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习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学习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工学习规划

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工学;教学改革;理论分析;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张红颖(1978-),女,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孙毅刚(1963-),男,山东汶上人,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教授。(天津 3003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62-01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工程师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改革项目,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强化培养;并使得所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沿着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电工学”作为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其内容丰富,涵盖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在高等学校工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为了配合中国民航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实施的“卓越计划”,“电工学”的教学也要朝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向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各项综合素质。[2]基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要对卓越工程师进行着重培养,笔者考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能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探索教学模式改革,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工程应用为导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

一、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卓越班的“电工学”课程学时为理论92学时,实验16学时,但内容较多且抽象,要在有限的学时中将大量的电工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要对电工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对于非电类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深入的理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将电工和电子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各自专业的能力,继而有创新性地持续发展各自专业的能力。但目前的电工学教材,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非常注重,一直按照电类基础课程电路分析、电机与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四门课程的顺序安排的。但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佳,主要是缺乏关于现场实验学习方面的内容,因此和专业实际相结合的较少,针对性不强,学生很容易失去求知欲与动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可以尽量减少授课内容中纯理论性的、抽象的内容。另外,近些年来,电工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趋向高速、宽带、高灵敏度、高密集度和小型化,工业上出现了很多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新技术的讲授环节,例如,可以增加电工与电子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与最新的技术进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开拓学生对技术领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所授课的专业为本校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在课程开始授课时,将电工学如何应用在他们所学专业以及目前我国电工电子事业发展的概况与前沿技术进行了讲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的重点是要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因此,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建立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的教学模式十分注重理论分析与结论,但并没有将理论和专业或实际进行联系,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将学习、研究与实践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引导型教学为主,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引领进行积极的思考。

笔者在讲授电子元器件的时候,会把相应的实物带到课堂,并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说明元器件的特性,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设计了一些具有工程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作为典型的教学案例,以此来引入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并阐述这些基本原理在各个学科专业中的运用,并且结合仿真软件展现应用效果,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对仿真分析和设计的兴趣。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因此重在学习过程。传统的电工学课程考核方法主要通过笔试试卷来检测,最终的考核成绩由几部分的综合构成,包括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平时小测验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这种考核方式比较适合考核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水平,但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配合我校的“卓越计划”,笔者认为考试形式可采用闭卷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以此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动手实践能力。其中实践考核可以是对实际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具体的考核题目最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也可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创造、主动探索,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充分发挥其创新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这样的形式考核,所考核的指标主要为:对仿真软件,例如LabVIEW[3]或Multisim的熟悉与使用;对电路模型的设计与实现;对仿真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实践考核可采用小组答辩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讲述所设计电路的应用前景,以及用到的理论与技术,并详细说明设计思路与过程,并对实现情况进行总结。这样的课程考核方法,能够提升学生日常学习的紧迫感与能动性,认真积极地对待电工学课程学习中的每一部分,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完成的习惯,这样将极大地推动电工学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探索新的实验内容

电工学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验教学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例。[4]目前的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的实验,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的实验相对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在考虑实验学时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推陈出新,在电工学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上,挖掘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减少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开发性的实验,设计新颖的实验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内容与老师讨论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让学生主动开拓知识面,并灵活运用和归纳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五、结束语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育模式与“电工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以及考核方式几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然而,这也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探索,研究更加符合我校“卓越计划”的行之有效的“电工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珺,宋文龙,尹力.高校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3,(11).

篇2

一、煤矿电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在许多与煤矿相关的职业学院中,煤矿电工学是机电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可以掌握煤矿井下采区供电系统的选型设计知识,了解如何维护以及维修综采工作面的电气设备,同时能够革新以及改造采掘运机的电气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制定出详细的专业技术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煤矿专业电工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矿井供电设备、供电系统以及安全用电技术;采煤、掘进以及运输机械设施的电气化控制技术,另外还包括了矿井监控与通信、综采工作面供电系统设计等内容。一体化教学内容将“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作为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煤矿电工学一体化教学法的有效实施

1.合理选材,确定一体化的教学任务

首先,要选择符合企业特点的教材辅助教学的进行,这同时也是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关键。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所以在确定煤矿电工学教材时,要以煤矿机电类专业岗位对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要求,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充分考虑职业资格标准。教材要以实用、基础的知识为主,与当前煤矿电气新技术的应用相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参加煤矿电气技术岗位工作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将一体化教学内容需要完成的任务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搜集和整理,引导学生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者,要对每一个子任务提出详细的要求,比如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以及电气设施故障检修、基本计算以及工程估算能力等。每一节课学习后,要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提交一体化教学实训报告,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讲评及验收。

2.加强基础建设,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所谓“教学做”模式,指的是理论课学习教师与实训课指导教师一体化,理论课教材与实训课教材的一体化,理论课教室、实验室以及实训基地的一体化,所以,“教学做”模式实际是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以及教师一体化。首先,要加强基础建设,将授课教室与实训教室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电工学》课程实训环境的设置应当打破传统的思维限制,在教室中安装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投影仪将内容讲解完之后,学生可以立刻进行动手操作。比如教师将叠加原理的内容讲授完之后,学生可以立刻进行实验对原理进行验证,这样能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其次,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在电工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开展“一体化”的教学离不开教师。为了能够适应“一体化”教学,教师应当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让每一位教师都具备“双师”素质。此外,可以采取各种培训手段,或者到生产一线锻炼,或者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合作交流等,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3.改革教学考核方法,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实验模式

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能够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法时,必须改革教学考核方法,不仅重视理论知识考核,同时还要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首先,可以将日常实践训练的成绩比例控制在40%左右,这样避免了仅通过一张考试卷来片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其次,应当增加考核内容。要坚持以技能与能力考核为主的原则,《电工学》课程的理论部分考核应占到40%的分数比重,技能部分占到60%的考核比重。其中理论考试既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法,也可以采取闭卷考试、案例分析、调查报告以及论文答辩等形式。技能考试侧重对过程进行考核,可以采取实际创作、实验设计以及课程设计等多元化的考试模式。第三,可以根据实践教学活动给出等级分数,期末成绩通过综合平时每一个学习项目的得分等级,最后得出平均等级,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合理。另外,要采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目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选择自己该兴趣的实验进行研究,为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的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新形态教材;立体化;电工电子;信息技术;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作为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的最新发展形式,自2008 年被提出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商业资本、互联网公司的极大兴趣,在2012 年迎来了爆炸式的发展,为全球开放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曙光[1 ~2 ]。而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最早运用于美国,研究学者认为,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课堂上课程知识讲授的过程移到课外,充分利用课上时间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3 ]。教育部在2003 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 号文件),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意图建设一批示范课程[4 ]。2011 年,教育部在多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基础上颁发《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 ]8 号文件),启动了第二轮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目的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普及和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5 ]。由此,MOOC的出现,为我国未来开放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利的资源和平台,也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铺垫。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学”是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基础上规划建设的,于2017 年6 月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是为该校三个非电类学科下的20 多个专业在校生以及全国非电类专业学生而开设,是这些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同年“电工学”课程被中国大学MOOC评为奖学金课程,并获得2017 年度中国大学MOOC“新锐奖”。2018 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在“电工学”教学和实验改革方面与时俱进大胆尝试,提高了教学效果,深受教师和学生好评,并于2014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背景和意义

翻转课堂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渠道单一的状况;有助于实现自主式、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方式;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学时少、内容多、问题难于理解、讨论互动少等系列问题。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使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有助于教师建立多元化教学,使学生们可以自由学、重复学、互学、群学。图1 为新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图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示意图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电工电子课程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又有实战技能的培养,教师和学生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验相合的方式进行,主要有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线下交流、实验等多种形式,如图2 所示。

2 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的建设

课程教学是高校大学生电工电子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理工科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教材建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伴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式教学的展开,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的教学成果之一―――教材的编写不再拘泥于传统纸质书,而是与时俱进,紧跟国家精品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伴随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编写出多本新型态教材,不仅让本校学生获益,更为全国高校电工电子教学作出积极贡献,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获得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好的学习效果,更高的学习效率。主要成果列举如下:(1)2005 年国家精品课“电工学”。(2)2013 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工电子实验系列课程”,面向全校电气、电子、控制、信息等电类与机械、材料、能源等非电类共计43 个相关专业,3000 多名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该本课程既包括基础型验证实验、设计型实验,又包括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大学MOOC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工学”于2017 年6 月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累计开课5 次,学习人数达7 万人,是非电类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所必需的课程。2017 年被中国大学MOOC评为奖学金课程,2018 年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iCourse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成果―――电工电子实验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电子技术实验教程廉玉欣主编电路实验教程刘东梅主编电工学实验教程王宇红主编电工电子EDA实践教程李琰主编高级电子学创新实验教程王猛主编下面以《电路与电子技术(第二版)》新形态教材为例介绍新形态教材的特点[6 ]。在这本变“鲜活”的书中,可以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课程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验式授课。线上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大量关联视频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线上学习资源包括视频、PPT课件、重点难点、测试题、作业题、讨论题。首先打开这本第一页就有“与本书配套的数字课程资源使用说明页”,从中可以看到本书配套数字资源网站,用户注册后输入封底的密码,方可登录如图3 所示,学生可以到网站下载、观看与本书相关的教学资源,也可直接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如图4 所示。扫描二维码后读者会发现:书中的视频不是简单的把传统50 分钟课堂的内容,划分成几个6-15 钟的短视频内容,更多的是对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优化设计,既保证了每个知识点的独立性,又兼顾到前后内容的关联性和整体内容的系统性和风格的一致性。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们线下自学能力,同时吴建强教授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一睹名师讲课风采和魅力。

3 立体化新形态教材的特点

新形态教材是一本变“鲜活”的书,承载了更多教学内容,基于以上对它的介绍和特色分析,可以看出新形态教材的编写对教师要求更高。为此,构建高校体验式电工电子立体化教材体系定位需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强化前沿性与先进性;(2)注重应用性与实践性;(3)立足立体化与系列化;(4)基于线上线下开展混合式教学。基于新型态教材的特点,本套电工电子立体化新形态教材建构的主要特色是:(1)在内容编排和体系设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重构,大量增加了前沿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既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又大量涉及了电工电子教学的实务与经验。(2)对教材的展现形式进行设计。根据教师备课教学需求出发,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逻辑地将相关教学备课资源进行系统编排,帮助授课老师快速找到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方法实务和间接经验信息,提供教师对各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课堂引入、课堂案例、课堂测试、课堂讨论、课堂演练、实验实践、课堂视频、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等资料,以互联网为依托,图文声像全方位对学生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书中设置边栏,用于编排二维码,为体验式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授课教师方便、快捷、灵活地备课教学提供最直接的帮助,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授课效果。(3)纸质教材与数字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依托高教社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集课内外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案例集、阅读材料、网络资源链接指引、实训指导以及学生实践成果平台等。将传统教材与辅助数字化资源集成于一体,在拓展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学习和训练方面起到很好的效果。动静结合,纸质教材变得生动有趣。纸质教材中将教师讲课视频、动画、彩色图片制作成二维码供学生扫描观看,让原本静态的书变得“鲜活”。

篇4

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5理工类5302化工技术类学习过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6101轻化工程类5501材料类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35理工类5801机械设计制造类学习过VC++或VB程序设计、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课程。5802自动化类5803机电设备类5804汽车类3自动化65理工类5802自动化类学习过电路分析或电工学等课程。

2、5901计算机类5604建筑设备类5503电力技术类5903通信类5804汽车类5902电子信息类5801机械设计制造类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5理工类5901计算机类学习过C(或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5902电子信息类5903通信类5802自动化类5503电力技术类5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35理工类5604建筑设备类学习过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等课程。5601建筑设计类5602城镇规划与管理类5603土建施工类5606市政工程类6行政管理65文科类5105农林管理类6205工商管理类6501公共事业类6502公共管理类6503公共服务类7国际经济与贸易65文科类6203经济贸易类学习过经济学或国际贸易学等课程。

3、6201财政金融类6202财务会计类6204市场营销类6205工商管理类6901法律实务类8市场营销65文科类6202财务会计类6204市场营销类6205工商管理类6502公共管理类5105农林管理类6203经济贸易类5804汽车类6401旅游管理类5607房地产类08年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行政管理228分,压线分数了省控线227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地根据这一要求,全力推进职教改革,积极尝试“对口单招”、“注册入学”、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面向中职和高中毕业生的“3+2分段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

而从具体的衔接内容上说,这里的“衔接”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专业结构布局的衔接、特定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衔接、教育教学过程的衔接等等。

在这里,我以电光源技术专业为例,谈谈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采用“2+2.5+1.5”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中等和高等学历的衔接,而应重视职业能力的衔接,为此,在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方面,高职均应比中职高一层次。然而,面向中职和高中毕业生的“3+2分段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虑,往往会带来下列一些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实践操作能力难超过中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不能体现中职和高职的差别、没有顾及两阶段定岗实习的衔接、某些课程领域重复办学,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等等。

综合考虑上述问题,针对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中高职衔接提出“2+2.5+1.5”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即开头两年,为中级人才在校教育阶段。其中,第一学年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为高职教育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学年是工学结合的基本专业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

“2.5”即中间两年半,为高职技能人才在校教育阶段。其中第一学年是以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企业的兼职教师主要开展专业认知、新工艺、新应用等方面的讲座和技能演示;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的前半年是校企共同的专业技能培养,其课程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实践环节主要由企业教师讲授辅导。

“1.5”为定岗实习阶段。是企业为主的职业素质培养,主要由企业教师指导完成。

采用这种人才培养方式,首先考虑的是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衔接,中职阶段不仅为高职阶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应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因此,完成这个阶段教育的学生具备基本的就业能力,也为高职阶段教育提供基础。其次,考虑两阶段学习定岗实习的衔接,传统的“3+2”人才培养模式是前三年为中职教育阶段,根据教育部精神,这三年中必须有一年定岗实习,这样学生定岗实习一年后再回学校学习,这种方式使学生不能连续学习,实际操作难度大,学生流失率高,为此,将两个阶段的定岗实习合二为一,保证学习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

二、以电光源技术专业为例中高职内容上的具体衔接

针对“2+2.5+1.5”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时,着重要考虑的是如何从基础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两方面有机地衔接。为此,电光源技术专业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根据课程性质不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有效衔接。

首先,对主干的基本专业课,中、高职两阶段同时设置,但两阶段的学习内容不是简单的重复,各有侧重点,以达到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因此,对同样的主干专业课课程,内容上的衔接至关重要,必须体现专业技能的两个培养层次。电光源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设置及两阶段的不同内容要求举例如下:

其次,对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时从中职到高职阶段完全形成一个体系,各门课内容进行有效衔接。这样,中职阶段为高职阶段打下基础,同时又避免课程重复设置。如《光源电器》这门专业课设置在第四学年,但在此之前几学年内,我们依次设置了《物理》―《电工学》―《电子学》几门课基础课及相应的实训课程。中职阶段,学生通过《电工学》的学习,以及相应的《电路焊接》实训,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高职阶段,通过进一步学习,弄清各种光源相应电器的结构、性能并具备初步设计基本电器的能力,以达到高技能的培养目标。

篇6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电工课程 实验 创新

一、引言

电工基础是高职高专理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尽量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电工知识。因此实验是该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教学很好地结合,显得十分关键。在电工课程教学方面,如何对旧有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期达到教学目的,近几年来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二、电工课程理论教学的现状

(一)从教学内容来看。

现在的高职高专电工课程的教学用书尽管选用的都是高职高专专用教材,但是内容和本科教材的内容比较,知识点基本都不少,只是例题和习题相对而言比本科教材要简单许多,但是绝大部分高职高专的学生觉得困难。比如对于一个电路中电流或电压的计算,书中介绍了多种方法:叠加定理,戴维南诺顿定理,齐次定理,替代定理等。方法太多,学生在教师讲解的时候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自己练习的时候就会觉得困扰。那么多方法如何选择,什么方法才是最适合的?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书中的知识点较多,不容易很好地掌握。

(二)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来看。

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时候,教师习惯于对知识点进行顺序式的讲解,而且由于课时的要求和知识点繁多的特点,教师无法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只能是讲过就算。学生刚对这个知识点有点了解,就马上跳到下一个知识点,因此导致学生对很多知识都是一知半解。

三、电工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从教学内容来看。

大部分电工实验,学生都是根据实验指导书中设计好的实验目的和要求,按照规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去做。有些仪器设备的摆放、电路元器件的位置都已大致确定,比如基尔霍夫定理的验证,学生只需要接两个电源进去,观测一下数据,就能得到已经确定的结论。这种实验通常称为验证性实验。由于学生在进行验证性实验时按照事先给定的程序操作,只需模仿,不用思考,没有真正将动手和动脑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不能体现实验应有的价值。

(二)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来看。

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先演示一遍,学生照着教师的演示按部就班地做实验。这种方法单调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目前绝大部分实验的仪器设备都是实物,而且由于高职院校的资金比较紧张,不可能投入大笔资金购买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造成一方面仅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一些实验无法完成,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实验的盲目性,费时费力。

(三)从实验考核方法来看。

一般而言,教师对学生实验考核都是以实验报告为主的,尽管也参考学生动手的情况,但是由于人数比较多,教师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关注到,因此实验报告还是重要的考核依据,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蒙混过关的情况,达不到让学生都得到锻炼的目的。

四、对电工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增加课时量,删减部分知识点。

学校应尽量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安排电工的教学课时,比如现在我校的电工课时就是160学时,安排一年学完。这样可以很好地保证教学的完整进行。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些不适应学生需求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删减,比如替代定理,网孔电流法和受控源部分可以删除。教师可以降低对戴维南诺顿定理,互感电路,二端口网络和磁场磁路等知识点的要求。这样可以保证在足够的课时支撑下让学生尽量掌握必要的知识点。

(二)联系实际,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教师在引入新知识点的时候,应尽量从实际中找出合适的例子提出来,加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串联谐振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有没有听过收音机,为什么有时候清楚,有时候模糊?”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归纳,提出串联谐振的概念和特点,这样学生就会比较专心,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利用实验室的条件,把验证性实验和理论结合教学。

在讲授直流电路分析方法的时候,定理比较多,学生也比较容易搞混。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实验室进行部分内容的验证性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那么就会使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五、对电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编写合适的电工实验指导用书。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我院培养学生的目标,我们编写了电工实验的指导教材,改革了实验内容,减少了层次低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实验,比如增加了两周的电工实训,让学生熟悉电路的接线过程,了解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使用。改革后实验内容新颖,能激发学生对电工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训练。

现在的实验指导用书强调了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等基本的电工仪器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验证性实验,我们都规定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让学生了解做好这些实验应掌握哪些内容,而对于实训部分的内容,都是需要学生自己总结目的,规划好实验线路,进一步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

(二)注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不仅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应该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并启发他们思考“还能怎么做”;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规范操作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还可将实验内容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必做实验后,去研究和设计选做实验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建立电子技术兴趣小组,开展电工维修大赛,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等,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充分动手实验,发挥想象力、思维力和创新意识的环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六、结语

电工的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电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中,必然存在着不完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只要我们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认真从教学计划入手,调整课程设置,注重理论教学设计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一定会探索出一套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电工基础达到应有的水平,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荣.高职高专电工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2]周奖.非电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3]秦曾煌.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李福民,王彦.电工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梁碧勇.高职高专电工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考试周刊,2009,(05).

篇7

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的传统教学法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使得教学中教学内容同实践教学环环相扣不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实现教、学、做三维一体,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在学生融入工作环境之后,满足职业要求,获得社会认可。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中职电子电工教学的发展道路中关键的一步。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中等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比较,存在着质的区别。最重要的区别是在培养对象上,从培养要求和培养目的来看,理实一体化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大多数直面社会就业的学生,是社会各行业中的主要技术生力军,在中等职业学生走向校外,踏出课堂一刻,学生的角色定位就被拟定了。但是,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高分过线的上榜者。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检验的主要标准是实践能力,后者检验的主要标准是应试能力。

2.满足新型电技人才的社会预期

在就业的中职电子电工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一般教学模式下,虽然学生手持证书和优异成绩单,但是和他们在实际工作里的技能掌握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种现状说明,传统中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和社会实际所需人才有着较远的差距,时展的需要促使中职电技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改变传统中职教育中的症结所在,不断将中职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接受市场的检验,满足企业对职工的用工要求。

二、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般的电子电工教学模式中,与新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比较,有着众多的不足。

1.教学环境的分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部分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上没有联系,并且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教育期待、人们的认识等)和内部环境(主要是教育目标设定及教育设施)存在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方法不能合理统筹,出现实际和理论不相适应的问题。

2.理论实践分离

在一般的教学中,抽象性是理论学习的特点。学生学习的内容枯燥无趣,学习兴趣很难被激起,并且学习目的十分盲目,没有针对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理实一体化具体教学操作

中职电子电工教学理实一体化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六个部分,分别是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安排的教学时段;准备实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操作示范和理论的讲解,真正将实际操作内容和理论相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初衷。

1.实验准备

在理实教学法中,每一章节均都有实践的内容被相应设置,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实践探索机会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课前实验准备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定要备好实验实训的器材和工具,将实践内容在课前演练,在正式进行实验操作教学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完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游刃有余。

2.安排教学时段

由于在课程表里理实一体化是主要课程,一般是2节和4节设置为一个模块,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中的教学安排就要求环环相扣,事先规划好教学内容安排,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3.正确选择多媒体辅助

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课程中,需要有大量素材引进,主要是曲线、电路图、数据表、元器件符号等。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理实一体化教学时要注意多媒体技术的采用,将各种素材充分调用,教学内容充满形象生动的趣味。一方面加大了教学的容量,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中板书的时间,同时缓解了教学内容和学时不足中的矛盾,实现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4.组织安排教学过程

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不仅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还要兼顾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的项目有:学生分组、讲授和操作示范、实践操作训练、技术纠正和安全事项、巡回指导等。

5.注意教学法创新

在注意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现代优秀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断实现教学法的创新,例如演示教学法、动手演练法。注意直观性、启发性以及巩固性原则的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中电工类专业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是不断推进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结合,促进创新设计不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打破传统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观念束缚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促使学生不断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我们应不断推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马明骏.关于技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篇8

[论文摘要]地方高校科学研究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教学和生产相结合,促进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联系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并以此深化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在科研工作中启发教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地方性高校工科专业来说,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研与生产和教学相结合,为地方培养应用开发型人才。长期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并付诸具体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人才的市场竞争能力。本文以电气技术、自动化专业的科研与教学为例,介绍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研产学结合为基础,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一)科学研究联系生产实际,并以此拓展、加深教学内容

在本地,异步电动机用电量占电力负荷的60%以上,为了缓解用电矛盾,电动机的节能,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讲授《电机与拖动基础》(以下简称《电拖》)课程“异步电动机的效率与损耗”时,还结合本地生产中电机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减少有功损耗”与“减少无功”两方面详细论述了实现节能的方法,大大深化和丰富了教材内容。有些学生还开发性地应用到其它感性负载(如硅整流设备)中,取得了较好的节电效果。

在本地农村,由于村落分散,输电线路长,加之农忙与农闲用电负荷变化很大,且农闲轻负荷时间长等原因,使得农电变压器的损耗大。在讲授《电拖》课程“变压器的工作特性”时,还深入讲述变压器节电运行的多项措施,并介绍了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做法,被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在各自的家乡,收到了好的节电效果,得到了供电部门的表扬。

本地属于农业大省农业大市,农用电动机较多,而配变容量较小、供电线路长且阻抗大,因此农用电动机起动时可不考虑对高压系统的影响,加之农用电动机容量较小,起动次数少,因而对电网与电机寿命的影响都小。在讲授《电拖》课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时,还结合本地农用电动机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允许直接起动电动机的容量公式进行了修正,扩大了允许直接起动的农用电动机容量,减少了扩大容量的电动机所用的降压起动设备,节省了开支。

在讲授《电路分析》课程“高频交流电”时,补充讲解了高频设备的电磁辐射及其防护措施,以满足本地在通讯、广播电视及医疗等方面工作人员的需要。在讲授《供电技术》课程“供电系统的保护”时,补充讲述了电力系统谐波的产生、危害与抑制方法,更好地满足电力工作人员的需要。在讲授《电拖》课程“单相异步电动机”电容时,还对单相电动机运行电容的正确选取提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与确定方法;在讲授“仪用互感器”时,还对互感器的接线方式及使用注意事项作了深入分析,以满足本地农村乡镇企业与城市工矿企业电气人员的需要。

(二)科学研究面向生产需要,并以此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在我市有线电厂、无线电一厂等多家单位,由于生产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普通可控硅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双向可控硅与可关断可控硅知识。根据这一实际,我们把《变流技术》教材中在本地应用很少的“斩波器”省略(学生自学),而补充讲解双向可控硅与可关断可控硅知识,并结合教师的实践经验,具体介绍了普通型、双向型、可关断三种类型可控硅的电极确定、触发性能检测、电路设计要点及使用注意事项,受到了学生与厂方的好评。

我们还把《电拖》教材中分析电拖系统过渡过程情况的繁琐推导省略掉,而采用电路过渡过程的“三要素”法求取电拖系统的过渡过程,快速、简捷明了、实用;把电机“转子串频敏变阻器起动”中的频敏变阻器的结构让同学们自学,而补充讲解频敏变阻器选用与调整的实用知识。

在讲授《电拖》课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时,还把在电源容量较小时工厂起动电动机的特殊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因为电源容量较小,电机难以采用降压起动,更不能采用直接起动,而工厂采用小电机拖动大电机的起动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同学们增长了实践知识。在讲授“直流电机的换向”、“电机负载率的测定”与“变压器参数的测定”时,把工厂维护直流电动机换向的方法与电机负载率和变压器线圈匝数的简单适用的测定方法介绍给学生。

在讲授《变流技术》课程“可控硅的保护”时,还把工厂实用的选择快速熔断器的具体方法和使用快速熔断器应注意的事项介绍给学生。

二、以研产学结合为契机,不断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应性

(一)把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转入工厂讲授

本地许多工厂中生产用的电机等电气设备,因接地保护工作做得不周,常出现停机、损坏设备,有时甚至造成人身伤亡。根据这一实际,在讲授《电工学》课程“接地与接零保护”时,由于教材只简单介绍其基本原理,我们把学生带到工厂,对照实际设备全面讲述了接地装置的安全、安装与检修要求以及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师生还检查、修理了现场的一些接地保护装置。

电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走上工作岗位大都要与工厂使用得最多的电机打交道,许多已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还登门求教电机检修方面的知识。根据这一普遍要求,在讲授《电拖》课程“电机的结构”、“电机绕组的排列与绝缘”等内容时,把学生带到电机制造厂和使用电机较多的工厂,利用工厂的工具仪表,与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一起,现场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当场就能掌握一些电机检修方面的方法与知识。

在指导学生电工实习、带学生下厂对一般电气设备与线路进行实际操作的同时,还着重对本地应用较多且前景广阔的PLC控制系统进行学习。对于生产现场造成对PLC的干扰这一重要问题,同工厂技术人员、学生一起进行了研讨与实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抗干扰措施,使学生学到了实用的知识,如从抗电源干扰、抗线间干扰、抗负载干扰、抗环境干扰四个方面采取有效手段。

(二)把生产实际中的有关问题引入课堂教学

本地一工厂的吊车在轻载运行时制动失效,我们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在讲授“异步电动机的制动”时,结合这一实例给同学们深入挖掘了制动失效的多种原因,同学们不仅从理论上弄清了这一问题,而且还提出了另外一些实用的改进措施。

在讲授 “电动机的继电保护”时,把当时本地工厂损坏一台200KW大电机与多台小电机的事故介绍给同学们,分析事故原因在于造成电动机的缺相运行与集电环、轴承过热,电机的励磁保护与绝缘保护失效,师生还共同讨论了应该采取的继电保护措施。

国家技术人员联合研制的起重机控制设备20多年来广泛应用在全国的大中型吊车上,但由于控制线路设计中考虑不完善,对操作人员有技术上的特殊要求,人性化不够、劳动强度大,因而在厂里和码头上经常需要修理,于是我们进行了故障诊断和集体研究,发现它有几个值得改进的地方。在讲授《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时,在课堂上进行仔细介绍,并提出一些在生产实际中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让学生去讨论,甚至让个别学生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兴趣很浓,劲头很足,收效很大。

三、形成研产学良性互动,实现多赢互促局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

在讲授《电拖》课程“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的起动与调速”时,把当时为市电机厂进行的一项科研工作“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电感起动与调速”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使同学们开阔了思路,增加了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在讲授“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时,还把教师自己研究的利用铭牌数据计算工作特性的方法告诉同学们,使学生认识到:不用仪表试验测取,只需较简单的计算就可求得工作特性,方便实用。

在《变流技术》课程中讲述双向可控硅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情况时,把老师和几位同学为厂矿机关大楼的路灯及室外路灯研制的“路灯节电控制器”、“简易调光电路”和农村养殖业用的“温控器”、“土壤测湿仪”介绍给同学们,使同学们认识到:用双向可控硅构成的控制器更加工作可靠、线路简单、使用方便,增强了同学们的创新开发意识。

在讲授《供电技术》课程“电力网络的基本接线方式”时,把教师研究的“变压器切换过程中不间断供电”的接线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认识到:选用恰当组别标号的变压器,先与要被切换下来的变压器并联供电,再切除原变压器,就能做到不间断供电,克服以往变压器切换时需停电的弊端,从而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在科研工作中启发教学

在为市开关厂进行“异步电动机的电容补偿与阻容起动装置”及“电动机的自起动装置”两项科研工作中,把开辟的异步电动机起动的一种新方法与自起动电路补充到《电拖》教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内容中,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所介绍的自起动电路,具有逆向思维的观点,电路简单、功能齐全、可靠实用,使学生开阔了思路。在研究“三相变压器的联接组别标号”与“变压器的并联运行”时,把探索出的组别标号变化规律与并联运行的新规律引入教材“三相变压器”内容中,并启发他们如何把这些规律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由国家劳动部资助,常德市新艺劳保用品总厂承担的科研项目“机床用超声波安全生产保护装置”,由杨斌文教授主要负责研制。他把其中应用的负反馈信号放大电路引入《电工学》教材“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电路”中,启发学生如何把多种反馈电路选择性地应用到实际放大器中。还把和同学们为工厂、实验室设计制作的“变压器过热报警器”与“失电报警器”所用振荡电路引入《电工学》“晶体管振荡电路”中;把为工矿企业研究的“无功补偿后的增容问题”引入《供电技术》课程“工厂供电系统经济运行管理”教学中,启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在实践中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篇9

论文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一直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不断涌现,现代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电气工程人才是电气工程教育界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依托电气学科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福州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211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作为传统学科创建于1958年,经过近几年大力度的投入、改革和建设,在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现阶段面临很多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人才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思路,更为福建高校电气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近几年的学科建设中,我们依托福建省电气制造行业的发展优势和电力行业的发展,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的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科研平台,结合电气学科优势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状况,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老三段”体系,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在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建立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四个层次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及基本型、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四种类型的实验课程内容,把工程设计与应用贯穿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同时通过创新实验室等第二课堂,举办各种专题实践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真实的工程环境熏陶与系统的实践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与实验、研究与创新的全过程,激发创新热情,获得创新乐趣,培养其科学精神。利用这些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各级各种竞赛机会,强调自主开发、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个性潜力,激励学生的实践创新,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素质,促进优秀人才在提高中脱颖而出。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培养模式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围绕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培养电气创新人才的主题,我们在制订培养计划时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等教学工作,动态优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育体系。

1.追踪学科发展,优化培养计划

追踪学科的发展,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原有的培养计划,将计算机、电子与控制等新兴技术及新能源应用引入,重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引进企业(集团)生产实践典型案例。组织力量编写反映学科特色的教材及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国际化课程,对传统专业进行更新改造、实施研究型教学、重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加强新形势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突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创建强化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2.重视工程教育,实施卓越计划

自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试点专业后,先后与上海诺雅克电气有限公司、台湾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英飞凌(中国)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关系,成立了校企卓越工程师人才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本学院有关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培养计划在保证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如电气工程创新性设计、电气设备制造与测试技术等新的实践课程。 转贴于

对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入大学三年级后再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并为学生学习、实践、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或项目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或学生到企业通过实践完成,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体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验班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加强个性教育,培养拔尖人才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现代高水平大学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对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学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外可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可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参与科研项目。实施全程有效的学科导师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学生全面接受科研方法的训练,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以真实科研项目为平台条件,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研项目实训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和快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学科导师的指导下按个性化培养方案完成学业。

4.国际合作办学,提升教育品牌

2005年开始电气学院与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联合办学,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办学模式,开创了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人才培养新途径。中德双方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实施“5+5”培养方案(前5个学期福州大学学习,后5个学期在德国学习),学科学习成绩相互承认,选拔学习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的学生进入中德班学习,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中、德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教育的国际化一方面可以将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引进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尽快达到一个新的水准;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树立起优质的教育品牌,丰富了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办学的特色,也为国际化合作办学探索出一条新路。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坚持积极引进为主和自己培养为辅的道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人才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及教学名师为首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以品牌特色专业方向建设为重点,以实验室建设为保障,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组成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小组,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和整体提高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工作;适当引进电气制造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篇10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作为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工业工程专业,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要全方位、多角度予以重视,为实现给社会培养一大批有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工业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简称IE),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由于它的内容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所以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变革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1]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知识是相当重要的,但实际工作却是对知识的应用和通过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说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实践与理论紧密联系才是关键。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在高等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工业工程专业的开办,顺应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潮流。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工业工程这一起源于美国,并为美国和日本制造业的强大发挥过重要贡献的专业大有用武之地。工业工程专业对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均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工业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为两大支柱学科,依托我校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强大的学科实力,使学生受到“近机类”扎实工程基础训练,同时在以工厂管理为代表的工业工程领域受到系统专门的培养。

一、修订和完善《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计划

在工业工程专业综合培养方案中,基本明确了工业工程专业服务面向制造型企业,工业工程毕业生主要在生产系统、服务系统及其管理系统等方面,从事规划、设计、评价、创新和决策咨询工作,以提高系统的运作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并努力成为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工业工程师。具体从事企业ERP实施与管理和物流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

a、定位有特色: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首要特点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机电工程技术类与管理工程类知识的综合培养,定位为制造与管理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体现了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目标。

b.扩展具有较强适用性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在开设学科课程方面,一方面体现了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及信息工程);另一方面加强了管理工程和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突出了实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知识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宽而厚的基础知识面,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从事制造业、服务业领域内的多项工作。确定了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二个专业方向;“ERP专业方向”和“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c.加强实践环节:重新规范、整合了实践环节,使之更有针对性、应用性、综合性,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同时根据本专业特点,安排了金工学与电工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机械制图课程设计、ERP课程设计等。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1.认证培训与参与竞赛的多种教学形式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以“ERP”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与金蝶软件(中国)公司的合作,我们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认证培训教学这一大胆尝试,并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首先对ERP以及其相关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掌握,再通过课程设计及课外培训等方式,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金蝶ERP软件的认证考试,成绩合格者将授予金蝶软件公司的ERP培训合格证书,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时,能够多一分胜利的砝码,提高本专业学生在相关领域的绝对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希望在“ERP”专业方向获得更大进步的同学,我们还和金蝶公司一起,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并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参加“全国ERP电子沙盘模拟对抗赛”的宝贵机会。通过参加比赛,正确定位自己,检验自己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够提高认识,得到相应的心理锻炼。对于获奖选手,学院领导会予以奖励表彰,这无疑是一项提升专业学生自信心的有力举措。

2.软件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在“物流建模与仿真设计”和“MRPⅡ/ERP”两门课程中使用了软件教学的手段: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相关专业应用软件的学习和实践内容,分别介绍应用了英国Lanner公司出品的Witness生产物流建模仿真软件,以及金蝶(中国)ERP企业资源战略规划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能够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时,提供更实际更有价值的技术保障,提高应届学生的就业竞争价值。

3.具有实践意义的毕业设计

由于近年来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在大四第一学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受到了工作单位让其尽早参加工作的压力约束,这也导致近年来各个专业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质量逐步下滑、完成比例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工业工程专业与企业工作现场结合紧密的特点,我们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毕业设计选题思路:即根据学生就业签约情况,结合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内容,在专业方向的条件许可下,灵活的选择学生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工作问题,并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一系统的过程加以整理,最终形成一份有价值、有内容、生动鲜活的毕业设计课题报告。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尽可能直观而充分的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本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广度和完成质量,充分发挥出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灵活、手段多样的特点。

4.专业化的实验室建设

为了使实验设备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让学生更加直观、更深层次的了解生产运作的过程,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实验室在现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设计。如“设施规划与物流仓库实物模拟”、“Witness生产与服务系统运作仿真”、“金蝶K3/ERP应用软件”“ERP沙盘模拟”等,这些实验设施紧紧围绕专业发展方向购置,不仅保证完成工业工程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要求,还能够满足我校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安全工程、纺织工程等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将极大地改善仿真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质量。同时,我们还尽可能地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开放实验室,将其建成我校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研究生培养及科学研究的基地,使该实验室所购设备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工业工程实验室为我校仿真技术、物流系统、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以及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使我校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数量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增强了本专业为企业技术服务的实力。

三、教学实践成果及发展前景

创新实施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认证培训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课程设计、课外培训、认证考试及模拟对抗、参加竞赛等手段,全方位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致力于在此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培训及锻炼,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工业工程专业只有进行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方位改革,才能与时代共同前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实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行分享:

专业方向、办学思想一定要明确,工业工程是跨学科专业,科研究的方面很多,在办学之初千万不要多个方向“齐头并进”,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本校专业特色,由点带面、逐步发展;课程设置要做到基础与应用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专业方向、突出学生特长,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思路;实践环节注重应用,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实习、锻炼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想、多实践、尽量多的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环节当中,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提供支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薛伟.蒋祖华主编.工业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