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篇1

(1)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解决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科学的设计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全局性设计,使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城市规划需要设计者站在全局的最高点去看问题,同时要考虑到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对于设计者的素质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城市规划不仅仅是点和线、线和面的递进关系,同时也是空间与时间横向与纵向关系。城市规划中需要设计者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城市规划更多的是考虑“面”的问题。

(2)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建筑设计是基于居民对建筑的主观要求,采用科学的规划设计原理,对建筑的内部及外部进行设计和改造。第二,建筑设计是根据城市规划的基本纲要,为城市的功能提供载体,利用城市资源对建筑进行可持续建造。建筑规划更多的是考虑“点”的问题。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所表达的思想都是相对一致的,都把落脚点放在科学规划上。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①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建筑设计要遵循城市的规划设计,要以城市规划纲要作为建筑设计的首要前提。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的建造着若不依据城市规划纲要进行设计,那么整个城市的管理就是无序的,城市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②城市规划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建筑设计的多样化。建筑设计本身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优秀的建筑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③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不可分离的。在城市的发展中,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城市规划的基本体现。一座城市拥有着多样的建筑形态有利于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反过来也同样如此。从另一方面讲,两者结合即是一种互补。

2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相互作用

(1)有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结合能够有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规划提供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建筑设计则是对规划做出具体实践,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为城市建设做出有效部署。

(2)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控制。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规划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就要运用建筑设计来进行填充。城市规划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调控,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设计的进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的综合利用水平,对建设本身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3)增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度。城市规划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行、共同参与,而建筑本身也是同样如此。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使其在实际运作中减少了很多摩擦。对于经济水平相对较弱的城市,可以在短时间内建造优秀建筑,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为城市的发展助力。

3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理性对待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将硬件与软件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是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城市规划的设计的涵盖范围特别广泛,需要时间与空间的融合,所以,城市规划从初期设计到最后维护都要及时的进行跟进。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城市功能进行界定、对城市道路进行划分,也要注重单个建筑形态对城市整体规划的影响。使城市各个方面结合成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拥有极高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考验着城市规划设计者的专业素质。从另一方面讲,建筑设计质量的高低对城市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同建筑设计一样,遵循科学、认真的原则,对建设的进度及时的跟进,才能更好的完成目标。

(2)建筑设计要在根本上以城市规划为基准。建筑师在对建筑进行初始设计时,要考虑各种问题,综合来讲,就是将大环境与小环境进行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弊端也渐渐显现出来。同样,建筑设计也出现各种问题,盲目追求建筑的“高大上”,忽视建筑本身的实际功能,使城市资源遭到很大的浪费。建筑师在表达自己情感方面进行的创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味追求建筑本身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对其他之外的因素不加以考虑,那么就会使得建筑本身与整体环境不相协调,违背了城市规划本身的要点。建筑师在设计时考虑的大环境其创作的基础,任何设计都要服从城市规划,符合城市的功能需求。

(3)加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施的管理。任何城市建设不可能出现准确无误的执行,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执行的控制。对建筑设计的执行阶段要加强行政上的监督,建立行政问责机制。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故意的偏差,不仅仅是对建筑师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更是对城市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同时也是对城市规划纲要的违背。

(4)建立完整的建筑设计评估系统。重要的建筑在初始设计阶段综合考评中,就应引入城市的考评系统。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对建筑师的设计进行评估,可以为城市规划的设计提供参考。同样,建筑师的设计作品是否符合本城市的规划纲要,是评估的核心内容。评估系统在选出合适的作品后,仍要仔细斟酌,所选作品是否符合周围建筑群得整体环境,是否符合区域内的城市功能。建筑设计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划,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

4结语

篇2

收稿日期:2012-09-12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C12050)

作者简介:蔡良娃(1977-),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美学、城市设计研究,(E-mail)。

摘要:本科阶段的建筑美学教育,是在设计技巧训练之外,培养学生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专业审美眼光和美学思维方式,其作用意义不可忽视。重点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天津大学建筑美学课程教学注重天大传统美学理论的延续,关注前沿创新理论,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比例,开展横向主题式教学,采用多元结合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U-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95-03 建筑美学课程教授的内容是以城市与建筑为审美对象,同时融合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美学、科学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精华,总结而成的美学规律。本科阶段的建筑美学教育,是在设计技巧训练之外,培养学生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专业审美眼光和美学思维方式,即引导学生如何从美学的、艺术的维度观察、发现、思考和把握城市规划与建筑学方面的问题。如何在建筑美学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热情,并为日后的设计引入美学思维的理论支撑,值得建筑学相关教育者思考与探究。

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在数字技术进入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之后,计算机强大的数据控制能力、图形分析能力,使其从设计的辅助角色向整个设计过程的整合角色转换。诸多先锋建筑师都在其作品中彰显了数字化的强大表现力及对其工具性的依赖。学生们借助简单的软件,如Sketch Up、3D MAX等,很容易迅速地制造出复杂、新奇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作品。传统形式美的准则与数字化的城市和建筑观出现冲突,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字技术下建筑美学的转变,是当下建筑美学教学的又一突出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析

针对当前建筑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对建筑美学的兴趣,让美学与哲学理论、形式美的法则理论等更浅显易懂,切实帮助学生做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正确认识当前数字技术对设计观念与审美价值的冲击,学院对建筑美学课程教学方法作出调整。

(一)调整教学内容比例

建筑美学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建筑美学的发展史纲以及建筑美学的理论体系三大部分。教学内容比例的调整主要原则为:减少纯美学理论比例;增加学生关注内容;延续形式美研究传统;关注当代信息化与生态美学新思潮。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与自身特点,对于建筑美学的含义与范畴、建筑美的哲学定位、建筑美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等美学基本概念作适当压缩。在讲解时尽量做到简单明晰,不过多展开演绎。

针对学生比较喜欢当代建筑师、规划师的作品,较为关注时尚前沿的建筑设计,认为这些建筑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更真实,而大师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更能为自己所模仿的情况,在建筑美学发展史纲的讲授中,对于西方古代城市与建筑的艺术观念与美感特征等部分内容适当压缩,着重讲述建筑的审美拓展、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与现代城市规划思潮。

在建筑美学理论体系中,重点讲述传统形式美的法则,以及当代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建筑美学理论。对传统形式美法则的研究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优势,以学院彭一刚院士为带头人,从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切入,揭示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和设计图式化的构图原理,把解决好建筑形式美问题当作建筑创作中的基础环节之一。彭一刚院士的《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学生设计入门的必读书籍。而当代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西方建筑审美变异,是以学院曾坚教授为代表的团队主要研究的成果,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热点话题。

(二)进行横向主题式教学

横向主题式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建筑美学发展史纲部分与形式美法则教学内容。传统的美学史纲,从古希腊的和谐优美开始到古典主义的严谨理性,再到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后现代的多元多义。这种通史化教育尽管逻辑清晰,结构谨严,但其鸿篇巨制的诠释性架构体系对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吃力,同时,面对活生生的最新建筑设计研究时往往显得“交流”困难,过于机械、僵硬、形式化。

尝试在简洁梳理建筑美学思想史的基础上,把形式美法则:“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重点与一般(主和从、对比与微差)”“比例和尺度”“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渗透于层次”等作为不同主题,每节课围绕一个或两个主题,横向展开比较,分析各个不同时期设计作品的美学意义。如在“均衡与稳定”主题中,包括了诸如西方古典城市规划的均衡完整构图与中国古代“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营国思想,以及扎哈·哈迪德极具动感的参数化城市设计方案的比较;避暑山庄烟雨楼建筑群不对称的布局与具有稳定感的金字塔群的比较;肯尼迪机场候机楼的动态平衡与CCTV大楼突破传统稳定观念的惊人形式的比较等。

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即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认知。教师仅对每个主题基本含义作重点讲述,归纳、比较,研究部分由学生完成,重点对不同时期建筑作品进行分析。课后每一位学生都要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对符合该主题的作品进行课堂分享。在此阶段,学生从资料搜集,到重点备课、课堂讲述,都要求做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被提升,对同一主题不同作品呈现出了多维的理解。

(三)多元结合的教学方式

美学课程历来被认为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采用分析方法,由含义解析、叙述、分析到图示、案例解析,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度低。同时,艰深晦涩的美学理论似乎与学生实际的设计课程学习完全无关,容易淡化学生对建筑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尝试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是美学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尝试在美学课程单元的不同阶段,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动态的声像资料能够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信息,拉近学生与著名城市、建筑物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能尽可能地体验建筑的三维世界。除在“建筑美学发展史纲”部分采用互动式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外,在建筑美学基本概念部分,由于主要为美学概念、哲学定位以及美的形态特点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增强学生对经典美学意义与文化艺术信息的感性认识,提升学习兴趣,可进行赏析式体验。比如:在讲授城市与建筑美学的时空特性时,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节选;在讲授城市与建筑美学的文化维度时,请学生欣赏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古堡》交响曲、欣赏唐代诗人杜牧的散文《阿房宫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等。

而在新增的当前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最前沿的“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美学理论”单元,对“参数化城市与建筑设计”感兴趣的学生可选择“基于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城市形态生成”“参数化设计对建筑形态影响”“数字化城市的哲学与美学解读”等主题,或自选感兴趣的相关主题,汇报研究成果并展开广泛讨论。根据知识点及内容特征分成若干课题,4~6名学生为一组,要求每组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针对选题内容为听者设置思考题。课堂上以制作PPT、影片、手工模型等方式进行成果表达,亦有听者的随机提问,形成讨论互评。由于“信息与生态技术影响下的美学理论”是较为前沿的美学理论与设计思潮,学生对这一互动环节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学生们视野广泛、思考活跃、评断犀利,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 语

当今,全球城市面临不同的发展与转型问题,建筑现象纷繁复杂,建筑美学课程试图拓展学生规划思维与设计创作视野,为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提供美学理论与思维方法支撑。同时,针对学生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课程学习中感兴趣与出现困扰的问题,适当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比例;打破通史化教育模式,开展横向主题式教学;在注重天津大学传统美学理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和设计图式化的构图原理”教学之外,增设了“现代建筑的审美拓展与当代建筑的审美变异”部分的讲授,以期达到增强学生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及理论思维能力,为学生设计课程提供理论指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坚,蔡良娃.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吕品晶.建筑教育的艺术维度——兼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实践探索[J].美术研究,2008(1):44-47.

[3]六角鬼丈.建筑教育的特征与未来——艺术系的建筑教育特征[J].胡惠琴,译.建筑学报,2008(2):12-14.

[4]布正伟.彭一刚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J].建筑学报,2011(11):80-85.

Exploration and thought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teaching methods

CAI Liangwa, ZENG Jian, ZENG P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g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P. R. China)

篇3

关键词: 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which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d of the global response to climate warming, the concepts of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cities and eco-city are gradually been accepted. Therefore,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he first step in building a low-carbon, eco-city.

Key words: eco-city; urban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资源的锐减,使得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质量正在不断的下降,城市生态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程度,在严峻的客观事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分析和评判当今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强烈呼唤。为使城市能够成为人类有效利用资源及能量的绿色家园, 使城市环境得以改善并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运而生。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 结合生态学的原理、 方法, 应用规划科学、 系统科学的手段, 去辨识、 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 确定最佳生态位, 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 环境规划、 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 政策和计划, 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 以生态学、 环境学、 城市学、 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 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 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发展方向, 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 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 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 资源、 环境问题, 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既与城市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城市规划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合理设计等,也可以说主要是城市物质空间与建筑景观的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水、大气、 土壤等生态环境的保护、管育、 修复和重建, 主要涉及区域环境污染、 土地退化、水土流失、 水源涵养、 城市绿化等方面。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则强调运用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在对规划区域社会、经济、 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 提出城市社会、经济建设、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目标的总体规划。

二、合理的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 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文化、 城市形象、 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 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 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 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 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 河、 湖、 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 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 融生态环境、 城市文化、 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 提高生态效益、 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 完善生态功能, 提高其生态效益、 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 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 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高起点、高标准、 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 同时努力发展旅游、 教育、 医疗、 物流、 文化、 信息、 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 设计、孵化中心, 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 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 提高生态经济在 GDP 中的比重。

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 ① 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 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 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②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 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 化学污染、 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 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③ 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 生活垃圾。④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 推广屋顶绿化、 垂直绿化、 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 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

三、城市生态规划设计途径

篇4

人文地理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观念。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高一人文地理复习策略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期末地理的命题特点通过对近年海淀期末地理部分的试题剖析,不难看出其试题命制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围绕人文地理核心主干内容选择“中心问题”,突出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2、创设问题情境,凸显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分析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或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进行反思,从中渗透着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期末复习备考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人文地理内容虽然具有“多而杂,偏记忆”的特点,但从考试角度看,对其复习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探。根据上述人文地理考试命题特点和复习原则,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关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准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构建人文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从总体来看,自然地理较难,但规律性强,容易抓住重点;人文地理容易,但内容分散,很难抓住重点。因此,要运用知识结构法来复习,通过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人文地理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其考查的主干知识(内容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布局、聚落(城市)形成、交通线(点)建设、商贸活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2)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资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能源)利用问题与环境保护;主要环境问题现状、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模式、案例等。

(3)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人口数量、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与解决办法,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4)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掌握中国和世界地理概况。对中国和世界热点区域,要掌握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探讨区域发展措施。

2、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认清发展规律。

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交通枢纽、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城市规划、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旅游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变化规律、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转变、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原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农业生产活动的合理布局原理、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布局)原理、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原理、旅游欣赏与旅游资源开发原理、旅游景观欣赏要求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环境问题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要运用专题复习法,系统掌握人文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习应以专题复习为宜,而且专题的确立宜大不宜小。如果专题过小,不仅综合性会大大削弱,而且会显得很琐碎,导致死记硬背现象。

根据人文地理特点可确立的专题有:

(1)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等。

(2)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等。

(3)旅游地理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开发、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环境问题及保护等。

(4)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

三、几点注意事项1、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往往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

2、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率除了要加强解题指导外,还要拓宽人文地理的知识范围,增加人文修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和热点,这些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

篇5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将现代生态理念融合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结合科学的生态学原理把城市看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规划改革。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生态学角度看,城市都是人们日常活动最集中、最密集的区域,而城市的自然发展、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发展等都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这些复杂的生态环境综合体都是按照这一系统顺利运行的,能够引导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着。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2 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2.1 整体性原则。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2.1.1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

2.1.2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2.2 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3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1 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3.2 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3.3.1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3.3.2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3.4 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3.4.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3.4.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3.5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3.6 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3.7 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3.8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3.9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4 结束语

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使得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肯定自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绿色基础设施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化的作用是给城市带来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它带来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传播,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及其不良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城市化不仅形成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和建筑,同时也占领了非常大面积的生态空间,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我国生态保护措施在现阶段缺乏一定的规则,生态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基础设施来源于美国,至今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1999年8月,首次提出了关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绿色基础设施是我们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他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他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

因此,“绿色基础设施是有城市的周围、城市与地区之间、所有空间尺度上的一切自然半自然,人工的多功能生态网络组合而成。”绿色基础设施使城镇规划、景观学等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从而从整体上维护城市内外的生态资源等等。

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主要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和小型场地组成,与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的廊道及踏脚地概念接近,单其外部可能还有不同层级的缓冲区。

2.1网络中心

“网络中心是指大片的自然区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起源地或目的地。”主要包括;①大型的生态保护区域,比如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栖息地;②大型公共土地;如兼具资源开采价值,自然游憩价值的国家森林等;③农地;包括农场、林地、牧场等;④公园和开放空间;公园、自然区域,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等;⑤循环土地,指公众或私人过度使用和损害的土地,可重新修复或开垦;例如对矿地、垃圾填埋场等。

2.2连接廊道

“连接廊道是指线性的生态廊道,它将网络中心和小型场地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系统。”廊道包括,①景观连接廊道;是连接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公园,农地和为当地的动植物提供成长空间的开放性的空间。②保护廊道;指为野生生物提供通道,他是一种线性廊道,比如河流和河岸缓冲区等;③绿带;通过分离相邻的土地用途,缓冲使用冲击的影响和保护自然景观,同时也维护当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农场或牧场的土地类型,例如农田保护区等。

2.3小型场地

“小型场地是尺度小于网络中心,是在网络中心或连接廊道无法连通的情况下,为动物迁徙或人类休憩而设立的生态节点,是对网络中心和连接廊道的补充。”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绿色基础设施起源于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和肯定。

3.1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中的理论应用

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成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规划理论。在城市不断扩张中,时代的主流理念已经变成追求形态的紧凑和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增长。完整的区域开敞空间体系将在保护和恢复那些支撑城市、郊区和乡村村落的自然资源和公众空间的同时,巩固和提升城市的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对城乡各种绿地的整合以形成的网络化开敞空间结构,对控制城市无序蔓延起着突出作用。”新城市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皮得·卡尔索普曾明确指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保护有助于为都市区定义发展边界,抑制城市蔓延,是区域集约发展的重要框架。”

西方国家的规划实践早已体现了对绿色基础理念的运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6年美国(USA)编制完成的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三州大都市区第三次区域规划。该规划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明确提出“3E”,即“经济”、“环境”与公正作为规划的核心要素。与之对应的是五大规划方略。居于首位的是绿地方略,其意在保护区域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流域、森林、河口和农田,并明确指出;应该以绿道网络连接,并且滋养城市和郊区和受保护的景观。

3.2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2001年美国马里兰州推行了绿图计划(Maryland’s Green Print Program),“旨在以一个大型的生态型网络中心通过绿道或连接环节连接形成全州网络系统(图2),用于减少因发展带来的土地破碎化等消极影响。马里兰州逐渐发展了功能健全的庞大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体系—绿色基础设施评估。”

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在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并不多,相关实践就更屈指可数。尚未开展有关的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也没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规范,从城市社区到整个城市缺少系统的技术和管理, 也出台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性文件。

①绿色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的衔接。②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现有相关规划衔接,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研究,除针对具体的规划,还必须注意与现有规划之间的配合协调,这样才会更具统一性。③学习欧美国家的研究理论,建立适应中国的理论体系和规则。

篇7

关键词:总体城市设计背景与内容,现状与问题,对策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城市形态与空间塑造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千城一面,城市毫无特色与魅力,城市环境污染,公共空间破碎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缺少时效性等。都成为总体城市设计提出的重要原因。

总体城市设计理解为,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良好的,具有特色魅力的城市形象,用以指导下一层次的规划设计,保障城市良性发展【1】。其编制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针对城市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特点,提出对城市风貌的总体设想;确定城市整体空间结构;构建城市空间景观体系,包括确定城市标志性景观、景观走廊及控制区;形成丰富韵律的城市天际线、确定城市各分区建筑高度;构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包括安排配置各级公共绿地、公园、广场等。

二、我国总体城市设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难以兼容。在编制法定规划时,规划师更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进行编制工作,以城市功能作为主要标尺,缺少在用地布局引入设计思维,缺乏塑造城市空间的意识,难以指导实际的城市建设活动。

总体城市设计缺少系统性理论研究。在城市规划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侧重于从经济、社会、功能等宏观层面研究城市问题,而较少进行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研究。加上当前学界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尚存在差异,对城市设计研究缺乏关注。系统性理论研究的缺乏导致城市规划体系发育不够健全。

总体城市设计“泛化现象”【2】严重。总规层面上的城市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不足,导致编制与实施脱节。在总体城市设计的开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一种过于求大求全的倾向,称为城市设计“泛化”现象。这种“泛化”现象容易导致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过于复杂而庞大的巨系统中,导致在分析时对重点问题的忽略和在表达时对关键解决方案解释的含混不清。

市场条件下,投资主体多样性导致城市建设的不确定性增强,成为总体城市设计实施中的障碍。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涉及整个城市,因而在理论上会与所有开发主体有关。同时城市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法定程序的约束,总体城市设计的目标一经确立,并不能保证其延续性。

三、我国总体城市设计中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的独立性减弱。总体城市设计师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的,不能独立存在。同时两者的内容有很多的交叉点,导致城市设计只能充当“配角”,处于城市总体规划补充、从属的地位。

决策者的意识干预与主体参与者的认识不统一。在城市规划编制的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对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其中规划师与建筑师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就有巨大的不同。

城市设计的核心指标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在当前的城市设计实施中,多采用城市导则的形式加以体现城市设计意图。在导则中,常以色彩、材质、天际线等感性的指标体系为主要的构成内容,这些指标通常难以量化,更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造成城市设计成果难以有效实施的尴尬。

在各种利益博弈中处于劣势。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涉及到政府、开发商、居民三者的利益。“土地经济”是当前许多政府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主要经济活动,开发商更多地关注经济利益,而居民更多的是关注自身的生存空间,以及有关环保、生态等公共利益。而在这三类利益的冲突和协调过程中,城市设计的非刚性指标要素通常被迫作出无奈选择。

四、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的对策与趋势

构建具有统一认识的城市设计学科体系。加强对工作内容统一性的理解。应着重从宏观尺度下城市整体形体环境设计和公众利益平衡两个角度去理解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的工作内容。整体形体环境设计主要从城市景观特色、山水环境、形象特色、生态环境、城市形态结构、城市交通等要素入手把握城市的整体风貌特征和城市空间格局。

城市设计融入现有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通过纲要的形式,可将总体城市设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文本。通过对城市整体风貌、空间形态和公共空间等三维要素的设想、确定和设计来弥补传统总体规划偏重于二维土地使用规划的不足。并在总体规划中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将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相融合,公共空间网络与公共资源分配融合,空间形态特征与土地利用结构融合【3】。

强调总体城市设计对次一层控规的指导性。明确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依然是控规。因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国家法定规划,具有法律效应。但控规在编制过程中,对用地性质规定过于单一,对各类用地指标的规定缺乏弹性【4】。内容过于平面化,缺乏形象内容等问题,应以城市设计为依托确定各类规划用地性质与指标,同时编制相应控规地区的城市设计导则,强化总体城市设计对控规层面的引导性。

开发与管理模式的调整。通过完善的法律规定,鼓励开发商提供为全体市民服务的公共空间与设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开发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合理引导开发商的市场土地开发行为,逐步减少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良性发展。如推广容积率补偿与奖励制度。

强调总体策划,加强城市设计实施的保障性。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引入总体策划思维,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提高城市设计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总体策划是把建设意图转换成定义明确、系统清晰、目标具体且富有策略性运作思路的系统活动,产物是计划或大纲【5】。通过基本目标决策、可行性研究、项目基本策划、全面预测评估和拟定工作计划的程序,进一步论证项目的可行性为下一步的实施打好基础。

五、结语。

本文回顾了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的现状与主要问题,对问题梳理分析,提出应对策略,同时由于总体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城市实践不长,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统一的工作内容,因此,留给城市规划工作者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 宇 刘立宇 刘海波. 浅谈上海庙镇总体城市设计. 山西建筑,2010,7月,

[2] 李欣瑞,周国艳. 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探析. 工程与建设,2009,第6期,

[3] 张敏,伍敏.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三维空间观――浅析城市设计空间理念介入总体规划的动力及方法. 城市发展研究,2008,5,

[4] 赵,张馨予.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革新之路――谈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城市规划,2009,10,

[5] 刘宛. 总体策划――城市设计实践过程的全面保障. 城市规划,2004,第7期,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城市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31-02

1 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 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 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实践

3.1 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 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 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 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 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 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 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 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 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4] 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9

设想一下,如果有人问你:别墅建筑风格上,新古典主义和地中海风格有些什么最大的特点。你如何描述清楚呢?无论怎么讲,对方未必获得要领,但是如果你能够用钢笔简单的画给人家看,这样就很容易解释清楚了,这就是手绘的好处。

我到现在依然主要用手绘来表达自己的概念。这是一个从小形成的习惯。因为做设计的时候,你脑子里的想法,如果能比较准确的用速写表现出来,并能够说明情况和构思,对方也容易和你沟通。而在大学上课的时候,你越准确、快速地用线描的方式在“白板”上用马克笔把你讲的设计内容表现出来,学生就越容易理解。

我印象最深的用手绘表现思想的一个课程。就是现代建筑史。我经常用手绘来讲建筑史。学生很容易明白。比如在讲到勒・科布西埃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时候。我在白板的一边画一张很大的欧洲中世纪的小城镇,把城市的功能内容一个一个的画上去,教堂、市场、住宅、坟场等等,也画出对外联系用的道路、桥梁、河流、码头,然后把科布西埃的理想城市的核心:高层住宅画一个,形式用他的马赛公寓。之后加到八栋这样马赛公寓,在周围画上商业中心、17区、公园、高速公路……慢慢地,一个现代城市就出现在白板上了,学生一方面看得有点目瞪口呆,同时都深深地记住了现代城市规划和传统规划的差别。下课之后,他们都会用数码相机拍摄这些画。马克笔在白板上特别流畅。我自己的技巧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些画,差不多每年都要画,我们美国学校的清洁工有一次找到我,说他们真是很舍不得擦掉这些画,因为他们晚上做清洁的时候,是要擦白板的,他们几个人在我的教室看老半天。也下不了决心擦。

不过,这种速写最有用的场所,还是和建筑项目开发单位、开发商沟通的时候。我们开口闭口讲风格,但是人家要知道具体的法国南部乡村风格、意大利地中海风格、或者西班牙地中海风格是什么样子的,你不能够拿语言搪塞。照片也往往不准确,因此我的方法就是手绘交待。手绘的作用的确很大,我很有体会。比如国内现在开始流行Art Deco风格,因此好多地产商都说要做Art Deco的建筑、景观。有一次问我:A rt Deco雕塑什么样的。我给他们看一些照片上的雕塑,也还是不清楚,我想起雕塑家马约尔做过的一个亚当和夏娃的作品。很有趣。就用手绘画了一个给他们看。结果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可省了好多口舌啊。风格这个东西。有时候讲不清楚,画出来一看就明白,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文字往往不如图来得直截了当、清晰易懂。这个方法成了我的交流习惯,从16年前给万科做项目,包括早期深圳的“俊园”的改造概念、标志。 “第五园”的基本概念,到现在我在北京、海南、重庆、广州等等这些地方我经手的项目。大凡设计到设计概念的问题,我都习惯用手绘给提案和建议。这样做直截了当,不废话,开发商很喜欢,我自己也满意,特别是你画出来的概念,交给建筑设计事务所参考,过一年你就看见你的概念做出来了。真是很有一种满足感呢!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设计;管理;影响

城市的设计就是为了城市的管理来服务的,而城市规划的管理模式也是为了城市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由此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以下就来具体的谈一谈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对其城市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概念

1.1 城市规划管理概念

“资源”一词在当今现代化社会是及其珍贵的,而对于城市化的良好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一点来对城市规划管理进行一下简单的概括,可以说,城市规划管理就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以此达到城市持久、健康的发展。城市是人群聚居的地方,而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性格,所以,要想将这些性格不一的人群合理的聚集在一个地方,就需要有良好的规范来约束人们,这并不是说人都是需要约束才能够发展的,而是说,有这样的一个约束是为在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产生冲突的时候,可以有一个规范来达到制止和调节的作用。

1.2 城市规划管理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迅速发展。不仅是为了社会,同样也是为了世界,甚至是为了满足绿色生态、文明社会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以此来促进城市化高质量的进程。那么,需要从几点入手呢?简单的可分为两点:一是硬件设施要跟上脚步,例如:交通、住房和工厂布局等等。二是软件文化,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区域性公共服务、社区文化等等,这样,可以使各项设施有一个合理布局。再者,还要明确城市化发展目标,有条不紊的发展城市以及城市的经济,不断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岁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然,城市规划的管理不仅仅是为了上述的问题,同时,对城市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可以将城市的使用空间实现最大化,充分的利用每一片土地,也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的利用,为我国节省能源、资源做出突出的贡献。

2、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整体建设工作中的意义

2.1 计划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中有着很强的计划性特点,对城市的设计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的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依据合理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图纸来一步一步规范的执行。对于城市的设计也不是一麟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而正式的施工也不是马上就能够完成的事情,有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规划,是在3年内完成还是在5年内完成等等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对城市设计有一个很清晰的规划,才能够开始实施。

2.2 推进城币的整体建设工作

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推进城市整体建设工作,因为,有了规划与设计,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在那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我们在哪些方面的工作没有很好地落实,这样我们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去工作去完成了。例如,在房屋建设方面,政府如果有了很好的规划,发出条文指令,使得相关的企业明白,该在什么地方建筑,不该在什么地方建筑,建筑的样式是什么,大体符合这个城市的整体特色。我们能看到属于这个地方的东西,这样对于人文文明建设,也是有极其重要的帮助的。有了明确的城市规划,就像是有的航船有个航标,有了指南针,也就是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城市建设。

2.3 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

其实,城市规划设计不仅仅能推动城市的整体建设工作,其对于城市的调控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调控资源了合理有效利用,可以调控人口的合理分布,可以调控各种设施建设,最主要的是对于这座城市的整体面貌来讲,它的调控作用更加的明显。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国家,市场的调节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可以调节所有东西的,因为市场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多以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就需要有关的政府部门的出面,政府充分做好人民公仆的职责,建设免费的公共设施,造福人民。另外城市的规划设计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不浪费资源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

3、城市规划管理对规划设计的影响

3.1 城市总体规划方面

目前,专门的城市规划设计人才并不是很多,所以对于城市建设的专业性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严重的缺乏科学性。另外,城市规划没有长期、远大的目标,现在的城市规划管理基本上都是着眼于现在而建立起来的,没有将未来的发展计划设计到城市规划当中去。还有就是,有些城市的发展目标并没有与本城市的客观实际情况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制定的规划或激进、或保守,这样就使城市的发展受到沉重的影响。

3.2 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主要由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来执行,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对规划项目进行选择和研究,然后根据项目实际制定出具体的项目方案,包括政策方案、决策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等。

3.3 城市规划管理有利于城市设计队伍素质的提高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相关规划设计人员的配备,包括城市规划设计管理人员以及规划任务委托机构等。通过相关规划设计人员以及规划管理机构的配置,城市设计工作变得更加的科学化、规划化、合理化,设计人员要注重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城市的发展会带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这样的发展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的提高,而良好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当然,这样的改变绝对是积极性的。但是,有机遇就会有挑战,现在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不是很完善,常常会因为一些旧的生活观念而无法顺利的完成,所以,这就需要包括在居民、相关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人改变旧的思想传统观念,将现代化的科学设备充分的运用到城市管理当中去,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现代城市。同时,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在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不断地提高城市的整体水平,促进城市建设的目标能够充分的实现。

4、城市规划设计管理要遵守的原则

4.1 整体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是对一座城市整体全面的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强调的是整合性,这就要求设计者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确保整体和部分两方面的发展能够互相协调,是各个部分在空间布局上能够与整体相衬托。

4.2 经济效益原则

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巨大的经济费用支出,因此在规划设计工作中,一定秉持经济节约的原则,对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一定要合理安排,科学配置,以确保城市建设投资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

4.3 安全合理原则

城市规划中还要面临诸多自然问题,如城市地理位置、自然灾害以及气候条件等等,因此在对城市建设未来的规划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如地处洪涝灾害区域城市的泄洪防涝能力,以及地处地震区域城市设施的抗震能力等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城建中的种种安全问题,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