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范文

时间:2023-12-14 17:4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和线下教学双结合

篇1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1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加快响应职教20条中国家针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的要求[1],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对接就业岗位需求,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2]早已刻不容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直观教学方式与网络教学高效又个性化的特点,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之一[3]。但是目前,各职业院校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真实运用线上线下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却不多,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教学改革体系,大家均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本文以铁道机车专业《内燃机车柴油机》课程为例,详细描述了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进行教学的过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专业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

2.1教学整体分析。《内燃机车柴油机》课程是铁道机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功能是对接铁道机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机车乘务员工作岗位,培养内燃机车司机对柴油机的检查、运用和故障分析处理能力,并为后续顶岗实习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内燃机车柴油机的结构复杂紧凑,部件种类繁多,部分原理抽象,学生学习理解困难;部件整体重量大,且机车内部空间狭小,既无法拆解部件讲解也无法到机车内部现场实践教学。针对内燃机车柴油机结构复杂和学生讨厌灌输课堂、喜爱动手的特点,采用现场工作视频引导、结构认知、流程探索、仿真模拟和实车演练等递进式环节,逐步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课中广泛运用趣味游戏和信息化手段融入以上各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达成掌握知识、锤炼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的目标。2.2教学策略。2.2.1教学设计思路。构建技能、知识和素养三线并行的育人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引入现场作业标准,采用校企双导师制将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进行培养,从而达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要求完美衔接(如图1)。岗位技能:以“开车时柴油机必做的体检”为主线,依靠检外科、测血压、通肠胃和查内科四大模块为具体任务,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兴趣,掌握核心技能。教学内容:从各系统部件的具体作用、结构组成、工作流程和实践操作四方面内容展开教学内容的学习,在层层递进的阶段学习中突破教学重点。课程思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锤炼团队协作的能力,在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学习中的培养安全生产、规范操作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2.2.2教学策略设计。结合学情分析,以现实岗位、技能、素养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设计层层递进的“四心”教学模式,辅以企业导师在线指导,推行企业岗位标准,助推专业实践,融合课程思政,以现实场景为中心,以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游戏模式教学使学生动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牢记敬业奉献的初心,全面达成教学目标。2.2.3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实施过程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诊断分析,知识预演;课中情景模拟,合作探究,突破难点;课后双师指导,巩固提高三个阶段,以“开车时柴油机必做的体检项目”为任务驱动,依照“四心”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课、视频、动画、游戏、实操等方式,将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营造活跃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现场互动的课堂气氛。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企业导师线上指导,课后平台答疑提高,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达成目标。教学内容围绕“开车时柴油机必做的体检项目”展开,每次课中的任务均为总任务的一部分,学生均需要填写“柴油机体检表”,课程中针对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如图2所示,在一次课的授课过程中,首先课前在教学平台上传视频、动画、课件等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完成相关讨论、测试题和视频拍摄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完成预习任务。课中,以现场工作案例导入课题,以岗位工作为中心,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重视;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柴油机关键部件的结构和作用;以趣味游戏的形式演练核心系统工作流程,让学生动心;利用真实部件的组装探究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使学生动手实践达成技能目标,解决核心问题。课后,企业导师在教学平台指出学生完成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企业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不忘工匠精神严谨的初心。从而完成内燃机车柴油机核心系统的作用、组成、原理、故障、和解决故障等环节,全面达成教学目标。2.3实施效果。以“铁路工匠”先进模范为榜样,端正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有效克服以往学习过程中知难而退的情绪;以现场企业标准、工作案例、实车场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指导实践和完成考核,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了柴油机核心系统部件的作用和结构,初步掌握了柴油机启机时的检查、排查和核查方法以及运用中简单故障的关缸处置操作,内燃机车柴油机理论知识测试成绩100%及格。在课后,设置了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作业,辅以校企双师的指导,实现了对课中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升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托职教云教学平台[4]资源共享,此类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学校各专业,笔者利用了信息化技术更好地创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适应职业岗位的生存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优化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彰显每位学生的社会价值。企业导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和学生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

3结语

结合以上对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笔者认为为了能够更好更快地推进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应尽快加强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理念与能力和新型教材的建设,紧密结合“三教”改革中“教师”和“教材”改革,同时也要完善混合式教学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加强混合式教学中的过程性考核和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混合式教学的深入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Z].教高函[2018]8号,2018-08-22.

[2]杨志慧.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2):33-36.

[3]杜丽萍,石龙,孙福才,戴伯乐.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探索与实践———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6):58-61.

篇2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双主”教学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技术不断地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同时也对高校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企业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了。而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掌握如word、excel、ppt等常用办公软件,提高其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了。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时仍采用课堂教学和计算机机房结合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氛围枯燥显然已满足不了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求,而“混合式教学”通过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帮助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改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受到了教师、学生的一致认可。

二、“混合式教学”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

1.“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对于混合式教学(B-Learning)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国外学者MichaelOrey分别从学习者、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对“混合式教学”的内涵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混合式教学”是组织和分配有价值的媒体、工具、教材和技术以达到教学目标。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则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与网络化教学(E-Learning)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基于众多学者对于混合式教学的理解和研究,同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不仅是一种“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混合,同时也是“互联网+教育”改革大背景下高校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目标等元素的混合。应用混合式教学不仅能够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有效性。2.“混合式教学”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1)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双主”教学。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都由教师所掌控,学生每每疲于看板书、做笔记,被动式的学习往往让学生们苦不堪言,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转换枯燥的教学氛围,高校教师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如借助互联网、计算机等多媒体开展网络教学,在这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而是化被动为主动,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充分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有着明显的弊端: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难以独立自主的完成网络教学任务,而且单纯的网络教学缺乏与教师、同学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混合式教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它通过将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与以“学”为主的网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不仅能够改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还能充分发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双主”教学。(2)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只需“照本宣科”,角色较为单一。而“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既能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者,小组合作的引导者,还能作为网络教学课程的开发者和协作者,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具备坚固的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熟练掌握网络通信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设计教学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的深造,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充实其知识储备,加强其教学研究能力,提升自身教学资源开发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整合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充分的发挥其主导者、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开发者等多个角色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高水平的综合性技术人才。(3)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现今我国大部分中学已经开展信息技术的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地域经济、教学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兴趣等因素的差异,高校大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表明目前超过40%的学生在入学之前还未接触过计算机,只有10%左右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知识储备的不统一给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和组织带来了极大的考验,若还是沿用传统的“班级集体教学”显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教的太简单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没意思,教的太难基础差的学生上课如坐针毡,甚至还会对计算机专业学习产生逃避心理。而“混合式教学”则能够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通过将网络教学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选择符合自身水平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够一步一步的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基础好的学生能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基于“混合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用

基于相关学者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以及结合笔者自身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基于“混合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课程导入、网络教学、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office软件应用”为例按照以上四个环节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应用。1.课程导入。“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高校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还较为陌生。笔者曾对采取“混合式教学”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以下疑问:哪些内容应该线上提前预习?线上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解决?线下课堂教学学什么?线下课堂教学怎么学?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对课程导入这一环节的不重视。课程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它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不仅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进行阐述,还需使学生明确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区别,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掌握网络教学的学习策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2.网络教学。网络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教师网络教学课程的设计。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收集相关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课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供学生学习。如在开展“office软件应用”教学活动之前,笔者根据其教学目标:掌握word、excel以及ppt软件的应用将其分为三大块,并在将这每一块的教学内容分解为碎片化的知识点,如excel表格如何求和、工作表如何创建以及、excel常用函数与公式等;word文档如何创建图表、如何插入页眉页脚、如何引用目录等;ppt如何制作、如何插入对象等。同时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制成微视频,并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二是学生课前网络预习。教师在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上传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选择符合自身计算机水平的知识点进行网络预习,同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实时的与教师与同学进行探讨,解决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清晰的了解以便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三是课后网络复习,查缺补漏。人的记忆是一个波动的曲线,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往往导致学生学了就忘现象的存在,而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有助于学生长时记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课堂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对于“office软件应用”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回馈功能,教师能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盲区。基于此,笔者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的混合教学模式开展了课堂教育活动,在课堂开始,教师在对学生网络教学中提出的共性问题作出解答后,顺势提出教学任务:制作excel表格并对其中女生的分数进行求和,如表1所示。excel的求和有几种不同的解法:一是通过点击excel状态栏,由菜单自带“求和”功能就行求和;二是使用SUMIF()公式的单条件求和,输入公式:=SUMIFS(D2:D5,B2:B5,"三年五",C2:C5,"女")进行求和;三是使用SUMPRODUCT()函数方式,输入公式:=SUMPRODUCT((B2:B5="三年五")*(C2:C5="女")*(D2:D5))进行求和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掌握状况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以“以优带差,以差促优”的形式来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评价。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单纯的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标准单一,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而基于“混合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考核指标更为多元化,评价方式更为丰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小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对学生平时的课堂教学以及网络教学进行公平、公正且全面的评价,使学生对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伍丁红.信息化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63-164.

[2]张苗苗.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于宁.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0,(12):102-105.

篇3

关键词:会展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十一五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20%的增长率迅猛发展,会展经济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重要参数与抓手。2015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思路,出台了系列措施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浙江省作为我国会展业发展最为迅猛的省份之一,于2015年12月《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会展强省的建设目标。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巨大的专业人才需求,促进了浙江省会展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浙江省会展教育基本概况

浙江省高职会展教育自2002年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首开会展与广告专业以来,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经开设会展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占浙江省48所高职院校的18.75%。主要集中于杭州、宁波、金华(义乌)等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其中杭州5所,占55.56%。在浙江省高校“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职业院校获得省优势专业建设立项,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职业院校获得省特色专业建设立项,极大的促进了浙江省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截止目前浙江省高职会展教育累计招生9472人,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6512人,当前在校生总量为2960人。2017年浙江省高职会展专业实际招生937人,占浙江省招生总量0.81%,招生总体呈平稳有升态势。2017年浙江省高职会展专业应届毕业生共计1010人,一次性就业率最高为100%,最低为98%,平均就业率达到99.50%,较2016年度提高1.5个百分点,总体呈上升向好趋势。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活动策划(会展、婚庆、节事)、项目营销、现场服务、会展设计等岗位,并在文化创意传播、网络营销以及销售、旅游等方向就业增速明显。为进一步满足行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于人才的差异性需求,凝练特色,浙江省高职会展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实战驱动、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校内外自办展为载体,加强行业实践与专业教育对接,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行业技能方面成效显著。

二、浙江省会展教育发展历程

1、2003-2008年起步阶段。2003-2008年为浙江省会展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会展专业。2、2009-2014年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4年是浙江省会展教育快速发展阶段,共有9所高职院校开设会展专业。比起步阶段(2003-2008年)新增: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4所院校。3、2015-2017年稳定发展阶段。2015-2017年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没有新增会展相关专业,会展教育稳定发展期,总体招生量稳中有升,年均增幅5.6%。

三、浙江省会展教育主体结构分析

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高职教育主体的数量情况:2017年,浙江省共有9所高职院校开设会展专业,其中公办8所,民办1所,招生总人数为937人。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高职教育主体的对比情况:2017年,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高职院校所在地区:杭州5所,宁波1所,金华2所,绍兴2所,其中杭州5所高校的招生人数为612人,占65.31%。此外,国际合作教育情况:国际合作主体。浙江省共有两所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开展国际合作招生,分别与澳大利亚、台湾等境外院校合作办学;国际合作层次。浙江省共有两所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开展大专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注重国际化水平,提升学生判断性思维能力,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合作方式。浙江省开展国际合作高职高专院校会展专业主要采取境内外合作办学N+N的方式进行,即双方合作制定整个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授课由合作院校共同承担。其中1-2年在国内进行教学,经过相关考核后学生前往澳大利亚与台湾进行教学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完成学业者可实现中外合作院校的学分互认,通过考核成绩合格者可授予合作两校的毕业文凭或者实现中外合作院校学分互认。

四、浙江会展院校(高职)教育存在问题与相关建议

(一)专业就业与对口问题有待改善

就业率持续提高,就业“跨界”现象日益突出。2017年度浙江省开设会展专业的9所高职高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共计1010人,一次性就业率最高为100%,最低为98%,其中6所院校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9所院校平均就业率为99.50%,较2016年度提高1.5个百分点,一次性就业率较高,总体呈上升向好趋势。据统计学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会展策划、婚庆策划、活动策划、项目营销、现场服务、组织管理、会展设计(展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等岗位。相较于十二五,会展学生就业方向更为广泛,其中文化创意传播、网络营销、视觉设计以及销售、旅游等方向增速明显,由会展行业跨界到销售、旅游、创意等相关行业成为会展毕业生就业的新方向。对口率较低,有所提高。2017年度浙江省高职高专会展专业学生毕业生平均就业对口率为76.8%,其中对口率最高为96%,最低为42.5%,就业对口率较十二五期间有较大提高。但总体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仍然偏低,通过研究分析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专业对于行业市场预估过于乐观,错误估计行业吸纳量,招生量大、方向特色不突出,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类型与数量的差异性;2.媒体宣传影响力大,学生对于行业预期与薪资期望值过高,实际岗位起点较低薪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导致离职率较高;3.会展行业门槛不高但专业性很强,毕业生未能适应行业实际需求;4.专业定位脱离区域实际,教学特色提炼不足。会展具有明显的产业区域特点,专业办学未能很好的结合当地的会展资源与产业优势;5.学生和会展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出现企业招不到“科班”出身的会展学生,而会展专业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能力引领、实战驱动”,应加强行业实践与专业教育对接

为进一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于人才的差异性需求,凝练特色,浙江省会展教育相关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与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能力引领、实战驱动,以校内自办展为载体,加强行业实践与专业教育对接。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坚持“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学生策划与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一专多能”创意型高素质会展人才培养为目标。确定“校企对接、能力引领、实战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引领、课程对接岗位,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根据典型工作岗位需求,构建“搭平台、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训环节,实施项目化教学。实战驱动、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专业围绕会展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营销的需要,实施线上线下结合、实战驱动的教改战略。“互联网+会展”,形成三阶段递进式综合实训(自办展)体系。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将线上线下结合的展会运营模式融合到校内三大实训环节(校园展销会——下沙高校电商展——校园会展文化节)。从大一的接触市场、了解市场(展销会)入手到大二上的承办实体展会(电商展)最后到大二下的操作包含会、展、节、赛、演的综合会展实训项目(会展文化节),以项目为载体,循序渐进,对接行业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行业技能。

五、浙江会展院校(高职)教育未来趋势

(一)师资团队,建设应用服务型教学团队

会展行业是一个新兴业态下的综合行业,具有极强的“嫁接”型功能,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因而,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能力是我们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强人先强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会展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以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为主线的两大教学团队,培养“专兼结合、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健全教师培训进修管理机制。走出去请进来,内外兼修,打造“素质优良、技能优秀、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服务型教学团队。通过专业基础团队的构建,有针对性的去引导、指导学生参与团队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二)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

1、“互联网+会展”的递进式实训创新项目。将线上线下结合的展会运营模式融合到校内实训环节。通过线上招展、招商——线下洽谈、体验——线上交易——线下发送的模式,将网络营销、在线结算等互联网资源与技术运用展会,掌握互联网时代展会运营模式;2、“互联网+课堂教学”,学习资源网络化,课程资源社会化。结合在线教学门户,构建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开放式、交互型”在线课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项目下达—作业—作业评价—作品展示”,实时交互,结合线下创作完成教学;3、“互联网+顶岗实习”,线上线下结合指导实习。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发实习管理APP,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实习指导模式。

篇4

摘要: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改造和提升了会计信息化服务业,高校会计专业如何顺应时代的需要,真正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职业教育的难点。文章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改革实践的路径,分层突出了“三位一体”专业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和云智慧财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实践,并总结了人才培养改革的预期成效。

关键词:互联网+ 财会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步步推进,企业的各部门协同及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需求,财会类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专业化、信息化的人才需求及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政策的贯彻实施等多重压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不再是一个辅助工具,而是一个已经走向经济发展前台的主导力量。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改造和提升了会计信息化服务业,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政部明确“以打造高层次信息化会计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并在高端技术技能型会计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质量、规模效益、体制机制创新四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一、现代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建设理念滞后。片面地认为现代信息化会计的发展是会计的辅助手段,大部分学校的财会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以传统会计为依据,基于传统会计岗位设置的会计专业置换为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体系。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现代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信息化核心的培养理念。

(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专业实践教学与传统会计信息化岗位的实践内容结合较为紧密,但与现代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内容仍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院校实践化教学都处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和实操软件辅助学习阶段,信息技术和实践课程的融合缺乏有效的平台。

(三)与国际现代财会类人才的培养差距较大。全球高等学校会计专业前10强基本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业等发达国家,“教学工厂”“综合科技环境”等以产业为推动力,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将现代会计职业能力科学、清晰、具体地呈现出来,并从财会类专业的专业能力、评估标准和资格证书等内容有行业制定、全国范围统一实行的标准体系。而国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对现代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从职业标准到职业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现代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与国际知名、行业标杆集团建立多元化协同育人培养机制,以及深入教学改革和专业化“创新创业”培养机制

建立一支由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专家与我国职业教育专家“企校结合”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既有把握行业先进技术的企业专家,也有深谙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专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成的专业化指导团队将在今后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就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组织协调、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社会服务建设等重大关键问题予以专业化指导。

(二)依托企业的资源链,深化信息化背景下“分层次嵌入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根据用友集团财务信息化服务的分层次资源体系(中小企业大中型企业集团企业)和现代财会类专业相关新岗位、新标准的跟踪调研结果,85%左右的学生就业岗位群集中在中小企业,9%左右的学生就业岗位群在大中型企业,剩余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等。因此,在以校企双主体合作、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改革方向,调研、跟踪会计专业相关的新岗位、新标准、新要求,不断融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信息手段,形成面对中小企业财务岗位任务群的专业核心能力和面对大中型企业财务岗位任务群的专业拓展能力的“分层次嵌入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如下页图1所示)。

(三)构建与“分层次嵌入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图(如图2所示),按照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模块的成长路径,分层次植入对应的企业资源库,制定与岗位能力进阶对应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完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以岗位能力进阶式课程体系。

(四)建立企业资源导入型“创新培养”和“创业孵化”机制

依托用友集团及其庞大的企业资源系统,联动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形成包括企业教师、专业教师以及学生工作部管理教师的“三方联动”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通识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基于“T+职场实战”的“双向导出型”创新创业孵化系统。具体如图3所示。

三、互联网+背景下现代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互联网+背景下专业创新实践

会计专业要紧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十三五”规划带来的新机遇,根据“产业融合、校企合作”高端计信息化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成熟的以校企双主体合作、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从单项-综合、手工-电算、仿真-全真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融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信息手段,提升与创新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1.“三位一体”专业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以校企双主体合作、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专业建设+互动教学+终身学习”三位一体的专业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完善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线上网络课程建设和线下信息化教材资源的对接,并同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详见图4。

2.以单项-综合、手工-电算、仿真-全真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为内涵层,建设三层辐射的云智慧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信息手段为技术突破层,建立跨时间、跨地域的多元立体性实践教学生态系统,实现专业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学习环境;并通过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和“人找人社区”服务技术为核心,与高校共建以互联网模式运营的人才供给的增值服务层。详见图5。

(二)教学条件创新实践

1.构建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会计专业校企双主体合作、创新+创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照“系统设计、整体解决,合作共建、资源共享,追求共性、兼顾个性,持续更新、使用者共同参与”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在校师生和校外企业在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以“专业建设+课程学习+终身学习”为主要内容构建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详见下页表1。

(1)完善线上网络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线下配套教材更新。基于“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的三个模块,分别完善对应的网络共享课程资源,在原有课程教材的基础上更新和完善配套教材,实现线上、线下教材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对接。详见图6。

(2)线上网络教学资源与线下教材资源的建设。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要求的基础上,专业核心网络资源共享课程需同时完成微课和慕课的建设要求;根据线上网路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进行专业核心教材的升级以配合线上教学的实施。

(3)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水平的更新速度。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教学本领,还要具备课程开发、技术支持,甚至是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微课的教学设计和呈现;微课、网络资源共享课及其教学应用模式分析;微课开发与应用;信息化手段的组合与应用。

2.构建“云智慧”综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以会计专业从单项-综合、手工-电算、仿真-全真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建立跨时间、跨地域、校内外联动的多元智慧型实践教学基地。

(1)现有校内实验室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升级改造。以单项-综合、手工-电算、仿真-全真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校内实训室为基础,依托互联网+的云信息服务能力,结合校内教学企业进行真实项目训练完整过程的成果内涵,与用友集团(畅捷通)合作共建基于云平台的T+教学实训系统,从单项到综合、从手工到电算、从仿真到全真、从校内教学到校外实训进行全面的信息技术升级。

(2)与用友集团(新道教育科技)合作共建“云智慧”综合实训室。以“云智慧实训教室”环境搭建为核心,信息技术为突破口,与高校共建沉浸式的高互动探究学习环境。通过IT技术,将人、资源、环境、技术充分互动,让更多的学生沉浸在虚拟业务情境中。通过IT技术,将行为转化为数据,彻底改变基于经验的教学为数据驱动的教学。

(3)校外实训基地体系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的云智慧增值服务层主要以“人找人社区”+“会计家园”+“T+工作圈”服务为核心,以就业为突破口,与高校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以互联网模式运营的人才供给生态圈。紧密与产业融合,在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都融入相应的产业服务,通过院校与产业联合形成的校外实训基地互动群培养人才,共同向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

四、互联网+背景下现代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随着信息化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渗透,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财会类专业经过信息化建设后,从专业、学院到关联院校可形成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基于资源共享、系统整合、整体推进的原则,以现代财会类专业的互联网化为核心,辐射带动会计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税务等专业,形成专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第二,基于课程体系的互联网化搭建教师团队的无线协同模式,打破既往以R祷线的鸿沟,要求各专业通力合作,共同开发与建设,实现教师队伍资源+互联网的优化配置。

第三,基于互联网+平台共享共建的原则,相关专业之间可以合力提供社会服务,形成教学企业与企业资源的良好互动与对接。

第四,基于现代财会类专业的互联网化的建设,可以搭建与兄弟院校、专业间的信息化互动平台,发挥财会类专业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J

参考文献:

[l]肖丽辉.浅析“互联网+”产业的人才培养[J].网络信息化研究,2015,(10).

[2]陈向东.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李慧清.创业环境约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基于GEM和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协同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特点;新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由以往被动型的教育转变为主动型的教育。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模式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第二,打破原有界限,更加强调知识与教学工作的联系性;第三,教育理念的更新,使得大W生思想教育工作出现了新的模式,有效提高了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1.线上线下双教育模式的应用

建立起线上线下的双教育模式,使得课堂教育学习与课下的思想指导进行有效结合,能全面提高“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具体来讲,第一,进行课堂线上有效的指导与交流,培养大学生新型的思想观念。比如,将网络多媒体、微课教学方式与传统大学生思想教育课堂融合,以更加立体、直观、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第二,在线下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指导,促进大学生自身思想的转变,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加强自己的能力。

2.利用有效资源建立教育阵地

高校要建立好“微阵地”。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好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网络论坛、网络QQ群、网络社区。利用这些“微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这种方式有利于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提高其素质。学生积极进行主观思考、进行自我评价,努力改进、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便会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高尚的道德人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而言,其主体是高校学生,只有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在具体的实践学习、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才会使这项工作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高校要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扩大主流网站在网络空间的领地,用主流文化稀释网络不良文化。高校要以“技防”手段防范网络污染。如高校的学生积极进行主观思考,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用它们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未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网络数据平台

第一,可以在大学校园内部建立起具有网络思想预约、思想情感搜索、服务流程对接、办事功能简化等功能的网络数据平台,积极对大学生思想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制定出改进的教学方案,更好地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指导。第二,一体化移动型育人型教育模式的应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依然是人性化的思想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高校要建立网络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建立起网络信息污染的“防火墙”,防止携带有害信息及不健康内容的网络游戏侵入网络。高校要以“法防”措施约束网络行为,如进行网络上的报名与宣传,网络上邀请观众进行互动参与评分等。

对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利于我们应用优质的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最终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与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顶岗实习;平台;管理

1顶岗实习现状分析

1.1当前顶岗实习管理方法

目前,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大多来自校园招聘和订单班。每年大三第一学期学校组织合作企业到学校宣讲、面试和选拔学生,学生第二学期到企业实习,形成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学生一进入企业,企业安排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导师,指导学生实践和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遵守公司纪律,努力适应工作环境,将校园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企业负责对学生直接管理并进行考核,帮助学生克服工作困难,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也指定教师参与管理、指导学生,主要通过电话沟通、走访、互联网布置任务等方式,这就形成校企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形成后,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学校老师通过学生周记和总结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

1.2顶岗实习管理中遇到的困难

1.2.1学生面临的困境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主要面临两大困难:(1)工作岗位不能充分学习实践技术;(2)人生安全问题。为了让学生充分学习,顶岗实习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让学生在不同岗位轮流实习,从而了解不同的工艺和操作。但是实际实习过程中,企业一般不愿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常常将学生安排到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重复机械性的劳动。这类劳动不但不能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还会磨掉学生初入社会的雄心,很多学生为此感到茫然、困惑,甚至对工作和未来变得麻木,这与顶岗实习的初衷完全相悖。学生刚进入社会,年纪比较小,各方面能力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很容易发生意外。一旦发生意外,很多企业以实习或学生操作不当为借口,拒不承担费用。虽然学校给学生购买了医保,但是这远远不足以弥补学生的损失。

1.2.2学校面临的困境

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分散在全国各地,形式多样化,老师不能和学生及时的面对面交流,只能通过电话、QQ、互联网布置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很多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足,主动性差,认为顶岗实习就是正式工作,可以脱离学校管理,导致教师管理十分不便,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可信度不高,管理效果不理想。

1.2.3企业面临的困境

企业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主要来源于学生。(1)学生跳槽频繁。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企业与个人期望不符,就会跳槽,有的学生甚至不断跳槽,这个企业和学校的管理都带来困难。(2)学生思想不成熟,纪律性较差。企业的规章制度比学校严格很多,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相当于从一个宽松的环境到一个严苛的环境,很多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就会出现消极怠工现象,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管理这类问题,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还提高了企业用人成本。学生、学校、企业面临的这些困境,显示了顶岗实习管理不够精细,管理大多靠传统手段,没有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监管顶岗实习。

2“互联网+”背景下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利用大数据,构建新的顶岗实习理论,线上线下相结合,探索高质量、积极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2.1利用网络大数据,招募更多企业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更是世界第一,每年找工作的人不断增加,但是企业相对增加较少,造成了大量学生刚出校门就失业。另外由于网络招聘平台的出现,很多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将招聘从过去的校园招聘逐步变成网络招聘,在校学生没有社会经验,筛选信息能力较差,在应对网络招聘时不如社会工作人员反应迅速,增加了找工作的难度。因此,学校应该在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招募更多的招聘企业,并将这些企业一一甄别、分类,以方便学生快速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如:将企业按照企业类型划分,然后按照工作岗位、薪资要求等再详细划分。大数据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学生选择空间变大,增加了学生选择自己满意工作的机率,提高了学生工作后的稳定性,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学生跳槽频繁的困难。同时,大数据平台在招募企业时,将学校顶岗实习要求在平台上,特别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要求,能接受要求的企业才能进入平台,使学生能得到充分锻炼,解决学生工作单调,只能重复机械性工作的问题。

2.2利用顶岗实习互联网平台,探索管理模式

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虽然利用互联网管理学生,但由于距离较远,学生多,教师少,没有系统化的管理平台等原因,管理十分粗放,一些学生甚至能利用管理漏洞弄虚作假。因此,建立精细化管理平台,对顶岗实习重新策划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措施有:

2.2.1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明确各方责任

学校应根据教学任务,详细的规划顶岗实习课程内容。同时,建立系统的、全面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明确学校、学生、企业各方责任,让顶岗实习每项工作都有据可查。

2.2.2细化顶岗实习平台,发挥线上管理的作用

顶岗实习互联网平台是学校和学生沟通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三方管理目标和机能,构建合理的顶岗实习平台,实现学习、互动、管理、监督等相关功能。平台需包含以下几方面:(1)个人信息维护。利用平台填写三方信息,了解各方专业特长,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2)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可包含学习任务、学习制度、常见实习中的问题等方面。学生工作后会遇到很多问题,企业员工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法及时回答学生问题。通过资源库,学生下班后不但可以针对自己工作寻找答案,还能查漏补缺,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增强学生自学能力。(3)讨论区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可以在讨论区交流工作,互相学习,为今后工作提供新思路。(4)顶岗实习汇报。每位学生一周以周记、照片等方式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5)考核、评价。考试和平时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监督手段,也是保证各方认真完成工作的有效方法。考核可以多元化、综合化。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查阅资料,完成任务,讨论问题;教师与企业通过平台布置任务,管理学生,互相沟通,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平台线上管理的作用,解决了学校管理困难的问题。

2.2.3结合互联网平台,做好线下管理工作

虽然线上互联网平台给顶岗实习沟通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给予了一定的监督,但是面对面交流仍然是最好的交流。学校应当在线上管理的同时,通过评测,到企业走访,与企业、学生座谈,实地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并将走访结果反馈到平台上,供大家参考。

篇7

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朋友都很担心:我的孩子一看到英文书,他们看起来就像是死敌。他们怎样才能学好呢?事实上,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利用图形和颜色提高儿童英语学习兴趣

对于孩子的英语学习来说,最痛苦的事情无疑是背诵单词。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背诵单词是学习英语最痛苦的事情。

那么,如何记忆单词呢?事实上,孩子们有很强的记忆力和接受力强的优点。在学习的早期阶段,他们对图形和颜色的刺激最敏感。因此,家长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事半功倍。

例如,如果你记得orange这个词,你应该直接给你的孩子看橘子,而不是在中文解释。

提高儿童英语口语能力的多看英语节目或电影音乐

对于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孩子,家长可以安排一个模拟的听力训练环境来打开他们的耳朵。

家长可以购买一些孩子的英文歌曲磁带、卡通英语磁带、英文经典读物CD和MP3CD等,他们可以每天听孩子半小时以上,每次超过十分钟,每天听几次,每次听几份材料。

经过一两年的语音听力训练,再加上高质量的少儿英语培训班、专业外教的教学和口语练习,我相信少儿英语口语会有很快的提高。

为孩子们的英语学习提供一个轻松纯净的英文环境

让孩子在快乐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学习英语。

事实上,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才会有强烈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有激情,他们可以长时间坚持玩和学习,从而不知疲倦地玩和学习。

因此,有趣的英语歌曲和童谣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父母可以学习与孩子一起唱歌,并互相竞争记住歌词,因为朗朗上口的歌词会对培养孩子的语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让孩子们在教室外用英语交流

学习英语的目标是希望孩子们能自信地说英语。持续的练习和语言环境对学习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在家里或英语角设定一个固定的英语时间,每天和孩子说一段时间英语。只要有合适的语言环境,孩子们就不会再害羞,每天的练习会大大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USKid-中美双师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线教学由北美在职的纯小学教师通过现场直播进行,平均教学年龄为4岁,采用AR+VR等高新技术,使教师和儿童更加友好,互动更加有效,让孩子们能够接受真正的美国儿童教育

篇8

关键词:高校;网络课程;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7-02

精品网络课程共享平台建设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体系,具有先进的功能模块及模块布局等自定义功能,拥有无限的容量,可以实现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为高校建设了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学校社区平台。精品网络课程共享平台是一个教育资源共享、教师教学、学生展示的平台;学生还可根据自身工作或爱好需求,开展自主性、合作式、探究性学习。并且,空间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平等地展示自我的平台、终生学习的平台等[1]。

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具有工程实用性强、内容复杂、难度大的特点,由于学制、学时、知识更新迅速等原因,同其他工科专业一样,它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精品网络课程共享平台的建设正好提供了一个创新网络课程,促进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开发、应用和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平台,为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基于精品网络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网络课程建设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网络课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内涵,形成依托精品网络课程共享平台建设新模式[2],研究以程序设计开发类课程网站为纽带的学生学习方式;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应用体验出发,研究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应用效果,为提升专业的整体水平奠定基础,为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探索新途径。

一、网络空间课程建设的意义

网络空间课程是传统的课程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新建设,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环境相互作用的内容和过程的总和,对推动教育改革和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

1.现代网络教育应用发展的普及促使网络课程推

广网络教育。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教育成为一种速度更快、空间更大的新的教育形式。

空间课程作为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网络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2.建设网络空间课程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网络空间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能够提高网络教学质量。网络课程建设拓宽了教学的空间,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

4.推动网络课程教育信息化。网络课程建设有利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解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下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5.国家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发展需要相关理论技术的支持和普及,而网路课程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

探索开放、共享、应用和互动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法和教学应用模式,探索以世界大学城云空间为平台的工科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新方式,课程与信息化结合,提高教学与学习效果,探究高校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策略,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网络课程,为高校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网络课程建设现状

国外的网络课程建设源自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知识分享”计划,2001 年MIT 开放课程运动正式启动,将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料公布于网上,供全世界求知者免费使用。其开放共享理念、运作模式被各国诸多高校及组织机构所认同和效仿,并以各种形式展开研究。网络视频课程是开放课程运动中的新兴力量,美国高校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建设在众多国外高校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免费公开自己的教学资源,包括讲义、作业、课件和课堂视频等。美国高校在网络视频课程资源构建方面意识较敏锐、实践经验丰富,有很好的示范作用[4]。

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在2003年将这一理念带入国内,部分高校在网络视频课程资源建设中积极尝试,力求突破。2011 年 3 月,复旦大学 《执拗的低音》讲座亮相网易,成为国内首个在门户网站上推出公开课的大学。5 月份西安交通大学在其校园网主页上消息“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公开课开通”。6 月份,浙江大学推出中国首个由大学独立设置的公益性课程开放平台:开放课程网站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其后各 “985 工程”高校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项目,身居象牙塔的大学课程 “免费”走向社会大众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姿态、一种服务。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专业资源库建设、校园网应用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与使用应运而生,尽管精品课程、资源库、优质核心课程在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理念先进,内容系统全面,但是由于缺少更新和交流互动,好看而不实用,没有活起来,教师和学生使用不便,资源的应用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精品课程和资源库重视申报建设,不重视后续使用、完善补充,重视理念创新,不重视应用交互,取得的成果不多。本科院校在网络课程的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在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的路径

1.构建基于web3.0的主题学习模式。通过学习者参与主题群组活动,能够构建具有共同学习兴趣和需求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2.构建基于web3.0的自组织学习模式。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效率,丰富了教学资源的内容,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

3.构建基于web3.0的开放教学模式。借助网络环

境,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充分体现“双主体”作用。

(二)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

主题开放式网络课程主要是研究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在主题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模式下,传统教室将成为学习的会所,集体做作业、答疑;教室在云端,学校在云端;教师成为会所的辅导员,与学生直接交谈的时间增加;教师以研究为主,优秀教师可能成为自由职业者;学习内容以学生自选为主,考试针对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体量小,分知识点学习,讲课精,可重复学;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组讨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为师生;学习过程可在任何地方,学习方式灵活;数字教材辅助材料充分;在线作业、在线考试。

1.线上分为教师端与学生端两大功能板块。教师端:教师通过教师端上传、制作微教学视频,分享学习资源,梳理知识体系与公布对应学习进程,进行主题课程问答交流,通过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资源,提高教学知名度。

学生端:通过学生端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了解、选择自己喜爱的教师的课程,与同课程学生进行在线PK,分享课程笔记,异地直播互动学习交流,利用题库巩固知识,了解职业并可进行职业规划。

2.线下分为课程学习与学习交流两大部分。通过线上了解教师在校课程安排,可利用课余时间上相应教师的课程,与教师线下交流,弥补线上交流的缺陷,增进师生感情。

通过线上认识在校学生,线下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学习经验分享与学习督促,并可参与各大高校的学习交流活动。

3.主要对象为大学生,针对大学课程安排开设各种主题课程学习板块,通过微课教学,用最简单的方式了解一门好课程,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让教、学、评、测、练、小组、社交、职业规划完美结合。

4.充分利用在校资源,将教师的线下课堂利用互联网优势上线,有效解决学校教师网络教学视频方面有很大空白的问题,让学生足不出户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同时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5.建设空间网络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教学方式的改革,包括空间资源积累、课程重构、教学方式、交流互动、课程考核、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学习方式等内容。

依托虚拟云平台和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借鉴国内外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以网络课程建设为载体,以教师、学生为主体,按照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的思路,探讨网络课程建设的新理念,通过实践验证,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有理论研究视角的创新,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川英.基于慕课的网络互联课程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研究[J].软件工程,2016,(1).

[2]陈小燕.浅析在线开放式教育新模式――MOOC[J].计算 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3).

篇9

一、“汽车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建设

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领域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及终身学习需求为依据,重点满足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企业、自学者四类对象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强调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联合行业、企业等优势群体,利用现代数字化营销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建成包含学习手册、教学课件、图片、漫画、文本等图文资源以及动画、微课教学视频、示范视频等非图文资源在内的教学资源,具体包括:三阶递进式课程资源和符合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的专业资源。建该精品在线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全面提升和发展的营销策划综合实训平台,实现“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目标。

(一)课程主体结构

联合深度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媒体素材、优秀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搭建课前、课中、课后开放的、可扩展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企业标准灵活进行课程设计,包括大纲、学习内容、课前课后作业、测验、任务等,通过对学生成绩和学习行为的统计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支持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使用PC端和移动端课中签到、实训、课后提交测验、任务、互动交流,问题与解答,相互评价及分享学习笔记等。在确定课程目标的情况下,围绕数字化汽车营销与策划关键技术、方法,以产教融合实际工作项目内容为导向,设计项目情境,加强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实践性。同时深入调研,分析行业发展状况,使课程教学内容贴近营销服务一线的实际需求,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资源搭建。

(二)建立营销策划综合实训平台

1.线上学习——基础学习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知识内容的学习和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自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下达”明确需完成的工作任务,查看配套多媒体资源学习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分析案例中,在企业实际工作情境中的处理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在项目实施中,完成该流程的相应工作任务。此外,基础学习中还设有知识拓展内容,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考核学生对于方法的运用及掌握能力。经过完整任务环节的学习,系统将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情况的选择,自动生成基础策划方案的素材,用于学生展示汇报方案PPT的制作。基础学习模块的系统化设计,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真实的企业案例,掌握市场分析目标,确定策略选择的七大核心工作任务的必备知识及关键技能。2.线上线下结合——综合实训模块。该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方案制作,实训学生需完成淡季促销、试乘试驾、车展等多项汽车营销策划实训任务。教师在综合实训模块,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行设计实训项目,综合实训中,学生已制作汽车营销策划方案,为任务目标分析相应的背景信息,进而完成促销目标的确定、实施计划的确定、场地布置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和任务的理解,可以做出各具特色的汽车营销策划方案。同时,综合实训模块也可结合实物沙盘配套使用,学生在完成场地布置、策划方案讨论等工作后,可利用实物沙盘进行展示,并通过系统完成策划方案录入,系统会根据策划方案的可行性给出客观评价。3.线下——方案汇报模块。该模块用于汽车营销策划方案PPT展示,要求学生对方案策划活动人员安排、活动预算等信息进行讲解,旨在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和分组学生可扫描展示汇报PPT对应的二维码获取评分表,进行评分,评分系统通过主观评价+客观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策划方案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三)建立营销策划技能竞赛资源模块

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引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产教融合,学校连续承办多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吉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营销赛项,数次获得全国一等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技能竞赛资源模块的建立,促进汽车行业、企业、各职业院校,共同就汽车营销策划新趋势、新方法、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使课程教学内容体现真实工作任务,符合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

二、“汽车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教学实践具体做法

(一)通过企业调研,推进校企资源融合,夯实精品课程资源基础

资源融合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存在的条件,企业岗位规范、标准、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实际案例资源等是精品在线课程的综合基础和实力的重要标志。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训室等相关资源要与行业、企业最新发展方向保持一致。通过企业调研,掌握企业、行业前沿资料及技能标准,课程资源对接企业发展方向,企业融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线上精品课程学徒制合作,推进校企人员融合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双师教学,为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认定等提供课程服务,节约投资,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线获得企业名师指点以及多方位的实践和学习体验,增加实践技能;企业员工可以在线获得完善、先进的继续教育。

(三)推进产教协同创新,主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企业、课程教师团队围绕数字化营销关键方法、核心技术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以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主动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与企业、数字化营销运营商合作,面向企业营销策划创新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加大教学方法创新,激励教师将创新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用于人才培养。同时,重视加强未来技能研究,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开发的前瞻性。

三、课程建设成效与创新

(一)课程教学资源应用及学习效果

通过课后任务评价,任务统计分析学情,改善教学资源及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在线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宜性。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直接联系,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趋势和需要,调研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的营销策划知识、能力、素养提升水平;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率;企业、行业、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及满意度等指标。总结调研结果,修改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学校及企业搭建高起点、高标准、大空间的学习平台。

(二)课程教学的实践创新

第一,采用任务驱动法、营销策划沙盘软件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企业现场直连、营销策划技能竞赛等教学方法,在高仿真的环境中组织教学,实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第二,利用垂直媒体、自媒体、汽车企业官方网站、新兴宣传平台等进行汽车网络推广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时下热门的营销策划手段,既达到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又实现了内容的有效拓展和延伸。第三,学校教师、企业教师线上教学接力,在课程师资层面上创造条件交叉教学,合作制定线上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深入企业实践之前,线上获得企业实战指导。通过在线企业实训,对企业营销策划工作流程、标准、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方面初步了解,双方共同推动对学生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美萍.后疫情时代高效线上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

篇10

关键词:MOOC;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25-02

1.引言

基于M00C的混合式授课方式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更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为了充分利用网络M00C教学的优势,“网络开放课程+传统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成为热点。

2.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入门第一课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计算机应用四个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我校理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公修课。在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部分院校把《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第一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代码编写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和开发的兴趣,为后继课程服务。

2.2《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主要以“理论+上机”为主,在教学中常常纠结于语法等细枝末节,甚至为了讲语法而列举一些毫无意义的例子。这种过分的强调知识细节的方式,对学生来说,丧失了学习兴趣,效果较差,不能真正理解程序设计的精髓。

2.3《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难成体系

采用传统的上机进行课程练习,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实验指导书,学生可以基本不用思考的完成代码输入或进行简单的编程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传统方式仅能将基本的、重要的概念、语义语法规则教授给学生,而对其应用方式、更深层次的知识点、探索及发散性的科学问题涉及较少。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关键在于动手实践,但即使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真正动手也往往受限于上机时间和实践平台。

3.混合教学模式的改进

3.1引入基于MOOC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MOOC学习融入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出混合学习的通用模式。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发挥网络化的开放课程和传统面对面教学的混合式教学优势,利用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及本项目组基于超星MOOC平台自主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率。

3.2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过程的实施

通过“精彩课程内容+良好的应用体验”才能完成一个有价值的MOOC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有计划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随时进行视频学习、完成作业和练习及阶段性测试等。通过网络,辅导教师可以采用固定时间的方式进行交流、答疑及回帖,还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记录。基本能做到部分实时记录的功能,这样就可以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及学生对知识单元的掌握情况。

3.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激发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的兴趣,我院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如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程序设计竞赛。我院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领域也做了一定的探索和改革,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我校每年新生程序设计大赛、河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多校联赛、ACM/ICPC亚洲区赛,吸引了大量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参与,已经形成具有年级梯队的计算机竞赛后备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参加大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4.具体改革目标及措施

4.1搭建教改平台,培养骨干师资

做好课程团队中长期发展规划,引进人才,构建高效、精练、学缘结构广泛、年龄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合理,职称学历层次较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4.2凝练教学特色,打造课程品牌

课程建设尤其是品牌课程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的一项基本建设,不断完善C语言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品牌特色。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进行C语言课程教学的改革,将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相互交融,积极探索基于MOOC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并实践因地制宜的课程建设的模式与方法,确立适切的课程建设目标,促进课程建设,打造品牌效应,在一定范围内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

实施流程:

1)学习者分析及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2)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反复修订课程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

3)团队统一组织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知识单元“碎片化”,然后有计划地放在MOOC平台上;

4)教学视频录制、制作及上传,根据“碎片化”的知识单元,结合教学策略,进行分知识点的短视频的设计、录制与后期制作;

5)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平台,搭建郑州师范学院在线判题平台系统,按类型和深度添加题库资源,丰富题库内容;

6)建立课程专家督导机制,聘任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定期对C语言教学团队的工作和研究成果进行督导,并帮其进行重点、难点攻关;

7)组建郑州师范学院ACM竞赛团队,确立“三段式双分流”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由零到整,由全到专”的赛前培训模式,确立“以老带新”的反哺机制。

4.3优化教学资源,变革学习方式

建立教学活动资源库,建立教学网站、搭建在线判题系统,录制微课学习视频,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大纲,标准化课程内容,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创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在MOOC学习资源建设理念上,结合信息时代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建设能够支持学习者实现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资源,建设提高学习者参与度的互动式资源,建设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情境化资源,激励师生共建共享动态生成学习资源。

4.4重构教学生态链,注重课程衔接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第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对后继课程的相关学习意义重大。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联系,注重知识结构和课程之间相关性的建立,探索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中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强化程序设计课程的前导作用。