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技术导则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技术导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国现行的规划编制体系中,法规层面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对城市的理性分析和量化控制管理,缺少在三维空间形态方面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次系统化的控制和引导手段。而总体城市设计对于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控制与引导的目标使其成为一种必要的方法和手段。
而作为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部分,当前总体城市设计进入到了指定具有指导作用的技术性文件和具体编制实践的阶段。在实施应用中,对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合理程度和实践指导的有效性成为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对象、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应用分类、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使用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讨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形成与具体应用。
2、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对象
2.1明确总体城市设计目标、确定研究方向
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凸显城市空间特色。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意图强调建立地区内的空间结构框架与设计引导。通过对城市自然山水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把握,明确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与发展思路1。
总成城市设计对城市特色的塑造贯穿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众多环节之中。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与之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为城市宏观空间布局提供城市设计角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则是为具体城市设计、详细规划以及规划管理层面提供宏观的控制和引导原则。这种逐层分级控制引导的序列使得城市的特色,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建设,得以维系、延续与强化。而总体城市设计导则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要工具,在确立哪些城市设计要素能够建立起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框架,如何控制这些城市设计要素的问题是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工作的核心议题。
2.2建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明确控制对象
⑴公共空间资源的管控。在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中,应首先注重对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管控和统筹布局。研究得出的框架结构在总体城市规划中,通过用地规划布局、设施建设、开发容量等技术指标规定,实现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在具体空间范围的存在和大致的空间范畴和几何形态。其中,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可以涵盖城市道路、自然环境、广场公园等各种形式的物理空间资源,同时也应该将城市形象、建筑风貌、等视觉资源以及社会文化、人文特色的城市要素纳入其中。
⑵控制标准的建立,明确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开发、保护、特色建设的各项要求、以及城市各种资源与公共空间控制点之间质、量的关系。采用指标体系、管理措施以及设计指引等以量化和法规化的技术手段来构成建设控制标准,融入到城市的日常建设当中。在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形成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具体内容的技术规定。
⑶结合城市形象的塑造,协调城市特色空间整体发展框架的合理建构。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予公众共同的稳定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总体形象定位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结合城市意象理论、社会人文理论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分析,提取城市中的重要特色空间,使其成为城市建设实施中需要重点把控的对象。
⑷建立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并将所有的设计策略转化为管控措施(法规+导则),积极的纳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或自成体系,以规划管理的语言和工具来实现和操作框架的控制引导作用。因此应将管控的内容、要点、方法等各种元素统一整合,通过总体城市设计导则这种工具,来形成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具体行动指导。
3、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应用分类
3.1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控制等级
从城市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来看,框架是由整个地区环境内重要的城市设计要素组成的。内容多种多样,规模巨大,系统繁复。城市建设实践需从这些设计要素的重要程度、意象作用以及建设安排进行序列组织,具体行动。
从控制概念的构成来看,控制行为由控制主体、被控制对象、控制因子三部分组成。对城市这个巨系统内的空间物质要素的控制,除了控制主体、被控制对象、控制因子(多个控制因子,或是平行的各种系统要素)这三部分外,还应该突出对控制因子具体的控制机制的考虑,包含控制集合点,控制因子排列两个组成。
①控制集合点——城市整体的广袤性要求了城市中被控制空间实体的有限数量和主次之分,超过了这个标准,会导致面广体大,控制力度的减弱。
②控制因子排列——而控制因素的多样性要求了不同物质要素各自的有限数量和权重,模糊了这个标准,其间产生的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导致对于一个具体空间点的控制目标混沌,同样使控制力度减弱(一身兼数职的尴尬)。控制机制的关键点在于理解城市空间是这些控制因子的有机综合,而不是各种因子的机械叠加。
3.2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由前面论述可知,城市总体设计确立的城市特色空间框架是一个层级式物质构成体系,需要建立逐层分级控制引导的序列,才能保证其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建设的控制指引。因此,总体城市设计导则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控制对象,形成不同控制力和限定作用的导则分类。结合城市空间层次的划分以及控制程度的深浅,设计导则被分为四类
⑴强制性导则:这些内容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被贯彻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须向政府提交申请和可行性报告,强制性导则针对的具体城市物质对象,需要结合城市的空间发展框架进行对应,主要依据以下一些要素: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空间与景观、城市形体的量化控制(建筑高度、密度)、重要公共空间等。
⑵说明性导则:这些内容是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应该被贯彻的,如果希望得到豁免,必须向规划主管部分提交申请和可行性报告。
⑶建议性导则:这些内容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执行。执行批准书必须提交给规划主管部门并得到批准。
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导则;规划实施与管理;实效
Abstract: based on the road in urban design case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raised the urban design in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in the actual effect and function and recognition and thin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design guidance of design el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urban design; Design specificatio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Actu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国内诸多城市对城市重要区域如城市中央商务区、广场周边、滨水区等地区都开展了城市设计工作,但在后期的实施建设中,出现了最终形成的物质空间形态与原初的设计构想走样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让人们对城市设计描绘的美好蓝图的真实性产生质疑,也对城市设计工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提出疑问。这些疑问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城市设计成果方面的认识较为不足,将城市设计的成果与传统终端式的规划成果混为一谈,认为城市设计成果就是一些绚丽的城市景观效果图。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的缺失和现行城市设计实践在技术手段上的匾乏和失效。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中北路城市设计”项目的编制,对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实效和作用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探讨指导开发建设的城市设计的设计要素和实施策略。
2、中北路沿线城市设计项目编制的背景
为提升和强化城市空间活力和空间特色,优化景观环境品质,加强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的衔接,武汉市以新一轮总体规划为契机,结合分区规划和控规导则编制工作的开展,将城市设计作为法定规划体系的深化和补充,建立了与法定规划相衔接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完成了整体城市设计的编制。并且在整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针对二环线以内城市功能相对独立的和具有相对环境整体性的地区,开展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工作。
中北路是武昌区重要的核心发展轴线及交通要道,全长约4.1公里,南、北连接中南、徐东两大商圈,两大商圈的繁荣经济对中北路有良好的积极牵引作用。东、西依临东湖、沙湖两大生态湖泊景区,具有不可多得的生态湖泊景观资源。武昌经济总部区对中北路的建设需求为打造江南现代服务业中心,用地功能以商务办公、商业金融、酒店、居住、文化休闲为主,并严格控制中北路与沙湖的视线通道。但从用地建设情况来看,现状用地功能不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区域内现状建筑以多层、高层混杂为主,建筑后退参差不齐,建筑体量差异较大,缺乏整体的界面控制。沿街绿化系统不完善,缺乏高品质开敞空间。由于部分道路未按规划形成,缺乏与两湖之间的联系,与水的可看性与可达性较差。人行过街方式相对单一,多为地面过街方式,缺乏人行交通的规划和引导,结合轨道交通的地下空间利用不明确。
为了树立武昌总部区门户形象,展示城市更新风貌,通过城市设计引导城市道路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将设计意图落实到各建设地块中,合理引导中北路沿线建设项目,使中北路建设成为一个功能复合多元、空间疏密有致、交通高效便捷、设施配套完善,独具滨湖特色的高新商务大道。
3、中北路城市设计的目标取向
3.1、基于公共利益的街道空间形态的塑造
⑴ 确保街道的环境品质
通过对建筑空间形态的推敲和设计,将抽象的容积率等数字要点与好的建筑体量相对接,进行整合地块和建筑形态有序化的工作。道路沿线的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和建筑材质等建筑形式协调统一,对道路各段的建筑后退根据车行和人行的视觉美学要求做严格的限定,结合街头绿地、小型街头广场的设置形成统一而有变化的街道连续性界面。既提升城市空间景观品质, 改善了道路空间的车行、步行、散步的环境,又营造出舒适的环境感受。
⑵ 有效利用并保护滨水资源
建设总部广场和亲水广场,形成与沙湖视线景观的渗透,体现中北路两湖环抱的滨水城市特色。沿岸建设滨水绿化、散步道、亲水广场和游艇码头等绿化休闲设施,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对滨水绿化采取硬质、软质景观相结合的建设方式,让植物群落、水体、硬质景观等元素相融合,形成滨湖生态绿化,突出可达性和可视性。并结合驳岸设计配置绿化植物,运用多种植物种植类型,结合水位变化选择适应不同水位条件的植物,注重固定沙壤,保护湖岸。
⑶ 形成积极的城市活动,增加道路沿线的公共开放空间
街道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小型活动场所和行人驻足点, 强化街道景观的连续性。从空间高度、平面形式、植物种类等增添不同的绿化方式, 创造层次丰富、富有连续节奏的景观界面,并与街道家具、小品相结合,形成意义丰富的空间。合理地设置绿地开敞空间并配置必要的设施,满足行人休闲、游憩等需要,使人们的多种活动成为可能。
3.2、协助规范土地经营开发的重要规划管理手段
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城市设计已渐渐发展成为协助规范土地经营开发的重要规划管理手段。通过城市设计对上位规划提出的强度分区、绿线控制等进行细化和优化,利用数字三维模型分析、重要视点景观模拟等分析手段,在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街坊内部用地的空间形态及使用强度,将抽象的容积率等数字和设计要点提前转化成建筑体量,对法定规划进行完善和补充,加强城市设计要点的可预见性,达到对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的真正引导和控制,为下一步用地管理阶段中建设强度的指标控制的确定和建管阶段的方案审批提供技术支撑。
4、探索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城市设计管理要素
4.1、形成良好空间形态的城市景观道路的设计要素
城市道路景观空间构成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⑴ 道路的本体:是形成道路空间景观的基本性要素,道路的特征、方向性、连续性、韵律与节奏、道路线型的配合及断面形式特点构成了这一要素的基本内涵。
⑵ 道路的边界:指一个空间得以界定、区别于另一空间的视觉形态要素,道路两侧的边界可以是水面、山体、建筑、广场、公园、植物或以上若干元素的组合体。
⑶ 道路的区域:道路的区域特征可以由地形、建筑、路面特征、边界要素等特征形成,主要表现在色彩、质感、规模、建筑物风格、植物、边界轮廓线的连续性等具体方面。
⑷ 道路的结点:道路的结点主要指道路的交叉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如公园、广场、雕塑等),它构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标志,同时也形成了区域的分界点。
4.2、设计要素向规划管理要素的转换
通过城市设计将这些要素具体到规划管理中来,对未来项目的空间形态和使用情况进行明确的指导和控制,演变成为城市设计的规划管理要素,从空间景观结构、开敞空间、建筑高度分区、建筑形态及道路界面五个体系进行分析,形成可服务于规划管理的技术文件―城市设计导则,对中北路沿线提出整体设计准则、分地块导则两个部分,其中在整体设计准则中,对中北路沿线提出整体设计的要求,为各地块制定设计导则提供标准;在分地块导则中,对沿线存量地块提出设计指导和建议。
5、城市设计成果与规划管理程序的结合
5.1、城市设计导则与法定规划的结合
结合上层次规划的城市设计要求和区域功能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北路沿线内的空间景观特征和空间结构。将中北路沿线用地按功能结构分段,提出各区段功能类型、景观特征及区段主导用地性质,划分出规划景观结构和重要景观节点。
在优化控规和法定规划的控制要求的同时,重点为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主要通过控制建筑的风格形式、后退红线、建筑高度、建筑色彩等具体手段来实现,重点地段还可控制主体建筑控制线、建筑基地线、裙房控制线等,采用城市设计附图形式明确表达控制意图,提出不同深度的控制性要求和指导性建议。
5.2、城市设计成果与规划设计条件的结合
城市设计中分地块导则里提出对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界面控制、地下空间等指导性的控制要求,可作为规划设计条件里建筑设计要求的补充说明,为重点地区项目从用地条件阶段开始提供技术支撑,对新建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提出建议和指导,加强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
5.3、城市设计导则与建管审批的结合
城市设计控制要素在建管审批中应针对城市空间秩序的影响划分不同控制要求,从而增加设计在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如城市空间轴线、主要界面、交通出入口及建筑退让等影响力较强的要素予以严格控制,作为行政许可的依据和抽查依据。对于影响力较弱的要素,如建筑立面、屋顶形式等,局部变化后不会损害公共价值,反而增加其品质,在管理中不宜控制过于严格,应以引导为主要管理手段。
对于特殊类型的城市设计必须对特定要素进行补充控制,如中北路城市设计中存在滨水的特征,因此结合用地结构划分的开放空间控制可作为影响设计整体性的关键内容纳入严格控制要素,但在其他新建地区可作为一般要素进行引导。这样在保证基本城市空间品质的同时,利于多样性城市景观的形成。
结语
目前城市设计在编制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设计成果与现行法定规划的转化没有得到制度化的保障,导则编制方法和管理实施手段之间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在导则的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与管理部门的沟通,将技术层面的内容转化为管理要素的控制内容和控制形式,将城市设计作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规范、标准来体现,并且通过规划管理来实现对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的真正引导和控制,使城市设计的构想成为规划设计与管理者共同的城市空间价值观,从根本上强化城市设计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⑴皱德慈 城市设计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⑵陈亚斌 城市设计管理要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市产业规划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发展的城市经济是城市设计的物质保障,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实践的理性指导。以产业理念为维度,剖析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需求及实现路径为本文主旨,明确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的过程既是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美学设计,又是对城市整体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及环境利益等的协调、权衡与配置的过程。
一、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1、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
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产业规划是描绘城市产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它统筹安排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资源配置、发展程度、支撑条件等,提出具体、长远而全面的城市产业发展构想。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部署和战略安排,其具体的编制对象即为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存在双向促进的关系。首先,产业发展带来城市功能的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新要求,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改善和调整。其次,城市规划制约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作用于产业发展的性质方向,催生新的产业规划。
2、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相较于城市规划宏观视角下的数据化和抽象化,城市设计更具图形化和具体化的特征。它综合考量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需求,对相关因素进行有序组织并加以恰当的控制和引导,创造理想化的城市空间,推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实践中,城市设计的实施取决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公共干预。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统筹,引导、控制、约束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制度性因素是实施城市设计的前提条件,而技术性因素作为具体的操作手段依赖于制度性因素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设计的必要条件。
二、产业规划缺位下的城市设计现状
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性化意识逐渐被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中,有助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景观艺术水平。然而从产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设计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现分析如下:
1、城市设计中的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是城市设计中多元利益主体的“生存常态”。目前,城市设计的组织编制主体主要包括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各级政府及开发单位等,各部门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省市行政主管部门重视把握全局、维护公众利益,区县政府更多关注地方经济发展,而开发单位则争取自身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利益冲突容易使公共利益受到侵犯,背离城市设计的初衷。且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管理理念各有不同,管理方式差异性强,管理水平参差,也使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面临挑战。
2、城市设计导则缺乏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和谐性与整体性,以及在更广泛、复杂的地域空间和经济布局中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城市设计的内容、形式与深度各有不同,在多种审美中选择适宜该城市的标准,如何在产业规划的引导下将城市设计成果具体应用到城市设计中即为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具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是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编制中的薄弱环节,并无成熟的经验方法可借鉴。
3、城市设计成果难以变现
我国多数城市设计仍停留在形态设计层面,重视描绘终极蓝图,对城市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及城市设计的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未引起足够关注。现阶段城市设计的成果通常是感性的,在将其纳入规划设计要点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经验对城市设计的成果进行“翻译”。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设计变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替代品的境况屡见不鲜,并且因为缺乏对开发条件的深入研究,使设计成果最终停留在纸面上。城市设计成果看似丰富多彩,在实际应用中却流于无形。
三、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
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关系决定了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矛盾而又共生的关系。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以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城市经济增长,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与宜居环境,吸引要素集聚,打造城市品牌,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通过城市设计环节达到城市效益的最大化。
1、产业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主要针对城市整体建设空间的设计。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对城市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状空间格局、环境生态评价、文化、人口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要对城市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情况进行整理,并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情况以及城市中的产业与驱动经济的整合方式进行构思,以确保城市设计的实施具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另外,须重点关注城市重要规划与设计案例的研究,将规划与设计成果与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优缺点及对城市发展的正负影响,使后续规划设计与前期的规划有效衔接,并集中修正前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利益和谐配置的城市设计
多元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设计过程,而利益主体的动机、目标及相互关系的差异决定了现实的分配关系。城市设计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本身即为公众共同享有的资源。因此,公众参与应作为实施城市设计过程的重要步骤。政府秉持中立的立场,无论是城市宏观发展目标的拟定,市域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或是地块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逐个阶段,公众都有权参与其中。如此,才能真正使得利益的均衡配置成为城市设计空间配置的主旨内容。
城市发展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而无论城市设计抑或城市规划都只是城市建设的开端。城市设计若不能根据特定的城市环境、产业状况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相应调整,会为城市发展带来阻碍。而相反,若城市设计能够贴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空间利益及产业发展利益进行合理配置,必将提高城市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健.产业理念对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3(02)
[2]关丽阳.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及规划设计的关系[J].建筑设计管理. 2011(04)
[3]张.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初探[D].天津大学.2011
[4]冯婕.我国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研究[J].城市建筑. 2011(02)
篇4
关键词:精明增长;精明准则;地理剖面;形态管控;城乡近地;旧工业用地
1背景
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城市建成环境正在经历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快速城市化的扩张放缓,内涵式发展与土地高效集约利用转变为新的发展模式,城市中大量旧工业用地面临再次开发提容的新机遇。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创新效能提振的需求与土地资源日益收窄的矛盾逐渐凸显,存量产业空间面临协同区域产业提质与公共服务扩容的双重需求。一方面,传统工业地区用途分区的界线被打破,生产空间自发地结合新的功能形式,产生新的空间模式,形成新的城市场景,组合多元复合的土地功能布局。另一方面,随着精明增长的理念渗透到城市发展,城市、近边地区、自然地貌之间被重新视作紧密结合而非割裂的连续过渡形态。在古代,杭州《富春山居图》展现了农业生产、聚落营建与山水环境之间自然共生的空间模式。如今,如何引导城市近边地区与自然地貌环境协同共生,形成整体、过渡的人地关系值得深思,要求从形态学的角度出发,以一种山水格局的扩展视角去审视城市近边地区的更新开发。1915年,苏格兰社会地理学者PatrickGeddes在研究峡谷断面时提出“断面分区”概念,借助地理剖面的方法描绘区域地貌从高山到大海的特征演变,构成跨尺度的地理形态解读。这种借由地理剖面理解人地关系、以断面视角研究地质环境过渡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近山、近水地区跨尺度、多层级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正如当下,城市建成环境扩散在地理地貌之中,我们需要一种剖面式的研究方法适应跨尺度的人地关系。本文借“空间断面”的方法,探究城市近边工业地区与山水环境之间渐次融合的形态设计策略。
2理论基础
2.1背景与历程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路大规模建设与汽车主导的交通方式促进了城市蔓延。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发生转变,由工业化时期市区边缘的高密度蔓延转变为城市郊区的低密度扩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城市从市中心向郊区低密度蔓延的趋势加剧,以用途分离为核心、倡导土地单一功能的区划制度引起了美国学者的批判与思考,并促成了精明增长理论的形成。精明增长理论认为应将城市的发展融入区域整体生态体系之中,尤其强调“城市增长边界”,通过土地的混合使用、集约布局和紧凑发展来应对城市的无序蔓延。在精明增长理论的影响下,美国规划界开始意识到,区划制度是以追求土地经济性为目的的,对城市空间形态缺乏管控,亟需综合性的城市空间管控方法指导精明增长。在新城市主义、断面理论以及绿色建筑理论等场所营造原则的基础上,以AndresDuany夫妇为代表的规划师编制了形态控制准则,这是一种以空间形态为基础,通过场所营造的方式介入传统区划的“城市设计法定导则”。其突破了区划制度的刚性用途管制思维,从三维空间形态层面构建了精细化的城市设计管控体系。2003年,“精明准则”被提出,整合断面规划理论与形态控制准则,以形态设计管控的方式,重塑城市公共空间质量。随着精明增长理论的不断深化,形态管控思想逐渐深入城市设计与社区规划层面。
2.2精明准则的理论构成
作为形态控制准则的核心支撑,精明准则是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和新城市主义规划原则发展而来的指导城市发展的形态控制导则。精明准则通过对开敞空间、建筑及街道等空间要素标准的设定实现对三维空间的管控,从而引导城市建成空间形态。精明准则也是一种采用空间断面控制模式的形态设计准则。2003年,空间断面理论被引入精明准则内容中,其核心管控框架由此确立。空间断面是精明增长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为精明增长理论下的精明准则从区域层面延伸到社区规划、建筑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工具,完善了精明准则的方法体系。1999年,在DuanyPlater-Zyberk出版的著作《TheLexiconoftheNewUrbansim》中引用空间断面概念,描述了空间形态从乡村过渡到城市反映在剖面上的渐变规律,并定义了从稀释的乡村肌理到高密度城市中心之间一系列空间过渡和转化状态(见图1)。2002年,DuanyPlater-Zyberk在《精明准则9.2版》中提出“城乡断面”概念,即跨区域、连贯的城市空间模式。精明准则构建了一个区域地理横断面来显示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融合过渡的特征,提出将乡村到城市中心的一系列过渡空间划分为形态更加紧凑合理的6个断面分区管控模型(自然分区、乡村分区、市郊分区、一般城市分区、城市中心区和城市核心分区),土地利用强度和混合度逐级提高。作为基于形态分类思想的控制标准,精明准则对从城市中心到乡村不同尺度范围的道路、开放空间、建筑、基础设施等各类空间要素的样式与控制指标进行控制,建立空间类型标准,提出相应的设计导则。
3案例研究:杭州高新区(滨江)
3.1研究范围与概况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于1990年,是国家级高新区,是杭州数字经济和“新制造”双引擎发展的重要载体。杭州高新区(滨江)位于钱塘江南岸、滨江区腹地空间,江对岸坐落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依托钱塘江串联起城市空间与江湾自然生态空间,形成沿江、依山、抱湖、串河的地貌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条件。
3.2近山生态管控
高新区南侧紧邻回龙庵山、冠山和紫红岭3座主要山体,区域山体、江河格局清晰,自然山水与现代城市交融呼应,组成富春山居式的城山地貌特征。本次研究区域选取高新区临近山体的城市近边地区,与自然连接,与山水交界,组建成了跨越城市和山前近郊的过渡地貌。如何处理城市形态与山体的关系、协同近边一体化发展,是城市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4城市设计管控内容
4.1山前梯度分区构建
借鉴精明准则构建空间断面对城市形态进行分区管控的理念,本次杭州高新区(滨江)总体城市设计针对城市近边地区,细化山前管控要求,构建三级梯度分区,从中心到分别为山体控制区、近山协调区和近山影响区(见图2)。以回龙庵山为例,基于空间断面的理念建立“城市中心—近山地区—回龙庵山”的“城山空间断面”,并以此研究跨越城市至近边地区的连续过渡形态,通过重新梳理、优化城市建筑与自然山体的高度关系,塑造柔性的山城过渡界面。山体控制区以山体基准高度20m等高线划定山体控制线,确定山体的具体边界。以山体200m区域划定为山体控制区,山体控制区内建筑高度管控15m以下;以山体201~335m范围划定二级分区—近山协调区,在此分区内建筑基准高度管控15m以下,重点标识高度不超过40m;以山体外336~660m范围划定三级分区—近山影响区,在此分区内建筑基准高度管控24m以下,重点标识高度不超过60m。从城市到高山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形成梯度过渡的平缓城山界面(见图3)。
4.2望山视廊断面管控
基于从“高山”到“城市”的剖面视角,城市设计在垂直于冠山与回龙庵山的街道构建2条主要的垂向生态廊道和多条次级绿廊,并作为驻足观看的望山视觉通廊,强化了城市与山的视线联系。以长河科技谷望冠山视廊为例,城市设计构建30m的生态绿廊,通过在绿廊范围内限制建设以保障由望山视线不被遮挡,形成通畅的望山关系。此外生态绿廊两侧建筑通过向绿廊中央梯度下降的空间秩序,在人视角度减小了建筑对山体的遮挡,扩大了望山廊道的视线界面,增加了山体的可见范围,强化了城市与自然地貌的沟通联系(见图4)。
5结语
创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形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形态控制工具的介入与管控。当下,我国形成了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的开发控制体系,指导快速城镇化时期的开发建设。然而,控规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的引导难以达到预期标准,对城市形态和特色空间的塑造缺乏有效引导。当下的城市设计更多扮演一种思考方式贯穿在城市规划的阶段,还未达到调控城市形态的程度。精明准则作为新型的指标控制理论,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解析城市设计指标控制体系,突破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引导城市格局,通过指导构建环境的形式来创建和保护紧凑、可步行和混合使用的开发模式,体现精明增长的理念,其涉及的设计研究理念与方法具有跨地域的应用意义和讨论价值,对我国城市设计管控体系的精细化建设和管控技术的精细化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冯立,唐子来.产权制度视角下的划拨工业用地更新: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5):23-29.
[2]侯鑫,王绚,丁国胜.精明准则对我国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4):35-41.
[3]章征涛,宋彦,丁国胜,等.从新城市主义到形态控制准则———美国城市地块形态控制理念与工具发展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4):42-48.
[4]徐明玉.深圳众创企业创新利用旧厂房模式分析[J].城市住宅,2021,28(4):58-61.
[5]亢晶晶.精明增长理论下的城市社区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6]戴锏,赵雅馨,吕飞.美国形态准则对我国城市设计精细管控的启示[J].规划师,2021,37(21):84-90.
篇5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主线,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重点,抓编制、成体系,完善城乡规划;抓质量、上水平,加强城乡统筹;抓建制、促执行,严格规划落实。确保三年大变样目标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完善县(市)、镇、乡、村各层次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健全城乡规划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管理长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保证城乡建设正常秩序;推动城乡规划上水平,实现城镇面貌大变样。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重点,深化完善城市规划
1.加强区域统筹。按照《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科学确定市主城区与相邻组团的职能,统筹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规划区范围内镇、乡、村的规划引导。深化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区生态城规划》,推动新区加快发展。
2.做好规划衔接。在规划设计集中攻坚行动的基础上,加强对各项规划的研究,做好各项规划成果之间的衔接和深化,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打造城市亮点。围绕“一河、两岸、西文、中商、东工、满城绿”的发展思路,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重点,成片打造城市亮点。完成“一场三馆”和“一中心两总部”规划。完成市区个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或景观整治规划。在近期城市开发建设中,积极开展带电梯的多层住宅试点工作,进一步改善人居质量。
4.培育精品工程。加强历史、人文、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围绕市区“十大工程”,培育至少—个标志性工程。年内组织开展全市规划设计评优活动。通过方案比选、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环节,把好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关,筛选一批规划设计佳作,建立规划设计精品库,为参加全省、全国的评优活动打好基础。
5.提升城市品位。完成《市城市雕塑设计规划》,组织开展主题雕塑创作活动。依据现有规划技术导则,完成主城区候车亭、电话亭、废物箱、道路护栏、灯具、座椅、花钵等城市家具规划设计和城市匾牌标识规划设计,充分展现城市魅力。
(二)统筹城乡,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1.县(市)。在完成总体规划审批的基础上,完成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备案。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完成项专项规划,包括:县(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总体城市设计)、绿地系统规划、综合防灾规划、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供热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供电工程规划和电信工程规划。完成项技术导则,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建筑外观设计导则、广告牌匾设置导则和城市家具设置导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编制其他专项规划和技术导则。完成-个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和景观整治规划,至少培育个标志性工程。开展城乡统筹规划试点工作,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管理,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2.镇乡。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年底前全面完成镇、乡规划。对已经完成的,要重新梳理,凡是规划已到期或期限不到年的,都要重新编制。重点是明确城镇性质、发展目标、村镇体系、村镇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工矿企业、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出空间管制措施。同时,年底前要全面完成重点镇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3.村庄。在县(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指导下,年底前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重点抓好个农村新民居示范村规划月底前,完成省重点支持的个示范村规划。月底前,完成其余个示范村规划。加强村庄规划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民居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容貌环境整治工作的指导,满足村庄建设发展的需要。年内,编制完成 村历史文化名村规划,搞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划定历史街巷、传统民居、文物古迹等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建设控制要求和保护修缮措施。
(三)加强管理,切实维护城乡规划权威
1.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市区:开展《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细则》的研究起草工作。制定《市经营性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规定》、《市建设项目日照分析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按照《城乡规划法》对现行的规划管理制度进行清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县(市):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规划条件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制定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建筑间距和退地界管理、建筑退道路红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规划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村镇规划评审和公布制度。组织村镇规划评审委员会,特别要注意听取农民意见,增强村镇规划的可行性。在村镇显著位置建立规划成果展示牌,加强广大农民对村镇规划实施的监督,维护村镇规划的严肃性。
2.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市区:完善城乡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加强对大中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管控,以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理念为原则,实现建筑大师领衔的设计要求。各县(市):组织开展“建筑大师进县城”活动,积极引进一流设计单位,提高规划设计水平。重点提高农村新民居规划水平,突出当地特色,落实节地要求,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建多层住宅。
3.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在中心城市规划统筹范围内实行规划统一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项目选址,核发选址意见书。严格依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审批建设项目,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项目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做到所有城乡建设项目依法依规审批,不开“天窗”。严格管理各类项目的容积率,控制居住用地容积率上限,杜绝随意调整容积率的现象。强化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引导作用,处理好新城开发和旧城建设的关系,统筹土地开发储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和重要功能区的建设时序,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
4.完善规划修改程序。建立规划定期检查制度,按照总体规划两年一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年一次的原则,年内对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制定出台《市县城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规程》,明确总体规划修改的条件、程序、工作标准和要求。修改县城总体规划,应向市政府申请,并提交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估报告,经市政府同意后,组织编制修改方案。
5.严格城乡规划执法。成立市城乡规划局规划督查大队,加强规划审批项目的日常巡查。探索派驻规划督查员制度。开展规划执法大检查活动,对治理违规变更规划和调整容积率问题进行集中检查,及时纠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为全省规划执法大检查做好准备。
6.开展“零违工程”行动。市区和各县(市)要把“零违工程”作为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的一项重点,对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类违法建筑和超期临建进行清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全部拆除、处理。通过日常巡查、电话和信件举报等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并核查处理有关违法建设行为,严肃维护城市建设的正常秩序。
7.深入推进“阳光规划”。市区及各县(市)都要建立规划展馆,展示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成果。积极开展规划“三进”活动,通过规划“进社区、进街道、进单位”,扩大公开、公示范围,保证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任务分解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工作步骤、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县(市)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班子,制定开展“城乡规划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及任务分解表,并报送市城乡规划局。
(二)加大规划投入。各县(市)要把规划编制、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规划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的规划管理机构,基本形成城乡规划统筹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篇6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控制与引导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是一个承上启下,衔接规划、管理与实施以及具体体现城市设计构想的关键性编制层次,作为法定规划之一的控规,其控制指标中大量涉及城市空间形态和建筑形态的要求,其指标的科学性需要好的城市设计支持,由此可以看出,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是完善控规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有助于解决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三维空间研究不够,指标控制不合理,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提高控规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以下内容将对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参考。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落实城市设计观的意义
2.1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城市形态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在控规阶段引入城市设计,能充分协调各方面利益,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形成美好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环境,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2 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指标体系
在控规阶段通过城市设计,可以合理确定地块的开发强度,还可以对地块的三维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分析,处理好各地块建筑形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控制体系。
2.3有助于规划引导和实施管理
强调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结合,就是将城市设计的意图和要求转化为规划控制的设计条件,进而对项目从规划角度进行引导和控制,通过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指标的合理控制和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环境的引导,有效的指导规划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2.4 有助于规划的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能更加直观的反映建筑的形式、色彩、高度和周边的环境,因此也更容易被公众所理解和接受,也便于公众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得城市规划阶段中的公众参与真正落到实处。
3、城市设计的原则
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工程项目设计、系统设计、城市或区域的设计三个层次,其原则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3.1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虽然研究侧重点和方法不同,但都具有相似的研究对象-城市物质环境,而且二者在研究内容和管理运用上都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而城市设计应注意在设计研究上密切联系城市规划,在管理运用上和城市规划互为配合和补充。
3.2弹性控制原则。
城市设计的弹性是指城市设计在外力作用下的伸缩性和其回旋余地,是体现城市设计渐进性和适应城市发展的不可预见性的重要特点,坚持弹性原则,不仅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结合的需要,还能够为设计师提出更加宽松的设计环境,在市场化的今天,也便于具有长期性、经常性的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3.3重点和一般相结合的原则。
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设计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控制不可能在全市范围全面展开,而应当对重点地段进行重点控制;二是城市设计编制的控制内容应突出重点。第四,控制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其主要是从技术上解决好控制和引导的度,控制太弱、引导太强就使城市设计的调控作用失效;控制太强、引导太弱又限制了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活力。
4、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的途径分析
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结合主要有三个不同的途径:
4.1城市设计思想观念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结合。
现代城市设计已经从最初的物质环境的目标发展到包含更为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要素和精神目标的思想观念而存在,它代表人类对自身居住环境的价值观和一种城市理想。这种思想观念在实际运作实践中又表现为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控规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一是城市设计综合方法论对具体的控规编制过程起着指导作用,是控规指标确定的重要参考内容;二是城市设计观念作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目标体系,使城市设计观念向下层次系统和运作环节渗透;三是城市设计观念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评判理念标准的重要部分并影响方案的选择过程。
4.2城市设计技术方法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结合。
城市设计的设计技术是对城市体形空间环境进行设计所采取的手段,它包括:空间设计手法、美学原则、心理学知识、功能分区等,它通过对设计要素的发掘及相互关系的组合、界定来创造理想的空间环境,实质上是基于系统方法的综合设计方法。城市设计的设计技术与控规的结合主要成果的综合表达:一是将城市设计的设计内容以图纸的形式单独表达,制定城市设计导则,作为控规的文本附加内容;二是城市设计的成果内容表达在控规的相关图纸上;三是将城市设计做出重点地区可能的意向形态设计,为下一阶段的详细规划、建筑设计以及规划管理提供形象上的参考。这三种方式都是将城市设计的设计技术成果以规划文件和规划图纸的形式表达,与控规的成果体系发挥同样的作用。
4.3城市设计策略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结合。
城市设计的策略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有两种方式:一是城市设计策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条件的内容,成为建设方确定开发方案,测算经济成本的依据;二是城市设计策略作为控规的文本内容,成为控规指标调整的依据,这样城市设计就能够将控规对开发建设的消极控制变成积极的引导。
5、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主要是构建开发过程的步骤和行动纲领以及激励机制等,其中开发步骤和行动纲领是指在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而制定的优先发展策略和合理的分期开发顺序,并提供能促进这一过程开展的财政策略、公共政策等。激励机制是主管部门根据市场原则,对开发者做出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建设行为时,给予财政、税收和开发政策上的优惠,目前,常用的策略有容积率奖励或转移、特定区域制度、开发权转移、功能转移和联合审批等。
5.1容积率转移或奖励制度。
容积率奖励是城市空间开发中,为鼓励开发商的某些有利益城市公共利益的行为而在既定的开发量基础上增加额外的建筑面积,容积率转移指在城市空间开发中,因某些因素导致的空间开发收益损失可以转移在相邻或具有相同地值的开发活动中补偿。
5.2特定区域制度。
针对某些环境、条件较为特殊或因发展历史等原因已形成较有特色的地区地段而设置的,目的是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保护有特色区域,虽然在我国目前尚没有成功的案例,但对于古建筑和理智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3开发权转移。
是一种将限制性地带的项目开发转移至其他地区进行建设的综合技巧,开发权转移的目的是在于保护有传统历史意义或已成为城市标志的旧建筑物。
5.4功能转移。
是对地块功能的可变性和功能调整范围给与一定的弹性,当地块的某些规定在实施中有可能发生变化时候,进行功能转移或改变,避免重要的公共在调整中被牺牲,历史遗留的土地使用权和单位用地分割零碎、空间各行其政的问题得以解决,可以进行用地调整、产权转移,增加了土地的实用价值,使得地价上升,弥补了损失。
5.5联合审批。
是当开发用地面积较大或开发商和业主较多的情况下,为保证相邻若干地块或重要公共空间的整体开发效果,同时避免开发建设行为各行其是,对整体的城市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开发,由政府组织多个开发商、业主,一并提出建设方案进行一并的建设审批,协调不同业主需要,促成城市公共空间形成和优化。局部景观非常重要的地段,可要求相互联系紧密的建筑和地块,采用联合报批的方式,统一其建筑形式、风格、材料、色彩,底层的界面和地下步行系统等,联合审批提供了规划管理者一个统一评价、协调的机会,也给以建筑设计者一个了解周边建筑设计情况的机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管部门需要原有的指标控制外,提出需要规划管理进行联合审批的范围,并且规定范围内建筑联合审批的要点。
6、结尾
本文以上内容首先对城市设计的原则进行了介绍,随后分析了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的重要意义、结合的方法和途径,最后研究了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设计策略,表达了观点和见解,另外,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就是,在进行城市设计过程中,在完善各项制度、体制和理念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导群众的参与,提高其参与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集思广益,更好的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当代城市规划导论》陈炳钊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王世福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总体规划;作用
Abstract: if the city is a synthetic organism of words, so the city a building is a cell, they connection as a whole, the whole city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main body, the city planning guides each building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 pay attention to the state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urban design effect are analyzed.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design; Overall planning; rol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在建造前,根据建筑任务要求,对建筑、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两者的目的都是为城市居民创造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环境。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的规划和把握,范围和内容更加广泛,建筑设计是在特定空间的设计。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两者之间应该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1 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
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从从属的角度看,城市是建筑的载体;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建筑师城市的主体,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建筑和城市都是因人类活动二创造的空间。只不过从数量到功能上,建筑都比城市细小很多。
1.1绿化。建筑物的存在必然侵占原有的植被或是绿地。好的设计可以改善绿化、植被被破坏的程度,甚至通过立体的绿化措施创造出更富趣味的绿地场所。
1.2交通。人、车流线和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城市人车争道的机会,汽车的增加占用空间且污染环境。好的设计会竭力避免流线的交叉并增加人流通行的机会。同时减少汽车占用行人道路。
1.3能源。新建筑的加人增加了城市供水、电、气、暖的数量。同时加剧了城市处理污水的压力。好的设计应把节能措施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减轻能源的消耗。
1.4城市功能。无用或有害的功能破坏了城市的效率和秩序。好的建筑设计应增加居民的活动空间,和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1.5文脉。一个优秀的建筑外观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而恶俗的设计让城市失去或消减了原有的特色。
1.6空间。有趣或是适当的空间吸引人们在其内驻足、休息。这种空间应该是有活力的、动人的场所。一个社会公共机构的空间必须不仅容纳人群的活动,而且还应该更好的促进公众的活动,因此应该促使这些空间转变为我们所能接受的有意义的、值得改变的空间。
2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理念建筑设计状态
建筑师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广义概念包括单体建筑物及桥梁、堤坝、高架快速路、电视塔的呢过构筑物,是对城市形体环境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理想的建筑物以及建筑群体在立足具体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应该照顾建筑的群体效应,使建筑统一在同一个风格之中,这种风格包含建筑的体量关系,建筑的外立面,以及建筑的色彩等方面。同时好的建筑设计还应该注重建筑的功用以使建筑的功能组团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之下。城市中好的建筑设计都具有以下特点: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能够延续历史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好的建筑立足本地的历史文化,体现该地域独有的建筑符号和历史积淀;顺应城市原有的机理,好的建筑设计能够在原有的城市机理之上寻求关系,寻求融合,使具体的建筑在一个大的机理格局下适应规律;注重新域和旧城在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上的统一和协调,好的建筑设计能让你感觉所有的建筑在一个大环境下能和谐的共存,让人不觉的那个建筑很突兀,不能融进周围的环境之中。
3重视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故而其着眼点园林建筑物质形态年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但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也价值观念,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是一种有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如归哦人们直接以承受规划区直到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设计,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生产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控制详细规划,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如果没有条例的约束,其间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但是这种约束又不是对具体建筑物的描述,城市设计的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作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城市设计导则正式城市设计一种法令型成果形式,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得到重视,除须根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划设计要点执行外,同时对于建设项目在方案初步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成果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4 结语
篇8
2014年春节刚过,北京诺德置业有限公司(下称诺德)试图通过其在总部基地——北京南城丰台科技园区三期项目的扩张,打造北京南城商业地标,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进而使丰台科技园区与北京东部CBD、西部金融街、北部中关村、亚奥并驾齐驱。
然而,纵观我国地产市场宏观形势,“住宅地产”受限贷限购影响日趋胶着。而商业地产方面,大量地产商扎堆开发城市综合体同质化竞争严重,商业地产价格放缓至个位数增长。地产商发展状况难以乐观。
诺德再度大规模扩张三期项目,其用意何在?
京南的价值洼地
诺德下注丰台科技园区并非一时之兴。
经过近20年发展,丰台科技园已成为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全国知名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园区拥有4000家左右的企业,总部经济特征明显,发展势头强劲,是南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丰台科技园区一直希望成为北京南部的核心。尽管经历了20年的发展建设,但却离这一目标相距甚远。原因在于区域的商务办公聚集度很高,但相应的商业、居住等配套相对缺乏;同时,缺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标项目来引领整个区域的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品质。
北京南城如何后发制人?北京中铁华升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铁华升”)总经理王景明表示,在完善配套措施的同时,建设一个具有庞大体量、全业态构成的标志性商业地产建筑是迅速赶超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供应等原因,如今北京的写字楼市场供应偏低,真正值得投资的高端写字楼少之又少,而在南城又更是如此。
京南是一块价值洼地。王景明深谙这一商机,并将希望寄托在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诺德置业有限公司的身上。2013年6月16日,诺德二期项目200米超高写字楼填补了北京“黄金之角”的西南四环上摩天大楼的空缺。
王景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从北京的商圈格局可以看出,北京东部的CBD代表了世界级商务区的高度,西部的金融街代表了我国金融区发展的高度,而北边的中关村、亚奥,则代表了科技及体育产业的发展高度,唯独北京南城的发展相对滞后,不足以和上述区域等量齐观。
诺德的信心
中铁华升副总经理李伟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诺德中心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米,汇聚高端总部写字楼、总部独栋、国际时尚商业中心、总裁行政公寓、会议中心等多元业态。项目分为两期建设,一期紧邻南四环路,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包括4栋总部独栋写字楼;二期位于北京汽车博物馆南侧,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包括一栋200米高的区域第一高写字楼、4栋总部独栋写字楼以及两栋总裁行政公寓。
“一期三栋高端总部写字楼已经全部售罄,众多企业也全部实现入驻,不但为二期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整个丰台科技园区东三期的启用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李伟表示。
如此大胆激进,诺德信心何在?
来自仲量联行的报告显示,2014年北京市场商业地产新增供应明显不足,可能创5年来新低。报告称,2014年北京最多仅有两座甲级办公楼进入市场,预计最多能够为北京市带来18.3万平方米的写字楼资源。而自2009年以来,北京全市每年的新增供应量基本保持在70万平方米。
“受限于政府规划审批速度、建筑复杂程度等多重因素,部分预期今年入市的项目延迟时间至2016年和2017年,供应量也将随之达到高峰。”仲量联行北京商业地产部高级董事贺睿珂表示。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董事谢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指出,虽然我们在2013年也看到一些购物中心的交易,但持有方抛售优质地段商业地产的情况则极其罕见。由此也可以看出,市场对于商业地产后续增值的潜力仍是保持乐观态度的。对商业地产而言,如果运营得好,其价值必定还会随着消费的增长继续提升。
显然,谁能在2014年提供甲级办公楼,谁就将在这个时间节点取得发展的先机,分享价格及租金同时上涨的利好。
与总部经济区共成长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精细化设计与管理的需求日益显著。尤其是对于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更需要注入高品质的内涵,避免大城市病,适宜人们生活和办公,使城市充满活力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点考虑,北京早就开始对城市进行科学布局,并制定《北京市中心城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办法(试行)》。
早在2011年8月24日,丰台科技园在新闻恳谈会中就已透露,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原则同意丰台科技园东区三期控规指标及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内容,丰台科技园东区三期成为首个《北京市中心城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办法(试行)》试点区域。
“诺德有很大的后发优势。”王景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相比已经十分成熟的CBD、金融街等商圈而言,诺德中心所在的总部经济区还不够成熟,区域相应的配套、形象等还有所欠缺。但是,这种相对滞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后发优势。
这种后发优势之一表现在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建设。
“丰台科技园区东三期是首个实施城市规划导则的区域。”王景明介绍说,从区域规划上就已经领先了其他的区域,而诺德中心又是该东三期的首个综合体项目,诺德中心在设计时,秉承国际一线标准,力求成为众多高端企业总部的首选办公之地。
这也让负责北京诺德中心项目的总经理黎生伟倍感兴奋。
黎生伟说:“诺德中心布局在北京首个实施城市规划导则的区域,这就决定了它是站在城市及社会的高度上来进行运营的,顺应了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同时作为丰台科技园东进战略的首个项目,诺德中心可谓站在巨人肩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展态势不可估量。”
北京诺德中心项目党委书记刘巍强调:“凭借其核心的区位、高端的配置、顶级的配套、雄厚的品牌实力,诺德中心备受市场追捧。在销售上采用散售与整售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满足高端企业总部办公和大中型投资客的置业需求。随着众多高端企业的入驻,诺德中心必将升级总部经济区,成就京西南商务之巅。”
对话北京中铁华升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景明
诺德在丰台科技园东三期中举足轻重
《中国经济周刊》:与已经成熟的CBD、金融街等商圈相比,诺德中心布局在丰台科技园东区三期这样的区位中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王景明:从规划发展来看,诺德中心所在的东三期是北京市首个实施城市规划导则的区域,在区域规划上已经领先了其他区域。从商业地产的价格来看,CBD、中关村等区域的写字楼,经过多年发展,商业价格已经达到峰值,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在那些区域办公的成本很高,而总部经济区则不然。
据了解,2013年,北京的写字楼市场一直被寻求在北京立足的跨国公司所推动,而最近这段时间,市场需求则来自中国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跨国律师事务所和跨国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中国的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也在大量租用写字楼。这加剧了租户对甲级写字楼的争夺。出于业务上的需要,他们也更青睐像总部经济区这样的区域。
与此同时,我们是立足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上,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能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多重优惠扶持政策,这也是那些核心商圈所不具备的。
这些优势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急需在北京设立总部开拓业务的企业以及急需降低办公成本的企业。
《中国经济周刊》:您对丰台科技园东三期的发展方向如何看待?诺德中心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王景明:作为北京市首个城市规划导则的试点区域,丰台科技园东三期由德国SBA公司规划设计,定位为北京西南地区新的城市副中心和复合型城市功能区。随着其他项目的陆续开工以及众多企业、商家的进驻,东三期必将成为功能复合、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花园式高端总部经济区典范。
纵观全国,几乎每一个核心商务区均不乏享誉国内外的地标项目。诺德中心作为整个区域的首个大体量项目,同时也是区域内的地标级建筑,在提升区域形象、引领区域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篇9
在规划主题的引领下,项目组本着“以人为本”、“特色鲜明”的规划原则,形成基于各自主题的城市设计策略,并成为本次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1基于“活力”主题的设计策略
1.1多元的功能城市的活力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多元功能来加以体现。现代城市设计要求塑造“二十四小时的城市”,最核心内容即为体现功能的复合。本次城市设计基于建宁路现状,将其沿线分为多个功能区域,每个区域又有各自的中心与重要节点,最终呈现“一轴四区多节点”的功能结构,从而体现多元的功能。其中四区分别为:(1)中央门现代商贸区(中央路———紫竹林路):以现代商贸为特色,规划主题“智慧商贸,乐购中央”;(2)钟阜路商务研发区(民生街———紫竹林路):以商务研发为特色,规划主题“铁领商务,创意金川”;(3)四平路品尚居住区(护城河———民生街):以品尚居住为特色,规划主题“宜居生活,盈彩四平”;(4)阅江楼文化休闲区(仪凤门———护城河):以文化休闲为特色,规划主题“山水休闲,人文阅江”。多元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水平方向,还体现在垂直方向上。城市设计要求,在重要节点处的高层建筑区域也实现功能的多元混合,从上到下可分布酒店(公寓)—办公—商业(休闲)—停车等多种功能,从而打造城市综合体概念。1.2丰富的界面丰富的界面也是实现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本次城市设计界面控制主要通过开放空间、界面引导、高层塔楼控制来实现。(1)开放空间开放空间体系主要由线形开放空间和节点开放空间组成。其中线形开放空间结合建宁路现状,民生街以东以商业和办公界面为主,考虑相对人流量较大,需要有较大的集散广场,沿线开放空间预留相对宽阔,基本保证连续20米左右宽度的开放空间。民生街以西以住宅和其他混合界面为主,街道空间相对狭窄,主要结合局部待改造区域及节点加以拓宽,保证街道活动的丰富。(2)界面引导界面引导主要考虑沿街界面的统一性、开放性和连续性。其中对建筑界面的统一性控制,城市设计考虑建宁路道路曲折,新建与保留夹杂,退线难以统一,为确保沿线界面的统一连续,对沿街界面的控制实现多元融合方式。首先,区段整合、整体统一。也就是说以区段为单元进行整合,保证整体统一效果,开放空间的设置在变化较大的地段建议加以调整,以保证界面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其次,新老协调、软硬融合。由于建宁路现状保留建筑本身界面并不整齐,前后错动较多,规划建议新建建筑后退距离需要与两侧现状建筑相协调,部分局部难以协调的区域,建议采用树阵等软质界面融合的方式加以调节。界面的开放性主要考虑公共界面的开放和私密性界面的控制。界面的连续性主要考虑景观视廊及连续街墙的控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控制对沿线的建筑界面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3)高层塔楼控制高层塔楼的控制主要包括节点高层的选址及退线控制。对于节点高层的选址,城市设计提出动态视线的分析方法加以确定,由于建宁路本身线形不笔直,而是相对蜿蜒曲折,因此必须分析不同角度下街道视觉的感受变化,重点加强视线转折处的处理,在视线焦点处处理高层建筑的选址。高层建筑的退线控制,则结合两侧建筑高度控制及街道高宽比确定,保证在1:1至1:2之间,形成适宜的街巷空间。1.3地下空间的利用随着城市开发强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不断升值,城市土地资源的不断稀缺,地下空间的利用也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其也是城市“活力”的体现。本次城市设计对于地下空间的利用主要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地下商业空间布局、地下交通空间布局来加以体现。其中地下商业空间布局是重点,城市设计要求沿地铁线形成完整的地下商业布局,强调沿建宁路和钟阜路形成连贯的商业步行通道,并于地铁站点处进行重点开发,形成集聚的地下商业空间节点。在节点处设置地上地下通道的出入口,从而保证地上,地下空间的整体协调与利用。
2基于“人文”主题的设计策略
“人文”主题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在于对建宁路沿线人文资源的保护、协调与利用,本次城市设计紧扣“特色”二字,分别从城市风貌、慢行空间、城市小品等方面加以重点阐述。2.1特色的城市风貌城市风貌的重点在于沿线建筑,整体建筑风貌主要从建筑风格、建筑材质、建筑色彩、玻璃控制、室外构件等方面提出,其中,对于整体建筑风格的控制是本次城市设计的重点,城市设计通过对各区段特色的把握,对建筑风格采取两类控制方式,即以护城河为界,护城河以西考虑与阅江楼景区风貌的整体协调,建筑风格以中式现代风格为主;护城河以东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对于建筑色的控制,城市设计主要依据建筑功能分类对整个建宁路建筑进行色彩规划。其中阅江楼文化休闲区以砖红、青灰色调为主,四平路品尚居住区以暖黄、暖灰色调为主,钟阜路商务研发区以冷灰色调为主,中央门现代商贸区以淡红、淡黄色调为主。通过对沿线建筑的控制,城市设计形成了特色的沿线城市风貌。2.2特色的慢行空间慢行空间是最能体现城市人文风采的部分,本次城市设计重点塑造沿路、沿水的慢行空间,其中沿护城河慢行空间的塑造是城市设计的重点。首先,护城河沿线确保滨河步道和慢车道的连续和贯通,同时考虑慢行系统往东跨中央路与神策门段的衔接。其次,沿河建筑高度进行梯度控制,沿建宁路与护城河之间增加开敞空间,严格控制新建建筑之间间距,形成多条视线通廊,从而增强护城河与建宁路的联系。2.3特色的城市小品场所精神是城市设计塑造的重点,本次城市设计从人的视觉感受角度出发,特别推出本地化的标识符号、街道家具、文化小品的控制要求,以期营造统一的、特色鲜明的地域场所。其中,设计的标识符号以简明、鲜艳的线条为主,曲线代表建宁路曲折的道路线形,红色、黄色、绿色分别代表建宁路“活力、人文、生态”的三大主题。城市设计将特色标识植入相关城市小品之中,形成统一的街道氛围。
3基于“生态”主题的设计策略
绿色开敞系统的营造“生态”的主题对于建宁路的要求最直接的就是构建一套完整的绿色开敞系统,这个系统不仅是针对建宁路自身的,而更应该是融入城市的绿地系统框架,具体来说就是把建宁路周边的重要山水资源加以串联,共同构筑横贯东西的城市绿地系统骨架。整体绿地开敞系统由路内绿化、路旁绿化、节点绿化共同构成。(1)路内绿化城市设计主要在现状沿路绿化的基础上,重点优化道路断面,加强对于中分带、侧分带的补充与优化,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拓宽绿化带宽度,以形成厚度足够的沿路绿化基础。(2)路旁绿化城市设计控制沿路3-10米不等的绿化宽度,结合沿路开敞空间进行布局,部分地段难以设置路旁绿带的,建议通过镂空性围墙将内部绿化对外开敞,或采用绿篱围墙等的方式,补充绿带的不足。(3)节点绿化规划在重要节点处设置绿化广场,其中,在中央门节点处,建筑退后形成最重要的一处绿化节点。通过这一节点,将南侧护城河及明城墙风光带对中央门节点敞开,形成资源的开放;同时这一处节点也使得护城河与对面神策门公园连接成一体,共同构筑南京市的山水长廊;再次,这一节点也是重要的地铁站点出入口,公园绿地的建设将使其成为市民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基于道路特点的植物栽植策略植物的配置在生态绿地的设计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城市设计除一般的“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等的植物配置原则外,还提了基于道路特点的植物栽植策略。具体来说,绿化景观的设计主要依据沿街街道空间公共性的变化、车辆和人行通过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绿地设计,形成韵律、连续等不同的景观和随之而变化的观赏视线,并从车行速度和尺度考虑植物配置节奏;在开敞地段,绿地景观应保证沿街建筑的使用功能,避免因过度遮蔽产生的隔离感和街道氛围等。整体绿化空间组合方式的变化主要通过道路绿化块面与建筑体量关系、绿化结构层次与视线分析、绿化块面与穿行方式设计等方面的分析加以确定。3生态化技术的运用节能策略的实施贯穿于城市设计与具体建设的始终。本次城市设计中强调的节能策略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节电规划、垃圾回收利用、节水规划、节气规划、新型材料利用等。另外,城市设计还提出了多项节能减排指标,并在城市设计导则中加以控制,主要的节点减排指标有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覆盖率、透水地面率、建筑节能目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中水回收利用率、垃圾分类回收率等。
二、结语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弹性控制;动态;合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设计方应首先勾勒城市区域的理想设计蓝图,然而,从现阶段的城市设计建设时间来看,城市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会受到投资计划的不确定性、城市结构的变化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最终都很难完整实现最初的城市设计构想。因而,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此外,当前城市中突出存在的热寂效应也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例如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城市道路不断拓宽,而新修建或扩建的道路设计又是否能为道路的后续加建或拓宽留下余地;为举办各种大型洲际运动会耗费巨资修建的体育建筑赛后是否能继续用于支持城市的发展建设。通过将弹性控制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利用弹性与可变取得时间与空间的平衡点,从而有利于构建合理有效的时空复合结构体。
1弹性控制的内涵
1.1弹性控制的概念
在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发生形变,外力作用消失后,物体的形变也随之消失,则可认为这个物体具有弹性。从管理层面看,即指管理机构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或可塑力。弹性控制指的是组织系统能够根据内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控制行为,从而使自身得以保持某种特定状态。将弹性控制应用于城市的规划设计,在城市设计控制框架运用弹性原理来积极引导与激励控制要素,激发城市建设的能动性,从而提高城市建设的运作效率,促进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1.2弹性控制的作用
广义上看,弹性控制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有激励与约束两个作用。狭义上看,城市规划设计的弹性控制主要是城市设计控制框架下的弹性引导,这种弹性是有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所构建的框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平衡性,从而完善城市建设的市场投资环境,协调城市建设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增强对多元投资主体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与灵活性,使城市建设得以和谐发展。
1.3弹性控制的矛盾
城市规划设计的弹性控制既倡导弹性激励,又强调约束控制,其本身构成了一个多元矛盾的集合体,也使得弹性控制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和控制具有双重作用。如果弹性控制合理恰当,会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规划与设计有效地促进作用,而如果控制不当,则可能会其反作用,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形成阻碍。在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成本是用于评价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一般而言,交易成本越高,制度的运行效率反而越低,弹性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建设的交易成本,增加了政府与投资主体的谈判和推诱过程,降低了城市建设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对于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掌控权力,弹性控制的存在又为某些人员创造了权力寻租的条件,破坏了制度的运行环境和价值理论。因而,在实践中应使弹性控制应用策略简练明晰,并有效监督控制策略的实施,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弹性控制朝着正确的方向运行和发展。
2弹性设计的控制要素
弹性控制主要有土地使用、目标体系和指标体系三个控制要素。
2.1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时城市规划设计的最终结果体现,也是对规划理念与思想的实践阐释。只有充分有效地梳理和整合土地使用,才能保证城市设计的实效性。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应根据相关规划文件的规定,对土地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与局部整合,并注重土地的混合使用与控制的层次性,将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与游憩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土地使用的多元化,全方位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从而增加土地使用的弹性。
2.2目标体系
城市设计主要是对影响城市物质空间的决策环境进行设计,如设计目标、设计导则与实施策略等,并据此指导下一层次的城市建设。在确立城市设计目标前,应认真分析研究城市物质空间的发展,整合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元价值的需求,首先确立城市设计的主目标,以主目标为核心确立各分项的子目标,将主目标和各子目标结合起来,构建系统的城市设计目标体系。
2.3指标体系
城市设计指标是城市物质空间的数字化体现,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弹性控制中,通过设计指标对建成环境进行理性分析。城市设计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技术经济指标与用地平衡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约束与制约城市的建筑体量、空间结构与空间模式。在市场经济下,指标体系一般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博弈结果的体现,因而,应对指标体系实施弹性控制,使城市规划设计更具动态性和灵活性,促进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
3弹性控制的应用策略
3.1土地使用的兼容策略
土地使用的兼容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街区土地的混合使用与土地使用的兼容。居住区域内的土地应具有多种使用功能,应包含一定规模的休憩和商业用地,同时在工业或商业用地中也应设计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从而将居民的居住、工作与休憩紧密联系起来。城市规划设计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以弹性控制为主导,赋予土地一定的使用兼容性,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应根据地块的特点,灵活合理地变更地块的使用性质,如将居住用地转变为商业用地,使土地使用更具多样性与丰富性,增添城市的活力。此外,通过合理使用土地,还能促进土地性能发挥的最大化,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如某块土地原先为纯粹的居住用地,通过改进现有部分居住用地,增加居住用地可利用空间,从而腾出部分居住用地用于转变为商业用地,该地块成功转型为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的混合使用地块,即增加了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又增加了整体地块的使用效益,从而极大地增加了该地块的土地利用效率。
3.2目标建构的动态策略
目标建构的动态性包含时间维度的动态性与空间维度的动态性。从时间维度上看,应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结合起来,并根据城市的发展进行灵活调整。其中,近期目标主要用于解决现阶段的城市问题,因而应具有较强的实施操作性,远期目标主要服务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空间维度上看,应先确立主导目标,并与辅导目标结合起来构成由多元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主导目标主要是解决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因而应具有较强的倾向性,辅助目标主要侧重于解决城市建设某一层面的问题,并辅助解释主导目标。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内外环境与实施效果的变化,灵活调整主导目标与辅助目标。
3.3实施管理的奖励策略
实施管理的奖励策略主要可分为两类:①对历史建筑或街区进行保护的奖励策略;②对提供公共空间或其他公共物品进行的奖励策略。奖励方式包括面积奖励与资金奖励。面积奖励即增加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应用在具体的实践中,可表现为增加原街区的建筑面积,如果是在城市风貌严格控制区段,政府可能不会允许增加建筑面积,但会给予开发商其他区段相应的建筑面积奖励。资金奖励主要指减少开发商的征税比例,也包括货币奖励。在实施管理的奖励策略时,应综合考虑公共物品的资本投入与公共空间的规模等请客,合理划分多元的奖励层次,并构建相应的规章制度,公平、高效地实施奖励。
结束语
弹性控制主要包括土地使用、目标体系和指标体系三个控制要素,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弹性控制中,应通过实施土地使用的兼容策略、目标使用的动态策略和实施管理的奖励策略,更好地开展城市规划设计的弹性控制,促进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