方面有利于交叉知识对创新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航空安全生产形成链条性思维。

2.课程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航空安全心理学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航空安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熟悉国内外航空生产过程中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并掌握分析该类事件的方法,学会从特殊职业对从业人员心理品质要求的角度出发,整体理解“人—机—环境”相互依存下维护飞行机组人员、管理人员、机务维修人员等的身心健康,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从事航空业奠定基础。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指的是各门学科定的事实、原理、观点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是个核心问题。因此,课程内容在选择和组织时,除了要考虑到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这对学习者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它们能否为学习者所接受,以及是否与学校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7]。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从业人员、心理学学习和应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模块,其中围绕飞行、管制和机务主要包括五个模块:①航空安全心理学基础知识模块。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航空安全心理学概述、航空安全心理与伦理问题及对策、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作业行为的神经与心理机制、心理过程与航空安全等。②飞行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飞行技能的形成与掌握、飞行中的视、听觉及前庭觉问题、飞行空间定向与定向障碍、飞行人员的应激及其管理、飞行人员的判断与决策、飞行中的情境意识、飞行员注意分配等。③管制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影响空管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管制员工作负荷与疲劳、管制员的注意分配优化、空管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④机务维修人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影响机务维修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维修人员的疲劳风险监测、机务维修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⑤航空事故/事件后的心理救援。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空难后心理救援的基本程序、事故后心理救援的基本方法、心理救援的技巧、空闹事件中乘客心理疏导、航班延误中的心理危机救援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航空运行各关键岗位中人员的心理因素和安全紧密相关。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中航大现有的航空安全心理相关课程设置存在普及性差、重点不突出、未成体系化的缺点,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开发建设《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建议,并从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评价和课例方面进行了分析,该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塑造安全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栗牧怀,李敬.民用航空人为因素研究及应用[R].北京:中国工程院航空工程科技论坛学术报告会报告文集,2002.

[2]Harris,D.Theinfluenceofhumanfactorsonoperationalefficiency[J].AircraftEngineeringandAerospaceTechnology,2006,78(1):20-25.

[3]栗继祖.安全心理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郑林科,张乃禄.安全心理学[M].西安电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5]霍志勤.航空安全中人的因素刍论[J].中国民用航空,2008,(02):33-35.

[6]于和青,焦志安.民航飞行员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2):113-115.

篇8

关键词:本科 设计心理学 教学

一、 本科设计心理学的教材和教学现状

设计心理学是最近几年刚兴起的一门设计和心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广受关注而又争议颇多。大多数本科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刚开设本课程,甚至有的本科院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那么对于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目前也尚无相关的较为普遍的、通用的教材。设计心理学领域的各位学者均以各自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出发,构建学科体系,提炼学科理论和知识。

自从2001年江南大学的李彬彬教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以消费心理学为指导《设计心理学》教材之后,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也逐渐热了起来。国内相继出版了6――10本相关的教材。其中工科工业设计背景的设计心理学教材主要有: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柳莎《设计心理学》、以及2012年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张凯、周莹主编的《设计心理学》等等;以认知心理学为指导的教材由邵璐、姜波编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设计心理学》;以及十一五规划教材许邵艺编著的《设计艺术心理学》;和设计学专业的通用教材:由杨星星、宋艳菊编著的《设计心理学》。短短时间,国内多位学者撰写同一门教材的编写,充分反映了我国学者和设计者对设计中心理现象的关注,也表明了心理学研究对设计学科的建立,设计实践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于设计心理学研究教材的多样性和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反映在课堂方面是作为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的设计心理学面临着更为含混的、无定论的现状。甚至设计艺术学本身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属性,又进一步强化了设计心理学体系和理论尚不统一的学科属性。

因此, 对设计心理学的教学, 尤其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对准确的教学定位是高校设计心理学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方向。由于目前在国内相关的教材较少,现已出版的一些教材或是针对性过强或是晦涩难以开展教学。针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特点和现状,经过仔细斟酌和考虑,我选择由许邵艺编著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设计艺术心理学》作为讲授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引进其它教材的内容和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适应我校专业特色的独特的教案。

二、 设计心理学教学的课程定位

设计心理学教学是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需要,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毫无疑问,这种研究较为抽象和深奥,但却对设计师的发展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设计院校和企业迫切需要这样的理论。

我认为设计心理学应定义为设计学科的一门工具学科,它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认识其设计目标人群与设计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起到改善和辅助设计的作用,同时增强设计者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创造能力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设计能力。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必把精力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本身中去。

三、改革设计心理学的教学思路

大学, 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我的课程定位: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是拘泥于心理学理论本身。我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思路:

1、设计心理学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剪裁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点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以及自己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我把教学内容定义为通用的教材性质而非学术研究性质,并且对教材内容知识点重新的进行了重新的归纳和整合: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部分。主要讲述设计心理学的概念、与设计心理相关的心理学流派、以及现代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等;第二章:讲解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感觉、直觉、思维、联想、情绪、情感、个性特征等;第三章:主要讲解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艺术与视知觉心理规律;第四章:讲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心理学”;第五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消费心理学”;第六章:讲解设计师的心理和设计思维。这与原参考教材有一定的出入。

2、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强调经典性和实用性

首先,设计心理学的原理教学采用“拿来主义”直接讲授。让学生直接掌握所涉及的理论精髓,而不必去搞繁琐的理论探源与论证。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理论和解释设计现象,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心理学实验讲解。比如在讲解设计心理的现象――色彩心理的综合效果设计时,为什么在快餐店和电影院门口要设计一些不安的色彩,而在阅览室和实验室设计蓝色或冷色等宁静的色彩?可以通过心理学家的心理实验结果来证明:让一部分人呆在四面都是蓝色的冷色调房间内,另一部分人呆在四年都是红橙色的暖色调房间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在里面呆一个小时出来。实验结果时在蓝色房间里的人呆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而在红色房间的人呆了只有不到四十分钟就出来了。

其次,设计心理学的应用部分采用经典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设计心理学的目的是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理论指导实践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通过案例分析法,教师将设计理论,设计师、消费者、设计作品直观的显示在学生的面前,边分析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适当讲解,以获取最佳效果。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工具学科在设计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因此,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其实用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再次,设计心理学的实用性知识采用演示练习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繁荣”源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的学习和设计现象的理论分析,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市场调研的操作,加速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从而解决设计心理学科的学习中“知易行难”的问题,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最后让学生的通过市场调研和作业,使学生在设计和生活中,更深刻的理解设计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设计实践,达到理论的升华。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有创造性地去教学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除依靠上述方法外,还应根据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殊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出发去研究。

3、增设网路时代的数字设计心理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都需要参与到计算机的设计中来,目前的数字媒体和虚拟化设计等相关专业作为艺术设计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方向和分支,已经实现了无纸化的全电脑操作,因此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数字话设计时代中,根据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增设设计心理学在数字化时代的现象解释和应用研究。着重的理论依据有: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规律,特别是色彩心理对设计的影响;情感与情绪在网络化时代的实践研究;消费心理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界面和交互设计心理、用户设计心理等等。我以前曾发表的论文《WEB设计中的情感交互》也浅显的设计到了其中设计心理的情感交互研究。

小结:

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从对设计现象的感知和设对计现象的原理着手,对设计实践和原理产生必要的补充。此外,设计心理学还与设计实践教学共同构建出一个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所需要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我们相信,设计心理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莎.设计心理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 许邵艺.设计艺术心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篇9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

心理学是建立在生理学、哲学等相关基础学科之上的一门公共课程,是教育学、中学各科教材教法等后继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心理学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不仅是高师学生职前准备之必需,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公共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效果。

一、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改革作了有益的尝试,但改革的成效却不大,心理学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仍然严重,根本无法发挥该门课程的应有作用。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问题。大多数公共心理学教材仍然是普通心理学体系,有的是教育心理学体系,有的是儿童心理学体系,有的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再加上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分支心理学的综合体系。后一种教材编排看似内容丰富而全面,但给人总的感受是体系庞杂,逻辑混乱,易使学生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支离破碎。综观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偏重从专业角度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脱离学生和师范教育实际,缺乏应用性的问题,而且大多内容陈旧枯燥,激不起学习动机,不能解决新形势下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难以指导今后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也不利于高师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陈旧、方法简单,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为标准,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即使重视或使用案例传授教学,课堂上也主要是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在课堂教师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但经常导致学生的认知超载,并没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效果。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的经验、情绪、态度、需要和兴趣等主观因素被忽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3.教师素养方面的问题。公共心理学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理论型,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中小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他们的讲授可能更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涉及到实际应用的教学则相对较少。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很少有教师对这些领域都能驾轻就熟,教学中往往自己擅长的部分多加发挥,不擅长的部分则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4.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上的问题。心理学课程考核追求标准化、客观化,方式过分单一,以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数量的多少作为好坏的标准,一般主要是以书面来考察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主要概念、理论的理解,这样就直接导致学生课堂上只是听讲、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而没有真正领悟心理学知识,更谈不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

二、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途径

1.明确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科学改革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即高师公共心理学一方面应为高师生的个人成长提供心理指导,培养教育其作为一名资格教师应该必备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使其了解掌握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青少年学生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指导他们将来的教育教学实践。

2.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课程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内容的设置。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近几年我们对心理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尝试,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上我们注意突出以下特点:①基础性:要保证心理活动的高效性,就必须遵循心理的活动规律;要保证心理的正常活动,就必须遵循心理的发展规律。公共心理学课程必须注重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规律。因而,我们以打造未来教师的心理学基本素养为宗旨,精选心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教材体系上主要以心理的发生发展、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内容为主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内容体系的相对完整。②时代性:在课程内容上,除了介绍经典的理论和研究之外,我们还注意吸收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信息,反映当代心理科学的新进展,这一特点一方面体现在教材的正文中,另一方面通过书中的专栏提供的与正文内容相关的故事和背景材料、实践链接反映出来。③师范性:我们注重反映新课程改革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重视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教学情境相结合,各章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心理规律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相应能力、品质的培养”等应用性内容,从而使得教材的内容更能满足师范生未来职业的需要。

3.多元化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围绕着课程建设的目标,我们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尽可能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强调课堂上的演示练习、分析讨论和课后的教学活动模拟实践等,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①“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对心理学理论进行“画龙点睛”式精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就学生现实生活中所关心的见闻或教育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来引导激发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的理解,形成多视角心理学观念,增强实际应用能力。②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启发式教学模式。例如在讲“人的个性心理”时,我们用“你了解自己吗?了解你的好朋友吗?你怎样描述自己或朋友的特点?”等问题引出个人的心理特点——能力、人格这样的主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注意理论讲述与实验室实验、课堂演示、测验相结合。心理实验室向全校师生开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到实验室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增强视听效果、扩大信息量,把心理学中的一些经典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如讲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就把经典的实验进行了多媒体设计,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无意注意的特点、有意注意的范围等问题;对学生进行气质、性格等测验,把心理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分析,了解自我个性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自己人格的措施或建议,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理论原理的应用能力,这种结合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④通过课外阅读和查阅文献、撰写心理学小论文,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0

但目前,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教学体系结构庞杂。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相关教材版本偏少,教学内容枯操、滞后、零碎、缺少系统性,缺乏内在整合。第二,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发展心理学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较多,而实际应用性内容较少,所以教学中无法针对具体的内容,也无法针对具体的学生,学生学起来抽象、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由于教学内容的理论脱离实际,使得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第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在以往的发展心理学教学中,尽管教师也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讲授,使得课堂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教师讲授停留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理论上,对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的应用重视不够;对如何应用发展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重视不够。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仍然停留在上课听、下课记、考试背上,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去感知、去理解、去感受、去领悟心理学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我们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

适应时代要求,更新教学内容

鉴于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过度抽象化、理论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我们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改革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注重基础性知识,兼顾辅内容。发展心理学的课时只有54学时,而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教材中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了解决课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我们采取了提炼基础性知识和兼顾辅内容的方法。即一方面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结构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把大量繁琐的、细节性的知识放在课后,通过布置课后阅读作业并批阅读书笔记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经过两轮的教学,我们发现,这一做法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掌握了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2.注重吸收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发展心理学的教材知识较陈旧,我们通过读研究生、外出进修、大量阅读研究性论文、自己做研究性课题等方式,不断吸取新知识,吸收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理论上我们把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依恋理论和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引进课堂;在实际应用方面,把科学的育儿方法、早期智力开发、儿童个性培养、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亲社会行为养成、现代大众传媒对个体发展提出的挑战等内容带入课堂讨论。这些研究成果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含金量。

3.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过去的发展心理学教学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对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概念、原理的操作性阐述少;对一般意义的儿童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儿童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这种现象使得有些学生发现:学了发展心理学,连自己的心理特点都不了解;一些家长提出的青少年的发展性问题,自己没法回答;甚至有的学生自己生了小孩,搜遍自己所学到的发展心理学知识,竟然无法解释婴儿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发展心理学的教学中,我们有针对性地通过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看录像和多媒体光盘等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操作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变成灵活的、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性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解决未来教育和教学中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死板、陈旧。首先,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第三,不利于师生交流和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第四,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发展心理学的教学目的,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未来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去。在发展心理学教学中,在某些内容上,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活动教学。除常规的讲授法以外,还增加了读写故事、自我白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通过让学生读写故事,自我白描学生的心态,发现困扰学生的问题,以确定讲课的重点及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的团体活动,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进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而,发展心理学课程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变单纯的理论传授为参与式教学,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组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到幼儿园、儿童心理干预中心(如早教中心、学习障碍指导中心、注意力培训中心、孤独症儿童干预中心)、小学、中学等场所,让学生深入实际,观察幼儿或中小学生在活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分析、总结出个性特点或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写出观察报告,并组织一次报告会,进行全班交流,以巩固观察成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考核。为了使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改革科学有效,我们除了采用传统的授课、作业、考试外,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调查与实践等方面进行考核。理论知识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占60分。教学实践采取开卷方式,占40分,主要包括:

1.观察报告:学习了幼儿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这两章后,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撰写观察计划或访谈计划,明确到幼儿园、小学的观察目的,选择具体的观察或访谈内容和工具,然后进行实地观察或个别访谈,最后撰写观察报告。该项考核占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