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419-01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管理学与经济学交叉融合的理论成果,对其定义普遍认同的是“能够显著实现顾客看重的价值需求,领先于竞争对手,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力。”对医院来讲,相对于诸如营销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一般能力,核心竞争力处于核心低位,影响全局,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是医院相对于竞争对手,具备特有的占据领先地位的,经过医院长期积淀的,融入医院内质的,并通过管理整合,能为医院创造出可持续性优势的能力[1]。
由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系统的理论尚未形成,对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析还处于萌芽状态,有学者认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有医院的特色和优势、市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医院效绩管理[2];有学者认为医院核心竞争力应包括研究和开发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保护能力、应变能力[3];还有学者认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品牌运用能力等方面[4]……
无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哪些,核心竞争力都不是单一的某一些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组合,是多种能力一起发挥作用并效绩最大化,核心竞争力管理因此而生。不仅如此,医疗市场时刻发生在发生着变化的、顾客的需求在变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医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些也需要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确定、培育、应用和评价等进行系统的全过程管理和实时的循环过程,以确保核心竞争力保持与当前市场环境、未来可预见市场环境变化相适应的领先性,持续给医院带来竞争优势[5]。
既然如此,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又有哪些特点?内容又是什么?
1医院核心竞争力管理的特点
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有三个特点:一是管理的连续性。即对核心竞争力运作全过程的连续管理,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阶段的管理;二是管理的循环性。对核心竞争力运作过程的管理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即不是说一项核心竞争力从确定、培育、应用到评价就意味着管理的结束,而是要不断循环往复,从而在循环中不断的使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价值得到提升的。
三是管理的动态性。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必须和行业发变革方向相一致,当重大变革发生之时,需要判断哪些能力将过时或者不适应,哪些能力需保持或者加强;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资源和能力,需要发展哪些新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当进行战略总结的时候,这时应探讨这些问题――放弃和调整即将过时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维持和提高现有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更充分利用现有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发展和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能力。
2医院核心竞争力管理的内容与步骤
2.1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确定:要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管理,首先要确立什么是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医院决策者对以下问题做出判断:医院核心竞争力有哪些?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与市场机会能力相一致?医院只有在认真审视自身发展的潜在机会,确定医院的战略目标,弥补、改善、增加或提升原有资源与能力,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一步:列举医院所拥有的业务能力并进行甄别。该步骤将医院运营过程的重要环节和能力进行列举,她将包涵医院价值链的任何一个方面。对所列能力进行比较判断,判断出什么能力属于一般能力、核心能力或者核心竞争力。
第二步:核心竞争力带来竞争优势的持久性。由于市场的激烈变化,医院某个方面的竞争优势暂时非常明显但很快消失,而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在较长时期内动态使用医疗市场变化,并能为医院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2.2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获得
(1)医院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医院联盟,院校联盟,医院、高科技研究机构,医院、高科技公司联盟等等甚至医院之间互相兼并,这些都是医院从外界获得竞争能力的一种途径和形式。这些都有助于医院专业、管理能力的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能扩大规模、提高能力、优化医院配置、建立新的医院机制,构建医院新的医疗特色,提高医疗市场竞争力。
(2)医院内部获得核心竞争力:首先,医院从决策层到最基层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意识到医院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关心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要分析医院现状,认真评估医院优劣势、分析医疗市场和国家卫生政策情况,识别、挖掘出医院现有核心竞争能力并加以培养。医院内部要培育核心竞争力,需要注意一下四个关键元素
A、关键元素一、医院文化: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引导员工树立起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医院价值观、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医院文化,发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要凝练医院精神,升华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要树立个性化服务理念;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要培育团队精神;要坚持医院创新、重视学科建设;要打造良好的医院品牌。
B、关键元素二:绩效管理:现如今医院面临激烈竞争,医院的效绩管理关键在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现代医院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效绩管理制度,激励医院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从而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6]。
C、关键元素三:学习型: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机构,如果能以创建学习型医院为抓手,不仅有利于提升全员素质,有利于引领全员职工加速知识的更新,而且能够尽快的增强医院的文化底蕴和综合实力,增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打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7]。
D、关键元素四:人才队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关键在人,特别是要更多的拥有高素质、高技术、高水平的医务人才。因此,医院只有大力推行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战略,与时俱进,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力争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效率的人才队伍,才能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栋.第三军医大学博士论文.《我国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式研究》,2007.5.1P19
[2]李国洪.试论医院核心竞争力研究框架[J].中国医院管理,2004年第10期
[3]徐宝瑞.现代医院的核心竞争力[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年第17期
[4]张宝库.医院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J].中国血液净化,2004年第2期
[5]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
[6]刘碧云.加强绩效管理.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J].企业研究,2011年4月第8期P37-38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2-0179-02
文章探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构成内容,阐述了建筑企业对于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内容,以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在行业竞争中占有优势。
1建筑施21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和特点
1.1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建筑施工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建筑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部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竞争的能力。
1.2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根据以上对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长期价值性,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建筑企业的创建与经营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长期积累才可能在市场上立足。由于这一特性,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具备价值性的同时,还应具有长期性,才能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存活于市场;(2)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竞争者难以复制模仿的,难以被替代的,且是稀缺的,但并不是说核心竞争力只有一家企业独享,而是指该企业拥有的某一竞争力水平比其他竞争企业都强,这一竞争力也可以是普遍存在的技能;(3)整合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指企业单一的构成要素,而是几个要素优化组合而成。虽然其中的某一要素可以外购,但外购得到的要素只有通过企业各方面的磨合,且适应企业长远发展之后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2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心层(质量、成本)、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间层(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外部层(工期、业主满意度)。
2.1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心层的打造
(1)质量的打造。建筑质量的打造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成品保护的质量控制,每一步都严重影响建筑的最终质量。但是我们很容易忽略关键的一步:打造建筑施工质量的最终目的――打造建筑品牌。品牌是建筑企业打造质量体系的最终归属,也表现了业主对建筑产品的认可。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建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2)成本的打造。成本就是效益,建筑工程项目的直接工程费用由人工、材料和机械使用费构成,所以,降低工程成本通常会从降低人工、材料和机械使用费人手,而制定最佳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也是控制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从原料、人工和机械使用费中降低成本是最直接的方法,而勇于且巧于使用新型建筑材料、新型技术和新型工艺才是在这个时代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
2.2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间层的打造
(1)管理的打造。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使工程项目在约定时间和预算内按照质量要求,得到最终的建筑产品。要实现对企业管理的打造,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应以人为本,强化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以施工班组为重点,强化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以技术为指导,强化施工的效益。
(2)技术的打造。越来越多的应用现代新技术和新工艺,是目前使建筑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得以提高的必然因素,也是使工程成本得以降低的必然趋势。在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当今,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寻求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3)企业文化的打造。企业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发展和壮大就难以实现。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当中应该充分融入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使其深入渗透。随着建筑企业走向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最终通过在建筑市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2.3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外部层的打造
(1)工期进度的打造。进度打造的目的是要求承包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施工进度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施工进度计划是合理安排施工过程中各主体、各工序的顺利衔接与配合,并合理配置人力和物力资源,保证各分部分项工程按计划要求完成施工。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具有周期性,即编制进度计划、实施进度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最后是纠正计划的实施,并根据项目进行情况对工程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2)业主满意度的打造。信息时代,建筑施工企业已经越来越多的把注意力转向业主,转向围绕“获得和保持客户”理念下的竞争力打造。业主对建筑产品的满意度就是企业服务能力的体现。核心竞争力中心层和中间层的打造是建筑企业打造业主满意度的基础,而外部层业主满意度的打造则是中心雍椭屑洳愦蛟旌笏产生效应的外在表现。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引言: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离开企业文化的非凡作用。经验表明,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竞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其各管理中,都充满着文化的因素。优秀而且独特的企业文化总是包括引人注目的制度、技术以及管理三方面的创新。
1、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理念
1.1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
企业的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倡导和积累,以及筛选提炼而成,其核心为企业的精神与共同价值观,主要内容为企业的最高目标、优良作风、管理哲学、标识、行为规范、环境等,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灵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它所具有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以及约束功能等是构成企业功能体系。
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念
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创造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尤其为如何去整合多种技术流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的学识。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最基本的竞争力,是能够使整个企业长期保持稳定竞争优势的竞争力,是使企业获得稳定的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标准来判断是否为核心竞争力:一是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替代的;二是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异质的;三是竞争力应该是竞争对手难以去模仿的;四是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给客户带来特殊的利益,进而给企业带来最高效率;五是核心竞争力必须得到市场认可,也即为必须可提供进入相关市场的机会。
2、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发挥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从文化入手。
2.1 对优秀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
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价值判断,被全体员工共同认同,它对员工获取知识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员工的行为方式起到直接决定作用,若要提升企业的文化,则必须将提升企业的核心夹着管作为基本。那么如何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1)不可以用生硬的概念与术语去表达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应该使所有员工都认识,应该通过领导,将其表达为一幅企业未来发展的具体蓝图,将员工团结在实现企业目标不断奋斗的历程中;(2)核心价值观应该可正确反应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3)为使所建立的价值观得到员工的接受和认同,企业的领导之应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发动各管理人员与员工参与企业价值观的讨论与提炼,唯有如此,才可使全体员工深刻体会并认同和内化该企业的价值观。
2.2 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积累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企业文化重视和尊重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将“以人为本”的意识进行强化,将企业打造为其全体员工都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共同体。(1)形成“以人为本”的氛围。将员工对个人价值实现与对事业追求的正能量进行充分的释放,使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2)将唯才是举的导向强化。在对人才进行选拔与使用时,应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3)为人才成长构建平台。企业将为有能力的人才创造条件,为其成长构建平台。
2.3 增强创新意识,与时俱进
只有不断加强创新,才能持续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提升核竞争力的关键,在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作用是:(1)防止随企业成长企业文化惰性的形成,若形成这种文化惰性,则会造成企业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导致创新的动力不足;(2)通过积极的方式塑造企业文化,推动持续创新。
3、如何通过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1树立企业的文化建设目标
在立足于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去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着眼于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应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具备主业的特点、行业的特点、企业 的特点,并通俗易懂,能够被员工和群众接受。
3.2 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加员工认同感
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战略和发展方向,都应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上有正确、鲜明的体现。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首要目标,挣钱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全部。
3.3 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将企业文化融入进去
公司的用人标准应该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与本公司文化契合度较高的员工应优先被录入;在员工的培训中,应贯彻企业的文化要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员工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业绩与激励同样应要求融入企业文化中,用各种职业化行为标准来具体化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用反对或者鼓励某些行为的方式,诠释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为使企业核心价值观上下理解一致,企业文化应与沟通机制结合,使员工心中真正形成认同感,与企业文化建设不相符合的企业制度应该被合理的修订,企业各项管理制度要根据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得以修订与完善。
3.4 适当地创新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连,当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的变革是必须的。因为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企业的兴衰成败戚戚相关,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动力。
小结: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前进的原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树立企业的文化建设目标、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各环节以及创新企业文化等四个方面对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阐释。
参考文献:
[1]解永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职业时空,2009(8):75-76.
[2]唐书麟.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经济,2003(10):80-81.
篇4
[关键词]知识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余霞(1975-),女,河南邓州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系,副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张智光(1958-),男,福建福州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江苏南京21003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知识流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09SJB630032)、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和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知识流的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Y201022)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12-03
与本科院校重视科学研究与理论研究不同,高职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和相应的知识技能。据统计,2010年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达1746万,北京近两年内技能人才缺口60万,目前南京技能人才缺口达19万人,技术人才的短缺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着力培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把握市场机遇、应对高职教育市场竞争的有效法宝。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明确影响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因素,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指导高职院校培养方向;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思路
自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后①,近几年,核心竞争力被引申到高职院校,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被称为“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高职院校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②。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有不同的阐述。例如,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分现有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两个层面,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分为显性竞争力和隐性竞争力等③,此后又有人探讨了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④,构建了简单量化模型⑤,指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逻辑构成⑥,并用AHP方法研究了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层权重进行了计算⑦。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尚不能体现其实践性特点。综合现有成果,笔者试图将知识流的概念引入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从知识流视角研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评价指标设计更全面,更重视实践操作,更符合高职院校以技能为本位的培养方向。
二、基于知识流的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篇5
[关键词]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40-03
中国的物流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世界各个发达国家都在盯着我国国内市场这块鲜美蛋糕,这也使得我国民族物流企业步履维艰,这是个挑战,同时也是个机遇。中国物流企业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对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才能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自己在这场战争中胜券在握。
1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是1990年由哈默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他们发表的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文章掀起了研究核心竞争力的热潮。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对各种技术、技能、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具有独特性、整合性、动态性、不可交易性、价值性和延展性。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结合了物流企业与核心竞争力两个概念,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还具有物流行业自身的特点。物流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在物流竞争中以客户为中心,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和能力以提供更多的高品质,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以尽可能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2资源整合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2.1资源整合的定义
资源整合是企业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而将企业的内外资源调整到最佳组合,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战略调整的手段。根据自身的内外资源和市场现状进行整合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最优化。
2.2资源整合对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日本企业的成功崛起对欧美企业造成的威胁引发了西方战略研究学家们的思考。为什么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却呈现完全不同的盛衰差异? “核心竞争力”理论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撇开企业外部环境,从企业的自身素质和拥有的资源来看,它们的培育和积累在企业获得成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可以长盛不衰的保证。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服务行业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层次,这时如果公司的结构是产供销一体化,那么它将渐渐地失去活力。于是有远见的企业就开始重整企业组织结构和再造业务流程,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或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外包获得战略优势变得日益艰难,这时,只有通过资源整合方法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2.3基于资源整合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资源整合需要将公司选择合适资源的过程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无论这一过程是来自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的。它要求识别预期的经营成果,并为支持和促成这一目标而不断的改进、发展和管理。结合这些要求以及物流企业的特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特点,笔者认为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物流柔性能力、物流信息技术、学习创新能力。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技能的“承载者”,是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根本和核心。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知识都掌握在人的手中,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物流企业涉及的业务领域十分广泛,企业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2)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企业通过对未来市场和环境的把握,明确发展目标与方向。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对企业发展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和控制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清晰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设计两个方面,是根据企业的目标对企业组织结构、制度进行合理的协调和规划。企业的组织与制度直接影响到企业运营的灵活性,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效益。完善企业制度,优化组织结构,不但可以保证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和再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物流柔性能力
物流柔性能力是企业为了迅速应对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有效的利用资源来处理市场的不确定性,满足客户的需求,体现顾客价值,使企业保持可以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所以就会要求更多地关注于顾客和市场的需求,是为能给顾客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和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4)物流信息技术
信息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管理中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科学整合与综合管理,可以实现企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融入国际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我国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信息技术落后,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然而信息技术的有效广泛运用,能大大降低物流过程的交易费用和资源整合的成本,提高物流服务的响应速度、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篇6
摘要: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出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作出了基本界定,从而强调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以及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式。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识别;培育
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1990年C.K.Prahalad和Carry Hamel在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提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积累性的学识(collective learning),特别是组合发散的生产技能和承继多种渠道的技术”①。但是两位学者只是提出了一个笼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系统。以后的学者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一) 国外学者的部分观点
以Prahalad和Hamel,Coombas,Coyne、Hall和Clifford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能力,是存在于企业核心产品中的以技术和能力为基础的一种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这种观点特别重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特别能力,或者是它们的组合,但是层次性较差。
以Henderson和Cockburn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这种理论从能力的角度较为全面的概括了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侧面性较强,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以Stalk、Evans和Shulman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侧重点在于企业的价值链,即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这种理论强调了以低成本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二) 国内学者的部分观点
以吴敬琏、林志扬、李悠成为代表,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的技术技能。除此之外,吴敬琏还强调了资本和机制的重要性,李悠成则强调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整合。
以陈杞国和王秉安为代表,他们都强调了产品、技术和管理在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它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
周星和张文涛则侧重于产品、技术和营销,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②。
以史东明为代表,强调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分布企业组织的能量,通过核心能力表现出来,而其赢得竞争的能力核心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除以上知名学者的研究观点外,“2012采购调查数据揭示了我国采购领域的特点与趋势:采购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在扩大,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③ 。
综合来看,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他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都侧重于某一个或多个方面,而没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描述,他们的理论都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完善的。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
二、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尽管各位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识有所不同,但对其识别却是相对较为类似的。综合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1、 价值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和价值,能够更好、更全面的满足顾客需要,为企业带来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竞争优势,增加企业的利润。
2、 独特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培育、发展形成的,为企业所独特拥有。
3、 难以仿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丰富经验,善于提炼总结,不断创新得到的,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和超越的。
4、 难以替代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能够帮助企业依靠特色赢得顾客的充分信任而形成垄断市场,是其他能力难以替代的。
5、 持久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持续发挥优势和作用,是一种长期性的资源和能力。
6、 延展性。企业可以通过核心竞争力在原有竞争领域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也可以利用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产品和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等方式拓展市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7、 动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市场、增强竞争优势的,否则必然会被其他企业所代替。
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各位学者的观点不一而足,但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或者仅是对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强调。这里,笔者综合介绍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
1、 内部开发。企业内部开发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资源,主要指企业内部独立开发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本、核心技术、营销方法、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等方面。
2、 外部获取。即企业通过外部的并购或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营销网络等资源。
3、 核心竞争力的整合。企业要统筹规划,将自己的核心产品、技术、管理、市场等要素整合在一起,将分散在组织中的独立要素能力,协同为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四、结语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理论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企业的技术、知识、组织、价值链、管理、创新、营销、文化等内容,综合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其特征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以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有效培育和应用核心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主要是通过内部开发、外部获取和核心竞争力整合三种方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培育和应用本企业所独特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拓展市场,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以便于不断发展壮大。(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 and Car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May-June: pp.79-91......
[2]徐阳华.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前瞻[J]. 华东经济管理,2005.
[3]林志扬. 正确认识和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 中国经济问题,2003,(2)
[4]张新华,范宪. 识别、构建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J]. 复旦学报(社科版),2002,(5)
[5]周星,张文涛. 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与创造持续竞争优势[J] . 经济与管理研究, 1999,(1).
[6]徐向艺. 企业战略管理[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胡恩华,单红梅,陈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机综合模糊评价[J].系统工程,2004,(1).
注解
①C.K.Prahalad and Car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May-June: pp.79-91.
篇7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认识;培育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难以模仿,难以复制,难以购买,只能靠长期的努力经营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目前我国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开放、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们的企业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许多企业至今仍旧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多数企业没有系统的战略管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经营理念,这已成为我国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有资料表明:国内有代表性的五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则更少。企业的经营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过于主观化、随意化,这就造成企业的竞争力很低。以销售额看: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销售收入之和的98%。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具体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管理模式和理念方面,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它包括企业生存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目前制约我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统意义上政企不分的局面仍然存在。企业制度不够完善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创新,打消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由政府强制企业推行某种管理经验,企业被迫进行制度改进的问题仍然存在,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完善的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不足或无暇顾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切实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
(二)知识储备及企业研发能力缺乏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来看,知识是企业独具特色的技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表现为对知识拥有的广度和深度,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将会更显出企业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投入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操作也很不到位,目前我国主要处于高技术发展的引进时期,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产业的产品还比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这就造成我们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信息产业方面还不能与国外大企业抗衡。
二、如何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讲,以资源为本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获得超平均利润的水平,它是一个企业区别他企业的显著特征,从识别标准上看至少满足下列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否可以给顾客带来超过其价值判断的利益
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能给顾客带来一般技术能力所不能带来的超过顾客预期的价值,并且企业核心竞争力旨在实现顾客最为关心的价值所在。不同的顾客虽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就总体而言顾客在某些价值观点上会具有相似性,在核心价值判断上往往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而这些价值观才是企业要尽最快的速度以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创造的,并能超过顾客的预期价值。如日本本田公司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
(二)是否具有独特性竞争优势
一项能力必须具有独特性,才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整个行业所普遍拥有的能力不可能被定义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说某项能力只被一个企业独有才具有核心性。任何一个企业无论进入哪个特定行业,都必须拥有该行业所必要的技能条件,如果该项能力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那么把这种能力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没有任何意义。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
(三)是否具备一定的延展性
某一企业的专业技术,从某一特定交易来看可能具有核心竞争力,但它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市场和服务领域,则从整个企业角度来看,就未必是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如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几个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定在一个很小范围。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避开以产品为中心的能力观,而应该以企业是否具有进入新市场的某种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标准。
三、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创新
(一)建立与企业自身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
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建立核心价值观须结合企业的状况和目标,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引导,要多方入手,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入每个企业员工的内心,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动力,使全体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目标形成共识。美国福特公司在创业的初期,遇到的也是空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竞争,福特公司很快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美国普及汽车”,并为之奋斗,为了向员工宣传贯彻,公司以很优惠的价格将汽车售给自己的员工,使自己的员工从中受益,让公司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源源动力。正是这种价值观引领福特公司以目标作为激励,始终保持创新的活力,以研发不断的核心技术,使其一步步登上汽车王国的宝座,成为美国汽车工业三大巨头之一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整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其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是直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资源。因此,从企业内部来讲,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员工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这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企业应不断运用市场的特点和力量招揽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我所用。
(三)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可通过建立企业家工程,通过建立各种机制,采取多种方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对于宏观市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以及战略决策能力,使管理者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使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走在市场变化的前面。这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创意产品与核心技术能力的关系密切,这要求企业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掌握核心技术能力来创造顾客需求的产品,赶超消费者需求的预期。当然,企业再研发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展开。当今世界著名的企业大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日本索尼公司的微型化电子技术,其核心技术是这些公司发展壮大并成名的关键。而我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一直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因此,我国企业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加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在加强研究与开发的同时,要重视汲取和获得相关的新技术和技能,来改进或创新技术核心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新的整合。
(五)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采用并购等途径,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一般需要一个长期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同行之间或与国外大公司建立以技术合作为核心的战略联盟,或进行外部并购,将是我国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如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通过兼并,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篇8
【关 键 词】市场经济;学校核心竞争力;校本课程
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曾戴着纯公共产品和由政府包办的消费性公益事业的帽子。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下,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市场自由竞争机制进入教育领域,教育市场形成。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促使学校亟需提升核心竞争力。21世纪的经济活动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校为了创造更高的教育收益,培养出能适应这一时代需求的人才,需要作各方面的调整。激烈的竞争驱使学校亟需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学校核心竞争力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学校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并已融入学校组织内质中的能力,是区别于其它学校,具有独特竞争性质而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能力。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教学、师资、无形资产、物质资源等战略性资源基础上的能力,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对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整合和转换能力的大小。学校的使命是育人。同时,课程在学校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②教师为课程而教,学生为课程而学。学校核心竞争力蕴藏在课程实践中。其中,校本课程与学校核心竞争力似乎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1. 特点共享。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社会价值性的特点。战略价值性是指较强的学校核心竞争力使学校获得稀有的资源,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具有战略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体系。每个学校的能力结构是不同的。学校在竞争中凭借某一优势,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且这种优势为本校所独有,即所谓的独特性。学校组织内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其它学校难以模仿复制,是他人无法拿走的,具有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③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办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对学校而言是有战略价值的。校本课程是以本校的特点和条件为开发前提。校本课程及其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长期形成的,是他人难以模仿的。每一所学校有其具体的资源状况和发展阶段。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将课程资源有效地利用,是具体学校、具体发展阶段、具体资源、具体需要相整合的产物,是有其独特性的。它绝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人,照搬他人的模式;绝不是图一时的时髦,所关注的更不只是眼前的利益。它是在本校办学目标的引导下,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挖掘独特的课程资源,实现其价值。校本课程既有存在合理性,又有其战略价值性――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根源共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由资源获取的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转换能力组成的能力体系。④学校的运行离不开资源。资源的获取能力是指识别资源和吸收资源的能力。资源配置就是把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做出选择,或是把各种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上分配以获得最佳效率的过程。⑤资源的配置本质上即为:将不同的资源进行重新的组合,实现要素的协同。资源通过配置机制,产生出效益和效能。如教师资源,要实现教师的价值,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激励,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是对资源的转换能力。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来看,校本课程首先是对学校现有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分析。在分析学校现有资源基础上,获知学校已具备哪些资源,还需要哪些资源。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来识别及获取校内外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资源保障。因此,学校的资源获取能力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资源的多少。确立了校本课程方案之后,就要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实施的过程需要资源作为支撑,但并不意味着资源投入得越多,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就越好。充分地挖掘课程资源,并有效地配置资源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最大化。所以利用资源时,还要考虑其经济性,以最节省的支出取得最佳的效果。如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征,使相同资源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课程。总之,资源的配置是实现资源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因此,资源的配置能力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至关重要。资源投入经过资源转换,就会有相对应的资源产出。有效的校本课程产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学校的办学特色等。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终究要回归到对资源转换能力的评价上。资源转换能力的强弱,是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关键。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在特点和根源上与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共享。学校核心竞争力为校本课程提供了战略性资源基础。同样,当校本课程及其开发融入了战略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等特征时,校本课程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二、学校核心竞争力与校本课程主要元素构成的整合
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教学、师资、无形资产、物质资源等战略性资源基础上的能力,对内表现为一种能力体系,对外表现为诸如办学理念、资源、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优势要素。校本课程所需的要素在通过实践开发后,各要素会实现怎样的转换?能否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下表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分解,剖析校本课程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有何作为。
表1 校本课程与学校核心竞争力元素的整合
1. 共塑愿景与目标。所谓的愿景,是学校现处于什么状况,要达到什么状况。愿景是前景和发展方向的一个高度概括。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社会组织。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其中,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愿景和目标,必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即教育哲学。这就要求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好定位分析,建立愿景与目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外层是竞争优势,内层是能力内涵。发展办学理念即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思路。办学理念不是一时形成的,是学校长期以来办学精神的沉淀,同时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学校要提升核心竞争力,不能只是一味追求其外在的硬件实力,更要走内涵发展路线,注重办学理念要跟随时展,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校本课程开发将办学理念与愿景相结合,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为目标。学校的教育理念可以借着校本课程开发活灵活现地发表出来,从而渗透到课程设计、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愿景、目标的设立,实现了与办学理念的共塑和分享。
2. 整合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获得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课程资源,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源才能保障课程开发的有效进行。但是资源的投入量与课程实施效果并非呈完全正相关,只有对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才能做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配置结构最优化。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挖掘、获取、配置,最终产出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成果。如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观、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本质是建立在生源、师资、无形资产和物质资源等战略性资源的基础上的能力体系,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对这些战略性资源获取、整合和转换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开阔了学校获得课程资源的途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强了资源的获取能力、配置能力和转化能力,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受益者。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首先在观念上,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新事物的挑战。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较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对新事物有自己价值观思考,从而接受新事物。其次,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从挖掘课程资源,到参与课程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系列活动,重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校本课程开发整合教师资源,组织教师共同合作,一方面使教师合作能力有了提高,教师团队得到建设;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样,教师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元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师的团队建设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 鼓励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有所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深切体会到自己的意愿受到尊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校本课程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解放。合作式的学习加深了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沟通;探究式的学习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校本课程在表层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深层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素质是一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分数论”再也不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指标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不是拥有知识的人,而是会用知识的人。校本课程开发带给学生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提升了。
5. 改变课程文化。校本课程是课程文化的载体,一方面承传了学校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传统的课程文化以知识本位,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接受式学习,封闭式学习为特征。但今天课程文化越来越走向人本――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学生更多地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强调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协调,合作与自主的统一。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文化发生了改变,同时为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中的无形资源,是长期存在且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特点,学校文化从长远角度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所在。校本课程促使课程文化的改变,丰富和深化了学校文化,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6. 加强家、校、社区合作。学校本身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育本身不仅仅是学校的使命,是整个社会的使命。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开发过程,参与主体不只局限于校内的教师、学生和领导,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联系与沟通,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课程和办学理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校本课程向社区开放,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而且为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校本课程开发,使教育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同时使学校相关利益者的认可度逐渐得到提高。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品质,这正是社会所需和家长所期的。一所具有竞争力的学校必然是被利益相关者认可的,或者认可教学成果,或者认可教育理念。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加强了家、校、社区的合作,在提高学校的相关利益者的认可度上作出了贡献。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它不仅弥补了国家课程过于统一和集中所产生的弊端,而且增强了学校管理上的自,在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正是因为校本课程和学校核心竞争力在特点上有共享性,在根源上有共塑性,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可行性提供可能。校本课程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间彼此推动,彼此加强,通过校本课程建设成就的结果,最终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是课程上的改革亮点,同时也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校本课程在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中可以有所作为!
注释:
①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143-146.
②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③胡永新.中小学校核心竞争力初论[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
篇9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界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新概念逐步增多。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这是一种可喜现象。然而,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并不太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他们往往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某些措施当作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说,在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上,企业界的模糊反映了理论上的不清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是美国C・K・普拉海拉德和G・哈默于1990年提出来的。他们抓住在同一市场环境下一类企业长期兴盛而另一类企业衰败这一普遍存在的反复出现的经济现象,并进行分析,认为前一类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而后一类企业则缺乏这一能力。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研究别人忽视了的重要经济现象,并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这是令人称道的。然而,他们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技能与竞争力的集合,以及对企业竞争成功有贡献的学习的积累,则表现出他们未能透过经济现象而抓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这是令人惋惜之点。
笔者在阅读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著中,还发现另一部分作者也没有分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约因素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国外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的积累性学习,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方面技能的知识,是技能与竞争力的集合。国内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或企业核心能力是指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能的有机组合,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很明显,这样回答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值得商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我们认为,完整表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有特色的资源配置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长期统一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这一表述的要点是:
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超额收益是超过社会平均收益的那部分收益。获取这种收益正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目的之所在。获取收益是企业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和根本目标。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所追求的是社会平均收益,即等量资本必须获取等量收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所追求的是大于社会平均收益的收益,即在获取社会平均收益基础上还获取超额收益。因此,这类企业超越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的市场规则,从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那里获取转移收益,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资本收益率。
第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相一致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企业的供给能够形成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为此,企业不仅要在供给的品种、功能、数量、质量、供给方式(批量供给与个性供给)等问题上创造竞争优势,而且要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耗费低于同类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平均耗费。另一方面则是为企业的供给开发、拓展社会市场现实需求,即消费者愿意掏钱购买企业供给的需求。这种需求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根本标志。总之,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相一致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基本能力,对企业兴衰有着直接的决定性意义。
第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间内具有上述能力。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它与一般竞争力相区别的一个重要之点。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在较短的时期内繁荣兴盛,随后便衰败破落,这种昙花一现式的企业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它的短期兴盛是其供给恰逢市场机遇的结果,而不是核心竞争力的结晶。它不可避免的随着市场机遇的消失和竞争的加剧而面临破落厄运。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会有几十年、跨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兴旺发展。当然,即使是这样的企业,它也可能因核心竞争力的丧失而衰败。
第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有特点的资源配置能力。美国资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杰伊・巴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那么它们对于竞争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巴尼的观点颇有见地。如果企业的能力价值不大,或虽然价值大,但许多竞争者具有相似的能力,其他企业易于模仿,则这种能力会失去竞争优势,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除此以外,企业在人力、物质、知识技术等资源及其配置上,在供给和营销的理念、方式上,具有先进性,才会实现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长期统一,从而长时间的获取超额收益。因此,价值大、稀缺性、难于模仿性、先进性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互不代替,共同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特点。
第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检测指标。以上各点说明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质的规定性,本文试图谈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量的规定性。它的质必然通过它的量来表现,其量的大小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而且上述对其质的分析已为其量的检测提供了前提,即明确了从哪些方面来检测其量的大小。从检测指标大众化和便于与企业现有经营指标相衔接考虑,笔者主张采用下述的四个指标来检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一是预付资本与销售收入之比。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整体经营的效率和效益。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获取的销售收入多,或一定量的销售收入所耗费的预付资本少,其阶段性的核心竞争能力强。反之,其核心竞争力则弱。二是销售收入中知识技术贡献率。这一指标集中体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特点。由于运用新知识、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技术而增加的销售收入在销售收入总量中所占比例越高,企业能力越强。反之,企业能力就弱。三是单位产品成本耗费。这一指标反映的企业生产、销售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它是企业超额收益的可靠的来源,单位产品耗费的成本低,其能力强。反之,其能力则弱。四是资本税后利润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的最后成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最终表现。它高于同一行业多数企业的企业,其能力强。反之,其能力就弱。这四个指标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在检测企业核心竞争力时,不仅要运用它们进行企业自身的纵向分析,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它们进行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横向比较;不仅要运用它们进行阶段性(例如一年)的分析,更为重要的是要长时间坚持运用它们分析企业经营状况。这四个指标长时间优于同行业其他多数企业的企业才具有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可作这样的表述:它是企业通过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长期统一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正如前述,企业的供给是否有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因素。这是因为它实际上就是企业诸多矛盾中的基本矛盾。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的矛盾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各方面,制约、规定着企业其他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而企业其他矛盾的解决服从于、服务于企业供给与社会市场现实需求矛盾双方的统一。它最终决定企业能否长时间获取超额收益。因此,企业经营过程各方面的具体矛盾和具体因素是以企业供给与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相一致为中心来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在企业供给方面,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形成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这是决定企业能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如果企业供给的产品和服务不是社会市场所需求的,其购买者寥寥无几,甚至无人问津,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就失去了根基。为使企业的供给能为社会市场现实需求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企业在生产阶段必须处理好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问题。一要加强市场需求的调查、预测和反馈,正确决定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定位。二要加强质量监控,优化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三要缩短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提高资本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四要降低购买费用和生产费用,以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同行业的平均耗费为目标,增强价格竞争优势,获取超额收益。
第二,在市场方面,企业必须创造与供给相衔接的社会市场现实需求。企业供给的是好的产品和服务,但购买者不可能及时认识而形成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传统的销售策略是靠购买者的传颂、推荐而扩大产品的销售额。这种费时长、空间小、发展缓慢的销售策略,对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来说是不可取的。企业自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前夕开始,即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开发市场战略,使顾客尽快认可并购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形成现实的社会市场需求。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最终因素。开发、拓展市场战略的内容,包含以双赢为目标,以品牌为载体,以营销为核心,辅之以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活动。企业应在这些方面花大力气创造有自己特色的做法,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三,在知识技术方面,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技术含量,实现知识化。这是新经济时代对企业的要求。经济知识化、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处于这样时代的企业,为参与国际范围的合作与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必须实现生产、营销、管理的知识化。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方面,企业应加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果断实施产品战略转移,不断提供知识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品。同时,在产品生产方式上,应努力运用新知识及其实用化的新技术,进行柔性的灵活而快捷的产品制造,以满足多样化甚至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在营销方面,企业应提高其知识含量,努力用含有新知识、新技术的新产品引发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开拓新的营销领域。随着消费者和社会生活的知识化,实现营销思想从顾客导向型转为社会市场导向型,即从顾客需要什么就供给什么,转变为企业的供给既能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又符合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应营销方式知识化趋势,在提高现有营销方式知识含量的同时,努力采用如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知识技术含量更高的营销方式。在管理方面,企业应及早认识科学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的新发展,逐步实现管理思想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管理内容从生产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管理模式从传统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管理组织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
此外,具有灵活快速反应能力的、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处理问题高效率的企业体制、企业运行机制和企业组织结构,也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篇10
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但是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正因为如此,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产品/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上,如今人们又把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拓展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的获取是有所不同的。一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其核心业务是核心竞争力;一家单一化企业,其核心产品(即核心零部件)是核心竞争力;在制造型企业中,核心竞争力是隐含在核心产品(核心零部件)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而在服务型企业中,核心竞争力则围绕顾客满意(CS)的各项指标展开。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除了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业务构成核心竞争力外,品牌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元素,而这也是目前国内企业最为缺乏的。品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如下:
首先,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毫无疑问具有不可替代性。品牌是区别于其他同类/替代产品的最重要标志,自然不可替代。而且品牌地位越强势,其不可替代性越强,如同“百事—新一代的选择”一样,鲜明区隔其他竞争者。
其次从持续赢利的角度看。目前的中国市场,对于一般消费品而言,指牌购买是市场主流,无论是各种快速消费品还是耐用消费品,消费者购买时同样关注“什么牌子的?”。这样品牌意识与观念,使得名牌产品能比一般产品贵上一大截,并且能够形成相对忠诚的消费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