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伤未保险危害赔偿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企业生产经营设备的电气化,自动化范围不断扩大,给企业职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许多防不胜防的危险。企业职工工伤事故发生的现象也随之日趋增多。
为保障企业职工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后,能及时获得医疗救治和补偿,并分散企业对职工的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国务院于2003年4月27日了《工伤保险条例》。根据该《条例》第2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作保险费。
在此《条例》后,大部分企业依法参加了工伤保险,为保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出供了可靠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有部分企业未参加工伤保险,这种情况下,工伤职工应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这是一个甚少涉及但又实际存在的问题,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的情况。
一、企业职工劳动工伤事故未保险的原因。
1、由于企业主观原因,未参加企业职工工伤保险。
(1)工伤保险意识淡薄
当今,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大都依法参加了工伤保险,但仍有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急功近利,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了解有关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法律规定,更不清楚职工工伤保险的意义,因而不给企业职工依法进行工伤保险。
(2)存在侥幸心理
企业工伤保险的对象是“企业职工工伤”。在一个企业,每年究竟有多少工伤发生?从总体来看,企业职工发生工伤的事故毕竟是少数。如果企业领导注意职工工伤事故的预防,企业职工尽量小心谨慎地工作,就可以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于是,有些企业领导便认为,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只是缴纳保险费而已,并没有实际意义,如果企业职工没有工伤事故发生,企业岂不是白白交纳保险费?更有一些所谓的“好领导”认为,还不如将这些应交纳的保险费作为企业的发展基金,或作为福利待遇分发给企业职工,给企业或职工一点真正的实惠,所谓“把钱用在刀刃上”!
2、由于企业客观原因,未参加企业职工工伤保险
企业能否依法参加职工工伤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依法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交纳工伤保险费。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对外,债务累累,对内,职工的工资尚不能到位,肯定没有资金去交纳职工工伤保险费。
从表面上看,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无力交纳职工工伤保险费,似乎情有可原。但事实上,不依法对企业职工进行工伤保险,一旦工伤事故发生,一方面,可能使企业陷入更深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当发生了伤亡人数过多的重大事故时,企业可能因无力负担大笔的补偿金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破产和工人失业;另一方面,企业不参加职工工伤保险,就不能保障对工伤职工的经济补偿,特别是有些小企业,其所提供的费用也有限,难以保证伤者和遗属的基本生活需要,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将因此受到侵害。
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借助众多经济组织或个人的踊跃投保而建立起来雄厚的保险基金,在少数经济组织或者个人遭受灾害或意外事故时,得到赔偿或者给付就有了充分保障。因此,加入了工伤保险,企业就免除了后顾之忧。不仅保证了职工在工伤时经济有所保障,而且由于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该企业,使领导和职工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生产中去,产生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有条件更好地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不仅可以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而且可以使职工最大可能地获得真正的实惠。
二、企业职工未参加劳动工伤事故保险的危害
我国尚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仍然存在,而且还不在少数,我国的工伤保险缺乏强制性。虽然我国从立法上规定了劳动行政部门对企业包括工伤保险在内的劳动保险实行监督,如果企业不服从,可以移送法院处理。但是,目前我国的行政监察工作还不够落实,导致有的企业并不执行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结果职工权益受到损害,企业生产是否安全也受不到工伤保险法规约束和制约,因此,其危害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但企业的营利是建立在一定的市场风险之上,企业职工的人身财产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种风险。如果企业不参加职工工伤保险,以分散职工因工伤而遭受的人身财产风险,那么,当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由于没有工伤保险基金,没有了“共担风险,互助互济”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援助,企业就必须独立完全地对工伤职工的人身财产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这样会导致许多问题。
首先,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和微利亏损企业,其经济能力有限,一旦发生了工伤,特别是大的工伤事故发生后,靠自己的力量往往无法抵御,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个例子,假设某企业的注册资金为30万元人民币,其经营积累20万元人民币,而企业对外债务5万元人民币,从企业的资产与债务比例看,该企业是盈利企业。但突然有一天,某职工在生产车间工作时不幸发生工伤事故,后经住院左臂被迫截肢,终生残疾,仅医疗费,假肢费等就花去60万元人民币。因为该企业没有依法为职工进行工伤保险,那么,企业不得不用其财产补偿工伤职工的损失。显然,企业现有资产不足以补偿职工的损失。企业就可能因此导致破产,并可能引发连锁问题反应。风险如此之大,企业实在难以公平竞争。
同时,如果企业的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补偿工伤职工的损失,必将影响职工对企业的信赖。因此,企业中常常会出现职工或家属“闹工伤”的情况,当职工的风险损失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时,必然与企业反目成仇,甚至对薄公堂,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但是,如果该企业依法为职工进行了工伤保险,那么,企业可将工伤职工的工伤损失通过工伤保险的方式获得补偿,从而,分散企业的风险,使企业不受职工工伤事故这种“小事”影响,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中去,以全部精力参与到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能够有所作为。
2、不利于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在现代社会,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水平不断地更新并且日益复杂,职工的在职培训往往因客观条件不能及时跟上,因此,职工的工伤事故也随之增加,如何切实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果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一般均能补偿工伤职工的损失,但如果企业规模小或者效益差,则很难有经济能力对工伤职工给予应有的补偿,给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上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实际困难,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不仅为社会增加了负担,也会影响安定团结。
首先,有些工伤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问题就因此难以维持。有的职工因工伤致残,生活不能自理,不仅自己不能继续工作,而且需要家人照顾,加上不断要求治疗、复查,生活极其困窘,另外,有的职工是家中主要劳动力,工伤后不能继续工作,不用说医疗费用,仅仅全家老小以后的温饱问题就难以解决,从此生活与欢乐无缘。
其次,影响职工的合理流动性,由于本企业没有参加工伤保险,伤残职工特别是患有一定潜伏期职业病的职工的流动性就更为困难,往往是职工应当享受待遇,但调入单位和调出单位却为谁支付待遇互相扯皮,受损失的还是职工及其家属。
再次,是外资企业职工受其企业主工作期限的限制,工伤待遇难以落实。即企业主在一定期限内对职工负责,一旦外国或境外地区企业主工作期满离去,职工待遇便受到损失。
3、削弱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条件
首先,从费用上看,假如建立了工伤保险基金,实行互助调剂,减轻了企业工伤费用的负担,为事故发生较多的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保障,减少了后顾之忧,为企业平等参与竟争创造了条件。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从眼前利益看,是节省了不开支,但一旦发生工伤事故,由于不是社会化管理政府部门没有义务代替其担负起较大的管理职责,少数家属到企业“闹丧”,职工“闹工伤”的状况时有发生,使企业领导很难从处理工伤的纠缠中摆脱出来,专心从事企业经营。另外,一些外商在投资办厂谈判中,明确提出工伤保险要实行社会化管理,企业也许因此而错失合作良机,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的发展。因此,不能小看“工伤”事件,也许在企业建立之初,这是一件可有可无,甚至都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由于企业领导的目光短浅,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而未加入工伤保险,说不定日后,会因此影响职工对企业的信赖,企业的社会信誉及市场竞争力,也许企业没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却因为一起工伤事件的索赔而导致关门倒闭。
4、懈怠了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们曾经担心,实行了工伤保险,工作经济负担的大部分推到了社会上去,企业安全生产便失去了一个原动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受到影响。但是,经验表明,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这是因为:首先,工伤保险基金的统筹带来了一个以基金为纽带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旦发生工伤,必然要享受工伤待遇,从而也就必须报工伤。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过去漏报、少报的现象,而且促使企业管理者必须努力减少工伤;其次,由于进行了工作保险统筹,企业风险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而且,为了节约使用工伤保险基金,也必然促使基金管理部门加强对企业安全工作的监察,提高了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连加入保险的资金都舍不得用,何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又有何闲置资金去改善安全状况和生产环境?越是这样的企业越不注重安全生产工作,也就越容易发生工伤事故。事故发生后,往往不是给职工一部分钱“私了”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这种领导又怎会有雄才大略去经受市场的挑战呢?获得丰厚的利润是不可能的了,就算是营利也绝不会拿出资金改善安全状况,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企业即使侥幸不会被“工伤”事故拖垮,也迟早会被淘汰。
三、未保险企业职工劳动工伤事故的赔偿问题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工伤保险的普及工作还有许多疏漏,工伤保险也缺乏强制性。即便有的企业参加了工伤保险,工伤发生后,企业不执行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对职工减发待遇或隐瞒工伤事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承包、租赁企业中,一些承租人甩开国家的工伤保险规定,与职工签订生死合同,或对承租以前的工伤不予承认,结果,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企业生产是否安全也没有保障,但是无论如何,不论参加保险与否,工伤事故的发生还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只要存在劳动关系,不论其国籍如何,也不论企业是否缴纳过保险费,工伤职工都有权利得到抢救和治疗,并申请认定工伤和享受工伤待遇,享受到相应的补偿。这是《劳动法》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企业不应因未加入工伤保险而拒绝给付工伤职工相应的补偿,即不影响工伤职工依法向企业请求获得有关的赔偿。
由于工伤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实行无过错归责原则,因些构成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必须具备以下要件:
1、劳动者与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存在劳动合同,是构成工伤事故赔偿责任的必要要件。只有与企业间存在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其在执行工作中的损害才能构成工伤事故,才构成工伤事故的赔偿责任。就我国的情形而言,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三资企业,凡使用劳动力均须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对于劳动合同,不但要采用书面形式,有必要的话还要予以公证。
2、劳动者的损害须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发生。工伤事故要求劳动者的损害是在执行工作职务中发生,但并不是说仅仅是是因其执行职务时的行为所致,同时也包括在执行职务过程中由其他的原因所致,比如由于他人的疏忽、机器控制系统突然失灵造成的事故等。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只要劳动者是在执行职务的范围内造成损伤的,就构成本要件。
3、劳动者要有损害,工伤事故的主要侵害对象是健康权和生命权,致伤或者致残,侵害的是健康权、致死、侵害的是生命权,如果身体只是遭到撞碰,没有造成损害后果,则不应认为构成工伤事故的损害事实,但是由于职业以及其他原因对外形有特殊要求的,造成对身体组成部分如头发,肤色等的损害,如模特、影视演员等以致于其工作能力遭受的,则构成工伤事故损害事实,是否造成损害须经鉴定。
4、工伤事故与劳动者损害之间有因果联系。企业事故主要指事故,如《民法通则》第123条所列举的高度危险作业所产生的事故,企业事故应当包括其他企业工作中发生的事故,只要劳动者在事故中发生致伤、致残或致死的结果,就成为工伤事故中的企业事故,劳动者的损害事实必须是企业事故直接造成的,否则不构成工伤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
只有同时具备以上四个条件,才能构成工伤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
劳动法对未加入工伤保险的人身伤亡事故没有具体的规定,企业应如何赔偿?民法通则对此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由于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是通过劳动合同来确认的,劳动合同虽然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但是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当劳动者为了企业的利益,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人身受到伤害后,应有权以平等的身份,向其所属的企业请求赔偿,而作为企业,一方面,它与劳动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它又是直接的受益者,因此,企业对职工的人身伤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也是合理合法的。
四、一般未保险职工的工伤赔偿
1、赔偿数额的依据
关于工伤赔偿数额的问题,应当根据民法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来确定,民事赔偿的目的是补偿受害人的损失,而责任的承担与责任者的主观过错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责任人的能力也直接影响赔偿的履行。因此,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
受害人的损失包括实际的现有损失,预期利益的损失及将来可能支出的费用。被害人的损失是确定赔偿数额的主要客观依据,因为,赔偿损失主要是补偿受害人的损失,而不是为了惩罚责任人。
(2)受害人和责任人的过错程度
职工的工伤事故发生,如果企业或第三人的过错所导致,企业则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工伤职工本人有故意或重大过失,那么企业可以不承担赔偿责任。不过,企业应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工伤职工给予一定经济补偿。
(3)企业的实际赔偿能力
赔偿责任是财产责任,企业如果经营效益差,赔偿能力远远小于应负的责任能力,那私,则无法要求企业实际赔偿工伤职工的损失,因此,赔偿裁判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2、赔偿的项目
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的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用”。另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还补充了护理费。经此外,随着的,生活的需要及人身伤亡问题的日益复杂性,还应当规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和营养费、伤残用具费等。
3、赔偿的范围
(1)对于受伤的工伤职工的赔偿
由于身体受到伤害,企业应向这类职工给付医疗费、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和营养费、误工费的赔偿,需要护理的,还应支付护理人员的误工费和住宿费。
(2)对于致残的工伤职工赔偿
职工不幸致残,往往需要配置补偿功能的器具,企业除了支付必要的医疗、交通、伙食补助和营养、误工、护理、住宿等费用外,还需支付伤残用具费。如果因此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也应当赔偿职工一定的残废者生活补助费。
(3)对于因工死亡的职工赔偿
职工因工死亡后,企业不仅要赔偿其生前用于的医疗、交通、伙食补助和营养、误工、护理、住宿等费用,而且,在受害人死之后,也应支付其丧葬费,职工生前有赡养或扶养人的企业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补助费,以保证他们日后的生活状况。
五、工伤职工的索赔
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受伤职工应积极地向所在企业提出索赔。
1、索赔程序
(1)向所在企业提出索赔请求
伤者在向企业提出索赔请求时,应当同时提供有关的证明,如工伤发生的时间,的病历证明,医疗费、住宿费、护理费等企业理应赔付的费用的收据,并要求企业支付治疗期间职工的误工费等规定的一切费用。
(2)企业对索赔人提出的证据和要求进行核实,决定赔偿的具体数额。
(3)向伤者支付赔偿金
企业经济核实后认为应当赔偿的,按确定的数额支付给伤者,如果企业核查后认为不应赔偿的,应告知爱害者不予赔偿的理由。受害者对不予赔偿的决定有异议或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2、索赔的途径
(1)双方协商
职工工伤后,受害人可以与企业有关负责人进行协商,考虑双方的经济状况,自行商定损害赔偿的和,就赔偿达成一致意见,虽然有时与有关法律法规有一定出入,但也不失为一个和平解决的好办法。
(2)劳动仲裁
如果企业和职工因工伤事故损害赔偿发生争议的,应当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应当组成仲裁庭,对双方当事人的争议事项作出裁决,双方当事人应当服从。
(3)民事诉讼程序
受害人有权依法就索赔问题向人民法院起诉,不受任何机关、个人的非法限制,当事双方接受法院的裁判。
如果不幸发生了工伤事故,工伤职工的赔偿权利,相信在劳动仲裁委员会人和民法院的帮助下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但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职工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警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从主观思想上对工伤事故保持高度的重视,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在市场经济日渐成熟,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重神工伤保险制度,提高合法法律意识,不仅是企业和职工的“小事”更是整个,整个国家的“大事”,相信在全体公民的努下,普及工伤保险制度,减少事故发生减经济损失,使国家繁荣昌盛。
注:书目:
篇2
(一)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难维权,医疗保险待遇低
其一,农民工的工伤保险维权难,主要表现为患职业病后维权难,工伤保险被变相摊派到职工个人身上。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农民工由于从事的职业最终导致患上职业病,可向人民法院,请求用人单位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农民工可同时获得民事侵权赔偿和工伤保险待遇。然而实际处理这类事件过程中,走司法程序的很少,而是各个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从维稳渠道解决。此外,根据我国的法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在缴费上实行用人单位单方缴费的制度。工伤是由于职业风险造成的,用人单位应当履行保障职工基本权利的义务,确保农民工在遭遇工伤事故后享有生活、就医等方面有保障。我国规定用人单位负责缴纳农民工工伤保险费,对于遭遇工伤事故伤害的农民工,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相关工伤保险待遇。然而,由于执法不利,许多同人单位没有为农民工缴纳个人工伤保险,或者变相将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分摊到个人身上而进行缴纳。其二,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与否遵循的是个人自愿原则,但各地通用的做法是农民工只可参加大病医保,不可参与综合医保。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率从原则上按照当地缴费率进行确定,缴费基数则参照当地上一年的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医保待遇相当于新农村合作医疗,无法享受城镇职工的综合医疗保险。
(二)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参保难,生育保险法律有待完善
我国并没有将农民工纳入到事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内,使得农民工在参加失业保险上存在困难。农民工多数不在户籍所在地打工,从事的职业具有的流动性和短期性特点。但国家仍强制用人单位以及农民工进行失业保险缴纳,增加了二者的经济负担。同时,现有的法律未明确农民工在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内,使得农民工的无法获得应有的生育保险保障,在生育期间没能获得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保护的建议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允许广大农村农民脱离土地,到城市当中谋生,原本被固定于土地中的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进军。根据统计局的报告,我国农民工的数量超过2.3亿且呈不断增长的势头,农民工是我国餐饮、建筑等行业的主要力量。大量农民工的存在,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对于现代化建设进程起到重要的一个作用。在各个行业,农民工运用勤劳的双手推动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农民工的处于权利的缺失和剥夺状态,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亟需采取相应的策略保护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
(一)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监管,单独设置农民工养老保险
其一,应建立全国联网的农民工社会保险监管体系,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永久性账户,切实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监管。通过政府间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建设全国联网的农民工全国通用社会保险卡,形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会保险由地税部门负责收缴,由银行负责结算,各级社会保险部门相互监督和统筹。从而,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跨地区转移,确保农民工在全国各个地区皆可用进行社会保险的跨地区缴纳和转移。此外,还应满足农民工灵活安排缴纳费用的的要求,允许中间中断后再续缴,确保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险权益。其二,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按照农民工的特点成立适合他们的法律规定,让农民工享受养老保险,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例如,考虑到法律角度的可行性,可先设立最低缴费的工资标准,减少缴费年限,根据物价指数适时调整养老金,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权益。
(二)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法律制度
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未纳入到劳动鉴定制度当中,也没有工伤评残标准,且执行力度不足。农民工从事的建筑、机械等行业属于高危险性纯体力劳动,发生危险的概率高,因此工伤保险对于农民工而言十分重要。第一,有必要扩大工伤保险法保护的范围,同样将农民工因上下班途中发生意外等原因致伤致残的纳入到工伤保险法覆盖范围之内。第二,需完善健全农民工的工伤保险缴费制度与工伤待遇制度,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应由用人单位负担少数的部分,由国家负担多数的部分,农民工无需缴费。农民工在工作过程当中遭遇意外伤害的,应享受应有的经济补与生活保障。第三,应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伤残疾评定机制,完善坚定制度。例如,设立专门的伤残评定机构,对由于工伤残导致劳动力丧失的人群进行等级划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农民工伤残评定的标准,确保能够为农民工做出合理的工伤鉴定,为用人单位给付农民工工伤待遇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其二,应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立法当中制定医疗社会保险法,确保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有法律保障,例如设定数额与年龄的基点可以灵活选择,解决农民工看病难的问题。
(三)保障农民工的失业保险权益和生育保险权益
农民工要获得失业保险权益,首先需以立法形式取消失业保险权益的户籍限制。其次,失业保险法仅适用于按照期限要求完全缴纳失业保险费的这部分人,农民工若要获得失业保险权益还需满足诸如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在劳动就业部门进行失业登记且接受就业与再就业的安置等等条件。应当将女性农民工纳入到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内,有效保护其生育保险权益;对于男性农民工,则根据其配偶所缴纳的生育保险情况确定其权益,若其配偶已有生育保险,则男性农民工无需缴纳生育保险。
三、结语
篇3
问: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符合什么条件可以享受基本养老待遇?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2、明确了的养老保险待遇遗属抚恤和病残津贴
问: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享受哪些待遇?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享受哪些待遇?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3、基本养老保险账户可以继承
问: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否可以提前支取?利率如何确定?如个人死亡,个人账户是否可以继承?
答:《社会保险法》第十四条规定,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4、灵活就业人员可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问: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有哪些?
答:《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5、职工未就业配偶可享受生育保险费用
问: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可享受哪些生育保险待遇?
答:《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6、失业人员也有相应的医疗保障
问: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怎么支付?
答:《社会保险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失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7、增加了的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
问:《社会保险法》实施后,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住宿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是否还是由用人单位支付?
答:根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工伤保险待遇中原来由用人单位支付的“住院伙食补助费”、“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和“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三项费用改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8、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
问:用人单位未缴纳职工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时能否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职工相关费用?
篇4
一、养老保险
――制度建设。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和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1997 年,国家统一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1 年,国家组织进行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决定逐步做实个人账户。2005 年,统一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了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扩大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同时,国家积极发展企业年金,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和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
――覆盖范围。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已从企业职工扩展到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类从业人员,参保人数不断增加。1997~2006 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年均增长5.9%,近3 年来年均增长6.6%。截止2006 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766 万人,按制度规定,城镇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76%。
――基金收支。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规模逐年扩大。1997~2006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年均增长17%,其中近3 年来年均增长20%;养老金支出年均增长15%。2006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6310 亿元,总支出4897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 和2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1413 亿元,累计结存5489亿元。
1997~2006 年底,全国共清理收回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1264 亿元。截止2006 年底,全国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36 亿元,全国千万元以上的欠费企业177 户,累计欠费45
亿元。
――确保发放。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由于部分企业经济困难,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调剂能力弱,部分地区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1998 年中央提出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要求。经过努力,拖欠基本养老金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2004年以来全国实现确保当期发放无拖欠。同时,各地积极补发历史拖欠,到2006 年底,共有18 个省份实现养老金无历史拖欠。
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1998~2005 年,企业参保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由每月413 元增加到719 元,年均增长8.2%。2006年,中央决定较大幅度地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当年月人均养老金达到815 元。
――做实个人账户:截止2006 年底,已有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等11 个省区市开展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共做实个人账户资金485 亿元。
――统筹层次:截止2006 年底,全国已有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重庆、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3 个省区市实现了省级统筹;辽宁、安徽、山东、河南、广东、广西、7 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市级统筹为主;其他省份仍以县级统筹为主。
―― 企业年金。我国从1991 年开始建立企业年金制度,2000 年国务院决定企业年金实行市场化管理运营。2006 年底,有24000 多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人数964 万人,基金规模910 亿元,比2005 年增加了230 多亿元。
二、医疗保险
――制度建设。1998 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城镇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类型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和退休人员。2003、2004 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延伸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此外,国家还支持建立了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补
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覆盖范围。1997~2006年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年均增长28%。到2006年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573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1580万人,退休人员4152万人。
――基金收支。1997~2006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年均增长57%,支出年均增长55%。2006 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747 亿元,支出12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18%。
三、失业保险
――制度建设。1999 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劳动保障部和各地相继制定了配套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以《条例》为核心的失业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失业保险条例》的实施,对于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就业,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失业保险工作重点是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积极探索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覆盖范围。1997~2006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年均增长4%。到2006 年底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1187万人,按制度规定,城镇参加失业保险覆盖率为78%。从1998 年至2006 年,共为2400 多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险待遇和再就业服务。2006年全年,全国有59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另有86万名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动合同的农民合同制工人领取了一次性生活补助。
――基金收支。1997~2006 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年均增长27%。2006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85 亿元,基金支出193 亿元。到2006 年底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708 亿元。
根据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总体要求,从2006 年开始,东部7 省市开展了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其他地区也逐步增加了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探索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作用的有益做法。
四、工伤保险
――制度建设。2003 年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2005 年劳动保障部会同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随着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工作的启动实施,统一覆盖企事业单位职工和个体工商户雇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全面建立。
――覆盖范围。1997~2006 年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年均增长13%。到2006 年底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0268 万人(其中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2537 万人),按制度规定,工伤保险覆盖率为69%。当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78 万人。
2006 年底,全国94 家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中,除1 家已进入破产程序,其他已经全部参保。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企业户数达到13 万户,参保人数达到1282 万人。
―― 基金收支。1997~2006 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年均增长27%,支出年均增长34%。2006 年,全国工伤保险基金收入122 亿元,支出69 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32% 和44%。
五、生育保险
――制度建设。1988 年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将原由用人单位自行负担和管理的生育保障方式,逐步改为社会统筹。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了《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主要覆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目前,全国有26 个省(区、市)出台了生育保险办法。
――覆盖范围。各地稳步扩大生育保险参保范围。1997~2006 年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年均增长11%。到2006年底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6459 万人,按制度规定,企业生育保险覆盖率为52%。当年全国享受生育保险待遇人数108 万人次。
――基金收支。1997~2006 年,全国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年均增长27%,支出年均增长25%。2006 年,全国生育保险基金收入62 亿元,支出37 亿元。
六、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
――制度建设。各地普遍建立了专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现了政事分开。1999 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对社会保险费征缴范围、征缴管理、监督检查和处罚等作了规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先后出台了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等,从源头上控制基金风险。
――监督检查。1998~2000 年,连续三年开展了对全国养老和失业保险基金、原行业统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及全国5 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清理检查,摸清了各项基金总量、积累、存储和管理情况,查出了挤占挪用基金问题,督促各地整改回收基金。开通了举报电话,建立了全国基金监督举报系统。1998 年以来受理群众举报6000 余件,查处涉及基金的案件300 多起。2006年,国家审计署对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基金情况进行了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已整改纠正98.5%,目前正在进行市县基金和农保基金的审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基金监督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总体情况良好,在推动改革深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社会化管理服务
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1999 年以后,国家开始推行由银行、邮局等社会服务机构发放基本养老金。2003年以来,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一直保持在99% 以上。截止2006 年底,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有2833 万,社区管理率为69%。
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
篇5
社保包含五种保险,分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予以劳动者是社会保护,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这三项由个人和单位共同承担,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则是由单位承担。
社会保险(SocialInsurance)是指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一、当前统筹层次下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中国的社会保险统筹主要以城镇为主,在其他的区域并没有实现全面覆盖,这样就造成社会保险统筹的范围较小,基金不能够有效的应用到基层人们身上,使得基层人民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这些都是目前统筹层次下中国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统筹范围小,覆盖对象有限
中国社会保险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其在覆盖面上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针对的对象一般是城镇居民,对于农村居民以及一些小区域的人民并没有做到全面覆盖,这样就使得社会保险统筹的范围相对狭小,基层人民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险。一些个体商户以及很多的农民工等,还没有被纳入到社会保险的行列之内。
2.基金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社会保险统筹主要针对的统筹对象是城镇,统筹的权利相对较为分散,这样就导致基金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加上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出现了严重的老龄化,老年人口在不断的增多,这就使得基金在支付上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由于统筹缺乏相关的制度管理,基金在管理上也相对较为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调度,这样就会使得社会保险的实际救助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挥出来,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3.不利于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社会保险统筹的范围主要为城镇,由于每个城镇之间在制度以及相关的管理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的调配出现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跨区域的社会保险的调动模式下,人力资源的调配,更加的困难。就现阶段的劳动力调动情况来说,实施跨区域以及跨省份的人力资源调动相对来说较为频繁,这样的人力调动消耗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而且由于统筹的层次低,还使得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较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相违背,无法有效的实现城镇带动乡镇的发展,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
二、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可行性分析
1.提高工伤保险统筹层次的可行性分析
相较于其他的社会保险来说,工伤保险的基金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而且管理上也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局面,建立相关的统筹工伤保险制度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一般来说,工伤保险统筹不会对人才的流动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就互助互济角度来说,提升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我国的人口相对来说基数大,很多的城镇人口甚至接近了千万,如果将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提的过高,将管理范围扩大,会杀跌在对工伤事故进行处理的时候,所涉及到的管理内容多而复杂,这样不利于管理效率差的提升。
另外,我国各个区域的工资待遇并不相同,工伤保险的缴费却相对较大,工伤保险基金与个人工资向挂钩,这样就使得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复杂性明显的提升。众所周知,工伤保险的赔偿一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常常会看到同一事件的不同受害者会得到不同等级的赔偿,这一问题存在较为普遍。
工伤保险统筹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将共济性相应的扩大,在相同的事件和条件下,当事人所获得赔偿应该是同等价位,在工人退休后,在没有出现任何工伤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按照年度预算的方式进行管理,将其统筹的层次划分在地级或者是省级上较为适宜。
2.提高生育保险统筹层次的可行性分析
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层次的高低与劳动力的流动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与基金的共济性正相关,可提高其统筹层次的可行性较小。生育保险的统筹层次越高,基金的共济性也越强。因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以县级或地级为宜。
3.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可行性分析
尽管建立中央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很有意义,但由于基金支出管理非常复杂,其可行性较小。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对劳动力的流动没有消极影响,但与基金的共济性有关,提高统筹层次能增强工伤保险基金的共济功能;和患病职工相比,发生工伤的人数较少,考虑到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管理的复杂性,统筹层次以地级或省级为宜。
4.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的可行性分析
尽管失业保险中央统筹十分必要,但受基金支出管理的复杂性制约,目前其可行性还是较小。从目前看,应当通过逐渐厘清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险责任,完善分税制管理体制,加强失业保险管理基础工作,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我国失业保险统筹层次。
三、提升中国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方式
1.在社会保险待遇问题和缴费基数上统一
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尽快规范企业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统筹项目,统一缴费基数,统一社会基金待遇计发办法和支付标准,并在省级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人员基本社会保险的待遇调整水平。
2.基本社会保险调剂金制度的建立
基本社会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是省级统筹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省级统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基金的调剂力度。在调剂金的使用上,要建立考核制度,调剂金的内容要透明,考核指标要齐全。
3.在业务管理上统一信息平台
统一规范省级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程序、管理办法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手段,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步伐,实现省级社会保险业务工作的计算机联网。
篇7
一、强化医保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一)稳步推进我市职工、城乡居民和普通门诊统筹医保三项制度实施。
落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经办管理工作的衔接,全面开展普通门诊统筹实施工作,确保三项制度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
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的费用支出,要根据不同医疗机构和疾病发生的特点,细化和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目前我市普遍使用定额结算办法。我们可积极探索实行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鼓励医疗机构主动降低成本的费用结算办法。
(三)完善和深化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的管理。
1、根据新社保年度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完善协议内容,将医保政策和医保管理标准充实到协议条款中,提高协议内容的可操作性。
2、加强就医管理。要积极探索与市级统筹适应的就医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对定点机构参保病人住院登记和探访机制,处理好方便参保人员就医与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关系,防止医疗机构挂床住院、冒名住院、过度治疗以及骗取医保费用等违规行为发生。
(四)全面落实定点机构考评制度。
社保经办机构要积极配合做好定点机构定点服务质量考评工作,建立对定点机构的服务态度、执行医保规定情况和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与医疗费用结算经济补偿挂钩的管理机制。
(五)做好医保运行情况分析工作。
开展医疗保险运行情况分析,使之成为经办机构基金结算决策、提高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水平和成为经办系统提高执行力的一个有力抓手。通过数据整理并进行分析,以数字化、定量化评估医疗保险运行效果,推动经办管理优化。HTtP//:
(六)积极探索研究解决异地就医实时结算难题。
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全市定点机构协议管理一体化,做到市、区定点医疗机构互通;二是研究探索建立定点机构实时结算系统,尽快实现参保人在异地看病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资金实时结算。
二、完善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市级统筹
要全面贯彻落实《江门市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为下一阶段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市级统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基金统一调剂制度。解决地区内市、区之间基金统一调剂结算、数据资料资源共享、以及待遇发放统一流程的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工伤保险服务协议管理制度。要完善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对未建立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的市、区,应尽快签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机构。通过协议管理进一步确保工伤职工救治的合理需要,以及工伤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遏止浪费,规范工伤保险管理服务。
(三)积极探索建立医疗、工伤保险定期待遇的异地人员资格实时认证机制。实地对一次性缴纳医疗保险费参保人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进行认证,防止冒领和骗保现象发生,确保基金的安全。
篇8
1、养老保险:目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1%(全部划入统筹基金),个人8%(全部划入个人帐户)。
2、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单位9%,个人2%+3元
3、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单位2%,个人1%;
4、工伤保险:单位每个月为缴纳0.5%;工伤保险根据单位被划分的行业范围来确定它的工伤费率,在0.5%~2%之间;
5、生育保险:单位每个月为你缴纳1%;
篇9
2、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缴费比例3%,即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的给付以及转业培训、生产自救及职业介绍等保障措施。
3、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缴费比例0.5%,即劳动者因工负伤,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工资收入补偿,也是对因工负伤劳动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措施。
4、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缴费比例12%,即劳动者在患病期间的收入补助和在医疗护理方面的保障措施。
篇10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基金检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延政办发[2006]85号)下发以后,我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责成由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牵头,组织财政局、地税局、就业管理局、医保办、企业养老经办中心、机关事业养老办、农村养老办等有关部门,对全县2005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城镇养老保险基金、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就自查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2005年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两个确保”政策,加强“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不断扩大失业、养老、工伤、生育、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基金征缴与监管,全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推动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一)养老保险基金
1、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2005年,全县应参保2284人,实际参保2284人,参保率达100%。征缴保险基金765.11万元,收入户利息收入48.95万元,支出户利息收入0.02万元,共支出126.82万元。截止2006年6月30日,基金存储309.05万元,其中支出户存储2.45万元,收入户存储306.6万元。
2、机关养老保险基金。2005年,全县参保1253人,其中合同制干部223人,合同制工人875人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职职工131人,离退休人员24人。应收保险基金266.53万元,实际收缴276.06万元,利息收入7.31万元,异地转移收入1.99万元。共支出40.11万元,其中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39.97万元,异地转移支出0.096万元,退保0.044万元。经查,2005年底,全县机关养老保险基金结存1445.58万元,其中财政专户1300.31万元,基金收入户91.27万元,购买国债54万元。截止2006年6月30日,基金结存1640.19万元,其中财政专户1516.52万元,基金收入户89.93万元,支出户14.74万元,购买国债19万元。
3、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全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3346人
,共收缴保险费6.56万元,收缴工作已于2000年停止。截止2005年底,全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93.33万元,利息收入0.23万元,共有10人领保,领保金额为451.56元;有12人退保,退保金额4712.54元。经查,现存储基金93.08万元,其中财政专户存款92.64万元,支出户存款0.44万元。
(二)医疗保险基金
2005年,全县医疗保障应参保人数为8593人,实际参保人数为7803人
,参保率达91%。共征缴医疗保险基金780.62万元,其中个人帐户缴纳191.89万元,统筹基金缴纳474.52万元,大病互助基金缴纳114.21万元。支出医疗保险基金499.94万元,其中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232.76万元,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基金支出213.12万元,大病互助基金支出54.06万元。2005年结余基金280.68万元,利息收入6.73万元,累计结余基金996.9万元。截止2006年6月30日,全县医疗保险基金存储1533.25万元,其中收入户存款116.78万元,支出户存款45.54万元,财政专户存款1370.93万元。
(三)工伤保险基金
我县工伤保险启动于2004年。全县工伤保险应保人数1934人,实际参保人数1902人,参保率达98%。实际缴费基数1711.8万元。2005年,应收缴工伤保险基金10万元,实际收缴1.38万元,利息收入55元,累计结余1.46万元。截止2006年6月30日,共存储工伤保险基金2.9万元。
(四)生育保险基金
我县生育保险启动于2004年。全县生育保险应保人数5031人,实际缴费基数4849.2万元。2005年,应收缴生育保险基金17万元,实际收缴20万元,利息收入426元,共支出11.09万元,累计结余18.8万元,其中当年结余8.91万元。截止2006年6月30日,共存储生育保险基金13.9万元。
(五)失业保险基金
2005年,全县共有企事业参保单位265个,参保人数6001人,征缴失业保险费25.81万元,支出户利息收入85.1元,全年未支出。2006年,全县共有企事业参保单位265个,参保人数6001人,已征缴失业保险费24.69万元,支出户利息收入139元。今年1—10月份,共发放失业保险金19.4万元,医疗补助8950.5元,购买支票20元。截止2006年6月30日,支出户共存款3.6万元。
(六)地方税务局社会保险基金
2005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征收任务738万元,其中养老保险费688万元,失业保险费50万元,实际征收入库社会保险基金801万元,占计划任务的108.5%。2006年,
全县社会保险基金征收任务970万元,其中养老保险费897万元,失业保险费73万元。今年1—10月份,已完成征收任务539.44万元,占计划任务的55.6%。
二、加强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一)强化工作措施,稳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按照“应保尽保,全面保障”的原则,全面落实“两个确保”政策,切实加强“三条保障线”的衔接,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
在巩固国有、集体企业参保成果的基础上,大胆突破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盲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多种形式就业人员、复杂劳动关系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办法,认真研究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险问题,不断将各类企业和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全面提高了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养老保险重点向个体私营企业、自由职业者及其他企业临时用工扩展覆盖;失业保险向机关事业单位扩面;医疗保险重点向灵活就业人员扩展;工伤、生育保险向高危特种行业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覆盖。通过扩面覆盖,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实现了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保险制度化、管理服务规范化,有效地保障了职工在退休、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权益,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了社会“安全网”和经济“减震器”的作用。同时,积极开展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为断保职工接续了养老保险关系。
(二)加强基金征管,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平稳运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与管理,是提高基金支付能力的有效举措
。为此,我们根据省、市有关要求,不断完善制度,切实加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与管理,增强各项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积极推进参保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县财政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险资金的投入,足额预算党政事业单位医疗、失业、生育保险费,确保基金足额收缴。地税部门和各基金管理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征收工作,确保年度征缴任务的顺利完成。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加大缴费基数稽核力度,依法实施征缴,做到了应缴尽缴。同时,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力度,坚持把企业申报与稽查、稽核有机结合起来,制止和杜绝了虚报、漏报、瞒报、少报现象。积极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的专项监督检查,确保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
(三)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按照“六统一”的原则,全面推行各项社会保险社会化发放制度,积极为参保人员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建立就医流程和工作流程制度,规范医、患、保三方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全面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进一步健全完善配套制度,确保了医疗保险的规范化运行。积极推行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制度,把企业离休职工养老保险标准参照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标准同步提高,基本实现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目标。建立健全了工伤、生育基金规范运行制度,实行专款专用,规范化操作,有效提高了管理服务水平。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努力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监察、审计、财政、地税、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在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下设办公室,由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专门负责社会保障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县安监局将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列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管理,与安全生产责任同落实、同考核。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网络。为了满足社会保障工作的需要,县上成立了就业管理局、公疗办、劳动保障事务所、机关事业统筹办,配备了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加强社会保障队伍建设。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基本保障。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建立了经常检查与突击督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组织劳动监察执法人员,对不按规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单位和企业,严肃查处,限期整改落实。审计部门将机关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和基金缴纳列为单位财务审计和单位领导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不参加社会保险出现相关费用的,严肃处理。
四、存在问题
(一)社会保险基金征缴难度大,一些企业借口改制而拖欠保险费。
(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不够规范,监管制度建设滞后。
(三)社会保险覆盖面较小,各项保险体系尚未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附:1、《2005年社会保险基金情况汇总表》;
2、《2006年6月30日社会保险基金资产负债表》;
3、《2006年6月30日社会保险基金存储情况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