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就业范文

时间:2023-04-08 04:1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工程就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信工程就业

篇1

通信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好不好通信工程专业在社会的进步中,通信工程专业将会迎来其发展的广阔天地。随着通信技术应用的日趋广泛,上至太空,下至海底,无不活跃着这一专业的技术人才。现今中国已经加入WTO,这势必会给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通信工程专业优秀人才的短缺成为中国参与国际间竞争的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因此,在未来若干年,中国势必会更加重视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提高教育水平。

从事行业毕业后主要在通信、新能源、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2新能源

3计算机软件

4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5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篇2

关键词:通信工程;就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3G、移动互联网、宽带等业务的迅猛增长,新兴应用快速推进,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但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为数不少的师范院校,特别是西部地方师范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起点和行业背景上的先天劣势,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造成师范院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原因多种多样,具体包括:⑴通信工程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新兴专业,学院既无工科办学背景、又与通信行业缺少紧密联系,无法给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提供有效思路与行业便利;⑵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教育管理引导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和地位,未能为学生的专业发展竭心尽力,未能采取有力措施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就业。[1] ⑶西部地方师范院校学生较多来源于本地,基础相对较弱,自信心不足、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除了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西部地方师范院校通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未能将学生就业与实践教学相接轨,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缺乏市场竞争力。

1 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范类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以我院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⑴实验室建设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通信工程属于我院新建专业,实验室建设需从头开始,我院又地处西部,办学条件有限,难免导致实验室建设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通信工程由于是本院新建专业,存在着实验课程内容有所重复、验证性实验过多、部分实践环节设置与新技术或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⑶“双师型”教师匮乏。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过小,大部分教师缺乏通信行业实践经验,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有所欠缺,最终导致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

⑷本地缺少实习机会。由于处在欠发达地区,学院所在城市除了几家大型通信企业,比如联通、移动、电信,几乎没有可供学生进行课程实习、实践的通信企业。而以上几家大型企业,由于其垄断性,基本不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为了克服困难,提高就业率,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通信技术人才。

2 实践能力培养具体实施方案

⑴搭建完善的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学院获得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支持,目前已拥有通信原理、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移动通信、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云计算中心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能够充分满足通信工程专业课内实验的需求。还建设有省级“物联网工程中心”,用于学生校内教学实习实践。除了硬件条件的大幅提升,学院还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实验室,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及其它各类竞赛及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实验室,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

⑵设置创新实践环节,提高就业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学院在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学生本科期间必须完成的创新学分。通过强制性创新学分的引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

⑶开展通信行业和职业资格认证,获得就业敲门砖。根据市场需求,以就业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通信行业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获得就业便利。同时,还计划和业内知名通信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将行业岗位所需技能融入教学计划,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改革的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院以“引进来、送出去、带起来”为措施,通过项目的实施,建设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⑸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打好就业基础。实习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能够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岗位相关技术技能的实际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学院依照“互相促进、互相受益、互相提高”的原则,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共同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联合开发实习指导手册等方式,使学生有机会能够参与企业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协作意识、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了综合素质,进而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总之,西部地方师范院校通信工程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能照搬已有经验,必须基于学校实际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改进、构建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篇3

【关键词】通信工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生活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这必然对通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通信专业人才培养起点和基础的高校通信专业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精神的通信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通信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通信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庞杂,内容抽象,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如何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 培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通信专业课程中,抽象的通信理论和技术原理使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对专业课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对技术起源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理论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同时,在对通信设备进行介绍和功能讲解时,可以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中,甚至学生身边经常用到的设备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与现实设备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如在《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中,介绍呼叫处理的基本过程时,就可以与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使用的电话呼叫相结合进行讲解,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还可以把枯燥的讲解转化为形象的过程,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改革传统的教师单向教学的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再经过课堂讨论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进行研究的能力[1]。

2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带入了课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随时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更换课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节省书写板书所需要的时间,使课堂上的有效时间大大增加,单位课堂内的信息量增大。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传统的通信专业教学中,教师只是对通信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其教学形式生动、直观、形象,可以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能够突破文字描述的限制,多角度的观察对象,有利于对抽象的通信理论和技术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突破教学难点。对于一些设备的实际操作,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直接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的认识到实际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丰富了课堂教学环节的流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手段、课堂内容,在课后通过与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多媒体教学发挥更大的功能效益。教师不仅可以把课件上传至网络,还可以导入课堂以外的相关资源,比如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贴近实际及生活的通信专业知识等。由于网络资源更新速度快,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通信技术的前沿动态,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填鸭式”的死记硬背到带着任务解决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紧密联系,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研能力等方面作用非常重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和分析能力有效手段,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2]。

从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综合的通信技术和通信设备的应用,从传统的专才培养转变成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掌握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3]。因此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通信专业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实验,引导学生对理论的验证和理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理论课程有通信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移动通信等,可以根据这些课程的内容、特点同时开设实验课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深理解。为了能综合应用知识,在基础实验结束之后,可以设置一些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分工合作,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建设通信专业实验室的同时,可以建立虚拟实验室,逐步构建通信专业的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虚拟实验系统突破了传统实验室在实验场地建设、实验设备投资、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可以提供实验场景、交互操作、结果分析等功能。比如利用Matlab、LabVIEW等软件,可以利用相对较少的资金投入,实现对通信系统的仿真。这种方式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方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和创造空间。

总之,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通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的通信工程技术人才是高校的责任。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颖,张宏科,陈后金,张有根,刘云.通信工程特色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32):103-105.

篇4

关键词:卓越人才;通信工程;高等学校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工业化将产生巨大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此,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是势在必行的。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必要性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早在十七大期间,我国就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也提出了迫切要求,急需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以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落实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根本任务,我校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订,积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要求各二级院、各专业对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通信行业作为国家工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革新十分迅速。要想培养出面向企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尽早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从2010级开始,我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拟定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行培养,拟实施以突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工程素质”为目标的立体化培养方案,拟建立“夯实基础、发展特长、面向工程”的立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实行“3+1”、“订单式”、“项目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养计划,建立“工程科学、科技竞赛、创业就业”立体化实践创新平台,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型人才,旨在造就一批10年或15年以后能站在学科、专业、业界最前沿的工程人才。其对东北石油大学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新路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性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项目对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升企业和学校的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生的影响。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从企业工程师那里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企业的工作方法,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2.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相对较长时间对学生的考察,可以从中挑选更优秀、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同时缩短新员工的上岗预热期。学生也成了联系企业研发和高校智力的纽带。

3.企业的工程师和在校的教师接触和沟通,有可能产生创新的领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把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培养标准、生源选拔、培养计划、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研究,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标准、课程设置、合作企业及制定企业学习计划。这将对通信专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成果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为推进“十二五”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翔实的实践资料。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知识总量增长急剧,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既要掌握各种相关的核心技术,又要掌握新技术及其发展动向。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学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由此所需的数理和工程基础知识及技能,拓宽口径,加强实践环节,强化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从近年来学生就业状况来看,普遍的现象是就业率不高。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率低的问题日益显著,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通信工程专业的生存和前途,关系到学校的前进步伐。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严肃思考并认真探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1.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应围绕工程素质、工程科学、工程实践进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从原先相对单一的专业课程逐渐转变为以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都设置工程项目的训练环节。

2.双导师制探索。通信工程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来指导学生。学校拟聘请一批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做讲座、指导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指导,一名为本校教师,另一名为企业工程师。双导师的指导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和工程项目中,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

3.课内外实践平台搭建。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建立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通信工程专业已与多个企业建立了实习教学基地,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采用交替式合作教育模式。

4.工程化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增加通信工程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的比重,强化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实践环节,强化外语能力,重点培养适应信息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卓越人才。

5.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为开展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拟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等相关的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工程师做客座教师,并把本专业青年教师送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樱之.“卓越工程师”如何练成——浙工大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N].浙江日报,2010-07-01.

[2]教育部.2010年第三次通气会[Z].2010-04-27.

[3]高丙坤.通信工程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8):142-143.

篇5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特色专业;通信工程;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92-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通信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规模达到13亿,人口普及率达94.6%;移动宽带用户(3G和4G用户)总数达到8.38亿,占比达64.4%;4G用户总数达到6.13亿。另外,光纤接入用户占比超过68%,IPTV用户净增1991.7万户,总数达到6581.2万户。电话用户总抵多,位居全球第一。另外,在通信科研和生产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步。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通信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各层次大学中,开办通信工程专业的学校有近500所。在众多的通信工程专业中,制订一个适用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能与新技术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学科发展接轨并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制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应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应生产过程;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践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按照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全面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根据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具有特色的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其基本原则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原则。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岗位实习,探索“3+1”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冠名班及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专业方向模块”的特色培养模式,引入职业资格与工程认证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改造国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展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原则。按照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开设系列通识教育课程。为了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适度压缩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时学分,增设专业导论课程,形成专业自身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教育为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技能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和形成,提供必备的课程支撑。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以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技术技能结构的要求为导向,按照课程对应职业标准,照顾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和教育需求,重新审定、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避免专业培养同质化,突出体现高层次、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本着够用、会用和终身学习发展必需的要求设置,压缩理论性强、应用程度不高的课程学时数,适度降低课程难度系数。

按照专业集群对应产业链的要求,引入行业企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职(执)业资格和工程认证课程。按照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要求调整专业方向课程,适当开设与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应的微课程。根据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在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中,设置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连通的课程,为学生发展打通上升通道。

4.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定位相匹配,坚持“应用性、差异化、集群化、有特色、高质量”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学生能力形成规律和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在结构上注重层次性,知识与能力上注重系统性和完备性。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技能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把课程实验、认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与岗位见习、学科综合实习、企业岗位操作和技术开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第二课堂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5.创新性原则。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改革与创新,探索由相关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面向新(兴)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形成应用技术型交叉专业群,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三、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

培养方案的结构主要包括:(1)专业代码;(2)培养目标;(3)专业优势与特色;(4)培养要求;(5)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能力实现方式;(6)指导性专业方向;(7)主干学科;(8)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或核心知识领域;(9)学制与学位;(10)最低毕业学分;(11)专业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12)毕业条件及其他必要说明。

培养方案所涉及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职业技能培训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类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外学分五个部分构成。

通识课程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组成,强调在不同学科之间构建共同的知识结构基础平台,使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专业教育类课程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该类课程设置应本着学科专业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行业企业要求,更新课程和教学内容。

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是培训学生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根据行业职业岗位和各专业实务中所需具备的职业技能,专业性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应开设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课程2―3门,积极引进工程认证课程。同时,兼顾行业的发展和细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更新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开设3―5个学分和职业岗位对接的微课群,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要由独立于理论课程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组成。

设置10个课外学分,学生可利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时间参加教科研活动、文化活动、技能训练、科技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等,获得相应的课外学分。

四、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一)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信息通信企业的人才需求及趋势

根据“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强化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未来10年社会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学分制改革要求,深入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趋势,把握专业发展内涵,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定位,制订特色鲜明、适应性强、创新性强的培养方案。

(二)专业课程前置,技术培养提前,改革培养过程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课程教学习惯顺序:从高等数学开始,接着是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样的顺序,虽然看起来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但会带来一个问题。即:一些应用技术类课程,如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开课时间,会因基础课程的习惯性排序而被推后,甚至在大学三年级时才开课。显然,这样的培养方案很难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而将专业课程适当前置,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即:在大学第一学期开始上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直流电路部分,这部分内容不需要高等数学的支持,只要具备高中基础知识即可进行教学。在大学第二学期讲述交流电路时,所需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已经具备。同时,由于有了电路分析基础,这一学期可以同时开设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这样技术培养的过程就得以提前了。

(三)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从学分制管理出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对本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选择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组合成具有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课程相关性和衔接性出发,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归纳为以下四个课群。

1.学科基础课群。主要组成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通信接口、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

2.信息处理课群。主要组成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信息理论与编码、图像处理与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高级程序设计、数值计算方法。

3.通信系统课群。主要组成课程: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通信网原理与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

4.应用技术课群。主要组成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DSP原理与应用、EDA原理与应用、FPGA原理与应用。

针对上述课群组成教学组,对与课群相关的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课时安排、教学环节衔接等问题进行研讨,使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得到充分论证。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项目

运用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采用先进的现代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加强基础的同时,与新技术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学科发展接轨。在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利用通信系统综合平台、单片机应用实践平台、嵌入式系统实践平台和FPGA应用实践平台,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体系的学习与综合实验技能相结合,针对上述四个课群,强化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科基础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系统仿真为主,信息处理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编程实现为主,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通信系统综合平台训练为主,应用技术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以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主。

五、结语

研究并制订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是推进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是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将认真落实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在方案实施阶段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努力形成高质量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信息通信领域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1-13(1).

[2]曾章.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N],湖北日报,2014-06-24(4).

[3]吴仁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解决六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4-05-01(10).

[4]U硕来,诸园.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美国社区学院转型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5,(6).

[5]王冰,陈兆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天中学刊,2014,(12).

Applied Science Universities'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LIU Lan,YU Hua

篇6

关键词:通信工程;监理行业;竞争研究

近年来电信市场竞争的加剧,通信监理企业逐年增多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的风险也在逐渐扩大,通信建设监理企业的引进很好的分担了运营商的项目管理工作,保证了通信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保护了运营商和通信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确保了国家通信工程建设更加规范和健康发展,监理企业也在通信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竞争策略

1.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竞争主要是指企业在面临众多的竞争者提供相似的产品或服务时,积极对市场进行细化,开拓新的细分市场,并提供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通过以这种方式来避免强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又获得较好的收益。在当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积极开发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避免同质化竞争,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

2.市场集中战略

市场集中战略是指企业将其主要精力和资源都集中在某一项或某一类市场,通过专注某一领域而在该领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往往是市场中的各个领域都有着众多竞争者,企业如果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不同的领域,往往会削弱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市场集中战略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受到诸多企业的重视。

3.较低成本战略

低成本战略是企业当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众多消费者需求,为了更快的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通过不断的强化内部管理、优化内部流程等方式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使得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竞争对手要低,进而争取更多的消费者。

二、通信工程监理行业的竞争情况分析

1.行业整体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国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监理行业对我国工程项目建设起着有效的保障作用。随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以及邮政等其他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通信工程监理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都为通信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起着良好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我国通信业务用户的不断扩大为我国通信业及通信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极大的促进了通信工程行业的发展,通信行业作为一个不断创新的提升服务、质量与技术的行业,在投资额上也将继续保持十分巨大的额度。

2.行业发展与竞争情况分析

我国通信行业从世纪以来就一直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在行业投资额、拉动其他行业发展效应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通信工程监理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以甚至业务为典型的通信业务的大发展,为通信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起着良好的基础性作用。另外,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会提升,移动互联网产业用户增长与应用发展齐头并进,有线数字电视产业双向网络市场用户也将高速增长。未来几年,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模式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发,投资模式由“电信级”向“IT级”转发,业务模式由通信类向信息类转变。这种转变给通信工程监理行业的已有业务造成冲击,同时也带来新的业务。

三、行业内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策略分析

1.强化通信业务的工程和技术管理实力

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通信工程监理行业内的企业越来越多,虽然市场在增长,但受到众多竞争者的影响,许多企业开始挖掘新的市场业务,并强化技术管理实力,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打好坚实的基础。1)积极拓展经营范围,监理行业属于人才资源密集型行业,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行业内企业形如积极实现多元化发展,即在保障员工人数大致稳定的前提下,提升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2)强化安全管理实力,在行业内注重安全的大背景下,强化安全管理实力成为众多通信工程监理企业的重要管理目标。

2.以市场为导向展开业务

首先,强化和运营商的战略合作。北京某甲级通信工程监理企业,则建立监理协同体,即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召开中国通服北方监理协同体成员单位第一次全体会议,希望通过组建行业同盟来提升与行业领导者竞争中的地位。其次,强化投标管理能力。由于我国招投标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招投标管理工作都不是很规范,在通信工程监理行业,许多企业通过关系网拿到监理合同,但随着我国招标市场的逐渐规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强化这方面的管理,以获得更多的合同

3.完善工程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从行业内众多企业现状可以看出,只有规范化发展的企业,才能够在竞争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制度不规范,管理不完善的企业,往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质量事故等。我国通信工程监理行业内各企业所出台的相关制度越来越多,促进了我国通信工程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一些优秀的工程管理制度,都成为我国通信工程监理行业内的标杆型制度与文件,在提升相关企业的管理规范化的同时,也给予客户充分的信心保障,提升了公司的市场形象与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针对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的政策法规、监管要求尚在不断完善中,随着市场营销理论的不断深化,经纪业务的产品种类、服务方式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和风险控制的措施也在不断地发展。加强对国内外众多创新业务和产品的研究,是今后经纪业务市场营销和风险控制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篇7

1通信工程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专注于培养动手和操作能力强的实践型人才,再加上通信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型的课程,因此,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提高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纷纷开展了实训教学的相关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训教学的硬件条件较为欠缺

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讲,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践型的教学环境,开始建设开展实训教学的相关设施,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实训教学实验室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在建设实训教学实验室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建设的,所以不同院系在建设实训教学实验室的过程中,会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第二,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投入在建设实训教学实验室中的经费有限,因此建设的实训教学基地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导致无法更好地提高通讯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第三,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建设了用于进行实训教学的实验室,但是其中的实验教学设备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导致很多设备损害情况严重,无法开展正常的实训教学课程。

1.2实训课程的安排不合理

为了更好地提高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安排了相关的实训课程,但是在课程安排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基地资源有限,因此使得实践教学的课时较为短暂,每个班级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参与一次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二,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让学生更多地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学,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就会过多地安排实验室中的相关课程,但是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更好地提高。

1.3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进行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人员,所以教师队伍的素质对于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调查可知,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利用普通的理论教学教师开展实训教学的相关课程,这些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所以无法更好地提高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效果;第二,很多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沿用理论教学的相关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正常发挥出实训教学的作用,对于通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完善高职通信工程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方法的策略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实践型人才,开始建设相关的实训教学基地,并且采用实训教学的方法来指导实训课程,但是在实训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认真总结和分析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通信工程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方法的相关策略,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2.1建设实训教学的管理系统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不仅仅通信工程管理专业需要进行实训教学,其他相关专业也需要进行一定课时的教学,所以需要建设实训教学的管理系统,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实训教学的开展: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能够通过财政拨款、提供教师资源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其次,高职院校需要综合各个院系的相关资源,从而能够避免实训教学资源的浪费,确保各个院系之间的资源协调,使得实训教学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2完善实训教学的课程安排

为了更好地提高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效果,需要合理安排相关的课程:第一,合理安排实训教学课程和理论教学课程的课时,使得学生能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二,教师应该纠正错误的观念,不是参与实训教学课程就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与理论知识的教学相结合,不断巩固理论教学课程的内容,将其加入到实训教学的过程中。

2.3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为了更好地完善实训教学的过程,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聘用专门的实训教学教师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效果;第二,要培养专门的教师队伍,对实训教学基地的相关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从而能够进一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实训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

作者:韩文理 单位: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邬春明,曲朝阳,杨杰明,李楠.应用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2]邬春明,张秋实.IT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篇8

关键词:通信工程;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信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市场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等,这就对学校的试验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发展有了一定的要求。于此同时,学生在毕业之后也要对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更新,要适应好社会的发展并且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这就是具有工作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所有的高校都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对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已经产生了较好的作用。可是,这之中还是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面对其简要说明一下。

1.高校并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鉴于进行创新培养教育离不开各方面的有力支持,而且经常会出现呼声很高但是行动却很缓慢的现象。目前的教学方案以及对学生的进行考核的方法手段想要在短期内进行彻底改革也是不可能的,课程教育所看重的仍然是结果通俗点讲就是考试成绩而对于它的过程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则给予较少的关注。就通信工程专业角度而言,以往都老师直接在学生面前传授知识,如果现在一改先前的做法而已学生的实践应用为主,这一改变会面对较大的困难,而实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是困难重重。

2.一些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还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组织参加创新比赛、各级电子设计大赛等是目前许多高校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所采用的手段,但是他们仍然是对结果的追求也就是数量和等级,而且它的覆盖面也很小,很多学生都得不到锻炼,这样做不是对全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是注重成绩的另外一种表现罢了和现在所大力提倡的创新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并不是十分相容,而且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3.并没有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给予大量的关注

在大学教书时,努力、自信、好奇心、热情、爱好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往往容易为人们所不理解,不过这些非智力因素会对一个人创新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述所说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被普遍认为是最重要的,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与源泉。在我国,学生早已习惯了应试教育,他们的兴趣,个性等往往在时光流逝中消失殆尽。后来一些学生有机会在大学读书,如果老师在评价他们的成绩时只是从成绩排名、得奖情况等角度,而不是针对其拥有的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去加强其创新能力,那么实行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也会半路夭折。

4.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现如今,就主修通信工程专业的很多学生而言,某些通信企业对他们做出了诚恳地的评价,这些学生的知识比较落后,他们的知识仅限于书本上的,动手能力比较差而且创新意识不强。面对这些应届毕业生企业往往需要经过1到2年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培养才能够逐渐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而这些完全可以放在大学时间对他们进行培养。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有必要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的培养程序的培养力度。学校在培养通信工程人才过程中不应注重学生的成绩,必须把培养优秀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当做其教学的第一要务。

二、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的研究

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教育的过程中,其使用的途径有很多,现在使用的就有一些,此外,最好把学生的个人爱好等因素也纳入创新教育中,还应该革除以成绩取人的陈旧思维。现如今,学生在考试方面往往表现得较好,但是他们缺乏探索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让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可以结合个人的一些情况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创新教育方式。创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的精神。根据这几年对于创新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了解到,下面几个措施就可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帮助。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如今,通信技术发展速度十分惊人,通信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框架变得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由于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额外的工作,如果这种评价机制还是主要由学生的成绩而定,那样学生的压力还会加剧,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无疑会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产生惊人的作用。

2.以爱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言道“爱好可以给人意外的惊喜”。因为兴趣,学生的潜在的能力能够发挥到最大的程度。假如说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对他们的探索精神进行引导,这样就能够将他们的创造意识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乔布斯在辍学之后选修自己所爱好的书法课,从而使以后丰富多彩的字体以及字体间距得以形成。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知识能力,拓宽知识面

现在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对文理科分开教育,导致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大学的专业被分的很细,所以每一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深。而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各领域知识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具有一些比较基础性的能力,比如说能够快速并且准确的检索资料等。

4.坚持提高学生的相互学习和沟通协作能力不动摇

在平时,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往往就可以适应传统的的教学方式。但是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创新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自己一个人努力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学生的团结一致、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并且在集体的协作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素质,通过一块讨论和交流来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我们应该成立一个对于学生在相互沟通协作与相互学习上有利的舞台,通过在自主学习中练就学生的积极探索的能力,通过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等方式,可以使学生具有最开始的创新意识与思想火花,可以慢慢恢复学生在小时候就具备的创新意识。

5.打造一支能够指导学生的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长时间以来,因为对教师侧重于对论文的考核,很多教师,特别是刚来学校的青年教师,都对于前沿的理论研究比较深入,而对与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等缺少关注。前沿的理论研究虽然说它具有较强创新性,但是与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大不一样。针对学生对较高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开发能力的需求,这些教师能帮到的真的很少。通过调研,发现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培养一支能够指导学生的教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语: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指对学生的进行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让他们更加善于思考,主动去探索而不是墨守成规;让他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熟练的掌握,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对企业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篇9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15)

摘 要:现代农业的科技信息从供给到需求的数量、质量、结构在发生巨大变化,为了有效推动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的对接,需要农业人力资源、农业财力资源、农业物力资源、农业信息资源、农业制度资源、农业组织资源等的支撑;需要从农民参与机制、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产业化机制、市场机制、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发展农村保险、租赁、证券、信托、投资咨询等机构,使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充分满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需求。

关键词 :农业科技信息;供给系统;需求系统;支撑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质量控制研究”(项目编号:14BJL004);河南省2013年度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知识溢出激发再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14HASTIT005);郑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41049)。

收稿日期:2015-04-29

1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资源基础包括农业人力资源、农业财力资源、农业物力资源、农业信息资源、农业制度资源、农业组织资源等,需要按照“政府支持、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原则,构建先进共享体系,以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为主线,根据各类农业活动的需要,建立农业资源平台、数据平台、文献平台、自然资源平台、检测设备平台、环境平台建设,实现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稳定支撑农业活动(见图1)。

(1)资源平台。建设农业人力、农机、农资、土地、水利、财力、制度、组织等资源的共享网络,根据共同需要各种科技资源及其权益主体发挥各自功能,避免造成“见台不见物、有物不服务”的局面,通过整合价值链,使农业科技政策具有开放性和反馈性。

(2)数据平台。建设地形图、卫星遥感数据、航空遥感资料、统计图表、统计年鉴、文献文字报告、法律法规文件、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土壤数据、肥料试验数据、电子数据等农业数据共享中心和农业数据共享网络,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科技,面向社会”的指导方针,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从需求上找准切入点,从农业数据应用效益和现实情况确定建设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科学数据整合、数据管理与数据应用的需要,在线服务提供“一站式”的数据发现服务。

(3)文献平台。文献资源平台建设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应将服务农业、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和信息保障程度作为核心任务,政府对农业期刊杂志、农业专业书籍、农业文献收藏、农业报刊报告等文献信息进行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明确文献平台公益性定位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关系,支持将文献平台及其服务嵌入其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积极开发个性化服务工具和信息增值服务,多渠道、深入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4)自然资源平台。自然资源中的植物种质、动物种质、微生物菌种、人类遗传、生物标本、岩矿化石标本、实验材料与标准物质等进行整合,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方针,在不改变现有资源权属及行政管理格局的前提下,以“国有资源是核心、组织机构是基础、共享安全是前提、绩效考核是保障”为指导,以自然资源保存库、馆、圃的整合为主线,以自然资源共享平台增值服务为目标,全面构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自然资源共享平台。

(5)检测设备平台。平台建设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以仪器设备、分析测试服务、测试方法与标准研究等为对象,以集成共享为主线,以专业测试服务为特色,致力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统筹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协作共用仪器设备的开放服务运行,充分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网络环境平台。农业资源基础平台要与全国网络互联与对接,形成信息资源加工处理利用体系、网络协同研究公共支撑体系、基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示范试点。通过平台网站信息、动态、需求、政策和会议等信息,借助论坛、沙龙、讲座、见面会、培训班、研讨会或信息会等各种活动,实现互享、互补、互荐与互助。

在农业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交流互动平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综合性的信息需求,满足信息咨询、网络检索、导航、信息分析、交流协作的功能,采取防火墙、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等安全技术,确保信息不被黑客攻击,不被删除、更改等,更准、更快、更好地为农业科技信息对接服务。

2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持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农业科技信息供给方的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与作为需求方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农户而言,地位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在我国表现为重资本轻劳动,而农民主要靠劳动收入,很少有资本收益,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协会缺少政府支持往往难以持续,农民缺乏参与动力。因此,需要从农民参与机制、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产业化机制、市场机制、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见图2)。

(1)农民参与机制。发挥农民自主性,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与对接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监督问责制度、参与立法制度,参与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对接领域事务并且坚持民意主导,对些关系到众多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增加农民参与决策的深度,尝试利用新的网络媒介参与,健全参与机制,确保参与全面性,保障公民监督权。

(2)培训经费筹措机制。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中的需求方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是发生对接偏离的重要原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途径。依靠政府投入往往经费不足,经费随着某个培训项目的开展而投入,不能形成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公益性质,盈利部门不愿意大量介入,但有特定领域的企业或者社会部门进入该领域。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多方经费筹措机制,优化投资主体、投资配置、经费实施等子系统。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国民教育、医疗保健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体现国家的职能;其次,鼓励农民自我投资。家庭投资主要表现在对下一代的投资,包括生育投资、幼儿抚养投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知识学习方面,个体投资大多在技能学习方面;第三,企业及社会投资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的投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捐助和赞助属于社会投资。从上述三种方式看,个人、集体和政府应共同承担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政府、集体为主承担社会保险,个人予适当付费。政府负责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农民自己负担商业保险,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政府要加大投资,扩大投资主体,在制定财税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信贷为辅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经费筹措体系。

(3)问责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定要素及运作庞大而复杂,必须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环节、内容和目标展开绩效评估考核,其量化的评估考核指标使政府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第三部门评估作为实施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和作为受益者的农民,通过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通过制度设计规范问责操作程序,以绩效目标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民意沟通渠道。

(4)市场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可以构建市场机制来实现、调整和优化,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来保障正常运转;建立制度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寻求劳动力产权投资行为,使劳动者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建立农村所有制身份制度、人口失业制度、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适当引导外出农民工回家创业,以此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5)产业化机制。政府要应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养殖种植和特色养殖种植,据此组建农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各类集体农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实施符合其特征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按照农业特色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特色动物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材料、机械化农具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资源集聚效应,形成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组合效应,增强市场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

3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政策扶持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需要合理的金融市场支撑,除个人储蓄、票据结算、发放贷款等项目外,还要办理各种中间业务,增加贷款种类,注重发展农村保险、租赁、证券、信托、投资咨询等机构,允许民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发展新型的自助合作金融组织,使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充分满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需求(见图3)。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内涵丰富的农村市场体系和高度专业化的农业分工可以积累金融资源的规模,金融资源开发门类也就越多,金融资源开发结构也就逐渐优化,就可以有效防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就是要发展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经济发展受制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微观市场供求是由无数个层次的供求总和。市场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总资本存量扩大,储蓄水平相应提高,金融资源的数量增多,金融资源开发的发展空间增大。市场规模的扩张带动农村金融资源开发逐步由小变大,产生更多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由弱变强,效率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的金融法规、规范的金融监管是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的外部要素,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受到约束,避免有害的市场投机行为,以合法手段谋取经营利润,减少金融经营过程中的外部负效用,及时控制金融风险,倡导有序的市场竞争,减少金融波动,金融机构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创造优良的金融环境。

(2)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支持功能,依赖于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弹性的价格机制、金融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是由许许多多的买者和卖者组成,构成各个市场主体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结构。金融市场中垄断行为的危害性大,风险过于集中的资本垄断一旦陷入困境,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受到影响,支持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保持市场竞争性。弹性的价格机制促使从事生产的最基本激励因素,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健全的价格机制是利率机制的基石,应当放松对农村商业性贷款利率的限制。金融机构的进退机制是指采取必要的市场进入退出限制。制度性壁垒是政府制定的限制性规定,如注册许可、特别许可等,作为高风险行业适当限制金融机构的进入是必要的,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迫使金融业进行创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盈利能力。市场准入机制就是以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为主,使制度壁垒透明化、公开化。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利用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金融企业进行分拆、收购,但市场强制退出是主要方式,政府强制退出是次要方式。

(3)维护农村金融市场活动。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受到金融市场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深度、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深深影响。农村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指的是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组织结构、金融监管与调节等方面的变革,必须改善金融资源分配状况,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提高金融效率。金融技术创新指的是交易手段、交易方法和物质条件的变革。金融产品创新指的是交易载体、金融资源分配形式的变革,金融创新是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结构调整,拓宽农村金融的成长空间,提高金融调控效率。农村金融市场的高效活动在于成交量大而且稳定的买方和卖方参与市场交易,有效的金融市场活动能刺激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深度。农村金融市场的高度深化,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制约着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金融商品的种类及数量都可使人找到投资组合,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信息,平抑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高效金融市场中的中介机构可以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转化为生产或消费资金,实现供求均衡。有效的金融市场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馨芬.促进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1)

2 郑鹏.农超对接中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及规制[J].农业经济问题,2012(9)

3 李建平.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和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

篇10

关键词:通信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

1 引言

我国加入WTO后,监理咨询企业要实现与国际接轨,缺乏的更是高素质、高水平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那么如何解决监理咨询企业的人才资源问题呢?通信工程监理咨询企业从事的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它是以人才,而不是以资金为本的企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企业最主要的人力资源资本。所以,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和资本如何开发管理,是监理咨询企业最为关注、也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结合通信工程监理企业的监理工作性质及特点,对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的人力管理展开分析探讨,以期从中找到合理可行有效的监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案,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 通信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现状

我国通信工程建设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工程建设监理行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企业过多,压级压价,转包、挂靠,从业人员收入低、流动频繁等。由于进入门槛低,监理企业已呈过多过滥之势。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全省在册监理企业有近千家,广州市在册监理企业有近300家,业内竞争空前激烈,为承接到业务,各家监理企业竞相压级压价,靠低价中标;过低的价格导致业内人员收入过低,流动频繁,优秀人才不断流出,监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下降;使得监理过程中,人员投入严重不足,服务水平难以保证,工程监控协调不力,导致业主不满,影响监理行业形象。这种状况,进而使得业主不愿也不敢依赖监理,于是在强制监理情况下,众多业主纷纷倾向选用低报价的监理企业,监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价格越低,服务越差;服务越差,价格越低”的怪圈。

3 通信工程监理人员管理建议与策略

3.1通信工程监理人员的管理模式

对于通信工程监理人员的管理,应采用工作分析、工作分类、工作评价、绩效考评、薪酬设计、职业规划等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监理人员按价值链理论进行分类,实行差别管理。

(1)对总监/总代岗位监理人员按I级标准管理,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数量相对较少,经验丰富、组织管理能力强,屑公司核心层员工,对确保公司正常运营和发展极为重要,一旦流失将对工程现场监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会对公司其他在职员工产生严重的负面效果。因此,对这部分人员按Ⅱ级标准管理,包括优厚的薪酬、公司级的定期访谈、人力资源部门的持续关注、定制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严格的合同/职责/管理嗜核等约控措施。

(2)对标段传业负责人岗位监理人员按II级标准管理,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专业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协调管理能力,属公司骨干层员工,对保证工程现场监理工作顺利进行作用很大,一旦流失会给现场监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并会对现场其他人员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因此,对这部分员工按Il级标准管理,提供相对较高的薪酬、人力资源部门的定期访谈、总监总代对其的持续关注、基于公司发展需求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较严的合同/职责/管理/考核等约控措施。

(3)对专业监理师岗位监理人员按III级标准管理,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专业操作能力较强、有一定专业工作经验、员工数量多,是公司员工队伍的主体,但待遇偏低、稳定性较差,也是工程监理现场工作的实施主体,其整体素质水平和稳老对保证现场监理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频繁流失或批量流失情况将会给现场监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甚至难以为继,同时也会给公司形象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对这些员工按Ⅲ级标准管理,提供相对较高的薪酬、人力资源部的定期总体访谈调查、总监总代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适度关注、基于公司发展需求的总体职业发展规划、适度的合同/职责/管理/考核等约控措施,

(4)对于监理员和资料员岗位监理人员按IV级标准管理,这部分人员的特点是年轻、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实际工作经验少、专业实践能力较弱、多数为应届或刚工作一两年的学生、待遇很低、流动频繁,是公司专业监理师岗位员工队伍的后备力量,在工程现场监理工作中起辅助作用,其整体素质水平和稳定性对监理企业后续发展潜力影响很大。因此,对这些员工按W级标准管理,人力资源部门严把招聘筛选关、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公司发展需求制定监理员级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并由总监/总代或标段/专业负责人协助落实、人力资源部门有专人负责对这一员工群体进行动态跟踪了解,对重大的共性的问题及时反馈总监/总代和上报公司领导、根据岗位职责酌情设置合同/管理/考核等约控措施。

3.2通信工程监理人员管理体系构建

针对当前监理人员存在的群体性收入低、离职率高、素质欠佳等实际问题,以系统管理理论、价值链理论和行为激励理论为基础,运用工作分析、工作分类、工作评价关系分析法、业绩评定表法、关键事件法、工作成果评价法等技术方法,借助微软EXCEL软件等计算机管理工具,从员工招聘录用、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关系管理五个方面着手,创建动态的管理体系运作模式,对监理人员按岗分级实施从招聘到离职全过程的差别管理。

按岗分级差别管理,是指对所有监理人员按照岗位重要程度分类管理,每个岗位又按工作考评情况分成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进行差别管理;即五岗四级管理模式,其中五岗指总监(总代)岗、标段(专业)负责人岗、专业监理工程师岗、监理员岗和资料员岗,借助微软EXCEL欺件,是指运作模式和管理体系的运行建立在监理人员动态信息表格体系上,该表格体系由在岗员工个人动态信息详表/在岗员工动态信息总表咬岗员工按岗分级管理表三个基表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